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和脉冲伏安法电化学分离检测胺类化合物

毛细管电泳和脉冲伏安法电化学分离检测胺类化合物

一、毛细管电泳脉冲伏安电化学分离检测胺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石金伟[1](2021)在《水环境中低分子量有机胺以及六氟磷酸根的电化学法快速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电化学传感器因具备检测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制备简单、经济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于环境快速分析。本文合成了新型类离子液体阴离子离子交换有机定域体[C4H5O2F3NS]Li以及新型固态离子液体1-辛基-3-甲基咪唑钼酸盐([Omim]6Mo7024),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分别应用到对环境中的脂肪胺以及六氟磷酸根(PF6-)的电位法快速测定;本文还利用硅溶胶凝胶和邻苯二胺分子印迹结合三联吡啶钌(Ru(bpy)32+)循环伏安间接法快速测定环境样品中的三甲胺、组胺含量。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合成了新型[C4H5O2F3NS]Li离子交换定域体,并应用于测定环境中低分子量脂肪胺的离子色谱-电位检测器构建。为此,首先合成了新型[C4H5O2F3NS]Li离子交换定域体,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飞行时间质谱(MS)、核磁共振(NMR)进行表征。然后,将该离子交换定域体通过电化学聚合修饰至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出电极。使用商用SCX强阳离子色谱柱,以[C4H5O2F3NS]Li修饰电极作为指示电极,构建简易离子色谱仪,测定甲胺、乙胺、丙胺为典型低分子量脂肪胺阳离子。在流动相为10 mmol/L(pH3.5)三氟乙酸缓冲溶液,流速为1.0 mL/min下,选取的三种胺均得到基线分离,甲胺、乙胺和丙胺的测定线性范围以及检出限(S/N=3)各为1.0×10-1~1.0×10-5 mol/L(8.5×10-6 mol/L);1.0×10-1~1.0×10-6mol/L(7.6×10-7 mol/L);1.0×10-1~1.0×10-4 mol/L(9.3×10-5 mol/L)。加标回收率为89.4~102.3%,重复测定5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3.5%。对环境实际水样,该方法与商用离子色谱仪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5.0%。利用硅溶胶凝胶(Sol-Gel)分子印迹(MIP)涂层,结合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全氟磺酸型聚合物(Nafion)及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了一种新型三甲胺(TMA)的电流型传感器。以Ru(bpy)32+为电化学活性探针,测定了环境样品中的TMA浓度。结果表示MWCNTs、Nafion、BmimPF6修饰至玻碳电极表面后,可显着增强电流响应。在所调查的各种最佳条件下,TMA测定线性范围为 1.0×10-4 mol/L~1.0×10-8 mol/L(R2=0.999),检出限为 7.4×10-9 mol/L(S/N=3)。经5次测定,对1.0×10-4mol/L、1.0×1(-7mol/L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6%、5.1%。尿样TMA测定平均值为5.85×10-6 mol/L,加标回收率为88.6~116.1%。利用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电化学聚合分子印迹(MIP)法将模板分子组胺(Histamine,HA)聚合至GCE表面,构建了 HA分子印迹电流型传感器。利用Ru(bpy)32+作为电活性探针,优化了电极扫描速度与扫描圈数以及洗脱时间等条件,并调查了小分子量有机胺以及具有类似结构的色胺的干扰。结果表示构建的HA分子印迹电流传感器抗干扰能力优良,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1.0×1(-5mol/L~1.0×10-7 mol/L(R2=0.997),检出限为8.4×10-8 mol/L。秋刀鱼和啤酒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0.8~104.2%,选择性优良。采用1-辛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和钼酸铵制备了[Omim]6Mo7024固态离子液体碳糊PF6--离子选择性电极(ISE),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固态离子液体成功合成。热重(TG)分析结果表明:固态离子液体在28~280℃范围内热稳定性好。将[Omim]6Mo7024与石墨粉按照1:9质量比进行混合,在将混合粉末与二甲基硅油按照6:1质量比制备成碳糊离子选择性电极(ISE)。在30℃条件下,以碳糊ISE为指示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测定水中PF6-含量。碳糊电极检测PF6-的线性范围为1.0×10-1~1.0×10-8 mol/L(R2=0.999),检出限为5.4×10-9 mol/L。采用本方法与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了 3组PF6-样品,相对偏差在3.2~4.6%。此外,利用该离子选择性电极考察了 KPF6在常规酸度范围(pH 6~8)水体中的水解过程,KPF6-半衰期为0.426~0.444 h,表明无机PF6-易发生水解,常规水体的酸度变化范围内PF6-的水解速率差别不大。

陈璟[2](2020)在《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神经递质浓度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脑的神经活动是一个电与化学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从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角度去研究神经活动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电化学传感方法因为其小型化、易操作、方便快速、可实时在线等的优势,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然而,采用电化学传感的方法检测神经递质需要突破两个关键问题。一方面,电化学传感器件(微电极)的尺寸和检测下限难以匹配生理环境,传感器难以兼顾小尺寸、高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和可重现性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稳定、高精度的便携电化学检测仪器,进一步限制了相应电化学传感器件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因此,本论文针对上述两个关键问题,设计和实现了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便携式神经递质浓度检测系统。系统前端以多巴胺和谷氨酸两种代表性的神经递质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了可工作于生物体内复杂环境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系统后端针对神经递质检测的快速、高灵敏度、小尺寸和抗干扰的要求,设计了多路可拓展的便携式高精度神经递质浓度检测仪器;两者整合成为一套完整的电化学神经递质浓度检测系统,并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神经递质的多路浓度同时检测。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还原型氧化石墨烯与金纳米颗粒复合纳米材料构建的新型铂丝电化学微电极。通过电沉积的方式在铂丝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还原型氧化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复合膜,构建多巴胺微电极。复合膜高比表面积、高电子传导和良好生物相容的特性有助于对抗多巴胺污垢,解决了当前铂丝电极检测多巴胺时表面聚集和吸附的问题。微电极表现出对多巴胺的高灵敏度和低检测下限(16.57 nM)。同时,电极在复杂环境中能够有效抵抗DA前体和其他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干扰。另一方面,电极在重复试验中表现出较高的可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3.98%)和稳定性(100次的重复扫描后损耗为3.43%)。通过初步实验验证了电极具备在麻醉大鼠的纹状体内检测多巴胺浓度变化的功能。该电极在灵敏度和选择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为多巴胺实时动态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谷氨酸氧化酶的新型谷氨酸电极,电极表面修饰还原型氧化石墨烯、普鲁士蓝、金纳米颗粒以及壳聚糖复合膜。高催化活性的表面使电极表现出对谷氨酸的优越的电催化性能,检测下限达到41.33 nM,并在细胞外间隙的生理浓度范围内表现出浓度-电流的线性依赖关系。电极在100次检测中仅损失3.62%,并在放置14天内保持92.14%以上的初始信号强度。另外,初步实验观察到电极能够在大鼠纹状体内检测到谷氨酸浓度的变化。该电极在尺寸、检测下限、抗干扰性、使用寿命等综合性能上有所提高,为谷氨酸实时动态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3.设计并实现了用于神经递质检测的便携式、高精度、多路可拓展神经递质浓度检测仪器。通过集成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和电源抗干扰技术,实现高扰动下的微弱电流信号检测,具有小尺寸、高精度(误差<3%)、高信噪比(77.52 d B)、低检测限(5.35 n A)、宽线性范围且可以无线传输等优点。该仪器能够在标准混合溶液体系中对多巴胺和谷氨酸的浓度实现同步检测,并在大鼠纹状体中检测到多巴胺和谷氨酸的浓度受人为干预产生的变化信号以及动态代谢信号。初步实验验证了系统进行多巴胺和谷氨酸在体检测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便携式神经递质浓度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多巴胺和谷氨酸传感器,以及高精度、便携式检测仪器。进行了体内实验的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在生理环境中检测到大鼠脑内多巴胺和谷氨酸浓度水平的动态变化,有望在今后的在体神经递质浓度实时检测和相关研究中发挥作用。

