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黄芪益气汤对实验性脾气虚小鼠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赞[1](2021)在《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命名、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及中医调护,并通过数据挖掘,深入探求该病的中医证型、证候特点以及用药遣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以“多发性硬化症+中医”、“痿证+中医”、“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药”、“痿证+中医药”、“多发性硬化症+中西医”、“痿证+中西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每篇文章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依据条件纳入,二次筛选,搜集到所需文献进行处理。将文献中含有的中医症状、证型以及中药,录入EXCEL中进行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EXCEL中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多发性硬化症属中医“痿证”居多,其病因复杂,病机核心在于本虚标实,治则以虚实分治和分期治疗为主,并积极提倡运用“治未病”思想进行日常调养和护理。2.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7篇,共记录证型63种。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种证型从高到低分别是:肝肾亏损证(75次)、脾胃虚弱证(53次)、脾肾两虚证(52次)、湿热浸淫证(32次)、瘀血阻络证(27次)。3.症状表现:纳入文献中记载详细症状65篇,纳入症状65种,共计频次1789次。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十种症状依次为:肢体痿软无力、肢体麻木、视力障碍、肢体瘫痪、筋脉拘急或肢体拘挛僵硬、大便异常、视物模糊、肢体疼痛或刺痛、感觉障碍、言语不利或失语。4.常用中药及药组:本文纳入中药306种,共计频次4276次,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物从高到低分别为黄芪、当归、白术、淫羊藿、山萸肉;通过对频次≥20的核心中药进行药物归类,共21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种分别是补气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对频次≥20的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图及Apriori分析,符合条件的一共有44组,常见药组分别是黄芪-川芎、淫羊藿-山药-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当归-茯苓、淫羊藿-山药等。5.方剂应用情况:本次文献研究中,共涉及68种成方,不同时期使用的方剂频次不同。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五位方剂从高到低分别为补中益气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二妙散加味。分属在疾病的急性期或复发期、缓解期或恢复期。结论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病名以“痿证”居多,病机为本虚标实,治则以扶正祛邪为主,注重日常调护。2.常见证型有肝肾亏虚证、脾胃亏虚证和脾肾两虚证;主要症状见肢体痿软无力、运动障碍、常见舌红、苔白或薄白、脉细。3.常用中药类别、药味:常用补气药、补阳药及活血化瘀药。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白术、甘草、党参、山药;常用的补阳药有: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杜仲;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牛膝、鸡血藤、川芎、红花、丹参。4.常用方剂:急性期及复发期常用方剂为:二妙散加味、黄连解毒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缓解期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味、补阳还五汤及温胆汤;恢复期常用方剂为: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及地黄饮子。不同时期方剂应用不同,急性期及缓解复发期治疗多选用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类方;缓解期治疗多选用补脾益气、活血、化痰类方;恢复期治疗多选用补益肾阳、滋补肾阴及阴阳双补类方。
李宗月[2](2021)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型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以临床治疗的脾虚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u-Hypopneu Syndrome,OSAHS)患者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临床研究、统计分析以及治疗效果的分析,评价补中益气汤加减对于治疗脾虚型OSAHS的疗效,归纳临床治疗经验,为治疗脾虚型OSAHS提供有益参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符合标准的36例临床患者(脱落4例)进行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多导睡眠监测参数(polysomnography,PSG)中的 AHI 和 SaO2(%)指标以及 ESS 量表评分自身对照研究,所有入选患者给予补中益气汤治疗,同时随症加减,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统一取患者用药四周的情况。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 5),其中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86%。2、治疗后AHI、ESS量表评分指标数值显着下降以及SaO2(%)提升(P<0.05),痊愈3例,显17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86%。结论:补中益气汤能有效降低脾虚型OSAHS中医症候积分,AHI以及ESS量表积分,提高SaO2(%),表明补中益气汤对本病有确切疗效。
孟静一[3](2021)在《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对脾虚动物模型进行摸索,建立脾虚动物模型,探讨脾虚动物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在建立模型基础上,研究党参多糖的补脾作用及其机制,为党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制备以番泻叶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大黄组灌胃0.4 g/d剂量的大黄,造模5周,摸索苦寒药物的选择;以单因素造模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复合因素模型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加力竭游泳,造模5周,探索造模方法;以高、低番泻叶剂量(0.8 g/d、0.4 g/d)灌胃,探索成模的最佳剂量;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复制脾虚动物模型,分别在灌胃的4、5、6周后进行取材,探索成模最佳的灌胃周期。观察小鼠皮毛、腹泻、活动和体重等宏观体征。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胃泌素(Gastrin,GAS),共同评价动物模型。第二部分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ICR雄性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宏观体征。