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BSCANⅡ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应用

ORBSCANⅡ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应用

一、ORBSCANⅡ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元丰,秦鲁宁,张红,田芳[1](2021)在《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评估方法及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角膜散光的精准评估在屈光和白内障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由于理论认识的不足和检查设备的局限性, 低估了角膜后表面散光(PCA)对整体角膜散光评估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 基于不同原理的多种设备实现了对角膜后表面信息的直接或间接采集, 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使PCA的分布特点及规律逐渐清晰。现对PCA的评估方法和临床特征作一综述, 旨在提高临床实践中对PCA的认识和重视。

李鸿钰[2](202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分布及其对屈光误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B/F Ratio,back-front corneal radius ratio)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年龄、眼部相关参数的关系,并根据B/F Ratio计算矫正角膜折射指数;分析B/F Ratio与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探讨矫正角膜曲率对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精确性的影响。方法:施1.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就诊,诊断为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317人(317眼)。白内障术前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质量合格者纳入研究。2.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就诊,并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97人(197眼),术前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患者眼前节生物参数,并以B/F Ratio值下限25%,上限25%为界将病人分为三组(B/F Ratio下25%,25%~75%,上25%)。术后3个月运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评估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并计算患者术后屈光误差(PE,prediction error),评估不同分组平均屈光误差(ME,mean prediction error)、平均绝对误差(MAE,mean absolute error)、中位数绝对误差(MedAE,median absolute error)以及屈光误差在±0.25D、±0.50D、±0.75D、±1.00D、>±1.00D 范围内的人数百分比差异。结果:1.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B/F Ratio平均值为81.59±1.69%(77.0%~86.0%),B/F Ratio在不同眼别及不同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t=-0.886、-0.197,P=0.376、0.232)。矫正角膜折射指数平均值为1.3278±0.0001(1.3250-1.3305)。B/F Ratio与角膜后表面半径(rp=0.5285,P<0.0001)、角膜不规则散光(rs=0.1510,P=0.0071)、眼轴长度(rs=0.1492,P=0.0098)成正相关,与角膜球差(rp=-0.2714,P<0.0001)、角膜中央厚度(rp=-0.2175,P<0.0001)、角膜后表面散光(rs=-0.1638,P=0.0034)成负相关,与△K值成负相关(rp=-1986,P=0.0004),而与年龄(P=0.0874)、角膜前表面半径(P=0.3404)、前房深度(P=0.722)、角膜前表面散光(P=0.7802)无相关性。2.B/F Ratio 与屈光误差成中度相关(rp=-0.4451,P<0.0001)。随着 B/F Ratio值增大,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由远视向近视漂移,术后3月MAE、MedAE分别为0.55±0.43D、0.46D。屈光误差在±0.25D、±0.50D、±0.75D、±1.00D、>±1.00D范围的百分比分别为29.4%、52.8%、71.6%、87.6%、12.7%。矫正角膜曲率后,MAE、MedAE分别为0.51±0.41D、0.43D,均低于矫正前(均 P<0.0001)。而屈光误差在±0.25D、±0.50D、±0.75D、±1.00D及>±1.00D范围内的百分比分别为32.5%、56.9%、73.1%、86.8%、13.2%,与矫正角膜曲率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133、0.4180、0.7355、0.8807、0.8807)。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组1(77.0%~80.4%)共52眼(52人),组2(60.4%~82.7%)共99眼(99人),组3(82.7%~86.0%)共46眼(46人)。矫正角膜曲率后,三组病人的MAE、MedAE均与矫正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16、0.0242、0.0004;0.0022、0.0028、0.0002。而三组病人在矫正角膜曲率前后术后屈光误差在±0.25D、±0.50D、±0.75D、±1.00D范围内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132、1.0、0.2413;0.6894、0.5362、0.6692;0.8431、1.0、0.6658;0.6311、1.0、1.0)。结论:1.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中B/F Ratio平均值为81.59%,且部分角膜正常的白内障人群中存在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波动在77%-86%之间。B/F Ratio与角膜后表面半径、角膜不规则散光、眼轴长度成正相关,与角膜球差、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后表面散光成负相关。且与模拟角膜曲率和角膜总屈光力的差值成负相关。2.B/F Ratio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人术后屈光误差存在相关性。随着B/F Ratio值增大,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由远视逐渐向近视漂移,并且B/F Ratio值越偏离正常平均值,病人的屈光误差绝对值越大。3.基于B/F Ratio值得到的矫正角膜曲率可以提高SRK/T公式的准确性,尤其是B/F Ratio偏离平均值的病人。

