为什么经常喝醉容易支气管扩张

为什么经常喝醉容易支气管扩张

一、经常醉酒为何易患支气管扩张(论文文献综述)

席宇[1](2019)在《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面挖掘和搜集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涉及到的病种,并进行分类,为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系统化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编制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汇总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为提高土家族人民防病治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和卫生政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对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和分析。2.统计归纳法:建立Excel表格分类整理土家族病种,以频数统计法记录病种频率,归纳总结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3.比较研究法:比较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的命名特点、分类特点、高发病种的分布特点等。结果:1.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土家医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的命名有一病多名、一名多病的情况,但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土家医都习惯将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按类别进行分类。2.一般命名法病种是排除土家族传统医学传统命名法的病种,它既包含部分中医学疾病病种,也包含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3.根据临床医学对疾病的分类方法,将搜集到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按照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及性病、男科这七大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土家族传统医学传统命名法和一般命名法内科病种分别有334个、84个;外科病种分别有119个、40个;妇科病种分别有89个、10个;儿科病种分别有97个、10个;五官科病种分别有95个、22个;皮肤及性病病种分别有43个、21个;男科病种分别有28个、6个。4.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和一般命名法疾病谱中,呼吸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肺痨(20次)、咳嗽(59次);循环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飞蛾扑心症(19次)、高血压(19次);消化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屙痢症(21次)、痢疾(45次);神经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白虎症(14次)、中风(28次);泌尿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尿石症(9次)、肾源性水肿(21次);血液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红痧症(7次)、贫血(4次);免疫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九子疡(11次)、淋巴结核(15次);运动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冷骨风(15次)、风湿性关节炎(104次);外伤科高发病种都是跌打损伤(频率分别是134次,23次);皮肤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珍珠痘(10次)、痈疽(37次);性病高发病种分别是湿霉(8次)、淋病(2次);妇科高发病种分别是闭经(18次)、月经不调(41次);儿科高发病种分别是小儿疳积症(15次)、小儿消化不良(13次);五官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火眼(20次)、咽喉炎(41次);男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缩阴症(13次)、勃起功能障碍(7次)。结论:1.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命名各具特点,尤其是传统命名法病种极具民族特色,有一定规律可循。两种命名方法的病种分类存在相互杂糅,一病多名,一名多病情况。传统命名法病种按科分类已具雏形,但尚未形成系统。2.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按照七大疾病谱系分类整理后,高发病种主要集中在外科跌打损伤和内科消化系统中。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在外伤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儿科和性病这八大系统中有相同的高发病种,其余七大系统中两种命名方法的高发病种不尽相同,但都是本系统较为典型的临床病症。3.两种不同命名法的高发病种在疾病谱的排序上有些许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社会生产力、卫生保健、社会环境、人们生活习惯和诉求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呈不断上升趋势,非生物致病因素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等是引起多种慢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

郭小凤,蒋萍丽[2](2015)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研究》文中提出阿奇霉素为第二代大环内酯药物,作为临床常用抗生素,可应用于治疗包括呼吸道、生殖道、沙眼等多种感染,临床效果佳,由于抗菌作用突出、不良反应率低,目前广泛应用于儿科疾病治疗。有关阿奇霉素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较多,对近年来不良反应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临床中阿奇霉素的应用。

马寿春[3](2013)在《“四大家族”的健康餐单》文中指出生活中的种种坏习惯会让健康"溜号",于是,你会寻求各种营养素帮助自己修复坏习惯带来的健康伤害。可是,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往往事倍功半。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快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营养是怎样丢失的,然后再听听营养专家为"四大家族"打造的健康餐单。

李世彬,吴琦,冯淑芝[4](2011)在《乙醇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酗酒可以引起多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障碍。近年来,乙醇性肺损害逐步被重视,乙醇的代谢特点及挥发性使呼吸道上皮处于高乙醇浓度下。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可以造成呼吸道和肺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呼吸道的防御机制及肺功能,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于洪志[5](2010)在《慢性饮酒大鼠肺组织CTGF和TIMP-1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压力的加大,酒精消费量与饮酒人数都在逐年上升,慢性饮酒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WHO2006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度饮酒与60多种疾病有关,饮酒可导致妊娠女性和新生儿疾病、癌症、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肺损伤、意外损伤等,酒精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已成研究的热点。酒精对人类的几乎每个器官系统都有潜在的生物学效应,其中酒精对肺组织也有一定影响,其代谢特点及挥发性使得气道上皮处于高乙醇浓度下,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可以造成气道上皮损伤和肺组织重构,而导致酒精相关性肺病。目前对酒精能否引起肺纤维化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慢性饮酒大鼠模型,观察肺组织中谷胱甘肽、羟脯氨酸含量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以探讨酒精与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进一步寻找肺纤维化的可能致病因素,使人们对酒精的危害有进一步了解。方法:根据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配方配制含酒精和不含酒精而热卡相同的液体饲料。健康雄性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20只,体重160-200g,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10只,每日给定量无酒精液体饲料单笼喂养;酒精组(A组)10只,每日给定量酒精液体饲料单笼喂养,不再提供饮水。