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业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工业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逸水[1](2021)在《生物质燃油旋流雾化特性研究及其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清洁绿色可再生能源的探索及使用已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的重要选择。生物质燃油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之一,凭借其清洁、环保及可再生性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及研究。然而生物质燃油在应用于工业领域时,由于具有较高的粘度、密度等理化性质而导致雾化效果不理想,从而致使其燃烧不稳定、排放特性较差。因此,研究生物质燃油的雾化机理,提高生物质燃油的雾化质量,对推广生物质燃油应用以及商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小桐子油及其生物柴油、地沟油及其生物柴油、橡胶籽油及其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分析,获得了粘度、密度、表面张力等几种影响雾化质量的物性参数大小;根据不同喷嘴结构参数,采用试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生物质燃油旋流雾化喷嘴,揭示了旋流雾化喷嘴中的内流场流动特性规律;采用最优喷嘴结构,在注射油压为0.2~1.0MPa下,构建了外部流场仿真模型,阐明了不同油压下外部流场雾化特性规律;最后,确定燃烧器内总风量,改变一次风占比及油压,建立了内流场仿真模型,揭示了一次风与油压对旋流喷嘴与空气混合腔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分析了不同喷嘴结构参数的轴向及切向速度分布,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出了最优旋流喷嘴的结构参数,喷嘴孔径为0.7mm,槽道截面积为1mm2,旋流芯螺距为4mm,槽道形状为梯形。(2)在等温条件下,随注射油压逐渐增大,喷嘴出口速度、雾化贯穿距、雾化锥角、雾化面积及体积逐渐增大。同时油压由0.5MPa增至0.9MPa时,雾化流场湍流动能逐渐增大,在流场中心处湍流动能最大值由0.22k增至0.24k。(3)在等压条件下,雾化流场中的液滴粒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小颗粒液滴主要集中在流场中部。在油压为0.5MPa时,流场中有22.79%液滴粒径小于50μm,37.63%液滴粒径小于100μm,50.85%的粒径小于150μm。同时在近流场附近,液滴粒径大小在25~250μm范围内进行剧烈波动。(4)加入一次风,可使燃油液柱边缘速度增大,且有效降低燃油速度衰减及混合腔内部燃油动量损失,并增大液柱切向速度,增强生物质燃油向周边的扩散能力。

王思雨[2](2021)在《并购中业绩承诺的利弊研究 ——基于太阳能与神雾环保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并购重组能快速有效地扩大企业规模,帮助企业进入新领域。在并购中运用的业绩承诺也越来越受并购双方青睐。业绩承诺能有效降低并购间代理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对被并购企业存在一定的激励效应,但在实务中业绩承诺有变味之嫌,比如:业绩承诺存在财务舞弊、估值风险以及损害中小股东权益、丧失控制权等负面效应。随着业绩承诺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此,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是否能够正确理解业绩承诺的利弊以及怎样辨别业绩承诺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业绩承诺不光拥有降低信息不对称、传递“利好”信号以及激励效应等优势,还具有可能带来高估值风险,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财务舞弊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劣势,为全文案例的撰写奠定理论依据;其次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太阳能公司与神雾环保公司业绩承诺的内容、履约情况以及成败原因进行剖析,凸显出业绩承诺所存在的利弊问题;最后利用比较分析法,将神雾环保与太阳能公司的业绩承诺成败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提出市场参与者对业绩承诺真假辨析的着眼点。本文通过对太阳能公司与神雾环保实施业绩承诺后的效果与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第一,合理的业绩承诺能有效降低并购间信息不对称,降低并购风险;业绩承诺通过给予一定的业绩压力,督促并购方全力发展企业,因此具有一定的激励效应;第二,过高的业绩承诺目标会带来战略风险与财务舞弊风险。被并购方应根据自身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的经营情况确定合理的业绩承诺方案,以便业绩不及预期时反受其乱;第三,投资者在面对实施了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时要保持谨慎理性的投资态度,要关注并购时并购双方所采取的并购方式、业绩承诺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财务舞弊风险;最后本文结合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比分析太阳能公司与神雾环保实施业绩承诺后的不同结果,指出投资者在面对业绩承诺时可以通过并购独立性、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风险以及业绩惯性这三方面来判断业绩承诺实现的可能性,以利于资本市场的各方参与者不被业绩承诺的表象蒙蔽双眼,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魏小林,黄俊钦,李森,潘利生,陈立新,谭厚章,杨富鑫[3](2021)在《工业炉窑燃烧过程中节能减排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文中提出工业炉窑是建材、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中至关重要的用能装备,也是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工业炉窑燃料中煤炭占70%,存在着能耗高排放大的问题,需要研发高能效低排放的新技术。对于典型的工业炉窑,其生产过程具有多工艺目标、多品种交叉生产,以及大负荷调节比、宽阈度负荷变化的复杂工艺特点。通过综述在节能管控、富氧燃烧与氧燃料燃烧、分级燃烧和颗粒物脱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炼出工业炉窑物质流与能量流匹配节能、富氧燃烧及燃烧优化调控、分级燃烧与SNCR脱硝以及微细颗粒物排放与资源化利用等四项共性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技术内容,为我国工业炉窑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发展方向与途径的建议。

王赫婧,吴琼,白璐,郑国峰,王夏娇,赵学涛[4](2020)在《非重点行业炉窑典型大气污染物“十四五”减排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炉窑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之一,针对除钢铁、水泥、焦化、石化等行业外的非重点行业炉窑,研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量及其在2025年的削减潜力,以期对"十四五"时期炉窑污染治理提出建议.非重点行业炉窑具有行业和区域分布广、底数不清、治理水平差、对环境质量影响大等特点,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源排放总量的34.0%、21.2%、9.9%.研究充分考虑"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了淘汰小型燃煤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末端治理设施去除率等减排方案,设定了两种减排情景(其中,情景1为小型燃煤炉窑淘汰+部分燃煤炉窑实施煤改气+治理效率提高至炉窑平均去除率,情景2为小型燃煤炉窑淘汰+部分燃煤炉窑实施煤改气+治理效率提高至工业源平均去除率),估算了2025年不同情景下非重点行业炉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削减潜力及其排放量.结果表明:维持2017年管控水平下,202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较2017年分别增加42.32%、40.11%、45.82%;情景1下,202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较2017年减少0.84%、增加20.86%、减少71.49%;情景2下,202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较2017年减少63.30%、16.67%、68.51%.根据情景分析结果,结合典型大气污染物"十四五"减排策略,明确了增设末端治理设施的行业,以及开展小型燃煤炉窑清理整顿和清洁能源替代的区域等.

