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与应用卫星有效载荷系统遥测电学研究

空间科学与应用卫星有效载荷系统遥测电学研究

一、空间科学与应用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的远程电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欢悦[1](2021)在《面向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值守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科研设备远程控制智能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研究人员在实际光纤链路中进行科研实验时,各个设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机房里,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地域障碍、实时获取设备工作状态及各种重要参数(如进入设备前的功率,当前信号质量,波形图,温度等)。因此,设计和研发适用于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化系统对高效管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设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针对传统设备控制智能化程度低和成本高等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值守系统。系统以物联网技术感知机房设备实时信息为基础,着力于解决智能化控制问题,设计实现了设备终端控制平台、数据服务中心平台和设备远程控制平台三个部分。该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设备工作状况等信息,并可以在设备终端直接对设备进行手动操作和管理、或者通过Web控制系统、微信小程序、语音交互系统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管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所做的工作如下:1.设备终端控制平台的设计实现。该平台集成了设备信息采集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其中设备采集系统主要是驱动传感器和各种功能模块对设备机箱内部和链路信息进行采集,核心器件是树莓派,驱动华为4G模块,结合贴片天线来搭建无线网络,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数据服务中心,网络部分包括开机自动连网,断网检测和断网自动重连等功能;设备控制系统主要是将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展示于界面上,界面采用PyQt开发的,可以直接通过触摸设备界面对设备进行控制。同时,系统具有短信预警功能,当设备出现温度过高或与数据服务中心断开连接的情况时,工作人员将会收到预警短信。2.系统数据服务中心平台的设计实现。该平台在系统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借助阿里云物联网平台、自定义搭建Socket服务器和MQTT服务器三个阶段,逐个阶段递进,经长时间测试比较后,最终决定采用MQTT物联网协议搭建服务器来作为数据服务中心平台。数据服务中心平台运行于腾讯云服务器中,向系统设备控制终端和远程控制平台部分提供接口服务,处理来自系统控制终端、Web控制界面、微信小程序和语音交互系统平台的请求服务,收发各平台数据,并将关键性数据信息存储于Mysq1数据库中。3.设备远程控制平台的设计实现。该平台主要分为Web控制系统、系统微信小程序及语音交互系统三个部分。Web控制系统部分是基于PHP、HTML、CSS、JavaScript程序语言实现的,前端采用Ajax技术、表单等方式与后端接口进行数据交互,系统对用户登录、登录拦截、免输入登录、实时检测、设备控制、操作提示、高温及连接断开预警等功能进行了设计实现。系统微信小程序部分使用微信官方的微信开发者工具开发设计的,设计了微信小程序端各控制功能页面,来实现对终端设备实时控制。语音交互系统部分是借助语音识别模块和语音合成播报模块实现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模块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智能值守系统,最终可通过下达语音指令对设备进行控制,并且具有语音询问功能,可询问设备的工作状态等参数。设计的智能值守系统已经在实验室中投入使用,基本满足实际需求,系统运行稳定,工作人员反馈良好。

赵烽群[2](2021)在《空间科学载荷振动传递路径分析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在航空航天领域,包含有主动装置的机械系统数不胜数,同时因为任务的复杂性与力学环境的恶劣性,空间飞行器的振动问题日益引起工程师们的兴趣,各种分析手段也相继被应用到其中。传递路径分析方法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方法,很多工程师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但是,现有的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多以位移、速度、加速度作为输出点的响应,鉴于力的测量难度较大,很少有关于力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的研究之中。由于力的输入直接影响系统的振动响应,分析机械系统之间的支反力更具有价值。本文以某卫星的空间科学载荷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的传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仿真的支反力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出不同工况下输出点支反力的数据,并对空间科学载荷进行支反力路径贡献量分析。首先,根据精度的差别选择传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其理论的研究,明确了激励力获取和结构传递函数获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叠加法的支反力传递路径仿真分析方法。其次,建立包含144条路径的空间科学载荷力学模型的支反力传递路径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建模与模态分析计算得到支反力结构传递函数,利用直接法测得实际的载荷激励,根据提出的支反力传递路径分析方法计算出不同工况下的输出点支反力数据,并对激励源同时运行时的工况进行分析,得到主要的支反力传递路径,对这些路径进行支反力路径贡献量分析,最终得到主要路径的支反力贡献量过大的根本原因。最终,通过搭建试验平台模拟太空无重力环境,对空间科学载荷在不同工况下的支反力输出数据进行采集,将获得的试验数据与仿真分析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支反力传递路径分析方法以及所做的基于仿真的支反力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的正确性。

