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蒙古中侏罗世神经翅目昆虫化石—Xinidae(英文)

中国内蒙古中侏罗世神经翅目昆虫化石—Xinidae(英文)

一、中国内蒙古中侏罗世脉翅目昆虫化石—新科(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陈培超,魏丽馨,毛有明,师超凡,王小兵,杨强[1](2021)在《侏罗纪中阶普草蛉的修订及中生代草蛉科的演化》文中认为普草蛉属MesypochrysaMartynov,1927隶属于脉翅目草蛉科昆虫中的绝灭亚科篱草蛉亚科,是该科中最为古老的属。该属内种间的主要区分特征有前翅亚前缘基横脉0–2支; Rs支脉7–26支; m-cu横脉2、3支; CuA+MP末端4–7栉状分支; 1A和2A二分叉或不分叉。该属的中阶普草蛉Mesypochrysa intermedia Panfilov, 1980鉴定特征主要为前翅亚前缘基横脉1支; Rs约14分支;具1m-cu横脉; CuA+MP末端6栉状分支; 1A和2A不分叉。该种此前已发现多块标本,均为前翅,仅有一块归于中阶普草蛉(近似种)Mesypochrysacf.intermedia的残缺标本NIGP 161886保存有后翅。本文基于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村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地层中新发现的保存有近乎完整前后翅的标本,补充修订了中阶普草蛉的种征,并对中阶普草蛉(包括近似种)标本存在的问题,普草蛉属与中生代其他属的差异,以及该属内各物种的鉴定特征进行了讨论。

师超凡,王永杰,杨强,彭媛媛,任东[2](2015)在《中生代脉翅目昆虫多样性演化》文中认为脉翅目昆虫是全变态类昆虫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最古老的脉翅目昆虫化石发现于距今2.75亿年的二叠纪早期地层。脉翅目昆虫有完整的化石记录,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发现。其中,中生代是脉翅目昆虫一个重要的辐射时期,无论在科级阶元还是种级的分化上,该时期脉翅目昆虫化石的丰富度以及分异度都远远超过其它地质历史时期,而且出现了大量中生代特有的类群。因此,中生代脉翅目昆虫化

