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十点建议

西部大开发十点建议

一、西部开发的十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刘原媛[1](2021)在《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美国对1990年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在假定德国统一是由两个德国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和民族情感等内因决定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随德国统一而来的德国联盟归属、主权恢复和四大战胜国权利终结等问题的解决,来考察美国在德国统一外部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作为二战后西方阵营的领导者,美国始终从国家利益和联盟战略出发看待德国统一问题,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作为管理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抓手。美国支持德国1990年统一既是对二战后联邦德国追随美西方联盟进行民主化改造并对抗苏联的回报,又为美国在1990年代初欧洲局势突变之际维持对欧影响、延续北约在欧存在提供了机会。在围绕德国统一问题的博弈中,美国通过稳住苏联、力挺德国、约束英法,推动了德国统一外部进程的发展,对德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现统一、恢复完全主权并继续留在北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绪论阐明了研究课题对理解美德关系、跨大西洋联盟和冷战终结的意义。第一章点出了国际政治中“德国问题”的内涵,梳理了二战后美国一手策划德国分裂的始末。第二章回顾了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德国统一问题的态度,即原则、口头支持统一,实则奉行实用主义。第三章到第五章分阶段考察布什政府围绕1990年德国统一的外交决策和行动,并通过分析德国统一的国际影响来评估美国的政策效果。第三章分析1989年初冷战氛围开始消解的背景下,美国对德国统一的“观望政策”和“护持政策”,这一时期美国鼓励联邦德国政府扛起统一大旗,并护持科尔的“十点纲领”既契合西方联盟的战略需要又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第四章重点分析了1990年初美国实行的“推动政策”和统一谈判开启后的“配合政策”,这期间美国提出了解决统一外部问题的“2+4”谈判框架,领导北约进行战略转型,照顾了苏联的安全关切,为苏德谈判获得突破奠定了基础。第五章论述德国统一对德美关系、北约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美关系的影响,认为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部分实现了预期。第六章综述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作用,并借助国际关系理论解读“德国问题”的解决。

杨永佺[2](2021)在《基于热环境模拟的居住区绿地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持续的城市扩张刺激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随之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备受关注。城市微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适宜的规划与设计是改善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居住区绿地作为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密不可分的空间载体,其生态效益与综合功能对改善居住区夏季微气候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城市热环境为切入点,结合西安市居住区绿地的基本特征,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设置的不同居住区绿地情景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不同居住区绿地组合模式和绿地植物配置类型下的居住区绿地热环境状况以及夏季微气候环境特征。利用室外热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标UTCI对各种情景下的居住区绿地热环境进行评价。最后对所做的情景模拟进行相应的案例实证研究并结合一个实际案例,利用软件模拟的方法对现有居住区的绿地环境进行改造设计,通过对案例改造前后的模拟结果分析提出基于热环境改善的居住区绿地和植物搭配的优化设计策略。通过对微气候模拟方法和热环境评价方法的梳理研究,确定利用ENVI-met软件作为热环境模拟的研究工具,并选定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作为室外热环境舒适度的评价指标;然后结合对西安市主要建成区范围内居住区绿地情况的分类研究,总结归纳出居住区绿地的三种基本组合模式;依据这三种模式,结合居住区绿地植物的不同配置情况,共设置九种模拟情景进行模拟研究。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初始模拟条件下,“中心绿地+宅间绿地”的组合模式的夏季微气候环境状况较好,“组团绿地+宅间绿地”模式次之,“宅间绿地”模式效果最差;在植物配置方面,植物种类的复杂程度对绿地微气候的改善效果依次为“草坪、灌木和乔木”、“草坪和灌木”和“只有草坪”,且灌木对居住区绿地热环境舒适度的改善效果不显着。针对所选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高开发强度的居住区绿地增温幅度更大,低绿地率的居住区空气温度较高且相对湿度低,而居住区绿地的空间位置则对绿地热环境影响较小。居住区绿地改造案例的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居住区绿地的植物垂直空间配置对居住区绿地热环境有显着影响,且大乔木产生的作用明显。以此提出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和植物种植搭配时,应该优先选用“中心+宅间”的绿地组合模式,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对绿地热环境的改善作用,合理搭配,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主导风向和其他气候因素,为居住区绿地营造舒适的通风环境。

