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一、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袁都户,郭会卿[1](2021)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析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主要以肝、肾、督脉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及痰瘀胶结为标。中医证型分类多样,其证型规范化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对中医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名医名家观点、文献挖掘、临床研究、现代统计学等方面对近十余年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型规律及辨证论治进行综述。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以肾虚督寒证、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和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以湿热相兼频率最高。中医治疗注重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蠲痹通络止痛及清热活血祛瘀。

尹炳驿[2](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导师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用处方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以讨论并总结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挖掘得到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新处方,以丰富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诊疗方案,为探讨名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经验提供新路径,同时在辨证用药方面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新思路。方法:采集王义军教授于2018年09月-2020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治疗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所开的中药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统计、挖掘及分析,分析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特点并总结其规律,最终提炼出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经验。结果:通过对纳入病案包含的226首中药处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共涉及中药130味,共4141味次,平均每首处方18味次。证候统计显示以肝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督滞筋痹证居多,使用超过50次以上的中药依次为:川牛膝、葛根、炒白术、桑寄生、鸡血藤、秦艽、续断、威灵仙、川芎、独活、菟丝子、狗脊、山药、当归、香附、杜仲、土茯苓、延胡索、伸筋草、桑枝、土贝母。所有纳入药物的四气、五味分析结果显示,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善用温性和平性药物,而后依次为寒性药物、凉性药物、热性药物;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后依次为酸、咸及涩味药物。归经统计结果显示:归肝经、肾经、脾经的药物最多。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70,置信度为0.9,共得到2-5味高频药物组合64组,进行药物间关联度分析,选择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选取关联系数大于0.08的药物组合进行展示,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方法,提取出3-4味核心药物组合8个:①姜黄-石斛-薏苡仁;②桑寄生-川牛膝-独活;③威灵仙-太子参-旱莲草;④肿节风-金银藤-葛根;⑤黄柏-徐长卿-薏苡仁;⑥桑寄生-川牛膝-野菊花;⑦威灵仙-狗脊-当归-续断;⑧肿节风-丹参-葛根。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方法,挖掘演化得到潜在新方共4个,新处方一:姜黄、石斛、薏苡仁、黄柏、徐长卿;新处方二:桑寄生、川牛膝、独活、野菊花;新处方三:威灵仙、太子参、旱莲草、狗脊、当归、续断;新处方四:肿节风、金银藤、葛根、丹参。结论:1.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遣方多用药平和,补泻兼施,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及补虚药之间的配伍应用居多,提倡以补益肝肾为本,辅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原则,指导临床治疗,扶正兼以祛邪,达到标本兼治,络通痹除之效。2.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导师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所用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导师临床常用的高频次药物、核心的药物组合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大小、临床新方等进行统计、挖掘,分析名医隐性临床用药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发现与拓展,为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其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手段。同时本研究依然有部分问题与不足,例如统计的数据量较少,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与新处方同样需要从临床多加验证,并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进行综合评价。

