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对草豆类混合饲料的利用

奶牛对草豆类混合饲料的利用

一、母牛对禾本科-豆科混合饲料的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楠[1](2020)在《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受粗饲料质量等的影响,目前粗饲料的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组分上,而对饲料组分分子结构对质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木质素是粗饲料中最难被动物消化利用的部分,而木质素的单体结构组成可能会影响粗饲料的降解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直接和对原料无损伤的检测方法,能够用于分析粗饲料分子结构。本研究首先利用高沸醇溶剂法提取不同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木质素,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提取的高沸醇木质素进行分析,比较粗饲料木质素结构的差异,特别是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相对含量的比值(S/G)。接着利用传统养分分析法、尼龙袋法、改进的三步体外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比较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营养成分、瘤胃降解、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及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最后建立利用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组成(S/G)预测粗饲料营养成分和消化特性模型。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是粗饲料木质素的提取并进行结构表征,试验采用高沸醇溶剂法提取22种粗饲料(11种禾本科,11种豆科)的木质素。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粗饲料高沸醇木质素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粗饲料样品的高沸醇木质素(HBSL)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主要出现在1800-800cm-1的指纹区。经提取的木质素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红外吸收峰,可初步判定本试验中的试验材料木质素均为G-S-H型木质素。禾本科样品的HBSL分别在1332cm-1和1258 cm-1处附近的波段,豆科样品的HBSL分别在1366-1317 cm-1和1258 cm-1处附近的波段观察到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典型吸收。禾本科样品中披碱草的S/G的值显着低于其他禾本科饲料的S/G的值(p<0.05)。除紫花苜蓿外,其它品种苜蓿间的HBSL的S/G的值差异不显着(p≥0.05),但高于其它豆科饲料原料品种的HBSL的S/G的值。第二部分是粗饲料营养成分的测定,试验采用传统分析方法,测定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豆科饲料的干物质(DM)含量的数值范围比禾本科饲料的范围广。豆科饲料的粗蛋白(CP)含量,特别是几种苜蓿的CP含量,要高于禾本科饲料的CP含量。禾本科饲料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要高于大部分豆科饲料的NDF含量。禾本科饲料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分布范围要比豆科饲料的稍小。饲料间的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禾本科饲料的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P)和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DIP)比例要稍高于豆科饲料的NDIP和ADIP比例。第三部分是粗饲料瘤胃降解特性及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试验采用瘤胃尼龙袋法测定粗饲料的DM、CP、NDF和ADF的瘤胃降解参数,瘤胃不可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使用改进的三步体外法测定。TFL2007苜蓿的干物质可溶解部分(S)最高。羊草的可降解部分(D)最高。羊草的不可降解部分(U)最低,大豆秸秆的最高。羊草的降解速率(Kd)最低,紫花苜蓿的Kd最高。从整体上看,禾本科与豆科饲料在干物质S部分、D部分和U部分无显着差异(p≥0.05),豆科的Kd和EDDM要显着高于禾本科的(p<0.05)。大豆秸秆CP的S部分最高,但与大部分饲料的差异不显着(p≥0.05)。TFL2007苜蓿CP的D部分最高,大豆秸秆的最低。豆科饲料CP的D部分整体上要显着高于禾本科饲料(p<0.05)。禾本科饲料的RUP显着高于与豆科饲料,而禾本科饲料的EDCP要显着低于豆科饲料。羊草的NDF的S部分最低。大豆秸秆NDF的D部分最低,显着低于其它的饲料(p<0.05)。对于NDF的U部分,大豆秸秆最高,燕麦草最低。禾本科饲料NDF的S和U部分及Kd显着低于豆科饲料,但D部分及EDNDF显着高于豆科饲料(p<0.05)。ADF的S部分最高的是全能苜蓿,最低的是大豆秸秆。羊草的ADF的D部分最高,红小豆秸秆的最低。披碱草的ADF的U部分最低,大豆秸秆的最高。无芒雀麦ADF的有效降解部分最高,大豆秸秆的最低。在整体上,豆科饲料除了D部分显着低于禾本科以外,S、U部分以及Kd均高于禾本科,且差异显着(p<0.05),但EDADF与禾本科差异不显着(p≥0.05)。羊草的瘤胃非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Idg)最高,刺果甘草的最低。豆科的瘤胃非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变化范围比较宽。结果显示,豆科饲料的小肠可消化蛋白比禾本科饲料的变化范围大,且饲料间的差异比较明显。第四部分是粗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测定分析,试验利用FTIR分析技术测定22种粗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光谱结构。结果显示:在蛋白质的相关谱带区域内(ca.1705-1472 cm-1),酰胺I带峰面积(A_Amide I)最高的是花生秧。