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一、环氧合酶-2抑制药的临床应用及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侯万超[1](2021)在《药用植物红三叶草、瑞香狼毒和苜蓿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红三叶草、瑞香狼毒和苜蓿是中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主要的黄酮类活性成分,作为抗炎抑菌、抗肿瘤和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等,一直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因此,本论文针对三种药用植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筛选和分离纯化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为药用植物红三叶草、瑞香狼毒和苜蓿中黄酮类成分的开发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本文以药用植物红三叶草、瑞香狼毒和苜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同时评价黄酮类化学成分环氧合酶-2、脂肪氧化酶和乳酸脱氢酶等抑制剂活性的质谱检测方法,并将大鼠肝微粒体体外代谢测定与超滤质谱技术相结合,对药用植物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及分离纯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红三叶草为研究对象,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快速鉴定出了红三叶草中9种化学成分。进一步应用超滤技术从红三叶草中筛选得到7种潜在的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以筛选结果为导向,采用逆流色谱(CCC)结合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Semi-preparative-HPLC)技术从红三叶草中分离到7种活性成分,经鉴定为大豆苷、大豆素、Sissotrin、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德鸢尾素和鸡豆黄素A,其纯度依次为97.59%、80.15%、97.45%、98.35%、94.31%、99.55%和92.24%。其次,我们以瑞香狼毒为研究对象,利用LC-MS技术快速鉴定了瑞香狼毒中6种化学成分,分别为西瑞香素、异茴芹内酯、狼毒色原酮、Neochamaejasmine A、狼毒素和异狼毒素。应用超滤技术从瑞香狼毒中筛选出5种潜在的脂肪氧化酶(LOX)抑制剂,分别为西瑞香素、异茴芹内酯、狼毒色原酮、Neochamaejasmine A和狼毒素。以活性为导向,利用逆流色谱(CCC)结合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到5种黄酮类成分,确定为西瑞香素、异茴芹内酯、狼毒色原酮、Neochamaejasmine A和狼毒素,纯度分别为:96.8%、90.75%、91.41%、93.98%和98.91%,同时,基于大鼠肝微粒体(CYP450)体外代谢体系,采用UPLC-Q-Exactive技术,对瑞香狼毒中狼毒色原酮的代谢产物以及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鼠CYP450中,狼毒色原酮的稳定代谢过程为环中裂、去甲基化和氢化等。最后,针对苜蓿的研究,运用响应面结合遗传算法优化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利用LC-MS技术对苜蓿中4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快速的结构鉴定。选取乳酸脱氢酶(LDH)为生物靶分子,从苜蓿中筛选得到3种潜在的LDH抑制剂,分别为槲皮素、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其与1.0 U/m L的酶抑制强度明显,分别为38.19%、43.50%和33.44%。以活性为导向,采用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了3种黄酮类活性成分,其纯度分别为94.35%、90.18%和90.52%。综上,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建立了以质谱和色谱为核心的相关联用技术,从化学、生物学及数学角度对红三叶草、瑞香狼毒和苜蓿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多维的研究,实现了三种药用植物中黄酮类成分分离、鉴定和评价的研究目的。

白雪[2](2021)在《基于抗炎作用的知母生物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知母与盐知母目前的质量评价方法皆以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为主,本项目拟建立基于生物活性的知母质量评价方法,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知母质量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将知母化学成分与炎症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再进行可视化网络的拓扑参数分析,获得知母抗炎的主要蛋白靶点,再进行知母抗炎的通路富集分析。2.采用环氧合酶-2抑制剂筛选试剂盒(Cyclooxygenase 2 Inhibitor Screening Kit,也称COX-2 Inhibitor Screening Kit)测定知母中9种化学成分及阳性药塞来昔布的生物活性,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知母高活性成分与COX-2蛋白靶点进行对接,评价其相互作用模式;并测定知母炮制前后抑制COX-2的抑制率,建立基于COX-2抑制作用的质量生物活性评价方法。3.利用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鉴定出知母药材中9种化学成分,建立知母中9种活性成分指纹图谱,计算相似度;再进行知母炮制前后的9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对比,评价知母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成分变化规律;通过Metabo Analyst在线分析工具对知母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谱效相关性分析,筛选与抗炎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知母化学成分含量及生物活性计算各成分药效权重,建立基于芒果苷的效应成分指数。结果:1.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了知母活性成分30个,预测了知母抗炎主要蛋白靶点为34个,其中主要的蛋白靶点为COX-2;通过KEGG及GO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知母抗炎活性主要与MAPK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I-κB激酶/NF-κB信号、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有关。2.测定知母的9种成分单体抑制COX-2活性作用,发现芒果苷的抑制活性较强,与阳性药塞来昔布接近;通过芒果苷与COX-2蛋白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芒果苷是通过COX-2靶点上一个全新的化合物结合位点发挥作用的,与传统的塞来昔布的结合位点明显不同。15批知母炮制后抑制COX-2活性作用均增强(P<0.05),建立了基于抑制COX-2活性作用的知母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值(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为3.88%,重复性RSD值为12.45%。3.通过知母药材指纹图谱研究,发现各批次相似度除02批外,均大于0.9,相似度较好;知母炮制后芒果苷、知母皂苷AII、知母皂苷AIII,知母皂苷BIII含量上升(P<0.05),新芒果苷、知母皂苷BII、知母皂苷E下降(P<0.05),知母皂苷AI、知母皂苷I则无明显变化(P>0.05);谱效相关结果显示知母中与抗炎活性相关性最强的成分为芒果苷;通过知母各成分的药效权重计算,得出芒果苷的药效权重为0.97326,成功构建芒果苷的效应成分指数。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知母主要抗炎作用靶点为COX-2,通过UPLC-MS/MS,谱效相关分析,发现了知母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果苷;分子对接发现芒果苷通过一个全新的化合物的结合位点发挥作用;并建立了知母抑制COX-2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分析了知母炮制前后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芒果苷效应成分指数。