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农村群众体育健身点现状调查分析

吉安市农村群众体育健身点现状调查分析

一、吉安市农村群众体育健身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启墨[1](2021)在《国际大众健身服务趋势与我国中部地区全民健身供需现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为例》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逐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中部地区大众体育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且中部地区各省之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其中江西在中部地区各省中相对处于落后位置。因此,对江西全民健身服务供需现状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现状和国际大众健身服务趋势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手段,以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客观描述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需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与欧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与不足,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调研发达国家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现状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具有完善的法制化管理及相关政策,形成了多部门协调配合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制度,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有效引导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注重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设置完善了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制度,同时还注重培养民众终身体育意识,关注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兴建了一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为居民的健身提供了场地和设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供需不足的问题,如,体育资金体系不完善,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如国家规定彩票公益金是要投入到体育建设之中,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6.02%的单位能按规定投入;体育设施使用效率偏低,体育场地分布不合理,如国家提出“15分钟健身圈”,但仍有41.91%的居民无法在15分钟之内到达健身活动区域;虽然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数量严重不足,社会指导员只占全省总人数的1.7‰,低于国家标准的2‰,且层次不高,无法全方位指导等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大众健身公共服务建设经验,总结得出帮助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解决供需中存在问题的建议:(1)高质量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参与机制;(2)高质量分配体育资金流向,创新资金监管制度;(3)高质量统筹体育设施配置,创新设施利用效能;(4)高质量凝练体育活动内容,创新体育组织体系;(5)高质量建设健身指导体系,创新全民健身服务机制;(6)高质量构建大数据宣传体系,创新体育信息传递手段;(7)高质量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创新政策落实保障机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手段有效改善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现状。

安成[2](2020)在《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对于公共体育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最基础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现代城市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载体,社区体育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体育需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标准化从根本上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公共体育的服务主要还是由各级政府部门进行着安排和管控。天水市政府以建设健康天水,巩固和扩大体育强市创建成果为目标,逐步完善符合天水市情、覆盖城乡、产品设施充实多元、服务水平对等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情况及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发展趋势,结合天水市实际发展情况,探讨了我国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中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优化的路径和建议措施。本文首先通文献综述法对关于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且整理了关于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在天水市2个中心区(秦州区、麦积区)2个边缘区(甘谷县、清水县)选取了8个社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8个社区共737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现状有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目前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在管理方面所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用地面积不足和选址不合理2、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类型单一和数量不足3、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4、管理和维护方面不及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1、加强对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的重视程度2、拓展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3、对社区专业指导人员进行定期培训4、健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维修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天水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结合公共管理学、公共治理理论相关理论等知识,对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昊鸿[3](2020)在《上海市奉贤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的过程中,农村体育的发展逐渐成为关系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我国的群众体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就不能忽视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短板,也是影响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和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推动政府政策实施方面起到试验田的作用。在农村体育发展领域里,上海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本文以上海市奉贤区农村体育发展为例,对奉贤区农村体育的开展进行调研与创新研究,因势利导,探讨有利于奉贤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上海市奉贤区农村居民体育运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对目前上海市奉贤区农村居民的体育运动状况进行研究,对奉贤区体育职能部门的工作、体育企业经营现状以及居民体育运动的习惯、体育政策的知晓程度、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等进行调查。通过对收集的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奉贤区农村居民体育运动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反映上海市奉贤区农村体育的基本状况,客观揭示奉贤区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困之策,为奉贤区农村体育振兴提供理论借鉴。上海市奉贤区农村体育状况调查结果:1、奉贤区农村体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主要集中靠近市区的农村,而较远的郊区以及乡镇则相对弱化。2、奉贤区农村体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体系,在相关体育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农村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3、奉贤区体育管理部门体育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体育场地设施设置趋于合理,与居民相关的体育健身设施数量只能基本满足居民锻炼要求。4、农村居民对体育健身的意识不断提高,对体育健身设施以及体育赛事活动的质量及内容要求逐渐提升。5、奉贤区现阶段体育财政预算的投入重点在体育传媒、体育文化旅游、体育训练等类目,群众体育投入相对较少。奉贤区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以及赛事运维的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民营资本为辅,体育资金来源的结构还不够优化。