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污染对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

乡镇企业污染对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

一、试论乡镇企业污染对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超[1](2019)在《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成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转型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进城农民工群体,据统计2018年已达到13506万人,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烙印的深刻影响下,进城农民工面临严重的制度排斥,同时其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缺少高质量社会资本提供的外部支持,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在精神健康方面存在极大的脆性。社会融入理论肇始于西方学界,相关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了同化论、文化适应论、区隔同化论、曲线融入论、多元文化主义等一大批成果。社会融入理论于21世纪初开始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逐渐在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情境中得到借鉴和运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兼具动态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制度、禀赋等因素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并验证了社会融入对农民工就业、消费、生活满意度等结果指标的效应,但对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健康效应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研究目的了解农民工精神健康的现状和困境,分析制度排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融入等多种因素对于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影响,探讨多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其作用路径,同时比较和分解不同群体农民工在精神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今后推出改善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合理干预模式和政府有关决策提供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研究。2018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从杭州市滨江区和余杭区共计获得了2434个农民工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员通过社区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并核对以控制调查质量。所获数据采用Epidata 3.1中文版软件录入,通过玛叶指数考察样本的人口学代表性。问卷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1)社会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婚况、行业、收入;2)迁移特征:包括家庭式迁移、留城时间;3)制度排斥因素:包括户籍排斥、就业排斥、居住排斥、劳动权益排斥、社会保障排斥;4)人力资本因素:包括教育程度、职业培训次数、资格证书个数、自评健康;5)社会资本因素:包括乡村型社会资本、城市型社会资本;6)社会融入因素:采用《农民工城市融入量表》进行测量,包括经济融入、行为融入、政治融入三个维度;7)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两个维度;8)精神健康:包括心理压力、自杀意念。心理压力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进行测量,自杀意念采用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第9条目进行测量。数据库中存在的少量缺失值采用EM算法进行补充,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量表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Oaxaca-Blinder分解和路径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3.0,STATA 14.0和AMOS 23.0。研究结果1)农民工的精神健康状况:农民工心理压力得分平均为25.69±6.44分,参照城市居民健康危险压力状态的判断标准,农民工健康危险性心理压力的检出率为56.2%,总体检出率的95%CI为(54.3%,58.2%)。农民工两周内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9.3%,总体检出率的95%CI为(8.2%,10.5%)。2)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全模型结果显示,人力资本(β=-0.07,p=0.004)、经济融入(β=-0.21,p<0.001)、行为融入(β=-0.098,p<0.001)对心理压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协变量中性别(β=0.055,p=0.008,女性高于男性)、代际(β=0.151,p<0.001,新生代高于老一代)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显着。3)农民工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分解: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0.818,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87.78%;不同代际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2.056,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110.26%;不同婚况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0.785,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75.41%。心理压力在不同性别、代际、婚况的农民工之间的差异均存在较大的歧视效应,女性、新生代、不在婚农民工面临相对较大的健康脆性。4)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行为融入、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水平显着高于老一代,表现出较为典型的直线融入特征。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经济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β=0.115,p<0.001)、婚况(β=0.064,p=0.015)、行业(β=0.058,p=0.005)、收入(β=0.121,p<0.001)、留城时间(β=-0.056,p=0.022)、制度排斥(β=-0.186,p<0.001)、人力资本(β=0.073,p=0.002);行为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β=-0.071,p<0.001)、收入(β=0.082,p<0.001)、制度排斥(β=-0.111,p<0.001)、人力资本(β=0.173,p<0.001)、乡村型社会资本(β=0.081,p=0.001);政治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地(β=-0.04,p=0.052)、行业(β=0.044,p=0.039)、制度排斥(β=-0.13,p<0.001)、人力资本(β=0.067,p=0.004)、城市型社会资本(β=0.077,p=0.001)。5)对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的验证: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制度排斥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1.541,p=0.123),但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村型社会资本(t=-4.374,p<0.001)和城市型社会资本(t=-5.469,p<0.001)水平都显着高于老一代;乡村型社会资本对制度排斥——行为融入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B=-0.125,p=0.015);因此,该假说的两条基本假设都未能通过实证数据的检验。6)农民工心理压力的路径模型分析:包含协变量、制度排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融入的路径分析模型总体拟合良好(c2/df=2.21,GFI=0.998,RMSEA=0.022),性别、代际、人力资本、经济融入、行为融入对心理压力的标准化直接效应分别为0.061,0.178,-0.071,-0.192,-0.108。7)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74,p<0.001)、经济融入(OR=0.86,p<0.001)、心理压力(OR=1.1,p<0.001)、积极应对(OR=0.97,p=0.034)、消极应对(OR=1.1,p<0.001)是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8)农民工自杀意念的路径模型分析:包含协变量、心理压力、社会融入和应对方式的自杀意念路径分析模型总体拟合良好(c2/df=2.488,GFI=0.997,RMSEA=0.025),性别、经济融入、消极应对、心理压力对自杀意念的标准化直接效应分别为0.065,-0.1,0.101,0.163。研究结论1)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代际、人力资本、经济融入和行为融入;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心理压力、经济融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女性相对于男性、新生代相对于老一代、不在婚者相对于在婚者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压力,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群体间禀赋要素边际效应的差异,因此女性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和不在婚农民工具有相对较大的健康脆性。3)对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未能通过实证证据的检验,但假说的科学性仍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4)社会融入因素在农民工社会人口特征、制度因素、禀赋资本因素与心理压力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5)社会融入因素在农民工社会人口特征、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发挥部分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今后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入水平,改善精神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在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第一,继续深入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制度藩篱,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加大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打造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第三,营造良好社区环境,促进社群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变。在改善农民工精神健康方面:第一,立足城市社区,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精神健康服务;第二,创新方式方法,探索针对农民工精神健康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新机制。

