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曲肽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奥曲肽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一、The effect of octreotide on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endotoxemia in cirrhotic rats(论文文献综述)

佟印妮[1](2021)在《986例肝硬化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近5年首次住院的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点,旨在更好的从病因上预防、诊断和治疗肝硬化,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并发症;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出血治疗方式的构成比;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肝硬化不同病因、肝功能状态、有无腹水、是否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差别及在临床中的意义。结果1肝硬化的发病年龄与性别构成:发病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94岁,平均患病年龄为59.39±12.57岁,在986例患者中男性占63.7%,女性占36.3%,男:女=1.75:1。2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包括腹胀、食欲减退、乏力、脾亢、脾大等。3肝硬化的前五大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31/986,43.7%)、酒精性肝病(146/986,14.8%)、隐源性肝病(124/986,12.6%)、自身免疫性肝病(89/986,9.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79/986,8.0%)。4性别在肝硬化病因中的差异:女性患者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隐源性肝病引起的肝硬化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发生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乙肝合并酒精肝所致肝硬化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5肝硬化的并发症: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34.9%,344/986)、原发性肝癌(30.6%,302/986)、胆囊结石(26.6%,262/986)、低钠血症(13.5%,133/986)、肝性脑病(7.7%,76/986)、门静脉血栓(7.0%,69/986)、SBP(5.8%,57/986);入院时无并发症的患者为238例,仅出现一种并发症的患者279例,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共46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门静脉血栓、低钠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病率与酒精性肝硬化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964,P<0.05;χ2=5.644,P=0.018;χ2=19.138,P<0.05;χ2=10.211,P=0.001;χ2=9.461,P=0.002),而与乙肝合并酒精肝所致硬化无明显差异。6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共344例,其中出血方式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57/986,74.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9/986,17.2%)为主;上消化道出血行保守治疗者144例(41.9%),行内镜下治疗者192例(55.8%)。7肝衰竭的影响因素:发生肝衰竭的患者共81例,其中并发腹水(χ2=22.425,P<0.05)、肝性脑病(χ2=81.462,P<0.05)、肝肾综合征(χ2=7.696,P<0.05)、低钠血症(χ2=56.164,P<0.05)、上消化道出血(χ2=55.534,P<0.05)患者更易出现肝衰竭。8低钠血症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首次在我院就诊的986例肝硬化患者中,有249例患者肝功能情况为Child-pugh A级,占25.3%;476例为B级,占48.2%;261例为C级,占26.5%;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在Child-pugh A级与B级(χ2=11.336,P<0.05)、A级与C级(χ2=54.811,P<0.05)、B级与C级(χ2=33.414,P<0.05)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9 D-二聚体情况:(1)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中位数均高于正常值;(2)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存在差异,其中C级>B级>A级(P<0.05)。(3)腹水组血浆D-二聚体的中位数为2.16mg/L,明显高于无腹水组0.49mg/L(P<0.05);腹水SBP组D-二聚体的中位数为4.52mg/L,显着高于腹水非SBP组1.98mg/L(P<0.05)。结论1肝硬化更易好发于男性,平均年龄为59.39±12.57岁。2肝硬化患者首次入院时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下降、腹痛和乏力。3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仍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性别在肝硬化的不同病因中存在差异,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乙肝合并酒精肝好发于男性;而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隐源性肝病更易好发于女性。5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其次是肝癌。6上消化道出血者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主要病因,出血患者行内镜下治疗的比例远高于保守治疗者。7合并腹水、肝性脑病、低钠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者更易发生肝衰竭。8肝硬化患者首次入院时Child-pugh B级所占比例最大,低钠血症与Child-pugh分级关系密切。9 D-二聚体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高于正常值,且与肝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若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应警惕腹水及SBP的发生。图0幅;表11个;参141篇。

逯晶晶[2](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文中指出目的: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of liver disease,ESLD)是指由于各种损伤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导致的肝病终末期阶段,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等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ESLD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liltration rate,GFR)降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迅速升高、少尿或无尿。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hepatorenal syndrome type of acute kidney injury,HRS-AKI)是AKI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死亡风险极高,因此实现HRS-AKI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归纳总结了ESLD合并AKI的最新诊断标准与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流程、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医师对ESLD患者合并AKI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的ACLF合并AKI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ESLD合并AKI的诊断分型、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结果:本例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ACLF(HBV-ACLF)。住院期间,因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HRS-AKI。通过控制原发病、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及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治疗后病情好转,肝、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AKI是ESLD一类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早期识别AKI的病因和诱因、及时判定AKI类型、程度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是改善ESLD合并AKI患者预后的关键。以特利加压素为代表的血管活性药联合白蛋白是目前HRS-AKI的一线药物选择,能逆转大部分患者肾功能,提高短期生存率。肝移植仍是目前ESLD合并HRS-AKI唯一最佳治疗方法。