张敏[3](2020)在《马鲛鱼中三种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本课题组已对马鲛鱼中生物胺等部分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及马鲛鱼新鲜度评价开展了前期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马鲛鱼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本文针对马鲛鱼中的恩诺沙星、尸胺和组胺建立了3种快速检测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以茜素红(ARS)作为电化学探针,利用方波伏安法建立了一种灵敏、易操作的恩诺沙星测定方法,并成功运用到马鲛鱼样品中恩诺沙星的测定。优化了测试底液pH值及电化学测定方法等条件,并探究了茜素红与恩诺沙星之间的结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2.19×10-91.0×10-77 mol/L范围内的响应电流差(-ΔI,μA)与恩诺沙星浓度(C,n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7.3×10-10mol/L。用该法测定马鲛鱼中恩诺沙星的加标回收率为90.6%100.7%。同时采用LC-MS/MS法对该测定方法进行了验证。该电化学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且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马鲛鱼样品中恩诺沙星的测定。(2)通过物理吸附法将变性血红蛋白(unfolded hemoglobin,uHb)固定在粘土-纳米金复合材料(Clay-AuNPs)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表面,然后以2.5%的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构建了一种对尸胺有良好检测性能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电极修饰体系、DAO的浓度、过氧化物酶(模拟酶)的类型、修饰电极的稳定性及测试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及透射电镜(TEM)进行了表征,并用于跟踪检测马鲛鱼贮藏期间尸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和尸胺的浓度在2.0×10-121.0×10-1111 mol/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1),检出限(S/N=3)为6.7×10-1313 mol/L。该生物传感器法测定马鲛鱼样品中尸胺的加标回收率为82.2%109.1%。该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且灵敏度高,适用于马鲛鱼样品中尸胺含量的测定。(3)鉴于组胺是生物胺中毒性最强的胺类,大多数食物中毒事件都与食用组胺过量的食物有关,利用组胺可使纳米金发生团聚而导致其颜色和光谱发生变化,以纳米金为主要显色物质,偶氮试剂为增加显色效果的背景试剂,建立了一种基于纳米金-偶氮显色体系简便、快速测定马鲛鱼中组胺的可视化比色检测法。为了获得最佳的测定结果,对纳米金-偶氮试剂的配比、测试底液的类型等显色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标准比色液的显色效果,表明该可视化比色法可快速判别出浓度在1.0×10-51.0×10-22 mol/L范围内的组胺,确定该可视化比色法的检出限为1.0×10-5mol/L。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标准比色液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显色体系的吸光度与组胺的浓度在1.0×10-65.0×10-4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3×10-7mol/L。用该法对马鲛鱼样品中的组胺进行了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0.9%102.1%,表明该检测方法准确度高,适用于马鲛鱼样品中组胺含量的测定。

罗贵铃[4](2020)在《ZIFs基衍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药物小分子的电化学传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电化学传感分析可实现对目标物的高效、灵敏和特异性检测,具有易于操作、运行成本低、响应迅速、易微型化等优点,因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药物小分子(如黄酮类药物、神经递质类、嘌呤类等)对于研究生命现象和药物开发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众多科研工作者利用药物小分子的电化学活性,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药物小分子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例如,抗坏血酸(AA)在癌症预防和免疫医疗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巴胺(D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作为脑细胞之间的信使,参与中枢神经、认知和情绪等系统的运转;尿酸(UA)是嘌呤核苷酸代谢分解的最终产物,当血液中的尿酸过高时,可能导致痛风和肾衰竭等疾病。这些药物分子不仅在人体的生理和新陈代谢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疾病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水果和蔬菜中富含植物多酚类化合物——类黄酮(如芦丁、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其具有多种生化和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自由基清除、抗炎和抗癌等作用。AA、DA、UA、芦丁、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重要作用,因此在生命体液和药物中对其进行定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因药物小分子和生物小分子在传统基底电极上电子转移速度较慢,定量分析的灵敏度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一般使用化学修饰电极改善峰形、提高灵敏度和降低检测限。大量研究表明,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能显着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纳米复合材料当中沸石咪唑酯骨架化合物(ZIFs)基衍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大、丰富的分级孔结构和导电性能好等优点,在电极修饰材料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本文以ZIFs为原料或前驱体,引入氮掺杂石墨烯、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金纳米颗粒和单壁碳纳米角,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并用于电极修饰材料,以提升修饰电极的导电性,增大修饰电极界面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使用锌基沸石咪唑酯骨架化合物(ZIF-8)衍生的氮掺杂多孔碳和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极修饰材料,修饰于玻碳电极(GCE)表面,构建了一种同时测定AA、DA和UA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SEM、TEM、XPS、XRD和FT-IR等手段表征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进一步优化富集时间、富集电位和缓冲溶液pH值等实验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电化学传感器对AA、DA和UA的检测范围分别为0.01?15.0 mmol/L,0.08?350.0μmol/L和0.50?100.0μmol/L,检测限分别为1.99μmol/L(3?),0.011μmol/L(3?)和0.088μmol/L(3?)。所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现性、抗干扰性和稳定性,可用于人体尿液中AA、DA和UA的测定,回收率在100.2%至102.0%之间。2.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水凝胶(3D rGH),在3D rGH上原位生长(in suit)钴基沸石咪唑酯骨架化合物(ZIF-67),再经过冷冻干燥,制备得到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负载ZIF-67(ZIF-67@3D rGA)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TEM、FT-IR、XPS、XRD和TGA等表征手段,对ZIF-67@3D rGA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形貌和结构的考察。ZIF-67原位生长于3D rGA中,同时支撑起3D rGA的孔洞结构,所得的ZIF-67@3D rGA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联通多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特性。进一步将该纳米复合材料用于修饰离子液体碳糊电极(Nafion/ZIF-67@3D rGA/CILE),该修饰电极对芦丁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响应,该芦丁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0.05?200μmol/L,检测限为0.028μmol/L(3?)。本方法对芦丁片剂样品进行分析,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3.通过直接沉淀和外延生长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双金属ZIFs材料(ZIF-8@ZIF-67),进一步直接碳化制备得钴纳米颗粒负载的氮掺杂碳纳米管空心多面体(Co@NCNHP)。在Co@NCNHP上将氯金酸还原为金纳米颗粒,制备得金-钴双金属负载的氮掺杂碳纳米管空心多面体(Au-Co@NCNHP)。所得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TEM、SEM、XRD、XPS、Raman和FT-IR等表征手段考察其形貌与结构,并将该纳米复合材料用于修饰GCE。Au-Co@NCNHP/GCE对槲皮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响应,这归因于金和钴双金属纳米颗粒以及氮掺杂碳与空心多面体的协同作用。在最佳条件下氧化峰电流与槲皮素的浓度呈现两个分段线性范围(0.0535.0μmol/L和35.080.0μmol/L),检测限为0.023μmol/L(3?)。该传感器用于银杏叶片和洋葱中槲皮素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令人满意。4.引入单壁碳纳米角(SWCNHs)与Co@NCNHP混合,制备得到SWCNHs-Co@NCNHP纳米复合材料,并修饰于GCE表面,构建一种简单且灵敏的木犀草素电化学传感器。