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藻结皮的精细结构与发育

沙漠藻结皮的精细结构与发育

一、荒漠藻壳的精细结构与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丙昌,武志芳,李彬[1](2021)在《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敏感区和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当今我国生态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藻类、真菌和孢子植物与土壤颗粒胶结而成的有机复合体,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护、养分积累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论述了生物土壤结皮类型与演替过程;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不同环境中生物结皮微生物和藓类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人工生物结皮培养与生态恢复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最后从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生物结皮不同生物类群之间及其与种子植物的种间关系、生物结皮人工培养和生态恢复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与展望,以期对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周晓兵,张丙昌,张元明[2](2021)在《生物土壤结皮固沙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等孢子植物类群与土壤颗粒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在全球干旱区地表广泛分布,是干旱地表生物覆被层的主要构建者。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植物群落演替的先锋类群,能够提高荒漠地表的稳定性,固定碳和氮等营养元素,增加土壤肥力,并在保持土壤水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干旱区受损地表的生态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分析组成生物土壤结皮的物种更替与维持其结构的胶结方式转变之间的生态关系,阐释了生物土壤结皮固沙的生物学基础,提出在人工结皮恢复实践中,应选择以本地优势物种(如具鞘微鞘藻、齿肋赤藓和银叶真藓等)为目标种的生态学原则,并通过对目标物种的纯化、培养,完成由实验室至温室的扩繁过程,实现逐级扩大生产,为野外固沙应用提供充足种源。阐述了结皮野外接种恢复的最适物种组成、物理化学方式结合的组合模式,提出应从地表稳定性、土壤养分和结皮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生长状况评估,梳理了中国在结皮人工恢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阐释了利用人工培养生物土壤结皮开展生态修复的应用前景。

李兴海[3](2019)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蓝藻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生物结皮对沙漠固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结皮中包含微生物种类有细菌、真菌、蓝藻和绿藻,其中由蓝藻为主形成的藻类结皮,是沙丘开始固定的标志。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固碳,有些蓝藻并可固氮,此过程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因此开展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藻类结皮中蓝藻非培养和可培养多样性的研究,对我们掌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蓝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并为今后预防和治理荒漠化具有实践意义。本论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0个样地进行蓝藻非培养和可培养的研究。分别构建蓝藻16Sr RNA和psbA基因克隆文库,通过生物学信息学分析获得蓝藻多样性组成,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蓝藻多样性的影响及相关性;可培养蓝藻多样性通过培养观察鉴定得到蓝藻多样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16S rRNA克隆文库比对结果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蓝藻分为以下类别:1)微鞘藻属(Microcoleus),占比45.66%;2)席藻属(Phormidium),占比9.25%;3)颤藻属(Oscillatoria),占比15.61%;4)拟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占比7.51%;5)念珠藻属(Nostoc),占比3.47%;6)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占比0.58%、7)伪枝藻属(Scytonema),占比1.16%、8)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占比1.16%。未分类蓝藻占所有序列的15.61%。微鞘藻属是蓝藻群落中的优势属。psbA基因克隆文库鉴定结果如下:1)盖丝藻属(Geitlerinema),占比50%;2)微鞘藻属(Microcoleus)占比为4.84%;3)念珠藻属(Nostoc)占比3.23%;4)鱼腥藻属(Anabaena)占比41.94%。采用16S rRNA序列进行分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非培养蓝藻分为5科8属。psbA基因是蓝藻叶绿体光合作用相关功能基因,也可作为蓝藻多样性研究对象,本研究其分类种类较16S rRNA序列少,采用psbA基因序列分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非培养蓝藻分为2科4属。(2)根据NMDS分析10个样点中,各样点之间均为显着性差异,说明每个样点中蓝藻种类存在差异性。PCA分析的前两轴共解释了63.62%,第一主成分则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解释量,根据样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推测,第一主成分为土壤全氮含量。所有环境因子经过计算对OTU丰度的影响大小为,NO3--N>TK>pH>MBC>SOC>MBN>TN>NH4+-N>TP。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与蓝藻群落的多样性正相关,相关性为NO3--N>TP>NH4+-N>SOC。铵态氮、硝态氮,土壤有机质,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蓝藻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硝态氮,在各个样点蓝藻中,均呈现显着正相关。(3)非培养蓝藻16S多样性分析中,蓝藻群落丰富度表现为沙漠南部>沙漠东部>沙漠北部>沙漠西部;蓝藻群落的多样性表现为:沙漠东部>沙漠南部>沙漠北部>沙漠西部。不同地貌蓝藻多样性大小顺序为:沙丘低地>背风坡>迎风坡>沙丘顶部。(4)培养观察的10份土壤样本中共有藻类植物29种,隶属于3门10科13属,其中蓝藻4科9属19种,占总种数的65.5%,以圆形或椭圆形种类为优势。其中蓝藻优势科为色球藻科和颤藻科,优势属有色球藻属和颤藻属。我们提取样本的10份土壤中藻类植物的优势种有二分集球藻和具鞘微鞘藻,分布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所有发育有藻类结皮的区域。

