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用定量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涂片的方法

介绍一种用定量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涂片的方法

一、介绍一种用量化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涂片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同德[1](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黄宇[2](2020)在《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疑似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50例,采集血液标本,同时进行血培养及二代测序。记录血培养和二代测序结果,结合临床,以培养或检测出致病微生物为阳性。采用Mc Nemar检验对血培养和二代测序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1 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中位年龄59岁,降钙素原(PCT)4.57±1.76ng/ml,C-反应蛋白(CRP)99.77±9.30mg/l。血液疾病分布:白血病23例,感染性血细胞减少症8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骨髓增生常综合征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淋巴瘤1例,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1例,药物性血细胞减少症1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2 50例患者中,非血流感染7例,血流感染43例,其中原发血流感染31例,继发血流感染12例。3 50例血液标本中,血培养共检出18种细菌,2种真菌,分离病原菌32株。二代测序共检出细菌30种,真菌7种,病毒7种,其中经临床判断具有致病性的细菌22种,真菌4种,共54株。4 50例血液标本中,有26例两种检测均阳性,血培养阴性而二代测序阳性的有13例,血培养阳性而二代测序阴性的有4例,两者均阴性的有7例。血培养阳性30例,阳性率为60.0%;NGS阳性39例,阳性率为78.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5)。5 11例血流感染患者经抗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及二代测序,血培养均阴性,二代测序检测病原菌消失或序列数较前下降。结论:1二代测序病原体检出率高于血培养。2二代测序检出病原体种类及数量高于血培养。3二代测序可定量检测标本中病原体DNA含量,有助于临床监测疾病进展及评估治疗效果。

许德鹏[3](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白血病外周血细胞识别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2018年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白血病在青少年(0-14岁)中的发病率高居第一名。血细胞的形态和特征改变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实验室的血细胞分析一般采用人工镜检观察,步骤繁琐,效率很低,而且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随着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白血病样本白细胞的形态学进行自动识别,为临床实验室的白血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文构建了白细胞图像数据库,该数据集按细胞类别分可以分为九类细胞,按染色和成像差异可以分为两类颜色域,这个数据集的成功构建为后续染色归一化算法和分类算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针对因血细胞图像中染色和拍摄设备的差异而导致的图像成像上的区别,本文利用深度学习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白细胞归一化方法,该方法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将两种色域分布图像进行转换,并保证细胞的病理特征不丢失。3.为进一步将血细胞分类模型应用于实际应用中,本文对比目前常用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并利用分组卷积和空洞卷积技术,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血细胞常规五分类深度学习模型。4.对于异常血细胞九分类的研究,本文为了解决白血病病人血样中的细胞团聚问题和相似度较大等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的算法。首先为了解决细胞团聚现象,提出了一种前处理定位增强算法,提高单张细胞图中中心白细胞的影响比例,帮助模型着重提取中心细胞的特征。然后为了解决常规细胞和异常细胞相似度高的问题,本文使用SE(Squeeze-and-Excitation)模块,对通道进行加权,增加算法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结果:1.本文构建的血细胞图像数据库总共包含12.76万张高清图片,并进行人工标定,再将标定的结果送与多位血液学专家审核。2.本文提出的染色归一化网络,对于不同染色域的细胞具有归一化到同一染色域的功能,这在后续的研究中帮助异常九分类网络提高了2.7%的识别准确率。3.本文提出的轻量级正常血细胞五分类网络在测试集上得到96.8%的准确率,在CPU上的测试速度为每张图65ms,相较于其他研究,在本文的数据上,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准确率上均远远高于其他方法。4.本文提出的异常细胞分类算法,在测试集上达到了90.2%的准确率。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针对白血病病人样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结果与运算速度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侯玉娟[4](2019)在《白血病骨髓磁共振表现与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对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白血病患者骨髓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探讨骨髓MRI表现与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的关系,评估骨髓MRI检查对白血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监测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2月01日至2018年11月30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12例初诊未治的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到医院体检且与观察组对象年龄、性别匹配的1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并同期观察初诊未治的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患者各3例。