曲晓燕[3](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研究表明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宋尾[4](2020)在《相遇》文中研究指明一桩意外身亡的保险查证任务交到了理赔调查员周天树手上,而逃逸的嫌犯李立冬,则是他一直寻找的救命恩人。与此同时,一个女记者也参与到这个案件当中,两人搭档却又彼此戒备。这则发生在国庆长假前夜的死亡案件,看似普通无奇,越深入越扑朔迷离,每每捕捉到一丝光亮,却总是诡异地突变甚至中断,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这位前刑警的想象……小说内核丰厚尖锐,写出了小人物被生活裹挟背后的社会真相,同时呈现了小人物在迷茫日子中努力保持的尊严。

刘奥[5](2020)在《“996”魔咒下的互联网员工生存百态》文中指出996工作制指的是员工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2019年3月21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发起,各类员工开始在网站上揭露自己所在的“996ICU”的互联网公司,并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随着企业进入互联网云端后变得更“轻”,员工却在工作当中日益变“重”。这当中有十分显性的工作时间的延长,也有由此延伸出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员工裁员保障、健康保障等各方面权利的漠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几次互联网侵犯员工权益的新闻被爆出,996工作制及其“延伸品”急需放到社会语境下进行讨论。因此,本次设计将聚焦互联网公司的员工,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与参与观察法。在数十位互联网公司员工及其家庭中,选取对996工作制有代表性态度的员工进行深入接触与探访。同时结合反映互联网行业阶级问题的房屋中介、代理律师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采访与交流,与疫情期间互联网公司催生出的“996新前沿”,以一组深度报道来尝试呈现互联网员工在面对996工作制,受到各方面权利侵害时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会呈现996工作制的支持者的态度,并最终加以反思。

顾家碧[6](2020)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历史街区空间活跃度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城市文脉的场所,无论是其实体空间环境还是文化传统,均为构成城市文化背景、特色风貌和生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如今,由于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长、城市发展进度持续加速,导致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的丧失。而我国关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和技术发展方面略显不足。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多源数据和分析处理的技术方法,为历史街区空间活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世界观有质的影响,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中,从多种类型的数据中采集关键信息,把我们过去通过人脑逻辑性的思维问题转换为基于大数据的概率计算问题,将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科学研究、理性更新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文章选择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定量分析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活跃度。通过归纳相关学术研究,并考虑能够被多元数据量化的历史街区相关要素,提出了公共空间活跃度的外在表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作为分析内容,其中外在表征为人群聚集程度,影响要素从四个角度选取:交通组织——可达性、畅通度;功能业态——混合程度、聚集程度;绿化景观——绿化程度;空间形态——空间尺度、围合程度四个方面。采用ARCGIS对获取的多元数据进行量化、可视化和相关性分析,总结公共空间活力与物质空间的内在联系。根据理论研究与数据分析,得到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从交通组织、功能业态、绿化景观和空间形态四个方面提出活跃度提升策略,为打造有活力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供方法和指导。通过增强步行尺度的可达、建立智能交通体系、构建分等级的交通系统,形成连续化的历史街区交通组织;通过建立混合街区、应用数据设计规划功能业态、完善均等化的公共设施,规划多样化的历史街区功能业态;通过建立科学的绿化系统、引入智慧的景观小品、营造动态监测体系,完善科技化的历史街区绿化景观;通过打造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构建可视化的空间信息、搭建公众参与平台,营造人性化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总体而言,本文提出活跃度这个量化的概念用以衡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具体活力,通过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的定量分析,总结规律性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活跃度提升策略。

