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式GIS及其在土地利用类别查询中的应用

组件式GIS及其在土地利用类别查询中的应用

一、组件GIS及其在土地利用类别查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欣[1](2019)在《基于ArcGIS Engine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资源承载力能为区域协同发展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等提供基础要素支撑,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及空间场所,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区域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直接作用。目前,在土地资源环境评估方面还存在技术缺失,尤其是面向国土的评估等方面技术不够成熟,以及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评价的决策平台尚未建立。本文基于计算机架构理论及业务处理逻辑在综合分析诸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借助ArcGIS Engine平台,设计了评价系统,构建了一套可用于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的计算机编程模型。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为开发平台,C#为编程语言,调用ArcGIS Enging类库,设计C/S架构模式,进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数据库平台SQL Sever和GeoDatabase构建关系、空间数据库,集成在评价系统中,实现系统一体化服务。最后,以济南市为例对评价系统进行测试,验证系统的性能以及精度。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PSR模型为基础,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预先设定22个评价指标,熵权法为因子权重确定方法,通过承载力指数计算获取研究区承载能力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深入剖析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过程,分析评价过程的业务内涵,包括预设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的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数学原理、承载力指数计算、承载力等级划分等。为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工作。(2)本研究设计的评价系统主要包含四大模块,分别为:地图操作(数据加载、保存、地图浏览、地图导出、地图测量、要素选择、退出系统)、查询与分析(属性查询、空间查询、辐射范围分析、获取要素边界、Excel转为空间点数据、邻接要素查询)、综合评价(基于PSR模型的评价因子选择、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承载力)、地图制图(唯一值符号化、唯一值多字段、分级色彩、分级符号、比例符号、点密度、地图要素、输出与打印)。通过计算机化业务操作,实现了评价过程数字化,评价过程集成在系统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评价的准确性。(3)本系统完成数据库跨平台设计,空间数据库构建在GeoDaTabase中,关系数据库构建在SQL Sever中,实现高效管理、一体化服务。(4)为测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的精度及系统可靠性,本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进行系统测试,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介于0.2-0.7之间,空间上呈现散射状,由中心向外部辐射,承载力综合指数值变大,城市发展空间增大。评价结果与实际研究相符,因此本系统运行稳定,结果可靠。本研究在方法上,基于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一套分模块操作、系统化集成的完整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并将所有数据和系统搭建在.NET平台之上,使用C#语言,实现系统构建。有效的将关系数据构建在SQL Sever中,空间数据构建在GeoDatabase中,实现数据分离和跨平台结合。在实际应用上,目前国内外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综合承载力评估、过程分析和趋势预测等。评价系统也仅仅是以单个模块集成在其他软件中,本研究开发独立的计算机评价系统,不仅可以丰富计算机软件功能,同时还可以将该系统推广,应用在性质相似的面临人口、经济和资源问题的地区,起到示范作用。

刘凌佳[2](2018)在《多尺度面实体匹配方法及其融合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整合不断增长的地理空间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政府、志愿者、科学研究和企业,形成了大量不连通的空间数据岛。空间数据融合能有效防止数据隔离,实现不同来源空间数据的属性共享和几何精度改进,并降低数据的生产成本。但融合的前提是找到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同名实体并建立其对应关系,这被称为实体匹配。此外,实体匹配还在空间数据更新、评估和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实体匹配已经成为地理空间数据集的基本研究问题。本文以面实体为研究对象,研究面实体的匹配方法,以此进一步探讨众源地理信息质量改善和陆海基础空间要素数据融合的方法,为自动化提供丰富、准确和现势性强的空间数据资源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面实体匹配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实体匹配的目的是发现同名实体,本文从空间表达、属性表达和时间表达三个方面来定义同名实体的概念,并介绍了同名实体差异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最后对面实体匹配中最复杂的M:N匹配类型进行了剖析,论述了 M:N匹配的难点所在和当前解决方法的限制。(2)针对匹配数据来源多样,往往存在位置偏差、不同细节层次(LODs,different levels of detail)和空间分布密度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BR组合优化算法和空间域的M:N面实体匹配方法。首先,提出了一个改进双向面积重叠技术的设想。从该设想出发,提出了 MBR组合优化算法来检测1:1和1:N匹配的对应MBR;然后,提出了利用空间域来增强MBR组合优化算法使其能够检测M:N匹配的对应MBR。最后,通过顾及局部和全局的面积重叠率特征发现几何上的同名实体。(3)针对匹配数据中存在位置偏差,且同名实体几何对应情况较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迭代匹配框架,其结合了上下文信息可以减少匹配对的模糊性和机器学习算法可提高匹配评估的准确度的优点。首先,在局部结构中使用邻域地标去识别潜在匹配对。然后,通过一种基于距离、大小、方向、形状和上下文信息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来发现正确的匹配对。最后,在迭代框架中通过已获得地表对(匹配对)来检测新的地标对,直到识别全部的匹配对。(4)针对众源地理信息现势好,但几何精度较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高几何精度的空间数据来改善众源地理信息位置精度的方法。