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微晶玻璃灶具技术

创新的微晶玻璃灶具技术

一、创新的玻璃陶瓷灶面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鑫[1](2021)在《基于HFCVD法多层金刚石涂层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金刚石涂层的产业化目标中,提高涂层品质、涂层与基体结合力、金刚石纯度等要求成为金刚石涂层产品开发的核心。机械工业的进步把薄膜的研究视角不断放大,从微米晶体放大到纳米尺寸级别,薄膜的晶粒组成随之有了创新研究。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本文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方法(HFCVD)制备了不同结构的多层金刚石涂层,并将其应用于刀具进行磨损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分析仪器对涂层的宏观微观形貌、成分组成、内部应力等性能进行表征。本论文首先通过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多层涂层压痕应力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各向应力与涂层结构之间的联系。其次通过正交试验对涂层沉积工艺参数进行择优,设计制备出多层金刚石涂层并进行质量表征。基于前面的理论与试验制备,将多层涂层应用于刀具基体进行切削磨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多层金刚石涂层的压痕模型,对比分析了层数为双层、三层、五层涂层的轴向、径向方向的受力状态,研究了涂层结构与应力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三层涂层应力突变少、平稳性更好,并对其进行每一层应力分布情况探究,发现顶层发生多处应力集中,底层受力最大。为后续涂层受力引起的失效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提高涂层内部结合力,降低涂层表面粗糙度,提出了多层金刚石涂层的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四水平三因素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优水平工艺参数,在此工艺参数下沉积了双层、三层、五层的多层金刚石涂层,并对涂层表面形貌、晶粒成分、内应力、表面粗糙度等进行表征分析。通过表征测试发现梯度细化能有效提高层间结合性,降低涂层内部缺陷,纳米涂层相对厚度降低了涂层表面粗糙度。(3)根据最优水平工艺参数,在1%和3%碳源浓度下制备了层数为三层的金刚石涂层,并将其应用于铣刀,进行了多层金刚石涂层刀具切削汉白玉大理石的试验。对涂层刀具的磨损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基于涂层结构与应力分布关系对涂层刀具磨损机理进行理论与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刀刃磨损带随磨损时间增加而变宽,破损表面主要分为部分脱落、全部脱落以及粘结区域三种状态,涂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落、粘结与裂纹。

潘国翔[2](2020)在《表面处理增强日用陶瓷瓷胎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地加快,我国日用陶瓷产业日益壮大,其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日用陶瓷产品主要满足中低档市场需求,在高档日用陶瓷的市场地位很低,市场份额占比很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日益改变,人们对高端化日用陶瓷产品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如釉面效果、力学性能等,但高档日用陶瓷产品依然存在热稳定性差、坯釉结合强度低、耐机械化洗涤能力弱、循环使用性能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从陶瓷材料断裂基础理论出发,以普通日用陶瓷瓷胎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陶瓷涂层、离子交换、抛光处理三种表面处理方式对其进行增强处理,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瓷胎增强效果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增强机理。首先,采用陶瓷涂层表面包裹方式对日用陶瓷瓷胎进行增强处理,研究了涂层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等,探究了烧结温度、涂层与瓷胎的热膨胀系数比、横截面积比及涂层粉料粒度对陶瓷涂层增强日用陶瓷瓷胎的影响,并理论计算出陶瓷涂层与瓷胎之间的残余应力。结果表明:陶瓷涂层的主要物相为堇青石、镁铝尖晶石、锂辉石,其中ZnO可以降低陶瓷涂层中堇青石的结晶温度,锂辉石则可以有效降低陶瓷涂层的热膨胀系数,当烧结温度为1300℃、αs/αc=1.32、SS/Sc=25.83、表面积平均粒径 D=2.228 um 时,最高弯曲强度为128.6±2.4 MPa,较空白瓷胎弯曲强度(67.4±2.1 MPa)提升幅度可达90.8%,同时显微硬度也略有提升,最终得到的陶瓷涂层增强瓷胎具有较好的反射率(65%)、明度(L=85)及较好的抗热震性(220~20℃热循环五次不裂)。其次,采用离子交换法对陶瓷瓷胎进行增强处理,即将成瓷瓷胎置于KNO3熔盐中在一定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研究温度和时间对离子交换增强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温度和时间有优化值,当处理温度为550℃,保温时间为5h时,K+、Na+交换效率最高,离子交换层最稳定。最高弯曲强度可达122.5±2.9MPa,较空白样品弯曲强度(67.4±2.1 MPa)提升幅度可达81.7%,同时,离子交换对样品的显微硬度也有一定的提升效果,最高可达708.4kg·mm-2,较空白样品(611.8 kg·mm-2)提升 15.8%。最后,采用砂纸(800目、1000目、1500目、2000目、3000目)对日用陶瓷瓷胎进行表面抛光处理,研究了砂纸抛光后瓷胎弯曲强度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以及抛光工艺参数对抛光效果及瓷胎强度提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采用800目砂纸粗抛后,施加压力固定,于2000目砂纸下继续细抛光20min,抛光速率为100 r/min时,最高弯曲强度为97.4± 1.8 MPa,较空白样品弯曲强度(67.4±2.1 MPa)提升幅度可达44.5%。综合上述研究,对比三种不同表面增强方式,结果表明:陶瓷涂层对空白瓷胎的增强效果最佳,离子交换次之,抛光处理最差。离子交换方法因涉及熔盐处理工艺,因此并不适合于在实际日用陶瓷瓷胎生产中广泛应用。抛光处理成本最低,但效果欠佳。陶瓷涂层制备工艺简单,增强最佳,可适合于日用陶瓷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蒋艺峰[3](2020)在《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的制备及磨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镀超硬砂轮具有制备工序简单、加工精度高、砂轮刚度和强度高等优点,在复杂型面磨削加工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砂轮镀层与轮毂结合性能差,容易引起磨粒过早脱落,甚至镀层剥落,从而严重影响电镀砂轮的磨削性能和使用寿命。