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细菌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

光合细菌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

一、光合细菌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曹云娥,尹翠,吴泽帅,张美君,李建设,田永强[1](2022)在《蚯蚓原位堆肥提升番茄连作土壤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连作障碍引起的土壤质量劣变是制约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蚯蚓腐熟粪肥能有效提升连作障碍土壤质量。本研究比较了蚯蚓原位腐熟粪肥和使用异地腐熟粪肥对提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效果,以提出高效可行的蚯蚓堆肥施用模式。【方法】田间试验在宁夏连续种植5年番茄的温室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粉宴1号’。试验以施用尿素0.69 t/hm2为对照(CK),设置了蚯蚓粪肥异位堆肥(将蚯蚓消解腐熟的牛粪有机肥130.4 t/hm2均匀铺在垄上,T1)和原位堆肥(将牛粪179.4 t/hm2和蚯蚓1.76 t/hm2均匀铺在垄上,T2)处理,共3个等氮处理。异位堆肥处理为每季施用蚯蚓腐熟的粪肥;原位堆肥处理为只在试验开始时引入蚯蚓,之后只施加牛粪。在连续种植3年后,在番茄盛果期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功能。【结果】1)两个蚯蚓粪处理(T1和T2)的土壤pH和电导率(EC)值均显着低于CK;T2处理的土壤pH和EC值在前两茬显着低于T1,而在第三茬与T1差异不显着;在连续3个茬口,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总碳、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呈T2>T1>CK的趋势(P<0.05)。2)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OTUs数量、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看,T1处理在第一茬与CK没有显着差异,从第二茬起显着高于CK,而T2处理从第一茬起即显着高于CK,且在第三茬显着高于T1 (P<0.05);3个处理的Simpson指数无显着性差异。3)相较于CK,T1和T2处理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均显着增加,而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显着降低;相较于CK和T1处理,T2处理显着增加了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4)土壤中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钾含量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相较于蚯蚓异位堆肥,蚯蚓原位堆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更有效。此外,蚯蚓原位堆肥处理增加了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与连作障碍相关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数量,因而缓解连作障碍的效果更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推荐使用蚯蚓原位堆肥方法。

王胤,胡毓媛,李云龙,胡彬,孙海,郑建秋,曹金娟,张爱环[2](2022)在《类球红细菌对草莓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类球红细菌对草莓的抗病、促生作用效果,分别在草莓苗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施用助友宝SOD微生物菌剂100倍液,研究其对草莓株高等生长指标、果实产量的影响及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助友宝SOD微生物菌剂可使株高提高2.3%,茎粗提高9%,展开叶片数提高20.7%,开花数量增加19%,草莓单果质量增加18.2%,说明其对草莓有促生作用,且能促进草莓开花;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助友宝SOD微生物菌剂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初期防效达45%。

