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地区鸟群死因新解释

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地区鸟群死因新解释

一、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鸟类集群死亡原因新解(论文文献综述)

杨存[1](2021)在《早白垩世辽西四合屯湖水体氧化还原环境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河生物群”被誉为“中生代的庞贝城”,在传统意义上是以东方叶肢介-拟蜉蝣-狼鳍鱼组合为特征,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在中国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义县组湖相沉积地层——尖山沟层(四合屯湖),发掘出了大量保存异常精美的“热河生物群”生物化石,这其中包括早期鸟类、带羽毛的恐龙、原始哺乳动物、早期被子植物、昆虫以及各种水生生物等。尖山沟层是辽西早白垩义县组火山-沉积岩体系下部的含化石湖相沉积地层。本文通过对厚达7.43米的尖山沟层含化石湖相沉积地层的泥岩、页岩以及火山灰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来确定该时期湖相沉积氧化还原环境,同时为该层生物大规模死亡原因及保存机制提供证据。微量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与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及相关元素比值和Ce异常可用来重建古沉积环境。泥岩和页岩样品中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富集(U、V、Mo、Ni 和 Zn)、低 Th/U 值(<2)、高 V/Ni 值(>3)、高 V/Cr值(>2)、高Ce异常(>0.8)表明该时期四合屯湖的水体为缺氧甚至硫化环境,且Ⅱ段相对于Ⅰ段更为缺氧;此外,Ⅰ段泥岩和页岩沉积物中的EF与TO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Ⅱ段泥岩和页岩沉积物中EFv、EFMo和EFU与TOC相关性均很差,但EFNi在全段均与TOC保持着良好的相关性。这些地球化学数据表明:(1)四合屯湖初始时水体处于硫化环境(Ⅱ段),之后慢慢转变为缺氧状态(Ⅰ段)。(2)除S08-1火山灰样品,多数火山灰样品在氧化-次氧化条件下沉积,这可能与多雨季节时河流形成的高密度底流带来溶解态氧气有关。(3)该剖面Ⅱ段产出的鱼化石、蜉蝣和叶肢介化石表明湖底硫化水体扩张可能导致这些生物集群性死亡。而Ⅰ段中蜉蝣和叶肢介的死亡则可能是由于湖水分层体系被打破,这些生物迁移到深层水体生存,之后随着稳定的分层体系建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处于硫化和缺氧环境下沉积的沉积物中产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组合表明硫化环境更有利于化石精美保存。保存精美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大都产自于发育着沉积纹层的泥岩和页岩中,火山灰层几乎不含任何化石。此外,一些保存较差的化石层表面覆盖着极薄的火山灰层,多种迹象表明火山灰的存在可能并不利于化石的保存。而硫化(缺氧)、高沉积速率和不受扰动的沉积环境等才是化石能完整保存的关键。

汪筱林,李阳,裘锐,蒋顺兴,张鑫俊,陈鹤,王俊霞,程心[2](2020)在《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陈晓玲[3](2020)在《辽宁秀水盆地辽法D1井白垩系义县组旋回地层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垩纪期间,地球气候环境剧烈变化并伴随着大规模生物事件的发生。我国拥有众多白垩纪陆相沉积盆地,记录了大量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的信息,有助于认识白垩纪陆地气候、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本文对辽宁北部秀水盆地辽法D1井白垩系义县组两段沉积地层(上段沉积地层深度范围180.20–295.61 m,下段沉积地层深度范围549.47–652.34 m)进行了环境磁学和旋回地层学研究。岩石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k-T)结果和三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Lowrie实验)表明研究段沉积岩中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含少量赤铁矿和磁黄铁矿。利用测量的高分辨率磁化率数据,通过频谱分析等旋回地层学研究方法识别出显着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在上沉积层中具体表现为19.54–24.76 m,5.36–8.07 m和3.18–4.60m的沉积旋回,分别受短偏心率、斜率、岁差旋回控制,在下沉积层表现为23.84–13.98 m,6.43–4.74 m,2.19–2.06 m和0.97–0.77 m的沉积旋回,其比例大致符合20:5:2:1,或由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旋回控制。利用滤波得到的偏心率旋回信号进行天文调谐后,时间域磁化率序列频谱分析结果揭示出周期为126 k.y.,113 k.y.,100 k.y.的短偏心率旋回,周期为48 k.y.,46 k.y.,33.5 k.y.的斜率旋回以及周期为25 k.y.,21.8 k.y.,20 k.y.,19.5 k.y.,18 k.y.的岁差旋回。根据建立的义县组辽法D1井上夹层和下夹层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估算出上、下沉积层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58 Myr和2 Myr。同时,辽法D1井上沉积层还存在4–5 k.y.的亚米兰科维奇周期,可能是太阳输出的千年尺度波动,识别出的10–12 k.y.周期则可能是太阳一年两次穿过低纬地区引起的半岁差周期。

