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单眼突出病灶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单眼突出病灶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

一、彩超对单眼突出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晴[1](2018)在《泪腺IgG4相关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泪腺IgG4相关疾病(IgG4-ROD)在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特征,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并通过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泪腺IgG4-ROD与其他泪腺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的相似与区别之处,为早期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本课题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3年1月至2017年6月天津市眼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以“泪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为主,并排除淋巴瘤、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泪腺病变患者40例。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同时对其病理标本蜡块切片行HE染色及IgG、IgG4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目前国内外较为认可的日本IgG4-ROD研究小组于2014年最新提倡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IgG4-ROD组和非IgG4-ROD组。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40例病例中有15例IgG4-ROD和25例非IgG4-ROD。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在眼别、眼球突出、上睑下垂以及肿物边界是否清晰方面,与非IgG4-ROD相比,IgG4-ROD多表现双眼发病、上睑下垂、肿物别界清楚以及无眼球突出症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程、眼睑红肿、眶周疼痛、复视、眼球移位以及运动是否受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织病理学指标: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程度、浆细胞数量、淋巴滤泡形成数量以及是否有席纹状纤维化方面,IgG4-ROD高于非IgG4-ROD,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间质纤维化程度、是否有嗜酸性粒细胞及闭塞性静脉炎,两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免疫组织化学指标:IgG4+浆细胞数/HPF(Z=-5.271,P<0.05),IgG+浆细胞数/HPF(Z=-4.006,P<0.05),IgG4+/IgG+浆细胞值(Z=-5.268,P<0.05),IgG4-ROD均显着高于非IgG4-ROD,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4.46.6%的IgG4-ROD患者伴有其他系统相关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史和颌下腺肿大,12%非IgG4-ROD患者伴有其他系统相关性疾病,包括颌下腺和颌下淋巴结肿大。5.具有血清学检查的10例IgG4-ROD患者中,9例(90%)表现为血清IgG、IgG4值均升高。结论:1.泪腺IgG4-ROD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双眼多见,病程进展较缓慢,最常表现为泪腺无痛性肿大,呈结节状,境界清楚,近一半患者可同时患有其他系统相关性疾病。2.血清学IgG4升高仍然是IgG4-ROD的重要临床体征,对于本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重要价值。3.泪腺IgG4-ROD作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员,表现出了与之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泪腺组织间有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脆浸润,浆细胞数量显着,间质席纹状纤维化,大量生发中心成熟的淋巴滤泡形成,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但无闭塞性静脉炎这一标志性改变。非IgG4-ROD表现较之轻微。4.对以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背景的炎性病变应行IgG、和IgG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也要注意,在评估泪腺IgG4-ROD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时,还应当充分结合组织病理学的形态。5.泪腺IgG4-ROD和非IgG4-ROD两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常具有一定相似性,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因此对可疑病例,血清学检查和病理学活检仍然是一种重要的鉴别诊断方法。

燕玉清[2](2014)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与病理基础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解析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程特点。阐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彩色血流信号的病理基础,彩色血流信号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的3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经病理切片证实。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包括肿瘤内部的血液供应特点和分布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TAPV.RI.PI)。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的血管数量、肿瘤的形状和大小与病理组织进行比较,两种结果对照分析从而阐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随病程天数的增加,视力逐渐减退。当裸眼视力≥0.05时,病程为1~8个月,16例患者均属于眼内期,巩膜外侵犯Ⅰ期;当裸眼视力<0.05时,病程为2~40个月,约60%(9/15)的患者已经进入巩膜外侵犯的Ⅱ期,Ⅲ期和Ⅳ期,与临床分期相一致。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的血流信号数目与病理下血管数目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彩色血流分级比较,两者一致性达90.3%。3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得的肿瘤大小与病理中实际肿瘤的大小进行比较,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的肿瘤形状与病理下肿瘤形状相比,其相似率达87.1%。4处于眼外蔓延期的结节型脉络膜黑色素瘤,均为大肿瘤伴有大量细胞坏死,不丰富血流居多。