李湘杉[2](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本文开篇以社会保障的定义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为基础,剖析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明确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监管及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分析,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文章前两部分就国际及中国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的目标、功能、意义等基础概念进行阐述,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监管、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并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现状,即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精准扶贫上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优势及特点在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显着提升;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不断增强;养老保障基础建设基本完善;社会化管理程度不断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转型,构建完善的责任分担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政策调整对生育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及累积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应为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家庭建立全覆盖、高标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国家层面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安全网。同时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基本医疗保障根本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专业化的产品,来为年老时期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因此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带来的是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不同的医疗保险基金给付形式,达到高效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目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是针对相关特殊人群所建立的,在遭遇低收入或无收入的情况下,为这类人群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使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和运行中也存在的一定的问题以及面临着一些挑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着缺陷,如监管政出多门,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存在贬值的风险,社会保障机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新时期社会保障工作不相适应;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挑战;医疗保险基金在使用及监管上存在漏洞;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有待完善等。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及建议。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通过改革、合并、整合等方法解决目前存在的双轨制、碎片化等问题。医疗保险改革应以底线公平为基础,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阶层化,以普遍覆盖为核心,从经办角度加大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为方向,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项目内容、覆盖范围。失业保险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失业保险金的定位,从而达到合理使用失业保险金的目的。工伤保险通过加强法规建设,推动预防、补偿和康复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完善的工伤保险运行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工伤保险制度的向前发展。生育保险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育法规,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关注育儿假期的待遇将解决部分生育保险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未来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将合并实施,目前试点城市的经验表明,两险合并有利于维护参保人的利益。社会救助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对社会保险制度起到了完善和补充作用。

赵列[3](2019)在《社会支持视角下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男性受择偶梯度和婚姻迁移的影响,在婚姻市场中出现大量男性过剩和男性婚姻挤压的现象,这部分男性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主要聚集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形成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本研究以贵州省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同龄已婚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了解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状况,对该群体的婚恋、生殖健康以及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的现状进行梳理,同时比较与已婚男性的异同;呈现出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在婚姻支付、健康知识与社会资本方面存在的困境;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陷入困境的成因。从社会支持的视角下,结合择偶梯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殖健康知信行理论的相关主张切入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困境出路的研究,为大龄未婚男性构建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为该群体摆脱弱势处境、改善生活状况提供一定参考。研究发现,55.8%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这一数据高于已婚男性(35.6%);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年均收入是13811.34元/年,明显低于已婚男性;同时,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整体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婚恋方面,38.1%的没有谈过女朋友的经历,20.7%的没有人给介绍过对象,69.0%的在意至今尚未结婚,当地的结婚彩礼集中在210万元之间,给未婚男性带来了较大的成婚压力;在生殖健康方面,大龄未婚男性对性传播疾病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性知识的获取途径与性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相对局限;由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缺失横向的夫妻关系和纵向的亲子关系,造成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社会资源缺乏的困境。最后,针对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存在的困境,本文试图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出发,厘清个人、社会和政府三者分别承担的主体责任,明确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社会支持系统的各要素分工,充分满足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需求;把握“大龄未婚男性自身—主体,外部社会资源—客体”的路径,提出提升大龄未婚男性自身能力、介入社会力量及政府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为解决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提供新出路。