5周后,摘眼球取血并处死动物,取结肠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测定血清中D-木糖、GAS、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血清淀粉酶(Amylase,AMS)、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Ig G和Immunoglobulin M,Ig M)、白蛋白(Albumin,A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的病理学改变。第三部分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党参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四君子汤对照组。除空白组外,其他组用番泻叶提取液构建脾虚小鼠模型,分组给药6周观察小鼠一般体征,检测红细胞数和血清中D-木糖、GAS、MTL、SS、VIP、AMS、Ig G、Ig M、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q RT-PCR法测定结肠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occludin m 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laudin、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探索及建立在苦寒药物的选择中,造模后,大黄组与番泻叶组均出现脾虚体征,血清D-木糖相比空白组均明显降低。番泻叶组体重显着低于空白组(P<0.05),大黄组体重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番泻叶造模更符合脾虚临床症状。在造模方法选择上,单因素造模与复合因素造模均出现脾虚体征,造模5周,单因素造模组体重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复合因素造模组与空白无明显差异。复合因素造模组小鼠血清D-木糖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单因素造模组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复合因素造模法相较于单因素造模,操作复杂且出现脾虚症状较慢,因此选择单因素造模法。经灌胃剂量的摸索,高、低剂量组均出现脾虚体征,高剂量组造模后期出现小鼠明显死亡,胃出血和肠道组织粘连现象。低剂量组更为安全、有效,因此选择低剂量作为造模剂量。灌胃周期的摸索中,比较番泻叶灌胃4周,5周和6周血清D-木糖含量,模型组小鼠血木糖含量随造模时间逐渐下降且第5、6周模型组小鼠血清D-木糖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番泻叶灌胃4周,5周和6周血清胃泌素含量,第5周模型组小鼠血清胃泌素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故复制脾虚模型灌胃周期确定为5周。综合以上结果,采用番泻叶(0.4 g/d)灌胃5周为制备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造模后,模型组小鼠出现稀便、扎堆、弓背、懒动、肛污,背毛稀疏,无光泽等脾虚症状。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体重降低,血清D-木糖、VIP、SS、AMS、Ig G、Ig M含量显着降低(P<0.05),GAS、MTL含量显着增高(P<0.05),结肠组织粘膜出现明显损伤。血清TP、AL和Hb浓度明显升高可能是番泻叶灌胃引起腹泻脱水导致的,与中医中的脾的功能无相关性,不认为是脾虚引起的机体变化。第三部分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相对于模型组,党参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及四君子汤组小鼠体重升高,血清D-木糖、VIP、SS、AMS、Ig G、Ig M、红细胞数显着提高(P<0.05),GAS、MTL、LPS明显降低,结肠中claudin和occludin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结论:1.采用番泻叶(0.4 g/d)灌胃5周是较为合适复制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方法,症状评价、血清D-木糖及血清胃泌素是判断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制备成功的重要依据。2.苦寒泻下脾虚小鼠出现畏寒、扎堆、体重增长缓慢的宏观变化,机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粘膜损伤、免疫功能下降的客观指标变化,即可判定苦寒泻下脾虚动物模型造模成功。3.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证小鼠具有显着治疗作用,党参多糖是党参补脾作用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增强免疫及保护肠粘膜屏障有关。
钱梦[4](2021)在《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证候具有跨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内涵,中医复方成分复杂且具有多系统、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这使得单一角度研究证候或方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辨证论治中的“方-证相关”的经验及原理则要求在研究方药或证候时有必要将二个方面结合起来。目前,探查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正在成为方证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脾主肌肉”是中医脾脏的重要生理属性之一,补中益气汤是健脾益气的代表方之一,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该方用于脾虚肌无力显示一定的健脾强肌效用,但目前有关脾主肌肉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内涵和补中益气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查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对于揭示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和补中益气汤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肌肉减少症临床表现以肌肉无力或/和萎缩为特征,与中医脾虚肌肉无力证甚为接近。研究表明,蛋白质代谢失衡是肌肉减少症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涉及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不同层面的调控失常。本学科前期的研究显示,饮食不节+游泳力竭法复制的脾虚证大鼠模型涉及多系统的异常变化并伴有骨骼肌肌力下降及病理损伤,涉及能量代谢障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及炎性损伤等机制。健脾类方的比较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肌肉损伤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对其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的调节。