王铁晖[4](2018)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早白垩世辽西地区火山沉积盆地发育,如义县盆地、金-羊盆地,盆地内以巨厚的火山岩系充填为主,并出现多个沉积夹层。义县组沉积层中发现丰富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以恐龙、鸟类和古果等最为世人所瞩目。国内外诸多学者投入到对“热河生物群”化石、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收集以往资料及全面野外地质学工作基础上,对义县组中段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展开更加深入研究。通过对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标准剖面详细的描述,划分岩相类型,并依据岩相组合识别出多种沉积相。在建立垂向沉积序列基础上,分析其沉积环境的演化,探讨沉积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重点对沉积层中出现的纹泥和火山碎屑泥灰岩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辅以地球化学手段,分析物源特征、古气候特征及火山活动对沉积层的影响。根据岩石结构和构造,砖城子层中可识别出17种岩相类型,包括:基质支撑砾岩相(Gm)、凝灰质含砾粗砂岩相(Sm)、平行层理含砾粉砂岩相(Sp)等。垂相沉积序列特征指示该时期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包括:泥石流相、滨浅湖相和深-半深湖相。沉积初期湖泊环境演化受构造活动控制明显,中-晚期主要受古气候控制。大康堡层中可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包括:杂基支撑砾岩相(Gm)、平行层理凝灰质中-粗粒砂岩相(Sp1)、平行-交错层理中-细粒砂岩相(Sp2)等。垂相沉积序列特征指示该时期为湖泊沉积,包括:滨浅湖相和深-半深湖及浊流相。古气候变化是沉积期湖泊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学工作表明大康堡层沉积中纹泥占据很大的比例(约60~70%),沉积期周期性(季节性)气候变化明显。纹泥厚度变化,指示了沉积期降水量的波动及温度(高温季节)的变化。大康堡层沉积期降水量逐渐减少,沉积速率逐渐降低。沉积初期洪水频发,气候相对温暖。纹泥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在65~67之间,变化幅度较小。Rb/Sr值较低,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大康堡层沉积期气候较温暖、湿润,存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变化的趋势。成分变异指数ICV值在1.3~11.6之间,均大于1,代表了初始沉积的产物,沉积期活动的构造环境。据标准化稀土模式分配图、A-CN-K、Co/Th-La/Sc源岩属性判别图解,大康堡层物源以偏酸性火山岩为主,主要为下伏义县组主期火山岩。沉积期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Lan/Ybn值均明显大于1,且下部值略大,向上存在变小的趋势,代表了沉积物沉降速率加快,湖水盐度升高。通过与近现代湖相纹泥对比,大康堡层湖相纹泥发育于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于火山口湖环境,沉积物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沉淀(河流携带碎屑、化学沉降、大气粉尘等)。湖泊处于封闭状态,湖水发生分层。湖泊周围植被较好,针叶林比重较大,较现代气候略冷,东部高原可能存在于辽西地区。沉积期火山活动会对沉积层影响较大,表现为对沉积物的控制和改造。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事件层富集SiO2、K2O、Li、Sc、As、Sr和Ag元素。样品CIW值在82~91之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指示风化作用强烈。沉积层中出现多层特殊沉积,包括:老公沟层紫红色-红褐色中细粒砂岩,为典型的陆相红层沉积,指示义县组早期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砖城子层纹层状硅化白云岩沉积,指示该时期炎热的古气候;各个沉积夹层中均可见湖相碳酸盐岩及钙质沉积,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存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分析各沉积层样品CIA值、CIW值、Rb/Sr比值及氧同位素,老公沟层、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元素比值与古温度(通过氧同位素计算)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金刚山层元素CIA值较低,而古温度值极高,认为沉积层中碳酸盐岩沉积与沉积期火山活动有关。本文通过对火山活动间歇沉积层特征的变化,把义县盆地的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持续裂陷作用阶段、裂陷作用最强阶段、裂陷作用末期、裂陷作用结束。义县盆地的演化受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强烈。

