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技术的硬件实现方式分析

蓝牙技术的硬件实现方式分析

一、蓝牙技术硬件实现模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塔拉[1](2020)在《基于蓝牙5.0技术的智能灯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使得智慧楼宇、智能家居等新概念开始地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发展,以LED作为主要光源的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地增加,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智能照明系统在智慧楼宇、智能家居中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拥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减少管理维护成本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目前,LED球泡灯已经成为智能照明市场最主要的增长领域。作为LED灯具的心脏,驱动电源部分是LED照明中的核心,想要提升照明系统效率,就必须具备高效驱动的电源。目前市面上的LED驱动电源质量良莠不齐,不少产品的效率低下,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对LED驱动电源进行改进,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LED的通用照明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设计了基于国产蓝牙5.0芯片的智能灯泡。通过分析LED及其驱动电路的发展现状与工作原理,驱动电路的设计采用了原边方案,此方案不仅拥有隔离反激电路的优点,而且其架构简单,恒流精度高,所以非常适用于像LED球泡灯驱动电源这类要求小体积和低成本的应用场景。与此同时,针对要求安全隔离、低成本、高效率的场合,对元器件参数进行数学推导,对LED驱动电路进行了优化改进,设计并实现了采用原边方案的反激式LED串连驱动电源。驱动电源系统硬件电路由输入保护电路模块、输入整流滤波模块、DC/DC转换电路模块、蓝牙控制及PWM调光电路模块四个部分组成。该电源的输入电压85-265V AC,具有低噪声,耐高温高湿环境,系统稳定的优点。经过测试得到该驱动电源的输出电压25V,输出电流最大280m A,最高电源转换效率84%,满足了设计的需求。在智能照明的应用场景中,整体设备的全连接以及操作的简便性是很关键的,所以设备的互联与控制方案尤为重要。本文在LED驱动电路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以国产蓝牙5.0芯片为核心的无线传输控制模块,通过此模块以及设计的嵌入式程序实现了移动终端与LED灯泡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无线调光控制,并将蓝牙设备工作时的功耗控制到了40m W以下。同时,本文结合蓝牙5.0的优势设计出一种用于物联网的基于低功耗蓝牙的Mesh组网方案。因为蓝牙Mesh通信协议解决了多对多通信问题,可以使蓝牙设备的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展,有助于推广蓝牙协议在智能照明中的应用。实现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的Mesh组网可以降低设备部署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颖超[2](2019)在《基于ZigBee的独居老人无束缚照护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快速推进,我国空巢老人现象呈现出日益加剧的状态。这些长期缺乏亲人陪伴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不断减弱,加上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行动愈加迟缓,容易在居家养老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发生各种紧急情况(如老人上厕所时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洗澡不慎滑倒、发生昏迷、睡觉忘记关闭煤气等),严重威胁到独居老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针对独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各种危险情况,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护,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保护老人的生命安全,帮助其安度晚年,同时帮助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广泛关注的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结合我国老龄人口的照护需求和国内外技术现状,研究一种基于ZigBee的独居老人无束缚照护系统,克服现有穿戴式和远程视频监控的老人行为监测模式的不足,在保障老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使老人能在一种比较舒适和自在的环境下生活,不需要老人穿戴任何设备、不需要限制老人活动、不需要安装摄像头、不涉及老人隐私、不需要老人操作、不需要服务人员过多关注,从而减轻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人工成本。本文系统设计方案是基于对老人日常行为活动的观察,一般老人生活作息都很有规律,若出现严重超出平时起床时间而老人还一直躺在床上、上厕所时间过长、洗澡时间过久等情况说明老人很有可能发生危险。通过ZigBee技术组建无线传感网络,监测老人日常使用的居家设备,采集设备状态变化及时间信息,获取独居老人日常活动信息,如用药、睡觉、做饭、上厕所、洗澡等。对老人当前行为模式继续进行分析,判定是否与数据库中存储的老人日常习惯表一致,当活动信息超出老人日常行为习惯最大阈值范围时,报警器自启动,限定时间内老人未关闭报警器,系统通过GSM技术自动拨打报警电话给监护端。系统还为老人设置了紧急报警按钮,特殊情况时,老人通过触发此按钮,启动声光报警器,30秒内系统自动向监护端报警,监护端确认老人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该系统实时记录独居老人每天的活动轨迹,同时监测老人的睡眠、用药、不良习惯等情况,并适时提醒,有效帮助独居老人进行疾病预防和慢病治疗。

陈丹[3](2019)在《基于低功耗单片机的高精度ADC测试平台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数据转换器是数字信号量与模拟信号量转换接口的关键器件,高速高精度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作为数据转换器的重要的应用设备,自动化测试对数据转换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的ARM-FPGA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SP430控制系统的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方案,降低了系统功耗,解决了原控制系统在测试时带来的干扰问题,同时在系统架构上实现了与原平台架构的无缝连接,降低了MSP430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工作量。然后,论文完成了MSP430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通过高速数据接口建立了控制系统与高速数据处理系统和测试子板间的通信,通过上位机通信接口建立了控制系统与上位机间的通信。论文还完成了嵌入式蓝牙通信模块的设计,用于建立控制系统与上位机间的无线通信连接,解决了上位机与测试平台连接引起的共电干扰问题。蓝牙通信模块通过串行外设接口总线通信接口与控制系统建立通信,并通过无线协议与上位机建立通信,最终实现了控制系统与上位机的无线通信。接着,论文完成了MSP430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控制系统的主程序设计和各通信接口协议的设计,包括控制系统与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的通信协议、控制系统与上位机间的通信协议以及控制系统与蓝牙通信模块的通信传输协议,最终完成了上位机对测试平台状态控制、高速数据处理系统运行文件下载、测试子板初始化配置和测试数据传输等功能。最后,完成了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控制软件中的上位机通信接口的设计,使其能够与基于MSP430控制系统的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协调工作,对测试芯片发出控制命令,取回测试数据,计算性能参数并显示。论文以采样率为125MHz、精度为16bits的ADC作为测试对象,对基于MSP430控制系统的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性能进行了实际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新系统解决了原来系统在高精度数据转换器测试中存在的微弱干扰问题,测试结果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

于菡菡[4](2019)在《基于弗洛姆心理学理论的共享单车人机交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共享单车因为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使用已经迅速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在共享单车行业进入竞争“下半场”的今天,产业焦点由资本投入回归到产品本身的设计,如何形成更贴合用户需求的共享单车交互系统、提升用户体验成为影响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人们对于共享单车人机交互系统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主要通过常规的用户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但在传统的研究中,用户只能感性地描述自己在交互过程中的产生的问题,可能无法意识到和表达出自己的深层需求。所以挖掘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深层需求、有的放矢地改善用户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使用创新的理论研究方法,在设计分析中引入心理学理论,基于弗洛姆心理学对用户的共享心理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共享心理的特征情绪;2、在体验评定中引入情绪报告法,基于弗洛姆心理学得出的特征情绪开展情绪量化实验,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准确提取用户在共享心理下的深层交互需求;3、基于深层交互需求,最终完成优化设计实践。研究过程方面,本研究基于目前学术界对共享单车的研究现状,使用用户访谈等调研手段,对当前共享单车交互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基于弗洛姆心理学理论提取特征情绪,搭建合理的情绪量化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用户在共享单车交互体验中的深层需求;针对深层需求,完成新型共享单车交互系统优化设计实践。本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在弗洛姆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基于情绪量化的共享单车人机交互系统设计需求提取方法,建立了新型的人机交互体验模型;形成了新的共享心理下人机交互系统深层需求挖掘流程;对现有的共享单车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实践。

