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门脉网状扩张1例报告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门脉网状扩张1例报告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门脉网状扩张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青[1](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陈姣姣[2](2021)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0年-2019年收治的52例ICC患者,均为做过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病灶位于肝内、病理证实为胆管细胞癌者且影像及临床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结构比表示,对所有患者的常规超声及CEUS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在52例ICC患者中,HBsAg阳性8例(15.4%),仅2例(3.8%)存在肝硬化背景,52个病灶直径范围为18mm~133 mm,平均为(61±30)mm;位于右肝者32例(61.5%),位于左肝者15例(28.9%),位于左右肝交界处者4例(7.7%),位于尾状叶者1例(1.9%)。2.ICC的常规超声表现:在灰阶超声条件下,ICC病灶表现大致分为3种:(1)均匀低回声23例(44.2%);(2)不均匀低回声22例(42.3%);(3)稍高及高回声7例(13.5%)。在病灶形态上仅6例(11.5%)较为规则,46例(88.5%)病灶表现为不规则,且与正常肝实质分界欠清。彩色多普勒条件下,参照Adler半定量法对病灶进行CDFI分级将ICC病灶血供分为0-3级:血流0级,11例(21.2%);血流1级,9例(17.3%);血流2级,28例(53.8%);血流3级,4例(7.7%)。且检查过程中可见多数病灶血管走形较为扭曲,连续性较差。3.ICC的CEUS表现:52例病灶中有1例超声造影过程中始终未见明显增强,结合增强CT及穿刺活检结果,被误诊为肝脓肿,后因背部转移灶病理证实为胆管源性方能确诊,由于穿刺结果提示病灶均为坏死组织,故此例暂不纳入ICC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中。余51例ICC病灶根据动脉期增强表现可分为2大类型:Ⅰ,快速整体均匀增强型,占19.6%(10/51);Ⅱ,快速不均匀增强型,占80.4%(41/51);其中II型又可分为4个亚型,分别为:Ⅱa,整体不均匀增强型,占37.3%(19/51);Ⅱb,树枝样增强型,占17.6%(9/51);Ⅱc,厚壁不规则环状增强型,占11.8%(6/51);Ⅱd,环状+树枝样增强型,占13.7%(7/51)。且以上病灶在CEUS过程中均表现快进快出模式,即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4.ICC的血液学表现:本研究中有44%(23/52)患者出现了CA19-9升高,AFP升高者有10例,使用SPSS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11,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故而在诊断肝内病灶是结合肿瘤指标如CA19-9等可帮助诊断。结论ICC在CEUS中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且超声造影还有无辐射、无损伤、操作简便且可重复使用的优势,再结合常规超声及血液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ICC,在临床中值得作为ICC的诊断手段推荐使用。

张纯林[3](2021)在《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目前超声是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但是对一些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因诊断准确率却很低,导致这部分患儿反复复发,多次灌肠后手术,增加了患儿痛苦。此外,肠套叠肠壁缺血程度的评估一直是个难题,临床上多根据病程及患儿一般情况决定行灌肠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具有盲目性及不确定性,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虽可以评估肠壁血流,但因其对低速血流缺乏敏感性,导致实际未坏死的肠管误判为肠管已坏死,使患儿未尝试性灌肠来扭转肠管生机而直接手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大量研究者在探索一种准确评估肠壁缺血程度的方法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以避免盲目灌肠及手术过度治疗。本研究通过肠套叠手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提高对肠缺血坏死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认识,同时利用SMI(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来预判肠管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目的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安徽省儿童医院近年来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儿的一般特征及超声表现,加深对肠壁缺血及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超声特征的认识,为术前肠管生机的预判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过度治疗、降低无效治疗。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探讨一种新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流的可行性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因肠套叠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并最终手术的120例病例资料,按照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套叠伴肠坏死组和肠套叠无肠坏死组,对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有无呕吐、有无便血、有无继发因素、有无肠管扩张、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肠壁增厚、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内积液、有无肠壁血流、套筒的长径、同心圆左右径、同心圆前后径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分布及声像图特征。