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图的域

通过图的域

一、Domains via Graphs(论文文献综述)

宋世达[1](2021)在《非稳定风下FSAE赛车空气动力学与操纵稳定性联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FSAE赛事(Formula SAE)即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迅速发展,赛车的行驶速度逐年提升,赛车空气动力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受到国外内车队的广泛关注。对于赛车而言,气动装置上的气动力通过车身与悬架的传递最终作用在轮胎上,当车轮受到气动装置产生的竖直载荷后,车轮的极限附着能力得到提升,此时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赛车车轮能够承受更大的侧向力和切向力作用,由此可知空气动力学产生的作用效果对操纵稳定性有较为显着的影响。考虑到联合仿真所需要的大量基础数据和计算资源,目前国内外很少有学校在仿真设计阶段考虑气动特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相互作用,但是这种相互作用又时时刻刻发生在赛车上,所以赛车空气动力学和系统动力学联合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吉林大学2019年参加国内赛事的FSAE赛车为研究对象,采用STAR-CCM+、Car Sim软件,将赛车风洞试验、赛车简化模型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赛车系统动力学仿真结合起来,建立了FSAE赛车空气动力学闭环设计流程,进行了非稳定风下赛车气动特性和操纵稳定性的联合研究,同时对FSAE赛车气动参数进行优化。文章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基于FSAE赛车实车风洞试验数据,通过筛选湍流模型、优化边界层网格对赛车整车外流场仿真策略进行改进,改进后的仿真策略仿真值和试验值误差约为6%,为后文不同工况下赛车外流场仿真奠定基础;第二,基于FSAE赛车实际工况,对有无侧风作用两类工况进行仿真,通过研究不同工况下赛车的气动特性,分析各工况气动特性差异的原因,探究各气动装置对整车气动特性的影响,得到各工况赛车的气动参数,为动力学仿真提供数据支持;第三,基于气动仿真数据和赛车总成特性参数,通过Car Sim搭建赛车空气动力学和整车动力学联合仿真模型,根据赛事动态项目,对赛车进行稳态回转仿真、蛇行试验仿真,结合国标QC/T 480-1999对仿真数据进行评价。综合考虑非稳定风作用的影响,对蛇形试验仿真进行了有无侧风作用下的赛车稳定性对比分析,侧风速度大小、侧风作用时间、不连续侧风和侧风方向改变对赛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通过赛车空气动力学和赛车系统动力学的联合仿真研究,实现了非稳定风作用对FSAE赛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的综合预测;第四,总结分析赛车在空气动力学和系统动力学联合仿真中存在的车身姿态变化时赛车气动参数波动较大的问题,对FSAE赛车俯仰工况整车气动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八字环绕仿真、稳态回转仿真、蛇行试验仿真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验证。分析风压中心参考点和气动力分配之间的关系,将整车气动力分配至赛车前后轴,得到气动参数优化后赛车前后轴气动力分配比例,为之后赛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提供指导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结合赛车风洞试验、赛车简化模型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赛车系统动力学仿真,对非稳定风下赛车气动特性和操纵稳定性进行联合仿真研究,分析赛车气动特性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以闭环设计为目的对FSAE赛车气动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气动参数优化后,赛车过弯临界速度升高,赛车操纵性得到提升,八字环绕测试时间减少0.525s,15m/s风速下赛车气动阻力减少2.91%,下压力提升10.48%,俯仰力矩减少82.34%,升阻比提升了14.70%,前后轴负升力分配由36.8:63.2变为43.7:56.3,赛车的升阻特性、气动效率提升效果明显,赛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综合性能得到较大提升。

张廉杰[2](2021)在《基于电磁测深的磁暴感应地电场分布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地磁暴在大地等导电介质将产生磁暴感应地电场,进而作用在输电线路、中性点接地的变压器与大地构成的回路中会产生地磁感应电流,该电流会对电网以及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包括继电保护装置误动,电容器组和静止无功补偿装置过载,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末端交流侧的滤波器过载,系统电压波动等。随着我国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和投入运行,由于特高压输电线路具有输电距离长、单位电阻小等特点,我国电网遭受地磁暴侵扰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研究磁暴对电网的影响,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准确、快速地计算并分析感应地电场分布规律有着重要意义。防治地磁暴灾害的关键在于准确求解磁暴感应地电场分布情况,以往求解磁暴感应地电场分布的方法需要通过由大地电磁测深法进行反演后得到的实际电阻率建立大地电性结构模型,进而应用有限元数值计算等方法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在工程应用上经济性较差。为了省去复杂的建模和计算过程,提高工程计算的经济性,本文引入了在大地电磁测深法中实测得到的电磁测深参数。对中国大陆的实测电磁测深曲线进行统计,并对典型电磁测深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数值变化范围很广的特点,其数值范围从10-0.5到104欧姆不等,且ρxy和ρyx两条电磁测深曲线在高频段曲线类型相近且具有较好的重合性,在低频段则出现明显的分叉现象。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法实测得到的电磁测深数据是与频率一一相对的,在频域下,结合地磁台或地磁测量装置实测出的磁场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出地面感应地电场数值,由此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的计算得到了简化,这为之后讨论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的分布规律奠定了计算基础,同时也为计算电网中的地磁感应电流大小,从而进一步讨论其对电网的影响打下根基。基于04磁暴期间若干地磁台的观测秒数据,根据04年磁暴期间广州地磁台站的地磁数据进行相对地面感应地电场计算,选取计算结果超过阈值的时间段作为所选磁场数据对我国七个地磁台站的相应磁场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通过分析发现,较大的地磁场频域分量幅值集中在10-4~10-3Hz频域之间,这部分频域下的磁场更容易产生较大的地面感应地电场。利用搜集得到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北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计算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分布情况,通过计算发现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分布十分不均匀,且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相较其他地区而言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值更大,东北和西北地区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值较小。

赵永[3](2021)在《蓖麻抗旱性及类受体蛋白激酶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干旱是危害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一个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研究发现: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RLKs)在应对植物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植物中的RLKs由胞外受体结构域(ECLB)、跨膜结构域(TM)、胞内激酶域(PKC)组成,通过ECLB感受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胁迫信号,并将信号传入细胞内,使植物做出应答。蓖麻中含有较多数量的RLKs,但其与干旱胁迫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蓖麻根系为材料,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并对其抗旱性机制展开研究,结果如下:(1)2017001、2017002、2017003、2017004、2017005 和 2017006 蓖麻品系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确定2017005蓖麻品系抗旱能力最强,并对2017005蓖麻品系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PEG-6000处理2017005蓖麻植株3 d至7 d时,根系中H2O2和MDA产生速率随胁迫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同时POD、GR、APX和CAT等抗氧化酶活性也表现出升高趋势。(2)利用RNA-seq对PEG-6000胁迫下的蓖麻根系进行转录组学分析,胁迫3 d时筛选出2926个差异基因(DEGs),7 d时筛选出1516个DEGs,复水4 d时筛选出1 1 1个DEGs。