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安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机场安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媛[1](2021)在《M市航空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冬[2](2021)在《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校建设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的背景下,针对老校区中的旧建筑及其环境的再利用成为建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建成至今已有六十余年,保留有建校前留存的营房以及其他旧建筑。然而,整体校园面临空间布局单一、场所记忆流失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度的改扩建以满足使用需求。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研究、相关案例分析与太平园校区现状调研为基础,提出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案,并总结设计经验。首先,通过对当下老校区改扩建现状、规划与建筑再利用相关文献、校园改扩建发展历程以及老校区旧建筑价值认知等研究背景的阐述,明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次,以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相关的理论为基础,以价值认知与建筑现象学为依据,建构了包含空间布局、场所重塑以及技术支持三个主要方面的改扩建设计策略框架。此外,选取以老校区中旧建筑及其环境的、再利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与设计经验的总结。同时,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历史沿革、现状建筑与环境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明确改扩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改扩建设计目标与指导思想。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设计策略包含外部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布局、空间形式表达以及相关技术支撑四大方面,设计内容从外部空间的整合、旧建筑空间的整合、航空限高下新建筑设计、环境场所重塑以及相关技术运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总结老校区旧建筑及其环境再利用的设计经验以期为相似案例提供参考,并进行反思与展望。

黄天祥[3](2021)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及实践》文中认为从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出发,以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为目标,结合自身优势,从校内校外两个方向的措施相互配合,立足自身特点,以岗位能力和行业标准为导向,全面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陈素芳[4](2020)在《基于郑州航空港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自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成立以来,该试验区成为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河南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郑州航空港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各类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对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分析了郑州航空港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究了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据航空港建设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建议。

孙远航[5](2020)在《Z市航空港区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1973年以来,国家及各部委先后颁布了三千余项环境政策(不包括各省市区的环境政策),用以全面推进环境治理,提高我国环境质量。近年来,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经济发展指标共同成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十三五”规划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坚持环境优先原则,出台严苛的环境保护机制。“十八大”之后,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公共热点,针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新的指导理念和措施,以指导环境政策执行工作的推进。2013年初,国家批准了Z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航空港区发展从此走上了快车道。得益于区位及政策优势,航空港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作为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副产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受制于政府内部统分结合为主要形式的管制型环境治理,越来越不能适应环境问题的挑战。环境政策的制定、出台、实施常与预期效果出现偏差,投入大量成本之后却未能实现既定目标。这迫使我们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来反思过往经验与教训,探究如何将环境污染问题从单一、封闭的视角中解放出来,以全面、协同的眼光看待问题。鉴于Z市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在全省行政管理中具有其特殊性,对其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相关环保政策的执行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该地区环境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也能为其他地区环境治理提供案例借鉴,推动治理模式在理论界的丰富与创新。就目前环境政策的具体落实来说,已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同时还应从社会领域寻求解决之法,从引导的角度出发,依靠人民智慧的结晶,寻找治理良策。政府加强科学指导与监督,引领企业与个人自发参与到环境政策实施中去,推动政府现代化治理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回应性,从而探寻理论指导实践的现代化环境治理路径。