陈思[5](2020)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N型半导体催化降解NOx与乙酸乙酯的性能提升机制》文中认为钢铁、焦化、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的工业炉窑和表面涂装行业,普遍存在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复合污染问题。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处理的适用技术,已有一定数量的工业应用案例,但其能耗较高、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采用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技术可有效解决此瓶颈问题,其中适用于等离子体体系的新型催化剂的开发是关键。针对等离子体高能电子的有效利用,本论文发现并提出了等离子体-催化体系的拟光催化行为,开发了具有优异NOx、乙酸乙酯降解性能的N型半导体-Mn O2复合催化剂,探究了NOx与乙酸乙酯的协同降解行为,为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协同处理NOx与乙酸乙酯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首先,本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考察了单一等离子体降解NO的反应路径和机理,发现在烟气气氛下(6%O2),NO主要发生氧化路径,被O自由基氧化至NO2,产生的NO2又将与O自由基反应重新生成NO,导致O自由基的循环消耗,增加了体系的无功能耗,NO2为体系最终产物。O2含量和注入能量将同时调控NO的反应路径和产物。电极温度的升高、烟气组分如H2O、CO和CO2的添加将抑制NO的去除,HCl的添加刚好相反,SO2则几乎没有影响。将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催化剂置于等离子体场内,发现在没有外加光源时,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电子可撞击N型半导体使之获得足够的能量,产生电子-空穴对(e--h+),发生高能电子活化的“拟光催化”行为。NO的反应路径发生改变,NO或生成的NO2可被深度氧化至N2O5、NO2-和NO3-。捕集剂实验表明,该过程中产生的O2-、·OH和O3等活性自由基均对NO的深度氧化有贡献。进一步制备了单原子Ru改性的NH2-Ui O-66(NU),并复合Mn O2以分解和利用O3。Ru-NU显着增强了等离子体放电、对NO/NO2的吸附活化,并形成了Zr4+-O-Ru3+氧化循环桥,促进载流子的分离和氧化反应的持续发生;Mn O2则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O3进行有效分解和利用。在能量密度为75.3 J/L时,复合体系获得了100%的NOx去除效率,NO2的生成得到有效抑制。制备了Bi2Mo O6-Mn O2(BMO-Mn)复合催化剂用于乙酸乙酯(EA)的降解。BMO-Mn的添加提高了等离子体放电强度、O3的利用率和对EA的吸附,且BMO活化后产生的空穴(h+)可促进Mn O2中Mn3+和Mn4+之间的快速循环。在能量密度为392 J/L时,实现了100%的EA去除率、70%的CO2选择性和99%的COx选择性。FTIR研究表明反应中间产物主要为甲烷、乙酸和丙酮,O3的有效利用对副产物的完全矿化起到关键作用。最后,为实现NO与EA的协同降解,考察了单一等离子体工艺协同降解NO与EA时二者的相互影响,发现NO2会抑制EA的降解尤其是矿化过程。针对此,开发的复合催化剂Ce@Zn Ga2O4/NU,增强了EA的吸附和水解、对NO2的吸附和活化以及催化剂活性自由基的产生量。在能量密度为392 J/L时,等离子体-催化工艺分别实现了100%和96.21%的NO与EA去除率,CO2和COx的选择性分别为73.93%和94.35%。对中间副产物的定量分析发现,NO2会抑制丙酮的矿化,Ce@Zn Ga2O4/NU可促进关键中间产物乙醛的生成,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反应路径。本文提出了等离子体高能电子激发的“拟光催化”行为,对NOx和VOCs的降解均具有效果,并从放电增强、污染物吸附活化等多角度开发功能催化剂,为等离子体-催化体系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催化剂设计思路。

党雅馨[6](2020)在《模拟含硫烟气生化脱硫过程有机代谢产物的累积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在有色金属冶炼、燃煤和钢铁生产过程产生大量富含SO2的工业炉窑烟气,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传统钙法脱硫副产物脱硫石膏因含重金属、粉尘和盐分等而缺乏资源化利用价值,堆置占用大量土地;氨法脱硫则因液氨价格较高而导致运行成本增加,且存在氨逃逸现象,并诱发雾霾。针对传统工艺不足,本课题组前期提出了一种封闭循环型烟气生化脱硫及硫回收工艺,但在长周期运行中硫酸盐还原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逐渐累积,不仅对产生硫磺的氧化归中反应产生干扰,还通过增大硫磺粒径、吸附、网捕裹挟和絮凝等作用降低硫磺的纯度与收率,严重限制了本工艺的工程化应用。因此,本论文研究挥发性脂肪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在生化脱硫系统的组分演变及累积效应,分析它们对氧化还原归中反应过程硫磺浊度、环境条件、亚硫酸根及硫磺理化性质的影响,阐明代谢产物与硫磺的作用机制,为提高硫磺收率提供理论指导,为本工艺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上述研究表明:(1)SRB烟气生化脱硫过程产生两种规模的反应器均产生乙酸和丙酸两种挥发性脂肪。反应器规模扩大使代谢残留组分由乙酸变为丙酸,两者通过限制S2-产生,阻碍归中产硫磺反应的进行。丙酸改变硫磺生成过程SO32-浓度变化规律(由先下降后平缓变为先下降后上升)。两种VFA作用下不改变硫磺S8的分子结构,430 cm-1处特征峰经挥发性脂肪酸修饰发生了位移。(2)SRB烟气进行生化脱硫过程蛋白质浓度先增大后减小,是累积的主要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占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总量的60%~100%。牛血清蛋白(疏水性蛋白质)和酪蛋白(亲水性蛋白质)均使硫磺浊度减小,牛血清蛋白通过增大硫磺粒径对浊度产生更大影响。它们使得产硫磺过程p H减小,ORP增大;在两种蛋白质作用下所得硫磺分子结构仍为S8,220~229cm-1处的特征峰经蛋白质修饰发生了位移。(3)SRB烟气进行生化脱硫过程多糖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占SMP总量的10%~20%。葡萄糖、蔗糖和淀粉通过絮凝作用减小硫磺浊度,同时减小产硫磺过程ORP,其中淀粉的影响最大。蔗糖使得SO32-浓度由先迅速下降后下降减缓变为先增大后减小;累积了淀粉实验组SO32-浓度则先减小后增大。在多糖作用下所得硫磺分子结构仍为S8,151~158 cm-1、433~439cm-1和470~471cm-1处的特征峰经多糖修饰发生了位移。