提示在知母的质量控制中,芒果苷是知母在抑制COX-2活力作用中的活性成分,但《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的知母炮制前后的芒果苷的质控范围存在不合理性,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知母的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并为知母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李林[3](2020)在《非罗考昔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药研究与开发越来越重要。非罗考昔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2(COX-2)介导的前列腺素合成。非罗考昔为新一代抗炎止痛药,原研厂家为法国梅里亚公司,用于治疗狗的骨关节炎相关的疼痛和炎症反应,非罗考昔对COX-2的选择性是对COX-1的选择性的380倍左右。目前已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上市,商品名为Previcox。本论文对非罗考昔合成路线进行了研究,考察和优化了合成路线,确定了优化的合成工艺:以氯乙酸钠和环丙基甲醇为原料经亲核取代(氯乙酸钠:环丙基甲醇:叔丁醇钾=1:2:2)得到关键羧酸中间体2-(环丙基甲氧基)乙酸,以市场上廉价易得的苯甲硫醚和异丁酰氯为起始物料,经傅克反应(苯甲硫醚:异丁酰氯:三氯化铝=1:1.3:1.3)、溴代(2-甲基-1-(4-(甲硫基)苯基)丙-1-酮:氢溴酸:DMSO=1:1.1:1.1)、水解(2-溴-2-甲基-1-(4-(甲硫基)苯基)丙-1-酮:氢氧化钠=1:1.4)、氧化(2-羟基-2-甲基-1-(4-(甲硫基)苯基)丙-1-酮:Oxone=1:1.4)制得中间体2-羟基-2-甲基-1-(4-(甲基磺酰基)苯基)丙-1-酮,将中间体2-羟基-2-甲基-1-(4-(甲基磺酰基)苯基)丙-1-酮和中间体2-(环丙基甲氧基)乙酸经酯化(2-羟基-2-甲基-1-(4-(甲基磺酰基)苯基)丙-1-酮:2-(环丙基甲氧基)乙酸:氯化亚砜:DMF:DMAP:三乙胺=1:2:2:0.15:0.3:4)和关环反应(2-甲基-1-(4-(甲基磺酰基)苯基)-1-氧丙烷-2-基-2-(环丙基甲氧基)乙酸酯:三氟乙酸异丙酯:DBU=1:1.4:1.8)得到目标产物非罗考昔,并放大至公斤级,总产率43%。非罗考昔通过LC-MS、H-NMR和C-NMR进行结构确证,纯度经HPLC测定为99.83%。该工艺既适合工业放大生产又经济环保,实现了非罗考昔的高效绿色化的工业制造。

祁一凡[4](2020)在《EBV相关胃癌细胞中EBV通过TRAF2和ERK信号通路下调COX-2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的胃癌,即EB病毒相关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约占胃癌的近10%,由于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EBVaGC发病的绝对数高,每年新发病例在90000以上,因此对EBVaGC发生机制以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在EBV相关肿瘤中尚未见EBV潜伏膜蛋白2A(EBV-encoded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2A,LMP2A)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报道。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EBV-encoded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在EBVaGC中是否与COX-2相互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3种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8,GT39以及SNU719)和5种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AGS,HGC27以及MKN45)中COX-2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2)重亚硫酸氰盐测序(Bisulfite Genomic Sequense,BSP)检测EBV阳性胃癌细胞系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3)qRT-PCR方法检测靶向COX-2编码基因的几种microRNA的转录表达。(4)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BV阳性胃癌细胞系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和TRAF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related factor 2)蛋白表达水平。(5)以pcDNA3.1分别构建LMP1和LMP2A编码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分别转染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筛选出相应的细胞克隆,观察外源性LMP1和LMP2A表达对COX-2和TRAF2表达的影响。(6)采用小干扰RNA技术(Small Interfere,siRNA)分别靶向干扰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8中LMP1和LMP2A编码基因的表达,观察两种蛋白表达沉默对COX-2和及TRAF2的影响。(7)在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用采用两种不同序列的siRNA靶向作用TRAF2编码基因,观察干扰后TRAF2的蛋白表达选择干扰效果好的序列,以确保其对COX-2蛋白下调作用的准确性。(8)采用MEK抑制剂PD0325901和si-ERK1/2阻断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ERK通路,检测分析p-ERK是否参与LMP1对COX-2的调控。(9)EBV能够激活PI3K/AKT通路,采用PI3K抑制剂LY294002阻断EBV阳性细胞系GT38中AKT通路,研究p-AKT在EBV对COX-2调控中的角色。(10)采用si-Fox O1干扰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Fox O1的表达,检测COX-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COX-2在3种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m RNA转录表达水平明显低于5种EBV阴性胃癌细胞系(t=10.3,P=0.0005)。(2)EBV阳性胃癌细胞系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分别为4.12%和11.42%,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EBV阴性胃癌细胞系(t=2.58,P=0.04)。(3)EBV阳性胃癌细胞系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蛋白表达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EBV阴性胃癌细胞系(t=6.075,P=0.0017)。(4)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外源性LMP1或LMP2A表达染可显着降低COX-2和TRAF2蛋白表达水平;而干扰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8中LMP1或LMP2A表达,则COX-2和TRAF2蛋白表达则有所恢复。(5)干扰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TRAF2表达,可观察到COX-2蛋白表达的急剧下降。(6)此外,在AGS中过表达LMP1使得ERK激活减少(t=7.49,P=0.01),使用MEK抑制剂及si-ERK1/2鉴定ERK的阻断下调了COX-2的蛋白表达(P<0.01)。(7)在GT38中使用了PI3K抑制剂LY294002后发现其下游的转录因子FoxO1以及COX-2的表达均有恢复,并且在SGC7901中抑制FoxO1则降低了COX-2的产生(t=3.68,P=0.02),因此鉴定出Fox O1参与了p-AKT对COX-2的抑制作用。结论:(1)在EBV阳性胃癌细胞中,外源性LMP1和LMP2A表达可通过下调TRAF2抑制COX-2表达。(2)而p-ERK参与了LMP1对COX-2的抑制。(3)观察到EBVaGC细胞中可以通过激活AKT通路磷酸化FoxO1降低COX-2的转录。