刘文洁[3](2019)在《角膜后表面散光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1.0D的患者进行角膜后表面散光生物学特性分析,对比模拟角膜散光和全角膜散光的差异,评价Toric IOL植入储备人群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对全角膜散光的影响。2.观察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影响,计算角膜后表面散光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IAPA),对比模拟角膜散光SIA(SIAKA)和全角膜散光SIA(SIATA)的差异,为准确评估Toric IOL植入术前需矫正的全角膜散光提供理论基础。3.对比基于数学模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New Alcon Toric计算器、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和基于角膜后表面散光实际测量值的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以及不考虑角膜后表面散光的Original Alcon Toric计算器在不同散光类型、不同散光大小以及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情况下的准确性。方法:1.横断面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角膜散光≥1.OD白内障患者1029眼,术前行Pentacam检查,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全角膜角膜散光、模拟角膜散光的分布及相关性,采用算术法和矢量法分析全角膜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的差异,并按照眼轴长度(AL)分为高度近视组(AL≥26mm)和对照组(20≤AL<26m)。其中高度近视组94例94眼,对照组121例121眼,观察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2.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患者62例89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散光、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采用矢量分析法,分别计算角膜后表面散光、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的术源性散光,并分析不同情况下SIATA和SIAKA的差异。3.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患者78例109眼。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IOL-Master500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代入Original Alcon Toric计算器、New Alcon Toric计算器、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和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对每个病例进行重复计算,记录植入Toric型号对应的残余散光大小及轴位,与术后3个月主观验光结果进行矢量分析,分别计算四种计算器的矢量误差。以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分为≥2.5D组和<2.5D组两组,对比两组之间不同计算器的准确度。对比观察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患者四种不同计算器的准确性并提出初步优化方法。结果:1.角膜散光≥1.0D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算术平均值:0.33±0.22D,79.11%为逆规型散光。顺规散光组角膜后表面散光(0.40±0.29D@91°)大于逆规散光组(0.08±0.24D@94°)和斜轴散光组(0.23±0.31D@88°)。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的矢量差为0.50±0.55D@92°,其中33.8%的患者矢量差≥0.5D。顺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的绝对误差最小(0.27±0.27D),逆规散光组最大(0.30±0.26D)。顺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高估全角膜散光0.08±0.29D,逆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低估全角膜散光0.11±0.44D。高度近视组角膜后表面散光为-0.33±0.20D,正常眼轴组角膜后表面散光为-0.31±0.18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57)。角膜后表面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和全角膜散光差值成正相关性(r=0.221,P<0.05),与眼轴无相关性(r=0.067,P=0.160)。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矢量误差与年龄、Km(KA)、角膜顶点与最薄点厚度差成正相关(r=0.208、0.144、0.138,P<0.05),与眼轴、模拟角膜散光无相关性(r=-0.083、0.020,P>0.05)。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算术平均值:0.22±0.20D,其中84.27%的患者前表面属于逆规型散光。对于角膜后表面为顺规散光而前表面为逆规散光组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具有中度正相关性(r=0.438,P=0.033)。