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交接计划自动交换系统在边界站的应用

列车交接计划自动交换系统在边界站的应用

一、分界站列车交接计划自动交换系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孔庆玮,冯小芳,韩宇,牛金文[1](2021)在《面向铁路运输生产全过程的列车工作计划协同编制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目前列车工作计划编制时未充分考虑与其它调度计划的关联性、调度人员间信息沟通不畅、各层级计划调度员不能有效协同开展工作等问题,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全过程,对列车工作计划编制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分析,梳理了列车工作计划编制过程中涉及的信息交互,提出构建列车工作计划协同管理平台的初步方案,描述该平台支持下客运列车工作计划与货运列车工作计划的具体编制流程,指出后续的平台详细设计和开发工作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要点和关键技术。该平台可让计划调度员在充分共享和及时交换信息基础上高效协同工作,实现列车工作计划编制过程的闭环管理,对促进中国铁路智能综合调度系统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赵志刚[2](2021)在《计划调度员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时效短等特点,特别是近些年来既有线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其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主要运输方式,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在调度系统中不断发展,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所需的信息和车流推算方式都得到革新,灵活多变的货运市场给计划编制带来较大冲击,加上提质增效的经营理念,计划编制的侧重已经开始向高执行性、高稳定性、高准确性转变。传统的计划编制因货运市场变动频繁导致货运车流情况收集工作量陡增,计划变化导致兑现率偏低;管辖区段内点多线长导致车流情况复杂,调整计划编制的列车编组计划指导性不强;计划调度与各工种调度间在计划编制及执行中存在信息沟通脱节,运输生产难以形成合力;遇非正常、调图、施工、特殊车流组织等情况时,计划编制兑现率普遍偏低;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缺乏可行的质量考评监督机制来持续、促进调度计划质量的提高。这些调度日常整理的新情况、新特点需要与时俱进的针对性研究。本文对当前计划调度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运用复杂过程分解理论,对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流程进行分解优化研究;对计划调度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执行过程中相关的作业能力、经济效益层面、运输组织层面、监督管理层面分析,提出改进优化的过程控制,盘活运输调度指挥中枢。针对上述核心点项,分析和研究铁路局调度所计划调度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对有效释放铁路运能、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提升客货运输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运用价值。

游艳雯,王楠,张云龙,程文毅[3](2020)在《铁路局集团公司列车工作计划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列车工作计划作为铁路局集团公司调度日(班)计划的核心,对于保证列车安全、快速、按点运行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列车工作计划的构成要素及编制依据,以及在编制及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兑现运输生产任务、路网能力统筹利用、机车车辆运用效率、车流组织质量、运输生产经济性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计划调度员编制列车工作计划的水平;根据阶段计划和班计划兑现率、机车乘务员超劳率等指标,考核多层级、多工种、多部门协调指挥下列车工作计划的执行质量,充分调动各级调度指挥人员积极性,实现铁路运输生产挖潜提效。

张毓斌[4](2020)在《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是维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中枢系统,是整个运输生产当中的大脑和心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客运列车的正点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货主对于货物运输也有了更高效、更高速的要求,铁路正朝着高速、重载、高密度的方向发展,这对铁路运输生产的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完善现有的调度指挥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提高运输调度指挥过程的工作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具有客观准确性的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了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调度部门是保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支撑,是整个铁路运输工作的核心和大脑,在铁路的安全运营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调度部门的现状和工作过程,在了解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日常工作当中的实际情况,对于调度系统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引入CTC等先进的科学指挥系统,以及其它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在运输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广泛运用为调度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为了调度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调度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发展、调度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新标准、新要求,铁路运输调度系统只要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规范管理、强基达标、挖潜提效、增收节支,努力提升调度指挥水平,而以往既有的调度评价考核体系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特点。原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倾向于考核管理,并没有过多地倾向于细化的工作质量的评价,因此,现有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于当前铁路运输工作高标准、高效率和精细化的要求。故此,本文在对于调度工作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当前调度系统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将原来扁平化的调度工作变得立体化、直观化,使得调度评价工作由原来的主观性变得客观和具体,所有的工作都能够以具体的数据指标进行体现,使得每一个调度台,不同调度员的调度工作质量孰好孰坏优劣与否都能够一目了然,使得运输工作变得具体直观。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现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大量调度日常工作当中遇到的实例以及各类经常性、普遍性的运输生产过程以及铁路调度指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真实案例,详细介绍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对于调度指挥系统对铁路行车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这些研究,基本了解了铁路调度工作的方式和过程,探讨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在日常运输生产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研究了当前铁路调度系统所现有考核体系的不足,以此确定了完善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的思路,针对铁路调度系统中的主要运输生产岗位:列车调度员、计划调度员、机车调度员、货运调度员分别建立了相对完善和客观合理的工作质量评价指标,通过指标,可以直观地体现调度工作的质量和运输生产效率以及效益的高低。

