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合成产品的生产与开发

过氧化氢合成产品的生产与开发

一、过氧化氢化工合成产品的生产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杰,索振华[1](2021)在《过氧化氢在有机化工合成的应用》文中认为过氧化氢在有机化工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伴随现代化化工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过氧化氢的生产应用开发了更加多样性的生产选择。过氧化氢作为化学生产中的重要化学物质,其无污染的化学特性可以有效推动有机化工合成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有机化工合成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在纺织、印染、视频消毒、医院等需要化工合成的生产技术领域取得先足地位。研究了过氧化氢在有机化工合成中的具体应用,将过氧化氢作为主要化合物拓展了化工生产渠道。

张倩[2](2021)在《H1Cs1Sn0.25PW/g-C3N4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糠醛氧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化石资源减少,人类开发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碳源,由于其环境友好、资源丰富,被认为是传统化石资源的理想替代品。糠醛是从木质纤维素中得到的重要的高附加值生物平台化合物,糠醛通过催化氧化可以得到马来酸、富马酸、2(5H)-呋喃酮和琥珀酸等附加值更高的化学产品。开发新型催化剂来提高糠醛的转化率和氧化产物的选择性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了一种双功能固体酸催化剂杂多酸双金属盐及其负载型催化剂,以1,2-二氯乙烷为有机溶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催化糠醛选择性氧化得到马来酸、富马酸和2(5H)-呋喃酮。首先,通过对不同金属取代的磷钨杂多酸双金属盐的筛选,发现相对于金属离子如K+、Fe3+、Co2+,Sn4+取代的磷钨酸铯盐催化剂对糠醛的氧化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Sn4+、Cs+的引入没有改变磷钨酸的Keggin结构,Sn4+更多地取代了杂多酸催化剂表面的H+。本论文设计合成的固体酸H1Cs1Sn0.25PW催化剂同时具有布朗斯特酸性、路易斯酸性和氧化性,催化活性高且易于分离,十分适合用于催化氧化糠醛。对糠醛在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上的选择性氧化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反应温度(50℃)和时间(2 h),糠醛和过氧化氢的最佳摩尔比为1:6下,马来酸得到最高的产率44.2%和选择性61.9%。催化剂经五次回收重复使用依然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然后,制备了g-C3N4负载型杂多酸盐催化剂,研究了其对糠醛氧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表征结果可以看到磷钨铯锡盐负载到了g-C3N4。本文最后探讨了使用杂多酸双金属盐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做氧化剂,选择性氧化糠醛的机理。将实验结果和催化剂表征结果相结合,发现铯锡磷钨酸盐保持了杂多酸的Keggin结构,分布于杂多酸表面的Sn4+有助于促进糠醛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从而提高了马来酸的选择性。

刘敏雪[3](2021)在《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研究》文中指出丙酸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化学品,广泛用作饲料、食品和药品中的防腐剂,还被用于香料、农药和聚合物行业。在工业上,丙酸是通过乙烯或乙醇羰基化,以及丙醛的氧化来生产的,但这些方法存在对设备要求高、反应条件苛刻、污染大等问题。随着我国对丙酸用量逐年增加以及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寻找一种绿色、高效合成丙酸的方法成为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正丙醇丰富易得,因此,采用绿色氧化方法用正丙醇制备丙酸值得研究。本文避免传统污染性强的氧化剂,选择经济、环保的过氧化氢作为绿色氧化剂,并合成一系列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三个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季铵类杂多酸盐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体系:以不同结构的杂多酸根(PW12O403-、PW4O163-、PW4O323-)为阴离子,结合不同链长的季铵阳离子,合成多种季铵类杂多酸盐催化剂,并用于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选出催化结果最佳的催化剂[(CH3)3N(n-C8H17)]3PW12O40,通过FT-IR、1H NMR、TG手段对该催化剂的结构进行验证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对反应条件进行逐个优化,得到最好的反应条件为:n(催化剂):n(正丙醇)=3%:1,n(H2O2):n(正丙醇)=2:1,T=60℃,t=6 h,无溶剂。正丙醇的转化率达到56.77%,丙酸的选择性达到65.21%。反应结束后,反应液先离心再分液,分离出下层的催化剂干燥后可以再次使用。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催化剂连续使用4次后,正丙醇转化率和丙酸选择性略有降低,称重后发现质量损失约16%。加入同等质量的催化剂后,正丙醇的转化率可保持在55.26%,丙酸的选择性可保持在61.67%。同时,对新制催化剂和回收后催化剂的红外谱图进行对比,发现回收前后红外特征峰基本一致,说明催化剂的结构未被破坏。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探究了催化剂[(CH3)3N(n-C8H17)]3PW12O40催化其它直链醇及芳香醇的催化效果,结果证明了该催化剂对其它醇的催化效果一般。(2)氨基酸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体系:以不同种类的氨基酸(L-脯氨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酸)为阳离子,以不同类型的杂多酸根(PW12O403-、PMo12O403-、Si W12O403-)为阴离子,合成一系列氨基酸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并用于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选出催化结果最佳的催化剂[Pro H]3PW12O40,并通过FT-IR、1H NMR、XRD、TG手段对该催化剂的结构进行验证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对反应条件进行逐个优化,得到最好的反应条件为:n(催化剂):n(正丙醇)=3%:1,n(H2O2):n(正丙醇)=3:1,T=60℃,t=8 h,无溶剂。正丙醇的转化率达到87.96%,丙酸的选择性达到74.61%。反应结束后,反应液先离心再分液,分离出下层的催化剂干燥后可以再次使用。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催化剂连续使用4次后,质量损失约20%。加入同等质量的催化剂后,丙醇的转化率可保持在86.37%,丙酸的选择性可保持在72.84%。同时,对新制催化剂和回收后催化剂的红外谱图进行对比,发现回收前后红外特征峰基本一致,说明催化剂的结构未被破坏。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探究了催化剂[Pro H]3PW12O40催化其他直链醇及芳香醇的催化效果,结果证明了该催化剂对其他醇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3)缺位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体系:在磷钨酸水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调节体系p H,形成单缺位钠盐。