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论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论企业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曹耀辉[1](2021)在《跨文化背景下质量管理研究 ——以迪特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中国的优良的开放政策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资企业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处理的比较得当,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例如肯德基,星巴克,德国大众,其优异的服务和产品品质深受国人喜爱,但是也有不少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在这种跨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处理不当,导致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管理方式水土不服。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是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审视外资企业在质量管理活动当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以及由此带来的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跨文化背景下结合母公司的优秀质量管理经验为本土质量管理活动提出解决思路。本文所研究的迪特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在这种跨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制造型中型企业,迪特公司的母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欧洲的百年企业,全球有19家工厂,分布在全球各地。在2013年集团兼并了迪特公司,在加入集团之前,迪特公司在国内汽车零部件的橡胶部品的细分领域已经深耕20多年,已经占有了大约40%的市场份额,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多人。但是由于公司所在区域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公司管理层级很多,凡事需要汇报,典型的口号文化。在质量方面表现也不尽人意,客户投诉居高不下。在迪特公司被兼并之后,欧洲总部需要把母公司的好的经验引进迪特公司,由此就在企业质量管理方面明显的产生了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本文结合当今主流的跨文化研究理论,通过对企业高层的访谈把迪特公司当前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归纳为质量意识不足、质量体系的执行不到位以及跨文化沟通的欠缺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其中,质量意识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跨文化沟通是这种在华外资企业保持母公司和子公司保持良好沟通的前提,本文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进行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欧叶荣[2](2020)在《多元文化场域中的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外形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之间的碰撞愈烈、交锋正酣,多元文化场域的复杂交织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生态的典型特征,正不断威胁和消解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较政治文化附着于政治系统的强大稳定性,及党内政治文化以维护政党合法性为宗旨的特征,行政文化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中更易发生变动,也更能凸显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体现人的价值追求,因而具有整合、引领的天然优势。而且,多元文化场域中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权力与权利、自我与他者、吃苦与享乐、个体与公共等价值间的张力,也构成了行政文化系统内部的多层次矛盾。这给行政文化整合带来了重大历史挑战,因而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的构建成为行政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动行政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多元文化场域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内容维度、价值维度、性质维度、形式维度等多个层面立体展开;行政文化系统也是历史继承性与实践创新性、纵向融合性与横向融合性、精英性与大众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精神流传性与物质依附性等多元属性并存的有机统一体;由此可辩证把握多元文化场域与行政文化系统的互构逻辑、以及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客观依据。从现实层面来看,主流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等各个文化场域给行政文化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究其实质,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主要面临着传承与转换的整合、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整合、现实与理想的整合、人与机器的整合、人的主体性的整合、精神厚重与表达轻浮的整合等实质困境。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的构建具有对行政文化系统自身及行政文化生态系统两个层面的目标导向,需同时把握机制构建的一般原则和文化整合的特殊原则。其具体方案设计为探索期:“思想点”的准备——认知转变机制;碰撞期:“障碍点”的排除——矫治优化机制;磨合期:“中立点”的寻求——沟通对话机制;拓创期:“基因点”的交合——功能协调机制、结构重建机制、价值重塑机制;以及全过程:“风险点”的规避——风险规避机制五个阶段。其中,行政文化系统的结构重建和价值重塑是核心,也是本文主要创新点所在。不同文化场域之间的博弈,促使行政精神文化、行政制度文化、行政行为文化等各层面的要素调整和内涵赋新:精神层面包括培养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的行政动机、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相统一的行政态度、不忘初心与牢记使命相统一的行政情感等开放兼容的行政心理;塑造工作生活与日常生活相统一的行政实践观、行政主体与公民身份相统一的行政角色观、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行政价值观等先进健康的行政观念;确立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相统一的行政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统一的行政信仰、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相统一的行政道德等与时俱进的行政思想;及发展系统性和交叉性的学科体系、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学术体系、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话语体系等本土化的行政理论。制度层面包括以精英联大众,塑造全员参与的民主体系;以科学融人文,塑造技术规则的责任体系;以西方鉴中国,塑造融礼于法的法治体系;以传统喻现代,塑造自律家训的廉洁体系;以线上促线下,塑造人民满意的服务体系;以国内推国际,塑造和平发展的友好体系。行为层面包括“刮骨疗毒”之克服网络文化浮夸风气,反对形式主义;摒弃传统文化官本位意识,反对官僚主义;割除西方文化功利毒瘤,反对享乐主义;警惕大众文化消费特性,反对奢靡之风和“淬火赋能”之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吸收西方竞争特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紧跟大众现实需求,为民服务真抓实干;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勇于担当奋发有为。进一步指出,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体现了人民是共和国的真正缔造者,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共同揭示了人民是共和国的伟大建设者,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共同彰显了人民是共和国的最终评判者,所以人民是多元文化场域的根本价值指向,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价值体系的建构,涵盖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价值取向、整体推进人民各项权利平衡发展的行政价值规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有机统一的行政价值准则、增强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行政价值标准、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行政价值追求、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政价值目标。为促进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的具体实现,需遵循紧跟行政体制改革的时代步伐、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密切关注与调适技术伦理的新问题,及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心理支撑等实践策略;实施强化主流行政文化的导向作用、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渐进平衡发展的运行方式、贯彻行政公共理性的根本目标、营造文化传播自律的优质环境等现实路径。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杨志甫[4](2019)在《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家族企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兴盛靠管理,而管理的竞争焦点在文化。