宋长春[5](2020)在《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货物运输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铁路大规模地建设和发展,铁路的货物运量不断地增长,而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运输票据使用量也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整个运输的成本,降低了运输效率;由于在铁路的运输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间的协作以及信息互通,传统的作业方式已经限制了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铁路信息化多年的建设,各业务系统已成熟应用于各自的业务领域,这推动了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改革。传统作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物流企业,因此推进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建设,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必将成为主流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铁路货物运输的作业环节及组织模式,并以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参与业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货物运输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以及在这些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票据以及票据的流转过程;其次分析了在铁路多单位多部门分工协作运输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分析了每个信息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信息流的流转。其次介绍了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从总体架构入手,分析了集成平台信息流的流转过程,并着重介绍了集成平台数据的采集方式以及数据服务管理体系,这是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基础。继而在针对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分析了系统的架构设计、技术架构、网络方案、基础字典、接口规范,并详细阐述了票据电子化后所带来的变化。最后着重研究了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系统即铁路车货实时追踪及预警应用系统,介绍了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方案、网络设计方案等;在介绍系统应用模块功能的同时阐述了各个应用模块的模型建立以及算法;归纳总结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与外部系统间的接口,简要描述了系统可为其他系统提供的服务接口,对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存储处理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本文旨在为以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完善以及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李伟平[6](2020)在《基于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文中指出重载列车以其运量大、成本低、单耗小等优势成为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组织形式,更是煤炭运输的重中之重。2018年,我国煤炭的铁路发送量为17.49亿吨,占铁路总货运量的54.85%。随着煤炭产能的逐年增加,如何提高重载运能已经成为重载列车运输研究重点。但扩能的同时,节能减排也成为铁路运输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所以,重载运输组织的优化需根据运量需求和线路条件从车流组织类型、列车组合方法、列车牵引能耗等统筹规划,实现煤炭运输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煤运通道运能发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煤运通道重载列车运输组织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煤运通道重载列车的运营数据,理清能耗在列车运行路径、列车编组方式、列车停站方案等不同模式下的规律,发掘运能与能耗之间的关系,对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能力和能耗的协调利用建立了重车列车组织优化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求解计算。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了能力和能耗的研究主体,分析煤运通道重载列车运输组织特点,梳理了煤运通道重载铁路列车运输组织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从运输组织方面对煤运通道的能力利用和能耗使用进行分析。(2)基于煤运通道某线的LKJ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提取能力和能耗的各类计算要素,形成完整的要素指标获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力学公式建立能耗计算微分方程,得出煤运通道不同路径和编组下的列车牵引能耗,实现对能力能耗规律的分析。(3)基于传统的车流分配模型(多商品流模型),提出适用于煤运通道的以“列”为单位的重车组织优化模型,并将传统的线路物理网络拓扑到时空网络,考虑车流平衡、作业接续时间以及煤运通道能力等约束,构建基于能耗使用和能力利用协调最优的列车组织模型。设计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4)基于国能集团大准铁路的路网和运营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将大准铁路调研获得的实测数据与电子数据等进行整理分析,基于大准线的路网和货运数据得出不同的重载列车组织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述理论方法的正确性与可推广价值。