各组动物均于8周后麻醉处死,开胸分离完整气管和肺组织,右肺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变化,通过Masson染色观察肺间质中胶原沉积的情况,用比色法计算大鼠肺组织中的谷胱甘肽和羟脯氨酸的含量、通过Elisa检测肺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选择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状态:实验前大鼠一般状况良好,正常进食、排球状干爽便,皮毛顺滑有光泽。实验后各组大鼠摄食无显着差别,酒精组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毛色枯黄,有脱毛、行动迟缓,排不成形稀便,易激惹。2、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肺泡结构清晰,肺泡壁及间质内无炎性细胞浸润。酒精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肺泡及肺泡间隔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肺泡壁破坏、塌陷,间隔增宽,胶原沉积。Masson染色结果示:酒精组较对照组在肺泡间隔中胶原纤维沉积增多。3、比色法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酒精组肺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减少;酒精组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酒精组肺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证明用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可以建立慢性饮酒大鼠动物模型,慢性饮酒可以引起大鼠肺组织谷胱甘肽减少,使肺组织的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产物一方面促进肺成纤维细胞释放大量促纤因子CTGF,另一方面氧化产物能诱导TIMP-1的表达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促进细胞外基质的过渡沉积,促进肺组织中胶原含量增加与组织重塑;进一步说明酒精对肺间质纤维化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提示慢性饮酒可以造成大鼠肺损伤,导致肺间质纤维化,酒精可能是大鼠肺纤维化的原因之一。

刘志刚[6](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江义墩[7](2008)在《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的证候特点及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干预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报告将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居民的生活形态及日常饮食特色,来阐述以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方药治疗因过量饮酒而患酒精性脂肪肝的理论及临床价值研究之探讨。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文化的国家,其人口组成如下:华人约占77.3%、马来人约占14.1%、印度人约占7.3%、欧亚混血及其他种族约占1.3%。新加坡当前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故吸引了马来西亚人、华人、印度人等来新加坡工作,面对环境竞争力所带来的挑战,新加坡本地人和来新加坡工作(马来西亚人、华人、印度人等)的居民皆处於工作高度竞争紧张的繁忙生活中,因此,过量饮酒病证之临床病例应蕴而生,尤其以患酒精性脂肪肝最为突出明显易见,这种疾病已引起东南亚医学界广泛重视。本研究拟以符合临床流行病学要求的医院及诊所适宜样本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寻求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的规律及临床诊断试验的评价。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1分析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临床证型的特点;2通过四诊资料对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临床证型进行计量鉴别诊断;3探讨以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方药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行性;4剖析以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方药当归白术汤加减在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机理;5观察以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方药当归白术汤加减对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6寻找符合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的有效中医方药。本课题由理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理论研究:一部分内容总结了中医对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的文献综述,另一部分系统论述了酒精性脂肪肝的文献综述,包含古代中医学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述要、中医药对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及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符合临床流行病学要求的新马地区多家医院病例资料为基础,对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探讨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特点,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500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布,发病的特点。分析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临床证候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辨证规范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临床研究:本临床研究设计病例数146例,均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医院及中医诊所门诊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为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养肝丸(台湾卫署成制字第007128号,台湾肝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上市成方,已应用于临床15年,每丸300mg)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73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所选合格者。本临床研究的方法:(1)治疗组用当归白术汤加减饮片每日1剂,水煎服2次,分早晚2次,每次服用200ml,对照组用养肝丸,每日2次,每次15粒,饭前或饭后服用,3个月为1疗程,3个月后检查各项指标,并评定疗效。(2)统计方法: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具有显着性差异,以P≤0.01作为具有极显着性差异。本临床研究的疗效:本研究观察病例数146例,剔除病例数3例,脱落病例数3例,入组病例数140例,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入组病例均按照要求服药并进行了证候学观察。本研究中,两组在临床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7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35.8%),显效35例(50%),有效5例(7.1%),无效5例(7.1%),总有效率92.9%。对照组7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2例(31.4%),显效24例(34.3%),有效14例(20%),无效10例(14.3%),总有效率85.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1<0.05),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上疗效不一致,提示治疗组在临床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酒精性脂肪患者多发于男性,年龄在41-50岁左右,干部或商人居多。病机为酒毒、湿热、痰浊、瘀血蕴结于肝,并累及脾胃,湿、瘀、痰、毒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中医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故以利湿化瘀,解毒通降,解酒化痰,,疏肝健脾为治疗大法。