企业文化是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为使家族企业持续稳定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和研究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加重视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适应、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发掘出蕴藏在企业内部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通过企业文化的定义和企业文化功能入手,阐述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的现状,采用丹尼森企业文化模型,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匹配度、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适应性、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融合度、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行为的一致性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丹尼森企业文化模型对奥康企业文化的使命、适应性、参与性、一致性进行深入剖析,对奥康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与评估,揭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冲突的特性,为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诊断与评估提供借鉴,并就如何建设家族企业文化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提出了策略分析。从奥康企业的丹尼森文化模型的评估与诊断中启示我们,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必须进行必要的平衡和协调,避免内部矛盾的发生和持续恶化。其中关键一点就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及企业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中的相关特性进行强化或弱化,或采取有效的策略使之相互促进和影响,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文化的持久生命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奥康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协调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家族企业如何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奥康企业文化的案例分析中同样我们看到了奥康企业在企业文化创新、领导力文化创新、管理文化创新、人本文化创新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的强大能量,它启示我们只有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核心价值观得以形成并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企业员工只有将企业视为家,企业的凝聚力才会不断攀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助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刘晨[5](2018)在《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理念处于首要位置。创新理念是指企业或个人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想观念。我国煤炭企业要创新的前提是基于对现状的不满足,同时,创新是建立在对市场规律和本行业发展前景正确把握的基础上。让煤炭企业共享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创新理念成果,构建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煤炭企业虽然认识到文化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如何进行企业内的创新文化建设却无从下手,甚至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创新文化的内涵。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炭企业虽然清楚文化既能推动创新,也能成为创新巨大的障碍,但对于哪些文化有助于创新、哪些阻碍创新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目前的创新文化建设还不成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煤炭企业创新观念淡薄,认识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企业员工参与面不够,企业科技创新内部和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而且,基于我国煤炭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建设创新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视阈出发,从文化、创新文化入手剖析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文化,结合十八大以来的创新文化思想,从而针对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创新文化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通过一定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梳理和总结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帮助我国煤炭企业掌握创新能力建设的科学规律和有效途径,引导企业纠正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偏差,破除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中的障碍,树立科学和理性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素养和创新习惯,建立以文化为指导的煤炭企业创新体系,从而提升煤炭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为建设我国创新型煤炭企业打下基础。

金阳[6](2017)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产业作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高风险、高回报率、市场前景广阔等发展特点。同时医疗器械、医药包装、物流配送作为医药产业的发展组成结构功能部分,构建了目前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医药产业成熟的标签,从地理空间形态的组织集聚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发达区域经济成长空间广阔,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地位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医药行业成为了发达地区保持领先,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战略选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地处长白山腹地,凭借得天独厚的长白山天然动植物药用资源优势,医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地区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产业区位可以看出,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部中朝边境,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对外窗口,也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这也为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区位条件优势,并逐步成为延边地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医药产业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地方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组成地位,主要以少数大型企业带动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以敖东集团、华康药业等为核心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雏形。从国内外研究实践可以看出,医药产业集群是地方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发达地区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拉近与发达地区产业水平的有效战略工具。本文对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集群的理论运用与研究内容,对于指导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探索,提升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指导作用。从民族学角度出发,民族地区医药产业是朝鲜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和民族情感;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医药产业及关联行业的协同发展对弘扬本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问题分析入手,研究和判断了限制医药产业成长集聚的制约因素,确立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未来方向。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该章是本论文的基础章节,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内容。同时,对所涉及的医药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和综述,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章,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该章是本论文的理论章节。首先通过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明确了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形态特点和发展内涵。在此之后,分别介绍了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从外部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得以集聚的诱因,并梳理了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对其提出的“钻石模型”予以综述。佩鲁的区域增长极理论,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增长极之间的构建关系。