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一、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杜欣[1](2021)在《贵州草海浮游藻类与附植藻类群落结构及生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藻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可全面、综合地反映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污染物对水的影响,因此常作为指示生物类群用于水环境的评价。根据生活习性不同,藻类可分为附植藻类和浮游藻类两大类。在湖泊健康评价中,既有选择浮游藻类,也有选择附植藻类用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本研究于2020年7-11月,在贵州草海湖区共布设14个采样点,对草海的水环境理化因子、浮游藻类和附植藻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运用藻类多样性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Σ))、浮游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Ph-IBI)和附植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Ep-IBI)对贵州草海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利用草海水体理化特征的监测结果,对比分析了Ph-IBI评价体系与Ep-IBI评价体系在草海健康评价中的适用性,比较了浮游藻类和附植藻类对水环境理化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更适宜用于草型湖泊健康评价的藻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在草海湖区共采集获得浮游藻类6门88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46种,占52.27%;硅藻门(Bacillariophyta)19种,占21.59%;蓝藻门(Cyanophyta)16种,占18.18%;甲藻门(Din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均3种,分别占3.41%;金藻门(Chrysophyta)1种,只占1.14%。共采集获得附植藻类6门88种,其中,绿藻门46种,占52.27%;硅藻门22种,占25.00%;蓝藻门14种,占15.91%;甲藻门3种,占3.41%;裸藻门2种,占2.27%;金藻门1种,占1.14%。研究期间浮游藻类优势种是微囊藻(Microcystis sp.)和颤藻(Oscillatoria sp.),而附植藻类优势种为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和颤藻(Oscillatoria sp.)。浮游藻类密度7、8月份较高,9、10、11月较低;附植藻类密度与浮游藻类变化趋势相反,9、10、11月较高,而7、8月份较低。浮游藻类密度靠近湖岸的采样点高于其他采样点。浮游藻类调查共划分出23个功能群,附植藻类共划分出20组功能群,浮游藻类、附植藻类的代表性功能群均为B、D、F、H1、J、LM、LO、M、MP、N、S1。(2)草海各采样点7-11月的TLI(Σ)平均值分别为53.627、52.261、51.796、50.317、51.837,五个月的TLI(Σ)评价结果均显示草海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五次采样的水体综合营养指数均值无显着性差异,排序结果为7月>8月>11月>9月>10月,草海水质大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3)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均匀性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法(D),分别利用浮游藻类、附植藻类作为指示生物,对草海水质进行评价。浮游藻类的H′、J与D的评价结果均显示草海水体为轻污染或无污染状态;附植藻类的H′和J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草海水体为轻污染或无污染状态,与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一致。D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草海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4)根据H′指数,确定参照点和受损点。对21个藻类候选生物参数依次进行参数值分布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和相关性分析。分别构建Ph-IBI评价体系和Ep-IBI评价体系,Ph-IBI指数值在1.977~5.335范围内,平均值为3.851,评价等级为“亚健康”;Ep-IBI指数值在3.538~6.011范围内,平均值为4.606,评价等级为“亚健康”。Ph-IBI和Ep-IBI评价结果均显示草海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5)Ph-IBI指数值、Ep-IBI指数值分别与TLI(Σ)值、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IBI值与TLI(Σ)值无明显相关性,但是Ep-IBI值与TLI(Σ)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Ep-IBI评价体系的核心参数的个数多于Ph-IBI评价体系。因此,对草型湖泊进行生物评价时,使用Ep-IBI的评价结果更适宜和准确。

路杨[2](2021)在《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除硅藻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花江是我国的第三大河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地域广阔。松花江哈尔滨段位于松花江的中游,流经哈尔滨市区,全长70km,主要支流有拉林河、阿什河、呼兰河等,属北温带季风气候,生态类型多样,藻类资源丰富。本研究于2019年4月-10月按照春、夏、秋的采样时间对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松花江干流、呼兰河、拉林河、阿什河、马家沟、何家沟的6个采样区域进行样品采集,共采集363号藻类植物标本。使用光学显微镜(ZEISS Imager.A2)对其中的藻类植物(除硅藻门)进行了分类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观察到藻类植物(除硅藻门)296个分类单位,隶属于7门9纲17目33科89属271种23变种2变型。其中蓝藻门20属21种,金藻门1属1种,黄藻门3属4种,隐藻门1属2种,甲藻门3属6种,裸藻门8属53种10变种2变型,绿藻门53属149种13变种。对每个分类单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给出了其分布及生境信息,并附有清晰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共附图版105张。2.研究中观察到中国新记录1种,Snowella litoralis(H?yrén)Komárek&Hindák,隶属于蓝藻门色球藻目色球藻科。3.本文对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除硅藻门)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1)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除硅藻门)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类较多,但数量不多,主要以淡水普生性种类为主。(2)在7门藻类中,绿藻门的种类最多,并以绿藻门的小球藻科(Chlorellaceae)和栅藻科(Scenedesmaceae)的种类为主,金藻门的种类最少。(3)在296个分类单位中,偶见种较多,优势种少、明显且多为常见种,在观察到的标本中仅有6个种类成为较明显的优势种,同时出现了典型的轻污-中污染指示种。(4)本研究中的生境主要以河流为主,湿地和湖泊的样点较少,故河流的种类数占大多数,且多为浮游种类,在各生境下均存在的种类约占总种类数的13%。根据采样区域不同,松花江哈尔滨段干流和各支流的藻类植物种类数差异较为明显,松花江干流藻种多样性最高,阿什河、马家沟和何家沟污染较为严重,耐污种较多,其中马家沟和何家沟的藻种多样性最低,在各河流均存在的种类约占总种类数的12%。(5)在2019年三季中,秋季藻类组成最为丰富,共鉴定藻类植物258个分类单位,夏季次之,共鉴定藻类植物214个分类单位,春季共鉴定藻类植物99个分类单位,在三个季节中均出现的种类占总种类数的31%。

路枫[3](2021)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多样性格局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河网生态系统是城市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其水体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浮游植物作为优良高效的环境指示物种,其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可以用来对城市河网进行水质评估与监测。哈尔滨城市河网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内,河网结构由松花江哈尔滨段作为干流,何家沟、马家沟、阿什河作为支流,河网呈三叉戟状,季节分明,丰水期降雨量充沛,枯水期时间较长。哈尔滨城市河网的水体质量关乎到哈尔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产生活污水处理排放以及河流景观设施等重要方面,因此对哈尔滨城市河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于2019年6-11月对哈尔滨城市河网的四条主要河流(松花江、何家沟、马家沟、阿什河)共设置22个采样点并进行了浮游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测定了包括水温(WT)、溶解氧(DO)、酸碱度(pH)、电导率(Sp Cond.)、浊度(Tur.)、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Mn)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9项理化指标。通过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以及细胞密度,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哈尔滨城市河网的时空变化。利用α多样性指数以及β多样性指数,综合分析浮游植物群落在时空上的异同,讨论哈尔滨城市河网的空间异质性。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与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我国城市河网水生态保护和多样性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哈尔滨城市河网水环境理化指标的调查结果显示,各项理化指标在时空上具有明显差异。水温的平均值为17.63℃;酸碱度的平均值为7.65,表明水体呈弱碱性;电导率的平均值为373.76μS/cm;溶解氧的平均值为6.24 mg/L;浊度的平均值为66.49 NTU;总氮含量的平均值为1.28 mg/L;总磷含量的平均值为0.56mg/L;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为7.67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平均值为1.52mg/L。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M)评价结果显示哈尔滨城市河网处于中营养-中度富营养状态之间,且松花江的水质优于三条支流水体。2.对城市河网22个样点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6-11月哈尔滨城市河网共鉴定浮游植物218个分类单位,隶属于8门12纲27目45科97属。绿藻门种类最多为94种,占比42%;硅藻门次之为72种,占比32%;蓝藻门28种,占比12%;其它门类浮游植物种类较少,共计26种,占比11%。