结果表明: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效果明显,临床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2.9%,可使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使肝脏的影像学改变减轻或消失,其中临床症状和脂肪肝的影像学疗效指标均优于养肝丸组。所以,当归白术汤加减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张晶[8](2008)在《2005年武汉市城镇20~59岁人群体质状况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2005年湖北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国民体质情况分析了武汉市城镇20~59岁人群的体质现状。通过形态、机能、素质和问卷调查四大类的研究指标,采用统计学上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u-检验等方法来比较武汉市与湖北省其他城市成年人群相关数据,进一步探讨了武汉市城镇人群体质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在总结这些关系以后得出以下结论:武汉市城镇成年人体质合格率在90%以上,与湖北省其他城市城镇人群没有显着性差异;形态指标方面,武汉市城镇成年人群中女子的身高、体重大于其他城市,而二者的男子数据、反映身体充实度的数据(BMI和克托莱指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素质指标方面,武汉市城镇成年人群力量素质(包括四肢与躯干)、神经反应能力优于其他城市,但是柔韧性则相对较差;与湖北省其他城市相比,武汉市城镇成年人机能情况较差。具体表现为,反映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的肺活量和台阶指数较低,而安静心率、血压均值较高;武汉市城镇成年人锻炼率达到40%以上,但是有较高比例的人每次锻炼时间不超过30分钟,锻炼的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下;武汉市城镇成年人最常选用的锻炼方式为步行、跑步、打球和骑自行车等。年龄不同参加锻炼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比如,20~39岁人群以“防病治病”为主要锻炼目的的占22.1%,而40~59岁人群以“防病治病”为主要锻炼目的人则增加到了34.5%。其他排位靠前的锻炼目的有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提高运动能力等;“工作忙,缺少时间”、“惰性”、“缺乏场地设施”成为武汉市城镇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三大主要障碍(成年甲、乙组三者顺序略有变化)。相对成年甲组,成年乙组锻炼“无障碍”的比例更高;不体育锻炼、吸烟对体质状况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武汉市还需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建设与普及的力度,最后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促进全民健身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推进和完善,在全社会弘扬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政府保障人民体育权益、满足群众体育多样化需求的风气和氛围,推进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吴双[9](2007)在《32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32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高危年龄、异物种类、好发部位、影像学特点及误诊情况。方法:自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我院共收治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320例,均行硬质支气管镜检查。结果:295例患者成功取出异物,1例死亡,1例未取出。患者平均年龄3.6岁,异物种类以花生米、瓜子最多。左右主支气管罹患几率接近。23例未见异物。结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高危年龄为5岁以下,尤以1-2岁为着。异物种类以花生米最为常见,其次为瓜子。异物部位以支气管较多,双侧支气管异物数量大致相等,影像学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有效手段,该病有较高的误诊率。

孙洪生[10](2006)在《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身心压力增大,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人们的患病率,而失眠的发生,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身心疲劳的状态。因此研究该病的发生和治疗,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祖国医学对不寐病证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治疗不寐病证,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不寐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不寐病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并从中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探索其学术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于睡眠相关的中医学理论从其学术发展的背景下予以辨析。对现代医家诊治不寐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历代中医学家诊治该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不仅为临床辨治不寐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也必将有助于开拓不寐证的研究和治疗思路。 本文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在阐述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并对不寐证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各论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不寐证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不寐证相关的重要的医学文献,内容涉及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最后系统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家关于不寐证辨证治疗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在全面总结不寐证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初步辨析了中医学营卫睡眠学说、阴阳睡眠学说、心神睡眠学说、魂魄睡眠学说与脑髓睡眠学说的理论实质与临床应用意义。主张以营卫统摄心神、魂魄等脏腑相关理论。对于不寐证营卫调治,在兼涉五脏六腑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当重阳明、少阴的观点,为不寐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经常醉酒为何易患支气管扩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常醉酒为何易患支气管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现状
        (二)国内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
        (一)传统医学
        (二)病种
        (三)病种命名和分类标准
        (四)疾病谱
        (五)其它相关概念
第一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计量学研究
    第二节 专着类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专着类概述
        二、专着中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概述
    第三节 学术论文类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学术论文类概述
        二、学术论文中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概述
第二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
    第一节 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的病种
        一、民族特色病种命名的原因
        二、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汇总
        三、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分类方法
        四、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分类
    第二节 一般命名法病种
        一、一般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角度
        二、一般命名法病种的汇总
