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大肠杆菌二价疫苗的应用

鸭大肠杆菌二价疫苗的应用

一、鸭大肠杆菌二价苗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丛小钧[1](2021)在《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灭活苗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山东水貂养殖业迅速发展,山东的养貂数量已经超过其他省份总和。但是随着水貂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貂的发病率继续上升成为制约水貂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水貂大肠杆菌病已成为水貂养殖业一大难题。抗菌药物普遍滥用,使得抗生素治疗大肠杆菌病效果越来越差。因此研制出有效的大肠杆菌疫苗来预防水貂大肠杆菌病变得尤其重要。本研究使用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保存菌株经平板划线、菌落形态观察、显微镜观察、全自动生化鉴定仪鉴定了56株大肠杆菌。然后通过16S r RNA测序筛选出11种O型抗原血清,并进行玻璃板凝集试验确定其血清型。对主导血清型菌株进行药敏实验、致病力实验,筛选出两株强毒株进行疫苗研究。对主导血清型O91和O103的强毒株分别进行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得出最终疫苗效力试验所用的攻毒剂量。血清型结果显示,56株大肠杆菌分属11种血清型,包括O103、O113、O91、O121、O8、O26、O39、O80、O16、O111、O45。其中O91和O103为主导血清型,共占定型血清的44.6%。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主导血清型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在88%以上,对头孢类药物耐药率达到了52%,对氨曲南耐药率为44%,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2%和40%,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64%和56%,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52%,对培南类药物敏感。根据致病力初筛结果,挑选出H1807021a、H200113Fd进行疫苗研究。H1807021a、H200113Fd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分别为5.82×107CFU、5.14×107CFU,与之前报道的相比,本研究貂源大肠杆菌致病力较强。本研究对候选菌株进行体外培养,发现37℃培养12h抗原浓度达到最高;用0.4%甲醛溶液进行灭活24h,灭活完全。比较不同的免疫剂量的免疫,发现以4×108CFU免疫小鼠的效果最佳;通过一次免疫和两次免疫的免疫效果对比,最终得出最佳免疫次数为两次。采用4×108CFU的接种剂量,免疫两次进行免疫效力试验。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保护率达到了100%,证明水貂大肠杆菌二价灭活苗制备初步取得成功。本研究初步了解了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耐药性、致病力,并制备了水貂大肠杆菌二价灭活疫苗,为水貂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万明,曹中赞,于堃,卢立志,栾新红[2](2021)在《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鸭疫里默氏菌病是严重危害鸭健康的细菌传染病之一,该病具有四季多发、传播途径广泛、其致病菌可在养殖场长期存在、经常继发或并发于其他疾病等特征。临床上,疫苗免疫是防控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重要方法。目前鸭疫里默氏菌疫苗主要有活疫苗、灭活疫苗、多价苗、联苗、菌体成分疫苗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研究更理想的疫苗是控制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重点。近年来,根据当地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流行情况筛选当前流行血清型毒力较强的菌株研制灭活疫苗之外,还有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原生质体结合的联苗和菌体成分疫苗。本文综述了鸭疫里默氏菌疫苗的研究、应用及应用效果和前景,同时讨论了各类型疫苗的优缺点,以期为以后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名昂[3](2020)在《头孢噻呋在大肠杆菌感染鸭的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大肠杆菌病是一种鸭、鸡等禽类易发的疾病,严重限制着禽类养殖业的发展。如果大肠杆菌与其他病原体交叉感染,则会给养禽产业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头孢噻呋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属于第三代动物专属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猪、牛、鸡等动物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长效头孢噻呋制剂由于其能够有效的控制药物的释放,延长给药间隔的时间,减少给药次数,减少动物应激反应等优点。但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在大肠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相关报道。本研究拟开展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在大肠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动-药学(PK-PD)同步模型研究,以期获得PK-PD参数,为优化长效头孢噻呋制剂用于鸭大肠杆菌病治疗的剂量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采用胸部肌肉注射大肠杆菌菌液的方法复制鸭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结果表明,鸭胸部肌肉注射浓度为1×1010CFU/m L的大肠杆菌菌液1 m L时,鸭血液中的载菌量为107CFU/m L,且载菌量稳定,按此方法复制的疾病模型鸭只可以用于后续试验研究。本研究测定了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CVCC1569在鸭血清基质和肉汤(MHB)培养中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值,采用琼脂法测定其最小防突变浓度(MPC)。通过测定可知在培养基和鸭血清中,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CVCC1569MIC值均为0.25μg/m L,MBC值分别为0.5μg/m L和1μg/m L,MPC值为8μg/m L。绘制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CVCC1569的体外杀菌曲线,当药物浓度大于2μg/m L时,经过2 h就可以完全杀灭细菌;当药物浓度为1μg/m L时在需要4 h就可以杀灭细菌,当药物浓度为0.5μg/m L时杀菌时间明显延长,需要经过8 h才能完全杀灭细菌。药物浓度低于0.25μg/m L时,则不能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大肠杆菌感染鸭皮下注射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后,于设计的时间点进行心脏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药浓度。利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析药动学数据。结果表明,长效头孢噻呋制剂以1、1.5、3 mg/kg b.w剂量给药在大肠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峰值浓度(Cmax)、药物浓度大于MIC的时间(T>MIC)分别为6.849μg/m L·h、2.015μg/m L、32%;9.993μg/m L·h、2.78μg/m L、42%;11.051μg/m L·h、4.314μg/m L、55%。以同样方法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进行菌落计数,绘制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鸭的体内杀菌曲线。分析发现,1、1.5、3 mg/kg b.w剂量的长效头孢噻呋制剂的抗菌效果分别为-2.73、-3.29、-3.848lg CFU/m L。采用Winnonlin 5.2.1将不同剂量组的药动学参数和药效学数据进行拟合,构建PK-PD模型。结果表明,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对鸭大肠杆菌的最适PK-PD参数为T>MIC,其相关系数为0.9950;其次是Cmax/MIC,其相关系数为0.991;AUC/MIC的相关系数最小,为0.9493。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对鸭体内感染的大肠杆菌发挥抑制、杀灭、清除作用时所需的T>MIC分别为3.24%、37.68%、58.98%。

