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探讨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探讨

一、利用微生物法处理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吕琳洁[1](2021)在《复合菌剂对含铅废水吸附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采矿、电镀、冶炼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时有发生。铅具有难降解、毒性持久、易富集等特点,严重威胁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因此,加强铅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寻找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治理方法,对改善铅污染环境意义重大。传统的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等在处理铅污染废水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弊端,而生物法具有处理高效快捷、无二次污染、原料来源广泛、成本极低等优点,是改善生态环境、治理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的最佳选择之一。本论文基于耐铅微生物构建复合菌剂,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复合菌剂对含铅废水的吸附效果,并分析了吸附条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微生物修复含铅污染水体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含铅土壤中耐铅细菌进行了筛选与鉴定,得到5种对铅有显着吸附作用的菌株,利用正交实验构建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铜绿假单孢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路德维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a)为菌种组成的复合菌剂,菌种混合比例为3:2:2.5:2.5。(2)确定了复合菌剂吸附铅的最佳条件和影响因素。在pH=5.0、温度35℃、反应时间6h、初始Pb2+浓度1 00.0mg·L-1的最佳条件下,铅吸附率可达99.48±0.03%。C/N、总磷、总氮、氨氮和碳源种类对复合菌剂的铅吸附效率影响不同:C/N和总磷的增加可显着降低复合菌剂的铅吸附率,总氮对复合菌剂的铅吸附率影响较小,氨氮的增加使复合菌剂的铅吸附率升高,碳源种类对复合菌剂铅吸附率的影响差异显着。此外,复合菌剂对总磷、总氮、氨氮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3)验证了复合菌剂在模拟工业铅污染废水中的处理效应。在模拟的低铅污染(Pb2+=4.1 mg·L-1)水平和中等铅污染(Pb2+=56.7mg·L-1)水平下,复合菌剂的铅吸附率均大于90%,而在高铅污染(Pb2+=169.2 mg·L-1)水平下,复合菌剂的吸附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最高吸附率的80%以上。

韩卫博,卞双,汪涛,王家伟,张永生,潘伟平[2](2020)在《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及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物控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燃煤发电中常采用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该工艺会产生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脱硫废水和污泥,潜在环境危害性强,需谨慎处理。介绍了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和脱硫污泥的产生来源、成分组成、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水平和排放处置标准,对沉淀法等脱硫废水重金属处理技术和脱硫污泥重金属去除及固化技术的原理、优点、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总结对比分析。脱硫废水重金属控制方法中,目前普遍使用的三联箱工艺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需进行改进;吸附法、微生物法等新型方法也因成本和技术等问题而难以普及;零排放技术因其无污染的特性将逐渐成为研究和推广的主流。脱硫污泥重金属控制方法大多仍处于研究中,化学修复和药剂固化方法因效果好、适用性强将逐渐在电厂生产实践中推广。

刘勇[3](2020)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金属废水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很大。采用传统处理方式处理废水,具有处理后废水水质较差、处理过程成本高、贵重金属回收困难等不足。本文首先针对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进行论述,同时对重金属废水处理方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简单讨论,供读者参考。

焦东[4](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苟思宇[5](2020)在《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处理电镀工艺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电镀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电镀废水,电镀废水的成分复杂,含有各类重金属离子和危险废物(剧毒物、酸碱物)等,若电镀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环境中,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安全。本文以电镀废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传统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以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的新方法。冷冻法具有适用原水范围广、无选择性、无需添加外源药剂,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应用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降低能耗,为电镀废水处理开发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在应用冷冻分离理论的基础上,以电镀工艺中的酸铜、镀镍、镀铬废水为实验对象,对废水中的重金属Cu2+、Ni2+、Cr6+进行渐进式静态冷冻实验研究。