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外的风景

展厅外的风景

一、展室之外的风景线(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艳,蔡龙梅[1](2021)在《立足本土资源的生态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第二实验学校是一所地处海岛城乡接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多年来致力于德育课程建设,构建了生态德育课程体系。生态德育是指在空间关系上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强调世间万物的依存性;在时间关系上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生命过程的延续性。在生态德育课程实施中,多维度整合海岛生态资源,挖掘传承教育的广度深度;多维度开拓生态德育渠道,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格局。通过"传承+开拓"的生态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有效实现了教育的精耕细作,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格局。

魏永生,李莉,魏继军,赵卓然[2](2021)在《沿着抗联的“足迹”——《黑龙江教育》全省红色基因小学大型走访活动纪实》文中研究说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黑龙江教育杂志社的记者们于2021年4月至6月,历时百天,跨越数千里,足迹遍布哈尔滨、佳木斯、绥化、鸡西等地,走访了中国工农红军赵一曼红军小学、黑龙江桦川"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等11所红军小学,哈尔滨市尚志小学、佳木斯市云环小学等以抗联英雄与烈士命名的4所学校。沿着抗联英雄与烈士的足迹,我们走进学校校史馆,参观英雄纪念馆,走访校园文化建设者。一所所传承着英雄精神的学校,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学生,让我们看到了在党的关怀下新时代少年昂扬的精神风貌。先烈已逝,精神永存,我辈必将继承其遗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杜艳丽[3](2021)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展览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晋琳[4](2021)在《三交古村聚落建筑形态与保护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乡村的收缩,而承载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也面临着逐渐衰败的困境;政府部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力求扭转局面,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得到关注,但仍旧有矛盾产生。以文献收集、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的方法对三交聚落的原真性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从而探寻适宜的保护发展策略。论文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传统聚落本身就是历史与文化的集成,对历史文化作首要研究是传统聚落的切入点。三交古村历史悠久,其历史沿革的总览便是宏观层面的村落变迁史,最早可追溯至东周时期,明清时期为历史节点的最高潮,红军东征时期赋予新的历史人文。山水形胜的优势形成年风习俗、风土民俗、宗教信仰以及传统工艺等地域特色,造就了丰富的人文景观。第二部分:聚落的空间格局、民居建筑、公共建筑以及装饰艺术是研究的重点。聚落的选址是基于对山水形势景观的择优智慧,三交古村基于人居选址理念形成了背山面水、山环水抱、藏风纳气的围护空间;顺应山形地势,层层叠落形成天人合一的乡土地域景观。利用黄土特性顺沿山体形成窑洞建筑形态,通过砖木形成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二者通过有机组合形成丰富的合院形制与院落空间,且因地势与需求的不同结合形成了商宅、民宅以及官宅的不同组团。公共建筑包围聚落,是承载着精神信仰与宗教礼制的特殊空间,同样也是连接聚落的空间节点,具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民间信仰等精神文化。建筑构件是装饰艺术的载体,通过于木材、砖材与石材上雕刻植物、动物、器具等类型图案来表达主人的美好希冀。第三部分:对聚落的原生性进行探寻分析,归纳三交聚落具有历史价值、聚落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在探寻原真性的同时,聚落面临着保护制度匮乏、物态空间退化、自然人文消逝、传统风貌劣化与产业发展无力等困境,因此基于价值与现状的综合评判,对聚落提出制度层面、物态空间、人文精神、聚落景观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策略,使三交聚落活态保护与发展。本文旨在探寻三交古村的原生性,通过对物态空间的保护修复,保护原住民,生态化改善人居环境,置入文化产业的方法,为其提供活态保护发展策略,以期对同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老藤[5](2021)在《铜行里》文中研究说明《铜行里》,是一幅描绘百年沈阳社会文化大变迁的风俗画;《铜行里》,是一部为沈阳大国工匠精神溯源追踪的铜匠史;《铜行里》,是一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的浮雕墙。楔子如今许多人不知沈阳城曾经有一处铜心,金银铜铁锡的铜,若在街上问行人,十人有十人会摇头,这让富发诚铜雕艺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石国卿十分不悦,才多少年哪,一座城市就如此健忘。据说当年四贝勒皇太极登基后,下令把城内外制作铜器的店铺均集中于内城中心,形成了一条铜行胡同,又将分散市井的铁匠铺置于城垣四周,由此赋予了盛京城所谓的"铜心""铁胆"。这么大的事能轻易忘记吗?