刘伟[4](2020)在《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及3ABC抗体快速检测化学发光法的建立》文中指出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对养殖业和畜产品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控制和根除口蹄疫主要是依赖疫苗。尽管在灭活疫苗制备过程中,一系列纯化方法被用于去除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Ps)组分,但有报道表明灭活疫苗多次免疫牛后,仍能够检出NSPs抗体,这对区分FMDV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造成很大的干扰,因此,开发一种定量检测疫苗中NSPs残留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需开发一种敏感、快速的检测方法用于区分FMDV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此外,建立区分口蹄疫血清型的检测方法对评价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指导防控与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具有重要意义。1.FMDV NSPs 3ABC三个线性B细胞表位的鉴定本研究对获得的FMDV NSPs 3ABC三株单克隆抗体(2G5、9E2和1E10)所识别的表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G5、9E2和1E10识别的最小表位分别是“92EYIEKA97”,“23EGPYAGPLE31”和“209EPHH212”。丙氨酸突变确定了三个表位中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序列比对结果表明2G5识别的表位相对保守,9E2识别的表位在3B2中是高度保守的,1E10识别仅由4个氨基酸组成的表位。对单抗特性的研究,为将其应用于区分感染与免疫以及评估疫苗中NSPs残留奠定了理论基础。2.检测FMDV NSPs抗体的单抗竞争化学发光方法(3A+3B CLIA)的建立利用兔抗3ABC抗体捕获3ABC蛋白建立了检测FMDV NSPs抗体的单抗竞争化学发光法。通过检测背景清楚的猪、牛、羊血清确定了该方法检测猪、牛、羊血清的Cut-off值(分别为40%、40%、50%),诊断敏感性(98.13%、95.71%、96.15%)和诊断特异性(99.51%、99.43%、98.36%),仅需15 min出结果。该方法不受动物种属的限制,口蹄疫易感动物通用,且快速、简便(只洗涤一次)。3.口蹄疫灭活抗原及灭活疫苗中NSPs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将兔抗3ABC抗体作为固相捕获抗体,9E2-HRP作为检测抗体,建立了一种定量检测口蹄疫灭活抗原和灭活疫苗中NSPs的化学发光法,并筛选出能用于该检测方法的最佳破乳法。此外,通过WB确定了灭活抗原和灭活疫苗中3B蛋白主要以3AB、3ABB和3ABBB三种形式存在。4.猪FMDV O型抗体间接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利用重组多表位蛋白建立了一种检测猪FMDV O型抗体的间接化学发光法(M2-CLIA)。通过检测背景清楚的血清确定了该方法的Cut-off值,诊断敏感性和诊断特异性。当PP≥3.5%,判定为口蹄疫O型抗体阳性;2.2%≤PP<3.5%,判定为可疑;PP<2.2%,判定为口蹄疫O型抗体阴性。该方法灵敏度高,型内广谱性好,特异性好。通过O-LPBE的抗体效价间接判定出M2-CLIA检测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值,通过用表位苗免疫后攻毒的临床症状判定出M2-CLIA检测表位苗的免疫保护值。

陈国权,丁尊俄,刘丽娟,罗引幸,张旭,赵大杰,阎朝华,王开功,程振涛,文明,周碧君[5](2019)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目前国内外研制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各种疫苗的优缺点,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免疫防控提供参考。

杨与柔[6](2019)在《人乳头瘤病毒39/68/70型交叉疫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能引发黏膜组织上皮恶性病变,是引起女性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宫颈癌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第四大癌症。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宫颈癌病例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HPV的结构蛋白包括主要结构蛋白L1和次要结构蛋白L2。L1蛋白可在体外表达并在一定的环境中组装成类病毒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s),其表面保留了与天然HPV病毒颗粒相似的结构。目前已上市的HPV预防性疫苗均基于VLPs形式研发,其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有效抵抗HPV感染。由于HPV疫苗具有严格的型特异性,其免疫后难以产生高滴度的型交叉中和抗体。目前,默克公司生产的HPV九价疫苗只能预防7种高危型HPV感染,保护率为90%。而HPV型别众多,能引发恶性肿瘤的至少有15种。为了预防更多型别HPV的感染,需要在现有疫苗基础上引入更多型别的VLPs,但是,这会导致疫苗生产成本激增、生产工艺更加复杂以及带来疫苗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使用较少型别的VLPs预防更多型别的HPV感染(“一防多”)是下一代HPV预防性疫苗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分析HPV L1蛋白亲缘关系,采用近缘间HPV L1表位移植策略构建嵌合型HPV L1 VLPs,对其进行全面的性质鉴定及免疫评价工作,筛选能诱导高滴度交叉中和抗体的候选疫苗分子,探索嵌合VLPs疫苗实现“一防多”的可行性。根据IARC(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致癌性分类,HPV39、HPV68、HPV70分别属于1类致癌物、2A类致癌物和2B类致癌物。流行病学统计表明,有3%的宫颈癌病例是由HPV39、HPV68和HPV70这三个型别的感染引起的。在我国,HPV39、HPV68的感染率为3-5%,HPV70的感染率为1%左右。因此,为了扩大疫苗保护范围,本研究以亲缘关系较近的HPV39、HPV68、HPV70三个高危型别为研究对象构建型交叉疫苗候选分子。首先,构建HPV39、HPV68和HPV70三个型别VLPs和假病毒,并对HPV39、HPV68和HPV70 VLPs进行理化性质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显示其VLPs形态规则,为T=7的二十面体结构;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型别VLPs均能诱导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进一步,将HPV39、HPV68和HPV70中亲缘关系较近的HPV39和HPV68两型作为骨架构建HPV39/68和HPV68/39嵌合分子并表达纯化,利用SDS-PAGE、TEM、HPLC和AUC等方法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并免疫小鼠,免疫血清中和检测显示两型嵌合蛋白中H39-68FG VLPs和H68-39BC VLPs诱导产生针对HPV39和HPV68的中和抗体滴度与野生型相当。再以H39-68FG VLPs和H68-39BC VLPs为骨架,构建HPV39/68/70三型嵌合蛋白,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并免疫小鼠,并结合ED5o检测方法筛选出H39-68FG-70DE VLPs和H39-68FG-70HIVLPs两个能诱导高滴度三型交叉中和抗体的嵌合蛋白,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作为候选分子在后续疫苗研制中进一步评价。其次,利用HPV68 VLPs和HPV70 VLPs筛选的单克隆抗体对H39-68FG-70DE VLPs和H39-68FG-70HI VLPs进行表位分析。将HPV68和HPV70的型特异单抗与H39-68FG-70DE VLPs和H39-68FG-70HI VLPs进行ELISA检测,其中HPV68单抗9F4和HPV70单抗12B1 1与H39-68FG-70HI VLPs候选分子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与野生型VLPs结果相当。这表明通过表面环区同源替换的方法能成功将HPV68和HPV70的表位移植至HPV39 L1 VLPs中,后续可进一步解析H39-68FG-70HI VLPs与9F4 Fab和12B11 Fab的免疫复合物结构,阐述其表位信息。综上,本研究通过HPV L1近缘表位替换构建了HPV39/68/70三型嵌合疫苗分子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其纯度高、颗粒形态规则且均一性好,利用小鼠免疫评价实验筛选出具有理想交叉保护效果的候选疫苗分子,实现了一种VLPs预防三种高危型别HPV的效果,为下一代HPV预防性疫苗研制奠定基础。