李龙凤,史宗冈,任东[3](2013)在《魔蜂科化石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魔蜂科(Ephialtitidae)被认为是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Insect,Hymenoptera,Apocrita)无腹柄的原始类群,属于寄生蜂类。1903年,Meunier最早报道了魔蜂科产于西班牙晚侏罗世的一个新属种(侏罗魔蜂Ephialtites jurassicus),拉开了魔蜂科化石研究的序幕。迄今为止,该科被发表描述已有21属84种,分布于9个国家。本文统计了世界上已记载的魔蜂科化石记录、地理分布及地质年代,初步总结魔蜂科昆虫化石的组成特征和系统演化关系,并提出魔蜂科化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王梅,傅彤,史宗冈,任东[4](2012)在《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简史与现状(昆虫纲)》文中研究表明详细回顾和综述了世界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化石研究简史,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说明了不同地质时期主要广腰亚目化石的分类单元以及分布特点。简要介绍了广腰亚目化石昆虫发展趋势及广腰亚目昆虫群落特征。初步分析了目前该类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李晓波[5](2011)在《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文中研究说明1大兴安岭北部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兴安岭群的划分和对比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分布很广,前人对其建立的“兴安岭群”基本含义明确,本文认为应继续作为一个正式“群”级地层单位使用。本文使用的兴安岭群含义如下:分布在大兴安岭及邻区的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不整合于晚侏罗世之前形成的地层之上,为扎赉诺尔群及相当煤系地层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覆盖。其使用范围限于整个大兴安岭地区(包括隆起区和盆地:大杨树盆地、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二连盆地),向西、向北为国界所限,向东至松辽盆地边界,向南至西拉木伦河并与燕—辽晚中生代火山岩带的金岭寺群、热河群等可以横向对比。长期以来,兴安岭群的组级地层单元划分存在较多争议,划分方案众多,对比关系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鉴了前人划分地层小区的思路,根据兴安岭群的岩性组合及变化、发育时代等特征,以及研究程度、出露情况等其他因素,建立大兴安岭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区划为:①龙江—呼玛小区(大兴安岭北部东坡),②阿尔山—额尔古纳小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③海拉尔盆地小区,④二连盆地小区,⑤翁牛特旗—乌兰浩特小区(大兴安岭南部)。各小区的组级地层单元使用独立的地层系统以保持岩石地层单元的区域特性,尽量避免地层名称跨区使用易引起的争议和混乱。大兴安岭北部西坡阿尔山—额尔古纳小区的地层序列较为齐全,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尺,本文重新厘定的地层序列为:下亚群—塔木兰沟组(J2-3,基性火山岩)、吉祥峰组十木瑞组(J3-K1?,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上亚群—瓦拉干组(K1,中基性火山岩)、上库力组(K1,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伊列克得组(K1,中基性火山岩夹煤系地层)。上述下亚群(160-131 Ma)总体可与冀北—辽西的金岭寺群对比,上亚群(130-110 Ma)可与热河群(不含沙海组和阜新组)对比,但不是完全的等时对比。下亚群上部的时代可能与热河群下部(张家口组、大北沟组)相当,但是从岩石地层格架的角度来看适宜划分在下亚群。兴安岭群纵向上至少发育三个分别从基性到酸性演化的火山作用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基性和酸性组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指状穿插(或同时异相)关系,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第一旋回相当于冀北—辽西的髫髻山期—张家口期两个火山旋回,所以也存在进一步划分的可能性,分别对应蒙古国东戈壁盆地的晚中生代同裂陷旋回最初的2个(SR1和SR2);第二旋回相当于辽西义县期火山旋回;第三旋回相当于辽西大兴庄火山旋回以及松辽盆地营城期火山旋回。每两个顺次的旋回之间也不是截然的关系,有时有一定过渡性。本文定义和划分的兴安岭群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湖相沉积十分发育,是中国海拉尔盆地、二连盆地、蒙古国东戈壁盆地等的主要生油层位,有些类型的火山岩(如:气孔玄武岩)也可能成为有利的油气储层。同期地层向东部松辽盆地以及黑龙江省东部逐渐变为陆相含火山—沉积岩及煤地层、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具有形成天然气的条件和潜力。2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兴安岭群下亚群上部产热河生物群早期组合(Nestoria-Sentestheria组合,相当于冀北的Nestoria-Keratestheria叶肢介动物群),上亚群产热河生物群中期和晚期组合。都是与热河生物群分布核心区域(燕辽地区)非常相似的类型。龙江-呼玛小区的九峰山组下部产典型的热河生物群中期组合:Eosesthria-Ephemeropsis trisetalis-Lycoptera组合。阿尔山-额尔古纳小区的上库力组产热河生物群中期组合中的Arguniella, Lycoptera等化石。阿尔山-额尔古纳小区的伊列克得组产软骨硬鳞鱼类北票鲟科的Yanosteus sp和弓鳍鱼类中华弓鳍鱼科的Sinamia sp.,这一鱼类组合与辽西九佛堂组的鱼类组合相当,地层时代也相符。伊列克得组孢粉和植物大化石都反映了裸子植物比较占优势,总体面貌与Heer于1876年报道的俄罗斯阿穆尔地区(Amurlandes)植物群非常类似。本文总结统计了近期公开发表的兴安岭群火山岩高精度同位素年龄59个,结果表明其地质时代为160-110Ma,下亚群时代主要在160-140Ma之间,上亚群集中在130Ma-120Ma之间。整体在125Ma左右达到高峰,这一期火山岩在全区分布较广。兴安岭群的同位素年龄与整个中国东部的火成岩活动时代特征基本一致。因为国际年代地层表中侏罗系和白垩系界线年龄未定,而且岩石地层具有穿时普遍性特点,两个亚群分别对应但不绝对限定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3北票鲟科和中华弓鳍鱼科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对比意义中华弓鳍鱼科在早白垩世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多个地方性鱼群中都有出现,说明Lycoptera-Peipiaosteus鱼群(包括酒泉盆地Jiuquanichthy鱼群)、Mesoclupea-Paraclupea鱼群(包括日本石彻白鱼群、胁野鱼群、和韩国洛东鱼群)以及泰国早白垩世鱼群有密切联系,是东亚地区早白垩世自成一个古生物地理区系的证据之一。北票鲟科可能只存在于热河生物群的北部分布区(大兴安岭北部、蒙古国、俄罗斯外贝加尔)和核心区(燕辽地区),说明它们有相对更紧密的水系联系和更相似的古环境背景。中华弓鳍鱼科化石已知时代延限为早白垩世B arremian-Albian期,在Aptian期达到了最大分布范围。广泛的分布、集中的时代延限、以及鲜明的鉴定特征,使得中华弓鳍鱼科化石非常有助于提高大区域地层对比的精度,或提供很好的验证,其中的中华弓鳍鱼属是亚洲东部大范围地层对比的标志化石之一。相比较中国西北、东南沿海、日本、韩国等其他热河生物群分布区,热河生物群北部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的脊椎动物组合最为接近。北部分布区到核心区的空间距离超过上述西部和东部至核心区的距离,具有相似的生物群可能因为它们具有更加相似的古地理和古气候背景来解释。它们都位于前人划分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兴安火山盆地区“,早白垩世“温带—温暖带植物群分布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亚热带-暖温带半潮湿叶肢介动物地理区”,其他分布区都不在上述之内。不过,北部区和核心区早白垩世的古气候可能并没有前人认为的那么温暖,根据近期一些新的资料。4早白垩世陆地脊椎动物群的比较早白垩世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具备特异埋藏特征的脊椎动物群在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均有分布,它们是中国燕辽地区热河生物群、甘肃昌马盆地下沟动物群(属于热河生物群)、意大利Pietraroia生物群、西班牙Las Hoyas生物群、巴西Santana生物群和阿根廷Lagarcito翼龙动物群。具重要古气候、古生态意义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极地动物群(Victorian Polar Biota)和俄罗斯外贝加尔早白垩世Baissa生物群(也属于热河生物群)都具备成为脊椎动物特异埋藏型化石库的潜力。热河生物群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极地生物群虽然相隔甚远,生物群也没有密切的亲缘演化关系,但却各自繁衍了结构相似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代地球气候的大环境是温暖为主,导致维多利亚极地生物群虽然在早白垩世位处极地,却形成了与现今中、中高纬度气候相似的温带气候。燕辽—大兴安岭—外贝加尔地区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的古地理背景是大面积的火山构造高地,推测当时古海拔可能类似现今长白山地区。所以没有因位处中纬度而气候温暖,却因为古海拔的因素而存在一定时期寒冷的温带气候。古纬度和古海拔的各自影响,使得维多利亚极地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获得了相似的古气候条件,从而繁衍出相似的古生态系统。这种古气候控制因素的确立,再结合近期一些学者对热河生物群定量古气候研究的结果—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存在寒冷气候,可以解释关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假说和热河生物群古生态特点存在所谓“矛盾”的问题。早白垩世这些特异埋藏动物群的形成,可能各自都有特殊的成因条件和机制,包括热河生物群的不同产地和层位,也要分别分析,避免一概而论。大兴安岭北部以及甘肃昌马盆地的一些剖面记录了早白垩世湖泊环境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但地层和沉积特征显示没有受到火山作用的影响,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否可用CO2驱动湖泊喷发模式解释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今后寻找热河生物群化石不但要继续关注已经被证明是良好条件的火山—沉积地层,类似国外Santana和Las Hoyas生物群的碳酸盐岩型沉积条件也要充分重视。中国西部宁夏下白垩统六盘山群、甘肃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中都有大量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应该在这些地区注意是否存在含化石的纹层状碳酸盐岩。