朱世欣[6](2016)在《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 ——基于公务员群体视角》文中认为互联网带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带给公共管理运动新的变化因子。从互联网影响产生以来,人们都在探讨互联网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影响。多年来,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有多重层面的解读。为了清晰地看到互联网对中国公共政策产生的真实影响,论文以访谈法为基本研究方法,走进政府系统,走近各个层级的政府公务员,观察、交流他们对不同问题的看法,试图深入理清互联网影响下政策系统运行新机理。在论文的写作中,按照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设计了论述框架,以多源流分析等理论为基本工具,详细分析中国公共政策议题提出、方案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终结等不同阶段,互联网对政策各种要素产生地影响,再集中探讨互联网影响下各要素汇集后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论文最主要的变量是政策的主体——政府系统的公务员群体。在整个论文的论述中,都贯穿了三个政策案例,一个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政策案例,一个是河南省平坟案例,一个是郑州市治理雾霾案例。通过三个案例的具体剖析,试图理清网络对公众参与公共政策造成的实际影响。在具体论述中,论文试图把分析细化到不同的政策过程,通过不同政策阶段公务员、公众群体的不同行为选择来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实际作用。在政策问题建构阶段,虽然互联网的普及对于政策问题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政府系统,依然按照传统官僚制的特点在运行,公务员群体保持了对互联网上政策议题的敏锐性,但如果没有上级压力,不愿意把它作为政策议题的必要材料。在政策问题制定阶段,互联网对政府系统影响巨大。通过互联网,公务员们接触到公众的多元化利益及其表达,通过互联网学习提升自己的政策制定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政策制定其内在运作机理依然没有多大变化,互联网因素必须要迎合官僚系统自身的运作机理,才能真正起作用。不同层级政府对网络参与的接纳程度是不同的,级别越高,政策越宏观,对网络参与的态度越消极,县一级是最积极利用公众网络参与的政府层级。在县一级,政府系统更喜欢吸纳网络参与,以获得更完善的政策方案,并在执行中得到民众的配合。在政策问题执行阶段,互联网已经体现出政府系统的监督作用。但为了避免带来麻烦,政府系统及其公务员会有意识避免政策执行的公开化。在政策评估和终结阶段,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系统,带来多元评估主体,对于公共政策的终结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关于互联网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学者们以前有过很多论述。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对于公共政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公务员群体的研究,从一个新的维度重新审视当前互联网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论文通过三年多的访谈,得到了大量素材,可以看到互联网对政策系统中公务员群体的影响。此外,在访谈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当前多种政策实例的分析,提炼出三种不同类型来区分不同的网络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类型,分别是动员型、博弈型和压力型。

陈卓[7](2015)在《民航安检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航安检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关系着国家的声誉与安全,同时也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高等院校作为民航安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民航安检工作的实际要求,合理设计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的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民航安检人员。

张山[8](2015)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高途径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小学体育体制的改革,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部分,重点培养学生到岗后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体育管理、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及竞赛工作,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这要求体育院校应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各专业俱乐部、运动竞赛平台以及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各专业俱乐部、运动竞赛平台的运作模式和教学技能大赛活动特点,找出与学生间的联系,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途径,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做出以下结论:1.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途径包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实训平台、实施丰富的实训活动及开展教学技能系列竞赛活动。2.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实训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实施丰富的实训活动能有效提高竞赛组织能力和运动训练能力;开展教学技能系列竞赛活动能有效提高同学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3.专项俱乐部、运动竞赛平台和组织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既丰富了课内外各种活动,又能让学生们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4.学生综合活动实训平台能丰富学生在校园文化,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同时,能更好的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专业能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力。能有效的应对其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不断变化性及增强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卢竹[9](2015)在《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航空港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培养质量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就业岗位调研与需求分析,明确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出航空港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参照民航运输行业标准,完成课程体系架构。