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诊断胃底隆起

超声内镜诊断胃底隆起

一、超声内镜诊断胃底隆起性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旭,冯珍,荆佳晨,郭婧[1](2021)在《超声内镜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患者,将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超声内镜、CT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效果。结果:86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其中息肉为35例(40.7%)、胃间质瘤32例(37.2%)、脂肪瘤6例(7.0%)、平滑肌瘤5例(5.7%)、胃癌4例(4.7%),其他4例(4.7%);病灶直径在1 cm以下者18例(20.9%),病灶直径1~2 cm者33例(38.4%),病灶直径超过2 cm者35例(40.7%)。病变多位于胃窦部,其次是胃底和胃体。超声内镜总体诊断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内镜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高。

雷维商[2](2020)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超声内镜(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超声内镜在指导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超声内镜诊断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病例资料,研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特点、起源部位、大小等,做出初步诊断。根据超声内镜的诊断、病变大小及来源层次,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通过分析病变切除的完整性、术后并发症,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及安全性、有效性。结果:1.共纳入的黏膜下肿瘤155例,食管58例、胃部89例、十二指肠8例,瘤体大小为0.316.00cm。2.超声内镜共诊断平滑肌瘤69例,低回声67例、高回声2例,回声基本均匀,主要来源于黏膜肌层;诊断间质瘤63例,表现为低回声17例、混合回声36例、高回声10例,回声可不均匀,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诊断囊肿6例位于黏膜下层,呈无回声结构;脂肪瘤14例位于黏膜下层,为高回声表现,可见后方回声衰减;异位胰腺3例表现为不均匀的中高回声,偶可见脐样结构。经手术切除后病理明确诊断间质瘤57例、平滑肌瘤68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脂肪瘤10例、血管瘤1例、囊肿9例、异位胰腺6例、淋巴组织增生2例,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6.25%(134/155),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好(kappa=0.624)。3.超声内镜预判黏膜下肿瘤位于黏膜肌层64例、黏膜下层26例、固有肌层65例,与内镜下手术发现病变来源层次一致的病例有145例,黏膜肌层61例、黏膜下层25例、固有肌层59例,超声内镜对病变层次来源预判准确率为93.54%(145/155),与术后一致性为优(kappa=0.897)。4.术后病理确诊的平滑肌瘤68例、间质瘤57例,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48例(70.58%)、间质瘤多发于胃部54例(94.74%),间质瘤瘤体平均直径2.21±1.17cm,来源于固有肌层41例(71.93%)、黏膜肌层16例(28.07%),回声不均匀32例(56.14%)、内部有钙化4例(7.02%)、低回声18例(31.58%)与平滑肌瘤(瘤体直径大小、来源层次、回声是否均匀、内部是否钙化、回声强度)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5.根据病灶起源特点选择不同治疗方式,142例SMT行单纯内镜下切除中,EMR切除80例、ESD 11例、STER 7例、ESE 33例及EFR 11例,5组中切除瘤体大小、来源层次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内镜下治疗各组中均没有出现迟发性出血及严重感染病例,ESD组出现术中较大出血1例(0.7%),除了EFR主动性穿孔外,共有3例出现被动性穿孔(2.11%),分别为STER组2例、ESE组1例,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性(P<0.05)。EMR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6.25%,ESE为93.94%,其余全部100%完整切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晰的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征以及跟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的大小、来源层次以及病变的性质,准确率较高,同时可以为黏膜下肿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李艳乐[3](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朱胜男[4](2019)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分布特点及超声内镜特点。2.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对各类型病变后续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3.研究超声内镜对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共457处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收集每个病变的一般情况、普通电子胃镜特点、超声内镜表现、后续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计算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总符合率并分析误诊误判情况,并选取病理结果为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的病例,进一步分析其一般情况及超声内镜特点。结果:1.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多分布于胃,尤其是胃底、胃窦,其次为食管,尤其是食管下段,分布最少的部位是十二指肠;食管病变多起源于粘膜肌层,贲门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胃隆起性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109/160),间质瘤多位于胃(61/68),息肉多见于胃(34/51),囊肿多见于食管(28/40),异位胰腺多见于胃(23/31),脂肪瘤多见于胃(21/28),炎性增生多见于胃(11/13),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13/13),癌多见于胃(9/12);腔外压迫多见于胃,可为肝脏、脾脏、结肠及腹腔占位性病变导致,也常见于食管,多为胸主动脉、气管隆突等导致,十二指肠较为少见,可为腔外血管、胰腺等。2.EUS诊断例数138例,病理结果符合例数为102例,总符合率为73.91%;各病变类型在EUS下的表现: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肌层或者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远场观察清晰。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息肉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囊肿则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无回声影,内部无回声;腺瘤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异位胰腺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内部回声不均匀的团块影,回声高低不等,可为高回声,也可为低回声或混杂回声;本组病例多采用ESD术处理,尤其是起源层次深和(或)体积较大的病灶。起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病灶可采用EMR切除,而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病灶因位置较深多采用ESD法切除,层次显示不清的病灶多为恶性肿瘤,多采用ESD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并发出血2例,穿孔1例,可能与病灶体积过大、位置较深及手术者技巧有关。3.病理明确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共24例,其中18例位于食管(75.00%),1例位于贲门(4.17%),5例位于胃(20.83%);6例行EMR治疗(25.00%),18例行ESD治疗(75.00%)。平滑肌瘤与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病变表面是否光滑或糜烂溃疡、边缘有无粘膜桥、生长方式、回声高低、内部有无点片状高回声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小、起源、内部回声均匀与否及远场观察是否清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1、<0.001、<0.001、0.041),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体积更偏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结论:1.EUS诊断总符合率为73.91%,可明确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起源、病变的大小、浸润的深度等,并可对表现典型的病例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对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式具有指导意义。2.超声内镜对于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具有指导意义,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的长径或体积更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