杨爱娟[3](2021)在《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疾病特征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其疾病特征的关系,并分析AS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AS患者生存质量的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为干预治疗AS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住院病房收治的AS患者,共有210例。记录AS患者的临床资料,社会人口学特点,包括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婚姻情况、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疾病特征,包括病程、发病季节、家族史、疼痛程度、疲劳程度、晨僵程度、BASFI、BASDAI、ASDAS等;实验室指标,包括ESR、CRP、HLA-B27;放射学指标骶髂关节炎分级等。运用SF-36和ASQOL量表评估生存质量,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评定中医证型,使用SAS和SDS自评量表评估AS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所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均采用第14版STATA软件包进行,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对生存质量、寒热证候及疾病特点进行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A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及疾病特征:210例患者中,男性171例(81.4%),女性39例(22.97%),男女之比为4.38:1;平均年龄为37.09±11.02岁;BMI为25.64±8.77kg/m2,其中体重过低者9例(4.3%),超重者128例(61%)。每周平均运动次数为2.8±2.39次,每周运动次数小于3次者142例(67.6%)。平均病程为(145.52±107.2)月,其中病程5年以上者157例(74.8%),HLA-B27阳性者191例(91.0%);疲劳程度为3.96±2.86分,晨僵程度为2.93±2.78分,患者总体评价(PGA)为3.08±2.7分;功能指标BASFAI为3.05±3.09分;疾病活动指标BASDAI为3.09±2.22分,ESR、CRP平均值分别为15±15.36mm/h、1.61±4.02mg/dL,ASDAS-ESR、ASDAS-CRP 平均值分别为 2.08±1.01、1.57±0.91分。合并焦虑状态的AS患者有55例(26.2%),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有71例(33.8%);骶髂关节炎平均分级为2.93±0.87级。(2)AS患者SF-36生存质量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①AS患者总体SF-36评分为62.67±19.64分,其中41.9%患者SF-36总分小于60分,生理领域(PCS)评分(58.65±21.26分)比心理领域(MCS)(66.69±21.6分)更低。②AS患者SF-36生存质量较高组中,男性、高学历者、饮酒者、每周运动次数多于较低组,无业者比例少于较低组;疲劳程度、晨僵程度、PGA、BASFI、BASDAI、ESR、ASDAS-ESR、ASDAS-CRP、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少于生存质量较低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BMI、吸烟、饮食荤素情况、病程、家族史、HLA-B27、CRP及骶髂关节炎分级上无显着差异(P>0.05)。③SF-36总分与每周运动次数(r=0.2107)成显着正相关(P<0.05),与ASQOL(r=-0.750)、PGA(r=-0.617)、BASDAI(r=-0.601)、ASDAS-ESR(r=-0.601)、ASDAS-CRP(r=-0.602)、疲劳程度(r=-0.568)、焦虑(r=-0.532)、僵硬程度(r=-0.459)、BASFI(r=-0.439)、抑郁(r=-0.427)、ESR(r=-0.177)、病程(r=-0.138)成显着负相关(P<0.05)。④运动(OR=0.427,P<0.05)是SF-36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疲劳(OR=1.542)、晨僵(OR=1.344)、PGA(OR=1.582)、BASFI(OR=1.271)、BASDAI(OR=1.732)、ESR(OR=1.026)、ASDAS-ESR(OR=3.819)、ASDAS-CRP(OR=3.897)、焦虑(OR=1.107)、抑郁(OR=1.055)为 SF-36 生存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3)AS患者ASQOL生存质量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①AS患者总体ASQOL评分为5.12±5.18分,其中评分大于4分的患者占41%。②AS患者ASQOL生存质量较高组中,平均年龄小于较低组,男性、高学历者比例多于较低组,超重者及无业者比例小于较低组,每周运动次数多于较低组;病程短于较低组,疲劳程度、晨僵程度、PGA、BASFI、BASDAI、ESR、ASDAS-ESR、ASDAS-CRP、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小于生存质量较低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较高组和较低组在吸烟、饮酒、饮食荤素情况、家族史、HLA-B27、CRP及骶髂关节炎分级上无显着差异(P>0.05)。③ASQOL评分与每周运动次数(r=-0.220)成显着负相关(P<0.05),与PGA(r=0.655)、疲劳程度(r=0.537)、ASDAS-ESR(r=0.632)、ASDAS-CRP(r=0.621)、BASDAI(r=0.611)、焦虑(r=0.501)、僵硬程度(r=0.494)、BASFI(r=0.375)、抑郁(r=0.374)、病程(r=0.217)、ESR(r=0.191)成显着正相关(P<0.05)。④运动(OR=0.846,P<0.05)是ASQOL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P<0.05),肾虚督寒证(OR=3.214)、疲劳(OR=1.486)、晨僵(OR=1.498)、PGA(OR=1.901)、BASFI(OR=1.214)、BASDAI(OR=1.868)、ASDAS-ESR(OR=4.980)、ASDAS-CRP(OR=5.641)、焦虑(OR=1.094)、抑郁(OR=1.041)为ASQOL生存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4)AS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存质量及疾病特征的关系:①在本次纳入的210例AS患者中,肾虚督寒证(117例,55.7%)患者多于肾虚湿热证(93例,44.3%)。②肾虚督寒证组患者的晨僵程度、PGA、BASFI、BASDAI、ASDAS-ESR、ASDAS-CRP、ASQOL评分显着大于肾虚湿热证组,SF-36总分、生理领域PCS评分及各维度评分(除SF、RE、MH维度外)显着低于肾虚湿热证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习惯、每周运动次数、病程、家族史、疲劳程度、HLA-B27分型、疾病活动指标(ESR、CRP)、焦虑评分、抑郁评分、SF-36生存质量(SF、RE、MH维度、心理领域MCS)评分、骶髂关节炎分级上无显着差异(P>0.05)。③运动(OR=0.891,P<0.05)是肾虚督寒证患者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疲劳、晨僵、PGA、BASFI、BASDAI、ASDAS-ESR、ASDAS-CRP、焦虑、抑郁为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AS患者生存质量普遍降低,其生理和心理领域健康均有不同程度受损,而生理领域健康受损更为严重。(2)运动与较高的生存质量有关,AS症状(疼痛、疲劳、晨僵)、较差的活动功能、高疾病活动度、高炎性反应物、情绪障碍与AS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密切相关。(3)肾虚督寒证患者的症状更重,活动功能更差,疾病活动度和炎性反应物更高,情绪障碍更为严重,生存质量更低。肾虚督寒证可能与较差的生存质量有关。(4)以上提示临床中应关注AS患者的生存质量,积极控制疾病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减轻疾病活动度,提高活动功能,注重心理干预以减少情绪障碍。增加运动对提高AS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益,中医证候对AS患者生存质量存在影响,肾虚督寒证患者生存质量更低,在临床上应更注重补肾强督祛寒法的应用。