陈乙菲[5](2020)在《基于CaN/NFAT信号途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损伤后内皮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CaN/NFAT信号通路,探讨血府逐瘀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影响,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病理变化的影响、该信号通路标志因子和炎症因子的相关影响,明确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内膜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丰富血府逐瘀汤的治疗范围和药理机制。方法:1.血府逐瘀汤通过CaN/NFAT信号通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影响用BEGM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用药为血府逐瘀汤冻干粉用无血清培养基BEGM配制成100mg/ml含药培养基,在涡旋仪上充分混匀后,用0.22μm滤膜除菌过滤后,高压灭菌分装保存,4℃冷藏备用。MTS实验检测不同浓度血府逐瘀汤对HUVECs细胞增殖的影响,分为正常对照组(加等体积不含药培养基)、含药培养基组(浓度为6.25μg/ml、12.5μg/ml、25μg/ml、37.5μg/ml、50μg/ml),培养24h和48h,分别检测OD值。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血府逐瘀汤对HUVECs细胞迁移和修复的影响,分为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血府逐瘀汤12.5μg/ml组、血府逐瘀汤25μg/ml组、血府逐瘀汤50μg/ml组。将6孔板封好,放入37℃,5%CO2培养箱,分别于0h、24h、48h镜下拍照(×10)。Real-time PCR检测HUVECs细胞物理损伤后24h和48hCaN/NFAT标志因子的表达量。2.血府逐瘀汤通过CaN/NFAT信号通路调控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实验一:健康SD大鼠72只,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他克莫司组、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血府逐瘀汤中剂量组、血府逐瘀汤低剂量组。假手术组只结扎颈外动脉,不做球囊扩张损伤,其余各组大鼠行球囊损伤术对大鼠颈动脉造成损伤,给药28天后取材。大鼠颈动脉做HE染色看各组病理形态变化情况,采各组大鼠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MCP-1。实验二:取大鼠颈动脉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N含量,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颈动脉中CaN、NFATc2、NFATc3、IL-2、TNF-α、COX2、S100A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血府逐瘀汤通过CaN/NFAT信号通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影响MTS细胞增殖实验结果示:24h、48h时血府逐瘀汤6.25μg/ml、12.5μg/ml、25μg/ml浓度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到48h时血府逐瘀汤50μg/ml组表现出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划痕实验结果示:24h、48h时血府逐瘀汤12.5μg/ml、25μg/ml浓度有促进细胞迁移和修复的作用,48h血府逐瘀汤50μg/ml组体现抑制细胞迁移的作用。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给药24h,12.5μg/ml、25μg/ml血府逐瘀汤组可显着上调CaN、NFATc1、NFATc2、NFATc3 mRNA的表达量(*P<0.05,#P<0.01);到给药48h时CaN/NFAT信号通路标志因子有表达量下调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2.血府逐瘀汤通过CaN/NFAT信号通路调控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实验一:颈动脉HE染色结果示: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有极少量血管新生内膜,极薄,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弹力纤维板不平整比模型组要有明显改善减轻。血清MCP-1结果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各组大鼠血清MCP-1含量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他克莫司组与中剂量中药组血清含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中药组与他克莫司组比较含量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实验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颈总动脉组织切片CaN的表达结果示:假手术组很少见棕黄色颗粒,模型组有内膜明显增厚,CaN表达呈阳性,可见数个棕黄色颗粒;他克莫司组、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高剂量中药组棕黄色颗粒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提示药物干预后大鼠颈总动脉组织中CaN表达下降。血府逐瘀汤对大鼠颈总动脉组织中CaN/NFAT信号通路标志因子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aN/NFAT信号通路标志因子CaN、NFATc2、NFATc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能显着下调标志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血府逐瘀汤对球囊损伤后的大鼠颈总动脉中炎症因子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炎症因子IL-2、TNF-α、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能显着下调三者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1.血府逐瘀汤对HUVE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一定浓度剂量有促进作用,而随着浓度的升高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会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体现出来。2.血府逐瘀汤对HUVECs损伤后CaN/NFAT信号通路标志因子在初期有促进作用,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会体现抑制趋势。3.血府逐瘀汤能有效改善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的病变情况,为研究再狭窄提供基础。4.血府逐瘀汤可以降低大鼠颈总动脉组织中IL-2、TNF-α、COX2含量,能降低血清中MCP-1的含量,具拮抗炎症的作用。5.血府逐瘀汤能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组织中CaN、NFATc2、NFATc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提示血府逐瘀汤可通过CaN/NFAT信号通路抑制内膜过度增生,发挥防治再狭窄的作用。

任博[6](2021)在《1,3-二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吡唑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杂环片段,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结核和抗菌活性等,在药物化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通常将它与其他活性片段对接可以得到高活性的小分子如硫代海因,α,β-不饱和化合物,苯并咪唑等。本论文以具有低抗菌活性的吡唑-苯并咪唑小分子以及具有抗癌活性的吡唑酯片段为关注点,对其进行分子杂交,以期获得具有抗癌或抗菌活性更为优异的小分子。研究内容包括:1.合成了1,3-二芳基吡唑-N-取代苯并咪唑类以及1,3-二芳基吡唑酯类衍生物共计77个,使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在体外使用SRB法对三种癌细胞系(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人肝癌细胞系Huh-7)的抗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吡唑-苯并咪唑系列化合物在体外能选择性的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增殖,且对人肝癌细胞系Huh-7无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大部分化合物对于HCT116细胞的IC50值都低于阳性对照依托泊苷(IC50=15.6μM),并通过初步的活性分析,得到了该骨架的优选化合物带有4-三氟甲基取代的苄基的化合物17,并选取化合物17用于活性机制的研究。2.流式细胞实验表明化合物17能够阻滞HCT116细胞周期的G0/G1期,且表现出剂量依赖性。通过荧光染色实验验证了化合物17能明显地诱导癌细胞HCT116的凋亡。最后通过模拟计算,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口服吸收百分比值达到了93.5%~96.7%,明显高于阳性对照依托泊苷(53.51%)。3.体外抗细菌活性表明化合物C15对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有一定的抑制能力,MIC值为32μg/m L,对其他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杆菌(E.Coli),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魔芋软腐(B.subtilis),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抑制能力差。