GO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胁迫响应、信号传递、抗氧化等生物学过程。KEGG pathway分析表明:DEGs参与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苯丙烷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二萜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谷胱甘肽代谢、光合生物碳固定。(3)利用iTRAQ对PEG-6000胁迫下的蓖麻根系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胁迫3 d时筛选出318个差异蛋白质(DAPs),7 d时筛选出190个DAPs,复水4 d时筛选出100个DAPs。CO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APs可分为20类,其中数量最多的DAPs主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修饰,其次是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内物质运输、次生产物的合成及分解代谢。同时利用KEGG pathway分析发现:DAPs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4)对蓖麻根系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进行关联分析,共获得95个差异基因,其中大部分DEGs与DAPs正相关,但表达丰度存在差异。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关联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参与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氧化磷酸化代谢、氨基酸合成和分解代谢。以上结果表明:蓖麻在受到干旱胁迫时,除了初级代谢参与应答胁迫外,次级代谢在蓖麻胁迫应答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5)基于组学数据筛选出4个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SPKATPK2、CDPK33、CDPK26和SPKBSK7),在PEG-6000胁迫下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了改变。对4个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PKATPK2、CDPK33和CDPK26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而SPKBSK7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质。同时对4个基因的过表达拟南芥植株抗旱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PKBSK7-3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抗旱能力最强,同时对ABA和甘露醇胁迫较为敏感,而且SPKBSK7基因的过表达蓖麻植株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此外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到与SPKBSK7蛋白质相互作用的SAP3蛋白质,并测定两个蛋白质的亲和力为KD=18.8 nM,因此推测SPKBSK7过表达蓖麻植株的抗旱能力,主要是SPKBSK7与SAP3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增强了蓖麻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姬广兴[4](2020)在《未来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及旱涝灾害动态的地理计算》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习近平主席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一个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也明确的提出了黄河流域依然有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难题。气候变化加剧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导致黄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亟待在全球环境变化这一大背景下分析黄河流域的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评估黄河流域未来时期平均径流、洪涝灾害(Q95极端径流)以及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可以为制定改善该区域环境条件的政策和保证该区域高质量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4个部分:(1)基于黄河流域的气象观测和径流观测数据,采用Budyko假设定量分析了气候因素(降水、蒸发)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头道拐、花园口和利津站径流发生变化的贡献比例;(2)建立了适用于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水分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和气候因素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敏感性,得到了降水、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变化与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定量关系,清晰的展示出气候因素(降水、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机制;(3)首先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得到现状延续(LUC1)和生态保护(LUC2)情景下黄河流域205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然后分别模拟得到了RCP-LUC1(现状延续)和RCP-LUC2(生态保护)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0-2060年)黄河流域的径流量,并从平均径流量、季节径流量占比、月径流量占比和洪涝灾害(Q95极端径流量)4个方面分析了与基准期(1970-1990年)径流的差异情况;(4)利用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同时计算得到了黄河流域未来时段(2021-2099年)的干燥指数(Aridity index,IA)和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index,SPEI),利用两种干旱指数协同评估了黄河流域未来时段的气象干旱情况及趋势。得到了以下结论:(1)人类活动是导致黄河流域径流减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头道拐、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都在70%以上,分别为84.07%、73.27%和83.27%;在气候因素方面,降水对黄河流域径流减少的影响比参考蒸发量对黄河流域径流减少的影响更为显着,降水和蒸发对头道拐、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4.90%和1.02%,26.69%和0.04%,17.18%和-0.45%。(2)耕地、林地、草地对黄河流域径流增加的影响排序为耕地>草地>林地。(3)降水变化比例与四个水文站21年来平均径流和Q95极端径流量的变化率成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函数关系。此外,还可以发现降水变化比例对年平均径流量变化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对Q95极端径流量变化率的影响程度。降水变化比例与四个水文站春季和冬季径流占比成向下的抛物线响应函数关系,与四个水文站夏季和秋季径流占比成向上的抛物线响应函数关系。(4)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增长值与利津和三门峡水文站平均径流和Q95极端径流量的变化率成向上的抛物线响应函数关系,与头道拐和唐乃亥水文站平均径流和Q95极端径流量的变化率成向下的抛物线响应函数关系。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上升都会导致夏季和秋季的径流量占比增长,而都会导致春季和冬季的径流量占比显现为明显减少的趋势,这表明气温升高会加剧径流量年内分布的集中程度,致使水资源分配更加的不均衡,会增加春季和冬季干旱的风险。(5)相较于基准期(1970-1990年),RCP-LUC1(现状延续)和RCP-LUC2(生态保护)两种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0-2060年)黄河流域水文站点的平均径流量都呈现增长趋势,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也趋于增大。(6)RCP-LUC1(现状延续)和RCP-LUC2(生态保护)两种情景下,黄河流域21世纪中期(2040-2060年)四个水文站春季径流量占比都显示为减小的趋势,冬季径流量占比都趋于增长,而夏季和秋季径流量占比增减不一。(7)RCP-LUC1(现状延续)和RCP-LUC2(生态保护)两种情景下,黄河流域21世纪中期(2040-2060年)四个水文站月径流量占比趋于减小的月份发生在4月、5月、6月、7月和10月,月径流量占比趋于增长的月份发生在1月、2月、8月、9月和12月。(8)相较于RCP-LUC1(现状延续)情景,RCP-LUC2(生态保护)情景下平均径流量增幅更大,但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却有所降低。(9)黄河流域未来时期的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随着辐射强迫水平的升高,黄河流域表现为干旱加剧的区域范围日益增长,干旱加剧速度也日益增大。兰州~头道拐区域和黄河中游区域是未来时期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夏季是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