彭飞燕[3](2020)在《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住院资料,探讨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现状,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21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记录患者发病原因、中医证型、各系统评分结果、中医治疗方法等资料,运用SPSS23.0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10例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0.07?17.92岁,男女比例为1.6:1,其中男性多为中青年患者,其发病年龄在31-50岁之间为最多,而女性患者则以老年患者为主,在71-80岁之间为发病率最高。(2)急性胰腺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为54.3%;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最高的是轻症急性胰腺炎;身体质量指数与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组及肥胖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所占比例均较在体重过低及体重正常中的高,各占总研究人数的3.3%。(3)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病因以胆源性为最多;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的发病病因主要以高脂血症性为主,女性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胆源性。(4)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肝胆湿热证(40%)﹥肝郁气滞证(31.9%)﹥腑实热结证(11.4%)﹥瘀热(毒)互结证(8.1%)﹥肝郁脾虚证(4.3%)﹥气阴两虚证(2.4%)﹥内闭外脱证(1.9%)。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病因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病因均以胆源性为最多,腑实热结证的病因以胆源性及饮食不节为主,瘀热(毒)互结证的病因主要以胆源性为主,内闭外脱证的病因主要以特发性为主,肝郁脾虚证主要以胆源性为主,气阴两虚证可见于高脂血症性及多病因。(6)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身体质量指数均主要在体重正常组为最多,其次为超重组;瘀热(毒)互结证的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肥胖组。(7)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肝胆湿热证和肝郁气滞证为最常见;在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腑实热结证、肝郁脾虚证、瘀热(毒)互结证为常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瘀热(毒)互结证最多。(8)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BISAP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腑实热结证、瘀热(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BISAP评分主要为≧3分,肝郁气滞证和肝胆湿热证的患者的BISAP评分主要分布在≤2分。中医证型与APACHEI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脾虚证的APACHEⅡ评分主要﹤8分,瘀热(毒)互结证的APACHEⅡ评分主要以≥8分为主。各中医证型与MCTS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MCTSI评分以﹤4分为主,瘀热(毒)互结证、腑实热结证、内闭外脱证的MCTSI评分以≧4分为主。(9)中医治疗方法以中医内治法(89.0%)使用率最高,其次为中药灌肠治疗(76.7%),中药腹部外敷(53.3%)。中药内服方以清胰汤(24.1%)使用最多,其次大承气汤(15.5%)、清解化攻方(14.4%)。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0.6%。结论:(1)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主要以肝胆湿热证为主,中医证候的分布与身体质量指数、发病病因、临床分型、BISAP评分、APACHEII评分、MCTSI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对急性胰腺炎进行中医辨证时可适当参考相关结果。(2)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以中医内治、中药灌肠、中药腹部外敷的方法为主,中药内服方以清胰汤、大承气汤、清解化攻方运用最多,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赵楠[4](2020)在《小肠细菌过生长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肠道菌群与包括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更多聚焦在结肠微生物群和胃粘膜幽门螺杆菌,对胃肠道其他部位的微生物群关注较少,尤其是小肠。小肠内细菌数量的变化也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采用乳果糖氢呼气试验的技术手段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患病率及口盲转运时间(OCTT),分析SIBO与糖尿病代谢控制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并探讨SIBO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合并症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消化科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共127名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根据有无小肠细菌过生长,分为SIBO阳性组和SIBO阴性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SIBO的患病率及口盲转运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生化指标、胰岛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运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SIBO的危险因素。结果:1、2型糖尿病合并SIBO的患病率为43.3%(55/127)。2、SIBO阳性组呼气氢曲线下面积高于阴性组(P<0.05)。3、2型糖尿病患者口盲转运时间(OCTT)延迟的发生率为74.8%(95/127)。其中SIBO阳性组OCTT高于阴性组(115.42±19.91min VS.106.11±13.12min,t=2.233,P<0.05)。4、2型糖尿病SIBO阳性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均高于阴性组(t/Z=-3.435~2.159,P均<0.05)。5、SIBO阳性组中体重指数超过28kg/m2的肥胖患者多于阴性组(54.5%VS.33.3%,x2=6.280,P<0.05)。SIBO阳性组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高于阴性组,(123.80±32.31cm2VS.95.63±30.01cm2,t=2.233,P<0.05)。SIBO阳性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63.6%VS.41.7%,x2=6.032,P<0.05)。肝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t=2.322~5.467,P<0.05)。两组间间接胆红素(IBIL)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生率阳性组高于阴性组(32.7%VS.9.7%,x2=6.032,P<0.05)。