刘远帆[6](2020)在《西安交通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在2008年4月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要求对需要保护的建筑采取相应措施,西安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在2008年编制报批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时,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重要专项。如今,保护历史建筑已刻不容缓,2019年10月《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中公示了历史建筑建议保护名单,其中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和田家炳艺术楼,同时校园中还有两座潜在历史建筑分别是工程坊B区和西迁纪念馆。本论文正是在此现实背景下,结合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历程,着重分析了兴庆校区中建议保护的历史建筑及潜在历史建筑的现状特点和价值,对校园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展开研究。论文对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内的钱学森图书馆、田家炳艺术楼、工程坊B区和西迁纪念馆的保护与利用情况展开研究,通过对相关建筑信息的调查和整理,分析在新形式下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如何与新需求相适应,探索延续历史建筑的立面风格、活化利用结构构件等建筑中的特色元素以及进行空间再造、功能转换、性能升级的适宜途径。总结西安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在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寻找一种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利用,并最终为更多历史建筑利用实践提供参考。论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研究的缘起、意义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概况。立足西安市历史建筑保护现状,对西安高校中历史建筑分布情况展开调研,探究西安高校现存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修缮与改扩建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建设历程、探究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与西迁精神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校园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及主城区内西安交通大学各校区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研究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环境构成。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调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中两个建议保护的历史建筑——钱学森图书馆、田家炳艺术楼,以及其他两个潜在历史建筑——工程坊B区、西迁纪念馆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建立相关建筑基础信息,同时进行现场勘测与图纸绘制;分别从新旧空间相融层面、空间再造方面、以及功能转化的角度分别对校园中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进行梳理,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现存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策略,重新认知建筑的价值,确定重点保护要素,探讨建筑的保护利用方式,并对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功案例进行解析研究。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历史建筑的自身特点的认知、对保护价值的归纳分析,探讨在动态理念下高校历史建筑的利用策略与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对西安交通大学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进行总结,找寻适宜的利用方式,为今后的保护与利用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对于高校历史建筑,要根据保护的动态性,在保持历史建筑貌特征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利用。

王涛[7](2020)在《基于游客感知形象的景区管理优化研究 ——以故宫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游客感知形象的角度切入,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发布在Trip Advisor和大众点评网的14566条中英文在线评论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认知——情感”形象理论为核心指导,对故宫旅游形象进行分析解构,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景区管理优化建议。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是故宫旅游形象感知分析的三个展开维度。本文借助于NVivo软件,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三级编码,依次获得23个开放编码、8个主轴编码和3个选择编码,明确了旅游景观和文化资源管理、景区运营、环境体验与游览评价作为认知形象理解识别的核心范畴;依靠TSE模型,判别得到情感形象整体感知积极正向,并凭借高频情感词和情感画像,提取出16个游客情感形象的正负面感知要素;在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的分析基础上,经过对17个高频感知编码元素的综合归纳,得出总体形象。研究结果显示,故宫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客流管控和服务建设方面欠缺完善度的旅游景区,它给游客带来的整体形象感知以正面为主,重游率和景区推荐度较高。根据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归纳出影响故宫旅游形象的6项优势因素和6项劣势因素,并针对游客的负面感知,分别从游客规范管理、景区开放变通、文化资源管理和景区服务提升等4个方面为故宫提出10条具有可行性的景区管理优化建议。

孙佳丰[8](2020)在《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皇家园林在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西苑北海经历了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变迁过程,它包容了北京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记录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丰富的城市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北海公园体现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社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历史传承与共时融合,是北京历史发展与当代文化建设的缩影,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北海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空间视角着手,融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知识,利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北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北海的发展历史,介绍北海的空间布局,并分析北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从历史、地理、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北海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与内涵。在全面把握北海公园历史面貌的同时,关注园林文化空间的动态性,从空间主体、空间功能、空间特征等方面,论述北海公园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属性变化,并据此阐释北海公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过程。接着,从建筑文化景观保护、传统空间环境利用、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分析北海公园对历史空间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探讨北海文化空间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重点关注其如何实现建筑景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并论述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然后,从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三个方面,分析北海公园文化空间传承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讨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最后,在对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尊重空间历史性与文化性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利用,在挖掘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发挥空间的文化功能,才能将深厚的空间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生产力,实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邱铁鑫[9](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叶柠[10](2019)在《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研究 ——以湖南上甘棠村甘棠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传统村落相关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村落经济发展同时,其自身丰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得以多方位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但传统村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容易使其地域文化成为相关产业消费和牟取利润的工具,以民宿产业为例,由于忽视和缺乏对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批判辩证的思考,往往会制造出一些内容单一化,滥用地方文化与乡土元素或是缺少场所氛围感的民宿场所,这不仅影响着传统村落民宿场所的长久发展,也加快了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破坏的步伐,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本文提出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结合批判辩证的设计态度,传统村落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性要素与现代设计思维及方法,为传统村落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当今社会及消费者需求的民宿场所的研究课题,为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今后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实践带来参考价值,也为传统村落民宿长久发展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带来一定启发。第一部分为毕业论文,引言:主要阐述课题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概念认知及研究现状等;第一章:基于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基础研究;第二章:以批判性地域主义为理论依据结合实际案例,梳理出付诸于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第三章:将应用策略运用于湖南上甘棠村甘棠居改造设计方案中;结语:总结回顾,并对后期研究做出展望。第二部分为毕业设计,前三章主要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毕业设计,展示了湖南上甘棠村甘棠居改造设计方案,第四章为在研期间其他研习作品选集。