姜文[5](2020)在《机载多通道SAR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主动式微波遥感设备,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能力。SAR成像算法通过对静止目标的回波信号进行距离向和方位向的二维匹配滤波处理,来获得聚焦的SAR图像。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运动目标更具有价值和意义。无论在军事应用领域还是民事应用领域,对运动目标检测和聚焦成像都是十分必要的。机载单通道SAR运动目标处理系统,虽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是难以抑制杂波,对淹没在杂波之内的运动目标没有处理能力。机载多通道SAR系统的发展,为多通道SAR运动目标信号处理提供了可能。而且,机载多通道SAR系统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灵活组装,不仅可以构建沿航向多通道和跨航向多通道,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二维分布的基线,为运动目标处理提供了更多空域自由度,有利于运动目标检测和成像。因此,多通道SAR运动目标处理系统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SAR动目标处理技术发展的同时,运动目标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通常,SAR处理的运动目标是只具有二维速度的地面运动目标。但是,随着低空飞行器的普及和高机动目标的出现,运动目标具有了三维速度,甚至三维加速度。因此,针对三维运动目标的SAR检测和成像算法也是值得研究的。本论文围绕机载多通道SAR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实际顺轨干涉SAR数据中存在的干涉相位误差问题,本文建立了几何模型,详细分析了载机姿态误差对顺轨干涉相位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顺轨干涉相位校正算法,该算法不依赖载机运动参数和外部数据,而是通过合理的分块和适当的迭代对顺轨干涉相位进行校正,校正后的顺轨干涉相位符合顺轨干涉相位分布规律,有利于运动目标的检测。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且结合实际SAR数据与已有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体现了该算法的先进性。(2)针对运动目标的三维速度对SAR成像影响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径向-方位向-法向”坐标系下的机载SAR三维运动目标成像模型,分别分析了运动目标的三个速度分量对SAR成像结果的影响。径向速度通过多普勒模糊对SAR成像产生影响,方位向速度和法向速度通过改变多普勒调频率对SAR成像产生影响。本文给出了三个速度分量对SAR成像影响的数学表达式,结合仿真实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为三维运动目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3)针对三维运动目标的法向速度无法估计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种“L型”基线的机载多通道SAR系统,提出了一种运动目标方位向速度和法向速度的联合估计算法。该算法在距离-多普勒域提取各个通道的运动目标数据,进行共轭相乘并提取相位,利用线性拟合得到一阶项系数,然后,根据该系数可以同时估计出运动目标的方位向速度和法向速度。该算法的优势在于,在距离-多普勒域处理运动目标数据,可以避免了多通道SAR图像之间的配准过程,提高运算效率;并且,该算法对信噪比、信号提取长度要求较低,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稳定性。通过仿真实验和对比实验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4)针对三维运动目标的处理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机载多通道SAR三维运动目标处理系统,包括多通道运动目标检测、运动目标三维速度估计以及运动目标成像等处理过程。其中,运动目标三维速度估计算法将多普勒解模糊算法和方位向与法向速度联合估计算法进行结合,可以对运动目标的三维速度进行估计,不受多普勒模糊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和真实数据,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本论文依托中科院空天院的微波成像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现有的机载SAR系统和丰富的SAR真实数据,针对实际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桂香[6](2020)在《京津冀鲁豫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共3省2市作为研究区,利用excel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从区域、省级、市级三级尺度分析了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总量变化,同时展示了人均和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及水平的时空变化,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 2000-2015年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绝大部分省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显着提升,人均和地均医疗卫生水平波动上升。从区域角度来看,医疗卫生资源占全国比重较为稳定,人均医疗卫生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地均医疗卫生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从省域来看,山东省所占比重最大,而人均和地均医疗卫生水平以北京市最高。从市域来看,各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波动上升,其中北京市医疗卫生总量在其他市域前列;2000-2015年,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高值区从无到有,低值区分布逐年缩小,最后稳定在区域南部河南省市域,并且市域间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分配逐渐公平;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不断提高,高值区和较高区分布案范围逐年扩大,以天津市和焦作市为稳定的中值分布区。(2)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均预期寿命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从区域来看,区域居民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居民健康水平。从省域来看,北京市居民健康水平始终高于其他省市,并且稳步提升。从市域来看,2000-2015,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高值区分布逐年缩小,低值区逐年扩大,人均预期寿命高值区在2015年达到最大,以区域东部山东省市域为集中分布区,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临沂市-德州市-滨州市为大片集中分布区。市域居民健康水平高值区和较高区分布范围逐年扩大,低值区和较低区分布逐年缩小直至消失,区域东部居民健康水平状况良好,为高值区和较高区集中分布区,市域间差距逐年缩小,居民健康水平不算提升。(3)人均与地均医疗卫生水平各项指标与居民健康水平各项指标均通过相关性检验,但是省域来看,地均医疗卫生水平较人均医疗水平显着性更强;市域指征居民健康的负向指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与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及水平呈负相关,而指征居民健康水平的正向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和居民健康水平与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及水平呈正相关。各指标通过散点图以及拟合效果图发现,医疗卫生资源及综合水平对健康各指标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而过了临界值影响逐渐减小。通过逐步回归,排除共线性影响,孕产妇死亡率与人均医疗机构、人均医疗床位数及地均医疗床位数呈负相关;婴儿死亡率与人均医疗床位数及地均医疗床位数呈负相关,人均卫生技术人员与及地均医疗床位数与人均医疗床位数呈正相关;居民健康水平则与人均卫生技术人员及地均医疗床位数呈正相关。(4)市域卫生资源和居民健康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发现,卫生资源各项指标与卫生资源综合水平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不依赖于人均医疗床位数和地均卫生技术人员的变化,其中人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主要影响区域南部市域,自西南向东北影响逐渐减小;人均和地均卫生资源水平则对中部市域影响较小;人均医疗机构和地均医疗机构对区域南部市域基本无影响,并且呈现出自西南向东北影响逐渐增大的趋势。