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推测中医脾虚肌无力证是之前探查到的炎性激活、能量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多个环节共同参与导致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调为特点的一种病证,并有其独特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目的:应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建立并评价脾虚肌无力证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的健脾强肌效用,并以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为切入,在整体、器官及分子不同维度上,探查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与补中益气汤的作用靶标及二者关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一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小鼠模型,正常组正常饲养。各组小鼠:(1)每周观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外观行为评分、体重及饮食量;(2)实验第2、4周末进行负重游泳力竭实验,测定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3)实验第1、2、3、4周末使用抓握力仪测定小鼠抓握力;(4)第15 d和29 d分两批次,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称量法测定计算胸腺与脾脏指数、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制作腓肠肌HE切片,观察病理改变,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2-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增高(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2)第2-4周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1或P<0.05);(3)第1-4周抓握力呈递进性明显降低(P<0.01);(4)第2-4周血清D-木糖、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明显降低,血清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 或P<0.05),IL-6 明显升高(P<0.01 或P<0.05);腓肠肌湿重和湿重/体重比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的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明显减少(P<0.01 或 P<0.05)。结论:“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建立的模型小鼠在呈现中医脾虚证候相关的外观行为和实验室指标改变的同时,伴有骨骼肌肌力的下降与肌纤维的萎缩,表明“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可成功建立小鼠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研究二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模型,连续4周;其中中药高、低剂量组自第15d开始分别按3.8 g/kg·d和1.9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颗粒溶液)。各组小鼠按研究一时间与方法观测:(1)观测不同时间点的外观行为积分、体重、饮食量、游泳力竭时间与抓握力;(2)实验第29 d的血清D-木糖、GAS、MTL、VIP、IL-1β、IL-6、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生长激素(GH)、睾酮(T),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胸腺与脾脏指数及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腓肠肌的病理改变和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ELISA法测定腓肠肌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NSR)、GH、T、IL-1β、IL-6、TNF-α、肌肉抑制素(myostatin)、激活素受体ⅡB(ACTR2B);Western Blot法检测腓肠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p-s6k1)、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B(p-eIF4B)、胰岛素受体低物1(IRS1)、磷酸化苏氨酸激酶3(p-Smad3)、磷酸化叉头蛋白O3A(p-Foxo3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肌萎缩蛋白1(Atrogin-1)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1-4周活动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5),第2-4周皮肤毛发和大便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5)。(2)血清D-木糖含量、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腓肠肌湿重和肌重/体重比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镜下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第2和第4周抓握力明显下降(P<0.01);腓肠肌总蛋白明显降低(P<0.05),INS、INSR、IGF-1和IGF-1R 含量明显减少(P<0.01),pi3k、p-akt、mTOR、p-s6k1 以及 p-eIF4B 的表达量降低(P<0.05),Myostatin、ACTR2B 含量和 Atrogin-1、MuRF-1、p-Smad3、p-Foxo3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下丘脑CRH/GnRH明显增加/降低(P<0.01 或P<0.05),血清 ACTH、CORT、IL-6 明显升高,GH、T、IL-1β、TNF-α 明显降低(P<0.01 或P<0.05),腓肠肌 GR-α、IL-1β、IL-6、TNF-α明显升高(P<0.01或P<0.05),GH和T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小鼠:(1)实验第3-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体重明显增加(P<0.01);第4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2)第4周,高剂量组D-木糖含量明显增加、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的血清GAS、MTL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二个剂量组的抓握力呈不同程度地增加(P<0.01);高剂量组肌纤维形态与正常组接近,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腓肠肌总蛋白均明显增高(P<0.05),腓肠肌内 INS、INSR、IGF-1 和 IGF-1R含量明显增加(P<0.01 或P<0.05),pi3k、p-akt与mTOR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Myostatin和ACTR2B含量、Atrogin-1和MuRF-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剂量组p-s6k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高、低剂量组下丘脑CRH与血清ACTH、CORT、IL-6和腓肠肌内GR-α、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下丘脑GnRH、血清T、L-1β、TNF-α和腓肠肌GH、T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高剂量组血清GH明显升高(P<0.05)。结论:脾虚肌无力小鼠的肌肉萎缩机制涉及整体、器官组织与分子不同层面。