6、SIBO阳性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阴性组(t=2.568,P<0.05)。两组间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7、2型糖尿病SIBO阳性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低于阴性组(t=-2.401~2.698,P均<0.05)。两组间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钠(Na)、血钾(K)、血氯(Cl),C反应蛋白(CRP)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两组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生率不同,阳性组高于阴性组(78.8%VS.56.9%,x2=5.741,P<0.05)。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阳性组高于阴性组(27.3%VS.12.5%,x2=4.40,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8、两组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不同,阳性组高于阴性组(87.3%VS.61.1%,x2=10.690,P<0.0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口盲转运时间延迟(OR=12.941,95%CI:2.738-61.174,P<0.05)和胰岛素抵抗(OR=1.679,95%CI:1.066-2.645,P<0.05)是2型糖尿病合并小肠细菌过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2型糖尿病合并SIBO患病率为43.3%。2、SIBO阳性患者整体呼气氢水平较高。3、2型糖尿病合并SIBO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Hb A1c控制较差。4、2型糖尿病合并SIBO患者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5、2型糖尿病合并SIBO患者的口盲转运时间(OCTT)更为迟缓,易发生营养吸收障碍,如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易合并骨质疏松。6、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所确定的SIBO存在显着相关。7、2型糖尿病合并SIBO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口盲转运时间延迟和胰岛素抵抗。

邢乐康[5](2020)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微生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微生态变化情况并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探讨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乙肝肝硬化发展的关系,阐述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与新鲜粪便,并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代偿期组28例,失代偿期组47例,同时收集20例健康人群外周血与新鲜粪便进行检测。采用酶法对肠道屏障功能的生化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对样本肠道细菌进行16srDNA序列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比较三组组内与组间肠道屏障功能与菌群结构差异,并对肠道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患者DAO,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2.49±2.13vs2.89±1.36vs2.14±1.01,10.35±3.12vs14.22±2.04vs8.11±3.44,5.12±1.38vs6.38±1.31vs4.22±2.10;P<0.05);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指标ALT与AST均与DAO,D-乳酸和内毒素成正相关(r=0.416,r=0.360,r=0.602;r=0.592,r=0.435,r=0.363),而ALB与三者呈负相关(r=-0.428,r=-0.457,r=-0.525)(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Child-Pugh等级,BioClim评分和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r=0.425,r=0.561,r=0.438;r=0.314,r=0.507,r=0.510)(P<0.05)。厚壁菌门在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中比例均显着低于对照组(64.27%vs58.73%vs70.98%;P>0.05),拟杆菌门则均高于对照组(24.53%vs29.22%vs19.48%;P>0.05),属水平拟杆菌属在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中均高于对照组(13.62%vs18.50%vs11.65%;P<0.05)。粪杆菌属在代偿期组数量高于对照组,而在失代偿期组低于对照组(11.73%vs9.91%vs10.13%;P>0.05)。对照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肝硬化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1253.47±114.63vs1021.52±113.47vs912.43±67.84;3.73±0.64vs3.45±0.04vs3.29±0.19;P<0.05),对照组Simpson指数低于乙肝肝硬化两组(0.13±0.51vs0.22±0.17vs0.34±0.11;P>0.05)。对照组中厚壁菌门中的毛螺菌科Lachnoclostridium属和Ruminococcaceae科Ruminiclostridium5属,失代偿期组中厚壁菌门中的Veillonellaceae科Veillonella属对菌群差异起到重要作用(|LDA|≥2)。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被破坏,且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不断加重,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患者DAO,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均显着增高,且与ALT和AST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以上指标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具有临床价值。肠道微生态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研究样本中占绝对优势,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加重,厚壁菌门丰度不断下降,拟杆菌门丰度不断上升。乙肝肝硬化患者拟杆菌属丰度上升,代偿期组患者粪杆菌属丰度有所上升,巨单胞菌属略有下降;失代偿期组粪杆菌属丰度有所下降,巨单胞菌属几乎消失。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且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肠道菌群有显着差异,随着病情进展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

易鑫宇[6](2019)在《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柔肝法,共观察的时间为12周。通过观察患者的ALT、AST、TBiL、ALB、HA、PⅢNP、LN、Ⅳ-C、DPV、VPV、DSV、QPV、中医症候评分,评估养血柔肝法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结果:养血柔肝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ALT、AST、TBiL、HA、PⅢNP、LN、Ⅳ-C、DPV、VPV、DSV、QPV、中医症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柔肝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可改善中医证候、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李小蕃[7](2019)在《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 T)、血常规(WBC、RBC、Hb、PLT)、肝脾超声、腹水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评价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12周后,两组ALT、AST、ALB、TBI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凝血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T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3)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WBC、PLT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RBC、HB与治疗前相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R