李宇[7](2020)在《热效应对涡轮泵空化流动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发动机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部件,提高其运行安全性、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超低比转速的涡轮泵转速高、入口压力低、容易发生空化且以液氧、液氢等低温流体作为输送介质,低温流体在空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热力学效应,所以会对泵内空化流动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涡轮泵内空化流动中热力学效应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现有等温空化模型进行修正,并以典型模型(翼型、文丘里管)为模型研究了有无热效应下的空化流动特性,通过与实验对比验证了热效应空化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热效应空化模型所得结果更加符合实验结果,热效应的存在会使得空化当地温度降低,减小空化区域的汽相体积分数,同时会抑制空化的发展,使得空泡体积有所减小;在能量损失方面,热效应的存在使得流域内能量损失减小,其中主要是由于由速度梯度引起的耗散损失减小。(2)分别采用等温、热效应空化模型对涡轮泵进行了定常数值模拟,以期研究热效应对涡轮泵内空化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空化数范围内,热效应对涡轮泵的外特性影响不大;热效应的存在不会改变空化发生的位置,但会减小空化区域的汽相体积分数;空泡周围的湍流强度会影响到热力学的作用,当湍流强度较大时,热效应会使得空泡破裂有所延迟,从而会增大空泡体积,表现出不利的一面,当湍流强度较小,热效应会抑制空化的发展,使得空泡体积有所减小,表现出有利的一面;在能量损失方面,热效应主要影响了由速度梯度引起的能量损失,当热效应表现出有利的一面时,热效应的存在使得这部分能量损失有所减小。(3)在同一工况点对涡轮泵进行有无热效应的非定常计算,对各个流域的压力脉动频率组成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有无热效应的压力脉动情况。研究表明涡轮泵流域的压力脉动主要来源于动静干涉,热效应对此种频率影响不大;在诱导轮-离心轮流域存在着由空化引起的脉动频率,一种是空泡的周期性脱落引起的脉动频率,另一种是空泡周期性发生、溃灭引起的脉动频率,热效应的存在会影响此种由空化引起的脉动频率,具体表现为使得空泡脱落频率有所降低,空泡周期性发生、溃灭频率有所增加。

何靖[8](2020)在《大气边界层风场及高耸结构表面风压大涡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建筑往高耸方向和大跨方向的发展,建筑对风荷载的敏感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风洞试验存在消耗成本较大、试验准备阶段耗时较长、采用缩尺比模型会带来相似比问题和布置的测点数目受限等问题。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法,所需的时间和费用都比风洞试验少,数值模拟可以构造与实际尺寸相同的计算模型,可以得到整个计算流域内所有变量的值及变量的发展历史,且结果非常直观。其中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是目前计算风工程中研究湍流运动的一种重要技术。本文主要对广州CGB-2在建风洞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和吸热塔高耸结构的表面风压进行大涡模拟研究。采用大涡模拟技术及被动模拟装置对广州CGB-2风洞的风场进行调试。采用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Random Number Recycling Method,RNRM)作为大涡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对高耸结构周围流场分布特性、涡激振动及采用破风圈的气动措施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广州CGB-2风洞试验段的全尺度模型,采用尖劈和粗糙元的被动模拟装置对风洞中大气边界层流场进行大涡模拟研究。首先,对同济TJ-2风洞试验段C类地貌被动模拟装置进行大涡模拟,验证了采用大涡模拟技术和被动模拟装置来模拟风洞中大气边界层风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其次对广州CGB-2风洞试验段的尖劈和粗糙元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对风洞的平面布置进行了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CGB-2风洞试验段进行风场调试,最终给出了我国规范中四类地貌的尖劈和粗糙元的尺寸及布置。2.采用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作为大涡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并对无模型计算域和有CAARC模型计算域两种工况进行大涡模拟研究,将无模型计算域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规范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处来流条件的正确性。将有CAARC标准模型计算域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采用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作为大涡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的适用性与准确性。3.采用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作为大涡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对吸热塔高耸结构进行大涡模拟研究,通过分析在不同塔顶风速下不同截面高度处的流场及升力系数的频谱特性,确定了该吸热塔高耸结构发生涡激共振的实际临界塔顶风速为63m/s。并探究采用破风圈的气动措施对降低风荷载的抗风效果,破风圈能够有效地破坏吸热塔的旋涡脱落,降低结构表面的横风向风荷载,避免结构发生横风向的涡激共振。4.利用大涡模拟获得吸热塔高耸结构表面测点的风压时程,并对其进行风振响应分析,探究塔顶风速、风向角、阻尼比和破风圈对风振响应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风向角下吸热塔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的分析,确定了该结构最不利风向角为75°风向角。在各风向角下,旋涡脱落引起的横风向风振响应较大。随着塔顶风速的增加,风振响应也逐渐增大。随着阻尼比的增加,塔顶位移、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逐渐减小,阻尼比为0.15%~1%时对风振响应的影响较大,故将其作为吸热塔高耸结构的阻尼比取值范围。采用破风圈后风振响应明显降低且降低的平均幅度达39.3%,设置破风圈能够有效地减小甚至消除吸热塔高耸结构的横风向涡激共振的影响。

张依姗[9](2020)在《生物柴油/乙醇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推动工业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开发利用可替代环保型生物燃料的同时,研究燃油液滴的蒸发和破碎对于改善燃料雾化效果、提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以及降低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实际价值。混合生物燃料含气液滴的微爆效应能够使燃油得到充分雾化,并且使发动机缸内的燃烧及排放特性得到显着优化。本论文以单个生物柴油/乙醇混合燃料含气液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含气液滴仿真模型,开展了常温时含气液滴内气泡生长及微爆特性的研究,然后在考虑传热传质的基础上,进行了高温含气液滴蒸发及微爆特性的研究,以及高温运动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首先,在建立生物柴油/乙醇含气液滴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应用VOF方法对常温时含气液滴内气泡生长及液滴微爆过程进行了研究,探究并分析了气泡内外压差、液滴初始半径比、液滴配比对含气液滴气泡生长和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常温时气泡生长过程由气泡内外压力差主导,同时气泡初始半径比和不同配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泡的生长过程;气泡内外压力差越大、气泡初始半径比越小、含气液滴中燃料等体积混合时越有利于含气液滴的微爆。其次,开展了高温环境下含气液滴内气泡生长、液滴蒸发及微爆的研究,探究了高温时生物柴油/乙醇含气液滴的微爆历程,以及微爆过程中气泡的生长特性、液滴的蒸发特性和微爆特性,对高温时温度对含气液滴内气泡生长、液滴蒸发和微爆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气泡内外压力差越大、气泡初始半径比越小、含气液滴中燃料等体积混合时,越有利于促进含气液滴的微爆。最后,研究了高温运动含气液滴的微爆历程,探究了不同气流速度及不同环境温度下生物柴油/乙醇含气液滴在微爆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不同气泡内外压差、不同初始气泡半径以及不同液滴配比下气流速度对运动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气动力是主导高温运动含气液滴发生形变和微爆的关键因素,气流速度和环境温度等均会影响到含气液滴的蒸发和微爆特性。图91幅,表4个,参考文献80篇。