6、奉贤区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储备但仍不能满足农村体育市场需求,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属于兼职来服务体育活动的,且社会体育指导员待遇不高,流动性大。针对上海市奉贤区农村体育调查结果,所采取的对策:1、加大政府财政对群众体育项目的资金投入。2、建设小型简易体育场馆并进行市场化运作。3、制定与政府体育部门、学校的联动机制提升体育设施利用率。4、增加体育设施管理及维护人员的数量,建立有效监管机制。5、进一步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6、加强农村体育政策在居民中的宣传力度。7、政府部门加大对民营体育企业的扶持力度。8、加强国际间体育交流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仇泽国[4](2019)在《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托的重大招标项目和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课题的要求选取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并结合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绩效评价等理论对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对省内44个行政村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利用绩效评价理论的“4E”原则和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基础性条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条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果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定量统计法赋予权重,制定出可量化的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方法,并对所调研的省内各地级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调查结果显示:(1)江西省投入巨资推动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和管护方面还亟待加强;(2)长期以来,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严重缺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健身指导和体育活动组织服务;(3)江西省农村体育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效果,公共体育服务的效果渐显,但农民在体育用品与服务方面的投入意识还有待提高;(4)江西省农村居民对三类问题的评价明显呈现出一致的规律,即对三类问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果)的评价最高,其次是对二类问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条件)的评价,而对一类问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基础条件)的评价最低。按照评价体系计算的结果显示:南昌市(82.7分)、新余市(78.1分)和萍乡市(76.8分)综合得分分列前三位,11个地级市的均值为(62.2)分。从地区分布来看,南部地区综合得分均值达到(50.4)分,远远落后于中部地区(67.7分)和北部地区(65.8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整体水平较差,而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得分差距不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较为接近。据此,针对进一步提高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出了进一步增强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力度、增加省内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专项经费和专业人员的保障性投入、培育和提升江西省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等对策建议。

王小娟[5](2018)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本研究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活动。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德尔菲法、案例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以及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较好实践效果的典型案例分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研究: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研究;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与绩效评估体系研究;3)江、浙、沪部分农村地区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应用效果实证研究;4)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及模式类型研究;5)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措施与法律保障制度研究等。通过对江、浙、沪3省市45个乡镇,95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和760名村民的访谈和调查所获取的访谈记录脚本、录音、照片与视频以及数据资料整理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构成要素是由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和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两大部分组成。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包括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机构等多元主体元素在内的协同配合。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主要有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条件保障等。2、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类型主要分为:主体协同配合型、创新体制与机制型、创新组织建设型、创新工作方法型、创新活动形式型、创新活动内容型、创新条件保障型。所调查的乡镇、行政村为农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通过这些协同创新模式的实践活动,在完善体育组织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场地器材使用率,群众的满意度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实效性。3、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比较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本文的评价研究具有成效,论证了通过有效的协同创新实践活动,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具有较强的实效性。4、依据本论文调查结果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乡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强,公共体育服务实效也好,两项总得分之和排在前15名中的乡镇数占所调查乡镇数的比例,江苏、浙江、上海分别为11.8%、36.4%、83.3%。三省市协同创新能力与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总体评价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5、通过对典型乡镇和行政村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情况的定性评价分析,佐证了定量评价分析的结果并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对服务效果的影响较大。乡镇和行政村在为农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协同创新能力较强,就能取得较好的服务实效。反之,协同创新能力较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效果也相对较弱。6、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仍然存在不足和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提高服务主体协同合作能力;加大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创新力度;创新农村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创新工作能力;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不断创新理念和思路等对策与措施,切实有效地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实效。7、加强农村体育法律制度的建设,制定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才能保障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实际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有专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指导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同时需要逐步建立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层次丰富、内容翔实的农村体育工作的法律规范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宋启桂[6](2018)在《供给侧改革下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十三五计划》等国家重量级文件的发布,对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本研究以国家供给侧改革为视角,以社会分层为切入点,以徐州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居民满意度、居民需求情况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徐州市18个社区居民和相关体育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和访谈,分析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体育需求差异性,了解对各类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当前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15年被省体育局命名为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后,在加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等群众体育方面,均有显着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但也仍存在供非所需的无效供给,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方式、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非均衡性。