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稻鳅立体种植繁育技术

稻田稻鳅立体种植繁育技术

一、水田稻鳅立体种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1)在《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可行性探究》文中提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大众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稻鳅共作是一种新颖的稻田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契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谓稻鳅共作,就是在宜鱼稻田里同时进行中水稻栽培和泥鳅养殖,两者互利共生,实现一田多收、保粮促渔的立体生态模式农业。产出的稻谷和泥鳅绿色安全,营养丰富,口感好,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基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经济效益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对我国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展开可行性探究,以便全面推广稻鳅共作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稻鳅模式打造成长江流域地域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陈展鹏,李兴华,蔡正军,张文超,张中南[2](2021)在《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实践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是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中国长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结合2018—2020年黄冈市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实践,介绍了该模式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徐跑[3](2021)在《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本文通过概述稻鱼综合种养的原理及关键技术、主要模式、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普及,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稻鱼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易苏丹,柳冕,陈文,余为仆,谢磊[4](2021)在《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系统阐述了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典型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现阶段荆州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中的难题,提出了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为荆州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李文博[5](2021)在《稻田综合种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

高妍[6](2021)在《浅析稻渔立体种养技术应用与发展》文中提出稻渔立体种养在我国应用时间久,此种种养方式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鱼、虾、蟹等水产品产量,从而提高种养殖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对推进农业绿色、高效、循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田多用、一季多收的稻鱼立体种养在天津市宝坻区已然深耕多年,现今已初步实现稻鱼双丰收的目标,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品种不同以及技术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稻鱼立体种养仍有诸多弊端,本文就此浅析稻鱼立体种养技术应用与发展。

沈亚强,徐卫国,吕烨锋,张红梅,王保君,程旺大[7](2021)在《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渔综合种养已逐步成为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已步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近年来,嘉兴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及产业传统优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本文对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沈玺钦[8](2020)在《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文中认为稻渔综合种养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要求。水稻方面种植既要求产量品质,又要求节省减肥,去除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渔业方面养殖既要求高品高产,又要求减少投喂。本文从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和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等多个方面阐述新时代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方法,本质要求。一、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研究。面对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应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开展了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生态应用。应用水质分析仪对系统内的部分水质指标进行检测,系统阐述了光明渔村养殖鱼塘系统、稻蟹共生系统和循环沟渠净化系统(稻田-池塘复合统)的水质变化规律。精养鱼塘系统:平均氨氮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793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1.553mg/L,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094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0.226mg/L。稻蟹共生系统:氨氮浓度从进水口的0.42mg/L降低到出水口的0.13mg/L,净化效率达到69.05%,磷酸盐含量进水口浓度低,出水浓度高,边沟中由于扰动,磷酸盐浓度相对较高,而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田中间的氨氮、磷酸盐浓度相对中等。