姜馥蓉[7](2020)在《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适应所处的社会,这种适应一般会涉及其在底层社会的身份建构、被认同和信任等。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不同的地区的传播各有特色。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承个案是必要的。本研究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拟沿着民族志书写和解释人类学的范式,对一个在河西走廊有数百年盛名的乡村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汉族社会的互融与共生情景进行描述并赋予一定的说明性,力求为更有效地对类似文化现象的解读提供案例参考。文章首先纵向梳理了历史时期藏传佛教进入河西走廊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及武威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传承概况;观察地方外部社会力量如何影响藏传佛教金塔寺的重建及其在地方社会的面貌;藏传佛教金塔寺在进入汉族村落以后如何对群体和个人产生影响,是否以及何种程度上参与并形塑信众的世俗生活和宗教信仰;以及藏传佛教金塔寺进入地方汉族文化环境后与地方传统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状况,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引起各自微妙的变化,并影响藏传佛教金塔寺在地方社会的融入。其次,在对田野调查整体情况的把握基础上,提出结论和思考。文章的研究结论认为:对宗教信仰的阶序建构,乃是个案中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并通过观察村民个体、村落整体以及村落社会中的一些宗教行为这三个方面,探讨藏传佛教金塔寺与地方汉族村落的互融对后者产生的一些具体影响。提出考察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这样多元文化环境中融入案例的价值即在于,更好理解多民族、多文化共生互动的特点,从而为理解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等宏大理论提供具象的认知。此外,通过对田野调查整体情况的把握,文章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反思“民间佛教”的概念,提醒相关研究者在运用此类概念时,不能忽略佛教信仰者的内部视角;二是以案例为基础,讨论如何在基层社会践行“宗教中国化”,以及在基层社会践行“宗教中国化”的必要性。

普莎[8](2020)在《“有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变革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变更着知识生产的空间。新媒体生态环境下,通过社会化媒体呈现出的社会与媒体、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引起了学界的大范围讨论。微信公众号为用户搭建了一个获取咨询、内容的平台,也为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产品营销开辟了新的路径。随着线上阅读跻身为当下主流的阅读方式,阅读类微信公众号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和广泛的受众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阅读类垂直领域公众号中传播力较强、具有代表性的“有书”微信公众号。为了解“有书”微信公众号的竞争优劣势,笔者尝试对“有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和营销策略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并加入对内容生产动因的探讨,为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纵深拓展。具体研究问题大致如下:第一,当下阅读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是什么?第二,“有书”微信公众号生产了什么内容、内容生产的模式是什么?这些内容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第三,“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的深层动因是什么?该类内容表征背后所反映的意义是什么?第四,“有书”微信公众号运用了什么营销策略?第五,该研究案例的发展模式对其他阅读类微信公众号乃至其他垂直类型公众号的内容生产、运营模式有哪些借鉴意义,其本身又有哪些局限性?为厘清以上问题,笔者选取了2018年“有书”微信公众号的所有推文作为全及总体,将抽样得到的486个样本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发现:第一,阅读类微信公众号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市场内容和产品的同质化、阅读推广功能性不足是影响受众体验的痛点;第二,“有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以多样态的内容形式为主,结合PGC、OGC和UGC多种生产模式,对女性议题进行了广泛呈现,多从微观叙事角度出发,生产了混合情感型、时效性强的内容;第三,“有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具有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外在动因包括技术变革带来的受众话语平权、社会变革引起的社会个体化和“同辈压力”的产生、“后情感”时代受众审美的感性化,此外,也受到女性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我国特有的人际观的影响。而内在动因是出于运营者的盈利需求和社群构建需求,也基于用户自发的的文化价值认同和社群意识;第四,“有书”微信公众号的营销策略是以内容驱动产品的内容营销,产品的优势在于符合利益原则和互动原则,具有功能上的弹性选择、附加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唤醒功能,但不足之处在于阅读推广功能性不足,需提升横向产品对比中的独特性和价值性。