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00.32×106ind./L,在空间分布上,松花江的平均丰度高于三条支流。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优势种53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植物为主,优势种主要包括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单因素交叉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优势物种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时空差异,SIMPER分析显示引起松花江与三条支流之间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3.运用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指数对哈尔滨城市河网进行浮游植物多样性评价。研究期间Margalef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27-4.38;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2-4.16;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11-0.99;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07-0.90;多样性阈值Dv变化范围为:1.00-9.11。Margalef多样性指数评价哈尔滨城市河网结果为α-中污染状态;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为清洁至重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结果为轻污染或中污染状态;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评价结果为6-8月种类分散均匀,群落稳定性高,9-11月种类较为单一,群落稳定性下降;多样性阈值评价结果为水体整体状况为Ⅰ级,浮游植物种类非常丰富。β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四条河段之间的群落结构均有差异,松花江与三条支流之间差异性较大,并且差异的成因与物种在空间上的周转替换有关。4.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影响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F=1.764,P=0.006)、酸碱度(F=2.300,P=0.004)、总磷(F=2.104,P=0.002)、溶解氧(F=1.818,P=0.002)。

李燕然[4](2021)在《山东省典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和对其土地覆盖类型的转变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减少。因此,各国正在联合起来努力应对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生物多样性公约》、《千年发展目标》等。我国先后实施了《国家湿地保护计划》、退耕还湿计划、湿地生态补偿试点项目和生态红线等湿地保护和恢复政策。为了探究生态恢复对湖泊湿地生态系服务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两个山东省典型生态恢复湖泊,分析讨论其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和各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变化,为后续湖泊湿地恢复和科学管理等提供经验和建议。此外,浮游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力,直接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浮游植物对水质、水动力条件等变化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并通过浮游植物直接或间接影响浮游动物和鱼类等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所以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湖泊湿地恢复过程中环境变化对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湖泊湿地恢复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规律等,为湖泊健康管理和预防水华等提供理论支持。南四湖和马踏湖是山东省典型的淡水湖泊,先后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而且都经历了湖泊退化、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等过程,两个湖泊各自有独特的湖泊湿地修复特点。马踏湖湖泊退化和恢复过程中土地利用历史变化明显,南四湖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水质明显改善且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更高,通过前期调查选定针对不同湖泊的研究重点。马踏湖着重讨论了其在湖泊退化和恢复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内在权衡关系;南四湖着重研究了其环境变化过程中,尤其是水质改善和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浮游植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从马踏湖和南四湖在湖泊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出发,分析了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1984-2015年间,马踏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主要转变发生在水域和湿地之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1-2017年,南四湖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水域和湿地之间,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增加后有减少趋势。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发现在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恢复过程慢于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存在时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主要表现在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之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更需要从整体角度考虑对其的保护和对该功能的恢复评价。不同生态服务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提升食物生产服务功能带来的粮食增产最终会损害其他服务功能,以获取粮食或原材料为目的的土地利用长期改变会造成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生态系统恢复或保护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价值和总价值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探究在湿地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本研究选取了南四湖的浮游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共鉴定南四湖8门78属共153种浮游植物(含变种),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具有周期性。2013年南四湖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干扰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周期循环,且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性和Simpson优势度有所降低。在夏季和秋季,南四湖主要优势种为尖针杆藻(硅藻门)、纤细新月藻(绿藻门)、四尾栅藻(绿藻门)。此外,研究发现夏季浮游植物的组成分布更趋分散,夏季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环境更为舒适,群落组成更丰富。冗余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分类单元的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其中总体上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是总磷、氮磷比和高锰酸钾指数。氮磷比与绿藻门和蓝藻门各藻类密度呈显着负相关,但是高锰酸钾指数对蓝藻门和绿藻门各藻类的影响存在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差异。此外总氮对蓝藻门大多数也有显着负影响。溶解氧、酸碱度与大部分硅藻门藻类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透明度对硅藻门不同种类的影响有所不同。酸碱度与多数黄藻门、裸藻门的藻类密度呈负相关。确定不同分类单元的浮游植物对环境变量的不同响应,理论上有助于预测水华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监测水生态健康。通过选取水华较易发生的春夏季,进一步研究了南四湖浮游植物春夏的季节动态,分析了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季节指示性。从春季到夏季,南四湖浮游植物的丰度变化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减少,在夏季浮游植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通过对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季节指示性研究发现,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与夏季物种丰富度正相关,与丰度不相关。虽然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预测能力在夏季会下降,但是二者可以结合优势度作为预测因子,通过针对性物种优势度和整体群落多样性计算,可以分析有害藻华发生的可能性,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水质响应环境因子,调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预防有害藻华。丰富度与均匀度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说明在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中,这两个指标是相互独立的。Shannon-Wiener指数比Simpson多样性指数更能说明季节演替期间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互影响。