李涛[3](2019)在《1-氨基环丙烷-1-羧酸:恶臭假单胞菌UW4向作物根际定殖的关键趋化物》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化肥和农药滥施对我国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且带来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植物促生菌肥即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rhizobacteria,PGPR)制成的生物制剂,PGPR主要包括固氮根瘤菌、溶磷或解钾菌、其他生防菌类等,可在作物根系或根际土壤中定殖存活,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或抑制周围环境中病原菌的生长。PGPR作为一种微生物肥料,在发展绿色农业上应用前景广阔。然而,PGPR菌肥在实际应用中的促生效果并不稳定,实验室肥效显着,大田施用后效果并不稳定,会因地块地理位置、土壤营养状况、作物品种及施用年份不同受到影响,因此开展高效PGPR菌株选育及其促生机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GPR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主要决定于能否和作物根际其他土着微生物群落竞争取胜,从而在作物根部或根际土壤中稳定生长繁殖。PGPR可感知作物根际环境中根系分泌物的浓度变化,借助趋化作用到达植株根际并在根际形成稳定的菌膜结构。趋化性是指细菌感知周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后借助鞭毛等运动器官所作出的趋向引诱剂或远离排斥物的反应。将PGPR与趋化作用相关的基因敲除后,PGPR在作物根际的生存繁殖能力显着下降,大量研究表明PGPR在作物根际的定殖数量直接影响其对作物的促生效果。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尝试找出促使PGPR向作物根际定殖的关键趋化物质,同时开展高效PGPR菌株选育,以期稳定和提高PGPR的大田施用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ACC是恶臭假单胞菌UW4的强趋化物采用平板点滴趋化分析方法,将UW4对ACC、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常见的其他8种氨基酸以及7种有机酸的趋化响应强度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精氨酸和琥珀酸对于UW4是强趋化物,然而,UW4对ACC的趋化强度要显着高于这二者。毛细管趋化法定量测定了UW4对ACC、精氨酸和琥珀酸趋化响应阈值及峰值浓度,发现UW4对ACC的趋化阈值为5×10-5M,峰值浓度为5×10-2M,其趋化响应强度高于精氨酸及琥珀酸。同时用定量毛细管趋化法比较了UW4对ACC和人工模拟根系分泌物(artificial root exudate,ARE)的趋化能力,试验结果发现:UW4对ACC的趋化响应最强,对ACC和ARE混合物趋化较弱,对ARE趋化最弱,表明ACC是UW4的强趋化物。2、ACC应是恶臭假单胞菌UW4向作物根际和真菌菌丝定殖的关键趋化物将UW4、UW4△AcdS及构建的cheR基因缺失突变及回补菌株与双孢蘑菇进行共培养,测得UW4及UW4△cheR+cheR菌株在真菌菌丝表面的定殖数量较多,而UW4△AcdS和UW4△cheR菌株数量较少(p<0.05)。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具有和植物相同的乙烯合成途径,菌丝分泌物中也含有ACC。采用组培瓶栽小麦的方法测定了各菌株在小麦根际的定殖情况与双孢蘑菇相似。将上述菌株接种至小麦种子进行盆栽实验,结果发现:UW4和UW4△AcdS和UW4△cheR+cheR处理的小麦根长、根重、茎长、茎重均显着高于UW4 △AcdS和UW4 △cheR(p <0.05)。表明ACC应是恶臭假单胞菌UW4向作物根际和真菌菌丝定殖的关键趋化物。3、提高恶臭假单胞菌UW4对ACC的代谢速率增强其对ACC的趋化响应强度和根际定殖量提高对代谢依赖型趋化物的代谢速率是否能够增强细菌的趋化响应强度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细菌组成型强启动子PB20序列无痕敲入UW4的AcdS基因的上游,成功构建了 ACC脱氨酶高效表达菌株UW4-PBA。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UW4-PBA菌株AcdS基因表达量,在未加入ACC时是对照的约30倍,加入ACC诱导45min后上升至约81倍,其AcdS基因表达量与ACC诱导后的UW4的表达量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UW4-PBA菌株的ACC脱氨酶活力比UW4高约6μmoL/(μg·min,且数据间差异显着(p<0.05)。定性趋化结果显示,UW4-PBA对ACC、γ-氨基丁酸、精氨酸及琥珀酸的趋化圈直径明显大于UW4,且数据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将其与本课题组成员前期构建的带有强中弱启动子PB20、PB10、PB1及UW4AcdS基因自身启动子的 UW4 △AcdS+PB20-AcdS、UW4△AcdS+PB10-AcdS、UW4△AcdS+PB1-AcdS、UW4△AcdS+PA-AcdS菌株、野生株UW4及UW4△AcdS接种至小麦根际,无菌瓶栽实验结果显示,UW4-PBA菌株在小麦根际的定殖数量最多,UW4△AcdS+PB1-AcdS及UW4△AcdS菌株定殖数量则较少,各数据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将上述菌株接种小麦种子后进行盆栽(非无菌条件),实验发现:UW4-PBA菌株在盆栽小麦根际定殖数量显着高于其他6个菌株(p<0.05),UW4 △AcdS+PB20-AcdS和UW4-PBA处理的小麦根长显着高于其他菌株,UW4 △Acds+PB20-AcdS、UW4-PBA和UW4菌株处理后的小麦根重显着高于其他几个菌株,UW4 △AcdS+PB20-AcdS、UW4-PBA菌株处理后的小麦茎重也显着高于其他几个菌株(p<0.05)。综上所述,提高对ACC的代谢速率能够显着增强UW4对ACC的趋化响应强度及向根际趋化的能力,这一结果更证实ACC确是UW4向作物根系或根际土壤趋化定殖的关键趋化物。4、恶臭假单胞菌UW4的ACC趋化受体的鉴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了 UW4中28种拟趋化受体蛋白的表达情况,筛选出了 ACC诱导下高表达的四个候选拟趋化受体蛋白分别为wp116、wp375、wp616和wp718;分别构建出这四个拟趋化受体基因的敲除突变株及回补株,平板点滴趋化实验发现:与野生株UW4相比,UW4△wp116完全丧失了对ACC、γ-氨基丁酸和精氨酸的趋化,但对琥珀酸的趋化基本未受影响,UW4△wp116+wp116则恢复了对 ACC、γ-氨基丁酸和精氨酸的趋化作用,UW4△wp375、UW4△wp616、UW4△wp718 对 ACC、γ-氨基丁酸、精氨酸及琥珀酸的趋化强度有一定影响但并未造成趋化丧失,因此推断wp116可能是ACC的趋化受体,但并非特异性受体,ACC与部分蛋白质类氨基酸的趋化受体可能同为wp116。将wp116的配体结合结构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应用荧光热漂移分析发现,该配体结合结构域与ACC亲和力最强,据此推测wp116应为ACC的趋化受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是植物根际分泌物的重要成分,是否是细菌的趋化物尚未见报道。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UW4能够趋化ACC,而其ACC脱氨酶(ACC deaminase,AcdS)基因缺失突变株 UW4 △AcdS和趋化蛋白甲基转移酶(chemotaxis protein methyltrans-ferase,CheR)基因缺失突变株UW4 △cheR则不趋化ACC。与其他趋化物质相比UW4对ACC的趋化响应最强,提高恶臭假单胞菌UW4对ACC的代谢速率可显着增强其对ACC的趋化响应强度和根际定殖量,推测ACC是UW4的一种新的代谢依赖型趋化物且为UW4竞争性定殖于作物根际的关键趋化物质。

何昊[4](2019)在《桃根泌自毒物质苯甲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潜力研究》文中提出桃连作障碍问题在所有桃栽培地区都普遍存在,而桃根系产生的苯甲酸等自毒物质是引起桃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桃根际土壤中存在可以降解苯甲酸的微生物,因此,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对其生长和降解特性进行研究,同时探讨它们与植物及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桃连作障碍的问题。本研究拟从9年生桃根际土壤中分离出降解苯甲酸的微生物,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和生长降解特性分析,以确定其适宜的生长条件,揭示苯甲酸降解原理;同时,还通过连作土接种降解菌种植桃苗的盆栽试验,探索苯甲酸降解菌对桃树幼苗和本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期为克服桃连作障碍提供新的思路,并为苯甲酸降解菌应用菌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最终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最终从桃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3种苯甲酸降解菌,分别为脱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 WH-B1),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WH-B2)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WH-B3)。其中WH-B3无论是在液体培养还是土壤培养条件下都表现出最强的生长和降解能力,因此被选为后续试验的菌种材料。2.WH-B3在苯甲酸浓度为500 mg/L时达到生长速率的最大值,但是WH-B3对苯甲酸的降解速率则会随着苯甲酸浓度的增加而一直增加。其他碳源的存在会促进WH-B3的生长和对苯甲酸的降解,其中蛋白胨对苯甲酸降解的促进作用最明显。WH-B3生长和降解的最适pH范围是6.5-8.5,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C。3.经GC-MS成分分析鉴定,WH-B3降解苯甲酸后的终产物主要有6种,按照含量高低排序分别是:儿茶酚、粘康酸、丙酮酸、琥珀酸、乙醛和乙酸。4.利用莴苣和桃种子对苯甲酸及其降解产物进行毒性分析,发现500 mg/L的苯甲酸强烈抑制了莴苣种子的萌芽,3 d内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都接近于0;同样,桃种子胚根伸长和活性也受到明显抑制,根尖组织形态和细胞结构也遭受严重破坏。而苯甲酸降解产物处理后,除了莴苣种子的发芽指数外,莴苣和桃种子的其他指标均不再减小,与清水对照组的结果之间没有差异。5.WH-B3可以在休闲土和连作土中生存较长时间。高浓度外源苯甲酸才会抑制桃苗生长,接种WH-B3几乎可以完全降解外源苯甲酸并消除其对桃苗的抑制作用。休闲土种植的桃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情况均显着优于连作土处理;连作土接种WH-B3可以明显缓解桃苗株高、茎粗和生物量所受到的抑制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连作效应;连作土混合生物炭处理会抑制桃苗株高,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缓解连作效应的作用。6.休闲土的营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连作土,休闲土的pH保持在7左右,连作土和连作土接种WH-B3的土壤pH在5-6之间,生物炭与连作土混合显着提高了土壤pH,但是经过180 d后pH又降到了6以下。休闲土中苯甲酸含量极少,连作土中苯甲酸含量则高于40 mg/kg;接种WH-B3和生物炭均会降低苯甲酸含量,以WH-B3处理的减幅最为明显。7.休闲土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始终最高,而连作土最低。连作土接种WH-B3后,4种土壤酶活性均得到了显着提升,但是加入生物炭的处理,只有转化酶活性有所提高;而WH-B3与生物炭混合处理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8.休闲土中细菌和真菌丰度以及多样性均高于连作土,且细菌丰度会随时间增加,真菌会减少。所有土壤处理中均以酸杆菌门细菌和子囊菌门真菌占据绝对优势。连作土中伯克氏菌属细菌和镰刀菌属真菌丰度不仅与桃苗连作效应显着相关,还与土壤中苯甲酸含量呈正相关。休闲土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营养物质含量以及pH密切相关,而连作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受苯甲酸含量影响最大。接种WH-B3到连作土可以增加细菌丰度,降低真菌的多样性,促使γ变形菌纲细菌和毛球壳科真菌成为优势菌群;接种生物炭处理降低细菌的多样性,增加真菌丰度和多样性,促使蓝细菌成为优势菌群。所有接种处理均减少了伯克氏菌属细菌和镰刀菌属真菌数量。综上可知,WH-B3接种连作土比生物炭展现出了更明显的缓解桃树连作障碍的潜力。