于邓波[5](2019)在《基于室内行人定位轨迹的行为模式识别与分析》文中认为室内空间区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地方,也是绝大多数人生产、生活空间。室内空间的布局包含各个功能区的地理空间位置合理划分,从而使得其空间分布特征满足其功能性需求。因此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室内定位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面越来越广泛,现阶段在人们日常生活、商业服务和公共安全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室内环境常常十分复杂,人们在构造室内空间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材料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受到建筑材料和内部信号干扰装置的影响,我们所接收到的传感器信号无法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如何在室内复杂变化的环境中实现精确的定位是室内定位技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样也是目前的热点研究方向。但是在获得较高质量的位置信息后,室内定位这一领域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本文去研究分析。比如室内行人行为模式的分析,这是基于室内场所不断丰富而产生的实际应用需求。本文如何利用室内定位数据使我们获得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信息,挖掘出位置信息背后的规律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根据近年来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情况,现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三个方向:(1)在实际环境中室内定位数据的精度问题;(2)室内场所中行人行为模式的研究与分析;(3)根据室内场所而满足不同需求的预测模型的应用计算。本文正是从这三个方向着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每个问题中的重要部分的优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行人模式的聚类以及行人行为模式的预测等问题中,大量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模型组织通过将室内定位数据和室内地图坐标转换为一致的坐标轴进行计算,并将原始数据集中不具备有效活动时长和地理位置偏差较大的无实际意义的定位数据进行剔除,在进行数据异常值检查,通过数据统计直方图、Voronoi制图以及半变异函数/协方差云等方法来探测原始数据中的异常值。通过一个有效的检索、管理时间和空间数据相结合的存储模型。针对室内定位数据的特点,分析其数据结构、数据坐标和数据内容,选取定位精度指标、属性完整性、一致性等作为室内定位数据的基本属性标准,并以行人状态特征应包含有特征属性FA(Feature Attribute)、特征关系FR(Feature Relationship)、特征行为FB(Feature Behavior)为室内定位数据建立数据模型。2)室内行人轨迹数据特征提取和误差分析根据获得室内定位数据中存在一种高发频率的定位数据坐标漂移现象,且常常发生在持续时间长且位置变化较小的定位数据集中,因此本文先需要对这类停留点做相关定义。确立停留点后再根据相关定义算法将所获得的距离阈值和时间阈值应用到可信度较高的停留轨迹识别中,漂移现象常发生在停留轨迹中,所以在提取漂移点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如定位数据的漂移是否是真实存在的行为,因此通过提取出含有漂移点的所有停留轨迹,将这些轨迹分为三种,将其中一种作为研究数据。并对其标准差和平均值分别进行统计,1)含有漂移点的停留轨迹,2)剔除漂移点的停留轨迹,3)漂移点的质心到剔除漂移点的停留轨迹的质心,再结合AP传感器的分布结构来验证实验结果,从漂移点的角度深入探讨误差造成的因素以及误差分布状态,基于实验结果可以对今后探讨改善误差的合理方案提供有力支持。3)基于室内定位数据的行人行为模式聚类分析根据行人以及室内店铺的各类属性来对行人个体的行为相似性提出一种新的算法,再结合行人与店铺之间的关系来建立权值矩阵,并基于SOM(Self-organizing Maps)算法针对行人轨迹的模式聚类分析,针对SOM算法对于相似性的度量非常敏感,通过改进的相似性算法来对SOM算法的输入数进行优化,从而将弥补本身的缺点,SOM算法的优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孤立点问题。通过聚类的结果可以将室内行人轨迹分为六大类,并对每一类的行人轨迹提出一种互动推荐算法,从而增强室内行人之间的互动性。4)基于时间序列轨迹数据的行人行为预测通过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建立的预测模型不仅能够对时序数据进行非线性映射,同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所获得的输入信息进行预测,行人在室内的行为模式常常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节假日作为外部影响因素来说对室内行人流量具有明显增幅作用,但是在对具体时间段上的影响程度表现差别很大,通过室内店铺历史人流量数据来预测未来室内流量,在今后的室内场所中根据获得的行人行为模式可以实行针对性应急预案。将室内行人行为轨迹数据运用到CPT(Compact Prediction Tree)算法中去预测行人行为模式,取得的预测结果正确率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此通过压缩行人行为轨迹来对数据源进行优化,再通过对CPT模型算法的优化改进。将其预测树结构进行优化并引入停留时长属性作为轨迹预测的重要参考熟悉,进过优化改进的预测树算法在预测结果拥有比同类型的预测模型更精确的预测。为了更加深入研究行人在不同类别的店铺中进行活动后下一个行为目的地与之前浏览的店铺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存在强关系的店铺与存在弱关系的店铺之间的差异性。通过获得的预测结果,对行人轨迹序列中的店铺序列进行讨论分析。

刘行[6](2019)在《安卓应用中若干隐私威胁的分析与防护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之前需要在多个设备上才能完成的工作,如即时通信、浏览网页、拍照、购物、支付等,现在全都可以通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手持设备完成。功能的集中使得智能手机中产生和存储了大量的用户隐私信息。在多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安卓系统以其开放的特性迅速地占据了智能手机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然而同样由于安卓的开放性,安卓应用带来的用户隐私威胁尤为突出。按照数据来源,安卓应用能够获取的数据可分为三类:受权限机制保护的系统数据,如短信息、地理位置等;不受权限机制保护的系统数据,如内存和CPU的使用率、嵌入式传感器数据等;应用自身产生的数据,如用户与应用的交互行为数据等。安卓应用在访问这些数据时,可能存在某些隐私泄露行为,对用户隐私造成威胁。其中一些行为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例如,对于受权限机制保护的系统数据,恶意应用可以通过申请相应的权限窃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对于不受权限机制保护的嵌入式传感器数据,精心设计的应用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通过传感器数据推测用户隐私信息。也有一些行为还没有引起研究者重视,例如,对于应用自身产生的用户交互数据,第三方移动统计库在收集用户应用内行为数据时可能将用户的敏感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对于上述安卓应用带来的隐私威胁,现有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些分析与缓解方法,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针对安卓平台的恶意应用检测,目前提出的基于权限的恶意应用检测方法缺少对应用使用的权限的考虑。针对安卓平台上的嵌入式传感器带来的隐私威胁,现有研究证明了嵌入式传感器可以被恶意应用利用来推测用户的隐私信息,也有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传感器数据访问控制机制,但由于缺少对现有应用的传感器使用模式的分析,这些机制都依赖于用户自身的判断,难以自动地为不同的应用生成合适的访问控制策略。针对安卓应用中的第三方移动统计库带来的隐私威胁,第三方移动统计库收集的用户应用内行为数据泄露了用户的哪些隐私信息以及如何防止这种形式的信息泄露还缺乏研究。因此,本文以安卓应用为研究对象,以保护用户隐私信息为目的,致力于解决以上三个主要问题,研究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本文在考虑应用使用的权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权限特征的安卓恶意应用检测方法。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生成安卓应用传感器数据传播图的方法,并基于应用的传感器数据传播图分析了安卓应用的传感器使用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自动生成访问控制策略的安卓应用传感器数据访问控制机制。最后,本文使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流行的安卓应用中的第三方移动统计库收集了用户的哪些信息及其对用户隐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针对第三方移动统计库的管理机制。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1)将应用使用的权限用于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安卓恶意应用检测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层权限特征的安卓恶意应用检测方法。该方法第一层中使用应用申请的权限和应用申请的权限对分别作为特征,训练分类器并对应用进行分类。根据分别使用这两种权限特征对应用分类的结果,将应用分成正常集合,恶意集合和不确定集合。第二层分类器对不确定集合中的应用分类,该层分类器使用应用申请的权限和应用使用的权限的多种组合分别作为特征,选择分类效果最好的一组特征的分类结果与第一层分类的结果进行合并后作为最终检测结果。