BC、HB与治疗前相比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与前相比较均有缩小(p<0.05);治疗组缩小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改善(P<0.05),治疗组腹水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67.86%,治疗组总体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8)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能够减轻患者肝脏损伤,提高肝脏的合成能力、改善凝血功能;(2)柔肝化纤颗粒可以减轻门脉高压症状,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减少腹水量;(3)柔肝化纤颗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总体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严海艺[8](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syndrome,HRS)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功能性肾衰竭,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较快,存活率极低。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靶点、环节及途径,现阶段,西医治疗措施的疗效有限,联合中医治疗或许是一条理论可行,效果可期的研究道路。已有不少个案病例报道、回顾性分析及小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联合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确实能提高整体疗效,改善短期内肝肾功能水平,延长生存,具有一定的优势意义。但因证据等级不高,尚需证据等级更高的临床研究来论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探讨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及用药规律。研究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及 CNKI、Wanfang、VIP、CBM),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依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完善筛选及质量评估后,提取能反映治疗疗效的相关指标(总有效率、血清肌酐、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随访期间死亡率)和能反映治疗措施安全性的相关指标(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其中同质性较好的部分,以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合成,而异质性较大的数据,则选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Revman5.3。对经异质性检验I2≤50%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I2>50%,首先分析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尝试亚组分析,若亚组分析无法解决研究结果的异质性问题,则对相关数据逐个进行描述性分析。二分类变量选用比值比OR为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计算方法用Mantel-Haenszel法;连续性变量选用均数差MD为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计算方法用倒方差法(inverse variance)。最终获得的合并统计量需采用z检验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概率(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概率(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采用森林图展示,并对I2值提示具有一定异质性(0%<12≤50%)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analysis),以判断所获得结果是否可靠及稳定。若同组文献较多(≥10篇),采用漏斗图(funnel plots)评估meta分析结果是否具有潜在偏倚。对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用Excel表进行统计,记录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及具体单味药的使用频率。研究结果经严格筛选后共纳入了 14篇文献,涉及1041名肝肾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3名,女性患者388名,男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具体从整体疗效、肾功能、肝功能、远期预后及不良反应几个方面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总有效率有关于整体疗效的评估,共有13篇文献提供了关于总有效率的有效数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I2=0%,OR=4.21,95%CI=[3.00,5.91],P<0.00001)。2.肾功能短期肾功能改善情况选择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来评估,有11篇文献提供了关于SCr的有效数据、10篇文献提供了关于BUN的有效数据。因两项数据初次分析异质性较大(SCr,I2=95%;BUN,I2=92%),根据治疗前基线水平和联合应用的西医治疗手段进行亚组分析。SCr共分为5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治疗前SCr<180 μmol”组I2=0%,MD=-17.57,95%CI=[-18.50,-16.64],P<0.00001。②“西药 vs 西药+中药:治疗前SGr≥180μmol”组12=0%,MD=-54.97,95%CI=[-67.42,-42.52],P<0.00001。③“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治疗前SCr<500μmol/l”组 I2=0%,MD=-30.11,95%CI=[-39.93,-20.30],P<0.00001。④“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治疗前SCr≥500μmol/l”组仅包括1项研究,MD=-143.00,95%CI=[-168.11,-117.89],P<0.00001。⑤“人工肝血浆置换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包括1项研究,MD=-59.80,95%CI=[-69.90,-49.70],P<0.0001。BUN共分为4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BUN<21.4mmol/l”组I2=39%,MD=-2.27,95%CI=[-2.43,-2.11],P<0.00001。②“西药 vs 西药+中药:BUN≥21.4mmol/l”组 I2=0%,MD=-7.73,95%CI=[-9.40,-6.06],P<0.00001。③“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组I2=97%,经敏感性分析无法解决异质性问题,对该组研究逐个进行描述性分析,Cao YJ 2018其MD=-13.30,95%CI=[-15.99,-10.61],ChaiM2018 其 MD=-2.08,95%CI=[-2.69,-1.47],YaoY 2018其MD=-2.89,95%CI=[-3.30,-2.47]。④“人工肝血浆置换vs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包括 1 项研究,MD=-1.60,95%CI=[-2.86,-0.34],P=0.01。结合SCr及BUN的数据结果分析,在改善短期肾功能方面,联合中医治疗更有优势。3.肝功能短期肝功能改善情况选择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来评估,共计有6篇文献报道ALT水平、6篇文献报道TBIL水平、6篇文献报道ALB水平、3篇文献报道PTA水平。ALT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12=55%),以“ALT=200IU/L”为界限分为2个亚组:①“ALT<200IU/L”组I2=0%,MD=-47.66,95%(CI=[-53.52,-41.81],P<0.00001。②“ALT≥200IU/L”组I2=0%,MD=-32.36,95%CI=[-40.05,-24.66],P<0.00001。ALB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83%),以“联合使用的西医治疗手段”为分组依据,分为3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组I2=0%,MD=4.50,95%CI=[3.45,5.54],P<0.00001。