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12)

问答 (12)

一、有问有答(12)(论文文献综述)

和洪星[1](2020)在《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文章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等方面论述了笔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见解,供有关部门参考。

张娟娟[2](2020)在《儿歌在美国戴尔斯堡小学汉语课堂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戴尔斯堡毗邻美国乡村音乐的发源地—纳什维尔,音乐氛围浓厚。戴尔斯堡小学汉语班学生年龄在5—8岁之间,他们热衷音乐、个性鲜明,活泼主动、无明显学习动机、集中精力时间短,好胜心强易产生畏难情绪的特点与儿歌音乐性强,内容简单,贴近生活,篇幅短小具有重复性,可唱可跳富有节奏感等特点相互匹配,儿歌的应用适用于该校汉语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基于戴尔斯堡小学学生及其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课堂中可优先选取带有叠词或拟声词、口语化较强、句式重复词语可替换、有问有答等类型的儿歌,但是带有被该校列为敏感词汇的“酒”“射”等字词的儿歌不适合出现在汉语课堂中;儿歌教学的策略也有多种,通过故事引出儿歌,儿歌与集体游戏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及个体差异,儿歌与绘画相结合等教学策略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满足戴尔斯堡小学汉语班学生的需求。

邓妮妮[3](2021)在《“汉语桥”比赛中选手的听说能力研究 ——以历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决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桥”比赛作为外国留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彰显了世界各国多姿多彩的文化,传播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文化。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听说能力”这个新的视角出发,对历届“汉语桥”比赛进行研究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观察分析法,对大赛的概况、大赛考查的环节介绍与区分、选手听说能力考查的试题、选手听说能力的表现情况、大赛听说能力考查的优点与不足、大赛对参赛选手培训的启示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本研究所得出的启示能为之后想参加“汉语桥”比赛的选手和一些相关的培训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刘彦楠[4](2017)在《生态视角下MOOC学习社区的互动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的大潮正席卷而来,“互联网+”教育势在必行。依托互联网、具有可扩张性、开放性、交互性、国际化及自主性等特征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正应教育现代化之需迅猛发展。MOOC目前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为响应生态文化的号召,从更全面的视角审视研究对象的实质,本研究进入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生态探秘。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和思考,得出了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生态学解读方法。MOOC学习社区可以看作是由学习共同体和MOOC学习环境构成的MOOC学习生态系统,学习共同体和MOOC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MOOC学习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其中,学习共同体包括学习者、教师和助学者,MOOC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环境、交互协作环境和规范文化环境。MOOC学习生态系统的互动包括MOOC学习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和MOOC学习生态系统内部学习共同体各成员之间、学习共同体与MOOC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这即为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生态学内涵。然后以学习者的身份对生态视角下MOOC学习社区的互动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生态失衡现状。之后对MOOC学习社区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性建议:全面开放,改善MOOC学习环境;增强意识,磨砺意志;加强科普,建立基金,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本研究有如下创新点:从生态学视角进行研究,为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研究互动是对MOOC学习社区的深层次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MOOC研究理论,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MOOC学习生态系统的互动研究,因为缺少必要的参考和能力的限制,笔者自己经多方总结思考后设计的MOOC学习生态系统互动的内容分析类目表难免存在不足之处。针对以上研究的结论和不足之处,未来笔者将对MOOC学习生态系统的互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份更加科学合理的MOOC学习生态互动的内容分析类目表。另外,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仅限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这一门课程,为使结论更好地代表MOOC学习社区的互动情况,接下来仍需进一步完善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廖慧琴[5](2015)在《卢梭“阶段式”教师角色观及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启示》文中指出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阶段式"教师角色观。其对青少年期教师角色的要求,启示职业学校教师应在专业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专业教学方式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求知模式上培养学生独立求知能力,教师教育信念上树立职教顾客观,师生关系上促使师生进行有效交谈。

林茂灿[6](2015)在《汉英语调的异同和对外汉语语调教学——避免“洋腔洋调”之我见》文中指出本文从汉英语调声学表现的异同中,看到对外汉语语调教学应抓的关键。我们认为,外国学习者(非声调语言学习者)如能抓住汉语重音和边界调的特点,就能学好汉语语调,使说出的话语有问有答、语气分明,有轻有重、轻重分明,避免在重音和语气上可能出现"洋腔洋调"。