上述方法在由19,369个正常应用和8,694个恶意应用构成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在误报率为2.21%的情况下,检测率达到了 89.07%,准确率达到了 95.09%,检测结果优于仅使用应用申请的权限进行检测的结果。(2)从整个应用市场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安卓应用使用嵌入式传感器的模式,为此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名为SDFDroid(Sensor Data Flow Droid)的分析工具。本文在深入研究Dalvik指令格式的基础上,建立了面向应用Smali代码的传感器数据污点传播策略,基于所建立的传感器数据污点传播策略,SDFDroid在安卓应用反编译后的Smali代码上进行前向和后向的传感器数据污点分析,生成应用的传感器数据传播图并获取应用注册的传感器类型。根据应用的传感器数据传播图,本文分析了应用是否泄露了用户设备的传感器数据。本文提出了一个名为NHGK-DBSCAN的传感器数据传播图聚类方法,该方法基于NHGK算法计算传感器数据传播图的相似度,采用DBSCAN算法对传感器数据传播图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总结应用的传感器使用模式。通过SDFDroid,本文分析了 22,010个来自国内应用市场AppChina的应用、7,601个来自Google Play的应用以及4,644个来自国内应用市场AnZhi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除了一些广告库将传感器数据发送到了用于展示广告的Web页面外,目前的安卓应用只在本地使用传感器数据;运行游戏和展示广告是应用使用传感器的两个主要目的;应用通常通过第三方开发库来使用传感器;第三方开发库的传感器数据传播图随时间变化较小;不同类别的应用使用的传感器类型也不相同,加速度传感器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传感器;虽然大部分应用只注册了一种传感器,但由于使用传感器不需要申请权限,有些第三方开发库注册了 11种传感器。为了控制应用对传感器数据的访问,缓解由传感器数据泄露带来的用户隐私威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名为SensorDataGuardian的传感器数据访问控制机制。SensorDataGuardian利用SDFDroid对应用分析的结果自动地配置应用的传感器访问控制策略。SensorDataGuardian将传感器访问控制的主体从应用细化到应用中的第三方库。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ensorDataGuardian带来的性能开销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3)研究了安卓应用中的第三方移动统计库带来的用户隐私威胁,为此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名为Alde(Analytics Library Data Explorer)的分析工具。该工具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从给定的应用中提取开发者通过移动统计库收集的用户应用内行为数据。在分析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基于方法调用特征图的混淆API识别方法和基于应用GUI元素优先级的应用动态运行方法,提高了分析的覆盖率。Alde提取的用户应用内行为数据被进一步通过人工分析的方式确定泄露了用户的哪些隐私信息。通过Alde,本文分析了 8个被广泛使用的第三方移动统计库,以及200个来自国内应用市场“豌豆荚”的流行应用和100个来自Google Play的流行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开发者可以利用移动统计库隐蔽地收集用户的隐私信息;移动统计库泄露了用户的隐私信息给统计公司,而且一些移动统计库在用户和开发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用户信息;流行的移动统计库通过联合它从不同应用中收集的信息,能够很大程度上刻画一个用户;由于大部分应用的隐私策略声明中没有详细描述对移动统计库的使用,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隐私信息正被第三方移动统计平台收集。为了缓解由第三方移动统计库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名为ALManager(Analytics Library Manager)的第三方移动统计库管理机制。ALManager能够帮助用户控制由第三方移动统计库收集的数据。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LManager带来的性能开销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

郑茂宽[7](2018)在《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世纪末以来世界范围内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刻变革,基于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成为制造型企业新的利润和价值增长点。传统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企业运营模式,逐渐被以面向客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与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所取代。同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崛起,世界正处在通向新的创新与变革时代的门口,推动价值链由基于产品的模式向基于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模式转变。同时,生态战略已经成为当前创新型企业构建全兴竞争格局的新思路,通过生态开放、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等社会化方式打破企业边界,推动各类商业要素的整合与重构。随着当前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智能互联技术的提升、企业生态战略的实施,各个领域都在朝着打造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Smart Product Service Ecosystem,SPSE)的方向发展,然而当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围绕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关键核心问题展开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框架。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基于对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等发展趋势的分析,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框架: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基础定义;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智能、生态、服务三大特征;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六面体构成要素模型,包括智能技术、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市场定位、关联关系及联接交互;进一步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六大要素与三大特征之间的映射矩阵,以及系统要素之间的交互逻辑关系;提出了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解析、系统设计、服务交付等环节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研究技术路线图,为企业向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2)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从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运行边界分析入手,研究了业务范畴横向、纵向拓展以及生态价值识别的相关方法;基于对客户需求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个方面特征的分析,开发了基于模糊认知图(Fuzzy Cognitive Mapping,FCM)的客户隐性需求挖掘方法和基于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的客户动态需求预测方法。(3)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解析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应用生态化可生存系统模型(Eco-Viable System Model,EVSM)对系统结构进行层次拓扑分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Type 2模糊集生态位理论等研究了SPSE的平衡态发展过程,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双维度评估方法,以及增强系统稳健性的冗余机制,研究了基于涌现理论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增值模型。(4)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开发了基于模糊关联聚类方法的智能产品/功能层次聚类方法,开发了基于服务蓝图、业务流程建模与标注(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BPMN)等多方法融合的智能服务流程配置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价值网络分析(Value Network Analysis,VNA)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交互与基于价值传递矩阵的价值平衡理论。(5)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基于智能生态产品服务交付体系架构的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及战略、战术、执行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能力层次模型,开发了智能产品服务资源虚拟化方法,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交付的产品互联协同、服务业务协同、服务组织协同、生态价值协同等四个层次的协同化过程,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交付渠道,开发了基于动态资源池的服务资源共享配置方法。