综上所述,吡唑-N-取代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抗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潜力,该类型分子丰富了抗癌候选先导化合物的种类,为后续的结构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基于吡唑-苯并咪唑骨架小分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舒明[7](2017)在《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近来一些研究显示,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在多数大肠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增高,它可能促进大肠癌的侵袭转移及血管组织的生成,并且与大肠癌的高复发率及低生存率紧密相关。研究证实抑制COX-2的活性可以抑制大肠癌的血管组织的生长,从而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同时使其凋亡增加,使体内成瘤的概率减小,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时受到抑制。这些都提示COX-2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期关于血吸虫病研究发现,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COX-2的活性表达明显升高,关于COX-2的表达对血吸虫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尚未有明确的实验报道,本研究主要研究COX-2在血吸虫病合并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从而为血吸虫病是否影响大肠癌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目的:研究分析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预后的评估提供指导。方法:由2013年6月-2015年12月间手术病理标本室中按照血吸虫病大肠癌肿瘤组织、非血吸虫病大肠癌肿瘤组织及正常肠组织的分组各提取病理标本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作A、B、C组。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环氧合酶-2予以检测,并对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组间比较。根据检查结果将血吸虫病大肠癌肿瘤组织分为环氧合酶-2阳性组和阴性组,并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转移情况进行组间比较。根据随访1年的转归情况对血吸虫病大肠癌肿瘤组织标本予以分组,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并比较两组的环氧合酶-2表达情况。结果:按照标本结果判定方法及评价标准分别对三组研究标本进行评价,其阳性率分别为76.6%,58.3%和3.33%,A、B、C组的环氧合酶-2阳性率依次降低,组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按环氧合酶-2表达分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部位等数据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分化程度低、Dukes分期晚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阳性率显着高于分化程度高、Dukes分期早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血吸虫合并直肠癌患者1年复发率(53.3%)明显高于非血吸虫直肠癌患者(33.3%),且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的阳性率显着高于非血吸虫大肠癌患者肠组织及正常肠组织,其预后复发率显着高于非血吸虫大肠癌患者,分化程度低、Dukes分期晚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阳性率显着高于分化程度高、Dukes分期早及无淋巴结转移组,因此环氧合酶-2表达对血吸虫病大肠癌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价值。

柳鹏程[8](2017)在《胃肠道腺癌化疗过程中环氧合酶-2和多药耐药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肠道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肿瘤,也是引起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但由于多药耐药现象的存在,胃肠道腺癌化疗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表明COX-2可能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发生,但其在化疗过程中与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检测胃肠道腺癌手术前后及术后化疗过程中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 1,MRP1)、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GST-π)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COX-2与多药耐药蛋白(MRP1、GST-π)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就诊并确诊为胃肠道腺癌患者15例,清晨空腹采集每例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第一、三、六次化疗后全血标本。同期收集1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清COX-2、MRP1和GST-π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在信使RNA(mRNA)水平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COX-2 mRNA、MRP1 mRNA和GST-π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外周血MRP1、GST-π在蛋白和mRNA表达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COX-2 m RNA表达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但两组COX-2蛋白表达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化疗的开展,外周血COX-2、MRP1和GST-π在蛋白和mRNA表达上均逐渐增加,第六次化疗后血清COX-2、MRP1蛋白以及外周血COX-2 mRNA和GST-πmRNA与第一次化疗相比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蛋白水平COX-2与MRP1,GST-π与MRP1之间呈正相关性(r=0.378;r=0.265,p<0.05),同时,COX-2 mRNA与GST-πmRNA在表达上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38,p=0.006)。结论随着化疗的开展,胃肠道腺癌患者外周血中以MRP1、GST-π为代表的多药耐药蛋白表达升高;COX-2可能参与了胃肠道腺癌术后化疗过程中多药耐药的发生。