为了提高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减少磨粒脱落及镀层剥落,本研究提出一种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的电镀超硬砂轮。通过开展显微观察实验、硬度试验以及磨削对比实验研究了该新型砂轮的磨削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激光离散强化对45钢基体/镀层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激光离散强化工艺使基体表面形成了原始基体区、过渡区和激光强化区的周期性分布结构。并且原始基体区、过渡区以及激光强化区与镀镍层的界面结合状态具有明显的差异。原始基体区与镀层的交界处非常粗糙,并且存在大量裂缝,结合状态差;过渡区与镀层的界面结合状态有所改善;激光强化区与镀层界面结合紧密,没有发现任何裂缝,结合状态最好。(2)研究了基体/镀层界面的硬度分布规律,探究了激光强化工艺对基体/镀层界面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强化区/镀层的硬度平均值为604.9 HV,原始基体区/镀层的硬度平均值为437.7 HV。激光离散强化工艺有效地提高激光强化区/镀层的局部硬度,基体/镀层界面承载能力也得到增强。(3)制备了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开展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与未强化基体电镀砂轮磨削熔石英玻璃的对比实验,研究了磨削力、砂轮磨损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磨削参数下,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的实际磨削深度较大,导致磨削力较大;观察砂轮磨损情况发现未强化基体电镀砂轮脱落的磨粒比例达到4%,而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脱落的磨粒比例仅为0.4%,这表明预先激光离散强化基体后电镀的复合工艺对提升磨粒的锚固作用具有非常显着的效果。

谢鹏[4](2020)在《复杂电子器件热分析的快速有限元理论与CAD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大功率真空电子器件、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各种复杂电子器件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中。当前多功能雷达、有源相控阵系统、毫米波装备、空间军事通信等军事应用以及5G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民用需求对电子器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的不断提高不可避免地将带来严重的散热问题。在高性能电子器件的设计过程中,高功率对散热的制约已经成为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功率密度及其引起的热效应也已经成为大功率电子器件进一步小型化的羁绊。因此,快速准确地对高性能、大功率复杂电子器件进行热分析,进而更好地设计散热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采用现有的数值计算方法很难满足当前复杂电子器件热分析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复杂电子器件研究更加精确高效的三维热分析数值计算方法与CAD软件。本论文主要围绕复杂电子器件热分析的快速有限元理论与CAD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任意复杂电子器件的三维热分析有限元快速求解方法,该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四种新技术:(1)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接触热阻有限元数值求解技术,该技术既不需要对几何模型进行修改,也不需要引入接触单元,大大提高了接触热阻问题的求解效率。(2)在有限元弱形式的离散过程中采用了高阶叠层标量基函数,具体包括二阶叠层标量基函数和三阶叠层标量基函数,在相同求解精度下使得网格数目大幅减少。(3)利用高阶叠层型基函数的叠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二阶、三阶基函数的p型多重网格预处理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有限元矩阵方程的求解效率。(4)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精确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使得有限元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效率大幅度提高。2、基于现有的针对封闭环境辐射换热计算的有限元理论,提出了一种通用的针对非封闭环境的辐射换热有限元求解技术。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关键技术:(1)基于流行的Hemi-cube法开发了一款高效率的角系数求解器,该求解器包含了各种计算机图形学的常用算法,如射线相交、隐藏面技术等。(2)提出了一种先进的针对非封闭环境的辐射换热有限元理论,其最终产生的有限元矩阵满足对称正定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元的区域分解快速求解技术,它既可以用来求解连续场问题,也可以用来求解接触热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创新:(1)引入了一种基于接触热阻的新型传输条件,并采用内罚方式进行了有限元弱形式的推导。相比于现有的区域分解方法,该区域分解方法的最大优势是不需要引入多余的未知量,并且最终形成的有限元矩阵满足对称正定性。(2)采用两层预处理的预处理共轭梯度法进行有限元矩阵方程的求解,相比于传统的有限元方法在计算时间和内存消耗上都有着更加优越的性能表现。(3)针对区域交界面上网格非匹配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联合网格构建技术,可以高效地完成复杂多尺度问题的求解。4、针对微波管收集极组件,提出了一种电-热-力多物理场协同仿真技术。首先使用微波管模拟器套装(MTSS)进行微波管电参数的计算,其次将电参数导入我们所开发的有限元热分析代码,经过处理得到热源信息并进一步进行热分析。最后将热分析计算的温度场结果导入到我们所开发的热应力快速求解器TSS中来进行热形变的计算。TSS求解器结合了二阶叠层标量基函数、多波前块不完全Choleski分解预处理以及p型多重网格预处理等多种预处理技术,其计算效率要优于商业软件ANSYS。5、在上述复杂电子器件热分析快速有限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分析仿真设计软件TS。该软件包含了以上所提出的所有快速求解技术,并且具有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高质量的网格生成器、快速准确的有限元求解器以及丰富多彩的后处理计算和显示模块。该软件计算性能要优于广泛使用的商业软件ANSYS、CST MPHYSICS STUDIO。目前该软件已经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以及南京三乐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多个版本并用于实际真空电子器件的热分析和热设计中。