2.白内障手术切口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类型几乎并未发生转变,仍大多为逆规散光(80.90%至84.27%)。SIAPA为0.09±0.06D,与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大小成正相关性(r=0.228,P=0.032)。SIAKA和SIATA差异在顺规散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SIAKA低估SIATA0.09±0.22D,对于逆规散光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SIAPA可以忽略,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时,忽略SIAPA会引起低估SIAKA;当模拟角膜散光>2.0D时,若忽略SIAPA,则会引起低估SIAKA。3.四种计算器之中均表现为Original Alcon计算器的误差最大(0.21 ±0.55D@173°,0.26±0.51D@177°,0.11±0.59D@149°),误差向逆规方向漂移,与其余三种计算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余三种计算器均为顺规方向误差;对于顺规散光组,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误差最小(0.24±0.52@94°);对于逆规散光组,则为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的误差最小(0.22±0.26D@109°)。在总体及逆规散光情况下,角膜散光≥2.5D组四种计算器(总体:0.26±0.68D@161°,0.30±0.64D@102°,0.27±0.67D@106°,0.28±0.67D@102°;逆规散光:0.24±0.64D@121°,0.45±0.61D@102°,0.46±0.73D@107°,0.27±0.68D@117°)均表现为矢量误差大于角膜散光<2.5D组(总体:0.20±0.46D@1°,0.23±0.54D@93°,0.26±0.50D@92°,0.24±0.55D@92°;逆规散光:0.15±0.54D@172°,0.22±0.60D@104°,0.29 ±0.57D@97°,0.20±0.58D@102°),Original Alcon 计算器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顺规散光情况下,除Original Alcon计算器外,其余三种计算器计算结果接近。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Y轴误差与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在总体和逆规散光组情况下成正相关(r=0.197,0.377,P=0.04,0.03),在顺规情况下无相关性(r=0.085,P=0.470),而 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Y轴误差则与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任何情况下均无相关性(P>0.05)。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患者占总体患者9.17%,且随着散光值的增加,三种新型计算器的误差值也随之增加,两者之间成强相关性(r=0.788,0.788,0.658,P=0.007,0.007,0.039)。使用 New Alcon 计算器和 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的矢量误差(0.48±0.59D@108°,0.56±0.72D@110°)大于 Original Alcon 计算器(0.33±0.67D@130°)和 Barrett Measured PA 计算器(0.33±0.70D@125°),与常规结果相反,且远大于平均值,经过型号调整后矢量误差降低至 0.17±0.49D@171°和 0.12±0.49D@147°。结论:1.角膜散光≥1.0D白内障患者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会导致约70%顺规散光患者模拟角膜散光高估全角膜散光,逆规散光患者模拟角膜散光低估全角膜散光,而约30%患者则相反。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前应观察个性化角膜后表面散光,避免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增加术后屈光误差。2.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术源性散光可以忽略。而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忽略白内障手术切口引起的SIAPA会引起顺规散光患者SIAKA低估SIATA,而逆规散光患者SIAKA高估SIATA。3.即使三种新型计算器考虑到了影响因素并加以调整,且减少了矢量误差,相对于Original Alcon计算器顺规散光的过矫和逆规散光的欠矫,均表现为顺规散光的欠矫和逆规散光的过矫。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虽考虑了个性化角膜后表面散光值的大小和轴位,但在顺规散光组矢量误差反而要更大一些。在顺规散光组,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矢量误差小,而逆规散光组则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矢量误差最小。当模拟角膜散光≥2.5D时,逆规散光组四种计算器的矢量误差值均大于<2.5D组,这种情况下应用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会减少误差。而对于少数角膜后表面散光为顺规散光的患者,随着后表面散光值的增加,三种新型计算器的误差值随之增加,在植入Toric IOL时应考虑到实际的真实全角膜散光与大部分患者的区别,对型号做出相应调整,以减少术后的误差值。