综上,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权衡关系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生态服务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提升食物生产服务功能带来的粮食增产最终会损害其他服务功能,因此,生态恢复中应该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价值和总价值的变化;通过分析各门浮游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发现了环境因子对不同分类单元的浮游植物影响机制不同,由此可以着重分类管理湖泊水质和监测水质变化;通过研究浮游植物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指示性,发现湖泊管理中,应该注重对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可以通过对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和可能引起有害藻华的相关物种的优势度分析,提前调控水质等环境因子,降低有害藻华发生的可能性,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湖泊生态恢复中的生态功能和浮游植物的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韦建福[5](2021)在《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Marcoinveterbrate)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水体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其多样性状况能反映河流的健康情况,在河流水质的生物学评价上也具有重要作用。南溪河为元江-红河水系重要的一级支流,位于滇东南红河州和文山州的大围山和文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生物地理区系古老而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该地区是云贵高原滇东石漠化岩溶区向横断山纵向岭谷区过渡的区域,为云南省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但目前对该地区水生生物特别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状况知之甚少。为了解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于2020年南溪河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对该流域35个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对南溪河的水质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了解南溪河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摄食功能群的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结合环境因子对摄食功能群影响的分析,对于理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南溪河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也可为南溪河及其元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得到了如下结果:1.南溪河两次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样到标本9421头,鉴定得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科208种(分类单元),隶属于了昆虫纲、软甲纲、腹足纲、瓣鳃纲、寡毛纲、蛭纲和涡虫纲7纲。物种组成以水生昆虫为主。南溪河多个样点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处于较高水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季节变化不显着,流域内的主要优势类群季节性变化较小。南溪河中游河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复杂程度较上下游河段高,丰水期下游河段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物种多样性较低。2.功能摄食群分析结果显示,南溪河大型底栖动物5类功能群中,刮食者和捕食者占比在物种丰度上较高,集食者、刮食者和滤食者在丰富度上最大,三者共占总数的91.83%,撕食者较少;撕食者生物量及密度在枯水期1级支流均显着高于其它级别河流,显示1级支流有较多的粗有机物质输入;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海拔和纬度是影响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河流水深及水面宽影响,HN4+与p H等理化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3.基于耐污值的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南溪河河流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较好。南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ASPT指数、BMWP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一致性较好,EPT-Fa指数在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上灵敏度较低,不适合南溪河的水质生物学评价。南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数量均较大,反映了该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摄食功能群的分布与河流物理特征相关性较大,而受化学因子影响较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溪河化学污染较低。同时,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也表明,南溪河整体河流健康状况较好。

李磊[6](2021)在《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格局及环境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其群落组成格局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理及化学变化关系密切,因此常被用于指示沿岸潮间带、河流、湿地及湖库水体环境特征及群落演替模型预测。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的春、夏、秋三季和2020年的秋季对大庆龙凤湿地24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并对各采样点水体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将大庆龙凤湿地的24个采样点划分为五个区域,包括入水口区域、上游湖泊湿地区域、湿地保护区域、湿地居民区域及出水口区域。研究了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细胞丰度、FG、MFG、MBFG三种功能类群及C-S-R生长策略的演替规律,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以水体理化指标为基础,运用“Q”指数以及RDA冗余分析和CCA典范对应分析,对水体理化指标与FG、MFG和MBFG三种功能类群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同时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大庆龙凤湿地水体优劣进行评价,为龙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包括:1.2019年的春、夏、秋三季与2020年的秋季对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经过观察鉴定,研究区域共发现浮游植物209个分类单位,隶属于7门10纲18目35科79属。浮游植物种类数较多的依次为: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2019年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5.18×106ind./L,2020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95×106ind./L;浮游植物丰度有着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两年间共鉴定55个分类单位,绿藻门植物、蓝藻门植物和硅藻门植物占据主要地位。2.2019年与2020年秋季大庆龙凤湿地平均水温分别为16.51℃和18.06℃,变化范围在4.10-27.20℃之间;平均酸碱度分别为8.52和7.95,变化范围在7.49-9.29之间;平均电导率分别为1377.75μS/cm和1039.12μS/cm,变化范围在190.20-3999.00μS/cm之间;平均溶解氧分别为7.68 mg/L和9.16 mg/L,变化范围在1.10-17.46 mg/L之间;平均浊度分别为35.67 NTU和58.25 NTU,变化范围在4.50-200.00 NTU之间;平均总氮分别为1.57 mg/L和0.80 mg/L,变化范围在0.76-2.39 mg/L之间;平均总磷分别为0.47 mg/L和0.48 mg/L,变化范围在0.10-2.04mg/L之间;平均高锰酸盐指数分别为10.82 mg/L和13.63 mg/L,变化范围在4.45-18.47 mg/L之间;平均五日生化需氧量分别为3.27 mg/L和4.21 mg/L,变化范围在0.40-15.53 mg/L之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庆龙凤湿地内水体各理化指标在时间上差异显着。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M)对水体进行评价,大庆龙凤湿地水质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3.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H’)、Margalef(H)、Pielou(J)以及多样性阈值(Dv)对2019年以及2020年秋季大庆龙凤湿地进行了水体质量评价,得到的结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差异。在时间上,H和H’值的最高均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均值出现在春季,J和D值的最高均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均值出现在秋季;在空间上,H、H’、J和D值的最高均值多出现在出水口区域,入水口区域和湿地居民区域的H、H’、J和D的均值在几个区域内处于最低水平。运用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大庆龙凤湿地2019年和2020年秋季水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分别显示为:α-中污染状态、清洁至β-中污染状态和无污染或轻污染状态;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的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浮游植物具有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运用多样性阈值对水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体状况整体处于Ⅰ级;2019年和2020年秋季大庆龙凤湿地水体呈现轻污染至-中污染的状态。4.两年间共划分出FG功能类群22个,分别为B/C/D/E/F/G/H1/J/L0/LM/M/MP/N/P/S1/S2/W1/W2/X1/X2/X3/Y类群,MFG功能类群20个,分别为3a/5a/6a/7a/8a/9a/10a/11a/1b/3b/6b/9b/11b/1c/2c/6c/11c/2d/5d/5e类群,MBFG功能类群6个,分别为Ⅰ/Ⅲ/Ⅳ/V/Ⅵ/Ⅶ类群。共划分出FG优势功能类群15个,分别为B/C/D/G/F/J/M/MP/P/S1/S2/W1/X1/X2/Y类群,MFG优势功能类群16个,分别为5a/6a/7a/8a/9a/10a/11a/1b/3b/7b/9b/11b/6c/2d/5d/5e,MBFG优势功能类群6个,分别为Ⅰ/Ⅲ/Ⅳ/V/Ⅵ/Ⅶ。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三种功能类群及C-S-R策略季节性演替规律较空间性更为明显。对Q指数的结果分析表明,2020年秋季水质略好于2019年秋季,在研究期间龙凤湿地水体质量为耐受或中等状态。5.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时空演替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冗余分析表明,影响大庆龙凤湿地FG、MFG、MBFG三种功能类群演替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高锰酸盐指数(CODMn)、电导率(Sp Cond)。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DO与BOD5呈极显着正相关,水体有机污染与富营养程度升高,导致水中的溶解氧下降。

