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育不能这么“有经验”

体验式教育不能这么“有经验”

一、体验教育不能如此“体验”(论文文献综述)

耿梦岩[1](2021)在《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关系研究 ——以海南省部分球场为例》文中认为高尔夫旅游作为体育和旅游的结合方式之一,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将旅游、体育以及休憩等各个项目融合为一体的休闲方式。在高尔夫旅游的过程中,高尔夫旅游者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并最终产生情感升华,形成对旅游目的地或者某一场所的依恋情感。那么高尔夫旅游者的体验与场所依恋之间存在关系与否,是否能够对场所依恋产生影响,影响力如何,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体验经济、场所依恋、社会认知等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海南省部分球场的高尔夫旅游者为调查对象,对高尔夫旅游者体验、地方依恋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属性上,海南省高尔夫旅游者中男性数量明显高于女性;青年和中青年是海南省高尔夫旅游者的主要群体;旅游者的学历水平普遍在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以及学生是海南省高尔夫旅游者的主力军;中等收入以上的参与人群较多;北京、广东和上海是主要客源市场。(2)行为特征上,海南省高尔夫旅游者整体球龄偏低,参与高尔夫旅游时间较短,访问过的高尔夫旅游城市与球场较少,旅游者每年均会参加高尔夫旅游,较多旅游者会选择每年一次的频率来海南参加高尔夫旅游,在海南参加高尔夫旅游的停留天数高于一般性参加高尔夫旅游的停留天数。(3)社会属性对高尔夫旅游者体验的差异上,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在高尔夫旅游者教育体验之间有显着差异。不同职业在娱乐体验上存在显着差异,但不同社会属性对场所依恋方面不存在差异。(4)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相关关系上,旅游者体验四维度与场所认同、场所认同间均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娱乐体验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美学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体验四维度之间、场所依恋两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旅游者体验四维度对场所认同的关联度,略大于对场所依赖的关联度。(5)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因果关系上,不受其他自变量影响,体验四维度分别对场所依恋的两个维度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自变量相互影响时,对场所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娱乐体验、遁世体验、教育体验、美学体验;对场所依赖的影响上,娱乐体验对场所依赖没有预测力,其他三个自变量对场所依赖的预测力大小依次为教育体验、遁世体验、美学体验。并提出相应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以大众化为重点塑造高尔夫旅游形象:各方形成合力,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内容。(2)打造特色品牌,以球场为核心建立特色旅游线路:找准自身定位,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单点”吸引;球场之间,球场与其他经营场所间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形成“点线”吸引;设计不同国家之间,旅游者之间特色线路,形成“线面”吸引。(3)建立智慧系统,以偏好为要点提供个性化定制反馈: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形成日常信息采集工作与集中信息采集工作;分析客户需求偏好;实现个性化反馈与评价。

高飞,刘华荣,王华倬[2](2021)在《西方户外教育思想的源流考释》文中指出户外教育是位于(in)、关于(about)并为了(for)户外的教育。厘清户外教育思想的演进逻辑,是系统了解西方户外教育实践导向的关键,亦是推动我国户外教育发展的必要参照。从历史和比较研究的视角,以时间为经,以代表人物为纬,系统考释西方户外教育思想的源流后认为,西方户外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户外教育起源于自然学习,初步形成以体验教育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透过自然学习的滋养并综合了体验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为环境生态教育。在这一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户外教育思想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人对自然认识的深化是思想演变的根本动因,"全人"的发展是户外教育思想的核心议题和发展方向。西方户外教育思想的演进规律对推动我国户外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淄博建筑工程学校[3](2021)在《体验教育,重塑心灵之窗》文中指出中职生一般指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是基础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群体。同时,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未来承担着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促进中职学生健康发展,打造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每所中职学校都面临的问题,也是每所中职学校必须努力突破的瓶颈。

吴家禾[4](2020)在《儿童自然体验型教育农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聂宇轩[5](2020)在《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缘起于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政策导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的地位显着增强,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劳动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不尽人意且令人担忧。教师、家长过分注重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面发展,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见,造成部分少年儿童没有独立能力,养成了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不良习惯,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劳动教育势在必行。此外,笔者所学专业为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在读研期间重点关注的就是少先队研究,引发了关于在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习近平少年儿童和少先队教育思想、党和国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观察法,选取四川省成都市两所小学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调研获取学校少先队已有文件资料,探索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呈现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过程,分析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现状结果,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结合自身思考提出少先队劳动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使教育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丰富和深化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理论;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研究结构上,第一章对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进行概述,阐释了新时代小学少先队的发展特征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呈现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典型活动过程,主要包括日常清洁与值日、垃圾分类与回收、午餐自主管理、职业体验与“石韵悠远”活动课程。