吕巧灵[7](2016)在《王鼎钧"人生三书"修辞研究》文中指出王鼎钧,生于1925年,台湾着名作家,祖籍山东兰陵。生长于战乱年月,辗转流徙大半个中国,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迁居台湾。阅历丰富,善于观察、思考,受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影响,作品题材丰富,种类繁多,“人生三书”是其前期说理性作品的代表作。“人生三书”是《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的合称,内容主要涉及做人的基本修养、勤学求知、与人交往的态度、积极应对社会变化等。用几百字一篇的小品随笔谈论人生修养,显示出刚健积极的人生观,篇幅短小,宜读,易读。通过语料分析,笔者把“人生三书”的语言风格概括为:平易简洁,精警凝练。本文以调音、炼词、择句、设格、谋篇五个方面贯穿,以“人生三书”中的三百三十八篇文章为考察对象,研究“人生三书”的修辞,共有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王鼎钧生平,简介了研究对象“人生三书”,梳理了前人研究概况,概括出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前人的研究多着眼于“人生三书”的内容,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是评价王鼎钧其人时略论“人生三书”,研究王鼎钧作品艺术时简论“人生三书”,专门研究“人生三书”的文章则着眼三本书中的一本或单篇文章,没有系统研究“人生三书”修辞的文章。还交代了选题缘由,梳理了研究的基本思路,确定了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人生三书”的调音。大量使用四字音组、高度重视语音和谐是调音的两部分。四字音组具有形式方面的匀称美和语音的顿挫美,常放在句首或用在句尾,使文章起笔和落笔节奏鲜明,掷地有声;四字音组常常两两连用,表达相近的语义,能使音律对称,铿锵有力。押韵能使文章声音悦耳动听,“人生三书”多用带“a”的响亮韵,用韵的语句集中于说理的句子,这样能使语言朗朗上口,自然流畅;同时,段首、篇首的句子也多用韵,有悦耳动听、沁人心扉的影响力。第三章研究“人生三书”的炼词。作者呈现了各种世相,各类人物,对比能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善的更善,美的更美,反义词能使表达句式整齐,语言精炼,并能彰显矛盾,突出观点。类义词指同一级语义场中的词,它能列举同一级语义场的多个词语,使文章从不同角度更具体更细腻地阐释论述对象,多个类义词连用能形成铺排句式,使语言表述气势充沛。第四章研究“人生三书”的择句。王鼎钧主张语言要简洁,他古文功底深厚,用语更倾向于言简意赅的书面语,因此,短句、整散结合句成了他的自觉选择。在论说文中,问句能使文章出现高扬的气势,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能使文章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有问有答,只问不答,似与读者对话,亲切自然。所以,本章从三个方面考察“人生三书”的择句:短句、整散结合句和问句。第五章研究“人生三书”的设格。作家是语言的繁殖者,王鼎钧认为文学语言的创新是要从旧中生出新来。同异格由共同语素或词语前后联系,又有不同的语素或词语显示差异,使文章语言具有语音上的回环美和意义上的丰富性,本节从二字同异格和多字同异格两个方面考察。要从旧的语言中生出新来,引用旧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人生三书”中引用典故,以白话文叙述故事或传说,语言通俗易懂,在说理时,这些典故被赋予了现代意义,意义有了创新;引用格言、俗语或引出论题,或作为论点,格言、俗语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且都精警凝练,具有能产性,由格言、俗语增加一部分内容、减少一部分内容或结合现实给出新解释,它们是作者语言形式和内容创新的丰富原料。第六章研究“人生三书”的谋篇。文章做法有多种,“人生三书”的谋篇手法也多种多样。本文主要考察了“人生三书”的标题设计和章节安排,归纳出了四种标题设计的方式:点明论题,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单刀直入;指示情节,穿针引线;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章节安排主要归纳了三类:先讲故事,再发议论;先举证据,再作判断;先陈旧知,再立新解。第七章盘点本文工作,提出未来研究设想。

胡伟,王嘉[8](2015)在《“有A有B”与“有A无B”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A有B"的能产性和换位自由度高于"有A无B","有A有B"作谓语、客观描写、褒义表达与口语语体的比例也高于"有A无B"。"有A有B"的构式整合度、贬义表达比例低于"有A无B"。绝大多数"有A有B、有A无B"都符合时空顺序、文化顺序、构词顺序、动作顺序和逻辑顺序。"有A有B、有A无B"的构式化发展比较同步:周朝时期是萌芽期;春秋战国一直到六朝是发展期;唐宋时期,构式发展成熟。

