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消费及技术进步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消费及技术进步

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消费及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成,陈谦,刘玉佩,高萌,赵先辉[1](2022)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合成方法,包括丙酮氰醇法、异丁烯法及乙烯法,并分析了各个合成方法的优缺点,丙酮氰醇法使用有毒原料HCN并会产生大量废料,不符合绿色生产要求,将会面临逐步淘汰,异丁烯法及乙烯法生产过程绿色清洁,符合我国国情及战略需求,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此外,也对用于异丁烯法生产MMA的钯系催化剂及金系催化剂进行了分析。

王海之,刘晓曦,余强,刘仲能[2](2021)在《缩合反应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乙烯-丙酸甲酯法和醋酸甲酯与甲醛缩合法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两种工艺的优势、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介绍了目前用于催化醋酸甲酯/丙酸甲酯与甲醛气相缩合反应的固体酸催化剂和固体碱催化剂,以及这两类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失活的原因和改善的方法。分析了原料中水对缩合反应中所用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介绍了无水甲醛生产工艺,包括蒸馏脱水、膜分离、半缩醛脱水分解和甲醇无氧脱氢技术。

马红琴[3](2021)在《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文中提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生产有机玻璃的单体,其合成方法主要有丙酮氰醇、异丁烯氧化和醋酸甲酯法。其中,基于煤基路线的醋酸甲酯法涉及甲醛两步羟醛缩合和丙烯酸甲酯加氢反应,该法因其采用的原料符合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特点,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考虑到煤化工产品甲醇可以直接脱氢为该法提供甲醛与氢气,因而若能发展醋酸甲酯与甲醇为原料直接生产MMA的工艺路线将大大缩短生产流程,提高反应原子经济性。为此,本文聚焦以甲醇与醋酸甲酯直接制备MMA的新路径,首先对此进行热力学分析其反应可行性,并结合动力学实验对反应中间产物的催化行为进行调控,以期开发出高性能的甲醇脱氢与羟醛缩合反应催化剂,最终为甲醇与醋酸甲酯直接生成MMA路线开发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甲醇与醋酸甲酯为反应物,丙烯酸甲酯与丙酸甲酯为中间产物直接合成MMA的反应热力学网络。发现此路线热力学可行,其主要受限于平衡常数较小的甲醇脱氢中间反应。进一步发现反应温度、甲醇/醋酸甲酯配比等对产物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温度在300-400℃与进料比大于2时,MMA为主要产物。(2)探究了Ce2(MoO4)3催化甲醇直接脱氢制备甲醛反应的载体效应,阐明了酸碱性位点对催化性能的调变规律,揭示了较强的酸性位点能促进甲醇活化而较强的碱性位点则会促进副反应的发生。基于此,TiO2载体负载的催化剂因同时具有较强酸性和较弱碱性中心,而表现出最优的甲醇脱氢反应性能。(3)考察了Al2O3形貌和晶型对其负载Cs催化甲醛与醋酸甲酯羟醛缩合丙烯酸甲酯的性能影响。发现Al2O3表面过量酸性位点会促进甲醛与丙烯酸甲酯的缩合,降低产物选择性;而过量碱性位点会在甲醛活化物种不足的情况下抑制醋酸甲酯缩合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反应物转化率。因而酸碱活性位点间存在协同作用,可进一步优化其相对含量获得较高的丙烯酸甲酯产率。

李华胤[4](2021)在《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金催化剂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各类行业中拥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工业生产MMA最成熟的工艺为丙酮氰醇(ACH)路线,但该方法受氢氰酸原料供应、酸腐蚀和污染等问题,后期可能面临淘汰。以异丁烯为原料合成MMA的过程清洁环保,且原子利用率高,是一条较为优异的路线。该路线中,异丁烯首先氧化成甲基丙烯醛(MAL),随后MAL经一步氧化酯化生成MMA。由于该路线涉及氧化、酯化等多步反应,对催化剂的选择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Pd基催化剂选择性较差,通过添加Pb、Bi等助剂能一定程度提高其选择性,但不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金催化剂相比于钯催化剂具有选择性高的优势,然而金催化剂的活性受粒径和载体的影响较大。因此,本论文合成了不同氧化物和羟基磷灰石负载的金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MAL氧化酯化制MMA的反应,以考察粒径效应、载体效应等对金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DP)分别制备了不同氧化物(Zn O、Si O2、Al2O3、Ce O2、Ti O2、Zn Al Ox等)担载的金催化剂。XRD、TEM等表征证明经400℃焙烧,在锌铝复合氧化物载体上得到了高分散、小尺寸的纳米金;XPS和CO DRIFT表明其价态为零价,但以单分散的Au25原子簇为前驱体制得的催化剂对CO的吸附要强于传统DP法制得的纳米金催化剂。将上述催化剂应用于MAL/甲醇氧化酯化反应,可以发现以锌铝水滑石作为载体前驱体,以Au25团簇作为金的前驱体制得的催化剂对反应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转化率93.1%,选择性94.8%)。结合表征和对比试验结果可知,小尺寸的金、金与载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载体碱性可能是上述催化剂具有较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原因。对其进行底物拓展试验和稳定性测试发现,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但稳定性仍有待提高。(2)以Au25原子簇作为金的前驱体,成功制备了不同官能团(VO43-/F-/Ce4+)取代的羟基磷灰石(HAP:Ca5(PO4)3(OH))负载的金催化剂,系统研究了粒径、载体等因素对金催化MAL一步氧化酯化反应的影响。XRD、Raman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不同(取代的)羟基磷灰石的结构特征;TEM、HRTEM结果表明金颗粒在钒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载体(HVP)上具有最小的粒径(2.8 nm)和尺寸分布;XPS和CO DRIFT结果表明Au主要以零价金的形式存在,但Au25/HVP对CO的吸附最强。在MAL/甲醇氧化酯化反应测试中,Au25/HVP催化剂展现出了最好的活性和选择性。进一步通过原位红外试验研究反应物和产物在上述催化剂上的吸附情况,发现只有在Au25/HVP催化上,MAL中的C=O键可以迅速转化为MMA,而在其它催化剂上无明显转化。将该催化剂在优化的条件下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稳定性测试,发现该催化剂在连续测试150 h之后活性和选择性无明显变化,说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上结果对制备高效、稳定的负载型金催化剂提供了方法,对深入理解粒径和载体因素对金催化氧化酯化反应的作用提供了思路。