徐志伟[7](2021)在《基于宏基因组纳帕海高原湿地细菌与病毒种群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病毒是数量最多的生物,在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推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遗传物质的水平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环境病毒学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海洋和淡水湖泊等生态环境,而高原湿地病毒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以我国独有的纳帕海高原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探索病毒和原核生物在高原湿地环境中的群落分布及生态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纳帕海高原湿地共鉴定原核微生物210个门、3,341个属。细菌域184个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是湿地优势菌门。水体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高于土壤,土壤中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绿弯菌门、念珠菌门的丰度高于水体。3,262个细菌属中,根瘤菌属为土壤中优势菌属,而水体中优势菌属则为弯曲杆菌属和噬甲基菌属。古菌域鉴定13个门、32个属。真核域鉴定13个门、47个属。2.宏基因组功能基因中,氨基酸转运和代谢为最具代表性的功能基因,其次为能源生产和转换功能、辅酶转运和代谢功能、脂质转运和代谢功能、信号转导机制功能基因。3.纳帕海高原湿地中碳、氮代谢基因丰度较高,湿地微生物固碳途径以卡尔文循环、还原性三羧酸循环和3-羟基丙酸循环为主,变形菌门、绿弯菌门、泉古菌门为主要固碳菌群;氮循环过程,固氮和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主要集中在水体,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则集中在土壤,菌群为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奇古菌门和广古菌门等。4.病毒种群结构研究显示:纳帕海高原湿地中DNA病毒占99.4%,RNA病毒占0.6%;DNA病毒中噬菌体所占比例为47.95%;长尾病毒科、肌病毒科、类双生病毒科、疱疹病毒科、藻类DNA病毒科和拟菌病毒科为优势病毒科。5.纳帕海高原湿地中病毒预测的宿主丰度与宏基因组测序统计的原核生物丰度基本一致。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仍然是优势菌群,厚壁菌门在病毒预测中存在相对较高丰度。水体和土壤样本之间病毒群落和原核宿主群落分布和组成差异显着,而土壤与土壤样本之间病毒群落和原核宿主群落结构差异较小。6.病毒群落和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病毒群落的非生物环境因子有总氮(TN)、水温、叶绿素a和锌。此外,四种优势病毒在纳帕海高原湿地的地理位置分布不均,微病毒科主要分布于下游土壤中;大部分长尾病毒科分布在上游土壤样本;藻类DNA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则主要分布在纳帕海湿地湖水。7.藻类DNA病毒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纳帕海湿地中噬藻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包含了目前已知的六种藻类DNA病毒属,少部分序列存在差异,可能存在新的藻类DNA病毒;纳帕海丰富的藻类病毒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形成。8.纳帕海高原湿地中病毒辅助代谢基因主要包括光合作用相关基因psb A,光合电子传递基因ATPase,碳代谢相关基因pfk、pgk、tpi A、pyk,氮代谢相关基因nif U、nif R,DN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cob S、maz G、pur M,硫代谢相关基因Tus、Moa、Thi S、Thi F、nif S,磷酸盐代谢相关基因pho H、pst S,热激基因hsp,UDP-硫喹诺糖合成酶UDP-SQ等。AMG调控宿主的关键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戊糖磷酸循环途径、碳循环途径、铁硫簇合成、DNA生物合成等。病毒辅助代谢基因对宿主关键代谢反应的维持和抑制有助于病毒获得更多的感染机会并提高感染几率,进而释放更多的病毒子代。本研究开展了纳帕海高原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并对其固碳途径、氮代谢途径、病毒种群结构模式和病毒基因组中辅助代谢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病毒与病毒之间、病毒与宿主之间、病毒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拓展了人们对病毒的理解,加深了病毒对生态及人类作用的认识。为我国湿地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参考,为解析地球元素循环提供了基础资料。

何佳昕[8](2021)在《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分类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且丰富的硅藻生物资源。本研究于2018年7月、2019年8月对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进行了藻类标本的采集,共采集标本194号,采集区域包括:西宁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采集生境包括:河流、水沟、湖泊、鱼塘、水泡、湿地、沼泽、临时积水、潮湿石壁、小溪10种生境类型。采用光学显微镜(ZEISS Imager.A2)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S-4800)对标本中的舟形硅藻植物进行分类学研究,经观察鉴定,共发现舟形硅藻18科41属258个分类单位,包括中国新记录种57个分类单位。1.在所观察的舟形硅藻中,从科的水平上看,桥弯藻科(Cymbellaceae)种类最为丰富,Proschkiniaceae和伯克力藻科(Berkeleyaceae)种类最少;从属的水平上看,舟形藻属(Navicula Bory)种类最多,而有11个属内仅具一个分类单位。2.在海西藏族自治州所发现的种类最多,种类数量为210个分类单位;其次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种类数量分别为130和109个分类单位;分布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种类数量为100个分类单位;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和西宁市分布的种类数量最少,分别为44和24个分类单位。3.仅在海西藏族自治州分布的种类有45个;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分布的种类有4个;仅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分布的种类有10个;仅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分布的种类有14个;仅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分布的种类有1个;没有仅在西宁市分布的种类。4.大多数种类分布在河流,共观察到189个分类单位;湖泊、沼泽、湿地次之,分别观察到164、109和100个分类单位;临时积水观察到79个分类单位;水沟、小溪、鱼塘、潮湿石壁、水泡生境观察到的种类数量较少。5.在采集的各湖泊中,冬给措纳湖中所发现的舟形硅藻种类最多,种类数量为99个分类单位;翡翠湖中所发现的舟形硅藻种类最少,为33个分类单位。

李凡怡[9](2021)在《南漪湖藻类DNA记录的全新世温度和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探讨》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和湖泊生态系统转型与人类生存条件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学者已经利用不同地质载体的多种代用指标探索了全新世以来的湖泊环境与气候演化的规律。然而已报道的古气候记录大多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南方的记录还相对较少,尤其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靠的高分辨率记录更为稀少,难以满足不同区域古气候记录对比的要求,因此亟需在该区域开展高分辨率的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工作。另外,尽管湖泊藻类生长周期短,但繁殖速度快,其生物量和群落的组成与演替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是湖泊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可作为湖泊生物监测和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但是,传统的藻类鉴定和分类方法以形态学为主,一些亲缘相近的物种很难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差异,并且相当多的浮游微生物死后并不会留下任何化石诊断特征,从而被排除在传统微古生物学观察之外。最新研究表明,藻类古DNA(Ancient DNA)可以克服长期监测资料缺乏的困难,并弥补形态学鉴定的不足,为研究过去长时间尺度藻类群落结构变化提供新的视角,可更详尽地揭示过去藻类群落结构演替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综上,我们选择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漪湖作为研究对象,对湖泊岩芯样品中的总DNA进行提取、扩增与测序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重建了~13cal ka BP以来南漪湖藻类群落结构演变历史。根据南漪湖优势藻类生态习性重建了全新世以来该区域的温度变化,并分析了驱动温度变化的可能因素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关系。此外,本文也探讨了全新世以来南漪湖湖泊生态变化特征,尤其是藻类多样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基于以上研究工作,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南漪湖沉积物岩心藻类保存较好,共检测出藻类50属,隶属于5门13纲,其中南漪湖藻类优势属主要包括隶属于绿藻门的叶球藻属(Lobosphaera)、星空藻属(Coelastrella)以及隶属于蓝藻门的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整体而言,南漪湖藻类群落结构组成以绿藻-蓝藻型为主。(2)基于南漪湖优势藻类生态习性(Warm/Cold指标)重建的夏季温度变化趋势与其它区域相关温度记录及东亚季风降水记录的对比结果显示:(i)13.0cal ka BP以来该区域的温度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13.0-8.0 cal ka BP阶段南漪湖区域温度虽然较低,但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8.0-3.0 cal ka BP为整个全新世期间温度最高的阶段;而3.0-1.0 cal ka BP阶段温度则有所下降,较中全新世低。