5随访:2005~2011年手术的病人19例,随访12例,术后3~7年,11例健在(其中2例伴有眼皮肤黑变病),1例术后28个月出现肝转移死亡。2012~2014年病人12例,11例健在,1例为弥漫性脉络膜黑色素瘤伴肝转移,术后17个月死亡。结论1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起病隐匿,87.1%的患者以视力下降就诊,视力下降程度和巩膜外侵犯的分期与病程天数呈正相关;2CDFI可以辅助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其反映肿瘤内部血流分级情况与病理中血管情况一致性高;3CDFI能够反映肿瘤的实际大小,显示的肿瘤形状与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形状相似率为87.1%,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难以接受眼球摘除的患者;4处于眼外蔓延期的结节型脉络膜黑色素瘤,均为大肿瘤伴有大量细胞坏死,不丰富血流居多,眶内蔓延的趋势更明显,全身转移的几率更高;5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血流特点不同其他部位的肿瘤,周边血流>中央部,颞上部略多,血流不丰富的可能预后差。

刘斌[3](2013)在《颈部血管与颈椎相关疾病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头晕和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如神经内科疾病、心血管疾病、耳源性、眼源性、颅内肿瘤、颈椎疾患等均可引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强度的增加,这样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趋于年轻化。目前把与颈有关的以眩晕为主的一组症候群称为颈性眩晕,归因于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国外最先由barre和lieou提出,因而被称之为barre-lieou综合征。而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insufficiency type, CSA)被认为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病,在颈椎病发病率中占第二位。但关于CSA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国外鲜见报道,国内于1993年召开的第四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肯定了这一诊断。就其发病机制早期一些学者认为颈椎间盘后侧方突出粘连并固定于椎动脉(vertebra artery, VA)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椎间盘退变使椎间隙和横突间距缩小,导致椎动脉扭曲以及颈椎力学平衡失调机械性压迫刺激是导致VBI的主要原因。但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证明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受到激惹才是引发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交感因素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由于颈椎不稳刺激颈部的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兴奋导致的局部椎动脉收缩而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足,尸体解剖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发现交感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人椎动脉外膜,临床采用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此类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也有很多专家将椎动脉外膜剥离术和颈椎稳定手术运用于临床,亦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椎动脉被认为在脑部供血中起重要作用,很多学者报道椎动脉损伤常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迟发出血、血栓、栓塞、脑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手术中损伤椎动脉也是手术医生比较担心的问题,对诸如椎弓根螺钉植入等手术方法产生很多顾虑。然而在临床中发现大量以非眩晕就诊的患者在检查中发现一侧椎动脉变细或闭塞,但并无眩晕的症状,而很多眩晕的患者却并无椎动脉的变化。在由于外伤或手术操作损伤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的患者也并未表现出脑及延脊髓缺血的症状。那么椎动脉型颈椎病又如何解释?面对如此相驳的临床现象,我们该认真的思考究竟椎动脉在脑部供血中到底起多大作用?为什么单侧椎动脉闭塞或外伤致椎动脉损伤的患者没有脑缺血的临床表现?而临床确实存在大量的眩晕患者,而且根据目前理论治疗有效。从理论上讲椎动脉缺血后Willis环完全可以形成良好的颅底脑部循环代偿,由颈内动脉发出的后交通动脉实现再循环,不过临床资料表明,Wills环存在很大变异,且早被神经科医生重视,认为与脑梗和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否可以推断如Willis环变异,椎动脉末端的基底动脉所形成的大脑后动脉起主要供血作用时,任何因素引起的椎动脉缺血都会导致脑缺血,引发眩晕等临床症状。如Willis环结构完整或椎动脉不起主要供血作用时椎动脉缺血甚至断裂均不会影响脑部供血。提示我们是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定义和手术操作损伤椎动脉的危险性以及颈性眩晕的真正原因进行重新评估。本研究通过临床患者的椎动脉MRA、CTA以及彩超资料以及不同方法治疗临床颈性眩晕的患者的效果,同时结合动物实验结扎兔左侧椎动脉后颈部血管代偿性血流量变化及脑组织病理改变情况来探究椎动脉与脑部供血的关系,希望能够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目的:1.从动物基础实验角度——通过结扎兔左侧椎动脉,检测兔颈部血管代偿性血流变化以及脑组织病理改变,来验证椎动脉与脑缺血的关联性。2.从临床角度——通过评估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患者来发现颈性眩晕的病因构成比例及诊治方法。3.从影像学角度——1)通过临床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资料来明确颈部血管情况和血流情况以及颈部血管病变的构成;2)通过总结患者MRA及CTA资料来评判椎动脉缺血与临床颈性眩晕的关系;3)通过患者CTA检查集合MRA检查来明确椎动脉变异及损伤情况,为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治提供指导依据;4)通过患者Willis环CTA的分型来评估“椎动脉—Willis环—脑缺血”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1.建立兔结扎左侧椎动脉模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方法检测实验组16只日本大耳兔在椎动脉结扎前后及8只空白对照假手术前后颈部血管的血流变化情况;利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观察结扎椎动脉后脑部缺血、坏死情况。2.对临床确诊为颈性眩晕的147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并设立30例高位硬膜外组和30例枕颌带牵引组对交感型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进行治疗效果评价。3.统计分析临床200例眩晕患者颈部血管彩超的资料来得出颈部血管的指标和颈部血管病变的构成。4.统计分析200例眩晕组与200例非眩晕组患者椎动脉MRA变化的情况来间接推断椎动脉与眩晕的情况。5.