高春焕[5](2021)在《镧钐共掺杂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配合物受外界激发时会吸收能量,经历从基态→激发态→基态的一个跃迁过程,从而使得所制备的稀土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性能,在此过程中会以荧光的形式释放所吸收的能量。而所制备的稀土配合物在很大程度上被应用于磁、光以及电等领域主要是由于配合物中含有的稀土离子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的,所以近年来很多研究学者把关注度放在提高稀土中心离子的发射强度上。本论文通过将惰性结构的稀土离子与具有发光性能的稀土离子相结合来提高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在此基础上分别将聚丙烯酰胺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到所制备的稀土配合物上,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来测定复合材料的荧光性能。(1)配体对稀土荧光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选择合适的配体决定着稀土的荧光性能。首先,以Sm3+为中心离子,分别以苯甲酸(BA)、反丁烯二酸(FA)、DL-苹果酸(DL-MA)以及硬脂酸(SA)对第一配体进行筛选,同时加入1,10-邻菲咯啉(Phen)来消除水分子的影响,制备Sm(BA)3Phen、Sm(FA)3Phen、Sm(DL-MA)3Phen、Sm(SA)3Phen。结果表明:苯甲酸是最佳配体,由它制备的Sm(BA)3Phen稀土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最强;然后是对协同离子的筛选,分别选择协同离子为硫酸钾、硫酸钠、氯化镧和硫酸钡制备稀土配合物来进行协同离子的筛选,结果表明:当协同离子为La3+时所制备的稀土配合物荧光强度最强。最后用筛选好的配体苯甲酸,协同离子La3+,同时加入1,10-邻菲咯啉来消除水分子对稀土配合物的影响来制备荧光性能优良的稀土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稀土镧元素和钐元素可以很好的键合,并且配体也参与了反应,然后利用荧光光谱分析仪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强度的对比证明了镧元素的增敏作用,以及主要的发光条件是Sm3的跃迁。并且在谱图中发现了Sm3+的特征荧光发射峰,这三个峰分别归属于 4G5/2→6H5/2(564 nm),4G5/2→7H7/2(599 nm),4G5/2→6H9/2(645 nm)的跃迁。(2)选择高分子材料聚丙烯酰胺,通过非共价键的方法对上述制备好的LaSm(BA)3Phen进行复合,成功合成LaSm(BA)3Phen/PAM。通过一系列的表征,结果表明:以聚丙烯酰胺为基质所合成的复合材料LaSm(BA)3Phen/PAM的发光性能明显优于镧钐稀土配合物LaSm(BA)3Phen,并且在荧光光谱图中发现Sm3+的特征发射峰为,它们分别是位于564 nm处的4G5/2→6H5/2跃迁,位于599 nm处的4G5/2→7H7/2跃迁以及位于645 nm的4G5/2→6H9/2跃迁。最后利用单因素实验发现当镧和钐的摩尔分数比为5:5,且稀土配合物的掺入量为0.6%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荧光强度最强,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Design-Expert 10.0.7 Trial软件对影响荧光强度的两两因素进行分析知道,当反应时间为5 h,温度为60℃,搅拌速率为600 r/min时制备的复合材料LaSm(BA)3phen/PAM的荧光强度最强。(3)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基质,通过非共价键的方法对上述制备好的LaSm(BA)3Phen进行复合,成功合成LaSm(BA)3Phen/PMMA复合材料,通过一系列对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如下:Sm3+化合物的电荷跃迁位于350 nm,并且该处荧光强度最强。而 364 nm(6H5/2→(4K,4L)17/2)、379 nm(6H5/2→(4D,6P)15/2)、393 nm(6H5/2→4L17/2)、406 nm(6H5/2→4K11/2)、420 nm(6H5/2→4M19/2)、467 nm(6H5/2→4I13/2)他们均属于Sm3+的特征激发峰。并且在LaSm(BA)3phen/PMMA的激发光谱中激发带的强度也发生了显着的改变,而在发射光谱图中主要出现三个明显的特征峰,它们分别是位于564 nm处的4G5/2→6H5/2跃迁,位于599 nm处的4G5/2→7H7/2跃迁以及荧光强度最强处的位于645 nm处的4G5/2→6H9/2跃迁,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基质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荧光性能明显优于制备的稀土配合物。最后,通过对LaSm(BA)3phen/PAM 和 LaSm(BA)3phen/PMMA 的荧光强度对比发现LaSm(BA)3phen/PAM的荧光性能优于LaSm(BA)3phen/PMMA的荧光性能。

李华胤,李洁,谭媛,丁云杰[6](2021)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及所用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年来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主要生产工艺技术及贵金属催化剂在以异丁烯/叔丁醇为原料合成MMA反应的研究进展,重点对负载型金催化剂在氧化酯化合成MMA反应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相比于贵金属钯催化剂,金催化剂因反应条件温和,活性、选择性高等优点成为钯催化剂的潜在替代者。然而,金催化剂较低的稳定性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文对比分析了近年来金催化剂合成MMA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其在提升稳定性方面的相关策略,揭示了金催化体系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联,并对机理进行了讨论。未来采用特殊手段合成结构可控、尺寸可调的负载型金催化剂以及通过添加助剂或其他金属的方式调变催化剂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等将是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刘佳鑫[7](2020)在《环氧丙醇及其甲基丙烯酸酯绿色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精细化工产品和有机合成中间体。理论上,可以由甲基丙烯酸与环氧丙醇直接酯化反应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环氧丙醇进行交换反应得到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由于环氧丙醇不易制备,价格昂贵。同时,环氧丙醇分子中含环氧基,在放置时易发生开环聚合反应,不易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所以,至今尚未见到由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或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有价值报道。工业上,主要以甲基丙烯酸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在反应过程中,有氯化氢或氯化钠产生,污染环境,不是绿色生产工艺。随着工业上天然脂肪酸、天然脂肪醇以及生物柴油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副产的生物丙三醇量越来越多,已出现过剩现象。丙三醇是一种可再生、价廉、无毒、无害的多元醇,可以发生酯化、醚化、氧化等反应,是一种绿色的化学品和基本的化工原料。因此,利用生物丙三醇生产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及其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化工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先由绿色的丙三醇、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取环氧丙醇,然后由环氧丙醇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酯化反应或酯交换反应制取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其合成路线是一条具有应用价值的产业链。