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甲状旁腺激素基因多态性与骨矿物质密度的关系

中国女性甲状旁腺激素基因多态性与骨矿物质密度的关系

一、ASSOCIATION OF PARATHYROID HORMONE GENE POLYMORPHISM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WOMEN(论文文献综述)

李硕[1](2021)在《抗阻运动改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严重影响绝经后女性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OP的金标准骨密度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骨密度,但干预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选取与OP关联的基因组合(panel)分析与骨密度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甲基化位点,构建骨密度抗阻运动干预个体效果的预测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SNPs和甲基化在抗阻运动改善骨密度中的潜在功能。为绝经后女性选择个性化、精准化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1:本研究共招募441名绝经后女性(年龄:62±5岁,BMI:25.2±3.3kg/m2)。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进行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GE-Lunar Prodigy)测试。采集静脉血2ml,全血DNA提取采用中量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io Te Ke)。质谱Massarray技术对90个候选基因位点进行SNP分型。利用阳性关联SNPs位点进行遗传易感分数(GPS)的计算。GTEx数据库分析阳性位点在人体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Massarray质谱DNA甲基化技术检测与骨密度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研究2:65名绝经后女性自愿参与抗阻运动干预(年龄:65±5岁,BMI:24.8±2.9kg/m2)。抗阻运动方案为每周2次,每次60分钟(热身5-10分钟,训练40-45分钟,收整5-10分钟),训练周期16周。基因组合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同研究1。PLINK和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研究1:1)初始值时,6个SNPs位点(OPG rs3102735、rs3134069;RANK rs884205;DKK1 rs11001553;RSPO3 rs13209747;ESR1 rs2228480)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2个SNPs位点(ESR1 rs1801132;SOST rs851054)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2)初始值时,GPS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均p<0.01),GPS每增加一个“有利”等位基因,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0.011g/cm2和0.024g/cm2。GPS可以解释4.7%和2.2%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个体间差异(R2=0.047,0.022,均p<0.01)。3)e QTL结果显示rs851054的次等位基因(T)与SOST在动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4)初始值时,DNA甲基化水平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均不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5)仅有GPS模型可解释0.5%和0.3%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仅有MS模型可解释2.4%和4.6%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联合GPS和MS模型可解释4.1%和7.7%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水平。研究2:1)16周干预后,6个SNPs位点(OPG rs1023968、rs2073618;DKK1rs1896367;SFRP4 rs1052981;RSPO3 rs13209747;MEF2C rs34316)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8个SNPs位点(ESR1 rs1062577、rs3798577、rs3798758;OPG rs2073617;SOST rs865429;Wnt5B rs2010851、rs3803164;SFRP4 rs1802074)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显着关联(均p<0.05)。2)16周干预后,GPS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均p<0.01)。GPS每增加一个“有利”等位基因,△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0.8%和0.786%。GPS可以解释36.5%和21.8%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R2=0.365,0.218,均p<0.01)。3)与GPS<6(n=31)组相比,GPS≥6(n=34)组16周干预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有显着提高(-1.37%vs.0.88%,-3.56%vs.0.05%,均p<0.05)。4)e QTL结果显示rs1896367的次等位基因(T)与DKK1在肾上腺中的低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rs34316的次等位基因(C)与MEF2C在骨骼-肌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rs1802074的次等位基因(T)与SFRP4在动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5)运动干预前后ESR1和SOST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存在显着差异(91.03±2.01%vs.90.07±2.51%;81.95±3.85%vs.83.29±2.91%,均p<0.05)。6)16周干预后,△DKK1甲基化(%)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均p<0.05),△DKK1甲基化(%)每增加一个百分比,△股骨颈骨密度(%)增加0.025%。△DKK1甲基化(%)可以解释6.1%△股骨颈骨密度(%)的个体差异(R2=0.061,p<0.05)。7)仅有GPS模型可解释3.4%和6.9%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仅有MS模型可解释2.5%和4.8%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联合GPS和MS模型可解释4.8%和7.4%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水平。研究结论:研究1:GPS可预测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绝经后女性的GPS越高,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越高。研究2:1)GPS对运动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变化值的增加具有显着预测价值,GPS≥6的受试者可通过抗阻运动方式来提高骨密度,表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的改善效果可能与基因型相关。2)DKK1基因甲基化可作为预测股骨颈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的表观遗传标记。