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收集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肠套叠患儿126例,均行SMI检查,记录其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按临床一般经验处理原则将其分为2小时内肠套叠能自行复位组(60例)和2小时内肠套叠不能自行复位组(6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腹痛、有无腹胀、有无腹泻、有无便秘、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有无便血)及超声参数指标(有无肠系膜淋巴结、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长径、套筒左右径、套筒前后径),同时利用SMI技术对所有肠套叠包块成像,在同心圆横切面上手动描绘感兴趣区面积,测得包块内血流情况,记录Pixels、ROI、VI值,同时对套叠包块内血流进行分级,包块内无血流信号定义为SMI0级;包块内见点状、细棒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Ⅰ级;包块内见线状及长条形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Ⅱ级;包块内见网状或枝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Ⅲ级。不能自行复位组有61例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按灌肠压力将其分为两组:低压力组(8~10Kpa)及高压力组(11~13Kpa),先试行低压力灌肠(8~10Kpa),记录灌肠成功与否,对于低压力灌肠失败者,增加灌肠压力至(11~13Kpa),观察灌肠成功与否。同时记录灌肠所用时间。比较不同血流分级及不同压力下灌肠复位成功率。结果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120例肠套叠手术患者中,原发性肠套叠97例(80.83%),继发性肠套叠23例(19.17%)。肠套叠无肠坏死72例(60%),其中男性52例(72.22%),女性20例(27.78%),中位年龄24.00(14.00~36.00)月;肠套叠伴肠坏死48例(40%),其中男性37例(77.08%),女性11例(22.92%),中位年龄3.00(6.50-9.50)月,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90,P<0.001)。肠坏死组病程平均(42.23±18.06)小时,无肠坏死组病程平均(29.83±19.71)小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8,P<0.001);肠坏死组便血占比70.83%(34/48),无肠坏死组便血占比12.50%(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呕吐占比56.25%(27/48),无肠坏死组呕吐占比19.44%(14/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45,P<0.001);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33.33%(16/48),无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9.72%(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套筒长径(7.03±2.01)cm,无肠坏死组套筒长径(5.88±1.08)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3,P<0.001);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3%(40/48),无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6/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1,P<0.001);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87.50%(42/48),无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23.61%(1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5,P<0.001);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77.08%(37/48),无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41.67%(3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9,P<0.001);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43.75%(21/48),无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13.89%(1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3,P<0.001);120例患儿,直接手术21例,占比17.5%,灌肠失败后手术99例,占比82.5%,CDFI显示肠壁有血流者66例,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者54例,其中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有48例存在肠坏死,占比88.89%,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无肠坏死6例,占比11.11%;两组患儿在性别、套筒内有无淋巴结、同心圆左右径及前后径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病因包括美克尔憩室6例(26.09%),肠重复畸形4例(17.39%),肠息肉7例(30.43%),淋巴瘤3例(13.04%),肠腺肌瘤1例(4.35%),过敏性紫癜2例(8.70%)。继发性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美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美克尔憩室形态多变,有时憩室呈无回声,有时仅可见憩室样高回声;肠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时肠壁非均匀性增厚、回声极低、肠壁结构层次不清;肠息肉继发肠套叠时可见套筒内实性团块回声,有蒂连与肠壁,团块内可见多个细小无回声,CDFI显示团块内可见放射状血流信号,当有肠坏死存在时,CDFI显示息肉内无血流信号;肠重复畸形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可见圆形无回声,与肠腔不通,壁与消化道管壁结构类似。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126例肠套叠均成功进行了SMI成像。