采用Benson基团加和法分别对合成环氧丙醇和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了反应的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平衡速率常数。经热力学计算得出,由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取环氧丙醇和由环氧丙醇进行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反应合成环氧丙醇时,采用偏铝酸钠作催化剂,良好的反应条件为:反应物的摩尔配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4%、反应温度为72℃、反应时间为2.5 h,环氧丙醇收率达82.00%;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甲醇共同反应合成环氧丙醇时,采用有机J碱作催化剂,理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摩尔配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3%、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1.5 h,环氧丙醇收率达88.20%。以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2%、复配阻聚剂用量为0.5%、反应物的摩尔配比为1:2、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4 h、搅拌速度为300 rpm,酯化率为66.07%。采用J碱作为催化剂,催化剂与反应体系完全相溶、催化活性高,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收率高。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理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1%、阻聚剂用量为0.15%、反应物摩尔配比为1:3、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2.5 h,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收率达到98.84%。实验得出,采用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甲醇共同作用合成环氧丙醇时,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环氧丙醇收率高;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环氧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时,操作容易,反应平稳,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收率高,副产的甲醇可以分离利用。

郭志军[8](2020)在《丙酸甲酯和甲醛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s-P基催化剂研究》文中认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有机玻璃等高附加值化学品;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全球MMA的需求量近10年来以近10%的速度增加。传统的MMA合成工艺主要为丙酮氰醇法,该工艺原料氢氰酸剧毒,且产生大量的废水、废固,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开发新型的MMA合成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发了丙酸甲酯和甲醛合成MMA的新过程,获得了酸碱催化剂。主要创新性如下:(1)以Cs、P为活性组分,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γ-Al2O3、SiO2、TiO2、ZrO2、CeO2)的负载型催化剂,并用固定床反应装置评价了不同载体Cs-P/Y催化剂的活性,获得了活性较优、稳定性较好的Cs-P/γ-Al2O3催化剂。通过不同的表征技术揭示了 Cs-P/γ-Al2O3催化剂活性较好的原因,其中酸碱性、比表面积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关键因素。(2)通过Fe对Cs-P/γ-Al2O3催化剂进行改性,并利用TPD、Pyridine-FTIR、XPS等表征系统研究了助剂Fe的影响规律。适量Fe的引入可以提高催化剂表面酸活性中心的数量,催化剂表面的酸中心为中等强度的Lewis酸;Fe可以调控催化剂表面磷物种的分布,从而影响Lewis酸量和酸强度。(3)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优反应温度为370℃,液时空速为1.2 h-1,此时丙酸甲酯转化率为29.1%,MMA选择性为90.7%。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积碳是催化剂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经过三次再生循环(260 h)后,再生催化剂的活性没有降低。另外,对催化剂进行了放大制备并对其活性进行评价。

徐璐[9](2020)在《本体透明ABS树脂结构控制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溶聚型丁苯橡胶(SBR)、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为原料,对二甲苯(PX)和乙苯(EB)为稀释剂,十二烷基硫醇(TDDM)为分子量调剂,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种大相区高流动性透明ABS树脂,橡胶粒子尺寸约在1~2μm之间,透光率88.6%,雾度值1.9%,缺口冲击强度164 J/m,熔融指数80.95 g/10min。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备透明ABS树脂进行微观形态结构分析,利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对所制备透明ABS树脂进行相容性分析,分别研究了MMA含量、单体ST/AN比例、稀释剂含量、种类及复配溶剂比例、引发剂浓度、分子量调节剂用量以及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对透明ABS树脂微观相区结构和两相相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橡胶粒子尺寸大、大小粒子双峰分布;形态规整性好、排列有序、密度高;实心橡胶粒子和支网状骨架内包容结构;两相相容好均有利于透明ABS树脂的增韧。通过调节实验参数控制两相相容性和橡胶粒子形态结构可以制备性能优良的透明ABS树脂。通过光度雾度仪、悬臂梁冲击测试仪、电子拉力机、熔体流动速率测定仪和HAKKE转矩流变仪研究了各项因素对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加工流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MA含量是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单体ST/AN比例、复配溶剂和分子量调节剂对光学性能也存在一定影响;力学方面主要取决于透明ABS树脂的微观相区结构和两相相容性;对加工流动性能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树脂相黏度即分子质量,各项因素中苯乙烯含量和分子量调节剂用量对流动性能的影响较为显着。