王凯航[7](2019)在《一种内毒素合成途径抑制的整合表达型大肠杆菌菌株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疫苗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人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肠杆菌具有生长快速、培养简单、遗传背景清楚等特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生产,但被应用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和生产直至近年来才取得突破。目前,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应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蛋白产物中存在内毒素污染、质粒载体具有不稳定性以及药用重组蛋白生产过程中的抗生素添加问题等。这些不利因素将对重组蛋白的性质、产量、纯化工艺以及使用的安全性带来一定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首先从参与大肠杆菌ER2566菌株脂多糖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入手并对其进行改造,构建了一种低内毒素水平的菌株,并利用该菌株进行乙肝疫苗候选抗原分子的大规模生产。结果表明与ER2566菌株相比,改造菌株保持了原有的重组蛋白表达能力且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改造菌株表达产物中的内毒素具有起始含量更低(约两个数量级)、经过相同纯化工艺更易去除等特点。我们进一步探索了这些基因位点用于异源基因整合表达的可行性。构建了一种低内毒素水平的整合表达型菌株,并用于HPV疫苗候选抗原分子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脂多糖合成途径基因位点构建的整合表达型菌株与基于质粒载体进行表达的原始菌株ER2566相比具有更优良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在无抗生素添加的高密度发酵条件下,3-5拷贝整合表达型菌株中的重组蛋白总体表达量更高且具有更低的内毒素水平。此外,两种表达方式获得的重组蛋白之间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这些结果说明了参与脂多糖合成途径的基因位点可以用于重组蛋白的整合表达。总而言之,本论文中构建的大肠杆菌菌株将为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在内的重组蛋白类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高行空[8](2018)在《本溪地区鸭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敏感药物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大肠杆菌感染是鸭只个体被致病性大肠杆菌部分或全身感染的疾病。鸭规模化饲养过程中,由大肠杆菌感染致死造成的损失较为常见,鸭大肠杆菌病的病理特征多样、临床症状复杂、致病菌耐药性差异大,一直是困扰禽类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逐步形成,禽流感、新城疫等主要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大肠杆菌病因其被重视程度差、防治效果低导致其呈明显上升趋势。辽宁省本溪地区养鸭业发展迅速,研究区域性鸭源大肠杆菌的菌株特征和耐药性情况,对鸭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无菌采集本溪市5个区县12个鸭场疑似鸭大肠杆菌致死的鸭肝脏样本,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生化试验共鉴定了24株大肠杆菌。24株鸭源大肠杆菌中,除了1株无法定型外,其余23株分属9个血清型,其中O15和O35为优势血清型,O119为首次检出血清型,这些血清型在本溪市内12家养殖场均有检出。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高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具有强致病性。分离出的7株高致病性大肠杆菌在本溪地区各个采样鸭场分布频率较为均匀。O15和O35是本溪地区鸭源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在各县区养殖场均检出。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鸭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对红霉素和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强力霉素、氟哌酸的耐药率为58.33%-62.50%;对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41.67%-50.00%;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3.33%-37.50%;对磷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只有16.67%,建议当本溪地区鸭只患大肠杆菌病时,可采用磷霉素来治疗。交叉保护试验发现,本溪地区的O15和O35间并没有交叉保护现象存在。而在调查中单一菌苗免疫效果不理想,推荐用O15和O35多价疫苗进行保护。

秦绪伟[9](2018)在《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各个日龄的鸭均容易发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可见急性死亡、神经症状,其主要解剖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等。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与传染性浆膜炎相似,仅靠肉眼很难区分,鉴别诊断需要实验室检查。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是困扰养鸭业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药物防治和疫苗免疫是控制上述疾病的重要措施。国家对抗生素的禁用和限用,这两种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耐药菌的出现,抗生素防控效果越来越差,费用越来越高,效果良好的疫苗免疫是市场需求。商品肉鸭的传染性浆膜炎和鸭大肠杆菌病最早发病日龄可在2周龄,而肉鸭出栏在40日龄左右,研发抗体产生早、吸收好、保护效果好的疫苗是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的关键。本研究从山东等地分离53株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菌株均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鉴定确定28株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优势血清型1型,占所有分离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比例为52.8%;分离的大肠杆菌55株,血清型的鉴定确定29株为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O78型,占所有大肠杆菌的比例为52.7%。分别对优势血清型所有菌株进行肉鸭毒力、免疫试验,结果显示鸭疫里默氏杆菌1型QL-DZ11株和大肠杆菌O78型QL-WF04株毒力较强、免疫原性好,可以作为疫苗制备用菌株。将鸭疫里默氏杆菌1型QL-DZ11株和大肠杆菌O78型QL-WF04株进行发酵工艺、灭活工艺、浓缩工艺研究,并制备二联铝胶佐剂疫苗。将疫苗进行安全检验和效力检验,结果研制的疫苗对肉鸭安全有效,1日龄肉鸭颈部皮下注射0.2mL,免疫14日后即可产生保护力,能够有效保护鸭疫里默氏杆菌1型和大肠杆菌O78型强毒株的攻击,保护率可达90%以上。此研制疫苗特点是,免疫日龄早,抗体产生快,1日龄即可免疫,两周后15日龄产生保护力,有效克服其他疫苗10日龄免疫,三周后31日龄产生保护力的缺点;另一特点是,使用铝胶佐剂,吸收效果好,有效克服白油佐剂产生保护力慢,吸收差,影响胴体质量的缺点。