闫秋君[9](2014)在《论绝海中津的《蕉坚稿》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受容》文中研究指明绝海中津凭借超群的汉诗,与义堂周信被誉为五山文学的双壁,而其自选诗文集《蕉坚稿》因其题材丰富、诗意深远而在日本汉文学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绝海曾来中国,修禅之余,研习诗文,因此《蕉坚稿》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的沾润与滋养。本论文从诗语、诗韵、诗风三方面来分析探讨其对中国古典代表诗、词、赋的受容。诗语的受容可细化为“取语”、“取意”、“取形”三部分。绝海活用古人佳句,丰富了诗句的表现力;“取意”既可深化诗的主题,又可以凝缩散文的主旨;而凭借对“省问有答”、“有问有答”、“有问省答”等对话形式的活用,充实了诗的对话空间。“取语”的丰富表现力、“取意”的再添新意、“取形”的开拓对话形式都表现出绝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造诣。诗韵受容方面,据笔者统计,《蕉坚稿》共有34首和韵诗,其中,最难写的次韵诗反而占绝大多数,由此也可窥探到绝海敢于挑战的精神。从韵字的使用频率来看,下平一先、上平十一、上平一东的使用频率最高,笔者认为这属于绝海的个人喜好。首先,绝海惯用以上三种音韵中的“天”、“贤”、“新”、“东”、“风”等韵字,其次,以上三种音韵的韵母均为鼻韵母,从发音效果来看较浑厚低沉,对于身为禅师的绝海而言,这种沉着从容的发音非常符合自己的喜好。另外,在该章最后一节,通过对两首本韵诗和次韵诗的比较,也可以体会到绝海对次韵诗的自信。拙论从“诗”、“词”、“赋”三方面来分析诗风的受容。首先分别以山居诗、咏古诗、师友情诗为例,分析了绝海与王维、刘禹锡、孟浩然等代表诗人诗风的异曲同工之妙。其次,以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别与绝海的汉诗进行了对照分析,绝海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吟咏历史,可其诗风与陆苏二人极为相像。另外,通过对司马相如的抒情名赋《长门赋》的分析可发现,绝海的《长门怨》描写了宫怨女子纤细的情感,在抒情方面深受《长门赋》的影响。绝海集百家精华于一身,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他之所以能对中国古典文学做到如此高深的受容,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绝海在中国游学十年间,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远从先秦近至明代均属于他的受容范围。原因之二则在于,绝海不仅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将自己的经验感悟与中国古典诗词赋理论相融合,达到了高水准的能动受容。

范卫平[10](2012)在《《天问》是楚民族问歌体创世史诗——从藏族《世巴问答歌》看《天问》的文体性质》文中指出《天问》犹如藏民族《世巴问答歌》,是在神事活动中形成的楚民族的问歌体创世史诗,属于巫史文献的范畴。屈原是其传承者、整理者和传播者。由于祠庙壁画与《天问》内容基本相同,屈原把《天问》的问歌部分写在壁画上,又由于《天问》问和答的句式几乎完全相同,所以没必要写出答的部分,造成《天问》有问无答的假象。楚公室之人将其抄录、传唱,崇为经典,使文本形式的《天问》得以传世。《天问》是创世史诗,其连环式结构使《天问》整体结构"井井有条",而具体叙事偶或"文义不次",因而被后世以"错简"论之。

二、有问有答(1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问有答(12)(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寓教于乐
    (二)言之有理
    (三)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四)有问有答