与禾本科相比,豆科饲料间的酰胺II带峰面积的差异性更明显。谷草的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的峰面积比值(A_Amide I/Amide II)显着高于除了花生秧以外的其它饲料(p<0.05),图苜的A_Amide I/Amide II最低。花生秧的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的峰高比(H_Amide I/Amide II)显着高于其它饲料。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α-helix)和β折叠(β-sheet)的光谱显示,紫花苜蓿的α螺旋峰高(H_α-helix)最高,花生秧的β折叠峰高(H_β-sheet)最高。野大麦和羊草的α螺旋和β折叠的峰高比(H_α-helix/β-sheet)最高,图苜的最低。玉米秸秆的纤维复合物的峰面积(A_CELC)最高,TFL2007苜蓿的最低。花生秧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A_STCHO)最高。玉米秸秆的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A_CHO)及三个亚峰(cr.1150cm-1,1100 cm-1和1060 cm-1)的峰高最高。大豆秸秆的纤维复合物与总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稻秸的最低。稻秸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总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最低,刺果甘草的最高。野大麦的纤维复合物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最高,花生秧的最低。最后一部分是分析饲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分子结构与营养组成和消化特性的关系,试验利用SAS9.4中的PROC CORR模块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利用PROC REG模块的stepwise算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A_Amide I,A_Amide I/Amide II及H_Amide I/Amide II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H_α-helix可以对禾本科饲料瘤胃降解潜在可消化部分D进行预测。豆科饲料的NDIP含量可以通过A_Amide I,H_Amide II,A_AmideI/Amide II和蛋白质二级结构H_β-sheet作为预测因子建立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66)。禾本科饲料的S/G与饲料DM含量呈正相关趋势,与饲料的ADL含量呈负相关趋势。豆科饲料的S/G与DM、NDF、ADF和ADL的含量呈的负相关。S/G与豆科饲料DM的S部分呈负相关趋势,与饲料DM的U部分呈负相关(r=-0.782,p<0.0001),与D部分呈正相关(r=0.798,p<0.0001)。S/G与豆科饲料NDF的D部分呈正相关(r=0.753,p<0.0001),与U部分呈负相关(r=-0.748,p<0.0001)。禾本科饲料的S/G与ADF的S部分呈负相关(r=-0.683,p<0.0001)。S/G与豆科饲料ADF的U部分呈负相关(r=-0.812,p<0.0001),与D部分呈正相关。A_CELC、A_STCHO和A_CHO相互之间的比值和S/G可以对豆科饲料的NDF含量进行估测。A_CELC/STCHO和S/G可以作为ADF含量估测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决定系数为0.68)。A_CELC,A_STCHO,ADL含量和S/G可以作为预测因子,对部分禾本科饲料瘤胃降解参数(SDM、KdDM、SNDF、KdNDF、SADF和KdNDF)进行预测。A_CELE/STCHO和ADL含量可以对豆科饲料干物质瘤胃可溶解部分进行估测。A_CELE/STCHO,S/G和ADL含量可以作为豆科饲料的DDM,UDM和UADF的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因子,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7和0.90。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经分析,提取的高沸醇木质素保留了饲料中木质素的基本结构,试验中的22种粗饲料的高沸醇木质素均为G-S-H型木质素,但饲料间的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相对含量比值有差异。本试验中的,饲料营养价值有差异,豆科粗饲料养分有较高的消化率。粗饲料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并影响消化特性。木质素的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相对含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粗饲料消化特性的参数,会影响饲料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可以通过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快速测定粗饲料分子结构来评价饲料的营养价值及消化特性。

高晨曦[2](2020)在《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不同比例混播对牧草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最佳混播比例。本试验以燕麦和箭筈豌豆为实验材料,设置了不同混播比例处理以及相应播量的单播处理,即C1(禾:豆1:0),C2(禾:豆3:1),C3(禾:豆1:1),C4(禾:豆1:3),C5(禾:豆0:1),混播比例是按种子粒数计算的,依据混播的播种量设置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处理,即燕麦单播A1(150粒/m2)、A2(300粒/m2)、A3(450粒/m2);箭筈豌豆单播分别为B1(150粒/m2)、B2(300粒/m2)、B3(450粒/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测定了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从种群竞争角度分析混播后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牧草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禾本科和豆科混播研究提供科学积累,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主要发现:1、不同比例混播处理下燕麦和箭筈豌豆的株高在各个时期均高于各相应的单播处理。