陈铭浩[9](2020)在《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清朝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清前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段时期在清朝甚至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朝以及清前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清代尤其是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吸收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历代思想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可以说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历代民族关系思想之大成。清前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客观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他们以民族关系思想为指导,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清前期统治者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与政治思想相统一的特点,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又使他们的思想具有二元性特点。清前期统治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帝王,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前期各类历史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梳理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包含绪论、总结及六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等。第一章阐述了清太祖、清太宗、岳托、宁完我等人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这一时期的“恩威并用”、“诚信”、“参汉酌金”等思想成为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基石。第二章是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本章探讨了多尔衮、史可法、范文程以及洪承畴的思想,其中多尔衮的“一统”思想为清朝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总结了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章探讨了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康熙帝的“大一统”、“中外一体”、“尚德不尚威”等思想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梳理了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为“康乾盛世”的重要时期,雍正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雍正帝为例,他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六章比较了清前期统治者与前代着名帝王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使我们更好地理清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总结共包含五大部分,一是总结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以汉治汉”、“以汉攻汉”等不同于前代的思想体系;二是分析了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民族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三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四是概括了清前期统治者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五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刘琪[10](2019)在《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式的空间布局难以有效承载社区职能,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图书馆作为最基本的社区文化设施之一,是城市重要的社区交往平台,更是社区重要的活力来源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许多社区图书馆由于选址不佳、服务内容单一等,与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相冲突,致使对居民逐渐失去吸引力,成为了形同虚设的配套设施。目前,学术界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较多,但从活力的视角研究设施的空间布局的学术成果较少,而设施周边的活力直接关系到设施的使用效益,也反映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便捷性。本文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视角,结合实地调研、GIS和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特征、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周边活力进行测度,挖掘出社区图书馆周边的敏感性和迟钝性活力构成要素,为社区图书馆的布局优化提供策略,进一步为打造社区中心的可行性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深圳市的社区图书馆空间布局呈现不均衡、不公平的特征,部分社区图书馆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相互分散,与人群日常活动范围不匹配,需要进行相应的空间布局调整;进而对社区图书馆周边的空间活力进行测度,挖掘出空间的规模集约性、地块肌理性和功能密度是社区图书馆周边活力产生影响的敏感性要素,交通可达性和社区设施区位是迟钝性要素,以及不同的社区性质下的社区图书馆的活力影响要素会有所差异,社区图书馆在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要素,另外,社康中心能够作为社区图书馆选址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最后,以“社区中心”为布局新模式的社区图书馆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其一,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完善了社区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的定量研究;其二,建立了物质环境特征和人群活动之间的量化关系,对社区图书馆的周边活力进行测度,完善了微观层面的空间活力的研究;其三,将活力提升与布局优化相结合,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西部开发的十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开发的十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与德国统一问题的缘起(1945-1949)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中的“德国问题”