所有研究对象行腰椎矢状位和双侧髋关节冠状位(包括股骨上段)磁共振检查,包括常规序列(T1WI、T2WI、FS-T2WI)和水脂分离序列(WFOP),测定股骨上段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定性、定量分析骨髓MRI表现,并对白血病患者的骨髓MRI与骨髓细胞形态学、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2例白血病患者中包括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2例慢性白血病患者。其中有6名女性、6名男性;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2岁,中位年龄50.5岁。(1)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提示7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患者骨髓增生极度活跃,3例明显活跃,2例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含量在26%93%。(2)2例慢性白血病患者中1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骨髓涂片中见成熟淋巴细胞占85%;另外1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骨髓涂片结果提示成熟粒细胞占83%。(3)12例观察组患者的骨髓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7例,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完全一致。2.12例白血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上段骨髓MRI均出现弥漫型改变。(1)腰椎椎体骨髓在T1WI上信号弥漫性、均一性减低;在T2WI和FS-T2WI上信号弥漫性、均一性增高。(2)股骨上段骨髓在T1WI上信号弥漫性、均一或不均一减低;在T2WI和FS-T2WI上信号弥漫性、均一或不均一增高。(3)10例急性白血病和2例慢性白血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骨髓MRI信号改变趋势未发现不同。(4)2例治疗后处于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上段骨髓信号较前明显改善:在T1WI上较前明显增高,T2WI和FS-T2WI上较前减低。3.12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和骨髓病理学检查结果完全一致,且12例患者的骨髓MRI信号均出现改变,其病变检出阳性率与前述两种骨髓检查方法一致。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不同,其股骨骨髓MRI信号改变类型(均一性、非均一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含量不同,其股骨上段骨髓MRI改变类型(均一性、非均一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白血病观察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股骨上段骨髓FF值分别为(28.990±21.150)%、(93.437±2.805)%,两者差异显着(P<0.001),初诊未治白血病观察组患者股骨上段骨髓FF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股骨上段骨髓MRI信号为非均一性改变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病变区和非病变区所测FF值分别为(38.500±21.409)%和(92.575±3.62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含量和股骨上段骨髓FF值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r=-0.807,P<0.05),即骨髓中的原始+幼稚细胞含量越高,其股骨上段骨髓FF值越低。白血病患者初诊未治时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和股骨上段骨髓FF值无相关性(P>0.05)。5.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患者的骨髓MRI表现较正常对照者改变明显,3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骨髓MRI表现相似:在TIWI上信号减低,在T2WI和FS-WIT2上信号增高。白血病患者的骨髓MRI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在3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骨髓穿刺检查和MRI检查对骨髓病变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无意义(P>0.05)。经一致性检验得Kappa系数为0.640,即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P=0.004,<0.05)。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患者的股骨上段骨髓FF值分别为(60.407±28.884)%、(61.247±28.86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但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初发未治白血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上段骨髓MRI表现异常:T1WI呈弥漫性信号减低,T2WI和FS-T2WI上信号弥漫性增高;通过水-脂分离技术定量测定白血病患者股骨上段骨髓F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且与患者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骨髓MRI检查结果和骨髓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更加准确得反映了骨髓的病理改变。骨髓MRI检查对于白血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监测有较大临床意义。

李云浩[5](2019)在《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尽管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癌症的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白血病的发病率位居第六,它也是最近几年死亡率较高的重大疾病之一。白血病可以通过血液细胞学检查技术进行早期诊断,其基本过程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载有样本血液的血涂片,因此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对于白血病的检查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血涂片的制备大多依靠人工操作,重复性不高,诊断结果不具备均一性,很容易造成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误判,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血涂片制备和染色装置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相关装置存在或价格昂贵,或功能不够齐全,或效率低下、过程复杂等问题。