马锦锦[5](2017)在《枸杞根际促生细菌筛选、培养基优化及基因组测序》文中提出枸杞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的日益发掘,枸杞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宁夏枸杞是最有名的品种之一。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耕地面积的限制以及种植条件的制约,枸杞连作不可避免,继而引发各种连作障碍,严重影响了枸杞的产量与质量。根腐病是枸杞种植中常见土传病害之一。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具有防治土传病害、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发育、调控和改善根际土壤环境等多种作用。本研究从枸杞根际土壤中筛选具有拮抗、溶磷、解磷、产蛋白酶和生长素功能的根际促生细菌,并进行鉴定;对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进行培养基优化;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拮抗菌的生防效果;对田间条件下生防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从枸杞病变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真菌,经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从枸杞根际土壤中筛选到拮抗菌51株,蛋白降解菌121株,解磷细菌105株,溶磷细菌8株,生长素产生菌7株。研究发现,拮抗菌株均能稳定产生蛋白酶。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拮抗菌株GQJK2、GQJK4和GQJK6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QJK17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GQJK4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对拮抗菌株GQJK2、GQJK4、GQJK17、GQJK49进行了培养基优化。以豆芽汁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各菌株适宜碳源、氮源、无机盐种类。单因素试验中,所用碳源为蔗糖、葡萄糖、乳糖、玉米粉、可溶性淀粉;有机氮源为牛肉膏、蛋白胨、酵母粉、豆粕;无机氮源为(NH4)2SO4、NH4NO3、NH4Cl、尿素;无机盐为MgSO4、CaCO3、K2HPO4、KH2PO4。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各菌株最优培养基组成。GQJK2的最优培养基组成:可溶性淀粉3%、豆粕1.5%、NH4NO3 0.3%、KH2PO4 0.3%;GQJK4的最优培养基组成:蔗糖3%、豆粕1.5%、NH4NO3 0.3%、K2HPO40.3%;GQJK17的最优培养基组成:葡萄糖3%、豆粕1.5%、NH4NO3 0.3%、MgSO4 0.3%;GQJK49的最优培养基组成:葡萄糖3%、豆粕1.5%、(NH4)2SO4 0.3%、K2HPO4 0.3%。采用优化培养基,各菌株发酵液活菌数明显提高,GQJK2菌落数由5.83×108cfu/m L增加到2.58×109cfu/m L;GQJK4菌落数由3.25×108cfu/mL增加到2.76×109cfu/m L;GQJK17菌落数由3.21×108cfu/m L增加到7.98×109cfu/mL;GQJK49菌落数由2.08×108cfu/mL增加到1.58×109cfu/m L。在田间条件下测试了12株拮抗菌对枸杞根腐病生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GQJK2、萎缩芽孢杆菌GQJK17、贝莱斯芽孢杆菌GQJK49对枸杞根腐病防止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根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55、48.33、43.33个百分点;枸杞子产量分别提高了550%、484%、434%。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GQJK2的全基因组序列。GQJK2的基因组大小为4,072,961bp,GC含量为43.76%,编码基因数量为4,190,包括4,069个编码蛋白基因,30个rRNA,86个tRNA,5个sRNA;进行了重复序列、转座子分析,CRISPR分析,发现GQJK2的基因组中存在一个可疑CRISPR;通过与COG数据库进行比对,将其基因划分为21类。通过与GO数据库进行比对,将其基因划分为38类,包括与细胞组分相关的7类、与分子功能相关的10类、与生物过程相关的21类。通过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将其基因划分为40类,包括与细胞过程相关的4类,与环境信息处理相关的3类,与遗传信息处理相关的4类,与人类疾病相关的8类,与代谢相关的12类,与生物系统相关的9类。做了特定功能分析,包括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注释分析,转运蛋白注释分析,分泌蛋白预测,分泌系统蛋白的预测,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在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中,GQJK2的10条次级代谢基因簇中,有2条与前人报道的基因簇存在高度相似性。测定了萎缩芽孢杆菌GQJK17的全基因组序列,GQJK17的基因组大小为4,325,818bp,GC含量为43.26%,编码基因数量为4,487,包括4,376个编码蛋白基因,18个rRNA,84个tRNA,9个sRNA;通过与COG数据库进行比对,将其基因划分为21类。通过与GO数据库进行比对,将其基因划分为41类,包括与细胞组分相关的9类、与分子功能相关的10类、与生物过程相关的22类。通过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将其基因划分为40类,包括与细胞过程相关的4类,与环境信息处理相关的3类,与遗传信息处理相关的4类,与人类疾病相关的8类,与代谢相关的12类,与生物系统相关的9类。做了特定功能分析,包括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注释分析,转运蛋白注释分析,分泌蛋白预测,分泌系统蛋白的预测,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在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中,GQJK17的14条次级代谢基因簇中,有1条与前人报道的基因簇存在高度相似性。测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GQJK49的全基因组序列,GQJK49的基因组大小为3,929,760bp,GC含量为46.498%,编码基因数量为4,049,包括3,936个编码蛋白基因,27个rRNA,86个tRNA;通过与COG数据库进行比对,将其基因划分为21类。通过与GO数据库进行比对,将其基因划分为44类,包括与细胞组分相关的14类、与分子功能相关的13类、与生物过程相关的17类。做了特定功能分析,包括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注释分析,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在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中,GQJK49的12条次级代谢基因簇中,有6条与前人报道的基因簇相似性达到100%。