    第二节 美国决定分裂德国
    第三节 德国的分裂
    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与德国统一问题的演进(1950-1988)
    第一节 东西对峙:美德默契与分裂固化
    第二节 美苏缓和:美德矛盾与统一新思路
    第三节 德国崛起:新时期的美德关系与统一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欧洲大变局背景下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
    第一节 欧洲变局与美国政策调整
    第二节 “十点纲领”提出前美国对德国统一的“观望政策”
    第三节 “十点纲领”提出后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护持政策”
    小结
第四章 美国推动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
    第一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推动政策”
    第二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的“配合政策”
    第三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政策的演变和实质
    小结
第五章 美国政策效果评估:德国统一的国际影响
    第一节 德国统一对德美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统一对冷战后北约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德国统一对欧洲一体化和欧美关系的影响
    小结
结论
    一、美国政策综述
    二、美国作用概述
    三、德国问题的解决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基于热环境模拟的居住区绿地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引发的严重环境危机
        1.1.2 日益增强的舒适人居环境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绿地热环境相关研究
        1.3.2 微气候模拟相关研究
        1.3.3 居住区绿地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微气候模拟和热环境评价
    2.1 微气候模拟方法
        2.1.1 微气候模拟方法应用
        2.1.2 微气候模拟软件介绍
        2.1.3 软件基本参数设置
        2.1.4 软件选用依据
    2.2 ENVI-met模拟软件的计算模型
        2.2.1 大气模型
        2.2.2 土壤模型
        2.2.3 植被模型
        2.2.4 地面和建筑物表面模型
        2.2.5 数值计算模型
    2.3 热环境评价方法
        2.3.1 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
        2.3.2 湿球黑球温度(WBGT)
        2.3.3 室外标准有效温度(OUT_SET*)
        2.3.4 生理等效温度(PET)
        2.3.5 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
    2.4 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选取
        2.4.1 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比较
        2.4.2 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居住区绿地分类研究
    3.1 居住区绿地概述
        3.1.1 居住区绿地的概念
        3.1.2 居住区绿地的分类
        3.1.3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3.2 居住区绿地微气候
        3.2.1 微气候
        3.2.2 微气候构成要素
        3.2.3 居住区绿地影响因素
        3.2.4 居住区微气候设计
    3.3 居住区绿地分类研究
        3.3.1 研究区基本概况
        3.3.2 居住区绿地调研分析
        3.3.3 居住区绿地组合模式的基本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居住区绿地微气候模拟
    4.1 模拟方案制定
        4.1.1 设置模拟条件
        4.1.2 设置模拟情景
    4.2 “中心+宅间”绿地模式
        4.2.1 空气温度
        4.2.2 相对湿度
        4.2.3 风速
        4.2.4 热舒适度计算与分析
    4.3 “组团+宅间”绿地模式
        4.3.1 空气温度
        4.3.2 相对湿度
        4.3.3 风速
        4.3.4 热舒适度计算与分析
    4.4 “宅间绿地”模式
        4.4.1 空气温度
        4.4.2 相对湿度
        4.4.3 风速
        4.4.4 热舒适度计算与分析
    4.5 居住区绿地夏季微气候环境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居住区绿地热环境实证与优化策略
    5.1 居住区绿地热环境实证研究
        5.1.1 实证案例选择依据与标准
        5.1.2 高强度开发型居住区
        5.1.3 低绿地率型居住区
        5.1.4 中心绿地偏一隅型居住区
    5.2 居住区绿地热环境优化改造设计
        5.2.1 案例概况与问题
        5.2.2 案例改造设计与模拟模型
        5.2.3 模拟参数结果分析
        5.2.4 改造结果综合评价
    5.3 居住区绿地热环境改善优化策略
        5.3.1 择优选用居住区绿地的组合模式
        5.3.2 合理配置绿地植物的空间构成
        5.3.3 营造舒适的居住区绿地通风环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西安市居住区绿地现状调研汇总
附录4 模拟结果原始数据
致谢