基于目前这种状况,本论文对成本低廉,性能完善的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进行了研究与开发。本文对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血涂片制备设备应用要求的不同,设计了高通量和便携式两种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主要内容包括:(1)对白血病病因及检查原理进行了综述,并对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对现有装置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2)基于现有装置普遍存在造价昂贵,自动化功能不够完善的弊端,并结合不同的应用场合,提出了开发低成本、高效、便捷的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设计框架;(3)针对高样本量检测机构(如大型医院或检测中心),设计了一种高通量的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重点研究了推片参数与血涂片制备效果的关系,并依据结论给出各个模块的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特别是对推片方式、通信协议、液面检测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进行性能测试;(4)针对低样本量检测机构(如社区医院或相关科研机构),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液细胞学检查即时诊断(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装置:通过分析制作芯片的原理、材料、工艺,选择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涂片制备方案,并进行了血涂片芯片的制备和测试。然后,以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完成了整套POCT装置的软、硬件设计,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本文设计的高通量和POCT两种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性能测试均表明:装置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推片染色质量和效率,可靠性高;且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方便,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杨玉[6](2019)在《探讨血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淋巴瘤(Lymphoma)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常发生骨髓侵害和合并白血病的发生。检测外周血中病理性淋巴瘤、淋巴细胞及其亚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分型淋巴瘤。当淋巴细胞发生瘤变后其形态学发生变化,导致与正常细胞难以辨别。细胞形态学特征和表达标志物的免疫标记分析是检测淋巴瘤细胞的基础。本研究建立微流控细胞芯片分析系统,结合自行设计的血细胞图像特征参数分析流程,检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各类白细胞和淋巴瘤细胞及其亚型的形态学和免疫标记特征,实现智能分析外周血细胞类型,为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分型提供帮助。方法1.设计并制造分选淋巴瘤细胞的微流控细胞芯片。2.培养B、T淋巴瘤细胞系,用于建立细胞图像识别模型,收集临床确诊淋巴瘤患者10例,健康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3.通过血液白细胞在微流控芯片分离通道内的分布情况,优化分选淋巴瘤细胞的流体力学条件。4.建立细胞图像识别模型,分析微流控细胞芯片内采集的细胞图像信号,实现双向检测淋巴瘤细胞图像的形态及免疫标记(CD3、CD19)特征。结果1.本微流控细胞芯片可以分离白细胞和淋巴瘤细胞,设定流速为300ul/h时,与白细胞接触的红细胞少于2个,部分白细胞周围出现大于红细胞直径的无细胞区域,且未见有红细胞聚集现象。2.微流控细胞芯片上采集Mino和Jurkat淋巴瘤细胞系图像特征,Mino细胞显示CD19+,Jurkat细胞显示CD3+,结果符合B、T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标记,说明微流控分析条件适合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标记分析。3.分析各类白细胞及淋巴瘤细胞的能量、熵、惯性矩、颜色、面积五项形态学特征参数,各型白细胞在能量、熵、惯性矩、颜色、面积五项形态学特征参数下具有显着性差异。选定的形态学特征参数可以直观反映血液细胞的形态学和免疫标记特征,作为白细胞分类指标。4.设定血液细胞特征参数,可以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瘤细胞、T淋巴瘤细胞。各类白细胞的检出率均大于80%,临床标本淋巴瘤细胞检出率为62.5%。结论1.本课题设计的微流控细胞芯片,探索了该芯片分析血液细胞的流体力学条件,在选定的条件中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分离,使白细胞周围的红细胞比例减少到1:2。2.该研究设定的微流控分析条件,适用于血液中淋巴瘤细胞形态学的智能分析。3.自行设计血液细胞图像Matlab图像处理软件,并分析了血液中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Mino细胞和Jurkat细胞在RGB三种通道下的各种细胞形态学特征参数。4.基于血细胞中各类型白细胞表达CD3、CD19标志物的差异,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实现对各类白细胞、淋巴瘤细胞及其亚型鉴定。

熊静康[7](2017)在《重庆市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血液病诊断是以实验室检验结果作为依据的一门客观科学,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仪器测量误差占比越来越小,故结果的准确度与检验质量管理密切相关。因此,质量管理是血液病实验室核心工作之一。本研究以重庆地区为范围,建立一种较为健全的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评价方法。并形成一套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方式,以提高实验诊断检测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的目的;为重庆地区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和阅读,筛选与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有关的报道进展。汇总近几年质量控制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文献调研,阐述质量控制、动态化、信息化质量管理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血液病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初步形成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上,拟挑选60家重庆市内代表性医院,设计针对重庆地区的血液病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主要议题包括质量管理的制度建立、人员配备及培训、仪器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开展情况等。