郭宝琦[10](2020)在《甲基丙烯醛一步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滴流床反应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基丙烯醛一步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工艺路线,开发高效的反应器是实现该路线大规模工业化的关键环节。滴流床反应器具有接近活塞流的流动特点,返混程度较小、转化率及选择性较高,有利于促进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一步法合成。然而,滴流床反应器内涉及复杂的气-液-固三相催化过程,反应器的设计开发仍有难度。本课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滴流床反应器内流体流动情况,实现反应器床层压降及持液量的预测;通过相平衡实验获得反应器设计过程中缺失的热力学参数;采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甲基丙烯酸甲酯一步法合成的滴流床反应器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实现反应器的初步设计开发。系统研究了滴流床的床层结构特征及内部流体流动规律。采用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构建了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催化剂颗粒床层结构,获得了催化剂床层的结构特点。采用流体体积方法(Volume of Fluid,VOF)对滴流床内多相流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对局部气液流动过程进行了定量描述,实现了滴流床反应器流体力学参数的预测。基于计算结果,对压降及持液量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完善了滴流床反应器的流体力学模型参数。系统研究了滴流床反应器内涉及的汽-液相平衡过程。通过设计二元汽-液相平衡实验,得到甲基丙烯醛-甲醇的汽液相平衡数据。通过对不同热力学模型的参数进行拟合,得到了甲基丙烯醛-甲醇二元交互作用参数,补充了汽-液平衡计算中所缺的热力学数据,完善了滴流床反应器的热力学模型参数。通过耦合流体力学关键参数、热力学二元交互作用参数以及氧化酯化反应动力学,构建了工业规模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一步法合成的滴流床反应器模型。系统研究了滴流床反应器的流场分布规律,实现了滴流床反应器的模拟预测。通过工艺条件优化,实现了滴流床反应器内温度的有效控制以及工业规模滴流床反应器的初步设计开发。

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消费及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消费及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合成路线
    1.1 ACH法
    1.2 乙烯法
        1.2.1 乙烯-丙醛-MMA路线(BASF法)
        1.2.2 乙烯-丙酸甲酯-MMA路线(Alpha法)
    1.3 异丁烯法
        1.3.1 异丁烯三步法
        1.3.2 异丁烯两步法
2 异丁烯两步法MAL酯化合成MMA的催化剂
    2.1 钯系催化剂
    2.2 金系催化剂
3 不同合成路线对比
4 结语

(2)缩合反应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烯-丙酸甲酯法制MMA工艺
2 醋酸甲酯与甲醛缩合法制MMA工艺
3 缩合催化剂及无水甲醛制备工艺
    3.1 固体酸催化剂
    3.2 固体碱催化剂
    3.3 无水甲醛制备工艺
4 结语与展望

(3)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甲基丙烯酸甲酯
        2.1.1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性质
        2.1.2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市场前景
        2.1.3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路线
    2.2 甲醇直接脱氢制备无水甲醛的研究现状
    2.3 甲醛和醋酸甲酯羟醛缩合制备丙烯酸甲酯
        2.3.1 羟醛缩合反应机理
        2.3.2 羟醛缩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耗材与仪器
    3.2 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表征方法
第4章 甲醇与醋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模拟软件与计算方法
        4.2.1 模拟软件
        4.2.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平衡常数与温度关系
        4.3.2 反应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甲醇直接脱氢制备无水甲醛反应的载体效应
    5.1 引言
    5.2 热力学分析
    5.3 实验部分
        5.3.1 催化剂制备
        5.3.2 催化剂评价装置及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催化剂与载体晶相结构分析
        5.4.2 催化剂与载体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5.4.3 催化剂形貌分析
        5.4.4 催化剂酸碱特性分析
        5.4.5 催化剂性能评价
        5.4.6 反应后催化剂晶相结构分析
        5.4.7 热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Cs/Al_2O_3催化甲醛和醋酸甲酯羟醛缩合制备丙烯酸甲酯反应的载体效应
    6.1 引言
    6.2 热力学分析
    6.3 实验部分
        6.3.1 催化剂制备
        6.3.2 催化剂评价装置及分析方法
    6.4 结果和讨论
        6.4.1 载体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6.4.2 载体形貌分析
        6.4.3 催化剂与载体晶型结构分析
        6.4.4 催化剂HAADF-STEM分析
        6.4.5 催化剂电子结构分析
        6.4.6 催化剂酸碱性质分析
        6.4.7 催化剂性能考评
        6.4.8 失活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金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负载型金催化剂的制备
        1.2.1 浸渍法
        1.2.2 共沉淀法
        1.2.3 沉积沉淀法
        1.2.4 胶体金负载法
        1.2.5 离子交换法
        1.2.6 原位法
        1.2.7 化学气相沉积法
        1.2.8 原子层沉积法
        1.2.9 其他方法
    1.3 甲基丙烯酸甲酯研究进展
        1.3.1 C2路线
        1.3.2 C3路线
        1.3.3 C4路线
    1.4 金催化剂在氧化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1.4.1 氧化酯化反应研究进展
        1.4.2 金催化氧化酯化反应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总述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制备锌铝水滑石载体
        2.2.2 制备羟基磷灰石载体
        2.2.3 制备金原子团簇
        2.2.4 制备负载型金原子团簇催化剂
        2.2.5 沉积沉淀法制备纳米金催化剂
    2.3 催化剂表征
        2.3.1 元素含量分析(ICP表征)
        2.3.2 N_2物理吸附/脱附
        2.3.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4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6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3.7 原位CO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CO DRIFT)