(3)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4)相遇(论文提纲范文)

楔 子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附录一
附录二

(5)“996”魔咒下的互联网员工生存百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互联网系统: 你的工作极限在哪里
    系统: 被大厂“圈养”的年轻人
    下线: 第七天——每周上演的双城记
    反抗: b支3路上的互联网人
二、阶级迷思: 未来科技城折叠
    空间折叠: 穿梭在互联网阶级图纸之中
    时间黑洞: 你的时间能换来梦想吗
三、“云996”;疫情下的996变形计
    数字劳工: 当上班仪式正被消解
    钉钉狂想曲: 当全行业走向云端
四、现实反观: 996何以成为新时代潮汐
    发展中国: 当拼命奋斗变成社会情绪
    内循环: 东方家庭观念下的必然选择
    法制暗角: 当企业变“轻”后,什么不能变“轻”
作品阐述
    一、选题缘起
    二、现有研究报道基础
    三、作品简介与创新点
    四、报道价值
    五、采写感悟
参考文献

(6)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历史街区空间活跃度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1.1.2 历史街区更新面临重大挑战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1.3.2 大数据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及大数据的支撑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大数据技术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解析
    2.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的构成
        2.1.1 使用者
        2.1.2 交通组织
        2.1.3 功能业态
        2.1.4 绿化景观
        2.1.5 空间形态
    2.2 大数据技术在提升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中的应用
        2.2.1 活跃度分析内容
        2.2.2 分析内容的数据类型
        2.2.3 数据分析方法与量化指标
        2.2.4 活跃度分析体系
    2.3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必然性
        2.3.1 存量更新的客观约束
        2.3.2 科学性技术性的急切需求
        2.3.3 更新思维模式的必然转变
    2.4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提升设计原则
        2.4.1 以大数据理念为引导
        2.4.2 以多源大数据为依据
        2.4.3 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定量分析
    3.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外在表征分析
        3.1.1 人群聚集程度量化
        3.1.2 人群聚集程度叠加分析
    3.2 历史街区交通组织分析
        3.2.1 空间可达性量化
        3.2.2 道路畅通度量化
        3.2.3 人群聚集程度与交通组织相关性分析
    3.3 历史街区功能业态分析
        3.3.1 功能混合程度量化
        3.3.2 功能聚集程度量化
        3.3.3 人群聚集程度与功能业态相关性分析
    3.4 历史街区绿化景观分析
        3.4.1 绿化程度量化
        3.4.2 人群聚集程度与绿化景观相关性分析
    3.5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3.5.1 空间尺度量化
        3.5.2 围合程度量化
        3.5.3 人群聚集程度与空间形态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提升策略
    4.1 历史街区交通组织连续化
        4.1.1 提升步行可达性
        4.1.2 建立智能交通体系
        4.1.3 构建分等级的交通系统
    4.2 历史街区功能业态多样化
        4.2.1 建立多功能的混合街区
        4.2.2 业态规划的数据设计
        4.2.3 完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4.3 历史街区绿化景观科技化
        4.3.1 建立科学的绿化系统
        4.3.2 引入智慧景观小品
        4.3.3 营造动态监测体系
    4.4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人性化
        4.4.1 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
        4.4.2 构建可视化的空间信息
        4.4.3 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选题背景
        (二)田野点选取
        (三)研究问题: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乡村社会的融入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一)河西走廊
        (二)金塔寺与“金塔寺”
        (三)文化涵化
        (四)“文化边缘”与“文化边‘源’”
        (五)阶序理论
        (六)民间信仰
        (七)社会融入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宗教对话与宗教身份认同的研究
        (二)以往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研究概况
        (三)藏传佛教在藏区以外传播的研究概况
        (四)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的研究概况
    四、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理论范式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五、金塔寺:文化汇聚地带的藏传佛教
        (一)田野点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田野点的人文概况:“金塔寺”与金塔寺
第一章 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
    第一节 河西走廊藏传佛教传播的历史概况
        一、河西走廊的藏族部落和人口
        二、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的传播概况
        三、20世纪中期以前河西走廊藏传佛教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武威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
        一、20世纪中期以前武威的藏传佛教传播概况
        二、20世纪中期以后武威的藏传佛教传承状况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地方社会与寺院重建
    第一节 国家在场与金塔寺重建
        一、国家政权在制度、政策层面对寺院的管理
        二、国家政权在符号象征层面对寺院的影响
    第二节 民间力量与金塔寺的重建
        一、民间文化组织的公共号召力
        二、藏传佛教信仰群体对寺院重建的影响力
        三、民间社会力量之于寺院重建的意义
    第三节 既有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与金塔寺的重建
        一、汉族传统民俗观念对寺院文化的接纳和承受
        二、现代经济发展对寺院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藏传佛教的信徒身份表述
    第一节 居士群体中的城乡身份差异
        一、疏离寺院的村里人
        二、主动亲近寺院的城里人
    第二节 信徒身份的获得与维护
        一、基于情境性社会关系的信徒身份获得
        二、信徒身份的辨识、强化和维护
    第三节 民众宗教信仰实践中的文化调适
        一、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互动与调试
        二、节日中的宗教信仰互动与融合
        三、生命历程中的宗教信仰表述与互动
    小结
第四章 藏传佛教与地方宗教文化的互动