66例不能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59/66,小肠套叠占7/66;60例可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3/60,小肠套叠占57/60。不能自行复位组5例采取直接手术治疗,血流信号SMI0级,手术证实肠管坏死。61例不能自行复位者经灌肠处理,灌肠失败4例,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不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9.12±2.19,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15.56±4.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4,P<0.001)。不能自行复位组SMIⅠ级6例,VI平均值是1.65±0.65,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3.33%,当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50%;SMIⅡ级14例,VI平均值是3.83±0.69,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5.71%,压力增加至11~13 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92.86%;SMIⅢ级41例,VI平均值是9.02±2.56,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为70.73%,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1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6.081,P=0.014;在复位压力11~13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9.736,P=0.002。肠套叠包块内血流分级与VI值正相关,r=0.847,P=0.000,VI值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783,P=0.000,血流分级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813,P=0.0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复位成功率为59.02%,复位压力11~13Kpa下,复位成功率为84%,两组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26)。低压组与高压组在性别、年龄、套筒长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小年龄儿童、病程长、伴呕吐、便血、有继发因素、套筒长径大、套筒内有积液、腹腔有积液、肠壁增厚、肠管扩张、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患儿易发生肠坏死。对伴有这类临床特征的患儿应尽早治疗,扭转肠管生机,改善预后;CDFI可很好预测肠壁缺血,但仍存在一定误判率。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SMI技术可量化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客观评价套叠肠管的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避免盲目灌肠及过度手术治疗。

唐子鉴[4](2021)在《小儿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CEUS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肝母细胞瘤患儿造影增强超声(CEUS)图像表现,对比增强CT图像评价造影增强超声应用于肝母细胞瘤PRETEXT临床分期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探索造影增强超声对肝母细胞瘤危险度评价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对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的肝母细胞瘤患儿进行分析,全部患儿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肝母细胞瘤,进行了CEUS及增强CT(CECT)检查。收集临床表现、年龄、入院甲胎蛋白(AFP)数值等一般情况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列为研究对象。造影增强超声采用GE Logic E9超声诊断仪(GE Healthcare,Milwaukee,Wis),经静脉注射Sono Vue(Bracco,Plan-Les-Ouates,Switzerland)0.03ml/kg,获得CEUS图像存储后进行PRETEXT分期评估。全部病例分别采用了Tru-cut18G针进行穿刺活检、或肝脏肿瘤和肝部分切除术,获得标本进行了病理检查。依据CEUS和CECT诊断PRETEXT分期以及病理结果,分别按照国际儿童肝脏肿瘤实验组(CHIC)、北美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危险度分层,对18例患儿进行危险度分层,评价CEUS—PRETEXT对危险度分层的影响。结果:18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12月,年龄范围:4月—7岁,10例男性)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9例、腹胀5例、腹痛3例、发热3例,甲胎蛋白数值均升高。CEUS诊断18例肝母细胞瘤PRETEXT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6例,Ⅳ期4例,其中存在1例误诊为Ⅱ期,CECT诊断为Ⅳ期。CEUS检查判断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与CECT检查结果一致性Kappa值=0.925,P<0.001,一致性极佳。PRETEXT参考因子诊断中,CEUS漏诊2例:1例CT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左支有癌栓形成,CEUS未显示。1例CECT显示门静脉主干被肿瘤包围,而CEUS仅显示压迫。所有肿瘤的出血和坏死均未见强化,2例肿瘤破裂出血与CECT结果相符。CEUS表现为三期不同的增强方式,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分别表现为“高-低-低“增强模式。CEUS引导下行肝脏肿瘤穿刺活检术8例,7例由CEUS显示肿瘤血流灌注区域及坏死出血区域,提高了病理诊断结果准确性。CEUS诊断结果为极低危组共3例(Case 10,13,15);低危组共3例(Case 4,11,17);中危组共12例(Case 1,2,3,5,6,7,8,9,12,14,16,18);高危组共0例。在CHIC危险度分层中,与金标准CECT比较,CEUS诊断15例相符,3例不相符均为低估,其中1例中危组低估为低危组,2例高危组低估为中危组。CEUS与CECT评估肝母细胞瘤CHIC危险度分层和COG危险度分层的一致性较好。