赵会荣[2](2021)在《绝经后T2DM女性PTH蛋白表达及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检测新疆石河子绝经后女性不同糖、骨代谢状态下,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蛋白表达水平、不同基因位点多态性及突变情况。2.探讨PTH蛋白表达、rs10500783、rs10500784位点基因多态性、突变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指标间的关系,为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um,T2DM)女性合并骨质疏松(Osteoprosis,OP)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依据OGTT及双能X线检测BMD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伴骨量正常组(A组,52例);糖耐量正常伴骨量异常组(B组,43例);T2DM伴骨量正常组(C组,47例);T2DM伴骨量异常组(D组,58例)。2.记录年龄、绝经年限和身高等一般资料。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钙(Serum Calcium,Ca)、血磷(Serum Phosphoru,P)等生化指标;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定腰椎(L1-4)及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PTH基因rs10500783、rs10500784位点基因多态性。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TH蛋白表达水平。5.操作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过χ2检验判断PTH基因型是否满足哈温(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PTH蛋白的诊断价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BMD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1.组间基线资料比较,与对照组A组相比,C组和D组的FPG(9.10±2.44、9.10±2.44vs 5.00±0.59)、Hb A1c%(8.42±1.95、8.19±1.87 vs 6.01±0.83)水平高于A组(P<0.01),C组HDL(1.93±1.06 vs 1.43±0.49)水平高于A组(P<0.01)。组间骨代谢指标和BMD比较,与对照组A组相比,B组和D组的BMD(L1-4)(0.93±0.20、0.95±0.10vs1.16±0.20)和BMD(股骨颈)(0.78±0.13、0.77±0.10 vs1.02±0.25)低于A组(P<0.01)。2.与对照组A组相比,B组{44.89(40.11,49.17)vs 48.86(43.98,57.92),P<0.05}和D组{44.28(41.00,46.68)vs 48.86(43.98,57.92),P<0.01}PTH蛋白表达浓度降低。相关性分析,PTH蛋白表达水平与BMD(L1-4)(r=0.223,P<0.05)和BMD(股骨颈)(r=0.220,P<0.05)呈正相关(P<0.05)。PTH蛋白表达在诊断OP中的价值,诊断OP的最佳临界点为0.271,其对应的PTH浓度为50.85 pg/ml,敏感度为34.1%,特异性为93%,AUC为0.640(P=0.027,95%可信区间:0.521~0.759)。3.PTH基因两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TH基因rs10500783位点有三种基因型,CC、TT及C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2.1%(137例)、12.6%(24例)和15.3%(29例);等位基因C和T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9.7%和20.3%。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H基因rs10500784位点有三种基因型,AA、CC及A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80.2%(158例)、0.5%(1例)和19.3%(38例);等位基因A和C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9.8%和10.2%。PTH基因rs10500783位点,D组,CT/TT基因型年龄{65.00(50.00,74.00)vs 73.00(68.00,77.00),P<0.05}和绝经年限{13.00(5.00,24.00)vs 24.00(20.00,29.50),P<0.05}低于CC基因型;且CT/TT基因型TG水平低于CC基因型{1.04(0.83,1.75)vs 1.69(1.20,2.08),P<0.05}。PTH基因rs10500784位点,A组,与AA基因型相比,AC/CC基因型血Ca水平低于AA基因型{2.22(2.18,2.28)vs 2.30(2.24,2.34),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绝经年限增高、ALP水平增高及PTH蛋白表达浓度和LDL-C水平降低是BMD(L1-4)降低的危险因素;PTH基因rs10500783位点多态性、绝经年限增高及血P水平降低是BMD(股骨颈)降低的危险影响因素。结论:1.在石河子绝经后T2DM女性中,PTH基因多态性通过下调PTH蛋白表达引起骨代谢异常,从而参与该人群OP的发生和发展;2.当血清PTH蛋白浓度小于50.85pg/ml时,在该人群OP中具有较好的的诊断价值;3.PTH基因多态性与糖代谢有关,且基因突变参与该人群脂代谢紊乱的发生。

唐娟[3](2021)在《云南地区傣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云南地区傣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探讨云南地区傣族人群VDR基因Fok I和Bsm 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并与云南地区汉族人群在基因多态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高危患病群体进行筛选,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云南地区骨质疏松症及骨量低下患者398例(傣族268例,汉族130例)和健康体检对象245例(傣族127例,汉族11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骨质疏松症和骨量低下患者均符合1994年WHO推荐诊断标准。收集身高、体重、腰围等相关临床数据,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生化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测定 VDR 基因 Fok I和 Bsm I酶切位点多态性。应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受试人群腰椎L1-I4的BMD,比较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并对患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危险和保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云南地区傣族和汉族受试人群VDR基因Fok I和Bsm I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HWE 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入选受试群体符合孟德尔遗传法,且有群体代表性。(2)傣族人群VDR基因Fok I和Bsm 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汉族人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受试人群按诊断标准分组,50岁及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按T值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Fok Ⅰ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骨量减少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k Ⅰ位点基因型、Bsm I位点多态性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下男性及绝经前女性以Z值分为2组,低骨量组2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T值分组人群3个组和Z值分组人群2个组按民族分层后,上述两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傣族与汉族的各个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云南地区总体人群病例组(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年龄、身高、体重、BMI(Body Mass Index,BMI)、腰围、HDL-C、LDL-C及性别构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民族分层后比较,傣族和汉族的病例组年龄、HDL-C均高于对照组,体重及BM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傣族病例组身高、腰围及性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0岁及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妇女T值与身高、体重、BMI、腰围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年龄、HDL-C和LDL-C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TG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50岁及下男性和绝经前女性Z值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体重、BMI、腰围、HDL-C、LDL-C和TG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年龄增长、女性是云南地区总体人群和傣族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P<0.05);HDL-C水平降低是总体受试人群和傣族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增长、LDL-C水平升高是汉族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VDR基因Fok I和Bsm 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云南地区傣族和汉族人群之间无差异。(2)VDR基因FokI和BsmI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没有相关性。(3)年龄、体重、BMI和HDL-C与云南地区总体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HDL-C与T值具有相关关系,身高与Z值具有相关关系,提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危险因素的关系较年轻人密切。(4)年龄增长、女性、LDL-C水平升高是云南地区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HDL-C水平降低是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