通过智能家居和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两个应用示例对以上理论研究内容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本论文所提出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与相关解决方案的研究,源于工业界实际需求,也将会对企业向服务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李玲[8](2017)在《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研究 ——以联奇科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可穿戴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制造可穿戴设备,产品功能逐渐走向同质化。与此同时,可穿戴设备在宠物狗垂直市场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宠物市场显示出巨大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技术应用门槛低,导致产品功能开发空间大。在国外,Whistle、Fitbark、Voyce等产品已经面市,国内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如:Petkit、Petalways不断涌现,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商业模式具有想象空间。作为新兴技术的应用,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市场经验不足,缺乏成功的商业模式。本文以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为研究对象,以商业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分析了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现状,包括:总结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类别及特点,用户特征及需求,现有商业模式等,得出硬件是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核心的结论。利用价值循环模型,以联奇科技为案例进行分析。该部分从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获取及产品的推广模式等方面解读联奇科技商业模式。最后,从产品定位、推广模式、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对此类产品提出建议。研究结果对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有借鉴意义。

黄奇奇[9](2016)在《基于蓝牙通信的推衍十二导联心电监测原理与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衍十二导联是一种采用五个测量电极获得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的理论。对于便携式的心电检测设备来说,系统设计要足够简单且便于操作。标准十二导联由于其需要十个电极且包含肢体电极,导致电极易于缠绕,同时其不适合长时间监测。推衍十二导联只要四个胸部电极和一个接地电极,就可通过推衍获得十二导联心电信息,非常适合于便携式设备,也可用于长时间心电监测。本课题设计了一种利用推衍十二导联原理,以少电极获得标准十二导联信息的新型心电监测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主机进行波形显示等操作,方便操作的同时便于推广。采用ADS 1294和MSP430F149单片机构成采集端,完成心电信号的模数转换,并用蓝牙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主机的数据处理与显示均采用Android编程。对于心电信号,一般幅值非常微弱,系统设计需要考虑进行滤波等处理。心电信号中的基线漂移、肌电干扰和50Hz工频干扰等分别采用数字滤波器和数字陷波器去除。然后系统通过对R波的检测,实现心率的计算。实验采用五个电极的实验样机采集正常人体的心电图,实现了心电采集的功能。与十个电极的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机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在诊断参数上的平均误差3.76%,波形匹配很好。新系统在临床诊断和家庭保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徐超[10](2011)在《基于3G的移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全球性的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通信速度,节约了管理环节的开销,降低了企业成本。随着电子商务渗透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处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随心的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如收发邮件、查阅新闻、票务信息、网络购物等。此时,另一项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那就是移动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遭遇,满足了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的需求,移动电子商务就应时而生。移动电子商务是对电子商务的扩展和延伸,通过不断发展中的无线通信技术,运用移动便携设备,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类型的商务活动;同时,借用移动平台,从移动运营商到服务提供商都在直接或者间接的进行市场的拓展、服务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3G和移动电子商务的结合,给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便捷,也诞生了很多新的特性,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3G的特点以及3G之于前代技术的优势与先进性,结合国内外3G运营的现状,来说明3G基于数据的服务对于移动电子商务的支持和目前我国3G发展面临的困境;寻求Web2.0与3G的共性,启发3G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同时,从开展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技术支持和进步、安全环境和安全策略、支付环境和客户价值等方面,具体阐述了移动电子商务的支撑和构成,并围绕用户需要,将用户市场进行细分;分析了3G下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中各行业和用户所处的地位,并且以服务为核心探讨了移动电子商务下的利润点,并对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上各行业进行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型分析。最后,以中国移动为例,对中国移动做了PEST分析、竞争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研究了中国移动的盈利模式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3G和移动电子商务的结合,让人们能够简单、快捷、便利、高效的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而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预见,3G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电子商务领域的主战场。

二、蓝牙技术硬件实现模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牙技术硬件实现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蓝牙5.0技术的智能灯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反激式电路与蓝牙5.0技术
    2.1 反激式开关电源技术
        2.1.1 反激式变换器
        2.1.2 原边反馈技术
    2.2 蓝牙5.0与Mesh技术
        2.2.1 蓝牙5.0标准新特性
        2.2.2 蓝牙Mesh网络概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ED驱动电路及整体设计方案
    3.1 系统指标与总体框架
    3.2 反激式开关电源设计
        3.2.1 输入保护电路
        3.2.2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
        3.2.3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
        3.2.4 变压器设计
        3.2.5 RCD吸收电路
    3.3 蓝牙控制调光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及蓝牙组网方案设计
    4.1 组网协议设计
        4.1.1 通信报文说明
        4.1.2 状态切换及组网过程
    4.2 整体控制方案实现
        4.2.1 硬件实现
        4.2.2 设备端软件实现
        4.2.3 控制端软件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调试及结果分析
    5.1 样机实物图
    5.2 测试设备
    5.3 系统电路性能测试与分析
        5.3.1 驱动电路性能分析
        5.3.2 驱动电路输出电压分析
        5.3.3 开关MOS漏源电压分析
        5.3.4 调光功能测试
        5.3.5 系统电路的热测试
    5.4 软件方案功能验证
        5.4.1 通信距离与接收灵敏度测试
        5.4.2 功耗测试
        5.4.3 广播数据包验证
        5.4.4 中继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ZigBee的独居老人无束缚照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远程视频监护研究现状
        1.2.2 穿戴式设备监护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系统需求分析和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关键技术选取
        2.2.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2.2.2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取
        2.2.3 GSM移动通信技术
    2.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搭建
