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下伏土层地基计算方法

弱下伏土层地基计算方法

一、有软弱下卧土层的基础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闫云龙,邵阳,李卫平[1](2020)在《带地下室建筑的软弱下卧层的验算方法探讨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的软弱下卧层的验算,规范给出具体方法;而对于带地下室筏板基础的软弱下卧层验算,因涉及开挖过程的应力历史,规范未有明确计算方法。文章旨在讨论带地库的筏板基础软弱下卧层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针对独立基础的公式用于筏板基础,同样有效。

董文武[2](2020)在《山岭区斜陡坡路堤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幅员辽阔,丘陵和山地分布极其广阔,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强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山岭区修建斜陡坡地基路堤工程频遇,因而加强了研究斜陡坡地基路堤工程特性的必要性。本论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响应面试验设计原理,通过犀牛软件建立模型,运用griddle划分网格,导入FLAC3D进行模拟分析,研究斜陡坡地基路堤的稳定性和沉降变形,并分析了四因素的敏感性。得以下结果:(1)当斜陡坡地基的表面存在软土层时,对路堤的稳定性和变形沉降有较大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2)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对斜陡坡软土地基路堤工程进行模拟方案设计,安全系数和沉降值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四因素敏感性大小依次为:土层表面坡度>软土厚度>重度γ>弹性模量E,软土层表面坡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当地基表面坡度为1:5时,安全系数平均值为1.13左右,可作为临界指标,指导工程实践。(3)运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原理对斜陡坡地基路堤工程进行模拟方法设计,安全系数作为响应值时,得出四因素敏感性大小依次为:值>c值>斜陡坡地基表面坡度>路堤的填筑高度,当c值≥8Kpa,值≥20°时,安全系数的拟合均值≥1.3,在实际工程施工时,可选取c值、值满足以上指标的材料填筑斜陡坡地基路堤工程,有利于提高路堤的稳定性。路堤最大沉降值作为响应值时,得出四因素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填筑材料弹性模量>路堤的填筑高度>路堤的填筑材料重度γ>斜陡坡地基表面坡度,当路堤填筑材料弹性模量≥30Mpa时,路堤最大沉降值的拟合均值≤0.060m,沉降较小,在实际工程施工时,应严格控制路堤填筑材料的压实度,同时使填筑材料弹性模量大于30Mpa,有利于减少路堤沉降,从而减少斜陡坡地基路堤工程后期运营时由于沉降造成的维修费用。(4)对云南某道路路基边坡失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路基边坡失稳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段钧培[3](2020)在《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汽车数量逐年递增,产生大量的废弃轮胎,而回收利用率却很低,造成严重的“黑色污染”。同时我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村镇地区震害尤为严重。鉴于上述两个背景,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以期达到抗震和废物再利用的目的。为探究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的力学性能,本文进行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1)依据实验室试验,建立废弃橡胶轮胎-散体材料单束柱状叠合体数值模型,通过理论分析,选择合适的模型参数,进行合理的简化。模拟了实验室轴压试验和双剪试验,通过应力和变形结果的分析,与试验数据相对比,验证了Crushable Foam塑性本构模型用于砂土塑性本构的定义具有可行性,在复杂接触和高度非线性动力显示算法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验证了模型参数设置的合理性,为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数值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确保了构造地基数值模型模拟结果的计算精度和可信度。(2)根据村镇建筑实际情况,设计构造地基典型工况,依据叠合体模型参数建立足尺构造地基数值模型,分析构造地基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对比构造地基与天然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得到构造地基临塑荷载和极限荷载,得出构造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比天然地基提高大约60%的结论。构造地基真实临塑荷载小于临塑荷载;胎间土竖向附加应力小于胎内土,平均值为胎内土的0.8~0.9倍;胎内土密实性大于胎间土,有效内摩擦角分别在39~42°和30~38°之间;构造深度是应力扩散角的主要影响因素,构造深度越大,应力扩散角越大,范围在45~65°之间。对比构造地基竖向持载分别为真实临塑荷载和极限荷载时的抗震性能,证明竖向荷载越大,构造地基的初始抗侧刚度越大,水平极限承载力越大,水平荷载向下传递深度越大,耗能能力越强,抗震性能越好。但是当竖向荷载未达到构造地基真实临塑荷载时,构造地基的整体延性较好。(3)在已有地基极限承载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分别得出三种不同方法的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比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表明改进应力扩散角法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的计算结果偏大,误差相对较大;改进太沙基法和变分极限平衡法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的计算结果偏小,误差相对较小。