混播处理C3(禾:豆1:1,300粒/m2+300粒/m2)中燕麦的株高值最大。2、混播处理中C2(禾:豆3:1,450粒/m2+150粒/m2)的燕麦分蘖数最大,但与C1(禾:豆1:0,600粒/m2)没有显着性差异,却显着小于相同播量下单播燕麦A3(450粒/m2)的分蘖数。3、混播处理中燕麦茎叶比从大到小排序为C1>C2>C4>C3,箭筈豌豆茎叶比C2>C3>C4>C5。C3(禾:豆1:1)处理中燕麦茎叶比最小。4、混播处理C2(禾:豆3:1,450粒/m2+150粒/m2)的干草总产量最高,达到7.68 t/hm2,比C1(禾:豆1:0,600粒/m2)提高了24.15%,其中燕麦6.62 t/hm2,箭筈豌豆1.06 t/hm2,C2中燕麦产量比C1(禾:豆1:0,600粒/m2)提高了6.9%,比相同播量下单播燕麦A3(450粒/m2)提高了5.2%,但是C2处理中箭筈豌豆产量均低于C5(禾:豆0:1,600粒/m2)和相同播量下的单播箭筈豌豆B1(150粒/m2)的干草产量。5、混播处理下,燕麦和箭筈豌豆对资源的竞争增强,RDa、RDb及RYT值在各个时期均显着高于1,较单播相比可有效促进牧草的生长。且适宜比例的混播处理可以提高牧草的干草产量,而且在茎叶比、株高等方面都优于单播。6、与单播燕麦相比,各混播组合中燕麦的种内竞争降低,种间竞争增强,但在各混播组合中燕麦的竞争压力仍主要源于种内竞争,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燕麦的竞争能力大于箭筈豌豆。在各个时期混播中燕麦的竞争率CRa均显着大于1,箭筈豌豆的竞争率CRb均小于1。7、混播处理中C2土壤全氮、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单播和其他混播比例,C3处理下速效钾含量最高,C5的碱解氮含量最高。应用灰色关联度对牧草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综合分析表明,C2(燕麦:箭筈豌豆3:1)的为本试验中最佳混播比例。

池永宽[3](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赵刚[4](2018)在《浅论肉牛育肥中的关键点控制》文中认为肉牛作为畜牧业中的一大分支,无论在饲养总量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而肉牛的育肥就尤为关键,文章仅以牛肉育肥中的关键控制点为论,仅供参考。

李胜利[5](2017)在《黄梅县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迄今,国内外有关奶牛乳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虽然很多,但是,结果差异很大。由于湖北黄梅是新生的奶牛养殖县,奶牛饲养管理经验较少,加上当地地理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所引种的奶牛生产性能等因素与武汉以及中国北方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更好地解析和推广应用DHI(奶牛群体改良)技术,提高黄梅县境内的奶牛养殖水平和牛奶质量,本文依据黄梅县奶牛饲养规模最大的牧场(湖北现代牧业公司奶牛场)在2016年的DHI记录,分析产奶量与乳成分、体细胞数、尿素氮之间、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更好地推广应用奶牛DHI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的奶牛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当地奶牛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是分析2016年的DHI数据,指导2017年的奶牛饲养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和乳品质量及养牛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产奶量与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分、总固形物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68,-0.249,-0.095,-0.179,p<0.05)。与尿素氮、乳糖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50,0.153,p<0.05)。二、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乳糖与总固形物率(相关系数为0.026,p<0.05)和乳蛋白率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3,p>0.05);乳糖率与乳脂率、体细胞分、尿素氮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52,-0.030,p<0.05)。总固形物与乳脂率(相关系数为0.935,p<0.05)、乳蛋白率(相关系数为0.532,p<0.05)、体细胞分(相关系数为0.001,p>0.05)、尿素氮(相关系数为0.091,p<0.05)呈正相关关系;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相关系数为0.270,p<0.05)、体细胞分(相关系数为0.009,p>0.05)、尿素氮(相关系数为0.195,p<0.05)呈正相关关系;乳蛋白率与体细胞分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97,p<0.01),与尿素氮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00 p<0.01)。体细胞分与尿素氮呈弱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8,p>0.05)。三、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因素采样月份、采样季节、胎次、泌乳月对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尿素氮及体细胞数、总固形物、乳糖均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产犊季节对乳脂率的影响不显着(p>0.05),但显着影响产奶量及其他乳成分含量(p<0.05)。