姚璐[7](2020)在《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烟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对大气质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得益于世界各国对NOx排放标准的逐渐完善和严苛,针对火力发电厂排放的高温烟气中NOx的控制技术已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来自于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工业炉窑低温烟气中NOx的脱除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工业烟气氮氧化物脱除工艺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基于炭基催化剂表面氧化还原、酸碱处理及特定活性组分负载的改性思路,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新型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系统考察了载体活化条件、催化剂制备工艺和配方对其低温SCR脱硝活性的影响,并结合多种表征技术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优化配方,提出了复合改性对半焦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的增强机理,同时探讨了碱金属对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催化剂中毒机制。针对碳材料丰富的孔结构、大比表面积和优良的低温吸附性能,选择冶金焦、半焦和生物质焦为新型低温SCR催化剂载体。研究了影响活化载体性能的主要条件,通过考察不同载体活化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经酸处理活化后的新型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载体和最佳活化工艺。在本研究条件下,以粒度为20-40目的半焦颗粒,经10 mol/L硝酸溶液在80℃活化处理3 h得到的活性半焦载体,最为适合新型低温烟气SCR脱硝催化剂载体性能要求。通过在活性半焦上负载活性组分,并结合渗氮改性处理开发出新型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系统研究了改性方式、改性顺序、浸渍时间、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等改性工艺条件,不同活性Mn Ox含量、活性金属组合、氮源和渗氮量等配方成分对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和理化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的催化剂的改性工艺和配方是:将活性半焦颗粒浸渍在含有10%尿素和10%四水乙酸锰的混合前驱体溶液中,采用同步浸渍法处理3 h,经过充分干燥后在400℃的N2气氛中焙烧处理6 h。获得的催化剂ASC-10U10Mn在空速为16500 h-1时具有稳定高活性,在200℃时NO转化率为82.5%,275℃时为94.5%,活性温度区间扩大为75-300℃。采用SEM、XRD、BET、NH3-TPD、H2-TPR、XPS、in situ DRIFTS等表征技术,发现催化剂ASC-10U10Mn既具有清晰细密的层状结构,还存在微孔、介孔及狭窄的裂缝孔,比表面积达到38.0 m2/g;其表面形成了大量晶格氧、Mn4+和以吡啶氮、吡咯氮和季氮为主的含氮官能团,以及丰富的强酸位和较低的还原温度,保证了催化剂ASC-10U10Mn在低于300℃有较高的NO转化率。分析多种改性手段对催化剂在300℃下的脱硝活性复合增强作用表明:催化剂ASC-10U10Mn上形成的丰富Lewis强酸位,有助于提高对NH3的吸附。桥氧Mn-O-Mn提高了不同价态Mn之间的电子迁移能力,促进氧空位产生和配位NH3氧化为反应中间产物氨基(-NH2)参与SCR反应。此外,吡啶氮、吡咯氮和季氮结构中的不成对电子与NO分子中空的π反键轨道发生相互作用,有效促进NO的吸附。Mn4+含量和Mn4+/Mn3+比的提高有助于NO进一步氧化为NO2和硝基。随着反应进行生成的桥接硝酸盐作为一种重要活性中间产物也促进了低温SCR反应的发展。基于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ASC-10U10Mn的优良性能,深入探讨了工业烟气中不同形态碱金属(KCl、Na Cl、K2SO4、Na2SO4)对其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ASC-10U10Mn碱金属中毒机制。研究结果发现,钾、钠都会使催化剂ASC-10U10Mn的活性大幅下降,150℃时较新鲜催化剂降幅高达52%。随碱金属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明显下降,钾的含量变化对脱硝活性的影响大于钠;同时,钾钠共存对催化剂的毒害具有协同增强作用。碱金属硫酸盐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比氯盐的影响更大,其中Na2SO4的影响最大。催化剂中毒失活主要是:碱金属的存在与吸附导致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及平均孔径增加、催化剂表面的中强酸位减少;表面晶格氧Oβ含量降低阻碍了电子移动从而削弱NO向NO2氧化,最终导致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徐顺塔[8](2020)在《低温预热天然气MILD燃烧及换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MILD(Moderate and Intensive Low-oxygen Dilution)燃烧因其具有天然的低氮排放特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工业炉上开展的中低温预热条件下MILD燃烧试验研究较为缺乏,且对其炉内换热行为以及换热对MILD燃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关注较少。本文基于1 MW天然气MILD燃烧试验平台,开展了低温预热空气(423 K)条件下MILD燃烧的试验研究,计算分析了低温预热常规和MILD燃烧炉内不同区域的燃烧和传热行为,揭示了两种燃烧反应路径的差异,基于变壁温进一步考察了炉壁换热与MILD燃烧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为推进低温预热MILD燃烧在工业窑(锅)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文开发设计了一种兼具常规/MILD燃烧功能的一体化燃烧器,并开展了低温预热条件下天然气MILD燃烧及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将冷炉墙预热到~1273 K后可实现常规燃烧与MILD燃烧之间的灵活切换;从常规燃烧切换为MILD燃烧时,炉内火焰锋面消失,温度峰值从1723 K降低至1512 K,炉膛空间整体温差维持在186 K以内,相应地NO从59.8 ppm减少至13.8 ppm,低氮燃烧特性极其显着。其次,计算分析了低温预热常规和MILD燃烧方式下炉内燃烧与传热行为,并弄清了两种燃烧方式下甲烷消耗路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常规燃烧相比,MILD燃烧的热释放速率降低,但其轴向覆盖的范围增加,同时反应路径CH4→CH3→CH2O→HCO→CO→CO2的速率显着降低;此外,在炉头燃烧器出口处,MILD燃烧的热流密度较低,而在炉膛下游主反应区则较高。MILD燃烧还具有更高的对流和辐射热流,分别较常规燃烧提升了5.4 k W和3.8 k W,且辐射传热比例高达91.2%。最后,考察了壁温(Tw=1600~1000 K)对低温预热天然气MILD燃烧与传热特性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降低Tw能够增大炉壁提取的热流量。当Tw从1600 K降低至1000K时,MILD燃烧方式下尾部CO排放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同时炉内的温度峰值和OH+CO?H+CO2的反应速率显着降低,着火延迟时间明显增加,导致MILD燃烧主反应区后移。值得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炉壁换热有助于MILD燃烧的建立,但炉壁热流提取过度(如Tw<1000 K)将导致MILD燃烧(尤其是低温预热条件下)失稳,甚至出现熄火现象;然而,常规燃烧在冷炉壁的工况下(如Tw=300 K)也能维持稳定燃烧。