胡欣[10](2018)在《鸭源沙门氏菌与鸭源大肠杆菌融合菌株SD5免疫原性研究与转录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沙门菌病和鸭大肠杆菌病是已成为威胁养鸭业的两个重要细菌病。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性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研制有效的疫苗预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在原有鸭沙门菌和鸭大肠杆菌融合菌基础上,制备融合菌株SD5蜂胶灭活疫苗和亲本沙门菌S7、大肠杆菌D2二联蜂胶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后,测定其免疫保护率、血清抗体效价、IL-4和IFN-γ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白细胞吞噬活性,并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综合评价SD5苗的免疫效果。对SD5、S7和D2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分析SD5基因表达特点。研究结果如下:SD5苗对S7和D2保护率分别为70%、90%,二联苗保护率分别为80%、70%;SD5苗能诱导机体产生抗S7和抗D2的两种抗体,效价消长规律与二联苗基本相同,免疫3 d后便能检测到抗体,7 d抗体水平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二免血清效价升高更为显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白细胞吞噬活性和IL-4、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与二联苗相比无明显组间差异。完成对SD5、S7和D2的转录组测序,发现SD5和S7存在1200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431个,下调基因769个,SD5和D2存在952个DEGs,其中364个上调,588个下调。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SD5和S7差异基因中有964个注释到GO数据库,涉及2070个GO功能条目,其中有20条GO功能条目显着富集;SD5和D2差异基因中有751个注释到GO数据库,共涉及2053个GO功能条目,显着富集的GO功能条目为生物质量的调节。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发现,SD5和S7差异基因分布在92条KEGG通路中,显着富集的通路包括鞭毛组装、核糖体、丁酸代谢、丙酸代谢、碳代谢;SD5和D2差异基因分布在93条KEGG通路中,未出现显着富集的通路。随机选取四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的数据相似,证明了后者的可靠性。

二、鸭大肠杆菌二价苗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大肠杆菌二价苗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灭活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病原学
        1.1.1 形态及染色特征
        1.1.2 培养特性
        1.1.3 生化反应
    1.2 血清型
    1.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3.1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3.2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1.3.2.1 酶的释放
        1.3.2.2 细菌外排
        1.3.2.3 抗生素靶位改变
        1.3.2.4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1.3.3 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意义
    1.4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1.4.1 传统检测方法
        1.4.2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
        1.4.3 量子点荧光探针技术
        1.4.4 免疫层析技术
        1.4.5 PCR检测技术
    1.5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1.5.1 黏附素
        1.5.2 肠毒素
        1.5.3 外膜蛋白
        1.5.4 内毒素
    1.6 水貂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1.6.1 饲养管理
        1.6.2 药物预防
        1.6.3 免疫预防
    1.7 疫苗佐剂的概括
        1.7.1 化学类免疫佐剂
        1.7.2 微生物类免疫佐剂
        1.7.3 植物类免疫佐剂
        1.7.4 生化类免疫佐剂
    1.8 大肠杆菌灭活苗的研究进展
        1.8.1 禽大肠杆菌灭活苗概括
        1.8.2 猪大肠杆菌灭活苗概括
        1.8.3 水貂大肠杆菌灭活苗的概括
    1.9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的复苏及纯化鉴定
        2.2.2 细菌的生化鉴定
        2.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血清学鉴定
        2.2.5 貂源大肠杆菌药敏实验
        2.2.6 致病力测定
        2.2.6.1 主导血清型菌株致病力初筛试验
        2.2.6.2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2.7 病理切片制作
        2.2.8 水貂大肠杆菌灭活苗的初步研究
        2.2.8.1 疫苗的制备方法
        2.2.8.2 最适接种剂量测定
        2.2.8.3 一次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2.2.8.4 两次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2.2.8.5 大肠杆菌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纯化鉴定结果
    3.2 生化鉴定结果
    3.3 16S rRNA鉴定结果
    3.4 O血清型鉴定结果
    3.5 大肠杆菌药敏实验鉴定结果
    3.6 致病力测定结果
        3.6.1 致病力初筛结果
        3.6.2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3.6.2.1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6.2.2 半数致死量结果
        3.6.3 小白鼠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
    3.7 小白鼠病理切片结果
    3.8 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3.8.1 水貂大肠杆菌二价灭活苗的制备
        3.8.1.1 抗原的制备
        3.8.1.2 灭活检验
        3.8.1.3 菌苗制备
        3.8.1.4 无菌检验
        3.8.1.5 安全性实验
        3.8.2 最适接种剂量
        3.8.3 一次免疫的保护效果评估
        3.8.4 两次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3.8.5 二价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及同源性分析
    4.2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
    4.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4.4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4.5 水貂大肠杆菌的灭活苗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应用现状
    1.1 灭活疫苗
        1.1.1 福尔马林灭活苗
        1.1.2 油乳剂灭活苗
        1.1.3 氢氧化铝胶灭活苗
        1.1.4 添加免疫增强剂的灭活苗
        1.1.5 多价灭活菌苗
    1.2 减毒活疫苗
    1.3 菌体成分疫苗
    1.4 联苗
2 展望

(3)头孢噻呋在大肠杆菌感染鸭的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鸭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1.2 鸭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1.3 禽类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性
        1.4 鸭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1.5 鸭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1.6 鸭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2 头孢噻呋的研究现状
        2.1 头孢噻呋的化学结构及特性
        2.2 头孢噻呋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2.3 长效头孢噻呋制剂的研究现状
