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先天免疫粘附功能检测在评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发展中的应用

红细胞先天免疫粘附功能检测在评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发展中的应用

一、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检测在评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情发展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超虎[1](2020)在《干扰素诱导基因BACH1缺失促进溶瘤病毒HSV-1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癌症是严重威胁世界人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目前随着癌症免疫疗法的发展,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但是癌症免疫疗法对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少的患者疗效不显着。而溶瘤病毒由于其独特的抗肿瘤特性能显着改变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浸润。2015 年 FDA 批准了第一款溶瘤病毒 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用于治疗黑色素瘤患者,但是其持久应答率为1 6%,有待提高。T-VEC是以HSV-1为骨架改造而成,而HSV-1对干扰素十分敏感。为了进一步提高T-VEC的治疗效果,我们对抗HSV-1的干扰素诱导基因进行筛选并阐明其抗HSV-1的机制,同时进一步研究该干扰素诱导基因对HSV-1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首先我们在HEK293T细胞中分别过表达288个干扰素诱导基因,然后再感染HSV-1-luc,通过检测luciferase的表达,我们发现有8个干扰素诱导基因能显着抑制HSV-1的复制。其中由于BACH1首次被报道具有抗病毒功能,而且临床上有降低BACH1表达的药物Panhemin,因此我们挑选BACH1做进一步研究。接下来我们在HEK293T、MEF、MCA205和B16细胞中降低BACH1的表达,之后再感染HSV-1-luc。通过检测HSV-1基因组拷贝数,我们发现BACH1缺失后HSV-1在细胞中的复制增加。由于血红素Hemin能促进BACH1泛素化修饰进而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降低BACH1在细胞内的水平。当我们用Hemin处理细胞后,结果发现HSV-1的复制增加。作为转录调节因子,BACH1抗HSV-1不依赖MAFK,而是通过结合到HSV-1基因ICP4、ICP27和UL39的启动子上并抑制这些基因的转录。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我们发现在肿瘤细胞中敲除BACH1能促进HSV-1在小鼠肿瘤内的复制。同时敲除BACH1后再瘤内注射HSV-1能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促进CD45+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BACH1缺失促进HSV-1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是由于BACH1缺失能促进HSV-1瘤内扩展,增加肿瘤免疫原性。当我们在BACH1敲除的MCA205细胞系中感染HSV-1后,结果发现BACH1缺失能促进HSV-1诱导的细胞凋亡、HMGB1的分泌和钙网蛋白的外露。进一步我们在小鼠肿瘤模型中用Hemin处理小鼠,结果发现Hemin处理能增加HSV-1在小鼠肿瘤内的复制。当我们将Hemin处理和HSV-1治疗联合使用时,发现肿瘤的生长显着减缓,而且CD45+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也显着增加。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系统筛选了抗HSV-1的ISGs,并阐明BACH1抗HSV-1的机制,而且敲除BACH1能增加HSV-1诱导的肿瘤免疫原性和抗肿瘤免疫反应,更重要的是Hemin处理和HSV-1联合使用能促进T淋巴细胞浸润并抑制肿瘤生长。因此该研究为临床上提高溶瘤病毒T-VEC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李楠[2](2020)在《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对iBALT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流感病毒感染确定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天然免疫细胞“记忆”功能的发现,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病原体感染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成为宿主抗感染领域的热点。作为承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关键衔接点,趋化因子在炎症部位淋巴细胞的转运和招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CXCL5在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筛选流感感染介导的急性肺损伤相关的关键蛋白分子或细胞调控因子,揭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肺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将为流感治疗提供潜在创新药物靶点,这不仅具有临床治疗意义,也将为今后小蛋白分子在抗感染中的研究提供重要指示。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以野生型WT小鼠和趋化因子CXCL5敲除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麻醉后以滴鼻的方式感染H1N1流感毒株,通过临床症状的观察、免疫组化实验以及ELISA实验来探索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继而使用质谱流式技术筛选到趋化因子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突出的免疫细胞亚群;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和病理切片分析H1N1感染后的WT和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滞留B细胞的积聚特征;最后我们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形成iBALT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鉴定CXCL5缺陷小鼠体内对iBALT结构形成和维持有促进作用的差异基因,为进一步了解iBALT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奠定基础。结果:流感病毒H1N1感染后,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募集显着下降,作为免疫细胞的“先头兵”,中性粒细胞是解决原发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关键。本课题趋化因子CXCL5的敲除虽然减少了中性粒细胞的募集,但是缺陷小鼠肺组织病毒颗粒的清除能力不降反增,我们猜测它可能是通过调控IL-6的表达来抵抗流感病毒的感染;同时我们发现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肺滞留B细胞显着增多,且主要聚集在支气管上皮的基部或肺血管周围,形成有明显T细胞和B细胞分区的三级淋巴结构-iBALT。在验证中发现趋化因子CXCL5的缺失,导致肺组织中很多调控因子如B细胞趋化因子CXCL13的表达量大幅升高,促进B细胞在肺组织中的积聚,进而创造了一个更易于形成iBALT结构的良好微环境,并且在数量、面积和完整性上不同于WT小鼠组,而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形成的iBALT结构在流感感染后能够快速启动局部肺免疫应答从而抵抗流感的感染。结论: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起着重要的的作用,而H1N1的感染导致CXCL5敲除小鼠的肺组织中易于形成一种能够快速启动的三级淋巴组织iBALT结构,iBALT结构在机体内抗流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创新:我们发现趋化因子CXCL5的敲除导致炎性细胞的积聚减少,伴随着趋化因子CXCL13的高表达;CXCL13是B细胞的关键驱动因子,促进B细胞在缺陷小鼠肺组织中大量积聚,形成一种可先于获得性免疫系统抗病毒反应的免疫应答结构-诱导性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BALT),由此设想趋化因子CXCL5的敲除很可能创造了一种易于形成iBALT结构的微环境,这种结构能够在流感感染过程中快速被启动用以保护机体。但是目前对于肺部感染或慢性炎症诱导形成iBALT结构的机制以及维持iBALT存在的关键因素尚不明朗。