②“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组仅有1项研究,MD=10.01,95%CI=[6.54,13.48],P<0.00001。③“人工肝血浆置换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有 1 项研究,MD=1.90,95%CI=[1.00,2.80],P<0.0001。TBIL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70%),以“TBIL=150μmol/l为分界线,分为2 个亚组:①“TBIL<150μmol/l”组 I2=31%,MD=-25.09,95%CI=[-26.96,-23.22],P<0.00001。②“TBIL≥150μmol/l”组 I2=0%,MD=-48.31,95%CI=[-61.07,-35.56],P<0.00001。PTA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80%),以“联合使用的西医治疗手段”为分组依据,分为2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组I2=11%,MD=9.54,95%CI=[6.79,12.28],P<0.00001。②“人工肝血浆置换vs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有 1 项研究,MD=22.20,95%CI=[14.27,30.13],P<0.00001。结合4项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在改善短期肝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4.远期预后有关于远期预后的评估,纳入的文献中,有3篇报道了随访期间死亡率,进行数据合并,I2=0%,OR=0.27,95%CI=[0.12,0.61],P=0.002,虽然数据较少,但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远期死亡率。5.安全性评估纳入的文献中,有3项研究报道了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分别是Qie LX2014(多巴胺联合中药灌肠),Qin XY2011(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Yao Y2018(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联合中药口服),此三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均不影响治疗,且后两者不良反应的产生多与联合应用的西医治疗方式有一定关系。经文献描述,一定程度上说明联合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具有一定保障,但证据等级不够充分。6.用药分析本次纳入的14项研究共有4种中医治疗手段:口服汤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或直接使用中成药静注。其中除3篇联合应用中成药(2篇使用丹红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1篇使用丹参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丹参)外,余试验均采用联合中草药治疗。经统计,11篇文献共计使用47种中药,共计使用频次115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种类依次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此三者总合计为75次,占总频次的65.21%。使用最多9种中药依次是白术、茯苓、黄芪、丹参、泽泻、当归、桂枝、附子、大黄。中草药的使用,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药物使用情况略有差异。口服汤药治疗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6味药依次是白术、泽泻、茯苓、黄芪、丹参、附子,其主要用药思路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以补益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4味药依次是大黄、白术、丹参、红花,其主要用药思路为祛瘀泄浊,兼顾扶正。穴位贴敷治疗仅有1例,使用大蒜、芒硝。经药物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多以补益、渗湿、泄浊、化瘀四点为主,重视肝脾肾同调,“塞因塞用”。研究结论联合中医手段治疗肝肾综合征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短期肝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就远期指标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可降低肝肾综合征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期限。现阶段因可获取的临床研究资料有限,对联合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安全性评估不足,但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手段较多,可口服汤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或直接使用中成药静注。经药物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多以补益、渗湿、泄浊、化瘀四点为主,重视肝脾肾同调,“塞因塞用”。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肝肾综合征方面确实能提高疗效,改善肝肾功能及远期预后情况,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临床可视具体情况进行一定推广。未来可视具体情况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或纳入更多高质量的原始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来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

刘敦[9](2018)在《丰富环境条件对大肠癌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将大肠癌大鼠分别采用益生菌灌胃、丰富环境饲养以及益生菌与丰富环境联合干预,并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丰富环境对于大肠癌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与益生菌比较干预作用的强弱及与益生菌是否能产生交互作用,从而为研究康复环境护理及饮食护理对大肠癌的影响奠定基础;(2)探讨不同丰富环境条件对大肠癌肠黏膜屏障及脑-肠轴的作用,分析其在肿瘤发展过程及疾病康复过程中的影响,从而为研究大肠癌康复护理提供依据。【方法】(1)将大鼠适应性饲养后,进行二甲基苄肼(DMH)皮下注射,每周一次,连续21周,每次剂量为21mg/kgBW,诱导大鼠出现大肠癌,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益生菌组、丰富环境组,益生菌+丰富环境组。益生菌与丰富环境干预时间均为14天,干预结束后处死大鼠并测定小肠黏膜形态学上的变化、大鼠的体重、肠黏膜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闭锁蛋白、细菌易位(BT),和分泌型IgA(SIgA)等指标评价其肠黏膜屏障功能;(2)大鼠建模方法同上,采用分层随机分组与完全随机分组结合的方法,根据丰富环境的三个部分,即感官认知刺激、社会交往及运动刺激,将大鼠随机分为感官认知刺激+社会交往+运动刺激组,社会交往+运动刺激组,感官认知刺激+运动刺激组,运动刺激组,感官认知刺激+社会交往组,社会交往组,感官认知刺激组及空白对照组,干预时间为8周,干预结束后测定指标同上评价其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1)丰富环境与益生菌在血清、肠黏膜IL-10、IL-6及TNF-α,肠道绒毛高度、下丘脑CRF中存在交互作用,丰富环境对BT,血浆和肠黏膜细胞因子水平,血浆CRF水平,肠黏膜绒毛长度及绒毛宽度及下丘脑Ghrelin的影响优于益生菌(P<0.05)。但对于肠黏膜Ghrelin,SIg A及肠黏膜肌层厚度方面,EE组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将丰富环境三个因素结合及将社会支持和认知刺激相结合的作用在肠道Ghrelin、血浆IL-6、肠黏膜TNF-α、IL-6、下丘脑CRF、SIgA方面作用优于其他组,将社会支持和认知刺激相结合的作用在下丘脑Ghrelin、血浆TNF-α及血浆与肠黏膜IL-10方面作用优于三个因素结合,但三个因素结合的作用在肌层厚度及occludin方面作用优于将社会支持和认知刺激相结合的作用。在单因素中,认知刺激在血浆及肠黏膜TNF-α及IL-10方面优于其他两个因素。【结论】(1)在比较丰富环境和益生菌对肠黏膜屏障及脑肠肽的研究中,丰富环境的作用优于益生菌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尤其是在肠黏膜免疫屏障及生物屏障中。提示在护理工作中,环境护理对大肠癌机体的康复至关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通过延长干预时间并结合临床护理实际等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丰富环境对机体的作用;(2)将丰富环境的三个因素进行析因分析的研究中,三个因素组合在肠黏膜机械屏障中作用优于认知刺激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组合,认知刺激与社会支持相结合在肠黏膜免疫屏障及脑肠肽方面作用优于三个因素组合。各单因素对肠黏膜屏障作用不肯定,且不如三因素及认知刺激和社会支持结合。提示在护理工作中,积极的认知刺激与有力的社会支持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对大肠癌机体的康复意义重大,而未来的研究需通过改变干预时间并结合临床护理实际等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丰富环境对大鼠体重、脑肠肽的分泌及肠黏膜生物屏障的影响及各单因素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从而为研究康复护理环境对大肠癌患者机体的影响奠定基础。