由于重视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展,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刘俊平[10](2014)在《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清末即开始出现航空事业,但一直到北洋政府时期,空军发展仍十分迟滞。国民政府建政以后也致力于发展空军,1931年到1937年是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黄金”时期。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已建有正式的航空工厂和航空学校,并相应改善了一些空军基础设施,空军部队经扩充后也初具规模,不仅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也对以后的空军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国民政府建设空军的重要分水岭。其时,世界各国早已将国防的方向纷纷从海上转移到空中,以加强空军国防力量。日本在对华侵略态势下,已形成明显的空军优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空军轰炸东北锦州,揭开了日机轰炸中国重要城市的历史。四个月后,“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日机肆虐上海,而中国空军毫无办法。中国人此时才对空中战争有了相当的印象和认识,开始发出“航空救国”的呼声。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开始募集航空捐款,并制定空军建设计划与空军对日作战计划。根据既定方针,国民政府主要从空军军备和空军人才两个方面来着手空军建设。在空军军备上,国民政府首要任务是发展航空工业。在资金和技术短缺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实行自行建造和中外合资相结合的办厂方式,引进美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生产、管理技术,并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对已有的航空工厂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当时中国整体工业基础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并不能实现飞机批量生产,而且大多航空工厂只能仿造、修理和装配飞机,因此中国空军使用的飞机主要还是购自海外。“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扩建空军基础设施,1934年后机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不仅追求机场的数量,同时也注重它的实战功能;空军气象和通信设施在抗战前也初步建立。但空军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是非常薄弱,很多场站设备不健全,地勤指挥和通信能力也存在严重问题。此外,国民政府还积极扩充空军,不仅积极整合地方空军资源,还努力购置飞机装备,空军部队的编制不断扩大。在完成对广东空军的收编后,国民政府的空军力量日趋统一,空军部队初具规模。不过,由于中日空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国民政府不得不把防空建设作为急务来抓,通过组建地面防空部队,实施防空演习和举办防空展览等方式,来增强防空能力。在空军人才建设上,国民政府十分注重空军的精神和技术教育,主要依托国内空军学校来培养空军人才。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是当时中国空军人才的摇篮,它有严格的选拔、考核机制和良好的培养环境。学员分别由美国和意大利顾问团成员来培训、管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实施不同的训练,接受空军信念教育和思想控制相结合的精神教育方式。空军学员的训练时间通常是一到两年,其培养成本十分高昂。防空学校是国民政府培养防空人才的一所学校,它组建于1934年,其在师资力量和管理上不如航校,学员的出路也十分困难。此外,国民政府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航空相关人才,抗战前派往留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意大利,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在国内航空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总的说来,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空军在抗日战场上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振奋了抗日精神。但与此同时,空军在抗战中也暴露出其在战略战术、基础设施、飞行员训练及军制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并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空军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2)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因素作用下高校建设呈持续增长态势
        1.1.2 老校区优势与劣势并存
        1.1.3 老校区中旧建筑改扩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4 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的改扩建需求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界定
        1.2.1 高校老校区
        1.2.2 旧建筑与新建筑
        1.2.3 校园环境
        1.2.4 改扩建与再利用
        1.2.5 研究内容的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校园规划与设计相关文献综述
        1.3.2 建筑再利用相关文献综述
        1.3.3 我国近代校园改扩建发展历程
        1.3.4 老校区旧建筑及其环境的价值认知
    1.4 研究意义、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理论研究与策略体系建构
    2.1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理论依据
        2.1.1 可持续的发展观
        2.1.2 有机更新理论——循序渐进的小规模更新
        2.1.3 共生理论——新旧元素共生
        2.1.4 强调文化性与场所性的设计理论
    2.2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体系建构
        2.2.1 设计策略体系建构的原则
        2.2.2 设计策略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2.2.3 设计策略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建筑现象学
        2.2.4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体系建构
    2.3 本章小节
3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相关案例研究
    3.1 四川藏语佛学院改扩建
        3.1.1 藏语佛学院的空间布局
        3.1.2 藏语佛学院的形式表达
        3.1.3 藏语佛学院的技术支持
    3.2 宾夕法尼亚大学休梅克绿地改造
        3.2.1 休梅克绿地的空间布局
        3.2.2 休梅克绿地的形式表达
        3.2.3 休梅克绿地的技术支持
    3.3 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化雨书斋改造
        3.3.1 化雨书斋的空间布局
        3.3.2 化雨书斋的形式表达