针对发现的问题,形成质量管理预案;并在XX医院血液病实验室进行验证该管理模式的效果。结果:理论研究丰富了质量控制的内涵,了解了信息化质量控制的理念,并研究了实时质量控制的内容。而调查分析研究,则根据返回的57份有效问卷发现,仅14%为血液病专科实验室,但大多数都能完成血液病的基本检验项目;其中,66.6%有完整实验流程及SOP文件,人员以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为主。35.1%实验设备超过500万元,45.6%有专人检查记录。约45%出检验报告时会参考临床表现,并严格审签。所有实验室都较好的开展了日常室内质控,并参与全市的室间质量评价;但明显的,室间质评失控参与频次少于室内质控。另外,调查结果也发现了部分问题,如设备落后、人员缺乏、远程会诊系统严重不足、学习进修少、标本采集不合格率高、LIS软硬件兼容性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问题发生概率对策矩阵列表”、成立“标本采集品管圈”等质量管理改进方案。通过改进方案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标本采集达标率、上机合格率;数据显示,标本采集缺陷率由3.66‰降低至1.05‰;标本制备过程也大幅优化,上机合格率明显升高。检测周期加快,染色体和流式检测时间缩短了2天,其他项目缩短0.5-1天;此外,临床符合率也有显着提升。这些结果表明,“质量管理改进方案”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在文献阅读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改进措施;验证性应用表明改进措施提高了实验室的标本合格率、缩短了检测周期、提升了临床符合率。该套改进措施能显着增强血液病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为改进重庆地区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赵凤英[8](2014)在《染色体三维空间构象的荧光量化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在细胞核内非随机的空间构象与包括基因重组、基因表达和分化在内的一些基本的细胞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染色体结构和空间构象的异常变构被证明是导致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为止,人们主要用化疗来治疗癌症。然而,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是否会影响剩余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及其空间构象,进而影响细胞内其他的生命活动,这逐渐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近些年来,染色体的三维荧光标记技术与三维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染色体三维结构及空间构象的研究中。本论文首先对所涉及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我们通过关于深度的强度衰减函数对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三维双光子图像的荧光轴向衰减问题进行矫正,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该问题对染色体体积量化的影响。此外,我们针对多目标物的同时分辨问题,提出了用有限激光器、探测通道和荧光染料完成多个目标物同时探测的三维荧光原位杂交(3D-FISH)“双色五标”新方法。这有可能为利用形态学参数而非高配置显微镜来同时区分多个目标物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在上述基础上,本论文利用染色体的三维荧光全染技术与三维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定量研究了化疗药物5-AzaC作用下的体外成熟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结构及空间构象上的特点。同时我们还证明,染色体可以通过整体结构上的去凝集作用调控5-AzaC作用下细胞的早期凋亡和核成熟比例的上升。而染色体整体空间构象不稳定性的增加则同样促进了5-AzaC作用下细胞的早期凋亡。进一步,本论文利用染色质的三维特异性荧光标记3D-FISH技术和三维共聚焦成像技术,定量研究了化疗作用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2t(8;21)(q22;q22)患者单个核细胞内特定染色质8#和21#的空间构象特点。论文运用染色质的空间构象对该类型白血病患者病情进行早期预测,并通过临床实例证明预测的准确性。论文还为颇受争议的染色质易位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我们认为染色质间的空间相邻是染色质易位的前提条件。此外,我们还证明,化疗在杀死易位细胞的同时,影响了细胞内染色质的空间构象。对于临床上未受重视的相随细胞,我们认为其特殊的染色质空间构象导致了相随细胞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同时,论文还为用外周血代替骨髓进行相关检测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这将有可能大大的缓解骨髓采样时,骨髓穿刺对患者带来的痛苦。

姚军[9](2009)在《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支架的制备及其相关软骨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因创伤、炎症、退变、肿瘤切除等原因导致的关节软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关节软骨再生及修复能力极为有限,一旦损伤后,难以自身修复,病情继续发展,必然导致骨性关节炎。目前的治疗方法,如微骨折术、自体或异体组织(骨膜、软骨膜、骨软骨块)移植等,存在种种缺陷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autologous chondrocyteimplantion ACI)和十九世纪早期出现的组织工程表明了软骨修复是可能的,从而出现了许多的修复或者替代损伤软骨的方法。在众多的方法中,将种子细胞培养在生物材料支架上然后移植到缺损部位,形成新的软骨组织,经过重塑形并与机体组织整合在一起,是软骨组织工程修复软骨损伤的基本方式,而将软骨细胞复合到一个三维的,多孔的支架上形成软骨组织是关键内容。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力学以及结构特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架材料除了提供工程化软骨样组织的三维几何形状,还为细胞提供了生存的微环境(人造临时细胞外基质),支持细胞的粘附、增殖、分化并最终形成新的软骨组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特性与天然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特性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成功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当然,完全具有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各种特性的支架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的。