朱朝霞[4](2018)在《荒漠蓝藻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抗逆相关基因COO9104051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发状念珠藻(Nostoc flagelliforme),俗称发菜,是一种陆生固氮蓝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地区。发菜对非生物胁迫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如干旱、低温、高温、强紫外辐射等胁迫。发菜抗逆基因的发掘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发菜适应环境逆境的机制,还将获得抗逆基因为转基因作物利用。本课题组前期进行了发菜抗逆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初步鉴定工作,本课题就其中一个抗逆候选基因(Nfl:COO9104051,NCBI)进行了功能鉴定和作用机制的研究。COO9104051基因在干旱、紫外和冷胁迫下均上调表达,但之前未有任何功能线索报道。低温处理实验结果显示:COO9104051能显着增强转基因鱼腥藻PCC 7120对低温的耐受性,并且转基因藻株的藻胆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着高于空载体对照藻株,前者的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也显着高于后者,但两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低温胁迫下没有显着差异。上述结果表明,COO9104051可能通过增加保护性色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增强鱼腥藻PCC 7120对低温胁迫的抵抗力。我们进一步开展了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做了初步的功能分类,包括光合作用相关、呼吸作用相关、氧化还原相关、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与代谢相关等,发现超表达藻株呼吸作用的部分基因发生下调表达,核糖体亚基编码基因也下调表达,而光合作用的捕光蛋白基因上调表达,糖基转移酶基因也上调表达。转录组数据说明,低温处理条件下转基因藻株可能通过增强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和蛋白合成的能量消耗抵来御低温胁迫,同时多糖的合成增加也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此外,我们也进行了其它相关的胁迫实验。甘露醇(Mannitol,Man)渗透胁迫和甲基紫精(Methyl viologen,MV)氧化胁迫处理结果显示:COO9104051基因不同程度地增强了转基因鱼腥藻PCC 7120对上述胁迫的耐受能力;但高温和紫外处理结果显示:转基因鱼腥藻PCC 7120对高温和紫外辐射的耐受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最后,我们还发现培养基加氮与否也影响转基因藻株的胁迫适应能力。缺氮培养基BG110培养的结果显示:COO9104051能促使转基因鱼腥藻PCC 7120在缺氮环境生长速度较对照的更快;尽管转基因和对照藻株在缺氮24小时后都能完成异形胞的分化且异形胞频率没有明显差异,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超表达藻株中异形胞分化和固氮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藻株,这意味着超表达藻株中固氮相关的细胞分化更加迅速。总之,我们通过转基因手段发现发菜基因COO9104051具有多方面的抗逆功能,且对冷胁迫的抗逆表型最为突出。

杨利云[5](2017)在《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人工藻结皮的固沙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荒漠藻类作为一类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生物类群,在荒漠化综合治理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荒漠藻结皮具有防风固沙、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和物种拓殖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荒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利用荒漠藻类结皮来改良土壤,防风固沙,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人工荒漠藻结皮技术是指人为的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荒漠藻类在流沙表面快速形成一层生物结皮的过程,从而达到使用微生物藻类进行快速治沙的目的。本研究以具鞘微鞘藻为实验材料,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人工藻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人工藻结皮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人工藻结皮对抗地表风蚀作用的影响以及野外原位结皮对荒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四个方面出发,初步研究了人工藻结皮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对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的固沙效果,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数据。实验结果表明:(1)人工藻结皮的形成,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着的影响。人工藻结皮覆盖土壤后,与CK(未接种的流沙)组相比,土壤容重和p H值均有明显的降低,而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全N、全P含量以及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却均有显着的提高。