郑小龙[5](2020)在《多弧离子镀制备TiN-Cu基高硬度疏水薄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iN薄膜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硬质薄膜,在切削刀具、模具、地质钻探、纺织工业、医疗器械、汽车制造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其性能逐渐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为提升TiN薄膜的性能,拓宽其用途,科研人员从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是制备工艺的优化和新型薄膜制备技术的开发,如:磁控溅射、多弧离子镀、HiPIMS等制备技术的开发。其次是薄膜结构方面的优化,如:Ti/TiN多层薄膜、Ti/TiN纳米多层薄膜。最后是薄膜成分方面的优化,如:掺入C元素制备的TiCN薄膜,薄膜具有较低摩擦系数和较高硬度的性能;掺入Al元素制备的TiAlN薄膜,薄膜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掺入Cu元素制备的TiN-Cu薄膜,其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较好的疏水性。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技术与多弧离子镀技术结合的方法,首先在SiAlON基体上制备了 Cr过渡层,然后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制备了 TiN-Cu单层薄膜、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TiCu/TiN-Cu多层薄膜。并分别从Cu含量、调制比、调制周期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沉积有SiAlON过渡层的石英玻璃衬底上制备Cu含量在0.76at%~4.51at%的5组TiN-Cu单层薄膜。TiN-Cu薄膜截面细腻、致密,没有出现TiN薄膜典型的柱状晶结构。随着Cu含量的提升,薄膜的硬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u含量为0.76at%时,薄膜硬度最低为29.03GPa,在Cu含量为3.04at%时,薄膜硬度最高达到了 34.32GPa,均高于TiN薄膜25.5GPa的硬度。结果表明:Cu的掺入抑制了 TiN晶粒的生长,使得晶粒细化,由于Hall-Petch效应的作用,薄膜硬度提高。但是当Cu含量过高时,软相的Cu给硬度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硬度变小。膜基结合力同样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薄膜的H3/E2值趋势一致。薄膜的H3/E2值反映了薄膜的抗断裂韧性,抗断裂韧性越好,膜基结合力也就越高。薄膜疏水性随Cu含量提高略有上升,Cu元素氧化形成的Cu-0键是TiN-Cu薄膜疏水性较好的原因,Cu含量为4.51at%时,薄膜接触角最大为102.1°。但是,随Cu含量增加,TiN-Cu薄膜的疏水性的提高幅度并不是很明显,其接触角在100.5°~102.1°范围之间变化。(2)在石英玻璃衬底上,采用磁控溅射制备了 SiAlON/Cr过渡层,采用多弧离子镀制备了调制比在0.333~0.833等间隔增加的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由于Cu元素和纳米多层结构对TiN晶粒的生长的抑制作用,使薄膜截面SEM图像没有出现明显柱状晶结构。通过优化各实验参数,薄膜的表面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薄膜硬度、弹性模量及抗断裂韧性随调制比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然后减小的趋势,Hall-Petch效应和模量差异效应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调制比为0.333时,由于TiCu金属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TiN晶粒的生长,在Hall-Petch效应的作用下,薄膜硬度略高于TiN-Cu薄膜;当调制比为0.458时,薄膜硬度最低为23.92GPa,低于单层TiN-Cu薄膜的硬度,主要原因是两层TiN-Cu之间形成Cu+TixN1-x混合层,混合层的位错等缺陷比较多,因此硬度有所下降;当调制比继续增大时,形成了有效的TiCu金属层,模量差异效应开始起作用,薄膜硬度提高,当调制比为0.708时,薄膜硬度达到了最高40.89GPa,此时对应的接触角为100.0°,而TiN薄膜接触角一般在70°~90°之间。但当调制比继续增加时,软相的TiCu层过厚,导致硬度下降,为22.97GPa。膜基结合力随调制比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这是薄膜抗断裂韧性及薄膜模量两方面原因导致的。薄膜接触角在95.4°~102.7°之间,当调制比为0.583时,接触角为102.7°,此时薄膜硬度为30.67GPa,仍然明显高于TiN薄膜的硬度,与TiN-Cu单层薄膜的硬度接近,不同调制比下Cu含量的变化是影响薄膜疏水性的主要原因。(3)在石英玻璃衬底上,采用多弧离子镀制备了调制周期在68s~308s之间的TiCu/TiN-Cu多层薄膜,其中TiCu作为应力缓冲层。由于较低的Cu含量和较大的调制周期对TiN晶粒生长抑制作用有限,薄膜中出现了不太明显的柱状晶结构;金属大颗粒主要是出现在金属层沉积的时间段内,由于TiCu/TiN-Cu多层薄膜中的TiCu应力缓冲层沉积时间短,因此薄膜表面质量介于TiN-Cu单层薄膜和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之间,薄膜表面质量较好。TiCu应力缓冲层的引入,并未给薄膜的硬度及疏水性带来显着提高,薄膜硬度在26.67GPa~33.63GPa之间,接触角在88.5°~95.1°之间,均在TiN-Cu单层薄膜的正常范围内。TiCu应力缓冲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了膜基之间的横向应力,XRD谱图中TiN(11l)峰的偏移情况说明了这一点,膜基结合力也因此略有提高。TiN-Cu单层薄膜的膜基结合力为24.9N,TiCu/TiN-Cu多层薄膜的膜基结合力则在26.15N~27.68N之间。在经超声测试和600℃退火3小时然后超声测试后,结果表明TiCu/TiN-Cu多层薄膜膜基结合情况明显优于TiN-Cu单层薄膜。

韩宇翃,高世敏[6](2019)在《可持续理念下的旧家具处理方式研究》文中指出文章针对现今旧家具处理问题,对目前国内旧家具处理现状进行研究,针对旧家具提出合理的处理方式。通过文献检索法归纳国内外旧家具处理现状,通过调研法对二手家具市场进行现状研究,通过归纳分类法依据材质不同对旧家具的特点处理方式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国内外现状,对目前国内处理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结合国外旧家具处理方式中的优秀经验与方法,针对不同旧家具特点,总结可持续回收流程。将可持续理念加入旧家具回收系统中,利用再设计延长家具使用寿命,实现旧家具的循环再生。

本刊讯[7](2019)在《168个项目、208家企业、1049人次获奖》文中研究表明本刊讯日前,2018年度"南京玻纤院杯"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表彰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110余名企业和协会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陈国庆致辞,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建材工作部部长范莉讲话,中国建材联合会副秘书长、结构调整与发展部主任潘东晖作技术革新奖工作报告,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建材工作部副部