        2.3.8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3.9 固体核磁共振(NMR)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稳定性评价和计算方法
        2.4.1 催化剂活性评价
        2.4.2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2.4.3 计算方法
第3章 锌铝水滑石负载的金催化剂催化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制备
        3.2.2 反应评价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表征
        3.3.2 催化反应性能测试
        3.3.3 催化剂固定床条件优化及稳定性测试
        3.3.4 催化剂普适性研究
        3.3.5 催化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羟基磷灰石负载的金催化剂催化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载体的制备
        4.2.2 金原子团簇的制备
        4.2.3 制备羟基磷灰石负载型金原子团簇催化剂
        4.2.4 反应评价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表征
        4.3.2 催化反应性能测试
        4.3.3 稳定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5)镧钐共掺杂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稀土元素
        1.1.1 稀土元素概述
        1.1.2 我国稀土产业现状
    1.2 发光稀土配合物
        1.2.1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机理
        1.2.2 影响稀土配合物发光的因素
        1.2.3 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应用
    1.3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1.3.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发展历程
        1.3.2 基质材料
    1.4 聚丙烯酰胺的研究和进展
        1.4.1 聚丙烯酰胺概述
        1.4.2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1.4.3 聚丙烯酰胺应用研究
    1.5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概述
        1.5.1 PMMA的理化性质
        1.5.2 PMMA的制备
        1.5.3 PMMA的应用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镧钐共掺杂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第一配体的确定
        2.3.2 协同离子的确定
        2.3.3 镧钐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第一配体的确定结果分析
        2.4.2 协同离子的确定结果分析
        2.4.3 配合物的组成
        2.4.4 红外光谱分析
        2.4.5 热重分析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7 SEM电镜分析
        2.4.8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4.9 荧光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镧钐聚丙烯酰胺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LaSm(BA)_3Phen的制备
        3.3.2 LaSm(BA)_3Phen/PAM复合材料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复合物的组成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X射线衍射晶体化分析
        3.4.4 热重分析
        3.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4.6 SEM电镜分析
        3.4.7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4.8 荧光光谱分析
        3.4.9 单因素实验
        3.4.10 LaSm(BA)_3Phen/PAM制备的优化
        3.4.11 LaSm(BA)_3Phen/PAM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基质进行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LaSm(BA)_3Phen的制备
        4.3.2 LaSm(BA)_3Phen/PMMA的合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LaSm(BA)_3Phen/PMMA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4.4.2 红外光谱分析
        4.4.3 热重分析
        4.4.4 紫外光谱分析
        4.4.5 荧光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及所用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MA主要生产工艺
    1.1 C2路线
    1.2 C3路线
        1.2.1 传统丙酮氰醇路线与改进的丙酮氰醇路线
        1.2.2 丙烯路线和丙炔路线
    1.3 C4路线
2 直接甲基化法制备MMA催化体系
    2.1 负载型Pd催化剂
    2.2 负载型Au催化剂
3 展望

(7)环氧丙醇及其甲基丙烯酸酯绿色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丙三醇的来源与应用
        1.1.1 生物柴油的发展与丙三醇的产生
        1.1.2 丙三醇的利用途径
    1.2 环氧丙醇的性能与作用
        1.2.1 环氧丙醇的结构与性能
        1.2.2 环氧丙醇的作用
    1.3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性能与作用
        1.3.1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结构与性能
        1.3.2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作用
    1.4 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应用
        1.4.1 环氧丙醇的应用
        1.4.2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应用
    1.5 环氧丙醇的合成方法
        1.5.1 丙烯醇环氧化法
        1.5.2 丙烯醛环氧化后加氢法
        1.5.3 丙三醇一氯代低温脱氯化氢法
        1.5.4 碳酸丙三醇法
        1.5.5 环氧丙醇酯水解法
        1.5.6 甘露醇法
    1.6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合成方法
        1.6.1 甲基丙烯酸盐的一步合成法
        1.6.2 甲基丙烯酸的二步合成法
        1.6.3 酯交换法