于兴东[3](2020)在《卫星高精度跟踪指向控制地面仿真系统设计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多飞行器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航天领域提出了空间卫星远程修复的发展设想,以弥补传统修复方式的局限与不足。在空间卫星远程修复系统中,跟踪卫星的跟踪及控制性能对修复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关键技术的突破迫切需要在地面进行可靠、有效的试验测试与验证。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针对跟踪卫星在捕获、跟踪以及远程修复指向控制中关键技术验证问题,提出一套卫星高精度跟踪指向控制地面仿真系统设计方案,并提出了仿真系统的效能评估方法,为仿真系统试验结果的可信度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同时为我国远程修复任务的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有效的仿真分析手段和验证方法。本文首先研究了卫星姿态轨道控制地面仿真试验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卫星姿轨控地面仿真试验中所涉及的理论框架,在介绍气浮台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气浮台的运动学模型与动力学模型;推导了C-W方程,确定了目标卫星与跟踪卫星、修复单元与跟踪卫星以及修复单元与目标卫星的相对运动关系,为之后的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支撑。然后,研究了时空缩比理论并分析了缩比设计对系统精度的影响。在对空间中两卫星相对运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时空缩比理论,综合考虑系统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后,确定了时空缩比系数,分析了空间位置缩比对系统精度带来的影响,从而确保缩比方案的可行性。其次,研究了卫星高精度跟踪指向控制地面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依据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仿真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与试验内容的规划。同时,确定了系统的整体布局,针对系统中所涉及的坐标系,推导了坐标系间的装订关系,然后给出了仿真系统中各个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综合监控软件的开发。最后,为评估所设计的仿真系统的效能,提出了基于AHP和基于改进信息熵的效能评估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AHP的仿真系统效能评估方法,建立起该仿真系统的层次模型;依据层次模型,在完成了对每个相似元所对应的相似度的推导与计算后,由分到总,得到了仿真系统整体的可信度,分析仿真系统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针对层次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信息熵的效能评估方法,依据系统所涉及的两项仿真模拟任务,构建仿真试验信息流图,给出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仿真系统的可行性与仿真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实现对仿真系统的效能评估。

李巧玲[4](2019)在《《美国诺·格公司2017年年报》中英语复杂句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复杂句在商务语篇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商务合同以及企业年报中频繁使用,以传达客观重要的信息,商务语篇中的复杂句可以完整地传达信息,并且展现出清晰的逻辑思维。《美国诺·格公司2017年年报》一书属于金融类文本,是一种商务语篇,作者在翻译该年报的过程中遇到大量的英语复杂句,构成了该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将文中大量的复杂句准确地译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基于《美国诺·格公司2017年年报》一书第一部分中英语复杂句的翻译所做的实践报告。根据翻译时遇到的问题,作者总结了五种英语复杂句的翻译方法:切分法、合并法、移位法、顺译法以及综合法。切分法即在将原文中难译的句子或者词语单独拿出来,译成一个单独的从句甚至一个单独的句子。合并法即合并原文中的语言成分,可以是几个词也可以是分句。移位法即将原文的语言成分前后移位。顺译法即不改变原句的顺序,维持原句的主从关系。综合法即在一种翻译方法行不通需要结合其他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在翻译不同类型的复杂句时,需要根据句子成分和语义进行分析,以便决定采用五种翻译方法中的最合适一种进行翻译。作者通过对该书籍中英语复杂句的归纳以及对其翻译方法的总结,并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汇总,以期为后来译者在翻译此类书籍时提供参考,从而使之译出更为准确、流畅的译文以方便广大读者。

吕良庆[5](2018)在《航天器智能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航天工程领域中,空间数据系统和航天器软件研发面临的现状主要是航天器接口设计多样化,各项目应用协议不统一。外在需求主要表现在用户需求未知、多变、复杂,任务需要的航天器集群、编队、星座、空间组网、天地一体化设计等。需求的日益复杂与航天工程的"快、好、省"的目标是矛盾的,需要通过采用重用技术、在航天器系统设计中引入智能技术来解决。为此迫切需要能够支持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航天器数据管理软件体系架构及其开发模式。本文基于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CCSDS)提出的航天器接口业务(Spacecraft Onboard Interface Service,SOIS)架构,对航天器数据系统智能软件体系架构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以解决智能自主控制、协议统一、重用和可持续等问题。本文首先对CCSDS的SOIS架构及其实例(ESA的SAVOIR、NASA的cFE/cFS以及我国的跟踪实践情况),ECSS的PUS标准,进行了调研和比较,得出重用的特征是模型化和引入EDS技术的数据化设计两点启示。分析了SOIS框架,认为其支柱性技术是即插即用技术和数据管理技术两个方面。