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果蔬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

做大做强果蔬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

一、作大作强果蔬加工业 促进带动农业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复宏[1](2013)在《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素有“世界水果王国”的美称,几乎所有种类的水果都有出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水果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水果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温带、亚热带干鲜水果(例如苹果、柑橘、梨、葡萄、栗子等)享誉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水果产量始终保持世界首位,而且对外贸易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水果对外贸易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水果出口总额达31.8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474.9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9.12%。不过,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结构还不尽合理,首先表现为出口的品种结构不合理,出口品种过于单一、优质高档果率不高,缺乏市场势力(市场定价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二是市场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东盟、俄罗斯、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欧美主流水果消费市场占有率偏低;其三是水果加工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水果的加工和处理程度偏低,导致水果出口的附加值较低。其四是产业化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业带动能力不够,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消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中国之所以是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主要问题就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首先,2010年CAFTA全面启动后,中国与东盟果蔬实现零关税,通过深化水果产业结构和市场势力的研究,无疑,会极大促进中国水果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二,水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很多水果生产大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通过深化贸易结构的研究,做大做强水果贸易,不仅有利于农民大幅增收而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再次,水果生产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贸易前景广阔。水果作为植物性易腐食品,距离因素是一种天然的贸易壁垒,中国与周边许多国家在水果生产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深化贸易结构的研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进而带动整个产业不断快速发展。第四,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中国经济已步入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整个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需求,更要考虑到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市场需求。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就是依据国际市场结构来调整生产与贸易结构,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中国水果贸易发展现状,分别从需求、结构、竞争力三个纬度探寻中国水果贸易在主要出口市场增长及变动的原因,洞察主要水果出口品种的市场势力,找出产业结构存在于出口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构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能够保持贸易快速增长的水果产业结构。本研究有利于从结构优化角度探讨如何促进中国水果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可行途径,为产业升级、农民增收、食品安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展水果产业、制定水果贸易的决策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基本思路是,在明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水果产业及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运用CMS模型对中国水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增长波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引力模型和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对影响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流向的主要因素和目标市场国的市场势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水果出口贸易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预测了水果的产销趋势变化。把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园艺学、食品加工学、统计学有机结合,对中国水果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是:(1)中国水果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分析首先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中国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分别从自然资源条件,产量、品种结构、生产布局、果品加工及贸易地位,分析中国水果的发展状况。然后从贸易结构角度,对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特征及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展开分析。着重探讨中国水果在资源禀赋、产品结构、贸易结构与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变化情况,找出水果出口的主要和潜在市场。(2)中国水果在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首先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水果产品在各主要市场的出口变动展开分析,着重从需求、结构、竞争力的三维视角分析在东盟、俄罗斯、日本、美国、欧盟的出口变动情况及其原因,然后着重探讨中国的水果生产与出口是否集中在世界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出口去向是否集中在那些需求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3)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流向及其国际市场势力分析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可以分为供给的要素增长、需求的收入增长、贸易壁垒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通过构建水果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价格、质量、GDP、人口、双边汇率及贸易距离等影响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然后挑选具有贸易优势的市场,通过构建以价格为中心的国际市场势力(Goldberg&Knetter)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水果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市场势力及其地位,通过市场势力对出口商品结构变迁的作用,不断提高出口果品的品质,优化果品出口结构。(4)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价格方面的因素和非价格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说是硬指标因素和软指标因素。硬指标因素主要是指价格、成本方面的因素,而软指标因素主要是指贸易壁垒的设置状况,水果种植的质量和安全状况、消费者需求变化、果农组织化程度等。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为进一步把握水果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提出有针对的优化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5)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根据中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市场(东盟、俄罗斯、日本、美国、欧盟等)和(苹果、梨果、柑桔、板栗等)主要出口品种的贸易历史发展情况,运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对今后水果出口市场及其品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从市场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生产结构、需求结构、加工结构、贸易结构、竞争力结构等)优化的角度提出做强做大水果贸易的措施和建议。

刘金霞[2](2012)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支持,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日益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支关键力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现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能力不强,且普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本文希望通过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改变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步伐,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三农”问题的压力。本文从最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入手,引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找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培育和提升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即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加强龙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龙头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铸造企业文化,培育龙头企业的品牌等,希望能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出新的思路。