张学敏[5](2018)在《辽西四合屯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湖相沉积的元素地球化学》文中指出早白垩世热河群义县组的湖相沉积地层主要出露于中国辽西地区。其中,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湖相沉积地层因盛产带羽毛的恐龙、早期被子植物等热河生物群珍稀化石而举世闻名。国内外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对这些化石已经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然而,学术界对热河生物群生物的死亡原因和化石保存机制仍存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热河生物群生物的死亡、搬运、埋藏和精美保存与湖盆周边火山喷发和火山灰的沉积有关;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热河生物群化石主要保存在页岩和泥岩中,生物的死亡和化石的保存与湖泊底层水的缺氧环境有关。这一争议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迄今为止,我们对于保存化石的载体——湖相页岩和泥岩中细碎屑沉积物的来源、搬运和沉积过程,及其受到火山灰输入的影响程度了解的还很少。因此,本文选择同时对义县组湖相沉积的页岩、泥岩和火山灰层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通过运用多种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探索早白垩世义县组的构造背景,追踪义县组湖相沉积的物源,揭示沉积物的风化、分选和沉积过程,以及讨论火山灰层和页岩、泥岩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热河生物群化石精美保存的具体过程和机制。本文对辽西四合屯地区义县组的湖相沉积地层开展了细致的研究。采样位置位于四合屯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旁,共采集了 51个页岩和泥岩样品和9个火山灰样品。通过对样品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和运用多种元素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页岩和泥岩样品在La-Sc-Th和Th-Sc-Zr/10三角图中的分布区域较为集中,指示了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这一结果与前人对辽西早白垩世构造背景的研究认识基本一致。本文研究的四合屯化石博物馆剖面保存了上百层的火山灰层,指示早白垩世四合屯湖发育期间湖盆附近地区发生了频繁剧烈的火山活动。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可能是早白垩世辽西地区火山频繁喷发的重要原因。(2)火山灰层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相对较高,表明其可能遭受了中度的化学风化作用。页岩和泥岩样品的CIA值较低,表明其遭受了相对较弱的化学风化作用,同时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A-CN-K判别图、Zr/Sc vs Th/Sc判别图以及Th/U vs Th判别图也均指示页岩和泥岩样品受风化、分选的影响较小。相比之下,火山灰层样品受风化和分选的影响相对较大,表明当时的火山机构可能与四合屯湖之间的距离较远,喷发到空中的火山灰经长距离搬运分选后降落至四合屯湖的汇水盆地内,然后在雨季经流水搬运至湖中沉积。火山灰经受的风力和流水的双重分选作用可能是CIA值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另外,因为火山机构可能离湖泊较远,所以我们推测火山喷发可能并不是四合屯地区湖泊沉积物中埋藏的热河生物群生物死亡的重要原因。(3)微量元素指标(REE 配分模式、Hf vs La/Th、Th/Sc vs Cr/Th 和 La/Sc vs Co/Th)和主量元素指标(A-CN-K三角图)揭示了火山灰层与页岩和泥岩存在明显的物源差异。义县组的页岩和泥岩的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火成岩,是流域内母岩风化的产物,属于正常的背景沉积;而火山灰层则主要落于中性-长英质火成岩区域,表明其来源于中酸性爆发型火山喷发的产物,代表了四合屯湖发育期间,远处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经风力搬运沉降至汇水盆地内的地表,然后再经流水搬运至湖泊中发生的事件性沉积。页岩、泥岩和火山灰层显着的物源差异表明湖泊发育期间远处火山喷发搬运来的火山灰不是湖相页岩和泥岩背景沉积的重要物源。另外,绝大部分化石都保存在页岩和泥岩中,火山灰层中却很少有化石发现。因此,我们认为页岩和泥岩中保存的大量热河生物群生物的死亡和埋藏与火山活动可能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张志斌[6](2018)在《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辽宁西部地区中生代构造盆地非常发育,盆地充填的陆相火山-沉积地层岩相变化较大、间断多,古生物化石分布不均一,从而导致区域性地层对比困难。平庄盆地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华北陆块北缘与兴蒙复合造山区结合部位,为一个北北东向延伸的断陷盆地,其东、北、西缘均以断裂为界。研究区处于平庄盆地的北缘,其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系覆盖层较厚,地质体呈孤岛状且不连续展布。本次研究在详细收集前人资料基础上,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及剖面测制,系统采集了各类测试样品,运用野外调研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采用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貌学等多学科相联合的方法,对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北缘的基底及盆地内充填序列进行了剖析,进而对盆地构造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以下主要认识: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基底由变质表壳岩、变质深成岩及岩浆岩组成:古元古代宝音图岩群及朝阳沟片麻杂岩;岩浆岩包括早三叠世大萝卜沟岩体及晚侏罗世烧锅营子岩体。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发育于早白垩世,底部由下白垩统义县组构成,盆地依次充填下白垩统九佛堂组、阜新组及上白垩统孙家湾组地层,盆地顶部发育古新统五枝箭组、太平地组,渐新统昭乌达组及中、上更新统,全新统沉积地层。依据岩石组合、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将研究区内义县组划分为三个段,义县组火山岩LA-ICP-MS测年结果为127-114Ma,时代为早白垩世,推断辽西地区义县组火山岩活动结束时间大约114Ma。义县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具有壳源岩浆的典型特征,应是下地壳基性火山岩部分熔融作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地壳物质的混染造成。九佛堂组依据其岩石组合及化石种属总体显示为湖泊沉积特征,九佛堂组为断陷盆地快速沉降至稳定沉降的产物,古地理景观为扇三角洲-湖泊环境组合。阜新组沉积时期冲积扇始终较发育,并与河流共同作用,对泥炭沼泽相和煤层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地理景观为三角洲-河流相环境组合。孙家湾组沉积时期为干旱—半干旱,到半潮湿、半干旱交替,最终形成潮湿-暖温的古气候。孙家湾组上段灰色砂砾岩层是在晚白垩世干旱炎热古气候的大背景上出现的短暂半潮湿—潮湿古气候条件下的沉积产物。通过钻孔分析隐伏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状态,平庄盆地为断陷盆地,控盆断裂明显,盆地北缘物源区为晚侏罗世烧锅营子岩体,盆地北缘的控盆断裂为同沉积构造的控盆断裂,盆地的演化模型为簸箕状形态,展布趋势南东方向逐渐变薄,西南方向逐渐变厚。