金玲霞[4](2018)在《环境正义视阈下农村污染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村社会存在发展不充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发展事关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其中,农村污染防治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乡村振兴、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本文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在深入研究马克思环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污染的特殊性,以城乡环境正义和农村代际环境正义两个维度分析农村污染产生的环境非正义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为农村污染防治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分为五章进行论述。在第一章绪论中明确指出,农村污染防治的重大意义以及农村污染面临的严峻现状,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关于环境正义的研究下,探索到环境正义做为视角对研究农村污染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第二章理论渊源部分,通过研究马克思环境思想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对实现农村环境的代际正义有指导性意义,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的城乡融合对实现城乡环境正义有重要意义;第三章,对正义理论进行梳理,并分析得出中国农村污染的特殊性使得城乡、代际两个维度的环境正义的实现是农村污染防治的最佳途径,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环境正义的出路;第四章与第五章则分别对城乡环境正义维度下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污染成因以及农村污染防治的出路——城乡一体化进行了分析,对代际环境正义维度下,农村遭受的代际环境非正义和实现农村代际环境正义的出路——可持续发展进行探析。这五部分相辅相成,进一步证明从环境正义的视角,以城乡环境正义、代际环境正义两个维度,研究农村在环境问题上承受的诸多非正义,并以此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从而为农村污染防治,提供现实有效的指导,进而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生态宜居。

冯丽晔[5](2018)在《平等视域下新时代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等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目标,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平等的内涵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们不仅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而且越来越多地追求自我价值的更大实现。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可能空间。她们不同于以往人们所认识到的农村女性,逐渐融入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当中,同样有自我价值,同样平等享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考察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自我价值实现问题。全文除引言外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本质以及价值概念和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并阐明了平等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在新时代社会整体发展环境中的特定农村女性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现状,其中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新时代农村女性这一群体的范围。联系生活实际考察其自我价值实现情况可知,与同时期社会其他群体相比,本文所探讨的对象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未能达到实际的平等。第三部分探讨了形成新时代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现状的原因,主要从教育、就业、健康、经济、参与决策管理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到这一群体基本享受到应有的平等权利。第四部分主要从环境、健康、教育、经济、决策管理等五个方面阐述新时代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和途径,以期能够帮助该群体认识到自身价值,而后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为个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进步。在当代中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新时代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进步。新时代的农村女性不同于往昔,她们需要社会的帮助来更好地融入现代化发展,因而充分地认识到自我价值以及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从而更好促成新时代我国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俞文兰,孙承业[6](2017)在《现阶段我国职业女性生殖健康问题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经济模式转变,我国女性工作模式从田地耕作、家庭加工业、乡镇企业等围绕居家、家务兼顾工作的模式逐步转向电子、服装、制鞋等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产业模式,女性接受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同工同酬的政策也得到有效落实,女性的卫生保健服务可及性不断增加,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延

全芳[7](2017)在《农村留守家庭离散问题治理的公共政策调适研究 ——基于可行能力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留守群体的家庭处于离散状态是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具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4年,举家外出农民工所占比例始终徘徊在20%左右,也即意味着有近八成的农村家庭常年处于夫妻分居或父母与子女分离的离散状态。留守群体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家庭离散。家庭离散指家庭成员在空间上处于分散生活的境况,并非指家庭的离异或解体。以家庭功能残缺和亲情缺失为主要表现的家庭离散问题,是留守群体面临的众多问题的归结点。留守家庭离散不仅造成原有的家庭功能缺陷,作为治理单元的家庭,其“齐家”而成“治国”的基础显然也受到损害,这既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子,也成为未来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隐患。因此,消除农村家庭离散,推动留守家庭实现团聚是当前国家和社会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留守群体家庭离散问题。研究的进路聚焦于两点,其一,在城镇化大趋势下农村及农村家庭的位置如何安放?从实践看,治理家庭离散有两条并举的路径——举家迁移进城或者回家安居农村。前一条路径因为符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当前国家的主流政策导向;后一条路径在城镇化主流趋势下被主流忽视,导致乡村愈加衰落,留守家庭的群体依然庞大,留守家庭和乡村一起被抛弃在现代化的边缘。实践证明,城镇化并不能快速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的离散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农村和农民的消失,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及农民的发展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需要另一条路径——农村建设——来补充,治理农村留守群体家庭离散问题应该是两条腿齐步前行。本文基于现代化之下乡村衰落的理论反思,研究的思路侧重于第二条路径,从农村复兴或农村建设视域探索留守家庭离散的治理之道,推动留守群体公平共享自由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既是本文的研究思路之一,也是努力想要回答的问题。其二,治理农村留守群体家庭离散用何种政策工具、制度安排及治理措施?目前的治理措施是致力于城镇融入,政策工具主要是行政支持或经济补偿,但是,这种政府主导下的路径选择和补差原则下的经济帮扶是否回应留守家庭的真实需求,制度安排能否实现公平正义,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而从“赋予农村留守群体可行能力、给予更多社会机会、帮助他们依据自己的能力达成过自己珍视生活的目标”,这样的政策工具、制度安排和治理行动供给不足,本文选取“乡村发展和农民赋能”作为研究思路之一,是研究着力的第二个聚焦点。本文选取的理论工具为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可行能力视角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经济发展中因社会安排不公而导致的各种非正义问题提供了极强的解释力,对解决在发展途中被迫离散的留守家庭问题具有指导意义。阿玛蒂亚森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以“可行能力”为中心,通过对“社会正义”,“权利”、“自由”等的论述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理论网络,形成了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独特反思。2017年2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同时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培养新型农民,将赋能作为国家治理农村,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举措,将赋能于农村、农业、农民列入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赋能”被置放在解决农村问题的凸显位置。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国家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创新和发展了赋能的理论认知,为我们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离散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对农村留守群体家庭离散问题的研究,选取可行能力理论中的三个主题——社会正义、社会安排、社会性别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从可行能力的哲学基础、工具性自由清单和性别视角探究留守家庭离散的生成逻辑,从乡村发展和农村公共政策调适角度提出治理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以质性研究与规范研究为主,通过田野调查,选取中西部的五个村庄作为个案研究点,通过丰富的案例呈现描述留守家庭离散样态。力图使论述“有理有据,言之有物”。文章主要观点如下:(1)受制于可行能力的剥夺,留守家庭离散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种实质的不自由,严重损害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2)国家农村发展政策的价值偏差是家庭离散生成的根本性因素。公共政策与公共行动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但功利主义的正义着眼于社会福利的总和,导致农村的衰落,农民“安居农村”的可行能力受制;罗尔斯的补差正义只是针对极少数处于极不利状态的人,没有将可行能力纳入扶贫内容,无法改善整个家庭的劣势处境。