    3.1 器件选型
        3.1.1 CC2530 模块
        3.1.2 SIM800A
        3.1.3 压力薄膜传感器
        3.1.4 电阻-电压转换
        3.1.5 四分水流开关
        3.1.6 电流变送器
        3.1.7 热红外传感器
        3.1.8 温度传感器
        3.1.9 烟雾传感器
        3.1.10 光敏电阻
        3.1.11 紧急报警按钮
        3.1.12 声光报警器
        3.1.13 继电器
        3.1.14 声音传感器
        3.1.15 电流传感器
        3.1.16 ISD1820 录音模块
        3.1.17 微型数字功放板
        3.1.18 扬声器
        3.1.19 音乐模块
    3.2 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硬件部分
        3.2.1 终端监测单元
        3.2.2 协调器节点
        3.2.3 网关节点硬件部分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4.2 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软件设计
        4.2.1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4.2.2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4.3 网关节点软件部分
        4.3.1 老人行为模式分析
        4.3.2 GSM报警节点设计
        4.3.3 老人用药、睡眠、久坐状况的监测
        4.3.4 老人实时活动轨迹描绘、数据存储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1.1 实验室环境
        5.1.2 1号居家环境
        5.1.3 系统集成
        5.1.4 2号居家环境
    5.2 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5.2.1 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稳定性分析
        5.2.2 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5.2.3 系统可扩展性分析
    5.3 系统功能测试分析
        5.3.1 操作说明
        5.3.2 独居老人日常活动监测
        5.3.3 独居老人24 小时活动轨迹
        5.3.4 分类报警
        5.3.5 防止误报警
        5.3.6 疾病预防、慢病治疗
        5.3.7 数据自动保存,历史记录回放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获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低功耗单片机的高精度ADC测试平台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架构概述
    2.1 模数转换器基础理论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ARM-FPGA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硬件架构
        2.3.1 ADC测试子板
        2.3.2 高速数据处理系统
        2.3.3 ARM控制系统
    2.4 基于MSP430 控制系统的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MSP430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1 主芯片选型
        3.1.2 MSP430 控制系统硬件框架
    3.2 核心芯片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3.2.1 复位电路
        3.2.2 晶体振荡电路
        3.2.3 JTAG接口
        3.2.4 电源电路
    3.3 高速数据接口硬件设计
        3.3.1 高速数据接口设计理论
        3.3.2 电平转换芯片介绍
        3.3.3 高速数据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3.4 上位机通信接口硬件设计
        3.4.1 上位机USB有线通信接口硬件设计
        3.4.2 上位机蓝牙无线通信接口硬件设计
    3.5 MSP430 控制系统PCB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蓝牙通信模块设计
    4.1 蓝牙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4.1.1 蓝牙通信模块主芯片选型
        4.1.2 CC2650 蓝牙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4.1.3 射频电路
        4.1.4 SPI通信接口硬件设计
        4.1.5 蓝牙通信模块PCB设计
    4.2 蓝牙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2.1 蓝牙软件开发基础
        4.2.2 蓝牙通信模块应用程序设计
        4.2.3 基于蓝牙协议的数据传输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转换器测试平台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MSP430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5.2 高速数据接口软件设计
        5.2.1 FPGA编程软件设计
        5.2.2 AHB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5.3 上位机通信接口软件设计
        5.3.1 上位机有线通信接口软件设计
        5.3.2 上位机无线通信接口协议
    5.4 测试子板配置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位机软件修改及系统测试
    6.1 上位机软件功能介绍
    6.2 接口软件设计
        6.2.1 测试平台通信连接
        6.2.2 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程序下载
        6.2.3 ADC芯片测试
    6.3 系统测试
        6.3.1 测试芯片介绍
        6.3.2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MSP430 控制系统电路图
附录2 蓝牙通信模块电路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基于弗洛姆心理学理论的共享单车人机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共享单车概述
        1.1.2 共享单车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共享单车及交互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基于弗洛姆心理学指导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弗洛姆心理学的共享单车交互设计方法
    2.1 弗洛姆心理学
        2.1.1 弗洛姆心理学与共享心理
        2.1.2 弗洛姆心理学对共享单车人机交互设计研究的应用
    2.2 情绪量化方法
        2.2.1 情绪的维度理论模型
        2.2.2 常用情绪测量法
        2.2.3 自我情绪报告测量法对共享单车交互深层需求挖掘的意义
    2.3 基于弗洛姆心理学的共享单车交互设计流程
第三章 共享单车用户调研与交互模式分析
    3.1 用户调研
        3.1.1 共享单车用户特征分析
        3.1.2 共享单车用户访谈
    3.2 交互环境分析
        3.2.1 自然环境分析
        3.2.2 社会环境分析
        3.2.3 环境分析小结
    3.3 现有模式层级分析
        3.3.1 摩拜单车现有层级分析
        3.3.2 哈罗单车现有层级分析
    3.4 用户建模与交互建模
        3.4.1 共享单车用户建模
        3.4.2 共享单车交互场景建模
        3.4.3 共享单车用户体验地图建模
第四章 共享单车人机交互情绪实验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器材
        4.1.2 实验人员
        4.1.3 实验前期变量控制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思路与目的
        4.2.2 实验用交互界面流程细分
        4.2.3 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
        4.2.4 弗洛姆心理学指导下用户情绪自我报告模板设计
    4.3 实验执行步骤
第五章 共享单车人机交互情绪实验数据分析
    5.1 情绪自我报告实验数据分析
        5.1.1 基于弗洛姆心理学指导的情绪自我报告数据预处理
        5.1.2 情绪自我报告数据初步观察分析
        5.1.3 情绪自我报告数据统计分析
    5.2 交互界面用户满意度调研数据分析
        5.2.1 满意度调研信度分析
        5.2.2 满意度调研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5.3 自我情绪报告实验数据与满意度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
        5.3.1 自我情绪报告数据与满意度的相关度分析
        5.3.2 自我情绪报告数据与满意度的对比分析
    5.4 基于弗洛姆心理学与情绪实验的共享单车交互系统需求建模
        5.4.1 共享单车交互系统情绪需求模型建立
        5.4.2 基于弗洛姆心理学与情绪维度的交互系统建模流程归纳
第六章 共享单车交互系统优化
    6.1 共享单车交互系统优化实践技术支持
        6.1.1 共享单车基本技术原理
        6.1.2 共享单车硬件技术支持
        6.1.3 共享单车软件技术支持
    6.2 共享单车交互系统硬件优化实践
        6.2.1 共享单车整体车身设计优化
        6.2.2 共享单车硬件细节优化
    6.3 共享单车交互系统软件优化实践
        6.3.1 共享单车APP交互架构优化
        6.3.2 共享单车APP交互视觉优化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室内行人定位轨迹的行为模式识别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室内空间数据挖掘应用意义