(ii)将南漪湖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温度变化与其他古温度记录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总体呈现出全新世以来我国南北温度变化一致的格局,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在古气候学中以藻类古DNA作为温度指标的可行性与可靠性。(iii)全新世以来南漪湖区域温度变化趋势可能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但同时受到冰盖消融、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以及降水导致的植被变化等多重因子的驱动。(iv)前人大量研究表明中全新世强盛的东亚夏季风,会导致雨带北移,长江中下游降水减少(干旱频发);而本文研究表明此时该地区为全新世温度最高时段,蒸发作用增强,这可能加剧了中全新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气候,进一步促成了“北涝南旱”的降水空间模态。(3)基于南漪湖DNA测序结果,本文分别计算的Simpson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Richness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一致性地指示:8.5-5.5cal ka BP之间南漪湖藻类多样性最高,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此外,13.0 cal ka BP以来南漪湖藻类多样性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气候驱动的湖泊养分变化,温度并不起主要作用。本文推断,早全新世降水量充足,湖泊外源碎屑物质输入较多,携带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湖泊营养满足大多数藻类生长繁殖条件,藻类多样性也随之升高;而在中全新世干旱期,降水量减少导致湖泊外源碎屑物质输入降低,随之输入湖泊的营养物质也减少,进而导致藻类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整体仍在8.5-5.5 cal ka BP期间保持较高水平;晚全新世以来,降水和湖泊营养盐再次增加,藻类多样性也随之呈现上升趋势。

张瑞[10](2020)在《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是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瓶颈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城市生活污水再生,作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其用量及其在景观水体补给中的比例逐年显着增高。然而,由于再生水水质的特性,大量补给进景观水体,势必带来城市景观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其对城市景观水体产生的水质、生态风险及水生态健康等影响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特大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及其采用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了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估。首先,本文对再生水长期补给的城市景观河流开展跟踪监测,进行典型污染物(营养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邻苯二甲酸脂类(PAEs)、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的识别及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长期补给城市景观河流存在TN、TP、Pb和VOCs的超标情况。其中,重金属、VOCs和PCBs表现出较高的生态环境风险。其次,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包含3个层次、6个准则、15项指标,着重反映了城市景观水体再生水补给型、生态环境风险及社会景观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特色。采用该评价体系对长期再生水补给的北京市南护城河的水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价。满分5分情况下,该水系得分3.52,水生态健康等级为“较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风险是显着影响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其中,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水生植物覆盖度的不足,形成较差的河流底部生境,不利于生物群落生长繁衍;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与有机物风险熵得分低,在极端状态下存在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上述研究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出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而且诊断长期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中确实存在重金属、特征有机污染物和生物体系不完整带来的生态健康风险。最后,本文构建了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层次、3个系统、7个准则、19项指标,重点体现了再生水补给、城市景观和社会影响功能需求等特色指标。采用该评价体系对再生水补给的北京陶然亭湖和土城沟河进行案例评价,在满分5分情况下得分为3.35与2.92,水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效果等级分别为“良”与“一般”。评价结果表明,陶然亭湖水生态系统结构经修复工程的实施,恢复效果良好,但以藻类多样性与水生植物覆盖度主导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依然需要改善。土城沟水生态系统结构基本恢复,但其水生生物体系不完整,生态亲和度差。此外,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为进一步提升土城沟河景观及社会功能,需要通过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改善水质,构建亲水性强、和谐的景观效应。上述研究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地的反映出评价对象所采用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并诊断生态修复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本文构建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北京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和水生态修复效果,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选择与优化生态修复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二、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草海浮游藻类与附植藻类群落结构及生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藻类概述
        1.2.2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
        1.2.3 生物完整性指数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处理
        2.3.1 水质样品分析
        2.3.2 浮游藻类分析
        2.3.3 附植藻类分析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2.4.2 优势种的确定
        2.4.3 生物多样性指数
        2.4.4 功能群划分
        2.4.5 藻类生物完整性评价
3 藻类群落结构
    3.1 藻类物种组成
        3.1.1 浮游藻类物种组成
        3.1.2 附植藻类物种组成
    3.2 藻类优势种
        3.2.1 浮游藻类优势种
        3.2.2 附植藻类优势种
    3.3 藻类密度
        3.3.1 浮游藻类密度
        3.3.2 附植藻类密度
    3.4 藻类功能群划分
        3.4.1 浮游藻类功能群划分
        3.4.2 附植藻类功能群划分
    3.5 讨论
    3.6 小结
4 水质评价和藻类生物完整性评价
    4.1 水体理化特征
    4.2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水质评价
    4.3 基于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的水质评价
        4.3.1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4.3.2 Pielou均匀性指数
        4.3.3 Margalef丰富度指数
    4.4 基于附植藻类生物多样性的水质评价
        4.4.1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4.4.2 Pielou均匀性指数
        4.4.3 Margalef丰富度指数
    4.5 浮游藻类生物完整性评价
        4.5.1 参照点的确定
        4.5.2 浮游藻类候选生物参数筛选
        4.5.3 Ph-IBI指数构建
        4.5.4 Ph-IBI评价结果
    4.6 附植藻类生物完整性评价
        4.6.1 参照点的确定
        4.6.2 附植藻类候选生物参数筛选
        4.6.3 Ep-IBI指数构建
        4.6.4 Ep-IBI评价结果
    4.7 藻类对水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比较
    4.8 讨论
        4.8.1 水质评价
        4.8.2 藻类生物完整性评价
    4.9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除硅藻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藻类植物概述
    1.2 藻类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1.2.1 藻类植物的研究历史概况
        1.2.2 国内外藻类分类学研究进展
    1.3 松花江哈尔滨段自然概况及藻类研究现状
        1.3.1 松花江哈尔滨段自然概况
        1.3.2 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处理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标本采集点的设置
        2.2.2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2.3 标本的观察与鉴定
        2.2.4 标本采集信息
    2.3 结果与讨论
第3章 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除硅藻门)分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蓝藻门Cyanophyta
        3.3.2 金藻门Chrysophyta
        3.3.3 黄藻门Xanthophyta
        3.3.4 隐藻门Cryptophyta
        3.3.5 甲藻门Pyrrophyta
        3.3.6 裸藻门Euglenophyta