首先,本文采用基于MBR组合优化算法和空间域的匹配方法识别整合数据之间的同名实体。然后,提出基于几何相似性的成对约束谱匹配算法检测1:1、1:N和M:N同名实体之间的共轭点对。针对1:N和M:N匹配中不可避免存在弱对应点对和错误对应点对的问题,提出基于IGG1(Insi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权重的最小二乘法来有效对齐同名实体。本文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对齐较高位置精度的基础测绘数据和较低位置精度的谷歌地图数据,获得了差异最小化的地图对齐结果。(5)浙江DLG(Digital Line Graphic,数字线划图)数据库管理方案中,1:2000岛礁基础空间数据库、1:10000滩涂基础空间数据库、1:25000水下地形基础空间数据库和1:10000陆地基础空间数据库是独立存在的,但它们之间存在数据重叠区域。本文采用所提出的面实体匹配方法融合多源多尺度的陆海基础空间数据库中的面实体,以实现其精度提升、冗余减少和统一管理的目标。首先,建立陆海基础空间要素统一的分类编码、融合规则和一体化库。然后,通过面实体匹配方法建立融合数据中同名实体之间的关联。最后,依据数据集成规则对陆海基础空间数据库中同名实体进行融合。

衣萌[3](2018)在《基于ArcGIS Engine的小流域地理信息管理与展示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由错综复杂的分支流域组成,数据量庞大,数据种类与影响因素繁多,水保工作者观测、记录和整理数据时工作繁重,并且存在流域配置水保措施的评价结果不能直观展示和及时反馈的问题。已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专业性强,功能众多,但缺乏针对特定需求的功能,用户在使用时,一些冗余、用不到的功能反倒增加了使用难度。同时ArcGIS软件所需内存空间巨大,可移植性差,在双方有任意一方没有安装此软件时无法进行有效信息沟通,无法便捷使用。立足于以上项目背景和用户需求,本文的目的是开发一个针对小流域的地理信息管理与展示系统,能够查看小流域的属性信息,将小流域的众多配置措施和影响因素进行设置,给出直观的小流域评价显示等级,通过颜色渲染直观展示给用户措施配置的合理性,并在二维和三维的尺度上展示水保措施配置效果。同时此系统留有接口易于拓展,可适用于其它需求相似的地理信息处理。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基于组件式GIS的开发由于其开发难度相对独立开发小,受限制程度弱于宿主型二次开发的优点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本系统立足于以上背景和技术,以流域空间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为输入,依据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进行设计与实现,满足水保工作者对小流域措施配置合理性的判断。此系统方便用户确定流域措施配置是否合理并立体展示小流域和配置点水保措施配置地貌,方便用户360度查看措施配置地点的实际情况,给予用户直观感受,帮助用户进行修正和判别。

程文生[4](2018)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森林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境之一,也是全世界陆地范围内最大的生态系统,有着“大自然的美化师”、“地球之肺”、“天然氧吧”等众多美誉。森林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对保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环境、生态恶化和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人们也意识到森林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可以永续利用森林这一重要资源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建立一套现代化、信息化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就尤为紧迫,因此本文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平台的设计与软件实现展开研究。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平台是在由微软公司出品的Visual Studio2010平台应用集成开发环境下采用C#面向对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利用ArcGISEngine10.2组件式GIS技术和DevExpress第三方UI控件进行开发的。平台数据库包括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和SQL Sever 2008、Excel等属性数据库。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了 GIS基础操作、森林基础数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观测数据后处理和森林经营辅助决策五大功能模块,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业务体系。其中,GIS基础操作模块包含了数据加载、地图基础操作、属性操作、图层编辑以及图层管理等GIS相关基础功能;森林基础数表模块对应的业务功能有国家二元材积及分省一元材积计算、中国主要树种通用二元材积计算、推导形数法计算材积、立木精测建模、生物量计算和碳储量计算功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模块主要包括森林区划、面积平差、小班建库以及利用无人机遥感影像反演林分参数的UAV遥感反演提取林分参数功能;森林观测数据后处理模块可以方便快捷的对森林资源调查的外业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对应的功能有样木位置坐标计算、样地面积计算、样木径阶统计和圆形、多边形、3D角规三种样地的林分观测统计;与森林经营辅助决策模块对应的经营方法有小班经营聚类分析、无林地人工造林与间伐经营功能。该系统不仅有机地结合了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野外调查数据和其他数据,还为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处理、计算工具和森林经营辅助决策方法,满足了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的需要,实现了对森林资源一体化经营和管理。同时,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平台的研究和实现,进一步提升了林业信息化的水平,为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任丽超[5](2014)在《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诊断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是了解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及一定时期内变化情况的有效手段,可以实时掌握耕地生产力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利用水平及投入产出状况。同时,为基本农田保护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诊断信息系统基于Visual C#2010和组件式GIS的开发环境,在实现录入、查询、编辑、输出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指标汇总与分析、指标诊断、指标打分、等别变化量的计算,以及等别变化量制图等功能,为分析区域内等别变化情况提供了有利依据。