李艳[7](2016)在《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文中认为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沉积时期不仅动植物极其繁盛,而且火山活动也剧烈频繁,因此是研究早白垩世陆相古气候环境变化、生物演化的重要地区。古生物学家在该地层中相继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构成着名的的热河生物群。长期以来,义县组三段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是包括沉积学、火山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方面。本博士论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分析技术(包括GC、GC-MS和GC-IR-MS分析),对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的沉积有机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以及单体烃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剖面变化等,探讨了沉积有机质对火山活动的响应以及热河生物群发育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特征。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有机质丰度(TOC)在0.05%5.65%之间,变化较大,且剖面下部富含化石层段的TOC含量明显高于上部。样品可溶有机质族组成分布特征及甾藿烷成熟度参数表明义县组三段沉积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所受成岩改造作用的影响较小。伽马蜡烷的普遍检出以及低的姥植比(Pr/Ph<0.8)表明当时的湖泊为强还原且具一定盐度分层的沉积水体。2、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其中剖面下部和上部以高碳数正构烷烃(nC27、nC29、nC31)为主峰的双峰群分布为主,而在剖面中部主要是以nC23为主峰的单峰群分布,表明剖面下部和上部有机母质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中部以水生植物来源为主。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在剖面底部时极为偏轻而向上至中部则呈逐渐正偏趋势,并在352.5 cm处达最大正偏值(-26‰),但该正偏之后转而回归负偏。根据高等植物叶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恢复重建的古大气CO2碳同位素组成在-10‰-3‰之间,反映了频繁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变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显着偏移效应并引起气候环境的相应变化。3、各主峰碳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C23主要来自水生植物;nC27可能具多源性,而nC29与nC31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所计算中碳数与高碳数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差值(ΔδDmid-long)在-28.885.0‰之间,指示热河生物群发育时期气候环境波动显着,呈现由干旱逐渐变为温湿再回归干旱的阶段性循环变化特征,与正构烷烃主峰碳、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变化一致,特别是与沉积学、古植物学等证据的一致性,表明ΔδDmid-long是反映古气候环境信息的有效指标。4、义县组三段样品中检出的甾类化合物以规则甾烷为主,重排甾烷和C304-甲基甾烷仅在剖面上个别样品中有检出。剖面上规则甾烷的“V”字型或反“L”型分布,主要反映了水生藻类、陆源植物混合输入的特点。重排甾烷仅在剖面中部检出,很可能指示了样品中粘土矿物组成的差异。仅在剖面上部检出C30 4-甲基甾烷,表明该时期的沉积和气候环境很可能有利于某种特殊淡水藻类或/和细菌的生存。5、义县组三段样品中检出的藿烷类化合物主要有C27-C31藿烷、C30 8,14-断藿烷和C24 17,21-断藿烷。C30藿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在-53.3‰-37.6‰之间,指示存在不同类型细菌的输入。其中剖面下部明显贫13C的C30藿烷(-53.3‰-50.3‰)可能主要来源于甲烷菌;而剖面上部明显富13C的C30藿烷(-43.7‰-37.6‰)可能来自于甲烷菌和其它自养微生物的混合输入。C30 8,14-断藿烷在样品中普遍检出,而C24 17,21-断藿烷仅在剖面下部和中部个别样品中检出,该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或成因机制。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证据,C30 8,14-断藿烷可能来自于含有藿烷类化合物的细菌;而C24 17,21-断藿烷的来源相对复杂,很可能与火山灰沉积和大量脊椎动物残余有关,或者来自某种富13C的特殊细菌。