    3 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概况
        3.1 PK-PD同步模型的实际应用
        3.2 PK-PD 同步模型的分类
        3.3 PK-PD同步模型分类的意义
        3.4 PK-PD参数的选择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一 大肠杆菌感染鸭模型的建立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与菌种
        1.1.2 试验药品和试剂
        1.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1.2 培养基的制备
        1.2.1 细菌的培养与保存
        1.2.2 试验分组与攻毒
        1.2.3 感染鸭只体内大肠杆菌的分离
    1.3 结果与分析
        1.3.1 感染鸭只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1.3.2 大肠杆菌攻毒量对感染率的影响
        1.3.3 细菌的分离及计数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试验二 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在大肠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4 其他
    2.2 试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给药与采样
        2.2.3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
        2.2.4 血浆样品中DFC检测方法的建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FC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1 DFC检测方法的专属性和系统适用性试验结果
        2.3.1.2 DFC 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结果
        2.3.1.3 DFC检测方法的回收率和日内、日间精密度结果
        2.3.1.4 DFC在鸭血浆中的稳定性检测结果
        2.3.2 DFC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2.3.3 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2.4 讨论
        2.4.1 关于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在大肠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2.4.2 HPLC检测条件的建立
    2.5 小结
试验三 长效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的药效学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和菌种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头孢噻呋药液的配制
        3.2.2 大肠杆菌的复苏和培养
        3.2.3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3.2.4 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3.2.5 最小防突变浓度的测定
        3.2.6 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CVCC1569体外杀菌曲线的绘制
        3.2.7 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CVCC1569体内杀菌曲线的绘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CVCC1569的MIC、MBC、MPC值
        3.3.2 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CVCC1569的体外杀菌曲线
        3.3.3 头孢噻呋对大肠杆菌CVCC1569的体内杀菌曲线
    3.4 讨论
    3.5 小结
试验四 长效头孢噻呋制剂对大肠杆菌的 PK-PD 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PK-PD参数的选择
        4.2.2 PK-PD参数与药效拟合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K-PD参数选择
        4.3.2 PK-PD参数与药效拟合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及3ABC抗体快速检测化学发光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口蹄疫诊断现状
        1.2.1 临床诊断
        1.2.2 病原诊断
        1.2.3 抗体诊断
    1.3 口蹄疫灭活疫苗中146S和NSPs的检测
        1.3.1 146S的检测
        1.3.2 NSPs的检测
    1.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用于体外检测
        1.4.1 化学发光原理
        1.4.2 化学发光分类
        1.4.3 化学发光结合其他纳米材料用于体外检测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FMDV非结构蛋白3ABC三个线性B细胞表位的鉴定
    2.1 材料
        2.1.1 FMDV毒株、细胞、质粒及宿主菌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常用试剂配制
        2.1.4 实验仪器
        2.1.5 血清样本
        2.1.6 实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单克隆抗体(MAb)的制备
        2.2.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2.2.3 重组质粒的构建、鉴定及重组蛋白的表达
        2.2.4 SDS-PAGE
        2.2.5 WB
        2.2.6 影响单抗与表位结合的关键氨基酸
        2.2.7 序列比对
        2.2.8 三株单抗的结合能力
    2.3 结果
        2.3.1 单抗的鉴定和特征
        2.3.2 三株单抗的特异性
        2.3.3 单抗2G5、9E2和1E10识别表位的绘制
        2.3.4 影响单抗与表位结合的关键氨基酸
        2.3.5 FMDV NSPs3ABC和识别的表位分别与血清和单抗的反应性
        2.3.6 这三个表位在不同口蹄疫病毒株中的保守性
        2.3.7 三株单抗的N/P值
    2.4 讨论
第三章 检测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的单抗竞争化学发光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主要耗材和仪器
        3.1.3 血清样本
    3.2 方法
        3.2.1 单抗的制备
        3.2.2 兔抗3ABC抗体的制备
        3.2.3 3A+3B CLIA的优化
        3.2.4 3A+3B CLIA的建立
        3.2.5 3A+3B CLIA Cut-off值的确定
        3.2.6 3A+3B CLIA与商品化试剂盒的比对
        3.2.7 3A+3B CLIA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疫苗免疫猪、牛、羊血清和田间样品(猪血清),比较其检测性能
        3.2.8 3A+3B CLIA的早期检测能力
    3.3 结果
        3.3.1 3A+3B CLIA最佳检测条件的确定
        3.3.2 3A+3B CLIA Cut-off值、诊断敏感性和诊断特异性
        3.3.3 3A+3B CLIA与商品化试剂盒的符合率
        3.3.4 比较3A+3B CLIA与商品化试剂盒的检测性能
        3.3.5 3A+3B CLIA与两种商品化试剂盒的早期检测能力
        3.3.6 重复性试验
    3.4 讨论
第四章 一种定量检测口蹄疫灭活抗原和灭活疫苗中NSPs的化学发光法
    4.1 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主要耗材和仪器
        4.1.3 灭活抗原与灭活疫苗
    4.2 方法
        4.2.1 检测FMDV NSPs CLIA法的优化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4.2.2 检测口蹄疫灭活抗原中NSPs
        4.2.3 检测口蹄疫灭活疫苗中NSPs
        4.2.4 口蹄疫灭活抗原和灭活疫苗中3B蛋白存在形式的确定
    4.3 结果