罗艺徽[10](2018)在《基于“肠—肝”轴研究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肠-肝轴学说研究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方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5年09月至2017年07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门诊或病房的60例患者,并符合本课题的纳入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疗程均为60天。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T、PTA)、血浆内毒素(ET)、门脉系统彩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肝功能: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ALT、AST、ALB、TBIL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TBIL,升高ALB水平方面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凝血功能: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PT、PTA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减轻PT,升高PTA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ET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在ET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在降低ET方面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4)门脉系统彩超: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脾脏厚度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照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直径虽然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直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肠道菌群:两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等有益菌群均显着提高,肠道条件致病菌属肠杆菌、肠球菌显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提高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条件致病菌群(肠杆菌、肠球菌)方面也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门脉系统高动力循环状态有显着改善作用,此外还可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对肠道菌群失调有调控作用,减轻对肝脏的“二次打击”;基于肠-肝轴学说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临床治疗肝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The effect of octreotide on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endotoxemia in cirrhotic ra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ffect of octreotide on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endotoxemia in cirrhotic rats(论文提纲范文)

(1)986例肝硬化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基本情况分析
        1.2.2 入院时的临床表现
        1.2.3 病因分布特点
        1.2.4 并发症的分布特点
        1.2.5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式分析
        1.2.6 肝衰竭与并发症的关系
        1.2.7 低钠血症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及其对肝硬化并发症的影响
        1.2.8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及相关并发症诊治的最新进展
    2.1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分级
    2.2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一线治疗
        2.2.1 一般治疗
        2.2.2 常规利尿剂
    2.3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二线治疗
        2.3.1 新型利尿剂
        2.3.2 收缩血管活性药物
        2.3.3 大量抽腹水(large volume paracentesis, LVP)
        2.3.4 输注白蛋白
        2.3.5 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2.4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三线治疗
        2.4.1 自动化低流量腹水泵(alfapump, AP)
        2.4.2 腹水浓缩回输治疗(concentrated ascites reinfusion therapy, CART)
        2.4.3 肝移植
        2.4.4 其他
        2.4.5 联合治疗
    2.5 其他治疗方案
        2.5.1 利福昔明
        2.5.2 可乐定
        2.5.3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blockers, NSBB)
        2.5.4 奥曲肽
    2.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
    2.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
        2.7.1 抗生素治疗
        2.7.2 白蛋白治疗
        2.7.3 利福昔明
    2.8 肝肾综合征的分型、诊断和治疗
    2.9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病例简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终末期肝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概述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1 炎症反应学说
        1.1.2 肠道菌群易位学说
        1.1.3 钙离子超载学说
        1.1.4 胰酶自身消化学说
        1.2 急性胰腺炎的BISAP评分、APACHEII评分、MCTSI评分
    2 中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证型
        2.4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AP的分类诊断标准
        1.4 AP病因分类标准
        1.5 各临床系统评分标准
        1.5.1 BISAP评分
        1.5.2 MCTSI评分
        1.5.3 APACHEII评分
        1.6 身体质量指数
        1.7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8 治疗原则
        1.9 疗效判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制定统一表格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4.2 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布