在即插即用方面,调研了IEEE1451标准协议族、AFRL的SPA架构实例和SOIS的SEDS实例,梳理了即插即用的思路方法。在数据管理方面,调研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航天工程项目中的智能技术的应用情况,根据文献从能力部署视角归纳总结了智能能力等级的划分,并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思路。本文提出了由即插即用技术和自主控制技术支持智能能力的人字架构模型,给出了基本功能业务模型,梳理了以MIB技术和EDS技术为代表的数据关系和协议栈关系。数据关系表现为三个抽象部件层次(应用、业务、设备)在EDS中的逻辑关系,以及与系统三个组成层次(业务、设备、系统)的MIB对应关系和组织方式上。在即插即用方面,在1553B总线标准通信协议(主要是ECSS-E-ST-50-13C)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初始握手过程和远置终端的EDS设计,形成了具有即插即用特征的通信协议,给出了1553B总线控制器的即插即用设计方案,包括远置终端加入的总线表构建算法、管理数据结构和总线表动态调度的运行控制方式。总线表构建算法采用基于EDS的方法,根据远置终端的通信需求分析、计算、转换得到新的总线表。数据结构的思路是将总线表内容的分析提前到初始化时完成,以提高总线运行时的管控和数据交换的效率,并统一设计。总线表调度采用主总线表加插入消息的方式。对以上综合解决方案进行了时间和适用场合的效果评估,表明该方案形成的总线周期、远置终端接入时间长度等指标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既保持了总线周期的稳定,又提供了即插即用所需要的控制灵活性。该方案解决了1553B总线对远置终端的自动识别和自动配置问题,增强了系统对异构设备的协议适应性。具有即插即用特征的1553B总线在CCSDS-SOIS架构中作为底层子网之一,支持了上层即插即用系统的构建。在智能自主控制方面,给出了自底向上的5阶构建模型,分别是数据注入的接收、任务执行能力、自学习能力、系统自我管理能力、任务自我管理和思考能力。该模型以支持遥操作、通用、重用为目标,基于CCSDS空间包协议,兼容ESA的PUS标准,给出了通用的指令格式和内部数据管理格式和归一化的设计思路,自底向上逐步构建各个层次的通用平台。从智能能力角度,5阶模型支持自动、自治、自主三级智能等级的划分,支持底层(反应)、中层(程序)和高层(思考)三个层次的智能能力表现程度,逐步构建智能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系统自我管理能力、任务自我管理能力和思考能力。为支持和配合上述智能软件体系架构的建设和智能技术的引入,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数据系统标准体系,提出了对航天工程领域软件工程过程的改进设想,即适合于重用且满足现有要求的面向功能的软件工程过程(FO-SEP)3V模型,以及相适应的组织方式和重用体系。该模型能够适应新项目、重用构件和完全重用的研发需要。上述设想可以使软件研发工作摆脱对硬件工作的依赖,同时又可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甚至引领用户需求。本研究课题定位在解决传统航天软件的研发与智能能力增强之间的衔接问题,为支持后续的空间数据系统智能技术部署在航天器上打下了基础。

纪婷钰[6](2016)在《BUSAT-1大学纳星星载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航天活动的迅速发展,使用低成本的微纳卫星进行空间探测成为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微纳卫星的突出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要完成复杂的空间探测任务,使微纳卫星对星载计算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硬件需要完成的任务,也转移由软件完成。因此,星载软件的重要性在微纳卫星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成为深空探测任务完成的关键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星载软件运行的硬件环境:星上综合电子系统,并对各电子设备的功能作了简介。BM3109芯片是在微纳卫星领域中首次使用。其次,分析了软件工程开发模型,根据星载软件开发的特点和对众多软件开发模型的分析,选择一套适用于星载软件的开发模型;在对星载软件功能需求和数据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从硬件驱动层到应用层的软件总体框架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飞行任务模块和任务优先级的划分;制定了从星地通信到星上通信的整套卫星通信协议,对有效载荷科学单元的程控指令进行了解析;对遥测、遥控、数据管理、有效载荷管理、多任务管理、安全管理等任务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完成了代码的编写;为提高星载软件的可靠性,对软件中的一些关键变量进行了三模冗余的容错设计,启用了片内看门狗和片外看门狗,防止程序跑飞造成死机。最后,对软件进行了测试,以及提出了一种简便的三轴磁强计标定方法。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软件的修改。测试结果表明,星载计算机软件设计满足要求,可在地面模拟环境下稳定运行。

卢彦杰,姜鼎,宋明轩[7](2016)在《一种基于新型智能模拟器的小卫星姿轨控测试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提出了新型智能太模、地模等模拟器,并以这种智能化模拟器作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新型小卫星姿轨控测试系统。文章提出的系统一个特点是实现了模拟器的远程控制和远程状态监视,减少了所需的测试人数,降低了测试成本。系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自主检测模拟器工作状态和处理模拟器故障功能,它能在模拟器出现故障时采取断电等措施,保障星上设备和地面设备的安全,提高了卫星测试的安全性。