对改进应力扩散角法和改进太沙基法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提出修正,利用MATLAB编写粒子群算法对公式修正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拟合的修正参数,对拟合结果进行评价,证明采用粒子群算法对较为复杂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修正参数的拟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钟宣[4](2020)在《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各类工程的兴建,已不可避免的选择在岩溶地区兴建工程,而各种不良地质问题也伴随而来。CFG桩复合地基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地基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岩溶地区应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虽有,但在岩溶场地应用稳定性评价方面还是十分的缺乏。除此之外,在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沉降变形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通过阅览文献资料,结合桂林地区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对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原有的地质资料和理论基础上对桂林岩溶地区地基稳定性的研究和不良地质作用的实际情况做了详细地分析、总结,并对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就此,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类似工程上提供一些参考价值:(1)对CFG桩复合地基三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2)分析两种典型的沉降量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修正公式;(3)总结了稳定因素对覆盖岩溶临空面及桩端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总结了从定性到定量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从定性到半定量再到定量溶洞顶板稳定性的评价方法;(4)对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在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5)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和简明性进行综合考虑,推荐采用规范法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更为适用;通过静载荷试验沉降量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修正公式计算结果相对规范法更加优越,验证了修正公式的可行性,可用于工程实践中。(6)CFG桩复合地基与桩基础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当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对岩溶地基进行处理时,不仅在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方面能够更好的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复打措施也保证了稳定性,同时,突出了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张芮瑜[5](2020)在《土工动力接触问题的物质点法研究及碎石料强夯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土工程领域有不少大变形问题伴随着土体与结构的接触,而土体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会显着影响结构周围土体的变形以及结构的安全性。土工接触问题的数值模拟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也是各种数值方法中一个持久的挑战。对于土工动力接触问题,由于动荷载往往远大于静荷载,会引起结构或土体更加明显的破坏和变形。强夯是一个典型的土工动力接触问题,作为国内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系统研究其机理、揭示其规律并指导工程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适于模拟大变形的物质点法作为数值计算工具研究土工动力接触问题,并着重对碎石料的强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物质点法程序进行了改进。双域物质点法除在材料边界处外整体的应力计算结果精度更高。引入了分布系数法处理物质点法的小质量背景网格结点,提出了空单元移除法处理双域物质点法的零质量有内力背景网格结点,并提出了使双域物质点法结点内外力计算一致的方法,提升了程序的计算精度和效率。2)对接触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能量守恒条件对位移连续条件进行了修正,并引入克服虚假接触的处理技术以有效避免接触的提前发生,提升了位移计算的准确性和能量守恒性能。3)在物质点法中引入了粘性边界和锥形粘弹性边界,并针对密度相关本构模型提出了这两种传输边界的修正公式。分析比较了这两种传输边界在MC模型和密度相关本构模型中的适用性,发现不同冲击荷载量级下,粘性边界在前述两种弹塑性模型中的适用性更高。4)研究了碎石料强夯的加固机理。提出了衡量强夯过程中能量转换效率的概念——有效能比、总塑性能比、剪切塑性能比。系统分析了强夯的变形规律、能量转换规律、重锤低落和轻锤高落实施效果的具体差异、夯点间距和夯点布局的影响以及软弱下卧层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固范围的计算公式和强夯的施工建议,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参考。