侯明华[9](2013)在《缬沙坦联合塞来昔布干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对肝纤维化大鼠ALT、ALB、TBIL; TGF-β1、α-SMA和PVP的影响;探讨RAAS和COX-2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以及联合抗纤维化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7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按照随机原则分为5组,A组16只,B、C、D、E组每组15只。A为正常对照组、B为肝纤维化模型组、C为缬沙坦组、D为塞来昔布组、E为缬沙坦+塞来昔布联合组。A组3ml/Kg橄榄油皮下注射,其余4组均给予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V/V=1:1)3ml/kg皮下注射诱导肝纤维化,每周3次,共12周。8周末每组随机选择处死1只大鼠,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明确肝纤维化是否形成。从第9周起,A、B组给予1ml/100g的生理盐水灌胃,C、D、E组在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缬沙坦20mg/kg、塞来昔布10mg/kg、缬沙坦20mg/kg+塞来昔布10mg/kg,以上药物均溶于生理盐水中按1m1/100g体重灌胃,1次/d,至12周结束。实验结束后,用八道生理记录仪测定PVP:心脏采血测定血清ALT.ALB和TBIL:肝右叶组织经HE染色确定肝纤维化分期,用ELISA法测定肝脏TGF-β1,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肝脏α-SMA的表达,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α-SMA图片阳性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①门静脉压力(mmHg):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是5.52±0.68、15.85±1.10、10.27±0.71、11.10±0.94、8.69±0.69。5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功能血清标志物检测:ALT(U/L):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为34.53±12.51、159.42±19.37、101.16±14.43、96.39±9.28、49.17±11.66。除C和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 TBIL(μmol/L):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为1.42±0.21、3.51±0.95、2.85±0.72、3.05±0.34、2.41±0.65。除C和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g/L):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为34.59±2.06、24.91±2.52、29.52±3.94、28.57±3.31、30.49±2.99。C、D、E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组织TGF-β1表达结果:A组在汇管区和肝血窦间隙有TGF-β1阳性表达,为不规则棕黄色颗粒。B、C、D、E在肝纤维化区域和汇管区表达明显增多,肝血窦间隙内表达减少,部分肝细胞也表达TGF-p1.TGF-β1(μg/L):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是68.17±16.37、363.82±21.94、243.67±29.56、305.25±34.21、157.16±30.66。5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α-SMA表达以及半定量分析:A组α-SMA在汇管区小动脉和小静脉有极少量阳性表达。B、C、D、E组表达增强,主要位于肝纤维间隔区域、汇管区,为棕黄色椭圆形或长梭形颗粒。α-SMA(%):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是0、35.24±2.82、20.46±3.94、22.65±3.46、12.43±2.15。除C和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均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门静脉压力改善肝脏血流动力学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要优于单用。②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具有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TBIL和升高ALB的作用,通过保护肝细胞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要优于单用。③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均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GF-p1含量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要优于单用。④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均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α-SMA水平抑制HSC的活化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要优于单用。

刘宏[10](2012)在《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诱导型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洛昔康是一种新型的昔康类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具有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2的药理特点,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抗炎活性明显,且对胃肠道及肾脏的不良反应较小。本文通过提供有关美洛昔康片在试验犬上的血常规、血液生化及组织病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其临床安全性提供有关理论基础。同时本文还评价了美洛昔康片在犬病临床上消炎镇痛的治疗效果,为其在宠物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试验Ⅰ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研究本试验评价美洛昔康片剂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中选取24只10kg左右的健康成年犬,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试验分组以美洛昔康推荐的临床剂量(0.1mg·kg-1)为基础,分别设定空白对照组(0mg·kg-1)、临床推荐剂量组(0.1mg·kg-1)、3倍临床推荐剂量组(0.3mg·kg-1)、5倍临床推荐剂量组(0.5mg·kg-1)。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8d。试验期间严密观察各组试验犬的临床表现,通过比较各组犬在试验前1天、给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给药后第28天的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病理解剖与组织学变化等评价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推荐临床治疗剂量0.1mg·kg-1的美洛昔康片在犬的临床上使用28d是安全的。试验Ⅱ美洛昔康片对诱导型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本试验评价美洛昔康片剂对诱导型犬骨关节炎的消炎镇痛效果。方法:试验中选取18只健康成年犬,通过手术方法切除犬膝关节内的十字韧带及内侧半月板,诱导犬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后,分别给予推荐剂量的美洛昔康片和替泊沙林片,每天给药1次,疗程为14d,同时设有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组。通过观察患犬的血常规指标、关节液变化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来评估美洛昔康片的消炎镇痛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试验组血常规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药物治疗组的临床表现评分与阳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美洛昔康治疗组痊愈0(0/6),显效16.7%(1/6),进步83.3%(5/6),无效0(0/6),总有效率100%(6/6),与替泊沙林治疗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期间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美洛昔康的耐受性良好。

二、环氧合酶-2抑制药的临床应用及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氧合酶-2抑制药的临床应用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红三叶草、瑞香狼毒和苜蓿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三叶草研究现状
        1.1.1 红三叶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1.1.2 红三叶草黄酮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1.2 瑞香狼毒的研究现状
        1.2.1 瑞香狼毒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1.2.2 瑞香狼毒中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1.3 苜蓿的研究现状
        1.3.1 苜蓿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1.3.2 苜蓿中黄酮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1.4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