杨玉焕,张婕,严宏[4](2017)在《人晶状体厚度在体测量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晶状体厚度的在体精确测量对眼内调节及屈光不正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青光眼、白内障诊断及治疗方面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目前用于晶状体厚度在体测量的超声法和光学法等多种仪器的测量原理、优劣势及准确性进行归纳总结,其中OrbscanⅡ、Pentacam、Lenstar、AS-OCT等可以代替A超测量晶状体厚度,而UL-OCT可以准确而动态地监测随调节改变晶状体厚度的变化。选择测量准确性较高的方法测量晶状体厚度,可为临床及科研提供更为准确可信的晶状体厚度数据。

赵海霞,张莉,关文英[5](2015)在《内蒙古地区蒙汉族近视眼角膜曲率及中央角膜厚度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和汉族近视眼患者角膜曲率及中央角膜厚度值的差异。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于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选取拟行LASIK或SBK手术的近视患者蒙古族600例(1 196只眼),其中男性317例(631只眼),女性283例(565只眼)。汉族531例(1 062只眼),其中男性282例(564只眼),女性249例(498只眼)。采用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并分别采用Pentacam、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和超声角膜测厚仪三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值(CCT),并对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蒙古族男女角膜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男性Pentacam、Orbscan及超声测厚仪的中央角膜厚度值分别为(538.33±24.17)、(545.58±24.16)和(549.06±23.74)μm;Pentacam分别与Orbscan和超声测厚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bscan与超声测厚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女性三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值分别为(557.53±27.92)、(565.47±33.02)和(565.02±30.63)μm,三种测量方法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男性三种仪器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值分别为(554.48±35.03)、(571.08±37.12)和(570.71±35.98)μm,Pentacam与Orbscan、超声测厚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bscan与超声测厚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女性三种仪器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值分别为(546.17±29.80)、(562.40±34.39)和(557.69±29.48)μm,Pentacam与Orbscan和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bscan与超声测厚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眼患者中,蒙古族女性角膜曲率明显高于男性,汉族男女角膜曲率无明显差异。Pentacam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值较Orbscan与超声测厚仪测量值均小,可作为LASIK手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值的测量工具之一。Orbscan测量的蒙古族男女中央角膜厚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蒙古地区近视眼患者CCT值高于已报道的国人CCT值。

辛宝莉,刘苏冰,聂晓丽,买志彬,郜文欣[6](2015)在《Sirius动态瞳孔直径变化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应用Sirius、Orbscan II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地形图下瞳孔直径与Sirius测量三种光线下动态瞳孔直径的大小,分析对屈光性手术的影响。方法对446例(892只眼)近视眼患者拟行LASIK术前,应用Sirius、Orbscan II两种仪器测量瞳孔直径、角膜横径,Sirius测量三种光线下瞳孔直径的大小。数据分析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Orbscan II和Sirius在角膜地形图下分别与Sirius三种光线下瞳孔直径的比较,两组之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ius三种光线下瞳孔直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暗室光下、黄昏光下、自然光线下。在暗室光线下瞳孔直径平均值大于Sirius角膜地形图下瞳孔直径为2.17 mm、而大于Orbscan II角膜地形图下瞳孔直径为1.46 mm。结论屈光性手术前,无论应用哪一厂家眼前节分析系统,所测量的角膜地形图上显示的瞳孔直径只能作参考,必须应用暗室下所测量的瞳孔直径作为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角膜切削直径的参数。