杨红[4](2021)在《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评估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探求更加有效、安全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方法,以期进一步的为患者缓解其症状、体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按照本研究纳入标准,收集2020年1~12月看诊于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中心门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遵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口服,2次/日+柳氮磺吡啶肠溶片1000mg口服,2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寒痹颗粒免煎配方颗粒,2次/天,早晚温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疗效指标及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疗效评估、安全性评价。结果:(1)在本研究实施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好,共纳入80例,实际完成80例。(2)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等)和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BASDAI积分、BASFI积分、实验室指标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观察和炎性指标数值行组内相比,治疗后数值均较初值有改善,且差异有意义(P<0.05);行组间相比,发现治疗组各观察指标积分检测值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意义(P<0.01)。(4)治疗结束后,将炎性指标(ESR、CRP)检测值行组间相比,治疗后数值均较初值有改善,且差异有意义(P<0.05);行组间相比,发现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意义(P<0.01)。(5)治疗结束后,根据ASAS20判定标准计算各组达标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示:治疗组达标率90%(达标者36例,未达标者4例),对照组达标率62.5%(达标者25例,未达标者15例),两组达标率经检验有统计意义(P<0.01),且治疗组临床防治水平明显良于对照组。(6)治疗实行过程中,两组均发生了不同表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均经相应处理有坚持完成研究,经检验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显着低于对照组(27.5%)(P<0.05),该研究方法患者临床安全性更好。结论:寒痹颗粒可显着改善肾虚督寒型AS患者的腰髋部疼痛、倦怠乏力、怕风怕冷、晨僵等症状体征,可明显降低患者ESR和CRP,可有效改善AS患者BASDAI、BASFI积分和VAS评分,且临床安全性较好,有望作为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临床有效方法。

郑鑫月[5](2021)在《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及对IL-6、IL-23、IL-34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是腰背部僵硬疼痛,伴随脊柱炎症加重可出现脊柱强直、畸形。本病常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性,病因病机复杂,起病隐匿,针对该病的对症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炎症,一定程度上阻止骨质的破坏,但无法取得理想的疗效。祖国医学在防治AS上具有较大的潜力优势与鲜明特色,近几年,许多临床观察类研究开始注重证候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从中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指标分布情况,皆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中医药在延缓AS患者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也在大量文献中取得了验证。2研究目的观察五味温通除痹胶囊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体征及活动性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讨论五味温通除痹胶囊与中药熏蒸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进一步验证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促进临床与科研的发展。3研究方法按照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等,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取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口服,1日2次,每次1.0g;治疗组给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口服,1日3次,每次3粒,并配合中药熏蒸治疗1日1次,每次时间为20 min,1周5次。其他处理因素相同,治疗时间均为12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VAS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及血清中ESR、hs-CRP、IL-6、IL-23、IL-34的水平。4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中医单项证候: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腰脊疼痛、活动受限、晨僵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畏寒、四末不温、关节冷痛、肢体困重、小便清长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腰脊疼痛、活动受限、晨僵、畏寒、四末不温、关节冷痛、肢体困重、小便清长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更优(P<0.05)。(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80%),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三项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5)血液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ESR、hs-CRP、IL-6、IL-23、IL-34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ESR、hs-CRP、IL-34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6)安全性指标: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5研究结论临床运用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并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能够较好的缓解督寒型AS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性反应,降低ESR、hs-CRP、IL-34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指数,提升生活品质,并具有好的安全性。