蒋文新[3](2012)在《克拉玛依市以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克拉玛依市无霜期、晴天日数均在200天以上,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近几年克拉玛依市通过制订多方面的支农政策,全方位扶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北京城乡一体化课题组[4](2011)在《农村工业化是城乡一体化不可替代的重要阶段》文中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快速、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时期的客观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提出,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统筹发展。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建设,就必须解决农村工业化的问题。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建设所必要的,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不可替

李占魁[5](2010)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文中指出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对临夏回族自治州来说尤为重要,临夏是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和四大门宦发源地,在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2千多万穆斯林当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临夏地区的经济发展超越了本身,具有跨区域影响和全国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综合采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临夏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归纳出解决临夏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及操作性。全文共包括绪论和正文两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研究概况。正文共有八章。第二章总结了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理论及西部民族省份近年来某一特色经济领域内超前发展的一些经验模式。以后的七章着重分析了临夏特色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及临夏特色经济发展,原则与战略,并对临夏农业特色经济、旅游特色经济、商贸特色经济、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则、思路、方向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战略发展模式。对特色经济与国家扶持、特色经济与基础教育做了探讨。

刘静华[6](2010)在《养种规模发展反馈仿真应用研究 ——以江西德邦养种生态能源区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家庭农场不断产生。养殖业中家庭养殖场、中小规模养殖专业户成为生猪养殖的主体,但是规模养殖产生废弃物污染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已不容忽视,影响低碳与生态产业发展。政府沼气工程投入有效的抑制了猪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污染。但沼液、沼气的二次污染产生且日益严重。2002年开始,南昌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在江西省萍乡地区泰华规模养殖区域挂牌建立了“南昌大学生态能源系统工程科研教学基地”,创建了沼液分流、延迟过滤、氧化储存、五大养种生物链综合利用高效低碳生态经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系统,成果《丘陵地区规模养种生态能源系统工程研究与应用》,获2008年萍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社科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政府由科技厅设课题《规模化猪场畜牧污染控制及循环利用集成与实施》(时间2008-2011,项目资金100万)推广,在国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江西北至南建立三个规模养种低碳生态能源经济建设推广示范基地。其中包括<江西省德邦牧业有限公司规模养种低碳生态能源经济区>推广示范基地。江西省德邦牧业有限公司规模种猪2万头。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将基地建设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紧密结合,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西德邦养种生态能源区域发展为重点,研究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养种规模发展理论应用问题,研究实现养殖区域环境优美与经济发展和沼气能源开发为三重目标,将农民增收、养殖场猪尿和猪粪的生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户用沼气的持续发展和周边苗木及水稻为代表的种植业健康发展等问题融入德邦种猪生态能源区管理,运用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理论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养猪规模养殖沼液累积污染和沼气供气不稳定的问题,研究提出并且设计应用于农村种猪规模养殖生态系统管理和建设的对策及实施工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将反馈基模分析及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与案例分析结合,进行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有利地说明了新家庭农场是未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的一条途径。以1978-2007年萍乡农业发展的数据,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4个优点,指出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4个成长制约上限,给出了其发展趋势的7个观点,以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竹园农民专业合作社陈茂盛2008年种植500亩水稻为案例,以详实的数据,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比了现代化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和传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有力地说明了新家庭农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进行深入实地分析构建五个顶点赋权图,用五个顶点赋权图的多个顶点的顶点值的动态变化规律,证明消除顶点赋权图中一个负反馈环制约和促二个正反馈环增长的三项管理对策的正确性,实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发展规模养殖生态产业,实施养种和场户结合,同时开发养殖场和农户沼气能源工程。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是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产业区,是要求实现规模养殖和种植循环经济的开发区,是要求实现开发沼气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的低碳与生态产业区,是由大学、公司、农户、地方政府等共同参加的创新基地,此规模养种循环与节能减排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对此,创建系统动力学三步顶点赋权图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实地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系统发展中的核心变量的因果链集合,产生三个正因果链构成的规模养殖猪利润增长正反馈环,四个正因果链构成的猪粪资源开发利用增长正反馈环,揭示现行系统发展的优势;产生三个正因果链和一个负因果链构成的猪尿污染制约负反馈环揭示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接着,分类对2005年至2009年1-12月份17种猪的猪粪和猪尿及其中的氮磷钾资源进行了实际测量和计算,并给出了苗猪、种猪和肉猪的每头利润计算等公式,建立了两个增长正反馈环和一个制约负反馈环构成的2005-2009年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增长制约顶点赋权图,定量揭示现行系统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围绕两个增长正反馈环和一个制约负反馈环的内涵再提出系统可持续发展实现规模养种循环与节能减排的管理对策,且通过五个顶点赋权图顶点值的变化规律,证明发展中,必须实施既开发生物质能源又保护环境的沼气工程,必须实行养种和场户双结合开发生物质资源,必须加大投入实施规模经营改变生产方式3条管理对策的正确性,且促进了此三管理对策在养殖区实施。此三步顶点赋权图分析法及研究结果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且为后续定量仿真方程的建立提供了积累。3.基于五个顶点赋权图顶点值建立仿真方程,建立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定量仿真联产责任制下农业产业规模发展三项管理对策实施后未来十年的变化趋势,论证对策的正确性。在顶点赋权图的顶点变量和顶点值及模型的分析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构建了分别以猪出栏年变化量、猪月均存年变化量、规模养殖利润年变化量、猪尿量年变化量、场猪尿产沼气年变化量、猪粪量年变化量、户猪粪年产沼气变化量七个流率变量为根的德邦规模养殖生态系统流率基本入树仿真模型。基于三步顶点赋权法的顶点值建立的仿真模型各变量方程,分别对德邦牧业规模养殖生态系统在2005-2020年时段系统实施沼气综合利用、规模养殖和猪粪综合利用三项对策工程前后系统状况进行情景仿真,定量论证了第五章所制定的管理对策的科学性及实施的必要性。模拟结果揭示猪粪猪尿的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形成循环经济产生经济效益对规模养殖形成正向的促进作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4.对策实施研究。研究阐述南昌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与江西德邦牧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对策实施的三沼综合利用工程建设示范工程,场校结合的沼气能源开发和沼液综合利用的污染治理工程的工艺流程和运行效果。此工程将小流域内的猪场、农田、鱼饲料、板栗、苗木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包括沼液三次沉淀过滤池、“猪-沼-稻”分流排灌系统、冬闲田开发,旱地“猪-沼-菜、猪-沼-红薯、猪-沼-鱼饲料、猪-沼-苗木”五个子工程的二次污染治理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确保了小流域内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冬闲田开发,节省污染治理成本,冬季供气稳定,种养循环经济发展。