(2)儿歌在美国戴尔斯堡小学汉语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2 儿歌在美国戴尔斯堡小学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
    2.1 戴尔斯堡小学及其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2.2 戴尔斯堡小学学生特点与儿歌特点的匹配
    2.3 儿歌在初级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3 应用于美国小学汉语课堂的儿歌选取策略
    3.1 基于教学对象的儿歌选取策略
    3.2 基于教学目标的儿歌选取策略
    3.3 基于教学内容的儿歌选取策略
    3.4 基于教学评价的儿歌选取策略
4 儿歌在美国小学汉语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4.1 儿歌在课堂导入阶段的教学策略
    4.2 儿歌在课堂讲解阶段的教学策略
    4.3 儿歌在课堂练习阶段的教学策略
    4.4 儿歌在课堂复习阶段的教学策略
5 儿歌教学案例分析
    5.1 儿歌《这是什么》教学案例分析
    5.2 儿歌《你是谁》教学案例分析
6 儿歌教学的效果、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6.1 儿歌教学的效果
    6.2 儿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6.3 儿歌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汉语桥”比赛中选手的听说能力研究 ——以历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决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对外汉语听说能力相关研究
        (二)英语听说能力相关研究
        (三)“汉语桥”比赛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分析
    第一节 大赛概述
        一、大赛举办背景
        二、大赛举办目的
        三、大赛举办状况
        四、大赛选手情况
    第二节 大赛的考查环节
        一、历届大赛考查环节介绍与区分
        二、关于“听”的考查环节分析
        三、关于“说”的考查环节分析
        四、关于“听说”结合的考查环节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语桥”比赛中选手的听说能力分析
    第一节 选手听说能力的考查试题分析
        一、题型
        二、内容
    第二节 选手听说能力的表现情况分析
        一、关于“听”的表现情况
        二、关于“说”的表现情况
        三、关于“听说”结合的表现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桥”比赛中听说能力考查的优点与不足
    第一节 “汉语桥”比赛中听说能力考查的优点
        一、听说并重
        二、内容丰富
        三、稳中有变
    第二节 “汉语桥”比赛中听说能力考查的不足
        一、部分考查内容难易程度失衡
        二、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失调
        三、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考查比重失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桥”比赛对参赛选手培训的启示
    第一节 对培训内容的启示
        一、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
        二、注重较强的针对性
        三、注重难易程度要适中
        四、注重内容丰富多样
    第二节 对培训方法的启示
        一、注重听说结合
        二、注重方法创新
        三、注重分阶层培训
        四、注重讲练结合
    第三节 对培训教材选择的启示
        一、培训教材科学合理
        二、培训教材题型丰富
        三、培训教材取材广泛
        四、培训教材迎合学生需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态视角下MOOC学习社区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生态学理论
        1.4.2 互动理论
    1.5 中国大学MOOC与《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课程简介
        1.5.1 中国大学MOOC简介
        1.5.2 《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课程简介
第2章 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生态学解读
    2.1 MOOC学习社区
        2.1.1 社区和学习社区
        2.1.2 MOOC
        2.1.3 MOOC学习社区
    2.2 MOOC学习社区的生态学内涵
        2.2.1 MOOC学习社区的生态结构
        2.2.2 MOOC学习社区的生态功能
    2.3 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生态学内涵
第3章 生态视角下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1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1.1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互动的调查设计
        3.1.2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互动的数据分析
    3.2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共同体内部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2.1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者与教师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2.2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者与助学者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2.3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者与同伴学习者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3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共同体与MOOC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3.1 学习共同体与学习资源环境之间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3.2 学习共同体与交互协作环境之间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3.3 学习共同体与规范文化环境之间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3.4 小结:生态视角下MOOC学习社区的互动现状——生态失衡
        3.4.1 MOOC学习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受限
        3.4.2 学习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的互动失衡
        3.4.3 学习共同体与学习资源环境的互动受阻
        3.4.4 学习共同体与交互协作环境的互动障碍
        3.4.5 学习共同体与规范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失衡
第4章 生态视角下MOOC学习社区互动失衡的原因分析
    4.1 MOOC学习环境因素
        4.1.1 登陆模式不开放
        4.1.2 MOOC学习环境建设不完善
    4.2 学习共同体因素
    4.3 社会生态系统因素
第5章 生态视角下MOOC学习社区互动的策略性建议
    5.1 全面开放,改善MOOC学习环境
        5.1.1 改变模式,全面开放
        5.1.2 完善信息提示,促进参与和更深层次的互动
        5.1.3 支持全面下载,改良交互协作环境
        5.1.4 营造良好的规范文化环境
    5.2 增强意识,磨砺意志
    5.3 加强科普,建立基金,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6.2.1 研究的创新点
        6.2.2 研究的不足
        6.2.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和获奖情况
致谢

(5)卢梭“阶段式”教师角色观及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卢梭“阶段式”教师角色观的内涵
二、“阶段式”教师角色观对青少年时期教师的要求
    (一) 教学内容:有益和无益知识的区分与选择
    (二) 教学方式:采取师生问答的教学形式
    (三) 求知模式:教导学生学会独立求知
    (四) 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戒除不良嗜好
    (五) 师生关系:师生间进行有效的交谈
三、卢梭“阶段式”教师角色观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启示
    (一) 专业教学内容上应与时俱进, 确保知识的实用性
    (二) 专业教学方式上应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三) 学生求知模式上应培养学生独立求知的能力
    (四) 教师教育信念上应树立职业教师的顾客观
    (五) 师生关系上应促使师生进行有效的交谈