(2)徐州市社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满意水平不高,体现在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社区对于供给内容满意程度有所不同;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在居民需求度方面,同样存在显着差异,即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在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具体的需求偏好不同。(3)研究得出,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由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含以学校为代表的事业单位)、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体育类企业和以公益性的体育社会组织三部分,以“协同供给”的方式提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不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策略上,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以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为切入点,按需供给为重要方式,不断深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改革,丰富内容多样化供给。

陈德旭[7](2017)在《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中国转型中,经济领域步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迎来治理时代,预示着经济改革向社会改革转变,社会建设正是社会改革的核心议题,其理念逐渐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形式涉及城乡二元格局突破,内容指向公共服务均等化。体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项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更需延伸至农村场域,以实现民众体有所享。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旨在从现状描述、体系探索和运行解释来完成其客观事实、静态组构及动态规律的综合目的,其学术价值在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直接关乎民生。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将从管理逻辑走向自治道路,更多地体现农民享有的体育权益和参与体育决策的权利,从一种垄断思维转为共治模式,倡导多元主体共建共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公民享受体育服务的和谐画面。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逻辑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借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以来自10个省(市、区)的农村居民和体育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探讨了以下内容:第一,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演进与审视、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多元治理主体分析;第二,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及主要要素,并对其发展现状、社会差异、所存问题及困境成因作了剖析;第三,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研究,从社会运行论视角出发展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条件及机制的演绎表达。通过逻辑推理与实证调研,得出如下结论:(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社会建设的切实内容,属社会事业一环,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重要任务,关系着村民体有所享的实现。(2)国外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经历了注重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改革政府的公共选择、倡导公平的新公共行政、引入市场的新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及以民为本的新公共服务等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时期。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政策法规、场地设施、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和活动开展等要素,且各国特色独具、异同鲜明。(3)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成形。运行模式包括无暇顾及的自治型、政社合一的垄断型、创新管理的协作型和社会治理的融合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表达是民主自由的真实体现;决策执行利于实现农民体育所需;筹资渠道确保制度内外联合募集及生产管理便于明确治理主体责任。(4)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类型有代表权威的政府、追求效率的市场、倡导关怀的社会组织、强调义务的自治村委及注重共享的村民个体。(5)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成涉及供给主体、需求受体及场地设施、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政策法规、信息宣传、技术指导、活动赛事、体质测试和监督评估九项客体要素。(6)村民体育活动参与特征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具体体现与直接反映;村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意识显着,需求愿望强烈;政府处在管理向服务转变的阶段,与社会治理理念契合,体现在治理方式的社会组织倡导及治理手段的软硬结合,个体参与的态度略显消极。(7)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治理主体有限、供给体制受阻、供给机制不畅等;其因在于政府与社会观念滞后、城乡二元格局的并存、体育体制建设不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等。(8)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复杂且丰富,属于社会运行论中的一块,人口去留格局、行政区划多级、村民收入渐增、村落文化深厚、社会建设盛行及生态文明呼吁等都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良性运行须考虑的条件。(9)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是在相关制度安排下,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各主体或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其运作过程。运行动力机制的工作原理分作自上而下的管理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型;运行整合机制的硬件中心注重场地设施建设的选址集中,软件中心强化政策法规制定的部门协同;运行激励机制要对多元治理主体采取差异激励;运行控制机制有权威机构的组织控制、政策法规的制度控制及乡规民约的文化控制;运行保障机制涉及人才队伍、经费投入、场地设施、信息网络等项。

王莉智[8](2016)在《社区大众健美操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桂林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姚磊,田雨普[9](2014)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地了解安徽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享受基本的体育文化服务情况,对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指标:调查农民对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需求及体育文化服务供给特征,影响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因及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民的体育文化参与度不高;农民的体育文化参与度呈现地区差异、人群差异和阶层差异;农民参与体育文化服务的意愿较强;农民体育文化服务需求公共因子依次为体育经费、体育器材设施、体育指导服务、体育制度法规、体育组织管理、体育信息;农民对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求的满意度呈低水平的认可。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特征为:体育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较大,供给结构不合理,投入经费不足,制度管理不完善;农村体育文化服务指导力量薄弱;体育文化服务信息不畅通,农民需求的信息量较为匮乏;农村体育文化服务责任主体责、权、利不明晰,供给主体的服务意愿不强、工作方式和思路狭窄,服务型机构的建设理念尚未成型。针对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表现特征,提出建设基本举措和改善建议。