孙全[6](2009)在《内蒙古宁城和辽宁西部古生物地质遗迹评价及保护区划》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宁城县与辽西地区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着名的道虎沟生物群与辽西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精美。宁城县古生物化石遗迹主要分布于道虎沟剖面现场以及土门、小铜匠沟、西三家、柳条沟、东五家、西五家、七家、王营子和朝阳山等十处地点。辽西热河生物群分布于辽宁西部地区晚侏罗—白垩纪地层。其中主要的古生物化石主要分布于义县地区、北票四合屯、凌源地区、朝阳上河首等地。通过对宁城、辽西及其邻区含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基本特征、类型、分布以及两地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宁城道虎沟生物群化石主要赋存于与辽西海房沟组相当的髫髻山组-九龙山组地层中,义县组在道虎沟并不发育。土门、小铜匠沟、西三家、柳条沟等地区的古生物化石赋存在义县组中,属于热河生物群。而辽西地区和冀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主要分布在义县组和九佛堂组的下部,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要早于热河生物群的时代,是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为了便于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更好地管理,对内蒙宁城与辽西地区化石资源进行评价和保护区划,这样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的建立和合理划分将促进当地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保障,并且给当地地质公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保护区划主要将宁城与辽西古生物化石出露地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确定各级保护区面积和坐标范围。完成两地化石资源分布图和分级保护区划图,并建立MapGIS属性库,将化石数据包括:化石点编号、出露地点、出露层位、坐标、化石种属名称、化石图片等信息入库。