林祯杰[6](2019)在《锚索与SMW工法桩复合支护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为各种形式建筑物地下施工提供支护条件的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30多年来,沿海城市的发展极为迅猛,而SMW工法技术的引入为沿海地区拓展地下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虽然SMW工法技术在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上较为成熟,但是锚索与SMW工法复合技术在福州地区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需要结合福州地区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该技术在福州地区的推广提供宝贵经验。本文以高新区葛岐群升安置房基坑项目为依托,根据现场勘查的地质水文条件与周边环境情况分析得到,该基坑的支护方案选用锚索与SMW工法桩复合支护的形式,通过对锚索与SMW工法桩的理论计算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研究锚索与SMW工法桩复合支护形式下深基坑的变形情况,并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结构设计验算,同时结合有限元软件模拟所得数据与现场测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所得模型模拟不同型钢布设方式、锚索预应力值以及坡顶附加荷载对SMW工法桩变形与内力的影响。所得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基坑项目的特点,通过方案比选得到锚索与SMW工法桩复合结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不仅起到挡土与止水功能,还具备易于施工与经济性的特点。(2)选取基坑项目典型的6-6支护段,利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支护设计计算,桩身最大水平位移值出现在距坑底2m左右,最大位移值为24.59mm满足要求,位移曲线呈现出“C”型状,同时基坑安全稳定性验算结果均符合要求。(3)运用Midas/GTS NX软件模拟得到,土体水平位移值越远离基坑所得值越趋向于零,隆起量随着远离基坑侧壁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态势,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趋势呈现出“凹”槽型,锚索轴力的最大与最小值分别出现在自由段与锚固段上。(4)模拟所得锚索预应力值、桩身水平位移值及沉降值与基坑监测值对比,趋势上大致相同,虽然二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小误差,但二者值均在容许范围内,因此数值模拟结果较为可靠。(5)通过单一变量控制法改变型钢的布设间距、锚索预应力、基坑周边所受荷载三种因素,可以得到桩身变形与内力变化的规律,分析模拟结果得到,型钢布设间距的缩小使得支护桩的位移与弯矩也变小,锚索预应力值的增大使得支护桩的位移值减小而弯矩值增大,坡顶荷载值的增大会引起桩身位移与弯矩值的增大,三种影响因素下的位移与弯矩曲线分别呈现出“勺子”状与反“S”状。

李鹏飞[7](2019)在《黄土地区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通过分析基坑抗隆起稳定安全系数的多种方法,来对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安全计算进一步完善。并考虑基底底部若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关于基坑抗隆起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加以算例验证,同时也得到了基坑底部坚实土层临界厚度的概念。通过使用极限平衡法与数值分析法两种计算方法对所求得的安全系数进行分析,验证数值分析对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计算的可行性。最后,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为理论依据,对影响基坑抗隆起稳定性的各个因素进行敏感度的分析。得到以下几项研究成果:(1)本文以极限平衡法中的圆弧滑动法为理论基础,考虑了支护结构极限弯矩值以及分层土体参数对基坑抗隆起稳定系数的影响。通过实际工程算例,将本文所推导的基坑抗隆起安全系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其它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到此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黄土地区范围内基坑底部也少量存在一些软弱下卧层,而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中对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基坑抗隆起安全系数计算较为简单,本文将以极限平衡法中的Prandtl极限承载力模式作为计算基础,并且结合梅耶霍夫与汉纳关于有软弱下卧层时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推导出当土层开挖底面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且基底下坚实土层H与基地宽度B比值不同时,基坑抗隆起稳定安全系数较为准确的计算方法,并加以算例验证,同时分析得到坚实土层存在临界厚度值,超过这个厚度将不考虑软弱土层对基坑稳定的影响。(3)本文结合有限元差分软件FLAC3D对基坑进行模拟,并通过软件分析得到数值分析方法安全系数,使其与极限平衡法得到的安全系数作对比分析,逐步分析了改变各个影响因素的值对基坑抗隆起的影响大小,分析得到:土体重度减小、土体黏聚力增大、土体内摩擦角增大、基坑外部超载减小、支护结构插入比例增大、最下道支撑距坑底距离减小、支护结构极限弯矩值增大、嵌固深度加深这些影响因素都会提升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其中数值分析得到的安全系数与极限平衡法得到的安全系数相差不大,且符合规范中规定,借此验证出数值分析法的合理性,为基坑支护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本文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基坑抗隆起稳定的各个因素进行敏感度的分析,并且通过对比计算得到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的大小,从而分析得到:土体内摩擦角以及土体黏聚力对基坑抗隆起稳定性敏感程度最大,嵌固深度以及支护结构插入比并且包括土层重度对基坑抗隆起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作用较小,而坑外地面超载对基坑抗隆起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则是最小的。