以不同链长的季铵阳离子取代单缺位钠盐中的钠离子,合成一系列季铵盐取代的缺位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并用于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选出催化结果最佳的催化剂[(CH3)3NC12H25]2Na5PW11O39,通过FT-IR、1H NMR、TG手段对该催化剂的结构进行验证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对反应条件进行逐个优化,得到最好的反应条件为:n(催化剂):n(正丙醇)=2%:1,n(H2O2):n(正丙醇)=3:1,T=60℃,t=6h,无溶剂。正丙醇的转化率达到80.23%,丙酸的选择性达到72.63%。反应结束后,反应液先离心再分液,分离出下层的催化剂干燥后可以再次使用。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催化剂连续使用4次后,质量损失约17%。加入同等质量的催化剂后,丙醇的转化率可保持在77.53%,丙酸的选择性可保持在68.42%。同时,对新制催化剂和回收后催化剂的红外谱图进行对比,发现回收前后红外特征峰基本一致,说明催化剂的结构未被破坏。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探究了催化剂[(CH3)3NC12H25]2Na5PW11O39催化其他直链醇及芳香醇的催化效果,结果证明该催化剂对不同底物具有普遍适应性。本文设计合成出三种类型的杂多酸盐类催化剂,用于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中。研究发现,缺位杂多酸盐类催化剂不仅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另外,该催化体系具有绿色环保、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本研究为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在工业上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王刚[4](2021)在《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油酸裂解制备壬二酸研究》文中指出使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石化资源,在绿色温和的条件下制备精细化学品,是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的有效手段。壬二酸等生物基二元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可以用于制备尼龙、润滑油等。工业上目前主要采用臭氧氧化法裂解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制备二元酸,但是此方法存在能耗高、选择性差、安全性低等缺陷。生产难度大是壬二酸等二元酸长期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发温和条件下天然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裂解新方法将大大降低成本,减少三废排放,更加符合绿色可持续生产需求。过氧化氢氧化能力强且绿色环保,近年来在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裂解方面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解决了目前油酸氧化裂解反应时间长和反应条件苛刻的问题;同时开发了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催化剂,实现了磷钨酸催化剂在釜式反应器中的高效回收;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油酸双羟化/氧化裂解串联工艺,在减少过氧化氢用量的同时提高了壬二酸的选择性。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以磷钨酸作为催化剂,在微通道反应器中氧化裂解油酸制备壬二酸,通过单因素优化获得了最优反应条件:在反应时间为314 s、反应温度为80℃、磷钨酸用量为8wt%、过氧化氢与油酸质量比为3︰1、叔丁醇与油酸质量比为2︰1、管径为1 mm的条件下,油酸转化率为95.8%,壬二酸气相产率为81.2%。与间歇釜式反应器中的反应条件相比,反应时间大幅减少、反应温度明显降低,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和操作安全性。(2)利用溴代烷烃与四甲基乙二胺合成双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通过共沉淀的方法制备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采用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热重分析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探究。考察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在油酸氧化裂解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筛选出了[C42H90N2]HPW12O40为最优催化剂。利用单因素优化法优化得到反应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响应面分析探究油酸氧化裂解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在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为4.3 h、[C42H90N2]HPW12O40用量为8.7 wt%、过氧化氢与油酸质量比为3.4︰1、锡酸钠用量为0.5 wt%的条件下,壬二酸最优气相产率为85.8%。在最优条件下放大反应,催化剂可以循环利用四次,壬二酸气相产率依然在82%以上。(3)采用串联氧化法,首先在较低的温度和过氧化氢用量下催化油酸双羟化制备9,10-双羟基硬脂酸,之后不分离中间体,直接补加过氧化氢并升高反应温度,实现9,10-双羟基硬脂酸裂解得到目标产物。经单因素优化后得到最优反应条件:[C42H90N2]HPW12O40用量为8.7 wt%,锡酸钠用量为0.5 wt%,第一步反应温度为45℃、时间为60 min、过氧化氢与油酸质量比为1︰1,第二步反应温度为100℃、时间为3 h、过氧化氢与油酸质量比为2︰1。在最优条件下油酸转化完全,壬二酸气相产率达到89.8%,与一步氧化裂解油酸相比过氧化氢用量减少了11.8%,壬二酸气相产率提高了4.7%。

刘志超[5](2021)在《石墨相氮化碳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产过氧化氢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现实生产与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H2O2的生产方法主要有蒽醌法、电解法、氢氧直接合成法及空气阴极氧化法等方法,其中以蒽醌法为主流,产量占比超95%以上。但蒽醌法的合成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光催化产H2O2方案具有条件温和且环境友好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文通过对石墨相氮化碳(g-C3N4)掺杂不同含量的钾离子(K+),制备了一系列K-CNX复合物(X代表K+的掺杂量),通过XRD,FT-IR,XPS,TEM,SEM,UV-Vis DRS和EIS等表征手段对复合物进行表征,研究了复合物K-CNX的结构、形貌、光学及电化学性能等。EIS结果表明,K+的掺杂可以明显地提升g-C3N4的电子传输能力,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进行。通过研究K-CNX复合物在模拟太阳光下光催化产H2O2的一系列实验,确定了K+的最佳掺杂量。其中K-CN10表现出最好的效果,光催化产H2O2反应6h后,H2O2的平衡浓度达到1.0 mmol/L,是纯g-C3N4的20倍。通过H2O2的分解实验和K-CNX产H2O2的循环实验,研究了该复合物在持续光催化产H2O2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自由基的捕获以及超氧自由基(·O2-)的定量测定实验,阐明了K-CN10复合物光催化产H2O2可能的机理。为了进一步提高K-CN10复合物光催化产H2O2的效率,本文采用三氧化钨(WO3)对K-CN10进行了复合改性。通过水热法制备WO3纳米颗粒,然后与K-CN10混合,通过高温焙烧制备得到一系列K-CN10/WO3(X%)复合光催化剂,并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其结构、形貌、光学及电化学性能等。其中EIS结果也表明WO3的复合进一步提高了K-CN10的电子传输能力。通过K-CN10/WO3(X%)复合光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下光催化产H2O2的一系列实验,确定了WO3的最佳复合量。其中,K-CN10/WO3(10%)表现出最好的产H2O2效果,光催化产H2O2反应6 h后,H2O2的平衡浓度达到1.33 mmol/L,是纯K-CN10的1.33倍。