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性彩吸引盆在预报防治中的应用

棉铃虫性彩吸引盆在预报防治中的应用

一、棉铃虫性诱色盆在测报防治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和伟,赵胜园,葛世帅,姜玉英,赵新成,吴孔明[1](2019)在《草地贪夜蛾种群性诱测报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草地贪夜蛾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害虫,准确地预测预报是指导防治的基础。本研究采用国产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陷多测试了3种不同类型诱捕器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陷多有效期可达60 d以上,3种诱捕器中以桶型诱捕器诱捕量最高。实验室研究显示,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雄虫精巢长轴长度有显着性差异,精巢长轴长度随日龄增加不断减小。据此规律,制定了按照精巢长轴大小判断雄蛾日龄的指标,并反演重构了田间雌、雄虫种群羽化的动态曲线。本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性诱到的雄虫的精巢发育状况推算田间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达到通过预测雌虫产卵与幼虫孵化动态指导防治的目的。

刘莉,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刘杰,张晓[2](2018)在《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发展多种农作物害虫测报监测工具,应用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水盆诱捕器,研究了性诱剂对河北省玉米田5种主要害虫(小地老虎、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粘虫)进行预测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5种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对小地老虎、棉铃虫和二点委夜蛾诱集效果好,蛾峰清晰,能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可用于这3种害虫的预测预报,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性诱剂对玉米螟和粘虫的诱集量较少,不能完全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需进一步优化诱芯的诱集性能。

赵冰梅,李红[3](2018)在《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测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分析预测了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做好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赵培伟[4](2015)在《玉米主要害虫的性诱剂监测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明确玉米主要鳞翅目害虫成虫的发生规律,利用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进行了监测。种植47种山东省主要玉米品种及自交系,调查了主要害虫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发生量,以鉴定它们的抗虫性,同时分析了不同品种上的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和群落多样性特点,主要结果如下。1.鳞翅目害虫的性诱剂监测二点委夜蛾成虫的越冬代出现期为4月初至5月初,第1代为6月中旬至7月初,第2代为7月中旬至8月初,第3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玉米螟越冬代为5月中旬至6月底,第1代在7月上中旬发生,第2代发生在8月初至9月中旬。桃蛀螟越冬代发生在5月初至6月中旬,第1代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2代发生在8月份,第3代发生在9月份。夏玉米棉铃虫第1代发生在6月中下旬,第2代发生在7月下旬,第3代发生在8月中旬。2.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鉴定对玉米蚜表现高抗的品种有登海3737、济玉6号、连胜188、隆平206、山农085、西星黄糯958和淄玉308;对棉蚜表现高抗的品种有济玉6号、连胜216和士海828;对禾缢管蚜表现高抗的品种有连胜216、西星黄糯958;对玉米螟表现高抗的品种有德利农988、齐单128、鲁单9066、金海13号、蠡玉86、隆平206、鲁单818、士海718、先玉335;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品种未表现出对桃蛀螟的明显抗性;对棉铃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迪卡517、金海13号、连胜216、聊玉23、诺达1号、士海828、西星黄糯958。3.玉米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玉米蚜和棉蚜种群动态基本相似,7初开始上升,9月中旬左右达到高峰期;禾缢管蚜8月中旬开始在玉米田出现,9月中旬达到高峰;玉米螟7月初开始为害玉米,8月上旬种群开始快速增长,8月底达到全年最大高峰期;棉铃虫7月中旬达到全年高峰期;桃蛀螟在8月底9月初达到高峰。自然天敌中的食蚜蝇类、寄生蜂类、瓢虫类和蜘蛛类全年高峰期大致相似,集中在9月中旬;草蛉类高峰期为8月上旬;食虫蝽类种群在7月下旬达到高峰。4.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优势种分析2014年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由刺吸类害虫、食叶类害虫和天敌组成,共调查害虫43种和天敌35种,其中刺吸类害虫中的蚜虫类和鳞翅目幼虫的发生数量在整个群落中所占比例最大,天敌中蜘蛛类、草蛉类、瓢虫类、食虫蝽类的发生量最大。不同玉米品种的害虫优势种基本相似。玉米田优势种害虫有玉米蚜、棉蚜、禾缢管蚜、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优势种天敌有中华通草蛉、微小花蝽、蜘蛛类、瓢虫类。5.不同玉米品种群落特征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的群落特征指数的研究发现,济玉6号、登海3737等高抗品种群落内个体总数明显较少,生态优势度也处于所有参试品种的最低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明显大于其他感虫品种。德利农988、圣瑞999等品种群落内个体总数较大,生态优势度明显偏高,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明显较小,表现出对多种玉米害虫的高感特性。6.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根据天敌与害虫之间的捕食和寄生的种间关系,初步构建了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食物网内蚜虫类害虫占主要地位,蚜虫类害虫天敌种类最多。