张吉鹍[6](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张吉鹍[7](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提出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张吉鵾[8](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张吉鹍[9](2013)在《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兼论“5个重要指标”的指导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以王加启(2011)提出的"决定我国奶业发展方向的5个重要指标"为指导,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部四省(河南、湖北、湖南与江西)的社会发展概况、主要反刍动物饲养现状与发展趋势、天然牧草资源、秸秆资源与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情况,指出了制约中部四省反刍动物发展的饲草因素。此外,还阐明了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提出了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强调了反刍动物粗饲料与精饲料的同等地位以及饲料转化率的重要意义。

张吉鹍[10](2013)在《湖南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在介绍、分析湖南气候及其对牧草、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的基础上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湖南省饲料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指出王家启(2011)提出的"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FCE)"是科学反映反刍动物养殖场在其实际饲料资源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比片面考虑生产力(奶牛单产,肉牛、肉羊的日增重等)更有价值。

二、母牛对禾本科-豆科混合饲料的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牛对禾本科-豆科混合饲料的利用率(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粗饲料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2 木质素分子结构研究
        1.2.1 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1.2.2 木质素的来源与结构
        1.2.3 木质素结构的分析测定
        1.2.4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1.3 木质素对饲料中木质纤维素降解性的影响
    1.4 反刍动物饲料消化率的测定
        1.4.1 尼龙袋法
        1.4.2 反刍动物小肠蛋白消化率的测定
    1.5 红外光谱技术特点及应用
        1.5.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木质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碳水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木质素的提取及结构表征
        2.1.1 试验材料
        2.1.2 高沸醇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2.1.3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木质素结构
        2.1.4 数据统计
    2.2 粗饲料常规化学组分及降解特性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2.3 饲料瘤胃降解率
        2.2.4 饲料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测定
        2.2.5 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构
        2.3.1 试验材料
        2.3.2 光谱的采集
        2.3.3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2.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质素的红外结构表征
        3.1.1 禾本科饲料HBSL的红外光谱分析
        3.1.2 豆科饲料HBSL的红外光谱分析
        3.1.3 饲料HBSL的 S/G的比较
    3.2 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3.2.1 禾本科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3.2.2 豆科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3.3 饲料营养成分消化特性
        3.3.1 禾本科和豆科饲料瘤胃降解特性比较
        3.3.2 禾本科和豆科饲料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比较
    3.4 饲料分子结构
        3.4.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参数
        3.4.2 饲料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参数
    3.5 饲料分子结构与饲料营养组成及代谢特性的关系
        3.5.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化学成分的关系
        3.5.2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瘤胃降解参数和小肠消化特性之间的关系
        3.5.3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化学组分的关系
        3.5.4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干物质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的关系
        3.5.5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的关系
    3.6 利用饲料分子结构预测饲料营养组分及消化特性模型