李宝玉[7](2010)在《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国家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及方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全面剖析环渤海区域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制约因素等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并研判环渤海不同区域现代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优势指数分析结果划分该区域主要农产品的优势区;根据区位特点与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特定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与模式选择;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环渤海现代农业研究属于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内容,其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区域优势导向理论、产业演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2)针对环渤海区域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丰厚、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这为该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历史机遇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国家和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3)以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为评价的总体目标,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分级目标,初步构建了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环渤海各省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农业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科技水平较为突出,对农业的反哺能力比较强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以及滨海区,而偏远山区及缺乏特色的农业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北京的综合指数最高,达到0.79,其次为天津市,达到0.72,山东省为0.64,辽宁省为0.60,河北省最低,为0.595。分城市看,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达到发达阶段的水平,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有1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山东(占5个),大部分城市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和起步阶段。其中,威海市因为发展海洋产业最为突出,其现代化水平最高,达到0.777;最低的张家口市,因为传统农业占据比重大而影响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其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仅为威海市的一半(0.382)。(4)通过构建比较优势指数,对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产中领域”的种植业农产品、养殖业畜产品以及水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种植规模比较优势和单产比较优势结果,环渤海区域具备综合比较优势的作物是高粱(1.2)、小麦(1.28)、玉米(1.32)、谷子(1.63)棉花(1.14)、蔬菜(1.24)和花生(1.44)。在畜产品比较优势方面,由于存栏规模比较优势和产量比较优势的相互影响,环渤海区域仅有奶类(1.05)和禽蛋(1.51)具备综合比较优势,应成为今后畜产品发展的重点。环渤海区域水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达到1.43,属于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区,可依托区域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水产业。(5)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一致等原则,以县为单位,把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划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和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四种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制定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即:都市型现代农业区由北京、天津等共8个大城市的城区和近郊区共59个市辖区组成,应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充分利用大中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的优势,发展精品农业、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共包括70个县市(区),应重点加强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山区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快畜牧业的产业化,同时要重点加强山区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共包括47个县市(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名优特色农产品,建设环渤海区域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加工物流基地和现代渔业基地。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共包括208个县市(区),应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6)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现代农业投入、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加快制定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等促进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王惠[8](2010)在《政府主导型特种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概况和趋势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以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为手段,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调查和评价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现状,系统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态势和消费需求,根据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及技术与政策保证体系,对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布局和目标进行科学地规划。(1)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已初具规模,具备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龙头企业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优势产业和产区辐射带动能力凸显,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展潜力巨大。但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基地建设水平低、加工转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薄弱环节。(2)在对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思路和原则,并制定2010年和2015年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使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到2010年和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龙头企业分别达289个和373个,实现销售收入48.6亿元和62.3亿元;特种种植原料种植面积4705.28万亩和5086.5万亩,提供加工原料72.68万吨和103.8万吨;辐射带动农牧户43.4万户和67.1万户,带动农牧民145.1万人和194.8万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3)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优势,结合政府分布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将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划分为“二类五型”。“二类”分为特种种植产业类和特种养殖产业类;“五型”包括特种种植产业类的市场主导型、市场优势型和发展潜力型,特种养殖产业类的肉用型和经济型,并以各产业类型发展优势区为重点,对五个重点产业类型以盟市为单位进行了布局规划。至2010年和2015年,市场主导型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42个和52个,种植基地面积分别为2018.67万亩和2222.55万亩,销售收入5.40亿元和7.14亿元;市场优势型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6个和62个,种植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436.42万亩和1583.57万亩,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21亿元和2.90亿元;发展潜力型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4个和34个,种植基地面积达1224.43万亩和1348.79万亩,销售收入达到2.14亿元和2.945亿元。经济型特种养殖基地动物存栏达18.79万头(只)和27.84万头(只),出栏量达7.89万头(只)和10.61万头(只);肉用型特种养殖基地动物存栏量分别达到80.60万头(只)和132.62万头(只),出栏量分别达到22.28万头(只)和29.82万头(只)。(4)根据内蒙古特种生物资源产业的现状,要实现创新壮大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推动行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按照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思路。