杨雪[8](2019)在《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企业外宣材料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往来日益频繁。为了在国际市场更好地宣传推广企业自身形象及产品和服务,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企业的外宣材料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企业外宣材料的英文译本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对外宣传的效果。高质量的译文不仅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商机,吸引消费者或合作伙伴。但有时由于中英文的思维和表达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小则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大则影响国家形象。本报告的项目委托方南宁鑫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低碳环保、高效节能燃气具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安装为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笔者历时一个月完成该公司外宣材料汉译英初稿翻译,回顾整个任务过程颇有感触,进而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研究。企业外宣材料属于信息型及呼唤型文本,其目的在于向目标语读者传达信息并使其采取行动。本报告通过研究中英文企业外宣材料的差异,并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译文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同类文本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李铮[9](2019)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本体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巡航马赫数、高燃油经济性、宽工作包线以及高雷达隐身性能等是未来飞行器追求的重要战术指标,而如何通过控制飞行器高速飞行中的激波状态,来提升飞行器的气动性能,是工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等离子体合成射流(Plasma Synthetic Jet,PSJ)激励器具有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频带宽、参数易调节、气动激励强度高等优点,对解决激波引起的负面效果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正逐渐成为高速主动流动控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之一。然而,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产生气动激励及其流动控制激波的机理是其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高速流场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和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采用实验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在静态场、超声速场和高超声速场气动激励及其流动控制的研究。此外,本文还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气动激励极限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论文首先利用多物理场耦合的方法和高速锁相纹影成像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从放电到产生气动激励,从腔室内到腔室外的整个激励过程以及多脉冲条件下热累积效应,实现了对激励器本体特性的全面认识。其次,采用高速锁相纹影成像技术和电参数测量系统,对影响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气动激励强度的几何参数和放电参数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表明,在高频、多脉冲放电条件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气动激励存在连续稳定激励阶段、临界激励阶段和非连续激励阶段,进而摸清了激励器的限制,获得了不同参数对激励强度的影响,为实际主动流动控制时放电参数设置提供了参考。本文针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掣肘,提出了相应的自适应激励控制方案,以提高激励器的可适范围。此外,对单体式和阵列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在脉冲放电后气动激励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产生的气动激励类似,不过阵列式激励器气动激励范围更大,产生的冲击波会形成一道“波阵面”,为大范围流动控制提供了可能。然后,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用于激波/边界层流场,开展了相关主动流动控制研究。激励器喷出冲击波和合成射流存在时间差,利用外流场相应变化的结果,发掘了激励器对激波控制的关键因素。通过实验和数值仿真,综合分析了气动激励对外界流场的控制过程。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放电后,喷出的一簇冲击波对外流场的流动控制起关键作用。冲击波不但对斜楔压缩拐角诱导的斜激波形态有较大影响,对剪切层亦有作用。因多道冲击波喷出的时刻和强度存在一定差别,故而在其传播过程中造成剪切层呈现“海波状”。此外,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布置位置、放电参数,对控制效果均有重大影响。最后,本文研究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在高超声速流场中的控制效能,分别在二元进气道前体和逆向喷流开展了应用研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了激励器对激波和流场结构的控制效果,并对多脉冲激励时激励器产生的气动激励与外流场的平衡过程进行了分析。本文深入研究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基本特性,揭示了激励器存在的掣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阐明了激励器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的主导因素,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在航空航天、流体机械等领域的应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阮小雪[10](2018)在《智能制造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我国就业总量和改善就业结构方面长期发挥着积极作用。2016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口为4893.8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总量的27%,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达到259.33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的96%。