张程[5](2019)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黏膜下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探查到的胃黏膜下病变多为良性病变,却也存在少数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手段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进行诊断与鉴别。普通内镜对于对胃黏膜表面显示良好,但无法评估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结合了胃镜与超声技术的优势,可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大小、回声结构进行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研究主要探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特点及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2005-2017年间在我院内镜中心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资料,总结各种胃黏膜下病变内镜及超声特点、影像学检查、诊疗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随访情况。结果:2005-2017年间,我院内镜中心行EUS检查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5201例,男女比例为1:1.50,患者年龄在12-89岁之间,中位年龄55岁。EUS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者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发病率最高(60.35%),异位胰腺(21.17%)、脂肪瘤(6.65%)次之,其余病种均较少见。EUS下胃GISTs主要多位于胃底、胃体,起源于固有肌层;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脂肪瘤多位于胃窦、胃体,起源于黏膜下层;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处,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位于胃体、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炎性纤维性息肉均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孤立性胃曲张静脉好发于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神经鞘瘤、胃囊肿、深在性囊性胃炎及胃血管相关病变因术后病理符合例数过少,难以汇总病变特征。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EUS对各类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各不相同,胃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最高(70.83%),间质瘤次之(67.14%),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43.75%、29.41%,其他病变因样本量过少难以进行有效的总结与统计。随访发现胃黏膜下肿瘤病灶在随访期间体积常无明显增长或增长缓慢,术后多无复发,仅少量胃GISTs病例术后随访发现复发。本组胃GISTs发病率最高,样本量最大。EUS初诊胃GISTs并接受切除治疗者中,共计378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与EUS初步诊断相一致。EUS初诊胃GISTs而术后病理结果不符合者共计185例,误诊病种达23种,以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异位胰腺最为常见。病理组织通过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获得,内镜手术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P<0.001),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57)。在性别、年龄、瘤体≥3cm、病灶表面糜烂或溃疡、出血、钙化、内部液化坏死等特征中寻找与胃GISTs良恶性相关的因子,发现瘤体≥3cm(P<0.001)、表面糜烂溃疡(P<0.001)、液化坏死(P<0.001)、出血(P=0.042)、患病年龄(P=0.025)与间质瘤高侵袭风险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内部钙化(P=0.263)、患者性别(P=0.646)与侵袭危险度无明显相关。结论:胃黏膜下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涉及病种广泛,胃GISTs最为多见。EUS可有效评估各类胃黏膜下病变的部位、起源层次、内部回声、边界等信息。EUS的诊断符合率因病种而异,对于脂肪瘤、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对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价值仍有待提高。手术与内镜治疗均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处理方式。胃黏膜下病变多进展缓慢,临床上常表现为良性进程,但也存在小部分恶性表现。对于胃GISTs、神经内分泌肿瘤、深在性囊性胃炎,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EUS在胃黏膜下病变的随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可评估疾病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包福元,王威,陈娇莲[6](2019)在《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胃底隆起性病变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85)与对照组(n=85),观察组采用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对照组采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对170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结果:在检查胃底隆起性病变中,观察组检出间质瘤、平滑肌瘤、外压性隆起、其他病理类型占比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壁结构,为医护人员判断消化道黏膜病变起源、范围、大小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指导诊治工作顺利进行。