刘吉洛[3](2020)在《重要新发传染病(SFTS和COVID-19等)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毒基因进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和人类活动增加,自然界循环的病原体更频繁地向人类生活环境溢出,形成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新发传染病的主要来源,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威胁。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重点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相关流行病学、临床和病原体进化特征从而探明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特异性防治要点。同时希望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手段探索威胁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健康的病原体,对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实时监测和提供预警技术方法。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通过广义相加模型评估气象因素对SFTS流行的影响,以地理遥感分析方法探索地理环境与SFTS的关系。在SFTS流行区域进行野外动物样本收集以寻找潜在宿主。收集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等统计方法总结SFTS患者临床特征。实时定量PCR法对患者进行血清核酸诊断并确定病毒载量,患者特异性抗体Ig M通过ELISA法测得。收集SFTS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通过感染工具细胞并培养、分离和鉴定得到SFTS病毒株。随后以公共数据库参考序列为模板,设计正反引物,完成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结合测序结果和已发布的SFTS病毒参考序列信息,分析其基因进化规律。2.第二部分纳入研究的病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北京COVID-19确诊患者。收集、整理了患者发病时间、暴露史和实验室诊断等资料。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为探索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潜在的自然来源,收集公共数据库已经上传的冠状病毒序列进行重组分析。单倍型网络分析用于分析SARS-Co V-2的基因进化特征。通过计算病毒刺突蛋白和受体结合能力的改变评估病毒基因变异产生的影响。3.第三部分鼠类、蝙蝠、鸟类生物样本于东南沿海地区岛屿捕获,并收集血液、器官组织、咽拭子和肛拭子等。对相应样本肺组织核酸进行抽提、质检和二代高通量测序,并以拼接、比对等生物信息学手段筛查病毒序列信息,从而确定样本体内的病原体。结果:1.第一部分纳入宁波和舟山SFTS患者136例,河南地区患者1574例。总体上,死亡组患者年龄高于非死亡组(P<0.001),而性别和发病到入院时间无明显差异。浙江地区SFTS患者发病多集中在夏季(7-9月),在岱山等岛屿上生活的患者来源病毒基因型主要为E型(P=0.002),降水量、日照时长和大气温度与SFTS发病时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浙江SFTS非死亡组患者多出现肌肉酸痛和乏力症状(P<0.05),河南地区死亡患者多出现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出血症状(P<0.05)。浙江地区患者入院时血尿素氮(BUN)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风险比为1.073(95%置信区间,1.021-1.128);而早期出现乏力症状为保护性因素(P=0.010),风险比为0.190(95%置信区间,0.053-0.675)。两地患者实验室检查项目入院时总体上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BUN和血肌酐(CREA)在死亡患者组显着高于非死亡患者组(P≤0.001)。浙江地区患者除白细胞(WBC)指标外,其余实验室检查项目和病毒载量动态变化趋势在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患者间有显着差异(PGEE<0.05)。河南地区病例除WBC和肌酸激酶(CK)外,其余实验室检查项目动态变化趋势在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患者间有显着差异(PGEE<0.05)。两地实验室检查指标动态趋势不同的项目为非死亡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死亡患者的CREA(PGEE<0.05)。累计收集舟山地区90只鼠类样本,SFTS病毒核酸检查均为阴性。分离174条患者来源毒株并完成全基因组测序,河南地区均为A型(117/117例),舟山(52/57例)和宁波(14/25例)地区多为E型,舟山和宁波分别发现9例和1例病毒重组。进化分析表明,病毒起源于河南并于1990-2005年由江苏输送至浙江和韩国,2005-2012年传播至日本并由韩国反向输入浙江。2.第二部分研究共计纳入55名COVID-19患者。患者平均潜伏期为8.42天,无症状携带者可能传播SARS-Co V-2,疾病的病程约为2周。与无肺炎表现的患者相比,有肺炎表现的患者年龄多15岁(P<0.001),有更高的比例患有高血压(有肺炎表现组为32.4%,无肺炎表现组为0%,P=0.004),更高比例出现发热(94.1%和71.4%,P=0.043)、咳嗽(61.8%和33.3%,P=0.040)症状。有肺炎表现患者入院时体内白细胞介素-6(14.61和8.06pg/m L,P=0.040)、B淋巴细胞比例(13.0%和10.0%,P=0.024)和红细胞沉降率(17.00和6.00m/60min,P=0.006)更高,而CD8+T显着降低(<190/μL)(33.3%和0%,P=0.019)。自发病至随后20天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与有肺炎表现患者相比,无肺炎组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以及CD8+T细胞含量更高(PGEE<0.001)并且差距逐渐增加,表明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与穿山甲来源的冠状病毒序列相比,云南蝙蝠来源的Ra TG-13冠状病毒序列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的相似性更高。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SARS-Co V-2病毒株在世界范围内可分为5组(A-E)。武汉来源的病毒株主要属于C组,而美国来源的病毒株包含全部的5种类型。V367F和N354D突变使SARS-Co V-2刺突蛋白与受体的结合能力比以往的冠状病毒更高。3.第三部分舟山市岱山岛共计收集动物样本44只,检测到长尾病毒科(Siphoviridae)、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和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等多种病毒。南海岛屿共计收集鼠类样本16只、鸟类样本31只;各调查点的平均鼠密度为3.7%,各调查点中最高鼠密度为10%;鸟类样本种类多样。结论:气候、地理环境因素与SFTS发病时空分布相关,河南与浙江地区SFTS临床特征略有区别但总体相似,都可以引起广泛的器官损伤,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应当遵循普遍规律并注重差异。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韩国、日本地区SFTS病毒由浙江传入,这有助于寻找潜在的动物宿主。在舟山发现多种以往当地未报道的病原体,可为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提供帮助。在南沙群岛,动物物种日渐丰富,应当积极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威胁。武汉地区以外的COVID-19患者多有武汉暴露史。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其他易感人群而言,接触无症状携带者和医院导致的感染是发病的危险因素。SARS-Co V-2导致的淋巴细胞减少引起肺炎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以为流行源头外地区的疾病防治提供借鉴。病毒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不支持武汉是SARS-Co V-2由自然界向人类溢出的发源地。V367F和N354D突变可以提高病毒的传播、致病能力。