彭秀钟[10](2020)在《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性能数值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是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是承受荷载的主体,基体起保护纤维、防止纱线滑移和传递荷载的作用。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好、损伤容限高等优点,还克服了叠层复合材料在厚度方向上抗冲击性能差、容易出现分层的缺陷,表现出优异的抗侵彻性能,在航空航天、结构防护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三维机织复合材料试验成本高、试验周期长,目前通常建立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实体模型,在已知纤维和基体的基本力学性能条件下,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预测不同机织参数下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为了准确预测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综合考虑面域、内域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以三维层层正交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仿真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Micro-CT图像对纱线横截面形状和纱线轨迹作出合理假设,利用纺织建模软件Tex Gen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实体模型进行参数化建模,分别建立不带填充经纱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和带填充经纱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实体模型。根据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特点将复合材料分为内域和面域两部分,分别提取代表性体积单元(内胞、面胞),其中面胞模型采用组合面胞的形式建模,用六面体网格对代表性体积单元进行离散,并对其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2)基于内胞和组合面胞模型通过数值分析预测三维层层正交角联锁碳纤维/环氧树脂机织复合材料的宏观弹性常数,与试验结果对比,讨论了不同方向荷载作用下内胞中纱线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并研究纱线扭转角、纤维体积分数、纬纱间距、织物层数等参数变化对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常数的影响规律。(3)建立组分材料的损伤模型,将损伤模型编入到ABAQUS用户定义材料子程序UMAT中,分别对三维层层正交角联锁碳纤维/环氧树脂机织复合材料内胞和组合面胞模型进行渐进损伤数值模拟,经体积加权平均后预测复合材料经向和纬向的单轴拉伸强度,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具有相同破坏模式的单元随加载过程的分布情况研究复合材料的渐进损伤过程,并进行了纱线扭转角、纬纱间距等参数变化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单轴拉伸强度影响规律研究。

二、Domains via Graph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omains via Graphs(论文提纲范文)

(1)非稳定风下FSAE赛车空气动力学与操纵稳定性联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赛车风洞试验及仿真策略确定
    2.1 FSAE赛车风洞试验
        2.1.1 试验赛车及方案
        2.1.2 风洞试验
    2.2 数值模拟
        2.2.1 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
        2.2.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2.2.3 车辆空气动力学模型
    2.3 仿真策略确定
        2.3.1 几何建模
        2.3.2 面网格划分
        2.3.3 计算域设置
        2.3.4 网格无关性验证
        2.3.5 湍流模型与边界层的选择
        2.3.6 仿真策略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工况下FSAE赛车气动特性分析
    3.1 气动工况的选择与划分
    3.2 无侧风作用下赛车气动特性分析
        3.2.1 基础车身姿态下FSAE赛车外流场仿真分析
        3.2.2 俯仰工况FSAE赛车外流场仿真分析
    3.3 侧风作用下赛车的气动特性分析
        3.3.1 侧风工况仿真方法的选择
        3.3.2 侧风作用下FSAE赛车外流场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工况下FSAE赛车操纵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1 基于CARSIM的 FSAE赛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4.1.1 软件介绍
        4.1.2 车体总成建模
        4.1.3 空气动力学系统建模
        4.1.4 动力及传动系统建模
        4.1.5 制动系统建模
        4.1.6 转向系统建模
        4.1.7 悬架系统建模
        4.1.8 轮胎系统建模
        4.1.9 仿真工况选择
    4.2 稳态回转试验仿真
        4.2.1 道路模型及驾驶员模型建立
        4.2.2 稳态回转试验评价方法
        4.2.3 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价
    4.3 蛇行试验仿真
        4.3.1 道路模型及驾驶员模型建立
        4.3.2 蛇行试验评价方法
        4.3.3 无侧风作用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价
        4.3.4 侧风作用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SAE 赛车气动参数优化探究
    5.1 气动参数优化及验证
        5.1.1 气动力优化方案
        5.1.2 气动力优化方案的操纵稳定性验证
        5.1.3 气动力矩优化方案
        5.1.4 气动力矩优化方案的操纵稳定性验证
        5.1.5 最终优化方案与base工况对比分析
    5.2 气动优化方案分析与汇总
        5.2.1 优化前后整车气动特性对比及风压中心求解
        5.2.2 风压中心参考点和气动力分配的关系
        5.2.3 气动优化方案汇总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电磁测深的磁暴感应地电场分布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地磁暴感应地电场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与数据应用
    2.1 大地电磁测深基本原理
    2.2 电磁测深数据的获得
    2.3 电磁测深数据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暴期间磁场数据的应用处理
    3.1 地磁场数据来源
    3.2 磁暴脉冲的选取
    3.3 磁暴脉冲的傅里叶变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分布特性分析
    4.1 概述
    4.2 磁暴期间中国广域地区地面感应地电场计算结果
        4.2.1 东北地区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分布
        4.2.2 华北地区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分布
        4.2.3 西北地区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分布
        4.2.4 三华地区磁暴地面感应地电场分布
    4.3 磁暴期间中国广域地区地面感应地电场分布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蓖麻抗旱性及类受体蛋白激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蓖麻
        1.1.1 蓖麻简介及应用
    1.2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
        1.2.1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
        1.2.2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
    1.3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研究概况
    1.4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1.5 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干旱胁迫下蓖麻的表型及生理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培养条件
        2.1.3 试验试剂
        2.1.4 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2.2 试验方法
        2.2.1 干旱处理方法
        2.2.2 光合作用和呼吸速率测定
        2.2.3 H_2O_2和丙二醛(MDA)测定
        2.2.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旱胁迫下蓖麻的表型变化及抗性品系筛选
        2.3.2 PEG-6000胁迫下蓖麻生理指标测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PEG-6000胁迫下蓖麻根系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生物信息相关数据库和软件
    3.2 试验方法
        3.2.1 PEG-6000处理蓖麻植株方法
        3.2.2 蓖麻根系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3.2.3 蓖麻根系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3.2.4 蓖麻根系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关联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蓖麻根系转录组学分析
        3.3.2 蓖麻根系蛋白质组学分析
        3.3.3 蓖麻根系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关联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干旱胁迫下蓖麻类受体蛋白激酶功能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植物培养