二、展室之外的风景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展室之外的风景线(论文提纲范文)

(1)立足本土资源的生态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德育课程的构建依据
二、生态德育课程的主要内涵
三、生态德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多维度整合海岛生态资源,挖掘传承教育广度深度
        1.“学海拾贝”计划,让蓝色生态课程贴近生活
        2.“品读海韵”计划,让蓝色生态文化浸润心灵
        3.“饮水思源”计划,让红色生态元素融入教育
        4.“薪火相传”计划,让红色生态精神代代相传
    (二)多维度开拓生态德育渠道,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格局
        1. 开拓环境广度
        2. 开拓导师领域
        3. 开拓时空维度
        4. 开拓资金渠道
四、成效与反思

(2)沿着抗联的“足迹”——《黑龙江教育》全省红色基因小学大型走访活动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坚守信仰矢志不渝
    历史足迹:
        红军·红孩·红色
    历史足迹:
        尚志·传承·光大
    历史足迹:
        母亲·宁儿·信念
    历史足迹:
        英雄·印记·未来
中篇:不畏艰险保家卫国
    历史足迹:
        家国·故土·热爱
    历史足迹:
        团结·无畏·风骨
    历史足迹:
        民族·平凡·不屈
下篇:抗日群英星火燎原
    历史足迹:
        乡土·乡情·乡亲
    历史足迹:
        初心·根植·前行
    历史足迹:
        信仰·守护·热土
    历史足迹:
        朝阳·坚守·使命
    历史足迹:
        疆土·抗争·和平
回响:抗联精神历久弥新
    历史足迹:
        责任·奉献·大爱
    历史足迹:
        军魂·抉择·大义
    历史足迹:
        爱国·担当·自强
编后记:

(4)三交古村聚落建筑形态与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聚落保护发展研究
        1.3.2 国内聚落保护发展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三交古村的历史文化
    2.1 综述
    2.2 历史沿革
        2.2.1 历史沿革
        2.2.2 建置沿革
    2.3 家族家谱
        2.3.1 冯氏家族
        2.3.2 刘氏家族
    2.4 历史背景
        2.4.1 战国
        2.4.2 明朝
        2.4.3 红军东征
    2.5 历史环境要素
        2.5.1 古树
        2.5.2 古井
        2.5.3 古磨碾
        2.5.4 古匾额
    2.6 传统文化及民风民俗
        2.6.1 年风节俗
        2.6.2 风土民俗
        2.6.3 宗教信仰
        2.6.4 传统手工工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交古村的空间格局
    3.1 村落选址
        3.1.1 区域景观
        3.1.2 村落选址
    3.2 村落格局
        3.2.1 人居格局
        3.2.2 人居单元
        3.2.3 人居公共
        3.2.4 人居环境
    3.3 空间分析
        3.3.1 建筑到村落空间的发展分析
        3.3.2 街巷空间的构成形态与行为分析
    3.4 排水系统
        3.4.1 街巷排水
        3.4.2 院落排水
        3.4.3 建筑排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交古村的民居建筑
    4.1 民居建筑综述
    4.2 年代及其分布
    4.3 院落构成
        4.3.1 院落形制
        4.3.2 入口空间
        4.3.3 庭院空间
        4.3.4 单体房屋
    4.4 立面构成
        4.4.1 窑洞建筑
        4.4.2 砖木混合结构建筑
        4.4.3 二层混合型
    4.5 结构体系及屋面
        4.5.1 营造材料
        4.5.2 结构构造
        4.5.3 屋面
    4.6 居住心理与建筑风水
    4.7 典型院落
        4.7.1 官宅
        4.7.2 前街商宅
        4.7.3 后街商宅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交古村的公共建筑
    5.1 庙宇建筑
        5.1.1 老爷庙(兴教寺)
        5.1.2 水台山真武庙
    5.2 红色建筑
        5.2.1 红军东征纪念馆(德厚兴当铺、周恩来旧居)
        5.2.2 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政权旧址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交古村的装饰艺术
    6.1 木雕
        6.1.1 斗拱
        6.1.2 枋间木雕
        6.1.3 门窗
    6.2 砖雕
        6.2.1 墀头
        6.2.2 影壁
        6.2.3 仿木砖雕
        6.2.4 屋檐
    6.3 石雕
        6.3.1 柱础
        6.3.2 门枕石
        6.3.3 碑碣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三交古村的保护发展
    7.1 价值特色定位
        7.1.1 历史价值——区域历史发展的见证
        7.1.2 聚落价值——乡野营建智慧的集成
        7.1.3 建筑价值——地域民居营造的范式
        7.1.4 文化价值——耕读商业文化的交融
        7.1.5 精神价值——传统礼制文脉的归属
    7.2 聚落面临困境
        7.2.1 保护制度匮乏,民众缺乏配合
        7.2.2 物态空间退化,聚落逐渐衰败
        7.2.3 生活方式变化,自然人文消逝
        7.2.4 传统风貌劣化,景观价值受损
        7.2.5 资源开发滞后,产业发展无力
    7.3 聚落保护发展策略
        7.3.1 制度层面的健全强化
        7.3.2 物态空间的保护再生
        7.3.3 人文精神的传承延续
        7.3.4 聚落景观的生态协调
        7.3.5 文化产业的活态发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铜行里(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第一章软铜册
第二章葑菲
第三章软绣
第四章九佬
第五章门外徒
第六章十八匠
第七章街坊(上)
第八章街坊(下)
第九章号嘴
第十章老雪
第十一章令狐平
第十二章韩干部
第十三章下西南
第十四章七七级
第十五章泥稿
第十六章陶金
第十七章活墙
尾声