(3)国家农村发展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差,使农村的社会安排在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降低(甚或剥夺)了留守家庭的可行能力,导致其留村安居能力贫困。(4)在性别中立的系列公共政策中,农村留守妇女的主体性缺失是导致其无法跟随丈夫进城的主要原因。(5)治理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的公共政策(或者说制度安排)着力点是扩展其可行能力,包括政策的价值层面和政策实施层面的调适。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主要通过问题背景引入,提炼研究的问题,梳理相关文献,规划研究的进路,选取及调整合适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创新性和不足。第一章,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通过对可行能力理论的阐释,从“正义理论,社会安排,社会性别”三个层面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论述理论工具与研究对象的契合性。第二部分,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至第五章。第二章,留守的村庄:田野调查。本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桥村、星村、潘村、会村、龙村五个个案村庄进行简介,并以桥村为主对留守家庭的离散状况进行总结。通过个案村庄的“摸底”,展现当前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现象的普遍性和留守问题的严重性。然后通过案例呈现和访谈材料描述该群体的生活水准,试图通过其低水平的生活质量展现他们处境的劣势,提出家庭离散是对留守家庭成员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第三章,何为正义:留守家庭离散治理政策的价值反思。本章是从价值层面对影响留守家庭离散的农村政策的正义性进行探讨,这些农村政策主要体现为功利主义导向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导向。通过借鉴森的思想,对两类政策取向进行正义性评判,揭示出它们在治理留守家庭离散方面的非正义性,提出以可行能力为信息基础的正义思想。第四章,何种社会安排:可行能力视角下留守家庭离散的工具性自由清单。本章从工具性自由的五个方面——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分析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是如何导致留守家庭的可行能力贫困,引发家庭离散。第五章,何种性别建构:留守家庭离散中的差异性主体地位。本章从可行能力的性别视角分析留守妇女在家庭离散中的能力剥夺问题。通过农村政策中的性别关照分析留守妇女的能力剥夺,进而回答留守妇女为什么不能进城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放在第六章,即可行能力建设:农村留守家庭离散治理的路线图。本章围绕“留守家庭离散治理”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在价值层面树立以“人的可行能力拓展为核心的”农村政策取向,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政策议程,大力推动“人的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家庭留村安居创造条件,坚持留守家庭权利维护和能力培育,赋予留守家庭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进行政策调适,以扩展可行能力为目标,提出农村留守家庭治理的政策调适建议。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这是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本研究的不足,并展望留守家庭离散问题的发展前景。本文的创新努力主要放在了研究视角和研究观点两个着力点上。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的特色在于:(1)以“家庭离散”为切入点分析留守问题。家庭离散是农村留守群体非常态生存的本质特征和困难的归结点,也是解决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问题的关键。对留守群体家庭层面的关注有助于从根源思考留守问题的实质。(2)以“乡村发展中的政策调适”为视阈治理家庭离散问题。在城镇化的主流话语体系下,选取一条关注较少但不容忽视的路径——通过发展乡村,促进留守家庭就地安居农村,这既是对新型城镇化主流路径的反思,也是对农业现代化的响应。(3)以“可行能力”为理论工具,致力于对留守家庭进行“赋能”,从农民主体性角度促进其实质自由的发展。在研究观点方面,本文认为,农村家庭之所以产生离散的根本原因在于“实现家庭团聚”的自由的缺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选择他们珍视的生活的可行能力被剥夺。农村留守家庭可行能力的贫困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城乡政策导向及具体的公共政策安排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在于在农村建设视阈下通过调适农村公共政策,扩展农村留守群体的可行能力。

曾泽吟[8](2017)在《电子垃圾拆解区环境污染对男性生殖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男性精液质量越来越差,并且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至于导致男性精液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解剖生理因素等;(2)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气温、空气、接触性物质等,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可以影响男性生殖健康,接触性环境化学药物毒物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其中电子与电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大量报废的电子电器设备或称为电子垃圾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长。在处理这些电子垃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及其他化学物质),可能对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广东贵屿镇是“世界电子垃圾终点站”之一,有着二十多年的作坊式电子垃圾拆解历史。长期不当的电子垃圾处理方式,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中,以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毒物质(如多环芳烃和多溴联苯醚等)的污染最为突出。但迄今为止,关于电子垃圾回收拆解区男性居民生殖能力情况相关研究还鲜见报道。目的:通过比较电子垃圾拆解区和非电子垃圾拆解区男性居民生殖能力情况,阐明电子垃圾拆解区环境污染对男性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016年于潮阳区各医院生殖科(不孕不育中排除男方因素)、泌尿外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在贵屿电子垃圾拆解区居住的男性患者为暴露组,匹配非电子垃圾拆解区男性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这两组患者研究对象的精液常规,睾酮水平,应用伟力彩色精子质量分析系统分析精子活力、直线运动速度(VSL)、曲线运动速度(VCL)、平均路径速度(VAP)、平均移动角度(MAD)、侧摆幅度(ALH)、鞭打频率(BCF)、前向性(STR)、直线性(LIN)和摆动性(WOB)等参数。为进一步阐明垃圾拆解区影响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我们将检测精液中铅、镉、铬及镍的水平,探索他们与研究对象生殖状况的关系。结果: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的精液常规指标,结果显示暴露组的精子密度下降,但差异不显着,但是暴露组的精子活动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比较两组患者精子运动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暴露组精子运动能力的精子曲线运动度、精子直线运动速度、精子平均路径运动速度、以及精子运动直线性比例等指标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激素水平,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及泌乳素均无显着变化,而暴露组的睾酮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精液中铅(Pb)、镉(Cd)、铬(Cr)及镍(N)的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暴露组的水平分别为(108.6±20.4)与(48.9±12.7)、(2.5±0.9)与(3.2±1.1)、(25.1±8.0)与(26.8±8.1)、(8.9±2.0)与(9.2±3.1)。其中,暴露组中Pb、C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探索精液中铅、镉水平与暴露组生殖健康的相关性,结果显示Pb与暴露组的精子活动率及暴露年限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与暴露组的精子活动率、直线速(μm/s)、路径速(μμm/s)、暴露年限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索镉离子(CdCl)在(10、50、100、500、1000umol/L)不同浓度下对健康志愿者精子活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镉离子浓度与精子活动率之间呈负相关,随着镉离子浓度增加,精子活动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暴露组的的精子活动率、精子曲线运动度、精子直线运动速度、精子平均路径运动速度、以及精子运动直线性比例等指标均显着下降,暴露组的睾酮水平明显下降。暴露组中Pb、C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探索发现精液中镉水平与暴露组生殖健康密切相关,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Cd会影响精子活动率。