陈旭[9](2009)在《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凉市地处陇东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利用方式落后,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问题制约着平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的根本途径。论文首先剖析了平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和意义,论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进展,从而为研究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深入分析平凉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平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指导思想以及总体框架。第三,依据主导思想和总体框架,从产业的角度研究平凉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建设三个方面,依次提出其发展的模式、途径,探讨各模式发展的具体措施。文章根据平凉市农业发展的特色,设计了平凉市果品和蓄禽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构建了平凉市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模式,并在区域层面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从而构建了平凉市循环经济型农业的发展模式;突出平凉市资源、技术优势和产品特色,通过设计平凉市煤炭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平凉市循环经济工业发展的模式;通过发挥资源分工和集聚效应,整合区域发展的优势,以工业生态学原理实现园区物质、能量、信息的共享,从而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发展模式;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为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立服务于平凉市农业和工业的循环经济型服务业模式。

史英杰[10](2008)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要摆脱随资源衰竭而消亡的命运,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进行产业转型,通过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壮大,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直至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走出一条“建设—繁荣—衰退—转型—再振兴”的道路。本文以资源型城市最密集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较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实用分析方法,从城市发展路径和演化动力研究得到影响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内外部因素;对各因素进行逻辑和量化分析以选择准确的转型模式;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建立东北地区省域及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对产业转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转型过程中的各支撑子系统做出发展规划。针对以往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在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指标体系设计方面体现了资源型城市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使产业选择更贴近现实,可行度提高;把主导产业选择结果放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调整,通过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向及产业带空间布局的经济地理图,为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制定细致的方向,以避免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进行产业转型效果的多角度评价,包括与其它资源型城市间的横向比较和自身各产业发展效率的动态分析,此评价结果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制定更有针对性。在各环节均以具体城市做实证分析,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二、作大作强果蔬加工业 促进带动农业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大作强果蔬加工业 促进带动农业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1.3.1 关于贸易增长分析方法的研究及评述
        1.3.2 国际市场势力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1.3.3 关于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研究及评述
        1.3.4 关于水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结构的研究及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贸易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及评定方法
    2.1 贸易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要素比例变化理论
        2.1.3 关税同盟理论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5 产业内贸易理论
    2.2 贸易演化的评定方法
        2.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2.2.2 贸易竞争指数
        2.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2.4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2.2.5 贸易引力模型
        2.2.6 剩余弹性需求模型
3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分析
    3.1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分析
    3.2 中国水果生产(供给)结构分析
        3.2.1 中国水果及其主要品种产量
        3.2.2 主要水果的品种结构变化
        3.2.3 主要水果品种区域变化
        3.2.4 中国主要水果品种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
        3.2.5 中国主要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变化
    3.3 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及特征分析
        3.3.1 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总体特征分析
        3.3.2 中国水果出口品种的结构特征
        3.3.3 中国水果出口市场的结构特征
        3.3.4 中国水果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分析
        3.3.5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3.6 小结
4 中国水果在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4.1 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4.1.1 中国水果对东盟市场的出口变化分析
        4.1.2 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4.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4.2.1 中国水果对俄罗斯出口的变化分析
        4.2.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4.3 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的出口变动分析
    4.4 中国水果在美国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4.5 中国水果在欧盟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4.6 小结
5 中国主要水果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5.1 中国苹果的贸易流向及其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5.1.1 中国苹果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 中国苹果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5.1.3 小结
    5.2 中国梨果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5.2.1 中国梨果的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2 中国梨果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5.2.3 小结
    5.3 中国柑桔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5.3.1 中国柑橘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2 中国柑橘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5.3.3 小结
6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价格与成本因素分析
        6.1.1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价格因素分析
        6.1.2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成本因素分析
        6.1.3 小结
    6.2 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分析
        6.2.1 贸易壁垒的演变及其影响
        6.2.2 SPS 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影响的理论分析
        6.2.3 SPS 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6.2.4 小结