田苗苗[7](2019)在《铁路行车迂回调度命令优化及迂回动态研究》文中提出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承运清算管理办法的要求,为统计部门在承运清算时提供铁路行车迂回调度命令及迂回详细信息。通过分析历史迂回调度命令内容,总结铁路行车迂回运输的主要原因及数据来源,提出调度命令系统与铁路调度计划编制系统之间建立数据共享服务接口及数据联动,实现在发布迂回调度命令时细化列车编组的方案,为承运清算提供迂回调度命令号码及迂回车辆的车号、迂回径路等精细化费用结算依据。目前,该方案已在全国铁路得到广泛应用,为调度生产部门减少了一半以上因为迂回延续而发布的调度命令,并对迂回车辆的动态趋势进行预警,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

高金阳,胡文斌,方立海,唐伟忠[8](2019)在《提高铁路调度日(班)计划质量研究》文中认为提高铁路调度日(班)计划质量对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实现铁路运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铁路调度日(班)计划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铁路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系统支撑作用有限、工种间协调配合难度大、运输组织复杂度高、管理效能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提高铁路调度日(班)计划质量对策,即:加强计划质量管理、提升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提升计划协同编制水平、抓好计划高质量兑现、强化计划兑现分析考核机制保障等,以全面提高日(班)计划编制质量和兑现水平。

刘哲[9](2019)在《列车工作计划全程“一列车一条线”实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在编制列车工作计划时缺少局与局之间协同的问题,提出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的优化方法,从而形成全路"一列车一条线",列车ID全程唯一,车流完整透明,进一步提升计划编制质量,同时也为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创造条件。

凌敏[10](2019)在《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运能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形成和快速扩张,使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在客流需求、运营状态上的时空关联性日益增强。传统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二元独立格局,难以满足旅客的快速顺畅出行需求,亟需构建多制式融合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关系。因此,开展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运能匹配研究,可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行方案及计划编制提供基础,提高区域协同运输服务水平。论文以跨线客流输送和列车速度组合为切入点,提出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能匹配方法。论文首先阐述了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理论,定义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归纳运能总量匹配、结构匹配、服务水平匹配等三个匹配要素。对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及能力进行分析,将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划分为五个层级:高速客专层、低速客专层、普速铁路层、市域铁路层、城市轨道交通层;提出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能力概念域;并基于直达模式、换乘模式、节点换乘模式等客流输送模式,讨论换乘节点选择、列车速度组合等关键因素对能力利用的影响。提出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方法。基于运能匹配要素构建运能匹配指标体系,结合能力利用关键因素研究运能匹配策略。确定区域轨道交通客流分配规则,基于灰色白化权聚类法确定客流OD加载次序,基于不同匹配策略设计有效路径搜索算法。采用两阶段法建立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模型:第一阶段以运能匹配指标为约束,建立系统最优客流分配模型;第二阶段以上阶段分配的区段流量为容量约束,建立旅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采用多路径客流分配算法,计算网络所能承载的列车周转量,即网络有效能力。通过比较不同匹配策略下的网络能力,优选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方案。以成渝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为例,综合对比10个运能匹配场景的网络有效能力计算结果,验证了上述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得出节点换乘模式是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的最佳客流输送模式,不同速度列车混行的速差不超过50km/h时区段有效能力最大,选取区域核心城市作为换乘节点可提高网络能力利用均衡度的结论。