随机设计临床行椎动脉CTA的100例患者,明确椎动脉变异情况及损伤情况,指导手术方案。6.对临床行头部CTA检查的200例患者行Willis环分型,观察其脑部供血的分区,间接评价椎动脉与脑供血的关系。结果:1.为响应动物保护法尽量减少实验动物数量,我们选择16只日本大耳兔作为实验组单纯结扎兔流速较快的左侧椎动脉来造模,选8只假手术作为空白对照,术后测量均选代表性的1个时段来测量术后变化,选择术后23小时测血流,术后24小时做病理。结果发现:1)椎动脉、搏动指数及最大流速、阻力指数左侧明显高于右侧,管径左侧大于右侧;结扎左侧椎动脉后右侧椎动脉最大流速、最小流速、平均流速和阻力指数均高于结扎前;管径术后大于术前。2)左侧颈总动脉管径大于右侧;颈总动脉在左侧椎动脉结扎后最大流速、平均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术高于术前。3)左、右侧颈内动脉无差别;右侧颈内动脉在左侧椎动脉结扎后最大流速、最小流速均高于术前,左侧颈内动脉在左侧椎动脉结扎后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术后高于术前。4)病理结果HE染色显示术后脑组织无缺血坏死表现。2.建立1个评分标准,供临床参考。对147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病因分析,交感型90例,对于此类患者行高位硬膜外阻滞见效快,优良率高;椎动脉病变所致11例,4例为钩椎关节压迫,5例为颈椎不稳,2例为椎动脉狭窄,45例颈部血管因素患者其中仅2例为椎动脉粥样板块,硬化所致,颈总动脉病变占46.7%。3.200例眩晕组和200例非眩晕组患者椎动脉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临床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200例眩晕患者,存在病变的73例(36.5%),病变是眩晕的重要原因,病变患者颈部血管血流存在明显异常。4.椎动脉存在很多变异,但不影响脑部供血,单侧椎动脉损伤一般不会引起脑部缺血改变,但可正确指导手术方案,防止医源性椎动脉损伤。5.根据椎动脉和脑供血的关系我们可将Willis环分为对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意义的几型:类型Ⅰ型——完整型:Willis结构完整,椎动脉的病变对脑供血的影响很小。类型Ⅱ型——前循环完全替代型:此型Willis结构不完整,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分出2支形成Willis环的前交通及大脑前动脉,2支经后方支配小脑区域,可形成良好的脑部供血,由前方替代了椎动脉后方的供血,如椎动脉发生损伤断裂,即使是双侧断裂也不影响脑部供血。类型Ⅲ——前循环部分替代型:此型患者由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分出2支形成Willis环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1支经后方支配一侧小脑区域,另一侧小脑区域由椎动脉供血,如椎动脉发生损伤或供血不足可引起一侧脑部缺血症状。类型Ⅳ——前后分离型:此型未形成完整的Willis环,颈内动脉发出分支供应前部血供,椎动脉供应后部血供,分离供应脑部血运,中间无交通动脉,此时椎动脉起主要供血作用,椎动脉损伤或供血不足时可引起后部脑供血不足。

张继海,李敬宣[4](2000)在《彩超对单眼突出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 临床资料 例1,李××,女40岁。右眼球突出并逐渐加重1年,1998年8月26日入院。检查:右眼球突出17mm,左眼球13mm。B超检查:右眼球后可探及1.0×1.2×1.1cm3团块回声,边缘模糊可见,内部未见血流,但球后眼动脉及眼静脉被挤压至颞侧。

王玲玲,罗金秀,鲍连云[5](2019)在《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眼科诊治的34例(39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7 d、术后2个月的BCVA、视力、眼压、眼轴长度、前房深度、RNFL以及CST的厚度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以及屈光度数在术后7 d、术后2个月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2个月BCVA≤0.1者3眼,0.2≤BCVA≤0.4者8眼,BCVA≥0.5者28眼。其中BCVA≥0.5者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16眼、8眼、4眼。不同眼轴长度组间的BCVA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视盘周围RNFL的厚度以及CST的厚度增加(P均<0.05);患者出现角膜水肿2眼、囊膜破裂1眼、合并人工晶状体袢卷曲1眼,后囊膜混浊1眼以及术后前房均有不同程度加深,但无继发青光眼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25%。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明显降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眼压、眼轴长度,提高患者前房深度与视力,增加视盘周围RNFL以及CST的厚度,改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视网膜结构,手术并发症少。

沈腾[6](2016)在《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血供特点的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肾囊肿在CT中的强化表现,分析增强CT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7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肾集合管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增强CT的检查结果。结果:血供丰富的肿瘤39例:39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直径在3.0-7.0cm之间,平均直径4.7cm。平扫时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等密度影,较小肿瘤可见假包膜,较大肿瘤形态不规则,可凸出肾脏表面。因其血供丰富,在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速度快,在肾皮质期快速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下降较快,表现为“快进快出”的表现。相对肾透明细胞癌,乏血供肿瘤32例:4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肿瘤直径在5.8-7.8cm之间,平均直径为6.5cm。肿瘤边界欠清晰,向肾外突起,呈不规则圆形,密度与周围正常肾实质相似。增强时,病灶内强化不均匀,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实质,出现条索样、斑片样及点状明显强化影,但是增强后肿瘤边界较清晰。4例肾集合管癌患者,肿瘤直径在4.3-5.7cm之间,平均直径4.9cm。圆形肿物,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累及皮髓质,皮髓质分界不清,未向肾表面突出。增强时,强化速度慢,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组织,边界欠清。10例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直径3.1-5.5cm之间,平均直径为4.2cm。平扫时可见肿瘤多在肾脏的中央,从肾脏的中央向肾实质发展,呈混合型混杂密度影,边界模糊。增强时,肿瘤强化速度较慢,强化程度比正常肾实质低,部分患者可出现延迟强化,呈“慢进慢出”的表现。14例肾囊肿患者,肿瘤直径在4.5-8.5cm之间,平均直径6.9cm。平扫时病灶内密度明显低于肾实质密度,水样密度影,和肾实质分界清晰,有清楚的包膜;增强扫描时,肾皮质期和肾实质期均无强化。其中1例患者,囊内水样密度,出现囊壁增厚,囊内壁不光滑,增强扫描后,囊壁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液无强化。结论:1.血供特点不同的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在增强CT中有一定的差异。2.增强CT在诊断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二、彩超对单眼突出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超对单眼突出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泪腺IgG4相关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 临床资料分析