实际上,研究表明,天然的软骨组织并不是软骨组织工程应用的理想的支架,因为成熟的软骨组织没有高度的相互联通的孔隙结构以利于快速的、均匀的细胞分布。因此,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仍是人工设计、具有天然软骨细胞外基质的某些特性的支架。我们前期研究工作将关节软骨湿法粉碎,获得天然软骨细胞外基质材料,其在生化组成上完全类似于天然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再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适宜于软骨组织工程需要的多孔海绵样结构支架,体外实验及犬关节软骨损伤修复动物实验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从天然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各向异性的力学结构特性出发,拟从结构上仿生天然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制备从生化组成及结构特性上仿生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另一方面,前期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是利用人的关节软骨制备软骨细胞外基质材料,来源不算充分,考虑到猪与人的同源性高,且来源丰富,故利用猪的关节软骨作为材料来源进行本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提取天然软骨细胞外基质材料的工艺和流程,利用天然软骨细胞外基质材料制备软骨组织工程取向性支架、从生化组成及结构特性上仿生天然关节软骨组织的特点,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并探讨其对种子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修复兔膝关节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将天然猪软骨超微湿法粉碎,充分稀释后利用差速离心及有机溶剂沉淀的方法收集无细胞的软骨细胞外基质纳米纤维材料,用pH=3.2的稀盐酸配成2%溶液,然后利用定向结晶技术及冷冻干燥技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交联,得到软骨细胞外基质来源的三维多孔定向取向支架(orientedscaffold,OS),传统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非取向三维多孔支架(nonorientedscaffold,NOS),对支架材料进行组织学、生化分析,对取向和非取向支架的理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2)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接种在支架上体外培养,评价两种支架对负载软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3)将体外培养1w的兔软骨细胞复合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和非取向支架,植入裸鼠背部皮下,4w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评价两种支架异位成软骨的能力。(4)抽取自体骨髓分离、培养、扩增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用含10ng/ml TGF-β1,10ng/ml bFGF,10-7M地塞米松的条件培养基成软骨诱导1w后,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和组织学特性变化,然后接种到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OS和NOS上,体外观察BMSCs在两种支架上的分布排列方式。在兔膝关节髌股关节沟造一直径4.0mm,深及软骨下骨的全层软骨缺损,分别植入取向支架加自体BMSCs(组1),非取向支架加自体BMSCs(组2),空白取向支架(组3),空白非取向支架(组4),旷置空白缺损(组5);分别在3,6,12月取材,从修复组织的大体,组织学,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1)组织学显示提取的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材料和制备的支架中无软骨细胞残留,甲苯胺蓝染色、阿新蓝、蕃红花“0”、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生化定量结果表明支架保留了大部分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取向支架具有平行排列的柱状的孔道结构,非取向支架内孔洞呈海绵状;孔径(100~200μm)和孔隙率(≥95%)均满足软骨组织工程需要;吸水性能(吸水膨胀率≥96%)良好,取向支架的纵向压缩模量(2.02±0.02MPa)远大于横向上的压缩模量(0.36±0.02MPa),非取向支架的压缩模量(1.07±0.05 MPa)介于取向支架的纵向和横向压缩模量之间,但远小于取向支架的纵向压缩模量。取向支架纵向上拉伸模量(22.10±0.67MPa)也远大于非取向支架的拉伸模量(5.104±0.45M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织学、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在两种支架上均能良好粘附、增殖,用CCK-8试剂盒检测显示软骨细胞在取向支架上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增殖明显比在非取向支架上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在取向支架内部的数量明显比非取向支架多。(3)大体观察及组织学结果显示兔软骨细胞复合取向支架及非取向支架在裸鼠皮下均能构建类软骨组织,在取向支架中,种子细胞沿着支架的孔道结构排列形成柱状排列的类软骨样组织,而在非取向支架中则呈无序的随机排列。(4)将BMSCs接种在取向和非取向两种支架上体外软骨诱导培养经PKH26荧光标记,可见BMSCs在取向支架内部也是沿着支架孔道结构分布排列,电镜结果也证实这一点,组织学结果表明蕃红花“0”、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在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的实验中,组织学评分表明BMSCs复合取向支架和非取向支架组结果均优于空白支架和空白旷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复合取向支架优于非取向支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差速离心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湿法粉碎后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浆料中的大颗粒及软骨细胞,利用有机溶剂沉淀可以收集到大部分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利用定向结晶及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结构,力学和生物化学特性类似于自然软骨的组织工程支架,管道孔的结构和直径分布均匀,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自然关节软骨。支架细胞复合物在体外培养3天后就呈现出其排列类似于天然软骨表层的平行表面排列,深层的柱状排列。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支架有助于种子细胞的粘附和增值,相对于非取向支架,取向支架更有利于细胞的进入及增值。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支架复合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可用于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