第三章分析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首先介绍了少先队劳动教育成效调查的目的与调查对象概况,再分别从少年儿童的劳动认知、劳动情感与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过程与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第四章论述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调查结果的成因,认为取得成效的成因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搭建劳动课程体系;第二,善于运用校外资源,切实开展多项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第三,中队辅导员将劳动教育渗透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足之处的原因也有三点:第一,部分家长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颇;第二,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第三,少先队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第五章主要提出新时代优化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分别为通过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劳动教育专业性、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观念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将少先队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创设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阵地为手段明确少先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落实少先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和积极利用劳动教育的校外支持力量,来建立少先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劳动教育共识。

刘雪杰[6](2020)在《国际乒联博物馆游客体验、态度与乒乓球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研究发现,我国乒乓球运动的中青年参与度比较低,参与者多以少年和中老年为主;俱乐部服务收费情况、场馆开放情况、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等都与乒乓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不符;群众乒乓球消费行为以参与型和实物型消费为主,购买门票到现场观看比赛的体育消费意识尚浅。我国大众乒乓球运动的参与行为意向有待提升,那么如何让乒乓球运动从很多人知道转变为很多人参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往的众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体验可以激发行为意向,那么本文从改变乒乓球行为意向的外部环境入手进行研究。据了解,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建设而成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其作为国内唯一的单项运动大型博物馆,它是乒乓球项目、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存在就是为了推广乒乓球运动项目以及向世人传承乒乓文化、精神。但是,自2018年3月31日开馆至今,游客对乒博馆有什么看法、是否满意,乒博馆是否能起到推广乒乓球项目的作用等问题还需要检验。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厘清国际乒联博物馆游客的游客体验、态度以及乒乓球行为意向等变量间的关系,检验国际乒联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以及提出促进游客乒乓球参与意向的建议。本研究基于S-O-R理论和T-R-A理论,将旅游体验作为自变量、态度做为中介变量、乒乓球行为意向作为结果变量,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国际乒联博物馆的现场游客为调查对象,以国际乒联博物馆游客体验、态度和乒乓球行为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设计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本研究在研究初期发放预调研问卷100份,最终发放正式问卷398份,实际回收365份。然后,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体验对乒乓球行为意向有显着正向的影响,其中娱乐体验对乒乓球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审美体验、设施体验,服务体验和教育体验的影响较小;2)游客体验对态度有显着正向的影响,其中娱乐体验对态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设施体验、审美体验、服务体验,影响最小的是教育体验;3)态度对乒乓球行为意向有显着正向的影响,其中情感态度比认知态度对乒乓球行为意向的影响大;4)态度在游客体验与乒乓球行为意向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相关结论总结出以下几条建议:1)提升游客体验质量,激发乒乓球行为意向;2)转换宣传思路,扩大乒博馆的知名度;3)调整思维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葛戈[7](2020)在《基于角色文化视角的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青少年儿童的培养不仅要以知识学习为核心,更要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关注,对学生社会角色的塑造,这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2016年,国家教育部首次把“研学旅行”定为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此文件预示着研学旅行已经越来越得到国家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吸引了学校、家长、学生和各类研学机构的眼球。本文创新性地选择以角色文化为研究视角,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为理论指引,结合体验教育理论,先综合调研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基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研学基础的初步完善,研学机构的课程建设几方面的现状,随后分别对信阳市中心城区和乡镇农村的小学生、家长、学校和研学机构指导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中获取相关的一手资料。最后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分析,归纳梳理出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1)缺乏研学旅行的顶层设计组织。主要表现为:学校缺乏对研学旅行统一而规范的定位,教育相关部门缺少对活动的监督与管理。针对此类问题,应成立专项机构,确立组织制度。一方面,成立市级研学旅行专项委员会总体规划研学活动;另一方面,成立校级研学旅行专项委员会,针对本校情况具体设计研学活动。(2)对研学旅行的内涵认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小学生参与和学习意识较弱,家长对研学内涵认知浅显,学校将研学旅行视为一种非正式化的教育,研学机构对内涵的挖掘力度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应深化对研学的内涵理解,培训专业的研学导师。一方面,深化教师对研学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研学指导技能的培训。(3)对研学旅行的目标把握不准确。主要表现在:小学生参与的目标性较弱,家长与学校对研学目标的理解水平与传达力度有待加强,研学机构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课程设计的育人意识较弱。