        1.4.1 黄酮类成分结构与性质
        1.4.2 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
        1.4.3 黄酮类成分提取方法与现状
        1.4.4 黄酮类成分分离纯化方法与现状
    1.5 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筛选方法研究
        1.5.1 蛋白质组学法
        1.5.2 PC12 细胞活性筛选技术
        1.5.3 亲和超滤质谱技术
        1.5.4 细胞色素 P450 酶代谢法
    1.6 论文立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1.6.1 立题背景
        1.6.2 研究思路
第2章 红三叶草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及药理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及条件
        2.3.1 分离纯化方法及条件
        2.3.2 结构鉴定方法及条件
        2.3.3 药理活性评价方法及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三叶草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
        2.4.2 红三叶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结构鉴定研究
        2.4.3 红三叶草中黄酮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瑞香狼毒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及药理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及条件
        3.3.1 分离纯化方法及条件
        3.3.2 结构鉴定方法及条件
        3.3.3 药理活性方法及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瑞香狼毒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
        3.4.2 瑞香狼毒中黄酮类成分的结构鉴定研究
        3.4.3 瑞香狼毒中黄酮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苜蓿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及药理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及条件
        4.3.1 分离纯化方法及条件
        4.3.2 结构鉴定方法及条件
        4.3.3 药理活性方法及条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苜蓿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
        4.4.2 苜蓿中黄酮类成分的结构鉴定研究
        4.4.3 苜蓿中黄酮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2)基于抗炎作用的知母生物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知母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 本课题研究基础
    3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知母抗炎活性靶点筛选
    第一节 网络药理学简介
        1 中医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
        2 网络药理学:现代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知母抗炎活性靶点环氧合酶-2的发现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知母化学成分的抗炎作用研究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MS的知母9种化学成分鉴定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环氧合酶-2的知母9种化学成分抗炎活性评价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基于分子对接的知母芒果苷与环氧合酶-2互作模式分析
        1 数据库及软件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炮制前后的知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及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知母炮制前后抗炎活性变化规律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知母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基于谱效相关的知母抗炎活性成分的验证及效应成分指数的构建
        1 基于谱效相关的知母抗炎活性成分的验证
        2 知母抑制COX-2的效应成分指数的构建
        3 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文献综述 知母的药理作用及研究现状
    1 知母的药用及炮制历史
    2 知母的化学成分
    3 知母的药理作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非罗考昔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宠物药现状及发展前景
    1.3 非甾体抗炎药物简介
    1.4 环氧合酶抑制剂简介
    1.5 非罗考昔的文献合成方法和新工艺简介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非罗考昔合成工艺初步研究与优化分析
    2.1 引言
    2.2 FRCA02的合成
        2.2.1 操作及现象
        2.2.2 初步杂质分析
        2.2.3 反应机理
        2.2.4 结果与讨论
    2.3 FRCA03的合成
        2.3.1 操作及现象
        2.3.2 初步杂质分析
        2.3.3 反应机理
        2.3.4 结果与讨论
    2.4 FRCA04的合成
        2.4.1 操作及现象
        2.4.2 结果与讨论
    2.5 FRCA的合成
        2.5.1 操作与现象
        2.5.2 反应机理
        2.5.3 结果与讨论
    2.6 MMS的合成
        2.6.1 操作与现象
        2.6.2 反应机理
        2.6.3 结果与讨论
    2.7 FRCB的合成
        2.7.1 操作与现象
        2.7.2 初步杂质分析
        2.7.3 反应机理
        2.7.4 结果与讨论
    2.8 FRC01的合成
        2.8.1 操作与现象
        2.8.2 反应机理
        2.8.3 结果与讨论
    2.9 FRC的合成
        2.9.1 操作与现象
        2.9.2 反应机理
        2.9.3 结果与讨论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罗考昔合成工艺优化
    3.1 FRCA02的合成
        3.1.1 考察FRCA01用量
        3.1.2 考察三氯化铝用量
        3.1.3 考察二氯甲烷用量
        3.1.4 考察滴加温度
    3.2 FRCA03的合成
        3.2.1 考察其他溴化试剂
        3.2.2 反应溶剂的筛选
        3.2.3 考察氢溴酸用量
        3.2.4 考察DMSO用量
        3.2.5 考察乙酸乙酯用量
        3.2.6 考察反应温度
        3.2.7 考察反应时间
    3.3 FRCA04的合成
        3.3.1 反应体系的筛选
        3.3.2 考察氢氧化钠用量
        3.3.3 考察反应温度
    3.4 FRCA的合成
        3.4.1 尝试一锅法
        3.4.2 考察反应溶剂
        3.4.3 考察反应温度
        3.4.4 考察Oxone用量
        3.4.5 重结晶溶剂筛选
    3.5 FRCB的合成
        3.5.1 不同碱的筛选
        3.5.2 反应体系的筛选
        3.5.3 考察叔丁醇钾用量
        3.5.4 考察活化温度
        3.5.5 考察FRCB01用量
        3.5.6 考察四氢呋喃用量
        3.5.7 考察后处理萃取溶剂DCM用量
        3.5.8 考察后处理方式
        3.5.9 考察FRCB00中水分对反应的影响
        3.5.10 考察反应体系水分对反应的影响
    3.6 FRC01的合成
        3.6.1 反应体系的筛选