        1.1.2 室内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室内空间定位数据挖掘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2 室内定位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室内时空定位数据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室内定位数据模型和处理分析方法
    2.1 室内行人定位数据获取技术
    2.2 本文研究数据集及处理方法
    2.3 行人轨迹数据组织
        2.3.1 实体对象的时空状态演变过程
        2.3.2 基于行人状态特征的时空数据组织方法
    2.4 行为轨迹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框架
    2.5 室内定位数据误差分析
        2.5.1 室内定位数据分布的检查
        2.5.2 探查室内数据中的全局异常值和局部异常值
    2.6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2.6.1 探查全局趋势和局部变化
        2.6.2 探查空间自相关
    2.7 数据挖掘技术方法
        2.7.1 关联规则挖掘
        2.7.2 决策树方法
        2.7.3 神经网络方法
        2.7.4 遗传算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行人轨迹数据的特征提取与误差分析
    3.1 时空数据误差分析的参数定义
    3.2 停留点的提取
        3.2.1 距离阈值的定义
        3.2.2 时间阈值的定义
        3.2.3 基于阈值的停留点提取算法
    3.3 基于非顾客行为模式的漂移点提取
        3.3.1 漂移点的模式分析
        3.3.2 漂移点的提取
    3.4 室内空间数据分析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2 时空偏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行人轨迹数据的模式聚类分析
    4.1 行人个体行为的相似性探索与分析
        4.1.1 室内店铺详细信息
        4.1.2 基于行人轨迹的传统相似度计算
        4.1.3 基于店铺权重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和分析
    4.2 基于SOM算法的行人轨迹数据模式聚类
        4.2.1 SOM算法相关研究
        4.2.2 SOM算法应用流程
        4.2.3 基于SOM算法的聚类结果可视化
    4.3 基于同类行为模式的行人互动推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时间序列轨迹数据的行人行为预测
    5.1 基于LSTM的室内行人流量预测
    5.2 基于CPT算法的行人行为轨迹预测
        5.2.1 时序分析在室内与室外行人轨迹中差异性
        5.2.2 基于CPT算法的时序序列分析
        5.2.3 基于CPT算法的时序序列分析结果统计
    5.3 基于改进CPT算法的行人行为轨迹预测
        5.3.1 基于改进的CPT算法流程说明
        5.3.2 基于改进的CPT算法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安卓应用中若干隐私威胁的分析与防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安卓系统简介
        1.2.2 安卓应用简述
        1.2.3 安卓应用中的隐私威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权限的安卓恶意应用检测
        1.3.2 基于传感器数据的隐私泄露研究
        1.3.3 第三方移动统计库的隐私泄露研究
        1.3.4 现有工作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一种基于双层权限特征的安卓恶意应用检测方法
        1.4.2 基于静态污点分析的安卓应用传感器数据使用模式分析及数据保护
        1.4.3 安卓应用中第三方移动统计库的隐私威胁分析与防护
    1.5 论文结构
2 一种基于双层权限特征的安卓恶意应用检测方法
    2.1 引言
    2.2 相关知识背景
        2.2.1 安卓应用的反编译
        2.2.2 Smali文件结构
        2.2.3 权限-API映射表
        2.2.4 基于信息增益的特征选择
        2.2.5 决策树分类器
    2.3 方法设计与实现
        2.3.1 特征集与其描述方式
        2.3.2 恶意应用检测方法
    2.4 实验与结果分析
        2.4.1 实验数据集
        2.4.2 基于信息增益的权限特征选择结果
        2.4.3 检测方法性能比较与实验结果分析
        2.4.4 与其他工作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静态污点分析的安卓应用传感器数据使用模式分析及数据保护
    3.1 引言
    3.2 相关知识背景
        3.2.1 安卓应用使用传感器的方式
        3.2.2 数据污点分析简述
    3.3 传感器数据污点分析工具SDFDdoid的设计与实现
        3.3.1 Dalvik指令格式概述
        3.3.2 面向Smali代码的传感器数据污点传播策略
        3.3.3 传感器数据污点源
        3.3.4 SDFDroid的实现
    3.4 NHGK-DBSCAN传感器数据传播图聚类分析方法
        3.4.1 基于NHGK的传感器数据传播图相似度计算
        3.4.2 DBSCAN聚类算法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5.1 实验数据集
        3.5.2 实验结果分析
    3.6 基于传感器数据使用模式的细粒度访问控制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3.6.1 Xposed框架和VirtualXposed简介
        3.6.2 SensorDataGuardian的设计
        3.6.3 SensorDataGuardian的实现与验证
        3.6.4 性能和功耗开销
    3.7 本章小结
4 安卓应用中第三方移动统计库的隐私威胁分析与防护
    4.1 引言
    4.2 安卓应用中的第三方移动统计库
        4.2.1 安卓应用使用第三方移动统计库的典型方式
        4.2.2 第三方移动统计库收集用户应用内行为数据分析
        4.2.3 移动应用统计分析与网页统计分析之间的不同之处
    4.3 第三方移动统计库收集用户应用内行为数据的识别工具Alde的设计与实现
        4.3.1 第三方移动统计库事件记录API分析
        4.3.2 基于方法调用特征图的混淆API识别方法
        4.3.3 基于数据污点分析的事件记录API参数值静态分析
        4.3.4 基于应用GUI元素优先级的事件记录API参数值动态分析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第三方移动统计库数据集
        4.4.2 应用数据集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第三方移动统计库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4.5.1 ALManager的设计
        4.5.2 ALManager的实现与验证
        4.5.3 性能和功耗开销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贡献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挑战
        1.1.1 研究背景
        1.1.2 面临的挑战
    1.2 产品服务系统的智能化和生态化转型
        1.2.1 转型路径分析
        1.2.2 转型需求分析
        1.2.3 解决方案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分析
    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框架研究现状
        2.1.1 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研究现状
        2.1.2 生态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
    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及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2.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现状
        2.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2.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现状
        2.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2.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态研究现状
    2.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2.4.1 智能产品功能层次聚类与系统生成
        2.4.2 智能产品服务流程图形化建模与量化分析
    2.5 智能生态产品服务交付研究现状
    2.6 研究现状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总体框架
    3.1 引言
    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定义
    3.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3.3.2 智能的特征
        3.3.3 生态的特征
        3.3.4 服务的特征
    3.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3.4.1 智能技术
        3.4.2 用户体验
        3.4.3 市场定位
        3.4.4 商业模式
        3.4.5 关联关系
        3.4.6 联接交互
        3.4.7 生态特征与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3.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研究框架与流程
    3.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3.6.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的定义与演变
        3.6.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的特征体现
        3.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分析