李艳丽[7](2009)在《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长翅目蚊蝎蛉科昆虫化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陆相地层发育良好,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该地区中生代地层盛产数量丰富、保存精美的化石,其中昆虫化石的数量大、种类繁多,诸如:鞘翅目、蜚蠊目、脉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长翅目化石,为研究昆虫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简要回顾了长翅目中蚊蝎蛉科化石昆虫的地质历史和研究现状;总结蚊蝎蛉科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探讨了蚊蝎蛉科的起源、演化、系统发育、起源地与迁移扩散等问题。文中重点对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收藏的蚊蝎蛉科化石作了系统分类,描述鉴定了6属(美丽蚊蝎蛉属Formosibittacus Li,Ren&Shih,2008;侏森蚊蝎蛉属Jurahylobittacus Li,Ren&Shih,2008;华美蚊蝎蛉属Decoribittacus gen.nov.;卡拉蚊蝎蛉属Karattacus Novokshonovo 1997;派纳蚊蝎蛉属PreanabittacusNovokshonov,1993;奇异蚊蝎蛉属Decoribittacus gen.nov.)10种(多斑美丽蚊蝎蛉Formosibittacus macular Li,Ren&Shih,2008;微弯美丽蚊蝎(新种)Formosibittacushypocyrtus.sp.nov.;无斑侏森蚊蝎蛉Jurahylobittacus asticus Li,Ren&Shih,2008;美脉华美蚊蝎蛉(新属新种)Decoribittacus euneurus gen.et sp.nov;斑点华美蚊蝎蛉(新属新种)Decoribittacus stictus gen.et sp.nov;四脉华美蚊蝎蛉(新属新种)Decoribittacusquadrinervis gen.et sp.nov.;长翼卡拉蚊蝎蛉(新种)Karattacus longialatus sp.nov.;简单派纳蚊蝎蛉(新种)Preanabittacus simplex.sp.nov.;异脉奇异蚊蝎蛉(新属新种)Euryobittacus heteroneurus gen et sp.nov.;二脉奇异蚊蝎蛉(新属新种)Miribittacus binervisgen et sp.nov。以上所有的化石保本全部采自于中侏罗世的九龙山组,保存于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

