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流与表达中的语境要求

语言交流与表达中的语境要求

一、语言交际和表达中的语境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耿芳[1](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张佳奇[2](2021)在《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全面考察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中的群体话语交互状况,论证群域话语概念,尝试建构群域话语分析框架,揭示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的一些新特征,探索分析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点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探究立场建构与话语协商的句法及语用特征。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概括选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梳理了网络语言研究、当代话语分析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就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进行了交代;论述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梳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释本文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的语料来源及标注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本章基于网络群体交流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网络关系的分布情况,建立“群域”概念,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群域话语的生成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媒介不只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载体,其本身的技术导航及功能设置对信息交互模式的引导和人际互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群域中的话语交互由情景语境的触发产生,群域情景语境和话语意义之间存在一个属于话语参与者的“认知中介”,情景语境的虚拟和现实融合程度与“话语基调”中成员间的“相熟度”共变,并决定“个体化”的允准程度,决定“供用特征”的潜在语义是否被触发。虚拟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高,倾向于显示易于辨识的个人风格。现实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低,话语组织受现实身份的制约,更倾向遵守现实语境的交际语用规则。本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尝试提出群域系统功能分析框架,揭示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群体话语交互情况,并提出其在语法、语用维度可探索的空间。第三章“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本章主要讨论了群域话语的基本单位“话轮”以及话语组织单位“序列”的概念界定及类型特点,并将群域话轮、序列与传统口语交际进行差异对比。本章将“群域话轮”定义为:包括多模态符号和媒介功能形式的上传一次所显示的内容。将“群域话轮”分为文本话轮、多模态话轮和界面功能话轮。结合群域交际中存在的一些独立的、可描述的普遍话语行为惯例作重点观察,将依照惯例进行组构的话语行为过程视为“序列”,并对“问答”“追补”“修补”“重复”四种主要话语行为序列进行语料观察和论述,从而探究群域话轮和序列特点。群域话轮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模态种类及模态组合的复杂表义情况;话轮呈现出不完整的会话结构;话轮很多情景中为非自然序列;在句法选择上,有明显的场景适应性。口语交际与群域交际中的话轮在性质、范畴和句法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交际和群域交际中序列的差异主要则体现在序列的“邻接性”关系方面。第四章“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本章吸收功能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究群域话语分析系统“表达层”的语篇型式,对三种主要群域话语类型的篇章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概括其篇章结构的影响因素。我们立足于描写和解释篇章的生成过程,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及方法,将话语文本的考察与主体的社会行为结合起来,探索群域交际中的网络结构特征,观察话语如何参与和改变社会行为、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群域话语模式的语篇规律。基于议程设置蕴含媒介预设的元功能的认识,本章吸收“Ge M模型”对三种群域的议程设置进行建模。这种“元认知”提供了一种语义上的衔接结构,这一“衔接结构”在群体交际中是公众在篇章层面理解、认同的基础,是语篇内部元素之间建立语义关系的参考和连贯的规则。研究表明:即时通信类群是“关系衔接”篇章,以人际为基础展开语篇的互动。信息交互类群为“话题衔接”篇章,呈现子话题分层现象。视频直播类群为“内容衔接”篇章,随着内容的推进,相应的评价话语产生,在语义层面发生篇章衔接。第五章“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着眼于不同类型群域话语系统内部,考察具体语篇中立场构建和交际互动的若干语义、语用现象。重点对新闻事件涉及的群域评价中各方立场建构、意见协商所采用的语言手段进行探讨。重点吸收互动语言学范式的相关理论对群域立场建构和人际互动问题进行探究。我们结合典型个案从动态视角对群域中互动语篇中的立场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研讨,主要着眼于典型的微博新闻“评论区域”、微信朋友圈、群体互动的留言区三个重点交互场景开展研究。本章概括了群域信息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主要句法、语用策略,总结了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的语用规则及人际语用功能。具体来看,朋友圈中的“认同”是在复杂的线上交互中通过建构增加或强化“自我属性”的动态过程,网络平台为个人自我构建社会认同提供重要语境条件。本章由观察“否定”和“肯定”的情感立场表达策略,进一步探究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第六章“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本章基于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关联,探讨修辞伦理和语用原则的关系如何。本章就群域话语交际中的修辞伦理问题进行类型概括,并探讨相应类型的生成动因与监管的伦理对策,进一步提出与群域交际相适应的“伦理规范”,为下一步网络群域话语语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七章“群域话语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应用”,本章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具体探讨群域话语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方面,主要从新媒体话语的系统构建、多模态修辞学及网络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构建、“网络民族志”的理论探索三大方面讨论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预测和监督方法;有利于推进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的构建;有利于推进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建设。第八章“结论”,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陈述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主要结论包括:群域话语功能分析框架的提出;“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群域话轮的界定及与传统话轮的差异问题;群域语篇型式的概括;群域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问题;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扩展语料观察的规模。进一步关注新兴话语形式和范畴的对应规律、主要语篇型式在群域中的句法功能表现,深入探究“个体化”如何在群体中“汇流”“演化”等问题。