    6.3 果农无公害种植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6.3.1 果农无公害种植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6.3.2 果农实施无公害种植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
        6.3.3 小结
    6.4 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消费者品种需求变化的影响分析
        6.4.2 品牌和信誉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6.4.3 小结
7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1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7.2 中国水果主要出口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2.1 中国对东盟水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优化策略
        7.2.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2.3 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2.4 中国水果在美国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2.5 中国水果在欧盟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3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3.1 中国苹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3.2 中国梨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3.3 中国柑桔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3.4 中国板栗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3.5 中国葡萄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7.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理论
        2.1.1 龙头企业的定义
        2.1.2 龙头企业的特征
        2.1.3 龙头企业的作用
    2.2 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2.1 竞争力的定义
        2.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的定义
        2.2.3 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结构模型
        2.2.4 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 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基本策略分析
    3.1 河北省各项龙头企业的发展策略与扶植政策
    3.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的特点
        3.2.1 原料基地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3.2.2 注重市场开发,实现粮食产品的增值创收
        3.2.3 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强
        3.2.4 龙头企业与交易对象的利益联结日趋紧密
4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4.1 相关制度基础薄弱
    4.2 财政、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4.3 企业者教育水平低,管理能力差
    4.4 信息化程度不高,科研创新能力差
    4.5 市场机制不完善
5 案例分析
    5.1 带动农户数量多,辐射作用强
    5.2 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较大
    5.3 企业偿债能力较差,资金安排不当
    5.4 产品技术创新不够,职工教育水平偏低
6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6.1 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6.1.1 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6.1.2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6.2 加强龙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6.3 加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6.4 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6.5 提升龙头企业融资能力
        6.5.1 加强政府对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
        6.5.2 制定相关融资便利政策法规
        6.5.3 充分利用融资中介机构的作用
        6.5.4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风险投资
    6.6 铸造企业文化,培育龙头企业的品牌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克拉玛依市以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二) 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
(三) 制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四) 以“菜篮子”工程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五) 制订投资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办法, 加大财政扶持产业力度。
(六) 制订政策支持农业品牌认证工作。

(5)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主要创新
    1.3 研究概况
第二章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式
    2.1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1.3 非均衡发展理论与均衡发展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后发优势理论
    2.2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模式
        2.2.1 云南的歌舞模式
        2.2.2 新疆的石油模式
        2.2.3 青海的创意经济模式
        2.2.4 宁夏的影视文化和伊斯兰模式
        2.2.5 广西山水+民俗文化旅游模式
        2.2.6 内蒙古的牛羊模式
第三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3.1 临夏回族自治1990—2008年的农业(个案)及工业发展(个案)
    3.2 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
        3.2.1 经济发展速度
        3.2.2 经济发展水平
    3.3 临夏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发展速度慢
        3.3.2 临夏州农民人纯收入增长缓慢
第四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条件与思路
    4.1 基础条件的SWOT分析
        4.1.1 优势(S)分析
        4.1.2 劣势(W)分析
        4.1.3 机遇(O)分析
        4.1.4 威胁(T)分析
    4.2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
        4.2.1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思路
第五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5.1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5.1.1 特色农业发展
        5.1.2 渔业的发展
        5.1.3 养殖业的发展
        5.1.4 林业的发展
    5.2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5.2.1 信息方面的问题
        5.2.2 科技方面的问题
        5.2.3 空间布局方面的问题
    5.3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思考研究
        5.3.1 对把临夏建成我国同中东食品贸易的加工业基地问题的对策研究
        5.3.2 以创意农业促推临夏回族地区经济发展
        5.3.3 临夏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5.3.4 临夏州东乡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5.3.5 临夏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思考
        5.3.6 临夏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5.3.7 临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5.3.8 临夏州羊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第六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6.1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6.1.1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资源
        6.1.2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6.2 临夏旅游经济发展的RMP分析
        6.2.1 旅游资源(R)分析
        6.2.2 旅游市场(M)分析
        6.2.3 旅游产品(P)分析
    6.3 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6.3.1 临夏回族自治州刘家峡区域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6.3.2 临夏回族自治州伊斯兰风情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6.3.3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动物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第七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7.1 特色工业的现状
    7.2 临夏特色工业经济发展中制约因素
    7.3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7.3.1 从广河县回族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看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特色工业经济的策略