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6](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郑丹妮[7](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寒热证候、抑郁状态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临床数据采集,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寒热证候、抑郁状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探讨AS证候与情绪状态、疾病特征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AS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192例,中医证候评分表评定证候、CES-D抑郁量表评价患者情绪状态、CRF表格采集BASFI、BASDAI、HLA-B27、VAS疼痛评分、性别、病程、婚姻状态、BMI、家族史、宗教信仰等相关信息。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S寒热证候、抑郁状态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例192例,其中男性患者137例(71.4%),女性患者55例(28.6%),男女性别比例为2.5:1;年龄分布在13-64岁之间,均值(34.30±10.37)岁;BASDAI 评分范围 0~8.6,均值(3.30±1.95);HLA-B27(+)170 例(88.5%),HLA-B27(-)22例(11.5%),样本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群体特征;寒证患者92例(45.7%),热证患者100例(54.3%);以CES-D评分≥16分为判定抑郁状态标准情况下,抑郁状态患者67例(34.9%),非抑郁状态患者125例(65.1%)。1.肾虚督寒组、肾虚湿热组情绪状态、疾病特征比较:肾虚督寒证与肾虚湿热证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抑郁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年龄、病程、BMI、BASDAI、BASFI、疼痛评分、夜间疼痛、HLA-B27、家族史、婚姻状态、宗教信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情绪状态间疾病特征比较:抑郁状态组和非抑郁状态组之间,BASDAI评分(P=0.001)、夜间疼痛(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病程、性别、BMI、BASDAI、BASFI、疼痛评分、HLA-B27、家族史、婚姻史、宗教信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S患者不同中医证候抑郁状态分布情况:肾虚督寒证和肾虚湿热证两组间情绪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03),肾虚督寒证组中,抑郁状态组与非抑郁状态组之间,夜间疼痛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年龄、性别、病程、BASDAI、BASFI、疼痛评分、婚姻状态、BMI、家族史、宗教信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虚湿热证组中抑郁状态组与非抑郁状态组之间,夜间疼痛度(P=0.015)、BASDAI(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病程、BASFI、疼痛评分、婚姻状态、BMI、家族史、宗教信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不同性别中医证候、疾病特征比较:男性AS患者和女性AS患者之间,中医证候(P=0.034)、年龄(P<0.001)、BASDAI 评分(P=0.017)、婚姻状态(P=0.009)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状态、病程、BMI、BASFI、疼痛评分、夜间疼痛、HLA-B27、家族史、宗教信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抑郁状态与中医证候、其它疾病特征logistic相关分析:BASDAI、夜间疼痛、肾虚督寒证型与抑郁状态的发生显着相关(均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后,BASDAI、疼痛评分、夜间疼痛、肾虚督寒证型作为危险因素与抑郁状态的发生显着相关(均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抑郁率约为34.9%,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肾虚督寒证和肾虚湿热证之间存在差异,肾虚督寒证抑郁率高于肾虚湿热证;BASDAI、疼痛评分、夜间疼痛、肾虚督寒证型与抑郁状态的发生显着相关(均P<0.05)。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积极控制、缓解疼痛,降低疾病活动度,或可改善AS患者情绪状态,对疾病治疗有正面影响;同时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充分考虑AS患者情绪状态改变,治疗上予以药物干预或情绪护理,直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的同时可能对原发疾病治疗有所助益。

李冬[8](2020)在《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索中药、针刺、艾灸、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与网状meta分析,比较四种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筛选出最佳干预措施,为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对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与维普数据库(VIP)进行全面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评价员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GRADE及CINe MA进行质量评估。利用STATA 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图形绘制,并针对疗效进行概率排序。结果:总计纳入126篇文献,共涉及9384人,纳入文献中各研究的样本量分布为36-351人。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降低疼痛评分方面,针刺(MD=-1.43,95%CI[-1.97,-0.88])、中药(MD=-1.08,95%CI[-1.33,-0.82])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艾灸(MD=-0.64,95%CI[-1.40,0.12])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针刺(SUCRA=94.4)>中药(SUCRA=66.0)>艾灸(SUCRA=38.0)>西药(SUCRA=1.7)。2.