且在初始藻接种量为10ug·cm-2时结皮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最大,不同立地条件中,背风坡土壤基质中结皮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最显着。(2)不同的人工藻结皮的形成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种而异,人工藻结皮对沙米、籽蒿和红砂三种植物种子萌发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花棒种子的萌发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坡顶、迎风坡和背风坡土壤上结皮,沙米、籽蒿和红砂三种植物种子均在初始接种量为10ug·cm-2时表现为结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程度最大,而在丘间地土壤的结皮上,此三种植物种子均在以5ug·cm-2的初始接种量结皮时结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程度最大;花棒种子在人工藻结皮上的萌发率均显着低于在流沙上的萌发率,且表现为随着初始藻接种量的增大而减小。(3)人工藻结皮的形成可以有效提高土壤颗粒的起动风速,降低土壤的风蚀强度;在较大风速时,荒漠藻结皮可明显提高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和摩阻风速,并且结皮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和摩阻风速与结皮的破损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不同藻结皮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分布,且结皮对风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50mm的高度以内;当结皮破损率为50%时,结皮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摩阻风速和风速廓线变化最为明显。(4)原位人工藻结皮的形成,对土壤的养分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并且这种养分富集作用随着结皮发育年限的增长而增大;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在野外人工藻结皮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当以初始接种量为10μg·cm-2接种为最佳,并且人工管护阶段应以初始浇水量为1000 m L·m-2,浇水方式为W(晚上浇水)为宜。

徐婷婷[6](2016)在《松嫩草原藻结皮拓殖演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在其原本并不分布的地区,初次萌发、生长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繁衍过程就叫做拓殖。本文的研究地点位于松嫩草原的腰井子牧场,此前对生物结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在该地区开展相关实验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分布在维管植物群落下的藻结皮,由于当地的气候条件限制,以及严重的人为干扰;使得当地的生物结皮大多停留在藻结皮阶段。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藻结皮的形成机制、拓殖方式,以及人工接种的藻结皮其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鉴定蓝藻的种类;测量样方中藻结皮的拓殖面积、生物量以及厚度;并比较不同植物群落样地内藻结皮的拓殖面积;在大棚内进行模拟实验,分别研究水分、光照、土壤质地这三种环境因子对接种藻结皮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次的实验结果表明:分布在松嫩草原不同维管植物群落下的藻结皮,其中的蓝藻组成有所不同,共鉴定出蓝藻30种,隶属于7科12属;同一植物群落下的藻结皮,在拓殖演替的不同阶段,蓝藻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不同;环境因子也会对藻结皮中蓝藻的种类和数量产生影响。除了可以依靠风力携带孢子形成藻结皮之外,在自然界中藻结皮还能够从有结皮处,向无结皮的裸地内进行拓殖;且后者更为快速、普遍。拓殖相同时间,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群落下的藻结皮拓殖面积最大。水分与藻结皮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了二次方幂的关系;在所选用的三种类型的土壤中,在结皮厚度上表现为:风沙土组>盐碱土组>林间土组;在生物量上表现为:盐碱土组>风沙土组>林间土组;藻结皮的发育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结果为:无论是生物量还是厚度,都是不遮光组最大,结皮生物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完全光照组>遮光75%组>遮光50%组>遮光25%组;结皮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完全光照组>遮光25%组>遮光50%组>遮光75%组。此次研究探究了藻结皮的拓殖方式及形成机制、并量化分析了环境因子对人工接种的藻结皮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加快受损生物结皮的恢复以及通过接种形成大规模的人工藻结皮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内容及结果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李琳[7](2014)在《松嫩草原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及藻结皮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嫩草原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对该区域内的高等植物群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该区域广泛存在的低等植物蓝藻却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本研究以松嫩草原地表广泛分布的藻结皮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群落、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碱蒿(Artemisia anethifolia)群落、角碱蓬(Suaeda corniculata)群落地表以及天然碱斑地表生长的藻结皮。对划定样地地表分布的结皮进行了蓝藻种类组成鉴定、厚度及生物量测定。