高太平[8](2009)在《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具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该地区陆相地层发育完好,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主要的陆生化石主要采自中侏罗世的九龙山组和晚侏罗世的义县组地层。在这些化石中,昆虫化石十分丰富,为研究昆虫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昆虫的地质历史及进化路线,总结了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在阐述膜翅目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意义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广腰亚目昆虫的起源、演化及系统发育。文中重点对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收藏的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共描述鉴定了一个新亚科野树蜂亚科Rudisiricinae,6新属:华美长节蜂属Abrotoxyela gen.nov.,美丽短鞭叶蜂属Abrotoma gen.nov.,复合短鞭叶蜂属Synaptotoma gen.nov.,奇异短鞭叶蜂属Paradoxotoma gen.nov.短锯蜂属Brachyoxyela gen.nov.,野树蜂属Rudisiricius gen.nov.,13新种:东方似花长节蜂Anthoxyela orientalis sp.nov,光滑华美长节蜂Abrotoxyela calvata gen.et sp.nov.,多毛华美长节蜂Abrotoxyelamulticiliata gen.et sp.nov.,玲珑短锯蜂Brachyoxyela brevinodia gen.et sp.nov.,苗条短锯蜂Brachyoxyela gracilenta gen.et sp.nov.,支短鞭叶蜂Xyelotoma macroclada gen.et sp.nov.,斑短角叶蜂Xyelocerus diaphanus gen.et sp.nov.,李联短鞭叶蜂Synaptotoma limi gen.et sp.nov.,南希异叶蜂Paradoxotoma tsaiae gen.et sp.nov.,健美短鞭叶蜂Abrotoma robusta gen.et sp.nov.,大头野树蜂Rudisiricius cephalotus gen.et sp.nov.,巨节野树蜂Rudisiriciuscrassinodus gen.et sp.nov.,优美野树蜂Rudisiricius celslls gen.et sp.nov.。本文对所有新属新种进行详细描述,标本的鉴定与描绘主要是借助于LeicaMZ12.5显微镜及附带的绘图臂绘制出标本的形态特征图。线条图借助CorelDraw 12.0、Illustrator CS210.0以及Photoshop CS2 10.0完成。研究标本均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顾俊杰[9](2009)在《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我国东北中生代直翅目昆虫化石的产地、地质年代及其典型地层剖面,回顾了哈格鸣螽总科化石昆虫的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直翅目昆虫的地质历史。总结了哈格鸣螽的外部形态、生物学特性,并介绍了哈格鸣螽及直翅同昆虫的起源、演化及系统发育。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所收藏的化石标木和已有的文献系统记述了我国东北地区中牛代直翅日哈格鸣螽总科化石昆虫3科6属9种,其中包括2新属,6新种,一个新纪录种:6属:拟杜非鸣螽新属Tuphellopsis gen.nov.,伊斯法鸣螽属Isfaroptera Martynov,1937,似雅尚鸣螽属Ashangopsis Lin,Huang&Nel 2008,奇异阿博鸣螽属Allaboilus Ren & Meng 2006,刀状阿博鸣螽,新属Scalpellaboilus gen.nov.,S形阿博鸣螽属,Sigmaboilus Fang,Zhang & Wang,2007;9种:棕色S形阿博鸣螽Sigmaboilus fuscus Gu,Zhao & Ren 2009,奇异S形阿博鸣螽Sigmaboilus peregrinus Gu,Zhao& Ren 2009,狭长刀状阿博鸣螽Scalpellaboilus angustus gen.et sp.nov.,巨大奇异阿博鸣螽新记录Allaboihls.gigantuss Ren & Meng 2006,强壮奇异阿博鸣螽新种Allaboilus.robustus sp.nov.,长脉奇异阿博鸣螽新种Allaboilus longus sp.nov.多叉似雅尚鸣螽Ashangopsis multifurcata sp.nov.,多脉伊斯法鸣螽Isfaroptera Potyneura sp.nov.,卵形拟杜非鸣螽Tuphellopsis ovalis gen.et sp.nov.并对所有新属新种进行详细描记,用实体显微镜LEICA MZ12.5对化石进行观察研究,用软件CorelDraw 12绘制昆虫线条图,并利用软件PhotoshopCS2进行辅助制图研究标本均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进化与遗传演变重点实验室

黄建东[10](2009)在《中国中生代晚期蜉蝣目化石研究及水生昆虫群落演替分析》文中提出位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的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和辽西早白垩统义县组地层产有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其中就有丰富的昆虫化石。它们对于揭示昆虫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本文介绍了我国东北中生代晚期蜉蝣目昆虫化石的产地、地质年代及其典型地层剖面,回顾了世界蜉蝣目昆虫化石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蜉蝣昆虫的地质历史和古生态。描述了蜉蝣目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系统发育学和分类系统的研究状况。对采集道虎沟九龙山组和河北、辽西义县组的400件蜉蝣化石标本进行了研究,涉及4科11属14种,其中包括5新属14新种: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广义的)包括2新属3新种,即卵形多分支蜉Multramificans ovalis Huang, Liu & Sinitshenkova, 2007(已发表),可爱侏罗短丝蜉Jurassonurus amoenus Huang, Ren & Sinitshenkova, 2008(已发表),雅致莫格祖内拉蜉Mogzonurella bellatulus sp. nov.;六族蜉蝣科Hexagenitidae包括1新属3新种,即六小脉美丽蜉Epicharmeropsis hexavenulosus Huang, Ren & Shih, 2007(已发表),四小脉美丽蜉Epicharmeropsis quadrivenulosus Huang, Sinitshenkova & Ren, 2007 (已发表),小鳃西伯利亚蜉Siberiogenites branchicillus sp.nov;珠蜉科Mesonetidae包括5新种,即薄片珠蜉Mesoneta bracteiformis sp. nov.,强壮暗蜉Furvoneta viriosus sp. nov.,粗糙暗蜉Furvoneta raucus sp. nov.,凹形棒蜉Clavineta excavatus sp. nov.,短节棒蜉Clavineta brevinodia sp. nov.;Epeoromimidae科包括1新种,即宽阔叶状蜉Foliomimus latus sp. nov.;还有2个科级位置未定,但很特殊的2新属2新种,即钝形原始蜉Primigeuus muticus gen. et sp. nov.和奇异宽胸蜉Eurythoracalis mirabilis gen. et sp. nov.。莫格祖内拉蜉属Mogzonurella和暗蜉属Furvoneta的属征被修订。Epeoromimidae科为我国首次报道,西伯利亚蜉属Siberiogenites和叶状蜉属Foliomimus为我国新记录属。通过对九龙山组和义县组已报道的水生昆虫及其伴生的水生动植物化石的统计,依据它们(主要是水生昆虫)的食性和栖境的分析,初步建立了两地层的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能流关系图,并重构了两地层各自的古地理环境。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两地层的古生态环境具有异同点。较为相似的特点是两地区都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同时存在季节性的干旱-半干旱的小气候;低地湖泊和沼泽为低能水体环境,但同时周围还存在高山湖泊和山间溪流等不同的水体环境。不同点是九龙山组的水生生态系统不稳定,可能处于群落发展的初始阶段,而义县组地区的水生群落丰富,食物网相对复杂,生态系统已趋于成熟稳定;九龙山组地层湖体面积较小,水体较浅山体海拔较高,山与山之间距离较近,而义县组地层当时湖泊面积较大,水体较深,周围山体海拔可能相对较低,山体之间距离较远。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狼鳍鱼是热河生物群的3个典型代表成员。然而我们对采自热河生物群义县组的上百件蜉蝣成虫化石研究后发现之前学者报道的所谓的三尾拟蜉蝣的分类是错误的。这类标本与采自蒙古和外贝加尔的三尾拟蜉蝣存在明显的差异,应归入新建的美丽蜉属中。也就是说三尾拟蜉蝣在我国热河生物群可能并不存在。并对由此产生的有关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和古水系等问题给予了讨论。本文研究的蜉蝣化石标本均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进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