白全江,云晓鹏,徐利敏,曹丽霞,杜磊[5](2013)在《性诱剂监测和控制向日葵螟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a是危害向日葵花盘籽粒的主要害虫。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和有益昆虫的影响,探索应用性诱剂监测及防控向日葵螟技术。2008-2009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测试向日葵螟性信息素性诱与灯诱的诱集活性,性诱剂不同剂量、诱芯常温条件下存放对诱蛾效果的影响;以及按棋盘式等距离放置25、11和6个诱捕器.hm 2,3次重复,调查不同密度诱捕器对向日葵螟危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向日葵螟具有良好的诱集活性,并与灯诱成虫动态趋势基本一致,蛾峰谷明显;诱芯在常温条件下存放1年,对诱蛾有显着影响,而且诱捕向日葵螟效果与性诱剂的含量呈正相关;田间放置25个诱捕器.hm 2,对向日葵螟危害控制效果最佳,防效达81.9%。

吴凌飞,马洪茹[6](2011)在《改进测报技术 创新信息发布》文中研究说明镇平县地处豫西南南阳盆地,耕地面积7万hm2,其中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9.3万hm2左右,棉花、油料、豆类、花卉苗木、果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7万hm2左右。农作物耕作制度复杂,复种指数高,寄主分布广泛,是农作物病虫生物灾害的常发地、多发地、重发地。因此

王国兴[7](2010)在《微红梢斑螟和桃蛀螟预测预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林间调查、引诱方法筛选、室内饲养、性诱、灯诱等途径进行微红梢斑螟和桃蛀螟的预测预报,最终给出测报结论,并进行林间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意见,供相关部门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危害调查结果:微红梢斑螟危害最重的为下蜀林场,最轻的为马鞍山林场;火炬松平均受害株率为44.4%,马尾松为31.6%;主梢受害率高达62.1%,平均受害梢率为8.49%,受害梢率与树高、胸径显着负相关。桃蛀螟仅在两处实验地危害严重,来安半塔林场危害率高达87.6%,双牌石松林为45.8%;双牌石松林平均受害梢率为7.78%,每株平均虫苞数为2.55个,每苞虫口平均数为6.95个,每株平均虫口数16.45头;受害梢率与胸径显着负相关。(2)林间诱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黑光灯对桃蛀螟的引诱效果显着;性诱剂对微红梢斑螟的引诱效果最佳,黑光灯次之,水盆诱捕器诱集效果较粘虫板好,其余各引诱方法均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3)林间剖查微红梢斑螟越冬代化蛹进度,加上相应历期,测报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为5月18日~5月25日,第一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6日~7月13日。油菜大面积开花期为越冬代幼虫危害盛期,板栗开花始盛期为成虫盛期;成虫发生量与危害关系测报模型:y1=13.7+1.638x,y2=0.174+0.019x(其中y1为林间危害率,y2为平均每株幼虫数,x为诱集成虫数)。据灯诱预测,越冬代桃蛀螟成虫5月下旬始见,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发蛾高峰期。(4)利用性诱得到的发蛾动态图检验微红梢斑螟发生期测报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误差在5天以内,能基本反映林间的发生情况;通过林间实地引诱、调查,验证发生量的符合率达到90%以上,其测报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显着相关。由此证明,此项测报方法是可行的。