        3.6.1 利用饲料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营养组分及消化模型
        3.6.2 利用粗饲料碳水化合物及木质素结构估测干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组成及消化代谢特性并建立预测模型
4 讨论
    4.1 饲料木质素提取及红外结构表征
    4.2 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特性
    4.3 饲料消化特性比较
        4.3.1 饲料瘤胃降解特性比较
        4.3.2 饲料蛋白质小肠降解特性比较
    4.4 饲料分子结构特征及其与营养价值的关系
        4.4.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特征
        4.4.2 饲料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参数特征
        4.4.3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营养价值相关性分析
        4.4.4 饲料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结构与营养价值相关性分析
    4.5 利用饲料分子结构估测营养价值及消化代谢特性并建立预测模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混播草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混播模式的研究
        1.3.2 禾本科与豆科混播对植物的影响研究
        1.3.3 禾本科与豆科混播对土壤影响的研究
        1.3.4 禾本科与豆科混播对植物种间关系影响的研究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2.4.1 牧草生产性能分析
        2.4.2 根际土壤养分分析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1 物种间相互作用
        2.5.2 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
        2.5.3 差异显着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生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研究
        3.1.1 牧草植株高度的动态变化
        3.1.2 牧草的分蘖(分枝)数
        3.1.3 牧草的茎叶比
        3.1.4 牧草的干草产量
    3.2 种间关系的研究
        3.2.1 混播牧草的相对密度(RD)的变化动态
        3.2.2 混播牧草的生物量绝对生长率(AGR)和相对生长率(RGR)变化
        3.2.3 混播牧草的相对产量(RY)和相对产量总值(RYT)
        3.2.4 混播牧草的种间竞争率(CR)
    3.3 土壤根际养分的研究
        3.3.1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4 牧草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
        3.4.1 选取最优指标集
        3.4.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3.4.3 计算关联系数
        3.4.4 计算关联度和权重
4 讨论
    4.1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4.1.1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株高的影响
        4.1.2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的分蘖(分枝)数的影响
        4.1.3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茎叶比的影响
        4.1.4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干草产量的影响
    4.2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种间关系的影响
    4.3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浅论肉牛育肥中的关键点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肉牛的育肥方式
2 肉牛饲养的三个阶段
3 肉牛的育肥
    3.1 青贮育肥
    3.2 酒糟育肥
    3.3 糖渣育肥
    3.4 马铃薯块根育肥
4 提高肉牛生产水平的技术措施解
    4.1 提高增重速度
    4.2 提高出栏率
    4.3 使用全价混合饲料, 争取少用精料
    4.4 进行三段补饲。
    4.5 冬春保暖
5 小结

(5)黄梅县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1 产奶量与乳脂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2 产奶量与乳蛋白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3 产奶量与体细胞数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4 产奶量与尿素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1 体细胞数与尿素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2 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3 体细胞数与乳糖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4 体细胞数与乳蛋白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5 乳脂率与体细胞数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6 乳脂率与尿素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7 乳糖率和乳蛋白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8 乳蛋白率与尿素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9 乳糖率与乳脂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 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3.1 遗传