根据电镀工艺和冷冻法的特点,探究了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冷冻机理和电镀废水回收利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统筹,为电镀企业废水处理提供新技术途径和参考。实验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以实验室模拟电镀废水为实验对象,研究废水质量浓度、冷冻温度、冰冻率和溶液PH值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废水质量浓度越低,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越高。当废水溶液中Cu2+、Ni2+、Cr6+质量浓度为0.1g/L时,Cu2+、Ni2+、Cr6+溶液经冷冻处理后,溶液中离子去除率达95%以上;当质量浓度>0.1g/L~1g/L时,随着质量浓度增大,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迅速降低;当质量浓度>1g/L~2g/L时,该浓度为电镀槽溶液中Cu2+、Ni2+、Cr6+浓度的4%~7%左右,既可满足较高的去除效果,又能满足电镀废水的高浓度排放现状;当废水中Cu2+、Ni2+、Cr6+质量浓度>2g/L~10g/L时,重金属离子去除率受浓度因素的影响不再明显。冷冻温度越低时冷冻速度越快,但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低,最佳冷冻温度为-5℃,既可保证了冷冻速度,又能保证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随冰冻率的增加而降低,冰冻率较低时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较高,为兼顾离子去除率和冰冻率,最佳冰冻率为70%。2.从微观角度分析冷冻过程中的冷冻机理,对冷冻过程中晶核形成和冰晶生长过程进行探索。通过显微镜观测不同条件下的形成的冰晶内部微观结构,研究发现,不同条件下的形成的冰晶内部微观结构不同,通过改变溶液质量浓度可以影响冷冻过程中冰晶的纯度、改变冷冻温度可以影响冷冻过程中冰晶的大小、改变冰冻率可以影响冷冻过程中冰晶的生长,进而影响溶液中杂质的去除效果。3.冷冻法处理实际电镀废水,通过控制冰冻率获得固体冰和浓缩液,固体冰融化后的冰融水中,在最优冷冻条件时,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达60%以上,因此可利用该方法将固体冰融化后的冰融水用于补充一级废水槽的清洗用水,可降低电镀厂中清洗水的用量。而浓缩液经冷冻法处理后,实验证明可回用于电镀槽。由于配制电镀液的原料中重金属药剂价格昂贵,因此该方法既节约电镀厂原料成本,又降低了废水排放导致的重金属污染,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林志毅[6](2020)在《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还原水体Cr(Ⅵ)的协同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铬(Cr)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环境污染物。由于其对生物体具有明显的致癌和致畸作用,铬污染对动植物和人体存在着极大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因此,铬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近年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而李氏禾作为中国首次发现和唯一报道的铬超积累湿生植物,在重金属铬污染的修复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蜡状芽孢杆菌是在李氏禾根际发现的一种对铬具有很强耐性的微生物,本文研究了蜡状芽孢杆菌种群数量与李氏禾协同体系去除Cr(Ⅵ)的剂量-效应关系,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耐Cr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吸附铬的影响等。结果如下:1.在不同Cr(Ⅵ)初始浓度下(5、10、20 mg/L),在李氏禾根际接种0.1~0.6 g/L蜡状芽孢杆菌,探讨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对水体Cr(Ⅵ)的还原情况,确定了不同Cr(Ⅵ)浓度下的最佳接种浓度;Cr(Ⅵ)浓度(5、10、20 mg/L)胁迫下,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最佳微生物接种剂量是:0.3、0.4、0.4 g/L;在最佳接种浓度时,协同体系对水体Cr(Ⅵ)的还原率均超过了95%,远高于单一体系的还原率,说明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具有较高的净化铬污染能力。2.通过水培试验,在不同Cr(Ⅵ)初始浓度下(5、10、20 mg/L),接种最佳剂量的蜡状芽孢杆菌,研究李氏禾耐Cr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结果显示:接种微生物的李氏禾生长发育显着高于对照,其根长和生物量持续提高,且在中、高浓度Cr(Ⅵ)时相比对照差异性显着;接种微生物的李氏禾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可溶性蛋白,金属硫蛋白(MT)和植物络合素(PCs)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蜡状芽孢杆菌有效提高了李氏禾对铬的耐受性,缓解了Cr对李氏禾的损害。3.通过水培试验,在不同Cr(Ⅵ)初始浓度下(5、10、20 mg/L),接种最佳剂量的蜡状芽孢杆菌,分析李氏禾体内铬富集量和铬化学形态。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蜡状芽孢杆菌的李氏禾根、茎、叶各组织铬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蜡状芽孢杆菌有效提高了李氏禾对铬的富集效率;接种蜡状芽孢杆菌的李氏禾体内根、茎、叶各组织的铬化学形态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其各组织内化学形态以残渣态为主,盐酸提取态次之,乙醇提取态含量最少,接种蜡状芽孢杆菌未改变李氏禾对铬化学形态的转化。

刘亚楼[7](2020)在《耐盐菌Staphylococcus sp.WS-1及其在高盐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对水污染治理的跟进与重视,高盐废水的治理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从高盐环境筛选的耐盐菌,除了在工业生产的生物技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还可应用于治理工业生产中的污染。在海水淡化、危险工业废水处理、环境生物修复等方面,耐盐菌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高盐废水影响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在使用生物法处理含高盐废水的过程中,筛选耐盐菌或嗜盐菌比较关键。因而本论文从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中筛选出一株耐盐菌,编号WS-1,以其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菌株在苯酚降解、Cd吸附等方面的性能。