李国胜[8](2018)在《主楼筏基CFG桩复合地基带地下室时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文中提出结合工程实例,对主楼筏基CFG桩复合地基带地下室(裙房)时,在主楼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桩端土承载力和下卧层承载力)计算过程中,如何将纯地下室(裙房)在自重标准值作用下的筏基基底反力pk’折算成主楼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折算基础埋深de,如何考虑水浮力的影响,如何考虑纯地下室(裙房)筏基锚杆对主楼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主楼筏基部分边与纯地下室(裙房)筏基相连时土的自重压力值及主楼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起算标高如何确定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从事设计和研究的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郑伯兴,何喜洋,张略秋[9](2018)在《薄夹层岩桩基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最新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桩端持力层之下有软弱下卧层的桩基有部分相关定性要求,但并无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以广东地区某大型电厂薄岩石夹层地基的桩基设计为实例,全面分析夹层岩设计中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夹层岩的冲切、抗剪、抗弯承载力以及对应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取值问题、夹层岩下软弱土层的变形问题、夹层岩设计要点等等.将竖向变形与桩基现场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设计所使用理论公式之正确性.该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李国胜[10](2017)在《带地下室高层筏基、桩筏及刚性桩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文中指出带地下室的高层筏基、桩筏基础及筏基刚性桩复合地基,由于与纯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相连,在进行基底地基承载力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时,需将纯地下室(或裙房)的荷载(基底反力标准值pk’)折算成土层厚度de作为高层基础埋深对高层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就高层周边各个区域的纯地下室(或裙房)的基底反力标准值pk’不同,或者有些边无纯地下室(或裙房)时,折算土层厚度de如何确定,软弱下卧层验算公式中筏基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和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z的起算地面标高如何确定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二、有软弱下卧土层的基础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软弱下卧土层的基础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带地下室建筑的软弱下卧层的验算方法探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项目概况
    1.1 底板以下土层分布
    1.2 各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 Pa)
2 不考虑自重应力消散条件下软弱下卧层验算
    2.1 软弱下卧层验算前置条件分析
    2.2 软弱下卧层验算过程
        2.2.1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z软弱下卧层顶距离假定室外地表:19.7-2.54=17.16m
        2.2.2 计算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k
        2.2.3 计算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2.2.4 计算地基压力扩散角
        2.2.5 计算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值pz
        2.2.6 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z
        2.2.7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按下式验算:
    2.3 计算过程分析及反思
3 考虑自重应力消散条件下软弱下卧层验算
    3.1 软弱下卧层验算前置条件分析
        3.1.1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z
        3.1.2 计算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k
        3.1.3 计算地基压力扩散角
        3.1.4 计算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值pz
        3.1.5 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z:
        3.1.6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按下式验算:
4 2种方法计算结果分析
5 结论

(2)山岭区斜陡坡路堤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斜陡坡软弱地基路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斜陡坡地基路堤土工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斜陡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3 路堤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路堤稳定性的设计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地基条件的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2.1 陡坡软弱地基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1.1 Flac3D数值计算原理
        2.1.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2.1.3 数值计算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2.2 模拟分析所得结论与工程措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正交原理的斜陡坡软土地基的路堤稳定性分析
    3.1 “软土”与“斜陡坡软土”的异同
        3.1.1 “软土”的判别标准
        3.1.2 软土的分类成因
        3.1.3 软土的分布
        3.1.4 斜陡坡软土的成因、分布
        3.1.5 斜陡坡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3.1.6 “软土”与“斜陡坡软土”差异
    3.2 斜陡坡软弱地基分类
        3.2.1 山区丘间槽谷坡洪积软弱土地基
        3.2.2 非沉积型斜坡软弱土地基