顾建忠[4](2021)在《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少数民族瑶族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受体-α基因分布,了解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瑶族妇女骨质疏松的关系;确定山茶籽提取物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1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选取广西地区,瑶族妇女,612例,取5ml血液样本,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的提取,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血液样本的碱性磷酸酶,超声骨密度仪检测患者跟骨骨密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雌激素。方法2山茶籽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将5月龄,96只雌性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去卵巢组(OVX),假手术组(Sham),山茶籽提取物组(Ts),苯甲酸雌二醇组(E2)。分别在第4、8、12、16周各取六只,麻醉后,对大鼠股骨取材,进行HE染色,测量骨钙,骨磷,骨密度以及相应的雌激素。结果:(1)与其他四个基因比较,60岁之后P基因组的碱性磷酸酶升高,骨密度降低,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升高,雌二醇和孕酮降低(P<0.05);与其他四个基因比较,65岁之后Xx基因组的碱性磷酸酶降低,骨密度提高,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降低,雌二醇和孕酮升高(P<0.05)。(2)去卵巢组的镜下骨组织疏松,骨钙、骨磷、血清护骨素和骨密度低于其他3组(P<0.05),山茶籽提取物组的骨钙、骨磷、血清护骨素和骨密度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无显着差异(P>0.05)。去卵巢组与其他三组比较,血清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明显升高,雌二醇和孕酮明显降低(P﹤0.05)。山茶籽提取物组的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雌二醇和孕酮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绝经后妇女含P基因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应提前预防;含Xx基因的妇女骨密度高,不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2)山茶籽提取物可以提高骨密度以及雌二醇,山茶籽提取物可以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症。

王越[5](2020)在《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3)和循环25(OH)D水平与成人骨密度相关性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参与体内钙磷代谢与平衡。其活性形式1α,25-(OH)2D3的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相关。现有观察性或实验性研究对这种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不同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对遗传易感性较高的25(OH)D水平与中国中老年人骨矿物质密度(BMD)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175例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甘肃四个地区的中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以及腰椎、股骨BMD、血清骨转换生物标志物进行了采集,并对与25(OH)D水平相关的四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位点(SNPs)(rs10741657,rs12785878,rs2282679,rs6013897)进行检测。采用单样本两阶段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对遗传易感性较高的25(OH)D水平与腰椎及股骨BMD相关性进行了评估。通过卡方检验比较来自不同地区样本人群的腰椎、股骨BMD以及血清骨转换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评估了体质指数(BMI)与中国中老年人腰椎、股骨BMD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中老年人之间的腰椎、股骨的骨密度以及血清骨转换生物标志物存在显着差异。中国中老年人腰椎、股骨的骨密度与其体质指数正相关,后者(单位:kg/m2)每升高一个单位,相应的腰椎骨密度增加0.014g/cm2,股骨的骨密度增加0.013g/cm2。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易感性较高的25(OH)D水平与中国中老年人腰椎BMD(β=-0.078,se=0.046;P=0.792)和股骨BMD(β=-0.021,se=0.048;P=0.281)以及骨转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无关。MR-Egger和加权中位数MR分析模型给出了相似的结果。中国不同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以及骨转换相关生物标志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遗传易感性较高的25(OH)D水平与中国中老年人腰椎和股骨BMD以及骨转换相关生物标志物无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是一种参与了血清磷酸盐及维生素D代谢的激素,研究显示其与骨矿物质密度(BMD)降低有关。但是,FGF23水平与BMD降低是否存在因果关联性仍不明确。本研究从探讨成人中遗传易感性较高的FGF23水平是否与BMD改变存在因果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本研究选择了五个与FGF23显着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了两样本MR研究,分别为rs17216707,rs11741640,rs9925837,rs2769071和rs17479566。探究了遗传易感性较高的FGF23水平(n=16,624)与成人腰椎(n=28,498),股骨(n=8,143),股骨颈(n=32,735),足跟骨密度(n=265,753)以及血清骨转换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成人腰椎,股骨,股骨颈及足跟BMD和骨转换生物标志物的汇总数据来自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GWAS)。两样本MR分析结果表明,在逆方差加权法模型下,对数转化后的血液FGF23水平(pg/m L)每增加1个单位,成人足跟骨密度下降的风险增加0.2(β=-0.201,se=0.084,P=0.016),股骨颈骨密度下降的风险增加0.28(β=-0.286,se=0.126,P=0.022)。但是,FGF23水平与成人腰椎BMD(β=-0.166,se=0.193,P=0.389)和前臂BMD(β=-0.186,se=0.366,P=0.610)无关。此外,两个样本的MR分析表明,FGF23与成人的血清钙、磷、镁、肌酐以及25(OH)D水平无关。本研究揭示了成人血液FGF23水平与足跟和股骨颈的BM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本研究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了研究证据,但对于FGF23是否为骨代谢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李丽[6](2020)在《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的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某医院2005-2015年间骨质疏松门诊初诊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合并疾病、骨折等情况。(2)分析该医院2006-2017年间就诊的928例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与骨折的相关性。结果:(1)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70~79岁,脆性骨折主要发生在椎体,男性骨量异常者中以糖皮质激素使用、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最大。通过年龄分层分析,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转换指标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逐渐下降,70~79岁组值最低;股骨及全髋骨密度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下降,其中股骨颈骨密度在与小于50岁组比,70~79岁组及≥80岁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全髋骨密度值在与小于50岁组及50~59岁组相比,≥80岁年龄组分别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腰椎1-4(Lumbar 1-4,L1-4)骨密度值随着年龄增加在逐级增加,70~80岁时达高峰,随后下降,与小于50岁及50~59岁组比,70~79岁组及≥80岁组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提示患者年龄、体重、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全髋骨密度、β-CTX、慢性胃病、骨质疏松是骨折史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年龄、骨碱性磷酸酶、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是骨折的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3是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男性骨量异常患病人群发病可能与增龄有关,70岁以后男性骨量异常发生率显着增高,70~80岁为好发高峰;男性脆性骨折好发部位在椎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患者都容易导致男性骨量异常的发生,应尽早干预。(2)防控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折的发生,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年龄较大、β-CTX和BALP水平较高、合并慢性胃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患者,积极抗骨质疏松干预及治疗,以减少此类患者中骨折的发生。