考察其强化活性污泥的作用,用NaCl模拟实际废水盐度,以不加菌和加筛选的混合耐盐菌作对比,采用烧杯实验模拟SBR反应器,利用实验设计研究菌株在高盐废水盐度变化下的活性污泥驯化周期、废水处理效果。实验设三组装置1#SBR为对照组,2#SBR为加单一耐盐菌WS-1装置,3#SBR为加混合耐盐菌装置,混合耐盐菌由填埋场污水处理站活性污泥加高盐度筛选。同时以盐度对活性污泥驯化周期、有机物降解能力的影响为根据对WS-1的效果进行评估,并通过电子扫描电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对实际废水中盐度变化下的耐盐菌强化活性污泥处理高盐废水方面具有实际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耐盐菌WS-1经16S rDNA鉴定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在盐质量分数为0%~10%、pH为7.0时生长最好。其在盐度5%左右24h生长量OD600为2.01,在盐度0%和15%时累计生长量OD600分别为 2.57 和 0.36。2.耐盐菌WS-1对苯酚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在苯酚浓度0~1000 mg/L的范围内均可很好生长,低浓度苯酚能促进菌株生长,高浓度苯酚会对菌株生长产生抑制作用,72h内,菌株对苯酚的降解率在38%左右。3.耐盐菌WS-1对Cd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在Cd2+浓度在1~5 mg/L时,WS-1生长不受影响,当Cd2+浓度达到10mg/L,抑制作用明显,延长WS-1生长周期。低浓度时WS-1对Cd2+去除率在90%左右,高浓度Cd2+去除率在40%左右,效果不明显。4.活性污泥驯化中各装置运行良好,均能在不同盐度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有机物及氨氮去除率下稳定运行。其中具体效果,初始0%盐度阶段,各装置有机物及氨氮去除率差异不大,虽有波动,但总体稳定,随着装置内盐度的升高,2#SBR及3#SBR较对照装置1#SBR在有机物及氨氮去除率上均有所提升,低盐度阶段差距不大,但3%盐度阶段,加菌装置较对照装置,其有机物及氨氮去除率均高于对照装置,其中加单一耐盐菌株WS-1装置与对照装置及加混合耐盐菌株装置有机物及氨氮去除率相比,2#SBR对COD去除率平均仍保持在84.69%,3#SBR的COD去除率平均在83.45%,对照组1#SBR的COD去除率平均为79.27%;与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相比,高盐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较大,2#SBR对氨氮去除率平均只有66.97%,3#SBR的氨氮去除率平均为68.97%,对照组1#SBR的氨氮去除率平均为64.40%;3组装置运行阶段污泥浓度以及SVI差距不大,每增加一个盐度,污泥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初始盐度阶段活性污泥SVI较高在100mL/g左右,随盐度的增加下降,后稳定在40mL/g左右。在驯化活性污泥107d后,三组装置均能在3%盐度下去除模拟高盐废水中的污染物,强化组相比对照组驯化周期缩短,处理性能更强。5.不同装置中活性污泥中细菌类群丰富,随盐度增加,1#SBR和3#SBR活性污泥中物种多样性呈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SBR活性污泥中物种多样性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1#SBR其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Chloroflexi、Bacteroidetes、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Firmicutes、Planctomycetes;2#SBR 优势菌门主要包括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Planctomycetes、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3#SBR优势菌门主要包括 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Actinobacteria、Planctomycetes、Acidobacteria。3 组装置其优势菌门大致相同,在各个菌门的具体相对丰度上有所差异。经过驯化后,各装置活性污泥中优势菌门数和优势菌属数均有增加,在耐盐菌的强化作用下,对照组活性污泥驯化后增加的幅度低于强化组。

蒋序情[8](2020)在《湖南地区石灰石对矿山酸性废水的处理效果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矿山酸性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具有水量大、pH低、含有毒金属离子的特点,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采用天然材料石灰石构建沟(床)处理AMD,能有效克服石灰中和污泥量大、“碱+絮凝剂”运行费用高的不足,体现了矿山生态治理的理念。然而,影响石灰石沟(床)应用的主要难题是沟(床)堵塞和石灰石表面的包膜问题。湖南是矿业大省,且石灰石分布广泛,开展石灰石处理AMD的相关研究既有理论价值,也具实际意义。论文采用室内静态试验,研究石灰石粒径、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初始pH和温度对于石灰石去除AMD中金属离子(Fe、Mn、Zn、Pb、Cd)以及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石粒径和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最大,研究成果如下:(1)当石灰石粒径由0.5cm到5cm时,石灰石对AMD的处理效果明显减弱,且粒径为0.5cm和1cm的废水处理效果较为接近,明显优于3cm和5cm,说明当颗粒足够小时,改变粒径对处理效果影响不大。(2)当AMD金属离子初始浓度降低时,石灰石对AMD的处理效果增强。在试验前5min,高初始浓度和低初始浓度的各金属离子去除率相差一倍以上,表明金属离子浓度越高,AMD的处理难度越大。在高金属离子浓度尤其是高铁浓度的酸性环境下,石灰石表面容易形成包膜,阻碍石灰石溶解释碱。(3)当AMD初始pH由2到5时,石灰石对AMD的处理效果显着提升。初始pH越低,石灰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越差,且溶液pH越低,包膜越容易生成,对石灰石继续溶解造成阻碍。(4)当温度由5℃到30℃时,石灰石对AMD的处理效果略有提升。石灰石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反应自发进行,高温促进石灰石的吸附行为,也表明石灰石沟夏季比冬季的处理能力要好。在静态试验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石灰石沟动态试验,研究水流速度对沉淀物沉降的影响,以尝试解决石灰石沟堵塞和石灰石表面包膜问题。研究成果如下:(1)当流速较小时,石灰石沟中堵塞问题较为严重,当流速达到0.0215m/s时,水流可顺利带走水中生成的沉淀物,有效的解决石灰石沟的堵塞问题。(2)当流速达到0.2785m/s时,石灰石沟中的沉淀物呈悬浮状态,同时大大促进了石灰石的表面冲刷,石灰石表面的包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这是石灰石沟具备长期处理能力的关键。(3)当流速达到0.2785m/s时,石灰石沟对AMD中除Mn外的金属离子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60min 后 Fe、Zn、Pb、Cd 的去除率分别为 70.54%、70.60%、96.50%、56.20%;120min后分别为99.25%、97.55%、96.50%、97.85%,均达到排放标准。但对Mn的去除效果不佳,60min时去除率仅为16.80%,120min时为43.50%,未达到排放标准,建议增加其他措施,如增大水力停留时间、升高系统pH。