郭静[4](2020)在《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1.1对目前已发表的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系统评价,更大范围内、更精确评估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1.2目前开展的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的系统评价中存在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较低,设计不甚合理等特点,并且多没有体现中医药作为复杂干预措施在治疗上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普通感冒的中医特点设计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开展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评价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3感毒清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其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究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2.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以下7个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 Med、维普网、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纳入中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设计资料提取表,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遇到分歧与第三人讨论解决。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使用I2检验异质性,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临床异质性低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综合,对无法定量综合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主要结局指标包括5天的治愈率、症状的消失时间/消失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普通感冒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体温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表偏倚使用SAS 7.8软件和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检验。2.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本研究以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900026714。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采用R软件产生区组随机序列,将120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序列以不透光密封信封方式进行隐藏。两组分别接受感毒清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5天。以普通感冒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所有症状消失率、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不良事件为评价指标,评价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感毒清的潜在活性化学物质,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平台,预测和筛选普通感冒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分子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部分纳入中药对照安慰剂,中药对照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或其联合治疗以及中药联合祛痰止痉药对照祛痰止痉药单独使用的RCTs共29项,4196名受试者。纳入的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其中12项(41.4%,12/29)研究报告了随机序列的生成,仅4项(13.8%,4/29)研究报告了随机隐藏,仅4项(13.8%,4/29)研究实施了盲法,其中3项设置了研究者和受试者盲法,1项研究设置了受试者盲法。7项(24.1%,7/29)研究报告了脱落失访情况,除1项研究无脱落失访外,其他6项研究中仅有1项进行了意向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中仅有1项(3.4%,1/29)进行了前瞻性注册,其他28项研究中,有3项(10.7%,3/28)研究结果部分报告的结局与方法部分拟报告的结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热感糖浆高剂量组显着提高治疗5天后发热(RR:0.05,95%CI:[0.00,0.97])、咽痛(RR:0.15,REM,95%CI:[0.04,0.61],I2=54%)、恶风(RR:0.11,FEM,95%CI:[0.02,0.62],I2=40%)、口渴(RR:0.27,FEM,95%CI:[0.13,0.59],I2=0%)症状的消失率,热感糖浆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银翘解毒片高剂量组能缩短开始治疗到总体症状消失的时间(h)(MD:-9,39,95%CI:[-11.83,-6.95]),高剂量更明显;抗感冒处方能缩短解热时间(h)(MD:-13.84,95%CI:[-23.41,-4.27]),且起效更快(h)(MD:-9,96,95%CI:[-17.63,-2.29])。与利巴韦林对照,葛根汤颗粒能够缩短病程(h)(MD:-6.76,95%CI:[-8.91,-4.61])且起效更快(h)(MD:-1.20,95%CI:[-1.93,-0.47]);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显着缩短解热时间(h)(MD:-91.20,95%CI:[-95.73,-86.67])、流涕(h)(MD:-60.96,95%CI:[-65.59,-56.33])、咳嗽(h)(MD:-72.00,95%CI:[-77.52,-66.48])、鼻塞的症状持续时间(h)(MD:-91.92,95%CI:[-96.91,-86.93])。与利巴韦林联合罗红霉素对照,加味银翘散能够缩短发热持续时间(h)(MD:-8.10,95%CI:[-12.59,-3.61]),起效更快(h)(MD:-1.67,95%CI:[-2.61,-0.73])。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能减少咽痛持续时间(h)(MD:-7.20,95%CI:[-13.85,-0.55])和发热持续时间(h)(MD:-12.00,95%CI:[-19.20,-4.80]);感冒清热颗粒能减少发热(h)(MD:-9.19,FEM,95%CI:[-12.77,-5.61],I2=0%)、流涕(h)(MD:-26.18,REM,95%CI:[-44.02,-8.35],I2=94%)和咳嗽持续时间(h)(MD:-47.39,REM,95%CI:[-87.20,-7.59],I2=98%)。与利巴韦林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解热时间仍有优势(h)(MD:-8.09,FEM,95%CI:[-12.30,-3.88],I2=0%)。纳入的研究中有18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结局,结果均显示中药与西药相比无差异(62.1%,18/29)。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验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t=0.08,P=0.937和t=1.57,P=0.1913)。3.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证候积分及证候频数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缓解率:治疗5天后试验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95%,对照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72.41%,两组相比,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后普通感冒总体症状缓解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2.07%,两组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5天后试验组在改善普通感冒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5天后各分症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恶风寒、鼻塞、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咽痛、咳嗽、咳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在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5天后普通感冒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5.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评价:此次研究中共有5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共有3例。