(6)汉英语调的异同和对外汉语语调教学——避免“洋腔洋调”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英语调的异同1
    1.1 英语语调及其声学表现
二、语调教学
    2.1 边界调教学
四、结语

(7)王鼎钧"人生三书"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王鼎钧与“人生三书”
    1.1.1 王鼎钧生平
    1.1.2 “人生三书”简介
    1.1.3 前人研究概况
1.2 本文研究说明
    1.2.1 选题缘起
    1.2.2 基本思路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生三书”的调音
2.1 大量使用四字音组
    2.1.1 节奏鲜明,掷地有声
    2.1.2 音律对称,铿锵有力
2.2 高度重视语音和谐
    2.2.1 琅琅上口,自然流畅
    2.2.2 悦耳动听,沁人心扉 第三章 “人生三书”的炼词
3.1 使用反义词
    3.1.1 对偶句式,富含哲理
    3.1.2 突出矛盾,彰显观点
3.2 运用类义词
    3.2.1 同类并举,具体分明
    3.2.2 气势充沛,论说充分 第四章 “人生三书”的择句
4.1 短句为主,干脆利落
4.2 整散结合,活泼灵动
4.3 善用问句,引人入胜 第五章 “人生三书”的设格
5.1 善用同异格
    5.1.1 二字同异格
    5.1.2 多字同异格
5.2 习用引用格
    5.2.1 典故引用
    5.2.2 格言引用
    5.2.3 俗语引用 第六章 “人生三书”的谋篇
6.1 标题设计
    6.1.1 点明论题,开门见山
    6.1.2 亮出观点,单刀直入
    6.1.3 指示情节,穿针引线
    6.1.4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6.2 章节安排
    6.2.1 先讲故事,再发议论
    6.2.2 先举证据,再作判断
    6.2.3 先陈旧知,再立新解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工作盘点
7.2 未来研究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有A有B”与“有A无B”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能产性与语体特点
二内部构成
    (一 )A(B 绝大多数也是 )是单音节体词性词或 语素,包括名词、代词、数词或语素
    (二)A、B 是动词或动词性语素
    (三)A、B 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
三语义与构式整合度
    (一)A、B的语义关系
        1.有 A 有 B
        2.有 A 无 B
    (二)构式语义
        1.有 A 有 B
        2.有 A 无 B
    (三)构式整合度
四句法
五语用
六语序
    1.A、B 语序的优选性
        1时空顺序
        2文化顺序
        3构词顺序
        4动作顺序
        5逻辑顺序
    2.语序的灵活性
七构式化历程
    (一)萌芽期
    (二)发展期
    (三)成熟期

(9)论绝海中津的《蕉坚稿》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受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目次
序论
    一 研究のきっかけ
    二 作者·作品绍介
    三 先行研究
    四 研究目的と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诗句の受容
    一「取语」の受容
    二「取意」の受容
    三「取形」の受容
第二章 、诗韵の受容
    一 汉诗の诗韵
    二 絶海の诗韵の受容状况
    三 絶海の中国诗に次韵する状况
第三章 、诗风の受容
    一 诗の受容
    二 词の受容
    三 赋の受容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谢辞

(10)《天问》是楚民族问歌体创世史诗——从藏族《世巴问答歌》看《天问》的文体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从内容结构看《天问》的创世史诗性质
四、结语

四、有问有答(12)(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和洪星. 青年与社会, 2020(30)
  • [2]儿歌在美国戴尔斯堡小学汉语课堂中的应用[D]. 张娟娟. 暨南大学, 2020(04)
  • [3]“汉语桥”比赛中选手的听说能力研究 ——以历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决赛为例[D]. 邓妮妮.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生态视角下MOOC学习社区的互动研究[D]. 刘彦楠.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5]卢梭“阶段式”教师角色观及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启示[J]. 廖慧琴.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09)
  • [6]汉英语调的异同和对外汉语语调教学——避免“洋腔洋调”之我见[J]. 林茂灿.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5(03)
  • [7]王鼎钧"人生三书"修辞研究[D]. 吕巧灵. 安徽大学, 2016(10)
  • [8]“有A有B”与“有A无B”比较研究[J]. 胡伟,王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 [9]论绝海中津的《蕉坚稿》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受容[D]. 闫秋君. 吉林大学, 2014(09)
  • [10]《天问》是楚民族问歌体创世史诗——从藏族《世巴问答歌》看《天问》的文体性质[J]. 范卫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标签:;  ;  

问答 (1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