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细分行业,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表现出较强的替代效应,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就业创造效应,促使劳动力从“微笑曲线”的价值链低端向附加值高端移动;同时智能制造促进服务型制造业蓬勃发展,增强制造业对服务型劳动力就业扩张能力;此外,我国制造业还受到国外智能制造的负面影响,高端制造业“回流”使沿海部分为其工序代工的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本文借助扩展的Jordi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智能制造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替代效应,智能制造有利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改善就业结构。

二、创新的玻璃陶瓷灶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的玻璃陶瓷灶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FCVD法多层金刚石涂层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刚石结构、性质及应用
        1.2.1 金刚石的结构
        1.2.2 金刚石的性质
        1.2.3 金刚石的应用
    1.3 金刚石涂层现状研究
    1.4 金刚石涂层类型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制备及表征方法
    2.1 试验制备装置
    2.2 试验药品与材料
    2.3 CVD金刚石涂层的制备步骤
        2.3.1 碳化
        2.3.2 衬底预处理
        2.3.3 沉积反应原理
        2.3.4 薄膜生长过程
    2.4 涂层的表征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2 拉曼光谱
        2.4.3 X射线衍射仪
        2.4.4 力学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多层金刚石涂层结构应力分析
    3.1 引言
    3.2 ANSYS介绍
    3.3 构建仿真模型
        3.3.1 建立几何模型
        3.3.2 建立网络模型
        3.3.3 模型假设
        3.3.4 弹性接触赫兹理论
    3.4 不同结构涂层的应力对比分析
        3.4.1 涂层应力沿轴向分布探究
        3.4.2 涂层应力沿径向分布探究
    3.5 多层涂层的层间应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HFCVD涂层制备工艺及质量分析
    4.1 引言
    4.2 沉积工艺参数优化
        4.2.1 正交试验设计
        4.2.2 不同工艺参数对涂层表面粗糙度影响
    4.3 多层涂层的制备
        4.3.1 试验预处理
        4.3.2 涂层结构设计
    4.4 涂层质量分析
        4.4.1 拉曼分析
        4.4.2 表面形貌分析
        4.4.3 表面粗糙度检测
        4.4.4 截面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层金刚石涂层在刀具上的应用
    5.1 引言
    5.2 涂层结构设计
    5.3 涂层/基体剥落状态分析
        5.3.1 刀具磨损形貌检测
        5.3.2 刀具磨损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表面处理增强日用陶瓷瓷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陶瓷增强研究现状
        2.1.1 致密化增强
        2.1.2 原位自生晶相增强
        2.1.3 引入增强相增强
        2.1.4 表面处理增强
    2.2 表面处理增强研究现状
        2.2.1 陶瓷涂层增强
        2.2.2 离子交换增强
        2.2.3 抛光处理增强
    2.3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3.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2.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3 空白样品的弯曲强度测试
    3.2 实验样品的制备
        3.2.1 陶瓷涂层增强日用陶瓷瓷胎
        3.2.2 离子交换增强日用陶瓷瓷胎
        3.2.3 抛光处理增强日用陶瓷瓷胎
    3.3 测试及表征
        3.3.1 物相分析
        3.3.2 微观结构分析
        3.3.3 力学性能分析
        3.3.4 热学性能分析
        3.3.5 颜色相关性能分析
        3.3.6 原子力显微镜
        3.3.7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
4 陶瓷涂层增强日用陶瓷瓷胎
    4.1 引言
    4.2 陶瓷涂层的物相分析
    4.3 陶瓷涂层的微观形貌
    4.4 陶瓷涂层增强陶瓷瓷胎的弯曲强度变化
    4.5 陶瓷涂层对陶瓷瓷胎的显微硬度影响
    4.6 陶瓷涂层的TG-DTA分析
    4.7 陶瓷涂层的热学性能
    4.8 陶瓷涂层的光学性能
    4.9 涂层与瓷胎热膨胀比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4.10 陶瓷涂层增强日用陶瓷瓷胎影响因素探究
    4.11 陶瓷涂层在日用陶瓷杯上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比
    4.12 本章小结
5 离子交换增强日用陶瓷瓷胎
    5.1 引言
    5.2 离子交换温度与时间对样品弯曲强度的影响
    5.3 离子交换对样品显微硬度的影响
    5.4 离子交换前后样品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
    5.5 离子交换时间对元素分布影响
    5.6 离子交换增强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机械抛光处理增强日用陶瓷瓷胎
    6.1 引言
    6.2 砂纸目数对日用陶瓷瓷胎强度的影响
    6.3 抛光次数对日用陶瓷瓷胎强度的影响
    6.4 抛光速率对日用陶瓷瓷胎强度的影响
    6.5 抛光对日用陶瓷瓷胎增强机理探究
    6.6 本章小结
7 日用陶瓷瓷胎增强的思考与展望
    7.1 思考
    7.2 展望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的制备及磨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镀砂轮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磨粒有序排布电镀砂轮
        1.2.2 表面沉积涂层电镀砂轮
        1.2.3 增强界面间结合力
    1.3 激光强化工艺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激光强化工艺简介