        三、一般命名法病种的分类
    第三节 一般命名法病种与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凡例
        二、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布规律
        二、分析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
第四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个例分析
    第一节 跌打损伤
        一、跌打损伤概述
        二、跌打损伤的治疗
        三、土家医治疗跌打损伤的优势疗法
        四、跌打损伤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节 肺痨
        一、肺痨概述
        二、肺痨的治疗
        三、肺痨的现状分析
        四、肺痨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节 屙痢症
        一、屙痢症概述
        二、屙痢症的治疗
        三、屙痢症现状分析
        四、屙痢症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白虎症
        一、白虎症概述
        二、白虎症的治疗
        三、白虎症的研究现状
        四、白虎症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四大家族”的健康餐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家族:熬夜族
第二家族:电脑族
第三家族:吸烟族
第四家族:快餐族

(4)乙醇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醇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1 乙醇与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
    1.2 乙醇与肺功能
2 乙醇与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2.1 乙醇与哮喘
    2.2 乙醇与COPD
    2.3 乙醇与间质性肺病
    2.4 乙醇与ARDS
    2.5 乙醇与其他肺部疾病
3 结 语

(5)慢性饮酒大鼠肺组织CTGF和TIMP-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标本处理
    1.5 检测的指标和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2.3 肺组织匀浆GSH和HYP含量比较
    2.4 肺组织匀浆CTGF和TIMP-1含量比较
讨论
    3.1 酒精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2 酒精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3.3 慢性饮酒氧化应激与肺间质纤维化
    3.4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肺间质纤维化
    3.5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肺间质纤维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肺纤维化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3.1 研究思路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3.1.2 体质
        3.1.3 主治疾病谱
        3.1.4 小结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3.3.1 诊断
        3.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1 大柴胡汤源流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2.2.1 少阳阳明合病
        2.2.2 少阳病
        2.2.3 阳明病
        2.2.4 三阳合病
        2.2.5 太阴病
        2.2.6 少阴病
        2.2.7 矛盾说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3.1.1 消化系统
        3.1.2 心血管系统
        3.1.3 调节代谢作用
        3.1.4 免疫调节作用
        3.1.5 血液系统
        3.1.6 内分泌系统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1.8 抗炎作用
        3.1.9 抗病原体
        3.1.10 抗过敏作用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3.2.1 传染病
        3.2.2 呼吸系统疾病
        3.2.3 循环系统疾病
        3.2.4 消化系统疾病
        3.2.5 泌尿系统疾病
        3.2.6 生殖系统疾病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3.2.9 神经系统疾病
        3.2.10 骨科疾病
        3.2.11 妇产科疾病
        3.2.12 皮肤病
        3.2.13 五官科疾病
        3.2.14 精神疾病
        3.2.15 发热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库建立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药物剂量分析
        2.3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3.2.1 关于大柴胡汤
        3.2.2 主治疾病谱
        3.2.3 体质
        3.2.4 临床表现特点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的证候特点及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 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的文献综述
        1 利湿法初探
        2 化瘀法探要
        3 解毒法探讨
        4 通降法探析
        参考文献
    二 酒精性脂肪肝的文献综述
        1 古代中医学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述要
        2 中医中药对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3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4 中国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5 今后中医中药对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研究
    一 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资料分布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学特点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证候特点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一.前言
    二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剔除和脱落情况
        3 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4 疗效分析
    四 讨论
        1 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机理研究
        2 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方解
        3 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
        4 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理探讨
        5 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2005年武汉市城镇20~59岁人群体质状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问题的提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指标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数理统计法
        2.3.3 数据调查法
        2.3.4 逻辑分析法
        2.3.5 比较分析法
3 文献综述
    3.1 关于体质
        3.1.1 体质的基本定义
        3.1.2 体质的表现形式
        3.1.3 体质的表现特点
    3.2 关于生活方式
        3.2.1 生活方式的定义
        3.2.2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2.3 生活方式的特征
        3.2.4 生活方式的分类
        3.2.5 生活方式的组成