        3.3.7 绿藻门Chlorophyta
    3.4 小结
第4章 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生态分布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种类多样性
        4.3.2 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的生态分布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多样性格局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河网及其生态学属性
        1.1.1 城市河网概述
        1.1.2 城市河网的生态功能
        1.1.3 城市河网的连通性与空间异质性
        1.1.4 城市河网的富营养化问题
    1.2 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1.2.1 浮游植物的基本概念
        1.2.2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构建的环境因素
        1.2.3 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1.3 哈尔滨城市河网概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哈尔滨城市河网水体理化环境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与采样点的设置
        2.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2.2.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评价
        2.2.4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哈尔滨城市河网水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2.3.2 哈尔滨城市河网酸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2.3.3 哈尔滨城市河网电导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2.3.4 哈尔滨城市河网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特征
        2.3.5 哈尔滨城市河网浊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2.3.6 哈尔滨城市河网总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2.3.7 哈尔滨城市河网总磷的时空变化特征
        2.3.8 哈尔滨城市河网高锰酸盐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2.3.9 哈尔滨城市河网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2.3.10 哈尔滨城市河网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2.3.11 哈尔滨城市河网各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浮游植物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3.2.2 浮游植物标本的鉴定及计数
        3.2.3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3.3.2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丰度的动态变化
        3.3.3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3.3.4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演替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Margalef多样性指数(H)
        4.2.2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4.2.3 Pielou均匀度指数(J)
        4.2.4 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
        4.2.5 多样性阈值(Dv)
        4.2.6 Jaccard指数及其分解
        4.2.7 Sorensen指数及其分解
        4.2.8 Bray-Curtis指数
    4.3 实验结果
        4.3.1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Margalef多样性指数(H)
        4.3.2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4.3.3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
        4.3.4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
        4.3.5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多样性阈值(Dv)
        4.3.6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Jaccard相异性指数及其分解组分
        4.3.7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S?rensen相异性指数及其分解组分
        4.3.8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Bary-curtis相似度指数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成分分析(PCA)
        5.2.2 典范对应分析(CCA)
    5.3 实验结果
        5.3.1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主成分分析(PCA)
        5.3.2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山东省典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湖泊湿地和生态系统服务
        1.1.1 湖泊湿地和湿地退化
        1.1.2 生态系统服务
        1.1.2.1 生态系统服务定义
        1.1.2.2 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方法
        1.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1.2 浮游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
        1.2.1 浮游植物对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1.2.2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1.2.3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1.2.4 湖泊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南四湖流域区域概况
        2.1.2 马踏湖流域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三章 湖泊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权衡关系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获取及来源
        3.1.2 数据预处理
        3.1.3 数据解译及分析
        3.1.4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1.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3.2 研究结果
        3.2.1 马踏湖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3.2.1.1 土地利用变化
        3.2.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3.2.1.3 相关性分析
        3.2.2 南四湖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3.2.2.1 土地利用变化
        3.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3.3 讨论
        3.3.1 马踏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以及相互作用
        3.3.2 南四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游植物群落对水质变化的响应
    4.1 研究方法
        4.1.1 采样点分布
        4.1.2 样品采集及分析
        4.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1.3.1 多样性指数及优势度
        4.1.3.2 数据统计及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4.2.2 水质2011-2015年季节变化特征
        4.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4.3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游植物多样性季节变化
    5.1 研究方法
        5.1.1 生物多样性指数
        5.1.2 数据分析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南四湖环境因子变化及浮游植物组成
        5.2.2 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
        5.2.3 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季节指示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件

(5)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1.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1.1.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1.1.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1.1.3 环境因素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1.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功能群
    1.3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水质生物学评价
        1.3.1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
        1.3.2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南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
    2.1 前言
    2.2 方法
        2.2.1 研究地点
        2.2.2 样点设置
        2.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
        2.3.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2.3.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季节性变化