木犀草素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SWCNHs-Co@NCNHP/GCE能提升木犀草素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响应。进一步优化了支持电解质的pH值、富集时间和富集电位等实验参数,在最优条件下对木犀草素进行定量分析。该传感器对木犀草素的检测范围在0.14.0μmol/L,检测限为0.01μmol/L(3?)。该传感器用于检测独一味胶囊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段雨晴[5](2020)在《基于电化学传感的卡那霉素及microRNA痕量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是一种根据待测物的电化学性质并将待测物的化学量转变为电学量进行传感检测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廉、灵敏度高等特点,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DNA分析、农药残留以及食品安全评价等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传统分析方法在生物样本检测中具有需复杂前处理和灵敏度较低等缺陷,对于生物样本中的药物残留和癌症标志物的痕量检测新方法研究引起极大的研究兴趣。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纳米材料和适配体(Aptamer)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成为强有力的候选者,对于药物残留的临床监测和癌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论文中,我们将药物分析、纳米技术、电化学检测技术及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纳米材料的制备、电化学传感平台构建及其在药物和癌症标志物的痕量检测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利用聚乙烯亚胺(PEI)作为还原剂和功能化试剂还原和包裹剥离的单层氧化石墨烯(EGO)以维持石墨烯的单层状态,开发了一种简便的一步法合成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的方法。基于PEI-G的良好的导电性和专为卡那霉素设计的适配体的高选择性,以PEI-G为电极底物来增强电化学信号并以适配体作为生物识别单元来提高选择性,制备了一种用于血清中痕量卡那霉素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的新型电化学阻抗适配体传感器。在特异性捕获样品中卡那霉素后,所构建的适配体传感器在10 fM-100 pM范围内对卡那霉素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其检出限为5.2 fM(S/N=3)。此外,该适配体阻抗传感器还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特异性,可望用于实际血清样品中痕量卡那霉素的分析。2.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的石墨烯(PEI-G),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金纳米粒子(AuNPs)功能化的石墨烯复合物(AuNPs/PEI-G)。将AuNPs/PEI-G复合物用作电极基底材料,基于AuNPs与DNA捕获探针上的SH基团之间形成的强烈的S-Au键可将DNA捕获探针固定到电极表面。通过DNA捕获探针对microRNA-155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可特异性的捕获待测样品中的microRNA-155分子。利用生物分子对电极表面电子传递的阻碍作用,从而实现对microRNA-155分子的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构建。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的阻抗值与microRNA-155的浓度的对数值在1-1000 nM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51 nM(S/N=3),可望实现实际血清样品中的microRNA-155的灵敏快速检测。

陈美[6](2017)在《谷胱甘肽的电催化氧化及电化学分离研究》文中认为谷胱甘肽(GSH)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由甘氨酸、谷氨酸和半胱氨酸构成。它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等功效。GSH和其它生理活性物质(例如酪氨酸、酪胺、抗坏血酸等)通常共存于生物体内,并且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含量变化与某些疾病有关,对生物体的病理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探究和发展有效简单、灵敏快速的分离检测GSH的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用电化学方法来研究GSH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并对GSH进行了电化学分离研究和有效定量测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介绍了 GSH的结构与主要性质,概述了其功能与应用,调研了检测GSH的主要分析方法和进展,介绍了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技术以及几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本章结尾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一章:探究了 GSH在玻碳电极(GCE)上以乙酰基二茂铁(Afc)为媒介的电化学催化氧化行为,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定量测定。实验结果显示,GSH在工作电极上的氧化反应缓慢,Afc能够有效地催化GSH的电化学氧化反应。采用塔菲尔法(Tafel)和计时电流法(CA)探究了 GSH在GCE上的过程动力学性质,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人体尿液中GSH含量的测定。第二章:制备了金-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Au-MWCNTs/GCE)并研究了 GSH在该电极上以绿原酸(CGA)为媒介的电催化氧化行为,用于定量测定GSH。用透射电镜(TEM)对MWCNTs和Au-MWCNTs两种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方法可用于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中GSH含量的测定。第三章:介绍了一种在乙炔黑壳聚糖(AB-CS)修饰的GCE上以CGA为媒介电催化氧化GSH并同时分离测定GSH和酪氨酸(Tyr)的伏安方法。CGA对GSH有明显的电催化效果并且AB-CS可以有效地放大电流信号。研究了溶液pH值对电流响应大小和峰电位差值的影响。该方法应用于同时测定人体尿液样品中GSH和Tyr的含量。第四章:开发了在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片杂化材料(MWCNTs/GRs)修饰的GCE上以对乙酰氨基酚(AP)为媒介电催化氧化GSH并同时分离测定GSH和酪胺(TA)的一种伏安方法。用TEM对MWCNTs和MWCNTs/GRs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AP对GSH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并且MWCNTs/GRs能够有效地放大电流信号。考察了溶液pH值对电流响应大小和峰电位差值的影响。该方法可应用于同时测定牛奶中GSH和TA的含量。

杨洋[7](2016)在《基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在线富集检测神经传导物质》文中提出由于高效、快速、样品与试剂使用量小等优点,毛细管电泳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分离分析方法,但其内在的缺点为有限的光程和毛细管长度,从而导致进样量很小,检测灵敏度降低,在很多领域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神经传导物质进行了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方法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对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基本原理、检测方法以及应用作了介绍,又简单描述了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和左旋多巴的性质及检测,对电化学修饰电极的发展概况、修饰方法以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最后重点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的在线富集技术以及应用。第二章首先在常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模式下,优化了对多巴胺检测的最佳条件为:缓冲液为10 mmol·L-1(pH 7.5)的磷酸盐溶液,分离电压为15 kV,检测电势为1.2 V,进样时间为10 s,在此常规模式下,得到多巴胺的检测限为8.8×10-7 mol·L-1。然后利用场放大进样的方法,优化了对多巴胺检测的最佳条件为:样品溶解于纯去离子水溶剂中,分离缓冲液为60 mmol·L-1(pH 7.5)的磷酸盐溶液,电迁移进样前注入纯水塞的最佳时间为6 s,进样时间为16 s,在此富集模式下,得到多巴胺的检测限为8.9×10-10 mol·L-1,与常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相比富集倍数达到989倍。第三章自制了碳纤维簇微盘工作电极,并通过恒电位法在此电极上修饰了黑色素型聚合物,用该修饰电极检测了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研究发现,抗坏血酸的加入能增大多巴胺的氧化信号,实验得出抗坏血酸的最佳加入量为1.0×10-3mol·L-1。用恒电位法修饰电极的最佳条件为:缓冲溶液为含有3.0×10-3 mol·L-1左旋多巴的50 mmol·L-1(pH 7.4)的磷酸盐溶液,恒电位为1.2 V,电化学聚合时间为1.5小时。然后使用黑色素型聚合物修饰电极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场放大结合双重富集检测多巴胺,在第二章的最佳富集条件下,运行缓冲液中加入1.0×10-3mol·L-1抗坏血酸,得到多巴胺的检测限为4.9×10-10 mol·L-1,与常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相比富集倍数达到1796倍。第四章首先在常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模式下,分离检测了多巴胺和左旋多巴,得到两种物质的最佳分离条件为:缓冲溶液为50 mmol·L-1(pH 8.5)的硼砂溶液,分离电压为12 kV,检测电势为1.2 V,进样时间为8 s,最终得到多巴胺和左旋多巴的检测限分别为5.1×10-7 mol·L-1和4.7×10-7 mol·L-1。然后利用无限量电动进样胶束毛细管电泳富集方法,对两种物质进行富集分离。经实验探究,得到最佳的富集分离条件为:背景缓冲液是含有40 mmol·L-1 SDS的浓度为25mmol·L-1(pH 9.5)的硼砂溶液,样品配制在20 mmol·L-1(pH 3.0)的磷酸二氢钠溶液中,分离电压为12 kV,电迁移进样时间为25分钟,最终得到多巴胺和左旋多巴的检测限分别是3.4×10-10 mol·L-1和2.8×10-10 mol·L-1。与常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相比,富集倍数分别达到多巴胺为1500倍,左旋多巴为1679倍,并且,对这两种物质的分离检测缩短了约15分钟。