葛红莲,赵怀松[6](2017)在《复合光合菌剂PS21不同施用方法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浇灌法、叶面喷施法、菌液发酵秸秆法处理黄瓜幼苗,研究复合菌肥不同施肥方法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光合菌剂PS21提高黄瓜种子发芽率,不同施肥方法均能提高黄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激活POD和SOD活性,其中以菌液发酵秸秆法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为显着,与对照相比,黄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POD和SOD活性分别提高了58.14%、60.00%、60.26%、227.69%和292.28%。

沈国娟[7](2016)在《农废热解液在辣椒疫病和水稻纹枯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究农业废弃物快速热解液(以下简称农废热解液)对植物病菌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废弃物快速热解液具有广谱抑菌杀菌性,在浓度为50~1000mL/L范围内,抑菌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同一浓度的农废热解液对不同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由EC50和EC90可见,农废热解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为红景天立枯病菌的抑菌作用,再次为红景天根腐病菌的抑菌作用,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差。农废热解液与银法利和多菌灵混用,对辣椒疫病和水稻纹枯病的抑制作用要强于银法利和多菌灵单独使用的抑制效果,且根据Waldey法计算增效系数均大于10远大于1.5,说明,农废热解液与银法利和多菌灵混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农废热解液对种子发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针对不同的植物种子促进程度和浓度有较大的差异,浓度为5~25mL/L的农废热解液浸种辣椒种子时,表现为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降低;浓度为2.5~1OmL/L农废热解液浸种水稻种子时,表现为促进种子发芽,且促进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农废热解液浓度达到25mL/L时,表现为抑制稻种发芽。农废热解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表明:1)辣椒:浸种+叶面喷洒2.5mL/L农废热解液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POD、CAT、SOD酶活性有显着的提高作用,增强了辣椒的抗逆性。2)水稻:苗期叶面喷洒2.5mL/L农废热解液可以提高稻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POD、CAT、SOD酶活性,同时增加株高和茎宽以及植株鲜重。移栽后的水稻叶面喷洒2.5mL/L农废热解液也可以提高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POD、CAT、SOD酶活性,同时矮化植株,增加了水稻的光合和抗倒伏能力。叶面喷洒2.5mL/L农废热解液可使水稻增产14.37%,其主要原因穴穗数和结实率提高关系密切。辣椒疫病盆栽防病试验结果,银法利常用剂量下与25 mL/L的农废热解液的混配防效达到了 84.85%,比银法利常用剂量提高防效10%以上。减少银法利用量25.15%的情况下与25 mL/L的农废热解液的混配可以得到相同的防效。说明,农废热解液与银法利混配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和减农药作用。水稻枯病防病试验结果,2.5mL/L农废热解液+1.667mL/L多菌灵混剂处理的防效和2.5mL/L农废热解液+0.4mL/L多菌灵混剂处理的防效最高,其防效均在90%以上;其次为1.667mL/L多菌灵处理的防效,其防效为83.41%。其中可见,2.5mL/L农废热解液和多菌灵混用时,比常用多菌灵用量减少76.00%也能获得相同的防效。说明,农废热解液与多菌灵混配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和减农药作用。不同处理水稻每桶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其中2.5mL/L农废热解液+1.667mL/L多菌灵混合液处理水稻产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 32.42%;其次为2.5mL/L农废热解液+0.4mL/L多菌灵混合液处理的水稻产量和1.667mL/L多菌灵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 12.89%和10.62%。对防病区水稻产量增加贡献上看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有较大关系。