        7.3.2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水产养殖现状及思考
        7.3.3 扶持壮大支柱产业 加快临夏地区发展
        7.3.4 抓好畜产品精深加工 获取畜产品最大利润
        7.3.5 临夏发展清真食品HALAI现状及思考
        7.3.6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砖雕产业的现状和思考
第八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8.1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的形成与特点
        8.1.1 民间商贸经济的历史追述
        8.1.2 民间商贸经营的特点
        8.1.3 特色民间商贸与"河州模式"形成的机理
    8.2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发展现状
        8.2.1 发展取得的成就
        8.2.2 发展面临的制约和存在问题
    8.3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发展对策
第九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与国家特殊扶持政策
    9.1 加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落实力度 促进临夏特色经济发展
    9.2 实施特殊扶持政策加快特困县—东乡族县特色经济发展
    9.3 加大对临夏州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临夏特色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养种规模发展反馈仿真应用研究 ——以江西德邦养种生态能源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1.4.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简述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农业产业化创新理论
        2.1.3 农业产业化分工协作理论
    2.2 利益引力、产业组织、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利益引力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比较效益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3 系统建模理论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2.4.1 内涵与研究对象
        2.4.2 系统动力学的学科基础
        2.4.3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2.4.4 系统动力学研究与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3.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和成长制约上限
        3.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
        3.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长制约上限
    3.2 消除联产承包责任制增长上限的对策研究
        3.2.1 七种观点分析
        3.2.2 新家庭农场论
    3.3 新家庭农场的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鄱阳湖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三步顶点赋权图分析法
    4.1 系统发展三步顶点赋权图分析法
    4.2 实地深入分析,确定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增长和制约子结构基模
        4.2.1 实地深入分析,确定德邦规模养殖利润及猪粪开发利用的增长子结构基模
        4.2.2 实地系统分析,建立猪尿污染制约负反馈环及制约子结构基模
    4.3 实地系统分析,建立2009年的增长制约子结构基模的顶点赋权图
        4.3.1 确定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2009年的增长子结构基模的顶点赋权图
        4.3.2 建立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2009年的制约子结构基模的顶点赋权图
        4.3.3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2009年的增长制约基模的顶点赋权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顶点赋权图管理对策证明法
    5.1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2005年的增长制约基模的顶点赋权图G(2005)
    5.2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2006年的增长制约基模的顶点赋权图G(2006)
    5.3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2007年的增长制约顶点赋权图G(2007)
    5.4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2008年的增长制约顶点赋权图G(2008)
    5.5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2005至2009年的增长制约顶点赋权图
    5.6 提出并应用顶点赋权图证明管理对策的正确性
        5.6.1 基于反馈环集合与反馈环特性提出系统发展管理对策
        5.6.2 应用顶点赋权图证明管理对策的正确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顶点赋权图的管理对策实施效应仿真研究
    6.1 德邦牧业规模养殖生态系统管理对策的SD仿真模型
        6.1.1 基于顶点赋权图顶点变量及管理对策变量建立流位流率系
        6.1.2 系统结构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的建立
        6.1.3 系统线段性复杂关系分析与仿真方程的建立
    6.2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系统的反馈仿真分析
        6.2.1 德邦规模养殖生态系统结构流图
        6.2.2 系统对策实施的定量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德邦牧业种猪规模养殖生态能源区管理对策实施工程设计与效益
    7.1 管理对策实施工程的总体思路与工艺流程设计
        7.1.1 管理对策实施工程的总体思路
        7.1.2 管理对策实施工程工艺流程
        7.1.3 粪污前处理系统
        7.1.4 珍珠岩棉除臭法
        7.1.5 粪尿污水厌氧发酵工艺流程说明
        7.1.6 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系统
        7.1.7 沼气净化利用系统
        7.1.8 粪沼渣处理系统
        7.1.9 工艺技术主要特点
    7.2 管理对策实施工程基本建设投资预算
    7.3 沼气能源综合利用工程设计
        7.3.1 采用一种新型材料——红泥塑料装置的净化利用系统
        7.3.2 创建充分稳定多村联户供气的沼气能源开发新技术
    7.4 沼液的后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设计
    7.5 对策实施沼气工程的效益分析
        7.5.1 对策实施工程的经济效益
        7.5.2 猪-沼液-水稻工程效益
        7.5.3 猪-沼液-冬闲田蔬菜工程效益
        7.5.4 猪-沼液-旱地红薯-生物质饲料工程效益
        7.5.5 猪-沼液-鱼饲料种植工程效益
        7.5.6 猪-沼液-果工程效益
        7.5.7 成本效益分析
        7.5.8 社会效益
        7.5.9 生态效益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现代农业研究进展
        1.2.1 国外现代农业研究现状
        1.2.1.1 现代农业演变过程研究
        1.2.1.2 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水平
        1.2.2 国内现代农业研究进展
        1.2.2.1 现代农业内涵与特点研究
        1.2.2.2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2.2.3 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1.2.2.4 环渤海农业现代研究
        1.2.3 研究进展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环渤海区域范围界定
        2.1.2 现代农业概念与内涵特征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3 农业区域优势导向理论
        2.2.4 产业演进理论
        2.2.5 比较优势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环渤海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3.1 环渤海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特征
        3.1.1 地形地貌多样,平原面积大
        3.1.2 光照资源较丰富,降水分布不均但雨热同季
        3.1.3 可耕地面积比例大、土壤类型多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3.1.4 水资源短缺,养殖面积大
        3.1.5 生物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众多
    3.2 环渤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成就
        3.2.1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特色初步形成
        3.2.2 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土地产出率稳步提高
        3.2.3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3.2.4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出口创汇能力逐步增强
    3.3 本章小结
4 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4.1 环渤海区域经济特点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4.1.1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农业的重要作用
        4.1.2 环渤海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4.2 环渤海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历史机遇
        4.2.1 环渤海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4.2.2 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4.3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4 本章小结