        4.3.1 检测FMDV NSPs CLIA法的最佳检测条件和标准曲线
        4.3.2 检测口蹄疫灭活抗原中NSPs
        4.3.3 检测口蹄疫灭活疫苗中NSPs
        4.3.4 灭活抗原和灭活疫苗中3B蛋白的存在形式
    4.4 讨论
第五章 利用重组多表位蛋白检测猪FMDVO型抗体化学发光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实验试剂
        5.1.2 主要耗材和仪器
        5.1.3 血清样本
    5.2 方法
        5.2.1 口蹄疫O型鉴别型表位的筛选及串联多表位基因的构建、表达与纯化
        5.2.2 利用重组多表位蛋白检测猪口蹄疫O型抗体化学发光法的优化
        5.2.3 M2-CLIA的建立
        5.2.4 M2-CLIA Cut-off值的确定
        5.2.5 M2-CLIA与商品化试剂盒的比对
        5.2.6 比较M2-CLIA和法国的ID Screen~?FMD Type O Competition的检测能力
        5.2.7 M2-CLIA检测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值
        5.2.8 M2-CLIA检测表位苗的免疫保护值
        5.2.9 比较M2-CLIA与三种商品化试剂盒的分析敏感性
        5.2.10 M2-CLIA的稳定性
    5.3 结果
        5.3.1 鉴别型表位的确定及重组多表位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5.3.2 最佳检测条件的确定
        5.3.3 M2-CLIA Cut-off值、诊断敏感性和诊断特异性
        5.3.4 M2-CLIA与商品化试剂盒的的符合率
        5.3.5 M2-CLIA和 ID Screen~?FMD Type O Competition的检测能力
        5.3.6 M2-CLIA对灭活疫苗免疫保护的初步判定
        5.3.7 M2-CLIA对表位苗免疫保护的初步判定
        5.3.8 M2-CLIA与三种商品化试剂盒的分析敏感性
        5.3.9 M2-CLIA的稳定性
        5.3.10 重复性试验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5)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灭活疫苗
    1.1 单价灭活疫苗
    1.2 多价灭活疫苗
    1.3 联合灭活疫苗
2 弱毒活疫苗
3 亚单位疫苗
    3.1 荚膜免疫原性
    3.2 外膜蛋白免疫原性
    3.3 菌蜕疫苗
4 基因工程疫苗
5 展望

(6)人乳头瘤病毒39/68/70型交叉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HPV简介
        1.1 HPV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1.2 HPV分型
        1.3 HPV感染及流行病学
    2 HPV衣壳蛋白结构研究进展
        2.1 HPV五聚体晶体结构研究进展
        2.2 HPV VLPs冷冻电镜三维结构研究进展
    3 HPV衣壳蛋白中和表位研究进展
        3.1 HPV抗原表位研究方法
        3.2 HPV L1表位研究进展
        3.3 HPV L2表位研究进展
        3.4 基于中和表位的HPV型交叉疫苗研究进展
    4 HPV预防性疫苗研究进展
        4.1 已上市HPV疫苗
        4.2 其他HPV疫苗
        4.3 现有预防性疫苗存在的问题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基因、菌株和质粒
        1.3 单抗、实验动物和酶
        1.4 细胞培养常用试剂
        1.5 其他耗材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常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
        2.2 分子克隆相关生物学实验方法
        2.3 表达纯化和性质鉴定
        2.4 细胞培养相关实验
        2.5 病毒制备及相关实验方法
        2.6 抗体性质相关研究方法
        2.7 结构解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HPV39型、HPV68型、HPV70型类病毒颗粒疫苗研制
        1 HPV39型、HPV68型、HPV70型类病毒颗粒制备
        1.1 HPV39型、HPV68型、HPV70型表达载体构建
        1.2 HPV39型、HPV68型、HPV70型病毒样颗粒表达鉴定
        1.3 HPV39型、HPV68型、HPV70型类病毒颗粒纯化与组装
        2 HPV39型、HPV68型、HPV70型类病毒颗粒的性质研究
        2.1 HPV39型、HPV68型、HPV70型类病毒颗粒理化性质研究
        2.2 HPV39型、HPV68型、HPV70型类病毒颗粒免疫原性研究
        3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HPV39/68两型型变叉疫苗研究
        1 HPV39/HPV68/HPV70亲缘关系分析对比
        2 HPV39/68两型嵌合类病毒颗粒制备
        2.1 HPV39/68两型嵌合类病毒颗粒表达载体构建
        2.2 HPV39/68两型嵌合类病毒颗粒表达鉴定
        2.3 HPV39/68两型嵌合类病毒颗粒纯化与组装
        3 HPV39/68两型嵌合类病毒颗粒的性质研究
        3.1 HPV39/68两型嵌合类病毒颗粒理化性质研究
        3.2 HPV39/68两型嵌合类病毒颗粒免疫原性研究
        4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HPV39/68/70三型型交叉疫苗研究
        1 HPV39/68/70三型嵌合类病毒颗粒制备
        1.1 HPV39/68/70三型嵌合类病毒颗粒表达载体构建
        1.2 HPV39/68/70三型嵌合类病毒颗粒表达鉴定
        1.3 HPV39/68/70三型嵌合类病毒颗粒纯化与组装
        2 HPV39/68/70三型嵌合类病毒颗粒的性质研究
        2.1 HPV39/68/70三型嵌合类病毒颗粒理化性质研究
        2.2 HPV39/68/70三型嵌合类病毒颗粒免疫原性研究
        2.3 HPV39/68/70三型候选分子热稳定性评估
        2.4 HPV39/68/70三型候选分子抗原性分析
        3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 :H39-68FG-70DE与H39-68FG-70HI三型候选交叉疫苗分子中和表位研究
        1 HPV39/68/70型特异中和抗体性质研究
        1.1 HPV68型、HPV70型中和抗体筛选
        1.2 HPV68型、HPV70型中和抗体的性质鉴定
        2 H39-68FG-70DE与H39-68FG-70HI三型候选型交叉疫苗分子表位分析
        2.1 HPV68与HPV70型特异中和抗体的筛选
        2.2 基于HPV39/68/70型特异中和抗体单抗盘分析三型候选型交叉疫苗分子中和表位
        3 第四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型交叉疫苗在HPV疫苗中的应用前景
    2 型交叉疫苗免疫评价
    3 型交叉免疫机制
    4 HPV结构研究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一种内毒素合成途径抑制的整合表达型大肠杆菌菌株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1.1 大肠杆菌K-12系和B系菌株
        1.1.2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调控体系
        1.1.3 基于质粒载体的表达研究
        1.1.4 基于大肠杆菌染色体的表达研究
    1.2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染色体中的整合策略
        1.2.1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1.2.2 λ-Red同源重组系统
        1.2.3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1.3 细菌内毒素
        1.3.1 大肠杆菌脂多糖合成途径
        1.3.2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1.3.3 内毒素的去除方法
    1.4 基于原核表达系统的基因工程疫苗现状
        1.4.1 现阶段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及上市情况
        1.4.2 基因工程疫苗中活性成分的主要形式
        1.4.3 常用的表达系统及比较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菌株及质粒