卢兴国[10](2005)在《浅谈骨髓检查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介绍一种用量化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涂片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用量化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涂片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1 单味中药
        2 中药药对
        3 经典组方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5 中成药
        6 中药注射制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及内容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3 疗效指标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6 中医疗效指标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单细胞测序在病毒学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深度学习的白血病外周血细胞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2.1 血涂片的制备
    2.2 图像采集
    2.3 图像预处理
        2.3.1 白细胞核的特征提取
        2.3.2 白细胞核检测
        2.3.3 白细胞核定位
    2.4 总结与分析
第3章 白细胞染色归一化算法
    3.1 白细胞染色归一化方法
    3.2 网络模型的设计
    3.3 训练策略
    3.4 实验过程
    3.5 结果
    3.6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正常血细胞的五分类算法
    4.1 轻量级网络的基础理论
    4.2 网络的设计
    4.3 训练策略
    4.4 实验
    4.5 结果与对比
    4.6 讨论与总结
第5章 异常血细胞的九分类算法
    5.1 前处理定位增强算法
        5.1.1 图像预处理
        5.1.2 阈值分割
        5.1.3 定位目标细胞核
        5.1.4 与原图合成算法
    5.2 网络结构设计
    5.3 训练策略
    5.4 实验过程
    5.5 结果与讨论
    5.6 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白血病骨髓磁共振表现与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二、骨髓MRI常规序列表现
        (一)正常对照者和初诊未治白血病组患者的骨髓MRI表现
        (二)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MRI表现改变
    三、白血病骨髓MRI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病理学检查对照分析
        (一)三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比较
        (二)骨髓增生程度与骨髓MRI信号改变类型的关系
        (三)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含量与骨髓MRI信号改变类型的关系
        (四)白血病和正常对照者的FF比较
        (五)白血病患者股骨上段骨髓病变区和非病变区FF比较
        (六)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含量和股骨上段骨髓FF的相关分析
        (七)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和股骨上段骨髓FF的相关分析
    四、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与白血病患者的骨髓MRI比较
        (一)多发性骨髓瘤组
        (二)淋巴瘤组
        (三)3 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骨髓MRI表现对比分析
        (四)3 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骨髓穿刺检查与MRI检查的一致性分析
        (五)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患者与白血病、正常对照者的FF比较
讨论
    一、正常骨髓生理转换及MRI表现
    二、白血病骨髓MRI检查部位的选择
    三、白血病骨髓 MRI 表现与骨髓细胞形态学、病理学检查对照分析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FF值的临床意义
    四、白血病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患者骨髓MRI表现的比较
        (一)多发性骨髓瘤
        (二)淋巴瘤
    五、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骨髓穿刺检查与MRI检查的一致性分析
    六、本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白血病骨髓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技术的介绍
        1.2.1 血涂片的手工制备方法
        1.2.2 血涂片的染色原理
    1.3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装置的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依据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总体设计要求
    2.1 高通量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
    2.2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涂片POCT装置
    2.3 两个装置的对比和应用
3 高通量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实现方案
    3.1 当前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难点
    3.2 推片参数与血涂片制备的关系研究
        3.2.1 推片装置的运行过程
        3.2.2 推片装置实际效果测试
        3.2.3 推片角度、推片速度对血涂片制备的影响
    3.3 装置的具体方案设计
        3.3.1 装置的主控方案设计
        3.3.2 上片和上样清洗方案设计
        3.3.3 推刀方案设计
        3.3.4 涂片染色方案设计
        3.3.5 涂片收集方案设计
        3.3.6 模块驱动方案
    3.4 软件方案设计