毕青[8](2016)在《电化学手性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手性是自然界和生物体的基本属性。自然界和生物体内的许多反应都是手性识别过程,对映体的不同构型在生物体内通常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及毒理作用。所以,手性识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意义,需要建立快速、精确、灵敏的分析方法。电化学手性传感器是结合手性识别研究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的一类新型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易、易于微型化等优点。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特性,已广泛用于电分析化学研究。研究纳米材料与手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了解生命过程,对生物学、药物工程和病理学具有显着的意义。本文结合手性选择剂和纳米材料的优点,构建两种电化学手性传感器和一种同分异构体电化学传感器。主要工作如下:1.TEMPO氧化纳米纤维素/L-半胱氨酸/金电极对手性氨基酸的电化学识别效果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技术对比研究了TEMPO(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氧化纳米纤维素(TOCNC)修饰表面分别对苯丙氨酸对映异构体(Phenylalanine,Phe),亮氨酸对映异构体(Leucine,Leu)和缬氨酸对映异构体(Valine,Val)的电化学识别研究。实验结果表明:TOCNC对三种氨基酸对映异构体有明显的电化学作用。修饰电极对L-氨基酸的电流响应强于D-氨基酸。说明了TOCNC对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作用具有左右各向异性。同时,通过比较用纤维素作为作固定相的HPLC分析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结果,讨论了手性氨基酸在TOCNC上的手性识别机理。而且将修饰电极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用于苯丙氨酸对映异构体的含量检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和较高的检测限,说明该手性电化学传感器为手性物质的识别提供了潜在的应用价值。2.基于石墨烯量子点与β-环糊精复合物的电化学手性传感器识别和检测酪氨酸对映异构体:以具有独特的电学和光学特性的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和具有手性识别能力的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为原料,制备了β-CD-GQDs纳米复合材料,并将该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构建敏感型手性电化学传感器(β-CD-GQDs/GCE)。通过电化学表征了解到β-CD-GQDs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强且易于成膜等优点,兼具β-CD选择性识别特性。应用该灵敏界面,采用循环伏安法对酪氨酸(Tyrosine,Tyr)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识别研究,结果表明:β-CD-GQDs/GCE与酪氨酸对映异构体产生较明显的电流差异,且与L-酪氨酸作用强于D-酪氨酸,显示了β-CD-GQDs/GCE较强的手性识别作用。而且将修饰电极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用于苯丙氨酸对映异构体的含量检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和较低的检测限。并且将β-CD-GQDs/GCE用于人体血清酪氨酸的检测收获了很好的实验效果。3.石墨烯量子点和β-环糊精复合物修饰电极识别和检测硝基苯胺同分异构体:以石墨烯量子点(GQDs)为基质与β-环糊精(β-CD)形成β-CD-GQDs复合纳米材料,通过电沉积在玻碳电极表面(GCE),构建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的电化学传感器,识别检测硝基苯胺同分异构体。经实验研究证明,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该电化学传感器与三种硝基苯胺同分异构体作用,在较低电位下实现了电化学分离,产生灵敏的电化学响应,获得很高的检测限。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将其应用于对农药和除草剂中的硝基苯胺对映异构体的检测,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骆聪婷[9](2016)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分离检测饮料中的氨基酸》文中研究指明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本论文概述了氨基酸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领域,并详细介绍赖氨酸、精氨酸、亮氨酸三种氨基酸。氨基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使得氨基酸的分离检测技术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常用的分离检测方法进行阐述。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物质的存在以及含量具有准确度好、效率高,重现性好等一系列优点,如今已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检测中。本文主要介绍毛细管电泳检测法的原理、可检测的物质以及使用方法,还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电化学发光的基本概念。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建立以三联吡啶钌为化学发光体系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饮料中氨基酸的分离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毛细管电泳分离—三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应用于红牛维生素饮料中赖氨酸的检测方法。通过实验,分别对影响分离检测的因素进行优化。在最佳检测条件下,赖氨酸ECL强度与赖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331.53+27.52x,线性范围为3.087.0μg/mL,相关系数为0.9991,赖氨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21μg/mL。结果表明,红牛饮料中赖氨酸的含量为67.7μg/mL。2.建立毛细管电泳分离—三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应用于日加满饮料中精氨酸的检测方法。通过实验,分别对影响分离检测的因素进行优化。在最佳检测条件下,精氨酸ECL强度与精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4.067x-10.432,线性范围为1.0440.22μg/mL,相关系数为0.9995,精氨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24μg/mL。结果表明,日加满饮料中精氨酸的含量为34.96μg/mL。3.建立毛细管电泳分离—三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应用于快步氨基酸饮料中亮氨酸的检测方法。通过实验,分别对影响分离检测的因素进行优化。在最佳检测条件下,亮氨酸ECL强度与亮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14.23x-1.21,线性范围为2.0320.0μg/mL,相关系数为0.9998,亮氨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13μg/mL。结果表明,快步维生素饮料中亮氨酸的含量为1054.8μg/mL。与国标法相比,CE-ECL法省略了繁琐的衍生化前处理,简化了实验步骤,节约时间,提高了分析效率,又具有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饮料中氨基酸的快速检测。

胡海洋[10](2015)在《电化学方法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研究中主要使用电化学法方法对三种常见并具有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芦丁槲皮素以及山奈素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使用恒电位极化处理的方式对普通玻碳电极进行活化,对比活化电极与普通电极的性能差异后发现活化电极的电信号响应得到明显提升。(2)使用循环伏安技术和差分脉冲伏安技术等方法探究芦丁在经过活化后的玻碳电极上相应的电化学表现,确定了富集时间、缓冲液类型、pH值等因素对电化学表现的影响。建立使用差分脉冲伏安技术测量芦丁含量的方法,并确定检测范围和最低检出限。(3)对碳纳米管进行酸化处理后结合石墨烯制备了碳纳米管/石墨烯混合材料,并利用混合材料对玻碳电极进行了成功修饰。(4)使用修饰电极应用电化学技术测量芦丁、槲皮素、山奈素的电化学表现,对相关黄酮类化合物所表现出的电氧化还原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使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分别成功的建立了测量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实验使用电化学方法确立了三种代表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并在实际检测中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可以给相关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应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毛细管电泳脉冲伏安电化学分离检测胺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细管电泳脉冲伏安电化学分离检测胺类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水环境中低分子量有机胺以及六氟磷酸根的电化学法快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胺概述