刘燕松[8](2014)在《星间链路载荷1553B总线数据流管理与实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星间链路(Inter-Satellite link, ISL)作为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系统功能和提升性能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导航系统在战时可用的战略性需要。为了实现星间链路的功能,需要一个有效且稳定的星载数据流管理系统来管理星载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数据总线作为星载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纽带,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1553B总线作是美国军方提出的一种数据传输协议,具有通信速率高、稳定性高和实时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领域,适合作为本系统的数据传输总线。研究基于1553B总线的载荷数据流管理系统对于星间链路的功能实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1553B总线的星载数据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给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功能,介绍了1553B总线的功能、消息结构及数据传输方式,并详细地设计了本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消息格式。为了实现系统的功能,本文采用嵌入式开发板+BU61585架构作为星载数据管理系统功能实现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采用VxWorks嵌入式操作系统。然后详细地描述了系统中远程终端通信模块、总线控制端通信模块、本地信息处理及时间同步模块的工作流程,对各模块进行了软件设计,并使用1553B仿真板卡对各个子地址的收发功能进行了功能性的验证。最后,利用载荷地面测试系统、星载计算机模拟源与数据流管理系统进行联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载荷数据流管理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能够实现对载荷总线数据流的管理,满足系统的功能要求,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达到了课题的预期目标。图32幅,表28个,参考文献61篇。

彭力,吕从民,刘迎春,贺宇峰[9](2013)在《面向空间应用的FC-AE-1553网络拓扑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OPNET仿真平台,建立FC-AE-1553网络的网络控制器、网络终端和交换机的节点模型以及相应的进程模型,构建仲裁环型和交换型两种拓扑网络。针对某型号空间有效载荷系统的特点,进行网络拓扑性能仿真,测试节点数量和消息长度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分析网络吞吐量随着网络负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C-AE-1553网络具备良好的实时性能,其中,仲裁环型网络的传输性能更稳定,适合节点数量较少的场合,交换型网络的实时性能更优,适合节点数量更多的场合。

陈世杰[10](2012)在《月球探测器制动段实时轨道确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探测器软着陆的过程中,发动机的喷气产生复杂的附加推力,动力学模型不易精确建模。针对探测器月球软着陆的工程目标,迫切需要一种近实时的动力落月弧段的定轨方法。本文以机动段动力学模型的精确模制为目标,通过动力学参数的在线标定,实现机动过程的实时轨道确定。以CE-1探测器第三次近月点附近的轨道制动为例,利用国内VLBI网的实时数据,连续标定姿控和轨控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与事后精密定轨的结果相比,该方法计算的制动结束后的轨道长半轴值相差约120m,偏心率相差0.001。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机动过程的轨控程序,提出了差商法标定法。分析轨道制动过程中加速度量的系统跳变趋势,讨论了USB2-wayDoppler测速数据、VLBI时延率数据对轨道机动过程的敏感性,构建测速数据差商观测序列,根据数据是否发生系统跳变趋势,排除野值的干扰信息,判定轨道制动的始末时刻。采用国内VLBI网6条基线的时延率数据,监测确定CE-1三次近月轨道制动的时段。2.针对机动过程的姿控和轨控程序,提出了多维统计检验法,通过构建动力学模型异常和修复动力学模型异常,标定姿控开始时刻和轨控始末时刻。首先以观测量预测残差二次型为基础构建统计检验量,提出移动窗口的多维检验法;其次,采用双检验因子执行检验过程,通过调节高、低置信因子的大小,提高检验量敏感性,并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够精确标定姿控开始时刻;最后,针对连续的姿控轨控程序,建立线性姿控力、平均化轨控推力,采用附加模型补偿方法修正动力学异常,实现了姿控轨控始末时刻的连续在线标定。以CE-1的第三次近月制动为例,采用国内VLBI网的测轨数据,验证了移动窗口的多维统计检验方法。3.分析VLBI各基线数据对轨道制动过程的敏感性。以基线的方向、长度为考虑因素,分析基线的敏感性;以数据的积分关系为考虑因素,分析不同类型数据的敏感型。4.针对机动过程动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动力学参数在线补偿的实时定轨方法。根据实际控制过程,分别建立线性姿控力模型和平均化轨控推力模型,并将机动参数纳入增广系统,推导状态向量对动力学参数的偏导数,在kalman滤波数据处理中,通过离散的观测数据实时估计动力学参数,补偿探测器运动状态的不确定性,实现探测器轨道机动过程的实时定轨。5.归纳总结历次探月软着陆的方式、飞行程序,软着陆飞行的控制推进技术,分析动力学参数补偿方法在制动减速环节实时定轨的可行性。

二、空间科学与应用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的远程电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间科学与应用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的远程电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值守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能值守系统的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智能值守系统的总体方案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智能值守系统的需求分析
        2.2.3 智能值守系统的总体架构
    2.3 系统关键技术
        2.3.1 数据传输协议
        2.3.2 插值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值守系统的控制终端设计
    3.1 引言
    3.2 数据中继模块的设计
        3.2.1 光电检测电路模块的设计
        3.2.2 树莓派的选型与设计
        3.2.3 温度传感器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3 数据控制模块的设计
    3.4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3.4.1 功率采集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4.2 信号采集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5 网络传输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值守系统的数据中心及控制平台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数据服务中心的程序设计