        3.3.3 化雨书斋的技术支持
    3.4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馆改造
        3.4.1 人类系馆的空间布局
        3.4.2 人类系馆的形式表达
        3.4.3 人类系馆的技术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太平园校区旧建筑及其环境调研分析
    4.1 太平园校区整体分析
        4.1.1 校区区域位置
        4.1.2 校区发展历史
        4.1.3 校园整体形态
    4.2 太平园校区现状环境调查分析
        4.2.1 校园周边环境现状
        4.2.2 校园整体空间秩序分析
        4.2.3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
    4.3 太平园校区旧建筑调查分析
        4.3.1 现状建筑平面特征
        4.3.2 现状建筑立面特征
        4.3.3 现状建筑结构特征
        4.3.4 现状建筑功能用房指标分析
    4.4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4.4.1 校园外部空间缺乏系统性布局
        4.4.2 建筑空间布局单一
        4.4.3 场所记忆的流失
        4.4.4 规划条件的限制
    4.5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目标
        4.5.1 空间优化,寻求新旧整合
        4.5.2 场所重塑,再现场地记忆
    4.6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指导思想
        4.6.1 选择较小的建设规模
        4.6.2 最大化利用旧建筑及其环境
        4.6.3 适度开发地下空间
    4.7 本章小结
5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研究
    5.1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外部空间布局策略
        5.1.1 梳理新旧空间秩序
        5.1.2 融合新旧文脉肌理
        5.1.3 延续原有场地特征要素
    5.2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建筑空间布局策略
        5.2.1 织补建筑外部空间
        5.2.2 重组建筑内部空间
        5.2.3 整合新旧建筑空间
    5.3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空间形式表达策略
        5.3.1 协调新旧形式关系
        5.3.2 延续建筑界面特征
        5.3.3 场景再现与场所暗示
    5.4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技术支持策略
        5.4.1 结构与材料技术
        5.4.2 生态与节能技术
    5.5 本章小节
6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研究
    6.1 太平园校区外部空间整合设计
        6.1.1 空间构架的调整
        6.1.2 交通流线的更新
        6.1.3 节点空间的优化
    6.2 太平园校区空间形式表达设计
        6.2.1 原有树木利用下的氛围塑造
        6.2.2 景观小品营造下的场所暗示
        6.2.3 色彩与构图要素的延续
        6.2.4 材质肌理的延续
        6.2.5 新旧尺度的协调与统一
    6.3 太平园校区旧建筑空间整合设计
        6.3.1 场地空间的围合修补
        6.3.2 平面组织与空间重塑
        6.3.3 建筑卫生服务空间改造
        6.3.4 室内外过渡空间的优化
    6.4 太平园校区新建建筑空间设计——以新建食堂为例
        6.4.1 设计目标的建立
        6.4.2 场地流线更新与肌理融合
        6.4.3 功能复合下的平面空间设计
        6.4.4 航空限高下的竖向空间设计
    6.5 太平园校区改扩建的技术选择
        6.5.1 建筑原有结构的加固
        6.5.2 建筑新结构体系的引入
        6.5.3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改善
        6.5.4 外部空间改造相关技术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归纳与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附录
    附录 Ⅰ:2001 年太平园校区地形图
    附录 Ⅱ:太平园校区现状建筑调研情况汇总表
    附录 Ⅲ:太平园校区现状环境调研情况汇总表
    附录 Ⅳ:本文改扩建设计方案相关图纸

(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紧迫性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急切需要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需要。
        2.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补足的需要。
    (三)岗位对人才技术技能水平要求的需要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一)校内措施
        1.方案引领、行企标准为标杆,完善培养过程。
        2.职业技能鉴定,助推职业能力提升。
        3.技能竞赛促提高。
        4.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5.师资配置优化。
    (二)校外保障
        1.发挥地方经济优势,助推实践基地建设。
        2.工学结合开展实战性岗位实践教学活动。
        3.顶岗实习基地遍布全国各地,有效夯实专业能力。
三、结语

(4)基于郑州航空港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支撑郑州航空港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意识
    2.2 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
    2.3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3 基于郑州航空港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
    3.2 明确专业定位与专业规划,构建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3.3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5)Z市航空港区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文献研究法
        (二)研究思路
    四、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核心概念
        (二)基础理论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
        (三)可能不足
第二章 港区环境政策执行现状
    一、港区发展及环境现状
    二、港区环保部门体制架构
    三、港区环境政策执行及财政投入情况
    四、港区环境政策实践举措
        (一)政策执行主体创新实践
        (二)政策普法宣传创新实践
        (三)复查整改落实创新实践
第三章 环境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
    一、政策执行主体存在问题
        (一)行政单位关系不对等
        (二)基层人员存在消极情绪