        4.1.3 菌株和载体
        4.1.4 试验试剂
        4.1.5 培养基配置方法
    4.2 试验方法
        4.2.1 组学数据验证
        4.2.2 类受体蛋白激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蓖麻根系总RNA提取
        4.2.4 mRNA反转录合成cDNA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
        4.2.6 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
        4.2.7 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遗传转化拟南芥
        4.2.8 转基因拟南芥抗旱性分析
        4.2.9 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遗传转化蓖麻
        4.2.10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组学数据验证
        4.3.2 类受体蛋白激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类受体蛋白激酶亚细胞定位
        4.3.4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4.3.5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抗旱性分析
        4.3.6 SPKBSK7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3.7 SPKBSK7基因遗传转化蓖麻植株
        4.3.8 蛋白质相互作用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未来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及旱涝灾害动态的地理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下径流响应的研究进展
        1.2.2 气候变化下气象干旱的研究进展
        1.2.3 土地利用变化下径流响应的研究进展
        1.2.4 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研究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1 研究意义
        1.5.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第三章 黄河流域历史时期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
    3.1 黄河流域径流量与气候因素的变化趋势
    3.2 突变分析
    3.3 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3.4 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3.5 小结
第四章 黄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
    4.1 基于Arc GIS软件建立SWAT模型
        4.1.1 DEM数据
        4.1.2 土地利用数据
        4.1.3 土壤数据
        4.1.4 气象站点数据
    4.2 SWAT模型运行与参数率定及验证
    4.3 土地类型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4.4 气候因素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4.4.1 降水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4.4.2 日最高气温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4.4.3 日最低气温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下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及洪涝灾害预估
    5.1 黄河流域未来时期气象要素变化
        5.1.1 未来时期降水量变化
        5.1.2 未来时期最高气温变化
        5.1.3 未来时期最低气温变化
    5.2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模拟
    5.3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黄河流域径流变化预估
        5.3.1 RCP-LUC1(现状延续)情景下黄河流域未来径流变化模拟
        5.3.2 RCP-LUC2(生态保护)情景下黄河流域未来径流变化模拟
    5.4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黄河流域洪涝灾害预估研究
        5.4.1 RCP-LUC1(现状延续)情景下黄河流域未来洪涝灾害预估研究
        5.4.2 RCP-LUC2(生态保护)情景下黄河流域未来洪涝灾害预估研究
    5.5 径流模拟的不确定分析
        5.5.1 参数率定对径流模拟的不确定影响
        5.5.2 气候模式对径流模拟不确定影响
        5.5.3 土地利用模拟对径流模拟的不确定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黄河流域未来干旱评估
    6.1 气候模式数据精度验证
    6.2 黄河流域未来降水量和参考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6.3 基于干燥指数(IA)的黄河流域未来气象干旱评估
    6.4 基于SPEI的黄河流域未来气象干旱评估
    6.5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地理计算的定义
    IDRISI17 软件操作过程
    Arc SWAT软件操作过程
科研经历与成果
致谢

(5)机载多通道SAR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与现状
        1.2.1 星载SAR系统
        1.2.2 机载SAR系统
        1.2.3 其他SAR系统
    1.3 SAR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进展
        1.3.1 单通道SAR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1.3.2 多通道SAR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1.4 SAR运动目标成像算法研究进展
        1.4.1 运动参数估计
        1.4.2 距离徙动校正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SAR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SAR成像基本原理
    2.3 SAR运动目标成像模型分析
    2.4 SAR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原理
        2.4.1 频域滤波法
        2.4.2 顺轨干涉
        2.4.3 CFAR检测
    2.5 SAR运动目标成像算法原理
        2.5.1 参数估计
        2.5.2 距离徙动校正
        2.5.3 聚焦成像和目标定位
    2.6 SAR运动目标处理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2.6.1 SAR运动目标处理基本流程
        2.6.2 SAR运动目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载SAR顺轨干涉相位校正算法
    3.1 引言
    3.2 机载顺轨干涉SAR姿态误差模型
        3.2.1 载机姿态误差对基线的影响
        3.2.2 基线误差对顺轨干涉相位的影响
        3.2.3 仿真分析
    3.3 机载顺轨干涉SAR基线误差校正算法
        3.3.1 算法原理
        3.3.2 仿真分析
    3.4 实际数据处理结果
        3.4.1 相位误差校正
        3.4.2 相位噪声抑制
        3.4.3 相位CFAR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载SAR三维运动目标成像分析
    4.1 引言
    4.2 机载SAR三维运动目标成像模型
    4.3 径向速度对SAR运动目标成像的影响
        4.3.1 多普勒模糊数为零且模糊多普勒中心频率不为零
        4.3.2 多普勒模糊数不为零且模糊多普勒中心频率为零
        4.3.3 多普勒模糊数不为零且模糊多普勒中心频率不为零
    4.4 横向速度对SAR运动目标成像的影响
        4.4.1 方位向速度对成像的影响
        4.4.2 法向速度对成像的影响
        4.4.3 方位向速度与法向速度对比分析
    4.5 仿真分析与验证
        4.5.1 不同径向速度的运动目标SAR成像仿真
        4.5.2 横向速度对运动目标SAR成像的影响
        4.5.3 三维速度对运动目标SAR成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载多通道SAR运动目标方位向和法向速度联合估计算法
    5.1 引言
    5.2 机载多通道SAR运动目标成像模型
    5.3 方位向速度和法向速度联合估计算法
        5.3.1 算法原理
        5.3.2 算法流程
    5.4 方位向速度和法向速度联合估计算法精度分析
        5.4.1 运动目标信号提取
        5.4.2 系统参数
    5.5 仿真实验
        5.5.1 算法有效性
        5.5.2 算法精度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载多通道SAR三维运动目标处理系统设计与验证
    6.1 引言
    6.2 多通道运动目标检测
        6.2.1 多通道SAR运动目标成像模型
