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看门狗电路的参数

改变看门狗电路的参数

一、改变看门狗电路的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王琮济[1](2021)在《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潜油电泵是油井下十分重要的采油设备,与之配套的监测系统是掌握井下开采动态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实现石油开采的智能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该系统包含地面端设备和井下端设备两部分。井下端设备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和信号变送电路,可以将潜油电泵的入口温度、入口压力、出口压力、电机绕组温度、振动以及井筒中井液的含水率这些物理量转化为电流信号并分时传输到地面,在传输完与以上物理量对应的电流信号后,还会上传一个基准电流信号,用于对之前上传的各电流信号进行校准。地面端设备则主要由单片机、主控芯片和外围功能电路组成,可以将井下上传的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及处理,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显示、存储、传输以及报警等功能。系统的供电基于星点等势原理,从地面向井下提供+60V的直流电;电流信号的传输则基于供电与信号传输的复用体制,利用潜油电机的动力电缆的外铠皮将电流信号传输到地面。地面及井下的滤波电路则可以防止地面三相电抗器与井下电机绕组星点处的共模电压对地面电路和井下电路造成损害。本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井下和地面滤波电路的有效性及系统供电方式的可行性。通过传感器实验,得到了各监测参数的物理量与电流信号之间的拟合函数关系式,为地面的单片机通过电流信号还原各监测参数的物理量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基准电流实验,确定了基准电流的数值,为系统的误差消除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联调实验,验证了本课题研制的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潜油电泵机组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能够使其长期稳定工作,通过各项监测数据,还能够帮助原油开采企业实现油田的节能降耗和数字化管理。

雷华舟[2](2021)在《低成本容错星载计算单元架构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航天呈现爆发式增长,基于商业运行上成本的需求,轨道器载荷、卫星正向小型星座化发展。星载计算单元作为卫星运行的核心,传统的星载计算单元大都采用宇航级器件制作,研制周期长。宇航级器件可靠性高,但采用的成本高昂,可选择范围较少,易受其他因素影响,供货不稳定且性能普遍较低。常用的商用货架产品具有价格低廉、范围广、大批量供货、性能高,但此类器件可靠性相对较低,在空间环境中易受高能粒子影响导致故障。因此,如何利用商用货架产品去构建可靠的星载计算单元是当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课题从商用货架器件构建星载计算单元的可靠性研究出发,结合国内外此类计算单元所采取的架构和方案,利用可靠性模型对其进行建模分析,以5年的任务周期作为预定设计要求,得到可适用的容错架构,为之后的硬件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同构处理器模块中器件诸如电阻、电容、逻辑门电路等一些器件失效率相对较低,针对失效率高,易发生错误的存储器件进行可靠性加固,利用信息冗余的汉明码错误检测与纠正和存储信息备份实现对相关器件可能产生的错误进行电路加固。然后,在FPGA中针对同构处理器模块可能发生的故障,编写检测模块、同步模块、切换模块,实现了数据同步、心跳监测和主备切换的容错功能。之后完成星载计算单元样机的组装、调试,并编写测试程序,采用硬件故障注入的方式对样机实现了容错功能测试。最后,对实现样机的可靠性进行建模分析,分析结果满足预计的可靠性需求。

吉星宇[3](2021)在《比例流量阀控制器及死区补偿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比例流量阀由于性能好,价格低被广泛应用于电液比例控制系统,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流量中位死区,且死区呈现时变非线性等特点,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特性影响极大。比例控制器作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核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比例流量阀进行死区补偿。但由于比例控制器的死区补偿功能多为定值补偿,会导致输入范围减小,存在过补偿、欠补偿等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比例控制器对比例流量阀进行死区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线性插值法的死区补偿策略,并且将该策略应用于所研制的比例流量阀控制器进行死区补偿。设计了比例流量阀控制器,对电路模块进行Multisim仿真,使用Altium Designer(AD)完成了比例流量阀控制器PCB板的设计,并试验验证了电路原理的正确性。对比例流量阀控制器进行软件设计,包括下位机和下上位机软件设计。下位机使用Code Composer Studio(CCS)对比例流量阀控制器所使用的芯片TMS320F28335进行模块化设计;上位机使用Visual C++(VS)设计,通过上位机可以更改颤振频率、幅值等控制参数,提高了比例流量阀控制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搭建了以比例流量阀控制器为控制核心的比例流量阀液压回路试验台,并进行了电流闭环试验、颤振试验。试验表明:电流闭环能够改善电磁铁电流的线性度(从3%减小到0.3%);独立颤振可以有效地减小静态流量曲线的滞环(2MPa阀口压差时,从9.1%减小到4.4%)。通过试验验证了比例流量阀控制器硬件和软件的合理性、可行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线性插值的死区补偿策略,根据流量期望值和当前阀口压差,计算得出输入电压校正值,并以此校正电压值调节PWM波占空比,改变比例流量阀的阀口开度,从而达到死区补偿的目的。采用所搭建的比例流量阀液压回路试验台,进行比例流量阀控制器的死区补偿试验,以2MPa阀口压差下的试验结果为例,经过补偿,静态流量曲线正行程的线性度从7.61%降低到2.93%,返行程的线性度从10.04%降低到3.40%,正行程死区从44.0%降低到2.0%,返行程死区从34.8%降到1.0%,滞环从4.8%降为1.6%。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比例流量阀控制器对比例流量阀的死区补偿效果较好,不会减小输入范围,在阀的正、返行程死区差别较大情况下,依然有很好的补偿效果,而且对静态流量曲线的滞环、线性度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所提出的基于双线性插值法的死区补偿方法的可行性。