马艳卿[10](2013)在《上海市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农村开展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农村体育发展相对缓慢,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3月宣布在全国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上海市为了积极配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2006年10月上海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颁布了《关于积极实施上海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在本市松江区、闵行区等10个区加快行政村农民体育设施建设,并详细规定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方案。2011年1月上海人民政府颁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中提出:“要大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农村体育,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松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市体育局加快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建设速度列全市首位,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上海市唯一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区”。本研究主要是根据上海市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就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剖析影响其实施的因素,并着重探讨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对策。对上海市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宣传、实施和管理效果较好,场地设施选址合理、维护及时,且配置基本覆盖全区,已形成三级服务网络,农村居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和知晓度较高。2、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资金的投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区财政体育经费比较充足,但社会资本投入相对较少。3、松江区各街道(乡镇)行政村都会对农民体健身工程的项目配置相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由于松江区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有限,多数存在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的指导起到了作用,但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是难以保证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4、农村居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使用大多以健身器材的活动上为主,篮球和乒乓属于现代体育项目,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可能难以接受,而现有的一些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足以取代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项目,应进一步了解农村居民的需求。5、松江区农村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多数街道(乡镇)行政村对如何以健身工程为载体,组织农民开展一些具有民间性、传统性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发挥健身工程的杠杆效应,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持续健康的实施,有着一定的想法和措施,但也有部分农村仅仅停留在篮球、门球、乒乓球竞赛和健身活动上。6、松江区多数街道(乡镇)行政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管理权责分明,各街道(乡镇)、各行政村之间合作交流频繁,但是仍有部分街道(乡镇)行政村的体育组织薄弱,相互间沟通交流较少。7、松江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较为偏远的自然村则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上相对落后于发展较好的中心村。

二、吉安市农村群众体育健身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安市农村群众体育健身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大众健身服务趋势与我国中部地区全民健身供需现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迈向体育强国离不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2.2 迈向健康中国离不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2.3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构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全民健身
        2.1.2 公共服务体系
        2.1.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全民健身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
        2.2.3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对德国大众体育的研究
        2.3.2 对日本大众体育的研究
        2.3.3 对美国大众体育的研究
    2.4 综述小结
    2.5 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3.2.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3.2.3 具体研究方法
    3.3 研究思路
4.结果与分析
    4.1 欧美国家大众健身服务发展趋势及经验
        4.1.1 德国大众健身服务现状
        4.1.2 美国大众健身服务现状
        4.1.3 日本大众健身服务现状
        4.1.4 研究德国、美国、日本大众健身公共服务的经验启示
    4.2 中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的供需现状
        4.2.1 体育资金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2 场馆设施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3 体育活动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4 体育指导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5 体育信息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6 体育政策法规执行与监督现状与分析
    4.3 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3.1 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社会参与程度低
        4.3.2 资金体系不完善,基本建设投入难保障
        4.3.3 体育场馆分布不合理,设施使用效率低
        4.3.4 组织体系不健全,体育活动普及率低
        4.3.5 指导教育体系不完善,健身质量难以保障
        4.3.6 信息配置不合理,宣传手段较单一
        4.3.7 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政策落实效果差
5.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社区公共健身设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三、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区
        (二)公共设施
        (三)公共健身设施
    二、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设计与回收
        (一)问卷设计的原则
        (二)问卷设计的步骤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四)问卷效度及信度检验
    三、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区公共健身设施布点状况
        (二)社区公共健身器材管理状况
        (三)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来源情况
        (四)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数量和类型情况
        (五)社区居民使用公共健身设施的情况
        (六)社区公共健身器材的定期维护状况
        (七)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满意情况
第三章 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健身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健身设施用地面积不足和选址不合理
        (二)公共健身设施类型单一和数量不足
        (三)公共健身设施缺少专业指导人员
        (四)公共健身设施维护不及时
    二、原因分析
        (一)市政府对于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社区公共健身设施资金来源单一
        (三)资金短缺、社区缺少组织集体活动和社区管理不规范
        (四)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优化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拓展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
    三、对指导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四、健全公共健身设施管理和维护体制
        (一)明确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责任
        (二)建设专业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团队