        4.2.1 数据服务中心的服务器搭建
        4.2.2 数据服务中心的接口程序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4.4 系统控制平台的程序设计
        4.4.1 Web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4.2 微信小程序程序设计
        4.4.3 语音交互程序设计
    4.5 短信预警功能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值守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的控制终端部分可用性测试
    5.3 系统的数据中心及控制平台部分可用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空间科学载荷振动传递路径分析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空间科学载荷振动特性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1.2 振动特性分析方法
        1.2.1 有限元法
        1.2.2 统计能量分析
        1.2.3 传递路径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
    2.1 常用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2.1.1 传统TPA
        2.1.2 工作TPA
        2.1.3 OPAX
        2.1.4 不同TPA方法的对比
    2.2 传统TPA方法基本原理
        2.2.1 传统TPA方法理论
        2.2.2 结构载荷获取方法
        2.2.3 结构传递函数获取方法
    2.3 支反力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科学载荷支反力传递路径分析
    3.1 传递路径分析建模
    3.2 有限元建模
        3.2.1 制冷模块有限元建模
        3.2.2 隔振环有限元建模
        3.2.3 空间科学载荷整体有限元建模
    3.3 有限元模态分析与结构传递函数获取
        3.3.1 模态分析理论
        3.3.2 空间科学载荷模态计算
        3.3.3 结构传递函数获取
    3.4 激励力数据采集
        3.4.1 试验准备
        3.4.2 激励力数据采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科学载荷支反力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4.1 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
        4.1.1 支反力数据分析
        4.1.2 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
        4.1.3 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结果
    4.2 机理分析
    4.3 传递路径总贡献量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科学载荷振动传递路径试验分析
    5.1 支反力试验数据采集
        5.1.1 试验准备
        5.1.2 数据采集
    5.2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5.2.1 电机同时运行工况对比
        5.2.2 电机分别运行工况对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卫星高精度跟踪指向控制地面仿真系统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2.2 航天器相对运动轨道运动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卫星姿轨控地面仿真试验理论支撑
    2.1 引言
    2.2 坐标系定义
    2.3 气浮台运动学及动力学建模
        2.3.1 气浮台工作原理
        2.3.2 三轴气浮台运动学模型建立
        2.3.3 三轴气浮台动力学模型建立
    2.4 航天器相对运动轨道动力学
        2.4.1 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及简化
        2.4.2 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的解析解
        2.4.3 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数学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缩比及相关精度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时空缩比原理
    3.3 缩比原理应用与缩比方案确定
    3.4 位置缩比对系统精度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卫星高精度跟踪指向控制地面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组成
    4.3 试验内容规划
    4.4 系统坐标装订
        4.4.1 坐标系定义
        4.4.2 坐标装订关系推导
    4.5 分系统设计与实现
        4.5.1 跟踪卫星模拟分系统设计
        4.5.2 目标卫星模拟分系统设计
        4.5.3 远程修复指向模拟分系统设计
        4.5.4 综合管控分系统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卫星高精度跟踪指向控制地面仿真系统效能评估
    5.1 前言
    5.2 基于AHP的效能评估方法
        5.2.1 基本原理
        5.2.2 实现步骤
        5.2.3 卫星高精度跟踪指向控制地面仿真系统层次模型的建立
        5.2.4 扰动模拟单元相似性分析
        5.2.5 跟踪卫星模拟分系统相似性分析
        5.2.6 目标卫星模拟分系统与远程修复指向模拟分系统相似性分析
        5.2.7 仿真系统整体效能评估
    5.3 基于改进信息熵的效能评估方法
        5.3.1 基本原理与实现步骤
        5.3.2 仿真系统信息流图构建
        5.3.3 影响因素与隶属函数的选取