李凤洁,王姝婷,李韵秋,孙秀丽,史伟云,王婷[7](2015)在《应用相干光断层成像系统分析中央区域角膜厚度分布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相干光断层成像系统(FD-OCT)分析不同年龄中央角膜厚度分布特点。方法应用FDOCT测量167例(334只眼)正常人群直径6 mm中央角膜厚度,并根据年龄将受检者分为:A(1420岁)、B(2140岁)、C(4160岁)、D(>60岁)。FD-OCT扫描出的厚度分析图将直径6 mm角膜分为中央2 mm、25 mm及56 mm共17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角膜总体厚度有直观数据。结果中央角膜厚度为(519.42±33.53)μm,同一区域随年龄增长角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同一年龄段角膜厚度从中央到边缘逐渐变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 mm角膜最厚点位于上方、最薄点位于颞下方,且角膜上方较下方厚(23.01μm,P=0.000),鼻侧较颞侧厚(9.04μm,P=0.000)。在不同性别及眼别之间角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角膜厚度在直径6 mm范围内分布不均,中央2 mm为最薄区域,26 mm环形区域角膜逐渐增厚,且最厚点位于上方、最薄点位于颞下方,随年龄增长角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孙秀丽[8](2013)在《中国不同年龄正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分析我国不同年龄正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的特征,探讨其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招募171例(共305只眼)志愿者于山东省眼科医院行眼科检查,结果需符合屈光状态为正视眼,将符合条件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年龄组,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采用RTVue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fourier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的角膜上皮厚度测量法(pachymetry),对3个年龄组的受检者分别行RTVue OCT检查,扫描出各组人群的角膜中央6mm的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图,同时RTVue OCT可将角膜中央6mm分为中央2mm、2-5mm、及5-6mm3个不同环形区域,由此分别对3个区域的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及每个位点的厚度分别做对比和分析,以期观察各年龄段的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并分析其在各象限的分布特征。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研究对象的性别、眼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年龄组中央6mm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的厚度、角膜最薄点的位置、环形及放射形区域位点厚度;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中央6mm角膜上皮厚度图中上方(S)、下方(I)、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图标准差(Std-Dev)及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Max-Min)等各参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比较中央6mm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收集171例受检者共305只眼的RTVue OCT扫描结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受试者按3个年龄组(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分组进行RTVue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fourier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FD-OCT)检查。统计结果为:(1)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在性别(男、女)及眼别(右、左)上均无差异;(2)各年龄组角膜厚度比较:0~14岁组较15~64岁,65岁以上两组角膜厚度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年龄组角膜上皮厚度比较:65岁以上组较0~14岁,15~64岁组角膜上皮厚度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个不同环形区域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比较:各年龄组角膜厚度,由中央2mm、2-5mm到5-6mm逐渐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组角膜上皮厚度,由中央2mm、2-5mm到5-6mm在15~64岁组逐渐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4岁组及65岁以上组无统计学差异;(5)17个不同放射形区域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比较:1)同年龄组各范围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比较:①2-5mm范围角膜厚度:各年龄组鼻上最厚,颞下最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0.001);②5-6mm范围角膜厚度:各年龄组鼻上最厚,颞下最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0,0.000);③2-5mm范围角膜上皮厚度:各年龄组鼻下最厚,颞上最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1,0.000);④5-6mm范围角膜上皮厚度:各年龄组鼻下最厚,颞上最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5)。2)各范围不同年龄组角膜总体及角膜上皮厚度比较:①中央2mm范围角膜厚度:65岁以上组较前两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7);②2-5mm范围角膜厚度比较:鼻侧、颞侧、鼻下、颞下及下方5个区域角膜厚度在不同年龄组,65岁以上组较前两组在上述5个区域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5-6mm范围角膜厚度比较:在鼻侧、颞侧、颞下、下方、鼻下方5个区域,65岁以上组较0~14岁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中央2mm范围角膜上皮厚度比较:65岁以上组角膜上皮厚度较15~64岁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⑤2-5mm范围角膜上皮厚度比较:在鼻下、鼻侧、鼻上、上方、颞上、颞侧6个区域65岁以上组角膜上皮厚度较前两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5-6mm范围角膜上皮厚度比较:在鼻下、鼻侧、鼻上、上方、颞上、颞侧、下方65岁以上组角膜上皮厚度较前两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央6mm角膜最薄点位置:由RTVue OCT可观察到中央6mm角膜最薄点位置,用“Location Y”来表示角膜最薄点在垂直线上的坐标位置,其范围为(—3.00,+3.00),分组统计3个年龄组角膜最薄点的横坐标(X)及LocationY为:0~14岁组:(—0.201±0.696,—0.293±0.481),15~64岁组:(—0.218±0.637,—0.350±0.555),65岁以上组:(0.357±0.799,—0.322±0.443),3组坐标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角膜中央2-5mm环形范围鼻上方(SN)与颞下方(IT)的差值(SN-IT)及2-5mm环形范围上方(S)与下方(I)的差值(S-I)随年龄的变化1)角膜中央2-5mm范围鼻上方与颞下方差值随年龄的变化:在65岁以上组较0~14岁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角膜中央2-5mm范围上方与下方的差值(S-I)随年龄的变化:0~14岁组较后两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32,0.030);(8)中央6mm范围内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的关系:根据各年龄组中央6mm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的厚度,分别对各年龄组角膜厚度与角膜上皮厚度做对比,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得出各年龄组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06,0.084,0.094,概率分别为0.488,0.218,0.614,得出各组角膜厚度与角膜上皮厚度无相关性。(9)中央6mm角膜上皮厚度图中上方(S)、下方(I)、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图标准差(Std-Dev)及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Max-Min)的比较:对角膜中央6mm范围角膜上皮的上述指标进行观察及统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为S、Min的Mean Rank值随年龄逐渐减小,Std-dev、Max-Min的Mean Rank值随年龄逐渐增大。结论:本研究分析得出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的厚度在不同年龄段有一定差异,中央6mm角膜总体厚度在0~14岁组较厚,而角膜上皮厚度在65岁以上组较薄,年龄越大,角膜上皮在各区域的分布越不均匀。这些参数可能为临床角膜屈光手术或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邵运良,张铭志,宋跃,黄育强,SK Rao,Dennis Lam[9](2009)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正常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700名1329眼CCT进行测量。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7组或根据性别分为2组以研究CCT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平均CCT为537±39μm,在11~50岁的调查对象,CCT随年龄增大而显着降低(P=0.002,r=-0.192),平均每年降低约0.63μm;在>50岁的调查对象,CCT有渐增厚的趋势(P=0.332,r=0.056),平均每年增厚约0.27μm。男性CCT(540±39μm)显着大于女性CCT(535±38μm)(T-test,P=0.01)。结论:CCT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特点表明年龄因素对CCT的影响较小,CCT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男性CCT大于女性CCT。