李楠[8](2016)在《辽宁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于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保存完整、分布广泛,园内多为早白垩世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发展价值。主要地质遗迹有:古生物化石、含化石地层、地质构造,“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尤其是在此发现的首个长羽毛的恐龙和被子植物化石,被称为“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第一朵花开的地方”。但在地质公园的发展过程中,笔者和团队发现有很多问题:市场占有率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营销方式简单,旅游产品单一;社区居民参与程度较低,对地质公园满意度不高。当地政府和地质公园管理部门有建设和发展地质公园的决心,但不了解建设成功地质公园的思路和方法,地质公园管理人员对地学旅游和旅游政策了解不够,不具备为地质公园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等。这不利于当地居民更好的参与到地质公园的发展和建设中。鉴于此,本文将地质公园发展与社区居民联系起来,使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并使他们从中获益。为此,本文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增权的EPSPE模式,通过经济(Economy)-心理(Psychology)-社会(Society)-政治(Politics)-教育(Education)五个方面的权重,强调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的重要性,为朝阳地质公园定制两种开发模式:地质科普旅游和生态文化创意旅游,并从决策角度、地质遗迹保护和岗前培训等方面入手,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社区居民的参与。

李洁茹[9](2014)在《辽西义县组金刚山层水生动物群特征及埋藏学研究》文中提出辽西地区是开展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和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典型地区。义县盆地义县组是早白垩世热河动物群产出的重要地层,金刚山层是义县组顶部层位,所产化石种类丰富,保存精美,生物组合具有独特性。本文对金刚山层做实测剖面,进行沉积学分析,结合生物化石组合,表明沉积相为一套湖泊相沉积组合。金刚山层水生动物群包括鱼类(Yixianichthys)、介形类(Ostracoda)、叶肢介(Eosesthria)、双壳类(Ferganococha、Sphaerium)、昆虫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爬行动物类(Manchurochelys manchouensis、Yabeinosaurus tenuis),均保存于顶部灰白色凝灰质页岩、凝灰质粉砂岩中。凝灰质页岩、粉砂岩纹层发育,各类化石整体保存,微细结构清晰可见,无生物扰动现象,表明当时水动力条件微弱,沉积亚相为静水的半深湖相。金刚山层中动物群中鱼类化石仅有一属一种——义县鱼(Yixianichthys),原名为室井氏狼鳍鱼(Lycoptera muroii)。义县鱼形态结构上与其他狼鳍鱼有差异,地理上只分布于金刚山—枣茨山一带。本文结合前人资料,对义县鱼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将其与戴氏狼鳍鱼、中华狼鳍鱼对比,总结出野外鉴定最明显特征是体型为短纺锤状,头部宽短,仅为全长的1/5,头高小于体高。根据化石保存特征,埋藏类型为原地埋藏。因火山喷发导致集群死亡,火山灰经扩散沉降后使水体环境骤变,缺氧、温度升高、酸化等,造成生物死亡;同时火山灰沉降使生物遗体沉底,并快速埋藏;火山灰中粘土矿物与生物有机分子相互吸附,对遗体起到保护作用。