主要表现在:小学生的学习研究性体验不足,学校对研学课程设计的参与度较低,研学机构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欠佳。针对以上问题,应合理设计研学课程,总体规划研学主题。课程设计与主题选择应秉承以小学生的成长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兼顾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的顺利达成,最后才能达到角色塑造的目的。(4)评价方式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学校对研学评价的重视度较低,家长对研学评价的关注度不够,研学机构对研学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小学生缺乏研学效果的自我评价。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多方位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制定评价档案,设置专项评价小组。此外,在以上改进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学校、研学机构与家庭的三方合作,共同巩固研学成果。建立由学校扶持,研学机构主持,家庭支持的三方合作性的研学活动,深度满足各个主体的需求,促进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徐凤雏[8](2020)在《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电子产品的兴起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造成了儿童与自然的疏离,使儿童患上“自然缺失症”。缺少自然的童年体验会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育有必要让儿童回归大自然,通过自然体验教育重新建立起儿童与自然的联结。中外历史上不乏有思想家或教育家提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思想家老子就提倡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生,民国时期的陶行知和陈鹤琴提出了儿童的教育要回归自然的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中,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等人也都提倡儿童在自然中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人们不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体验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开始被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机构纷纷开展自然体验教育实践。本文通过梳理自然体验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概括出自然体验教育的基本概念,对自然体验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度剖析,并分析了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现状和问题,最后提供开展自然体验教育的对策及出路。自然体验教育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场所,通过有目的、系统的体验性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习得综合性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并与自然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的教育形式。自然体验教育本身具有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以及行动性等四个显着特征。自然体验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建立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同时也可以提升儿童的生态素养。目前,很多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都在开展关于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相关典型案例的梳理和分析,分析自然体验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了自然体验教育在内容选择上涵盖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知,自然体验教育的活动形式包括自然观察型、自然游戏型、活动探究型、手工制作型和园艺体验型等。通过对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文提出自然体验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丰富教育资源,开发自然体验式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等实践模式;加强相关师资的培训,提升教师参与自然体验教育实践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培养儿童在地化感;搭建自然体验教育的评估体系;创建政府、学校、社会和媒体等多方协同机制,明确参与主体的定位与职责。

李肖婧[9](2019)在《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的出现,工程活动的复杂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均处于前所未有的状态,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体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工程体验”的本质在于通过个体与客观工程环境的互动促进个体的反思,加强个体对工程专业实践的认知,形成工程专业实践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本科工程教育界已率先做出改革以增强“工程体验”的地位。相较而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尚未形成该项意识,现行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一味重视对显性的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初步应用,却弱化对隐性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态度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变。基于此,探讨“本科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工程体验’以培养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需求的未来工程师”成为亟需学科探讨和解决的复杂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该问题给予系统性考量,亦未深入应用有效理论以指导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与理论诉求,本研究以“如何构建并运行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简称体验模式),从而强化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地位与实施效果,进而培养出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所需的未来工程师?”为核心研究问题,并由此展开4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识别;(2)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维度识别;(3)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4)我国情境下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文献阅读、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同行专家研讨,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形成如下四项结论:(1)全面解析21世纪工程背景下“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提出“工程体验”的本质,并指出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标准为:是否涉及亲身经历、是否涉及理论知识应用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工程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体验”的广义范畴和核心范畴。