    二、资源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投入不足
        (二)行政效率不高
    三、政策机制中存在问题
        (一)协作机制建设缓慢
        (二)有效监管机制不健全
    四、社会渠道参与不足
        (一)第三方参与存在漏洞
        (二)社会发声无反馈
第四章 环境政策执行问题根源分析
    一、政策执行主体间存在摩擦
        (一)简政放权不到位
        (二)人员结构参差不齐
        (三)人员进出机制欠佳
    二、资源保障建设不足
        (一)缺乏长效协作建设投入
        (二)量化考核制约预算投入
        (三)应急保障措施欠缺
    三、政策机制存在片面性
        (一)考评机制双面性作用明显
        (二)普法机制仍需健全
    四、社会参与不充分
        (一)环保意识觉醒仍在起步阶段
        (二)公众参与渠道狭窄
        (三)公众参与意愿不足
第五章 Z市航空港区环境政策执行优化策略
    一、优化部门组织架构
        (一)提升政策执行主体领导力和执行力
        (二)优化人才结构体系
        (三)加强行政部门间协作
        (四)丰富政策执行技术手段
    二、有效落实资源保障
        (一)强化政策资源投入
        (二)确保财政资源投入
        (三)加大创新技术及宣传投入
    三、开展多维度机制建设
        (一)建立试点机制
        (二)完善效量兼顾考核机制
        (三)加强政治激励机制
    四、引导社会资源参与
        (一)强化环保意识引导
        (二)完善合理参与途径
        (三)树立公众参与信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 ——基于公务员群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起源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的起源
    1.2 相关概念说明
        1.2.1 公共政策
        1.2.2 公众参与
        1.2.3 互联网平台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互联网与民主政治的研究
        1.3.2 关于互联网与公共政策的研究
    1.4 论文研究目标:互联网影响下公众如何影响公共政策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路径与基本数据
2.研究理论基础介绍
    2.1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2.2 公共参与理论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政策问题建构阶段
    3.1 互联网平台与问题流
        3.1.1 传统政策环境问题流要素分析
        3.1.2 互联网平台对问题流影响分析
    3.2 互联网平台与政策流
        3.2.1 传统政策环境政策流要素分析
        3.2.2 互联网平台对政策流影响分析
    3.3 互联网平台与政治流
        3.3.1 传统政策环境政治流要素分析
        3.3.2 互联网平台对政治流影响分析
    3.4 政策之窗的开启
        3.4.1 政策企业家来源多样
        3.4.2 政治溪流的流量扩大
        3.4.3 三个溪流更易汇聚
    3.5 案例分析:
4.政策制定阶段
    4.1 政策制定中的互联网环境
        4.1.1 传统的政策制定环境
        4.1.2 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4.2 政策制定中的各方参与者
        4.2.1 政策制定者
        4.2.2 专家与代表
        4.2.3 机构力量
        4.2.4 普通公众
    4.3 网络公众参与的政策制定类型分析
        4.3.1 网络参与和政策类型分析
        4.3.2网络参与效果分析
    4.4 案例分析
5.政策执行阶段
    5.1 网络技术改造政策执行要素
        5.1.1 政策执行主体的变革
        5.1.2 政策执行质量的变化
        5.1.3 政策主体与目标群体的互动
    5.2 网络监督改变政策执行环境
        5.2.1 网络监督避免政策失效
        5.2.2 网络与公众监督
        5.2.3 强化规范避免监督失范
    5.3 网络问责保障政策执行效果
        5.3.1 政策执行需要网络问责助推保障
        5.3.2 政策执行需要网络问责全程参与
        5.3.3 政策执行需要两种问责制协调发展
    5.4 案例分析
6.公共政策评估与终结
    6.1 网络公众参影响着政策评估
        6.1.1 传统政策评估的不足
        6.1.2 网络与政策评估新发展
    6.2 网络公众参与影响政策终结
        6.2.1 政策终结
        6.2.2 政策终结的触发机制
        6.2.3 网络影响政策终结
    6.3 案例分析
7.结语:互联网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出路
    7.1 互联网已经构筑起公众参与新平台
    7.2 执政者必须正视公众参与的新要求
    7.3 网络公众参与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译着
    着作
    论文
    电子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对象情况表1(公务员)
    附录2 :结构式访谈大纲
    附录3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决策过程
致谢

(7)民航安检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航安检课程基本架构
    (一) 培养目标
    (二) 培养要求
        1. 思想素质。
        2. 文化素质。
        3. 能力素质。
        4. 身体心理素质。
二、课程设置方案
三、民航安检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
    (一)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二) 丰富实践教学体系
    (三) 完善实践教学制度
    (四) 严格实践考核制度

(8)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高途径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概述
    2.2 国内研究概述
        2.2.1 综合能力概念的研究现状
        2.2.2 体育教育专业综合能力及培养途径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分析
        4.1.1 教学能力
        4.1.2 运动训练能力
        4.1.3 科学研究能力
        4.1.4 竞赛组织能力
        4.1.5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4.1.6 其它主要能力
    4.2 构建以竞赛服务为核心的学生活动综合实训平台
        4.2.1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实训平台
        4.2.2 实施丰富的实训活动
        4.2.3 开展教学技能系列竞赛活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9)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航空港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二、确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 一) 人才培养目标