高雯怡[3](2021)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文中提出英语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之一,而口语交际能力又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有效地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提升其英语综合素质。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当中6-12岁这一阶段,语言中枢神经十分发达,是语言学习比较快的时期,这也是适龄儿童学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开始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某地区各小学在校教师的调研取证,数据分析和去实地亲身了解实际情况,了解低年级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针对性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达到培养和提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技巧和综合素质的目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五点:(1)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2)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4)教学过程缺乏新意(5)教学评价不全面。研究探究了以上现状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2)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3)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4)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建构主义理论与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举措:(1)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2)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3)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4)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楚慧杰[4](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柳真(Yoo Jin)[6](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王萌[7](2020)在《认知-功能视阈下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篇中的省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省略是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口语中常见的现象。在口语语篇中,说话人通过省略部分已知信息,凸显新信息,以达到话语的经济性和省力的效果。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从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单维视阈入手解读省略的产出和理解过程,鲜见对说话人在语言表征中省略的分布特征、理据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在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双重视阈观照下,以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篇中产出的省略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说话者的角度切入,旨在探讨省略的分布特征、认知—功能理据和影响因素。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篇中产出的省略现象具有何种分布特征?(2)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篇中产出省略现象的认知—功能理据是什么?(3)与本族语者相比,影响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口语语篇中产出此种省略分布特征的因素是什么?说话人在口语语篇中产出省略现象是以受话人的理解为前提,“产出—理解”的一体性是以认知—功能的结合为基础。认知与功能研究均从意义出发研究语言使用,认知语言学主要探讨“语言从何而来”,功能语言学侧重语言的社会化研究,即“语言具有何种功能”,二者从本质上来说具有一体性与互补性的特点。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口语中省略现象研究的认知—功能一体化模型,在认知—功能视阈下,结合互动观、ICM思想、语境观以及语言的层级系统,溯源口语语篇中省略现象的产出过程。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自建三个小型语料库,并以英语本族语者口语语篇中省略产出的特征为参照,来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语篇中省略的分布特征。为满足样本采集点的广度需求,第一个语料库的口语语料来自全国三十余所高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便于对受试学生进行访谈,深入挖掘省略产出的理据及影响因素,第二个语料库的口语语料来自国内某高等院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第三个语料库收集了英语本族语者的口语语料,作为参照分析的母本。本研究通过将语料库研究与访谈研究结合的方法,通过将量化和质化研究相结合以深入解析省略产出的分布特征、认知—功能理据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具体发现如下:(1)对照本族语者口语中产出的省略现象,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在口语中产出省略现象的分布特征既具共性,又存差异。在省略产出的频次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中产出省略的频次远低于本族语者。在省略的句法位置分布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在口语语篇中出现并列短语省略的频次均为最高;英语专业学生使用小句省略的频率偏低,在语篇中出现了主语省略误用的现象;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在口语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先行语复现现象,但英语专业学生在语篇中的复现频率高于英语本族语者。在先行语的语境来源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产出的口语中绝大多数先行语出自于语篇语境。在先行语和省略部分的位置分布方面,二者均倾向于将先行语前置于省略项。(2)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省略现象的产出有其认知—功能理据。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具有结合的基础,省略产出是以受话人的理解为前提,“产出—理解”的一体性与融合性以认知与功能的结合为基础。具体而言,省略产出受认知驱动,经验观、注意观和突显观是影响口语语篇中省略产出的认知因素。首先,经验观是省略产出的核心驱动因素。语言产出是对人与世界互动结果的表达,人作为认知主体是体验周围世界的轴心。说话人不会将所有与话题相关的概念内容全部产出,而是根据过往的经历与经验将已经提及或无需赘述的信息省略,力求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其次,注意观也是影响说话人在口语中省略部分内容的认知动因。说话人只关注口语中的显性概念内容,对隐性概念内容并不加以关注,这证实了注意观对语言产出的影响。最后,突显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突显观引导了说话人通过省略已经提及或双方共知的概念内容,以突显新的概念内容。