通过传统形态学方法对样地采集的原始样品及经过实验室培养后的藻结皮进行了初步制片观察,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同时还对三种藻结皮进行了模拟氮降解过程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包括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与下层土壤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存在对下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和普通念珠藻(Nostoc commune)在各样地藻结皮中均为优势种。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厚度差异显着,生物量差异显着。藻结皮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表层的温度,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降低表层土壤的pH和电导率。不同植物群落下的藻结皮在降解速率上存在差异,降解速率受藻结皮厚度和生物量影响。本研究对该区域藻结皮中蓝藻物种组成及其生态学研究是很好的补充,丰富了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结皮的研究,对完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生物结皮的研究更具理论意义。

黄文福[8](2014)在《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荒漠藻生长条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荒漠藻结皮作为生物土壤结皮的初级形式,在增强荒漠地表的抗侵蚀能力、改善荒漠土壤养分、保持荒漠土壤水分以及促进沙生植物的拓殖和恢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荒漠藻人工结皮技术,就是运用荒漠藻类生态、生理学原理和生物土壤结皮理论,分离、纯化和选育出自然荒漠藻结皮中的优势藻种,经人工批量扩繁培养后接入流沙表面,快速形成和发育成初级规模的荒漠藻结皮,用以治理荒漠化的一项技术。本研究就是将这一技术引入甘肃省民勤县半荒漠地区现有的荒漠化治理技术体系中,为荒漠藻人工结皮技术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性工作。本研究通过对民勤县不同治沙区域的荒漠藻结皮进行野外考察,分别采集5个不同区域的25个样点(0-2cm)土样,并对其4个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根据4个指标综合排位,柴草方格土样排在首位,粘土方格土样排在末位。就单项指标来说,5个样区土样中柴草方格土样的机械组成、pH值和碳酸钙含量均是最高值,只有它的含水量指标处于第四位。在实验室内对3个因素(初始接种量、土样含水量和土样类型)影响荒漠藻结皮形成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藻结皮形成的最优生态条件是初始接种量(以叶绿素a含量计)为10μg·cm-2,土样含水量为10%,土样类型为柴草方格土样。在藻种种质保藏的基础上,开展了荒漠藻藻种大量保藏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浸没保藏只适合短期保藏,而常温阴干保藏只适合长期保藏,冷冻-20℃保藏既可以作为藻种的短期保藏方法,又可以作为藻种的长期保藏方法。结合上述研究工作,选定代表性土样类型,在野外原位实施荒漠藻结皮形成试验,本研究获得的可行性技术方案是选择柴草方格沙障区表面沙丘,初始接种量(以叶绿素a含量计)为10μg·cm-2,浇水方式为w(晚上),浇水量为1000mL·m-2,BG11营养液量为1500mL·m-1。

张雅涵[9](2014)在《具鞘微鞘藻室内培养及产胞外多糖条件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荒漠藻是荒漠中的先锋拓殖植物,尤其是抗逆性很强的丝状蓝藻——具鞘微鞘藻。本文以甘肃省民勤县人工治理荒漠区生物结皮中分离出的丝状蓝藻,并鉴定为具鞘微鞘藻的藻种为研究对象,就该藻种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室内扩繁等展开了系列研究,尤其是对该藻种室内扩繁与产胞外多糖的条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1)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的藻类共有103种,其中已确定37种,待确定66种,隶属于4门:其中蓝藻门最多(68种),绿藻门次之(23种),硅藻门较少(8种),裸藻门最少(4种),分别占总体的67.89%、21.10%、7.34%和3.66%。(2)通过一系列的单因素试验得知,乙醇浓度、料液体积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提取pH值均能显着影响具鞘微鞘藻胞外粗多糖的提取。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得出影响胞外多糖提取的强弱顺序为:乙醇浓度>料液体积比>提取pH值>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即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95%、料液体积比1:2、提取pH值7.0、提取时间24h和提取温度4℃。(3)具鞘微鞘藻适合生长条件为光照强度30001ux、光照时间12h、温度25℃和初始pH值7.0、接种量为1-1.5μg Chla·cm-2、N5+浓度250-500mg·L-1、P5+浓度5mg·L-1、 Fe3+浓度2.5mg·L、Ca2+浓度10-100mg·L-1和Mg2+浓度7.5-15mg·L-1。(4)具鞘微鞘藻分别在光照强度40001ux、温度25-40℃、初始pH值8.0、接种量2ηgChla·cm-2、N5+浓度500mg·L-1、P5+浓度10mg·L-1 、Fe3+浓度1-2.5mg·L1、Ca2+浓度10-25mg·L-1和Mg2+浓度7.5mg·L-1培养条件下EPS产量最高。该实验结果为具鞘微鞘藻的进一步扩繁和提高胞外多糖产量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参数,也为生物结皮中其他藻种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技术。

赵卓[10](2013)在《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组成和种质保藏的研究》文中认为荒漠藻类是指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土壤藻类,是陆生藻类中特定的生态学类群,而非藻类分类学上的概念。荒漠藻类能在干旱、贫瘠、强辐射等环境恶劣条件下生存和繁衍,并通过自身的生理生态作用,影响和改变荒漠环境。本文主要研究甘肃省民勤县人工治理的荒漠地区,对荒漠藻类结皮进行野外考察、采样收集封装,带回实验室培养、分离,通过种类初步鉴定发现该地区藻类植物共有103种,其中已确定37种,待确定66种,隶属于4门。其中蓝藻门68种、绿藻门23种、硅藻门8种、裸藻门4种,同时,对实验室筛选出的当地优势藻类进行了扩大培养,并对四种方法保藏藻类种质进行了试验,为今后实验室生物结皮藻类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保证。首次分析了该荒漠地区的藻类组成、生态和空间分布等特征,发现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的不同采样地点,藻类植物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荒漠中不同部位在藻类植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变化总体趋势为6年期粘土方格>人工梭梭林>固定沙丘(10年期粘土方格)>3年期柴草方格>典型沙垄,不同区域的垂直分布也存在着差异。观察人工防沙治沙以后荒漠土壤藻类的变化,研究了人工治理对荒漠土壤系统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寻找改良土壤和防风固沙的方法,将荒漠藻类与人工防沙治沙相结合,广泛应用于沙漠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过程,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资料与科学依据。