靳孟洁[9](2020)在《郑州市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郑州市α-氧化铝、拜耳法氧化铝和电解铝3类铝工业炉窑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通道采样法采集炉窑烟气中PM2.5和PM10样品;利用烟气分析仪检测SO2、NOx等气体质量浓度;分析了PM2.5和PM10样品中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和重金属元素组分,并构建了相应的源成分谱;研究了3类铝工业炉窑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化学成分谱、特征比值、排放因子等之间的差异性;利用所得本地化排放因子,建立了2017年郑州市铝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郑州市2020年3类铝工业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α-氧化铝、拜耳法氧化铝和电解铝炉窑PM2.5和PM10中浓度最高的组分分别为Cl-、OC和EC,且3类炉窑细颗粒物中,有机碳(OC)的浓度都较高。根据细颗粒物阴、阳离子比值(C/A),α-氧化铝排放的PM2.5呈酸性,PM10接近中性;拜耳法氧化铝和电解铝排放的PM2.5和PM10均呈碱性。3类铝工业炉窑细颗粒物中OC/EC比值呈现出α-氧化铝>拜耳法氧化铝>电解铝的趋势,可按照上述顺序警惕其细颗粒物二次污染风险。(2)α-氧化铝、拜耳法氧化铝和电解铝细颗粒物源谱中占比最高的组分分别为Cl-、OC和EC。源谱间分歧系数(CD)表明,相同生产工艺所排放的不同粒径颗粒物源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类炉窑之间同粒径颗粒物的源谱差异较大。根据组分差异权重分布函数|R/U|值,EC、Ca、F-和Cl-可作为区分两种氧化铝生产工艺的标识组分;EC、Al、Cl-和NH4+可作为区分α-氧化铝与电解铝工艺的标识组分;OC、Fe和Si可作为区分拜耳法氧化铝与电解铝工艺的标识组分。本研究还计算了3类铝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因子。(3)2017年郑州市3类铝工业炉窑排放的污染物中,NOx排放量最大,细颗粒物中3类化学组分排放量最大的是EC、NH4+和Cu。电解铝行业对PM2.5、PM10和SO2的排放贡献最大;拜耳法氧化铝行业对NOx的排放贡献最大;α-氧化铝行业对细颗粒物中F-和Cl-的排放贡献率最大。巩义市3类铝工业炉窑排放的PM2.5、PM10和SO2要远高于其它地区;上街区NOx的排放量全市最高;登封地区的部分地壳元素和碳组分也有较大排放。(4)情景分析表明,郑州市3类铝工业行业在SO2和NOx的减排方面仍有较大潜力:SO2在最佳适用情景(BAS)和高效控制情景(HECS)下2020年的减排率分别为34.5%~47.1%和78.6%~82.6%;NOx在最佳适用情景(BAS)和高效控制情景(HECS)下2020年的减排率分别为19.8%~29.8%和48.1%~50.7%。两类污染物的减排可通过提高污染物控制措施覆盖率和除污效率来实现。

纪文波[10](2020)在《生物柴油喷射火焰混沌识别及燃烧排放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通常以动植物油脂等为原料经过酯交换化学反应制成,制备成本低廉且过程简单,可以作为替代化石柴油的新能源。基于其制备原材料的广泛性、可再生性以及燃烧后的低排放性等特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期将其应用于各个行业。目前对于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大多集中在内燃机中,关于生物柴油工业炉窑内的应用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生物柴油工业炉窑内燃烧试验,研究了生物柴油炉内燃烧的火焰特性、排放特性以及火焰的混沌特性。以地沟油生物柴油为燃料,针对其燃烧过程,通过高速摄像仪与烟气分析仪分别获取燃烧过程中的烟气产物与火焰图像,研究了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与不同氧浓度下的烟气产物分布与火焰长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空气系数的过高与过低都会影响燃烧排放,地沟油生物柴油燃烧的最佳过量空气系数为1.4,此时烟气产物中的CO2、NO2、NO含量最高,CO含量最低,火焰长度时间序列方差最小,火焰波动程度最小,表现最好燃烧效果;氧浓度越高,烟气产物中CO2、NO2、NO含量越高,CO含量越低,火焰长度方差越小,波动越小,燃烧效果越好。验证了火焰特性与燃烧排放性能可以作为评价生物柴油燃烧性能的重要依据。针对生物柴油的燃烧系统的非动力学特性,引入了火焰长度时间序列混沌指标。比较了经典Lyapunov指数法和0-1TEST混沌检测方法,并提出一种基于三态测试(3ST)的混沌燃烧高效识别新方法。研究结果发现:最大Lyapunov指数>0,中位值Kc→1,渐进增长率K(n)→1,周期性指数λ(n)>0,检测出地沟油生物柴油燃烧过程呈现混沌特性。依据混沌特征值与试验参数统计结果表明,评价特征值LLE、λ(n)与试验指标CO2、NO2、NO等呈现数据正相关关系,Pe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8,符合代数拓扑学高度相关性,混沌特征值与试验指标存在耦合关系,验证了生物柴油燃烧排放特性与混沌特性之间呈现相关关系。本研究对于探究生物柴油火焰混沌特性与燃烧排放性能间的关系、进而扩展对于燃烧控制、预测等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工业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燃油旋流雾化特性研究及其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燃油雾化特性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旋流喷嘴研究现状
    1.4 雾化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1 试验研究
        1.4.2 数值模拟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生物质燃油雾化性能指标分析及试验平台搭建
    2.1 雾化相关特性指标介绍
    2.2 试验方法及仪器
    2.3 生物质燃油理化性质检测分析
        2.3.1 密度
        2.3.2 表面张力
        2.3.3 运动粘度
        2.3.4 元素分析
    2.4 可视化雾化试验平台
        2.4.1 系统简介
        2.4.2 试验图像获取
        2.4.3 试验图像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燃油旋流喷嘴内部流场分析
    3.1 旋流喷嘴的模型建立
        3.1.1 旋流喷嘴结构尺寸的初步设计
        3.1.2 喷嘴物理模型及假设
        3.1.3 喷嘴数学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1.4 边界条件与计算工况
        3.1.5 喷嘴模型验证
    3.2 槽道形状对喷嘴内部流场的影响
    3.3 旋流芯螺距对喷嘴内部流场的影响
    3.4 喷嘴孔径对喷嘴内部流场的影响
    3.5 槽道截面积对喷嘴内部流场的影响
    3.6 单一结构参数对喷嘴内部流场的影响
    3.7 不同种类生物质燃油对内螺旋喷嘴流动的影响
    3.8 不同喷嘴结构对雾化性能的影响规律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燃油外部流场旋流雾化特性研究
    4.1 生物质燃油旋流雾化外部流场模型建立
        4.1.1 外部流场数学模型及网格划分
        4.1.2 边界条件与计算工况
        4.1.3 控制方程
        4.1.4 外部流场模型验证
    4.2 不同压力下雾化锥角、面积及体积变化规律
    4.3 液滴速度分布规律
    4.4 流场湍流动能变化规律
    4.5 雾化液滴平均直径随压力及温度的变化规律
    4.6 不同位置处粒径变化规律
    4.7 液滴尺寸分布规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烧器内一次风辅助旋流雾化内部流场分析
    5.1 数学模型
        5.1.1 物理模型
        5.1.2 控制方程
        5.1.3 网格划分
        5.1.4 边界条件与求解器设置
        5.1.5 一次风辅助旋流雾化喷嘴模型验证