刘纳[7](2019)在《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与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25-羟维生素D2、D3(25-OHD2、25-OHD3)、甲状旁腺激素(PTH)、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测定(β-CTX)]的含量,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早期筛查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病变,为及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临床期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房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30例(DM组,A组,对照组),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30例(DN组,B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女性7例,男性23例,观察组:女性8例,男性22例。纳入方法:1.糖尿病诊断依照1999年美国ADA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执行:1.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2.空腹血糖≥7.0mmol/L。3.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注:空腹状态是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以上三条只要任意一条连续2次复查阳性,便可诊断糖尿病。2.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即Mogensen分型中的糖尿病肾病IV期,即尿微量白蛋白>300mg/24h,尿常规示蛋白定性(≥1+),血肌酐及尿素氮正常,肾小球滤过率>20ml/min。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项目及骨密度、骨代谢标记物相关信息:所有人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25-羟基维生素D2、D3(25-OHD2、25-OHD3)、甲状旁腺激素(PTH)、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测定(β-CTX)、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C-P)、空腹血糖(FPG)、血清钙离子、血清磷离子,并收集病程、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等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的数据。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颈、全髋及腰椎L1-4区骨密度BMD值(g/cm2)及T-score值和Z-score值。结果:所有的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四格表卡方检验,不适用于卡方检验的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纳入观察指标之间对研究对象的关系。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果如下:(1)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即观察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即对照组比较血PTH升高(P<0.05),25-羟基维生素D2、D3(25-OH-D2、D3)正常白蛋白尿组高于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P<0.05)。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的血清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的β-胶原降解产物测定(β-CTX)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与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比较,两组血钙、血磷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测得出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病变高于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及病程构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对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做Pearson相关分析,25-羟基维生素D2与腰1-4全部腰椎及股骨颈及整体髋关节BMD值呈正相关,25-羟基维生素D3与腰2-4及全部腰椎及股骨颈及整体髋关节BMD值呈正相关,25-羟基维生素D2、D3与PTH具有负相关,25-羟基维生素D2、D3与血清钙离子呈正相关。PTH与腰1、腰2 BMD值呈负相关,β-CTX与腰椎、股骨颈及整体髋关节BMD值呈负相关。25-羟基维生素D2、D3的相关系数平均在0.2-0.4,PTH及β-CTX的相关系数平均在0.1-0.2。(4)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25-羟基维生素D2与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患病率呈负相关,PINP与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患病率呈正相关。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当25-羟基维生素D2每降低1nmol/L时,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患病风险将升高0.78倍;当PINP值每升高1ng/mL时,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患病风险将升高0.879倍。25-羟基维生素D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保护因素。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尿蛋白阳性后,易出现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病变,骨代谢标记物(25-OHD2、D3、PTH、PINP、β-CTX)可出现相应变化,而且早于骨密度值的改变。(2)在本研究骨代谢标记物中,25-羟基维生素D与骨密度值的相关性系数最高,并且为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患病风险的较敏感指标,可作为临床期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预测因子,在临床上应着重监测。