最后,提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内容,意在说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在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组成部分,为具有民族文化资源特色的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本章对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首先,介绍了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勾勒出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所依托的现实背景。运用实地考察法对延边州医药产业带的战略布局、医药企业园区布局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首先辩证分析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要素,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框架,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行业、企业战略、机会、政府六个因素形象的探讨了延边州医药产业现阶段发展中各个要素的发展作用关系与产业发展状态。然后重点对敦化市敖东医药园区进行了阶段性的走访调查,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和园区企业员工的针对性访谈,更加深入了解到园区企业管理动态、运行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发展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形态主要以少数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发展特点。最后,结合以上综合研究,分析出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了:一是生产要素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二是相关企业缺乏合作;三是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四是政策支撑环境有待改善;五是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明显。第四章,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在对现有国内外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理论进行总结的前提下,针对我国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定量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州入手,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建立了影响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SPSS软件的计算,分析了影响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延边州所属7个县市(除珲春市)综合评价指标的得分进行了排名,分别对各个城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具有不同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影响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根据因子分析中对主要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以及延边州民族地区产业的特殊性与现实条件,本文认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专业化分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政府等构成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力机制所需的影响因素。这七个因素在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动力机制的系统模型中互相作用,形成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动态网络的作用机制。第五章,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该章是本论文的结论章节,也是医药产业政策支撑的主要内容。在前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法,进一步对延边州医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探讨和研究,为延边州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战略决策的依据。通过对集群理论的综述、产业现状的分析与存在问题以及动力影响因素机制的构建等,进一步深化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郭榆[7](2017)在《以文化人的理论阐释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文化人是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风貌,它的价值在于能使人修养身心、崇德尚义、铸治灵魂,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价值观和缔造精神家园。文化永远是社会和人走向文明和智慧的逻辑起点,是提升人、造就人的最佳途径。新形势下,关注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文化人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理念、定位都不尽相同,其内容、载体和路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有真正洞烛了文化的内蕴、功能以及文化作用于人的方式、途径,才能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此,本文立足于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风尚,围绕以文化人的价值目标、内容与载体、实现路径展开研究。以文化人的价值目标是指文化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思想品德、政治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设想,它是以文化人的起点和归宿;以文化人的内容与载体回答了“用什么化”的问题,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来培育人,它决定了以文化人的性质和方向;以文化人的实现路径回答的是“怎么化”的问题,包括了原则、机理和途径,路径的选择决定了以文化人的结果与成效。全文从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阐述了以文化人的本质属性和功能,通过对以文化人内涵、品性、功能的理解和剖析,整理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研究视野,以构成全文的论述基础。本部分探究了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化人”方式的内在旨趣,揭示了以文化人的特性:导向性、人文性、审美性、潜隐性、愉悦性,并阐明了以文化人具有“促思、怡情、笃信、导行”等功能。第二部分论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和愿景,分析了文化在启迪人文智慧、培育人文情怀、塑造思想品格、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蕴藏的教育影响和教化功能。第三部分运用系统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以文化人的内容和承载形态进行构建,重点把握了以文化人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文化去化人,具体表现为文化的思想内容和文化的载体形态与群体形态。第四部分探析了以文化人的辩证原则、内在机理与主要途径,揭示了处理好以文化人过程中中与外、一与多、软与硬、雅与俗等辩证关系的重要性,探讨了以文化人的内在机理是以文濡化人、以文滋养人、以文感召人,提出了以文化人的主要途径是提升以文化人的主体意识、拓展以文化人的载体建设、优化以文化人的文化环境。

张婷婷[8](2017)在《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财务行为》文中认为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探析文化对微观企业决策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明晰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为投资者理解企业行为决策提供增量信息。进一步,明确高管特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对企业高管雇佣等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出发,研究了区域文化差异对上市公司行为决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公司高管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特征如何共同作用于企业决策,为利益相关者理解企业决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共分为八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引言,具体包括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创新之处,同时厘清了本文主要概念的定义;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分别从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两个方面回顾和梳理了文化及管理者特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评析;第三章是文化背景与理论分析,介绍了我国各地区文化背景及差异,同时对文化及管理者特质影响企业决策的理论进行总结;第四章至第七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分别检验了区域文化对企业商业信用、现金持有水平、创新效率及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了高管个人文化特征如何作用于区域文化并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第八章对文章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具体如下:(1)区域文化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使用情况具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地区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越高,境内上市公司要求获得的商业信用数量越多,即应付款项比例越高,相反,如果一个地区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越低,则境内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商业信用的数量越多;一个地区文化的恃强性越高,则境内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商业信用的水平越高。