管文芳[8](2015)在《微生物肥料“宁盾”粉剂的防病促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围促生细菌(简称PGPR)主要是指自由活动在土壤中或附生在植物根际、根表、茎叶等的一类可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菌类,根围促生细菌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可以促进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或者通过产生次生代谢物来促进植物生长,甚至抑制某些有害微生物;这些有益菌可以通过固氮作用、溶磷作用、产生铁载体、分泌一些有机酸、酶类(如ACC脱氨酶、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等)、分泌植物生长素和抗生素类等物质促进植物生长。本篇研究论文中,微生物肥料"宁盾"是由多种不同种属的芽胞杆菌等通过不同的配比复合而成。本文探讨了"宁盾"不同剂型及用量在温室条件下对粮食作物、叶菜类作物等的促生效果,以及部分作物在温室和大田条件下的"宁盾"最佳使用剂量,为"宁盾"新剂型的应用推广打下理论基础。1.不同剂量及类型的"宁盾"粉剂对粮食作物的促生效果本实验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粉剂,并且把粉剂分成不同的用量,在三种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上开展温室实验;温室实验结果表明了不同宁盾处理组不仅对出苗率有影响,而且显着的提高了作物的多项生长指标,比如茎粗、叶片数、鲜重、干重等;通过综合比较促生效果宁盾粉剂用量为粉剂0.33g/百粒时,水稻出苗率为96%,在小麦上用量为0.44g/百粒时,小麦最高出苗率为96%,玉米用量为1.08g/百粒时,玉米的出苗率达到了 100%;从粉剂的促生效果及成本分析,C2处理组即用量为0.3g/百粒时,对水稻的促生效果较好,在小麦上,从综合促生效果及用量成本来看,用量C2时即0.44g/百粒效果较好,同时,在玉米上的用量为C2即1.08g/百粒时效果最佳。2.不同剂量及类型的"宁盾,,粉剂对叶菜类作物的促生效果及品质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粉剂,并且把粉剂分成不同的用量,在叶菜类作物青菜、空心菜上开展温室实验,并在青菜、菠菜上开展了田间小区实验;温室实验结果表明宁盾处理组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地增加了作物的多项生理指标,其中粉剂处理组的青菜出苗率达到88%,空心菜出苗率达92%;根据本实验结果,通过综合比较促生效果,粉剂在青菜上促生效果较好的C1处理组用量是:6.25g/千粒,而在空心菜上促生效果好的是C2处理组,即1.00g/千粒。在田间小区实验中,粉剂对青菜的维生素C含量、叶片数、鲜重和干重有显着提高,且对菠菜的叶绿素含量、株高、鲜重和干重也有显着提高。3.不同剂量及类型的"宁盾"粉剂对番茄的防病促生效果本实验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粉剂,并且把粉剂分成不同的用量,在番茄上开展温室促生及青枯病的防治实验;通过拌种及喷粉的方法开展实验,初步探究了不同剂量及类型的"宁盾"粉剂在番茄上的防病促生效果。温室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的宁盾粉剂较空白对照组均可显着地增加番茄的多项生长指标及出苗率;进一步通过综合比较温室促生效果,粉剂的用量为C2(粉剂2.40g/千粒)时对番茄有很好的温室促生效果,出苗率到达88%;而且不同的粉剂用量,其生防效果也不同,本次温室试验中生防效果较好的是粉+用量3+病(2.40g/千粒拌种后,移栽时每株喷粉0.334g/株,同时浇青枯菌处理)处理组,对番茄青枯病生防效果达到了73.63%。4."宁盾"水剂在草莓上的防病促生效果宁盾水剂在草莓上开展的田间示范试验中,对草莓的生长状况、产量及果实的品质均有显着影响,对草莓病害也有较高的防效。结果表明:移栽43天后,"宁盾,,对草莓枯萎病和炭疽病的生防效果分别达74.46%和72.18%,"宁盾"水剂灌根处理的花朵数比对照组提高3.3朵/单株;成熟期,处理组果实的平均单果重较对照组提高8.8 g/个;处理90天后,草莓果实的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可溶性糖等的含量显着优于对照组。5."宁盾"水剂在果菜类上的示范推广2014年春季在南京市八卦洲和溧水的葡萄和蔬菜上开展了示范推广试验,通过"宁盾"水剂在葡萄上灌根处理,每株平均叶片数较对照组提高近4片,茎粗较对照组提高9.4mm,株高也较对照组高17.5cm。在蔬菜上浸种加浇灌处理,豌豆的叶绿素含量较对照组提高9.13SPAD,平均叶片数提高6.6片每株;萝卜的茎粗较对照组提高0.62mm,平均叶面积提高358.74mm2,叶绿素较对照组提高3.05SPAD,结果表明,"宁盾"对不同作物均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杨鹤同,徐超,赵桂华,席刚俊,史俊[9](2014)在《微生物肥料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肥料是一类环境友好型的新型肥料,也是江苏省生物农业的研究和支持重点。在分析了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微生物肥料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王慧娟,付小兰,刘祥丽[10](2013)在《光合细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光合细菌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在农业作物上施用具有独特的功效,与其他微生物肥料相比,更具综合效应。概述了光合细菌的性质,同时对光合细菌在农业中的作用以及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二、光合细菌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合细菌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蚯蚓原位堆肥提升番茄连作土壤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
    1.3 试验方法
        1.3.1 DNA提取、PCR扩增和Illumina Miseq测序
        1.3.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蚯蚓堆肥处理对连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不同蚯蚓堆肥处理对连作土壤细菌群落数量、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影响
    2.3 不同蚯蚓堆肥处理对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2.4 不同蚯蚓堆肥处理对连作土壤代谢功能的影响
    2.5 土壤环境因子对门分类水平的细菌群落结构或代谢功能的影响
    2.6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肥力指标的Person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蚯蚓堆肥可提高连作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抑制病原菌的数量
    3.2 蚯蚓堆肥可改善连作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状
    3.3 不同蚯蚓堆肥处理对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4 不同蚯蚓堆肥处理对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2)类球红细菌对草莓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置
        1.2.2 调查内容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类球红细菌对草莓生长势及产量的影响
    2.2 类球红细菌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3)1-氨基环丙烷-1-羧酸:恶臭假单胞菌UW4向作物根际定殖的关键趋化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肥料及应用
    1.2 植物促生根际细菌及其促生机制
        1.2.1 植物促生根际细菌(PGPR)概述
        1.2.2 PGPR促生机理
    1.3 细菌趋化作用机制及意义
        1.3.1 细菌趋化作用及机制
        1.3.2 细菌趋化作用的意义
        1.3.3 细菌趋化性检测方法
    1.4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1.4.1 基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敲除
        1.4.2 不依赖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敲除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5.1 在作物根际定殖存活是PGPR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1.5.2 推测ACC是PGPR向作物根际定殖的关键趋化物质
        1.5.3 假单胞菌趋化机理及受体蛋白的鉴定
        1.5.4 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恶臭假单胞菌UW4cheR基因突变株及回补株的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所用菌种及质粒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药品及耗材
        2.2.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2.3 UW4cheR基因突变株构建方法
        2.3.1 cheR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及融合片段克隆
        2.3.2 无痕敲除cheR基因载体的构建
        2.3.3 大肠杆菌高效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4 同源重组无痕敲除cheR基因
        2.3.5 UW4ΔcheR的Southern blot鉴定
    2.4 UW4cheR基因突变株构建结果及分析
        2.4.1 cheR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及融合片段克隆结果
        2.4.2 融合片段连至pEASY-Blunt E1载体
        2.4.3 无痕敲除cheR基因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4.4 UW4Δche R菌株获得及筛选
        2.4.5 UW4ΔcheR 的 Southern blot 验证
    2.5 UW4cheR基因回补及空载菌株构建方法
        2.5.1 cheR基因的克隆
        2.5.2 cheR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2.5.3 三菌杂交构建cheR基因回补及空载菌株
    2.6 UW4cheR基因回补及空载菌株构建结果及分析
        2.6.1 cheR基因克隆结果
        2.6.2 将cheR基因片段连至pMD19-T质粒
        2.6.3 cheR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及筛选
        2.6.4 UW4△cheR+cheR菌株的获得及筛选
        2.6.5 UW4△cheR+pBBR1MCS-2空载菌株的获得及筛选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菌株的趋化响应及在作物根际的定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所用菌种及质粒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药品及耗材
        3.2.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定性和定量趋化筛选强趋化物质
        3.3.2 实验菌株的定性趋化分析
        3.3.3 扫描电镜(SEM)观察各菌株与双孢蘑菇菌丝吸附
        3.3.4 实验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3.3.5 实验菌株在双孢蘑菇菌丝上定殖数量测定
        3.3.6 实验菌株在小麦根际定殖菌数测定
        3.3.7 实验菌株处理下小麦生物量的测定
    3.4 结果及分析
        3.4.1 平板点滴趋化筛选强趋化物质结果
        3.4.2 UW4对几类强趋化物的定量趋化结果
        3.4.3 UW4对模拟根系分泌物的定量趋化结果
        3.4.4 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趋化现象
        3.4.5 实验菌株的定性趋化结果
        3.4.6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与双孢蘑菇菌丝吸附结果
        3.4.7 各菌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4.8 各菌株在双孢蘑菇菌丝及小麦根际的定殖数量统计
        3.4.9 各菌株处理后小麦生物量测定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CC脱氨酶高效表达菌株的构建及促生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PBA上下游同源臂及融合片段克隆
        4.3.2 无痕敲入PB20序列载体的构建
        4.3.3 无痕敲入PB20序列供体菌的构建
        4.3.4 同源重组无痕敲入PB20序列
        4.3.5 UW4-PBA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4.3.6 UW4-PBA菌株AcdS基因表达量测定
        4.3.7 UW4-PBA菌株ACC脱氨酶的活性测定
        4.3.8 UW4-PBA菌株的定性趋化实验
        4.3.9 验证UW4-PBA菌株对小麦的促生效果
    4.4 结果及分析
        4.4.1 PBA上下游同源臂及融合片段克隆结果
        4.4.2 将PBA上下游同源臂融合片段连至pEASY-Blunt E1载体
        4.4.3 无痕敲入PB20序列目标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4.4.4 UW4-PBA菌株获得及筛选
        4.4.5 UW4-PBA菌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4.4.6 UW4及UW4-PBA菌株中AcdS基因表达量比较
        4.4.7 UW4及UW4-PBA菌株ACC脱氨酶活性对比
        4.4.8 UW4-PBA菌株定性趋化结果
        4.4.9 瓶栽小麦根际定殖菌数测定结果
        4.4.10 盆栽小麦根际定殖菌数测定结果
        4.4.11 盆栽小麦生物量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恶臭假单胞菌UW4对ACC的趋化受体的鉴定及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所用菌种及质粒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药品及耗材
        5.2.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5.3 实验方法
        5.3.1 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PCR测定各拟趋化受体蛋白表达量
        5.3.2 对筛选到的拟趋化受体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5.3.3 拟趋化受体蛋白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并验证其趋化
        5.3.4 拟ACC趋化受体的LBD域克隆、表达及纯化
    5.4 结果及分析
        5.4.1 细菌RNA提取质量检测
        5.4.2 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拟ACC趋化受体结果
        5.4.3 拟趋化受体突变株及回补株的定性趋化响应
        5.4.4 拟ACC趋化受体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4.5 LBD116功能域克隆、表达及纯化
        5.4.6 LBD116蛋白的荧光热漂移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乙烯是否为关键趋化物质
        6.2.2 糖类是否为关键趋化物质
        6.2.3 有机酸类是否为关键趋化物质
        6.2.4 氨基酸类是否为关键趋化物质
        6.2.5 ACC趋化受体蛋白的表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4)桃根泌自毒物质苯甲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连作障碍
        2.2 自毒物质
        2.3 自毒物质降解菌
        2.4 微生物对苯甲酸的降解
        2.5 降解菌接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6 降解菌接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7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2.8 宏基因组学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苯甲酸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特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苯甲酸降解菌的分离、纯化
        2.3 菌落及个体形态观察
        2.4 生理生化鉴定
        2.5 苯甲酸降解菌的DNA提取及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
        2.6 液体培养降解试验
        2.7 土壤培养降解试验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苯甲酸降解菌菌落形态及单个细胞形态
        3.2 苯甲酸降解菌生理生化特性
        3.3 苯甲酸降解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
        3.4 苯甲酸降解菌的生长和降解能力
    4 讨论
第三章 降解条件筛选及苯甲酸降解产物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WH-B3 降解条件筛选
        2.3 苯甲酸降解产物GC-MS分析
        2.4 苯甲酸降解产物毒性分析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降解条件筛选
        3.2 苯甲酸降解产物
        3.3 产物毒性测试
    4 讨论
        4.1 苯甲酸生长和降解最适条件
        4.2 苯甲酸降解途径
        4.3 苯甲酸及其降解产物毒性
第四章 不同土壤接种处理对桃苗生长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WH-B3 土壤存活试验
        2.3 外源苯甲酸处理试验
        2.4 连作土和休闲土接种试验
        2.5 不同接种处理对比试验
        2.6 桃苗生理指标测定
        2.7 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测定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WH-B3 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
        3.2 不同浓度苯甲酸对毛桃幼苗的影响
        3.3 休闲土、连作土及接种WH-B3 对毛桃幼苗的影响
        3.4 不同接种处理对毛桃幼苗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土壤苯甲酸含量和pH的影响
        3.6 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土壤苯甲酸及连作土对毛桃幼苗的影响
        4.2 WH-B3 对毛桃幼苗的影响
        4.3 生物炭对毛桃幼苗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接种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休闲土与连作土对比试验
        2.3 不同接种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4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休闲土与连作土微生物群落差异
        3.2 不同接种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 讨论
        4.1 休闲土与连作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
        4.2 休闲土与连作土中微生物种类的差异
        4.3 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4.4 WH-B3 接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5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及附表
附录Ⅰ 课题资助情况
附录Ⅱ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
致谢