沟渠循环净化系统:平均氨氮含量从1.247mg/L降低到0.363mg/L,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203mg/L降低到0.01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的悬浮有机物浓度:8月2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127.45mg/L,8月6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20.36mg/L,8月30日稻田退水前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85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水质:亚硝酸盐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多次测得0mg/L,各田块环沟平均氨氮浓度为0.105mg/L,平均磷酸盐浓度为0.04mg/L。清水输入鱼塘,鱼塘排出了大量肥水通过沟渠进入稻田中,经沟渠和稻田净化后的清水再次注入鱼塘,使得整个系统水质得到改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因此大大提高。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的协调发展,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实现养殖污染资源化。二、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稻田的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1089.93斤,总体旱田亩产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5d灌溉一次>7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旱田水稻生物量到成熟期平均达到115.86g/穴,而水田水稻生物量在成熟期平均值只有55.04g/穴。7号田和11号田为每隔5d灌溉一次,生物量在同比于其它水田较高,平均值达到68.9g/穴。各田块秆长在抽穗期过后便不再增长,相对于其它指标,秆长在抽穗期过后还算比较稳定。各个田块株高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之后略有减少。水稻秆基部外径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到成熟期略有减少。灰色关联度分布在0.576-0.907之间,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根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穗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重(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重(0.625)>成穗率(0.576),有效穗数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穗率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产量构成因子。三、为了探求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阶段的生殖特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采用了统计学、资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中稻田养蟹基地稻田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条件指数,以了解目前银川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成熟群体的生长生殖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基地稻田产量大但规格偏小,这主要受当年气温偏低且采用不投料的粗放养殖模式所致。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2-61mm之间,头胸甲长分布在37-59mm之间,体重在22-101g之间。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5-50mm,而11月20日主要分布在35-55mm。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10月24日主要分布在40-50mm,而11月20日则各区间都有一定分布。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体重主要分布在20-50g,而11月20日在20-65g各个组里相对更平均的分布。整体上有趋于平均的趋势。中华绒螯蟹体重与头胸甲宽呈幂函数关系,雄性y=0.001x2.8875,R2=0.8877,雌性y=0.0016x2.7204,R2=0.9315。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CW=0.9017CL+0.5638,R2=0.9759,雌性CW=0.9466CL-1.1013,R2=0.9377。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雄性W=0.0006CL2.9316,R2=0.233,雌性W=0.0007CL2.8717,R2=0.9363。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与肝胰腺重呈线性关系,雄性:HW=0.2351CW-7.5852,R2=0.8117,雌性HW=0.0904CW-1.9197,R2=0.2305。肝体指数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为正相关,雌性为负相关。雄性HIS=0.1064CW-0.3422,R2=0.3102,雌性HIS=-0.0993CW+8.6023,R2=0.0538。输精管重和肝胰腺重呈指数函数关系,HW=0.8129e0.8991VW,R2=0.602。肝胰腺重与卵巢湿重呈二次函数关系HW=0.0581OW2-0.2266OW+1.835,R2=0.1075。四、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水稻亩产量总体上旱田高于水田,这是由于种植模式不同的原因。有的水田水稻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放养中华绒螯蟹,故亩产值较高,养殖中华绒螯蟹是让农民增加收入的较好的办法,3号田的亩产值可以达到1号旱田的两倍,达到8294.71元/667m2。将2019年全场各个品种产量归总,总计鱼产量为44.78万kg;水稻总产量286552kg,中华绒螯蟹总产量5078.5kg。水产品产量和水稻产量的比值为1:1.43。俗称“1斤鱼:1.5斤稻”模式。也就是亩产1430斤稻,耦合集约水产养殖系统产鱼亩产1000斤。鱼塘面积和稻田面积比是290:776,即养殖面积占27%左右。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突破提升,在水循环、精养鱼塘系统营养物质去除、稻蟹共生系统营养物质吸收、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生长规律、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宁夏地区的生产规律,从而对来年的生产科研进行指导,对宁夏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做出一定的贡献。精养鱼塘中营养物质的排出能够减缓水体老化和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灌溉进稻田使得秧苗更加粗壮同时又净化了水体,循环用的生态沟渠缓冲了养殖尾水营养物质的高浓度,中华绒螯蟹在西北地区特殊的养殖气候与养殖地位对于中华绒螯蟹的生殖特征条件影响。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我们对精养鱼塘水质调控、稻田生态功能、水稻减少施肥、中华绒螯蟹较少投喂进行了创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西北地区做一个先行者、开拓者。在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加大科学研究,将基础研究做踏实,在基础水化学的测定、水稻基本生长指标的测定、中华绒螯蟹基础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水循环效率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初步揭示该复合系统的耦合和循环机制。