        1.3.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先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工艺研究
    2.1 基体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研究方案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截面显微组织观察
        2.4.2 基体/镀层结合界面观察
        2.4.3 初始镀镍层显微观察
        2.4.4 维氏硬度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制备
    3.1 电镀超硬砂轮制备基本原理
    3.2 电镀超硬磨料砂轮制备工艺流程
        3.2.1 轮毂镀前处理
        3.2.2 磨料预处理
        3.2.3 电镀超硬磨料
        3.2.4 镀后处理
    3.3 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砂轮磨削性能研究
    4.1 实验设备、材料和方案介绍
        4.1.1 实验设备介绍
        4.1.2 实验材料与方案介绍
    4.2 磨削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4.2.1 磨削力分析
        4.2.2 砂轮磨损表面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时期取得研究成果
修改意见说明

(4)复杂电子器件热分析的快速有限元理论与CAD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复杂电子器件热分析的三维快速有限元理论
    2.1 引言
    2.2 有限元热分析过程
        2.2.1 边值问题
        2.2.2 有限元弱形式
        2.2.3 有限元离散
        2.2.3.1 空间离散
        2.2.3.2 时间离散
        2.2.4 多重网格非线性求解
        2.2.4.1 三层p型多重网格预处理技术
        2.2.4.2 改进的非精确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
    2.3 基于有限元的接触热阻快速求解技术
        2.3.1 接触热阻定义
        2.3.2 接触热阻有限元弱形式
        2.3.3 单元矩阵计算
    2.4 数值模拟与讨论
        2.4.1 行波管收集极热分析
        2.4.2 行波管高频电路热分析
        2.4.3 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散热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辐射换热问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角系数计算
    3.3 封闭辐射换热有限元理论
    3.4 非封闭辐射换热有限元理论
    3.5 数值模拟与讨论
        3.5.1 角系数仿真计算
        3.5.2 简单模型的辐射换热
        3.5.2.1 两个正方体之间的辐射换热
        3.5.2.2 两个圆柱体之间的辐射换热
        3.5.3 微波管电子枪组件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域分解方法的热分析快速求解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有限元的区域分解方法
        4.2.1 初边值问题
        4.2.2 有限元弱形式推导
        4.2.3 有限元离散
        4.2.4 非匹配网格处理
    4.3 有限元矩阵方程求解
        4.3.1 两层预处理技术
        4.3.2 多核并行技术研究
    4.4 数值模拟与讨论
        4.4.1 连续场问题
        4.4.1.1 收敛性分析
        4.4.1.2 区域分解矩阵的本征谱分析
        4.4.1.3 集成电路热分析
        4.4.2 接触热阻问题
        4.4.2.1 两个杆结构的不完全接触
        4.4.2.2 两个不锈钢块的接触热分析
        4.4.2.3 电子封装接触热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分解快速求解技术在静电静磁问题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IP的有限元弱形式
    5.3 区域剖分
    5.4 数值模拟与讨论
        5.4.1 静电场仿真实例
        5.4.1.1 平行板电容器静电场仿真
        5.4.1.2 同轴电缆静电场分析
        5.4.2 静磁场仿真实例
        5.4.2.1 单周期结构仿真
        5.4.2.2 Wiggler结构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波管多物理场协同仿真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行波管收集极电-热协同仿真
    6.3 热应力计算
        6.3.1 平衡微分方程
        6.3.2 几何方程
        6.3.3 物理方程
        6.3.4 热弹性体的边界条件
        6.3.5 有限元过程推导
    6.4 仿真实例
        6.4.1 电-热协同仿真实例
        6.4.2 热应力仿真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复杂电子器件热分析三维CAD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7.1 引言
    7.2 TS软件概述
    7.3 模型处理
    7.4 软件设置
        7.4.1 边界条件设置
        7.4.2 求解设置
        7.4.3 网格设置
    7.5 有限元计算
    7.6 后处理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多弧离子镀制备TiN-Cu基高硬度疏水薄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硬质薄膜
        1.2.1 硬质薄膜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2 硬质薄膜未来发展趋势
    1.3 硬质薄膜制备技术
        1.3.1 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VD)
        1.3.2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CVD)
    1.4 TiN-Cu基薄膜研究现状
    1.5 材料疏水性的研究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薄膜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2.1 薄膜沉积设备
    2.2 薄膜的制备
        2.2.1 薄膜的结构设计
        2.2.2 薄膜制备流程
    2.3 薄膜的表征
        2.3.1 薄膜微观形貌及元素含量测试
        2.3.2 薄膜结构分析
        2.3.3 硬度测试
        2.3.4 膜基结合力测试
        2.3.5 接触角测试
第三章 Cu含量对TiN-Cu薄膜性能的影响