(5)枸杞根际促生细菌筛选、培养基优化及基因组测序(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枸杞及其经济价值
    1.2 枸杞连作障碍
    1.3 枸杞土传病害
    1.4 枸杞根腐病及防治现状
        1.4.1 致病病原
        1.4.2 枸杞根腐病症状
        1.4.3 枸杞根腐病发病规律
        1.4.4 枸杞根腐病防治
    1.5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
        1.5.1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概述
        1.5.2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作用机制
        1.5.3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应用
    1.6 微生物肥料
        1.6.1 微生物肥料概念
        1.6.2 微生物肥料特点
        1.6.3 微生物肥料种类
        1.6.4 国际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
        1.6.5 我国微生物肥料现状
        1.6.6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及其发展前景
        1.6.7 微生物肥料发展存在的问题
    1.7 微生物肥料在枸杞种植中的应用前景
    1.8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1.8.1 概述
        1.8.2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1.8.3 基因组数据分析参数
        1.8.3.1 基因组组分分析
        1.8.3.2 通用功能注释数据库介绍
        1.8.3.3 特定功能注释数据库介绍
        1.8.3.4 全基因组图谱
    1.9 本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9.1 立项依据
        1.9.2 研究内容
        1.9.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枸杞根际样品采集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主要药品试剂
    2.4 培养基
        2.4.1 常规培养基
        2.4.2 蛋白降解菌筛选培养基
        2.4.3 溶磷细菌筛选培养基
        2.4.4 解磷细菌筛选培养基
        2.4.5 生长素产生菌筛选培养基
    2.5 枸杞根腐病菌的分离
    2.6 根际细菌的分离
    2.7 拮抗菌的筛选
    2.8 蛋白降解菌的筛选
        2.8.1 蛋白降解菌的初筛
        2.8.2 蛋白降解菌的复筛
        2.8.2.1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8.2.2 蛋白酶活力测定
    2.9 解磷细菌的筛选
    2.10 溶磷细菌的筛选
    2.11 生长素产生菌的筛选
        2.11.1 IAA产生菌初筛
        2.11.2 细菌分泌IAA定量测定
    2.12 根际促生细菌的鉴定
        2.12.1 菌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12.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12.3 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测序
    2.13 培养基的优化
        2.13.1 种子液的制备
        2.13.2 单因素试验
        2.13.2.1 碳源对拮抗菌株生长的影响
        2.13.2.2 氮源对拮抗菌株生长的影响
        2.13.2.3 无机盐对拮抗菌株生长的影响
        2.13.3 正交试验
        2.13.4 平板菌落计数
    2.14 拮抗菌株田间试验
        2.14.1 试验设计
        2.14.2 生防效果统计
    2.15 拮抗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2.15.1 测序流程
        2.15.2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枸杞根腐病原菌分离
    3.2 枸杞根际促生细菌筛选
        3.2.1 拮抗菌株的筛选
        3.2.2 蛋白降解菌的筛选
        3.2.3 解磷细菌的筛选
        3.2.4 溶磷细菌的筛选
        3.2.5 生长素产生菌的筛选
    3.3 拮抗菌株形态特征
    3.4 拮抗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3.5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3.6 四株拮抗菌的培养基优化
        3.6.1 碳源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6.2 氮源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6.2.1 有机氮源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6.2.2 无机氮源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6.3 无机盐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6.4 最佳培养基组成
        3.6.4.1 枯草芽孢杆菌GQJK2的最佳培养基
        3.6.4.2 枯草芽孢杆菌GQJK4的最佳培养基
        3.6.4.3 萎缩芽孢杆菌GQJK17的最佳培养基
        3.6.4.4 贝莱斯芽孢杆菌GQJK49的最佳培养基
    3.7 田间条件下拮抗菌生防效果
        3.7.1 拮抗菌对枸杞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
        3.7.2 拮抗菌对枸杞产量的影响
    3.8 枯草芽孢杆菌GQJK2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3.8.1 基因组组分分析
        3.8.1.1 测序组装数据统计
        3.8.1.2 重复序列、转座子分析
        3.8.1.3 CRISPR分析
        3.8.2 通用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3.8.2.1 COG功能注释
        3.8.2.2 GO功能注释结果
        3.8.2.3 KEGG功能注释
        3.8.3 特定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3.8.3.1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注释分析
        3.8.3.2 转运蛋白注释分析
        3.8.3.3 分泌蛋白预测
        3.8.3.4 分泌系统蛋白的预测
        3.8.3.5 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
        3.8.4 全基因组图谱
    3.9 萎缩芽孢杆菌GQJK17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3.9.1 基因组组分分析
        3.9.1.1 测序组装数据统计
        3.9.1.2 重复序列、转座子分析
        3.9.2 通用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3.9.2.1 COG功能注释
        3.9.2.2 GO功能注释结果
        3.9.2.3 KEGG功能注释
        3.9.3 特定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3.9.3.1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注释分析
        3.9.3.2 转运蛋白注释分析
        3.9.3.3 分泌蛋白预测
        3.9.3.4 分泌系统蛋白的预测
        3.9.3.5 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
        3.9.4 全基因组图谱
    3.10 贝莱斯芽孢杆菌GQJK49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3.10.1 基因组组分分析
        3.10.1.1 测序组装数据统计
        3.10.1.2 GI岛预测
        3.10.2 通用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3.10.2.1 COG功能注释
        3.10.2.2 GO功能注释结果
        3.10.3 特定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3.10.3.1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注释分析
        3.10.3.2 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
        3.10.4 全基因组图谱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复合光合菌剂PS21不同施用方法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用方法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 不同施用方法对黄瓜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方法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复合菌肥PS21不同施肥方法对黄瓜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农废热解液在辣椒疫病和水稻纹枯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辣椒疫病的防治概况
        1.1.2 症状表现
        1.1.3 辣椒疫霉病菌
        1.1.4 发病规律
        1.1.5 防治方法
    1.2 水稻纹枯病防治概况
        1.2.1 水稻纹枯病的分布及危害
        1.2.2 水稻纹枯病症状
        1.2.3 水稻纹枯病病原
        1.2.4 水稻纹枯病致病原因
        1.2.5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3 生物质醋液的概况
        1.3.1 农业上的应用
        1.3.2 其他领域的应用
    1.4 农业废弃物快速热解液的研究意义
        1.4.1 农业废弃物的现状
        1.4.2 农废热解的应用潜力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农废热解液对植物病菌的抑菌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仪器设备
        2.1.3 供试培养基和药剂
        2.1.4 农废热解液对各植物病菌的作用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废热解液与银法利混用对辣椒疫病的防病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和药品
        3.1.2 农废热解液与银法利混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作用
        3.1.3 农废热解液对辣椒种子发芽的影响
        3.1.4 辣椒疫病盆栽防病试验
        3.1.5 农废热解液对辣椒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以及POD、SOD、CAT的活性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废热解液与银法利混用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菌作用
        3.2.2 农废热解液对辣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2.3 盆栽防病试验
        3.2.4 农废热解液对辣椒植株叶绿素含量以及POD、SOD、CAT的活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废热解液对稻苗生长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农废热解液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1.3 农废热解液对稻苗叶片的POD、CAT、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稻苗素质的影响
        4.1.4 农废热解液对移栽后水稻叶片的POD、CAT、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株高和产量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农废热解液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4.2.2 农废热解液对稻苗叶片的POD、CAT、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农废热解液对稻苗株高、茎宽、湿重的影响
        4.2.4 农废热解液对移栽后水稻叶片的POD、CAT、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5 农废热解液对移栽后水稻株高、产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废热解液与多菌灵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病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农废热解液与多菌灵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抑菌作用
        5.1.3 盆栽实验中农废热解液与多菌灵混用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废热解液与多菌灵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抑菌作用
        5.2.2 盆栽试验中农废热解液与多菌灵的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词