21世纪工程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是:一方面朝着系统性组织各类工程体验活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工程体验活动本身的完整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多样性,重视那些属于工程体验核心范畴的体验活动。(2)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包括三大子系统(目标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支撑子系统)、六项维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资队伍、支撑环境)、三组关系(模式构成维度间结构关系、体验模式与整体工程教育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3)通过文献识别、案例补充、同行专家研讨、实证检验,最终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所包含的36个构成要素,以构成要素特征命名体验模式的六大构成维度——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并验证通过六大构成维度与工程体验成效间的正相关关系。(4)综合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构成维度以及结构关系,构建形成完整的体验模式,并运用隐性知识观和体验式学习观,深入本科工程教育的具体情境,探析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中介性、交互性、协同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以指导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具体理论贡献包括:(1)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视角,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指导方法,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2)基于文献、案例和实证检验,识别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构成维度;(3)构建完整的工程体验教育模式并深入挖掘体验模式的内在特征。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研究进一步联系实际,深入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面向政府、产业、社会机构、工科院校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参与主体,从(1)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2)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4)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5)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6)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等六方面提出了确保体验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杨巍[10](2019)在《家长的教育认知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家长的教育认知影响着家庭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和教育参与,不仅关系到孩子身心发展,更关涉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但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的是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显性因素,而对诸如教育认知一类隐性因素关注不够。新时期,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复杂性特征不断向家长提出新的挑战。探究家长教育认知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有望成为推动家长有序教育参与和家校合作的关键。本研究在梳理家长教育认知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参照认知结构理论(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体验哲学理论(The Embodied Philosophy)与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澄清了“教育认知”的内涵,从教育学视角描述了教育认知的构成和过程解析,构建了家长教育认知模型。家长教育认知是主体与复杂环境交互的具体表现,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既涉及“学校教育是什么”的事实内涵、“学校教育有什么用”的价值意义,又包括静态的认知结果和动态的认知过程。它由四维度组成:教育知识、教育价值、教育体验、教育决策。家长的教育认知是在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是由知识与价值达体验、笃至决策、生成与再构知识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其每一次循环,都意味着家长教育素养的提升。本研究为探查家长教育认知现状,以教育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自编家长教育认知问卷。通过对江苏省40余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家长教育认知现状的调查,发现三学龄段家长教育认知水平差异性与同一性共存:1.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认知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封闭、失衡的状态,各维度间存在失调与关联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关联与心理逻辑。失调、“孤立”的教育认知是导致家长教育信任危机的心理根源。2.初中生家长的教育认知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整合的状态,各维度间联结程度比较恰当,但存在不一致或“不适合”的关系。无序、不一致的教育认知是教育焦虑的发源地。3.高中生家长的教育认知总体上处于一种严重失调、不一致的状态,各维度间存在脱节或无关,缺乏联结与整合。严重失调的教育认知导致高中生家长“教育否定或逃避”的心理基础。4.江苏省中小学家长的教育认知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情绪化、封闭、失衡的状态,缺乏“理性”支持。教育认知各维度间存在脱节或失调,彼此之间缺乏较好的一致性和系统依存性。这表明,江苏省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学素养有待提升。5.年龄、居住地、学历、性别、职业、月收入等都是影响教育认知的因素。我们在分析、考量中小学家长教育认知影响因素的时候,不能简单化地结论,而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做整体、辩证地思考。最后,在全面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家长教育认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家长教育认知的具体策略:1.深化小学生家长对教育的理性认知:教育价值的长宜调适;教育体验的全面生成;教育决策的“理性进入”;避免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认知浑沌、无序。2.转变初中生家长的割裂式教育认知:教育知识的去蔽还原;教育体验的自觉反思;教育决策的立足实际;引到初中生家长的教育认知的审视、统整。3.建构高中生家长的教育认知:教育知识的理性深化;教育价值的调试修正;教育决策的务实理性;倡导高中生家长的教育认知由失调走向重建。4.提升江苏省中小学家长教育认知的策略:分阶转变,家长教育认知的应有之义;视域融合,家长教育认知的合理取向;控制变量,家长教育认知的有序发展;自我建构,家长教育认知的改进机制。

二、体验教育不能如此“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验教育不能如此“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1)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关系研究 ——以海南省部分球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案例地概况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综述小结