省略的一大功能是有利于突显新内容,能够让受话者迅速掌握交际内容中的重要信息。省略产出在口语语篇中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省略部分的概念意义虽无形式呈现,但由于与先行语具有回指关系,因此省略部分体现的概念功能等同于先行语体现的概念功能。省略的人际功能取决于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与文化背景。若二者的社会距离与文化背景较近,省略则有利于双方的磋商与交流,有助于缩短交流时间用以突出新的概念内容。若二者的社会距离与文化背景较远,说话人会适当将被省略的信息补全以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口语语篇中的省略具有语篇功能。省略作为一种衔接形式与组篇机制,使得语篇中的信息以有序的方式产出,既有利于说话人产出的语篇具有连贯的效果,也有助于受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流激活并建立新的框架。(3)省略产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二语资源的匮乏、母语的负迁移、说话人的意图和语境因素。二语资源的匮乏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试学生语言表达的精炼性。当受限于二语资源的提取程度与口语产出的自动化程度这两种因素时,省略产出也会受到影响。受试学生由于不确定某种语言表达式是否可以省略,或者受到某些词汇或语法知识掌握不牢等因素影响时,则会避免使用省略表达式,力图以完整的形式产出话语内容。母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主语省略上,主语省略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受试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受到母语在线思维的干扰,会出现将汉语中主语省略误用到英语表达中的现象。交际意图的达成度也影响了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省略的产出。在受话人理解的前提下,省略可为说话人达到省力和话语经济性的效果。当说话人意图通过先行语复现来达到某些语用目的时,会将先行语复现在语篇中。此外,语境因素也影响了口语语篇中的省略产出,其主要体现在先行语出现的语境。先行语出现在语篇语境时,说话人倾向于将再次出现的概念内容省略,以达到省力和话语的经济性效果。当先行语出现在物理语境时,交际双方可通过物理语境中受话者的反应(如表情、手势或非语言特征)来表现受话人的理解程度,进而判断出是否对省略的内容加以补充。当先行语出现在百科语境中时,省略现象会大为减少。若先行语不是出自双方共有的百科知识时,可能会导致受话人的理解产生歧义。本研究在认知—功能的视阈下,以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语篇中的省略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以语料库与访谈研究相结合的多元互补路径,深入挖掘了口语语篇中省略产出的特征、认知—功能理据以及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英语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建议,旨在为今后的外语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左乃文[8](2020)在《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文中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借助他人话语来表达自我观点。此类言语活动又可分为不同类型。本文以汉语中的话语套用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功能主义视域下,运用互文性理论、对话句法理论和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着眼于话语的基本单位——句子展开研究。通过对话语套用的结构、意义、篇章、功能的研究能够为套用现象的分析提供框架,较为清楚地揭示套用与引用的差异,并尝试构建话语套用的分析体系。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话语套用的选题缘起,指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主要梳理了话语套用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语料情况作出说明。第二章通过辨析套用与仿拟辞格的异同,比较套用、引用、借用、化用之间的差异,提出了话语套用的确定标准,界定套用现象。从关联性、系统性角度出发,总结话语套用在结构、意义、语篇和功能上的特征。依据话语套用的三个层级:当下文本层、原话语层和套用层,划分套用类型。根据话语套用各个层级的互动关联,区分明示性套用(与原话语层的互动)与联想性套用(与当下文本层的互动);根据套用层和原话层的语篇表现,区分言内套用与言外套用;根据套用层内部套用话语和原话语的关系,区分框架套用与实体套用。以第二章概括出的套用特点为依据,组织安排第三至七章。第三章从话语套用的结构特征分析不同套用类型的形式表现和建构模式。明示性套用具体表现为明标性套用和无标并置套用两类,前者利用套用标记中话语主体、修饰语的数量及位置体现套用表达的创新性。后者依靠距离象似性(distance iconicity),通过形式距离的相近引导受话人将其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认知和意义上的解读。联想性套用的突出特点是语篇内不出现原话语和套用标记,只依赖于受话人的认知联想,主要表现为框架套用。依据不同类型的表现,建构套用表达的形式模式、语义关系模式和认知模式。第四章从话语套用的意义特征分析套用的浮现义、语境依赖性与类推关系。套用浮现义不是当下文本义与原话语义的简单加合。概念整合理论能够解释在选定当下文本和原话语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套用手段筛选参照话语的内容,最终糅合呈现为套用表达。利用“再语境化”概念,分析原语境因素对话语套用的重要影响,原话语经过再语境化后的意义增值以及套用义的语境解读。话语套用的结构形式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类推产生的,通过概念整合、语境吸收浮现出的套用义,在不同场合下类推形成了系列表达和多种语义模式。第五章从话语套用的互文性特征分析其语篇表现。套用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原有文本的解构和现有文本的建构形成的互文重构是同时进行的,具体表现为互文本与原文本的互动和互文本与主文本之间的互动。基于话语套用的对话特点,体现了文本间的互涉、交融。根据原话语层的隐现,将话语套用的语篇模式分为言内套用和言外套用,其利用语篇衔接语、激活认知记忆等方式连贯话语套用各个层级,而后进行线性排列。不同的语篇模式和套用层所处位置决定了话语套用的语篇功能。第六章从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分析其传信策略。不同套用类型利用多种形式表明套用话语的来源和获取途径,以此传递言者的认识态度,具有表达“言之有借,无意掠美”的作用。通过言语手段标示传信语,交代话语出处,构建交际双方的共有背景,标明套用话语中言者认识的来源理据。原话语显隐及其出现的位置、“套用X话(说)”中不同的X、套用话语中留存的结构框架是查据套用信息来源的编码形式。话语套用的传信策略具有双向调控的作用,既可以对原话语明说或隐去作出策略选择,也能利用不同方式对套用话语的信息地位进行策略调整,使表达言据性的原话语、“套用X话(说)”处于背景位置,使表达主观认识的套用话语凸显成为前景信息。第七章从话语套用的主观性特征分析其交互功能。话语套用是具有交互特征的动态交际活动。交互功能是促使套用表达式形成的重要动因,其在语篇中表现为互文性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为委婉情态和立场建构。言者利用套用层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情态词、标记成分、并置语序及套用话语的配合,语境化吸收它们的主观性特征,建立不同层级的关联。各个层级在文本互动中也蕴含着人际互动功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附带情感态度,使观点呈现丰富内涵。在交互作用下实现主观认识的表达,体现了言者对受话人的关注。委婉情态、视角取向和设立言谈立场是话语交互功能的体现。第八章是总结和余论。套用表达是表述言者创新性观点的话语手段,体现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达到了传承基础上令人感到陌生新鲜的表达效果,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话语套用结构、语义、语篇和功能的分析,揭示套用和引用在多方面的不同表现。对话语套用现象的系统研究能够有利于语言伦理建设、语言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语言的文化传统以及跨语言的比较等角度,还可以对汉语套用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