毛钦晖[4](2021)在《高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仪表系统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的关键控制和安全领域。在石化行业,一方面考虑到其高温、高压以及易燃易爆等生产环境,企业对于控制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很高要求,普遍达到SIL3的安全完整性等级。另一方面,石化行业的工艺流程对控制系统有很高的连续控制要求,因为每发生异常停车,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控制模块作为安全仪表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件,起着关键控制的作用。控制模块的安全性和可用性直接决定着现场装置能否安全高效的运行。围绕石化流程工业中功能安全技术和安全仪表系统应用需求,在文献调研和IEC61508标准研读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安全仪表系统的控制模块。通过对控制模块基本功能和性能研究并结合对多个典型冗余架构的马尔可夫模型分析对比,设计了具有3-2-0降级模式的三重化安全架构,解决了控制模块在保证安全性要求下兼顾高可用性的架构问题。基于该架构,通过建立控制模块安全性以及可用性的算法模型,确定了提升安全性和可用性的关键是提升硬件诊断覆盖率(DC)和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通过对控制模块样机进行故障模型和影响分析(FMEA),确定了提升硬件DC的重点为电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诊断。围绕该重点设计实现了关键电源电路以及通用微处理的内核部分高故障覆盖率的诊断措施,解决了基于通用微处理器平台的控制模块硬件DC达到90%的技术难题,满足控制模块高安全性的诊断要求。通过对MTTF指标的理论分析,确定了在保证高故障诊断覆盖率的前提下,提升MTTF的重要关键之一是提升故障的恢复能力。围绕该重点设计实现了安全组态和实时数据区故障恢复措施,满足了控制模块高可用性的故障恢复要求。通过对现场总线的通信故障模型以及诊断措施的研究分析,设计实现了控制模块内安全通信故障诊断和恢复的关键技术,解决了三重化架构下冗余通信安全性达到SIL3的技术难题,满足了模块整体的安全性要求。最后在TCS-900系统安全架构下完成了具有三重化架构的SCU9020控制模块的样机研制,通过对安全关键指标PFDavg、PFH、SFF以及λSC的计算,验证了SCU9020控制模块安全性达到了SIL3要求。通过对可靠性关键指标MTTF对比分析,验证了SCU9020模块的可用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满足了设计预期。

张光荣[5](2020)在《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摩擦式提升机是矿山生产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提升装备,为确保安全提升,理论上要求每根钢丝绳上的张力大小一致,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较难实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绳槽深度或磨损度不一致带来的窜绳等现象,造成钢丝绳张力不一致,张力不一致容易使钢丝绳的寿命或内部断丝不一样,从而影响整组钢丝绳的寿命,给煤矿带来经济损失。如果能够研究一种检测方法或设备对绳槽深度进行实时检测、分析每个绳槽的深度或磨损度以及变化量,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磨损度过大带来的一些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研现有技术,设计了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绳槽深度数据变化检测仪。由于提升机滚筒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不便于接触测量,本文采用高精度、微距离的基于三角测距原理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作为数据检测手段进行非接触测量;采用高分辨率、转换速度较快、精度较好的A/D转换电路对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输出数据进行数字转换,用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并由DWIN液晶屏以滚筒绳槽模拟状态图的形式将各个绳槽的数据变化同时显示出来;通过对均值滤波、高斯滤波、中值滤波的分析,设计了一种改进的中值滤波方法,采用改进的中值滤波去除干扰数据,提高了采集后的数据精度,能较好的分析滚筒绳槽的磨损度。对上面设计的检测仪进行了试验电路调试和数据分析,检测仪反应灵敏、精度较好,能够测出绳槽的微小变化,满足本论文的设计要求,可以在现场进行工业试用,仪器工作稳定,性能可靠。

张嘉伟[6](2020)在《基于智能控制的大容量航空电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航空设备的负载特性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控制技术已逐渐不满足电源系统的控制要求。本文根据中频电源的基本特性,结合设计指标,基于智能控制技术对大容量航空地面电源的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文中首先分析总结了电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航空地面电源的发展现状。根据电源主电路的拓扑结构选择SPWM技术作为逆变电路的调制技术,指出了数字PID算法应用于电源系统中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模糊控制算法参数整定过程具有人为主观性的缺点,选择蚁群优化算法对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进行并行优化,建立蚁群模糊系统对逆变电路进行控制。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模型,对逆变电路部分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对比了模糊控制系统和蚁群模糊系统两种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蚁群模糊系统控制策略能够满足本次电源的设计指标。其次进行了系统设计开发,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两部分。整个硬件系统主要由主电路、驱动电路、采样电路和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对每部分电路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完成了元器件相应参数的计算和选型工作,主控制芯片选择TI公司的DSP—高性能系列中的TMS320F2812;软件设计采用CCS3.3作为DSP的开发环境,对DSP的程序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主程序、系统初始化、中断程序等功能模块。其中,中断程序具有以下功能:SPWM驱动信号的产生、AD采样的实现和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最后搭建出电源整机装置,对400 Hz大容量航空地面电源系统的性能进行软硬件联合测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输出电压的THD小于2%,系统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指标,验证了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袁旺[7](2020)在《基于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恒电位控制及数字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的发展,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越来越严重,阴极保护技术能有效解决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问题。普通直流阴极保护技术在应用中存在保护距离短、电位分布不均匀等现象。研究发现,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技术能有效延长保护金属的距离、实现电位均匀分布等。但是由于其参数较多,应用中存在保护电位响应迟滞、电位超调等现象而难以实现恒电位控制。