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针刺(MD=-2.90,95%CI[-5.10,-0.70])、中药(MD=-1.95,95%CI[-2.79,-1.10])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艾灸(MD=-0.36,95%CI[-3.08,2.36])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针刺(SUCRA=90.3)>中药(SUCRA=69.1)>艾灸(SUCRA=27.0)>西药(SUCRA=13.5)。3.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方面,针刺(MD=-2.39,95%CI[-3.5,-1.27])、中药(MD=-1.17,95%CI[-1.60,-0.74])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疗效优于中药(MD=-1.22,95%CI[-2.38,-0.06])、艾灸(MD=-2.44,95%CI[-4.58,-0.30]);艾灸(MD=0.05,95%CI[-1.79,1.89])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针刺(SUCRA=98.9)>中药(SUCRA=64.0)>艾灸(SUCRA=19.7)>西药(SUCRA=17.4)。4.在控制血沉方面,四种干预措施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艾灸(SUCRA=86.2)>中药(SUCRA=57.8)>针刺(SUCRA=48.1)>西药(SUCRA=7.8)。5.在降低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方面,四种干预措施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排序:中药(SUCRA=66.8)>针刺(SUCRA=57.5)>艾灸(SUCRA=52.9)>西药(SUCRA=22.8)。6.在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方面,针刺(MD=-7.22,95%CI[-13.15,-1.29])、中药(MD=-4.70,95%CI[-8.99,-0.41])均优于西药,艾灸(MD=-4.55,95%CI[-10.18,1.08])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排序:针刺(SUCRA=84.5)>中药(SUCRA=58.1)>艾灸(SUCRA=54.6)>西药(SUCRA=2.8)。7.在改善Schober试验方面,中药(MD=0.52,95%CI[0.33,0.71])、艾灸(MD=0.51,95%CI[0.01,1.02])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MD=0.33,95%CI[-0.20,0.86])与西药相比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中药(SUCRA=74.9)>艾灸(SUCRA=74.0)>针刺(SUCRA=46.9)>西药(SUCRA=4.2)。8.在扩大胸廓活动度方面,艾灸(MD=0.40,95%CI[0.06,0.75])、中药(MD=0.31,95%CI[0.16,0.45])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MD=0.24,95%CI[-0.12,0.60])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为:艾灸(SUCRA=82.9)>中药(SUCRA=64.4)>针刺(SUCRA=49.5)>西药(SUCRA=3.2)。9.在改善指地距方面,艾灸(MD=-5.92,95%CI[-8.76,-3.08])、针刺(MD=-4.58,95%CI[-7.94,-1.22])、中药(MD=-3.75,95%CI[-4.92,-2.59])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干预措施疗效排序:艾灸(SUCRA=90.2)>针刺(SUCRA=63.0)>中药(SUCRA=46.7)>西药(SUCRA=0.1)。结论:根据国际强直性脊柱炎评价(ASAS)工作组对强直性脊柱炎工作疗效评估指标,利用疼痛评分指标(VAS)及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的SUCRA值作为效应量,进行聚类分析提示针刺为最优干预措施,且针刺在降低VAS评分、BASDAI、BASFI方面有显着优势,对于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整体症状、改善疼痛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鉴于中药口服可能带来一定不良反应,而艾灸在改善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指地距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表明其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范围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因而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可能进一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普遍较低,降低了本研究的证据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因而,今后有待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期得出更加客观可靠的证据,为临床医疗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姜万秀[9](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包括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以及与炎症指标、关节功能和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发现AS中医证型与骨量流失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早期防治骨量丢失提供中医治疗方向。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1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信息收集,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包含血清Ca、ALP、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ESR、CRP炎性指标,以及HLA-B27;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并记录患者左髋关节、腰椎前后位L1-L4的Z值;认真询问并仔细记录患者的BASFI、BASDAI评分。根据证型分组,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五种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ESR、CRP,骨密度及BASFI、BASDA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138例,男性104例,女性34例,男女性别比为3.06:1;HLA-B27阳性患者127例,HLA-B27阳性率为92.03%。骨量减少患者的总人数52例,占本次研究的37.68%,其中肝肾不足证、肾阳亏虚证、湿热痹阻证分布较多,分别达55.88%、42.31%、30%。(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肾不足证最多(34例,24.64%),其次为湿热痹阻证(30例,21.74%)、肾阳亏虚证(26例,18.84%);各证型在年龄及病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无差异(P>0.05);肝肾不足证患者年龄最大;瘀血痹阻证病程最长,肝肾不足证次之,湿热痹阻证病程最短。