(8)微生物肥料“宁盾”粉剂的防病促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根围促生细菌(PGPR)的促生长机理研究进展
        1 根围促生细菌(PGPR)对植物根系生长的调节作用
        1.1 根围促生细菌(PGPR)对植物根系构型(RSA)的影响
        1.2 根围促生细菌(PGPR)通过调节寄主植物激素的平衡来影响RSA
        1.3 根围促生细菌(PGPR)对根部细胞壁和根组织结构的影响
        2 根围促生细菌(PGPR)对植物生理学及其功能的系统影响
        2.1 PGPR对植物营养的影响作用
        2.2 PGPR对植物代谢物组学的影响
        3 根围促生细菌(PGPR)对植物根围微生态的影响
        3.1 PGPR种群生态学与植物的关系
        3.2 植物与PGPR官能团的关系
    第二章 微生物制剂不同剂型剂量的研究现状
        1 微生物制剂剂型的研究概况
        2 微生物制剂剂量及功效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三章 不同剂量及类型的"宁盾"粉剂对粮食作物的促生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剂和作物品种
        1.2 "宁盾"粉剂的不同剂型的用量分配及处理方法
        1.3 不同用量的"宁盾"粉剂对粮食作物的促生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宁盾"粉剂对粮食作物出苗率的影响
        2.2 不同剂量的"宁盾"粉剂对粮食作物的促生长作用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剂量及类型的"宁盾"粉剂对叶菜类作物的促生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剂和作物品种
        1.2 "宁盾"粉剂的用量分配及处理方法
        1.3 不同用剂的"宁盾"粉剂对叶菜类作物的促生效果
        1.4 "宁盾"粉剂对叶菜类的小区实验及品质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的"宁盾"粉剂对叶菜类作物出苗率的影响
        2.2 不同剂量的"宁盾"粉剂对叶菜类作物的促生长作用
        2.3 不同剂型宁盾对叶菜类作物的小区促生试验及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剂量及类型的"宁盾"粉剂对番茄的防病促生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剂和作物品种
        1.2 不同剂量的宁盾粉剂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试验
        1.3 不同剂量的宁盾粉剂对番茄的促生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的宁盾粉剂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
        2.2 不同剂量的"宁盾"粉剂对番茄的促生效果
        3 讨论
    第六章 "宁盾"水剂在草莓上的防病促生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肥料"宁盾"对草莓病害的防治效果
        2.2 微生物肥料"宁盾"对草莓的促生作用
        2.3 微生物肥料"宁盾"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2.4 微生物肥料"宁盾"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宁盾"水剂在不同作物上的示范推广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示范地点、供试菌剂品种
        1.2 微生物肥"宁盾"对果菜类的大田示范试验
        1.3 "宁盾"水剂对果菜类作物的促生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肥"宁盾"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2.2 微生物肥"宁盾"对蔬菜类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9)微生物肥料在农林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肥料定义、种类
2 国内外的研究和利用概况
    2.1 国外研究概况
        2.1.1 细菌类生物肥料的应用。
        2.1.2 真菌类生物肥料的应用。
    2.2 国内研究概况
        2.2.1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
        2.2.2微生物肥料在林业上的应用。
        2.2.3 江苏省的微生物资源状况。
3 生物肥料的作用机制
4 生物肥料相关的重点研究领域
    4.1 微生物专业人才的培养
    4.2 微生物资源的筛选
    4.3 生物技术在菌株筛选中的应用
    4.4 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方的研制
    4.5 做好微生物肥料开发与应用之间的有机衔接
    4.6 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4.7 加强微生物肥料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的研究
    4.8 建立微生物菌肥的种质资源库, 并且收集国内外优质菌种
5 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