        4.2.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4.2.2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4.3 发病病因分布
        4.3.1 发病病因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4.4 临床分型分布情况
        4.5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5.1 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的分布情况
        4.5.2 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4.5.3 中医证型与病因的分布情况
        4.5.4 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4.5.5 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4.5.6 中医证型与BISAP评分的分布情况
        4.5.7 中医证型与APACHEII评分的分布情况
        4.5.8 中医证型与MCTSI评分的分布情况
        4.6 中医治疗方法的分布情况
        4.7 使用多种中医治疗方法的情况
        4.8 中药内服方的分布情况
        4.9 治疗方法及疗效
    5 讨论
        5.1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5.2 急性胰腺炎BMI分布的分析
        5.3 急性胰腺炎发病病因的分析
        5.4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5.5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特点的分析
        5.6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系统评分的分析
        5.7 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方法分布的分析
        5.8 急性胰腺炎中药内服方的分析
        5.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小肠细菌过生长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1.1 观察对象
    1.1.2 氢呼气试验的准备
    1.1.3 注意事项
    1.1.4 资料收集
    1.1.5 生化指标检测
    1.1.6 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方法
    1.1.7 计算公式
    1.1.8 诊断标准
    1.1.9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2 型糖尿病合并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患病率
    1.2.3 呼气氢曲线
    1.2.4 口盲转运时间(OCTT)
    1.2.5 关于SIBO与生化检查
    1.2.6 关于SIBO与代谢紊乱
    1.2.7 关于SIBO与糖尿病并发症
    1.2.8 T2DM合并SIBO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讨论
    1.3.1 SIBO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3.2 氢呼气试验
    1.3.3 SIBO诊断标准
    1.3.4 T2DM中 SIBO的患病率
    1.3.5 SIBO患者的OCTT
    1.3.6 SIBO与糖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
    1.3.7 SIBO与肥胖及脂肪肝
    1.3.8 内分泌代谢紊乱与SIBO
    1.3.9 SIBO的并发症——营养吸收不良
    1.3.10 SIBO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1.3.11 T2DM合并SIBO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小肠细菌过生长与相关疾病及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微生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肠-肝轴
    1.2 肠道屏障功能
        1.2.1 肠道四大屏障功能
        1.2.2 病理条件下的肠道屏障
        1.2.3 肠道屏障功能的诊断方法
    1.3 肠道微生态
        1.3.1 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1.3.2 肠道微生态的检测方法
    1.4 肠道微生态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4.1 乙肝肝硬化患与胆汁酸代谢
        1.4.2 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1.5 新兴机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患者组与健康人群组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2.2.2 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患者组与健康人群组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2.2.3 肝功能水平指标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相关性比较分析情况
        2.2.4 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的关系分析情况
    2.3 讨论
第三章 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OTU聚类与分类学分析
        3.2.3 样本多样性分析(α多样性分析)
        3.2.4 样本间比较分析(β多样性分析)
        3.2.5 差异分析
    3.3 结果
        3.3.1 OTU分类
        3.3.2 肠道菌群组成分析结果
        3.3.3 样本多样性分析结果
        3.3.4 组间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3.3.5 肠道微生态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6)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
        1.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名认识
        1.2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
        2.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机制
        2.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
        2.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治疗措施
        3.2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
        4.1 综合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及疗效判定
        6.2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结果比较
        6.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6.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6.5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7 讨论
        7.1 养血柔肝方的立法依据
        7.2 养血柔肝方的方药分析
        7.3 疗效分析
    8 结论
    9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1.1.1 肝硬化病名记载
        1.1.2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1.1.3 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2.1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
        1.2.2 肝硬化的病因
        1.2.3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1.2.4 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
        1.2.5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症候积分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设计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3.1 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3.3 中医症候积分观察