张东[9](2020)在《不锈钢酸洗再生废酸中回收硫酸和铬(Ⅲ)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不锈钢生产第一大国,在不锈钢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多种有价金属的废硫酸酸洗液。本文针对不锈钢酸洗废液中再生硫酸浓度高、金属离子浓度大且成分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先采用溶剂萃取法或扩散渗析法回收硫酸然后在低酸度下采用高温水解法高效回收Cr(Ⅲ)的工艺路线,实现了硫酸及Cr(Ⅲ)资源的高效回收、清洁再利用,同时废物产生量减少、成本降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取得结论如下:(1)研究了溶剂萃取法废酸溶液中酸的回收。研究表明,采用“40%TEHA+50%异构十三醇+10%Exxsol D110”组成的萃取体系在30℃、O/A=2:1条件下,经过3级(理论)萃取,硫酸萃取率达79.8%;用水做反萃剂,在30℃、O/A=1:1条件下,经过3级(理论)反萃,硫酸的反萃率达85.5%,产品酸可返回至酸洗生产线。(2)采用扩散渗析法实现废酸中自由酸的回收。研究表明,选用DF120型阴离子交换膜回收硫酸,在水料流量比为1:1、废酸进料流量为8.5 m L/min的条件下,硫酸的回收率可达73%,产品酸浓度较高,可返回至酸洗生产线。(3)确定了废酸中Cr(Ⅲ)的回收工艺。研究表明,采用高温水解法回收Cr(Ⅲ),在初始酸浓度30 g/L、温度230℃和时间24 h的条件下,Cr(Ⅲ)的水解率可达81.8%,水解后废酸酸度升高。同时对比了不同的中和沉淀法回收铬的效果,实验发现中和法处理再生模拟废酸,碱耗高且污泥产生量大,后期处置困难。(4)建立了酸洗废液再生高效率循环以及铬回收的完整工艺路线,将酸的总回收率由原工艺的90%提高到95%以上,并实现了铬的高效回收。同时对比了简单的中和沉淀处理工艺,发现新工艺具有硫酸和Cr(Ⅲ)回收率高、废物产生量小、成本低等明显优势。“两步法”处理不锈钢酸洗再生废酸,在实现硫酸和Cr(Ⅲ)高效回收再利用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废物排放,且有效降低了工业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张莹[10](2020)在《改性5A分子筛对水中CH3+吸附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不断排放,重金属离子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其严重的威胁。本文以含Cr3+重金属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Na OH碱改性、Fe3+改性和Na OH-Fe3+复合改性的方法对5A分子筛进行改性,用于处理该类废水。考察了分子筛对水中三价铬离子的吸附去除效果,为去除废水中的铬离子提供理论依据。所得结果如下:1.当废水中所含Cr3+的浓度为30mg/L,分子筛的投加量为0.9g/L时,经计算未改性的5A分子筛对Cr3+的吸附容量为20.88mg/g,Na OH碱改性分子筛对Cr3+的吸附容量为25.29mg/g,较未改性的分子筛吸附容量提升了21.12%,Fe3+改性分子筛对Cr3+的吸附容量为21.56mg/g,吸附容量提升了3.25%,Na OH-Fe3+复合改性分子筛对Cr3+的吸附容量为31.97mg/g,吸附容量提升了53.11%。2.改性前后分子筛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速率更符合Lagergren准二级速率方程,表明分子筛对Cr3+的吸附过程为扩散过程。3.XRD测试表明改性后分子筛的特征衍射峰与未改性的分子筛相比,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说明改性没有破坏分子筛的晶体结构。4.通过NaOH碱改性可降低分子筛的硅铝比使得补偿阳离子增多,从而提高其对Cr3+的吸附容量。经Fe3+改性后分子筛对于水中Cr3+的去除不仅存在着离子交换,还存在着Cr3+与分子筛表面的铁的氢氧化物发生络合反应。5A分子筛经碱改性后孔径会有一定程度增大,其有利于在Fe3+改性过程中形成更多的铁的氢氧化物,从而提高了Cr3+与氢氧化铁之间的络合效应,使得Na OH-Fe3+复合改性分子筛对Cr3+的吸附容量较未改性分子筛有较大提升。

二、利用微生物法处理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微生物法处理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菌剂对含铅废水吸附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铅污染修复方法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联合修复法
        1.2.3 生物法
    1.3 复合菌剂
        1.3.1 复合菌剂的概念与优势
        1.3.2 复合菌剂的作用原理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种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3 试剂配制
        2.1.4 细菌培养
    2.2 实验方法
        2.2.1 单优吸附菌株筛选
        2.2.2 细菌的保存及鉴定
        2.2.3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与菌落形态观察
        2.2.4 菌种类型筛选试验
        2.2.5 投加量筛选试验
        2.2.6 复合菌剂制备试验
        2.2.7 吸附条件研究试验
        2.2.8 铅离子吸附动力学模型
        2.2.9 铅离子吸附热力学等温模型
        2.2.10 模拟含铅废水吸附条件研究试验
        2.2.11 复合菌剂处理实际工业废水
    2.3 统计分析
3 单优菌株的筛选及铅吸附特性研究
    3.1 单优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1.1 定性筛选
        3.1.2 定量筛选
        3.1.3 菌种鉴定
    3.2 菌落形态观察
    3.3 吸附菌株的生长特征曲线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菌剂的构建及吸附条件的确定
    4.1 复合菌剂的构建
        4.1.1 菌种类型的筛选
        4.1.2 投加量的筛选
        4.1.3 复合菌剂的制备
    4.2 吸附条件的研究
        4.2.1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2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3 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4 Pb~(2+)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 吸附动力学模型