    2.6 研究假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海南省高尔夫旅游者社会属性分析
    4.2 海南省高尔夫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
    4.3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4 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因子分析
    4.5 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差异性分析
    4.6 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相关关系模型分析
    4.7 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回归分析
    4.8 结果与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海南省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调查问卷》
附录2: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2)西方户外教育思想的源流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户外教育思想源起:自然学习
二、户外教育思想发展:体验教育到环境生态教育
三、户外教育思想审思

(3)体验教育,重塑心灵之窗(论文提纲范文)

体验教育的中职生健康成长
体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二)教育学基础
    (三)行为学基础
    (四)社会学基础
    (五)体验式学习理论
健康成长工作之学生篇
    (一)体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体验教育的实施思路和过程
        1.确定学生的典型问题
        2.问题分析
        3.制定针对性的体验教育活动
        4.具体实施过程
健康成长工作之家长篇
    (一)家长学校体验教育的目标
    (二)家长学校体验教育的亲子活动项目
    (三)沙盘游戏助推家长学校体验教育效果
    (四)提升教师开展家长学校活动的能力
工作效果
    (一)学生参加体验教育的成效
    (二)家长参加体验教育的成效
问题和不足
    (一)课时保证问题
    (二)资金保证问题
    (三)师资保证问题
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体验教育场地建设和设施配备的支持
    (二)加强区域内专业体验教育师团队的建设
    (三)加强心理教师的配备与培训学习

(5)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党的教育方针指向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劳动教育被弱化,少年儿童缺乏基本的劳动素养
        (三)基于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的启发与探索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
        (三)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四)关于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研究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劳动
        (二)劳动教育
        (三)少先队劳动教育
    五、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少年儿童和少先队教育思想
        (二)党和国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六、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1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概述
    一、新时代小学少先队的发展特征
        (一)深受重视,扎实推进
        (二)注重仪式,规范队务
    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
        (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意义
第2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素描
    一、常规的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
        (一)日常清洁与值日——责任心的培养
        (二)午餐自主管理——我是小小盛饭员
    二、特色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
        (一)垃圾分类与回收——少先队员在行动
        (二)职业体验——我是未来的劳动者
        (三)“石韵悠远”活动课程——特色德育品牌
第3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概况
    二、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结果
        (一)少先队员的劳动态度与情感
        (二)少先队员的劳动认知
        (三)少先队员的劳动过程与习惯
        (四)少先队员的劳动技能
第4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调查结果的成因分析
    一、取得成效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搭建劳动课程体系
        (二)善于运用校外资源,切实开展多项劳动教育相关活动
        (三)中队辅导员将劳动教育渗透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不足之处原因分析
        (一)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颇
        (二)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三)少先队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第5章 新时代优化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劳动教育专业性
        (二)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观念
    二、明确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
        (一)将少先队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
        (二)创设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阵地
    三、建立少先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劳动教育共识
        (一)完善落实少先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
        (二)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
        (三)积极利用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校外支持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国际乒联博物馆游客体验、态度与乒乓球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1.4 问题导向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T-R-A理论
        2.1.2 S-O-R理论
    2.2 游客体验的相关研究
        2.2.1 游客体验的概念
        2.2.2 游客体验的测量
    2.3 态度的相关研究
        2.3.1 态度的概念
        2.3.2 态度的测量
    2.4 行为意向的相关研究
        2.4.1 行为意向的概念
        2.4.2 行为意向的测量
    2.5 游客体验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2.6 态度与游客体验、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2.7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模型构建
        4.1.1 研究理论模型
        4.1.2 研究模型设计
    4.2 研究假设