        2.1.3 常用酶及单克隆抗体
        2.1.4 培养基及其他常规溶液
        2.1.5 软件
        2.1.6 分子克隆实验所用到的引物
    2.2 方法
        2.2.1 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2.2.2 λ-Red同源重组鉴定及抗性标签去除
        2.2.3 CRISPR/Cas9基因编辑及鉴定
        2.2.4 细菌总基因组的提取及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2.2.5 细菌总m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7 质粒保有率测定
        2.2.8 蛋白表达及纯化
        2.2.9 蛋白的质量分析
        2.2.10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大肠杆菌ER2566菌株基因组学研究
        3.1 大肠杆菌ER2566菌株的基因组学研究
        3.1.1 大肠杆菌ER2566菌株基因组测序数据统计
        3.1.2 基因组拼接组装
        3.1.3 基因功能预测及注释
        3.1.4 基因共线性分析
        3.2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低内源性内毒素的大肠杆菌ER2566菌株改造及应用
        3.3 大肠杆菌脂多糖突变菌株的构建
        3.3.1 基因敲除及鉴定
        3.3.2 基因点突变及鉴定
        3.4 改造菌株脂多糖分子的定量检测
        3.5 改造菌外源蛋白表达情况研究及生长曲线绘制
        3.6 改造菌株高密度发酵研究
        3.6.1 高密度发酵条件下改造菌株的生长情况
        3.6.2 培养及表达条件优化
        3.6.3 HBVCR-T3B蛋白表达后纯化及质量等同性研究
        3.7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单拷贝整合表达菌株的构建及评价
        3.8 单拷贝染色体整合表达菌株构建及染色体整合位点研究
        3.8.1 整合位点处转录本丰度的测定
        3.8.2 整合表达菌株构建及蛋白表达情况鉴定
        3.9 外源基因整合表达稳定性研究
        3.10 高密度发酵研究
        3.11 HPV L1蛋白在整合表达菌株中的表达情况及性质鉴定
        3.12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 多拷贝整合表达菌株的构建及评价
        3.13 多拷贝整合菌的构建及鉴定
        3.14 摇瓶培养条件下蛋白表达情况研究
        3.15 发酵培养条件下蛋白表达情况研究
        3.16 第四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大肠杆菌ER2566菌株的基因编辑策略
    4.2 异源基因整合位点和拷贝数对其表达量的影响
    4.3 大肠杆菌脂多糖合成途径的改造
    4.4 低内毒素的整合表达型大肠杆菌应用于重组蛋白类药物生产中的优势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本溪地区鸭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敏感药物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肠杆菌病病原特性
    1.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3 致病性
    1.4 常见毒力因子和致病机理
    1.5 现有诊断方法
    1.6 大肠杆菌的药物防治
    1.7 免疫预防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本溪地区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本溪地区鸭源大肠杆菌的致病力测定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本溪地区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本溪地区鸭大肠杆菌的交叉保护试验
    5.1 材料
    5.2 方法
    5.3 试验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研究概况
        1.1.1 病原学
        1.1.2 流行病学
        1.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4 诊断
        1.1.5 防治
        1.1.6 疫苗研究进展
    1.2 鸭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概况
        1.2.1 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4 诊断
        1.2.5 防治
        1.2.6 鸭大肠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染色液
        2.1.4 生化试剂
        2.1.5 定型血清
        2.1.6 实验动物
    2.2 方法
        2.2.1 细菌分离培养
        2.2.2 生化试验
        2.2.3 PCR鉴定
        2.2.4 血清型鉴定
        2.2.5 动物回归试验
        2.2.6 生产工艺研究
        2.2.7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
        2.2.8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安全性检验
        2.2.9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效力检验
        2.2.10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期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3.1.1 细菌分离结果
        3.1.2 形态观察结果
        3.1.3 培养特性结果
    3.2 生化试验结果
        3.2.1 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生化试验结果
        3.2.2 疑似大肠杆菌生化试验结果
    3.3 PCR鉴定结果
        3.3.1 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PCR鉴定结果
        3.3.2 疑似大肠杆菌PCR鉴定结果
    3.4 血清型鉴定结果
        3.4.1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3.4.2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3.5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3.5.1 优势血清型菌株毒力试验结果
        3.5.2 候选菌株最小发病剂量试验结果
        3.5.3 候选菌株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3.6 生产工艺研究结果
        3.6.1 发酵工艺研究结果
        3.6.2 灭活工艺试验结果
        3.6.3 浓缩工艺试验结果
        3.6.4 细菌计数研究结果
    3.7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结果
        3.7.1 鸭疫里默氏杆菌制苗用菌液制备结果
        3.7.2 鸭大肠杆菌制苗用菌液制备结果
        3.7.3 菌液灭活结果
        3.7.4 菌液浓缩结果
        3.7.5 配苗结果
        3.7.6 性状检验结果
        3.7.7 无菌检验结果
    3.8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安全检验结果
        3.8.1 单剂量接种安全性试验结果
        3.8.2 单剂量重复接种安全性试验结果
        3.8.3 超剂量接种安全性试验结果
    3.9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效力检验结果
    3.10 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期检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鸭源沙门氏菌与鸭源大肠杆菌融合菌株SD5免疫原性研究与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沙门菌概述
        1.1 沙门菌的血清分型
        1.2 流行病学
        1.3 疫苗研究概述
        1.3.1 灭活疫苗
        1.3.2 亚单位疫苗
        1.3.3 弱毒疫苗
    2 大肠杆菌概述