进一步,区分CEO文化特征后发现,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一致时,区域文化对企业商业信用的使用情况具有显着影响,而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产生冲突时,CEO个人的文化特征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更大,导致区域文化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不再显着。(2)区域文化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具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个地区的文化越倡导未来导向,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未来需要;同时一个地区的文化越强调集体主义,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进一步,区分CEO文化特征后发现,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一致时,区域文化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具有显着影响,而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产生冲突时,区域文化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不再显着。(3)区域文化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区域文化中的未来导向维度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我们探讨了企业高管个人的文化特征对区域文化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企业CEO的文化特征与企业所在地文化一致时,区域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显着影响。而当CEO身上承载的文化与公司所在区域文化不一致时,地区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再显着。(4)区域文化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地区文化的权利差距维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负相关;地区文化的绩效导向维度与境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负相关;地区文化的性别平等维度与境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正相关。进一步,区分CEO文化特征后发现,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一致时,区域文化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仍然具有显着影响,而当CEO个人文化特征与区域文化产生冲突时,区域文化特征对境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不再具有显着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首次实证检验了中国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高管个人文化特质与区域文化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企业决策;(2)本文丰富了非正式制度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文献,证实了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指出非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正式制度发挥作用;(3)本文拓展了高管个人特征对企业决策影响的文献,从文化的视角证实了高管个人特质对企业决策的重要作用。

斯琴毕力格[9](2015)在《民族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石,相对于普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可利用的资源条件,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企业独有的资源优势。依据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指向,企业管理文化从外到内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因此民族文化的渗透也主要表现在以上各层次的渗透。依据企业文化层次分类,对民族文化的渗透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企业文化更好地结合,推动民族企业现代发展中的民族文化汲取和利用。

刘重霄[10](2015)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必然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给跨国公司在华经营造成了巨大障碍和阻力。消除或降低这种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文化环境下进行跨文化整合。跨文化整合首先需要辨别和认识差异,明晰异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模仿性,进而利用差异中的有利因素,更好地进行异文化适应,为跨国公司创造价值。自Nahavandi&Malekzadeh将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中融合、同化、隔离和消亡四种整合模式引入到管理学领域以来,中外学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跨文化整合的模式,研究这些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但针对中国的文化环境,哪种模式更具有适宜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权威或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以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结合跨国公司的自身特征和中国的特殊文化环境,提出了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四种跨文化整合模式,作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基本范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环境,“关系”和以此形成的“关系资本”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中国特有文化元素,这一特有元素不但牵制着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还决定着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关系”的价值在于能够形成“关系资本”,为企业创造或增加价值。通过对中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异质性关系资本的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目前,异质性关系资本的建构要素散见于中外研究成果中,包括诸如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在华跨国公司在上述维度建构的关系资本利于其在华的经营和发展。在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除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文化势力、文化匹配及文化认同度外,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与消费者(顾客)的关系、与合作企业(竞争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员工间的关系、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关系也是影响企业跨文化整合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同时又是形成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重要维度。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关系资本建构的异质性维度在这几个因素上形成了交集,是否有利于上述维度关系资本的建构,便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跨文化整合模式的核心内容源于“移民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整合的目的之一便是关系资本的建构,因此,本研究以“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四种整合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在三大层次(外部、内部和系统)的六个关键影响因素(东道国(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中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提出了24个研究命题假设,并通过美国四家在相关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但在中国又采用了不同整合模式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IT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硬件)、谷歌中国(互联网)、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手机和无线通讯设备)、微软(中国)公司(计算机软件)作为案例分析的样本,检验不同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在三个层次的六个维度的关系资本状况。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研究又对五家在华跨国公司进行了补充性访谈研究,以便对命题假设、特别是在案例研究中没有得到检验或检验不成立的命题假设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基于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访谈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存在四种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2)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受到包括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跨国公司母公司等因素影响;(3)“关系”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元素,“关系资本”能够帮助在华跨国公司创造价值。“关系资本”的价值在于异质性,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维度体现为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方面。