        2.3.3 河段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
    2.4 讨论
        2.4.1 南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
        2.4.2 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季节性变化
        2.4.3 河段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第3章 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群时空特征
    3.1 前言
    3.2 方法
        3.2.1 研究地点
        3.2.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集及鉴别
        3.2.3 环境因子数据采集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
        3.3.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群组成
        3.3.2 不同时期的功能摄食群的变化
        3.3.3 河流级别与功能摄食群组成
        3.3.4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功能多样性
        3.4.2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的时空变化
        3.4.3 底栖动物摄食类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4章 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南溪河河流健康评价
    4.1 前言
    4.2 方法
        4.2.1 研究地点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2.4 耐污值计算
        4.2.5 生物指数计算
        4.2.6 生物指数得分计算及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格局及环境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湿地研究概况
        1.1.1 湿地
        1.1.2 城市湿地
        1.1.3 湿地的生态功能
        1.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湿地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
        1.2.1 湿地浮游植物研究
        1.2.2 影响湿地浮游植物的主要因素
    1.3 基于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学研究
        1.3.1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
        1.3.2 浮游植物C-R-S生长策略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大庆龙凤湿地概况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引言
    2.2
        2.2.1 采样点的设置
        2.2.2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2.2.3 标本的鉴定及计数
    2.3 实验结果
        2.3.1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
        2.3.2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丰度及时空分布特征
        2.3.3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大庆龙凤湿地水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理化指标的测定
        3.2.2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
    3.3 结果
        3.3.1 大庆龙凤湿地水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3.3.2 大庆龙凤湿地酸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3.3.3 大庆龙凤湿地电导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3.3.4 大庆龙凤湿地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特征
        3.3.5 大庆龙凤湿地浊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3.3.6 大庆龙凤湿地总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3.3.7 大庆龙凤湿地总磷的时空变化特征
        3.3.8 大庆龙凤湿地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特征
        3.3.9 大庆龙凤湿地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变化特征
        3.3.10 大庆龙凤湿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2.1 Margalef多样性指数(H)
        4.2.2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4.2.3 Pielou均匀度指数(J)
        4.2.4 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
        4.2.5 多样性阈值(Dv)
    4.3 分析结果
        4.3.1 大庆龙凤湿地的Margalef多样性指数(H)
        4.3.2 大庆龙凤湿地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4.3.3 大庆龙凤湿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
        4.3.4 大庆龙凤湿地的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
        4.3.5 大庆龙凤湿地的多样性阈值(Dv)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生长策略的时空分布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藻类植物功能类群(FG)划分方式
        5.2.2 浮游植物FG功能类群的生长策略
        5.2.3 浮游植物FG功能类群Q指数
    5.3 结果
        5.3.1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三种功能类群(FG、MFG、NBFG)划分及其分布频率
        5.3.2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三种功能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
        5.3.3 大庆龙凤湿地不同生长策略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5.3.4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Q指数
    5.4 讨论
        5.4.1 大庆龙凤湿地三种功能类群时空分布特征
        5.4.2 大庆龙凤湿地不同生长策略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3 结果
        6.3.1 大庆龙凤湿地2019年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2 大庆龙凤湿地2020年秋季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3 大庆龙凤湿地2019年M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4 大庆龙凤湿地2020年秋季M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5 大庆龙凤湿地2019年MB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6 大庆龙凤湿地2020年秋季MB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7 湿地内各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宏基因组纳帕海高原湿地细菌与病毒种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病毒概述
        1.1.1 病毒
        1.1.2 噬菌体
        1.1.3 病毒的生态作用
    1.2 微生物与宏基因组学
        1.2.1 病毒宏基因组学
        1.2.2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 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1.4 病毒宏基因组学的机遇和挑战
    1.5 纳帕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1.5.1 湿地分类和现状
        1.5.2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5.3 纳帕海高原湿地背景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
    1.7 本研究内容以及意义
第二章 纳帕海高原湿地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样品元素含量确定
        2.2.3 核酸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样品理化性质分析
        2.3.2 宏基因组文库分析
        2.3.3 纳帕海湿地宏基因组的分类组成
        2.3.4 纳帕海湿地宏基因组功能分析
        2.3.5 纳帕海高原湿地微生物群落碳固定途径
        2.3.6 纳帕海高原湿地微生物与氮循环
    2.4 小结
第三章 纳帕海湿地病毒群落宏基因组学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帕海湿地病毒序列鉴定和丰度统计
        3.3.2 纳帕海湿地病毒基因组功能分析
        3.3.3 纳帕海湿地病毒群落和原核宿主的关联分析
        3.3.4 纳帕海湿地采样点间病毒分布运动图
        3.3.5 纳帕海湿地病毒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相关性
        3.3.6 纳帕海湿地藻类DNA病毒的系统发生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纳帕海高原湿地病毒群落AMGs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2.2 样品采集和处理
        4.2.3 基因组提取和测序
        4.2.4 病毒辅助代谢基因的筛选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帕海高原湿地病毒AMGs分析
        4.3.2 纳帕海高原湿地病毒AMGs参与代谢通路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常用试剂及仪器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分类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硅藻植物概述