    3.3 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3.3.1 吸烟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3.3.2 酗酒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3.3.3 膳食模式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3.3.4 自我保健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质总评
    4.2 形态指标
    4.3 机能指标
    4.4 素质指标
    4.5 不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部分)对体质的影响
        4.5.1 体育锻炼情况对体质的影响
        4.5.2 吸烟情况对体质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若干建议
        5.2.1 努力建立政府规划布局,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联合运行的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机制
        5.2.2 积极做大做强全民健身非政府组织
        5.2.3 更加有效地整合体育资源,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平台
        5.2.4 切实把青少年作为重点,制定并落实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政策措施
        5.2.5 加强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和理论研究,制定出台我市群众体育评价体系
        5.2.6 加大体育法规执法实施力度
        5.2.7 策划群众体育舆论宣传,营造体育生活化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9)32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综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检查方法
结果
讨论
    1、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
    2、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高危年龄
    3、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种类
    4、异物的部位
    5、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影像学诊断
    6、误诊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10)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总论
    1 不寐病名源流概述
        1.1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1.1.1.1 马王堆汉墓医书
        1.1.1.2 《黄帝内经》
        1.1.1.3 《难经》
        1.1.1.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1.1.2 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文献
        1.1.3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
        1.1.4 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
        1.2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
        1.2.1 目不瞑
        1.2.2 不得眠和失眠
        1.2.3 不得睡
        1.2.4 不得卧
        1.2.5 不寐
    2 不寐病证的病因病机源流概述
        2.1 《黄帝内经》阳不入阴理论的确立
        2.2 汉唐时期神志主导睡眠理论的发挥
        2.3 宋元时期脏腑重心的变化
        2.3.1 对肝脾肾的重视
        2.3.2 受杂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影响
        2.3.3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2.4 明清以来病因病机认识的多元化
        2.4.1 对传统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2.4.1.1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2.4.1.2 对脏腑神志病机的发挥
        2.4.1.3 对痰、瘀等病因病机的认识
        2.4.1.4 对体质因素的认识与发挥
        2.4.2 睡眠为脑所主病因病机理论的出现
        2.4.3 现代认识的综合融化
    3 不寐病证的辨证源流概述
        3.1 辨证分型体系的发展
        3.1.1 《诸病源候论》标志着分型体系的初步确立
        3.1.2 《儒门事亲》成为不寐独立病证体系的肇始
        3.1.3 明代以后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3.2 辨证规律的认识
        3.2.1 病证特点的认识
        3.2.2 辨证方法的认识
    4 不寐病证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4.1 治法的发展
        4.2 治方与用药的发展
        4.2.1 晋唐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2 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3 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4.2.4 清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5 不寐病证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源流概述
        5.1 针灸疗法
        5.2 心理、精神疗法
        5.3 饮食疗法
        5.4 外治疗法
        5.5 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
    6 不寐病证若干问题的思考
        6.1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义
        6.1.1 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
        6.1.1.1 关于文字字义之证
        6.1.1.2 关于语源医理之证
        6.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辨析
        6.1.2.1 历代医家发挥
        6.1.2.2 《内经》本义考
        6.1.2.3 今人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阐扬
        6.2 关于胆型不寐
        6.2.1 不寐证型的变化与胆型不寐的记载
        6.2.2 关于胆型不寐病机的认识
        6.2.2.1 胆病不寐病机的演化
        6.2.2.2 对胆病不寐病机内容的阐释
        6.3 血瘀型不寐源起与发展
        6.4 关于营卫阴阳、心神、魂魄、脑髓理论的思考
        6.4.1 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6.4.1.1 营卫睡眠学说
        6.4.1.2 阴阳睡眠学说
        6.4.1.3 心神睡眠学说
        6.4.1.4 魂魄睡眠学说
        6.4.1.5 脑髓睡眠学说
        6.4.2 关于几种理论的思考
        6.5 宗营卫睡眠理论,不寐当重阳明、少阴
各论
    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1.1 不寐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
        1.1.1 对梦和睡眠的认识
        1.1.2 早期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记载
        1.1.3 睡眠理论的基本构建
        1.1.3.1 睡眠受昼夜节律的影响
        1.1.3.2 睡眠受到营卫之气的控制和阴阳蹻脉的调节
        1.1.4 阳不入阴与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理论
        1.1.4.1 《内经》首创阳不入阴的病机理论
        1.1.4.2 张仲景论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
        1.1.5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1.6 致不眠药物的发现
        1.1.7 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1.1.7.1 调和阴阳的治则与半夏汤的创制
        1.1.7.2 治疗药物的记载
        1.1.7.3 初步形成的治疗理念
        1.2 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1.2.1 梦由神示,卜知吉凶—甲骨文关于睡眠及其相关疾病的记载
        1.2.2 忧思难成眠—早期的非医学文献关于不寐病证的记载
        1.2.2.1 《诗经》
        1.2.2.2 《楚辞》
        1.2.3 马王堆汉墓医书