二、中国内蒙古中侏罗世脉翅目昆虫化石—新科(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内蒙古中侏罗世脉翅目昆虫化石—新科(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侏罗纪中阶普草蛉的修订及中生代草蛉科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系统古生物学
4 讨论
    4.1 标本FN502的分类地位
    4.2 中阶普草蛉标本存在的问题
    4.3 中生代草蛉各属的特征与差异
    4.4 普草蛉属内物种区分的特征
5 结论

(3)魔蜂科化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魔蜂科昆虫化石的研究简史
    1.1 世界魔蜂科昆虫化石的研究简史
    1.2 中国魔蜂科昆虫化石的研究简史
2 世界魔蜂科昆虫化石的地区分布及时代特征
    2.1 世界魔蜂科昆虫化石的地区分布
    2.2 世界魔蜂科昆虫化石的时代特征
3 魔蜂科昆虫化石的分类与其系统发育的研究
4 世界魔蜂科昆虫化石研究中的问题及其展望
    4.1 世界魔蜂科昆虫化石研究中的问题
    4.2 世界魔蜂科昆虫化石研究展望

(4)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简史与现状(昆虫纲)(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腰亚目昆虫化石研究简史
    1.1 广腰亚目昆虫化石研究简史
    1.2 中国广腰亚目昆虫化石的研究简史
2 不同地质时代主要广腰亚目化石分类单元、产地及其特征
3 中国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化石分类
4 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昆虫的发展趋势
5 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昆虫群落特征
6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化石研究中的问题及展望

(5)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简介
    1.2 区域地质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简史与现状
    1.4 研究方案、材料和主要技术
    1.5 主要成果及其意义
第2章 大兴安岭北部晚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2.1 研究简史及存在问题
    2.2 大陆火山—沉积地层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难点
    2.3 地层区划
    2.4 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
第3章 大兴安岭北部热河生物群化石和年代地层
    3.1 大兴安岭北部热河生物群化石的组成和分布
    3.2 阿荣旗那克塔村九峰山组EEL动物群
    3.3 额尔古纳市上库力乡上库力组淡水双壳类化石
    3.4 塔河县三连河煤矿伊列克得组化石群
    3.5 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
    3.6 "兴安岭群"与邻区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的对比
第4章 热河生物群部分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地理
    4.1 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概况
    4.2 北票鲟科和中华弓鳍鱼科的古生物地理及地层对比意义
    4.3 热河生物群北部分布区脊椎动物古生物地理
第5章 热河生物群与其它早白垩世陆地脊椎动物群的比较
    5.1 早白垩世陆地脊椎动物群分布概况
    5.2 澳大利亚东南部早白垩世生物群—特征及与热河生物群的比较
    5.3 早白垩世特异埋藏型陆地脊椎动物群的对比
第6章 结论
    6.1. 大兴安岭北部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兴安岭群的划分和对比
    6.2 大兴安岭北部含热河生物群化石地层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
    6.3 北票鲟科和中华弓鳍鱼科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对比意义
    6.4 早白垩世陆地脊椎动物群的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导师简介