王克勤,李新民,刘春来,刘兴龙,王爽,孙毅民,王春[8](2009)在《利用昆虫性诱剂防治大豆食心虫》文中指出为明确人工合成的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对大豆食心虫的虫情监测和控制作用,为其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用人工合成性诱剂监测大豆食心虫田间种群动态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哈尔滨地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期大约为1个月,高峰期为8月7日至8月14日,与传统的目测惊蛾法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4种不同田间诱蛾方式研究表明:水盆的诱蛾效果好于诱捕器,加入少量杀虫剂后诱捕器防治效果达到43.82%,而水盆加入少量杀虫剂后效果没有提高。2007年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开展大面积防治试验,防治效果为45.9%。2008年单用性诱剂+诱捕器防效为50.0%,在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防治效果达62.7%。性诱剂诱捕法可作为大豆食心虫田间虫情测报的一种适用工具。通过定点定期的田间诱捕观察,明确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动态,为适时防治提供依据。在田间应用大豆食心虫性诱剂防治害虫时,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即提高了防虫效果,又不污染环境。

赵江华[9](2009)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田间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昆虫性信息素一般由雌性昆虫产生并释放,引诱雄性昆虫前来交配,是一种对昆虫行为、生殖及繁衍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对昆虫的整个种群数量起着调控作用的化学信息物质。利用人工合成昆虫性信息素对多种害虫进行检疫、测报和防治具有专一、高效、环保等优点,此法目前已被各地植保部门广泛采用,并日益重视。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属鳞翅目小卷蛾科,是苹果、梨、桃等水果的毁灭性蛀果害虫,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植物检疫性对象。对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方法有较多的研究,各有优缺点;对性信息素的田间应用技术未见系统报道。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对苹果蠹蛾性信息素(E,E-8,10-十二碳二烯-1-醇)的合成方法和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合成的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探讨,旨在为利用信息素预测及防治苹果蠹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果:1确定了比较成功的合成方法,以1,8-辛二醇和E-2-丁烯醛为原料,采用Wittig反应路线,经3步合成出目标化合物,路线短,条件较为温和。总产率可达32%。用质谱、核磁、红外等方法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苹果蠹蛾的性信息素E,E-8,10-十二碳二烯-1-醇。2用实验室合成的信息素化合物制备诱芯,进行田间诱捕试验,在0.25 mg~2.00 mg/芯的范围内,不同剂量的诱芯对苹果蠹蛾雄蛾的诱捕效果差异显着。以0.50 mg/芯与0.75 mg/芯效果较佳,剂量低于0.50 mg/芯时或高于0.75 mg/芯时,诱捕量显着下降。3不同纯度化合物制备的诱芯对苹果蠹蛾雄蛾的诱捕效果影响显着。在1.00 mg/芯的剂量下,纯度为75%的处理诱捕效果最好,显着优于其它处理。14%、35%、51%的诱捕效果较差。结果表明,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纯度大于75%即可达到制备诱芯的要求,但需考虑剂量和异构体的影响。4不同高度设置的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着,通过对平均株高5.0 m与3.5 m的不同果园监测试验得知,诱捕器设置在果树树冠的中上部诱蛾量显着高于下部。5系统比较了四种类型诱捕器的综合效果,其中飞翼粘胶式与三角粘胶式的诱蛾效果显着优于圆筒式及水盆式,结合其成本与管理维护等综合因素,在田间使用时推荐使用三角粘胶式诱捕器。6诱捕器颜色对诱蛾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试验期间,黄色和白色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19、16头,比其它颜色的诱蛾数高。粉红色诱捕器的诱蛾数最少,仅为8头。