余连渭,王海华[9](2020)在《“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试验及其效益分析》文中指出系统介绍了"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试验的稻田工程、水稻种植、泥鳅放养和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并探讨了该模式的优点、不足和发展前景。试验结束,收获水稻600 kg、泥鳅125 kg,折合667 m2产稻谷461.5 kg、泥鳅96.15 kg,两项收益合计为5080元/667 m2,投入产出比为1∶3.55,种养效益显着。

杨玲霞[10](2020)在《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稻渔共作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稻、渔互利共生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稻渔共作的试验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壤土上水稻及养殖生物的生长及繁殖产量的性状、养殖水体的理化性状及种养技术方面,而对于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条件下水稻的生理发育特性、养分特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鲜少。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的实际效应,进一步阐明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的直接影响,以期为低洼盐碱地区水稻安全优质高产栽培及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宁夏引黄灌区贺兰县常信乡兰丰村和银川市西夏区军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进行,从稻渔共作模式与常规稻作模式下盐碱地区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养分特征、产量品质、土壤特性、生态效应几方面以及对两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相较于常规稻作,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水稻的株高、干物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增加,分别增加1.77%~6.76%、1.86%~21.48%,共作水稻功能叶的叶面积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均大于常规稻作。2、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对各生育时期水稻的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影响。1)共作条件下,水稻的光合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明显提升,表现为在水稻苗期-齐穗期,共作条件下水稻叶片的主要光合能力指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SPAD值多数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增加 0.82%~12.73%、2.16%~12.51%、1.32%~45.42%、1.72%~11.76%、3.43%~12.88%,叶片的荧光参数值(F0、Fm、Fv/Fm、Fv/F0、PI)均高于常规稻作,但差异不显着;2)稻渔共作条件增强了低洼盐碱地区水稻的抗逆性,使得水稻叶片的渗透调节保护物质、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发生变化,表现为共作水稻叶片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较常规稻作在苗期-齐穗期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分别提高了 5.09%~39.14%、4.55%~37.78%、6.59%~31.95%、1.43%~10.70%,叶片的 Pro(脯氨酸)含量、MDA(丙二醛)含量较常规稻作分别降低6.95%~32.56%、2.04%~24.84%。3、稻渔共作有利于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在拔节-乳熟期,共作水稻植株地上部的N、P、K累积吸收量多数均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增加了 57.51%~80.83%、41.16%~55.26%、8.5%~25.02%。4、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模式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与常规稻作相比,稻渔共作降低了盐碱土壤的pH,显着提高了各生育阶段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氨氮、有效磷的平均含量。共作水稻土壤的pH较常规稻作降低了 0.47%~2.63%,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 8.14%~15.42%、3.31%~10.47%、1.90%~16.34%、3.65%~17.83%、5.19%~21.10%、2.39%~14.76%。5、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有利于稻谷产量的增加和稻米品质的改善。1)稻渔共作水稻的穗数与千粒重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提高了 14.36%~16.72%、3.78%~6.21%,穗粒数与常规稻作相比无明显差异;2)共作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株高、干物重、光合参数Pn、Gs等与水稻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数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关系;3)共作水稻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有关的物理特性较常规稻作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稻渔共作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食味值、胶稠度较常规稻作分别显着提高了 1.30%~2.91%、3.12%~3.55%、3.52%~4.69%、10.14%~14.09%、6.25%~16.86%、5.29%~11.24%、2.42%~4.78%,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较常规稻作分别降低了 9.32%~16.14%、8.94%~16.14%、3.31%~3.69%。6、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系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生态效应较好。共作水稻较常规稻作相比,其能流、物流、价值流产投比均有所增加,经济利润增加了 34.85%~61.94%,生产力水平较高,同时减少了系统中的化肥农药施用。

二、水田稻鳅立体种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田稻鳅立体种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可行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的必要性分析
    1.1 提高粮食品质,保障渔业供给
    1.2 提高经济效益,帮助粮农增产增收
    1.3 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结构升级
    1.4 缓解水土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1 理论层面可行性分析:水土资源富集,生产成本低
    2.2 技术层面:专业技术强,经验丰富
    2.3 经济效益层面:利润大,前景大
    2.4 社会需求层面:供给短缺,需求旺盛
3 加快促进稻鳅共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小农户发展稻鳅共作
        3.1.1 要在宣传方式方法上创新。
        3.1.2 筛选宣传对象要精准。
        3.1.3 形成行业示范效应。
    3.2 加大扶持政策投入,确保产业模式持续发展
        3.2.1 要继续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3.2.2 加强技术指导。
        3.2.3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3.3 健全市场机制,推进稻鳅共作模式飞速发展
        3.3.1 创造有利条件招商引资。
        3.3.2 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3.3.3 坚持走产业化致富之路。

(2)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实践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的技术特点
    1.1 稻田改造
    1.2 品种选择
    1.3 水稻种植
    1.4 青蛙养殖管理
    1.5 泥鳅养殖管理
    1.6 鱼养殖管理
2 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问题
    2.2 规模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2.3 品牌建设滞后,产品附加值低
3 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的发展建议
    3.1 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操作规程
    3.2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
    3.3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地区品牌

(3)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稻鱼综合种养原理及关键技术
    1.1 稻鱼综合种养原理
    1.2 稻鱼综合种养关键技术
        1.2.1 田间工程技术
        1.2.2 高效栽培技术
        1.2.3 水质调控技术
        1.2.4 生态防控技术
        1.2.5 协同施肥技术
        1.2.6 配套捕捞关键技术
        1.2.7 精准管控技术
        1.2.8 质量评价技术
2 稻鱼综合种养主要模式
    2.1 稻-鲤种养模式
    2.2 稻-鳅种养模式
3 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
    3.1 经济贡献
    3.2 社会贡献
        3.2.1 增加水产品产量和丰富水产品品种
        3.2.2 有助于解决土地“非粮化”问题
        3.2.3 在产业扶贫上成效显着
        3.2.4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成为休闲农业的重要内容
    3.3 生态贡献
        3.3.1 提高土壤生产力
        1)改善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
        2)促进物质间的内在循环。
        3)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3.3.2 有效防控稻田病、虫、草害
        3.3.3 改善水体及土壤理化性质
        1)改善水环境质量。
        2)增加共生系统养分。
        3)促进生物种间的互利关系。
        4)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4 稻鱼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不足
    4.2 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4.3 稻鱼品牌化建设不足
    4.4 稻鱼综合种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5 稻鱼综合种养未来发展建议
    5.1 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5.2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与普及
    5.3 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5.4 加强稻鱼品牌建设
    5.5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4)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及典型模式
    1.1 监利福娃稻虾产业化模式
    1.2 石首稻+鸭+蛙产业化模式
2 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
    2.2 盲目跟风,无序发展
    2.3 科技支撑不足,技术研究有待深化
    2.4 市场融合、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3 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布局
    3.2 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服务体系
    3.3 开展模式创新,推进三产融合
    3.4 加强质量监管,创建名优品牌