二、荒漠藻壳的精细结构与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荒漠藻壳的精细结构与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土壤结皮类型与演替
2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物种多样性
3 生物结皮生态功能
    3.1 提高土壤肥力
    3.2 促进养分代谢
    3.3 生物结皮抗侵蚀功能
4 人工生物结皮与黄土高原生态恢复
5 研究展望

(2)生物土壤结皮固沙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物结皮固定地表的生物学基础
    1.1 生物结皮物种组成及其胶结机理
    1.2 生物结皮对荒漠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聚集效应
    1.3 生物结皮降低土壤风蚀的生态作用
2 生物结皮培养体的规模化人工扩繁
    2.1 物种的选择与纯化
    2.2 培养条件与流程
3 生物结皮培养物的野外固沙实践与生长状况评估
    3.1 生物结皮的野外接种
    3.2 人工生物结皮生长状况评估
    3.3 中国生物结皮恢复的成就
    3.4 人工培养生物结皮的抗性锻炼
4 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蓝藻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蓝藻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蓝藻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国内蓝藻研究进展及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特征
第三章 非培养蓝藻多样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蓝藻16S基因实验结果
        3.2.2 蓝藻16S基因结果分析
        3.2.3 蓝藻16S基因多样性分析
        3.2.4 蓝藻psbA基因实验结果
        3.2.5 蓝藻psbA基因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可培养蓝藻多样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蓝藻图版
        4.2.2 蓝藻名录
        4.2.3 可培养藻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土壤环境因子与蓝藻多样性的关系
    5.1 环境因子的测定及结果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环境因子测定结果
    5.2 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
        5.2.1 NMDS分析
        5.2.2 主成分分析
        5.2.3 基于OTU典型对应分析
        5.2.4 环境因子与蓝藻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5.2.5 环境因子对蓝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
        6.1.1 蓝藻多样性
        6.1.2 环境因子对蓝藻多样性的影响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荒漠蓝藻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抗逆相关基因COO9104051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简介
        1.1.1 蓝藻
        1.1.2 荒漠蓝藻
        1.1.3 发菜
    1.2 蓝藻耐低温机制研究进展
        1.2.1 低温诱导基因的表达
        1.2.2 细胞膜流动性的其他研究
        1.2.3 蛋白质的改变
        1.2.4 抗低温物质研究
    1.3 立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COO91_04051超表达藻株对低温的耐受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COO91_04051在超表达藻株中的表达鉴定
        2.2.3 低温处理
    2.3 结果
        2.3.1 COO91_04051在超表达藻株中转录表达
        2.3.2 低温处理表型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COO91_04051超表达藻株低温培养转录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样品处理方法及转录组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COO91_04051超表达藻株对其他胁迫的耐受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高温、紫外处理
        4.2.3 氯化钠、甘露醇、MV处理
        4.2.4 缺氮处理
    4.3 结果
        4.3.1 高温、紫外胁迫表型分析
        4.3.2 氯化钠盐胁迫表型分析
        4.3.3 甘露醇渗透胁迫表型分析
        4.3.4 MV氧化胁迫表型分析
        4.3.5 缺氮培养表型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人工藻结皮的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荒漠化概述
        1.1.1 全球荒漠化概况
        1.1.2 我国荒漠化概况
        1.1.3 甘肃民勤县荒漠化概况
    1.2 生物结皮概述
        1.2.1 生物结皮的种类与分布
        1.2.2 生物结皮的生态学意义
    1.3 荒漠藻概述
        1.3.1 荒漠藻类的组成与分布
        1.3.2 荒漠藻类的对荒漠化环境的适应机制
        1.3.2.1 荒漠藻类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机制