论文研究金属在脉冲电流作用下的恒电位控制系统及其数字化接口技术,并对油田站场集输管道内壁进行脉冲电流阴极保护应用研究,对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技术的推广,解决站场集输管道内壁的腐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的机理、保护参数的选择、阴极保护效果的评价理论及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的数字化方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在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中以保护电位作为唯一评价保护效果的参数。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影响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的程控电源进行性能测试,得出电源的输出电压与设定值之间呈线性关系。然后在同一个腐蚀环境中,采用双参比系统对钌铱钛合金参比电极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钌铱钛合金参比电极所测负电位与饱和甘汞电极测得负电位相差约590mV。其次对影响恒电位控制的因素(介质电阻率、介质温度、介质流速)进行实验研究,得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后,再对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的恒电位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在软件控制方式上采用经典PID控制算法,并用计算机进行仿真,结果表明PID控制算法能够将电位控制在需求范围内;硬件控制上设计了双芯片控制结构,主芯片采用STM32F103,副芯片采用ATMEGA16L。并设计了基于ATMEGA16L芯片的电流采集电路、保护电位采集电路,基于STM32F103控制芯片的温度采集电路、介质电阻率采集电路、介质流速采集电路及其他辅助电路。在数字化接口方面,设计了基于STM32F103的RS232/485接口电路、以太网接口电路以及USB接口电路等。最后将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恒电位控制技术、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油田站场集输管道内壁中。并针对站场集输管道的走向、布局以及管道内壁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的要求设计了柔性阳极、点状阳极以及参比电极的安装方式,对数字化监控进行安装调试。结果表明,各个参比电极的测量电位均恒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了集输管道内壁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的要求。

胡圣贤[8](2020)在《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与SOC估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动汽车作为能源危机背景下汽车转型的重要方向,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各项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突破,但是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电动汽车上普遍使用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并且配备电池管理系统(BMS),目前车载BMS硬件计算资源和能力有限,数据存储能力有限,无法应用更高精度更加复杂的荷电状态(SOC)估算算法;随着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如4G、5G)的发展,数据传输延迟得到了很大的降低,传输容量增大,已经满足远程端在线估算SOC和对电池组进行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发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实时获取电池组内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在线SOC估算、健康管理、故障预测和历史数据存储,弥补车载电池管理系统的不足。本文对原有的车载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扩展,设计了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剖析了车载电池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根据对电池管理的具体需求,设计了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总体架构方案,制定了用于远程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以支持电池各项数据跨设备跨平台的传输。(2)设计了车载端控制器硬件电路,并完成了实物制作;在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车载端控制器的软件代码开发,完成了CAN通信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及基于S AE J1939车载应用层协议的移植,制定了车载端控制器的CAN通信协议,最终实现了车载端控制器与车载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CAN通信和云端服务器之间的移动网络通信(4G通信),以进行电池组数据和控制指令的双向传输。(3)搭建云端UDP服务器,开发数据转发和存储应用程序,实现了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的中转数据传输、基础运算、电池组工作状态分析、云数据库存储等功能;基于My SQL数据库,创建和设计了针对远程监控系统电池组数据存储以及监控中心平台后台服务系统的具体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结构。(4)开发了面向用户的电脑端监控中心平台软件,完成对BMS电池组数据的实时接收和解析,实现了用户管理、电池组管理、实时电池组状态信息显示、历史数据查询、图表统计分析和故障记录处理等功能。(5)实现了基于无迹Kalman(UKF)滤波的远程在线估算SOC,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所设计的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已经满足了设计要求,运行基本稳定,达到了工程应用要求。

葛亚华[9](2020)在《带驱动器负载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机控制领域,目前主流的变频调速系统通常使用交-直-交结构的变频器,但前级整流装置大多采用了二极管整流或晶闸管相控整流,导致了大量的谐波注入电网,而且在电机制动时,无法将能量回馈至电网,这显然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可逆三相PWM变换器具有网侧单位功率因数、网侧电流谐波畸变率低以及能量双向传输等特点,应用于驱动器的前级整流装置,可有效治理电网“污染”问题,并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减少能量损耗。因此近年来,对高功率因数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论文在双向可逆PWM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基础上结合驱动器负载的特点,研究带驱动器负载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双向工作机理和控制方法。