    1.7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环氧丙醇及其甲基丙烯酸酯合成的热力学分析
    2.1 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合成环氧丙醇的热力学分析
        2.1.1 制取环氧丙醇的反应方程式
        2.1.2 反应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1.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分析
    2.2 直接酯化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热力学分析
        2.2.1 直接酯化反应方程式
        2.2.2 反应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2.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分析
    2.3 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热力学分析
        2.3.1 酯交换反应方程式
        2.3.2 反应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3.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酸二甲酯法合成环氧丙醇
    3.1 反应原理
    3.2 原料与试剂
    3.3 实验装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3.3.1 实验装置
        3.3.2 主要仪器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丙三醇与单一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备环氧丙醇
        3.4.2 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和甲醇作用制备环氧丙醇
        3.4.3 反应产物分离
        3.4.4 馏出液的回收利用
    3.5 分析检测方法
    3.6 计算
        3.6.1 转化率和收率的计算
        3.6.2 环氧值的计算
    3.7 结果与讨论
        3.7.1 丙三醇与单一碳酸二甲酯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3.7.2 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甲醇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3.8 分析检测结果
        3.8.1 馏出液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3.8.2 反应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3.8.3 反应产物的折光率
        3.8.4 反应产物的环氧值
        3.8.5 产品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
        3.8.6 产品的核磁共振表征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接酯化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
    4.1 反应原理
    4.2 原料与试剂
    4.3 实验装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4.3.1 实验装置
        4.3.2 主要仪器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直接酯化反应
        4.4.2 反应产物分离
    4.5 分析检测方法
        4.5.1 水相的化学分析
        4.5.2 反应产物的表征
    4.6 酯化率的计算
    4.7 酯化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4.7.1 催化剂体系的影响
        4.7.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7.3 带水剂种类的影响
        4.7.4 带水剂用量的影响
        4.7.5 阻聚剂种类的影响
        4.7.6 阻聚剂用量的影响
        4.7.7 原料摩尔配比的影响
        4.7.8 反应温度的影响
        4.7.9 反应时间的影响
        4.7.10 搅拌转速的影响
    4.8 反应产物的表征结果
        4.8.1 反应产品的红外光谱图
        4.8.2 反应产品的核磁共振表征
    4.9 反应机理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
    5.1 反应原理
    5.2 原料与试剂
    5.3 实验装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5.3.1 实验装置
        5.3.2 主要仪器设备
    5.4 实验方法
        5.4.1 酯交换反应
        5.4.2 反应产物分离
        5.4.3 馏出液分离
    5.5 酯交换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5.5.1 催化剂体系的影响
        5.5.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5.3 阻聚剂用量的影响
        5.5.4 原料摩尔配比的影响
        5.5.5 反应温度的影响
        5.5.6 反应时间的影响
    5.6 分析检测结果
        5.6.1 馏出液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5.6.2 反应产品的纯度
        5.6.3 反应产品的红外光谱图
        5.6.4 反应产品的核磁共振图
    5.7 反应机理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丙酸甲酯和甲醛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s-P基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甲基丙烯酸甲酯简介
        1.1.1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物化性质
        1.1.2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1.2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路线
        1.2.1 丙酮氰醇法
        1.2.2 异丁烯氧化法
        1.2.3 乙烯法
        1.2.4 其他方法
    1.3 羟醛缩合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酸碱催化理论基础
        1.3.2 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3 碱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4 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4.1 浸渍法
        1.4.2 沉积沉淀法
        1.4.3 气相沉积法
        1.4.4 离子交换法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载体的制备
        2.3.2 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催化剂晶体形态分析(XRD)
        2.4.2 催化剂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BET)