两组安全性评价分析,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治疗5天后,试验组CD3+、CD4+、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K细胞激活率、CD3+、CD4+免疫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仅在抑制IL-12浓度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IL-8指标浓度变化改善不明显(P>0.05)。试验组氧化应激指标SOD酶活性、GSH-PX、CAT含量均升高,而MDA含量下降,这种指标变化趋势均符合机体抗氧化过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善SOD酶活性和CA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筛选最终获得感毒清有效的活性成分共22个,其中,黄芪的有效化合物活性成分为16个,川射干活性成分有6个。最终得到感毒清-普通感冒共同靶点138个,主要调控PGR、NOS2、PTGS1、PTGS2、ESR2等靶基因,核心靶点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获得147个GO富集生物过程和149条相关信号通路,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4.研究结论4.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确切,与西药单独或联合使用相比,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本研究纳入RCTs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相关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s验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的临床试验多不能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普通感冒中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这一特色,希望未来临床医生能针对中医特点设计更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4.2感毒清具有改善普通感冒症状、缩短疾病病程、安全性较高的显着优势,是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尚缺乏相关指标能够论证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需要更多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究,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进行知识储备。4.3感毒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复制、抗氧化等多重药效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网络药理的抗感作用。但由于其是中药复方,现有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层面进行实验验证,从而为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汤芳[5](2009)在《SARS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随访观察研究》文中认为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的流行曾带来世界范围内的灾难,其传染性之强、传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远超出人们的想象。SARS过后,遗留下的未解之谜还很多,在SARS流行病学方面仍存在众多热点问题值得探讨。医务人员(healthcare workers, HCW)是SARS感染的高危人群,其感染的危险/保护因素研究较多而结果并不一致。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来自同一医院感染SARS的HCW病例51名,与SARS患者密切接触的HCW对照426名,利用标准调查问卷,对其在诊疗SARS患者时的危险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性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胸外心脏按压操作(调整OR=4.52,95%CI=1.08–18.81)和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调整OR=3.27,95% CI=1.41–7.57)是HCW感染SARS的主要危险因素。戴12层棉纱口罩、16层棉纱口罩、多层防护口罩、预防服药、鼻腔清洗和防护知识培训6个因素是SARS发生的保护因素。近期研究表明SARS发生、发展和预后等与宿主遗传因素有关。本研究选取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白介素12受体β1(interleukin-12 receptorβ1, IL12Rβ1)作为候选易感基因,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的方法,探讨IL12Rβ1基因多个SNP位点多态性与SARS的易感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705A/G、+1158T/C、+1196G/C位点的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1664C/T(CT)和(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ORs(95%CI)分别为2.09(1.90–7.16)和2.34(1.79–13.37)。单体型分析发现,+705A/G、+1158T/C以及+1196G/C三个位点存在强烈的连锁不平衡(D’=0.90–0.98),+1664C/T与其它三个位点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连锁不平衡,ATGC和GCCT单体型是最普遍的单体型,GCCT单体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ORs(95%CI)为2.31(1.72–8.47)。提示IL-12Rβ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SARS发病存在关联,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显着性关联。SARS感染后机体体液免疫状况,包括抗体水平及抗体持续时间是预防再次发生疾病流行的关健因素之一,然而对于抗体动态变化规律的持续时间和影响因素目前未有定论。本研究选取44例临床确诊并且血清抗体阳性的SARS患者进行了4年的追踪随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血清SARS-CoV特异性IgG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同时收集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等相关资料,估计可能影响抗体水平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发病后第12、27、40、50个月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80%、62%、32%;IgG抗体滴度的GMTs分别为1:31、1:27、1:13、1:6。生存分析显示不同激素用量、疾病严重程度和抗体转阴时间之间有显着性关联(P=0.033和P=0.024),激素用量越大,抗体水平下降越明显。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4年后抗体滴度降低到保护性水平以下,保护性免疫只能持续有限时间。激素使用、疾病严重程度是影响抗体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虽然SARS病人的保护性免疫只能持续有限时间,但保护性抗体消失后,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记忆性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是决定机体再次接触SARS-CoV后是否患病的关键。本研究进行了SARS康复期患者SARS-CoV特异性T、B细胞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结果显示SARS康复期患者在发病6年后,不仅血清IgG抗体消失,而且体内SARS-CoV特异性记忆性B细胞水平也已不能检出,提示自然感染SARS-CoV后体液免疫反应及免疫记忆的持续时间有限。体内记忆性T细胞免疫应答能够维持一定水平,产生的淋巴细胞斑点数显着高于密切接触者和正常健康人群,其对于再次暴发的SARS流行能否提供免疫保护作用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结合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综合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等方法,阐明了SARS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宿主遗传易感因素在SA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SARS队列进行6年的随访观察,阐明了人群免疫水平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ELISPOT试验方法,首次提出保护性抗体消失后,SARS康复期患者记忆性B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不会长期存在,而记忆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可在体内长期维持免疫记忆。本研究结果不仅为预防可能再次暴发的SARS提供防控措施和临床治疗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SARS疫苗开发、新药研制提供可以借鉴的新思路。