整体水平上,HPA轴功能的过度激活促进了蛋白质的降解,而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的分泌减少又不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器官组织层面上,肌肉组织内炎性因子的高表达进一步促进了蛋白质降解;分子层面上,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则涉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之间的平衡失调。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健脾强肌效用,其作用机制涉及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多系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平衡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的调节。上述研究结果,为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强肌作用的临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对于揭示中医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补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朱昊如[5](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桑小普[6](2020)在《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文中认为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虚证的致病机理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开始应用于脾虚证本质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使用iTRAQ技术、16S rDNA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脾虚证的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了探索,但是,应用RNA-seq或Small RNA-seq技术进行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气虚体质是脾虚证的前驱状态,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的生物学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脾虚证的早期发生状态。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病理机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健康人气虚体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虚证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前沿的RNA-seq技术和ceRNA理论,从转录组学水平上进行了脾虚证内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综合两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从体质、证候、疾病的自然进展方向,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CSG脾虚证和CAG脾虚证内在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互关联,找到“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标志网络,以期阐释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明确脾虚证自身特点及与其他因素(如体质、证候、疾病等)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通过广告或电话进行健康受试者招募,包括健康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和湿热体质。同期进行慢性胃炎患者招募,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患者。采集临床研究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总RNA,分别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获得的测序数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ceRNA网络构建,获得脾虚证相关的ceRNA调控网络关系。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JDF-IRB-2016031002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5393。结果:第一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25例,分别为健康人平和体质13例、气虚体质7例、湿热体质5例。随机选择了健康人平和体质5例、气虚体质5例、湿热体质4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60个、lncRNA76个、miRNA42个。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质膜组成成分和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在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的通路分析中发现,赖氨酸降解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KEGG富集中出现。3、通过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3182个miRNA-lncRNA对,955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9514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36个GO功能和31个KEGG信号通路。4、从健康人气虚体质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9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11个GO功能和8个KEGG信号通路。第二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70例,分别为CSG脾虚证28例、湿热证21例;CAG脾虚证7例、湿热证14例。随机选择了CSG脾虚证6例、CSG湿热证5例、CAG脾虚证5例,CAG湿热证5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建库和测序。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CS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7个、lncRNA 103个、miRNA4个。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别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通过对CS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 miRNA、mRNA 和 lncRNA 进行 ceRNA 分析,共获得 433 个 miRNA-lncRNA 对,226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548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10个GO功能和11个KEGG信号通路。从CS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66个GO功能和15个KEGG信号通路。3、我们获得了 CA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20个、lncRNA 79个、miRNA 29个。