    3.1 TiN-Cu薄膜的研究背景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TiN-Cu薄膜截面及表面形貌
        3.3.2 TiN-Cu薄膜的晶相
        3.3.3 TiN-Cu薄膜硬度及弹性模量
        3.3.4 TiN-Cu薄膜膜基结合力
        3.3.5 TiN-Cu薄膜疏水性
    3.4 结论
第四章 调制比对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
    4.3 实验结果讨论
        4.3.1 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截面及表面形貌
        4.3.2 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的晶向
        4.3.3 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硬度及弹性模量
        4.3.4 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的膜基结合力
        4.3.5 TiCu/TiN-Cu纳米多层复合薄膜疏水性
    4.4 结论
第五章 调制周期对TiCu/TiN-Cu多层薄膜性能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TiCu/TiN-Cu多层薄膜截面及表面形貌
        5.3.2 TiCu/TiN-Cu多层薄膜的晶向
        5.3.3 TiCu/TiN-Cu多层薄膜硬度
        5.3.4 TiCu/TiN-Cu多层薄膜膜基结合力
        5.3.5 TiCu/TiN-Cu多层薄膜疏水性
    5.4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可持续理念下的旧家具处理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现状研究
    (一)国内旧家具处理现状
    (二)国外旧家具处理现状
二、旧家具市场调研综述
    (一)北京旧家具市场现状
    (二)市场内旧家具现状调研分析
        1. 旧家具来源与去向调研:
        2. 旧家具类别调研:
        3. 旧家具处理方式调研:
    (三)调研总结
三、可持续理念下的旧家具处理方式
    (一)旧家具的分类处理
    (二)可持续再设计
        1. 外观再设计:
        2. 结构再设计:
        3. 功能再设计:
        4. 家具拆解、分解回收:
    (三)可持续再设计实践
        1. 设计方案:
        2. 设计理念
总结

(7)168个项目、208家企业、1049人次获奖(论文提纲范文)

2018年度“南京玻纤院杯”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

(8)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企业外宣材料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Task Description
        1.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1.2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Translation of Corporate Publicity Materials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Work
    2.2 In-translation Work
    2.3 Post-translation Work
Chapter3 Case Analy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1 An Overview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1.1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1.2 Studies 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3.2 Case Study
        3.2.1 Lexical level
        3.2.2 Syntactical level
        3.2.3 Textual level
Chapter4 Conclusion
    4.1 Summary of the Report
    4.2 Limitations of the Report
    4.3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1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2 The Target Text

(9)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本体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1.2.1 低速流场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1.2.2 超声速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1.3 等离子体式激励器
        1.3.1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
        1.3.2 激光等离子体激励器
        1.3.3 电弧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
    1.4 本文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NS-PSJ激励器放电特性与气动激励特性
    2.1 NS-PSJ激励器数值仿真
        2.1.1 物理模型
        2.1.2 数值模拟方法
        2.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2.2 NS-PSJ激励器气动激励演化实验研究
        2.2.1 NS-PSJ激励器设计
        2.2.2 实验设备
        2.2.3 NS-PSJ激励器气动激励的演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S-PSJ频率特性研究
    3.1 激励器与实验设备
        3.1.1 NS-PSJ激励器构型
        3.1.2 HVP-20 参数化高压脉冲电源
        3.1.3 电参数测试系统
    3.2 临界放电频率与饱和放电频率
        3.2.1 放电电压-电流特性
        3.2.2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基础流场演化
        3.2.3 NS-PSJ激励器频率特性研究
        3.2.4 实验结果分析
    3.3 不同频率脉冲电压下气动激励演化机理分析
        3.3.1 热积累
        3.3.2 电荷积累
    3.4 几何形状对NS-PSJ激励器频率特性的影响
        3.4.1 射流孔形状的影响
        3.4.2 激励器电极间距的影响
        3.4.3 激励器腔室大小的影响
        3.4.4 激励器电极高度的影响
    3.5 提高PSJ激励器频域范围的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体式与阵列式PSJ激励器激励特性比较分析
    4.1 PSJ激励器设计
        4.1.1 单体式PSJ激励器设计图
        4.1.2 阵列式PSJ激励器设计图