(10)光合细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合细菌的性质
2 光合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 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
    2.2 提高作物的固氮能力
    2.3 促进花芽形成、果实膨大和作物早熟
    2.4 提高作物抗毒、抗病能力
3 光合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3.2 在大田作物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3.3在其他作物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3.4 其他作用
4 结论

四、光合细菌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蚯蚓原位堆肥提升番茄连作土壤质量研究[J]. 曹云娥,尹翠,吴泽帅,张美君,李建设,田永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 [2]类球红细菌对草莓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J]. 王胤,胡毓媛,李云龙,胡彬,孙海,郑建秋,曹金娟,张爱环. 蔬菜, 2022(02)
  • [3]1-氨基环丙烷-1-羧酸:恶臭假单胞菌UW4向作物根际定殖的关键趋化物[D]. 李涛.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4]桃根泌自毒物质苯甲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潜力研究[D]. 何昊.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5]枸杞根际促生细菌筛选、培养基优化及基因组测序[D]. 马锦锦. 山东农业大学, 2017(10)
  • [6]复合光合菌剂PS21不同施用方法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J]. 葛红莲,赵怀松. 南方农机, 2017(04)
  • [7]农废热解液在辣椒疫病和水稻纹枯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沈国娟. 延边大学, 2016(05)
  • [8]微生物肥料“宁盾”粉剂的防病促生效果研究[D]. 管文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微生物肥料在农林业上的应用[J]. 杨鹤同,徐超,赵桂华,席刚俊,史俊.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9)
  • [10]光合细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慧娟,付小兰,刘祥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13(04)

标签:;  ;  ;  ;  ;  

光合细菌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