(2)骨密度情况:虽然本研究中患者腰椎L1~4及髋关节的Z值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年龄仍是AS骨量减低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OR=1.084);腰椎Z值与性别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左髋关节Z值与性别显着相关,男性患者髋关节Z值低于女性(P<0.01,相关系数r=0.224)。腰椎L1~4的Z值与病程无相关关系(P>0.05),而左髋关节的骨密度Z值与病程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1,r=-0.236)。此外本研究发现高BASFI评分亦是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P<0.05,OR值为1.032。2.骨代谢生化指标情况:(1)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左髋关节Z值与ALP呈负相关(P<0.05,r=-0.216),与Ca、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无相关性(P>0.05)。腰椎L1~4Z值与Ca、ALP、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2)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五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Ca、PTH及BGP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证、湿热痹阻证、肾阳不足证的骨生成指标较低。而ALP、β-CTX、PINP、维生素D在各证型组之间无差异(P>0.05)。3.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情况: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未发现与腰椎L1~4及左髋关节的Z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就每一证型的腰椎L1-4及左髋关节的骨密度Z值的均值而言,肾阳亏虚证患者骨密度水平最低,其次为肝肾不足证、瘀血痹阻证。4.ESR、CRP情况(1)在骨密度方面:腰椎L1~4及髋关节的Z值与ESR、CRP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在中医证型方面:湿热痹阻证与肾阳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在ESR、CRP方面两两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的ESR及CRP均最高。5.BASFI、BASDAI情况(1)骨密度方面:腰椎L1~4的Z值与BASFI、BASDAI之间无相关性(P>0.05);左髋关节Z值与BASFI呈显着负相关(P<0.01,r=-0.247),与BASDAI无相关性(P>0.05)。(2)中医证型方面:五组证型在BASFI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水平无差异(P>0.05)。瘀血痹阻证组患者的BASFI水平最高,湿热痹阻证组的BASDAI水平最高,且>4分。结论:1.AS存在骨量流失现象,男性AS患者比女性患者左髋关节Z值更低,其ALP水平增高,BASFI评分也增高,关节功能更差;高龄及高评分的BASFI水平是AS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尤应重视早期对关节功能较差的男性AS患者进行骨量监测;2.辨证属肝肾不足证及肾阳亏虚证的AS患者更容易发生低骨量,且多与低水平的Ca、PTH、BGP相关,说明其骨代谢失衡,可能与骨形成较弱相关;3.辨证为湿热痹阻证的AS患者往往炎症水平更高,BASDAI>4分,多处于疾病活动期,且PTH、BGP水平低。4.所有AS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正常水平,从保护骨量而言宜早期重视AS患者维生素D的补充。

邱晓莲[10](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证素分布及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证素分布及遣方用药规律,阐述其中医病机,总结出证-症规律、证-药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中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月1日。从纳入研究的文献中提取病例数、性别、证型、四诊信息、使用方药及具体剂量,将其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证型、四诊信息、方剂及药物分布情况,将提取的四诊信息和中药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获得强直性脊柱炎证型36个,其中肾虚督寒证、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为其主要证型,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肾和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血瘀、热、寒,其次是阳虚、阴虚、气虚,最少见的是精亏、血虚、痰、风、气滞,证素组合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最多见。共涉及131首方剂、157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54味中药聚类成4大类,分别适用于肝肾不足、湿热阻络、肾阳亏虚、寒湿凝滞和湿热所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以肾虚督寒证、湿热阻络证最常见,其次为寒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和瘀血阻络证;肾、经络为AS主要的病位要素,湿、血瘀、热、寒为主要的病性要素;中医治疗AS重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活血祛瘀,故遣方用药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祛风通络、除湿止痛、清热凉血为主,对症加减,标本兼治。

二、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析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证候规律
    2.1 名医经验
    2.2 文献研究
    2.3 临床研究
3 分型证治
4 分期论治
5 小 结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与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2.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与研究
        2.1 中医病名概念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辨证论治
        2.5 中医外治法
    3.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研究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标准化处理
        2.2 数据录入与核对
        2.3 数据挖掘与分析
    结果
        1. 基础信息资料统计
        2. 中医证候信息统计
        3. 药物信息统计
        4. 处方分析
        4.1 用药规律分析
        4.2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分析