石学娟[10](2008)在《斜纹夜蛾寄主适生性与性信息素诱测等监控技术的作用评估》文中提出斜纹夜蛾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杂食性或多食性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多种蔬菜及经济作物上为害猖獗,由过去间歇性、偶发性、次要性害虫迅速上升为常发性、易暴发的致灾性害虫。生产上迫切要求改进提升斜纹夜蛾防控技术。针对斜纹夜蛾的多寄主特点及测报防治上的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大量室内外试验,明确了主要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与增殖的影响,探讨了应用性信息素开展斜纹夜蛾测报防治的技术效果,测定了不同药剂单剂与复配剂对斜纹夜蛾的毒杀效果。1、研究表明斜纹夜蛾在不同寄主间的产卵选择趋性与幼虫取食趋性均存在差异。斜纹夜蛾成虫对不同寄主的产卵选择趋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白菜、苞菜、萝卜、棉花、青菜、四季豆、豇豆、辣椒、西红柿、黄瓜。在白菜上的产卵量最多,占所选寄主植物上产卵总量的17%,而黄瓜上的产卵量最少,仅占所选寄主植物上产卵总量的2%。斜纹夜蛾幼虫对各寄主叶片的喜食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生菜、青菜、黄瓜、西红柿、白菜、四季豆、茄子、辣椒、甘蓝。斜纹夜蛾幼虫最喜食生菜和青菜,选择取食这两种寄主叶片的斜纹夜蛾幼虫分别占供试幼虫的30%和19%,选择取食甘蓝叶片的斜纹夜蛾幼虫最少,仅占供试幼虫的1%。2、研究表明取食不同寄主对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质量和增殖的影响不同。取食不同寄主后,斜纹夜蛾的幼虫历期和蛹历期差异显着。取食甘蓝的幼虫历期和蛹历期分别为22.45d和12.23d,明显长于取食其它寄主的幼虫历期和蛹历期。而取食茄子的幼虫历期最短,为10.41d,取食青菜的幼虫化蛹后的蛹历期最短,仅为6d。取食四季豆、豇豆和茄子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及羽化率都较高,而取食甘蓝和白菜的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却非常低。幼虫取食不同寄主后对单蛹重和单雌产卵量的影响差异显着,取食白菜的斜纹夜蛾的单蛹重高达313.8mg,而取食甘蓝的单蛹重仅为190.6mg。取食豇豆的成虫单雌产卵量最高,达497.47粒,取食青菜的成虫单雌产卵量最低,仅为192.47粒。试验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取食豇豆、四季豆、苏棉9号和茄子这四种寄主植物后,其各虫态存活率、蛹羽化率、蛹重和羽化率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其它供试寄主植物,而且各虫态的发育状况均良好,这说明豇豆、四季豆、苏棉9号和茄子四种寄主植物是斜纹夜蛾高适生的寄主植物。而取食甘蓝和白菜后,其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蛹重和羽化率等方面均显着低于其他几种寄主植物,这说明白菜和甘蓝不是斜纹夜蛾的高适生寄主植物。3、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种杀虫剂单剂中,0.3%爱禾乳油(印楝素)、2%好上佳乳油(阿维菌素)、10%除尽悬浮剂(虫螨腈)、40%毒死蜱乳油和24%菜满悬浮剂(虫酰肼)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毒力较强,LC50分别为1.7527 mg/L、2.79 mg/L、6.87 mg/L、8.0942 mg/L和8.2029mg/L。甲氰菊酯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最小,LC50为182.16 mg/L。4、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单剂组配成混剂的联合作用存在显着差异。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混配后对斜纹夜蛾的共毒系数达843.23,具有显着的增效作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混配、毒死蜱-印楝素混配对斜纹夜蛾的共毒系数分别达252.22和178.49,也都具有增效作用。而阿维菌素-溴氰菊酯、阿维菌素-毒死蜱、虫螨腈-高效氯氰菊酯及虫螨腈-印楝素的混配存在拮抗作用。由此可见,农药需合理混用,才可提高杀虫效果、降低防治工本、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5、研究表明应用性信息素诱测防治斜纹夜蛾具有较好的技术效果与应用价值。诱测结果显示2007年5月10日-10月31日的总诱蛾量达33120头,其中7月18日-9月25日时段诱蛾总量高达27512头,而2006年7月18日-9月25日时段仅诱蛾163头,说明2007年南京的斜纹夜蛾大发生,发生量是2006年的100倍以上。明确了诱蛾数量变化及波动的影响因子包括温度、风雨及作物相等,其主要是通过影响成虫的羽化进度继而影响诱蛾量的变化与波动。二年的性诱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性诱剂型诱测斜纹夜蛾灵敏度高、诱蛾量大、稳定性好、峰谷明显,可用作性诱测报工具,并可作为性诱防治手段充实到斜纹夜蛾无公害防治中去,其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并将有着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二、棉铃虫性诱色盆在测报防治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铃虫性诱色盆在测报防治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草地贪夜蛾种群性诱测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国产性诱剂田间诱捕有效性的测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2 草地贪夜蛾精巢发育与分级观测
        1.2.1 供试虫源
        1.2.2 试验方法
    1.3 田间性诱雄虫种群日龄结构分析
        1.3.1 试验方法
        1.3.2 日龄划分标准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产性诱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诱捕效果
    2.2 草地贪夜蛾雄性生殖系统形态结构
    2.3 草地贪夜蛾精巢发育规律与分级
    2.4 田间性诱雄虫日龄组成以及羽化动态反演
3 结论与讨论