同时也通过H2O2的分解实验和K-CN10/WO3(10%)产H2O2的循环实验,研究了该复合光催化剂在持续光催化产H2O2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通过XPS价带谱和UV-Vis DRS测定并比较了K-CN10和K-CN10/WO3(10%)的价带位置。结果表明,K-CN10/WO3(10%)具有更正的价带位置。同时结合自由基捕获实验以及·O2-和羟基自由基(·OH)的定量测定,阐明了K-CN10/WO3(10%)产H2O2的途径由K-CN10的单通道(导带电子还原)变为双通道(导带电子还原和价带所生羟基自由基合成),提高了光催化产H2O2的能力。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g-C3N4进行K+的掺杂制备了K-CNX复合物,通过提升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能力实现了g-C3N4光催化产H2O2的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WO3复合,成功制备得到K-CN10/WO3(X%)复合光催化剂,进一步提升了K-CNX的光催化产H2O2的效率。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表征及实验的对比研究,对两种复合光催化材料光催化产H2O2的路径进行了探究,并分别提出了它们光催化产H2O2可能的机理。本论文的研究为基于g-C3N4的光催化材料产H2O2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实现H2O2的清洁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张博[6](2021)在《缺陷及金属离子修饰氮化碳上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化学品,被广泛用作环境友好型氧化剂。目前工业上生产过氧化氢仍主要依赖有很大污染的蒽醌法,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方法。光催化合成路线由于可利用太阳光作为驱动力、水和氧气作为基本原料,由氧气还原来生产过氧化氢,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技术路线。目前,适用于该反应的光催化剂的开发是实现光催化合成技术的关键。石墨相氮化碳材料,是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聚合物。它作为一种非金属催化材料备受关注。氮化碳材料作为光催化材料具有独特优势,包括较高的稳定性、禁带宽度符合反应要求等。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围绕氮化碳在光合成过氧化氢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但在催化剂性能和反应机理认识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本论文从催化剂制备源头入手,先后采用调控制备温度、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修饰、担载贵金属纳米粒子等方法调控催化剂性质,探究了这些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简单的控制合成温度,制备了具有不同聚合度的氮化碳材料,考查了其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的性能。结果表明,当氮化碳不完全聚合时表现出最高的过氧化氢的活性,结合表征结果推测:低聚合度的氮化碳中完整的melem结构和不完整的melem结构相互作用是提高活性的主要原因,而低聚态的氮化碳材料中存在更多的末端氰基有利于电荷的分离和转移;当氮化碳的聚合度较高时,材料中不完全缩聚的基团消失,此时缺陷成为增强其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2.对含有NaOH和三聚氰胺的前驱体混合物进行热处理,制备了含有碱金属离子和缺陷的氮化碳光催化剂。碱金属修饰显着提升了氮化碳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的活性。多种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性能的提高是碱金属修饰与缺陷协同作用的结果,适量的碱金属的引入拓宽了光吸收范围,而缺陷的存在可快速捕获光生电子,极大地抑制了电荷的复合。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采用碳酸钠替代氢氧化钠作为钠源,进一步提高了氮化碳材料的活性。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碱土金属元素的修饰也可以显着提升氮化碳材料的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的性能。这些工作将为基于氮化碳材料光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夏辉[7](2021)在《基于pH响应的地下水污染CaO2纳米靶向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水是自然界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珍贵的淡水资源战略物资;但是,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因素导致地下水遭受污染。地下水埋藏于地下复杂的地质环境介质中,具有流动性、脆弱性、隐蔽性、动态变化性等特点,致使地下水污染修复专业技术要求高、工程难度大、成本高。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兴起为地下水原位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纳米级的修复药剂可以在地下水-土介质中进行有效的迁移,从而为地下水污染高效低耗的原位修复提供了可能。在众多的修复药剂中,过氧化钙(Ca O?)是一种具有p H响应的特殊材料。在酸性条件下,Ca O?几乎可以全部转化为过氧化氢(H?O?),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氧气(O?)和氢氧化钙(Ca(OH)?)。三种水解产物可分别应用于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修复污染。当Ca O?的粒径缩小至纳米级时,由于纳米效应带来的地下强迁移能力和强化学活性,使得nano-Ca O?可以迅速高效修复地下水污染。更重要的是,nano-Ca O?反应产物为钙盐、属于自然地下环境的主要成分,没有二次污染。因此,nano-Ca O?在环境修复领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污染场地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硝基苯酚(PNP)和新兴污染物三(2-氯乙基)磷酸酯(TCEP),以及镉、六价铬重金属等高关注度污染物作为研究目标,开展了基于纳米Ca O?地下水污染靶向修复工作。研究总体技术路线为:场地污染背景刻画→污染物测试方法开发→纳米Ca O?技术应用→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其中“测试方法开发”解决了后续实验中纳米颗粒对PNP测定干扰的问题;“技术应用”中,首先利用普通Ca O?/Fe(II)类芬顿技术修复PNP污染,然后研制纳米级Ca O?、并用于地下水中PNP和Cd2+复合污染的修复;最后为解决纳米颗粒团聚问题,我们将聚合物壳聚糖和尤特奇EPO对Ca O?进行了包裹,制备了两种具有p H相应性的“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分别为CS/Ca O?和EPO/Ca O?,并应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在地下水污染去除实验中,我们以“避光”条件模拟地下的低光环境,以“震荡频率”模拟地下水的流动状态,并通过调整“p H”和添加“阴阳离子”的形式模拟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考察了地下水条件下的修复效果。为理解修复的内在机理,我们还利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探讨了nano-Ca O?降解新兴污染物TCEP的可能机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机理的合理性。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10%甲醇猝灭—5%盐酸酸化—60℃中温加热—10 g/L抗坏血酸掩蔽”的预处理技术,解决了纳米氢氧化铁干扰的问题,实现了在317 nm下准确比色测定PNP浓度的目的,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技术保障。(2)Ca O?和Fe(II)可以催化降解96%初始浓度为40 mg/L的污染物PNP。OH·是促使PNP降解的主因。