        3.2.3 湖泊相软土边缘地基
        3.2.4 斜坡松散堆积体地基
    3.3 软土地基的处理
    3.4 斜陡坡软土地基的路堤稳定性分析
        3.4.1 建立山区丘间槽谷坡洪积软弱土地基路堤模型
        3.4.2 模拟试验正交设计
        3.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 模拟分析所得结论与工程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响应面原理的斜陡坡地基的路堤稳定性分析
    4.1 响应面试验设计原理
        4.1.1 响应面试验设计概述
        4.1.2 响应面试验设计软件概述
        4.1.3 响应面试验数据分析的主要任务
    4.2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原理
        4.2.1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概述
        4.2.2 中心复合试验类型
        4.2.3 试验类型的确定
    4.3 试验因素
        4.3.1 影响斜陡坡地基路堤稳定性的因素边界
        4.3.2 影响斜陡坡地基路堤沉降的因素边界
    4.4 模拟试验中心复合设计
    4.5 FLAC~(3D)数值模拟试验
        4.5.1 模拟试验安全系数计算
        4.5.2 模拟试验路堤最大沉降值计算
    4.6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6.1 斜陡坡地基路堤稳定性的模拟试验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4.6.2 斜陡坡地基路堤沉降的模拟试验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4.7 模拟分析所得结论与工程措施
    4.8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山岭区斜陡坡地基路堤滑坡及防治措施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道路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5.2.1 气象
        5.2.2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5.2.3 地形地貌
        5.2.4 地层岩性及性质
    5.3 滑坡发展趋势预测
    5.4 滑坡及变形现象
    5.5 数值模拟分析
        5.5.1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5.5.2 数值模拟分析参数
        5.5.3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5.6 滑坡原因分析
    5.7 治理措施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废旧轮胎在土木工程中原形应用研究现状
        1.3.2 村镇建筑隔振减震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废弃橡胶轮胎-散体材料单束柱状叠合体数值模型
    2.1 基本模型参数
    2.2 实验室轴压试验模拟
        2.2.1 叠合体模型变形与沉降结果
        2.2.2 叠合体模型应力结果
        2.2.3 结果分析
    2.3 实验室双剪试验模拟
        2.3.1 叠合体模型位移与变形结果
        2.3.2 叠合体模型应力结果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数值模型
    3.1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设计工况
    3.2 初始地应力平衡
    3.3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变形分析
        3.3.1 构造地基沉降
        3.3.2 构造地基及轮胎单元体变形
    3.4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应力分析
        3.4.1 构造地基胎内土附加应力
        3.4.2 构造地基胎间土附加应力
        3.4.3 构造地基应力扩散角
    3.5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抗震性能分析
        3.5.1 工况设计
        3.5.2 模型结果分析
        3.5.3 构造地基耗能能力
    3.6 本章小结
4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4.1 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基础
        4.1.1 均质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
        4.1.2 非均质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
    4.2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理论推导
        4.2.1 改进应力扩散角法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4.2.2 改进太沙基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4.2.3 变分极限平衡法计算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
    4.3 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修正参数拟合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岩溶的分布
        1.1.2 岩溶地区工程隐患
    1.2 复合地基的概述
    1.3 CFG桩复合地基
        1.3.1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1.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1.4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4.1 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1.4.2 试验研究现状
        1.4.3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桂林岩溶地区工程性质分析
    2.1 桂林市自然地理概况
    2.2 桂林地区岩溶发育基本特征
    2.3 桂林地区岩溶地基不良地质现象
        2.3.1 溶洞