    ( 二)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三、完成课程体系架构
    ( 一) 架构专业课程体系
    ( 二) 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 三)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10)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特色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背景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一、国民政府空军的建立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初露端倪
        三、“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之成就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空军的发展
        一、一战后欧美列强日益向空军倾斜的国防体系
        二、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列强积极扩建空军
        三、欧美空军发展对中国空军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事航空的强化及其空军势力的扩充
        一、日本的航空事业
        二、空军战备训练
        三、空军教育:飞行学校与空军人员之养成
        四、空军实力扩充
        五、日本空军对华侵略态势
第二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酝酿与决策
    第一节 国内航空救国运动的兴起
        一、“航空救国”意识的觉醒
        二、各种航空救国组织的建立
        三、举办“航空救国”宣传活动
        四、捐款购机:民众对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响应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空军建设思想
        二、“七七”事变前时人对空军建设的认识
    第三节 全国航空会议的召开
    第四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与防日计划
        一、空军内部提出对空军的改革与建议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的出台与演变
        三、国民政府空军对日作战计划
第三章 空军军备建设
    第一节 航空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条件分析
        二、先天不足的早期中国航空工业
        三、国民政府自主建厂与中外合资办厂
        四、推进航空工程教育与研究发展
    第二节 空军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扩建
        一、扩大与改造航空场站
        二、增办其他空军设施
        三、设置航空禁航区域
    第三节 扩充空军部队
        一、整合地方空军
        二、增编作战飞机
        三、抗战爆发时空军部队实力及部署情况
    第四节 空军建设的当务之急:防空建设
        一、防空的紧迫性与防空问题的严重性
        二、组建防空部队,发展“积极防空”
        三、实施防空演习
        四、举办防空展览活动—以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为例
第四章 空军教育与人才建设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空军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空军学员的准入资格
        二、对空军人员的精神要求与指导思想
        三、对空军人员的技术训练培养要求
    第二节 空军人才的摇篮—中央航空学校
        一、航校的成立
        二、严格学员选拔与考核机制
        三、重视学员的培养
        四、航校的精神教育
        五、航校的人才培养成本与薪阶制度
    第三节 防空学校人才培养概况
        一、防空训练与培训
        二、主要负责人及师资力量
        三、学员的选拔、管理与出路
    第四节 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一、“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对空军留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及派遣尝试
        二、派遣赴意大利留学的学生学习概况
        三、派遣留学生赴其他国家学习概况
第五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评价与检讨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对抗战的贡献
        一、中国空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并从战略上牵制了日军
        二、铸就“笕桥精神”,鼓舞抗战士气
        三、为抗战后期争取美国对华空军援助打开窗口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问题检讨
        一、缺乏正确的空军战略战术
        二、空军基础建设极其薄弱
        三、飞行员缺乏训练导致事故
        四、空军军制不良,航委会人事混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M市航空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 马晓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研究[D]. 李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及实践[J]. 黄天祥. 山西青年, 2021(08)
  • [4]基于郑州航空港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 陈素芳. 山西农经, 2020(18)
  • [5]Z市航空港区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孙远航. 河南大学, 2020(02)
  • [6]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 ——基于公务员群体视角[D]. 朱世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7]民航安检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研究[J]. 陈卓.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03)
  • [8]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高途径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D]. 张山. 成都体育学院, 2015(05)
  • [9]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航空港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架构[J]. 卢竹. 职教通讯, 2015(12)
  • [10]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D]. 刘俊平.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机场安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