张乃红,冯玫,鹿育晋,朱镭,刘洁,高鸿鹏,李为民,乔振华[6](2007)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的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及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探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及红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外周血枸橼酸钠抗凝,检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条件下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并计算黏附率。用MTT法测定红细胞对正常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的影响,并与未加红细胞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红细胞对K562细胞形成了"玫瑰花"样结合。正常人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结合率为(15.3±6.4)%,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结合率为(7.6±7.0)%,与正常人相比较显着下降(t=3.61,p(0.001)。不加红细胞条件下,正常人外周静脉血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为67%-71%。正常人红细胞明显增加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杀伤率为(14.7±5.2)%,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减低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杀伤率为(4.3±7.6)%,二者比较有显着差异(t=6.73,p(0.0001)。结论: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能力下降,正常人红细胞明显增加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而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减低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孙华,张剑,张远春,湛玉良[7](2006)在《SARS患者实验室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

张乃红[8](2006)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机体的两大免疫系统,它们相辅相成,构成机体完整的免疫防御系统。天然免疫细胞成分除单核细胞、粒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DC外,还有红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相关,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对临床上疾病诊断、疗效观察、探讨发病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研究,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检测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并且对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以及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及对正常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与正常人均有显着差异。实验发现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免疫发病机制的探讨、调动红细胞和NK细胞的抗白血病作用,最终克服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的测定目的:检测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数量的变化,与正常人进行对照。方法:采集静脉血,用FITC标记的鼠抗人CD35单抗标记红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24例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21例正常人红细胞CRl分子的数量。结果: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平均值为80.7±13.3个/红细胞,健康对照的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平均值为105.5±8.8个/红细胞。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每个红细胞平均CR1分子数量减少,差异有显着意义(t=7.234,p<0.0001)。结论: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数量较正常对照显着下降,可能是导致其免疫功能的下降的原因之一。

包木胜[9](2005)在《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CpG ODN 是人工合成的含未甲基化CpG 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可分为三种类型:A型CpG ODN能够刺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产生大量的IFN-α,并能强效激活NK 细胞;B 型CpG ODN 具有很强的刺激B 细胞增生能力;C型CpG ODN 兼有A 型及B 型CpG ODN 的作用。CpG ODN 能活化机体的天然免疫,诱导产生Th1 型免疫反应,在抵抗病毒感染、治疗肿瘤、抗过敏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新设计了190 多条CpG ODN,经过筛选,得到A 型CpG ODN 6 条,B 型CpG ODN 8 条,C 型CpG ODN 9 条,并申请了5 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抗病毒能力突出的CpG-302(C 型)和CpG-B4(A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CpG-302 属于一种新结构类型的C 型CpG ODN,其刺激的人PBMC 培养上清具有抗VSV、SARS-CoV 和流感病毒的作用,单独应用也能够直接保护细胞免受VSV 感染。CpG-B4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小鼠抵抗流感病毒的攻击,并能使乳鼠产生剂量依赖性抵抗口蹄疫病毒攻击的作用。因此,CpG-302 和CpG-B4 可能成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病毒药物。

郭峰[10](2004)在《红细胞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体防御系统 ,按免疫功能可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大功能 ,而红细胞具有多种天然免疫分子 ,是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 .红细胞不仅参与天然免疫反应 ,对某些致病原有杀伤性效应细胞样作用 ,而且参与淋巴细胞获得性免疫反应调控 ,红细胞各种天然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之间有固定的正负相关性 ,即所谓的免疫平衡性 ,一当红细胞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相关性失平衡 ,则将处于疾病状态 ,在开拓红细胞天然免疫原创性研究领域方面 ,我国已取得了显着成绩 .如在SARS暴发期 ,在探讨红细胞天然免疫检测技术在早隔离、早防治的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令人关注的良好效果 ,说明红细胞天然免疫原创性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红细胞具有天然免疫功能已被学术界公认 ,但红细胞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及其重要性 ,还需深入研究 ,本文设想由浅入深 ,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分四个方面介绍 :①有关体内防御系统的分工 ;②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调控获得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机制及其意义 ;③我国红细胞天然免疫与白细胞免疫相关性应用研究进展 ;④开拓红细胞天然免疫原创性研究领域展望 .