是否能在以上六个维度建构关系资本便成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4)融合模式、同化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隔离模式不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移植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建立关系资本,但在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两个方面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验证;(5)在华跨国公司在跨文化整合中,可以选择多种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关系资本建构;(6)跨国公司应该在“关系资本”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形成结构上寻求平衡,以保证通过“关系资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两点管理启示:(1)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2)在华跨国公司以构建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此外,本研究认为在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建构研究主体的地域因素和主体扩展两个方面还存在细化和深入研究的空间。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中嵌入了关系资本因素,形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的全新视角;借鉴了“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以此为基础搭建了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创立了四种整合模式、24个命题假设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研究,得到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二、论企业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企业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跨文化背景下质量管理研究 ——以迪特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及研究综述
        一、跨文化管理研究
        二、质量管理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一、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跨文化管理理论
        一、跨文化管理的概念
        二、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三、郝夫斯特的文化价值取向理论
        四、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五、强皮纳斯的文化框架理论
    第二节 质量管理理论
        一、质量管理发展三个阶段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第三章 迪特公司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母公司与迪特公司概况
        一、母公司概况
        二、迪特公司概况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国家/地域文化对企业文化影响
        三、迪特公司和母公司企业文化差异
    第三节 迪特公司质量管理问题的提出
        一、就迪特公司当前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对迪特公司高层进行访谈
        二、通过访谈结果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炼
第四章 对迪特公司质量管理改进的建议
    第一节 质量管理改进路线
        一、从质量体系有效性方面改进
        二、从提升员工质量意识方面改进
        三、从跨文化沟通方面改进
    第二节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一、建立有效的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二、提升员工质量意识
        三、加强跨文化沟通
第五章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推进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和制度保障
        一、组织机构保障
        二、会议制度保障
    第二节 工厂巡视
        一、审核准备
        二、审核实施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质量管理调查表
    附录 B:郝夫斯特文化价值取向维度指数表
致谢

(2)多元文化场域中的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是行政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1.1.3 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对行政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多元文化场域
        1.2.2 行政文化
        1.2.3 行政文化整合机制
    1.3 文献综述
        1.3.1 整合相关研究
        1.3.2 文化整合相关研究
        1.3.3 多元文化整合相关研究
        1.3.4 行政文化整合相关研究
        1.3.5 总体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理论逻辑
    2.1 多元文化场域的多维立体呈现
        2.1.1 时间维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交汇
        2.1.2 空间维度: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
        2.1.3 内容维度: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交织
        2.1.4 价值维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
        2.1.5 性质维度: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
        2.1.6 形式维度:线上文化与线下文化碰撞
    2.2 行政文化系统的多元属性并存
        2.2.1 历史继承性与实践创新性相统一
        2.2.2 纵向融合性与横向融合性相统一
        2.2.3 精英性与大众性相统一
        2.2.4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
        2.2.5 物质依附性与精神流传性相统一
    2.3 多元文化场域与行政文化系统的互构逻辑
        2.3.1 多元文化场域是行政文化多元属性生成的客观环境
        2.3.2 行政文化系统是多元文化特质要素的融合样态
        2.3.3 行政文化各成分的交锋是多元文化场域竞争的具体反映
        2.3.4 多元文化场域变换与行政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
    2.4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客观依据
        2.4.1 舆论形势:多元社会思潮泛滥挑战和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4.2 政治导向:多元文化场域的政治化趋势是行政文化整合的催化剂
        2.4.3 历史渊源:行政文化整合是应对多元文化冲突的主动选择
        2.4.4 理论支撑:行政文化自身具有对他文化的渗透、融合、同化功能
        2.4.5 现实要求:多元文化场域的激烈交锋构成了行政文化系统的多层次矛盾
第3章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现实逻辑
    3.1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3.1.1 主流文化确保行政文化前进方向
        3.1.2 优秀传统文化筑牢行政文化思想根基
        3.1.3 西方文化拓宽行政文化国际视野
        3.1.4 网络文化丰富行政文化表达方式
        3.1.5 精英文化提升行政文化发展层次
        3.1.6 大众文化增添行政文化现实意蕴
    3.2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西方文化霸权企图消解主流行政文化的主导地位
        3.2.2 落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阻碍行政文化转型与升级
        3.2.3 网络文化低俗致瘾削弱行政文化传播力与被认同
        3.2.4 精英文化品质下滑降低行政文化的思想深度
        3.2.5 大众文化混乱异化加深行政文化的世俗观念
        3.2.6 青年亚文化流行狂欢侵蚀行政文化的人格素养
    3.3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实质困境
        3.3.1 传承与转换的整合困境
        3.3.2 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整合困境
        3.3.3 现实与理想的整合困境
        3.3.4 人与机器的整合困境
        3.3.5 人的主体性的整合困境
        3.3.6 精神厚重与表达轻浮的整合困境
第4章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的目标模式、指导原则与方案设计
    4.1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的目标模式
        4.1.1 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对行政文化系统自身的目标预期
        4.1.2 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对行政文化生态系统的目标预期
    4.2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的指导原则
        4.2.1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的一般原则
        4.2.2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的特殊原则
    4.3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的方案设计
        4.3.1 探索期:“思想点”的准备
        4.3.2 碰撞期:“障碍点”的排除
        4.3.3 磨合期:“中立点”的寻求
        4.3.4 拓创期:“基因点”的交合
        4.3.5 全过程:“风险点”的规避
第5章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的基本框架
    5.1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认知转变机制
        5.1.1 各美其美:文化认同
        5.1.2 美人之美:文化尊重
        5.1.3 美美与共:文化宽容
        5.1.4 天下大同:文明进步