        6.2.2 仿真分析
    6.3 运动目标三维速度估计
        6.3.1 径向速度估计
        6.3.2 横向速度估计
    6.4 运动目标成像
    6.5 仿真分析
    6.6 实际数据处理结果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京津冀鲁豫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 理论背景
        (2) 现实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1 数据来源
        1.2.2 数据处理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国内研究
        (1) 医疗卫生资源时空变化研究
        (2) 关于居民健康水平的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 关于医疗卫生资源的研究
        (2) 关于居民健康水平的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
        1.5.1 区域位置与自然环境
        1.5.2 社会经济状况
2 京津冀鲁豫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时空变化
    2.1 医疗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1.1 省域变化
        2.1.2 市域变化
    2.2 医疗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2.1 省域变化
        2.2.2 市域变化
    2.3 卫生技术人员的时空变化
        2.3.1 省域尺度卫生技术人员变化
        2.3.2 市域尺度变化
    2.4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评价
        2.4.1 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
        2.4.2 地均医疗卫生资源
    2.5 本章小结
3 京津冀鲁豫地区健康水平的时空分布
    3.1 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1.1 省域变化
        3.1.2 市域尺度
    3.2 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2.1 省域变化
        3.2.2 市域变化
    3.3 人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分布
        3.3.1 省域变化
        3.3.2 市域变化
    3.4 居民健康水平评价
        3.4.1 省域变化
        3.4.2 市域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京津冀鲁豫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时空关系
    4.1 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相关关系
        4.1.1 省域相关关系
        4.1.2 市域相关关系
    4.2 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4.2.1 省域回归分析
        4.2.2 市域回归分析
    4.3 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地理加权回归
        4.3.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地理加权回归
        4.3.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地理加权回归 1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7)热效应对涡轮泵空化流动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空化热效应研究现状
        1.2.2 涡轮泵空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计算模型及模拟策略
    2.1 基本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2.1.1 基本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2 空化模型及考虑热效应的空化模型
        2.2.1 空化模型
        2.2.2 考虑热效应的空化模型
    2.3 流域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2.3.1 翼型流域模型及网格划分
        2.3.2 文丘里管流域模型及网格划分
        2.3.3 涡轮泵流域模型及网格划分
    2.4 数值计算边界条件设置
    2.5 网格无关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模型空化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及验证
    3.1 翼型空化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3.1.1 翼型外特性对比分析
        3.1.2 翼型空泡形态对比分析
        3.1.3 相间质量传输速率对比分析
        3.1.4 翼型熵产对比分析
    3.2 文丘里管空化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3.2.1 文丘里管外特性对比分析
        3.2.2 文丘里管空泡形态对比分析
        3.2.3 相间质量传输速率对比分析
        3.2.4 文丘里管熵产对比分析
    3.3 液氧介质下文丘里管空化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3.3.1 外特性对比分析
        3.3.2 空泡形态对比分析
        3.3.3 相间质量传输速率对比分析
        3.3.4 熵产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介质下涡轮泵空化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4.1 外特性曲线验证
    4.2 常温水下热效应对空化流动影响分析
        4.2.1 外特性及水力损失对比分析
        4.2.2 叶轮内流场对比分析
        4.2.3 导叶内流场对比分析
    4.3 液氧介质下热效应对空化流动影响分析
        4.3.1 外特性及水力损失对比分析
        4.3.2 叶轮内流场对比分析
        4.3.3 导叶内流场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效应对涡轮泵压力脉动特性影响研究
    5.1 非定常数值模拟策略
    5.2 压力脉动测点布置
    5.3 不同流域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5.3.1 吸水室流域压力脉动分析
        5.3.2 诱导轮流域压力脉动分析
        5.3.3 离心轮流域压力脉动分析
        5.3.4 无叶区及扩压叶栅流域压力脉动分析
        5.3.5 蜗壳压出室流域压力脉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大气边界层风场及高耸结构表面风压大涡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大气边界层风场
        1.2.1 大气边界层风场特性
        1.2.2 风洞中大气边界层模拟技术
        1.2.3 大气边界层模拟试验调试方法研究
    1.3 风对高耸结构的作用
        1.3.1 高耸结构的横风向风振研究
        1.3.2 高耸结构的CFD研究
    1.4 大气边界层数值模拟方法
        1.4.1 直接数值模拟法(DNS)
        1.4.2 雷诺时均法(RANS)
        1.4.3 大涡模拟法(LES)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涡模拟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基本理论
        2.1.1 基本控制方程
        2.1.2 大涡模拟湍流模型的基本方程
        2.1.3 亚格子尺度模型
        2.1.4 控制方程求解
    2.2 计算参数设置
        2.2.1 计算域的设置
        2.2.2 网格划分
        2.2.3 时间步长
    2.3 数值模拟方法
        2.3.1 循环预前模拟法
        2.3.2 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
    2.4 加载入流信息的UDF接口
        2.4.1 入流UDF接口的编制
        2.4.2 并行计算UDF接口的编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CGB-2 风洞中风场的被动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3.2.1 模型的选取
        3.2.2 数值验证
        3.2.3 结果比较
    3.3 被动模拟装置初步设计
        3.3.1 尖劈及粗糙元设计
        3.3.2 平面布置设计
        3.3.3 数值建模
    3.4 规范中四类地貌风场的调试
        3.4.1 风洞风场模拟的相关指标
        3.4.2 A类地貌风场的模拟
        3.4.3 B类地貌风场的模拟
        3.4.4 C类地貌风场的模拟
        3.4.5 D类地貌风场的模拟
        3.4.6 四类地貌风场调试信息整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大涡模拟的高耸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4.2.1 大气边界层流场的模拟
        4.2.2 CAARC标准模型的模拟
    4.3 高耸结构风洞模拟方法
        4.3.1 工程背景