        4.2.1 游客体验与乒乓球行为意向
        4.2.2 态度在游客体验与乒乓球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4.3 变量测量
        4.3.1 游客体验的测量
        4.3.2 态度的测量
        4.3.3 乒乓球行为意向的测量
5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量表信效度分析
        5.1.1 游客体验、态度及乒乓球行为意向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5.1.2 游客体验、态度及乒乓球行为意向量表效度检验
        5.1.3 信效度分析小结
    5.2 样本概况
        5.2.1 游客个人基本情况与行为特征描述统计分析
        5.2.2 观测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5.3 不同人口统计因素与行为特征游客的观测变量差异化分析
        5.3.1 不同人口统计因素对游客体验、态度以及乒乓球行为意向的差异化分析
        5.3.2 不同行为特征对游客体验、态度以及乒乓球行为意向的差异化分析
    5.4 相关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5.5.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提升游客体验质量,激发乒乓球行为意向
        6.2.2 转换宣传思路,扩大乒博馆的知名度
        6.2.3 调整思维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7)基于角色文化视角的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角色文化理论
    二、体验教育理论
    三、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学生研学旅行与角色塑造间逻辑关系分析
    一、角色塑造的逻辑分析
        (一)角色塑造以育人为主旨
        (二)角色塑造的基本框架
        (三)角色塑造的三大途径
    二、研学旅行的概念与特点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
        (二)研学旅行教育的特点
    三、小学生研学旅行与角色塑造的内在联系
        (一)角色塑造是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终极目标
        (二)小学生研学旅行是角色塑造的有效途径
    四、小学生的角色塑造特点及执行思路
        (一)小学生的角色塑造特点
        (二)小学生角色塑造的执行思路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基础与调查设计
    一、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基础
        (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研学基地的逐步完善
        (三)研学机构的课程建设
    二、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调查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访谈提纲设计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调查分析与问题梳理
    一、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调查分析
        (一)问卷结果与分析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二、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问题梳理
        (一)缺乏研学旅行的顶层设计组织
        (二)对研学旅行的内涵认知不到位
        (二)对研学旅行的目标把握不准确
        (三)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育人意识较弱
        (四)评价方式不完善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优化对策
    一、成立专项机构,确立组织制度
        (一)成立市级研学旅行专项委员会
        (二)成立校级研学旅行专项委员会
    二、深化内涵理解,培训专业导师
        (一)深化教师对研学内涵的理解
        (二)加强教师研学指导技能的培训
    三、合理设计课程,完善评价方式
        (一)以小学生的成长为主导
        (二)总体规划研学主题
        (三)采取多方位的评价方式
    四、加强三方合作,巩固研学成果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8)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儿童“自然缺失症”日益增多
        (二) 学校教育垄断了学生与自然的真实接触
        (三)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危机要求转变传统教育方式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文献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儿童的自然诉求及其重塑
    一、儿童是“自然之子”
    二、儿童与自然关系的“断裂”
        (一) 现代学校教育垄断儿童与自然的真实接触
        (二) 现代社会导致儿童“自然缺失症”日益增多
    三、自然体验教育:儿童与自然的重逢
        (一) 自然的价值“追寻”
        (二) “重拾”儿童的自然归属感
        (三) 在活动中“体悟”自然价值
第二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念阐释与价值追寻
    一、自然体验教育的历史溯源
        (一) 我国自然体验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
        (二) 西方自然体验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
    二、自然体验教育的本质追问
        (一) 对自然的解读
        (二) 关于体验教育
        (三) 何为自然体验教育
    三、自然体验教育的内涵释义
        (一) 自然体验教育是重建儿童与自然关系的媒介
        (二) 自然体验教育是实现儿童生命意义的教育形态
        (三) 自然体验教育是变革传统学校教育方式的教育
        (四) 自然体验教育是汇聚多元主体力量的系统工程
    四、自然体验教育的特征
        (一) 情境性
        (二) 过程性
        (三) 综合性
        (四) 行动性
    五、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探寻
        (一) 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 有助于建立儿童与自然的关系
        (三)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态素养
第三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现状与分析
    一、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案例
        (一) 在科普公益活动中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二)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三) 以教育机构为主体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二、自然体验教育的内容选择
        (一) 关于自然的认识
        (二) 关于社会的认知
        (三) 关于自我的认识
    三、自然体验教育的活动形式
        (一) 自然观察型
        (二) 自然游戏型
        (三) 活动探究型
        (四) 手工创作型
        (五) 园艺体验型
    四、影响自然体验教育实施的因素
        (一) 自然体验教育本身的特征
        (二) 参与人员
        (三) 环境因素
    五、自然体验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 活动设置不合理
        (二) 自然师资力量薄弱
        (三) 教育效果难以评估
        (四) 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欠缺
        (五) 社会各方力量整合不够
第四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路径探寻