    5.2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矫治优化机制
        5.2.1 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合理转换
        5.2.2 西方文化的积极引进与智慧识别
        5.2.3 精英文化的凤凰涅磐与自我新生
        5.2.4 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与返璞归真
        5.2.5 网络文化的引导匡正与健康回归
        5.2.6 青年亚文化的有效疏导与科学治理
    5.3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沟通对话机制
        5.3.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序对接
        5.3.2 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正义交流
        5.3.3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雅俗共进
        5.3.4 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融互鉴
        5.3.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价值融合
        5.3.6 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
    5.4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功能协调机制
        5.4.1 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引与传统文化固本培元相结合
        5.4.2 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与西方文化开放创新相结合
        5.4.3 精英文化批判教化与大众文化活跃写实相结合
        5.4.4 主流文化凝聚引导与网络文化认同补阙相结合
        5.4.5 科学文化技术理性与人文文化人本关怀相结合
        5.4.6 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与青年亚文化批判个性相结合
    5.5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结构重建机制
        5.5.1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精神文化的整合
        5.5.2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制度文化的整合
        5.5.3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行为文化的整合
    5.6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价值重塑机制
        5.6.1 人是多元文化场域的核心和主体要素
        5.6.2 人民是多元文化场域的根本价值指向
        5.6.3 多元文化场域中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价值体系构建
    5.7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风险规避机制
        5.7.1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潜在风险
        5.7.2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的风险规避
第6章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的实践路径
    6.1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的实践策略
        6.1.1 紧跟行政体制改革的时代步伐
        6.1.2 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
        6.1.3 密切关注与调适技术伦理的新问题
        6.1.4 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心理支撑
    6.2 多元文化场域中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的实践措施
        6.2.1 强化主流行政文化的导向作用
        6.2.2 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2.3 建构渐进平衡发展的运行方式
        6.2.4 贯彻行政公共理性的根本目标
        6.2.5 营造文化传播自律的优质环境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家族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中国家族企业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企业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例分析与理论分析结合
        1.4.3 案例研究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研究思路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家族企业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家族企业概念的界定
        2.1.2 我国企业家族化程度
    2.2 企业文化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2.2.1 企业文化的概念
        2.2.2 企业文化基本理论概览
        2.2.3 企业文化的功能
        2.2.4 丹尼森企业文化模型
    2.3 企业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
        2.3.1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2.3.2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2.3.3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
        2.3.4 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
第3章 企业文化与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3.1 企业文化与家族企业战略的匹配
    3.2 企业文化与家族企业管理的适应性
    3.3 企业文化与家族企业制度的融合度
    3.4 企业文化与家族企业员工行为的一致性
    本章小结
第4章 奥康集团企业文化案例分析
    4.1 奥康企业状况
    4.2 基于丹尼森文化模型的奥康企业文化分析
        4.2.1 奥康企业文化中的使命
        4.2.2 奥康企业文化中的适应性
        4.2.3 奥康企业文化中的参与性
        4.2.4 奥康企业文化中的一致性
    4.3 奥康企业的文化发展分析
        4.3.1 奥康企业文化阶段性模型分析
        4.3.2 奥康企业文化发展分析总结
    4.4 奥康企业文化塑造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启示
第5章 塑造企业文化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5.1 建设与国家主流文化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5.2 提炼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5.2.1 企业家精神
        5.2.2 企业家精神的概括和提炼
    5.3 完善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5.4 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5.4.1 精准定位、创企业动力之源
        5.4.2 加强领导,率先垂范
        5.4.3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5.5 坚持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预期创新
        1.3.1 研究目的
        1.3.2 本文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2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概述
    2.1 文化与创新文化
        2.1.1 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1.2 文化的基本构成
        2.1.3 创新与创新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2 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文化
        2.2.1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2.2 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3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2.3.1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3.2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与国外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区别和联系
3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3.1 创新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
        3.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理论
    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思想
        3.2.1 毛泽东创新文化思想
        3.2.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创新文化思想
        3.2.3 十八大以来创新文化思想
4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4.2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不足
        4.2.2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缺陷
        4.2.3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组织设施建设薄弱
    4.3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4.3.1 生产安全问题和安全文化建设冲击创新文化建设
        4.3.2 能源结构调整从思想上进一步淡化了创新文化氛围
        4.3.3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的自身特点限制了创新文化的发展