        3.3.4 安全性指标评价
    3.4 疗效判定标准
        3.4.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3.4.2 安全性评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Child-Pugh改良分级比较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脾超声、门脉超声比较
        4.2.6 治疗前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4.2.7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
        4.3.1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4.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比较
        4.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4.3.4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脾超声、门脉超声比较
        4.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4.3.6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7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
    4.4 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5.2 柔肝化纤颗粒药物组成及功效
    5.3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应用
    5.4 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探讨
    5.5 安全性分析
    5.6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肾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1.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3.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3.1 肝移植
        3.2 内科常用药物
        3.3 肾脏替代治疗
        3.4 经颈静脉肝门内体系统支架分流术
        4. 结语
    综述二 肝肾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探讨
        1. 病因
        2. 病机
        3. 治疗
        3.1 治肝实脾
        3.2 肝肾同治,脾肾同调
        3.3 活血化瘀
        4. 中医特色治疗
        4.1 中药保留灌肠
        4.2 中药穴位贴敷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文献检索
        2.1 数据来源
        2.2 检索策略
        3. 纳排标准
        3.1 文献纳入标准
        3.2 文献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
        5. 质量评价
        6. 数据提取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特征
        2.1 基本信息
        2.2 干预措施
        2.3 中药使用情况
        2.4 结局指标
        3. 质量评价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4.1 总有效率
        4.2 肾功能
        4.3 肝功能
        4.4 随访期间死亡率
        4.5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检索策略
        2. 诊断标准
        3. 疗效评估
        3.1 结局指标的选择
        3.2 异质性处理
        3.3 结果分析
        4. 安全性评估
        5. 用药分析及治疗思路
        6. 局限性分析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丰富环境条件对大肠癌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操作性定义
    三、文献回顾
    四、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丰富环境和益生菌对大肠癌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脑肠肽的影响比较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丰富环境条件对大肠癌大鼠肠黏膜及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认知刺激、社会支持和身体运动及其相互作用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肠—肝”轴研究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的认识
        1.1 中医对门静脉高压症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门静脉高压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2.西医学对门脉高压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
        2.2 门脉高压症的诊断
        2.3 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
    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中药治疗
        3.1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单味药及其有效组分
        3.2 门脉高压症的中药复方
    4 肠-肝轴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4.1 中医学对肠-肝轴的认识及理论依据
        4.2 肠-肝轴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终止条件
        2.4 脱落与处理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理论与肠-肝轴学说的渊源及相通性
    2 肝硬化门脉高压肠道菌群紊乱与肠-肝轴的关系
    3 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疗效及可能机制
    4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小结
    1 试验的局限性
    2 今后试验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The effect of octreotide on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endotoxemia in cirrhotic rats(论文参考文献)

  • [1]986例肝硬化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D]. 佟印妮.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D]. 逯晶晶.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彭飞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小肠细菌过生长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D]. 赵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微生态的研究[D]. 邢乐康. 兰州大学, 2020(01)
  • [6]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D]. 易鑫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小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严海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丰富环境条件对大肠癌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研究[D]. 刘敦.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10]基于“肠—肝”轴研究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D]. 罗艺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奥曲肽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