    一、创新思维,开发多样自然体验教育模式
        (一) 积极打造生态研学旅行课程
        (二) 在劳动教育中进行自然体验
    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
        (一) 教师自身亟需积极转变角色观念
        (二) 在高等院校中普及自然体验教育
        (三) 着力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相关培训
    三、明确定位,搭建自然体验教育评估体系
        (一) 构建多元化自然体验教育评估主体
        (二) 明确自然体验教育评估的内容体系
        (三) 制定完善的自然体验课程评价体系
    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种自然环境优势
        (一) 充分利用本地优质资源
        (二) 打造自然体验教育基地
    五、整合力量,创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
        (一) 加强政府部门的前瞻引领
        (二) 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三) 推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21世纪工程发展和工程师培养的迫切需求
        1.1.2 国外本科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1.1.3 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的内在驱动
    1.2 理论背景
    1.3 问题提出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综述
        2.1.1 体验的概念与工程体验的本质
        2.1.2 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体验的实施阶段
        2.1.3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
        2.1.4 21世纪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
        2.1.5 本节述评
    2.2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研究现状综述
        2.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可视化分析
        2.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焦点
        2.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理论视角
        2.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2.2.5 本节述评
    2.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体验开展的内在驱动:隐性知识观
        2.3.2 体验的具体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观
        2.3.3 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与教育模式构建方法
        2.3.4 本节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识别
    3.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
        3.1.1 培养目标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2 课程体系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3 教学方法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4 学习评价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5 师资队伍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6 支撑环境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2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成效指标
    3.3 本章小结
4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多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1.1 案例研究目的
        4.1.2 案例选择与描述
        4.1.3 案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伦敦大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的“交叉整合型”体验
        4.2.1 背景简介
        4.2.2 教育愿景
        4.2.3 教育过程
        4.2.4 支撑条件
        4.2.5 个案小结
    4.3 奥尔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问题导向型”体验
        4.3.1 背景简介
        4.3.2 教育愿景
        4.3.3 教育过程
        4.3.4 支撑条件
        4.3.5 个案小结
    4.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基于设计周期型”体验
        4.4.1 背景简介
        4.4.2 教育愿景
        4.4.3 教育过程
        4.4.4 支撑条件
        4.4.5 个案小结
    4.5 欧林工学院的“深度融合型”体验
        4.5.1 背景简介
        4.5.2 教育愿景
        4.5.3 教育过程
        4.5.4 支撑条件
        4.5.5 个案小结
    4.6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四维设计型”体验
        4.6.1 背景简介
        4.6.2 教育愿景
        4.6.3 教育过程
        4.6.4 支撑条件
        4.6.5 个案小结
    4.7 案例中本科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开展的相关经验
        4.7.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4.7.2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框架及研究假设
        5.1.1 构成要素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5.2.2 数据收集
        5.2.3 统计方法
    5.3 描述性统计
        5.3.1 样本基本信息
        5.3.2 模式要素的描述性统计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建
    6.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1.1 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
        6.1.2 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
        6.1.3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6.1.4 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
        6.1.5 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
        6.1.6 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
        6.1.7 模式构建的三组结构关系
        6.1.8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2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
        6.2.1 内在特征一:中介性
        6.2.2 内在特征二:交互性
        6.2.3 内在特征三:协同性
    6.3 本章小结
7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
    7.1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
    7.2 对策一: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