张立军[10](2013)在《辽西热河生物群演化的主要地质背景》文中认为本文结合近年来辽宁省化石资源调查成果,对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分布和组成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明确了以辽西各主要盆地化石群为代表的相对连续的化石群序列;运用宏观进化理论和地理隔离等观点分析了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演化,并对其主要地质背景进行了总结。对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演化,可识别出辐射、趋同和复式进化等类型;在义县组阶段存在着由于地理隔离而发生的成种事件,九佛堂组阶段翼龙和鸟类的辐射可能与由于食性分化而导致的生态隔离有关;热河生物群的演替很可能是打破地理隔离后部分物种的绝灭、一些本地起源物种的向外迁移和外来物种的侵入、部分类群的辐射和复式进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所处的主要地质背景在时空上协同一致。综合分析认为,义县组火山岩已经"穿时",在其晚期火山活动初始,已进入九佛堂组阶段。

二、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鸟类集群死亡原因新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鸟类集群死亡原因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1)早白垩世辽西四合屯湖水体氧化还原环境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热河生物群研究概述
    1.2 热河生物群集群死亡及化石保存机制研究现状
    1.3 氧化还原环境简介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四合屯演化简述
    2.2 辽西早白垩地层信息
        2.2.1 九佛堂组
        2.2.2 土城子组
        2.2.3 义县组
    2.3 义县组时代
        2.3.1 古生物学和古地磁信息
        2.3.2 义县组地层年代跨度
        2.3.3 尖山沟层湖相沉积持续时间
第三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简介
    3.2 采样地层信息描述
        3.2.1 产出化石简述
    3.3 样品处理和测试
        3.3.1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
        3.3.2 总有机碳(TOC)测试
第四章 微量元素重建古沉积氧化还原环境
    4.1 微量金属元素标准化
        4.1.1 陆源碎屑的影响
        4.1.2 热液系统的影响
    4.2 微量元素富集机制
        4.2.1 U(铀)
        4.2.2 Mo(钼)
        4.2.3 V(钒)
        4.2.4 Ni(镍)
        4.2.5 Cu(铜)
        4.2.6 Zn(锌)
        4.2.7 Gr (铬)
    4.3 氧化还原判别指标
        4.3.1 Th/U关系
        4.3.2 V/Ni关系
        4.3.3 V/Cr关系
        4.3.4 Ce异常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 4. 1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4.4.2 TOC含量结果分析
        4.4.3 排除陆源碎屑影响
        4.4.4 排除热液系统的影响
        4.4.5 剖面氧化还原沉积环境
    4.5 小结
第五章 生物集群死亡和化石保存机理
    5.1 生物集群死亡原因探讨
    5.2 化石保存机制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翼龙动物群的地层层序与化石层位
2 翼龙动物群化石富集层的沉积学特征与化石特异埋藏
3 天山南北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对比及差异分析
4 新疆的翼龙动物群与热河生物群多样性不同的原因分析
5 结论