        4.1.3 激励器材料的选择
    4.2 初步实验结果的分析
    4.3 不同出口条件的冲击波与射流比较分析
        4.3.1 出口条件为单孔的纹影比较分析
        4.3.2 出口条件为双孔的纹影比较分析
        4.3.3 出口条件为单缝的纹影比较分析
    4.4 不同电极高度的冲击波与射流比较分析
        4.4.1 电极高度h=2,5, 8mm的主视纹影图比较分析
        4.4.2 电极高度h=2,5, 8mm的侧视纹影图比较分析
        4.4.3 电极高度h=2,5,8mm的冲击波速度曲线图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S-PSJ激励器对超声速压缩拐角斜激波的控制研究
    5.1 实验方案及数值模拟方法
        5.1.1 NS-PSJ激励器模型
        5.1.2 实验风洞
        5.1.3 实验管道
        5.1.4 数值模拟方法
    5.2 无斜楔的NS-PSJ激励器流场特性研究
        5.2.1 无来流时的激励流场特性研究
        5.2.2 有来流时的激励流场特性研究
    5.3 有斜楔的NS-PSJ激励器流场特性研究
        5.3.1 斜楔布置于距射流孔中心-5mm处
        5.3.2 斜楔布置于距射流孔中心-1.5mm处
        5.3.3 斜楔布置于距射流孔中心1.5mm处
        5.3.4 斜楔布置于距射流孔中心5mm处
        5.3.5 斜楔布置于距射流孔中心7.5mm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S-PSJ激励器在高超声速场中的主动流动控制应用
    6.1 NS-PSJ激励器控制前体高超声速流场
        6.1.1 模型及试验方案
        6.1.2 计算方案
        6.1.3 前体/进气道流动结构的研究
    6.2 高超声速流场中NS-PSJ激励器逆向喷流激波控制
        6.2.2 计算状态
        6.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智能制造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内涵
        一、智能制造
        二、就业
        三、制造业
    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理论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补偿理论
        二、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三、格里利切斯的资本---技能互补假说
        四、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五、西方经济学的就业影响机制理论
    第三节 智能制造对就业的影响机制
        一、智能制造的就业创造机制
        二、智能制造的就业替代机制
        三、智能制造的就业结构影响机制
第二章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与应用
    第一节 智能制造发展层次
        一、智能制造发展环节分解
        二、智能制造发展系统分解
    第二节 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第三节 智能制造应用及前景
        一、智能制造行业应用分析
        二、智能设备应用概况
        三、智能制造应用前景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就业现状及智能制造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就业概况
        一、制造业就业人口
        二、制造业就业结构
        三、制造业劳动力成本
    第二节 智能制造对就业量的影响
        一、就业替代效应
        二、就业创造效应
    第三节 智能制造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一、就业转移效应
        二、技能结构效应
        三、政策效应
第四章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推导
        二、计量模型构建
        三、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第二节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就业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三节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智能装备产业呈快速发展趋势
        二、制造业就业结构不断改善
        三、智能制造对制造业就业影响持续增强
    第二节 应对智能制造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决策思考
        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梯度层次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展就业渠道
        三、加强政策引导,鼓励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创新的玻璃陶瓷灶面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FCVD法多层金刚石涂层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李慧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表面处理增强日用陶瓷瓷胎研究[D]. 潘国翔.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3]激光离散强化基体电镀超硬砂轮的制备及磨削性能研究[D]. 蒋艺峰.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复杂电子器件热分析的快速有限元理论与CAD技术研究[D]. 谢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多弧离子镀制备TiN-Cu基高硬度疏水薄膜研究[D]. 郑小龙. 山东大学, 2020(11)
  • [6]可持续理念下的旧家具处理方式研究[J]. 韩宇翃,高世敏. 设计, 2019(24)
  • [7]168个项目、208家企业、1049人次获奖[J]. 本刊讯. 中国建材, 2019(06)
  • [8]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企业外宣材料汉译英实践报告[D]. 杨雪.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9]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本体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李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10]智能制造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影响研究[D]. 阮小雪.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创新的微晶玻璃灶具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