    4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4.1 泪腺组织病理学检查
        4.2 泪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5 病理学判定方法和标准
        5.1 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判定方法和标准
        5.2 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判定方法和标准
    6 泪腺IgG4-ROD的诊断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临床特点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检查
        2.3 影像学
        2.3.1 彩超
        2.3.2 CT
    3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3.1 免疫组织化学
        3.2 组织病理学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IgG4相关眼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与病理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纳入标准
        1.1.2 病例排除标准
        1.1.3 记录基本资料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1.2.1 仪器
        1.2.2 方法
        1.2.3 分类标准
        1.2.4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
        1.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结果
        1.3.3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1.3.4 彩色血流信号的数目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血管数目的比较
        1.3.5 依照彩超血流分级标准对彩超与病理下的血流情况进行比较
        1.3.6 彩色血流分级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眶内蔓延趋势
        1.3.7 三种不同的血流分级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析
        1.3.8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的肿瘤形态、大小与病理中肿瘤形态、大小的比较
        1.3.9 脉络膜黑色素瘤侵润不同部位、细胞形态和细胞类型
    1.4 讨论
        1.4.1 一般情况
        1.4.2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彩色超声特征
        1.4.3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1.4.4 影响脉络膜黑素瘤的预后的主要因素
        1.4.5 不足与展望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常见眼部肿瘤中的应用
    2.1 超声多普勒在眼科应用的发展史
        2.1.1 多普勒效应
        2.1.2 超声在眼科中的发展历程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眼科中的应用
        2.2.1 炎症
        2.2.2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2.2.3 肌源性肿瘤
        2.2.4 淋巴造血及骨髓肿瘤
        2.2.5 神经源性肿瘤
        2.2.6 泪腺肿瘤
        2.2.7 视网膜肿瘤
    2.3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优势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颈部血管与颈椎相关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结扎兔左侧椎动脉后颈部血管血流代偿变化及对脑组织血供的影响的病理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与诊治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椎动脉和脑缺血关系的临床评价及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定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术前后眼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2.2 患者的眼轴长度与术后2个月BCVA情况
    2.3 患者的手术前后RNFL与CST的厚度变化情况
    2.4 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6)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手术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肾癌在CT中的强化表现
    3.2 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在CT中的强化表现
    3.3 肾囊肿在CT中的强化表现
    附图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四、彩超对单眼突出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泪腺IgG4相关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研究[D]. 李浩晴.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2]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与病理基础的研究[D]. 燕玉清.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3]颈部血管与颈椎相关疾病的关联性研究[D]. 刘斌. 重庆医科大学, 2013(12)
  • [4]彩超对单眼突出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道)[J]. 张继海,李敬宣.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0(01)
  • [5]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J]. 王玲玲,罗金秀,鲍连云.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9)
  • [6]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D]. 沈腾. 吉林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单眼突出病灶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