        2.4.3 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分析(XPD)
        2.4.4 催化剂表面酸种类分析(Pyridine-FTIR)
        2.4.5 催化剂表面物种分析(XPS)
        2.4.6 催化剂热重分析(TG)
        2.4.7 催化剂元素含量分析(ICP)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及产物分析
        2.5.1 催化剂性能评价
        2.5.2 产物分析设备及参数
        2.5.3 标准曲线的建立
        2.5.4 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负载型Cs-P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负载型Cs-P/Y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晶体形态分析
        3.2.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3.2.4 催化剂的酸碱性分析
    3.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s-P-Fe/γ-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4.2.1 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4.2.2 改性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3 催化剂的表征
        4.3.1 Fe改性催化剂的晶体形态分析
        4.3.2 Fe改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4.3.3 Fe改性催化剂的酸碱性分析
        4.3.4 Fe改性催化剂的酸种类分析
        4.3.5 Fe改性催化剂表面物种分布分析
    4.4 Cs-P-Fe/γ-Al_2O_3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4.4.1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2 不同铯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5 Cs-P-Fe/γ-Al_2O_3催化剂反应条件的优化
        4.5.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5.2 液时空速(LHSV)的影响
    4.6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催化剂的放大制备
    5.1 引言
    5.2 载体的放大
    5.3 催化剂的放大制备
    5.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本体透明ABS树脂结构控制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ABS树脂介绍
        1.1.1 ABS树脂特性和应用
        1.1.2 ABS树脂生产与市场
        1.1.3 ABS树脂品种与专用料
    1.2 透明ABS树脂
        1.2.1 透明ABS树脂基本介绍
        1.2.2 透明ABS树脂的光学问题
        1.2.3 透明ABS树脂的制备工艺
    1.3 本体聚合过程中ABS树脂的相转变过程
    1.4 本体ABS树脂微观结构的控制机理
        1.4.1 剪切力的作用
        1.4.2 黏度的影响
        1.4.3 接枝
    1.5 本体ABS树脂微观结构的控制方法
        1.5.1 橡胶的选用
        1.5.2 单体含量控制
        1.5.3 引发体系的选择与用量
        1.5.4 链转移剂的引入
        1.5.5 连续相组成的影响
        1.5.6 热力学条件的控制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第2章 本体透明ABS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 透明ABS树脂的制备
        2.2.1 原胶液的制备
        2.2.2 聚合工序
        2.2.3 脱挥处理
    2.3 测试分析与表征
        2.3.1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2.3.2 接枝参数的测定
        2.3.3 力学性能测试
        2.3.4 光学性能测试
        2.3.5 加工流动性能测试
        2.3.6 流变性能测试
        2.3.7 透明ABS树脂相区结构观察
        2.3.8 透明ABS树脂冲击断面形貌观察
        2.3.9 机械动态力学分析
        2.3.10 橡胶粒子尺寸分析
        2.3.11 分子量测试
第3章 本体透明ABS树脂微观结构和两相相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单体对ABS树脂微观结构的影响及两相相容性分析
        3.2.1 MMA含量对橡胶粒子形态结构及其尺寸分布的影响
        3.2.2 MMA含量对ABS树脂两相相容性的影响
        3.2.3 ST/AN比例对橡胶粒子形态结构及其尺寸分布的影响
        3.2.4 ST/AN的比例对ABS树脂两相相容性的影响
    3.3 稀释剂对ABS树脂微观结构的影响及两相相容性分析
        3.3.1 稀释剂含量对橡胶粒子尺寸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
        3.3.2 稀释剂含量对ABS树脂两相相容性的影响
        3.3.3 稀释剂复配使用对橡胶粒子尺寸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
        3.3.4 稀释剂复配使用对ABS树脂两相相容性的影响
    3.4 引发剂浓度对ABS树脂微观结构的影响及两相相容性分析
        3.4.1 引发剂浓度对橡胶粒子尺寸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
        3.4.2 引发剂浓度对ABS树脂两相相容性的影响
    3.5 分子量调节剂对ABS树脂微观结构影响及两相相容性分析
        3.5.1 分子量调节剂对橡胶粒子尺寸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
        3.5.2 分子量调节剂对ABS树脂两相相容性的影响
    3.6 搅拌速率对ABS树脂微观结构的影响及两相相容性分析
        3.6.1 搅拌速率对橡胶粒子尺寸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
        3.6.2 搅拌速率对ABS树脂两相相容性的影响
    3.7 温度对ABS树脂微观结构的影响及两相相容性分析
        3.7.1 温度对橡胶粒子尺寸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
        3.7.2 温度对ABS树脂两相相容性的影响
第4章 本体透明ABS树脂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MMA含量对透明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4.2.1 MMA含量对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影响
        4.2.2 MMA含量对透明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MMA含量对透明ABS树脂加工流动性能的影响
    4.3 单体ST/AN比例对透明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4.3.1 单体ST/AN比例对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影响