(3)辽宁秀水盆地辽法D1井白垩系义县组旋回地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白垩纪重大地质事件
        1.2.2 .湖泊沉积环境磁学研究现状
        1.2.3 .中生代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3 .环境磁学简介
        1.3.1 .磁性物质分类
        1.3.2 .常用磁学参数
    1.4 .旋回地层学简介
        1.4.1 .旋回地层的理论基础
        1.4.2 .古气候替代性指标
        1.4.3 .研究方法
2.区域地质背景和剖面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义县组
    2.3 .研究剖面
3.实验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岩石磁学实验方法
        3.2.2 .旋回地层学工作方法和流程
4.结果与讨论
    4.1 .k-T结果
    4.2 .三轴等温剩磁结果
    4.3 .旋回地层分析结果
        4.3.1 .深度域频谱分析
        4.3.2 .滤波、调谐
        4.3.3 .天文年代标尺
    4.4 .亚米兰科维奇旋回及其形成机制
    4.5 .义县组对气候变化的沉积响应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背景
    2.4 义县盆地义县组火山旋回特征
第3章 义县组中段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3.1 砖城子层岩石序列特征
    3.2 砖城子层沉积相分析
    3.3 砖城子层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
    3.4 大康堡层岩石序列特征
    3.5 大康堡层沉积相分析
    3.6 大康堡层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
    3.7 义县组中段湖泊环境特征
第4章 大康堡层纹泥特征及意义
    4.1 纹泥特征
    4.2 纹泥的古环境意义
    4.3 纹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4.4 义县组湖相纹泥与近现代湖相纹泥沉积环境对比
第5章 沉积层对火山活动响应
    5.1 火山活动及火山岩分布特征
    5.2 火山活动对沉积层的控制
    5.3 火山活动背景下沉积物特征及形成机制
    5.4 火山事件层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第6章 沉积期古气候及义县盆地演化
    6.1 沉积期古气候
    6.2 义县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简介
附表