        5.1.6 模拟方案设置
    5.2 喷嘴及混合腔内部速度分布
        5.2.1 轴截面速度分布
        5.2.2 混合腔出口截面速度分布
    5.3 出口油气密度及体积分数分布
        5.3.1 油压为0.5MPa下出口油气密度及体积分数分布
        5.3.2 不同油压为下出口油气密度及体积分数分布
    5.4 轴截面压力分布
        5.4.1 油压为0.5MPa下轴截面压力分布
        5.4.2 不同油压下轴截面压力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并购中业绩承诺的利弊研究 ——基于太阳能与神雾环保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公司选取理由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业绩承诺的正面效应
        1.4.2 业绩承诺的负面效应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2 业绩承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业绩承诺概念
        2.1.2 业绩承诺补偿类型
        2.1.3 业绩承诺补偿方式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号传递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3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承诺的现状
    3.1 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现状
    3.2 我国A股上市公司业绩承诺的发展及现状
    3.3 业绩承诺履约现状
4 太阳能公司与神雾环保业绩承诺对比分析
    4.1 业绩承诺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4.1.1 太阳能公司的并购与业绩承诺
        4.1.2 神雾环保的并购与业绩承诺
        4.1.3 两家公司业绩承诺的主要内容
    4.2 业绩承诺的履约情况及效果
        4.2.1 太阳能公司的业绩承诺完成及效果
        4.2.2 神雾环保的业绩承诺完成及效果
5 太阳能公司与神雾环保业绩承诺成败的原因
    5.1 太阳能公司业绩承诺成功的原因
        5.1.1 太阳能公司业绩承诺的天时
        5.1.2 太阳能公司业绩承诺的地利
        5.1.3 太阳能公司业绩承诺的人和
    5.2 神雾环保业绩承诺失败的原因
        5.2.1 神雾环保的内忧
        5.2.2 神雾环保的外患
    5.3 企业业绩承诺真伪的蛛丝马迹探寻
        5.3.1 并购方式的独立性
        5.3.2 盈余质量与财务舞弊痕迹
        5.3.3 承诺方的业绩惯性
6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承诺方制定合理的业绩承诺目标
        6.2.2 改善业绩承诺的相关条款
        6.2.3 市场各方参与者理性看待业绩承诺
        6.2.4 监管机构对业绩承诺增强关注和问询的频率和深度
参考文献
致谢

(3)工业炉窑燃烧过程中节能减排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工业炉窑物质流与能量流匹配的节能管控平台
    1.2 富氧燃烧与氧燃料燃烧技术
    1.3 分级燃烧和SNCR优化脱硝技术
    1.4 工业炉窑气固排放物质的高效分离与洁净利用技术
2 关键技术发展方向
    2.1 工业炉窑多工艺目标物质流与能量流匹配节能关键技术
    2.2 富氧燃烧及燃烧优化调控关键技术
    2.3 分级燃烧与SNCR优化控制关键技术
    2.4 微细颗粒物排放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3 结论与展望

(4)非重点行业炉窑典型大气污染物“十四五”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整体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基准情景设定
    2.2 基于淘汰小型燃煤炉窑的现役源削减
    2.3 基于优化能源结构的现役源削减
    2.4 基于提高末端治理设施去除率的现役源削减
    2.5 新增产生量和排放量预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情景现役源减排潜力结果分析
    3.2 不同情景新增排放量结果分析
    3.3 不同情景下2025年排放结果分析
    3.4 不确定性分析
4 结论

(5)低温等离子体协同N型半导体催化降解NOx与乙酸乙酯的性能提升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氮氧化物的排放及治理现状
        1.1.2 氮氧化物与VOCs复合污染治理现状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目标和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NO_x与 VOCs控制技术
        2.1.1 NO_x控制技术
        2.1.2 VOCs、VOCs与 NO_x协同控制技术
    2.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2.2.1 低温等离子体的基本过程
        2.2.2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NO_x与 VOCs的研究现状
    2.3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
        2.3.1 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的相互作用
        2.3.2 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协同)降解NO_x与 VOCs研究现状
    2.4 低温等离子体的特性与催化剂开发思考
        2.4.1 半导体光催化剂与低温等离子体的内在关联
        2.4.2 常见半导体光催化剂及新型光催化剂
        2.4.3 半导体催化剂的改性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材料、装置与分析测试方法
    3.1 试剂、气源与仪器
        3.1.1 原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系统
        3.2.1 实验装置系统构成
        3.2.2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
    3.3 催化剂分析和表征方法
        3.3.1 X射线衍射
        3.3.2 微观形貌分析
        3.3.3 比表面积-孔结构测定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3.5 透射红外
        3.3.6 离子色谱
        3.3.7 程序升温脱附
        3.3.8 等离子体程序还原
        3.3.9 傅立叶原位红外光谱扫描
        3.3.10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3.3.11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3.3.12 平均电子能量计算
    3.4 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
        3.4.1 测试方法
        3.4.2 计算方法
        3.4.3 乙酸乙酯、CO、CO_2标线测定
4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NO反应路径的红外光谱研究和机理探讨