        1.1.1 有机胺及其环境污染
        1.1.2 有机胺分析方法
    1.2 离子液体概述
        1.2.1 离子液体及其分类
        1.2.2 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3 分子印迹
        1.3.1 分子印迹概述
        1.3.2 分子印迹制备方法
        1.3.3 有机胺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1.4 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3 本文的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C_4H_5O_2F_3NS] Li离子交换定域体的合成及其脂肪胺的电位测定应用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试样配制
        2.1.3 [C_4H_5O_2F_3NS]Li的表征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C_4H_5O_2F_3NS]Li表征
        2.2.2 修饰电极的表征
        2.2.3 低分子量脂肪胺的电位感应
        2.2.4 离子色谱分离-自制电位检测有机胺
        2.2.5 离子色谱中的四苯基硼酸钠与[C_4H_5O_2F_3NS]Li检测器柱效对比
        2.2.6 标准曲线
        2.2.7 加标回收率、精密度、重现性
        2.2.8 实际样品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硅溶胶凝胶分子印迹-伏安法测定环境中的三甲胺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试样配制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TMA在不同探针中的电化学特性
        3.2.2 不同脂肪胺在Ru(bpy)_3~(2+)-PBS中的循环伏安特性
        3.2.3 Ru(bpy)_3~(2+)-有机胺体系的pH值优化
        3.2.4 修饰电极表征
        3.2.5 硅溶胶凝胶分子印迹干扰
        3.2.6 标准曲线
        3.2.7 重现性与稳定性
        3.2.8 实际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邻苯二胺分子印迹-伏安法测定组胺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试样制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分子印迹电化学聚合表征
        4.2.2 电极修饰电化学表征
        4.2.3 洗脱与吸附时间优化
        4.2.4 功能单体-模板分子比例的优化
        4.2.5 扫描速率与扫描圈数的优化
        4.2.6 干扰实验
        4.2.7 标准曲线
        4.2.8 重现性与稳定性
        4.2.9 实际样品测定与加标回收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糊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测定水体中的六氟磷酸根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试样制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电极系统及离子交换机理
        5.2.2 固态离子液体的结构分析
        5.2.3 指示电极的制备
        5.2.4 实验温度的选择
        5.2.5 工作缓冲溶液的选择
        5.2.6 干扰离子
        5.2.7 精密度
        5.2.8 准确度
        5.2.9 PF_6~-水解动力学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神经递质浓度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神经递质多巴胺与谷氨酸的功能介绍
        1.2.1 多巴胺简介
        1.2.2 谷氨酸简介
        1.2.3 多巴胺和谷氨酸联合作用的介绍
    1.3 神经递质检测现状
        1.3.1 常用检测技术
        1.3.2 电化学检测方法
        1.3.3 电化学电极设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4 电化学检测仪器设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巴胺/谷氨酸电极的设计及分析方法介绍
    2.1 引言
    2.2 微型多巴胺电极的设计
        2.2.1 多巴胺电化学检测原理
        2.2.2 微型多巴胺电极高灵敏度复合膜的构建
    2.3 微型谷氨酸电极的设计
        2.3.1 谷氨酸电化学检测原理
        2.3.2 微型谷氨酸电极高灵敏度复合膜的构建
    2.4 电化学分析方法
        2.4.1 .循环伏安法
        2.4.2 差分脉冲伏安法
        2.4.3 电化学阻抗谱
        2.4.4 电流-时间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高灵敏度多巴胺电化学电极的研究
    3.1 引言
    3.2 微型高灵敏度多巴胺电化学电极的构建
        3.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3.2.2 微型高灵敏度多巴胺电化学电极实现方法
    3.3 微型高灵敏度多巴胺电化学电极的优化
        3.3.1 还原型氧化石墨烯的修饰方法
        3.3.2 金纳米颗粒的沉积方法和尺寸控制
    3.4 微型高灵敏度多巴胺电化学电极的性能分析
        3.4.1 表面形态和元素组成分析
        3.4.2 电极的电性能分析
        3.4.3 电极对多巴胺的响应分析
        3.4.4 电极的特异性分析
        3.4.5 电极的稳定性和可重现性测试
    3.5 微型高灵敏度多巴胺电化学电极的应用
        3.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5.2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型高灵敏度谷氨酸电化学电极的研究
    4.1 引言
    4.2 微型高灵敏度谷氨酸电化学电极的构建
        4.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4.2.2 微型高灵敏度谷氨酸电化学电极的实现方法
    4.3 微型高灵敏度谷氨酸电化学电极的优化
        4.3.1 铂的活化
        4.3.2 普鲁士蓝的修饰方法
        4.3.3 金的沉积次数
        4.3.4 NAFION膜的修饰
    4.4 微型高灵敏度谷氨酸电化学电极的性能分析
        4.4.1 表面形态和红外光谱分析
        4.4.2 电极的电性能分析
        4.4.3 电极对过氧化氢的响应分析
        4.4.4 电极对谷氨酸的响应分析
        4.4.5 电极的特异性分析
        4.4.6 电极的可重现性和稳定性测试
    4.5 微型高灵敏度谷氨酸电化学电极的应用
        4.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5.2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便携式电化学神经递质浓度检测仪器的设计
    5.1 引言
    5.2 便携式电化学神经递质浓度检测的硬件设计
        5.2.1 检测仪器硬件框架设计
        5.2.2 控制和数据传输
        5.2.3 电位控制
        5.2.4 微弱信号采集
        5.2.5 抗干扰电源管理
    5.3 便携式电化学神经递质浓度检测仪器的软件设计
        5.3.1 下位机程序设计
        5.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5.4 便携式电化学神经递质浓度检测仪器的测试和验证
        5.4.1 仪器标准性能测试:控制精度
        5.4.2 仪器标准性能测试:采样精度
        5.4.3 仪器标准性能测试:噪声
        5.4.4 仪器应用验证:与商用仪器比较
        5.4.5 系统应用验证:体外同时检测多巴胺和谷氨酸
        5.4.6 系统应用验证:体内同时检测多巴胺和谷氨酸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3)马鲛鱼中三种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水产品中主要的有机有害物质的检测意义
        1.1.1 生物胺及其检测意义
        1.1.2 兽药残留及其检测意义
    1.2 生物胺的检测方法
        1.2.1 薄层色谱法
        1.2.2 离子色谱法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2.5 毛细管电泳法
        1.2.6 传感器法
    1.3 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茜素红测定马鲛鱼中恩诺沙星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2.4 电极的预处理
        2.2.5 样品前处理
        2.2.6 检测方法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测试方法的选择
        2.3.2 工作电极的选择
        2.3.3 测试底液及pH值的选择
        2.3.4 茜素红与恩诺沙星反应前后的电化学参数
        2.3.5 茜素红与恩诺沙星的结合参数
        2.3.6 性能测试
        2.3.7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变性Hb和 DAO的生物传感器检测马鲛鱼中的尸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2.4 电极预处理方法
        3.2.5 电极修饰材料的制备
        3.2.6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7 样品前处理
        3.2.8 检测方法
        3.2.9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uNPs的透射电镜分析
        3.3.2 测试底液pH值的选择
        3.3.3 电极修饰条件的优化