        2.3.2 土洞
        2.3.3 岩溶塌陷
        2.3.4 红粘土软弱下卧层
        2.3.5 基岩面起伏(溶槽、溶沟)
    2.4 桂林岩溶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FG桩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3.1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3.1.1 置换作用
        3.1.2 排水固结作用
        3.1.3 振动挤密作用
        3.1.4 桩土约束作用
        3.1.5 褥垫层的作用
    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强度计算
        3.2.1 概述
        3.2.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3.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3.3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计算
        3.3.1 概述
        3.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方法
        3.3.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溶地区地基稳定性分析
    4.1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稳定性
        4.1.1 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性问题
        4.1.2 桩端下溶洞顶板的稳定性问题
    4.2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稳定性因素分析
        4.2.1 溶洞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2.2 土洞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2.3 红粘土软弱下卧层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3 岩溶区复合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3.1 复合地基覆盖岩溶临空面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3.2 复合地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4 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对比分析
        4.4.1 桩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4.4.2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及现场试验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条件
    5.3 CFG桩复合地基低应变动力检测
    5.4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5.4.1 试验目的
        5.4.2 CFG单桩静载荷试验及分析
        5.4.3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分析
    5.5 CFG桩复合地基强度及变形计算
        5.5.1 对工程案例进行承载力计算
        5.5.2 对工程案例进行沉降变形计算
        5.5.3 CFG桩复合地基几种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5.6 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的对比分析
        5.6.1 受力情况对比分析
        5.6.2 上部荷载传递路径对比分析
        5.6.3 施工工艺对比分析
        5.6.4 经济性对比分析
        5.6.5 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土工动力接触问题的物质点法研究及碎石料强夯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大变形问题
        1.1.2 土工动力接触
        1.1.3 强夯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物质点法的应用及发展
        1.2.2 界面单元
        1.2.3 接触算法
        1.2.4 传输边界
        1.2.5 强夯
        1.2.6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物质点法
    2.1 引言
    2.2 标准物质点法
        2.2.1 基于动量方程和定解条件的等效积分弱形式
        2.2.2 方程离散
        2.2.3 小质量结点处理
        2.2.4 守恒性能
        2.2.5 程序实现
        2.2.6 算例验证
    2.3 双域物质点法
        2.3.1 形函数梯度不连续引起的误差
        2.3.2 修正形函数梯度
        2.3.3 零质量有内力结点的处理
        2.3.4 结点内外力一致
        2.3.5 局部化处理
        2.3.6 守恒性能
        2.3.7 程序实现
        2.3.8 算例验证
    2.4 应力更新与本构积分算法
        2.4.1 应力更新
        2.4.2 本构积分算法
    2.5 人工阻尼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物质点法接触处理技术
    3.1 引言
    3.2 一般接触算法
        3.2.1 接触状态
        3.2.2 接触方向
        3.2.3 接触力
        3.2.4 瞬时应变率约束
        3.2.5 刚柔接触算法
    3.3 改进接触算法
        3.3.1 虚假接触的克服
        3.3.2 能量守恒条件的引入
        3.3.3 DDMP中接触算法的实施
    3.4 物质点法接触算法与有限元法接触算法的异同
        3.4.1 两者的相同点
        3.4.2 两者的差异
    3.5 接触算法程序实现
    3.6 接触算法算例验证
        3.6.1 两个弹性圆盘对撞
        3.6.2 斜面上圆盘的滚动
    3.7 物质界面
        3.7.1 界面单元及其在物质点法中的已有应用
        3.7.2 物质界面
        3.7.3 算例验证