姜嘉兴[9](2020)在《学术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评价意义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多以实现评价意义的词汇语法资源为主。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评价意义包含态度、介入、级差三个系统。其中态度系统是评价意义的核心,介入与级差系统负责调节态度意义(Martin&White,2005)。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如Halliday&Hasan,1985;Sinclair,1987)认为,介入与级差系统中的资源以及一些评价系统以外的词汇语法资源也具有态度意义,进而实现评价意义。这类评价意义是隐性的、不易察觉的。当前学界对这种隐性评价意义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讨论不多;(2)对隐性评价意义的资源描写不足;(3)对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协作机制解释不够。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范式,深入探讨学术语篇中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及其外延,对隐性评价资源进行描写并建构相应的分析框架,同时对该框架内的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协作机制进行阐释。首先,本文对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了讨论。为了说明隐性评价意义的本质,本文引入与评价意义相关的价值哲学理论对隐性评价意义与评价理论中的评价意义进行区分,发现前者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即对某种价值成立的可能性的判断结果,而后者则是对给定价值效用的记录或陈述。本文结合功能语言学家对评价意义的讨论,进一步推理出隐性评价意义的三个组成成分:价值的内容、价值成立的条件及价值的表征方式,并据此构建了隐性评价意义的价值系统、情景系统与推理系统。其次,本文对隐性评价意义的价值、情景、推理系统中的资源分别进行了描写。根据隐性评价意义的特征,本文选取学术语篇为研究对象,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检索源,各取SCI、SSCI、A&HCI近10年内(2008年~2018年)影响因子排在前100位的研究性论文作为本文的研究语料(共300篇,约200万字),对其进行定性的实例分析与定量的语篇检索(包括索引定位、词频检索、搭配检索等)。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与总结,得到的隐性评价意义三个系统中包含的资源类型如下:在价值系统中,由于价值意义是人们判断的结果,本文引入心理学中激活判断活动的三种启发方式,将价值系统分为代表式、可得式、锚定式三种类别。根据语料分析的结果,实现代表式价值意义的资源包括:(1)具有限定性、精确性、特殊性等概念的指称语、修饰语、附加语;(2)含有归属、识别、象征等概念的参与者成分以及附加语;(3)包含相似性或差异概念的参与者成分和修饰语。实现可得式价值意义的资源包括:(1)含有介绍性、客观性、清晰性等概念的及物过程、参与者成分及修饰语;(2)具有建议或计划概念的及物过程。实现锚定式价值意义的资源包括:(1)数量语或具体数字;(2)表达数量关系的及物过程、修饰语及一些衔接手段;(3)具有包含或排除概念的及物过程。在情景系统中,由于隐性评价意义的情景是语篇作者主观建立的即时情景,本文引入话语分析中“语境模型”的基本观点(即语境具有主观性),将情景系统分为设置与发生两个子系统。研究发现,情景的设置系统包括突显、情态、言据三个子系统,其内部语言资源包含:(1)表达比较概念的修饰语、附加语、比较结构以及表达因果概念的物质过程、连词(词组)、附加语等;(2)情态动词;(3)学术语篇的引用方式以及属格人称代词。情景的发生系统指情景内各种信息的存在方式,由及物过程的完成体与进行体实现。在推理系统中,本文将价值意义的组织方式视为解决学术语篇研究问题的心理表征过程,借鉴心理学中“心理模型”的基本观点,认为推理过程即为心理表征,并将推理系统分为归纳与演绎两个成分。研究发现,归纳可由含有总结或完成概念的物质过程、参与者成分、修饰语、附加语等资源实现或具备起源概念的及物过程实现。演绎有主、客观之分,由主位推进模式实现。推理依靠的知识类型可以分为算法类知识与描写/解释类知识。算法类知识可由含有顺序概念或先后概念的修饰语、附加语实现,描写/解释类知识的识别取决于小句表达的具体内容及上下文。最后,本文通过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分析框架分析了所收集的部分语料,并基于分析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讨论了隐性评价意义资源三个系统间的协作与资源选择机制,建立了隐性评价意义资源选择的三维空间模型及其矢量与代数两种表征方式。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关于评价意义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在理论上阐明了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与外延,揭示了隐性与显性评价意义间的关系,说明了隐性评价意义的内部构成,拓展了评价意义与语言元功能之间的关系,解释了语言、心理、语境在隐性评价意义中的协作与资源选择机制。在应用方面,对学术语篇中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探究不仅呈现了实现隐性评价意义的资源类型,而且为学术语篇写作提供了可参考的写作策略,使学术语篇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择适切的语言表达。

谢若冰[10](2020)在《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语交际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开展有不少研究与探索,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言由心生,一个人口语交际的表现恰恰口语体现其内心的态度以及情感,因此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个人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当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主要重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词内容的组织与教学过程中交际情境的创设上,对于如何控制运用声音,通过声音表达方式的变化来辅助口语交际过程中的情感表现与交际意图实现的研究较少。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以狭义副语言为理论工具,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借助狭义副语言这一理论工具,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表达开展具体指导,深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通过有意识地对于狭义副语言这一理论工具的理解与把握,来控制自己的声音表达,达到理想的口语交际效果。本文第一章将对副语言概念进行分类,并对狭义副语言进行界定,结合学界较为公认的几类研究思路,将副语言概念界定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曲彦斌等学者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第二类是以特拉格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其理论主要是研究口语交际过程中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以及类语言;第三类是以周礼全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这一概念界定主要研究口语交际过程中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通过对上述三类副语言概念的划分,确定本文将以周礼全的概念界定为理论依据,将本文要研究的副语言概念限定在狭义副语言之中,即为超常的语音特征和超常的发音方式。第二章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明确,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梳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系列口语交际活动,与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学习任务群相联系,再将狭义副语言理论与口语交际教学相互贯通,思考狭义副语言理论应用于口语交际教学可以存在的表现形式。