        1.3.3.1 对睡眠障碍的记载
        1.2.3.2 以不得卧为胃经所生病
        1.2.4 《黄帝内经》
        1.2.4.1 关于睡眠的认识
        1.2.4.2 关于不寐类病证的认识
        1.2.5 《难经》
        1.2.6 《伤寒论》
        1.2.6.1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6.2 关于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
        1.2.6.3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2.6.4 病名称谓趋于规范
        1.2.6.5 对于治疗学的贡献
        1.2.7 《金匮要略》
        1.2.7.1 关于不寐的发病
        1.2.7.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7.3 不寐病证的治法治方
    2 晋唐五代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2.1 不寐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的日益丰富
        2.1.1 脏腑辨证理论对于不寐证认识的影响
        2.1.1.1 重脏腑藏神功能
        2.1.1.2 以心胆为辨治中心
        2.1.1.3 胆冷说的形成
        2.1.1.4 风病日益受到重视
        2.1.2 药物与治方的丰富
        2.1.2.1 治诸病通用药的记载
        2.1.2.2 安神补气祛风方药的应用
        2.1.2.3 大量医方的出现
        2.1.2.4 药后食忌备受医家重视
        2.1.3 睡眠养生法的进一步完善
        2.2 晋唐五代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2.2.1 《脉经》
        2.2.1.1 寸口脉的脏腑病位诊断
        2.2.1.2 寸口脉的阴阳定位诊断
        2.2.2 《针灸甲乙经》
        2.2.2.1 阐发睡眠机理,强调阳不入阴的病理机制
        2.2.2.2 邪入六腑,身热不得眠
        2.2.2.3 进一步丰富了针灸治疗方法
        2.2.3 《小品方》
        2.2.4 《集验方》
        2.2.3.1 脏热腑寒说的学术背景
        2.2.3.2 胆冷与温胆汤之创制
        2.2.3.3 重服药食忌
        2.2.5 《华氏中藏经》
        2.2.5.1 以脏腑辨证为其学术特色
        2.2.5.2 析证以实、热、心为主
        2.2.5.3 “六腑者阳之系”与胆冷说
        2.2.6 《诸病源候论》
        2.2.6.1 详列不眠四候
        2.2.6.2 悉解致病之源
        2.2.6.3 寒食散发致不眠
        2.2.6.4 重视睡眠养生
        2.2.7 《千金方》
        2.2.7.1 重脏腑辨证,善使安魂镇魄之药
        2.2.7.2 倡风病学说,习用补气祛风之品
        2.2.7.3 求众法兼备,方富药宏治证广泛
        2.2.7.4 悉养性之道,详论睡眠养生之法
        2.2.8 《外台秘要》
        2.2.8.1 医学文献中首载失眠病名
        2.2.8.2 论宗巢氏,列治不眠方三门
        2.2.8.3 独具慧眼,散佚文献资借鉴
        2.2.8.4 用药审慎,方后食忌谨遵循
    3 宋辽金元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3.1 不寐病证理论的发展与治方的极大丰富
        3.1.1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3.1.1.1 证候鉴别与病因病机的分析
        3.1.1.2 从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
        3.1.1.3 “阳气怫郁”、“九气致病”、“阴火上干”等病机理论的出现
        3.1.3 治疗方法及方药的空前丰富与发展
        3.1.3.1 日益丰富的治疗理念
        3.1.3.2 以情相胜与汗吐下三法的应用
        3.1.3.3 食治方与择时服药法
        3.1.3.4 治疗方药的空前丰富
        3.1.4 道家与睡功
        3.2 宋辽金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3.2.1 《太平圣惠方》
        3.2.1.1 重从风论治,主张以质重滋腻之药石为治
        3.2.1.2 滋润治劳渴,善用滋阴清热之药
        3.2.1.3 阐发胆虚不眠病机,倡心胆同治
        3.2.1.4 重食治,首载不寐食治方
        3.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2.1 虚、风、痰、热及与心相关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3.2.2.2 香药的广泛应用
        3.2.3 《圣济总录》
        3.2.3.1 对病因病机理论的阐发
        3.2.3.2 以治神为先的治疗理念
        3.2.4 《普济本事方》
        3.2.4.1 魂魄并重,求治肝肺
        3.2.4.2 择时服药,自出机杼
        3.2.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2.6 《针灸资生经》
        3.2.7 刘完素及其着作
        3.2.7.1 阐论火热致病的特点
        3.2.7.2 阳气怫郁理论的运用
        3.2.8 张子和与《儒门事亲》
        3.2.8.1 列不寐证,开体例之先
        3.2.8.2 汗、吐、下三法之用
        3.2.8.3 九气致病,以情相胜
        3.2.9 李东垣及其着作
        3.2.9.1 脾胃内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3.2.9.2 脾胃气虚、阴火上干的病机认识
        3.2.9.3 调理脾胃是治疗的根本所在
        3.2.9.4 善用风药的用药特色
        3.2.10 朱丹溪及其着作
        3.2.10.1 “心虚不得卧”与“胃虚不得眠”
        3.2.10.2 杂病论治法对不寐证治疗的影响
    4 明代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4.1 不寐病证认识的多元化
        4.1.1 不寐病名应用渐趋广泛
        4.1.2 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化
        4.1.2.1 阳衰病机的提出
        4.1.2.2 五脏皆致不眠的认识
        4.1.2.3 胆涎与胆火病机的认识
        4.1.2.4 病机重点认识的多元化
        4.1.3 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4.1.4 治疗方法与思路的多元化
        4.1.4.1 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与养血安神
        4.1.4.2 清心火为第一义
        4.1.4.3 实则祛邪,虚则养血安神
        4.1.4.4 外治法与食疗法的应用
        4.1.4.5 用方模式与主治方的创见
        4.1.4.6 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进步对治疗思路的拓展
        4.1.5 治疗用药知识的极大丰富
        4.1.5.1 治不眠通用药的增多
        4.1.5.2 关于用药宜忌的认识
        4.1.5.3 对季节与脏腑病证相关用药的记载
        4.1.6 气功与养生着作对不寐证防治的贡献
        4.2 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4.2.1 戴思恭及其着作
        4.2.1.1 郁主中焦,治痰以顺气为先
        4.2.1.2 不寐分证,首载阳衰与胆涎
        4.2.2 《普济方》
        4.2.3 龚廷贤与《寿世保元》
        4.2.3.1 多从心胆论治的学术主张
        4.2.3.2 提倡侧卧蜷曲的睡法实践
        4.2.4 吴球与《活人心统》
        4.2.4.1 病机论证,重乎气、血、痰
        4.2.4.2 活套之方,妙在加减变化
        4.2.5 江瓘与《名医类案》
        4.2.6 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
        4.2.6.1 病机以思虑痰火为主
        4.2.6.2 脉候之辨
        4.2.6.3 治分标本虚实,重在心脾两脏
        4.2.7 解桢与《医学便览》
        4.2.7.1 五脏皆致不眠而心为所主的病机理论
        4.2.7.2 脏腑气血四时模式的辨证用药
        4.2.8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4.2.8.1 对不眠及相关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4.2.8.2 丰富了不眠通用药
        4.2.8.3 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4.2.8.4 “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价值
        4.2.9 缪希雍及其着作
        4.2.9.1 论用药宜忌,补前人之不逮
        4.2.9.2 弘治疗之法,以清心火为第一义
        4.2.10 孙志宏与《简明医彀》