张伟[8](2019)在《肾移植受者术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术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特点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肾移植受者骨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日至12月21日在江西省人民医院门诊随访的肾移植受者共172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抽血化验和DXA骨密度测定。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骨量丢失、骨密度低于同龄人以及骨质疏松统称为骨量低下。结果:1、172例肾移植受者中,男性128例(占74.4%),女性44例(占25.6%),年龄在1875岁之间,年龄≥50岁男性24例,绝经女性14例;骨量低下者105例,占比61%,男女骨量低下发生率均在腰椎部位较高;脆性骨折患者7例,占比4.1%;肾移植后曾做过DXA骨密度检测的2人,占比1.2%,所有肾移植受者均未接受钙剂、维生素D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女性绝经、运动锻炼、脆性骨折史、是否透析以及免疫抑制剂方案与骨密度显着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低下组相对于骨量正常组患者BMI、体重更低,移植龄,激素、他克莫司、骁悉使用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绝经是增加肾移植受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86.08(95%CL:5.527-6264.581);而适当的体重、运动锻炼是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63(95%CL:0.625-0.932)和0.247(95%CL:0.067-0.918)。4、肾移植受者,随着移植龄的延长,总维生素D的水平逐渐升高,由(18.81±7.03)ng/ml增至(24.64±8.42)ng/ml;PTH、血钙、P1NP、β-CTX、AKP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分别由87.15(54.50,157.77)pg/ml降至72.27(43.67,84.76)pg/ml、2.51(2.40,2.60)mmol/L降至2.33(2.21,2.39)mmol/L、73.74(54.16,93.47)ng/ml降至50.76(40.67,69.58)ng/ml、0.86(0.69,1.28)ng/ml降至0.51(0.36,0.86)ng/ml和82.0(68.3,117.5)IU/L降至79.0(64.0,95.0)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H、P1NP、β-CTX水平在移植3年后降低明显。血磷水平呈上升趋势,由(0.86±0.22)mmol/L升至(1.06±0.2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着移植龄的延长,男性股骨颈和髋总骨密度逐渐下降,分别由(0.74±0.10)g/cm2降至(0.65±0.07)g/cm2、(0.89±0.11))g/cm2降至(0.80±0.07)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髋总和腰椎骨密度不随移植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骨量低下较普遍,移植后的前3年骨转换较快,维生素D不足。对肾移植受者应定期测量骨密度,补充维生素D,适当的运动锻炼,保持理想体重,适时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发生。