除了HCO3-以外,地下水中Na+、K+、Ca2+、Mg2+、Fe3+、Mn2+、SO42-、Cl-、NO3-等常规水化学条件不影响PNP的降解效果。初始p H和试剂用量是关键参数,而震荡频率、温度和光照条件是次要参数,这说明Ca O?适用于地下水PNP污染修复。(3)合成纳米Ca O?的粒径小于50 nm,Ca O?的含量占比71%。纳米Ca O?与Fe(II)联合可以去除93%的PNP(初始浓度为40 mg/L)和99%的Cd2+(初始浓度为10 mg/L)。PNP去除机理是OH·的氧化,Cd2+去除机理是铁氧体共沉淀。低p H值、高Fe2?的投放量、高震荡频率、高温有利于PNP的降解,而高p H值、低Fe2?投放量,高Nano-Ca O?投放量、高震荡频率、高温有利于Cd2+的沉淀去除;光照都两者都没有影响。地下水常规离子对复合污染的修复无影响,但是HCO3-和Mn2?对PNP的降解有负面影响,Fe3?,Ca2?,Mg2?等离子可与Cd2+产生沉淀竞争反应,对Cd2+的去除不利。(4)制备了两种包裹型“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CS/Ca O?纳米材料的粒径介于100~200 nm之间、而EPO/Ca O?的粒径介于200~300 nm之间。包裹材料既提高了材料的p H响应能力,也解决了纳米颗粒团聚的问题。两种材料对于重金属Cr6+、Cd2+、Ni2+、Cu2+、Pb2+、Zn2+、As5+、Hg2+污染有着良好的修复效果,对10 mg/L初始浓度的污染水体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修复Cr6+污染地下水的机理为:在酸性体系中,外壳聚合物与质子发生解离反应,释放出内核材料Ca O?→酸解产生H?O?→将Cr6+还原为Cr3+。p H和震荡频率对修复效果影响较大,温度和光照条件无影响,高p H、大振荡频率有利于六价铬的去除,反之则不利;地下水中HCO3-、Fe3?,Mn2?对修复Cr6+会产生不利影响。重金属的修复机理则是沉淀去除。当体系额外加入Fe(II)时,铁氧体共沉淀效应会导致重金属去除的更快,去除率也更高;而且Fe试剂会催化产生高能的OH·,可用于有机物污染的同步去除,研究发现40 mg/L的PNP的去除率接近100%。(5)最后,利用DFT方法探究了nano-Ca O?降解TCEP的产物及其产生路径,合理解释了OH·氧化降解TCEP的过程,对相关产物的形成机制提供了证据;并且通过捕获TCEP的降解产物实验,印证了DFT理论推断的正确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孙世浩[8](2021)在《基于MIL-88(NH2)-Fe@CNTs的过氧化氢比色检测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精细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等领域。高浓度的过氧化氢进入人体可能产生过量羟基自由基,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因此,检测过氧化氢具有重要意义。在过氧化氢众多检测方法中,比色法方便快捷且可视化,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利用纳米酶开发比色传感检测方法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修饰的MIL?88(NH2)?Fe,利用MIL?88(NH2)?Fe@CNTs的类酶活性,研究了DNA对复合材料MIL?88(NH2)?Fe@CNTs类酶活性调控能力,构建了对过氧化氢的比色传感平台,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复合材料MIL?88(NH2)?Fe@CNTs,考察了MIL?88(NH2)?Fe@CNTs的类酶活性,研究了DNA对复合材料MIL?88(NH2)?Fe@CNT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调控能力。通过不同反应体系的对比发现,MIL?88(NH2)?Fe@CNTs的类酶活性比MIL?88(NH2)?Fe更高。DNA可以增强MIL?88(NH2)?Fe@CNTs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不同的碱基序列、碱基浓度、碱基长度体现出对MIL?88(NH2)?Fe@CNTs类酶活性不同的调控能力,这使得MIL?88(NH2)?Fe@CNTs能够在传感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2)利用MIL?88(NH2)?Fe@CNTs的类酶活性,构建对过氧化氢的比色传感平台,在优化条件下,对过氧化氢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1-5 m M,检出限为10.4μM(3δ/s)。为了研究传感方法对实际样品中过氧化氢检测效果,我们以自来水与湖水为水样,采取加标回收的方法对水样中的过氧化氢进行了检测,回收率在90%-10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3%。此外,我们探索了传感平台的实用化、产品化,利用该方法设计并制备了H2O2检测试纸。

强喆林[9](2021)在《载铜二氧化硅微球在苯酚氧化中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有苯酚及其衍生物废水的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类废水通常具有较大的毒性,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及环境的安全。而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技术(CWPO)作为一种有效的含酚废水处理技术,由于其具有高效、p H敏感性弱、无选择性等显着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二氧化硅粒子,因其具有价格低廉、形貌可控、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特性而在生物医药、液相色谱柱填充、催化剂的制备等方面均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结合上述介绍,本文以实验室自制的Si O2种子作为催化剂载体,负载活性中心Cu(Ⅱ),通过CWPO对水溶液中的苯酚进行降解处理,模拟含酚废水的处理。探究制备的催化剂在降解苯酚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本文首先采用St(?)ber法,以乙醇为溶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氨水(NH3·H2O)为催化剂,制备了二氧化硅粒子。在一定Cu Cl2浓度的条件下通过二氧化硅粒子与Cu2+发生静电吸附形成Si O2-Cu2+催化剂。采用高温电阻炉对Si O2-Cu2+粒子进行煅烧处理,制备了具有Cu O结构的Si O2-Cu O催化剂。并使用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方法对所得Si O2种子、Si O2-Cu2+催化剂和Si O2-Cu O催化剂的结构形貌、粒径分布、Zeta电位值进行了详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表征,计算得出Si O2种子对于Cu2+的吸附量为96.76 mg/g。之后,本实验以制备的Si O2-Cu2+和Si O2-Cu O粒子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p H值、氧化剂浓度、催化剂浓度)下,采用CWPO降解处理水相中浓度为1 g/L的苯酚。并以苯酚的降解效果表征催化剂的有效性。实验数据表明:本实验自制的Si O2-Cu2+催化剂和Si O2-Cu O催化剂可在反应温度为70℃,一定氧化剂、催化剂浓度下,分别反应3 h和4 h,可完全将苯酚转化,即苯酚转化率为100%;苯酚及其氧化后产物的COD去除率则表现出明显的实验条件依赖性,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使用Si O2-Cu2+催化剂和Si O2-Cu O催化剂,样品的COD去除率反别在反应12 h和20 h达到90.27%、89.09%;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实验过程中,降解反应对于4~9的初始p H值下表现出弱的敏感性。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本实验室自制的Si O2-Cu2+催化剂和Si O2-Cu O催化剂在苯酚的CWPO降解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

潘智勇,邢定峰[10](2021)在《过氧化氢市场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品,世界范围内过氧化氢市场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行业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简要介绍了国内过氧化氢生产技术进展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并指出了环保、石化、电子、食品等行业是过氧化氢值得开拓的极具潜力的消费领域。