        3.7.4 物质界面的局限性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输边界
    4.1 引言
    4.2 荷载输入
        4.2.1 物质点法中面力的输入方式
        4.2.2 加载速率对应力振动的影响
        4.2.3 边界层位置的影响
    4.3 针对线弹性材料的一维粘性边界
        4.3.1 一维粘性边界的物理背景
        4.3.2 粘性边界在物质点法中的实施
        4.3.3 算例验证
    4.4 针对线弹性材料一般情形下的近似传输边界
        4.4.1 粘性边界
        4.4.2 锥形粘弹性边界
        4.4.3 算例验证
    4.5 一般情形下推导准确传输边界的难点
        4.5.1 材料塑性的考虑
        4.5.2 材料特性变化引起的应力波反射
        4.5.3 推导准确传输边界的替代方案
    4.6 两种简单传输边界在弹塑性材料中的适用
        4.6.1 重力的处理
        4.6.2 简单传输边界在MC模型中的适用
        4.6.3 简单传输边界在DDSM模型中的适用
        4.6.4 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强夯的物质点法模拟
    5.1 引言
    5.2 基于强夯问题对刚柔接触算法的改进
        5.2.1 刚体在MPM中的运动
        5.2.2 刚柔接触算法的改进
    5.3 土体本构模型
    5.4 验证
        5.4.1 现场测试
        5.4.2 数值模拟验证
    5.5 强夯的效果分析
        5.5.1 强夯的变形规律
        5.5.2 强夯能量转换规律
        5.5.3 重锤低落与轻锤高落
        5.5.4 单点夯击有效加固范围公式
        5.5.5 多点夯击中夯点间距的影响
        5.5.6 多点夯击中夯点布局的影响
        5.5.7 软弱下卧层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及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锚索与SMW工法桩复合支护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MW工法研究现状
        1.2.2 锚索支护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支护结构简介
    2.1 预应力锚索介绍
        2.1.1 预应力锚索的构成
        2.1.2 预应力锚索作用机理
        2.1.3 预应力锚索常用类型
        2.1.4 预应力锚索适用条件
        2.1.5 预应力锚索特点
    2.2 SMW工法桩介绍
        2.2.1 SMW工法桩的概念
        2.2.2 SMW工法桩作用机理
        2.2.3 SMW工法适用条件
        2.2.4 SMW工法特点
    2.3 复合支护结构设计计算理论
        2.3.1 弹性支点法
        2.3.2 有限元法
    2.4 SMW工法桩稳定性验算
        2.4.1 整体稳定性验算
        2.4.2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4.3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2.5 本章小节
3 高新区葛岐群升安置房基坑支护设计计算
    3.1 工程概况
    3.2 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3.3 基坑支护形式选取
        3.3.1 基坑支护类型
        3.3.2 选择形式
    3.4 基坑支护设计计算
        3.4.1 支护方案和设计基本参数
        3.4.2 各工况结构计算结果
        3.4.3 整体稳定性验算
        3.4.4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3.4.5 抗隆起验算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MIDAS/GTX NX工程数值模拟
    4.1 MIDAS/GTX NX软件介绍
    4.2 建立有限元模型
        4.2.1 本构模型的确定
        4.2.2 计算基本假定
        4.2.3 几何尺寸确定与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与荷载情况
        4.2.5 模型材料参数设定
        4.2.6 施工工况定义
    4.3 MIDAS/GTS NX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3.1 土体水平位移分析
        4.3.2 土体竖向位移分析
        4.3.3 桩身水平位移分析
        4.3.4 锚索轴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坑工程监测与数值对比
    5.1 监测目的及编制依据
        5.1.1 监测目的
        5.1.2 编制依据
    5.2 监测内容及项目
        5.2.1 基坑检查
        5.2.2 仪器监测
    5.3 监测方法及精度
        5.3.1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测斜)
        5.3.2 坡顶水平位移
        5.3.3 坡顶沉降
        5.3.4 邻近建筑物沉降
        5.3.5 道路、地下管线沉降
        5.3.6 锚索应力
        5.3.7 地下水位
        5.3.8 现场监测平面布置图
    5.4 监测频率
    5.5 监测预警值及应急措施
        5.5.1 监测预警值
        5.5.2 应急措施
    5.6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5.6.1 预应力锚索应力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5.6.2 桩身水平位移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5.6.3 周边地表沉降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影响因素分析
    6.1 型钢的布设方式对桩身变形与内力的影响
    6.2 锚索预应力变化对桩身变形与内力的影响
    6.3 坡顶附加荷载变化对桩身变形与内力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黄土地区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坑工程概述
    1.2 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概述