(6)浅析稻渔立体种养技术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稻渔立体种养
    1.2 稻渔立体种养有什么优势
2 稻渔立体种养的历史
3 目前稻渔立体种养分类
4 稻渔立体种养存在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问题
    4.2 对策
        4.2.1 政府方面
        4.2.2 专业技术方面
        4.2.3 市场方面
        4.2.4 社会方面
5 结语

(7)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轨迹及总体规模
    1.2 发展成效
        1.2.1 经济、生态效益显着
        1.2.2 新型农业主体和人才培育初见成效
        1.2.3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2 主要发展模式
    2.1 稻虾模式
    2.2 稻鳖模式
    2.3 稻鱼模式(含稻鳅模式)
3 存在问题
    3.1 田间工程改造不规范,存在“重渔轻稻”现象
    3.2 区域发展不均衡
    3.3 集约化程度偏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区域公共品牌不响
    3.4 技术创新不足、人才队伍不健全
4 发展对策
    4.1 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4.2 加强产业化扶持力度
    4.3 强化技术支撑、推广和示范带动
        4.3.1 加强人才培养
        4.3.2 加强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4.3.3 推进标准化种养
        4.3.4 向科技要效益
        4.3.5 加强示范带动
    4.4 积极探索并推广水稻小龙虾轮作的新模式
    4.5 提升品牌效应,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金名片

(8)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系统研究
        1.2.1 稻鱼共生进展研究
        1.2.2 稻蟹共生进展研究
        1.2.3 稻虾共作进展研究
    1.3 精养鱼塘水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鱼塘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条件
        2.1.2 精养鱼塘系统
        2.1.3 养殖鱼塘系统水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精养鱼塘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2 养殖鱼塘系统总进出水口氨氮变化规律
        2.2.3 流水槽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4 精养鱼塘系统中典型鱼塘进出水口悬浮有机物含量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稻蟹共生系统
        3.1.2 循环沟渠系统
        3.1.3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检测
        3.1.4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2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3 稻蟹共生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浓度
        3.2.4 稻蟹共生8月生产旺季稻田环沟水质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稻田地面上部生物量、秆长、株高、秆基部外径动态变化
        4.2.2 水稻产量与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素关系
    4.3 .讨论
        4.3.1 稻蟹共生水稻生长指标的探讨
        4.3.2 .灌溉鱼塘水对水稻的影响
        4.3.3 稻蟹共生中水稻根茎秆、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第五章 大型稻蟹共作—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中华绒螯蟹体长的分布变化
        5.2.2 中华绒螯蟹体重的分布变化
        5.2.3 中华绒螯蟹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2.4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变化
        5.2.5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条件指数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研究
    7.2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研究
    7.3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7.4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7.5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研究
    7.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试验及其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块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稻田工程
        1.3.2 水稻种植
        1.3.3 鳅苗放养
        1.3.4 田间管理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稻田+塑膜池”种养模式的优势
    3.2“稻田+塑膜池”种养模式的不足与展望

(10)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内涵及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3.3 稻渔共作对水稻植株养分特征的影响
    3.4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3.5 稻渔共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3.6 稻渔共作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
    3.7 稻渔共作的生态效应
第四章 讨论
    4.1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稻渔共作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稻渔共作对水稻养分特征的影响
    4.4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4.5 稻渔共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4.6 稻渔共作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
    4.7 稻渔共作的生态效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水田稻鳅立体种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可行性探究[J]. 陈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4)
  • [2]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实践与探讨[J]. 陈展鹏,李兴华,蔡正军,张文超,张中南.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 [3]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J].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05)
  • [4]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 易苏丹,柳冕,陈文,余为仆,谢磊. 作物研究, 2021(05)
  • [5]稻田综合种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李文博.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6]浅析稻渔立体种养技术应用与发展[J]. 高妍. 江西水产科技, 2021(02)
  • [7]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探析[J]. 沈亚强,徐卫国,吕烨锋,张红梅,王保君,程旺大. 浙江农业科学, 2021(01)
  • [8]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D]. 沈玺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9]“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试验及其效益分析[J]. 余连渭,王海华. 江西水产科技, 2020(01)
  • [10]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D]. 杨玲霞. 宁夏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稻田稻鳅立体种植繁育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