二、过氧化氢化工合成产品的生产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氧化氢化工合成产品的生产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过氧化氢在有机化工合成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概述
2 过氧化氢在有机化工合成中的具体应用
    2.1 芳香烃的氧化反应
    2.2 芳烃的臭氧化开环反应
    2.3 羟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2.4 醇的氧化反应
    2.5 烯烃的氧化反应
    2.6 含氯、硫及磷等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3 结语

(2)H1Cs1Sn0.25PW/g-C3N4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糠醛氧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糠醛的制备和氧化
        1.2.1 糠醛
        1.2.2 糠醛的制备
        1.2.3 糠醛的氧化
    1.3 糠醛氧化影响因素
        1.3.1 氧化剂
        1.3.2 催化剂
        1.3.3 反应溶剂
    1.4 杂多酸和杂多酸盐
        1.4.1 杂多酸的结构和性质
        1.4.2 杂多酸(盐)的负载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2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催化糠醛氧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的制备
        2.2.3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的表征条件
        2.2.4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催化糠醛氧化
        2.2.5 产物的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2.3.2 不同金属离子取代杂多酸铯盐对糠醛氧化的影响
        2.3.3 Sn~(4+)取代量的杂多酸双金属盐对糠醛氧化的影响
        2.3.4 糠醛氧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2.3.5 催化剂的回收
    2.4 本章小结
3 g-C_3N_4负载H_1Cs_1Sn_(0.25)PW在催化氧化糠醛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g-C_3N_4的制备及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3.2.3 不同H_1Cs_1Sn_(0.25)PW负载量的催化剂的制备
        3.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3.2.5 糠醛的氧化过程
        3.2.6 产物的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g-C_3N_4负载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3.3.2 g-C_3N_4负载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氧化糠醛的结果
        3.3.3 反应途径及机理探究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丙酸简介
        1.1.1 丙酸的来源和性质
        1.1.2 丙酸的合成方法
        1.1.3 丙酸的应用
        1.1.4 丙酸的市场前景
    1.2 醇的氧化
        1.2.1 醇氧化的简介
        1.2.2 伯醇氧化合成羧酸的方法
    1.3 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
        1.3.1 多酸的结构
        1.3.2 多酸的性质
        1.3.3 多酸的应用
    1.4 杂多酸盐催化剂
        1.4.1 负载型催化剂
        1.4.2 缺位杂多酸盐催化剂
    1.5 立题依据
2 季铵类杂多酸盐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季铵类杂多酸盐的制备方法
        2.3.1 季铵类磷钨酸盐催化剂的合成
        2.3.2 季铵类过氧钨酸盐的合成
    2.4 季铵类杂多酸盐的表征方法
    2.5 季铵类杂多酸盐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
        2.5.1 实验步骤
        2.5.2 气相色谱的调试工作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季铵类杂多酸盐的表征
        2.6.2 季铵类杂多酸盐的催化性能
        2.6.3 最优反应条件的选择
        2.6.4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2.6.5 [(CH_3)_3N(n-C_8H_(17))]_3PW_(12)O_(40)的底物普适性
    2.7 本章小结
3 氨基酸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氨基酸杂多酸盐的制备方法
    3.4 氨基酸杂多酸盐类的表征方法
    3.5 氨基酸杂多酸盐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
        3.5.1 实验步骤
        3.5.2 气相色谱的调试
    3.6 结果与讨论
        3.6.1 氨基酸杂多酸盐的表征
        3.6.2 氨基酸杂多酸盐的催化性能
        3.6.3 最优反应条件的选择
        3.6.4 反应机理的探究
        3.6.5 反应动力学的探究
        3.6.6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3.6.7 [ProH]_3PW_(12)O_(40)的底物普适性
    3.7 本章小结
4 缺位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缺位杂多酸盐的制备方法
        4.3.1 单缺位杂多酸盐的制备
        4.3.2 饱和磷钨酸钠盐的制备
        4.3.3 缺位磷钨酸季铵盐的制备
    4.4 缺位杂多酸盐的表征方法
    4.5 缺位杂多酸盐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反应
        4.5.1 实验步骤
        4.5.2 气相色谱的调试工作
    4.6 结果与讨论
        4.6.1 缺位杂多酸盐的表征
        4.6.2 缺位杂多酸盐的催化活性
        4.6.3 最优反应条件的选择
        4.6.4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4.6.5 [(CH3)3NC12H25]2Na5PW11O39的底物普适性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油酸裂解制备壬二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酸氧化裂解研究
        1.2.1 油酸臭氧氧化法
        1.2.2 油酸过氧化氢氧化法
        1.2.3 油酸分子氧氧化法
        1.2.4 油酸其他氧化法
    1.3 微通道反应器概述
        1.3.1 微通道反应器分类
        1.3.2 微通道反应器的优势
        1.3.3 微通道反应器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通道反应器中油酸氧化裂解制备壬二酸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微通道反应装置
        2.3.2 油酸氧化裂解过程
        2.3.3 油酸转化率和壬二酸气相产率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催化剂筛选
        2.4.2 溶剂筛选