        1.3.2.2 荒漠藻类对紫外辐射的适应机制
        1.3.2.3 荒漠藻类对干旱的适应机制
        1.3.2.4 荒漠藻类对盐碱的适应机制
    1.4 荒漠藻人工藻结皮概述
        1.4.1 荒漠藻人工藻结皮的固沙原理
        1.4.2 荒漠藻人工藻结皮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室内人工藻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液体培养基的配置
        2.2.2.2 室内人工藻结皮的培养
        2.2.2.3 土样理化性质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立地条件和初始接种量对荒漠藻结皮物理性质的影响
        2.3.2 立地条件和初始接种量对荒漠藻结皮pH值的影响
        2.3.3 立地条件和初始接种量对藻结皮有机质和全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2.3.4 立地条件和初始接种量对荒漠藻结皮层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人工藻结皮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3.2.2.2 种子自然发芽率的测定
        3.2.2.3 四种沙生植物种子在不同结皮中发芽率的测定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子特性
        3.3.2 不同结皮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3 不同结皮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发芽速率的影响
        3.3.4 不同结皮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人工藻结皮固沙效果的风洞试验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荒漠藻结皮对起动风速的影响
        4.3.2 荒漠藻结皮对风蚀强度的影响
        4.3.3 不同结皮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4.3.4 不同结皮的摩阻风速
        4.3.5 不同结皮的风速廓线
    4.4 小结
第5章 原位人工藻结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样区概况
    5.3 材料与方法
        5.3.1 样品采集
        5.3.2 结皮层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年限和接种量下的人工结皮对土壤质量指标的影响
        5.4.2 不同年限和浇水量下的人工结皮对土壤质量指标的影响
        5.4.3 不同年限和浇水方式下的人工结皮对土壤质量指标的影响
    5.5 讨论
    5.6 结论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论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松嫩草原藻结皮拓殖演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物结皮以及土壤藻类的定义
    1.2 生物结皮的研究历史及近况
        1.2.1 生物结皮的研究历史
        1.2.2 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域的主要结皮类型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地选择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样地的选择及其处理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蓝藻种类组成分析
        3.2.2 藻结皮的拓殖方式和形成机制
        3.2.3 植物群落对藻结皮拓殖面积的影响
        3.2.4 接种结皮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3.3 数据分析处理
    3.4 主要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蓝藻种类的调查分析
        4.1.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中蓝藻种类组成情况
        4.1.2 样地边缘和内侧藻结皮中蓝藻的种类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4.1.3 藻结皮中蓝藻种类组成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4.2 探究藻结皮的拓殖方式和形成机制
    4.3 藻结皮的拓殖面积受地上植物群落的影响
    4.4 接种结皮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4.4.1 接种结皮受水分的影响
        4.4.2 接种结皮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4.4.3 接种结皮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5.1 蓝藻种类的调查分析
        5.1.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中蓝藻种类组成情况分析
        5.1.2 样地外围和内侧藻结皮中蓝藻的种类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5.1.3 藻结皮中蓝藻种类组成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5.2 藻结皮的拓殖方式和形成机制
    5.3 藻结皮的拓殖面积受地上植物群落的影响
    5.4 接种结皮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松嫩草原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及藻结皮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1 生物结皮的定义
    1.2 生物结皮主要研究区域
    1.3 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1.3.1 生物结皮的种类组成
        1.3.2 生物结皮分布特征
        1.3.3 生物结皮的胶结机理
        1.3.4 生物结皮的拓殖演替过程
        1.3.5 生物结皮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1.3.6 生物结皮对土壤条件的改善
        1.3.7 生物结皮与维管植物的相互作用
    1.4 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地选择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区域地理地貌