结论:CEUS对小儿肝母细胞瘤出血和坏死的空间分辨率优于传统灰阶超声成像。CEUS成像与CECT有相似的灌注模式。在PERTEXT分期和参考因子阳性判定中,CEUS对与CECT具有较好的等效性,用于肿瘤危险度分层可行。小儿CEUS有助于显示组织灌注和引导肿瘤活检以获得足够的病理诊断。CEUS对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评估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吕燕琼[5](2020)在《多模态超声对脑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肝术后监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应用二维灰阶超声成像技术(Two-dimensional gray scale Ultrasonic)、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脉冲波多普勒成像技术(Pulsed wave Doppler,PW)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同一仪器上实现脑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肝的灰阶、血流、微灌注等多项检查,通过综合分析获得更全面、更精确的超声诊断结果,探讨应用多模态超声联合诊断脑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肝的应用价值。[方 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脑死亡器官捐献(Donors after brain death,DBD)移植肝患者1 12例,所有患者移植肝术后均进行常规超声实时、动态连续监测,对监测结果诊断有疑问者行超声造影检查。所有患者移植肝均通过临床确诊,如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CT、MRI、DSA、实验室检查或临床手术治疗等。通过多模态超声诊断移植肝结果与临床诊断移植肝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检验多模态超声检查对移植肝术后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 果]1.本文研究中112例移植肝患者术后全部进行了临床诊断,所有患者移植肝术后均经过相关检查确诊结果,如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CT、MRI、DSA、实验室检验或临床手术治疗等,根据临床诊断移植肝患者情况分成正常组与异常组。正常组72例,异常组40例,其中死亡3例,占2.68%(3/112),1例患者移植肝术后1日死亡,由于肝短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出现活动性出血破口,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最终死亡;1例患者二次肝移植术后4日死亡,患者因二次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动脉血栓栓塞、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死亡;1例患者移植肝术后2日死亡,由于移植肝术中患者门静脉系统条件极差,术中大量出血,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死亡。2.本文研究中异常组40例移植肝患者临床异常表现形态主要为移植肝血管并发症18例,胆道并发症5例,移植肝恶性肿瘤复发5例,移植肝良性局灶性病变5例,感染4例,移植肝排斥反应2例,移植肝缺血性损伤无功能1例等。3.本文研究中应用常规超声诊断移植肝患者正常者67例,异常者45例,常规超声诊断移植肝结果与临床诊断移植肝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65(P<0.001),说明两者一致性一般;进一步行超声造影检查,多模态超声包括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检查,应用多模态超声诊断移植肝患者正常者73例,异常者39例,多模态超声诊断移植肝结果与临床诊断移植肝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02(P<0.001),说明两者一致性较好,优于常规超声检查。4.本文研究中应用常规超声诊断移植肝患者的灵敏度77.5%、特异度80.6%、准确度79.5%、阳性预测值68.9%及阴性预测值86.6%,进一步行超声造影检查,多模态超声包括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检查,多模态超声诊断移植肝患者的灵敏度92.5%、特异度97.2%、准确度95.5%、阳性预测值94.9%及阴性预测值95.9%,结果显示多模态超声诊断移植肝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超声。[结 论]1.常规超声由于检查安全、实时,在肝移植术后监测中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应用价值,但受其对血流检测的有限性及仪器条件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2.超声造影有助于显示移植肝血管血流灌注及走行情况,以及肝实质微循环灌注情况,是常规声的有益补充,显着减少有创血管造影检查的频次,在肝移植领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3.单独应用一项超声检查技术诊断移植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多模态超声联合诊断、综合分析,能清晰、直观显示异常部位、病变类型及程度,为临床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可作为移植肝术后连续监测的一种更敏感、更有效的影像学检查。

岳虹[6](2020)在《超声造影在复杂性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中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肝脓肿、肝脏肿瘤的超声造影特点,回顾性分析超声造影在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 disease,C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CD的误诊、漏诊的原因,提高准确率。方法:选择2014-2019年二维超声声像图不典型或伴发并发症的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诊断为CD(其中Caroli病Ⅰ型9例,Ⅱ型27例)。与此同时,纳入同期诊断肝脓肿(liver abscess,LA)40例、肿瘤组40例(其中HCC25例、ICC15例),比较其临床特点、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基本情况及临床表现 CD好发于女性,女性病例占66.67%(24/36),平均发病年龄23岁(年龄范围:3个月~72岁)。CD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其并发症相关。