分析了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揭示了三相PWM变换器的四象限运行机理;研究了基于预分解矩阵的空间矢量调制策略,避免了非线性算法,从而节省了芯片资源。针对可逆三相PWM变换器在电机驱动器负载场合的应用,结合后级驱动器负载的特点,分析了前级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双向工作原理。为实现网侧的高功率因数,论文采用电网电压矢量定向的双闭环控制方法研究了三相三电平PWM变换器的双向控制策略。基于功率平衡建立了网侧电流到直流侧电压的小信号模型,并引入电流解耦控制方法实现了 d、q轴电流的独立控制,从而简化了电流环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电流环和电压环的传递函数,给出了电流环和电压环调节器参数的设计方法。为了适应驱动器负载的宽直流母线电压范围,论文研究了模糊PI控制算法,给出了直流母线电压外环的模糊PI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去模糊化,得到自适应的电压外环PI控制参数,从而实现电流内环的给定,在获得系统高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了直流母线电压的调节。论文研究了可逆三相三电平PWM变换器高可靠性软件架构的设计方法。首先根据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实际运行状态给出了系统状态机的设计方法,通过状态切换函数可实现系统6种状态的切换。考虑到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故障,在故障检测部分和其它状态切换过程中都结合采样数据进行了系统故障检测设计,从而确保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然后对AD采样中断进行了设计,包括ADC数据采样和处理、控制算法和故障快速保护功能设计。针对相序的鉴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过零检测相序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在系统状态机中的检测状态对电网相序进行鉴相,实现了相序自动检测和控制的快速算法,这种新型过零检测相序的方法无需复杂的锁相环相位计算,可节省大量的内存资源,并能适应三相四线与三相三线接入方式下的相序自适应调整,从而提高了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论文给出了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硬件实现架构和主要硬件参数的设计方法,并研究了硬件的可靠性设计方法。给出了包括功率开关管选型、变换器桥臂侧电感参数、和直流侧滤波电容的选取方法;分析了漏电流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对漏电流检测互感器的磁件参数进行了设计。研究了辅助电源供电架构和高压起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辅助电源中Buck电路的电感和反激变压器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硬件看门狗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这些设计方法有助于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可靠运行。论文搭建了基于驱动器负载应用的可逆三相PWM变换器PSIM仿真模型,验证了所采用电路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在仿真指导下,研制了基于TI公司DSP TMS320F28335实现的全数字控制16kW实验样机。通过实验和仿真波形的分析验证了本文所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狄晓斌[10](2020)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铁路道口信号智能预警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铁路道口信号在铁路运输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口信号控制设备是铁路控制系统中重要的设备之一。为了保证道口的铁路侧与公路侧的交通能够可靠、高效、稳定的进行,需要道口信号控制设备能在保证安全预警的前提下高效可靠的工作,能将道口预警信号准确并及时的传达各方人员车辆。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道口信号DX3型设备,采用机械控制和继电器组合结构设计,由于设备设计陈旧,导致故障率较高,维护成本较大,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随着5G与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设备的使用更加广泛,本次课题设计的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控制系统不仅能解决目前道口信号系统存在的问题,还是对铁路控制设备硬件智能化的尝试与探索,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意义。本次课题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一种嵌入式控制系统智能硬件设备管理道口信号并及时预警行人车辆,本次设备控制核心采用ARM硬件平台和嵌入式Linux软件平台,结合信号采集部件摄像机与雷达完成道口信号的安全预警工作。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铁路道口现场工勘调研,调研分析当前道口信号DX3型设备的工作原理与问题所在,确定本次设计的系统整体方案。(2)围绕控制系统的核心ARM硬件平台,设计了控制系统的外围接口功能电路,包括多级电源电路模块、串口调试电路模块、以太网通信电路模块、LCD液晶显示电路模块、TF卡存储电路模块、Mini PCIE电路模块、RS232通信电路模块、RS485通信电路模块等。(3)围绕控制系统的软件平台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编译了启动引导程序Uboot,裁剪配置了Linux内核,并构建移植了根文件系统到核心控制软件平台系统,同时对各个接口的驱动程序进行了修改调试。(4)根据道口安全预警功能利用嵌入式Linux多线程编程实现了IP视频流显示线程、雷达信息通信线程、执行部件动作线程以及看门狗线程等,实现了道口信号控制设备的基本功能。全文包含图45幅,表5个,参考文献41篇。

二、改变看门狗电路的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变看门狗电路的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潜油电泵系统概述
    1.3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的发展方向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供电方案
    2.2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地面端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井下端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 含水率信号采集模块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5 地面端设备与井下端设备间信号传输的方式
    2.6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整体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地面端设备研制
    3.1 地面供电单元研制
        3.1.1 220V交流电转+60V直流电电路研制
        3.1.2 地面滤波电路研制
    3.2 数据处理单元研制