(6)西安交通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阐释及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论文结构
2.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基础与相关实践
    2.1 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
    2.2 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策略
    2.3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相关案例
    本章小结
3.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及建筑概况
    3.1 西安现代高校建设情况
    3.2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建设历程
    3.3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环境构成
    本章小结
4.钱学森图书馆——基于新旧空间相融的建筑保护利用
    4.1 先导研究
    4.2 钱学森图书馆的价值认知与保护
    4.3 建筑性能的提升
    4.4 新与旧的传承与发展
    4.5 图书馆中新功能的融入
    4.6 现状测绘
    本章小结
5.田家炳艺术楼——基于空间再造的建筑再利用
    5.1 先导研究
    5.2 田家炳艺术楼的价值认知
    5.3 重点保护要素的活化利用
    5.4 创造新空间以增加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
    5.5 现状测绘
    本章小结
6.工程坊B区、西迁纪念馆——基于功能转化的建筑再利用
    6.1 工程坊B区——实习工厂(甲)再利用
    6.2 西迁纪念馆——校医院再利用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7)基于游客感知形象的景区管理优化研究 ——以故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优化景区管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1.2 游客感知形象是衡量景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1.1.3 网络点评文本可为旅游形象研究提供有效数据
        1.1.4 故宫是景区管理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地选择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研究
        2.1.2 旅游目的地形象
        2.1.3 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2.1.4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形象感知实证研究
    2.2 基础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数据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处理
    3.3 研究工具
        3.3.1 NVivo软件
        3.3.2 TSE模型
    3.4 信度与效度
        3.4.1 研究效度
        3.4.2 研究信度
4 故宫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4.1 认知形象分析
        4.1.1 开放编码
        4.1.2 主轴编码
        4.1.3 选择编码
        4.1.4 认知形象构成
        4.1.5 认知形象小结
    4.2 情感形象分析
        4.2.1 游客情感倾向判别
        4.2.2 情感形象编码关联
        4.2.3 情感形象小结
    4.3 总体形象分析
    4.4 小结
5 故宫旅游形象优劣势分析
    5.1 形象优势分析
        5.1.1 旅游景观资源感知度高
        5.1.2 票务革新政策取得成效
        5.1.3 开放管理措施深受好评
        5.1.4 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5.1.5 文化传播手段运用得当
        5.1.6 自主文创产业独具优势
    5.2 形象劣势分析
        5.2.1 客流饱和度高,个别游客素质堪忧
        5.2.2 退改政策保守,外国游客购票不便
        5.2.3 布展细节欠妥,修缮工程细致度差
        5.2.4 解说内容陈旧,人工讲解缺乏温度
        5.2.5 餐饮定价过高,就餐资源供不应求
        5.2.6 服务品质不佳,基础设施人性化弱
6 基于形象感知分析的故宫景区管理优化建议
    6.1 游客规范管理方面
        6.1.1 适当调整限流措施,缓解景区客流压力
        6.1.2 设立违规“拉黑”制度,规范公众参观行为
    6.2 景区开放变通方面
        6.2.1 增设票台语言版本,放宽门票退改政策
        6.2.2 开辟“东西”宫区展室,适当疏导中线客流
    6.3 文化资源管理方面
        6.3.1 优化展陈配套设施,提升大众观展体验
        6.3.2 确保古建修缮质量,还原景区历史环境
    6.4 景区服务提升方面
        6.4.1 完善线上解说功能,优化志愿讲解团队
        6.4.2 调整餐饮服务价位,合理就餐服务配比
        6.4.3 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景区服务品质
        6.4.4 注重人性细节设计,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启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二、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第一章 北海御苑的历史与格局
    第一节 北海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海的地理空间
    第三节 北海的空间文化
        一、神话思维: 一池三山
        二、道教哲学: 阴阳平衡
        三、儒家思想: 礼乐复合
        四、佛教文化: 神圣空间
第二章 御苑到公园的空间变迁
    第一节 北海的“公园化”
    第二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
        一、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
        二、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结合
        三、政治空间与社会空间融合
第三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园林景区的保护与整治