        4.3 复杂系统熵聚类下核心药物组合
        4.4 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新方组合
    讨论与分析
        1. 名医经验传承的意义
        2. 数据结果分析
        2.1 一般信息资料
        2.2 常用药物
        2.3 药物性味及归经
        2.4 药物组合
        2.5 新方分析
        3. 导师用药经验总结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疾病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与疾病特征的研究进展
        1 生存质量概述
        2 AS生存质量测评工具
        3 AS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
        4 AS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关于AS病名及病因病机的概述
        2 AS中医证候分型规律
        3 AS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关系的研究
        4 AS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关系的相关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入选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AS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特征情况
        2.2 AS患者生存质量分布及其与疾病特征的关系
        2.3 AS患者寒热证候与生存质量及其疾病特征的关系
        2.4 AS患者连续性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2.5 AS患者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疾病特征的回归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研究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实验室检查
        3.3 疗效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4.3 安全性评定标准
        4.4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5 统计学处理
        5.1 数据收集
        5.2 检测变量
        5.3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与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AS的病因病机探讨
    2 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依据
    3 “寒痹颗粒”组方用药及分析
    4 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1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2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
    3 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及对IL-6、IL-23、IL-34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对AS的认识
        1.1 概述
        1.2 发病机制
        1.3 诊断
        1.4 治疗
    2.中医对AS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内治法
        2.4 中医外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病例标准
        1.4 病例分组
        1.5 观察指标
        1.6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7 安全性评价
    2.研究方法
        2.1 相关试剂用品
        2.2 试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统计方法
    4.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中医单项证候比较
        4.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对比
        4.6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BASDAI评分对比
        4.7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BASFI评分对比
        4.8 两组患者血清ESR、hs-CRP水平对比
        4.9 两组血清IL-6、IL-23、IL-34 水平对比
        4.10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治法依据
    2.组方分析
    3.主要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4.对于本次研究结果论述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强直性脊柱炎寒热证候、抑郁状态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常见风湿病合并情绪状态改变研究进展
        1. 风湿性疾病情绪状态改变研究进展
        2. 药物干预对风湿病情绪状态的影响
        3. 抑郁/焦虑与风湿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与疾病特征研究进展
        1. 按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辨证
        2. 按病势、病程辨证
        3. AS中医证候与疾病特征相关性研究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入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研究方法
        5.1 信息收集
        5.2 观察指标
        5.3 研究流程图
        5.4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情况
        6.2 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组AS患者情绪状态、疾病特征比较
        6.3 不同情绪状态AS患者疾病特征比较
        6.4 不同中医证候AS患者抑郁状态分布情况
        6.5 男女患者中医证候、疾病特征比较
        6.6 抑郁状态与中医证候、其它疾病特征logistic相关分析
    7. 小结与讨论
        7.1 小结
        7.2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诊断标准
附录2: 中医证候分型表格
附录3: 美国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量表)
附录4: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
附录5: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