    4.1 可能的基本反应
    4.2 等离子体处理NO的反应路径和机理探究
        4.2.1 单一&多组分气氛放电
        4.2.2 NO_2的产生路径
        4.2.3 氧含量的影响
        4.2.4 NO降解的反应路径
    4.3 电极温度的影响
    4.4 烟气组分的影响
        4.4.1 H_2O的影响
        4.4.2 SO_2的影响
        4.4.3 CO的影响
        4.4.4 CO_2的影响
        4.4.5 HCl的影响
    4.5 不同气氛下等离子体处理NO的反应路径及组分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等离子体-催化深度氧化NO:“拟光催化”行为研究
    5.1 催化剂制备
    5.2 等离子体协同半导体催化剂处理NO
        5.2.1 等离子体协同P型半导体催化剂
        5.2.2 等离子体协同N型半导体催化剂
        5.2.3 比较和分析
        5.2.4 能量密度(SIE)与催化剂禁带宽度(Eg)的联系
    5.3 反应路径和机理的探究
        5.3.1 NO深度氧化至N_2O_5和HNO_3
        5.3.2“消失”的NO_2
    5.4 可能的反应路径和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等离子体协同单原子Ru改性的NH_2-Ui O-66/MnO_2 选择性氧化NO
    6.1 催化剂制备
    6.2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6.2.1 催化剂的晶型结构和微观形貌
        6.2.2 催化剂表面元素形态和配位结构分析
    6.3 催化剂与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3.1 催化剂物理性质对等离子体放电强度的影响
        6.3.2 催化剂的能带结构与活化
    6.4 等离子体-催化降解NO_x性能考察
        6.4.1 NO_x氧化性能及产物分析
        6.4.2 捕集剂实验
    6.5 反应机理探究
        6.5.1 催化剂对NO、NO_2的吸附活化性能考察
        6.5.2 单原子Ru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6.5.3 可能的反应路径和机理
    6.6 本章小结
7 等离子体协同Bi_2MoO_6-MnO_2 降解乙酸乙酯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7.1 催化剂制备
    7.2 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和形貌
    7.3 乙酸乙酯的降解性能、选择性和稳定性
    7.4 反应机理探究
        7.4.1 相对介电常数、孔径和放电强度考察
        7.4.2 BET、表面酸性和EA吸附性考察
        7.4.3 CO-PPR,单一&协同效应,XPS和氧化性考察
        7.4.4 可能的反应路径和机理
    7.5 其他VOCs的降解行为
    7.6 本章小结
8 等离子体-Ce@ZnGa_2O_4/NU协同降解NO与乙酸乙酯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8.1 催化剂制备
    8.2 NO与EA共存时的相互制约关系
        8.2.1 等离子体单独/协同降解NO与EA的表观反应动力学分析
        8.2.2 副产物分析
    8.3 催化剂的理化性质
        8.3.1 催化剂晶型结构和表面元素形态考察
        8.3.2 催化剂的活化与活性物种的产生
    8.4 等离子体-Ce@ZnGa_2O_4/NU协同降解NO与 EA
        8.4.1 协同降解性能考察
        8.4.2 产物分析
        8.4.3 稳定性考察
    8.5 反应机理探究
        8.5.1 催化剂对NO与EA的吸附性能
        8.5.2 催化剂对NO_2的吸附活化性能
        8.5.3 催化剂对EA的水解作用探究
        8.5.4 活性物种的贡献与反应机理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模拟含硫烟气生化脱硫过程有机代谢产物的累积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工业炉窑烟气来源及危害
        1.1.2 传统烟气脱硫技术现状与生化脱硫优势
        1.1.3 烟气生化脱硫过程原理、应用
        1.1.4 SRB脱硫过程中有机代谢产物及其累积情况
    1.2 VFA累积效应研究现状
        1.2.1 VFA累积的危害
        1.2.2 VFA累积效应的研究现状
    1.3 SMP累积效应研究现状
        1.3.1 SMP累积的危害及研究现状
        1.3.2 蛋白质累积的危害及研究现状
        1.3.3 多糖累积的危害及研究现状
    1.4 小结
    1.5 研究意义及目的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3 工艺流程图及原理
    2.4 研究创新点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来源及培养
        3.1.2 工业炉窑烟气的制备与吸收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SRB生化出水的制备与性质
        3.3.2 有机代谢产物来源与性质
        3.3.3 SRB生化脱硫过程有机代谢产物的累积情况研究
        3.3.4 有机代谢产物对硫磺生成过程的影响
    3.4 分析方法
第四章 VFA累积效应研究
    4.1 结果与讨论
        4.1.1 SRB生化出水VFA累积情况研究
        4.1.2 VFA累积对SRB硫磺生成的影响
        4.1.3 VFA累积对硫磺生成过程环境条件的影响
        4.1.4 VFA累积对硫磺生成过程亚硫酸根的影响
        4.1.5 VFA累积对硫磺性质的影响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蛋白质累积效应研究
    5.1 结果与讨论
        5.1.1 SRB生化出水蛋白质的累积情况
        5.1.2 蛋白质累积对硫磺生成的影响研究
        5.1.3 蛋白质累积对硫磺生成过程环境条件的影响
        5.1.4 蛋白质累积对硫磺生成过程亚硫酸根的影响
        5.1.5 蛋白质累积对硫磺性质的影响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糖累积效应研究
    6.1 结果与讨论
        6.1.1 SRB生化出水多糖累积情况研究
        6.1.2 多糖累积对硫磺生成影响
        6.1.3 多糖累积对硫磺生成过程环境条件的影响
        6.1.4 多糖累积对硫磺生成过程亚硫酸根的影响
        6.1.5 多糖累积对硫磺性质的影响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The Modified Lowry Method
附录 C 多糖含量的测定——硫酸一苯酚法
附录 D 亚硫酸根浓度的测定——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7)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1.2.1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
        1.2.2 工业炉窑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形成途径
        1.2.3 氮氧化物的主要危害
    1.3 固定源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1.4 低温SCR脱硝技术及研究进展