        3.3.4 DAO-GLU/uHb/Clay-AuNPs/GCE的电化学表征
        3.3.5 性能测试
        3.3.6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金/偶氮比色法测定马鲛鱼中组胺的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2.4 样品前处理
        4.2.5 检测方法
        4.2.6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NPs的紫外-可见表征分析
        4.3.2 测试底液的选择
        4.3.3 显色体系条件的优化
        4.3.4 标准比色液的可视化效果
        4.3.5 性能测试
        4.3.6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基于茜素红测定马鲛鱼中恩诺沙星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5.1.2 基于变性Hb和 DAO的生物传感器检测马鲛鱼中的尸胺
        5.1.3 纳米金/偶氮比色法测定马鲛鱼中组胺的方法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4)ZIFs基衍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药物小分子的电化学传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概述
        1.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类
        1.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1.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1.2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
        1.2.1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的概述
        1.2.2 ZIF-8和ZIF-67 的结构、制备与电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
        1.2.3 ZIF-8@ZIF-67 结构、制备与应用
    1.3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衍生碳
        1.3.1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衍生碳材料概述
        1.3.2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衍生碳材料制备
        1.3.3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衍生碳材料的应用
    1.4 药物分子的分析
        1.4.1 生理活性药物小分子的检测
        1.4.2 黄酮类药物小分子的检测
    1.5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氮掺杂多孔碳与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尿酸和抗坏血酸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NPC的制备
        2.2.3 Nafion-NGR-NPC/GCE的构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GR-NPC的表征
        2.3.2 Nafion-NGR-NPC/GCE的电化学性质
        2.3.3 多巴胺、尿酸和抗坏血酸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2.3.4 pH值的影响
        2.3.5 扫速的影响
        2.3.6 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的影响
        2.3.7 多巴胺、尿酸和抗坏血酸的工作曲线
        2.3.8 多巴胺、尿酸和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
        2.3.9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2.3.10 实际样品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IF-67@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芦丁的伏安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ZIF-67@3D r GA的制备
        3.2.3 芦丁传感器的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IF-67@3D r GA的表征
        3.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3.3.3 芦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3.4 pH值的影响
        3.3.5 扫速的影响
        3.3.6 芦丁的工作曲线
        3.3.7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3.3.8 实际样品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钴@氮掺杂碳纳米管空心多面体的制备及槲皮素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Au-Co@NCNHP的制备
        4.2.3 Au-Co@NCNHP/GCE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Co@NCNHP的表征
        4.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4.3.3 槲皮素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4.3.4 pH值的影响
        4.3.5 扫速的影响
        4.3.6 槲皮素的工作曲线
        4.3.7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4.3.8 实际样品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壁碳纳米角与钴@氮掺杂碳纳米管空心多面体的制备及木犀草素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SWCNHs-Co@NCNHP/GCE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WCNHs-Co@NCNHP的表征
        5.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5.3.3 木犀草素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5.3.4 pH值的影响
        5.3.5 扫速的影响
        5.3.6 富集时间和富集电位的影响
        5.3.7 木犀草素的工作曲线
        5.3.8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5.3.9 实际样品测定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5)基于电化学传感的卡那霉素及microRNA痕量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卡那霉素及癌症标志物microRNA检测的研究现状
        1.1 卡那霉素检测的研究现状
        1.2 癌症标志物microRNA检测的研究现状
    2 电化学传感技术
        2.1 电化学传感技术概述
        2.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3 伏安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4 阻抗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5 光电化学传感器
    3 纳米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现状
        3.1 纳米材料及其功能化概述
        3.2 碳纳米材料
        3.3 金属纳米颗粒
        3.4 磁性纳米材料
        3.5 金属有机框架
        3.6 量子点
    4 适配体
    5 基于适配体和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PEI-G制备一种用于血清中卡那霉素高灵敏和选择性检测的电化学阻抗适配体传感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EGO和 PEI-G的制备
        2.4 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
        2.5 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
        2.6 卡那霉素的测定
        2.7 实际血清样品的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卡那霉素的检测原理
        3.2 PEI-G的表征
        3.3 AuNPs的表征
        3.4 适配体传感器的表征
        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3.6 分析性能
        3.7 适配体传感器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特异性
        3.8 血清中卡那霉素的检测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EI-G的高灵敏电化学阻抗传感方法用于血清中mircoRNA-155 检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AuNPs/PEI-G复合物电化学基底的制备
        2.4 microRNA阻抗传感器的构建
        2.5 microRNA的测定
        2.6 实际血清样品的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AuNPs/PEI-G复合材料的表征
        3.2 传感器的表征
        3.3 条件优化
        3.4 分析性能
        3.5 血清中microRNA-155 的检测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Ⅰ: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Ⅱ:文献综述 基于纳米材料和适配体的用于药物分析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光化学传感器