    4.4 吸附热力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菌剂吸附效果研究
    5.1 复合菌剂处理模拟含铅废水条件的研究
        5.1.1 碳源对复合菌剂吸附效果的影响
        5.1.2 C/N对复合菌剂吸附效果的影响
        5.1.3 总磷对复合菌剂吸附效果的影响
        5.1.4 总氮对复合菌剂吸附效果的影响
        5.1.5 氨氮对复合菌剂吸附效果的影响
    5.2 复合菌剂处理实际工业废水效果研究
        5.2.1 复合菌剂处理不同浓度灭菌工业废水
        5.2.2 复合菌剂处理不同浓度未灭菌工业废水
        5.2.3 不同反应体系吸附效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及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物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脱硫废水及脱硫污泥中重金属
2 脱硫废水中重金属处理技术
    2.1 化学沉淀法
        2.1.1 中和沉淀法
        2.1.2 硫化物沉淀法
        2.1.3 铁氧体沉淀法
        2.1.4 三联箱工艺
    2.2 化学–微滤膜法
    2.3 离子交换法
    2.4 吸附法
    2.5 电絮凝法
    2.6 微生物法
    2.7 流化床法
    2.8 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
    2.9 脱硫废水重金属处理技术对比分析
3 脱硫污泥中重金属处理技术
    3.1 脱硫污泥重金属去除技术
        3.1.1 物理方法
        3.1.2 生物方法
        3.1.3 化学方法
    3.2 脱硫污泥重金属固化技术
        3.2.1 水泥固化技术
        3.2.2 熔融固化技术
        3.2.3 沥青固化技术
        3.2.4 药剂固化技术
    3.3 多种方法结合处理
    3.4 脱硫污泥重金属处理技术对比分析
4 结论

(3)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 重金属废水的主要来源
    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2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2.1 化学法的整体应用
    2.2 物理化学法的结合应用
        2.2.1 溶剂萃取法
        2.2.2 离子交换法
        2.2.3 吸附法
        2.2.4 膜分离技术
    2.3 生物法
        2.3.1 生物吸附法
        2.3.2 生物沉淀法
        2.3.3 生物絮凝法
3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4)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1.1.1.1 备料废水
        1.1.1.2 制浆废水
        1.1.1.3 中段废水
        1.1.1.4 造纸白水
        1.1.1.5 污冷凝水
        1.1.1.6 末端废水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1.1.2.2 废纸脱墨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化处理法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1.2.2.2 混凝气浮法
        1.2.3 生化处理法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3.1 概述
        1.3.3.2 基本原理
        1.3.3.3 应用
        1.3.4 高级氧化法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4.3 声化学氧化
        1.3.4.4 臭氧氧化法
        1.3.4.5 芬顿氧化法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1.3.6 生态处理法
        1.3.7 生物酶法
        1.3.8 组合技术法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1.4.1 概述
        1.4.2 中水回用技术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造纸废水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3.2.1.1 PH值的测定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3.2.2 PFS的制备
        3.2.3 絮凝实验
        3.2.4 响应面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4.2.2 分析方法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4.2.2.3 CODCR的测定
        4.2.2.4 色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中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无机膜的制备
        5.2.2 pH值的测定
        5.2.3 TDS的测定
        5.2.4 电导率的测定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5.2.6 色度的测定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5.2.9 总铁含量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处理电镀工艺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
        1.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
        1.1.2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1.3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2 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
        1.2.1 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方法
        1.2.2 冷冻法原理和应用前景
    1.3 国内外冷冻法的应用研究
        1.3.1 自然冷冻法的研究
        1.3.2 人工冷冻法的研究
    1.4 电镀厂生产废水水质现状
        1.4.1 我国电镀废水现状
        1.4.2 电镀废水排放指标
        1.4.3 电镀厂生产实际废水水质指标