        1.1.1 硅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1.1.2 舟形硅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1.2 硅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2.1 国外舟形硅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2.2 国内舟形硅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3 青海地区硅藻分类学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植物的采集和处理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集地的分布
        2.2.2 标本的采集
        2.2.2.1 采集工具
        2.2.2.2 采集方法
        2.2.3 标本的保存及处理
        2.2.4 标本的封片制作
        2.2.5 硅藻标本的观察与鉴定
        2.2.5.1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
        2.2.5.2 扫描电镜观察法
        2.2.6 标本采集信息
        2.2.7 结果与讨论
第3章 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植物分类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
        3.3.2 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植物的种类特征描述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分布特点
    4.1 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特点
    4.2 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南漪湖藻类DNA记录的全新世温度和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新世以来温度变化研究进展
    1.2 湖泊藻类古DNA及其古气候应用
    1.3 湖泊生态系统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1.4 论文选题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选题依据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生物多样性概况
    2.2 岩芯钻取及岩芯描述
        2.2.1 沉积物岩芯钻取、分样与实验室预处理
        2.2.2 沉积物岩性特征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3.1 年代学方法
    3.2 藻类DNA的提取、扩增与测序
        3.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3.2.2 DNA的扩增与检测
        3.2.3 DNA的序列数据分析和分类分配
    3.3 南漪湖岩芯元素测试
    3.4 数理统计分析
第四章 南漪湖沉积物钻孔的实验测试结果
    4.1 岩芯钻孔年代框架
    4.2 全新世以来南漪湖藻类 DNA 记录
        4.2.1 南漪湖藻类DNA测序结果
        4.2.2 南漪湖藻类群落结构演变
        4.2.3 南漪湖藻类多样性变化
    4.3 南漪湖岩芯元素含量变化
第五章 南漪湖藻类重建的全新世以来温度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5.1 南漪湖藻类优势属的环境指示意义
    5.2 南漪湖藻类优势属记录的全新世温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5.2.1 南漪湖藻类优势属记录的全新世温度变化
        5.2.2 与中国其它全新世古温度记录的对比
        5.2.3 南漪湖区域全新世温度变化模式的可能驱动机制
    5.3 南漪湖藻类重建的温度变化与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关系
第六章 全新世以来南漪湖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及驱动机制
    6.1 南漪湖藻类多样性演化及其指示意义
    6.2 南漪湖藻类多样性演化的可能驱动因素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水景观回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景观水体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2.3 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概况
        2.1.1 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对象
        2.1.2 水生态修复工程研究对象
    2.2 实验所用药品和仪器
        2.2.1 实验所用药品
        2.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采样方法及预处理
        2.3.2 分析方法
        2.3.3 数据处理方法
        2.3.4 指标评价方法
        2.3.5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3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现状与风险分析
    3.1 河段水文概况
    3.2 河段水质现状
        3.2.1 河段常规水质概况
        3.2.2 河段重金属分析
        3.2.3 河段有机污染物分析
    3.3 河段生态风险分析
        3.3.1 河段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
        3.3.2 河段有机物生态风险分析
    3.4 河段浮游植物与底栖动物分析
        3.4.1 浮游植物分析
        3.4.2 底栖动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评价方法评述
        4.1.2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
    4.2 权重确定
        4.2.1 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4.2.2 判断矩阵构造与解析
        4.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级
        4.3.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4.3.2 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4.3.3 评价结果分级
    4.4 北京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评价与诊断
        4.4.1 评价数据获取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4.3 案例水生态健康改善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1 再生水补给型景观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分析
        5.1.1 现有景观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比
        5.1.2 龙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5.1.3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5.1.4 潮白河水生态修复工程
        5.1.5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
        5.1.6 国内外城市河湖水生态修技术分析与建议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方法评述
        5.2.2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
    5.3 权重确定
        5.3.1 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5.3.2 权重计算
    5.4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级
        5.4.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5.4.2 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5.4.3 评价结果分级
    5.5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5.1 评价数据获取
        5.5.2 评价结果及分析
        5.5.3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升级改造建议
    5.6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6.1 评价数据获取
        5.6.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3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升级改造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众调查问卷
附录B 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
附录C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附录D 定性指标专家评价打分表
附录E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四、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草海浮游藻类与附植藻类群落结构及生态评价研究[D]. 杜欣.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松花江哈尔滨段藻类植物(除硅藻门)初步研究[D]. 路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多样性格局 ——以哈尔滨为例[D]. 路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4]山东省典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D]. 李燕然. 山东大学, 2021(10)
  • [5]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学研究[D]. 韦建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格局及环境相关性研究[D]. 李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7]基于宏基因组纳帕海高原湿地细菌与病毒种群结构研究[D]. 徐志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我国青海省部分地区舟形硅藻分类学初步研究[D]. 何佳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9]南漪湖藻类DNA记录的全新世温度和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探讨[D]. 李凡怡. 兰州大学, 2021(09)
  • [10]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D]. 张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