5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评价研究
    5.1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构建原则
        5.1.1 构建原理
        5.1.2 构建原则
    5.2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的解释
        5.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评价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3.2 数据的标准化
        5.3.3 标准参考值的确定
        5.3.4 评价指标测算
        5.3.4.1 数据来源
        5.3.4.2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5.3.4.3 现代农业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优势产业研究
    6.1 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1.1 研究方法
        6.1.1.1 种植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6.1.1.2 单产比较优势指数
        6.1.1.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6.1.2 研究结果与分析
    6.2 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2.1 研究方法
        6.2.1.1 存栏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6.2.1.2 产量比较优势指数
        6.2.1.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6.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 水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3.1 研究方法
        6.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划研究
    7.1 总体思路
    7.2 分区原则与分区依据
        7.2.1 分区原则
        7.2.2 分区依据与方案
    7.3 分区农业特征及发展重点
        7.3.1 都市型现代农业区
        7.3.1.1 区域范围
        7.3.1.2 农业发展特征
        7.3.1.3 发展方向与重点
        7.3.1.4 案例分析
        7.3.2 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
        7.3.2.1 区域范围
        7.3.2.2 农业发展特征
        7.3.2.3 发展方向与重点
        7.3.2.4 案例分析
        7.3.3 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
        7.3.3.1 区域范围
        7.3.3.2 农业发展特征
        7.3.3.3 发展方向与重点
        7.3.3.4 案例分析
        7.3.4 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
        7.3.4.1 区域范围
        7.3.4.2 农业发展特征
        7.3.4.3 发展方向与重点
        7.3.4.4 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对策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措施
        8.2.1 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8.2.2 实施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区域农业协调与管理机制创新
        8.2.3 优化区域农业产业布局,建立标准化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8.2.4 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突出现代农业生态服务功能
        8.2.5 加快制定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区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环渤海区位示意图
    附录2 农产品优势区分布图
    附录3 畜产品优势区分布图
    附录4 水产品优势区分布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8)政府主导型特种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思路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总体目标
        一、龙头企业发展目标
        二、基地建设目标
        三、农牧民增收目标
        四、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布局及发展重点
    第一节 规划布局
        一、布局原则
        二、布局规划
    第二节 发展重点
        一、重点龙头企业
        二、重点基地建设
        三、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节 投资概算和预期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二、预期效益分析
第四章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导型产业的现状、优势及发展
    第一节 特种生物资源产业的现状
    第二节 特种生物资源产业优势
        一、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三、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四、优势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
    第三节 政府扶持特种生物资源产业的发展
        一、政策措施
        二、以达茂旗为例看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一节 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特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比较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思路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工业生态学理论
        2.2.4 清洁生产理论
        2.2.5 产业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3.1 平凉市发展现状
        3.1.1 平凉市概况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平凉市自然资源现状
        3.1.4 平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1.5 平凉市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3.2 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
    3.3 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3.4.1 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
        3.4.2 三个体系
第四章 平凉市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4.1 平凉市农业发展概况
        4.1.1 农业资源概况
        4.1.2 平凉市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模式选择
        4.2.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述
        4.2.2 总体思路
    4.3 平凉市循环经济型农业重点产业链模式设计
        4.3.1 果品循环产业链设计
        4.3.2 以畜为依托的“种-养-加-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模式
    4.4 区域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的模式
第五章 平凉市循环经济型工业发展模式研究
    5.1 建立煤电化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1.1 发展基础
        5.1.2 模式选择
        5.1.3 重点产业链模式设计
        5.1.4 煤电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5.2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5.2.1 发展基础
        5.2.2 模式选择
        5.2.3 重点产业链模式设计
        5.2.4 装备制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5.3 农副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3.1 平凉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5.3.2 发展存在的问题
        5.3.3 模式选择
        5.3.4 重点产业链模式设计
        5.3.5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5.4 平凉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5.4.1 平凉市工业园区发展基础
        5.4.2 平凉市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5.4.3 总体思路
        5.4.4 生态系统结构设计
        5.4.5 生态系统集成
        5.4.6 园区共生系统设计
        5.4.7 平凉市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链设计
第六章 平凉市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
    6.1 平凉市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6.1.1 发展现状
        6.1.2 存在的问题
    6.2 平凉市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6.3 平凉市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相关模式设计
        6.3.1 循环经济型现代物流业
        6.3.2 循环经济型旅游业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10)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
        1.2.2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1.2.3 产业转型效果评价研究
        1.2.4 目前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面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4 创新点描述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概述