        4.3.2 计算域设置以及网格划分
        4.3.3 求解方法及边界条件设置
        4.3.4 后处理方法
        4.3.5 计算结果分析
    4.4 高耸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
        4.4.1 模态分析
        4.4.2 共振风速的计算及判别
        4.4.3 塔顶风速对风振响应的影响
        4.4.4 阻尼比对风振响应的影响
        4.4.5 破风圈对风振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生物柴油/乙醇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柴油的应用发展现状
        1.2.2 含气液滴微爆国外研究现状
        1.2.3 含气液滴微爆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含气液滴流场仿真模型的建立
    2.1 含气液滴气液两相流动数学模型
        2.1.1 控制方程的建立
        2.1.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2.2 相界面追踪方法
        2.2.1 VOF方法
        2.2.2 两相流界面捕捉方法
    2.3 含气液滴物性参数的确定
    2.4 网格独立性分析及模型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常温时含气液滴内气泡生长及微爆特性的研究
    3.1 常温时含气液滴内气泡生长及微爆过程
    3.2 含气液滴内气泡生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气泡内外压差对气泡生长过程的影响
        3.2.2 液滴初始半径比对气泡生长过程的影响
        3.2.3 液滴配比对气泡生长过程的影响
    3.3 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气泡内外压差对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
        3.3.2 液滴初始半径比对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
        3.3.3 液滴配比对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高温时含气液滴蒸发及微爆特性的研究
    4.1 高温时气泡生长及含气液滴蒸发和微爆过程
    4.2 温度对含气液滴内气泡生长及液滴蒸发的影响分析
        4.2.1 不同气泡内外压差下温度对气泡生长及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4.2.2 不同初始气泡半径下温度对气泡生长及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4.2.3 不同液滴配比下温度对气泡生长及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4.3 温度对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分析
        4.3.1 不同气泡内外压差下温度对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
        4.3.2 不同初始气泡半径下温度对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
        4.3.3 不同液滴配比下温度对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高温运动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研究
    5.1 高温运动含气液滴的微爆历程
    5.2 高温运动含气液滴的形态变化
        5.2.1 不同速度下含气液滴的形态变化
        5.2.2 不同环境温度下含气液滴的形态变化
    5.3 气流速度对高温运动含气液滴生长及微爆特性的影响
        5.3.1 不同环境温度下流速对含气液滴生长及微爆特性的影响
        5.3.2 不同气泡内外压差下流速对含气液滴生长及微爆特性的影响
        5.3.3 不同初始气泡半径下流速对含气液滴生长及微爆特性的影响
        5.3.4 不同液滴配比下流速对含气液滴生长及微爆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性能数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1.2.2 细观结构建模
        1.2.3 宏观弹性常数预测
        1.2.4 渐进损伤数值模拟
        1.2.5 其它力学性能数值仿真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建模
    2.1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组成与几何模型
    2.2 建模方法
        2.2.1 纺织建模软件介绍
        2.2.2 建模方案和流程
    2.3 不带填充经纱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实体模型
        2.3.1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区域划分
        2.3.2 基于Micro-CT图片的几何参数测量
        2.3.3 面域经纱宽度变化规律
        2.3.4 细观实体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4 带填充经纱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实体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3.1 多尺度法介绍
    3.2 内胞与组合面胞模型及其纤维体积分数
    3.3 周期性边界条件
        3.3.1 周期性边界条件的推导
        3.3.2 周期性边界条件的施加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常数预测
    4.1 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
    4.2 基于有限元法的宏观弹性常数预测方法
        4.2.1 网格划分与单元类型选择
        4.2.2 宏观弹性常数的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收敛性分析
        4.3.2 预测值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4.3.3 单胞内纱线的变形与应力分布
    4.4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宏观弹性性能的参数影响研究
        4.4.1 纱线扭转角与纤维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常数的影响
        4.4.2 纬纱间距对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常数的影响
        4.4.3 纬纱层数对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常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单轴拉伸渐进损伤数值模拟
    5.1 组分材料的损伤模型
    5.2 渐进损伤分析有限元实现方法
        5.2.1 隐式算法与显式算法比较
        5.2.2 增量迭代法
        5.2.3 渐进损伤分析流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宏观应力-应变曲线
        5.3.2 单轴拉伸渐进损伤过程
    5.4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渐进损伤参数影响研究
        5.4.1 纱线扭转角对单轴拉伸强度的影响
        5.4.2 纬纱间距对经向拉伸强度的影响
        5.4.3 网格尺寸对数值结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四、Domains via Graphs(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稳定风下FSAE赛车空气动力学与操纵稳定性联合研究[D]. 宋世达.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电磁测深的磁暴感应地电场分布特性分析[D]. 张廉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蓖麻抗旱性及类受体蛋白激酶功能研究[D]. 赵永.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未来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及旱涝灾害动态的地理计算[D]. 姬广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机载多通道SAR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算法研究[D]. 姜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0(06)
  • [6]京津冀鲁豫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D]. 马桂香.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热效应对涡轮泵空化流动影响机理研究[D]. 李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大气边界层风场及高耸结构表面风压大涡模拟研究[D]. 何靖. 东南大学, 2020
  • [9]生物柴油/乙醇含气液滴微爆特性的仿真研究[D]. 张依姗.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性能数值仿真研究[D]. 彭秀钟.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通过图的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