        3.2 环境
        3.2.1 胎次
        3.2.2 产犊季节
        3.2.3 产奶季节
        3.2.4 泌乳月
        3.3 疾病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乳样来源和数量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生态环境及饲养管理方式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1 SCC的转换
        2.5.2 季节划分
        2.5.3 胎次的划分
        2.5.4 泌乳月划分
        2.5.5 数据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奶牛产奶量与乳成分的相关性
        3.2 影响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因素
        3.2.1 母牛胎次
        3.2.2 产犊季节
        3.2.4 产奶月份
        3.2.5 泌乳期(月)
    4 讨论
        4.1 关于产奶量与乳成分的相关性
        4.2 影响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因素
        4.2.1 关于母牛胎次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2.2 关于产犊季节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2.3 关于产奶季节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2.4 关于产奶月份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2.5 关于泌乳期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
    1.1 牛群品质差, 结构不合理
        1.1.1 奶牛良种率低。
        1.1.2 牛群结构不合理。
    1.2 养殖方式落后, 饲养管理粗放
        1.2.1 养殖方式落后。
        1.2.2 饲养简单, 管理粗放。
        1.2.2. 1 饲养简单。
        1.2.2. 2 管理粗放。
    1.3 日粮配合不科学, 饲料转化率低
        1.3.1 日粮配合不科学。
        1.3.1. 1 精料补充料配合不合理。
        1.3.1. 2 日粮精、粗比例失调。
        1.3.2 不重视使用优质粗饲料
        1.3.2. 1 对粗饲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利用不合理。
        1.3.2. 2 牧草加工技术薄弱, 优质粗饲料严重缺乏。
        1.3.2. 3 大量使用精饲料, 日粮精、粗比例高。
    1.4 发展方向不明确, 科技支撑体系薄弱
        1.4.1 发展方向不明确。
        1.4.2 科技支撑体系薄弱, 服务体系不健全。
        1.4.2. 1 科技意识差
        1.4.2. 2 不重视培育后备牛。
        1.4.2. 3 饲料资源利用不合理。
        1.4.2. 4 奶牛饲料开发不足。
        1.4.2. 5 拴养。
        1.4.2. 6 缺乏规范的饲喂技术。
        1.4.2. 7 初配个体小, 技术差, 受胎率低。
    1.5 疫病防控意识差, 防治体系不健全
        1.5.1 轻防疫, 重治疗, 效果差。
        1.5.2 缺乏消毒意识。
        1.5.3 不驱虫。
        1.5.4 防治体系建设滞后。
    1.6 环保意识淡, 饲养环境差
        1.6.1 粪污处理与利用薄弱。
        1.6.2 饲养环境差, 牛体不干净。
2 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措施
    2.1 创新奶牛品种, 加快良种化进程。
        2.1.1 重视育种工作, 提高牛群质量
        2.1.1. 1 统一全国牛群档案, 完善育种资料信息。
        2.1.1. 2 推广先进繁育技术, 建立育种核心群。
        2.1.1. 3 优化牛群结构, 淘汰劣质低产奶牛。
        2.1.2 完善系谱档案, 科学选种选配
        2.1.2. 1 依据系谱档案, 科学选种选配。
        2.1.2. 2 查明空怀原因, 加大淘汰力度。
        2.1.3 应用性控繁殖技术, 提高母犊比例, 建立高产牛群。
        2.1.4 借鉴现有成熟经验, 推进奶牛品种创新。
        2.1.5 科学引进奶牛。
    2.2 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规范化饲养管理
        2.2.1 种养结合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2.2.1. 1 适度规模养殖的内涵。
        2.2.1. 2 适度规模养殖的好处。
        2.2.1. 3 适度规模养殖的实现形式。
        2.2.1. 4 适度规模养殖提高规模效益。
        2.2.1.5 推行奶牛标准化生产。
        2.2.2 规范化饲养管理。
        2.2.2. 1 刷拭牛体, 保持牛体卫生。
        2.2.2. 2 夏季防暑, 降低热应激危害。
        2.2.2.3 冬季防寒。
        2.2.2. 4 母牛管理精细化。
        2.2.2. 5 分群饲喂。
        2.2.2. 6 适量运动。
    2.3 深化饲草资源开发与加工调制, 普及全价混合日粮
        2.3.1 采用不同种植模式, 保证牧草平衡供应。
        2.3.2 采用营养工程技术, 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
        2.3.3 科学搭配精粗饲料, 普及全混合日粮。
        2.3.3. 1 优化日粮配方设计, 降低精饲料成本。
        2.3.3. 2 合理搭配饲料, 规范化饲养。
        2.3.3. 3 积极推广全混合日粮 (TMR) 。
    2.4 贯彻“5个重要指标”, 强化科技支撑
        2.4.1 贯彻“5个重要指标”。
        2.4.2 强化科技支撑。
        2.4.2.1 建立健全奶牛科技培训体系。
        2.4.2. 2 科学化建设奶牛场。