        4.3.4 煤炭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5.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煤炭企业领导群体的创新文化觉悟与素质
        5.1.1 提高煤炭企业者群体的创新文化觉悟
        5.1.2 增强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
    5.2 制定全面科学的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规划
        5.2.1 遵循煤炭企业创新和企业文化发展规律
        5.2.2 全面构建煤炭企业的创新文化系统
        5.2.3 大力弘扬煤炭企业创新文化价值观
    5.3 改善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与文化环境
        5.3.1 完善煤炭企业鼓励创新实践的制度机制
        5.3.2 营造煤炭企业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选题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现实依据
        1.3.3 政策依据
    1.4 医药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1.4.1 医药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1.4.2 民族地区医药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1.4.3 民族医药产业与民族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1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2.1.1 马歇尔产业区的概念及理论
        2.1.2 产业聚集的诱因
        2.1.3 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关系
    2.2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
        2.2.1 波特产业集群理论的内容
        2.2.2 波特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钻石模型
        2.2.3 钻石模型的缺陷与发展
    2.3 区域增长极理论
        2.3.1 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内容
        2.3.2 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基础
        2.3.3 产业集群与区域增长极的构建关系
    2.4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2.4.1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
        2.4.2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相关文献研究
第三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3.1.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
        3.1.2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1.3 延边州医药产业空间布局
    3.2 基于钻石体系的延边州医药产业要素分析
        3.2.1 四个关键要素
        3.2.2 两个辅助因素
    3.3 敦化敖东医药产业园案例分析
        3.3.1 调研对象及方案设计
        3.3.2 敦化敖东医药园区产业集聚形成因素分析
    3.4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3.4.1 生产要素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4.2 相关企业缺乏合作
        3.4.3 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3.4.4 政策支撑环境有待改善
        3.4.5 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明显
第四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
    4.1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4.1.2 指标选择
        4.1.3 数据分析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关联作用
        4.2.1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关联
        4.2.2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作用
    4.3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3.1 基础影响因素
        4.3.2 核心影响因素
        4.3.3 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作用解析
第五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5.1 基于SWOT分析的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战略
        5.1.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SWOT分析
        5.1.2 构建延边州医药产业SWOT矩阵
        5.1.3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5.2 生产要素的投入配置
        5.2.1 医药产业资本投入策略
        5.2.2 医药产业人才体系建设策略
        5.2.3 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策略
    5.3 相关及支持行业(产业链)的协作发展
        5.3.1 促进园区间医药企业协同发展
        5.3.2 构建朝医药产业化的企业资源共享机制
    5.4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实施
        5.4.1 医药企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最优选择
        5.4.2 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对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5.5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5.5.1 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5.5.2 建立延边州医药行业协会发展制度
        5.5.3 推进医药产业政策落地
        5.5.4 加大政府科研配套资金引导力度
        5.5.5 以信息化、智能化带动医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进程
        5.5.6 完善医药产业依法监管力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7)以文化人的理论阐释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0.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0.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0.4.1 研究难点
        0.4.2 创新之处
第1章 以文化人的本质特性和功能
    1.1 以文化人的内涵
        1.1.1 文化的基本内涵
        1.1.2 “化人”的内在旨趣
    1.2 以文化人的品性
        1.2.1 导向性
        1.2.2 人文性
        1.2.3 审美性
        1.2.4 潜隐性
        1.2.5 愉悦性
    1.3 以文化人的功能
        1.3.1 以文促思
        1.3.2 以文怡情
        1.3.3 以文笃信
        1.3.4 以文导行
第2章 以文化人的目标和愿景
    2.1 启迪人文智慧
        2.1.1 涵养丰厚的文化知识
        2.1.2 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2.1.3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2 培育人文情怀
        2.2.1 生命情怀
        2.2.2 爱国情怀
        2.2.3 理想情怀
        2.2.4 责任情怀
    2.3 塑造思想品格
        2.3.1 恪守诚信友善
        2.3.2 锻造求真精神
        2.3.3 崇尚公平正义
    2.4 涵养文化自信
        2.4.1 提高文化认知
        2.4.2 增进心理共鸣
        2.4.3 付诸实际行动
第3章 以文化人的内容和承载形态
    3.1 以文化人的思想内容
        3.1.1 以文化人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3.1.2 以文化人的血脉是中华优秀文化
        3.1.3 以文化人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4 以文化人的借鉴是有益的外来文化
    3.2 以文化人的载体形态
        3.2.1 出版文化
        3.2.2 广播影视文化
        3.2.3 书画、戏剧歌舞及文物艺术品文化
        3.2.4 网络文化
        3.2.5 动漫文化
    3.3 以文化人的群体形态
        3.3.1 家庭文化
        3.3.2 校园文化
        3.3.3 社区文化
        3.3.4 企业文化
        3.3.5 村镇文化
        3.3.6 军营文化
第4章 以文化人的原则、机理与途径
    4.1 以文化人的辩证原则
        4.1.1 以文化人的中与外
        4.1.2 以文化人的一与多
        4.1.3 以文化人的软与硬
        4.1.4 以文化人的雅与俗
    4.2 以文化人的内在机理
        4.2.1 以文濡化人
        4.2.2 以文滋养人
        4.2.3 以文感召人
    4.3 以文化人的主要途径
        4.3.1 提升以文化人的主体意识
        4.3.2 拓展以文化人的载体建设
        4.3.3 优化以文化人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8)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财务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相关概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1 国家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1.2 企业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1.3 管理者特质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家层面文化对企业行为影响