二、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检测在评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情发展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检测在评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情发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干扰素诱导基因BACH1缺失促进溶瘤病毒HSV-1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肿瘤的基本特征及免疫治疗
        1.1.1 肿瘤的基本特征
        1.1.2 肿瘤的免疫治疗
    1.2 溶瘤病毒疗法
        1.2.1 溶瘤病毒治疗的发展历史
        1.2.2 溶瘤病毒种类
        1.2.3 溶瘤病毒治疗的挑战
        1.2.4 溶瘤病毒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HSV-1简介
        1.3.1 HSV-1的流行病学
        1.3.2 HSV-1病原学
        1.3.3 HSV-1生物学特性
    1.4 抗HSV-1天然免疫
        1.4.1 Toll样受体
        1.4.2 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LR)和DExD/H-box解旋酶(DHXs)
        1.4.3 环鸟苷单磷酸-腺苷单磷酸合成酶
        1.4.4 干扰素γ诱导蛋白16
        1.4.5 干扰素诱导基因
    1.5 BACH1概述
        1.5.1 BACH1的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
        1.5.2 BACH1的生物学功能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实验小鼠
        2.1.3 引物
        2.1.4 质粒
        2.1.5 病毒
        2.1.6 抗体
        2.1.7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质粒构建
        2.2.2 细胞复苏
        2.2.3 细胞传代
        2.2.4 细胞冻存
        2.2.5 扩增HSV-1病毒和超速离心浓缩HSV-1病毒
        2.2.6 筛选抗HSV-1的ISGs
        2.2.7 构建敲除细胞系
        2.2.8 构建敲低细胞系
        2.2.9 构建过表达细胞系
        2.2.10 Western blot实验
        2.2.11 Hemin配制(以配制50 mL 20 mM的Hemin溶液为例)
        2.2.12 RNA抽提、逆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3 染色质免疫沉淀
        2.2.1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2.15 流式细胞仪检测Calrecticulin的表达
        2.2.1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胞外HMGB1浓度
        2.2.17 构建小鼠肿瘤模型
        2.2.18 肿瘤组织淋巴细胞组分分析
        2.2.19 免疫组化检测T淋巴细胞的浸润
        2.2.20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实验
        2.2.21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筛选抗HSV-1的ISGs
    3.2 BACH1缺失能增加HSV-1-Luc的复制
    3.3 BACH1缺失促进HSV-1的抗肿瘤效果
    3.4 BACH1缺失促进HSV-1诱导的T淋巴细胞浸润
    3.5 BACH1缺失促进HSV-1诱导产生的细胞凋亡
    3.6 BACH1缺失促进HSV-1诱导钙网蛋白外露和HMGB1释放
    3.7 BACH1通过抑制ICP4、ICP27和UL39的转录来抑制HSV-1的复制
    3.8 BACH1抗HSV-1不依赖于MAFK
    3.9 Hemin和HSV-1治疗联合使用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
    3.10 Hemin和HSV-1联合治疗进一步促进T淋巴细胞浸润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综述冠状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抗冠状病毒药物和疫苗的发展
    5.1 冠状病毒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
    5.2 冠状病毒感染的致病性
    5.3 抗冠状病毒天然免疫
    5.4 冠状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应机制
    5.5 冠状病毒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5.6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与注释
致谢