        5.3.4 效能计算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美国诺·格公司2017年年报》中英语复杂句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任务描述
    1.1 作品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2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描述
    2.3 译后事项
3 案例分析
    3.1 复杂句的概述
        3.1.1 复杂句的定义
        3.1.2 商务文本中复杂句的特点
    3.2 《美国诺·格公司2017年年报》中复杂句的分类
        3.2.1 并列性复杂句
        3.2.2 复合性复杂句
        3.2.3 并列复合性复杂句
    3.3 《美国诺·格公司2017年年报》中复杂句的翻译方法
        3.3.1 切分法
        3.3.2 合并法
        3.3.3 移位法
        3.3.4 顺译法
        3.3.5 综合法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实践总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文与译文
附录B 翻译术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航天器智能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架构的定义
        1.2.2 航天器数据管理系统架构
        1.2.3 星载即插即用技术简介
        1.2.4 航天器智能化
        1.2.5 航天器数据系统架构的比较和分析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航天器智能软件架构
    2.1 航天器智能能力等级
    2.2 人字架构模型
    2.3 架构的组成
        2.3.1 基本业务模型
        2.3.2 MIB、EDS之间的关系
        2.3.3 MIB、EDS的设计思路
    2.4 Pn P设计思路
        2.4.1 PnP信息的配置方式
        2.4.2 PnP的系统建立过程
        2.4.3 PnP设备撤出过程
    2.5 自主控制设计原理
        2.5.1 地面上行遥控数据注入的常规操作过程
        2.5.2 协议栈
        2.5.3 航天器数据管理智能能力的搭建过程
        2.5.4 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平台模型
    2.6 架构模型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1553B总线即插即用解决方案
    3.1 概述
    3.2 1553B总线设计方案基础
        3.2.1 1553B总线标准通信协议
        3.2.2 1553B总线的软件编程
    3.3 1553B总线PnP通信协议
        3.3.1 1553B总线PnP通信协议的约定
        3.3.2 RT子地址的使用约定
        3.3.3 RT EDS的设计
        3.3.4 PnP握手过程
    3.4 BC的PnP设计
        3.4.1 BC的PnP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3.4.2 BC标准数据结构
        3.4.3 总线管理功能设计
        3.4.4 总线表的构建算法
    3.5 RT的PnP设计
    3.6 1553B总线PnP系统层次架构
        3.6.1 1553B总线PnP与SOIS架构的衔接
        3.6.2 1553B总线PnP对上层业务的支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主控制平台的构建
    4.1 概述
    4.2 设计内容
    4.3 数据注入格式设计
        4.3.1 数据注入格式的概念和层次
        4.3.2 数据注入包格式
        4.3.3 航天器数管数据注入的格式和内容
    4.4 第1阶:数据注入接收设计
        4.4.1 数据注入接收特性
        4.4.2 数据注入接收特性的设计
        4.4.3 数据注入接收的工程遥测数据设计
    4.5 第2阶:任务执行能力的设计
        4.5.1 数据注入指令的分析
        4.5.2 指令的执行
        4.5.3 事件表机制的设计
        4.5.4 指令执行的工程遥测设计
        4.5.5 事件表的设计验证
    4.6 第3阶:自学习能力设计
        4.6.1 宏指令格式设计
        4.6.2 宏指令管理
        4.6.3 宏指令工程遥测设计
        4.6.4 宏指令的设计验证
    4.7 数管数据注入的使用效果
        4.7.1 数管指令编码设计和管理规则
        4.7.2 地面数据注入使用规则
        4.7.3 数据注入的遥测数据设计
        4.7.4 使用效果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能力的构建
    5.1 第4阶:底层反应式系统自我管理能力设计
        5.1.1 在线监控的原理
        5.1.2 参数监控表
        5.1.3 参数监控的统一架构
        5.1.4 参数监控的管理
        5.1.5 参数监控的遥测设计
        5.1.6 功能监视和监控算法的设计
        5.1.7 在线监控的设计验证
    5.2 第5阶:中层程序任务自我管理能力设计
        5.2.1 智能能力的建造途径
        5.2.2 航天器智能能力构建
        5.2.3 工作模式设计实例
        5.2.4 任务自我管理能力的构建小结
    5.3 第5阶:高层思考规划能力的讨论
        5.3.1 部署问题
        5.3.2 基础问题
        5.3.3 任务规划调度问题
        5.3.4 自我学习能力的应用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系统的建造方式
    6.1 智能系统在建造方式上面临的问题
        6.1.1 航天软件工程面临的问题
        6.1.2 软件库的部署问题
        6.1.3 软件系统设计的问题
        6.1.4 软件系统测试的问题
        6.1.5 智能能力建设需要的过程
    6.2 标准体系的建立
    6.3 重用过程的建立
        6.3.1 新研项目的FO-SEP
        6.3.2 重用构件的FO-SEP
        6.3.3 完全重用的FO-SEP
        6.3.4 FO-SEP的软件配置管理视角
        6.3.5 FO-SEP给软件开发带来的改变
    6.4 相适应的组织方式
    6.5 重用体系对智能软件研发的支持