        2.1.2 区域气候特点
        2.1.3 区域水文条件
        2.1.4 区域土壤条件
        2.1.5 区域植被特征
    2.2 实验样地的选择与处理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1 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
        3.2.2 藻结皮厚度的测定
        3.2.3 藻结皮生物量的测定
        3.2.4 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测定
        3.2.5 藻结皮氮降解过程
    3.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4 数据处理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中蓝藻的多样性
        4.1.1 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
        4.1.2 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
    4.2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厚度的差异
    4.3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生物量的差异
    4.4 藻结皮存在与其下层土壤的关系
        4.4.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4.4.2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4.4.3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pH的影响
        4.4.4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5 藻结皮氮降解过程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中蓝藻的多样性
    5.2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厚度的差异
    5.3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生物量的差异
    5.4 藻结皮存在与其下层土壤的关系
        5.4.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5.4.2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5.4.3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pH的影响
        5.4.4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5.5 藻结皮氮降解过程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8)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荒漠藻生长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荒漠化概述
        1.1.1 全球荒漠化问题
        1.1.2 我国荒漠化问题
        1.1.3 甘肃民勤荒漠化现状
    1.2 土壤结皮概述
        1.2.1 生物土壤结皮的定义
        1.2.2 生物土壤结皮形成的过程和作用
    1.3 荒漠藻概述
        1.3.1 国外荒漠藻类研究进展
        1.3.2 国内荒漠藻类研究进展
    1.4 荒漠藻人工结皮技术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实验室内几种因素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野外采样
        2.2.2 土样理化特性分析
        2.2.3 藻种
        2.2.4 实验设计
        2.2.5 实验室内荒漠藻结皮培养
        2.2.6 荒漠藻结皮生物量测定
        2.2.7 实验仪器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样理化分析
        2.3.2 初始接种量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2.3.3 土样含水量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2.3.4 土样类型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初始接种量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2.4.2 土样的含水量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2.4.3 不同区域的土样性质对荒漠结皮形成的影响
第3章 几种保藏方法对失水—再吸水过程中荒漠藻生长的影响
    3.1 保藏技术在荒漠藻人工结皮技术中的应用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藻种
        3.2.2 样品预处理
        3.2.3 藻种活性测定
        3.2.4 藻种再吸水后恢复培养
        3.2.5 生物量测定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三种保藏方法处理后藻种的活性变化
        3.3.2 三种保藏方法处理的藻种活性下降速率与保藏时间的关系
        3.3.3 三种保藏方法处理后藻种一个月和二个月再吸水过程的生长情况
        3.3.4 三种保藏方法处理的藻种活性与再吸水后恢复生长情况的关系
    3.4 讨论
第4章 野外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条件研究
    4.1 试验样地概况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藻种
        4.2.2 实验设计
        4.2.3 野外荒漠藻结皮培养
        4.2.4 野外荒漠藻结皮生物量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初始接种量对野外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4.3.2 浇水方式对野外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4.3.3 浇水量对野外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4.3.4 BG11营养液量对野外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浇水方式和浇水量对野外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4.4.2 BG11营养液量对野外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9)具鞘微鞘藻室内培养及产胞外多糖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结皮概述