        4.3.2 单体ST/AN比例对透明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单体ST/AN比例对透明ABS树脂加工流动性能的影响
    4.4 稀释剂对透明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4.4.1 稀释剂用量对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影响
        4.4.2 稀释剂用量对透明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4.3 稀释剂用量对透明ABS树脂加工流动性能的影响
        4.4.4 稀释剂比例对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影响
        4.4.5 稀释剂比例对透明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4.6 稀释剂比例对透明ABS树脂加工流动性能的影响
    4.5 引发剂浓度对透明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4.5.1 引发剂浓度对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影响
        4.5.2 引发剂浓度对透明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5.3 引发剂浓度对透明ABS树脂加工流动性能的影响
    4.6 分子量调节剂对透明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4.6.1 分子量调节剂对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影响
        4.6.2 分子量调节剂对透明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6.3 分子量调节剂对透明ABS树脂加工流动性能的影响
    4.7 搅拌速率对透明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4.7.1 搅拌速率对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影响
        4.7.2 搅拌速率对透明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7.3 搅拌速率对透明ABS树脂加工流动性能的影响
    4.8 热力学因素对透明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4.9 自制透明ABS树脂与市售商用透明ABS树脂性能结构对比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0)甲基丙烯醛一步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滴流床反应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甲基丙烯酸甲酯概述
    1.2 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路线
        1.2.1 C_2路线
        1.2.2 C_3路线
        1.2.3 C_4路线
    1.3 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研究进展
        1.3.1 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反应动力学
        1.3.2 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汽-液相平衡研究
        1.3.3 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合成反应器
    1.4 滴流床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1.4.1 经验设计方法
        1.4.2 CFD模拟预测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滴流床反应器内多相流动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模型与方法
        2.2.1 DEM模型
        2.2.2 VOF模型
        2.2.3 方法验证
        2.2.4 模型参数
    2.3 床层结构及流动特性研究
        2.3.1 催化剂颗粒形状
        2.3.2 表面张力系数
        2.3.3 接触角
        2.3.4 液体粘度
        2.3.5 液体密度
        2.3.6 液速和气速
    2.4 滴流床压降及持液量的预测
        2.4.1 压降的预测
        2.4.2 持液量的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滴流床内甲基丙烯醛和甲醇汽-液相平衡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装置及可靠性验证
    3.3 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3.3.1 汽-液相平衡数据
        3.3.2 汽-液平衡相图
    3.4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3.5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甲基丙烯醛一步氧化酯化滴流床反应器开发
    4.1 引言
    4.2 滴流床反应器模型与方法
        4.2.1 滴流床反应器模型构建
        4.2.2 反应动力学模型
    4.3 工艺条件研究
        4.3.1 操作压力的影响
        4.3.2 操作温度的影响
        4.3.3 反应器直径的影响
    4.4 年产10 万吨MMA的滴流床反应器工艺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消费及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技术研究进展[J]. 刘金成,陈谦,刘玉佩,高萌,赵先辉. 中国塑料, 2022(01)
  • [2]缩合反应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J]. 王海之,刘晓曦,余强,刘仲能. 工业催化, 2021(06)
  • [3]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D]. 马红琴.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金催化剂的应用研究[D]. 李华胤.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5]镧钐共掺杂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D]. 高春焕.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及所用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J]. 李华胤,李洁,谭媛,丁云杰. 化工进展, 2021(01)
  • [7]环氧丙醇及其甲基丙烯酸酯绿色合成研究[D]. 刘佳鑫.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丙酸甲酯和甲醛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s-P基催化剂研究[D]. 郭志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9]本体透明ABS树脂结构控制及其性能的研究[D]. 徐璐.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10]甲基丙烯醛一步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滴流床反应器研究[D]. 郭宝琦. 天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消费及技术进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