在对CA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和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1028个miRNA-lncRNA对,1123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3625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59个GO功能和34个KEGG信号通路。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13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20个GO功能和28个KEGG信号通路。4、从上述测序结果中进一步挖掘,获得脾虚证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570个、lncRNA2009个、miRNA 303个,这些差异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4个KEGG信号通路。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6个miRNA-lncRNA对,9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4对ceRNA,其中的关键基因CD300H的mRNA水平在气虚体质和脾虚证中显着降低(P=0.03)。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4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18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健康人气虚体质与慢性胃炎脾虚证存在特异的转录组表达谱,且气虚体质与脾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体现在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方面。功能分析提示“气虚体质—脾虚证”涉及多种免疫相关功能异常,此外在激素分泌、细胞质膜、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存在差异。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揭示了CD300H基因的ceRNA参与“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转录调控网络。本研究的结果为挖掘脾虚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惠华英[7](2020)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研究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及葛根芩连汤干预对模型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期从微生态角度揭示肠道湿热证泄泻的发生机理,探明葛根芩连汤疗效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中医泄泻证型的诊治研究及方剂疗效机理的探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模拟肠道湿热证泄泻病因,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分别在造模及治疗成功后,采集眼球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P物质含量测定,摘取动物内脏称重;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采集小鼠小肠内容物和黏膜,运用荧光素二乙酸法测定肠道内容物和黏膜中微生物活度,运用酶活分析技术测定肠道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无菌提取实验动物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总DNA,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基于Pac Bio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结果:(Ⅰ)模型小鼠表现为懒动、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肛温升高等,血清中所含P物质浓度显着高于正常组(P=0.001);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中甘油三脂(TG)含量显着降低(P=0.038),总胆固醇含量(TC)和血糖水平(GLU)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模型小鼠一般状态恢复,血清P物质浓度回归接近于正常组,TG和GLU含量明显回归。(Ⅱ)血常规测定结果显示,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中所含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GRA)和嗜酸细胞数(EOS)增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血中WBC、EOS与自愈组相比降低,而GRA和MCV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且治疗组胸腺指数增加。(Ⅲ)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和双歧杆菌数显着减少(P=0.000或P=0.049),微生物活度显着升高(P=0.000)。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升高而蛋白酶活性降低,肠黏膜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1或P<0.05)而蛋白酶活性升高。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肠道乳酸菌数持续升高(P<0.01),微生物活度与自愈组相比显着降低(P=0.000)。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组而低于自愈组,肠黏膜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正常组和自愈组。(Ⅳ)对细菌16S r 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Alpha多样性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样本层次聚类树和主坐标分析(PCo A)显示,模型组和正常组样本间有一定的距离,组间基本可以分开,说明组间存在微生物菌群结构上的差异性。在门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蓝藻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且放线菌门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着(P=0.0325)。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所含梭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降低,Muribaculum、链球菌属、Parasutterella、普雷沃氏菌属和Enterorhabdus含量明显升高。在种水平上,模型组格氏乳杆菌、肠乳杆菌、罗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及Curvibacter lanceolatus丰度减少,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卷曲乳杆菌、胃瘤乳杆菌、Staphylococcus epeidermidis、牙龈卟啉单胞菌、Parasutterella excrementihominis、Enterorhabdus muris、少酸链球菌和Enterorhabdus mucosicola的含量升高。Lefse分析结果表明,格氏乳杆菌是正常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关键物种。