易静,胡友文,詹云凯,龚锦文,黄健[7](2019)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并发症,以及ESD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危患者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住院行ESD的患者180例。根据并发症分为术中穿孔组及未穿孔组、术后出血组及未出血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及侵及层次、病变完整切除等,得出各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统计患者术后不适情况、术后病理及追加外科手术等。结果⑴ESD联合超声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完整切除率为91.1%(164/180)。⑵ESD术后不适主要为腹痛、咽喉不适、发热等,发生率为52.7%(95/180),均未做特殊处理。⑶ESD术中穿孔率为10.6%(19/180),均在内镜下闭合。⑷ESD术后出血率为12.8%(23/180),外科干预率0.56%(1/180),均成功止血。结论⑴ESD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并发症较低,未见致死性并发症,病变切除率高,是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⑵ESD术中穿孔的风险因素是部位(贲门胃底)、病理(间质瘤)及病变浸润深度(固有肌层),其中部位与病理是独立危险因素。⑶ESD术后出血的风险因素是病变大小(≥2cm)、部位(直肠)及病变浸润深度(粘膜下层以内),其中部位是独立危险因素。

张琳[8](2018)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重点分析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囊肿、息肉、异位胰腺、血管瘤等疾病的超声内镜特点。2.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估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对比分析超声内镜、普通内镜及CT的诊断准确率。3.评价超声内镜对诊断早癌及判断侵犯层次的价值,为ESD治疗早癌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1.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行普通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再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共428例。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26例,病灶432处,其中有4位患者有两处病变。年龄分布在18-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岁。回顾性研究分析超声内镜下病变分布的层次、超声回声学特点和病变大小等。常见疾病如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囊肿、息肉、布氏腺瘤、异位胰腺、血管瘤、外压等疾病。2.432例中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的共143例,分析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结超声内镜总的诊断率及几种常见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超声内镜、普通内镜、CT诊断准确率。结果:1.疾病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共收集432例病例,其中食管167例,胃182例,其中贲门12例,胃底77例,胃体32例,胃窦61例,十二指肠24例,结肠33例,直肠26例。2.超声内镜下的特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瘤99例,主要来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长径中位数是1.11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亦可见混合回声;平滑肌瘤115例,主要来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长径中位数是0.63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脂肪瘤16例,主要来源于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是1.22cm,超声学回声特点表现高回声为主;异位胰腺17例,均来自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是0.67cm,超声回声特点多样,有高回声、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息肉61例,主要来源于粘膜层,长径中位数是0.72cm,超声学特点高回声为主;布氏腺瘤5例,长径中位数是0.3cm,超声内镜下表现主要来源于1-3层的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囊肿31例,来源于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0.53cm,超声学回声特点囊性的无回声。血管瘤共12例,长径中位数分别为0.5cm,主要来源于粘膜下层为主,超声学特点以低回声及无回声为主;早癌35例,长径中位数是1.35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3.外压性改变共28例,而胃部占24例,以脾脏外压为主。4.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本组432例治疗的患者,病理确诊14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84.62%,其中间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息肉、异位胰腺、早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73%、100%、93.54%、83.33%、60%、87.5%。分析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及不符合因素的中,符合与不符合的病灶大小分别2.34±0.94cm、1.3±0.72cm,行T检验后,P<0.05,统计学有意义。5.超声内镜诊断对于早癌的诊断特异性为82.35%,敏感度87.5%,阳性预测值82.35%,阴性预测值87.75%。超声内镜对ESD术前侵犯层次与ESD术后对比分析,诊断相符率为87%。6.对比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为84.62%,普通内镜的诊断准确率48.25%,CT的诊断准确率38.64%,分别与超声内镜行卡方检验P值均<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1.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判断一些常见病变的病变来源、部位、大小等具有优势,尤其是可以判断外压性改变的来源。2.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性病变的诊断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3.超声内镜对诊断早癌及判断侵犯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对ESD治疗早癌有一定价值。