        2.4.2. 3 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2.4.2. 4 夯实粗饲料体系基础建设, 加快奶牛发展
        2.4.2. 5 平衡日粮营养, 饲喂全价混合日粮。
        2.4.2. 6 控制奶牛头数, 提高奶牛质量, 增加奶牛单产。
    2.5 搞好疾病防治, 降低疫病风险
        2.5.1 各项疾病防控规章制度。
        2.5.1. 1 引种隔离观察和检疫制度。
        2.5.1. 2 牛场疫病监测制度。
        2.5.1. 3 消毒制度。
        2.5.1. 4 免疫制度。
        2.5.1. 5 兽医卫生管理制度。
        2.5.2 建立完善的奶牛健康防疫体系。
        2.5.3 搞好非传染性常见病的诊治。
    2.6 清洁生产, 保护环境
        2.6.1 严格消毒, 清洁生产。
        2.6.2 低碳养殖, 保护环境。

(9)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兼论“5个重要指标”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部四省的社会发展概况
    1.1 地区概况
    1.2 畜牧业的地位
        1.2.1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1.2.2 牛业产值比重低, 发展潜力巨大
2 主要反刍动物饲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奶牛
        2.1.1 发展现状与趋势
        2.1.2 存在的问题
        2.1.2.1 成本上升, 养殖效益低
        2.1.2.2 缺乏优质粗饲料
        2.1.2.3 重视精饲料, 忽视粗饲料的品质
        2.1.2.4 高温高湿气候影响奶牛生产
        2.1.2.5 规模养殖少, 劳动力成本高
        2.1.3 远景规划
        2.1.3.1 畜牧业发展规划
        2.1.3.2 大力发展南方奶水牛产业
    2.2 肉牛与肉羊
        2.2.1 发展现状与趋势
        2.2.2 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2.2.1 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肉牛产业
        2.2.2.2 肉牛饲养周期长, 育肥效率低
        2.2.2.3 牛肉产品档次低
        2.2.3 肉羊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2.3.1 生产水平低
        2.2.3.2 结构不合理
        2.2.4 牛、羊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2.2.5 牛、羊发展前景
        2.2.5.1 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2.2.5.2 肉类消费结构调整的推动
3 中部四省天然牧草资源
    3.1 河南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1.1 饲用植物丰富
        3.1.2 草地品质好, 利用价值大
        3.1.3 天然草场利用率低且利用不合理
    3.2 湖北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3 湖南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4 江西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4.1 野生牧草丰富
        3.4.2 天然草地改良的初步成效
4 秸秆资源
5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情况
    5.1 河南省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产量
    5.2 湖北、湖南与江西三省的工业饲料生产现状
        5.2.1 湖北省的饲料工业现状
        5.2.2 湖南、江西两省的饲料工业现状
        5.2.3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产量
    5.3 中部四省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特点
        5.3.1 奶牛工业饲料产量占反刍动物工业饲料总产量的95%
        5.3.2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呈区域分布
        5.3.3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依然弱势
    5.4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的巨大潜力
        5.4.1 中部四省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
        5.4.1.1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5.4.1.2 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
        5.4.1.3 有利于畜产品结构调整
        5.4.1.4 有利于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
        5.4.2 饲料市场竞争的需要
        5.4.3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带来的机遇
6 制约中部四省反刍动物发展的饲草因素
    6.1 产业链条不完善, 产业化程度低, 商品工业饲料使用率极低
    6.2 对粗饲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利用不合理, 饲料转化率低
    6.3 饲草配合不科学, 生产力水平低
    6.4 养殖成本逐年增加
    6.5 饲草种植面积小, 精饲料供应能力较低
7 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
    7.1 领导重视
    7.2 远景目标规划
    7.3 国家牧区战略调整
    7.4 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突出反刍动物生产的地位