二、分界站列车交接计划自动交换系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界站列车交接计划自动交换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计划调度员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复杂过程分解理论与调度过程分解
    2.1 过程一般特征和形式化的描述
    2.2 复杂过程的一般特性与形式化描述
    2.3 复杂过程的分解
    2.4 调度工作的复杂过程分解
    2.5 本章小结
3 计划调度员及调度日(班)计划现状分析
    3.1 计划调度员现状分析
        3.1.1 运输生产指挥结构分析
        3.1.2 计划调度员职责分析
        3.1.3 计划调度员综合素质分析
        3.1.4 计划调度员的作业流程分析
    3.2 调度日(班)计划现状分析
        3.2.1 调度日(班)计划定义
        3.2.2 调度日(班)计划结构分析
    3.3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结构分析
    3.4 调度日(班)计划执行层面分析
        3.4.1 调度日(班)计划兑现率考评
        3.4.2 调整计划的优化发展
    3.5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情况现状分析
        3.5.1 当前调整计划编制情况现状分析
        3.5.2 当前调整计划执行情况现状分析
    3.6 小结
4 基于TDMS5.0 平台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流程优化
    4.1 TDMS5.0 系统概述
    4.2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流程特征分析和形式化描述
        4.2.1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流程特征分析
        4.2.2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流程形式化描述
    4.3 基于TDMS5.0 系统的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流程优化
        4.3.1 TDMS5.0 系统优化
        4.3.2 货运工作计划编制流程优化
        4.3.3 货运列车计划编制流程优化
        4.3.4 机车计划编制流程优化
    4.4 计划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过程优化
        4.4.1 货运工作计划编制子过程优化
        4.4.2 货运列车工作计划编制子过程优化
        4.4.3 机车工作计划编制子过程优化
    4.5 基于TDMS5.0 系统的调度日(班)计划执行流程优化
        4.5.1 调整计划时间跨度优化
        4.5.2 实施调度所计划、列车、机车、货运调度合署办公
    4.6 小结
5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及执行相关工作的优化
    5.1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作业能力优化
    5.2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经济效益层面优化
    5.3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运输组织层面优化
        5.3.1 折角车流组织优化
        5.3.2 小运转列车组织优化
        5.3.3 机车机班调整优化
        5.3.4 调度日(班)计划与列车运行图调整的匹配优化
    5.4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监督管理层面优化
        5.4.1 成立调度日(班)计划和调整计划质量分析机构
        5.4.2 建立计划调度员综合考评机制
    5.5 小结
6 计划调度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实绩评价
    6.1 调度所概况
    6.2 计划兑现率优化评价
    6.3 时间跨度优化评价
    6.4 基于TDMS5.0 系统车流计划编制优化评价
        6.4.1 计划编制调整到达车位和车流优化分析
        6.4.2 计划编制自动编车参数设置优化分析
        6.4.3 计划编制车流直通优化分析
        6.4.4 编车结果应用分析
        6.4.5 计划编制效率的评价
        6.4.6 计划编制的运用效果评价
    6.5 合署办公助力决策能力提升
    6.6 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后计划调度员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分析
    6.7 计划调度员综合考评评价分析
    6.8 计划编制的安全卡控分析
    6.9 调度集中统一指挥得到强化
    6.10 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2.1 实施运输计划一体化编制
        7.2.2 运输生产指挥核心人员实现合署办公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铁路局集团公司列车工作计划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局集团公司列车工作计划编制构成分析
2 铁路局集团公司列车工作计划质量影响因素
    2.1 编制质量影响因素
    2.2 执行质量影响因素
3 铁路局集团公司列车工作计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编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 执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 列车工作计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 结束语