        1.4.4 电镀厂废水管网分布情况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用水的确定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储备液种类和标线绘制
    2.2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稀释方法
        2.3.2 物料守恒
        2.3.3 冷冻温度的确定
    2.4 实验数据处理
第三章 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冷冻温度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影响实验
        3.1.1 冷冻温度对Cu~(2+)的去除影响
        3.1.2 冷冻温度对Ni~(2+)的去除影响
        3.1.3 冷冻温度对Cr~(6+)的去除影响
        3.1.4 冷冻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3.2 质量浓度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影响实验
        3.2.1 质量浓度对Cu~(2+)的去除影响
        3.2.2 质量浓度对Ni~(2+)的去除影响
        3.2.3 质量浓度对Cr~(6+)的去除影响
        3.2.4 溶液质量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3.3 冰冻率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影响实验
        3.3.1 冰冻率对Cu~(2+)的去除影响
        3.3.2 冰冻率对Ni~(2+)的去除影响
        3.3.3 冰冻率对Cr~(6+)的去除影响
        3.3.4 冰冻率影响因素分析
    3.4 溶液PH值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影响实验
        3.4.1 溶液PH值对Cu~(2+)的去除影响
        3.4.2 溶液PH值对Ni~(2+)的去除影响
        3.4.3 溶液PH值对Cr~(6+)的去除影响
        3.4.4 溶液PH值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冻法机理实验探究
    4.1 溶液结晶基本理论
        4.1.1 冷冻法的原理
        4.1.2 冰的结构特点
        4.1.3 结晶过程
    4.2 基于显微镜下观察的冰的微观结构研究
        4.2.1 样本的制备及图像采集
        4.2.2 冷冻排杂过程的试验研究
        4.2.3 冷冻温度对冰晶大小的影响
        4.2.4 冰冻率对冰晶生长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对实际电镀废水处理的实验研究
    5.1 电镀厂酸铜工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5.1.1 实验水质
        5.1.2 一次冷冻对镀铜废水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5.1.3 多次冷冻对镀铜废水回用的影响
    5.2 电镀厂镀镍工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5.2.1 实验水质
        5.2.2 一次冷冻对镀镍废水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5.2.3 多次冷冻对镀镍废水回用的影响
    5.3 电镀厂镀铬工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5.3.1 实验水质
        5.3.2 一次冷冻对镀铬废水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5.3.3 多次冷冻对镀铬废水回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还原水体Cr(Ⅵ)的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体铬污染现状
        1.1.1 重金属铬简介
        1.1.2 重金属铬污染现状
        1.1.3 重金属铬污染危害
    1.2 水中铬污染的修复方法
        1.2.1 物理处理
        1.2.2 化学处理
        1.2.3 生物修复
    1.3 重金属铬对植物的毒害影响
    1.4 蜡状芽孢杆菌和李氏禾对铬胁迫的生理响应
        1.4.1 蜡状芽孢杆菌对铬胁迫的生理响应
        1.4.2 李氏禾对铬胁迫的生理响应
    1.5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蜡状芽孢杆菌种群数量与协同体系去除Cr(Ⅵ)的剂量-效应关系
    2.1 引言
    2.2 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2.2.1 植物的预培养
        2.2.2 实验水培液的基本理化性质
        2.2.3 蜡状芽孢杆菌菌悬浮液制备
    2.3 蜡状芽孢杆菌剂量对李氏禾还原水体Cr(Ⅵ)的影响
        2.3.1 实验设计与测定
        2.3.2 结果与分析
    2.4 最佳蜡状芽孢杆菌剂量与李氏禾还原水体Cr(Ⅵ)的协同效应
        2.4.1 实验设计与测定
        2.4.2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3章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耐Cr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3.1 引言
    3.2 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3.2.1 植物的预培养
        3.2.2 实验水培液的基本理化性质
        3.2.3 蜡状芽孢杆菌剂量投加
        3.2.4 实验设计
        3.2.5 测定项目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根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3.3.2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3.3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叶片中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
        3.3.5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叶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
        3.3.6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叶片中植物络合素(PCs)含量的影响
        3.3.7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叶片中可溶性蛋白(TP)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吸附铬的影响