        1.4.1 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2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3 SCR催化剂的中毒失活
    1.5 炭基催化剂表面处理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设计及实验研究方法
    2.1 前言
    2.2 实验系统介绍
    2.3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2.4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方法
        2.4.1 催化剂制备方法
        2.4.2 催化剂表征方法
3 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条件和方法
        3.2.1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载体的活化
        3.2.2 复合改性低温SCR催化剂的制备
        3.2.3 活化催化剂载体脱硝活性的测定
        3.2.4 活化催化剂载体理化特性的表征
    3.3 活化处理工艺对半焦催化剂载体性能的影响
        3.3.1 活化处理方式对载体NO脱除活性的影响
        3.3.2 活化处理条件对载体NO脱除活性的影响
        3.3.3 活化处理对半焦载体形貌物相的影响
        3.3.4 活化处理对半焦载体理化结构的影响
    3.4 改性工艺对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的影响
        3.4.1 复合改性方式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4.2 复合改性顺序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4.3 复合改性时间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4.4 热改性温度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4.5 热改性时间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配方优化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条件和方法
        4.2.1 改性半焦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活性的测定
        4.2.3 催化剂理化特性的表征
    4.3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1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3.2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表面形貌的影响
        4.3.3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4.3.4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4.3.5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影响
        4.3.6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4.4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
        4.4.1 渗氮量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4.2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表面形貌的影响
        4.4.3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4.4.4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4.4.5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影响
        4.4.6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4.5 催化剂脱硝机理研究
        4.5.1 配方对催化剂表面元素的影响
        4.5.2 配方对催化剂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4.5.3 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机理
    4.6 本章小结
5 碱金属(钾、钠)在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上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条件和方法
        5.2.1 碱金属中毒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的制备
        5.2.2 催化剂活性的测定
        5.2.3 催化剂理化特性的表征
    5.3 碱金属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5.3.1 碱金属种类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5.3.2 钾金属含量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5.3.3 钠金属含量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5.3.4 多种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共同影响
    5.4 碱金属对催化剂理化性能的影响
        5.4.1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微观形貌的影响
        5.4.2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5.4.3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影响
        5.4.4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5.4.5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表面元素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在学期间获得的奖励
    D.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低温预热天然气MILD燃烧及换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MILD燃烧的特点与定义
    1.3 MILD燃烧的研究现状
    1.4 MILD燃烧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2 一体化烧嘴低温预热天然气MILD燃烧及排放特性
    2.1 引言
    2.2 一体化MILD燃烧器设计
    2.3 试验台架与测试工况
    2.4 常规和MILD燃烧方式下炉内温度和组分的分布
    2.5 常规和MILD燃烧方式下排烟成分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低温预热天然气MILD燃烧宏/微观反应特性和传热行为
    3.1 引言
    3.2 CFD模拟方法
    3.3 网格独立性与CFD模拟方法的验证
    3.4 常规与MILD燃烧方式下炉内流场分布
    3.5 常规和MILD燃烧方式下炉内宏观反应特性
    3.6 常规和MILD燃烧方式下甲烷微观消耗路径
    3.7 常规和MILD燃烧方式下传热行为