    2.1 资源型城市定义及分类
        2.1.1 资源
        2.1.2 城市
        2.1.3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2.1.4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结果
        2.1.5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界定
    2.2 资源型城市特点
    2.3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历史及现状
        2.3.1 计划经济的形成背景
        2.3.2 经济发展现状
    2.4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的成长路径与演化动力研究
    3.1 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3.2 资源型城市的两种成长路径
    3.3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长路径分析
        3.3.1 衰退——消亡路径的典型案例分析
        3.3.2 衰退——转型路径的典型案例分析
    3.4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成长路径分析
        3.4.1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划分
        3.4.2 目前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
    3.5 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双重动力
    3.6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演化动力研究
        3.6.1 宏观层面的演化动力研究
        3.6.2 中观层面的演化动力研究
第四章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4.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然性
        4.1.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义
        4.1.2 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转型
    4.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分析
        4.2.1 产业延伸模式
        4.2.2 产业更替模式
        4.2.3 复合模式
    4.3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依据
        4.3.1 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判断
        4.3.2 资源类别和开发规模
        4.3.3 区位因素
        4.3.4 产业政策
        4.3.5 区际分工与合作
    4.4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逻辑分析
    4.5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量化分析
        4.5.1 产业生命周期选择法
        4.5.2 资源类别和开发规模选择法
        4.5.3 区位因素选择法
        4.5.4 两个外部因素对转型模式选择的影响
第五章 协同发展机制下的东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5.1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5.1.1 主导产业定义
        5.1.2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5.1.3 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5.2 主导产业关联分析
        5.2.1 产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
        5.2.2 中国产业的关联度分析
        5.2.3 中国产业关联度变化趋势分析
    5.3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及步骤
    5.4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5.4.1 东北地区产业转型的总体战略思路
        5.4.2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备选方案设计
        5.4.3 基于先决基准的主导产业筛选
        5.4.4 基于比较基准的主导产业综合评价
        5.4.5 基于参考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结果修正
第六章 基于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的东北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
    6.1 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研究
        6.1.1 产业集群理论
        6.1.2 产业布局理论
        6.1.3 产业集群、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6.1.4 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
        6.1.5 东北地区产业带与城市群的融合发展
        6.1.6 东北地区产业集群与产业带建设的主要问题
    6.2 资源型城市在优化产业带的空间分布
        6.2.1 东北地区产业带优化方向
        6.2.2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与产业带的共生发展
        6.2.3 目前各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建设中发现的问题
    6.3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以盘锦市为例
        6.3.1 盘锦市产业结构分析
        6.3.2 目前实施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及效果
        6.3.3 盘锦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6.3.4 盘锦市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设计
        6.3.5 盘锦市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分析
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及各产业发展效率评价
    7.1 产业转型效果评价的必要性及特点
        7.1.1 建立产业转型效果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7.1.2 产业转型效果评价的特点
    7.2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7.2.1 指标选择原则
        7.2.2 指标体系的构成
    7.3 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产业转型效果的综合评价
        7.3.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7.3.2 对东北13 个地级资源型城市所做的实证研究
    7.4 用聚类分析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的类型判断
        7.4.1 聚类分析的基本理论
        7.4.2 系统聚类法及数据处理
        7.4.3 对东北13 个地级资源型城市所做的实证研究
    7.5 资源型城市各产业发展效率评价
        7.5.1 超效率DEA评价模式
        7.5.2 评价产业及指标的选择
        7.5.3 盘锦市各主导产业发展效率分析
第八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支持系统
    8.1 资金支持系统
        8.1.1 资金短缺的成因
        8.1.2 解决资金短缺的途径
        8.1.3 资金支持方向的争议
    8.2 技术创新支持系统
        8.2.1 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至关重要
        8.2.2 东北地区技术创新的现状
        8.2.3 构建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系统
        8.2.4 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
    8.3 体制创新支持系统
        8.3.1 资源型城市的体制困境
        8.3.2 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8.4 人力资源支持系统
        8.4.1 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的特点
        8.4.2 转型期的人力资源深加工系统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作大作强果蔬加工业 促进带动农业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D]. 张复宏.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6)
  • [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D]. 刘金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3]克拉玛依市以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J]. 蒋文新.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2(05)
  • [4]农村工业化是城乡一体化不可替代的重要阶段[J]. 北京城乡一体化课题组. 科技智囊, 2011(12)
  • [5]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 李占魁. 兰州大学, 2010(07)
  • [6]养种规模发展反馈仿真应用研究 ——以江西德邦养种生态能源区域为例[D]. 刘静华. 南昌大学, 2010(12)
  • [7]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D]. 李宝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8]政府主导型特种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 王惠.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9]平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陈旭. 兰州大学, 2009(01)
  • [10]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 史英杰. 天津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做大做强果蔬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