(6)内蒙古宁城和辽宁西部古生物地质遗迹评价及保护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工作成果
    1.5 项目来源
2 研究区概况
    2.1 宁城古生物地质遗迹概况及保护现状
        2.1.1 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区域地质背景
        2.1.4 古生物化石遗迹概况
        2.1.5 研究历史
        2.1.6 保护现状
    2.2 辽宁辽西古生物地质遗迹概况及保护区划
        2.2.1 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2.2.2 地形地貌特征
        2.2.3 区域地质背景
        2.2.4 古生物化石遗迹概况
        2.2.5 研究历史
        2.2.6 保护现状
3 宁城与辽西古生物地质遗迹特征及分布
    3.1 宁城古生物地质遗迹特征及分布
        3.1.1 特征与分布
        3.1.2 古生物化石分类列表
    3.2 辽西古生物地质遗迹特征及分布
        3.2.1 特征与分布
        3.2.2 古生物化石清单
    3.3 内蒙古宁城与辽西热河古生物群综合对比分析
4 宁城与辽西古生物地质遗迹评价及区划
    4.1 宁城古生物地质遗迹的评价
    4.2 辽西古生物地质遗迹的评价
    4.3 宁城与辽西古生物化石遗迹保护初步规划
        4.3.1 面临问题和提出要求
        4.3.2 保护区划基本原则
        4.3.3 分级保护规划的依据、主要内容和保护措施
        4.3.4 建立MapGIS 属性库
5 结论与成果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成果
    5.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长翅目蚊蝎蛉科昆虫化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蚊蝎蛉科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1 蚊蝎蛉科的形态特征
    1.2 蚊蝎蛉科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 蚊蝎蛉科的地质历史与研究现状
    2.1 蚊蝎蛉科的地质历史
    2.2 蚊蝎蛉科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蚊蝎蛉科的起源、演化及系统发育
第四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
    4.1 材料与方法
    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五章 化石产地和地址年代
    5.1 九龙山组
第六章 蚊蝎蛉科化石的系统描述
    6.1 美丽蚊蝎蛉属
    6.2 侏罗森林蚊蝎蛉属
    6.3 华美蚊蝎蛉属
    6.4 卡拉蚊蝎蛉属
    6.5 派纳蚊蝎蛉属
    6.6 奇异蚊蝎蛉属
第七章 讨论
    7.1 古地理学与蚊蝎蛉科迁移的探讨
    7.2 蚊蝎蛉科翅脉在种内的变异
第八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广腰亚目昆虫的地质历史与研究现状
    1.1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的地质历史
    1.2 中国膜翅目昆虫化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1 膜翅目广腰亚目形态学特征
    2.2 膜翅目广腰亚目的生物学特征
第三章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的起源、演化和系统发育
第四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
    4.1 材料与方法
    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五章 化石产地和地质时代
    5.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
    5.2 中侏罗纪九龙山组
第六章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化石的系统描述
    6.1 长节叶蜂科(Xyelidae)
    6.2 原树蜂科(Praesiricidae)
    6.3 短鞭叶蜂科(Xyelotomidae)
第七章 讨论
    7.1 文章总览
    7.2 低等膜翅目翅脉的演化
    7.3 低等膜翅目触角结构的演化推测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图版说明

(9)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直翅目昆虫地质历史与研究现状
    1.1 直翅目昆虫的地质历史
    1.2 直翅目昆虫化石国内外研究简史
    1.3 世界已发表哈格鸣螽总科化石昆虫名录
第二章 哈格鸣螽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
    2.1 哈格鸣螽的形态特征
    2.2 哈格鸣螽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 哈格鸣螽的起源、演化及系统发育
    3.1 哈格鸣螽的起源、演化
    3.2 哈格鸣螽(直翅目)的系统发育
第四章 化石产地和地质时代
    4.1 义县组
    4.2 九龙山组
第五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六章 哈格鸣螽总科化石分类描述
    6.1 原哈格鸣螽科,Prophalangopisdae Kirby,1906
    6.2 哈格鸣螽科Haglidae Handlirsch 1906
    6.3 杜非鸣螽科Tuphellidae Gorochov 1988
第七章 讨论
    7.1 哈格鸣螽化石昆虫分类鉴定的重要特征
    7.2 种内翅脉变异
    7.3 直翅目化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图版及说明