    3.8 本章小结
4 变壁温条件下低温预热天然气MILD燃烧与传热特性
    4.1 引言
    4.2 计算工况
    4.3 壁温对低温预热MILD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4.4 不同壁温条件下MILD燃烧特性的比较分析
    4.5 不同壁温条件下MILD燃烧传热特性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奖励及荣誉

(9)郑州市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郑州市氧化铝行业现状及排污情况
        1.1.2 郑州市电解铝行业现状及排污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源成分谱和排放因子
        1.2.2 排放清单
        1.2.3 减排情景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污染源样品采集和分析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分析
        2.2.1 无机元素组分分析
        2.2.2 水溶性离子分析
        2.2.3 碳组分分析
    2.3 样品采集及分析的质量控制
        2.3.1 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2.3.2 样品分析质量控制
3 铝工业炉窑污染物排放特征
    3.1 污染物及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
        3.1.1 质量浓度特征
        3.1.2 化学组分特征比值分析
        3.1.3 细颗粒物源成分谱特征分析
    3.2 铝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因子
        3.2.1 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3.2.2 铝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因子
    3.3 本章小结
4 铝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
    4.1 清单构建
        4.1.1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1.2 活动水平及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
    4.2 铝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计算
    4.3 空间分布特征
    4.4 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研究
    5.1 郑州市氧化铝和电解铝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规划
    5.2 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情景设置
        5.2.1 企业活动水平设置
        5.2.2 污染物控制措施情景设置
    5.3 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生物柴油喷射火焰混沌识别及燃烧排放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生物柴油概念及研究现状
        1.2.1 生物柴油的概念
        1.2.2 生物柴油的优势
        1.2.3 生物柴油制备研究
        1.2.4 生物柴油燃烧性能优化研究
    1.3 生物柴油的应用现状
    1.4 混沌理论背景、研究及应用现状
        1.4.1 混沌理论背景
        1.4.2 混沌的研究现状
        1.4.3 混沌的应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燃烧试验系统、试验仪器及方案
    2.1 燃烧试验平台
        2.1.1 供气系统
        2.1.2 供油系统
        2.1.3 炉窑系统
        2.1.4 燃烧喷嘴设计
    2.2 试验仪器
        2.2.1 高速摄像仪
        2.2.2 烟气分析仪
    2.3 试验方案
        2.3.1 试验燃料
        2.3.2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生物柴油炉窑燃烧火焰时间序列混沌特性识别
    3.1 MATLAB数字图像处理
        3.1.1 图像的种类
        3.1.2 MATLAB图像矩阵
        3.1.3 火焰长度时间序列
    3.2 混沌特征及常规混沌识别算法
        3.2.1 混沌特征
        3.2.2 最大Lyapunov指数法
        3.2.3 0-1测试方法
    3.3 三态检测法(3ST)
        3.3.1 算法理论与步骤
        3.3.2 算法有效性验证
    3.4 火焰时间序列混沌识别
        3.4.1 0-1测试混沌表征结果
        3.4.2 3ST混沌表征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烧性能与混沌的相关关系
    4.1 生物柴油燃烧排放指标
        4.1.1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地沟油生物柴油燃烧产物分析
        4.1.2 不同氧浓度下地沟油生物柴油燃烧产物分析
    4.2 混沌特征值指标
        4.2.1 3ST混沌特征值统计
        4.2.2 最大Lyapunov指数统计
    4.3 混沌指标与燃烧效果相关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论文部分程序)

四、工业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燃油旋流雾化特性研究及其模拟分析[D]. 张逸水.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并购中业绩承诺的利弊研究 ——基于太阳能与神雾环保的对比分析[D]. 王思雨.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工业炉窑燃烧过程中节能减排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魏小林,黄俊钦,李森,潘利生,陈立新,谭厚章,杨富鑫. 热科学与技术, 2021(01)
  • [4]非重点行业炉窑典型大气污染物“十四五”减排潜力研究[J]. 王赫婧,吴琼,白璐,郑国峰,王夏娇,赵学涛. 环境科学研究, 2020(12)
  • [5]低温等离子体协同N型半导体催化降解NOx与乙酸乙酯的性能提升机制[D]. 陈思. 浙江大学, 2020
  • [6]模拟含硫烟气生化脱硫过程有机代谢产物的累积效应研究[D]. 党雅馨.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7]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 姚璐. 重庆大学, 2020(02)
  • [8]低温预热天然气MILD燃烧及换热特性研究[D]. 徐顺塔.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郑州市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D]. 靳孟洁.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生物柴油喷射火焰混沌识别及燃烧排放性能研究[D]. 纪文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工业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