8 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8.1 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
    8.2 夯实粗饲料体系建设的基础, 加快反刍动物的发展
    8.3 强化牧草体系建设
    8.4 湖北、湖南与江西草山草坡开发利用模式
    8.5 采用工程技术, 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
    8.6 利用当地资源, 开发反刍动物“稻谷-棉籽饼”型日粮
    8.7 摸底调研规模养殖场, 应用集成技术, 整体提高饲料转化率
    8.8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 制定出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粪污消纳指数”

(10)湖南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自然地理与社会发展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气候特点
    1.3 土壤类型
    1.4 河流湖泊
    1.5 社会发展概况
2 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增值潜力
3 秸秆
4 我国反刍动物工业饲料发展的有利政策环境
5 湖南省反刍动物饲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5.1 反刍动物分布
        5.1.1 奶牛分布
        5.1.2 肉牛(羊)分布
    5.2 奶牛发展现状与趋势
        5.2.1 奶业概况
        5.2.2 饲养规模
        5.2.3 产奶量和乳成分
        5.2.4 饲料
        5.2.5 存在的问题
    5.3 肉牛发展现状与趋势
        5.3.1 肉牛业概况
        5.3.2 存在问题
        5.3.3 牛、羊饲养技术的改进
        5.3.4 牛、羊发展前景
    5.4 湖南省反刍动物养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4.1 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低
        5.4.2 对粗饲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利用不合理,“饲料转化率”低
        5.4.3 饲草配合不科学, 生产力水平低
        5.4.4 养殖成本逐年增加
6 湖南省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
    6.1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情况
    6.2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的巨大潜力
        6.2.1 湖南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
        6.2.2 饲料市场竞争的需要
7 发展对策
    7.1 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
        7.1.1 繁殖基地
        7.1.2 育成基地(架子牛基地)
        7.1.3 育肥(场)基地
    7.2 夯实粗饲料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快反刍动物的发展
        7.2.1 重视粗饲料的营养作用,应用“饲料转化率”衡量养殖场生产效率
        7.2.2 综合评定粗饲料品质,科学搭配粗饲料
    7.3 强化牧草体系建设
        7.3.1 加大草地建设力度
        7.3.2 发展三元农业结构,建立青饲料轮供体系
    7.4 湖南草山草坡开发利用模式
        7.4.1 中山草场以饲养奶、肉、毛用反刍动物为主
        7.4.2 中低山地带草场以饲养肉牛和山羊为主
        7.4.3 丘陵地带草场以饲养山羊为主
        7.4.4 农区零星草场主要发展肉牛、肉羊等,建立产肉基地
        7.4.5 湖滩草场(又称湖滨草场)宜发展水牛
        7.4.6 城郊草场宜发展成为高产的集约化经营的奶牛基地
    7.5 采用工程技术,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
    7.6 摸底调研规模养殖场,应用集成技术,整体提高“饲料转化率”
    7.7 制定出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粪污消纳指数”

四、母牛对禾本科-豆科混合饲料的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D]. 王若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D]. 高晨曦.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4]浅论肉牛育肥中的关键点控制[J]. 赵刚. 广东蚕业, 2018(09)
  • [5]黄梅县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胜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6]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A]. 张吉鹍. 《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3(总第184期)
  • [7]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A]. 张吉鹍. 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 2013
  • [8]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 张吉鵾.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3(02)
  • [9]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兼论“5个重要指标”的指导作用[J]. 张吉鹍. 江西农业学报, 2013(03)
  • [10]湖南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J]. 张吉鹍. 湖南饲料, 2013(01)

标签:;  ;  ;  ;  ;  

奶牛对草豆类混合饲料的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