        3.6.2 考察活化FRCB时间
        3.6.3 考察氯化亚砜的用量
        3.6.4 考察三乙胺用量
        3.6.5 考察DMAP用量
        3.6.6 考察滴加酰氯温度影响
        3.6.7 考察酰氯反应温度
        3.6.8 考察FRCB用量
        3.6.9 考察反应溶剂DCM用量
        3.6.10 考察反应时间
        3.6.11 考察反应温度
        3.6.12 考察重结晶溶剂用量
        3.6.13 考察重结晶析晶时间
    3.7 FRC的合成
        3.7.1 反应体系的筛选
        3.7.2 考察不同脱水剂
        3.7.3 考察三氟乙酸异丙酯用量
        3.7.4 考察DBU用量
        3.7.5 考察加料方式对反应的影响
        3.7.6 考察反应体系水分对反应的影响
        3.7.7 反应溶剂的筛选
        3.7.8 考察反应温度
        3.7.9 考察溶剂甲苯用量
        3.7.10 考察后处理水用量
        3.7.11 纯化溶剂的筛选
        3.7.12 考察反应时间
    3.8 非罗考昔合成工艺的确定
    3.9 公斤级实验部分
        3.9.1 实验试剂
        3.9.2 实验仪器
        3.9.3 实验步骤
    3.10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EBV相关胃癌细胞中EBV通过TRAF2和ERK信号通路下调COX-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所用仪器、试剂和耗材
        1.1 主要使用仪器
        1.2 主要使用试剂和耗材
        1.3 使用的试剂配制
    2 选择细胞系
    3 细胞处理
        3.1 细胞的复苏
        3.2 细胞的传代
    4 PTGS2基因启动子部分区域甲基化检测
        4.1 细胞系DNA的提取
        4.2 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BGS)
    5 PTGS2 基因m RNA检测
        5.1 细胞系总RNA的提取
        5.2 反转录为cDNA
        5.3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5.4 qRT-PCR结果数据分析
    6 胃癌细胞系中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
        6.1 蛋白提取
        6.2 Western blotting测蛋白表达
    7 microRNA的qRT-PCR检测
    8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9 LMP1和LMP2A过表达细胞模型建立
        9.1 质粒的预备
        9.2 重组质粒转染胃癌细胞系SGC7901
    10 siRNA转染
    11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Real-time PCR检测胃癌细胞系中COX-2 的转录表达
    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癌细胞系中COX-2 蛋白表达
    3 COX-2编码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检测
    4 COX-2 相关3种micro RNA的检测结果
    5 COX-2蛋白在胃癌细胞系中的亚细胞定位检测
    6 外源性EBV潜伏膜蛋白LMP1和LMP2A稳定表达对COX-2 的影响
        6.1 外源性LMP1和LMP2A稳定表达SGC7901 细胞的筛选和建立
        6.2 外源性LMP1和LMP2A稳定过表达对COX-2 的影响
    7 外源性LMP1或LMP2A瞬时表达对COX-2 的影响
        7.1 建立外源性LMP1和LMP2A瞬时过表达的SGC7901 细胞
        7.2 外源性LMP1和LMP2A瞬时表达对COX-2 的影响
    8 干扰LMP1和LMP2A的表达对COX-2 的影响
    9 Western blotting检测TRAF2 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10 外源性LMP1和LMP2A表达对TRAF2 的影响
        10.1 外源性LMP1和LMP2A稳定表达对TRAF2 的影响
        10.2 外源性LMP1和LMP2A瞬时表达对TRAF2 的影响
    11 干扰LMP1和LMP2A表达对TRAF2 的影响
    12 靶向干扰TRAF2对COX-2 表达的影响
    13 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信号分子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14 过表达LMP1 后对p-ERK的影响
    15 阻断ERK通路对COX-2 的影响
        15.1 MEK抑制剂PD0325901 阻断ERK通路
        15.2 小干扰序列阻断ERK通路
    16 阻断AKT通路对COX-2 表达的影响
        16.1 LY294002 阻断PI3K/AKT通路
        16.2 干扰Fox O1对COX-2 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基于CaN/NFAT信号途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损伤后内皮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学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认识
    三、血府逐瘀汤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血府逐瘀汤通过CaN/NFAT信号通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血府逐瘀汤通过CaN/NFAT信号通路调控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血府逐瘀汤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病理形态及MCP-1 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血府逐瘀汤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CaN/NFAT信号通路干预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6)1,3-二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癌症概述
    1.2 含有吡唑环骨架的天然产物以及合成方法
    1.3 含有吡唑母核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吡唑的生物活性
        1.3.2 吡唑类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
        1.3.3 吡唑类衍生物的抗炎活性
        1.3.4 吡唑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1.3.5 吡唑类衍生物的抗癌活性
    1.4 含有吡唑以及苯并咪唑骨架的药物
    1.5 1,3-二芳基吡唑骨架小分子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1.6 论文设计思路
        1.6.1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1,3-二芳基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吡唑-苯并咪唑系列化合物体外抗癌活性
        2.2.2 吡唑酯系列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2.3 Hoechst33258 染色法观察HCT116 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
    2.4 化合物17 诱导HCT116 细胞发生G0/G1 期阻滞
    2.5 吡唑-苯并咪唑衍生物的理化性质预测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仪器
        2.6.2 试剂与溶剂
        2.6.3 合成部分
        2.6.4 体外抗癌活性测试方法
        2.6.5 化合物结构表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3-二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体外抗病原细菌活性测试结果
        3.2.2 优选化合物的最低抑制浓度测定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溶剂
        3.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2.1 环氧合酶-2 的生物特性及分布
        1.2.2 环氧合酶-2 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
        1.2.3 环氧合酶-2 对肿瘤的影响