苏映宇[9](2016)在《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尊重劳动,保障劳动者权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探索。女性农民工作为劳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劳动权益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近年来,尽管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但无论是研究题域还是问题的把握都存在盲点。主要的不足:一是较多借助西方经济学、社会学及女权主义等理论分析框架,缺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分析视角,弱化了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实解释力;二是较多关注一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甚少从城镇化视角考察女性农民工的特殊劳动境况,难以真实反映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的状况。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在梳理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和劳动权益论述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探索与实践。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承、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在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作为卓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把女性农民带入了劳动力市场,也改变了传统女性农民的劳动形态。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不仅表现在劳动关系下的个体或集体领域,还表现在特殊劳动保护,土地权益等领域。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强化劳动保护的性别意识。一方面,要重视和尊重女性农民工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劳动主体地位,以尊重劳动、保障劳动权为要旨,促进性别和谐的劳动关系构建;另一方面,要从女性农民工的劳动特质出发,持续探索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权益保护的有效路径,完善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策略。

牟雪静[10](2016)在《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人口现象。面对城市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各种经济诱惑,女性农民工临时性或商业性的高危险性行为明显增多,她们感染生殖系统疾病∕性病及艾滋病的风险随之增大,导致其生殖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掌握女性农民工的生殖健康状况、需求及影响因素,是有效解决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新时期开展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的客观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和深入访谈,对贵阳市150名女性农民工进行调查,以社会角色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知信行”理论和人口健康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了解她们的生殖健康状况、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面临的生殖健康问题,探讨影响其生殖健康需求的各类因素,揭示她们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基本需求。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女性农民工及其生殖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发现,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在32岁左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经济收入偏低,主要分布于住宿餐饮、零售批发、建筑、物流等第二和第三产业;住环境较差且不稳定,城市归属感差。女性农民工的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对象生殖健康知识贫乏,对避孕知识和生殖健康其他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较低。高达90﹪以上的调查对象不知道什么叫“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阴虱、疥疮、沙门氏菌病”等性病,以及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也了解不多。研究还发现,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系统不适的就医率也较低,仅有30.7﹪的调查对象感染妇科疾病病后选择去看医生;84.7﹪的对象没有定期去做妇科检查。因此,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是多元多层次的,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身体健康的需求,还涉及到其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具体包括女性农民工的个人需求、家庭需求、生殖健康(性生活、避孕、人工流产、妇科等)需求和社会需求等。影响其生殖健康需求的诸多因素与计划生育、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政策,自身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家庭因素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所以,调查对象不仅希望工资得到提高,住宿、住房等居住环境得到改善,随迁子女、丈夫的教育和医疗等被城市体制所融纳;她们希望自己的健康得到保证和解决,尤其是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本研究试图从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经费投入、社会文化和民族习惯等诸多个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女性农民工的生殖健康水平?如何有效满足其生殖健康的需求?等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如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健全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城市女性农民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重视女性农民工的生殖健康需求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生殖健康的服务范围等。

二、试论乡镇企业污染对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乡镇企业污染对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和各章节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社会排斥
    2.2 人力资本
    2.3 社会资本
    2.4 社会融入
    2.5 自杀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
    3.3 变量的设置与操作化
    3.4 质量控制
    3.5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1 农民工的社会人口特征和迁移特征
    4.2 农民工受到的制度排斥情况
    4.3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情况
    4.4 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情况
    4.5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情况
    4.6 农民工的应对方式情况
    4.7 主要变量赋值表
第5章 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心理压力的基本情况
    5.2 心理压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 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分析
    5.4 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调节效应和交互效应分析
    5.6 心理压力的路径分析
第6章 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自杀意念的基本情况
    6.2 自杀意念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3 自杀意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4 应对方式与社会融入、心理压力的关系
    6.5 自杀意念的路径分析
第7章 讨论
    7.1 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
    7.2 制度排斥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3 人力资本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4 社会资本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5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的讨论
    7.6 农民工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
    7.7 社会融入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8 对农民工自杀意念的讨论
    7.9 本研究的特色和局限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全文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级研究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保障的目标及功能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内涵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第三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及模式
        二、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启示
        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
        一、中国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步
        二、失业保险确立基本框架
        三、工伤保险在改革中酝酿
        四、生育保险的改革试点
        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一、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
        三、失业保险制度全面确立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制度
        五、全面实现生育保险社会统筹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三、失业保险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轨
        四、工伤保险的法制化
        五、“二孩”政策下生育保险的完善与调整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创新阶段
        一、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三、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与特点
    第一节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显着提升