        2.4.3 不同反应温度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2.4.4 不同催化剂量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2.4.5 不同氧化剂量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2.4.6 不同溶剂量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2.4.7 不同管径微通道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2.4.8 不同停留时间对微通道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的制备及催化油酸裂解制备壬二酸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双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3.3.2 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的制备
        3.3.3 催化剂活性测定方法
        3.3.4 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表征
        3.4.2 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表征
        3.4.3 催化剂、过氧化氢稳定剂筛选及反应参数优化
        3.4.4 油酸氧化裂解制备壬二酸工艺优化
        3.4.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与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酸双羟化/氧化裂解串联反应制备壬二酸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油酸双羟化/氧化裂解串联反应步骤
        4.3.2 油酸转化率和壬二酸气相产率测定
        4.3.3 壬二酸和9,10-双羟基硬脂酸的表征与分析方法
    4.4 油酸两步氧化裂解结果与讨论
        4.4.1 油酸两步氧化裂解单因素优化结果
        4.4.2 壬二酸和9,10-双羟基硬脂酸的结构鉴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石墨相氮化碳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产过氧化氢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过氧化氢的应用与生产技术
        1.1.1 过氧化氢应用概况
        1.1.2 过氧化氢生产技术现状
    1.2 光催化产过氧化氢
        1.2.1 光催化技术
        1.2.2 二氧化钛光催化产过氧化氢
        1.2.3 其他材料光催化产过氧化氢
        1.2.4 光催化产过氧化氢中存在的问题
    1.3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产过氧化氢
        1.3.1 石墨相氮化碳简介
        1.3.2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产过氧化氢
        1.3.3 石墨相氮化碳产过氧化氢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仪器、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样品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4 透射电镜(TEM)
        2.2.5 扫描电镜(SEM)
        2.2.6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2.7 电化学阻抗谱(EIS)
    2.3 复合光催化材料产过氧化氢的性能评价
        2.3.1 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
        2.3.2 光催化产过氧化氢的浓度测定
        2.3.3 光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性能测定
第3章 K-CNX复合物的制备及产过氧化氢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K-CNX复合物的制备
        3.2.2 K-CNX的光催化产过氧化氢的性能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的表征
        3.3.2 光催化产过氧化氢的性能研究
        3.3.3 K-CN10 光催化产过氧化氢的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K-CN/WO_3(X%)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产过氧化氢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K-CN10/WO3(X%)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4.2.2 K-CN10/WO3(X%)的光催化产H2O2 性能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表征
        4.3.2 光催化产过氧化氢性能研究
        4.3.3 K-CN10/WO3(10%)光催化产过氧化氢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缺陷及金属离子修饰氮化碳上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过氧化氢概述
        1.2.1 过氧化氢应用领域
        1.2.2 过氧化氢市场需求
        1.2.3 过氧化氢生产方法
    1.3 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研究现状
        1.3.1 钛基光催化剂
        1.3.2 氮化碳基光催化剂
        1.3.3 其他光催化剂
    1.4 光催化生成过氧化氢反应机理
        1.4.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原理
        1.4.2 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反应机理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4.2 氮吸附脱附实验(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4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4.5 荧光光谱表征(PL)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5 光催化制过氧化氢反应
        2.5.1 光催化反应装置
        2.5.2 过氧化氢性能测试
第三章 合成温度以及贵金属助催化剂对于氮化碳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氮化碳催化剂的制备
        3.2.2 贵金属负载氮化碳催化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氮化碳的结构和表面性质
        3.3.2 氮化碳的光学性质
        3.3.3 氮化碳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3.3.4 氮化碳材料结构性质对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属离子修饰对氮化碳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2.1 Na修饰氮化碳催化剂的制备
        4.2.2 不同金属修饰氮化碳催化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钠修饰氮化碳催化剂上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活性
        4.3.2 催化剂形貌结构表征
        4.3.3 催化剂的光学性质表征
        4.3.4 钠修饰对氮化碳光催化性能影响的探讨
        4.3.5 钠修饰氮化碳催化剂的改进
        4.3.6 其他金属离子修饰氮化碳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及表征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pH响应的地下水污染CaO2纳米靶向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1.2.2 地下水修复技术