        1.2.4 大肠癌与血吸虫病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2 一般资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2 HE染色步骤
        2.3.3 免疫组化染色SP法步骤
    2.4 结果判定
    2.5 分组及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按病理结果分组
    3.2 按环氧合酶-2 表达分组
    3.3 按预后分组
第4章 讨论
    4.1 环氧合酶-2 与头颈部肿瘤
    4.2 环氧合酶-2 与妇科肿瘤
    4.3 环氧合酶-2 与胃癌
    4.4 环氧合酶-2 与肝癌
    4.5 环氧合酶-2 与胆管癌和胆囊癌
    4.6 环氧合酶-2 与其他肿瘤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8)胃肠道腺癌化疗过程中环氧合酶-2和多药耐药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ELISA法标本检测
        2.3 RT-PCR法标本检测
        2.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化疗前后血清COX-2 的表达变化
    3.2 化疗前后血清MRP1表达变化
    3.3 化疗前后血清GST-π表达变化
    3.4 化疗前后外周血COX-2 mRNA表达变化
    3.5 化疗前后外周血MRP1 mRNA表达变化
    3.6 化疗前后外周血GST-π mRNA表达变化
    3.7 COX-2 与多药耐药蛋白(MRP1、GST-π)表达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缬沙坦联合塞来昔布干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1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2.3.2 给药方案
        2.3.3 门静脉压力的测定和标本获取
        2.3.4 肝功能的测定
        2.3.5 肝脏组织HE染色以及病理学检查
        2.3.6 TGF-β1表达的观察和测定
        2.3.7 肝脏α-SMA表达的观察和相对含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状况
    3.2 大鼠肝纤维化成模情况
    3.3 大鼠肝脏纤维化分期结果
    3.4 门静脉压力(PVP)结果分析
    3.5 大鼠肝功能结果分析
    3.6 肝脏TGF-B1表达和定量分析
    3.7 肝脏α-SMA表达和半定量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诱导型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概述
        1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分类
        2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2.1 环氧合酶途径
        2.2 脱氧酶途径
        2.3 环氧酶和脱氧酶双重途径
        2.4 其他可能的作用机理
        3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临床应用
        3.1 各种非感染性关节炎
        3.2 术后疼痛
        3.3 抑制梗塞性疾病
        3.4 抗肿瘤作用
        3.5 在眼科中的应用
        4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4.1 胃肠道损害
        4.2 心脑血管不良反应
        4.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4.4 肾毒性
        4.5 肝脏不良反应
        5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美洛昔康的概述
        1 理化性质
        2 美洛昔康的特点
        3 美洛昔康的药理作用
        3.1 解热消炎镇痛
        3.2 抑制肿瘤作用
        3.3 其他药理作用
        4 美洛昔康的临床应用
        4.1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4.2 治疗骨关节炎
        4.3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4.4 治疗术后疼痛、外伤性疼痛和神经痛
        4.5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5 美洛昔康的不良反应
        5.1 对消化道的影响
        5.2 肾脏不良反应
        5.3 其他副作用
        6 美洛昔康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 动物模型的概述
        1 疾病动物模型的简介
        2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自发动物模型
        2.2 人工诱导模型
        3 诱导性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四章 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入选标准
        1.2 试验药物与分组给药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1.4 观察指标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临床观察
        2.2 增重与饲料利用率
        2.3 血常规检测结果
        2.4 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2.5 病理解剖学与组织学检查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美洛昔康对诱导型犬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入选标准
        1.2 试验药物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1.4 犬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
        1.5 试验分组与给药
        1.6 疗效评价项目
        1.7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临床观察结果
        2.2 血液学检查结果
        2.3 关节液检查结果
        2.4 放射学指标观察
        2.5 临床表现积分评价
        2.6 总体疗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期间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环氧合酶-2抑制药的临床应用及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红三叶草、瑞香狼毒和苜蓿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研究[D]. 侯万超. 长春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抗炎作用的知母生物评价方法研究[D]. 白雪. 大理大学, 2021(09)
  • [3]非罗考昔合成工艺研究[D]. 李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EBV相关胃癌细胞中EBV通过TRAF2和ERK信号通路下调COX-2的研究[D]. 祁一凡. 青岛大学, 2020(01)
  • [5]基于CaN/NFAT信号途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损伤后内皮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乙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1,3-二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任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D]. 舒明. 南昌大学, 2017(04)
  • [8]胃肠道腺癌化疗过程中环氧合酶-2和多药耐药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D]. 柳鹏程. 兰州大学, 2017(04)
  • [9]缬沙坦联合塞来昔布干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D]. 侯明华. 中南大学, 2013(05)
  • [10]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诱导型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D]. 刘宏.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