刘连勇[9](2018)在《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及骨钙素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有研究者提出骨骼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参与调节全身能量代谢。在糖骨代谢相互影响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作为“能量信使”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OC可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部分临床试验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但有临床研究提出OC水平与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均为多基因复杂疾病,糖骨代谢有相互影响,OC水平是否受OC基因多态性影响,目前相关研究也较少。为了进一步分析OC与糖代谢关系及OC水平与OC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进一步寻找防治T2DM的新靶点,我们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血清骨钙素(OC)、羧化不全骨钙素(under carboxylated osteocalcin,ucOC)和羧化骨钙素(carboxylated osteocalcin,cOC)水平与糖代谢的相互关系,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OC基因多态性与OC水平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中国汉族人群456名T2DM患者及224名正常对照人群,常规进行体格检查及生化、骨代谢、糖代谢等实验室检查,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以及OC的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1543294、rs1800247、rs759330、rs2842880、rs933489、rs2241106、rs2758605、rs2277872 和 rs 12563631)。研究结果:(1)T2DM组血清OC、ucOC和cOC、ucOC/cOC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2)正常对照组人群cOC水平与糖代谢指标无显着相关性。T2DM人群cOC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呈负相关。(3)校正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HbA1c等指标后,T2DM患者骨钙素SNPRs933489位点CC基因型的血清非cOC水平显着低于TT基因型,其它SNP位点各基因型间O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T2DM患者血清OC、羧化和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均低于非T2DM患者,而且cOC水平与HbA1c呈负相关,OC基因常见遗传变异没有影响OC水平。第二章:17β-雌二醇通过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减轻OVX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雌性激素是一种甾类激素,对循环、再生和心血管系统有重要影响,通过抑制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对骨稳态影响显着。雌激素有3种类型,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雌酮及雌三醇,由卵巢分泌雌二醇具有最强的雌激素作用,雌激素缺乏可能导致绝经后妇女的早期和晚期骨质疏松症。现有研究证明雌激素和孕激素替代对预防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有效,但由于该方法具有较多副作用,因此疗效受到限制。我们若能够通过调控若干个骨重建信号通路,进一步掌握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则能帮助我们在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近些年对Eph/Ephrin通路不断深入探索,发现其可调控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分化,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而EphrinA2和EphA2信号能够在起始阶段调节骨骼重建,破骨细胞前体中的EphrinA2和EphA2能够增强多核破骨细胞的分化,而成骨细胞上的EphA2能通过上调RhoA形成抗成骨细胞形成信号,但17β-雌二醇是否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尚未完全阐明,故针对该问题设计了本研究。本研究是针对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1周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组(Ovariectomy,OVX)及卵巢切除+17β-雌二醇组(OVX+E2),并测定体重、血清钙(calcium,Ca)、尿钙(urinary calcium,UCa)、肌酐(Creatinine,Cr)、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bone resorption item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P-5b)浓度、1 型原胶原 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Ⅰ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β-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Ⅰ collagen,p-CTX)浓度;测定胫骨的骨密度及组织病理形态。第二部分: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三组中骨代谢关键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Runt 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gene 2,Runx2),Osterix,Collal,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的 mRNA 水平;采用 qRT-PCR 和免疫印迹测定Sham、OVX及OVX+E2三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并测定降低EphA2和ephrinA2表达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第一部分: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研究目的:1.探讨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的体重影响及骨转换指标的影响;2.探讨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研究方法:1.1.选取21周大小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Sham(n=10)、OVX组(n=10)及OVX+E2组(n=10);对于OVX+E2组,每天对大鼠通过灌胃给予17β-雌二醇悬浮液,使用量按照1mL/100g。2.处理0、2、4、6周后,分别测量三组大鼠的体重,并进行比较。3.处理0、2、4、6周后,使用生化分析仪测定三组大鼠的血清钙、尿钙、肌酐浓度,ELISA测定血清中b-ALP和TRAP-5b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P1NP、-βCTX。4.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左侧胫骨的骨密度。5.采用苏木精(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测定胫骨的组织病理形态,使用光学显微镜和影像分析仪测定静态参数包括骨体积/组织体积(bone volume per 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研究结果:1.OVX组大鼠体重增加显着高于Sham组,17β-雌二醇治疗后,大鼠体重增加受到抑制,说明17β-雌二醇能够抑制OVX诱导的体重增加。2.OVX+E2组大鼠血清钙浓度显着高于OVX组,OVX组尿Ca/Cr显着增加,17β-雌二醇治疗后,比值下降;OVX组b-ALP、TRAP-5b、P1NP、β-CTX浓度较对照组显着升高,17β-雌二醇治疗后,显着下降。3.给药后的4、8周,三组间的胫骨骨密度有显着差异,和Sham组相比,OVX显着降低胫骨骨密度,和OVX相比,OVX+E2组胫骨骨密度显着增加。4.OVX组大鼠的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显着低于Sham组,17β-雌二醇的治疗抑制这些变化,OVX组骨分离度增加,而17β-雌二醇有效的抑制OVX引起的骨质量变化。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卵巢切除能导致大鼠体重增加,血清钙浓度、尿Ca/Cr值、b-ALP、TRAP-5b、P1NP、β-CTX浓度升高,17β-雌二醇能消除这些影响;OVX组的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显着降低,以及骨小梁分离度的显着升高主要是由于小梁的穿孔变薄和损失,而17β-雌二醇能够减弱这些影响。第二部分: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2.探讨17β-雌二醇是否通过EphA2/ephrinA2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研究方法:1.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Sham组、OVX组、OVX+E2组骨代谢关键相关基因ALP,TRAP,Runx2,Osterix,Colla1,OPG和NF-kB配体受体激活剂RANKL的mRNA水平。2.采用qRT-PCR和免疫印迹分别测定Sham、OVX及OVX+E2三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3.采用siRNA转染技术沉默EphA2和ephrinA2,加入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培养后,测定破骨细胞数目。研究结果:1.OVX 组中 ALP、TRAP、RANKL 表达显着高于 Sham 组,OVX+E2 组 ALP、TRAP、RANKL表达显着低于OVX组。2.OVX 组中 Runx2、Osterix、Col1a1,表达显着低于 Sham 组,OVX+E2 组 ALP、TRAP、RANKL表达显着高于OVX组。3.三组中OPG表达无显着差异。4.OVX组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显着高于Sham组,OVX+E2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显着高于OVX组;5.RANKL和M-CSF能够促进破骨细胞分化,EphA2和ephrinA2沉默显着降低破骨细胞分化。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17β-雌二醇能通过抑制TRAP和RANKL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并通过刺激Runx2、Osterix和Col1a1表达诱导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17β-雌二醇能够抑制OVX诱导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