        (三)促进体育社团和社区健身团体之间的互动
        (四)加强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和维护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上海市奉贤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的定义
        1.3.2 农村体育的定义
        1.3.3 农村体育的内容
        1.3.4 上海地区农村体育的相关文献综述
        1.3.5 上海农村体育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2.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3.1 上海市奉贤区农村体育现状
        3.1.1 奉贤区农村体育财政支出
        3.1.2 奉贤区农村体育设施配置
        3.1.3 奉贤区农村体育设施管理及维护
        3.1.4 奉贤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配置
    3.2 奉贤区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
    3.3 奉贤区农村居民对体育的体验度的研究
        3.3.1 奉贤区农村居民对体育政策知晓度情况调查
        3.3.2 奉贤区农村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3.3.3 奉贤区农村居民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
        3.3.4 奉贤区农村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同度
    3.4 奉贤区乡镇街道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3.4.1 奉贤区农村居民对街道体育工作满意度调查
        3.4.2 奉贤区农村居民对体育发展的意见调查
    3.5 奉贤区民营体育企业对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影响
        3.5.1 奉贤区民营体育企业体育设施配置情况调查以奉翔体育为例
        3.5.2 奉贤区民营体育企业运营现状及对农村群众体育的影响
        3.5.3 奉贤区民营体育企业运营模式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4 对策
    4.1 加大政府财政对群众体育类目的资金投入
    4.2 建设小型简易体育场馆并进行市场化运作
    4.3 制定与政府体育部门、学校的联动机制提升体育设施利用率
    4.4 增加体育设施管理及维护人员的数量,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4.5 进一步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
    4.6 加强农村体育政策在居民中的宣传力度
    4.7 政府部门加大对民营体育企业的扶持力度
    4.8 通过加强国际间体育交流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4)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界定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公共财政理论
        1.6.2 公共产品理论
        1.6.3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1.6.4 绩效评价理论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对公共服务的研究
    2.2 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
    2.3 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
    2.4 对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
    2.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研究评述
3 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现状
    3.1 城乡和地区间公共体育服务差异长期存在
    3.2 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现状
        3.2.1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作用渐显
        3.2.2 农村体育活动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3.3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未获足够重视
    3.4 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现状
        3.4.1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
        3.4.2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护虽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但整体管理水平仍需提高
    3.5 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提升但相关问题日益突出
        3.5.1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类型较为单一
        3.5.2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普遍不高
        3.5.3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整体开放度较低
    3.6 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居民健身需求不吻合,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3.6.1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居民健身需求不吻合
        3.6.2 农民体育锻炼参与度和体质状况堪忧
    3.7 “以县为主”的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和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3.7.1 “以县为主”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3.7.2 农村各类体育组织日益丰富,但专职专业人员极为欠缺
4 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4.2 江西省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评价
        4.2.1 江西省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基础性条件的评价
        4.2.2 江西省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条件的评价
        4.2.3 江西省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果的评价
    4.3 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三大类问题的权重赋予
    4.4 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综合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思路和步骤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小结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关于协同创新和实效性理论方面的研究
        2.1.1 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
        2.1.2 企业的协同创新研究
        2.1.3 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研究
        2.1.4 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
        2.1.5 关于实效性方面的研究
        2.1.6 国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
    2.2 关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研究
        2.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2.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2.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
        2.2.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性研究
        2.2.5 国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2.3 关于协同创新和实效性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3.1 协同创新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3.2 实效性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4 小结
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
    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3.2 协同创新和实效的概念及涵义
        3.2.1 协同创新的一般概念
        3.2.2 协同创新的涵义
        3.2.3 实效的概念及实效性的涵义
    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概念、涵义及特征
        3.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概念
        3.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涵义
        3.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特征
        3.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性定义
    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3.4.1 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及其关系