    6.6 星地一体的运行体系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7.2.1 底层子网的即插即用设计
        7.2.2 EDS技术的采用和工具链建设
        7.2.3 智能技术的引入
        7.2.4 发展配套的模型化标准体系和软件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和缩略语
    附录A.1 术语
    附录A.2 缩略语
附录B 航天器数管部分请求指令格式实例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BUSAT-1大学纳星星载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QB50项目
        1.1.2 BUSAT-1纳星
    1.2 星载计算机研究现状分析
        1.2.1 嵌入式系统星载计算机
        1.2.2 国内外星载计算机技术
        1.2.3 星载计算机软件系统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BUSAT-1星上电子系统
    2.1 星务管理分系统
    2.2 电源分系统
        2.2.1 太阳能电池阵
        2.2.2 电池
        2.2.3 能源控制器
    2.3 姿控分系统
        2.3.1 磁强计
        2.3.2 陀螺
        2.3.3 磁力矩器
    2.4 测控分系统
        2.4.1 UV应答机
        2.4.2 UV天线
    2.5 有效载荷
        2.5.1 科学单元
        2.5.2 GPS/BD2
    2.6 软件开发环境
    2.7 本章小结
3 星载软件总体设计
    3.1 航天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模型分析
    3.2 需求分析
        3.2.1 卫星任务描述
        3.2.2 星载软件需求分析
    3.3 星载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3.4 任务模块划分
        3.4.1 飞行任务划分
        3.4.2 任务优先级
    3.5 飞行模式设计
        3.5.1 安全模式
        3.5.2 姿控模式
        3.5.3 科学单元模式
        3.5.4 数传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通信协议设计
    4.1 通信协议
    4.2 星上通信协议
        4.2.1 硬件接口类型及分配
        4.2.2 接口驱动设计
    4.3 星地测控通信协议
        4.3.1 AX.25协议
        4.3.2 遥控协议设计
        4.3.3 遥测协议设计
        4.3.4 科学单元脚本协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星载软件详细设计
    5.1 能源管理
        5.1.1 低电量检测
        5.1.2 科学单元过流保护
    5.2 星务管理
        5.2.1 时间管理
        5.2.2 看门狗管理
    5.3 任务管理
    5.4 数据下传
    5.5 遥控指令接收执行
    5.6 数据管理
        5.6.1 BM3109 Flash
        5.6.2 存储空间分配
        5.6.3 存储及搜索方案设计
    5.7 科学单元运行设计
        5.7.1 对星载软件的功能要求
        5.7.2 脚本的运行要求
        5.7.3 脚本运行的实现
    5.8 星载软件可靠性设计
        5.8.1 星载软件故障
        5.8.2 容错星载计算机
        5.8.3 星载软件容错基本方法
        5.8.4 星载软件容错新技术
        5.8.5 BUSAT-1星载软件容错
    5.9 本章小结
6 测试及数据分析
    6.1 星上电子设备性能测试
    6.2 功能模块的测试
        6.2.1 遥测模块测试
        6.2.2 遥控指令的接收、解析和执行
        6.2.3 科学单元模块的测试
        6.2.4 磁强计标定
    6.3 桌面联试
        6.3.1 主要任务
        6.3.2 主要测试步骤
        6.3.3 测试结果分析
    6.4 环境试验
        6.4.1 电磁兼容性试验
        6.4.2 热真空试验
        6.4.3 振动试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星间链路载荷1553B总线数据流管理与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2 星间链路载荷系统1553B数据总线协议
    2.1 星间链路载荷系统
    2.2 1553B总线传输特性
        2.2.1 1553B总线
        2.2.2 1553B总线的消息结构及数据传输方式
    2.3 数据流管理系统消息结构设计
    2.4 数据流管理系统的平台设计
        2.4.1 数据流管理平台总体方案
        2.4.2 数据流管理平台设计
    2.5 本章总结
3 载荷1553B总线数据流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实现
    3.1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
    3.2 远程终端通信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3.2.1 远程终端总体流程
        3.2.2 远程终端模式配置
    3.3 总线控制通信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3.3.1 总线控制总体流程
        3.3.2 总线控制模式配置
    3.4 本地信息处理与时间同步模块设计与实现
        3.4.1 本地信息处理模块
        3.4.2 时间同步模块
    3.5 本章总结
4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4.1 测试条件
    4.2 远程终端通信模块测试结果及分析
    4.3 总线控制端通信模块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总体测试
    4.5 本章总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月球探测器制动段实时轨道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人类探测月球的历程
        1.1.2 中国的探月工程
    1.2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1.5 论文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月球探测器定轨理论与模型