        3.4.1 主控程序设计
        3.4.2 CAN通信应用层协议设计
        3.4.3 运动轴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3.5 高通量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性能测试
    3.6 本章总结
4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涂片POCT装置的实现方案
    4.1 微流控芯片概述
        4.1.1 芯片材料分类
        4.1.2 芯片加工技术介绍
        4.1.3 芯片键合工艺
    4.2 血涂片微流控芯片的优势
    4.3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涂片芯片设计与制备
        4.3.1 芯片材料的选择
        4.3.2 芯片设计的基本原理
        4.3.3 血涂片微流控芯片的设计
        4.3.4 血涂片微流控芯片的制备
        4.3.5 芯片刻蚀工艺优化
    4.4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涂片POCT装置的外围搭建
        4.4.1 装置主体结构
        4.4.2 多路阀进样部分设计
        4.4.3 传感器反馈部分
        4.4.4 芯片与夹具设计
        4.4.5 装置整体运行流程
    4.5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涂片POCT装置的性能测试
    4.6 本章总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探讨血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微流控细胞芯片分选淋巴瘤细胞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搭建微流控细胞芯片实时检测系统
        1.2.2 分析淋巴瘤细胞系活性和免疫标记
        1.2.3 分析静脉血液细胞形态及数量
        1.2.4 流式细胞术分析血液细胞标记
        1.2.5 设立微流控细胞芯片分析血细胞流体条件
        1.2.6 微流控细胞芯片采集细胞图像信息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图像识别系统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细胞数字图像分析系统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建立Matlab图像分析系统
        2.2.2 图像分析结果
        2.2.3 确定细胞分选特征参数
        2.2.4 淋巴瘤细胞及其亚型鉴定
        2.2.5 分析临床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细胞及其亚型
    2.3 讨论
        2.3.1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2.3.2 鉴定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及其亚型
        2.3.3 图像处理技术与细胞自动化检测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淋巴瘤诊断方法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重庆市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步骤
    1.5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重庆市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现状的调研
    2.1 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现状评价指标挑选原则
    2.2 实验室质量管理情况评价指标
    2.3 重庆市血液病质量控制的调查
    2.4 重庆市血液病质量控制的调研结果
    2.5 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2.6 小结
第三章 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改进方案验证研究
    3.1 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预案的制定
    3.2 验证应用干预方法
    3.3 质量控制改进方案验证结果
    3.4 质量控制问题和改进措施在重庆地区验证性宣讲
    3.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重庆市血液病实验室调研结果讨论
    4.2 质量控制改进措施在验证效果分析
    4.3 该研究的创新性
    4.4 不足与展望
    4.5 研究建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重庆市血液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血液病实验室情况调查表(一)
附录2 重庆市血液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血液病实验室情况调查表(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染色体三维空间构象的荧光量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细胞核内染色质的空间构象及其功能意义
        1.2.1 细胞核与染色质
        1.2.2 细胞核内染色质/染色体的空间构象形式
        1.2.3 细胞核内染色质空间构象的稳定存在
        1.2.4 决定细胞核内染色质非随机空间构象的因素
        1.2.5 细胞核内染色质的空间构象与基因表达相关
    1.3 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特异性标记——三维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3.1 三维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3D-FISH
        1.3.2 3D-FISH 多色标记,即“一对一”标记
        1.3.3 FISH 组合标记 M-FISH 和 SKY 技术
    1.4 三维荧光显微镜技术
        1.4.1 宽场荧光显微技术
        1.4.2 荧光共聚焦显微技术
        1.4.3 双光子荧光显微技术
        1.4.4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生物样品制备
        2.1.1 小鼠卵母细胞样品制备
        2.1.2 外周血/骨髓单个核细胞 3D-FISH 样品制备
    2.2 实验仪器
        2.2.1 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系统
        2.2.2 Nikon A1Rsi 共聚焦荧光显微成像系统
    2.3 图像处理方法
        2.3.1 图像去卷积
        2.3.2 图像噪声分析及去噪
        2.3.3 3D-FISH 图像双标通道间串扰的解决
        2.3.4 图像自动分割
        2.3.5 卵母细胞图像半自动分割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方法改进之一:三维双光子成像的荧光轴向衰减对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体积量化影响的矫正