刘美红,江堤,苏剑东,左海军,廖素环,刘思纯[9](2017)在《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东莞地区某三甲医院经胃镜诊断的151例胃底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比较其起源、大小、回声、境界等,对排除外压性的胃底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对其病理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结果胃底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瘤最常见,占总数51.7%(78/151),其次为平滑肌瘤,占22.5%(34/151),外压性隆起占总数15.9%(24/151)。其他病理类型比较少见。胃底间质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均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起源于管壁第二或四层。排除外压及静脉曲张的121例患者中内镜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09例,不符合12例,诊断符合率为90.1%。结论线阵式超声内镜能准确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判断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斯轶凡[10](2017)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消化道隆起性病变(gastrointestinal eminent lesion)是一类表现为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或消化道管壁增厚的疾病的统称。超声内镜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病变及消化道周围脏器病变的重要诊断方法,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可提供丰富的影像学诊断信息。而微探头超声内镜作为超声内镜的一种类型,其优点是:操作方便,检查与治疗同步完成,减少患者多次进出内镜的痛苦。目的:本课题研究微型探头超声内镜(mEUS)检查术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总结探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在mEUS诊断中的超声图像特点,从而全面评价微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术检查消化道隆起性病例302例,所有病例诊断结果均经内镜病理,手术病理或随访确诊,比较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及传统内镜检查结果的诊断准确率,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及构成比描述,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302例患者行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术,其中上消化道274例,结直肠28例,上消化道中食管97例,胃152例,十二指肠25例。食管隆起性病变mEUS诊断符合率为97.93%(95/97),胃镜诊断符合率为68.04(66/97)。食管隆起性病变97例中平滑肌瘤/间质瘤42例,脂肪瘤7例,囊肿10例,孤立性食管静脉瘤25例,外压性隆起13例。胃内隆起性病变mEUS诊断符合率为94.07%(143/152),胃镜诊断符合率为50.65%(77/152)。胃内隆起性病变共152例,其中胃粘膜增厚性病变15例,包括皮革胃1例、淋巴瘤5例、胃底静脉曲张7例、淋巴细胞性胃炎1例、蔓状血管瘤1例。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137例,包括胃壁外压迫性隆起3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异位胰腺13例、间质瘤/平滑肌瘤75例、血管瘤4例、囊肿4例、纤维瘤1例、脂肪瘤2例、胃肝样腺癌1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mEUS诊断符合率为88%(22/25)),胃镜诊断符合率为68%(17/25)。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25例中,包括十二指肠脂肪瘤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外压性隆起8例、十二指肠囊肿6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十二指肠布氏腺瘤1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4例。结直肠性病变mEUS诊断符合率为92.85%(26/28),肠镜诊断符合率为57.14%(16/28)。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共28例,包括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结直肠脂肪瘤5例、结直肠间质瘤/平滑肌瘤4例、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1例、结直肠囊肿4例、结直肠气囊肿3例、外压性隆起6例、结直肠淋巴瘤2例。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晰的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结构,反映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浸润深度,因此其能对大多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做出准确诊断。