    3.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
    4.1 引言
    4.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4.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拓展特征分析
        4.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特征分析
        4.2.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分析研究框架流程
    4.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4.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业务边界研究
        4.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边界研究
    4.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预测
        4.4.1 客户需求分析方法选择
        4.4.2 基于模糊认知图(FCM)的客户隐性需求挖掘方法
        4.4.3 基于ARIMA模型的客户动态需求预测方法
    4.5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示例验证
        4.5.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4.5.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动态预测
    4.6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
    5.1 引言
    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5.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的问题特征
        5.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框架流程
    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层次结构拓扑分析与建模
        5.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层次分析
        5.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生存系统模型(EVSM)
        5.3.3 基于EVSM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结构建模
    5.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5.4.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思路
        5.4.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演变
        5.4.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生态位分离
        5.4.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评价
        5.4.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冗余机制
    5.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5.5.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机理
        5.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价值空间的拓展
        5.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空间评价
    5.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示例验证
        5.6.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拓扑层次分析
        5.6.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5.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5.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
    6.1 引言
    6.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6.3 智能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6.3.1 主要问题特征与研究思路分析
        6.3.2 智能产品功能模糊层次聚类算法
    6.4 智能产品服务流程建模
        6.4.1 智能产品服务配置框架
        6.4.2 基于服务蓝图的智能产品服务包划分
        6.4.3 基于BPMN图的智能产品服务过程建模
    6.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6.5.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价值交叉补贴
        6.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分析
        6.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传递矩阵
    6.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示例验证
        6.6.1 智能家居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6.6.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智能家居服务流程建模
        6.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6.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
    7.1 引言
    7.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7.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问题特征分析
        7.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研究框架流程
    7.3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规划
        7.3.1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层次分析框架
        7.3.2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与资源的虚拟池化
    7.4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管理
        7.4.1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协同化过程
        7.4.2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渠道
        7.4.3 基于动态共享资源池的智能产品服务资源配置
    7.5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示例验证
        7.5.1 智能家居服务能力规划
        7.5.2 智能家居服务运营管理
    7.6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8.1 案例背景
    8.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框架结构
        8.2.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基础框架
        8.2.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的特征体现
        8.2.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8.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需求分析
        8.3.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8.3.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动态预测
    8.4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解析
        8.4.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拓扑层次分析
        8.4.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8.4.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8.5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设计
        8.5.1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8.5.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流程建模
        8.5.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8.6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交付
        8.6.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能力规划
        8.6.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运营管理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1.1 内容总结
        9.1.2 创新点
    9.2 展望
        9.2.1 不足之处
        9.2.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附录二 模糊层次聚类算法的MATLAB实现
附录三 基于EXCEL的资源动态配置算法实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撰写中和拟投稿论文
    与他人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研究 ——以联奇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商业模式理论