第三章将探讨狭义副语言的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以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为文本依据,借助于名家朗诵二维码音频,通过较为直观的举例探讨如何开展训练音长、音强、音高以及音色的专项训练,再选取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专题中的训练内容开展综合训练,探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第四章主要关于运用狭义副语言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时的注意事项,着重处理口语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四对关系,并结合口语交际活动类型开展讨论分析。全文以狭义副语言理论为基础,试论该理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重视起狭义副语言在口语交际表达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认识到口语交际之中情感准确表达与交际意图实现的可行路径,尝试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二、语言交际和表达中的语境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交际和表达中的语境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2)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缘起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网络语言研究
        (二)当代话语分析研究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
    四、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
        (二)功能语篇分析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
    五、本文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取向
        (二)研究方法
    六、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第二章 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
    一、“新媒体群域”的概念及类型特征
        (一)“新媒体群域”释义
        (二)以媒介划分的群域交际类型
    二、新媒体群域话语系统功能分析
        (一)群域话语系统的语境层
        (二)群域话语系统的内容层
        (三)群域话语系统的表达层
        (四)群域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框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
    一、“群域话轮”的界定及类型
        (一)学界相关分析
        (二)“群域话轮”的含义
        (三)“群域话轮”的类型及特点
    二、群域交际中的序列
        (一)序列的类型
        (二)序列的特征
    三、与传统话轮、序列的异同
        (一)话轮上的异同
        (二)序列上的异同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
    一、什么是群域语篇型式
    二、群域语篇的“议程设置”模型
        (一)群域版式结构建模
        (二)群域媒介“议程设置”与文本意义的关联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群域语篇型式探究
        (一)在线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二)群域语篇型式的研究设计
    四、群域语篇型式的主要特征
        (一)“度值”与语篇结构序列
        (二)个体选择与语篇集群行为的趋同和趋异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
    一、“立场表达”的相关研究
    二、群域立场表达的常用手段及功能
        (一)人际隐喻
        (二)即时转喻
        (三)指称与互文
        (四)元话语与话语标记
        (五)语气与情态表达
    三、群域立场表达的主要媒介场景及策略、语用取效
        (一)群域新闻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
        (二)微信朋友圈的发布者身份与立场建构策略
        (三)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及语用规约
    一、修辞伦理研究的理论发展
    二、群域话语违背修辞伦理的常见问题
    三、修辞伦理问题的成因与伦理对策
        (一)修辞问题的成因
        (二)伦理对策
    四、群域交际修辞的语用规约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群域话语研究理论的多领域发展及应用
    一、理论的多领域发展
    二、现实应用
        (一)有利于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研究的深入
        (二)有利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系统构建,推进国家话语生态建设
        (三)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观察视角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一)提出新媒体群域话语的系统功能框架
        (二)探究了“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
        (三)界定了“群域话轮”的概念
        (四)概括了媒介议程设置的模式及功能
        (五)归纳了群域立场表达常用的句法、语用策略
        (六)探索了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
        (七)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
    二、不足与期待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交际能力构成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口语交际
        2.1.2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1.3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二语习得理论
第3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设计
    3.1 上海Y区基本情况
    3.2 问卷调查设计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2.3 问卷调查的编制
        3.2.4 问卷信效度检验
    3.3 访谈设计
        3.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3.3.2 访谈问题的设计
        3.3.3 访谈的实施
    3.4 课堂观察设计
        3.4.1 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
        3.4.2 课堂观察记录实施
第4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4.1 问卷调查的结果
    4.2 访谈的结果
        4.2.1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
        4.2.2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的目标界定不明晰
        4.2.3 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单一
        4.2.4 学生和班额因素共同影响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4.2.5 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的需求和现状不匹配