邹绚[10](2009)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前房参数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①分析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CACD)、前房容积(anterior chambervolume,ACV)及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三项前房参数的可靠性;②探讨性别、眼别及年龄对Pentacam前房参数测量值的影响;③比较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前房参数值有无差异,进一步了解高度近视眼的解剖学特点;④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的前房参数值与正视眼的差异,探讨其在青光眼诊断分类中的意义;⑤比较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手术前后前房参数的变化,以了解解除瞳孔阻滞对前房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07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22例(218只眼)正常人(正视眼),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前房参数。①由临床经验丰富的甲、乙2位医生对随机选取的48幅Scheimpflug图像进行前房参数测量,对2组数据进行类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②比较不同性别、眼别及年龄组的前房参数,并对所有入选眼的前房参数与年龄的关系进行直线回归分析;③收集同期我院门诊与准分子激光中心就诊的高度近视眼36例(61只眼),对高度近视组与年龄相匹配的正视眼组的前房参数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参数有无差异;④采用Pentacam仪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24例(39只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22例(42只眼)的前房参数,并与年龄相匹配的正视眼进行两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⑤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13只眼),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前使用Pentacam仪测量前房参数,术后当天重复测量一次。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前房参数值有无变化。结果:①Pentacam仪测量CACD、ACV及ACA的测量者间ICC值分别为0.985、0.984和0.945,表明测量一致性较高;②Pentacam仪测得正常人CACD平均值为2.82±0.43mm,ACV平均值为159.74±43.64 mm3,ACA平均值为35.47±7.92°。不同性别、不同眼别之间的前房参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正常人CACD、ACV及ACA均与年龄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0.605及-0.359(P均<0.001),CACD及ACV对年龄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CACD)=3.433-0.015X(年龄)和Y(ACV)=219.596-1.514X(年龄);③Pentacam仪测量高度近视眼的CACD平均值为3.16±0.26 mm,ACV平均值为196.93±30.98 mm3,ACA的平均值为40.40±8.90°。高度近视眼与年龄相匹配的正视眼的三项前房参数值均存在显着性差异(tCACD=-3.341、tACV=-3.743、tACA=-2.930,P均<0.05);④PACG组CACD、ACV及ACA平均值分别为1.87±0.29 mm、82.00±24.17 mm3和21.94±7.11°,与年龄相匹配的正视眼差异有显着性(tCACD=7.949、tACV=6.282、tACA=6.022,P均<0.05)。POAG组CACD、ACV及ACA平均值分别为2.67±0.34 mm、147.24±43.40 mm3和31.19±6.34°,与年龄相匹配的正视眼差异无显着性(tCACD=-0.032、tACV=0.072、tACA=0.969,P均>0.05);⑤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术前CACD平均值为1.88±0.14 mm,术后为1.97±0.16 mm;术前ACV平均值为72.69±20.24 mm3,术后为97.87±21.08 mm3;术前ACA平均值为21.84±3.84°,术后为22.82±3.17°。进行两样本t检验,tCACD=-1.466、PCACD=0.1 56;tACV=-3.104、PACV=0.005:tACA=-0.708、PACA=0.486,说明手术前后ACV值存在显着性差异,而CACD和AC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前房参数可重复性较好;②正常人群中,CACD、ACV及ACA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性别及眼别对前房参数无影响;③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ACV较大、CACD较深、ACA较宽;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三项前房参数值明显较正常人小,而开角型青光眼则与正常眼无显着差异;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当天,ACV较术前明显增大,但是CACD和ACA均无明显改变。