    7.3 对策二: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
    7.4 对策三: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7.5 对策四: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
    7.6 对策五: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
    7.7 对策六: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国外案例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4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5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研究者版)
附录6 :国内调研访谈记录(摘要)
作者简介

(10)家长的教育认知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时期家庭教育活动新特点
        1.1.2 “教育认知”在家长教育参与中的起点地位
        1.1.3 提升家长教育参与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家校合作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家长教育观念(教养观念)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家长教育认知的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家长教育认知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认知
        2.1.2 家长教育认知
    2.2 家长教育认知的理论基础
        2.2.1 认知结构理论
        2.2.2 社会认知理论
        2.2.3 体验哲学理论
        2.2.4 决策理论
    2.3 家长教育认知的模型建构
        2.3.1 教育认知的分析维度
        2.3.2 教育认知的影响因素
        2.3.3 教育认知模型的过程解析
        2.3.4 理论模型的整体认知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调查设计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试测
        3.1.3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实施
第四章 小学生家长教育认知现状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工具
    4.4 调查结果
        4.4.1 项目分析
        4.4.2 小学生家长教育认知总体描述统计
        4.4.3 小学生家长教育认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4.4.4 小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需求现状结果
        4.4.5 分析与讨论
        4.4.6 结论
        4.4.7 模型修正与确定
第五章 初中生家长教育认知现状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对象
    5.3 调查结果
        5.3.1 项目分析
        5.3.2 初中生家长教育认知总体描述统计
        5.3.3 初中生家长教育认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4 初中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需求现状结果
        5.3.5 分析与讨论
        5.3.6 结论
        5.3.7 模型修正与确定
第六章 高中生家长教育认知现状
    6.1 调查目的
    6.2 调查对象
    6.3 调查结果
        6.3.1 项目分析
        6.3.2 高中生家长教育认知总体描述统计
        6.3.3 高中生家长教育认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6.3.4 高中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需求现状结果
        6.3.5 分析与讨论
        6.3.6 结论
        6.3.7 模型修正与确定
第七章 江苏省中小学家长教育认知比较与分析
    7.1 江苏省中小学家长样本概况
    7.2 调查结果
        7.2.1 江苏省中小学家长教育认知总体描述统计
        7.2.2 江苏省中小学家长教育认知的差异比较
        7.2.3 江苏省中小学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需求现状结果
        7.2.4 分析与讨论
        7.2.5 结论
第八章 提升家长教育认知水平的实现策略
    8.1 提升小学生家长教育认知的策略
        8.1.1 深化小学生家长对教育的理性认知
        8.1.2 避免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认知混沌、无序
    8.2 提升初中生家长教育认知的策略
        8.2.1 转变初中生家长的割裂式教育认知
        8.2.2 引导初中生家长教育认知的审视、统整
    8.3 提升高中生家长教育认知的策略
        8.3.1 建构高中生家长的自觉教育认知
        8.3.2 倡导高中生家长的由失调走向重建
    8.4 江苏省中小学家长教育认知的总策略
        8.4.1 分阶转变:家长教育认知的应有之义
        8.4.2 视域融合:家长教育认知的合理取向
        8.4.3 控制变量:家长教育认知的有序发展
        8.4.4 自我建构:家长教育认知的改进机制
第九章 家长教育认知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反思
        9.1.1 小学生家长教育认知结论
        9.1.2 初中生家长教育认知结论
        9.1.3 高中生家长教育认知结论
        9.1.4 江苏省中小学家长教育认知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9.2.1 家长教育认知理论模型的局限性与展望
        9.2.2 家长教育认知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家长的教育认知访谈提纲
附录2:家长的教育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体验教育不能如此“体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尔夫旅游者体验与场所依恋的关系研究 ——以海南省部分球场为例[D]. 耿梦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西方户外教育思想的源流考释[J]. 高飞,刘华荣,王华倬.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体验教育,重塑心灵之窗[J]. 淄博建筑工程学校. 青春期健康, 2021(04)
  • [4]儿童自然体验型教育农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吴家禾.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5]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D]. 聂宇轩.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国际乒联博物馆游客体验、态度与乒乓球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D]. 刘雪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基于角色文化视角的信阳市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研究[D]. 葛戈.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8]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徐凤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D]. 李肖婧. 浙江大学, 2019(02)
  • [10]家长的教育认知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杨巍. 江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体验式教育不能这么“有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