        2.1 比色适配体传感器
        2.2 荧光适配体传感器
        2.3 其它
    3 电化学传感器
        3.1 电化学伏安适配体传感器
        3.2 电化学阻抗适配体传感器
        3.3 其它
    4 其它
        4.1 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ECL)
        4.2 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PEC)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6)谷胱甘肽的电催化氧化及电化学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摘要
绪论
    0.1 谷胱甘肽的概述
        0.1.1 谷胱甘肽的结构和性质
        0.1.2 GSH的功能与应用
        0.1.3 GSH的分析测定方法
    0.2 化学修饰电极
    0.3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0.3.1 碳纳米材料
        0.3.2 贵金属纳米材料
    0.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谷胱甘肽在玻碳电极上以乙酰基二茂铁为介质的电催化氧化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试剂和仪器
        1.2.2 工作电极的制备
        1.2.3 实际样品的制备
    1.3 结果与讨论
        1.3.1 Afc的伏安行为
        1.3.2 GSH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1.3.3 扫速的影响
        1.3.4 电化学动力学
        1.3.5 实际应用
    1.4 结论
第二章 Au-MWCNTs修饰玻碳电极上绿原酸催化氧化谷胱甘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MWCNTs的纯化
        2.2.4 Au-MWCNTs的制备
        2.2.5 工作电极的制备
        2.2.6 实际样品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EM表征
        2.3.2 电极的表征
        2.3.3 GSH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2.3.4 pH的影响
        2.3.5 扫速的影响
        2.3.6 塔菲尔法
        2.3.7 计时电流法
        2.3.8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2.3.9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2.3.10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结论
第三章 以绿原酸为电催化介质伏安分离和测定谷胱甘肽和酪氨酸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AB-CS/GCE的制备
        3.2.4 实际样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部分
        3.3.1 不同电极的电化学特征
        3.3.2 GSH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3.3.3 GSH和Tyr的伏安行为
        3.3.4 pH的影响
        3.3.5 扫速的影响
        3.3.6 GSH和Tyr的定量分析
        3.3.7 干扰性
        3.3.8 稳定性和重现性
        3.3.9 同时测定尿液中的GSH和Tyr
    3.4 结论
第四章 以对乙酰氨基酚为电催化介质同时测定谷胱甘肽和酪胺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片杂化材料
        4.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4.2.5 实际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透射电镜表征
        4.3.2 不同工作电极的电化学特征
        4.3.3 GSH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4.3.4 GSH和TA的伏安行为
        4.3.5 PH的影响
        4.3.6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4.3.7 GSH和TA的定量分析
        4.3.8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在线富集检测神经传导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
        1.1.1 毛细管电泳概述及发展
        1.1.2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
        1.1.3 毛细管电泳的几种进样方法
        1.1.4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
        1.1.5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及应用
    1.2 神经传导物质
        1.2.1 多巴胺
        1.2.2 左旋多巴
        1.2.3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多巴胺和左旋多巴
    1.3 化学修饰电极概述及应用
        1.3.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述
        1.3.2 化学修饰电极的发展
        1.3.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3.4 化学修饰电极在电化学分析中的作用
    1.4 毛细管电泳样品的在线富集
    1.5 基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在线富集检测神经传导物质
第二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场放大富集检测多巴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纤维簇微盘工作电极的测定
        2.3.2 碳纤维簇微盘电极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多巴胺条件的优化
        2.3.3 碳纤维簇微盘电极毛细管电泳场放大富集条件优化
        2.3.4 富集倍数
    2.4 结论
第三章 黑色素型聚合物修饰碳纤维簇微盘电极与场放大进样双重富集检测多巴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黑色素型聚合物修饰碳纤维簇微盘电极的检测
        3.3.2 黑色素型聚合物修饰碳纤维簇微盘电极修饰条件的优化
        3.3.3 多巴胺的标准电泳图
        3.3.4 黑色素型聚合物修饰碳纤维簇微盘电极与毛细管电泳场放大双重富集检测多巴胺
        3.3.5 富集倍数
        3.3.6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实验
    3.4 结论
第四章 无限量电动进样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多巴胺和左旋多巴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常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离检测多巴胺和左旋多巴
        4.3.2 无限量电动进样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条件优化
        4.3.3 富集结果
        4.3.4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电化学手性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和手性识别
    1.2 手性识别的研究意义
    1.3 手性识别方法分类
        1.3.1 色谱法
        1.3.2 光谱法
        1.3.3 电化学传感器
    1.4 电化学手性识别选择剂
        1.4.1 蛋白质类
        1.4.2 环糊精
        1.4.3 多糖类
    1.5 纳米材料在手性识别中的应用
    1.6 氨基酸在手性识别中的意义
    1.7 电化学传感器在同分异构体识别中的应用
    1.8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EMPO氧化纳米纤维素/L-半胱氨酸/金电极对手性氨基酸的电化学识别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纳米纤维素和TEMPO氧化的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2.2.4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5 电化学检测
        2.2.6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修饰电极的表征
        2.3.3 电化学识别手性氨基酸
        2.3.4 机理讨论
        2.3.5 修饰电极对不同浓度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响应
        2.3.6 血清样品的分析
        2.3.7 重现性和稳定性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石墨烯量子点与 β-环糊精复合物修饰电极识别和检测酪氨酸对映异构体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
        3.2.3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3.2.4 β-CD-GQDs复合物的制备
        3.2.5 β-CD-GQDs/GCE的制备
        3.2.6 电化学检测
        3.2.7 血液样品的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3 酪氨酸对映异构体的识别
        3.3.4 修饰电极的选择性
        3.3.5 修饰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3.3.6 血清酪氨酸的检测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石墨烯量子点和 β-环糊精混合物修饰电极识别和检测硝基苯胺同分异构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