        2.1 大肠杆菌分型
        2.2 流行病学
        2.3 疫苗研究概述
        2.3.1 灭活疫苗
        2.3.2 亚单位疫苗
        2.3.3 弱毒疫苗
    3 细菌原生质体融合概述
        3.1 技术及过程
        3.2 细菌原生质体融合在预防兽医学的应用
    4 细菌转录组研究概述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方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融合菌株SD_5灭活疫苗研制及免疫原性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相关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1.5 试验动物
    2 方法
        2.1 细菌复苏与纯培养
        2.2 致病性试验
        2.3 亲本菌株S_7、D_2毒力测定
        2.4 灭活疫苗制备
        2.4.1 细菌菌液制备
        2.4.2 疫苗制备
        2.4.3 疫苗无菌、保存期和安全性检验
        2.5 攻毒保护实验
        2.5.1 S_7动物保护性试验
        2.5.2 D_2动物保护性试验
        2.6 动物分组与免疫程序
        2.7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2.7.1 S_7、D_2裂解抗原制备
        2.7.2 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制备
        2.7.3 间接ELISA操作步骤
        2.7.4 间接ELISA参数选择
        2.7.5 临界值判定标准
        2.7.6 特异性试验
        2.7.7 重复性试验
        2.7.8 血清IgG效价测定
        2.8 细胞免疫水平检测
        2.8.1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2.8.2 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检测
        2.9 外周血白细胞吞噬活性检测
        2.9.1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制备
        2.9.2 样品采集与检测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致病性试验结果
        3.2 亲本菌株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3.3 疫苗质量检验
        3.4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3.5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3.5.1 间接ELISA参数选择结果
        3.5.2 临界值判定
        3.5.3 特异性试验结果
        3.5.4 重复性试验结果
        3.5.5 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3.6 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结果
        3.6.1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结果
        3.7 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检测结果
        3.7.1 IL-4含量检测结果
        3.7.2 IFN-γ含量检测结果
        3.8 白细胞吞噬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融合菌株SD_5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2.2 细菌样品制备
        2.3 RNA提取
        2.4 转录组测序
        2.4.1 总RNA质量检测
        2.4.2 文库构建
        2.4.3 文库质量检测
        2.4.4 上机测序
        2.5 生物信息分析
        2.5.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2.5.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匹配
        2.5.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5.4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2.5.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5.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6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3 结果
        3.1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2 RNA质检结果
        3.3 测序数据质量结果
        3.4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3.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结果
        3.5.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5.2 基因表达水平对比
        3.6 相关性分析结果
        3.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7.1 SD_5和S_7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7.2 SD_5和D_2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7.3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3.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8.1 SD_5和S_7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8.2 SD_5和D_2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9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9.1 SD_5和S_7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9.2 SD_5和D_2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10 qRT-PCR验证RNA-Seq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鸭大肠杆菌二价苗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灭活苗的初步研究[D]. 丛小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 万明,曹中赞,于堃,卢立志,栾新红. 动物医学进展, 2021(05)
  • [3]头孢噻呋在大肠杆菌感染鸭的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D]. 李名昂.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4]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及3ABC抗体快速检测化学发光法的建立[D]. 刘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研究进展[J]. 陈国权,丁尊俄,刘丽娟,罗引幸,张旭,赵大杰,阎朝华,王开功,程振涛,文明,周碧君. 贵州畜牧兽医, 2019(03)
  • [6]人乳头瘤病毒39/68/70型交叉疫苗研究[D]. 杨与柔. 厦门大学, 2019(09)
  • [7]一种内毒素合成途径抑制的整合表达型大肠杆菌菌株的构建及应用[D]. 王凯航. 厦门大学, 2019(08)
  • [8]本溪地区鸭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敏感药物的筛选[D]. 高行空.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9]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D]. 秦绪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10]鸭源沙门氏菌与鸭源大肠杆菌融合菌株SD5免疫原性研究与转录组分析[D]. 胡欣.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鸭大肠杆菌二价疫苗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