(2)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对小地老虎成虫的诱集效果
        2.1.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1.2 发生动态
        2.1.3 诱芯专一性
    2.2 性诱剂对玉米螟成虫的诱集效果
        2.2.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2.2 发生动态
        2.2.3 诱芯专一性
    2.3 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诱集效果
        2.3.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3.2 发生动态
        2.3.3 诱芯专一性
    2.4 性诱剂对棉铃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2.4.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4.2 发生动态
        2.4.3 诱芯专一性
    2.5 性诱剂对粘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2.5.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5.2 发生动态
        2.5.3 诱芯专一性
3 结论与讨论

(3)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测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趋势预测
    1.1 虫害
    1.2 病害
2 预报依据
    2.1 越冬基数
    2.2 气象条件
    2.3 种植结构
    2.4 用药变化
    2.5 防治因素
3 应对措施
    3.1 坚持重大病虫统防统治
    3.2 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3.3 重视虫情监测不松懈
    3.4 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3.4.1 科学用种, 规范种子处理。
        3.4.2 消灭越冬虫源, 减少害虫基数。
        3.4.3 保护和利用天敌, 提高自然控害能力。
        3.4.4 采用多种措施诱杀害虫成虫, 降低田间落卵量。
        3.4.5 抓住关键时期, 适时用药。
        3.4.6 合理使用农药。

(4)玉米主要害虫的性诱剂监测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害虫的性信息素测报
    1.2 玉米抗虫性研究
        1.2.1 抗蚜性研究
        1.2.2 抗蚜性田间鉴定方法
        1.2.2.1 蚜情指数法
        1.2.2.2 摸糊识别技术
        1.2.3 玉米螟抗性鉴定
    1.3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1.4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发生趋势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主要鳞翅目害虫的性诱剂监测
        2.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诱捕器制作
        2.1.4 数据分析
    2.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和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方法
        2.2.1 试验地点
        2.2.2 参试品种
        2.2.3 调查方法
        2.2.4 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分析
        2.2.5 参试玉米品种信息整理
        2.2.6 不同玉米品种生态学研究
        2.2.6.1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2.2.6.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2.2.6.3 食物网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鳞翅目害虫的性诱剂监测
        3.1.1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监测
        3.1.2 玉米螟性诱剂监测
        3.1.3 桃蛀螟性诱剂监测
        3.1.4 棉铃虫性诱剂监测
    3.2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鉴定
        3.2.1 抗棉蚜分析
        3.2.2 抗玉米蚜分析
        3.2.3 抗禾缢管蚜分析
        3.2.4 抗玉米螟分析
        3.2.5 抗桃蛀螟分析
        3.2.6 抗棉铃虫分析
    3.3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
        3.3.1 蚜虫类种群动态
        3.3.2 鳞翅目害虫幼虫的种群动态
        3.3.3 瓢虫类种群动态
        3.3.4 蜘蛛类种群动态
        3.3.5 草蛉类种群动态
        3.3.6 其他天敌种群动态
    3.4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3.4.1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3.4.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各类群的相对多度
        3.4.3 不同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3.5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
    3.6 玉米田主要害虫类群与天敌类群的典型相关分析
    3.7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构建
4 讨论
    4.1 性诱剂技术应用
    4.2 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分析
    4.3 玉米田害虫及天敌优势种
    4.4 不同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种群动态和群落多样性分析
    4.5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初探
5 结论
    5.1 性诱剂对玉米主要鳞翅目害虫的监测
    5.2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
    5.3 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及群落研究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5)性诱剂监测和控制向日葵螟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2.1 向日葵螟诱捕器
        1.2.2 黑光灯
        1.2.3 向日葵品种
    1.3 性诱剂的诱蛾效果测定
    1.4 不同剂量性诱剂及诱芯贮藏后诱蛾效果测定
    1.5 不同密度诱捕器控制向日葵螟测定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诱蛾效果
    2.2 不同剂量及贮藏后诱芯对诱蛾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密度诱捕器控制向日葵螟的效果
3 讨论