        2.2.2 公司层面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2.3 文化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其他研究
        2.2.4 管理者特质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3 文献总结和述评
        2.3.1 文献总结
        2.3.2 文献述评
第3章 文化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3.1.1 地理环境因素
        3.1.2 人口因素
        3.1.3 宗教因素
        3.1.4 语言因素
        3.1.5.经济发展因素
        3.1.6 小结
    3.2 理论分析
        3.2.1 文化对企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3.2.2 管理者个人特质对企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3.2.3 小结
第4章 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商业信用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
        4.3.3 研究模型
        4.3.4 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区域文化与商业信用
        4.4.2 公司高管个人文化特征对区域文化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影响
        4.4.3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现金持有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
        5.3.3 研究模型
        5.3.4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区域文化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
        5.4.2 高管个人文化特征对区域文化和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关系的影响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创新效率
    6.1 问题的提出
    6.2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制度背景
        6.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
        6.3.3 研究模型
        6.3.4 描述性统计
    6.4 回归结果及说明
        6.4.1 区域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6.4.2 管理者文化特质对区域文化与企业创新效率关系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社会责任
    7.1 问题的提出
    7.2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制度背景
        7.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2 变量定义
        7.3.3 研究模型
        7.3.4 描述性统计
    7.4 实证结果
        7.4.1 区域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
        7.4.2 管理者特征对区域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关系的影响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民族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民族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渗透
二、民族企业行为文化中民族文化的渗透
三、民族企业制度文化中民族文化的渗透
四、民族企业精神文化中民族文化的渗透
结束语

(10)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跨国公司
        1.3.2 跨文化整合模式
        1.3.3 关系资本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篇章结构
    1.7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跨文化冲突和管理研究
        2.1.1 跨文化维度研究
        2.1.2 跨文化商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2.1.3 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
        2.1.4 跨文化冲突与管理研究小结
    2.2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
        2.2.1 跨文化整合的内涵
        2.2.2 跨文化整合理论与模式
        2.2.3 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2.2.4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小结
    2.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2.3.1 移民文化适应的概念界定
        2.3.2 移民文化适应研究的阶段
        2.3.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与模型
        2.3.4 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2.3.5 移民文化适应的归因与影响因素
        2.3.6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小结
    2.4 “关系资本”理论
        2.4.1 关系研究
        2.4.2 社会资本
        2.4.3 社会资本与关系及关系资本的关联
        2.4.4 关系资本研究
        2.4.5“关系资本”理论研究小结
    2.5 本章总结
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机理
    3.1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
        3.1.1 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特征
        3.1.2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表现
    3.2 基于关系资本建构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外部性因素:政府关系、消费者(顾客)关系、合作者(竞争者)关系
        3.2.2 内部性因素:内部员工关系、企业与员工关系
        3.2.3 系统性因素:母、子公司关系
    3.3 跨文化整合模式对关系资本建构的影响分析
        3.3.1 融合模式
        3.3.2 隔离模式
        3.3.3 同化模式
        3.3.4 移植模式
    3.4 本章总结
4 研究过程分析
    4.1 理论抽样
        4.1.1 抽样原则
        4.1.2 抽样企业
    4.2 数据收集
        4.2.1 案例问题与访谈提纲设计
        4.2.2 数据收集程序
        4.2.3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3 本章总结
5 案例研究:命题假设检验
    5.1 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5.2 IT行业分析
    5.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资本状况案例研究
        5.3.1 融合模式——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5.3.2 隔离模式——谷歌中国案例分析
        5.3.3 同化模式——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5.3.4 移植模式——微软(中国)公司案例分析
    5.4 案例检验及分析
    5.5 本章总结
6 访谈研究:命题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6.1 访谈检验与分析
        6.1.1 访谈的基本状况
        6.1.2 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6.1.3 没有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6.2 访谈对研究结果的修正与分析
        6.2.1 研究结果的修正
        6.2.2 修正原因分析
    6.3 命题假设不成立原因分析
    6.4 本章总结
7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和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2.1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7.2.2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7.3 研究展望
        7.3.1 跨文化整合的地域因素
        7.3.2 研究主体的扩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企业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文化背景下质量管理研究 ——以迪特公司为例[D]. 曹耀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多元文化场域中的行政文化整合机制研究[D]. 欧叶荣. 湘潭大学, 2020(12)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家族企业发展研究[D]. 杨志甫.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5]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研究[D]. 刘晨.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 金阳. 延边大学, 2017(12)
  • [7]以文化人的理论阐释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 郭榆. 武汉大学, 2017(06)
  • [8]区域文化、管理者特质与企业财务行为[D]. 张婷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9]民族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渗透研究[J]. 斯琴毕力格. 贵州民族研究, 2015(10)
  • [10]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D]. 刘重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论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