    2.1 时间系统
        2.1.1 常用的时间系统
        2.1.2 各时间系统的关系
    2.2 坐标系统
        2.2.1 地球参考系
        2.2.2 月球参考系
        2.2.3 星载坐标系
        2.2.4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3 USB 测量模型
    2.4 VLBI 测量模型
        2.4.1 VLBI 在航天测控领域的应用
        2.4.2 VLBI 测量原理
        2.4.3 VLBI 观测量对卫星状态量的偏导数
    2.5 巡航段动力学模型分析
        2.5.1 近月空间飞行环境特性
        2.5.2 月球重力场
        2.5.3 月球低轨探测器巡航段运动分析
    2.6 机动段动力学模型分析
        2.6.1 轨道机动
        2.6.2 调姿、动量轮卸载引起附加摄动力
        2.6.3 轨道机动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
        2.6.4 姿态控制力摄动加速度
        2.6.5 动量轮卸载摄动加速度
        2.6.6 轨控推力加速度
    2.7 卫星精密定轨的统计动力学方法
        2.7.1 增广系统
        2.7.2 轨道确定过程中的线性化
        2.7.3 估值方法
第三章 月球探测器姿控和轨控始末时刻的连续在线标定
    3.1 加速度曲线的跳变
    3.2 遥测数据标定法
    3.3 测轨数据的差商标定法
        3.3.1 测速数据的跳变曲线
        3.3.2 差商法
        3.3.3 CE-1 三次近月制动的监测结果
    3.4 统计检验标定法
        3.4.1 动力学模型异常
        3.4.2 动力学模型异常对滤波的影响
        3.4.3 移动窗口的动力学模型异常在线检测方法
        3.4.4 CE-1 第三次近月制动姿控和轨控时刻的在线标定
    3.5 监测数据敏感型分析
        3.5.1 VLBI 系统与 USB 系统的互补性
        3.5.2 VLBI 基线的敏感性
        3.5.3 时延与时延率的敏感性
        3.5.4 基线标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月球探测器制动段的实时轨道确定
    4.1 动力学参数
        4.1.1 动力学参数的定义
        4.1.2 动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
        4.1.3 待估动力学参数选取
    4.2 姿控过程动力学补偿
        4.2.1 姿控过程的增广系统
        4.2.2 姿控过程增广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
        4.2.3 姿控过程增广系统的变分方程
        4.2.4 姿控过程增广系统的 Kalman 滤波
    4.3 基于双参数模型的轨控过程动力学补偿
        4.3.1 轨控过程双参数模型的增广系统
        4.3.2 轨控过程双参数模型增广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
        4.3.3 轨控过程双参数模型增广系统的变分方程
        4.3.4 轨控过程双参数模型增广系统的 Kalman 滤波
    4.4 基于单参数模型的轨控过程动力学补偿
        4.4.1 轨控过程单参数模型的增广系统
        4.4.2 轨控过程单参数模型的增广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
        4.4.3 轨控过程单参数模型的增广系统的变分方程
        4.4.4 轨控过程单参数模型的增广系统的 Kalman 滤波
    4.5 CE-1 第三次近月制动的实时轨道确定
        4.5.1 定轨策略
        4.5.2 制动参数的在线标定
        4.5.3 制动效果的评定
        4.5.4 残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月球探测器软着陆
    5.1 月球软着陆飞行
        5.1.1 从地月转移轨道直接着陆
        5.1.2 从环月轨道降轨后再着陆
    5.2 软着陆过程的定轨、制导和推进技术
        5.2.1 减速制动过程的定轨技术
        5.2.2 垂直降落过程的制导、推进技术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6.2.1 月球探测器软着陆过程的实时轨道监测
        6.2.2 空间机动目标的跟踪和定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空间科学与应用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的远程电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值守系统设计与研究[D]. 谢欢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空间科学载荷振动传递路径分析与试验[D]. 赵烽群.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3]卫星高精度跟踪指向控制地面仿真系统设计及分析[D]. 于兴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美国诺·格公司2017年年报》中英语复杂句的汉译实践报告[D]. 李巧玲.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航天器智能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吕良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8(01)
  • [6]BUSAT-1大学纳星星载软件设计与实现[D]. 纪婷钰.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7]一种基于新型智能模拟器的小卫星姿轨控测试系统[J]. 卢彦杰,姜鼎,宋明轩. 空间电子技术, 2016(02)
  • [8]星间链路载荷1553B总线数据流管理与实现技术研究[D]. 刘燕松. 中南大学, 2014(02)
  • [9]面向空间应用的FC-AE-1553网络拓扑性能研究[J]. 彭力,吕从民,刘迎春,贺宇峰.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09)
  • [10]月球探测器制动段实时轨道确定研究[D]. 陈世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空间科学与应用卫星有效载荷系统遥测电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