        3.4.2 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及其关系
    3.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3.5.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管理体制
        3.5.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3.6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3.6.1 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3.6.2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分值权重分配
    3.7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示意图
    3.8 小结
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实践应用研究
    4.1 访问调查结果
        4.1.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协同创新能力调查结果
        4.1.2 服务实效调查结果
    4.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评价分析
        4.2.1 评价结果得分排序分析
        4.2.2 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的统计检验分析
        4.2.3 三项得分位于同档分数段的乡镇分布情况分析
    4.3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
        4.3.1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模式归类
        4.3.2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小结
5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措施与法规制度保障研究
    5.1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体育健身意识方面
        5.1.2 体育健身组织方面
        5.1.3 协同创新能力方面
        5.1.4 农村体育人才、资金、健身场地方面
        5.1.5 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方面
    5.2 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的对策与措施
        5.2.1 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2.2 提高服务主体协同合作能力
        5.2.3 加大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创新力度
        5.2.4 创新农村体育社团组织形式
        5.2.5 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5.2.6 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
        5.2.7 不断创新理念和思路
    5.3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法规制度保障研究
        5.3.1 制定保障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专门法规的必要性
        5.3.2 建立保障农村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5.4 小结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乡镇访谈调查提纲
附录二: 行政村访谈调查提纲
附录三: 村民访谈询问内容
附录四: 实证访谈调查基本材料
附录五: 实证访谈调查部分照片
附录六: 作者简历

(6)供给侧改革下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供给侧改革发展政策导向
        1.1.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问题”亟待解决
        1.1.3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需要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社区
        2.1.2 公共体育服务
        2.1.3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
        2.1.4 城乡结合部
    2.2 国内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现状
        2.2.2 国内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现状
        2.2.3 公共服务与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2.2.4 社区类型的划分研究
        2.2.5 供给侧改革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比较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情况
        4.1.1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4.1.2 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4.1.3 农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4.2 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现状
        4.2.1 不同类型社区居民调查对象样本结构情况
        4.2.2 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现状
    4.3 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状
        4.3.1 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总体对比分析
        4.3.2 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多维度分析
    4.4 社区居民满意度与需求度分析与讨论
        4.4.1 徐州市社区居民满意度与需求度关系
        4.4.2 建立社区居民需求表达机制
    4.5 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策略
        4.5.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进展
        4.5.2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策略
        4.5.3 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策略
        4.5.4 农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策略
5 结论
6 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
2 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
    2.1 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综合学科交融
        2.2.1 社会治理视域
        2.2.2 公共服务理论
        2.2.3 社会秩序理论
        2.2.4 社会运行理论
3 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演进与审视
    3.1 社会主义改造时的初探(1949-1956 年):主体单一的自治型
        3.1.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要素显现
        3.1.2 政府单一主体,运行效率略低
        3.1.3 无暇顾及的自治模式
    3.2 人民公社时的曲折发展(1958-1984 年):政社一体的垄断型
        3.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偏向推进
        3.2.2 政府公社一体,社会力量介入
        3.2.3 政社合一的垄断模式
    3.3 家庭承包制的过渡复兴(1985-2005 年):三驾马车的协作型
        3.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
        3.3.2 三驾马车齐驱,制度建设加强
        3.3.3 创新管理的协作模式
    3.4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全面完善(2006 年-):多元格局的融合型
        3.4.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渐畅
        3.4.2 多元参与格局,注重体育共享
        3.4.3 社会治理的融合模式
    3.5 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3.5.1 需求表达:“无意识-同质性-主动性-有意识”的民主激发
        3.5.2 决策执行:“独揽-转向-联动-复合”以实现农民体育所需
        3.5.3 筹资渠道:“制度外-外主内次-内主外次-制度内”的转向
        3.5.4 生产管理:“集体-政社一体-分离-分工”以明确主体责任
4 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4.1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4.1.1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2 德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3 美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4 加拿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5 日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6 韩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
        4.2.1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国际比较之同
        4.2.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国际比较之异
    4.3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4.3.1 注重政策法规颁布的连续性及依法治体