        4.2.3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4.2.4 β-CD-GQDs复合物的制备
        4.2.5 β-CD-GQDs/GCE的制备
        4.2.6 电化学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3.3 硝基苯胺同分异构体的电化学表现
        4.3.4 不同浓度硝基苯胺同分异构体的电化学表现
        4.3.5 重现性和稳定性
        4.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发明专利
致谢

(9)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分离检测饮料中的氨基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氨基酸概述
        1.1.1 赖氨酸
        1.1.2 精氨酸
        1.1.3 亮氨酸
    1.2 氨基酸的检测及其分离方法
        1.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2 气相色谱法
        1.2.3 分光光度法
        1.2.4 电化学方法
        1.2.5 化学分析法
    1.3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概述
        1.3.1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1.3.2 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1.3.3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综合分析仪
        2.1.2 柱端式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池
        2.1.3 毛细管
        2.1.4 其他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前准备
        2.2.2 赖氨酸分离检测条件的优化
        2.2.3 赖氨酸标准溶液工作曲线的测定
        2.2.4 红牛饮料中赖氨酸的提取及测定
        2.2.5 精氨酸分离检测条件的优化
        2.2.6 精氨酸标准溶液工作曲线的测定
        2.2.7 日加满饮料中精氨酸的提取及测定
        2.2.8 亮氨酸分离检测条件的优化
        2.2.9 亮氨酸标准溶液工作曲线的测定
        2.2.10 快步氨基酸饮料中亮氨酸的提取及测定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的反应机理
    3.2 CE-ECL分离检测红牛饮料中的赖氨酸
        3.2.1 化学发光条件的优化
        3.2.2 分离条件的优化
        3.2.3 校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3.2.4 样品测定
        3.2.5 小结
    3.3 CE-ECL分离检测日加满饮料中的精氨酸
        3.3.1 化学发光条件的优化
        3.3.2 分离条件的优化
        3.3.3 校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3.3.4 样品测定
        3.3.5 小结
    3.4 CE-ECL分离检测快步氨基酸饮料中的亮氨酸
        3.4.1 化学发光条件的优化
        3.4.2 分离条件的优化
        3.4.3 校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3.4.4 样品测定
        3.4.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电化学方法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介绍
        1.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生理功能
        1.1.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测定方法
    1.2 芦丁的研究进展
        1.2.1 芦丁的生物活性
        1.2.2 芦丁的检测方法
    1.3 槲皮素的研究进展
        1.3.1 槲皮素的生物活性
        1.3.2 槲皮素的检测方法
    1.4 山奈素的研究进展
        1.4.1 山奈素的生物活性
        1.4.2 山奈素的检测方法
    1.5 电化学技术介绍
        1.5.1 电化学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5.2 常见的电化学测试方法
        1.5.3 电化学在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活化电极和修饰电极
    2.1 活化电极和修饰电极的发展和应用
    2.2 活化电极和碳纳米管/石墨烯修饰电极的制备原理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2.3.2 活化电极的制备
        2.3.3 碳纳米管/石墨烯修饰电极的制备
        2.3.4 结果与讨论
3 芦丁在活化电极上的电化学表现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芦丁在活化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
        3.2.2 扫描速度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3.2.3 电解溶液pH值对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影响
        3.2.4 富集时间对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影响
        3.2.5 重现性与稳定性
        3.2.6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3.2.7 实际样品分析
    3.3 小结
4 芦丁在修饰电极上的表现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修饰电极的性质
        4.2.2 芦丁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表现
        4.2.3 扫描速度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4.2.4 电解溶液pH值对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影响
        4.2.5 富集时间对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影响
        4.2.6 重现性与稳定性
        4.2.7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4.2.8 实际样品分析
    4.3 小结
5 槲皮素在修饰电极上的表现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槲皮素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
        5.2.2 扫描速度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5.2.3 电解溶液pH值对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影响
        5.2.4 富集时间对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影响
        5.2.5 重现性与稳定性
        5.2.6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5.2.7 实际样品分析
    5.3 小结
6 山奈素在修饰电极上的表现
    6.1 实验部分
        6.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山奈素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
        6.2.2 扫描速度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6.2.3 电解溶液pH值对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影响
        6.2.4 富集时间对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影响
        6.2.5 重现性与稳定性
        6.2.6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毛细管电泳脉冲伏安电化学分离检测胺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环境中低分子量有机胺以及六氟磷酸根的电化学法快速测定[D]. 石金伟. 扬州大学, 2021(08)
  • [2]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神经递质浓度检测系统的研究[D]. 陈璟. 浙江大学, 2020(01)
  • [3]马鲛鱼中三种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 张敏.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4]ZIFs基衍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药物小分子的电化学传感分析[D]. 罗贵铃. 海南师范大学, 2020
  • [5]基于电化学传感的卡那霉素及microRNA痕量检测新方法研究[D]. 段雨晴. 成都大学, 2020(08)
  • [6]谷胱甘肽的电催化氧化及电化学分离研究[D]. 陈美.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7]基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在线富集检测神经传导物质[D]. 杨洋.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8]电化学手性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D]. 毕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分离检测饮料中的氨基酸[D]. 骆聪婷. 集美大学, 2016(05)
  • [10]电化学方法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分析中的应用[D]. 胡海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毛细管电泳和脉冲伏安法电化学分离检测胺类化合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