        1.2.3 “智能”生物响应材料
        1.2.4 环境修复“热点”材料的研究动态
        1.2.5 CaO_2在环境治理中的研究动态
        1.2.6 纳米CaO_2制备技术
        1.2.7 “靶向修复”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
        1.4.1 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概化
        1.4.2 实验技术手段
        1.4.3 研究技术思路
        1.4.4 研究技术流程
第二章 纳米Fe(OH)_3干扰下PNP测定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试剂的制备
    2.3 实验方法
        2.3.1 PNP工作曲线
        2.3.2 Nano-Fe(OH)_3溶液
        2.3.3 实验步骤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分析谱线选择的研究
        2.4.2 甲醇和抗坏血酸的作用
        2.4.3 纳米Fe(OH)_3胶体与共存在离子的影响
        2.4.4 盐酸和抗坏血酸用量的影响
        2.4.5 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2.4.6 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
    2.5 研究前景评述
        2.5.1 环境效应
        2.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PNP污染的CaO_2/Fe(Ⅱ)类芬顿修复机理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材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降解实验过程
        3.3.2 降解体系对水质影响实验
        3.3.3 体系活性氧捕获实验
        3.3.4 降解产物捕获实验
        3.3.5 测试方法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aO_2/Fe(Ⅱ)体系对水质影响
        3.4.2 过氧化氢释放规律
        3.4.3 CaO_2/Fe(Ⅱ)降解PNP的内在机理
        3.4.4 CaO_2和Fe(Ⅱ)投放量
        3.4.5 地下水化学条件
        3.4.6 溶解态离子的变化
        3.4.7 降解产物和降解路径
    3.5 地下水原位修复适用性评估
        3.5.1 场地地下水污染概化
        3.5.2 PNP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评估
        3.5.3 原位修复效益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PNP-Cd复合污染的pH响应型纳米CaO_2修复机理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材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步骤
        4.3.2 测试方法
        4.3.3 材料表征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过氧化钙的制备
        4.4.2 纳米过氧化钙的表征
        4.4.3 Fe(Ⅱ)催化nano-CaO_2去除PNP和 Cd的性能研究
        4.4.4 Nano-CaO_2/Fe2?体系中活性氧的研究
        4.4.5 Fe(Ⅱ)和Nano-CaO_2投放量的影响
        4.4.6 Nano-CaO_2的pH响应性论证
        4.4.7 地下水动力、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影响
        4.4.8 地下水水化学条件的影响
    4.5 地下水原位修复适用性评估
        4.5.1 场地地下水复合污染概化
        4.5.2 PNP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评估
        4.5.3 原位修复效益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H响应型纳米CS/CaO_2的地下水Cr(Ⅵ)污染修复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材料
        5.2.1 试剂材料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步骤
        5.3.2 测试方法
        5.3.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纳米过氧化钙的表征
        5.4.2 试剂添加顺序对合成效果的影响
        5.4.3 CS/CaO_2材料pH响应性验证
        5.4.4 技术应用——地下水六价铬污染修复
        5.4.5 技术应用——地下水中对硝基苯酚的原位修复
        5.4.6 技术应用——重金属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5.5 地下水原位修复适用性评估
        5.5.1 六价铬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评估
        5.5.2 原位修复效益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pH响应型纳米EPO/CaO_2的地下水Cr(Ⅵ)污染修复
    6.1 研究背景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材料
        6.2.2 主要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实验步骤
        6.3.2 测试方法
        6.3.3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纳米过氧化钙的表征
        6.4.2 EPO/CaO_2纳米材料pH响应性验证
        6.4.3 技术应用-修复六价铬
        6.4.4 技术应用-地下水对硝基苯酚有机污染的原位修复
        6.4.5 技术应用-重金属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6.5 地下水原位修复适用性评估
        6.5.1 六价铬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评估
        6.5.2 原位修复效益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Nano-CaO_2/Fe(Ⅱ)降解TCEP的DFT预测与实验验证
    7.1 研究背景
    7.2 实验方法
        7.2.1 AOPs降解TCEP环境学背景
        7.2.2 模拟流程
        7.2.3 DFT计算细节
        7.2.4 CaO_2/Fe(Ⅱ)降解TCEP的实验过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HAP和 RAP反应机理
        7.3.2 后续转化机理
        7.3.3 AOPs中生成其它官能团的可能机理
        7.3.4 实验验证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MIL-88(NH2)-Fe@CNTs的过氧化氢比色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过氧化氢概述
        1.1.1 过氧化氢的性质及其检测意义
        1.1.2 过氧化氢的检测方法
    1.2 模拟酶与纳米酶
        1.2.1 纳米酶种类及研究现状
        1.2.2 纳米酶催化性能的调控方法
    1.3 金属有机骨架
        1.3.1 金属有机骨架概述
        1.3.2 金属有机骨架比色传感研究进展
    1.4 纸基传感器与检测试纸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2 基于MIL?88(NH_2)?Fe@CNTs类酶活性调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酸化CNTs的制备
        2.2.3 MIL?88(NH_2)?Fe@CNTs的制备
        2.2.4 复合材料的表征
        2.2.5 MIL?88(NH_2)?Fe@CNT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及机理分析