        一、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及现状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保障政策
        一、生育保险在人口老龄化下发挥巨大作用
        二、社会保险的“第六险”
    第三节 医疗保险给付形式的多样化
        一、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二、医疗保险给付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一、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的特点
        二、“安全网”的保障形式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及自身建设问题
        二、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三、社会保障基金面临贬值及流失的风险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形成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特点及缺陷
    第三节 “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一、中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二、“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第四节 医疗保险基金在使用及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立法尚待完善
        二、对医疗机构及参保人员的管理问题
        三、医疗保险经办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尚待完善
        一、失业保险收支结存量过大
        二、生育保险的发展欠均衡
        三、工伤保险运行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
        一、统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二、建立专门的经办机构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一、加大养老保险改革力度
        二、完善养老保险监督机制
        三、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
        四、推动养老金入市
        五、高层次统筹发放养老金
    第三节 完善保障制度应对“老龄化”
        一、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二、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
        三、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第四节 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及监管
        一、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阶层化
        二、医疗保险的普遍覆盖
        三、从经办角度加大管理力度
        四、医疗保障的专门管理
    第五节 完善法规制度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一、建立适度保障制度,促进就业
        二、统一生育保险制度提高待遇水平
        三、加强工伤保险法规建设
        四、实现社会救助高层面高标准立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社会支持视角下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大龄未婚男性
        1.3.2 婚姻挤压
        1.3.3 生殖健康
        1.3.4 社会支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与地点
        1.4.2 收集资料的方法
        1.4.3 分析资料的方法
        1.4.4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的相关界定
        2.1.2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状况
        2.1.3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
    2.2 理论依据
        2.2.1 择偶梯度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2.2.4 生殖健康知信行理论
3 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现状
    3.1 对象基本情况
        3.1.1 年龄分布
        3.1.2 文化程度
        3.1.3 经济状况
        3.1.4 健康状况
        3.1.5 个案信息
    3.2 婚恋状况
        3.2.1 婚恋经历
        3.2.2 结婚彩礼
        3.2.3 婚姻观念
    3.3 生殖健康现状
        3.3.1 生殖健康知晓度
        3.3.2 性知识掌握情况
        3.3.3 生殖健康服务需求
    3.4 社会支持现状
        3.4.1 非正式社会支持
        3.4.2 正式社会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及生成逻辑
    4.1 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
        4.1.1 经济文化水平较低
        4.1.2 婚姻支付困境
        4.1.3 健康知识缺乏
        4.1.4 社会资本局限
    4.2 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困境的生成逻辑
        4.2.1 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
        4.2.2 传统向现代择偶观嬗变
        4.2.3 农村现代化的结婚条件
        4.2.4 农村单一化的社会资本
    4.3 本章小结
5 社会支持视角下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困境的解决路径
    5.1 自身能力提升
        5.1.1 健康意识能力
        5.1.2 人际交往能力
        5.1.3 职业技术能力
    5.2 社会力量介入
        5.2.1 倡导降低婚姻成本
        5.2.2 搭建婚介正式支持
        5.2.3 加强社会组织参与
    5.3 政府政策支持
        5.3.1 精准扶贫政策倾斜
        5.3.2 确保城乡均衡发展
        5.3.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环境正义视阈下农村污染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环境思想
        1.马克思环境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2.马克思环境思想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1.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城乡对立
        2.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
三、环境正义的理论分析
    (一)从正义到环境基本善
        1.正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2.环境作为社会的基本善
    (二)环境正义的内涵和外延
        1.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环境正义的多重内涵
    (三)环境正义的双重维度
        1.第一维度:城乡环境正义
        2.第二维度:代际环境正义
    (四)对环境正义理论的评析
        1.环境正义实现的现实困境
        2.环境正义实现的制度保障
四、城乡环境正义与农村污染防治
    (一)城乡二元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和特征
        2.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及演变
    (二)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环境非正义
        1.城乡环境非正义
        2.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环境正义的缺失
        3.农村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三)城乡一体化与农村污染防治
        1.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及内涵
        2.城乡一体化是农村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
五、代际环境正义与农村污染防治
    (一)代际正义的理论挑战及其可能
        1.非同一性问题
        2.后果主义与非后果主义的回应
        3.罗尔斯的家庭模式
    (二)农村污染防治中的代际正义问题
        1.农村环境污染对后代的威胁
        2.环境污染对农村儿童的伤害
        3.环境污染对农村育龄妇女的伤害
        4.农村后代承受的环境非正义
    (三)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1.实现农村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实现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平等视域下新时代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主要内容与核心特征
        1.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内涵
        2.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核心特征
    (二)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
        1.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的概述
        2.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境界与目标
    (三)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平等
        1.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
        2.社会平等的意义
        3.社会平等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关系
二、新时代社会发展整体状况与新时代农村女性价值实现现状
    (一)新时代社会发展整体状况概述
    (二)新时代农村女性价值实现现状
        1.新时代农村女性范围界定
        2.新时代农村女性自我价值觉醒现状
        3.新时代农村女性价值实现现状
三、影响新时代农村女性价值实现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方面
        1.家庭教育对新时代农村女性的引导
        2.学校教育对新时代农村女性的引导