(7)微红梢斑螟和桃蛀螟预测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现状及方法
        1.1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2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主要方法
        1.2.1 发育进度预测法
        1.2.2 回归分析预测法
        1.2.3 有效积温预测法
        1.2.4 物候预测法
        1.2.5 有效基数预测法
        1.2.6 数理化理论预测法
        1.2.7 矩阵模型预测法
        1.2.8 其他方法
    2 微红梢斑螟及其危害概况
        2.1 微红梢斑螟的形态学特性
        2.2 微红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
        2.3 微红梢斑螟危害原因及影响因子
        2.3.1 与树种、树龄的关系
        2.3.2 与环境的关系
        2.4 微红梢斑螟的危害状况
        2.5 微红梢斑螟的防治
    3 桃蛀螟及其危害概况
        3.1 桃蛀螟的形态学特性
        3.2 桃蛀螟的生物学特性
        3.3 桃蛀螟危害的原因及影响因子
        3.4 桃蛀螟的测报与防治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4.1 微红梢斑螟和桃蛀螟测报的目的意义
        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南京及周边地区危害状况调查
    1 微红梢斑螟危害状况调查
        1.1 调查区域概况
        1.1.1 南京中山陵国家森林公园
        1.1.2 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林场
        1.1.3 江苏高淳漆桥镇双牌石松林
        1.1.4 江苏溧水美人山松林
        1.1.5 安徽来安半塔林场
        1.1.6 安徽全椒马厂林场
        1.1.7 安徽和县鸡笼山林场
        1.1.8 安徽马鞍山市林场
        1.2 调查主要内容和方法
        1.2.1 林间受害情况调查
        1.2.2 受害梢室内剖查统计
        1.3 结果与分析
        1.3.1 各调查地危害结果
        1.3.2 主梢危害调查结果
        1.3.3 单株松树危害统计
        1.3.4 室内剖查与饲养
    2 桃蛀螟危害状况调查
        2.1 调查区域概况
        2.2 调查主要内容和方法
        2.2.1 林间受害情况调查
        2.2.2 受害梢室内剖查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各调查地危害结果
        2.3.2 单株松树危害统计
        2.3.3 室内剖查和饲养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三章 微红梢斑螟引诱技术研究
    1 主要实验材料
        1.1 引诱材料
        1.2 食物源引诱剂及制备
        1.3 荧光玻璃板制备
        1.4 “Y”型嗅觉仪
        1.5 诱捕器设置
    2 主要实验方法
        2.1 嗅觉反应测定
        2.2 取食引诱
        2.3 荧光玻片和饵料复合引诱
        2.4 黑光灯引诱
        2.5 性诱剂引诱
    3 结果与分析
        3.1 嗅觉反应测定结果
        3.2 林间取食引诱结果
        3.3 荧光玻片和饵料复合引诱结果
        3.4 灯诱结果统计
        3.5 性诱结果统计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第四章 微红梢斑螟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
    1 研究区域和实验材料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主要实验材料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1 发生期预测
        2.1.1 物候法预测
        2.1.2 发育进度法预测
        2.2 发生量预测
        2.2.1 成虫发生量与林间危害关系
        2.2.2 微红梢斑螟种群动态
        2.3 预测预报林间验证
        2.3.1 森林虫害测报检验
        2.3.2 微红梢斑螟测报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候预测预报结果
        3.2 成虫期预测预报结果
        3.3 微红梢斑螟种群动态监测
        3.4 成虫发生量与危害关系预测
        3.5 预测预报检验
        3.5.1 发生期检验
        3.5.2 发生量检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第五章 桃蛀螟成虫引诱与发生期
    1 研究区域和实验材料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桃蛀螟夜间上灯节律
        3.2 桃蛀螟性诱结果
        3.3 桃蛀螟灯诱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防治技术初步探讨
    1 微红梢斑螟防治技术初步探讨
        1.1 性信息素引诱防治
        1.2 LED 自动节能灯引诱防治
        1.3 其他防治方法
    2 桃蛀螟防治技术初步探讨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1.1 全文小结
        1.2 微红梢斑螟测报规程
        1.2.1 发生期预测
        1.2.2 种群动态监测
        1.2.3 发生量预测
    2 创新点和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8)利用昆虫性诱剂防治大豆食心虫(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
    1.2 性信息素监测大豆食心虫田间动态
    1.3 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1.4 大田防治试验
2 结果分析
    2.1 大豆食心虫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2.2 大豆食心虫性诱剂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2.3 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大面积试验示范
3 结论与讨论