二、ORBSCANⅡ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RBSCANⅡ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分布及其对屈光误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合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分布特点
    1.1 对象及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分布情况
        1.2.2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与年龄、眼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1.2.3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与SimK-TCRP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1.2.4 矫正角膜折射指数分布情况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
    2.1 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及术后屈光误差分布情况
        2.2.2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及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
        2.2.3 矫正角膜曲率与未矫正角膜曲率的比较
        2.2.4 矫正角膜曲率对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角膜后表面散光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1.0D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角膜散光≥1.0D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征
        1.2.2 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特征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2.2.2 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特征
        2.2.3 不同类型散光术前术后矢量值对比
        2.2.4 不同类型SIA的分布特征
        2.2.5 SIAPA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2.2.6 不同情况下SIAPA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考虑角膜后表面散光的不同Toric计算器的准确性对比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方法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Toric IOL计算器准确性的对比
        3.2.2 角膜散光≥2.5D患者不同Toric IOL计算器准确性的对比
        3.2.3 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前型号调整的初步探索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Toric IOL植入术后误差原因分析
    综述参孝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人晶状体厚度在体测量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声法
    1.1 A型超声
    1.2 超声生物显微镜
2 光学法
    2.1 基于摄影术
    2.2 基于光学相干技术
3 结语

(7)应用相干光断层成像系统分析中央区域角膜厚度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检查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8)中国不同年龄正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导师及课题小组成员简介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一.受检人群特点
    二.各范围角膜总体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的比较
    三.讨论
结论
圆锥角膜与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厚度特征分析的初期临床报告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前房参数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Pentacam仪测量正常人及近视眼前房参数的临床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前房参数测量在青光眼分类及在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评估中的应用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综述:眼前段计算机图像分析研究
致谢
大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四、ORBSCANⅡ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评估方法及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J]. 蒋元丰,秦鲁宁,张红,田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11)
  • [2]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分布及其对屈光误差的影响[D]. 李鸿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角膜后表面散光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的相关性研究[D]. 刘文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人晶状体厚度在体测量方法研究进展[J]. 杨玉焕,张婕,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 2017(06)
  • [5]内蒙古地区蒙汉族近视眼角膜曲率及中央角膜厚度的研究[J]. 赵海霞,张莉,关文英.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10)
  • [6]Sirius动态瞳孔直径变化的临床观察[J]. 辛宝莉,刘苏冰,聂晓丽,买志彬,郜文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10)
  • [7]应用相干光断层成像系统分析中央区域角膜厚度分布特点[J]. 李凤洁,王姝婷,李韵秋,孙秀丽,史伟云,王婷. 临床眼科杂志, 2015(01)
  • [8]中国不同年龄正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特征分析[D]. 孙秀丽. 济南大学, 2013(05)
  • [9]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正常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J]. 邵运良,张铭志,宋跃,黄育强,SK Rao,Dennis Lam. 国际眼科杂志, 2009(06)
  • [10]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前房参数的临床应用[D]. 邹绚. 中南大学, 2009(04)

标签:;  ;  ;  ;  

ORBSCANⅡ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