        3.社会教育对新时代农村女性的引导
    (二)就业方面
        1.新时代农村女性职业定位
        2.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条件
    (三)健康方面
        1.农村女性对健康知识与疾病的认知程度
        2.农村女性就医条件与环境
        3.农村女性对待健康问题的观念意识
    (四)经济方面
        1.农村女性的原生家庭经济基础
        2.农村女性的后天经济状况
    (五)参与决策管理方面
        1.农村女性参与家庭决策管理的情况
        2.农村女性参与社会决策管理的情况
四、新时代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和途径
    (一)农村女性与教育
        1.加强政策保障,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比例
        2.借助教育内容和社会导向,强化农村男女平等意识
        3.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从细节处自我提升
    (二)农村女性与健康
        1.引导男女平等以及健康意识,让农村女性不再讳疾忌医
        2.积极在农村开展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工作
        3.加大农村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农村女性健康水平
    (三)农村女性与经济
        1.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实际管理中维护农村女性合法权益
        2.转变家庭观念,农村女性也有从原生家庭继承财产的权利
        3.提高农村女性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女性多渠道就业
    (四)农村女性与决策管理
        1.认真贯彻《宪法》关于男女平等的原则要求,提高农村女性参与决策管理的比例
        2.提高农村女性综合素质,增强其参与决策管理的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基本情况
后记

(6)现阶段我国职业女性生殖健康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女职工不同生理时期的生殖健康问题
    1.1 妇科疾病是各行业女职工的常见疾病
    1.2 月经异常发病率高
    1.3 妊娠相关疾病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居高不下
    1.4 生育困难 (不孕不育) 问题困扰许多现代家庭
2 职业相关的健康问题
    2.1 职业分布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2.2 职业危害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
    2.3 职业应激与女性健康
        2.3.1 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
        2.3.2 职业倦怠在白领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
        2.3.3 职业应激和职业倦怠影响女性生育机能
3 行为相关的健康问题
    3.1 不洁性行为与反复流产大大增加女性生殖健康风险
    3.2 女性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长
4 职业后期女性的健康问题
    4.1 卵巢早衰与围绝经期健康问题
    4.2 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高发
    4.3 其他影响性功能与生殖健康的慢性疾病
        4.3.1 糖尿病等与性功能障碍、尿失禁
        4.3.2 骨质疏松和肌肉骨骼疾病

(7)农村留守家庭离散问题治理的公共政策调适研究 ——基于可行能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留守家庭
        (二) 家庭离散
        (三) 农村公共政策
    三、国内外研究回顾及评价
        (一) 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的研究
        (二) 农村相关公共政策的研究
        (三) 总体评价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 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一) 可行能力的概念界定
        (二) 可行能力理论的学术要义
    二、本文的分析框架
        (一) 社会正义:可行能力的哲学基础
        (二) 社会安排:可行能力的制度清单
        (三) 社会性别:可行能力的性别视角
    三、可行能力理论与研究主题的逻辑关联
第二章 留守的村庄:田野调查
    一、样本村庄介绍
        (一) 五个样本村庄简介
        (二) 进入村庄——以桥村为例
    三、样本村庄家庭离散状况
    四、处境劣势:留守家庭离散生活状况
        (一) 珍视的生活:留守家庭成员的评价性空间
        (二) 处境劣势:留守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素描
    五、不自由的选择:留守家庭的能力贫困
第三章 何为社会正义:留守家庭离散治理政策的价值反思
    一、功利主义的正义:乡村衰落下的留守家庭离散
        (一) 功利主义与我国农村政策话语体系
        (二) 分配中的不平等:难以计算的团聚需求
        (三) “幸福的奴隶”:经济增收与家庭离散的悖论
        (四) 主体性困境:“物的新农村”与乡村衰落
    二、罗尔斯的正义:“隔靴搔痒”的政策应对
        (一) 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与相关农村政策
        (二) 机会均等下的家庭安居能力贫困
        (三) 补差原则下的能力帮扶困境
    三、森的正义:能力进入家庭离散治理政策的视角
第四章 何种社会安排:留守家庭离散的工具性自由负面清单
    一、政治自由:政治参与的边缘人
    二、经济条件:经济机会的剥夺
        (一) 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迁徙不自由
        (二) 土地制度下的“离土不离乡”
    三、社会机会:家庭团聚的机会排斥
        (一) 教育机会的城乡距离
        (二) “因病致贫”的恐慌
        (三) 养老保障的忧虑
    四、透明性担保:难以安放的民主论坛
        (一) 不真实的信息:“被抹平的数据”
        (二) 政府与留守家庭:浮躁的关系纽带
        (三) 非政府组织:蜻蜓点水式参与
    五、防护性保障:社会安全网缺失
        (一) 痛苦上达的信息渠道在哪里?
        (二) 扶贫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三) 躲避危机的安全阀在谁手中?
第五章 何种性别政策建构:留守家庭离散中的差异性主体地位
    一、分工歧视:家庭发展政策中的男性优先
        (一) 被束缚在家庭中的人
        (二) 被拒绝行动的人
    二、能力剥夺:公共政策中的性别中立
        (一) 支持不足:村民自治政策下的性别盲视
        (二) 机会剥夺:农村教育政策下的性别排斥
第六章 可行能力建设:治理农村留守家庭离散问题的公共政策调适方案
    一、公共政策调适的价值取向:以实现实质自由为核心
        (一) 围绕“人的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复兴
        (二) 倡导平等的性别观念,发挥留守妇女乡村发展的主体地位
        (三) 在“权利维护”和“能力提升”中扩展留守家庭的发展自由
    二、公共政策调适的制度安排:以推进“赋能”为主旨
        (一) 保障留守家庭的政治自由,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二) 提倡经济自由,保障留守家庭就业机会和权益
        (三) 创造平等的社会机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 增强信息公开,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农民共同参与
        (五)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网,为留守家庭城镇化设置安全阀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电子垃圾拆解区环境污染对男性生殖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电子垃圾拆解区男性居民生殖能力情况的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电子垃圾拆解区男性居民生殖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探略
        一、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当代意蕴
        二、恩格斯对劳动问题的论述及其当代启示
        三、列宁社会主义劳动思想及现实价值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与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及其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及其实践
        三、启示与思考
第二章 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城乡劳动力流动
        一、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城镇化的状况与城乡劳动力流动:1949—1977
        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演进与城乡劳动力流动:1978—至今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劳动权益流变
        一、农民工个体劳动权益状况
        二、农民工集体劳动权益状况
        三、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制度保障与断裂
    第三节 我国城镇化中的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境遇
        二、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特质
第三章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实证考察
    第一节 女性农民工就业状况
        一、农民工就业状况的性别比较
        二、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困境
    第二节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现实考察
        一、个体劳动权益的保障状况
        二、特殊劳动保护的实现情况
        三、集体劳动权益的保障现状
        四、土地权益的保障状况
    第三节 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讨论
        一、劳动权益的微观影响因素及测量
        二、劳动权益的宏观影响因素及测度
        三、关于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讨论
第四章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女性农民工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复杂处境