        4.3.2 确保公共体育设施规范推进且有效利用
        4.3.3 增强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整合机制
        4.3.4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4.3.5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并建立专项财政制度
        4.3.6 积极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平台的搭建
        4.3.7 创新“保底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
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分析
    5.1 社会治理主体的分析框架
    5.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类型划分
        5.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政府组织
        5.2.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组织
        5.2.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
        5.2.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自治组织
        5.2.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公民个体
    5.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
        5.3.1 政府协调: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总体把握
        5.3.2 市场配置: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利益衡量
        5.3.3 社会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活力激发
        5.3.4 村委自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自由表达
        5.3.5 村民自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目标聚焦
6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及其概况
    6.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6.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6.2.1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6.2.2 一号文件:农村文化及体育发展的关注
        6.2.3 国家层面: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体育元素
        6.2.4 它域镜鉴: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参考
        6.2.5 上下对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6.2.6 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6.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素的主要内容
        6.3.1 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物质基础
        6.3.2 农村公共体育组织管理服务:运转中心
        6.3.3 农村公共体育经费保障服务:外在需要
        6.3.4 农村公共体育政策法规服务:方向指引
        6.3.5 农村公共体育信息宣传服务:畅通渠道
        6.3.6 农村公共体育技术指导服务:技能获取
        6.3.7 农村公共体育活动赛事服务:呈现方式
        6.3.8 农村公共体育体质监测服务:健康追踪
        6.3.9 农村公共体育监督评估服务:确保成效
7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状况调研
    7.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调查
        7.1.1 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信息
        7.1.2 农村居民体育活动参与特征
        7.1.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状况
        7.1.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情况
        7.1.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评价形式
    7.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差异比较
        7.2.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地区差异
        7.2.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性别差异
        7.2.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年龄差异
        7.2.4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职业差异
        7.2.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学历差异
        7.2.6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收入差异
    7.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归纳
        7.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7.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7.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有限
        7.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制受阻
        7.3.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不畅
    7.4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困因分析
        7.4.1 政府与社会观念滞后
        7.4.2 城乡二元格局的并存
        7.4.3 体育体制建设不完善
        7.4.4 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8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条件研究
    8.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人口条件
        8.1.1 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特点
        8.1.2 人口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政治条件
        8.2.1 我国农村政治建设特点
        8.2.2 政治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经济条件
        8.3.1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特点
        8.3.2 经济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4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文化条件
        8.4.1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特点
        8.4.2 文化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社会条件
        8.5.1 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特点
        8.5.2 社会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6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环境条件
        8.6.1 我国农村环境建设特点
        8.6.2 环境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9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及治理路径
    9.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概述
    9.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研究
        9.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概述
        9.2.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系统构成
        9.2.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工作原理
        9.2.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基本功能
        9.2.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治理路径
    9.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研究
        9.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概述
        9.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的对象
        9.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的中心
        9.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的过程
        9.3.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治理路径
    9.4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研究
        9.4.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概述
