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农业基地建设的选择

金融支持农业基地建设的选择

一、金融支持农业基地建设的措施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河南省人民政府[1](2022)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及3个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豫政[2021]34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推动兰考县"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兰考县"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兰考县"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张卫[2](2021)在《补短板、谋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头、铺好路——2021年食品行业发展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疫情影响,去年对于食品行业来说是灰暗的一年。不过,由于疫情防控到位,今年各行各业都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一年,所以,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开始恢复常态、回归初心,为了新目标而努力奋斗。农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一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底,我国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为此,我国提出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湖北省人民政府[3](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鄂政发[2021]1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30日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目录序言第一章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第二节"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第三节"十四五"总体要求

魏昊[4](2021)在《信贷双重约束对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国家基本战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两山”理论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撑,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仍然有限,同时涉农金融供给缺乏制约着我国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在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信贷供给不足对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农户和涉农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实际信贷资金需求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思路是,基于当下绿色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农村信贷供给不足背景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差的现实分析,实证分析农业经营主体采用不同绿色技术行为的信贷影响机理,以及典型农业企业绿色信贷需求满足状况与信贷需求特征,为研究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推导出发展农业绿色信贷的对策启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入分析我国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现状,采用2018年对四省总计957份调研数据,深入研究我国一般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信贷可得与信贷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其次,根据绿色技术正外部性的特点,将绿色农业技术划分为一般绿色技术和正外部性的绿色技术,并分别选取代表性绿色技术,从微观农业经营主体视角,研究经营主体该类技术采用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计量模型验证;最后,基于11个农业龙头企业的走访,选取典型案例研究其具体的绿色生产行为,归纳不同高质量绿色发展农业企业绿色转型下的资金需求特征及信贷获得状况,形成相关政策启示。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金融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和信贷需求抑制,更重要的是长期信贷供给不足导致部分农业经营主体逐渐远离正规信贷,出现了对金融机构信贷信息的认知偏差,在影响机理上,农业经营主体资源禀赋等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信贷可得及信贷认知。第二,对于一般绿色技术采用而言,信贷需求抑制或信贷约束对不同资金属性的农业技术有不同的影响,表明信贷双重约束确实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一般绿色技术采用,农户分化背景下,兼业或纯非农户更易因信贷需求抑制而放弃具有短期收益属性的绿色技术。第三,信贷需求抑制显着负向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对不同类型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与施用强度,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户更易因为资金缺乏而放弃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采用。第四,命令-控制型政策下企业绿色生产行为主要表现为相关限制性政策与标准倒逼企业绿色生产,导致其绿色信贷资金需求上升,市场自主高质量转型企业绿色生产主要表现为企业扩张下不同绿色生产的资金需求。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第一,从供给总量看,对于信贷供给不足下的供需缺口问题,应创新金融支农体系,多措并举增加三农信贷支持,有效缓解农贷市场局部失灵。第二,从信贷需求侧看,对于农户信贷需求抑制和信贷认知偏差问题,应加强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监督与管理,建立正规信贷信息发布平台,针对性的缓解农户的信贷需求抑制和信贷认知偏差问题。第三,从绿色信贷需求结构上看,对于一般绿色技术采用,金融机构应提供专项信贷支持政策,解决农户由于信贷供给不足导致的技术采用过低问题,通过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或促进土地流转的方式,解决兼业户和纯非农户耕地质量提升型农业技术采用不足的问题。第四,国家政策上,对于环境友好型类的正外部性绿色农业技术,专项的信贷支持是农户绿色技术采用的前提,但更应考虑其外部性特征推进政府补贴或发挥政策宣传作用,强化农户对于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认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政办[2021]3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7月16日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重庆市人民政府[6](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渝府发[2021]2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8月24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韩美琳[7](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南平市人民政府[8](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龙隆[9](2021)在《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效应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其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更高,因此现代农业生产必然伴随着高效率。伴随着新的农业生产理念以及经营方式的出现,对于现代农业的效益评价也更加全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投入与产出水平,同时也包括农村社会发展以及生态效益,这也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内容。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引导作用一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中央政府的指导文件以及地方政府对指导政策的落实,都成为推动各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事实上,由于不同地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上的限制,导致很多地区的农业政策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障碍,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部分地区的农业政策效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政策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枣庄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而且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政策也相对成熟,这一点相比于山东省其他地区存在典型性。因此本文针对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政策效应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尤其是策略的提出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期能够为推动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以及完善政策驱动机制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本文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展开研究:首先是对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与理论的阐述,通过对财政支农政策的作用、金融支农政策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农业土地政策的作用以及现代农业促进政策的作用文献分析,证明了农业政策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对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的评价,通过选择评价指标、指标权重以及评价结果的计算得出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较高的结论,并对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指出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再次是对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障碍及成因分析,包括政策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障碍表现以及障碍成因。最后是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化,包括国内外经验借鉴、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促进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政策的优化与改进提供参考。