        4.2.10.1 承袭阴虚血亏、阳盛痰火之论
        4.2.10.2 创养阴血、降痰火、安心神之主方
        4.2.11 汪绮石与《理虚元鉴》
        4.2.11.1 虚损证治理论对不寐虚证的临证意义
        4.2.11.2 安神必益其气,益气必补其精
        4.2.12 张介宾及其着作
        4.2.12.1 心神不安,为不寐证总病机
        4.2.12.2 虚实分证,详解不寐证致病之因
        4.2.12.3 无邪有邪,治法用药各有法度
        4.2.12.4 阴阳命门,启发后世不寐证辨治
        4.2.13 李中梓及其着作
        4.2.13.1 考究前哲,分不寐为五型
        4.2.13.2 伤寒不眠,皆属热证
        4.2.14 秦昌遇与《症因脉治》
        4.2.14.1 以火热为病机中心的认识和胆火的提出
        4.2.14.2 精详系统的辨证分型
    5 清代及民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5.1 不寐病证认识日趋完善
        5.1.1 对病名的考辨
        5.1.1.1 病名的使用趋于规范
        5.1.1.2 名义考辨
        5.1.2 关于病机理论的深刻发挥
        5.1.2.1 以阴阳水火升降统括所有病机
        5.1.2.2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5.1.2.3 对心肾不交理论阐发
        5.1.2.4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1.2.5 以肝肾为病机中心的认识
        5.1.2.6 对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的论说
        5.1.2.7 对阳虚病机的发挥
        5.1.2.8 对胆病病机的阐释
        5.1.3 新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出现
        5.1.3.1 关于脑与不寐发生的关系
        5.1.3.2 以目为病机重点的认识
        5.1.3.3 虚损留瘀病机说的出现
        5.1.3.4 对体质因素的揭示
        5.1.4 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
        5.1.4.1 动静辨证论
        5.1.4.2 对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的辨析
        5.1.4.3 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
        5.1.4.4 系统的辨证分型
        5.1.5 对原发性与继发性不寐的区分
        5.1.6 防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5.1.6.1 对情志调摄的重视
        5.1.6.2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5.1.6.3 纯甘补虚、灵物安神的治疗经验
        5.1.6.4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法的提出
        5.1.6.5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主张
        5.1.6.6 认知与心理行为等全面丰富的防治经验
        5.2 清代及民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5.2.1 陈士铎及其着作
        5.2.1.1 对心肾不交理论的全面发挥
        5.2.1.2 心肾不交用药的创见
        5.2.1.3 心肾不交仍需析因而论
        5.2.1.4 辨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之异
        5.2.1.5 胆病不寐说新诠
        5.2.1.6 老人不寐宜补肾
        5.2.2 沈时誉与《医衡》
        5.2.3 王宏翰与《医学原始》
        5.2.3.1 寤寐含义新诠—知觉说
        5.2.3.2 寤寐知觉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
        5.2.4 张璐与《张氏医通》
        5.2.4.1 劳心思虑、喜怒惊恐的病因论
        5.2.4.2 胆寒肝热、魂不归肝的病机说
        5.2.5 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
        5.2.5.1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2.5.2 心肾神交、神寐归肾的病机论
        5.2.5.3 对一过性不寐的认识
        5.2.5.4 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
        5.2.6 程国彭与《医学心悟》
        5.2.7 吴澄与《不居集》
        5.2.7.1 首论左右不得眠
        5.2.7.2 倡虚损积痰留瘀说,创补虚活血治法
        5.2.7.3 分述十二型不寐之病机治疗
        5.2.8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
        5.2.9 汪文绮与《杂症会心录》
        5.2.9.1 对阳不入阴理论的深刻发挥
        5.2.9.2 对阳虚不寐病机的论述
        5.2.9.3 倡纯甘补虚、灵物安神之治
        5.2.9.4 梦悟医验,不寐证的调治要诀
        5.2.10 曹庭栋与《老老恒言》
        5.2.10.1 创不寐操纵二法
        5.2.10.2 夜坐与行千步之法
        5.2.10.3 对四季睡眠养生的不同主张
        5.2.10.4 丰富全面的睡眠卫生认识
        5.2.11 沈金鳌与《杂病源流犀烛》
        5.2.11.1 阴虚火旺、肺肾失和的病机新说
        5.2.11.2 五脏病位的辨证之法
        5.2.11.3 系统的辨证治疗方法
        5.2.12 汪必昌与《医阶辨证》
        5.2.13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5.2.13.1 重解剖研究,创“灵机记性在脑”说
        5.2.13.2 明气血之机,弘活血补气化瘀之法
        5.2.14 何其伟与《医学妙谛》
        5.2.15 《医方辨难大成》
        5.2.15.1 不寐动静辨证论
        5.2.15.2 按病因病机证分九类
        5.2.15.3 对肾阳、胆阳的重视
        5.2.15.4 对易感体质因素的认识
        5.2.16 张节与《张氏医参七种》
        5.2.16.1 以肝肾为不寐发生的根本环节
        5.2.16.2 胆、胃、心肾不交致不寐的病机亦归肝肾
        5.2.17 郑寿全及其着作
        5.2.17.1 按病机分为四类证候
        5.2.17.2 重视阳虚在不寐发病中的作用
        5.2.18 林佩琴与《类证治裁》
        5.2.19 吴尚先与《理瀹骈文》
        5.2.20 唐宗海与《血证论》
        5.2.20.1 卧寐之辨
        5.2.20.2 不得卧病在肺胃
        5.2.20.3 不寐病在心肝兼及肺胃
        5.2.21 张乃修与《张聿青医案》
        5.2.21.1 病机不离乎阴阳水火升降
        5.2.21.2 胃与肝胆为中枢
        5.2.21.3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的治疗特色
        5.2.21.4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特点
        5.2.21.5 体丰之人致发不寐
        5.2.22 王普耀与《医学体用》
        5.2.22.1 以目解不寐之机
        5.2.22.2 着意阐发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
    6 现代对不寐病证的研究
        6.1 现代医学的认识
        6.1.1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6.1.2 临床表现
        6.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6.1.4 检查技术和方法
        6.1.5 治疗
        6.1.5.1 药物治疗
        6.1.5.2 非药物治疗
        6.2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6.2.1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
        6.2.1.1 情志所伤
        6.2.1.2 饮食失节
        6.2.1.3 病后、年迈、劳倦
        6.2.1.4 禀赋不足
        6.2.2 不寐证的辨证论治
        6.2.2.1 辨证要点
        6.2.2.2 分型论治
        6.2.3 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
        6.2.3.1 综合辨证
        6.2.3.2 从脏腑论治
        6.2.3.3 从脑论治
        6.2.3.4 从营卫论治
        6.2.3.5 从气血论治
        6.2.3.6 从阴阳论治
        6.2.3.7 从虚、火、痰、瘀论治
        6.2.3.8 从心理因素论治
        6.2.3.9 顽固性不寐的辨治
        6.2.3.10 老年和女性不寐的辨证特点的探讨