本文以农用地分等理论、PSR模型理论和诊断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组件式GIS、.NET Framework框架以及ArcGIS Engine组件为技术支持,从系统目标、系统需求、关键技术、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实现等方面对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诊断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进行详细阐述。最后以北京市大兴区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诊断过程为例,从建立监测指标体系、指标动态打分及可视化诊断、等别变化量计算等方面对系统的功能提供数据支撑和结果验证,得到以下三方面结论:(1)系统集成了《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所推荐的指标集和各省实际分等所采用的指标集,能够得到监测的推荐指标和最小数据集,并提供监测指标的打分功能,计算等别变化量;(2)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模块,基于ArcGIS平台,结合系统架构和数据库模型,在.NET Framework框架的支持下开发了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诊断信息系统;(3)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从建立监测指标体系、指标动态打分及可视化诊断和计算等别变化量三个方面对系统功能进行应用,验证了系统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快捷性。探讨了本系统具有未对等别变化量结果的空间应用进行研究、未考虑研究时期内新增或减少耕地的研究等不足之处,今后应继续对系统进行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

陈滋[6](2012)在《基于GIS的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土地资源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为了缓解我国地少人多的矛盾,把每一寸土地都合理利用,成为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基本目标。为此就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伴随着GIS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视度的提高,将GIS技术引入土地整理规划工作中己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快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GIS二次开发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土地整理规划评价等理论知识,建立了基于GIS的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土地整理成功度评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成果管理等功能。文章首先简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土地整理的进展情况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其次,对建立系统中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功能结构、开发平台、开发方式进行了总体设计以及对数据库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设计;再次,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包括对土地整理规划数据的详细设计说明,数据预处理及系统基本功能和专业功能的设计,将土地整理成功度应用到此系统中,便于科学掌握土地整理进展情况,并且把BP神经网络引入到系统中,使其在系统中完成对各类型土地面积的预测,更加准确和科学地对各类型土地面积进行预测,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及土地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最后,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实现。

李志伟[7](2012)在《基于Skyline的土地资源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等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国土资源可视化督察系统”对于未来土地监管乃至整个国土资源督察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上海市土地资源可视化系统”项目的实施为依托,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依次对系统进行了需求调研、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实现,建立了基于Skyline的土地资源三维可视化系统。系统采用BS模式,从逻辑上划分为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其中系统数据层采用ArcSDE+Oracle架构,涵盖了上海市地下、地表、地上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三维建筑模型数据与土地资源调查相关业务数据等;服务层以数据层为支撑,使用ArcGIS Server向应用层提供基于空间数据的地图服务、查询定位服务、空间分析服务以及其他服务扩展接口,使用TerraGate向应用层发布三维地形数据;应用层以TerraExplorer三维GIS软件为二次开发平台,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为二次开发工具,以JavaScript为主要开发语言,实现了能够准确反映三维场景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业务信息、统计分析结果信息的三维土地资源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实现了三维GIS的基本功能,如场景漫游、定位、旋转、指北、放大、缩小、距离量测、快照打印输出、地下模式开启关闭等功能;(2)基于Skyline与ArcGIS Server开发而成,弥补二维GIS抽象性的同时兼具二维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阴影分析、地下地质土层分析等;(3)空间数据与业务数据相关联,GIS功能与业务功能相结合,如土地、楼盘、房屋信息查询定位、控制性详细规划信息三维展示、GPS土地巡查车辆监控等;(4)系统基于BS模式,实现数据、服务、应用在逻辑上的分离,为数据的更新、发布、共享和服务的扩展、调用以及系统的更新、维护提供了便利;(5)实现业务信息集聚、土地信息展示和执法车辆指挥监测的统一,在国土行业达到了预期的应用效果。