(4)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2.1 铁路调度指挥的定义
    2.2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
        2.2.1 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2.2.2 TDCS整体结构
        2.2.3 调度集中系统(CTC)
        2.2.4 CTC整体结构
    2.3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
    2.4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职责范围
        2.4.1 铁路总公司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2.4.2 铁路局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2.4.3 技术站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2.5 本章小结
3.铁路调度指挥内容
    3.1 影响铁路调度指挥的主要元素
        3.1.1 人:各工种调度及现场相关部门的作业人员
        3.1.2 车:机车、车辆、轨道车、路用车
        3.1.3 天:当班天气、接触网供电设备
        3.1.4 地:线路(车站)状况和信号设备
        3.1.5 图:列车运行图和日班计划
        3.1.6 规:规章、总公司命令、重点事项
    3.2 调度指挥的方法
    3.3 调度指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3.3.1 会让、避让站选择错误
        3.3.2 区间通过能力浪费
        3.3.3 进路交叉接发列车时机错误
        3.3.4 施工时调度区段的堵塞
        3.3.5 技术作业站的堵塞
        3.3.6 发生事故、非正常情况时调度指挥不当
    3.4 本章小结
4.由天兰线水害分析铁路非正常事件应急管理
    4.1 铁路行车非正常事件的概念
    4.2 天兰线水害概况
    4.3 天兰线7.10 水害调度应急处置过程
        4.3.1 7.10 水害调度应急处置过程
        4.3.2 7.10 水害应急处置流程分析
    4.4 调度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4.5 本章小结
5.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原有分析和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5.1.1 铁路调度系统原有考核方式
        5.1.2 铁路调度系统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5.2 建立新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的目的
    5.3 建立新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
        5.3.1 列车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5.3.2 计划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5.3.3 机车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5.3.4 货运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5.4 本章小结
6.回顾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内容
    6.2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票据电子化的必要性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铁路货物运输生产工作组织
    2.1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环节
        2.1.1 铁路货运作业工作组织
        2.1.2 铁路货运组织过程中相关票据
        2.1.3 货运组织过程中的票据流转
    2.2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流程
    2.3 铁路货运运输相关的信息系统
    2.4 铁路运输作业信息系统数据流
    2.5 本章小结
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研究
    3.1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原则
    3.2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架构
    3.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信息流
    3.4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采集体系
    3.5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服务管理体系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研究
    4.1 票据电子化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4.1.1 建设目标
        4.1.2 建设原则
    4.2 票据电子化系统架构设计
        4.2.1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总体架构
        4.2.2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传输方式
    4.3 票据电子化系统技术架构
    4.4 票据电子化系统网络方案
    4.5 票据电子化系统统一基础字典
    4.6 票据电子化系统接口规范
        4.6.1 电子票据数据报文接口规范
        4.6.2 电子票据命名规范
    4.7 票据电子化带来的变化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货车货物追踪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
    5.1 应用研究背景
    5.2 系统总体目标
    5.3 系统建设内容
    5.4 系统总体架构
        5.4.1 逻辑架构
        5.4.2 技术架构
        5.4.3 数据架构
    5.5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5.5.1 总体功能设计
        5.5.2 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
    5.6 系统应用功能
        5.6.1 货车追踪功能
        5.6.2 货物追踪功能
        5.6.3 在途超时停留预警功能
        5.6.4 超运输期限实时预警功能
        5.6.5 重车车辆到达预警
        5.6.6 统计分析
    5.7 信息共享与信息接口设计
        5.7.1 数据获取接口
        5.7.2 数据服务接口
    5.8 关键技术方案
        5.8.1 大数据技术
        5.8.2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铁路能力利用相关
        1.3.2 铁路节能低耗相关
        1.3.3 铁路煤运通道的能力利用和能耗研究情况
        1.3.4 现有研究不足与发展趋势
    1.4 内容框架
    1.5 技术路线
2 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基础理论梳理
    2.1 煤运通道列车组织相关理论
        2.1.1 煤运通道相关概念
        2.1.2 重载列车开行条件
        2.1.3 重载列车编组计划
        2.1.4 煤运通道重车组织过程
        2.1.5 与非煤通道运输组织的区别
    2.2 运输组织过程的能力利用
        2.2.1 煤运通道通过能力影响因素
        2.2.2 煤运通道通过能力利用优化措施
    2.3 运输组织过程的能源消耗
        2.3.1 煤运通道能耗影响因素
        2.3.2 煤运通道能耗优化措施
    2.4 运输组织过程的能力能耗协调
    2.5 本章小结
3 煤运通道运输能力利用和能耗分析
    3.1 煤运通道运输能力和能耗要素层次划分
        3.1.1 能力要素层次划分
        3.1.2 能耗要素层次划分
    3.2 煤运通道能力能耗计算
        3.2.1 煤运通道能力计算
        3.2.2 煤运通道能耗计算
    3.3 基于运营数据的煤运通道能力能耗分析
        3.3.1 数据源
        3.3.2 数据特点
        3.3.3 数据处理流程
        3.3.4 基于运营数据的列车牵引能耗计算
    3.4 煤运通道能力和能耗数据分析结果
        3.4.1 能耗计算参数获取
        3.4.2 能耗计算结果分析
        3.4.3 能耗与能力的关系
        3.4.4 不同开行方案的能耗值
    3.5 本章小结
4 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
    4.1 列车组织优化建模基础
        4.1.1 煤运通道列车组织方案编制流程
        4.1.2 数学模型方法
    4.2 基于时空网络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模型
        4.2.1 时空网络
        4.2.2 问题描述
        4.2.3 参数定义
        4.2.4 目标函数
        4.2.5 约束条件
        4.2.6 模型表达
    4.3 模型求解算法
        4.3.1 遗传算法概述
        4.3.2 初始解生成
        4.3.3 算法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案例设计
        5.1.1 大准铁路线路概况
        5.1.2 大准铁路运营组织概况
    5.2 相关数据获取
        5.2.1 基础数据获取
        5.2.2 模型构建线路
    5.3 模型参数设置
        5.3.1 模型路网参数
        5.3.2 模型供需参数
        5.3.3 模型动态参数
    5.4 模型求解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铁路行车迂回调度命令优化及迂回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行车迂回运输分析
    1.1 迂回运输释义
    1.2 铁路行车迂回运输分析
    1.3 铁路行车迂回数据来源分析
2 铁路迂回调度命令优化方案
    2.1 数据交换平台升级
    2.2 优化方案
3 铁路迂回车辆动态数据管理库创建
    3.1 迂回车辆动态数据
    3.2 迂回车辆动态数据管理库创建原理
4 铁路迂回动态数据应用
    4.1 汇总数据查询
    4.2 图形展示
    4.3 迂回车辆统计汇总
    4.4 车辆二次迂回预警
5 结束语