CD组二维超声多表现为肝内胆管多灶性/节段性囊状扩张。常规超声(ultrasound,US)图像特征包括: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100%(36/36),呈囊性或管网状液性暗区,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与胆管相通,可见“囊尾征”,病灶内部无回声、病灶边缘回声增强。US报告中明确诊断CD10例(10/36,46.3%)、怀疑该病16例、未诊断该病10例。诊断准确率46.3%。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图像特征包括:(1)病灶边缘: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三期等增强27.8%(10/36),三期高增强38.9%(14/36),高-等-等增强13.9%(5/36),高-等-低增强 11.1%(4/36),无-等-等增强 8.3%(3/36);(2)病灶内部实质期均呈等增强,内见三期均无强化区。CEUS检查报告中明确诊断CD29例(29/36,80.6%)。怀疑该病5例、未诊断该病2例。诊断准确率80.6%。误诊1例左外叶胆管局限性扩张伴胆管结石为硬化性胆管炎;误诊1例肝脓肿为CD伴胆管炎;误诊1例ICC为CD伴化脓性胆管炎;漏诊1例CD合并胆总管腺癌,诊断为胆道梗阻:胆总管下端占位;1例左叶胆管ICC,右叶胆管扩张伴结石,未诊断合并CD;漏诊1例CD合并化脓性胆管炎为肝脓肿。未诊断1例CD伴胆管结石胆管炎。LA组CEUS特点:CEUS在动脉期显示的100%(40/40)病灶边缘快速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快速消退呈低增强。肿瘤组CEUS特点:40个病变内部 97.5%(39/40)动脉期快速高增强,实质期呈低增强,2.5%(1/40)三期等增强。结论:US多表现为多发性、沿肝内胆管走行并与之相通的囊状、串珠状或管网状液性暗区,囊腔内部无回声、而边缘回声增强,多数病例可见特异征象“囊尾征”;CEUS多表现为囊腔内部三期无强化、囊壁三期不同程度增强。LA组与肿瘤组US呈低回声、混合回声,CEUS呈快进快出表现。结合临床特点、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有助于诊断CD,并与LA、ICC、HCC相鉴别。图14幅;表6个,参33篇

秦婷婷[7](2019)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腹部囊性占位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胎儿腹部囊性占位在产前超声中的声像图特点和相应的鉴别点,以降低误诊率,提高产前超声在腹部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准确率。对某些疾病起到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降低胎儿的先天性缺陷出生率,并为出生后的胎儿做出相应的临床干预。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并检查出腹部囊性占位的68例病例,产后对新生儿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腹部囊性占位的性质,引产尸解者记录尸解结果。对其产前超声结果与产后复查及尸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产前超声诊断和产后或尸检的结果,产前超声发现68例胎儿腹部囊性占位,其中出现3例误诊,误诊率为4.4%。在产前超声诊断的68例胎儿腹部囊性占位中,产后或尸检发现卵巢囊肿9例,占13.2%;十二指肠梗阻10例,占14.7%;小肠梗阻3例,占4.4%;大肠梗阻1例,占1.5%;肛门闭锁1例,占1.5%;肠重复畸形8例,占11.8%;肠系膜囊肿2例,占2.9%;胆道闭锁2例,占2.9%;肾囊肿4例,占5.9%;多囊肾3例,占4.4%;多囊性发育不良肾11例,占16.2%;III级及以上肾积水8例,占11.8%;输尿管扩张2例,占2.9%;巨膀胱3例,占4.4%;胰腺癌1例,占1.5%。结论临床上超声为胎儿产前检查的主要方法,其无创,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好,且可信度较高,被大家所接受。胎儿腹部囊性占位为胎儿腹部病理性囊性包块和正常腹腔脏器异常扩张,多见于胎儿腹部脏器先天性发育畸形,或良性胚胎性肿瘤等。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观察胎儿腹部囊肿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血流和相邻脏器等指标,同时结合孕周,动态观察,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出病变,对产前和围产期管理提供重要的线索,对某些疾病起到早期治疗的效果。从而降低胎儿的先天性缺陷出生率,并为出生后的胎儿做出相应的临床干预。

何文,赵文珍,郑永才,雷琳[8](1997)在《非肝病性门脉特异性扩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肝病性门脉特异性扩张的声像图改变和病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与其他门脉疾病鉴别。材料和方法:对9例门脉特异性扩张进行了彩超检查;年龄10~58岁,平均29.3岁。7例无临床症状,所有病例肝功正常。4例被X线,CT或手术证实。使用ACUSON128XP电脑声像仪,探头3.5MHz,探查门脉系统和肝、脾。结果:门脉正常结构消失,代之网状或蜂窝状扩张,其内无栓子回声,彩色血流为红、蓝相杂,肝、脾回声正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非肝病性门脉扩张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可做为门脉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马敏涛[9](2012)在《超声在布加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Ultrasound, US)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0例疑似BCS门脉高压症的患者用US进行系统全面检查,其中BCS患者35例(后经CTV、血管造影、手术等证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35例,甲亢性心脏病心衰所致淤血肝1例,门脉海绵样变5例,门脉栓子形成4例,先用二维超声常规观测肝脾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有无腹腔积液,特别注意尾状叶大小,重点观察3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走行、内径,注意有无狭窄或闭塞、闭塞段长度及范围,观察病变血管周围有无交通支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观察各血管血流方向、流速,脉冲多普勒监测其频谱;观察副肝静脉(主要为肝右静脉、尾叶静脉)有无扩张,肝内外有无交通支血管形成及其形态,并追踪扩张的副肝静脉和肝内外交通支的血流方向,观察其频谱及流速。