(9)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田间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的信息素与化学通信
        1.1.1 昆虫信息素
        1.1.2 昆虫的化学通信
    1.2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
        1.2.1 昆虫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
        1.2.2 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的部位和形态结构
        1.2.3 昆虫化感器的形态和种类
        1.2.4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1.3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方法
        1.3.1 试虫采集饲养
        1.3.2 信息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3.3 活性组分的人工合成
        1.3.4 室内生测
        1.3.5 大田诱捕试验
    1.4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1.4.1 害虫预测预报
        1.4.2 害虫防治
    1.5 昆虫性信息素田间应用的技术与影响因素
        1.5.1 性信息素的剂量和配比
        1.5.2 载体材料与剂型
        1.5.3 诱捕器类型
        1.5.4 诱捕器的设置技术
        1.5.5 气候因子
        1.5.6 其它因素
    1.6 苹果蠹蛾及其性信息素的研究
        1.6.1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
        1.6.2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研究概况
    1.7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
    2.1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性信息素的合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8-溴代辛醇合成条件优化
        2.1.2 溴代8-羟基辛烷基季鏻盐的合成
        2.1.3 E,E-8,0-十二碳二烯-1-醇的合成工艺优化
    2.3 小结与讨论
        2.3.1 HBr 浓度对单溴代合成选择性和产率有较大影响
        2.3.2 Wittig 反应的条件对性信息素合成的立体选择性与产率影响很大
        2.3.3 有必要探讨偶联反应合成苹果蠹蛾信息素方法
第三章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诱捕器与诱芯的设置
        3.1.3 诱芯配制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采集与诱捕器的维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诱芯剂量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3.2.2 信息素纯度对诱捕效果影响
        3.2.3 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影响
        3.2.4 不同诱捕器类型诱捕效果与综合性能比较
        3.2.5 诱捕器颜色对诱捕效果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3.3.1 诱芯剂量影响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诱捕效果
        3.3.2 诱捕器类型的选择对诱捕效果影响很大
        3.3.3 诱芯中信息素化合物的纯度影响田间应用效果
        3.3.4 诱捕器应根据果树株高设置在树冠的中上部为宜
第四章 总结
    4.1 主要结论
    4.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斜纹夜蛾寄主适生性与性信息素诱测等监控技术的作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斜纹夜蛾地理分布
    2 斜纹夜蛾发生规律
        2.1 生物学特性
        2.2 生活习性
        2.2.1 群集性
        2.2.2 隐蔽性
        2.2.3 暴食性
        2.2.4 假死性
        2.2.5 杂食性
        2.2.6 暴发性
        2.2.7 扩散性
        2.3 斜纹夜蛾暴发原因
        2.3.1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其发生为害
        2.3.2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暴发为害的主要因子
        2.3.3 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暴发成为可能
        2.3.4 盲目用药是造成大发生的人为因子
        2.3.4.1 防治不及时
        2.3.4.2 农药使用不合理
        2.3.4.3 天敌控制作用减弱
        2.4 迁飞习性
    3 斜纹夜蛾在江苏省的发生情况
    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不同寄主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斜纹夜蛾的抗药性研究