    4.1 引言
    4.2 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4.2.1 植物的预培养
        4.2.2 实验水培液的基本理化性质
        4.2.3 蜡状芽孢杆菌剂量投加
        4.2.4 实验设计
        4.2.5 测定项目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蜡状芽孢杆菌对铬在李氏禾体内化学形态的影响
        4.3.2 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体内富集铬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耐盐菌Staphylococcus sp.WS-1及其在高盐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高盐废水
        1.1 利用海水产生高盐废水
        1.2 工业生产高盐废水
        1.3 其他含盐废水
    2 传统高盐废水处理方法
    3 生物处理高盐废水研究进展
        3.1 生物法处理高盐废水难点
        3.2 高盐废水生物法处理研究进展
    4 耐盐菌概述
        4.1 耐盐菌的分类
        4.2 耐盐菌的耐盐机理
        4.3 耐盐菌应用的研究进展
    5 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筛选菌种样品来源
    2.2 培养基
    2.3 仪器和工具
    2.4 实验设计
    2.5 实验方法
        2.5.1 耐盐菌的筛选鉴定
        2.5.1.1 耐盐菌株的分离纯化
        2.5.1.2 菌株WS-1的鉴定
        2.5.1.3 菌悬液制备及培养条件
        2.5.1.4 菌株WS-1的生长特性实验
        2.5.2 菌株WS-1对苯酚的耐性研究
        2.5.3 菌株WS-1对镉的耐性研究
        2.5.4 耐盐混合菌的筛选及群落分析
        2.5.5 耐盐菌株强化活性污泥处理模拟高盐废水的研究
        2.5.5.1 污泥驯化阶段
        2.5.5.2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2.5.5.3 细菌多样性分析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耐盐菌的筛选鉴定
        3.1.1 耐盐菌的形态学特征
        3.1.2 耐盐菌的16s rDNA鉴定
        3.1.3 耐盐菌的生长特性
        3.1.3.1 不同盐质量分数对菌株WS-1生长的影响
        3.1.3.2 不同pH对菌株WS-1生长的影响
    3.2 耐盐菌对苯酚的耐受性研究
    3.3 耐盐菌对镉去除能力的研究
    3.4 耐盐混合菌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3.5 高盐废水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
        3.5.1 驯化期内各装置COD去除效果
        3.5.2 驯化期内各装置NH_4~+-N去除效果
        3.5.3 驯化期内各装置MLSS的变化情况
        3.5.4 驯化期内各装置SVI的变化
        3.5.5 好氧污泥颗粒结构分析
    3.6 驯化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3.6.1 样品稀释性曲线和多样性指数
        3.6.2 物种多样性分析
        3.6.3 样品相似性对比分析
        3.6.4 不同盐度稳定运行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6.5 各装置稳定运行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湖南地区石灰石对矿山酸性废水的处理效果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MD的形成机理
        1.2.2 AMD的危害
        1.2.3 AMD的处理现状
        1.2.4 采用石灰石的AMD处理现状
        1.2.5 研究成果的比较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仪器与材料
        2.2.1 试验仪器与药剂
        2.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1 静态试验设计
        2.3.2 动态试验设计
        2.3.3 测试和分析方法
第三章 石灰石处理AMD静态试验研究
    3.1 粒径对石灰石处理AMD效果的影响
        3.1.1 对废水pH的影响
        3.1.2 对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
        3.1.3 结果与讨论
    3.2 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石灰石处理AMD效果的影响
        3.2.1 对废水pH的影响
        3.2.2 对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
        3.2.3 结果与讨论
    3.3 初始pH对石灰石处理AMD效果的影响
        3.3.1 对废水pH的影响
        3.3.2 对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
        3.3.3 结果与讨论
    3.4 温度对石灰石处理AMD效果的影响
        3.4.1 对废水pH的影响
        3.4.2 对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
        3.4.3 结果与讨论
    3.5 四个因素对废水pH提升效果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石灰石处理AMD动态试验研究
    4.1 水流速度对石灰石沟堵塞问题的影响
        4.1.1 不同流速下的堵塞情况
        4.1.2 不同流速下堵塞情况的比较
    4.2 水流速度对石灰石包膜问题的影响
        4.2.1 不同流速下的石灰石包膜情况
        4.2.2 不同流速下石灰石包膜情况的比较
        4.2.3 最佳流速的确定
    4.3 石灰石沟对模拟AMD的处理效果
        4.3.1 石灰石沟对废水pH的处理效果
        4.3.2 石灰石沟对废水金属离子的处理效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项目及科技活动)

(9)不锈钢酸洗再生废酸中回收硫酸和铬(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硫酸废液中硫酸的处理方法及研究现状
        1.2.1 中和法
        1.2.2 浓缩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溶剂萃取法
        1.2.5 膜分离法
    1.3 铬及铬资源概况
    1.4 含铬废液中铬的回收及研究现状