柴青宇[10](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二、金融支持农业基地建设的措施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支持农业基地建设的措施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补短板、谋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头、铺好路——2021年食品行业发展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农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一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餐饮: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朝“五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酒业:白酒企业纷纷“染酱”啤酒企业着手涨价
食品电商:加强监管 规范经营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4)信贷双重约束对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信贷双重约束研究
        1.3.2 农户绿色技术采用研究
        1.3.3 绿色信贷研究
        1.3.4 信贷约束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用影响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经营主体
        2.1.2 供给型信贷约束和信贷需求抑制
        2.1.3 信贷认知偏差
        2.1.4 绿色农业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理论
        2.2.2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3 信贷支持绿色发展政策分析
        2.3.1 信贷支持绿色发展政策演进
        2.3.2 国内信贷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1)产业政策导向的推进模式
        (2)行政竞争导向的推进模式
    2.4 理论分析框架
        2.4.1 信贷双重约束影响分析
        2.4.2 信贷双重约束对农户一般绿色技术采用有何影响
        2.4.3 信贷双重约束对农户正外部性绿色技术采用具有负向影响
        2.4.4 信贷约束限制农业企业绿色生产转型
第三章 信贷双重约束与信贷认知偏差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描述
        3.1.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3.1.2 样本地区农户信贷需求现状
    3.2 相关概念识别与分析
        3.2.1 供给型信贷约束与信贷需求抑制分析
        3.2.2 信贷认知偏差分析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3.5 模型选取与构建
    3.6 实证分析
        3.6.1 供给型信贷约束与信贷需求抑制影响因素分析
        3.6.2 信贷认知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贷双重约束对农户一般绿色技术采用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耕地质量提升型农业技术属性分析
        4.1.2 理论分析与假说
        (1)理论分析
        (2)农户分化调节效应分析
    4.2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4.2.1 数据来源
        4.2.2 模型构建
        (1)基准回归模型
        (2)工具变量的cmp估计法
        (3)调节效应的分组回归模型
        4.2.3 变量选取与定义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耕地质量提升型农业技术采用情况
        4.3.2 农户分化情况
        4.3.3 农户信贷可得情况
        (1)信贷需求抑制情况
        (2)信贷约束情况
        4.3.4 不同类型技术信贷约束与信贷需求抑制占比
    4.4 计量分析结果与讨论
        4.4.1 信贷对耕地质量提升型技术采用基准回归与内生性回归
        4.4.2 农户分化下的调节效应分析
        4.4.3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贷双重约束对正外部性绿色技术采用影响
    5.1 理论分析
        5.1.1 信贷供给不足下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理论分析
        5.1.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差异性分析
    5.2 研究设计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5.2.3 模型设定
        (1)IV-Heckit与 cmp模型
        (2)基于组间差异的费舍尔组合检验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1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情况
        5.3.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信贷需求抑制
        5.3.3 信贷约束与信贷需求抑制下技术采用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信贷对有机肥技术施用行为的估计
        5.4.2 信贷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的估计
        5.4.3 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差异性分析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贷约束限制涉农企业绿色转型影响案例研究
    6.1 企业绿色转型理论分析
        6.1.1 产业政策理论下绿色驱动的命令-控制政策
        6.1.2 企业自主转型高质量发展理论
    6.2 研究方案设计
        6.2.1 研究方法
        6.2.2 案例介绍及选取依据
        6.2.3 数据收集
    6.3 龙头企业绿色转型特征及其信贷需求
        6.3.1 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绿色转型
        (1)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天邦股份绿色转型及信贷需求特征
        6.3.2 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绿色转型
        (1)海南天地人基本情况
        (2)海南天地人绿色转型及信贷需求特征
    6.4 涉农企业与农户的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效应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现代高效农业政策文献综述
        1.2.1 财政支农政策的作用
        1.2.2 金融支农政策的作用
        1.2.3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
        1.2.4 农业土地政策的作用
        1.2.5 现代农业促进政策的作用
        1.2.6 国内外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存在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现代高效农业概念
        2.1.2 政策效应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多功能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农业弱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效应分析
    3.1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政策与历程
        3.1.1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现状
        3.1.2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历史过程
    3.2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评价
        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2.2 研究方法
        3.2.3 评价指标的选择
        3.2.4 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评价步骤
        3.2.5 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指标数据的定性分析
        3.2.6 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2.7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结果分析
    3.3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的结果
        3.3.1 政策科学性可行性差
        3.3.2 政策执行主体与对象能力弱
        3.3.3 农业产业扶持作用不足
        3.3.4 农民就业率保障力度低
        3.3.5 农业产值提升有限
        3.3.6 协调农业生态发展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3.3.7 在衰退生产力转移与推动制造业发展作用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障碍与成因
    4.1 政策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障碍表现
        4.1.1 产业化水平低
        4.1.2 龙头企业能力弱
        4.1.3 劳动者素质不高
        4.1.4 政策执行主体力量及重视程度低
    4.2 政策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障碍成因
        4.2.1 资金短缺严重
        4.2.2 基地建设制约
        4.2.3 质量安全检测不足
        4.2.4 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4.2.5 政策执行主体层级过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国外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
        5.1.1 美国经验借鉴
        5.1.2 荷兰经验借鉴
        5.1.3 日本经验借鉴
    5.2 国内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
        5.2.1 四川成都经验借鉴
        5.2.2 江苏泰州经验借鉴
    5.3 经验总结
第6章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化策略
    6.1 促进农业组织化的发展
    6.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6.3 激活农村的人力资源
    6.4 发挥金融资源的支持作用
    6.5 实现土地资源要素优化利用
    6.6 促进农业市场化发展
    6.7 完善农业市场的构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调查问卷
附录B 专家调查问卷
致谢

(10)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金融支持农业基地建设的措施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及3个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3)
  • [2]补短板、谋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头、铺好路——2021年食品行业发展总结[J]. 张卫. 中国食品, 2021(24)
  • [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3)
  • [4]信贷双重约束对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影响研究[D]. 魏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8)
  • [7]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8]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9]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效应与优化策略研究[D]. 龙隆.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金融支持农业基地建设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