将各种门脉高压症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因门脉海绵样变、门脉栓子等肝前型门脉高压症及甲亢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所致淤血肝病例数较少,无法做出统计学分析,本文中仅进行超声描述,仅将肝型门脉高压症(本组资料中主要为肝硬化)和肝后型门脉高压症(本组资料主要为BCS)进行对比分析。本组80例疑似BCS的门脉高压患者中,超声诊断为BCS的患者共计37例,经造影或手术证实35例,超声诊断BCS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6%、4.4%、0%、97.5%、100%、95.6%。BCS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超声特征的比较:两组间在肝肿大、尾叶增大、门脉增宽、肝静脉闭塞、下腔静脉狭窄、肝静脉交通支形成、副肝静脉扩张等方面有显着差异(p<0.001),在门脉侧支形成、肝静脉狭窄、下腔静脉闭塞等方面有差异(p<0.05),在脾肿大、脾静脉增宽、脾静脉侧支形成、脐静脉开放等方面未出现显着差异(p>0.05)。(见表3)BCS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的比较:两组间在肝掌、蜘蛛痣、肝肿大、胸壁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等方面有显着差异(p<0.001),在下肢色素沉着方面有差异(p<0.05),在脾肿大、腹水、呕血、黑便、腹壁静脉曲张等方面未出现显着差异(p>0.05)。(见表4)BCS患者和肝硬化患者各项超声指标的比较:两组的肝静脉内径、门脉内径、下腔静脉内径、尾叶前后径、肝静脉交通支内径、副肝静脉内径等指标有显着差异(p<0.001),在门脉流速和脾脏厚度上无显着差异。(见表5)门脉海绵样变5例,可见门脉主干及分支结构紊乱,周围呈蜂窝状改变,脾大。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径及结构未见异常,血流及频谱形态未见异常。门脉栓子形成4例,门脉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充填。脾大,脐静脉开放,内径0.4cm。甲亢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导致淤血肝1例,肝、脾肿大,肝实质回声细密、减低,3支肝静脉普遍扩张,肝左、中、右静脉内径分别为1.4cm、1.5cm、1.6cm。下腔静脉扩张,随呼吸及心动周期其内径及频谱形态变化不明显。80例患者中,门脉栓子形成4例,经过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血流再通,腹胀、腹痛等症状明显缓解,门脉高压症状缓解;甲亢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导致淤血肝1例,经治疗相关心脏疾患后,肝脏相关临床表现好转。1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BCS患者中,10例行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门脉高压症状不同程度缓解,肝淤血情况改善,脾脏缩小、腹水减少或消失,人工血管均通畅,其中1例BCS患者术后3月出现腹围较前明显增大,复查超声发现腹腔内大量积液,人工血管吻合口处流速增高,考虑狭窄所致,遂入院进行腹水回输治疗,症状得到缓解,因该患者肝左、肝中静脉近心段闭塞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病情较重,术后预后不好;1例术后吻合口流速略高);2例经介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部位后,患者顽固性腹水,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等症状消失;1例行肝静脉球囊扩张术,1例行副肝静脉成形术,预后皆良好。1例BCS因原发癌病症,预后不好。结论:一.US可明确疑似BCS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因和类型,有利于鉴别诊断和进一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二.US可准确提供BCS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范围、类型,判断血管病变原因,且无创、价廉、简便易行,可作为临床筛查并明确诊断BCS的一种有效手段。三.US可准确反映BCS患者有无侧枝循环形成及其交通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详细资料,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制定、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刘芬儒,涂睿,屈建锋,夏楠[10](200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声像图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1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全部经CT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证实,其中5例为原发性,肝脏损害轻微,7例为继发性,肝脏损害严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二维超声显像肝门区结构紊乱,呈蜂窝状或网格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呈红蓝相间彩色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在蜂窝状或网格状无回声区显示门静脉样血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简便、实时的优点,可准确地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做出诊断。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门脉网状扩张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门脉网状扩张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先进性与创新性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附图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2)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现状
    参考文献

(3)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1.引言
    2.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性别及各年龄段分布
        3.2 临床观察指标
        3.3 超声观察指标
        3.4 临床处理方式与手术结果及CDFI肠壁血流显示情况
        3.5 肠套叠超声诊断情况及继发性病因分布