        1.4.1 沉淀法
        1.4.2 膜分离法
        1.4.3 离子交换法
        1.4.4 吸附法
        1.4.5 溶剂萃取法
        1.4.6 其他方法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溶剂萃取法回收不锈钢酸洗再生废液中硫酸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萃取反应过程
        2.3.2 萃取工艺研究
        2.3.3 反萃工艺研究
        2.3.4 有机相循环使用效果
        2.3.5 萃取法回收硫酸工艺原则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扩散渗析法回收不锈钢酸洗再生废液中硫酸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扩散渗析膜性能指标
        3.2.2 扩散渗析操作方法
        3.2.3 数据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进料流量对硫酸回收效果的影响
        3.3.2 流量比对硫酸回收效果的影响
        3.3.3 进料酸度对硫酸回收效果的影响
        3.3.4 扩散渗析处理不锈钢酸洗再生废酸工艺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锈钢酸洗再生废液中Cr(Ⅲ)回收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2.4 数据处理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中和沉淀法回收Cr(Ⅲ)工艺研究
        4.3.2 高温水解法回收Cr(Ⅲ)工艺研究
        4.3.3 不锈钢酸洗再生废酸中Cr(Ⅲ)回收工艺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改性5A分子筛对水中CH3+吸附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的概况
        1.1.1 废水中铬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1.1.2 重金属铬及其危害
    1.2 重金属离子的常规处理方法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电解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生物法
        1.2.5 膜分离法
        1.2.6 吸附法
    1.3 分子筛的性质及其应用
        1.3.1 分子筛的结构
        1.3.2 分子筛的种类
        1.3.3 分子筛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机理
        1.3.4 分子筛的改性方法
    1.4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2.1.1 实验材料和药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吸附实验
        2.2.2 三价铬浓度检测
        2.2.3 吸附表征方法
3 5A分子筛对水中Cr~(3+)的吸附研究
    3.1 影响因素吸附实验结果讨论
        3.1.1 分子筛的投加量对Cr~(3+)去除率的影响
        3.1.2 溶液的pH值对Cr~(3+)去除率的影响
        3.1.3 Cr~(3+)的初始浓度对Cr~(3+)的去除率影响
        3.1.4 分子筛的吸附时间对Cr~(3+)去除率的影响
    3.2 吸附等温线
    3.3 吸附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4 改性5A分子筛对水中Cr~(3+)的吸附研究
    4.1 NaOH碱改性5A分子筛结果讨论
        4.1.1 NaOH碱改性浓度的确定
        4.1.2 NaOH碱改性5A分子筛表征分析
        4.1.3 影响因素吸附实验及结果讨论
        4.1.4 吸附等温线
        4.1.5 吸附动力学
        4.1.6 NaOH碱改性5A分子筛吸附水中Cr~(3+)的机理分析
    4.2 Fe~(3+)改性5A分子筛结果讨论
        4.2.1 Fe~(3+)改性浓度的确定
        4.2.2 Fe~(3+)改性5A分子筛表征分析
        4.2.3 影响因素吸附实验及结果讨论
        4.2.4 吸附等温线
        4.2.5 吸附动力学
        4.2.6 Fe~(3+)改性5A分子筛吸附水中Cr~(3+)的机理分析
    4.3 NAOH-Fe~(3+)复合改性5A分子筛结果讨论
        4.3.1 NaOH-Fe~(3+)复合改性5A分子筛的制备
        4.3.2 NaOH-Fe~(3+)复合改性分子筛表征分析
        4.3.3 影响因素吸附实验及结果讨论
        4.3.4 吸附等温线
        4.3.5 吸附动力学
        4.3.6 复合改性分子筛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利用微生物法处理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菌剂对含铅废水吸附效果的实验研究[D]. 吕琳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及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物控制研究进展[J]. 韩卫博,卞双,汪涛,王家伟,张永生,潘伟平. 发电技术, 2020(05)
  • [3]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 刘勇.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16)
  • [4]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处理电镀工艺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试验研究[D]. 苟思宇. 广州大学, 2020(02)
  • [6]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还原水体Cr(Ⅵ)的协同效应研究[D]. 林志毅.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7]耐盐菌Staphylococcus sp.WS-1及其在高盐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D]. 刘亚楼.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8]湖南地区石灰石对矿山酸性废水的处理效果及机制研究[D]. 蒋序情.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9]不锈钢酸洗再生废酸中回收硫酸和铬(Ⅲ)的研究[D]. 张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10]改性5A分子筛对水中CH3+吸附效果及机理研究[D]. 张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