        6.2.4 着名中医专家治疗不寐病证的特点与经验
        6.2.4.1 祝味菊等善用温潜
        6.2.4.2 施今墨证分九法,药善用对
        6.2.4.3 黄文东善用重镇安神、轻剂去实
        6.2.4.4 李克绍主张不寐本于阴阳,标在心肝
        6.2.4.5 方以正从瘀辨治
        6.2.4.6 干祖望辨证心法
        6.2.4.7 祝谌予辨治经验
        6.2.4.8 杨云汉润燥清热,调和阴阳
        6.2.4.9 邓铁涛重视痰、虚、瘀辨治
        6.2.4.10 朱良春遣方用药善于通权达变
        6.2.4.11 石冠卿擅从肝治
        6.2.4.12 赵绍琴妙用小柴胡
        6.2.4.13 何任辨治经验
        6.2.4.14 吴一纯注重调治胆胃
        6.2.4.15 颜德馨衡法治失眠
        6.2.4.16 董德懋重调整阴阳,重镇与滋养、化痰并用
        6.2.4.17 陈亦人综合辨治
        6.2.4.18 胡毓恒论治七法
        6.2.4.19 王翘楚从肝论治
        6.2.4.20 吉良晨重在调治脏腑
        6.2.4.21 吕同杰调整虚实阴阳治顽固性不寐
        6.2.4.22 张磊从脏阴痰火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3 田令群从火论治
        6.2.4.24 周绍华辨治经验
        6.2.4.25 郑绍周习用仲景之方
        6.2.4.26 王多让从气血论治
        6.2.4.27 唐宋辨证求因,治重神魂
        6.2.4.28 赵玉庸从痰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9 裘昌林整体辨证与调治心肝
        6.2.4.30 陈伯涛重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6.2.4.31 陈祖皋善疗胃不和
        6.2.4.32 徐明涟调肝治疗顽固性失眠
        6.3 不寐证的药物治疗研究
        6.3.1 治法研究
        6.3.1.1 对仲景治不寐法的总结
        6.3.1.2 综合辨治法
        6.3.1.3 安神十法
        6.3.1.4 治胃五法
        6.3.1.5 治肝六法
        6.3.1.6 疏肝理气活血法
        6.3.1.7 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
        6.3.1.8 解郁安神法
        6.3.1.9 育阴(开郁)法
        6.3.1.10 辛散行气法
        6.3.1.11 益气温阳法
        6.3.1.12 升阳化湿法
        6.3.1.13 调理阴阳法
        6.3.1.14 阴阳分调法
        6.3.1.15 双向调节法
        6.3.1.16 通法
        6.3.1.17 综合疗法
        6.3.1.18 择时服药法
        6.3.2 自拟方研究
        6.3.2.1 通治方
        6.3.2.2 通治加减方
        6.3.2.3 证型用方
        6.3.2.4 对证通用方
        6.3.3 古方研究
        6.3.3.1 不寐方的加减应用
        6.3.3.2 不寐方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
        6.3.3.3 古方新用
        6.3.4 药物应用经验与单味药治疗研究
        6.3.4.1 用药经验
        6.3.4.2 单味药应用研究
        6.3.4.3 单、验方治疗
        6.3.5 常用中药非处方药治疗
        6.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不寐证的针灸治疗
        6.4.1 针灸辨证治疗
        6.4.1.1 辨证分型治疗
        6.4.1.2 诊治经验
        6.4.2 腧穴治疗研究
        6.4.2.1 腧穴治疗
        6.4.2.2 特殊意义腧穴的研究应用
        6.4.3 针灸治法研究
        6.4.3.1 调阴阳跷法
        6.4.3.2 泻阳补阴法
        6.4.3.3 调和安神法
        6.4.3.4 交通心肾法
        6.4.3.5 子午流注纳甲法
        6.4.3.6 烧山火法
        6.4.3.7 夜针法
        6.4.3.8 浮刺法
        6.4.3.9 刺血法
        6.4.3.10 豹文刺法
        6.4.3.11 芒针透刺法
        6.4.4 头针、颈针、眼针与腕踝针治疗
        6.4.4.1 头针法
        6.4.4.2 颈三针法
        6.4.4.3 眼针法
        6.4.4.4 腕踝针
        6.4.5 耳穴贴压与耳针治疗
        6.4.5.1 耳穴贴压
        6.4.5.2 耳针
        6.4.6 穴位磁疗与磁针
        6.4.6.1 穴位磁疗
        6.4.6.2 磁极针
        6.4.6.3 磁圆针
        6.4.6.3 磁提针
        6.4.7 水针治疗
        6.4.7.1 穴位注射西药制剂
        6.4.7.2 穴位注射中药制剂
        6.4.7.3 穴位注射中西药混合剂
        6.4.8 埋线与埋针治疗
        6.4.8.1 埋线疗法
        6.4.8.2 埋针疗法
        6.4.9 电针、皮肤针与蜂针治疗
        6.4.9.1 电针
        6.4.9.2 皮肤针
        6.4.9.3 蜂针
        6.4.10 灸法治疗
        6.4.10.1 艾条灸
        6.4.10.2 艾炷灸
        6.4.10.3 温针灸
        6.4.11 综合疗法
        6.5 不寐证的按摩与气功治疗
        6.5.1 按摩治疗
        6.5.1.1 全身按摩
        6.5.1.2 足部按摩
        6.5.1.3 头部按摩
        6.5.1.4 自我按摩
        6.5.2 气功治疗
        6.5.2.1 气功治疗的临床研究
        6.5.2.2 气功治疗仪治疗
        6.5.2.3 自炼功法选介
        6.6 不寐证的其他疗法
        6.6.1 外治疗法
        6.6.1.1 贴敷
        6.6.1.2 药熏
        6.6.1.3 药浴
        6.6.1.4 药枕
        6.6.1.5 拔罐
        6.6.1.6 刮痧
        6.6.2 饮食疗法
        6.6.3 运动疗法
        6.6.4 音乐疗法
        6.6.5 沐浴疗法
        6.7 不寐证的实验研究
        6.7.1 病证特点研究
        6.7.1.1 激素水平
        6.7.1.2 经络能量变化
        6.7.2 方药研究
        6.7.2.1 单味药研究
        6.7.2.2 方剂治疗作用研究
        6.7.2.3 方剂加减与配伍比例研究
        6.8 不寐证的国外中医治疗研究
        6.8.1 方证相对治法
        6.8.1.1 诊断特点—阴阳、虚实
        6.8.1.2 分证治疗
        6.8.2 治方研究
        6.8.2.1 治验与疗效观察
        6.8.2.2 方剂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6.8.3 针灸治疗研究
        6.8.3.1 针灸疗效观察
        6.8.3.2 针灸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的诊断标准
    2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
    3 不寐病证防治中药
    4 不寐病证防治方剂
    5 不寐病证防治OTC
    6 现代药理研究相关作用中药

四、经常醉酒为何易患支气管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席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2]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研究[J]. 郭小凤,蒋萍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68)
  • [3]“四大家族”的健康餐单[J]. 马寿春. 现代养生, 2013(17)
  • [4]乙醇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J]. 李世彬,吴琦,冯淑芝. 医学综述, 2011(17)
  • [5]慢性饮酒大鼠肺组织CTGF和TIMP-1的表达及意义[D]. 于洪志.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 [6]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的证候特点及利湿化瘀解毒通降法干预的研究[D]. 江义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8]2005年武汉市城镇20~59岁人群体质状况的分析[D]. 张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9]32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分析[D]. 吴双. 吉林大学, 2007(02)
  • [10]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孙洪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为什么经常喝醉容易支气管扩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