赵岩[10](2018)在《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钙磷代谢和骨密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一项重要健康问题。既往研究发现,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病人的钙磷代谢和骨骼生长发育,导致钙磷代谢的异常和骨密度的下降。目前,针对T1DM的钙磷代谢异常和骨密度下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尚不充分,特别国内关于血糖管理情况对T1DM儿童青少年钙磷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本中心长期管理的TIDM儿童青少年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了解本中心长期管理的TIDM儿童青少年钙磷代谢和骨密度状况,分析T1DM血糖控制水平与钙磷代谢异常和骨密度下降的关系,为改善TIDM儿童青少年钙磷代谢异常、降低骨质疏松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长期管理的TIDM儿童青少年78例,设为T1DM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将T1DM组分为两亚组:血糖控制良好组即A组(HbA1c<7.5%)和血糖控制不良组即B组(HbA1c≥7.5%)。健康体检者34例,设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者行基本资料收集和病史采集,并采集空腹血,留取血清冻存;采用光电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发光法等检测方法,检测空腹血糖、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KP)、25-羟基维生素D、HbA1c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受试者骨密度(BMD),获取T值。结果1.T1DM患者钙磷代谢指标的改变:T1DM组与对照组相比,血钙(P=0.398)、血磷(P=0.606)和钙磷乘积(P=0.27)均无显着差异,但T1DM组的碱性磷酸酶显着高于对照组(126.53±10.31IU/LVS 110.02±13.19IU/L,P<0.001),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25.34±7.76ng/ml VS 31.85±8.94ng/ml,P<0.001)。A组和B两组T1DM患者的血钙(P=0.327)、血磷(P=0.879)和钙磷乘积(P=0.342)均无显着差异。A组碱性磷酸酶显着低于B组(121.3±12.71IU/L VS131.27±12.66 IU/L,P<0.001),而A组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着高于B组(27.42±8.04 ng/ml VS 23.46±7.07 ng/ml,P<0.024)。2.T1DM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改变:T1DM组的BMD显着低于对照组(0.44±0.08g/cm2VS 0.58±0.10g/cm2,P<0.01),T1DM组骨密度的T值水平也低于对照组(-0.78±0.36 VS-1.61±0.63,P<0.01),T1DM组的骨密度下降者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71.8%和20.6%,P<0.01)。B组的BMD显着低于A组(0.41±0.08 VS 0.47±0.07g/cm2 VS g/cm2,P<0.001)。3.T1DM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改变的相关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1DM儿童青少年的BMD与HbA1c(R=-0.53,P<0.01)、血钙(R=0.396,P<0.01)和25-羟维生素D(R=0.516,P<0.01)水平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1DM儿童青少年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OR=1.415,95%CI 1.13-1.75)、25羟基维生素D降低(OR=1.114,95%CI 1.02-1.216)和病程增加(OR=1.13,95%CI 1.012-1.233)是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T1DM儿童青少年的血钙、血磷水平与健康儿童无显着差异,但维生素D和骨密度水平显着降低,且与血糖控制水平呈显着负相关,血糖控制不良、维生素D缺乏和病程增加是T1DM儿童青少年发生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素。2.未来需要坚持不懈的加强T1DM儿童青少年血糖管理,并适当补充维生素D,有望改善T1DM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水平,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二、ASSOCIATION OF PARATHYROID HORMONE GENE POLYMORPHISM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WOME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SOCIATION OF PARATHYROID HORMONE GENE POLYMORPHISM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WOMEN(论文提纲范文)