    4.3 课堂观察的结果
        4.3.1 一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4.3.2 二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4.3.3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总体分析
第5章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5.1.1 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
        5.1.2 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5.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5.1.4 教学过程缺乏新意
        5.1.5 教学评价不全面
    5.2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
        5.2.2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
        5.2.3 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
        5.2.4 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第6章 完善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建议
    6.1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6.1.1 课堂交往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6.1.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6.1.3 在教学中巧用儿歌、游戏等方式
    6.2 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
        6.2.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6.2.2 钻研教材,挖掘隐性内容
        6.2.3 吃透教材,创新教学设计
        6.2.4 结合生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6.3 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6.3.1 开展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意识
        6.3.2 开展实践培训,丰富教学方法
        6.3.3 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学针对性
    6.4 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6.4.1 基于课标制定评价目标
        6.4.2 基于学情确定评价维度
        6.4.3 基于主题细化评价任务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 课堂观察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一、写作的概念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三、发展学生思维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一、语言逻辑概述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过程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四节 归因分析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一、情境性
        二、开放性
        三、创造性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6)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2.1 感叹句的界定
        2.1.1 感叹句的性质
        2.1.2 感叹句的功能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2.3 小结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3 小结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4.1 句子与语气
    4.2 语气词
        4.2.1 语气词的界定
        4.2.2 具体的语气词
        4.2.3 语气词的功能
    4.3 语气副词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4.3.2 感叹标记副词
        4.3.3 其他语气副词
    4.4 小结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5.1.1 叹词的界定
        5.1.2 原生叹词
        5.1.3 准叹词
        5.1.4 新兴叹词
    5.2 疑问词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5.3 小结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6.1 话语标记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6.2 程度补语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6.3.1 了不得
        6.3.2 要不得
        6.3.3 不得了
    6.4 小结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7.1 “你这个NP”
        7.1.1 名词N
        7.1.2 偏正短语NP
    7.2 “都是NP”
        7.2.1 自责
        7.2.2 责怪听话人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7.3 “这/那+叫一个X”
        7.3.1 “X”为形容词
        7.3.2 “X”为动词
        7.3.3 “X”为成语等
    7.4 “好+一(个)X”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7.5 小结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8.1.1 名词独语句
        8.1.2 动词独语句
        8.1.3 形容词独语句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8.3 小结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10.1.2 语义特点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7)认知-功能视阈下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篇中的省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
        2.1.1 语篇的定义
        2.1.2 衔接与连贯
    2.2 省略的相关研究
        2.2.1 省略的定义与分类
        2.2.2 形式语法视角下省略的成因解读
        2.2.3 语用视角下省略的交际动因解读
        2.2.4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省略的功能解读
        2.2.5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省略的意义解读
    2.3 口语语篇中省略的相关研究
        2.3.1 口语语篇的特征研究
        2.3.2 口语语篇中省略特征的研究
        2.3.3 中介语对于二语学习者英语口语产出的影响
    2.4 研究空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省略的认知—功能理论基础
        3.1.1 省略的认知基础
        3.1.2 省略的功能基础
        3.1.3 认知与功能理论结合的基础
    3.2 口语语篇中省略的认知—功能模型构建
        3.2.1 省略的认知—功能一体性框架构建
        3.2.2 省略的产出认知—功能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路径
    4.2 研究工具