        一、古建及文物的修葺与维护
        二、园容及生态的管理与保护
    第二节 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一、建筑空间环境
        二、人文空间环境
        三、生态空间环境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一、民族传统活动
        一、民俗节日活动
        三、民间传说故事
第四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建构理念
    第一节 古典造园艺术的保护传承
        一、承袭皇家园林的艺术精华
        二、珍藏中华文明的非凡成就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 古都历史变迁的足迹记录
        二、延续历史文脉与名城风貌
        二、见证历史兴衰与社会变迁
        三、保存城市古韵与文化记忆
    第三节 当代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
        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场地
        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空间
        三、展现多元包容民族性格的载体
第五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一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分析
        一、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三、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
    第二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探讨
        一、立足空间整体,保护文化遗存
        二、明确空间定位,坚持文化特色
        三、挖掘空间内涵,发挥文化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10)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研究 ——以湖南上甘棠村甘棠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批判性地域主义与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的基础研究
        (一) 批判性地域主义对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的借鉴价值
        1. 弗兰姆普顿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六要素
        2.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特性
        (二) 影响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的地域性要素
        1. 自然环境
        2. 风水民俗
        3. 乡土材料
        4. 民居建筑
        (三) 批判性地域主义视角下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设计思维固化与内容单一化
        2. 地方文化与乡土元素的滥用
        3. 破坏场所环境与缺乏氛围感
        (四) 批判性地域主义结合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的可行性
    二、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策略
        (一) 结合批判态度转变固化思维
        (二) 结合现代材料与现代技术
        1. 乡土材料搭配现代材料
        2. 地方色彩的中性化处理
        3. 传统图案与样式再设计
        (三) 结合地域性要素营造场所归属感
        1. 顺应利用地方自然环境
        2. 借鉴融入地方风水民俗
        3. 保留运用地方民居建筑
    三、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实践——以湖南上甘棠村甘棠居为例
        (一) 项目区位与背景
        (二) 设计主题与策略
        (三) 设计思路与分析
        (四) 策略应用与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科研成果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第二部分 毕业设计
    一、毕业设计主题、主要内容、设计方法及创新点
        (一) 设计主题及主要内容
        (二) 设计方法及创新点
    二、毕业设计前期资料收集及设计草图
        (一) 设计思路
        (二) 资料收集
        (三) 设计草图
    三、毕业设计阶段性过程及最终作品
        (一) 设计阶段性过程
        (二) 最终作品
    四、在研期间其他研习作品选集

四、展室之外的风景线(论文参考文献)

  • [1]立足本土资源的生态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J]. 王宏艳,蔡龙梅. 现代教育, 2021(12)
  • [2]沿着抗联的“足迹”——《黑龙江教育》全省红色基因小学大型走访活动纪实[J]. 魏永生,李莉,魏继军,赵卓然.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07)
  • [3]华北抗日根据地展览会研究[D]. 杜艳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三交古村聚落建筑形态与保护方法研究[D]. 刘晋琳.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铜行里[J]. 老藤. 芒种, 2021(06)
  • [6]西安交通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D]. 刘远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7]基于游客感知形象的景区管理优化研究 ——以故宫为例[D]. 王涛. 暨南大学, 2020(07)
  • [8]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D]. 孙佳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10]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研究 ——以湖南上甘棠村甘棠居为例[D]. 叶柠.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展厅外的风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