褚逊[8](2011)在《3D GIS可视化中组件模型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传统科学和现代科技结合的边缘科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在许多领域GIS己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显着的成绩。为了更加确切和完整地表示和再现真实的三维空间信息,3DGIS的研究开始逐步兴起,随着面向技术和组件技术的提出,组件式GIS是GIS技术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选择GIS作为本文的研究课题。本论文所述的课题采用组件技术对GIS平台进行组件开发,采用空间数据库存储空间信息和地形数据的形式存储数据。尝试在GIS软件设计和开发中实现软件的可复用性,并且设计了GIS系统的四层模型,从上而下依次为:视图层、实现层、控制层、数据模型层。组件的相关配置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中,代替系统配置文件。在系统中添加的组件必须按照系统设计的组件模型结构进行设计,按照规定接口模型添加了地形生成模块光照效果模块。论文首先分析了空间数据类型及其结构,根据空间数据类型,进行了初步的空间数据库设计。地理数据是GIS系统的主要操作对象,地理数据包括描述空间实体的位置关系的空间数据和描述地理实体的特征的属性数据。设计了常用的矢量数据、属性数据等存储结构,并且在数据库表的设计时在表中留了保留位,便于系统组件扩展时用户对数据类型进行扩展。分析和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3DGIS组件模型,用数据库存储组件添加信息,代替系统配置文件,可以用于按照组件结构设计的组件模型添加。而利用所设计的组件模型进行组件添加实验说明,对3DGIS组件模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和指导意义。

孙小婷[9](2009)在《基于组件GIS技术的海水入侵灾害监测信息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海水入侵是现代社会具有特色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沿海地区常见的环境恶化现象。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海水入侵问题,给各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辽宁省海岸线全长2178.3km,大连、锦州、葫芦岛等多地已经出现严重的海水入侵现象,造成耕地减少、设备腐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开展海水入侵研究,防止和减轻海水入侵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传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海洋数据处理要求,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论文将GIS技术引进海洋领域,使海洋信息数据的建库和管理向科学化、可视化、便捷化方向发展,有助于实现海洋信息数据的自动化成图和成果资料的网络发布、共享。组件式GIS的基本思想是把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其它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本论文采用组件式GIS软件MapXtreme2005与可视化编程软件C#.NET相结合,对系统的开发目标、建设原则、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开发具有数据管理、图形管理、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及信息管理系统。对海水入侵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多因素综合分析,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提高对海水入侵灾害的综合管理能力,为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陈龙高[10](2009)在《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and Us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LUPEA)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且对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研究对于指导和辅助编制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LUPEA内涵的界定,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时空范围与边界确定方法,建立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多时态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动态评价模型,并开展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与分析。(1) LUPEA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在进行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规划实施后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多时态的动态分析、预测与评价,并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比较,综合评判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进而提出评价结果与建议的过程。其评价对象为拟议或正在执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可能影响,并具有空间的扩展性和时间的多时态性。(2)状态为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可由一组特征量来表征。构建了基于状态基本概念的分析框架。以状态框架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模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时态的,建立了多时态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利用高斯模型结合土地利用对大气的影响分析,建立了土地利用大气长期多源污染扩散模型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利用DEM提取流域的思路,结合污染物零维扩散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DEM的流域水污染扩散模拟方法;以遥感和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持,完成敏感性分区工作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叠加,实现了基于敏感性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4)通过土地利用对环境各组分影响的量化估计与预测,依据LUPEA动态评价的思路,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多时态评价与分析,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时段成果以及基于时空的直观显示。最后,论文建立了邹城市LUPEA的模型并明确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在RS、GIS空间信息技术和Matlab环境的支持下,完成了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分析,并提出了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环境减缓措施调整的基本原则。

二、组件GIS及其在土地利用类别查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件GIS及其在土地利用类别查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cGIS Engine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2.1 土地资源承载力
    2.2 理论基础
    2.3 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3.1 概述