        一、次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女性农民工供给的矛盾
        二、次级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制约
    第二节 劳动赋权与赋能双重不足和制度障碍
        一、生存型劳动赋权的局限
        二、发展型劳动赋能的缺失
        三、劳动维权的制度性障碍
    第三节 特殊劳动保护与不当劳动保护
        一、特殊劳动保护与女性农民工就业成本悖论
        二、不当劳动保护的劳动力市场效应
    第四节 土地制度对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的侵损
        一、女性农民工与土地的关系
        二、土地流转与女性农民工非稳定性就业的潜在矛盾
        三、土地制度失当与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受损
第五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进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
    第一节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
        一、构建以尊重劳动为宗旨的和谐劳动关系
        二、构建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关系
        三、构建以促进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完善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劳动赋权的制度设计
        二、建构劳动赋能的政策体系
        三、建立适合女性农民工的维权工作机制
    第三节 给予女性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与适当劳动保护
        一、平衡女性农民工就业权益与特殊劳动保护的关系
        二、合理分解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保护的用工成本
        三、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保护的监督和规制
    第四节 切实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一、强化政府在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保障中的责任
        二、落实女性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三、促进女性农民工平等获得土地使用权
    第五节 建立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法治环境
        一、依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策略
结论
附录1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问卷(选摘)
附录2 受流动影响人员附卷(选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生殖健康
        1.3.2 女性农民工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地点
        1.4.3 资料收集方法
        1.4.4 资料分析方法
        1.4.5 研究框架
    1.5 研究路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依据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依据
        2.1.1 社会角色理论
        2.1.2 社会性别理论
        2.1.3“知信行”理论
        2.1.4 人口健康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状况及其需求
    3.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3.1.1 职业分布与经济收入
        3.1.2 婚姻和居住状况
        3.1.3 休闲娱乐方式
    3.2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的生殖健康状况
        3.2.1 性生活状况
        3.2.2 避孕、生育与人工流产
        3.2.3 生殖健康症状与就医情况
        3.2.4 妇科患病情况
    3.3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有关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
        3.3.1 对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3.3.2 对避孕方法的认知
        3.3.3 对性病及艾滋病的认知
        3.3.4 对人工流产危害的认知
    3.4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服务获得情况
        3.4.1 妇科体检情况
        3.4.2 获得生殖健康信息的渠道
        3.4.3 生殖健康信息服务的获得情况
    3.5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
        3.5.1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的个人需求
        3.5.2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的家庭需求
        3.5.3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的生殖健康需求
        3.5.4 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的社会需求
第四章 影响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的因素分析
    4.1 政策因素
        4.1.1 计划生育政策
        4.1.2 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政策
        4.1.3 相关法律法规
        4.1.4 农民工信息管理体系
    4.2 经济因素
        4.2.1 女性农民工自身经济因素
        4.2.2 政府管理和服务经费投入
    4.3 社会文化因素
        4.3.1 人口学特征
        4.3.2 社会地位和角色
        4.3.3 社会性别
        4.3.4 传统生育观念
    4.4 民族习惯因素
        4.4.1 文化习俗
        4.4.2 生活方式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1.1 女性农民工特殊的人口学特征
        5.1.2 女性农民工的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5.1.3 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知识贫乏
        5.1.4 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服务利用率低
        5.1.5 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程度高,而寻求服务的主动性较低
        5.1.6 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多元多层次
        5.1.7 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5.2 对策建议
        5.2.1 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5.2.2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5.2.3 健全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5.2.4 加大管理和服务经费投入
        5.2.5 创新女性农民工信息管理系统
        5.2.6 重视女性农民工的生殖健康需求
        5.2.7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生殖健康服务范围
        5.2.8 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保证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
        5.2.9 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
        5.2.10 强化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最大力度改变知信行
        5.2.11 将社会性别意识融入生殖健康,倡导男性共同参与
        5.2.12 尊重少数民族民族习惯
第六章 结语与反思
    6.1 结语
    6.2 反思
        6.2.1 难点
        6.2.2 创新之处
        6.2.3 不足之处
        6.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贵州省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问卷
附录三:个案访谈提纲
附录四:个案访谈记录
附录五:女性农民工相关图版
致谢

四、试论乡镇企业污染对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D]. 高超. 浙江大学, 2019(01)
  • [2]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 李湘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社会支持视角下贵州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与出路[D]. 赵列. 贵州大学, 2019(07)
  • [4]环境正义视阈下农村污染防治研究[D]. 金玲霞.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5]平等视域下新时代农村女性自我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 冯丽晔.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6]现阶段我国职业女性生殖健康问题分析[J]. 俞文兰,孙承业.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7(04)
  • [7]农村留守家庭离散问题治理的公共政策调适研究 ——基于可行能力视角[D]. 全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8]电子垃圾拆解区环境污染对男性生殖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D]. 曾泽吟.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9]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的思考[D]. 苏映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10]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及对策研究[D]. 牟雪静. 贵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乡镇企业污染对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