    第一节 金塔寺与地方“神灵”的互动
        一、“神”之来路——地方多元信仰中的“神灵”
        二、藏传佛教对地方“神灵”因素的采借
        三、“众神和谐”——地方宗教信仰惯习
    第二节 金塔寺僧俗与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的互动
        一、地方社会中的宗教神职人员
        二、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眼中的彼此
        三、金塔寺僧俗与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的互动
    第三节 藏传佛教与地方宗教信仰在仪式层面的互动
        一、挂“红”——从红色被面向红色哈达的转变
        二、“被互动”的藏传佛教——记一位“神人”对金塔寺的特殊情感
        三、佛还是道:丧礼引出的困惑与确信
        四、众望所归——记一次供龙王法会
    小结
结论与思考
    一、阶序: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
        (一)宗教信仰的阶序建构:藏传佛教与地方多元宗教互动与共生的事实与结果
        (二)阶序: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
        (三)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影响
    二、对“民间佛教”概念的思考——基于内部视角
        (一)关于现行“民间佛教”等概念的回顾
        (二)对现行概念之暗示意味的反思
    三、对“宗教在地化”的思考——基于外部视角
        (一)田野案例体现的乡土社会宗教信仰实践逻辑
        (二)制度化宗教在基层社会践行“中国化”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有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问题与资料来源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问题
        (三) 资料来源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创新点
    四、文献综述
        (一) 微信公众号的相关研究概况
        (二) 阅读类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概况
        (三) 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研究概况
        (四) 微信公众号营销策略研究概况
        (五) 学界研究述评
第一章 阅读类微信公众号概况
    第一节 阅读类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一、阅读类微信公众号类型分析
        二、阅读类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现状
        三、阅读类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偏好分析
    第二节 “有书”微信公众号概况
        一、账号属性
        二、“有书”微信公众号界面及栏目设置
        三、“有书”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分析
第二章 “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
    第一节 “有书”微信公众号的文本分析
        一、“有书”微信公众号标题类型
        二、“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议题
        三、“有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来源及形式
    第二节 “有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模式
        一、专业内容生产模式(PGC)
        二、职业内容生产模式(OGC)
        三、用户参与内容生产模式(UGC)
    第三节 “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特点
        一、混合情感型的内容文本类型
        二、故事化的叙事风格
        三、诉诸于社会热点事件
        四、女性议题的广泛呈现
        五、内容形态和内容生产模式多元化
第三章 “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的动因
    第一节 “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的外在动因
        一、新媒体发展打开知识生产新空间
        二、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情感转型
        三、女性文化消费意识提升
        四、中国式人际观的现代承接
    第二节 “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的内在动因
        一、企业盈利与品牌建构
        二、用户文化认同与社群归属
第四章 “有书”微信公众号的营销策略
    第一节 “有书”微信公众号的盈利模式
        一、原生广告的精准导流
        二、以用户为导向的知识变现
    第二节 基于4I原则的“有书”微信公众号营销分析
        一、趣味原则
        二、利益原则
        三、互动原则
        四、个性原则
    第三节 基于4V原则的“有书”微信公众号营销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
        二、功能弹性化
        三、附加价值赋予
        四、情感共鸣
    第四节 基于SWOT模型的“有书”微信公众号的战略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
        二、机遇与威胁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与营销策略研究编码表
    附录B:“有书”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和营销策略编码指南
    附录C:“有书”微信公众号样本语料库(部分)
    附录D:问卷调查表阅读类微信公众号使用现状调查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清太祖至清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清太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宁完我的“参汉酌金”思想
    第四节 岳托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祖可法和张存仁的“伐明三策”
第二章 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多尔衮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范文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史可法的“联清灭寇”思想
    第四节 洪承畴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章 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陈名夏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党争中的异化
    第三节 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黄宗羲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第六节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章 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圣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施琅的“大一统”思想
    第三节 蓝鼎元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夷夏之辨”的认识
第五章 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年羹尧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岳钟琪的“以夷攻夷”和“畏威怀德”思想