    3.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指标标准化处理
    3.4 因子权重确定
    3.5 承载力指数计算
    3.6 评价等级划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开发目标与设计原则
    4.3 系统总体设计
    4.4 功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数据库设计
    5.1 数据库设计框架与流程
    5.2 数据组成及预处理
    5.3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5.4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及实验
    6.1 系统软硬件配置
    6.2 研究区概况
    6.3 数据源
    6.4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
    6.5 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程序运行效果
附录二 程序相关代码
致谢
个人简介

(2)多尺度面实体匹配方法及其融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主要创新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体匹配方法现状
        1.2.2 空间数据融合现状
        1.2.3 多尺度变换与实体匹配关联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总体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论文中的概念
2 同名实体分析及面实体匹配研究
    2.1 引言
    2.2 实体匹配中同名实体概念
    2.3 同名实体的差异性
    2.4 实体匹配的流程
    2.5 多尺度面匹配中的难点-M:N匹配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MBR组合优化算法和空间域的匹配方法
    3.1 引言
    3.2 利用对应MBR改进双向面积重叠技术
    3.3 MBR组合优化算法
    3.4 通过空间域增强的MBR组合优化算法
    3.5 使用匹配指标评估匹配对
    3.6 匹配流程设计
    3.7 试验与分析
        3.7.1 试验设计
        3.7.2 试验结果和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利用上下文信息和人工神经网络改进的匹配方法
    4.1 引言
    4.2 识别初始地标对
    4.3 构造地标的邻域结构
    4.4 检测新地标对
    4.5 基于BPNN模型评估地标对
    4.6 匹配流程设计
    4.7 实验与分析
        4.7.1 试验设计
        4.7.2 试验结果和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用于数据整合的建筑面实体对齐方法
    5.1 引言
    5.2 建筑物面实体对齐流程
    5.3 基于几何相似性的成对约束谱匹配算法检测共轭点对
    5.4 基于IGG1权重的最小二乘法对齐同名实体
    5.5 试验与分析
        5.5.1 试验数据
        5.5.2 匹配结果及分析
        5.5.3 建筑物对齐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陆海基础空间要素数据融合原型系统
    6.1 引言
    6.2 陆海基础空间要素分类分级和编码统一
        6.2.1 陆海基础空间要素分类分级和编码统一规范
        6.2.2 陆海基础空间要素数据的分类和编码
    6.3 数据融合时同名实体处理规则
        6.3.1 同名实体取舍规则
        6.3.2 实体接边规范
    6.4 陆海基础空间数据库设计
        6.4.1 数据来源
        6.4.2 数学基础
        6.4.3 空间数据模型
    6.5 原型系统实现
        6.5.1 总体技术路线
        6.5.2 系统开发环境
        6.5.3 总体技术框架
        6.5.4 功能模块
        6.5.5 系统核心功能展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ArcGIS Engine的小流域地理信息管理与展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项目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理信息系统GIS
        1.3.2 已有的利用GIS开发的系统
        1.3.3 GIS流域管理系统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GIS开发模式
        2.1.1 独立开发
        2.1.2 宿主型二次开发
        2.1.3 基于GIS组件的二次开发
        2.1.4 三种开发方式的比较
    2.2 组件式GIS
    2.3 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的相关技术
        2.3.1 ArcGIS Engine简介
        2.3.2 面向对象技术
        2.3.3 COM技术
    2.4 数据库技术
    2.5 本系统在项目中的位置
    2.6 本章小结
3 小流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3.1 用户需求分析
        3.1.1 UML用例图
    3.2 系统功能分析
        3.2.1 系统的功能框架
        3.2.2 空间数据
        3.2.3 数据库设计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系统开发环境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
    4.1 信息处理与展示模块
        4.1.1 界面设计
        4.1.2 空间数据导入
        4.1.3 数据读取和显示
        4.1.4 点选查询
        4.1.5 鹰眼图实现
    4.2 措施配置与地图标注模块
        4.2.1 配置点选中实现
        4.2.2 安全等级计算
        4.2.3 地图标注
        4.2.4 颜色渲染
    4.3 三维展示模块
        4.3.1 前期数据处理
        4.3.2 三维展示
    4.4 系统测试
        4.4.1 软件测试的意义
        4.4.2 测试措施
        4.4.3 系统测试用例
    4.5 系统实验结果
    4.6 本章总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4)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1.2.2. 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3. 森林经营及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平台软件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
    2.1. 需求分析
        2.1.1. 可行性分析
        2.1.2. 平台功能需求
    2.2. 平台开发关键技术
        2.2.1. 组件式GIS开发技术
        2.2.2. ArcGIS Engine技术
    2.3. 平台架构设计
        2.3.1. 平台功能架构设计
        2.3.2. 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2.3.3. 平台软硬件配置方案