        1.1.1 主要类型
        1.1.2 生态学意义
    1.2 荒漠藻类的研究
        1.2.1 荒漠藻类的组成与分布
        1.2.2 荒漠藻类生长分布的影响因子
        1.2.3 荒漠藻类的适应机制
    1.3 荒漠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环境因子对荒漠藻类的影响
        1.3.2 多糖的研究现状
    1.4 荒漠藻类的应用
        1.4.1 荒漠化治理
        1.4.2 荒漠藻类的重要产物—多糖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藻种
        2.2.2 实验仪器
        2.2.3 培养基的制备
        2.2.4 苯酚-硫酸法试剂制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采样方法
        2.3.2 实验样品的处理方法
        2.3.3 荒漠藻的分离纯化及扩大培养方法
        2.3.4 生物量测定方法
        2.3.5 胞外多糖测定方法
    2.4 荒漠藻类的鉴定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的鉴定结果
    3.2 荒漠藻胞外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交实验
    3.3 不同因子对具鞘微鞘藻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3.1 光照
        3.3.2 温度
        3.3.3 初始pH值
        3.3.4 接种量
        3.3.5 氮元素
        3.3.6 磷元素
        3.3.7 铁元素
        3.3.8 钙元素
        3.3.9 镁元素
第4章 讨论
    4.1 民勤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特点
    4.2 多糖优化实验
    4.3 光照
    4.4 温度
    4.5 初始pH值
    4.6 接种量
    4.7 营养元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组成和种质保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生物结皮的概述
    1.3 生物结皮的定义
    1.4 生物结皮中的藻类
    1.5 荒漠藻类的种质保藏
        1.5.1 藻类种质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1.5.2 藻类种质保藏方法概述
    1.6 荒漠藻类国内外研究进展
        1.6.1 国外荒漠藻类研究进展
        1.6.2 国内荒漠藻类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研究方法
        2.3.1 采样调查及方法
        2.3.2 实验样品的处理
        2.3.3 荒漠藻类的分离及培养
        2.3.4 荒漠藻类种质保藏方法
        2.3.5 其他数据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藻类的组成与分布
        3.1.1 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的组成
    3.2 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特征
        3.2.1 荒漠藻类在生物结皮中的垂直分布特征
        3.2.2 不同人工治理区域荒漠藻类的垂直分布
        3.2.3 不同人工治理区域荒漠藻类的分布
    3.3 荒漠藻类保藏实验分析
        3.3.1 无处理(对照)荒漠藻种的存活率
        3.3.2 恒温30℃干燥后荒漠藻种的存活率
        3.3.3 冷冻干燥后荒漠藻种的存活率
        3.3.4 包埋处理后荒漠藻种的存活率
        3.3.5 温度对存活率的影响
        3.3.6 光(暗)对存活率的影响
        3.3.7 荒漠藻类保存前后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曲线
        3.3.8 荒漠藻类保存前后的形态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藻类分布特点
    4.2 荒漠藻种保藏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荒漠藻壳的精细结构与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丙昌,武志芳,李彬. 土壤学报, 2021(05)
  • [2]生物土壤结皮固沙理论与实践[J]. 周晓兵,张丙昌,张元明. 中国沙漠, 2021(01)
  • [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蓝藻多样性研究[D]. 李兴海. 新疆大学, 2019(11)
  • [4]荒漠蓝藻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抗逆相关基因COO9104051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 朱朝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7)
  • [5]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人工藻结皮的固沙效果研究[D]. 杨利云.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6]松嫩草原藻结皮拓殖演替研究[D]. 徐婷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松嫩草原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及藻结皮生态学研究[D]. 李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8]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荒漠藻生长条件优化研究[D]. 黄文福.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9]具鞘微鞘藻室内培养及产胞外多糖条件的优化[D]. 张雅涵.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10]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组成和种质保藏的研究[D]. 赵卓. 兰州理工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沙漠藻结皮的精细结构与发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