(8)提高铁路调度日(班)计划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调度日(班)计划现状
    1.1 现状
    1.2 存在问题
2 提升铁路调度日(班)计划质量分析
    2.1 加强计划质量管理
    2.2 提升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2.3 提升计划协同编制水平
    2.4 抓好计划高质量兑现
    2.5 强化计划兑现分析考核机制保障
3 结束语

(9)列车工作计划全程“一列车一条线”实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优化目标
3 技术方案
    3.1 客车计划
    3.2 货车计划
    3.3 其他非运营列车
4 关键技术
    4.1 全程ID编码规范
    4.2 总公司与铁路局传输
    4.3 集中基本图
    4.4 计划横纵向贯通
5 应用与展望

(10)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运能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运能匹配研究现状
        1.2.2 网络运输能力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理论基础
    2.1 运能匹配理论
        2.1.1 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2.1.2 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理论
    2.2 交通流分配理论
        2.2.1 交通流分配问题
        2.2.2 区域轨道交通客流分配问题特点
        2.2.3 旅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网络基础分析
    3.1 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网络概念
        3.1.1 区域轨道交通内涵及功能定位
        3.1.2 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定义
        3.1.3 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网络抽象规则
    3.2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概述
        3.2.1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表示方法
        3.2.2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影响因素
        3.2.3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概念域
    3.3 区域轨道交通能力利用关键要素分析
        3.3.1 跨线客流输送模式
        3.3.2 列车速度组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运能匹配方法
    4.1 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问题描述
        4.1.1 运能匹配问题描述
        4.1.2 运能匹配研究思路
    4.2 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分析
        4.2.1 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指标
        4.2.2 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策略
    4.3 区域轨道交通客流分配规则
        4.3.1 客流OD加载次序规则
        4.3.2 区域轨道交通有效路径集搜索
    4.4 基于两阶段法的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模型
        4.4.1 阶段Ⅰ的模型与算法
        4.4.2 阶段Ⅱ的模型与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实例分析
    5.1 成渝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实例描述
    5.2 成渝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
        5.2.1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预处理
        5.2.2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能计算
        5.2.3 区域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方案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论文的主要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一、论文发表情况
    二、参与科研情况

四、分界站列车交接计划自动交换系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铁路运输生产全过程的列车工作计划协同编制方案研究[J]. 孔庆玮,冯小芳,韩宇,牛金文.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1(09)
  • [2]计划调度员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研究[D]. 赵志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铁路局集团公司列车工作计划质量评价研究[J]. 游艳雯,王楠,张云龙,程文毅.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0(S1)
  • [4]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张毓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5]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 宋长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基于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D]. 李伟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7]铁路行车迂回调度命令优化及迂回动态研究[J]. 田苗苗.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9(11)
  • [8]提高铁路调度日(班)计划质量研究[J]. 高金阳,胡文斌,方立海,唐伟忠.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9(S1)
  • [9]列车工作计划全程“一列车一条线”实现方法研究[J]. 刘哲.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19(07)
  • [10]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运能匹配研究[D]. 凌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标签:;  ;  ;  ;  ;  

列车交接计划自动交换系统在边界站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