        4.2.1 Praat录音软件
        4.2.2 UAM Corpus Tool语料库标注软件
        4.2.3 SPSS统计分析软件
        4.2.4 NVivo质化分析软件
    4.3 研究对象
    4.4 分析框架
    4.5 数据采集
        4.5.1 语料库数据采集
        4.5.2 数据统计方法
        4.5.3 访谈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篇中省略现象的分布特征
    5.1 省略在英语口语语篇中的频次
    5.2 省略在英语口语语篇中的句法位置分布
        5.2.1 并列短语省略
        5.2.2 主语省略
        5.2.3 小句省略
        5.2.4 先行语复现
    5.3 先行语在英语口语语篇中的语境来源分布
    5.4 先行语与省略部分在英语口语语篇中的位置分布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中省略产出的认知—功能解读
    6.1 省略产出的认知—功能解读框架
    6.2 省略产出的认知理据
        6.2.1 省略的经验观
        6.2.2 省略的注意观
        6.2.3 省略的突显观
    6.3 省略产出的功能理据
        6.3.1 省略的概念功能
        6.3.2 省略的人际功能
        6.3.3 省略的语篇功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中省略产出的影响因素
    7.1 二语资源匮乏
    7.2 语境因素
    7.3 说话人的意图
    7.4 母语的负迁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发现
        8.1.1 省略产出的分布特征
        8.1.2 省略产出的认知—功能理据
        8.1.3 省略产出的影响因素
    8.2 研究价值
        8.2.1 理论价值
        8.2.2 实践价值
        8.2.3 对今后教学的指导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的问题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仿拟与互文性研究
        (二)套语与模因论研究
        (三)汉语引语的分类研究
    四、理论背景
        (一)互文性理论
        (二)对话句法理论
        (三)功能主义语言观与互动思想
    五、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系统分析法
        (三)语用认知法
    六、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话语套用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一、话语套用的界定
        (一)话语套用和仿拟辞格的区分
        (二)话语套用与引用、借用、化用的比较
        (三)话语套用的确认标准
    二、话语套用的特征
        (一)结构的依附性和并置性
        (二)意义的元语整合性和言据性
        (三)语篇的互文性和对话性
        (四)话语功能的表情性和互动性
    三、话语套用的类型
        (一)明示性套用与联想性套用
        (二)言内套用与言外套用
        (三)实体性套用与框架套用
第三章 话语套用的结构表现与建构模式
    一、明示性套用的结构表现
        (一)明示性套用标记的句法表现
        (二)套用标记语言变量的隐现规律
        (三)无标并置套用的形式表现
        (四)明示性套用的话语组合情况
    二、联想性套用的结构表现
        (一)套用流行构式激活联想
        (二)套用俗语、诗句、名言的框架激活联想
    三、话语套用的建构模式
        (一)形式表现模式
        (二)语义关系模式
        (三)认知模式
第四章 话语套用的浮现义、语境依赖与类推关系
    一、概念整合与套用浮现义
        (一)概念整合
        (二)套用浮现义
        (三)套用浮现义的生成识解
    二、再语境化与语境依赖
        (一)话语再语境化的制约因素
        (二)原话语再语境化后的意义增值
        (三)套用话语的语境依赖与意义吸收
    三、套用义模式与类推关系
        (一)单套式
        (二)叠套式
第五章 话语套用的互文性特征与语篇表现
    一、话语套用的文本互动与互文性
        (一)互文本与原文本的互动
        (二)互文本与主文本的互动
    二、话语套用的语篇模式
        (一)言内模式
        (二)言外模式
    三、话语套用的语篇功能
        (一)原话语的管界和参照功能
        (二)套用标记的语篇功能
        (三)套用话语的评论功能、阐发新命题功能
第六章 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与传信策略
    一、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
        (一)套用标记明示话语来源和获取方式
        (二)原话语和语序的配合明示话语来源
        (三)框架联想激活提示话语来源
    二、话语套用的传信策略
        (一)原话语的信息包装
        (二)套用话语的信息调节
第七章 话语套用的主观性特征与交互功能
    一、主观性特征
        (一)利用高可及度指称形式标示言者介入
        (二)利用情态共现表达言者认识
        (三)利用套用标记传递言者意图
    二、委婉情态的表现手段
        (一)评注性副词
        (二)表小量的补语
        (三)假设句
    三、视角取向与立场建构
        (一)视角取向与交互认同
        (二)立场同盟与情感共鸣
        (三)负面认识与评价立场
第八章 结论及余论
    一、主要结论
        (一)话语套用的层级性
        (二)话语套用的整体特征
        (三)话语套用的具体表现
        (四)话语套用的创新性及使用动因
        (五)比较话语套用与引用的差异
    二、余论
        (一)建立话语套用的评价等级
        (二)套用的跨语言对比研究
        (三)话语套用的文化传统
    三、本文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学术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评价意义的概念研究
    2.3 隐性评价意义的资源类型研究
        2.3.1 隐性评价意义的语篇资源
        2.3.2 隐性评价意义的局部词汇、语法资源
        2.3.3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中的现存问题
    2.4 隐性评价意义与语言元功能
        2.4.1 隐性评价意义与人际元功能
        2.4.2 隐性评价意义与语篇元功能
        2.4.3 隐性评价意义与概念元功能
        2.4.4 隐性评价意义与语言元功能相关研究中的现存问题
    2.5 学术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的资源研究
        2.5.1 情态、立场实现隐性评价意义
        2.5.2 模糊语实现隐性评价意义
        2.5.3 隐性评价意义在学术语篇中的应用
        2.5.4 学术语篇中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的现存问题
    2.6 小结
3 理论框架
    3.1 概述
    3.2 隐性评价意义的组成成分:价值、情景与推理
    3.3 理论基础
        3.3.1 语言的系统与元功能
        3.3.2 价值的启发方式——价值激活
        3.3.3 心理模型——推理过程
        3.3.4 语境模型——情景建构
    3.4 学术语篇中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分析框架
        3.4.1 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
        3.4.2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分析框架
    3.5 小结
4 隐性评价的价值系统及其资源
    4.1 概述
    4.2 代表式启发及其资源
        4.2.1 确指意义及其资源
        4.2.2 范畴意义及其资源
        4.2.3 类比意义及其资源
    4.3 可得式启发及其资源
        4.3.1 陈述意义及其资源
        4.3.2 提议意义及其资源
        4.3.3 可得式启发资源的语义强度
    4.4 锚定式启发及其资源