    2.2 关于可穿戴设备产品
    2.3 关于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
第三章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及市场现状
    3.1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现状
    3.2 中国养宠人群特征
    3.3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需求
        3.3.1 硬件需求
        3.3.2 软件需求
    3.4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现状
第四章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4.1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比较
    4.2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盈利模式
    4.3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的问题
    4.4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的核心
第五章 联奇科技的商业模式分析
    5.1 联奇科技简介
    5.2 联奇科技的商业模式
        5.2.1 产品介绍
        5.2.2 商业模式
        5.2.3 推广模式
        5.2.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的建议
        6.1.1 产品建议
        6.1.2 市场策略建议
        6.1.3 盈利模式建议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蓝牙通信的推衍十二导联心电监测原理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心电监测领域的发展与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推衍十二导联心电监测系统原理与技术方案
    2.1 心电测量原理
        2.1.1 心电图介绍
        2.1.2 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
        2.1.3 心电信号特征与噪声
    2.2 推衍十二导联原理介绍
        2.2.1 推衍十二导联原理
        2.2.2 电极接线方式
    2.3 系统整体技术方案
    2.4 采集端各结构组成
        2.4.1 预处理电路
        2.4.2 模拟前端
        2.4.3 微处理器
        2.4.4 无线通信方式选择
        2.4.5 电源模块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集端硬件设计与分析
    3.1 MSP430微处理器
    3.2 ADS1294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3.3 心电预处理电路设计
    3.4 蓝牙无线传输电路设计
    3.5 电源模块设计
    3.6 PCB绘制与实物图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蓝牙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4.1 蓝牙技术综述
        4.1.1 蓝牙技术发展过程
        4.1.2 蓝牙技术特点
    4.2 蓝牙系统体系结构组成
        4.2.1 蓝牙协议组成
        4.2.2 蓝牙协议介绍
    4.3 蓝牙模块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整体软件设计
    5.1 采集端软件设计
        5.1.1 MSP430F149时钟
        5.1.2 端口初始化
        5.1.3 UART初始化
        5.1.4 SPI初始化
        5.1.5 ADS1294初始配置
    5.2 Android客户端软件设计
        5.2.1 蓝牙通信程序设计
        5.2.2 滤波程序设计
        5.2.3 参数设置
        5.2.4 导联切换
        5.2.5 数据保存
        5.2.6 主程序框架设计
    5.3 客户端系统操作介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6.1 频谱分析与数字滤波
    6.2 R波检测与心率计算
    6.3 实验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3G的移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2章.3G、移动电子商务与web2.0发展现状分析
    2.1 3G与3G现状
        2.1.1 3G的提出与优势
        2.1.2 3G的标准
        2.1.3 目前日韩欧美等地3G运营情况
        2.1.4 我国3G现状与困境
    2.2 移动电子商务
        2.2.1 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2.2.2 移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综述
    2.3 Web2.0
        2.3.1 Web2.0下的电子商务模式综述
        2.3.2 Web2.0与3G的相似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基于3G的移动电子商务运用环境分析
    3.1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
        3.1.1 移动通信技术
        3.1.2 无线应用协议WAP
        3.1.3 通用分组业务GPRS
        3.1.4 移动IP技术
        3.1.5 蓝牙技术Bluetooth
        3.1.6 RFID技术与NFC技术
        3.1.7 移动定位技术
    3.2 安全环境分析
        3.2.1 3G下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
        3.2.2 3G下移动电子商务安全策略
    3.3 支付环境分析
        3.3.1 移动支付关系
        3.3.2 手机支付(以运营商为主的支付模式)
        3.3.3 网上银行支付
        3.3.4 第三方支付
        3.3.5 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
    3.4 移动电子商务客户价值
        3.4.1 移动电子商务客户价值概念
        3.4.2 移动电子商务客户价值构成
        3.4.3 移动电子商务客户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基于3G的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分析
    4.1 价值链理论
    4.2 基于3G的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
        4.2.1 移动终端制造商
        4.2.2 移动运营商
        4.2.3 内容/服务提供商
        4.2.4 用户
    4.3 3G下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4.3.1 传统服务
        4.3.2 多媒体短信服务(MMS)和移动定制、移动下载
        4.3.3 移动搜索
        4.3.4 移动定位
        4.3.5 即时通信
        4.3.6 视频电话
        4.3.7 移动广告和移动营销
        4.3.8 手机钱包和手机银行
        4.3.9 手机微博与SNS
        4.3.10 流媒体和手机电视
    4.4 3G下移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4.4.1 移动终端制造商盈利模式
        4.4.2 移动运营商盈利模式
        4.4.3 内容/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以中国移动为例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移动PEST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中国移动竞争环境的结构化分析
    5.3 中国移动SWOT分析
        5.3.1 竞争优势(Strengths)
        5.3.2 竞争劣势(Weaknesses)
        5.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5.3.4 威胁分析(Threats)
    5.4 对中国移动的实证研究
        5.4.1 信度分析
        5.4.2 套餐资费
        5.4.3 增值服务
        5.4.4 手机定制
        5.4.5 用户感知
第六章.结论
    6.1 中国移动盈利模式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
致谢

四、蓝牙技术硬件实现模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蓝牙5.0技术的智能灯泡的设计与实现[D]. 塔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ZigBee的独居老人无束缚照护系统研究[D]. 徐颖超. 重庆大学, 2019(01)
  • [3]基于低功耗单片机的高精度ADC测试平台控制系统设计[D]. 陈丹. 东南大学, 2019(06)
  • [4]基于弗洛姆心理学理论的共享单车人机交互设计研究[D]. 于菡菡. 天津大学, 2019(06)
  • [5]基于室内行人定位轨迹的行为模式识别与分析[D]. 于邓波. 武汉大学, 2019(06)
  • [6]安卓应用中若干隐私威胁的分析与防护方法研究[D]. 刘行.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7]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郑茂宽.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宠物狗可穿戴设备产品商业模式研究 ——以联奇科技为例[D]. 李玲.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9]基于蓝牙通信的推衍十二导联心电监测原理与技术[D]. 黄奇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10]基于3G的移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D]. 徐超. 东华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蓝牙技术的硬件实现方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