(2)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对iBALT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威胁人类健康的呼吸道病毒
        1.1 呼吸道病毒感染大事件
    2 流感,一个现存的公共卫生问题
        2.1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
        2.2 季节性流感的困顿
        2.3 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
        2.4 流感病毒感染机制
        2.5 流感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3 小蛋白分子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3.1 细胞因子的概念
        3.2 趋化因子的结构、分类
        3.3 趋化因子与炎症相关疾病的关系
    4 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1 抗流感感染的“先锋部队”之天然免疫反应
        4.1.1 先天性免疫识别病毒感染
        4.1.2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功能
        4.1.3 肺泡巨噬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2 抗流感感染的“后续堡垒”之获得性免疫反应
        4.2.1 CD4+T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2.2 CD8+T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5 诱导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在呼吸道病毒流感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5.1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的发现
        5.2 诱导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BALT)的进展
        5.3 诱导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在肺部疾病中的保护和病理作用
        5.3.1 保护性iBALT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5.3.2 致病性iBALT在疾病中的反作用
        5.4 诱导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与肺部相关疾病的关系
    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基本策略
材料与方法
    甲型H1N1 PR8/H3N2流感病毒的培养、收集和浓缩
        1 MDCK细胞培养
        2 MDCK细胞分离纯化流感病毒
        3 流感病毒的浓缩
    甲型H1N1 PR8/H3N2流感病毒血凝单位及50%培养组织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
        1 1%鸡红细胞悬液制备
        2 流感病毒的组织细胞半数致死量(TCID50)的测定
    野生型小鼠和趋化因子CXCL5敲除小鼠在H1N1 PR8流感病毒感染急性肺损伤中相关信号通路实验
        1 实验动物
        2 IVC系统组成
        3 纯合CXCL5-/-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鉴定
        4 小鼠解剖取材实验
        4.1 小鼠肺灌洗液收集
        4.2 快速瑞姬氏染色
        4.3 ELISA实验
        4.4 小鼠脾脏分离
        4.5 小鼠肺/脾脏/淋巴结的流式细胞术实验
        4.6 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实验
        4.7 小鼠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
        4.8 小鼠肺组织荧光切片实验
        5 利用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检测WT小鼠、CXCL5敲除小鼠攻毒肺组织免疫图谱变化检测(普罗亭生物公司分析)
        5.1 检测抗体配备
        5.2 样品制备
        5.3 实验流程
        6 利用二代测序分析( RNA-seq)技术对WT小鼠、CXCL5敲除小鼠攻毒肺组织转录组分析(海普洛斯公司测序分析)
        6.1 样品制备
        6.2 实验流程
结果与讨论
    Part1 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1.1 流感病毒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的临床症状
        1.2 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
        1.3 流感病毒H1N1在WT/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的存活
        1.4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致使其肺组织炎症损伤
        1.5 WT/CXCL5敲除小鼠在H1N1感染中的免疫反应
        1.5.1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灌洗液实验
        1.5.2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固有免疫细胞群
        1.5.3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获得性免疫细胞群
    Part2 趋化因子CXCL5在肺组织和血液中的不同释放途径
        2.1 骨髓重塑小鼠的构建
        2.2 H1N1感染骨髓重塑小鼠的基础免疫学分析
        2.3 H1N1感染骨髓重塑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分析
        2.4 H1N1感染骨髓重塑小鼠全血和肺灌洗液中的免疫细胞群
        小结: 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
    Part3 H1N1感染后CXCL5敲除小鼠肺部的“杰出”细胞群
        3.1 通过质谱流式技术对WT/CXCL5小鼠全肺组织免疫细胞群鉴定分类
        3.2 H1N1介导的WT/CXCL5敲除小鼠肺部免疫细胞群
        3.2.1 感病毒介导的WT /CXCL5敲除小鼠肺部固有免疫细胞群图谱
        3.2.2 感病毒介导的WT/CXCL5敲除小鼠肺部获得性免疫细胞群图谱
        3.2.3 流感病毒介导的WT/ CXCL5敲除小鼠肺部免疫细胞群百分比
        3.3 肺滞留B细胞在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部的突出表现
        3.4 流式分析iBALT结构相关细胞群在肺组织中的表现
    Part4 H1N1感染WT/CXCL5敲除小鼠肺部诱导iBALT结构的形成
        4.1 免疫荧光分析H1N1感染的WT/CXCL5敲除小鼠iBALT的结构
        4.2 病理图分析H1N1感染的WT/CXCL5敲除小鼠iBALT的结构
        4.3 iBALT结构形成和维持相关趋化因子CXCL5和细胞因子IL-6表现
    Part5 趋化因子CXCL5的敲除给肺组织iBALT形成提供优越的条件
        5.1 二代测序样品的相关性和可实性
        5.2 H1N1感染下WT/CXCL5敲除小鼠的差异基因
        5.3 H1N1感染下WT和CXCL5敲除小鼠差异基因功能富集
    Part6 H1N1感染WT和CXCL5敲除小鼠肺组织中iBALT结构诱导形成模式图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重要新发传染病(SFTS和COVID-19等)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毒基因进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SFTS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原体基因进化特征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COVID-19流行病学、临床及病原体基因进化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One Health Strategy and its Usage to Prevent Zoonosis in Military Troops
    References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药口服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1.背景
    2.目的
    3.资料与方法
        3.1.文献检索策略
        3.2.文献纳入标准
        3.2.1.研究类型
        3.2.2.研究对象
        3.2.3.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3.2.4.结局指标
        3.3.文献排除标准
        3.4.研究筛选和数据提取
        3.5.方法学质量评估
        3.6.数据分析
    4.结果
        4.1 检索流程和结果
        4.2 纳入研究的特征
        4.2.1.患者特征
        4.2.2.干预措施
        4.2.3.疗程及随访
        4.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4.4 疗效评价
        4.4.1 中药vs.安慰剂
        4.4.2 中药vs.抗病毒药
        4.4.3 中药vs.抗病毒药+抗菌药
        4.4.4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
        4.4.5 中药vs.抗菌药
        4.4.6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病毒药
        4.4.7 中药+化痰解痉药vs.化痰解痉药
        4.4.8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
        4.5 发表偏倚
    5.讨论
        5.1 疗效和安全性
        5.2 方法学质量
        5.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6.结论
第二部分 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中止标准
    2.研究设计
        2.1 总体设计
        2.2 样本量的选择
        2.3 随机方法
        2.4 盲法设定及实施
    3.治疗方法
        3.1 观察药物
        3.2 服药方法及给药疗程
        3.3 药品的包装、分发与保存
        3.4 合并用药及禁用药物
    4.观察指标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4.1.1 主要结局指标
        4.1.2 次要结局指标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4.3 实验室其他指标
        4.4 观察时间点
    5.疗效评价判定标准
        5.1 症状评分
        5.2 疗效评定
        5.2.1 中医症状积分
        5.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3 安全性评价
    6.伦理考量
    7.统计分析方法
    8.结果
        8.1 一般资料分析
        8.2 一般情况
        8.3 疗效性分析
        8.3.1 主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8.3.2 次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8.4 安全性分析
        8.5 合并用药情况
        8.6 实验室观察指标
        8.6.1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8.6.2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8.6.3 两组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8.6.4 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8.6.5 两组治疗前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8.6.6 两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比较
    9.讨论
        9.1 感毒清的立方依据
        9.2 感毒清的组方分析及药理探讨
        9.2.1 组方分析
        9.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9.3 感毒清的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9.4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
        9.4.1 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与理论观点
        9.4.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邪理论与免疫的关系
        9.4.3 中医免疫思想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潜在优势
        9.4.4 普通感冒的中医免疫发病观
        9.4.5 感毒清的免疫调节作用
        9.5 感毒清对细胞炎症因子影响的作用探讨
        9.6 感毒清的氧化应激作用探讨
    10.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化学成分收集筛选
        1.2 中药靶点筛选
        1.3 普通感冒(Common cold)疾病靶点的筛选
        1.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的构建
        1.5 靶点蛋白相关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1.6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结果
        2.1 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结果
        2.2 化合物的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
        2.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作用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
        2.4 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5 关键靶点基因生物功能及通路分析
    3.讨论
    4.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气虚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SARS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随访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某医院SARS 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ARS 感染易感基因的病例对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ARS 病例的前瞻性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SARS 病例记忆性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从事非典型肺炎一线医护人员调查表
附录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附录4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附录5 个人简历