    2.4. 平台数据库设计
        2.4.1. 数据库总体设计
        2.4.2 数据库详细设计
    2.5. 平台界面设计
        2.5.1. Ribbon界面风格
        2.5.2. DevExpress控件
    2.6. 本章小结
3. 平台主要功能原理分析
    3.1. 森林基础数表
        3.1.1. 国家二元材积及分省一元材积库
        3.1.2. 中国主要树种通用二元材积及推导形数模型研建
        3.1.3. 生物量碳储量计算
    3.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3.2.1. 森林区划
        3.2.2. 面积平差
        3.2.3. UAV遥感反演提取林分参数
    3.3. 森林观测数据后处理
        3.3.1. 单株样木观测数据处理
        3.3.2. 圆形样地观测数据处理
        3.3.3. 多边形样地观测数据处理
        3.3.4. 3D角规法林分观测数据处理
    3.4. 森林经营辅助决策
        3.4.1. 小班经营聚类分析
        3.4.2. 无林地人工造林与间伐经营
    3.5. 本章小结
4. 平台软件实现
    4.1. GIS基础操作模块功能实现
        4.1.1. 数据加载
        4.1.2. 地图基础操作
        4.1.3. 属性操作
        4.1.4. 图层编辑
        4.1.5. 图层管理
    4.2. 森林基础数表模块功能实现
        4.2.1. 国家二元材积及分省一元材积计算
        4.2.2. 中国主要树种通用二元材积计算
        4.2.3. 推导形数法计算材积
        4.2.4. 生物量计算
        4.2.5. 碳储量计算
        4.2.6. 立木精测建模
    4.3.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模块功能实现
        4.3.1. 森林区划
        4.3.2. 面积平差
        4.3.3. 小班建库
        4.3.4. UAV遥感反演提取林分参数
        4.3.5. 林相制图与输出
    4.4. 森林观测数据后处理模块功能实现
        4.4.1. 样木坐标计算
        4.4.2. 样地面积计算
        4.4.3. 样木径阶统计
        4.4.4. 圆形样地观测统计
        4.4.5. 多边形样地观测统计
        4.4.6 3D角规法林分观测统计
    4.5. 森林经营辅助决策模块功能实现
        4.5.1. 小班经营聚类分析
        4.5.2. 无林地人工造林与间伐经营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诊断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项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GIS 的应用研究综述
        1.4.1.1 国外 GIS 应用研究综述
        1.4.1.2 国内 GIS 应用研究综述
        1.4.2 GIS 在土地评价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1.4.3 诊断模型方法在土地评价中的研究综述
        1.4.4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系统研发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农用地分等理论
    2.2 PSR 模型
    2.3 诊断理论
第3章 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
    3.1 C#语言
    3.2 组件式 GIS
        3.2.1 组件式 GIS 概述
        3.2.2 组件式 GIS 的特点
        3.2.3 组件式 GIS 的应用
    3.3 NET Framework 框架
    3.4 Arc Engine 组件
第4章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诊断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4.1 系统目标
    4.2 需求概述
    4.3 关键技术
        4.3.1 指标对比分析
        4.3.2 突变和缓变因素影响指标的诊断
        4.3.3 监测最小数据集的确定
        4.3.4 等指数/等别变化量的计算
    4.4 系统设计
        4.4.1 系统设计原则
        4.4.2 系统设计技术路线
        4.4.3 系统功能设计
        4.4.4 系统模块设计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SQL server 数据库
        4.5.2 数据库需求分析
        4.5.3 数据库设计原则
        4.5.4 数据库设计技术路线
        4.5.4.1 概念模型设计
        4.5.4.2 逻辑结构设计
        4.5.4.3 物理结构设计
        4.5.4.4 数据结构设计
第5章 系统实现与实证研究
    5.1 系统实现
    5.2 研究区概况
        5.2.1 自然概况
        5.2.2 社会经济概况
        5.2.3 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5.3 建立监测指标体系
        5.3.1 确定规程分等指标
        5.3.2 确定省级分等指标
        5.3.3 确定基于农用地分等的监测指标
        5.3.4 快速诊断指标
        5.3.5 建立监测指标体系
        5.3.6 确定监测最小数据集
    5.4 指标动态打分及可视化诊断
        5.4.1 指标动态打分
        5.4.2 可视化诊断
    5.5 等别变化量计算
        5.5.1 相关指数系数的确定
        5.5.2 等指数/等别变化量计算
        5.5.3 基于 GIS 的等别变化制图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基于GIS的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土地开发整理进展
        1.2.2 国内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1.3.1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1.3.2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的构建技术
    2.1 GIS技术
    2.2 组件式GIS
    2.3 ArcGIS Engine
    2.4 ArcSDE技术
    2.5 .NET平台
        2.5.1 公共语言运行库
        2.5.2 .NET Framework
        2.5.3 .NET语言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IS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3.1.2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3.1.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4 性能与安全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设计原则
        3.2.2 系统实现的目标
        3.2.3 系统开发形式
        3.2.4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3.2.5 系统开发环境