(1)抗阻运动改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思路和总体方案
2 文献综述
    2.1 骨质疏松概述
    2.2 运动干预对骨密度改善效果的研究
    2.3 骨质疏松症候选基因关联研究
        2.3.1 维生素D通路相关基因
        2.3.2 雌激素内分泌途径相关基因
        2.3.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2.3.4 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2.4 骨质疏松症全基因组(GWAS)关联研究
    2.5 骨质疏松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2.5.1 DNA甲基化介导成骨细胞特异性表达
        2.5.2 DNA甲基化调控破骨细胞的活性
        2.5.3 骨质疏松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2.6 运动诱导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的研究
3 研究 1: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合(panel)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技术路线
    3.3 研究结果
        3.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3.2 SNP位点分型检出率及哈温平衡情况
        3.3.3 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
        3.3.4 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初始值的关联研究
        3.3.5 遗传易感分数(GPS)预测骨密度初始值个体间差异
        3.3.6 利用GTEx数据库进行多组织e QTL比较分析
        3.3.7 GO功能注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PPI网络分析
        3.3.8 DNA甲基化水平与骨密度初始值的关系
        3.3.9 建立GPS与MS模型预测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
    3.4 研究讨论
        3.4.1 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初始值的关联分析
        3.4.2 遗传易感分数(GPS)预测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
        3.4.3 阳性关联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DNA甲基化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初始值的关系
        3.4.5 联合GPS与MS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
        3.4.6 研究小结
4 研究 2:绝经后女性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合(panel)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2.3 技术路线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2 16 周抗阻运动后骨密度训练效果的个体差异
        4.3.3 基因多态性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训练效果的关联分析
        4.3.4 遗传易感分数(GPS)预测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间差异
        4.3.5 利用GTEx数据库进行多组织e QTL比较
        4.3.6 GO功能注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PPI网络分析
        4.3.7 DNA甲基化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训练效果的关系
        4.3.8 建立GPS与MS模型预测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间差异
    4.4 研究讨论
        4.4.1 骨密度训练效果的个体间差异分析
        4.4.2 基因多态性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训练效果的关联分析
        4.4.3 遗传易感分数(GPS)预测绝经后女性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间差异
        4.4.4 与训练效果相关阳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4.5 DNA甲基化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训练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4.4.6 研究小结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 1: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合(panel)研究
    5.2 研究 2:绝经后女性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合(panel)研究
6 研究创新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
    7.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伦理委员会审批申请表
    附录C 骨骼健康与体力活动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绝经后T2DM女性PTH蛋白表达及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实验对象与实验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2.临床资料收集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 血液标本的采集
        2.3 生化指标及BMD的检测
    3.实验所需试剂及仪器
        3.1 实验所需试剂
        3.2 实验所需仪器和设备(见表5)
    4.基因分型
        4.1 PTH SNP位点的确定
        4.2 分离血清
        4.3 DNA的提取
        4.4 SNP分型的检测
        4.5 基因分型步骤
    5.蛋白水平的表达
        5.1 实验原理
        5.2 准备工作
        5.3 操作步骤
        5.4 计算
    6.质量控制
        6.1 一般资料及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的质量控制
        6.2 实验条件的质量控制
    7.统计学方法
    8.技术路线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2.经协方差分析后组间各生化指标的比较
        2.1 组间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2.2 组间骨代谢指标和BMD比较
    3.PTH蛋白表达
        3.1 组间PTH蛋白表达浓度比较
        3.2 PTH蛋白表达水平与各指标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3.3 PTH蛋白表达在绝经后T2DM女性中OP的诊断价值
    4.PTH基因多态性分析
        4.1 PTH基因哈温(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4.2 PTH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5.PTH基因不同位点野生型与突变型基因型间各指标的比较
        5.1 PTH基因rs10500783位点突变型与野生型间生化指标及BMD比较
        5.2 PTH基因rs10500784位点突变基因与野生基因型间生化指标及BMD比较
    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 D、钙和性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云南地区傣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1 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分析
        2.2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碱性磷酸酶的结果
        2.3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结果
        2.4 雌激素受体-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雌激素水平的结果
        2.5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碱性磷酸酶的结果
        2.6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超声骨密度的结果
        2.7 雌激素受体-αXbaⅠ基因多态性与雌激素水平的结果
    3 讨论
        3.1 骨质疏松症模型
        3.2 骨质疏松症与雄激素的关系
        3.3 骨质疏松症与雌激素的关系
        3.4 骨质疏松症与雌激素受体-α的关系
    4 小结
第二部分 山茶籽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鼠骨组织形态结构
        2.2 大鼠骨钙、骨磷检测结果
        2.3 大鼠骨密度检测结果
        2.4 大鼠血清护骨素检测结果
        2.5 大鼠血清雌激素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植物性雌激素与破骨细胞的关系
        3.2 植物性雌激素与成骨细胞的关系
        3.3 骨质疏松症的判定
    4 小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性雌激素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3)和循环25(OH)D水平与成人骨密度相关性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Ⅰ
ABSTRACTⅠ
摘要Ⅱ
ABSTRACTⅡ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部分 循环25(OH)D水平与人群骨矿物质密度相关性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绪论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对成人骨密度影响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1 绪论
    2 研究设计及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6)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诊疗特征、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分析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分析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骨质疏松症病因与发病机制研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以及申请课题目录

(7)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课题研究来源及研究意义
    2.糖尿病肾病
        2.1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与分期
    3.骨质疏松及骨代谢标记物
        3.1 骨质疏松定义及分型
        3.2 骨代谢标记物的临床意义
        3.2.1 维生素D
        3.2.2 甲状旁腺激素
        3.2.3 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
        3.2.4 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
    4.糖尿病肾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4.1 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4.2 1,25-(OH)2D代谢异常
        4.3 其他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选择
        1.1 选择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病例选择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的收集
        3.2 观察指标与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与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 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血生化及骨代谢标记物指标
    3 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与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各部位BMD值比较
    4 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与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病率比较
    5 相关分析:对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组间指标行Pearson相关分析
    6 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组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肾移植受者术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肾移植受者的一般特点
    3.2 影响肾移植受者骨密度的单因素分析
    3.3 影响肾移植受者骨密度的多因素分析
    3.4 不同移植龄间骨代谢指标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3.5 不同移植龄间男、女各部位骨密度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及骨钙素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17β-雌二醇通过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减轻OVX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编着
致谢

(10)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钙磷代谢和骨密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资料
    3.2 T1DM组两个亚组间基本资料比较
    3.3 T1DM儿童青少年钙磷代谢指标改变情况
    3.4 T1DM儿童青少年的骨密度改变
    3.5 T1DM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下降的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型糖尿病与维生素D、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ASSOCIATION OF PARATHYROID HORMONE GENE POLYMORPHISM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WOMEN(论文参考文献)

  • [1]抗阻运动改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学研究[D]. 李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绝经后T2DM女性PTH蛋白表达及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D]. 赵会荣.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云南地区傣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D]. 唐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广西瑶族妇女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D]. 顾建忠.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3)和循环25(OH)D水平与成人骨密度相关性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D]. 王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6]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D]. 李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2型糖尿病临床期肾病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D]. 刘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肾移植受者术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伟. 南昌大学, 2019(01)
  • [9]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连勇. 苏州大学, 2018(04)
  • [10]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钙磷代谢和骨密度的研究[D]. 赵岩. 青岛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中国女性甲状旁腺激素基因多态性与骨矿物质密度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