(6)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的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及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病例来源
    主要仪器
    主要试剂
    K562细胞培养
    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检测
    杀伤活性测定 (最佳细胞密度、效/靶比及反应时间由预实验得到)
    红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讨 论

(7)SARS患者实验室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学检验结果特点
    1.1 血细胞计数特点
    1.2 血细胞形态特点
    1.3 凝血功能的特点
2 免疫学结果特点
    2.1 SARS-COV特异性抗体
    2.2 血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DC亚群及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
    2.4 血清细胞因子
    2.5 红细胞补体I型受体 (erythrocytecompletereceptor, ECRl) 与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 (erythrocyte innate immune adhesiOn functiOn, EIIAF)
3 生化结果特点
    3.1 肝脏损伤
    3.2 心肌损伤
    3.3 血脂水平
    3.4 血糖水平
    3.5 甲状腺功能检测
    3.6 电解质
    3.7 透明质酸 (HA) 和Ⅲ型前胶原氨端肽 (pLLINP)

(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研究设想及意义
    二 主要实验方法
    三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 CR1 分子数量的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1
第二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 CR1 基因组密度多态性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2
第三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的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3
第四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对 NK 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 4
结论与展望
综述
    红细胞免疫
    NK 细胞与白血病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文献回顾
    1 病毒感染性疾病
        1.1 机体对病毒的抵抗作用
        1.2 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机制
        1.3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存在的不足
        1.4 病毒感染性疾病概述
    2 CpG ODN 研究进展
        2.1 CpG ODN 概述
        2.2 CpG ODN 类型及结构特点
        2.3 CpG ODN 的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
        2.4 CpG ODN 对各类型细胞的刺激作用
        2.5 CpG ODN 稳定性及生物学活性的增强
        2.6 CpG ODN 作用的种属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
        2.7 CpG ODN 的安全性
    3 CpG ODN 在预防及治疗病毒感染性等疾病中的应用
        3.1 作为病毒疫苗的佐剂
        3.2 单独应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
材料方法
    1 主要材料
        1.1 试剂
        1.2 试剂盒
        1.3 细胞株及血细胞
        1.4 病毒
        1.5 实验动物
        1.6 培养基
        1.7 合成的CpG ODN
    2 主要方法
        2.1 CpG ODN 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及诱导其分泌抗病毒物质的检测
        2.2 CpG ODN 刺激人NK 细胞活性的检测
        2.3 CpG ODN 刺激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2.4 CpG ODN 活化淋巴细胞能力的检测
        2.5 干扰素中和实验
        2.6 CpG ODN 刺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2.7 CpG ODN 单独抗VSV 能力的检测
        2.8 CpG ODN 对细胞贴壁程度的影响
        2.9 硫酸葡聚糖对各类型CpG ODN 作用的影响
        2.10 乳鼠口蹄疫病毒实验
        2.11 小鼠流感病毒实验
实验结果
    1 CpG ODN 的筛选
        1.1 CpG ODN 的质量检定
        1.2 CpG ODN 的初步筛选
        1.3 CpG ODN 的进一步筛选
        1.4 CpG ODN 作用的种属特异性
    2 CpG-302 诱导抗病毒活性的研究
        2.1 CpG-302 刺激人PBMC 培养上清抗病毒能力的检测
        2.2 CpG-302 对不同人PBMC 的刺激作用
        2.3 CpG-302 对人PBMC 中各淋巴细胞群的激活作用
        2.4 CpG-302 对NK 细胞杀伤的增强作用
        2.5 CpG-302 对人B 细胞的刺激作用
        2.6 CpG-302 刺激人PBMC 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
        2.7 CpG-302 结构改变对其活性的影响
        2.8 CpG-302 直接抗病毒能力的检测
        2.9 CpG-302 作用与清道夫受体的关系
    3 CpG-84 诱导抗病毒能力的研究
        3.1 CpG-84 刺激小鼠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3.2 CpG-84 保护乳鼠抵抗口蹄疫病毒攻击能力的检测
图与照片
讨论
    1 CpG ODN 能够刺激淋巴细胞分泌抗病毒物质
    2 CpG-302 抗病毒作用特点
    3 CpG-84 体内抗流感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的能力
    4 CpG ODN 在抗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检测在评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情发展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扰素诱导基因BACH1缺失促进溶瘤病毒HSV-1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D]. 潘超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2]趋化因子CXCL5在H1N1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对iBALT结构的影响[D]. 李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重要新发传染病(SFTS和COVID-19等)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毒基因进化特征[D]. 刘吉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5]SARS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随访观察研究[D]. 汤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09)
  • [6]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的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及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J]. 张乃红,冯玫,鹿育晋,朱镭,刘洁,高鸿鹏,李为民,乔振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7(05)
  • [7]SARS患者实验室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 孙华,张剑,张远春,湛玉良.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6(05)
  • [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D]. 张乃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9]新型CpG ODN大规模筛选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 包木胜. 吉林大学, 2005(06)
  • [10]红细胞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J]. 郭峰. 自然杂志, 2004(04)

标签:;  ;  ;  ;  ;  

红细胞先天免疫粘附功能检测在评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发展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