附录6: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

(8)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祖国医学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肾督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1.2 风寒湿诸邪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1.3 痰湿瘀血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2 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分型
    3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
        3.1 中药内服
        3.2 针刺疗法
        3.3 艾灸疗法
        3.4 推拿疗法
        3.5 拔罐疗法
        3.6 敷贴疗法
        3.7 中药熏蒸
        3.8 穴位埋线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文献情况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质量评价
        2.4 证据质量分级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6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网状meta结果分析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3.3 研究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纳入数据的基本特征表
    表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表
    表3 GRADE质量评价证据等级表
    表4 CINe MA证据等级表
    表5 环状不一致性总表
    表6 网状meta SUCRA值汇总表
    表7 不良反应汇总表
致谢

(9)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一般资料
        2.3 实验室检查
        2.4 骨密度检查
        2.5 患者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评价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
结果
    1 病例一般资料情况
    2 骨密度与一般情况比较
    3 骨密度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3.1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3.2 骨密度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3.3 骨密度与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3.4 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4 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
    5 中医证型组间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5.1 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比较
        5.2 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相关性
    6 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相关性比较
    7 中医证型与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7.1 中医证型与BASFI
        7.2 中医证型与BASDAI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AS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AS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认识
        2.1 骨形成主要生化指标
        2.2 骨吸收主要生化指标
        2.3 其他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3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3.3 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结果分析
        3.4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3.5 其他指标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强直性脊柱炎证素分布及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文献来源
    2.文献纳入标准
    3.文献排除标准
    4.文献数据录入
    5.文献术语规范
    6.文献证素提取
    7.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文献检索结果
    2.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布结果
    3.强直性脊柱炎证素分布规律
    4.强直性脊柱炎证素组合形式
    5.四诊信息及聚类分析结果
    6.方剂频数分析结果
    7.中药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四、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析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J]. 袁都户,郭会卿.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07)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D]. 尹炳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疾病特征的关系[D]. 杨爱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D]. 杨红.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及对IL-6、IL-23、IL-34水平的影响[D]. 郑鑫月.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强直性脊柱炎寒热证候、抑郁状态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分析[D]. 郑丹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D]. 李冬. 暨南大学, 2020(03)
  • [9]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D]. 姜万秀.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强直性脊柱炎证素分布及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邱晓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