        3.2.1 A/D转换电路研制
        3.2.2 EEPROM数据存储电路研制
        3.2.3 日历时钟电路研制
        3.2.4 看门狗电路研制
        3.2.5 RS232 串口通信电路研制
        3.2.6 SD卡存储电路研制
        3.2.7 报警电路研制
        3.2.8 液晶显示电路研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井下端设备研制
    4.1 井下供电单元研制
        4.1.1 井下滤波电路研制
        4.1.2 井下降压电路研制
    4.2 信号采集单元研制
        4.2.1 压力传感器选型
        4.2.2 温度传感器选型
        4.2.3 振动传感器电路研制
        4.2.4 含水率信号采集模块研制
        4.2.5 含水率信号采集模块的电压信号转电流信号电路研制
        4.2.6 基准电流测量电路研制
        4.2.7 分时选通电路研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实验
    5.1 井下电路研制的前期验证实验
        5.1.1 AD8000 芯片供电验证实验
        5.1.2 电压信号转电流信号电路验证实验
    5.2 仿真实验
        5.2.1 地面滤波电路仿真实验
        5.2.2 井下滤波电路仿真实验
        5.2.3 井下端设备的供电仿真实验
    5.3 井下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5.4 分时选通电路实验
    5.5 传感器实验
        5.5.1 温度传感器实验
        5.5.2 压力传感器实验
        5.5.3 振动传感器实验
        5.5.4 含水率传感器实验
        5.5.5 AD8302 参考电压传输实验
        5.5.6 基准电流实验
    5.6 联调实验
    5.7 井下端设备外壳耐压实验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总结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低成本容错星载计算单元架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星载COTS计算单元架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星载计算单元容错及可靠性评估技术
    2.1 容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1.1 容错技术的基本概念
        2.1.2 容错技术的基本方法
    2.2 可靠性评估技术
        2.2.1 可靠性模型
        2.2.2 故障注入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星载计算单元架构方案研究
    3.1 系统结构及工作状态
        3.1.1 双机冷备结构
        3.1.2 双机热备结构
        3.1.3 三模表决冗余结构
        3.1.4 三模冗余重组结构
        3.1.5 两热一冷冗余结构
    3.2 可靠度模型计算及仿真
        3.2.1 可靠度模型计算
        3.2.2 仿真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星载计算单元硬件架构实现
    4.1 星载计算单元容错方案
        4.1.1 数据同步技术
        4.1.2 故障检测技术
        4.1.3 仲裁切换技术
    4.2 星载计算单元架构设计实现
        4.2.1 同构处理器模块实现
        4.2.2 容错仲裁器模块实现
        4.2.3 总线接口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样机硬件电路测试与可靠性分析
    5.1 星载计算单元原型样机
    5.2 星载计算单元功能测试验证
        5.2.1 硬件功能测试
        5.2.2 工作模式测试
    5.3 样机硬件电路可靠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比例流量阀控制器及死区补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液比例控制器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液比例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比例控制器的发展历程
        1.2.3 比例控制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比例流量阀死区补偿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比例流量阀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2.1 比例流量阀控制器硬件电路方案研究
    2.2 硬件电路设计
        2.2.1 CPU核心模块选择
        2.2.2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
        2.2.3 电源电路
        2.2.4 输入调理电路
        2.2.5 功率驱动电路
        2.2.6 电流采样电路
        2.2.7 位移传感器调制解调电路
        2.2.8 RS232 串行通讯电路
    2.3 印刷电路板设计
        2.3.1 电子元件选择
        2.3.2 电路设计布局布线
        2.3.3 PCB板各层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比例流量阀控制器软件设计
    3.1 下位机软件设计
        3.1.1 系统初始化模块
        3.1.2 看门狗模块
        3.1.3 A/D采样模块
        3.1.4 EPWM模块
        3.1.5 中断模块
        3.1.6 串行通讯模块
        3.1.7 中断服务程序
    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3.3 电流闭环试验及颤振试验
        3.3.1 电流闭环试验
        3.3.2 颤振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比例流量阀死区补偿策略研究
    4.1 线性死区补偿原理
    4.2 基于双线性插值原理的死区补偿策略
    4.3 在比例流量阀控制器中的补偿过程
    4.4 试验原理
    4.5 双插值表死区补偿
    4.6 单插值表死区补偿
    4.7 不同死区补偿方法试验
        4.7.1 变值死区补偿
        4.7.2 定值死区补偿
    4.8 本章小节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仪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安全现场总线技术研究现状
        1.2.3 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控制模块安全性和可用性分析
    2.1 概述
    2.2 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
    2.3 典型冗余架构分析研究
    2.4 三重化架构研究设计
        2.4.1 输入数据一致性
        2.4.1.1 冗余选择方案研究
        2.4.1.2 冗余表决机制设计
        2.4.2 输出数据安全性
        2.4.2.1 硬件表决电路
        2.4.2.2 外置表决器
        2.4.2.3 内置表决器
        2.4.2.4 三种方式对比
        2.4.3 表决架构设计