二、超声内镜诊断胃底隆起性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内镜诊断胃底隆起性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内镜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超声内镜、CT诊断结果与病检结果表
    2.2 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不同类型的部位分布情况、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来源层次分析
3讨论

(2)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病理评估
    4.数据处理
第2章 结果
    1.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一般情况
    2.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初步诊断
    3.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来源层次与术后比较
    4.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性质与术后病理比较
    5.经病理确诊的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发病情况及内镜特点比较
    6.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超声特点与单纯内镜下治疗方式
    7.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检查及手术图像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EUS检查方法
    1.4 扫描内容
    1.5 病变判定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病理标本处理
    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1.1 病变的部位分布
        1.2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起源
        1.3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部位分布
        1.4 外压病例的部位分布
    2 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
        2.1 EUS诊断符合率
        2.2 EUS下各类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2.3 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情况
    3 胃镜以及超声内镜下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特点分析
        3.1 平滑肌瘤及胃肠道间质瘤部位分布及治疗方法
        3.2 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胃镜、超声内镜特点及分析
讨论
    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疾病分布特点
    2 超声内镜对各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
    3 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诊断的指导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试剂
    2.3 超声内镜检查
    2.4 胃黏膜下病变的处理
    2.5 病理诊断
    2.6 临床数据收集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胃GISTs
    3.2 胃异位胰腺
    3.3 胃脂肪瘤
    3.4 胃囊肿
    3.5 胃孤立性静脉曲张
    3.6 胃平滑肌瘤
    3.7 胃血管相关病变
    3.8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3.9 深在性囊性胃炎
    3.10 炎性纤维性息肉
    3.11 胃神经鞘瘤
4 讨论
    4.1 胃GISTs
    4.2 胃异位胰腺
    4.3 胃脂肪瘤
    4.4 胃囊肿
    4.5 胃孤立性静脉曲张
    4.6 胃平滑肌瘤
    4.7 胃血管相关病变
    4.8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4.9 深在性囊性胃炎
    4.10 炎性纤维性息肉
    4.11 胃神经鞘瘤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显示
    2.2 两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
3 讨论

(7)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术中穿孔组与非穿孔组比较
    2.3 术后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
3 讨论

(8)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 线阵式EUS检查结果:
    2. 治疗情况:
    3. 病理结果:
    4. 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10)微型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器材
    2.3 检查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3.2 微探头超声内镜(mEUS)检查结果
    3.3 食管隆起性病变(esophageal eminent lesions)
    3.4 胃内隆起性病变(gastric eminent lesion)
    3.5 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
    3.6 结直肠隆起性病变
    3.7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食管及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
    4.2 胃壁及胃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
    4.3 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
    4.4 结、直肠及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
    4.5 消化道间质瘤/平滑肌瘤
    4.6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优势,及本课题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超声内镜诊断胃底隆起性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内镜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 张子旭,冯珍,荆佳晨,郭婧.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22)
  • [2]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D]. 雷维商.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3]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4]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朱胜男. 苏州大学, 2019(04)
  • [5]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D]. 张程. 浙江大学, 2019(03)
  • [6]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 包福元,王威,陈娇莲. 黑龙江医药, 2019(02)
  • [7]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观察[J]. 易静,胡友文,詹云凯,龚锦文,黄健. 江西医药, 2019(03)
  • [8]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D]. 张琳.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9]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应用价值分析[J]. 刘美红,江堤,苏剑东,左海军,廖素环,刘思纯.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21)
  • [10]微型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D]. 斯轶凡. 南昌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超声内镜诊断胃底隆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