(10)中国中生代晚期蜉蝣目化石研究及水生昆虫群落演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蜉蝣目昆虫化石研究历史及现状
    1.1 世界蜉蝣目昆虫化石研究简史
    1.2 中国蜉蝣目昆虫化石研究简史
    1.3 蜉蝣化石在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中的意义
    1.4 蜉蝣目化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中国蜉蝣目昆虫化石研究展望
第2章 蜉蝣目昆虫的地质历史与古生态
    2.1 蜉蝣目昆虫的地质历史
    2.2 蜉蝣古生态
    2.3 蜉蝣目在昆虫纲中的系统发育地位
第3章 研究材料,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3 技术路线
第4章 化石产地、时代和典型地层剖面介绍
    4.1 地层划分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4.2 典型地层剖面及时代
        4.2.1 九龙山组(J2)
        4.2.2 义县组(K1)
第5章 蜉蝣目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系统发育
    5.1 外部形态
    5.2 生物学
    5.3 蜉蝣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系统的演化历史
第6章 中国蜉蝣目化石系统描述
    6.1 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 Banks, 1900
        6.1.1 多分支蜉属Multramificans Huang, Liu & Sinitshenkova, 2007
        6.1.2 侏罗短丝蜉属Jurassonurus Huang, Ren & Sinitshenkova,2008
        6.1.3 莫格祖内拉蜉属Mogzonurella Sinitshenkova, 1985
    6.2 六族蜉蝣科Hexagenitidae Lameere, 1917
        6.2.1 美丽蜉属Epicharmeropsis Huang, Ren & Shih, 2007
        6.2.2 西伯利亚蜉属 Siberiogenites Sinitshenkova, 1985
    6.3 珠蜉科Mesonetidae Tshernova, 1969
        6.3.1 珠蜉属Mesoneta Brauer, Redtenbacher & Ganglbauer, 1889
        6.3.2 暗蜉属Furvoneta Sinitshenkova, 1990
        6.3.3 棒蜉属Clavineta Sinitshenkova, 1991
    6.4 Epeoromimidae Tshernova, 1969
        6.4.1 叶状蜉属Foliomimus Sinitshenkova, 1985
    6.5 未定科 Family incertae sedis
        6.5.1 原始蜉属Primigenus gen. nov
        6.5.2 宽胸蜉属Eurythoracalis gen. nov
第7章 九龙山组与义县组水生昆虫群落生态演替与环境变迁
    前言
    7.1 水生昆虫化石统计
    7.2 水生昆虫化石的食性、栖境及其反映的生态学意义
    7.3 水生伴生类群
    7.4 水生生态系统结构、能流臆想图
    7.5 重构古地理环境
    7.6 小结
第8章 论我国热河生物群“三尾拟蜉蝣”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意义
    前言
    8.1 标准三尾拟蜉蝣的由来
    8.2 我国热河生物群中有关所谓“三尾拟蜉蝣”的问题
    8.3 美丽蜉蝣属与三尾拟蜉蝣的比较
    8.4 结论及思考
第9章 总结
参考文献(Reference)
致谢
作者简介
图版说明
附录

四、中国内蒙古中侏罗世脉翅目昆虫化石—新科(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侏罗纪中阶普草蛉的修订及中生代草蛉科的演化[J]. 陈培超,魏丽馨,毛有明,师超凡,王小兵,杨强. 古生物学报, 2021(03)
  • [2]中生代脉翅目昆虫多样性演化[A]. 师超凡,王永杰,杨强,彭媛媛,任东.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5
  • [3]魔蜂科化石研究进展[J]. 李龙凤,史宗冈,任东. 生物学通报, 2013(10)
  • [4]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简史与现状(昆虫纲)[J]. 王梅,傅彤,史宗冈,任东. 动物分类学报, 2012(04)
  • [5]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D]. 李晓波. 吉林大学, 2011(09)
  • [6]内蒙古宁城和辽宁西部古生物地质遗迹评价及保护区划[D]. 孙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7]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长翅目蚊蝎蛉科昆虫化石研究[D]. 李艳丽.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8]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D]. 高太平.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1)
  • [9]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分类研究[D]. 顾俊杰.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10]中国中生代晚期蜉蝣目化石研究及水生昆虫群落演替分析[D]. 黄建东. 首都师范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中国内蒙古中侏罗世神经翅目昆虫化石—Xinidae(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