    2.5 安全性和可用性分析和要求
        2.5.1 安全性分析和要求
        2.5.2 可用性分析和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模块硬件安全性机制设计与实现
    3.1 概述
    3.2 功能FMEA分析
    3.3 电源电路安全机制设计
        3.3.1 24V电源安全机制设计
        3.3.2 3.3V电源安全机制设计
    3.4 微处理器诊断措施设计
        3.4.1 编码和执行故障诊断机制设计
        3.4.1.1 故障模型研究
        3.4.1.2 传统诊断机制研究
        3.4.1.3 优化诊断机制设计
        3.4.1.4 诊断机制对比
        3.4.2 晶振时钟故障诊断机制设计
        3.4.2.1 故障模型研究
        3.4.2.2 传统诊断机制研究
        3.4.2.3 优化诊断机制设计
        3.4.2.4 诊断机制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模块软件可用性机制设计与实现
    4.1 概述
    4.2 组态故障恢复机制设计
        4.2.1 组态存储方式
        4.2.2 组态恢复机制设计
        4.2.3 恢复时间测试
    4.3 实时数据故障恢复机制设计
        4.3.1 实时数据存储方式
        4.3.2 实时数据恢复机制设计
        4.3.3 恢复时间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模块安全通信机制设计与实现
    5.1 概述
    5.2 安全通信要求分析
        5.2.1 安全性要求
        5.2.1.1 通信安全层设计
        5.2.2 通信性能要求
    5.3 安全通信设计及实现
        5.3.1 通信安全性机制设计
        5.3.1.1 帧序号诊断机制
        5.3.1.2 确认和超时诊断机制
        5.3.1.3 安全完整性机制
        5.3.2 通信可用性机制设计
        5.3.2.1 帧序号同步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模块安全性以及可用性验证
    6.1 故障插入测试验证
        6.1.1 测试环境以及对象
        6.1.2 测试方案、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6.1.3 测试结论
    6.2 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指标计算验证
        6.2.1 通信残余失效率参数验证
        6.2.2 PFD_(avg)、PFH和 SFF参数验证
        6.2.3 MTTF参数提升验证
        6.2.4 验证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发展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2 数据检测的方案选型与设计分析
    2.1 滚筒绳槽检测设计要求
    2.2 方案选型
    2.3 整体设计方案
    2.4 滤波算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检测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3.2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3.3 A/D转换原理及电路设计
    3.4 数据显示电路的设计
    3.5 电源电路的设计
    3.6 复位存储电路的设计
    3.7 参数设置电路的设计
    3.8 通信电路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数据检测的软件设计
    4.1 总体设计方案
    4.2 激光位移传感器检测程序设计
    4.3 显示程序的设计
    4.4 复位存储程序的设计
    4.5 调零及报警值程序的设计
    4.6 通信程序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数据采集仪器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仪器调试
    5.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智能控制的大容量航空电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电源控制技术的发展
        1.1.2 航空电源的国内外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主要技术指标
        1.3.2 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
    2.1 电源主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2.1.1 整流电路
        2.1.2 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
    2.2 PWM技术的选择
        2.2.1 调制技术
        2.2.2 SPWM技术基本原理
    2.3 智能控制策略的选择
        2.3.1 传统PID控制
        2.3.2 模糊控制
    2.4 蚁群模糊系统
        2.4.1 蚁群算法
        2.4.2 模糊控制器参数优化原理
    2.5 本文采用的智能控制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源控制系统仿真
    3.1 MATLAB/Simulink
    3.2 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3.2.1 SPWM模块
        3.2.2 模糊控制器模块
        3.2.3 电源系统模型
        3.2.4 仿真结果
    3.3 蚁群模糊系统仿真
        3.3.1 模糊控制器参数优化过程
        3.3.2 优化结果
        3.3.3 仿真模型与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4.1.1 硬件电路整体结构
        4.1.2 主控制器芯片的选择
    4.2 主电路设计
        4.2.1 整流电路参数计算
        4.2.2 逆变电路参数计算
        4.2.3 滤波电路参数计算
    4.3 驱动电路设计
    4.4 采样电路设计
    4.5 控制电路设计
        4.5.1 DSP最小系统
        4.5.2 外围电路
    4.6 PCB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系统设计
    5.1 DSP开发环境
    5.2 软件系统的总框架
    5.3 程序初始化
        5.3.1 系统控制模块的初始化
        5.3.2 ADC模块的初始化
        5.3.3 EV模块的初始化
    5.4 中断系统
    5.5 SPWM驱动信号的产生
        5.5.1 EV模块
        5.5.2 三角载波的生成
        5.5.3 基准正弦信号的生成
        5.5.4 PWM信号的生成
        5.5.5 SPWM驱动信号产生的流程
    5.6 A/D采样
    5.7 模糊控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结果
    6.2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恒电位控制及数字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恒电位控制及数字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恒电位控制理论及控制方式