        3.2.6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3.2.7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IS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
    4.1 土地整理规划数据详细设计说明
    4.2 土地整理规划数据预处理
    4.3 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4.3.1 地图浏览
        4.3.2 要素编辑
        4.3.3 查询分析
        4.3.4 空间分析
        4.3.5 制图输出
    4.4 土地整理评价模块设计
        4.4.1 土地开发整理评价指标的选取
        4.4.2 土地开发整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3 成功度的确定
    4.5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
        4.5.1 土地平整
        4.5.2 农田水利工程
    4.6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模块设计
        4.6.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概念和特点
        4.6.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4.6.3 BP神经网络
        4.6.4 BP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
        4.6.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BP神经网络设计
        4.6.6 模型的训练及学习
    4.7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
        4.7.1 耕地开发整理潜力分级模型
        4.7.2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模型
        4.7.3 土地复垦整理潜力分级模型
        4.7.4 土地开发潜力分级
    4.8 规划成果管理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IS的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登录与主界面
    5.2 数据处理
        5.2.1 工作区管理
        5.2.2 图形编辑
    5.3 地图浏览
    5.4 查询分析
    5.5 空间分析
    5.6 制图输出
        5.6.1 制图打印
        5.6.2 数据输出
    5.7 土地整理评价
    5.8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5.9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5.9.1 神经网络的训练
        5.9.2 BP神经网络的预测
    5.10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
    5.11 土地整理规划成果管理
        5.11.1 图件管理
        5.11.2 文档管理
        5.11.3 图片管理
    5.12 系统管理
        5.12.1 用户管理
        5.12.2 角色管理
        5.12.3 权限管理
    5.1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6.2 系统存在不足之处及今后发展方向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7)基于Skyline的土地资源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三维 GIS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2.1 组件 GIS 技术
        2.1.1 组件与 ActiveX
        2.1.2 组件式 GIS
    2.2 SKYLINE组件技术
        2.2.1 Skyline 简介
        2.2.2 Skyline COM 接口
    2.3 空间数据库
        2.3.1 ArcSDE
        2.3.2 空间数据库
    2.4 ARCGISSERVER REST服务与 JAVASCRIPTAPI
        2.4.1 ArcGIS Server Rest 服务
        2.4.2 ArcGIS Server JavaScript API
    2.5 基于 SKYLINE的三维模型工程流程
        2.5.1 三维模型基础数据
        2.5.2 三维模型制作
3 基于 SKYLINE 的三维土地资源可视化系统的构建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系统功能需求
        3.1.3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3.1.4 研发目标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2.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3.3 系统详细设计
        3.3.1 数据处理、存储、发布
        3.3.2 数据存储设计
        3.3.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3.4 系统主框架设计
        3.3.5 图层控制子系统设计
        3.3.6 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
        3.3.7 业务查询子系统设计
        3.3.8 空间分析子系统设计
        3.3.9 GPS 定位子系统设计
    3.4 系统实现
        3.4.1 系统框架实现
        3.4.2 系统基本功能实现
        3.4.3 鹰眼功能实现
        3.4.4 数据管理功能实现
        3.4.5 二三维联动实现
        3.4.6 业务查询功能实现
        3.4.7 空间分析功能实现
        3.4.8 GPS 土地巡查车辆监控实现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3D GIS可视化中组件模型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组件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外GIS平台及特点
        1.2.3 国内GIS平台及特点
        1.2.4 组件GIS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组件GIS技术特征
    2.2 GIS数据类型
    2.3 GIS空间数据
        2.3.1 矢量数据
        2.3.2 栅格数据
        2.3.3 属性数据
    2.4 DEM数据相关介绍
第三章 组件GIS系统结构设计
    3.1 组件GIS系统总体设计与功能分析
        3.1.1 组件GIS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1.2 组件GIS系统功能分析
    3.2 组件添加流程
    3.3 组件GIS类结构分析
        3.3.1 UML及其在组件GIS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3.3.2 GIS系统的用例图
        3.3.3 GIS组件模型主要包图
    3.4 GIS组件接口设计