        3.6 原发性肠套叠及继发性肠套叠声像图特征
    4.讨论
        4.1 肠套叠病因
        4.2 肠套叠诊断及治疗
        4.3 手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及肠壁缺血的临床预判
        4.4 超声对肠坏死的诊断
        4.5 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病因及漏误诊分析
        4.6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肠套叠水压灌肠治疗方法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患儿一般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
        3.2 SMI对肠套叠的评估
        3.3 SMI血流丰富程度对肠套叠治疗的指导作用
    4.讨论
        4.1 可自行复位和不能自行复位肠套叠的特征及诊疗
        4.2 超声及SMI技术对肠管生机的预判
        4.3 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SMI评估包块血流的意义
        4.4 SMI技术在肠套叠灌肠复位压力中的指导作用
        4.5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儿科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小儿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CEUS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排除标准
        2.1.2 收集临床资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2.1 采用机器型号及探头
        2.2.2 肝脏造影增强超声检查
        2.2.3 穿刺活检、手术及病理诊断
        2.2.4 与CECT影像对比PRETEXT分级诊断一致性
        2.2.5 危险度分层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增强CT检查结果
    3.3 造影增强超声检查结果
    3.4 CEUS—PRETEXT诊断结果
    3.5 CEUS—PRETEXT结果与增强CT的比较
    3.6 手术及病理结果
    3.7 CHIC、COG危险度分层的结果及其比较
    3.8 治疗与随访
4 讨论
    4.1 二维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的应用
    4.2 造影增强超声诊断肝母细胞瘤的应用
    4.3 造影增强超声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级诊断与参考因子评估
    4.4 造影增强超声PRETEXT分期危险度分层评估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造影增强超声对小儿肝母细胞瘤 PRETEXT 分级诊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多模态超声对脑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肝术后监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模态超声对移植肝术后并发症监测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超声造影在复杂性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中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Caroli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7)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腹部囊性占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胎儿腹部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目录

(9)超声在布加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门脉网状扩张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2]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D]. 陈姣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D]. 张纯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小儿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CEUS的应用研究[D]. 唐子鉴.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多模态超声对脑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肝术后监测的应用研究[D]. 吕燕琼.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超声造影在复杂性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中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D]. 岳虹.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7]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腹部囊性占位的分析[D]. 秦婷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非肝病性门脉特异性扩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J]. 何文,赵文珍,郑永才,雷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7(02)
  • [9]超声在布加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马敏涛. 山西医科大学, 2012(10)
  • [10]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价值[J]. 刘芬儒,涂睿,屈建锋,夏楠.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05)

标签:;  ;  ;  ;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门脉网状扩张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