    第四节 鄂尔泰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曾静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六章 清前期帝王与历代着名帝王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清太祖与金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清太宗与金太宗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三节 清圣祖与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清世宗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总结
附录 清前期民族关系大事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研究对象
        1.2.2.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框架
    1.4.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本概念解释及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
        2.1.1.社区图书馆
        2.1.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2.1.3.社区中心
        2.1.4.城市空间活力
    2.2.研究综述
        2.2.1.社区图书馆相关研究
        2.2.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
        2.2.3.社区中心相关研究
        2.2.4.城市空间活力相关研究
        2.2.5.研究述评与小结
    2.3.深圳市基本概况
        2.3.1.深圳市基本情况
        2.3.2.深圳市空间结构
    2.4.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2.4.1.调研地点
        2.4.2.问卷设计
        2.4.3.问卷发放与收回
第3章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分析
    3.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3.1.1.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网络体系
        3.1.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概况
        3.1.3.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布局形式
    3.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3.2.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空间格局
        3.2.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空间分布情况
        3.2.3.社区图书馆可达范围分析
        3.2.4.社区图书馆可达人口分析
    3.3.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调研现状分析
        3.3.1.出行方式与花费时间分析
        3.3.2.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分析
        3.3.3.居民需求和使用行为习惯分析
        3.3.4.花费时间与使用频率分析
    3.4.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与周边设施分析
        3.4.1.整体社区图书馆周边设施数量和覆盖率
        3.4.2.各社区图书馆周边设施数量分析
        3.4.3.社区图书馆与最近社区服务设施距离分析
    3.5.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与人群活动分布分析
        3.5.1.人群活动时空变化
        3.5.2.各热力区周边社区图书馆分析
        3.5.3.各热力区周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图书馆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活力表征数据选择和量化
        4.1.1.活力表征数据选择
        4.1.2.活力表征数据量化
    4.2.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的选择和量化
        4.2.1.区位中心性
        4.2.2.地块肌理性
        4.2.3.交通可达性
        4.2.4.规模集约性
        4.2.5.功能多样性
        4.2.6.社区性质
    4.3.数据来源与获取方式
第5章 社区图书馆活力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
    5.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量化分析
        5.1.1.区位中心性
        5.1.2.地块肌理性
        5.1.3.交通可达性
        5.1.4.规模集约性
        5.1.5.功能多样性
        5.1.6.社区性质
    5.2.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值与表征值分析
        5.2.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值分析
        5.2.2.社区图书馆活力表征分析
    5.3.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分析
        5.3.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与活力表征值的相关性分析
        5.3.2.社区图书馆活力共性影响要素分类
        5.3.3.社区图书馆活力差异化影响要素分类
    5.4.案例分析
        5.4.1.居住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2.混合居住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3.混合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4.工业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1.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空间相关结论
        6.1.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活力相关结论
    6.2.建议
        6.2.1.社区图书馆规划布局建议
        6.2.2.社区图书馆选址优化建议
        6.2.3.社区中心布局与选址建议
    6.3.创新点
    6.4.研究局限与展望
        6.4.1.研究局限
        6.4.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西部开发的十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D]. 刘原媛. 外交学院, 2021(10)
  • [2]基于热环境模拟的居住区绿地优化设计研究[D]. 杨永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4]相遇[J]. 宋尾. 江南, 2020(05)
  • [5]“996”魔咒下的互联网员工生存百态[D]. 刘奥. 浙江大学, 2020(02)
  • [6]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历史街区空间活跃度提升策略研究[D]. 顾家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D]. 姜馥蓉. 兰州大学, 2020(12)
  • [8]“有书”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和营销策略研究[D]. 普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9]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 陈铭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10]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D]. 刘琪. 深圳大学, 2019(09)

标签:;  ;  

西部大开发十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