        1.2.2 保护电位分布的研究
        1.2.3 阴极保护技术的数字化
        1.2.4 恒电位控制及数字化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总体安排及创新点
        1.4.1 总体安排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恒电控制理论研究
    2.1 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机理及保护参数选择
    2.2 阴极保护效果评价
        2.2.1 保护效果评价理论
        2.2.2 保护电位分布规律研究
    2.3 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的数字化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恒电位影响因素研究
    3.1 实验介质及仪器
        3.1.1 实验介质
        3.1.2 实验介质的电阻率
        3.1.3 实验仪器
    3.2 电源性能研究
    3.3 参比电极测量准确性研究
        3.3.1 参比电极的种类及分类
        3.3.2 钛基合金电极的标定
    3.4 金属的保护电位
    3.5 油水混合液中的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电位
    3.6 温度对保护电位的影响
    3.7 流速对保护电位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恒电位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恒电位控制系统的需求功能分析
    4.2 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的程控电源
    4.3 恒电位控制策略
        4.3.1 软件控制
        4.3.2 硬件控制
    4.4 恒电位控制硬件电路
        4.4.1 保护电位采集电路
        4.4.2 输出电流采集电路
        4.4.3 温度采集电路
        4.4.4 流速采集电路
        4.4.5 介质电阻率采集电路
        4.4.6 故障报警电路
        4.4.7 看门狗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恒电位控制系统的数字化
    5.1 RS232 通讯接口电路
    5.2 RS485 通讯接口电路
    5.3 以太网通讯接口
    5.4 USB通讯接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恒电位控制系统及数字化的现场应用研究
    6.1 集输管道内壁阴极保护的系统组成
    6.2 辅助阳极的结构设计与安装
        6.2.1 辅助阳极的类型
        6.2.2 点状阳极的保护距离
        6.2.3 柔性阳极的保护距离
        6.2.4 电极的安装
    6.3 恒电位控制在集输管道内壁的应用
    6.4 脉冲电流阴极保护在集输管道内壁应用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6.5 数据采集系统安装与调试
        6.5.1 数字化配套接口
        6.5.2 阴极保护电位信号传送器
        6.5.3 模拟量采集器的安装调试
        6.5.4 触摸屏数据采集与显示
    6.6 电位监测效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与SOC估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动力电池及BMS的研究现状
        1.2.2 远程监控发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动力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2.1 电池管理系统介绍
    2.2 动力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架构
    2.3 远程数据传输协议制定
        2.3.1 远程数据格式JSON字符串
        2.3.2 远程数据传输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4G的车载端控制器设计
    3.1 车载端控制器的硬件方案设计
        3.1.1 系统框图
        3.1.2 芯片选型
        3.1.2.1 微控制器选型
        3.1.2.2 CAN收发器选型
        3.1.2.3 4G模块选型
        3.1.2.4 其它芯片的选型
    3.2 车载端控制器各模块电路设计
        3.2.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2 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3.2.2.1 24V转5V电源设计
        3.2.2.2 5V转3.3V电源设计
        3.2.3 CAN通信电路设计
        3.2.4 4G模块电路设计
        3.2.5 外部硬件看门狗电路设计
    3.3 车载端控制器硬件实物制作
    3.4 车载端控制器软件开发
        3.4.1 软件总体运行流程
        3.4.2 BMS相关CAN协议国家标准解读
        3.4.3 车载端控制器CAN通信协议制定
        3.4.4 CAN通信程序设计
        3.4.4.1 J1939应用层协议驱动的移植
        3.4.4.2 CAN初始化、发送及接收程序
        3.4.5 数据解析程序设计
        3.4.6 数据格式化转换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库和云端服务器开发
    4.1 数据库选择及数据表结构设计
        4.1.1 存储引擎的选择
        4.1.2 表数据结构设计
    4.2 云端服务器数据转发及存储应用的开发
        4.2.1 UDP通信原理
        4.2.2 数据转发及存储应用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控中心平台软件开发及系统测试
    5.1 Qt开发工具的介绍
    5.2 需求分析及故障分类
        5.2.1 需求分析
        5.2.2 故障分类
    5.3 监控中心平台各功能模块设计
        5.3.1 UDP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5.3.2 数据库连接池模块设计
        5.3.3 数据解析及处理模块设计
    5.4 用户界面及业务程序设计
        5.4.1 主界面
        5.4.2 电池组全局信息界面
        5.4.3 电池详细信息界面
        5.4.4 历史数据界面
        5.4.5 故障记录处理界面
    5.5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远程在线SOC估算
        5.5.1 电路模型建立及参数辨识
        5.5.2 无迹卡尔曼滤波估算SOC仿真实验
        5.5.3 远程在线估算SOC
    5.6 系统运行调试与测试
        5.6.1 云端服务器数据传输及存储功能性实验
        5.6.2 系统闭环测试
    5.7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带驱动器负载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可逆PWM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2.1 三电平PWM变换器拓扑结构
        1.2.2 控制策略研究情况