    1.3 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基本理论
    2.1 极限平衡法
    2.2 极限分析法
    2.3 数值分析法
    2.4 现行规范中关于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计算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3.1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计算公式
    3.2 计算实例
    3.3 极限平衡法对基坑底部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分析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系数分析比较
    4.1 极限平衡法求解方法
    4.2 数值分析法求解方法
    4.3 极限平衡法与数值分析法计算安全系数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灰色关联分析
    5.1 基本概述
    5.2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5.3 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工程实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主楼筏基CFG桩复合地基带地下室时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楼折算基础埋深de的确定
    1.1 折算原则
    1.2 计算方法
2 主楼筏基底面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 CFG桩复合地基桩端土及承载力低的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计算
    3.1 矩形基础周边地面标高不同时软弱下卧层计算方法
    3.2 CFG桩复合地基桩端土地基承载力计算
    3.3 CFG桩复合地基桩端土以下承载力低的下卧层承载力计算
    3.4 复合地基加固区桩侧摩阻力f取值
4 纯地下室 (裙房) 筏基锚杆对主楼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5 某小区CFG桩复合地基设计
    5.1 例1———8#楼 (周边均不与纯地下室相连)
    5.2 例2———9#楼 (周边均与纯地下室相连)
        5.2.1 场地长期稳定水位标高为-6.20m时 (图5)
        5.2.2 场地长期稳定水位标高为-2.33m时 (图6)
    5.3 例3———10#楼 (部分边与纯地下室相连)
6 有关问题说明或讨论
7 结论

(9)薄夹层岩桩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3 理论分析
4 设计与研究
    4.1 岩层抗冲切和抗剪切验算
    4.2 夹层岩层的抗弯验算
    4.3 桩端岩下土层的沉降分析
5 现场静载试验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10)带地下室高层筏基、桩筏及刚性桩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层筏基软弱下卧层验算
    1.1 计算公式
    1.2 地基受力层范围的确定
    1.3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值pz计算方法
    1.4 pc、pcz及faz (深度修正) 起算地面标高的确定
        1.4.1 读者阅读后文前应了解的内容
        1.4.2 当高层筏基地下室周边不与纯地下室 (或裙房地下室) 的筏基相连时 (图2) , pc、pcz、faz起算地面标高确定
        1.4.3 当高层筏基地下室周边均与纯地下室 (或裙房地下室) 筏基相连时 (图3) , pc、pcz、faz起算地面标高确定
        1.4.4 当高层筏基地下室部分边与纯地下室 (或裙房地下室) 筏基相连, 部分边不与纯地下室 (或裙房地下室) 筏基相连时 (图4) , pc、pcz、faz起算地面标高确定
        1.4.5 有地下水时应注意的问题
        1.4.6 当纯地下室 (或裙房地下室) 的基础不是筏基, 而是独立基础 (或条基) 加防水板时, 用于计算主楼深度修正的折算埋置深度de的地基反力pk″确定
2 高层桩筏基础及筏基刚性桩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
    2.1 桩基规范计算方法
    2.2 桩基规范计算方法的不合理性
    2.3 笔者建议的合理计算方法
3 持力层以下承载力低的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3.1 高层筏基
    3.2 高层桩筏基础
    3.3 高层筏基刚性桩复合地基
4 高层筏基、桩筏基础及筏基刚性桩复合地基与独立基础 (条基) 的软弱下卧层 (承载力低的下卧层) 承载力验算比较
5 算例
    5.1 例1
    5.2 例2
    5.3 例3
    5.4 例4
6 结论

四、有软弱下卧土层的基础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带地下室建筑的软弱下卧层的验算方法探讨及应用[J]. 闫云龙,邵阳,李卫平. 江苏建筑, 2020(05)
  • [2]山岭区斜陡坡路堤稳定性研究[D]. 董文武.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D]. 段钧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D]. 钟宣.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5]土工动力接触问题的物质点法研究及碎石料强夯模拟[D]. 张芮瑜. 清华大学, 2020
  • [6]锚索与SMW工法桩复合支护技术应用研究[D]. 林祯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7]黄土地区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D]. 李鹏飞.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8]主楼筏基CFG桩复合地基带地下室时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J]. 李国胜. 建筑结构, 2018(S2)
  • [9]薄夹层岩桩基设计与研究[J]. 郑伯兴,何喜洋,张略秋.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S1)
  • [10]带地下室高层筏基、桩筏及刚性桩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J]. 李国胜. 建筑结构, 2017(S2)

标签:;  ;  ;  ;  ;  

弱下伏土层地基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