        4.3 农药复配剂应用于斜纹夜蛾综合控制研究
        4.4 性信息素用于斜纹夜蛾测报与防治研究
    5. 立题依据与目的意义
        5.1 立题依据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不同寄主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与增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寄主与品种
        1.1.2 供试虫源
        1.2 试验方法
        1.2.1 斜纹夜蛾对不同寄主的选择趋
        1.2.1.1 幼虫取食选择趋性
        1.2.1.2 成虫产卵选择趋性
        1.2.2 不同寄主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1 室内实验
        1.2.2.2 田间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斜纹夜蛾对不同寄主的选择趋性
        2.1.1 幼虫取食选择趋性
        2.1.2 成虫产卵选择趋性
        2.2 不同寄主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寄主对斜纹夜蛾各虫期存活率的影响
        2.2.2 不同寄主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历期及质量的影响
        2.2.3 不同寄主对斜纹夜蛾种群动态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药剂( 混剂) 对斜纹夜蛾的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药剂及含量
        1.3 毒力测定方法
        1.4 杀虫剂混配方法
        1.5 混配杀虫剂联合作用的判断
        1.5.1 杀虫剂混配时的几种联合作用
        1.5.2 混配杀虫剂联合作用的判断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单剂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2.2 各单剂混配后对斜纹夜蛾的联合作用
    3 讨论
        3.1 单剂药效
        3.2 混剂药效
        3.3 斜纹夜蛾防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3.1 抓住适期及时用药
        3.3.2 杀虫剂的选择
        3.3.3 注意对天敌的保护
第四章 性信息素诱测防治斜纹夜蛾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方法
        1.3.1 性诱捕器的制作及设置
        1.3.2 性信息素诱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信息素诱测结果
        2.1.1 2006 年性信息素诱蛾结果
        2.1.2 2007 年性信息素诱蛾结果
        2.1.3 2006 年与2007 年性信息素诱蛾结果比较
        2.2 性诱捕器不同时段诱获斜纹夜蛾成虫的消长动态
        2.3 不同诱蛾点诱蛾量比较
    3 讨论
        3.1 性信息素用于预测预报
        3.2 性信息素用于防治
        3.3 应加大性信息素的研究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棉铃虫性诱色盆在测报防治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地贪夜蛾种群性诱测报方法研究[J]. 和伟,赵胜园,葛世帅,姜玉英,赵新成,吴孔明. 植物保护, 2019(04)
  • [2]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J]. 刘莉,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刘杰,张晓. 河北农业科学, 2018(01)
  • [3]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测及应对措施[J]. 赵冰梅,李红. 中国棉花, 2018(04)
  • [4]玉米主要害虫的性诱剂监测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D]. 赵培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5]性诱剂监测和控制向日葵螟应用技术研究[J]. 白全江,云晓鹏,徐利敏,曹丽霞,杜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02)
  • [6]改进测报技术 创新信息发布[J]. 吴凌飞,马洪茹. 湖北植保, 2011(03)
  • [7]微红梢斑螟和桃蛀螟预测预报方法研究[D]. 王国兴.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8]利用昆虫性诱剂防治大豆食心虫[J]. 王克勤,李新民,刘春来,刘兴龙,王爽,孙毅民,王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5)
  • [9]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田间应用技术研究[D]. 赵江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斜纹夜蛾寄主适生性与性信息素诱测等监控技术的作用评估[D]. 石学娟. 扬州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棉铃虫性彩吸引盆在预报防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