        2.2.6 DNA对 MIL?88(NH_2)?Fe@CNT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因素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IL?88(NH_2)?Fe@CNTs及 MIL?88(NH_2)?Fe的表征
        2.3.2 MIL?88(NH_2)?Fe@CNT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及机理分析
        2.3.3 DNA对 MIL?88(NH_2)?Fe@CNT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因素
    2.4 小结
3 基于MIL?88(NH_2)?Fe@CNTs过氧化氢传感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过氧化氢检测条件优化
        3.2.3 过氧化氢的比色传感检测
        3.2.4 实际样品中过氧化氢的检测
        3.2.5 过氧化氢检测试纸的检测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过氧化氢检测条件优化
        3.3.2 过氧化氢的比色传感检测
        3.3.3 实际样品中过氧化氢的比色传感检测
        3.3.4 过氧化氢检测试纸的检测评价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载铜二氧化硅微球在苯酚氧化中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苯酚及含酚废水的简介
        1.1.1 苯酚的简介
        1.1.2 含酚废水的简介
    1.2 含酚废水的处理技术
        1.2.1 生物处理法
        1.2.2 物理处理法
        1.2.3 化学处理法
    1.3 二氧化硅概述
        1.3.1 二氧化硅的简介
        1.3.2 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1.3.3 二氧化硅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试剂规格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步骤
        2.2.1 经典St(?)ber方法制备SiO_2种子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SiO_2-Cu~(2+)催化剂的制备
        2.2.4 SiO_2-CuO催化剂的制备
        2.2.5 采用SiO_2-Cu~(2+)催化剂降解苯酚
        2.2.6 采用SiO_2-CuO催化剂降解苯酚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动态光散射(DLS)表征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粒子的形貌
        2.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 vis)测定Cu~(2+)负载量
        2.3.4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3.5 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苯酚转化率
        2.3.6 化学需氧量(COD)分析仪测定样品COD去除率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iO_2种子、SiO_2-Cu~(2+)及SiO_2-CuO催化剂的表征
        3.1.1 SiO_2种子、SiO_2-Cu~(2+)及 SiO_2-CuO催化剂的DLS及 Zeta电位表征.
        3.1.2 SiO_2种子、SiO_2-Cu~(2+)及SiO_2-CuO催化剂的SEM表征
        3.1.3 SiO_2-Cu~(2+)催化剂Cu~(2+)负载量表征
        3.1.4 SiO_2种子、SiO_2-Cu~(2+)及SiO_2-CuO催化剂的XRD表征
    3.2 SiO_2-Cu~(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3.2.1 反应温度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2.3 初始pH值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2.4 氧化剂浓度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2.5 催化剂浓度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2.6 SiO_2-Cu~(2+)催化剂重复使用的催化性能
    3.3 SiO_2-Cu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3.3.1 反应温度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3.3 初始pH值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3.4 氧化剂浓度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3.5 催化剂浓度对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3.3.6 SiO_2-CuO催化剂重复使用的催化性能
    3.4 催化效果探究
第四章 实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过氧化氢市场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过氧化氢市场现状
    1.1 国外市场现状
    1.2 国内市场现状
2 国内过氧化氢生产技术进展
    2.1 蒽醌加氢催化剂的开发
    2.2加氢反应器的开发
    2.3 工作液配方的优化
    2.4 氧化塔、萃取塔等设备的开发和工程放大
    2.5 综合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3.1 单套规模小,整体技术水平落后
    3.2 产品标准低,高浓、高纯产品少
    3.3 过氧化氢应用领域窄,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3.4 产能分散,行业集中度低
4 展望

四、过氧化氢化工合成产品的生产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氧化氢在有机化工合成的应用[J]. 刘军杰,索振华. 煤炭与化工, 2021(12)
  • [2]H1Cs1Sn0.25PW/g-C3N4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糠醛氧化的研究[D]. 张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杂多酸盐类催化剂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的研究[D]. 刘敏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油酸裂解制备壬二酸研究[D]. 王刚. 江南大学, 2021(01)
  • [5]石墨相氮化碳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产过氧化氢的性能研究[D]. 刘志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缺陷及金属离子修饰氮化碳上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性能的研究[D]. 张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pH响应的地下水污染CaO2纳米靶向修复研究[D]. 夏辉. 沈阳大学, 2021
  • [8]基于MIL-88(NH2)-Fe@CNTs的过氧化氢比色检测方法[D]. 孙世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载铜二氧化硅微球在苯酚氧化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 强喆林.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10]过氧化氢市场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J]. 潘智勇,邢定峰. 现代化工, 2021(04)

标签:;  ;  ;  ;  ;  

过氧化氢合成产品的生产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