    3.1 本章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生物样品制备
        3.2.2 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的三维双光子荧光成像
        3.2.3 三维双光子荧光图像的荧光轴向衰减矫正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的三维双光子荧光图像的荧光轴向衰减严重
        3.3.2 三维双光子荧光成像的荧光轴向衰减对小鼠卵母细胞内染色体体积量化影响矫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方法改进之二:3D-FISH“双色五标”方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的获取、固定及 3D-FISH 预处理步骤
        4.2.2 3D-FISH 杂交与目标物标记
        4.2.3 显微镜与图像处理过程
        4.2.4 目标物辨别流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3D-FISH“双色五标”方法的实现
        4.3.2 3D-FISH“双色五标”方法的适用条件及适用对象
        4.3.3 3D-FISH“双色五标”方法应用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疗药物 5-Azacytidine 作用下体外成熟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结构及空间构象的量化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与方法
        5.2.1 实验动物
        5.2.2 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的三维荧光全染
        5.2.3 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的三维双光子荧光成像
        5.2.4 小鼠卵母细胞细胞早期凋亡和核成熟检测
        5.2.5 实时 RT-PCR 检测小鼠卵母细胞 Cas 3, Cas 8, Cas 9, Gdf 9 和 Bmp 15 的mRNA 水平
        5.2.6 实验可重复性与数据统计学处理
    5.3 结果
        5.3.1 化疗药物 5-AzaC 作用下的体外成熟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凝集程度研究
        5.3.2 化疗药物 5-AzaC 作用下的体外成熟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三维空间构象研究
        5.3.3 化疗药物 5-AzaC 作用下的体外成熟小鼠卵母细胞早期凋亡和卵母细胞核成熟现象研究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化疗作用下 AML M2 t(8;21)(q22;q22)患者单个核细胞内 CTs 8 和 21 空间构象的量化表征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取样
        6.2.2 3D-FISH 样片制备及成像条件
        6.2.3 样本空间构象的定量分析
        6.2.4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染色质三维空间构象对 AMLM2 t(8;21)(q22;q22)患者病情的早期预测
        6.3.2 AMLM2 t(8;21)(q22;q22)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染色质易位模式研究
        6.3.3 化疗对细胞核内 CT8 和 CT21 三维空间构象的影响
        6.3.4 相随细胞内染色质特殊的三维空间构象
        6.3.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内染色质三维空间构象的异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支架的制备及其相关软骨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猪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评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一
第二部分 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支架对负载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二
第三部分 软骨细胞复合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支架裸鼠皮下异位成软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三
第四部分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支架修复兔膝全厚关节软骨缺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四
参考文献
综述:软骨组织工程生物仿生支架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介绍一种用量化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涂片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D]. 黄宇.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3]基于深度学习的白血病外周血细胞识别的研究[D]. 许德鹏. 深圳大学, 2019(01)
  • [4]白血病骨髓磁共振表现与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对照分析[D]. 侯玉娟. 大理大学, 2019(01)
  • [5]血液细胞学检查装置的研究与开发[D]. 李云浩.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1)
  • [6]探讨血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D]. 杨玉.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重庆市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措施研究[D]. 熊静康.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3)
  • [8]染色体三维空间构象的荧光量化表征[D]. 赵凤英. 清华大学, 2014(09)
  • [9]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源性取向支架的制备及其相关软骨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D]. 姚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9(10)
  • [10]浅谈骨髓检查的体会[J]. 卢兴国. 检验医学, 2005(05)

标签:;  ;  ;  ;  ;  

介绍一种用定量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涂片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