        3.4.1 接口的设计原则
        3.4.2 GIS组件接口的设计
    3.5 组件GIS的类图设计
        3.5.1 数据库连接部分的类图
        3.5.2 图层修改类图
        3.5.3 地形生成程序类图
第四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4.1 空间关系型数据库的含义
    4.2 Oracle Spatial的空间数据模型
    4.3 数据库结构设计
        4.3.1 组件管理设计
        4.3.2 空间数据存储结构设计
第五章 实验结果
    5.1 系统软硬件要求
    5.2 接口实现
        5.2.1 图层接口的实现
        5.2.2 地图Map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5.2.3 地形生成接口设计与实现
    5.3 地形生成算法
    5.4 光照算法
    5.5 组件添加模块效果
    5.6 系统测试
        5.6.1 地形生成实现
        5.6.2 光照实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组件GIS技术的海水入侵灾害监测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对海水入侵的研究
        1.2.1 国外海水入侵的研究
        1.2.2 国内对海水入侵的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组件技术及组件式GIS开发
    2.1 组件技术
        2.1.1 组件对象模型COM
        2.1.2 对象链接与嵌入OLE
        2.1.3 ActiveX控件
    2.2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2.2.1 GIS功能
        2.2.2 GIS发展历程
        2.2.3 GIS软件产品
        2.2.4 GIS开发方法
        2.2.5 GIS发展趋势
    2.3 组件式GIS
        2.3.1 ComGIS的发展概况
        2.3.2 MapXtreme组件简介
第3章 基于MapXtreme的海水入侵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3.1 项目背景
    3.2 系统目标分析
    3.3 系统设计原则
    3.4 前期准备工作
        3.4.1 确定调查范围
        3.4.2 资料收集与整理
        3.4.3 监测断面与观测井布设
        3.4.4 观测数据收集整理
        3.4.5 系统建设流程
    3.5 MapXtreme平台分析
        3.5.1 MapXtreme的系统结构
        3.5.2 MapXtreme应用的基本架构
        3.5.3 MapXtreme2005
第4章 基于MapXtreme的海水入侵灾害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软件体系及开发平台的选择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4.4 系统的数据组织
        4.4.1 对象集
        4.4.2 图层
        4.4.3 数据库
        4.4.4 地图
        4.4.5 工作空间
    4.5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及关键技术的解决
    5.1 第三方控件
        5.1.1 Golden Software Surfer
        5.1.2.netCharting
    5.2 系统功能的实现
        5.2.1 系统的运行界面
        5.2.2 地图基本功能的实现
        5.2.3 鹰眼图的实现
        5.2.4 等值线生成
        5.2.5 统计图生成功能
        5.2.6 其它功能界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1.4
    本章小结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 2.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涵与评价对象界定 2.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2.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 3.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状态框架理论 3.2
    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4.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边界确定方法 4.2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LUPEA
    单要素估算模拟与环境敏感性分区方法 4.3
    基于模糊AHP
    和熵权的多时态模糊物元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 5.1
    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实施概况 5.2
    数据处理 5.3
    土地利用环境现状评价 5.4
    基于模糊AHP
    和熵值法的模糊物元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5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调整和环境减缓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组件GIS及其在土地利用类别查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cGIS Engine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嘉欣. 宁夏大学, 2019(02)
  • [2]多尺度面实体匹配方法及其融合应用研究[D]. 刘凌佳. 武汉大学, 2018(02)
  • [3]基于ArcGIS Engine的小流域地理信息管理与展示系统[D]. 衣萌.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平台设计与实现[D]. 程文生.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诊断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任丽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6]基于GIS的土地整理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滋.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 [7]基于Skyline的土地资源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志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3)
  • [8]3D GIS可视化中组件模型的研究与设计[D]. 褚逊. 沈阳工业大学, 2011(08)
  • [9]基于组件GIS技术的海水入侵灾害监测信息系统[D]. 孙小婷. 大连海事大学, 2009(10)
  • [10]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陈龙高.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组件式GIS及其在土地利用类别查询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