(5)辽西四合屯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湖相沉积的元素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内容概述
    1.2 化石保存的讨论
    1.3 选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时代
        2.2.1 义县组时代
        2.2.2 尖山沟层的时代
        2.2.3 四合屯湖沉积时代
    2.3 气候条件
第3章 研究区域和实验方法
    3.1 研究区域
    3.2 测量方法
        3.2.1 主量元素测量方法
        3.2.2 微量和稀土元素测量方法
第4章 元素地球化学判别方法
    4.1 构造背景
    4.2 风化与分选作用
    4.3 物源
第5章 测试结果
第6章 义县组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讨论
    6.1 构造背景
    6.2 风化和分选作用
    6.3 物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地层概况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 遥感解译
第3章 盆地基底分析
    3.1 古元古代宝音图岩群(Pt_1by)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地球化学特征
    3.2 大萝卜沟岩体(ηγ~fT_1)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地球化学特征
    3.3 烧锅营子岩体(ηγJ_3)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盆地充填序列
    4.1 义县组(K_1y)
        4.1.1 岩石地层特征
        4.1.2 地球化学特征
        4.1.3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1.4 区域同位素测年对比
    4.2 九佛堂组(K_1jf)
        4.2.1 岩石地层特征
        4.2.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2.3 沉积环境分析
    4.3 阜新组(K_1f)
        4.3.1 岩石地层特征
        4.3.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3.3 区域生物化石年代地层对比
        4.3.4 沉积环境分析
    4.4 孙家湾组(K_2sj)
        4.4.1 岩石地层特征
        4.4.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4.3 区域生物化石年代地层对比
        4.4.4 沉积环境分析
    4.5 研究区多重地层划分
第5章 断陷盆地分析
    5.1 同沉积断裂
    5.2 盆地分析
    5.3 盆地演化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与创新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
作者从事科研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7)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意义及应用
    第三节 辽西早白垩系义县组研究现状及进展
    第四节 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五节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样品及实验分析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第二节 样品描述
    第三节 样品前处理与实验分析
    第四节 仪器与检测分析方法
    第五节 辽西义县组三段有机质丰度组成特征
第三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
    第一节 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烃组成分布及来源
    第二节 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特征
    第三节 断藿烷的检出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
    第一节 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
    第二节 类异戊二烯烃及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组成
    第三节 碳同位素证据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环境意义
    第一节 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二节 类异戊二烯烃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三节 氢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古气候环境意义综合讨论与主要结论
    第一节 古气候环境意义综合讨论
    第二节 主要结论和认识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辽宁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交通位置概况
    2.2 自然条件
    2.3 区域地质概况
    2.4 社会经济条件
第3章 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
    3.1 四大园区概况
    3.2 地质遗迹资源分类
第4章 基于旅游增权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4.1 地质公园保护现状
    4.2 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辽西义县组金刚山层水生动物群特征及埋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辽西鱼类研究历史
    1.3 国内外埋藏学研究现状
    1.4 目的及意义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义县组地层
        2.3.1 义县组火山旋回
        2.3.2 义县组沉积地层
        2.3.3 义县组生物地层
        2.3.4 义县组年代地层
第3章 金刚山层化石群系统描述
    3.1 金刚山层地层简介
    3.2 金刚山层化石系统描述
        3.2.1 义县鱼系统描述
        3.2.2 介形类
        3.2.3 叶肢介
        3.2.4 爬行动物
        3.2.5 双壳类
        3.2.6 昆虫类
    3.3 义县组其他鱼类化石特征
        3.3.1 北票鲟科
        3.3.2 狼鳍鱼科
    3.4 义县鱼与其他鱼类比较
        3.4.1 义县鱼与戴氏狼鳍鱼对比
        3.4.2 义县鱼与中华狼鳍鱼对比
第4章 金刚山层埋藏学研究
    4.1 埋藏学研究历史
    4.2 埋藏学原理
    4.3 埋藏类型
    4.4 金刚山层化石埋藏学特征
        4.4.1 埋藏类型
        4.4.2 死亡原因
        4.4.3 埋藏过程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10)辽西热河生物群演化的主要地质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分布与组成
    1.1 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分布
    1.2 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组成
        1.2.1 义县组生物群
        (1) 义县组下部生物群
        下土来沟层生物群
        陆家屯层化石群
        业南沟层化石群
        老公沟层化石群
        (2) 义县组中部生物群
        大新房子层化石群
        罗家沟层化石群
        水口子层化石群
        尖山沟层化石群
        伞托花沟层化石群
        大康堡层化石群
        砖城子层化石群
        (3) 义县组上部生物群
        1.2.2 九佛堂组生物群
        (1) 九佛堂组下部 (一段) 生物群
        花果山层化石群
        西店层化石群
        (2) 九佛堂组中部 (二段) 生物群
        西大沟层化石群
        喇嘛沟层化石群
        上河首层化石群
        团山子层化石群
        (3) 九佛堂组上部 (三段) 生物群
        原家洼层化石群
        黄花沟层化石群
        皮家沟层化石群
        羊草沟东沟层化石群
        东波赤层化石群
2 辽西热河生物群的演化
    2.1 分析方法和理论
        2.1.1 代表性化石群序列的建立
        2.1.2 方法和理论
    2.2 分析结果
        2.2.1 宏进化的类型
        (1) 辐射
        (2) 趋同
        (3) 复式进化
        (4) 绝灭
        2.2.2 隔离
        2.2.3 生物群演替
3 主要地质背景
    3.1 区域构造
    3.2 火山活动
    3.3 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环境
        3.3.1 义县组沉积序列和沉积环境
        3.3.2 九佛堂组沉积序列和沉积环境
    3.4 古气候
4 主要认识

四、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鸟类集群死亡原因新解(论文参考文献)

  • [1]早白垩世辽西四合屯湖水体氧化还原环境重建[D]. 杨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J]. 汪筱林,李阳,裘锐,蒋顺兴,张鑫俊,陈鹤,王俊霞,程心. 地学前缘, 2020(06)
  • [3]辽宁秀水盆地辽法D1井白垩系义县组旋回地层学研究[D]. 陈晓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D]. 王铁晖. 东北大学, 2018
  • [5]辽西四合屯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湖相沉积的元素地球化学[D]. 张学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6]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D]. 张志斌. 东北大学, 2018(01)
  • [7]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D]. 李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
  • [8]辽宁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与发展模式研究[D]. 李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9]辽西义县组金刚山层水生动物群特征及埋藏学研究[D]. 李洁茹. 东北大学, 2014(08)
  • [10]辽西热河生物群演化的主要地质背景[J]. 张立军. 世界地质, 2013(03)

标签:;  ;  ;  ;  ;  

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地区鸟群死因新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