        1.2.3 调制策略研究现况
        1.2.4 模糊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安排
第2章 基于驱动器负载可逆PWM变换器的研究
    2.1 伺服驱动器的简介
    2.2 双向三相可逆PWM变换器工作原理
        2.2.1 工作状态分析
        2.2.2 可逆运行分析
    2.3 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2.3.1 三电平空间电压矢量分析
        2.3.2 基于电压参考矢量的扇区判定
        2.3.3 七段式矢量作用时间计算
    2.4 三相PWM变换器的双向控制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逆三相三电平PWM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3.1 系统整体控制策略研究
        3.1.1 基于功率平衡的小信号模型
        3.1.2 电流内环的模型
        3.1.3 电压外环的模型
    3.2 宽输出直流电压的模糊PI调节器设计
        3.2.1 模糊控制原理
        3.2.2 基本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2.3 模糊PI在三相PWM变换器电压外环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可靠性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4.1 芯片资源简介
    4.2 系统软件主要模块流程设计
    4.3 系统软件状态机的设计
        4.3.1 状态机的模态
        4.3.2 状态机中的主要功能设计
    4.4 AD采样中断的设计
        4.4.1 AD采样中断的触发方式
        4.4.2 软件主中断AD中断的设计
        4.4.3 AD采样中断的主要功能设计
    4.5 正负序的软件判断方法
        4.5.1 硬件过零检测电路工作原理
        4.5.2 正负序判断的软件设计
    4.6 三相四线与三相三线供电方式下的相序自适应调整方法
        4.6.1 基于三相四线的相序自适应软件实现方法
        4.6.2 基于三相三线的相序自适应软件实现方法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主要参数设计
    5.1 系统的整体架构以及性能指标
    5.2 功率电路的主要参数设计
        5.2.1 功率开关器件选型
        5.2.2 网侧储能电感参数设计
        5.2.3 直流侧输出电容参数设计
    5.3 漏电检测电路及磁件设计
        5.3.1 漏电流检测电路工作原理
        5.3.2 漏电流检测互感器磁件设计
    5.4 辅助电源设计
        5.4.1 辅助电源供电架构
        5.4.2 辅助电源磁件设计
    5.5 硬件看门狗电路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仿真和实验分析
    6.1 基于PSIM仿真与结果分析
        6.1.1 整流状态仿真分析
        6.1.2 逆变状态仿真分析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整流时稳态实验波形
        6.2.2 逆变实验波形
    6.3 整机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嵌入式Linux的铁路道口信号智能预警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道口信号设备研究现状
        1.2.2 国内铁路道口信号设备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道口智能预警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1 现有道口信号控制设备系统功能分析
    2.2 道口智能预警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
        2.3.1 嵌入式硬件平台M6708-T
        2.3.2 嵌入式软件平台Linux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最小系统电路
        3.1.1 启动配置电路
        3.1.2 看门狗复位电路
        3.1.3 电源电路
        3.1.4 串口调试电路
    3.2 通信接口电路
        3.2.1 以太网通信电路
        3.2.2 RS232通信电路
        3.2.3 RS485通信电路
    3.3 功能接口电路
        3.3.1 LCD液晶显示电路
        3.3.2 TF卡存储电路
        3.3.3 Mini PCIE模块电路
    3.4 控制设备PCB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与驱动设计
    4.1 嵌入式LINUX的构建移植
        4.1.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4.1.2 Bootloader构建移植
        4.1.3 Linux内核构建移植
        4.1.4 根文件系统构建移植
    4.2 嵌入式LINUX驱动设计
        4.2.1 嵌入式Linux驱动概述
        4.2.2 LCD驱动设计
        4.2.3 串口驱动设计
        4.2.4 SD卡驱动设计
        4.2.5 WIFI驱动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系统功能应用软件设计
    5.1 嵌入式LINUX多线程设计
    5.2 IP视频流显示线程设计
    5.3 雷达信息通信线程设计
    5.4 执行部件动作线程设计
    5.5 看门狗线程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改变看门狗电路的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测量技术研究[D]. 王琮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低成本容错星载计算单元架构设计[D]. 雷华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3]比例流量阀控制器及死区补偿策略研究[D]. 吉星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D]. 毛钦晖. 浙江大学, 2021(02)
  • [5]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D]. 张光荣.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智能控制的大容量航空电源系统的研究[D]. 张嘉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7]基于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恒电位控制及数字化[D]. 袁旺.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8]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与SOC估算的研究[D]. 胡圣贤. 湖南大学, 2020(08)
  • [9]带驱动器负载可逆三相PWM变换器的研究[D]. 葛亚华. 扬州大学, 2020(04)
  • [10]基于嵌入式Linux的铁路道口信号智能预警控制系统设计[D]. 狄晓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改变看门狗电路的参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