        9.4.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的标准
        9.4.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的手段
        9.4.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的过程
        9.4.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治理路径
    9.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研究
        9.5.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概述
        9.5.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的对象
        9.5.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的手段
        9.5.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的过程
        9.5.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治理路径
    9.6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9.6.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概述
        9.6.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的对象
        9.6.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的手段
        9.6.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的过程
        9.6.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治理路径
10 结论、建议、创新与局限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3 创新
    10.4 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相关素材
附录4 科研情况

(9)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1.2.2 问卷调查
        1.2.3 访谈
        1.2.4 数理统计
    1.3 农民社会分层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农民需求特征分析
        2.1.1农民体育文化活动参与的需求特征分析
        1.不同区域农民的体育文化活动参与度分析
        2.农民参与体育锻炼质量的需求差异分析
        2.1.2 农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需求意识特征分析
        1.体育文化服务需求的目的
        2.接受体育文化服务指导和运动技能获得情况
        3.参与运动的障碍
        4.未参与体育文化服务的农民需求意向和关心的问题
        2.1.3 农民对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感知特征分析
        2.1.4 农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因子分析
        2.1.5 农民对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满意度分析
    2.2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特征分析
        2.2.1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分析
        2.2.2 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要素分析
        1.体育文化服务物质资源要素
        2.体育文化服务经费资源要素
        3.体育文化服务人力资源要素
        4.体育文化服务的法规制度资源与组织机构建设资源要素
        5.体育文化信息服务资源要素
        6.体育文化服务内容资源要素
        2.2.3 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2.3 影响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分析
3 完善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举措
    3.1 提高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意识
    3.2完善农村体育文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制度
        3.2.1加强农村体育文化服务的法规体系建设
        3.2.2 建立农村体育文化服务的公共财政制度
        3.2.3 强化政府农村体育文化服务绩效评价、问责和监督
    3.3 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组织建设
    3.4 加强农村体育文化设施建设
    3.5 明晰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
    3.6 完善农村体育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
    3.7 完善农民体育文化信息的传播机制
    3.8 建立农民体育文化服务需求的表达渠道
    3.9 构建以农村社区为平台的体育文化服务载体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2 建议

(10)上海市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
        1.3.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界定
        1.3.3 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
        1.3.4 影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因素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市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情况概述
    3.2 松江区各级政府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支持和宣传
    3.3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场地设施的建设
        3.3.1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选址
        3.3.2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配置
        3.3.3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质量
    3.4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经费
    3.5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3.6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对农村体育的影响
        3.6.1 松江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设
        3.6.2 松江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3.6.3 松江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工作的开展
        3.6.4 松江区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3.6.5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利用情况
    3.7 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3.8 影响上海市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3.9 上海市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对策研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吉安市农村群众体育健身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大众健身服务趋势与我国中部地区全民健身供需现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为例[D]. 朱启墨.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天水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优化路径研究[D]. 安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上海市奉贤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昊鸿.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江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仇泽国. 江西财经大学, 2019(11)
  • [5]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D]. 王小娟. 浙江大学, 2018(05)
  • [6]供给侧改革下徐州市不同类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D]. 宋启桂.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7]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D]. 陈德旭. 上海体育学院, 2017(01)
  • [8]社区大众健美操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桂林市为例[D]. 王莉智.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 [9]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姚磊,田雨普. 中国体育科技, 2014(03)
  • [10]上海市松江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艳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吉安市农村群众体育健身点现状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