        4.4.1 数量意义锚定及其资源
        4.4.2 范围意义锚定及其资源
        4.4.3 关系意义锚定及其资源
        4.4.4 锚定式启发资源的语义强度
    4.5 小结
5 隐性评价意义的情景系统及其资源
    5.1 概述
    5.2 情景的设置及其资源
        5.2.1 突显及其资源
        5.2.2 情态及其资源
        5.2.3 言据及其资源
    5.3 情景的发生及其资源
        5.3.1 事实及其资源
        5.3.2 事件及其资源
    5.4 小结
6 隐性评价意义的推理系统及其资源
    6.1 概述
    6.2 推理系统的展开方式及其资源
        6.2.1 归纳推理及其资源
        6.2.2 演绎推理及其资源
    6.3 推理过程中的知识类型
        6.3.1 算法类知识及其资源
        6.3.2 描写/解释类知识及其资源
    6.4 小节
7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应用分析及其选择机制
    7.1 概述
    7.2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应用分析
        7.2.1 价值系统的应用分析
        7.2.2 情景系统的应用分析
        7.2.3 推理系统的应用分析
    7.3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特征及其选择机制
        7.3.1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多重身份
        7.3.2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语义合成
        7.3.3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选择的维度与空间
        7.3.4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选择机制及其表征方式
    7.4 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发现
    8.2 局限性与不足
    8.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文语料库来源
附录B 节选语料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10)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问题提出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研究内容及方法
    4.创新点
第1章 狭义副语言概念界定
    1.1 副语言概念的不同界定
        1.1.1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类语言及体态语的副语言界定
        1.1.2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及类语言的副语言界定
        1.1.3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的副语言界定
    1.2 狭义副语言的界定与区分
        1.2.1 狭义副语言的界定
        1.2.2 狭义副语言与体态语及类语言的区分
第2章 口语交际教学
    2.1 口语交际教学概念界定及具体内容
        2.1.1 口语交际教学概念界定
        2.1.2 口语交际教学具体内容
    2.2 口语交际教学在统编教材及课标中的体现
        2.2.1 口语交际教学在统编教材中的体现
        2.2.2 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2.2.3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在学习任务群中的体现
    2.3 狭义副语言理论应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表现形式及价值
第3章 狭义副语言在教学中的专项与综合训练
    3.1 音强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3.1.1 音强的界定
        3.1.2 音强表达的专项训练——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3.2 音高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3.2.1 音高的界定
        3.2.2 音高表达的专项训练——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3.3 音长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3.3.1 音长的界定
        3.3.2 音长表达的专项训练——以《琵琶行》为例
    3.4 音色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3.4.1 音色的界定
        3.4.2 音色表达的专项训练——以《范进中举》为例
    3.5 狭义副语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综合训练
        3.5.1 狭义副语言辅助口语交际的多种活动类型
        3.5.2 口语交际教学中开展狭义副语言综合训练的作用
        3.5.3 运用狭义副语言的口语交际综合训练
第4章 运用狭义副语言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注意事项
    4.1 正确处理语音特征和发音方式正常与超常的关系
        4.1.1 正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和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的表现
        4.1.2 处理好语音特征和发音方式正常与超常关系的方式
    4.2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和体态语、类语言的关系
        4.2.1 狭义副语言与类语言、体态语的联系
        4.2.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与体态语类语言关系的方式
    4.3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理解的关系
        4.3.1 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理解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与关系
        4.3.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狭义副语言理解的方式
    4.4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关系
        4.4.1 狭义副语言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关系
        4.4.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具体案例音频、视频二维码
附录B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活动类型整理表
致谢

四、语言交际和表达中的语境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D]. 张佳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D]. 高雯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认知-功能视阈下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篇中的省略研究[D]. 王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D]. 左乃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9]学术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D]. 姜嘉兴.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10]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D]. 谢若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语言交流与表达中的语境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