(Ⅴ)采用葛根芩连汤干预后,治疗组Alpha多样性指数回归(P>0.05);PCo A显示正常组和治疗组样本间存在一定距离;在细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内容物所含拟杆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丰度恢复,变形菌门和蓝藻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治疗组肠道乳杆菌属含量恢复至正常组水平而Muribaculum和梭菌属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链球菌属和奈瑟菌属含量接近自愈组水平;在细菌种水平上,治疗组肠道卷曲乳杆菌丰度恢复,罗氏杆菌丰度低于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高于正常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成功建立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葛根芩连汤对模型小鼠疗效显着。(2)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血常规指标异常,葛根芩连汤可调节模型小鼠血液中WBC、GRA、EOS和MCV等指标回归,提高胸腺指数,调节机体免疫力。(3)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异常变化,微生物活度增加,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变,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种数、降低肠道微生物活度、调控肠道消化酶活性发挥疗效。(4)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菌群失调,格氏乳杆菌是模型组与正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的物种,其含量的改变可能与泄泻相关。(5)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物种多样性具有恢复作用,调节了细菌物种相对含量,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该方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相关。
范方馨[8](2020)在《脾虚模型大鼠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脾主肌肉”是指脾脏通过运化水谷充养肌肉,以保证肌肉丰厚,运动正常。当脾运化不及时,肌肉失于濡养就会导致肌肉萎缩、身重无力、肌肉疼痛痉挛等一系列病变。现代研究表明,“脾主肌肉”在病理状态下与肌肉减少症、重症肌无力等肌肉功能减退类疾病关系密切,此类疾病机制涉及糖代谢紊乱、炎症、线粒体损伤等多个方面。本文拟从糖代谢及炎症角度,探究脾虚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同时基于中医“方证相关”理论,探查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模型炎症反应及糖代谢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一:脾虚模型大鼠骨骼肌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18只,模型组用“饮食失节+游泳劳倦”法造模,对照组正常饲养。在实验第14、21、28d,各组大鼠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实验第15d、22d、29d,麻醉处杀各组大鼠,取血、脾脏、胸腺及双侧腓肠肌。观测指标:(1)行为学:外观表征和体重、粪便含水率、饮食量、强迫负重游泳实间、抓握力;(2)脾脏和胸腺指数、肌湿重、湿重/体重;(3)实验室指标:1)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白介素-1(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尿液:尿D-木糖排泄率;3)骨骼肌:柠檬酸合酶(CS)、Ca2+-ATPase、肌糖原、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RAF6)、IL-1β、IL-6、TNF-α、糖原合成酶激酶-3(pGSK-3β)、己糖激酶-2(HK-2)、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光镜下观察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脾虚证候指标:1)一般体征及体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在2-4周明显升高(P<0.01),体重在1-4周明显降低(P<0.01);2)饮食量及粪便含水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1-4周饮食量明显下降(P<0.01),粪便含水率在2-4周明显升高(P<0.05或P<0.01);3)免疫器官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脏、胸腺指数第4周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4)实验室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GAS、MTL在第4周明显下降(P<0.01),D-木糖排泄率在2-4周显着减少(P<0.01)。(2)骨骼肌指标:1)肌肉功能形态: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游泳力竭时间及抓握力在3-4周明显下降(P<0.01),肌湿重及湿重/体重也在第4周明显下降(P<0.01);镜下观察到:对照组2-4周肌纤维整齐,无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第3-4周出现肌纤维紊乱,伴有间质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2)肌肉生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第4周CS、Ca2+-ATP、肌糖原均明显下降;3)肌肉分子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RAF6、IL-1 β、IL-6、TNF-Ⅱ在第4周明显上升(P<0.05或P<0.01),pGSK-3 β在3-4周明显上升,HK-2第4周明显上升,GLUT4第4周显着下降(P<0.01)。(3)血清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第2周IL-6、TNF-α明显升高,第 4 周 IL-1β、TNF-α 则明显下降(P<0.05 或 P<0.01)。结论:“饮食失节+游泳疲劳”法复制的脾虚大鼠模型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逐渐表现出与脾虚证候相符的外观行为、脏器指数及实验室指标变化,并出现肌力减退和肌组织损伤。模型逐渐出现明显的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供应不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而肌肉炎性因子则在3-4周明显升高,且第4周时模型出现骨骼肌葡萄糖转运及糖原合成减少。提示脾虚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并伴有肌肉局部炎性损伤,脾虚骨骼肌损伤机制不仅涉及炎症反应,还与能量代谢异常及糖代谢障碍有关。研究二: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肌肉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大、小剂量组各10只。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和给药组按上述方法造模4周,高、低剂量组从第3周起每日按5.85g/kg和17.55g/kg予补中益气汤灌胃,日1次,连续14d。实验第28d时所有大鼠灌服D-木糖溶液并收集尿液,第29d麻醉处杀所有大鼠,取血、脾脏、胸腺及双侧腓肠肌。观测指标:(1)行为学:外观表征和体重、粪便含水率、饮食量、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抓握力;(2)脾脏和胸腺指数、肌湿重、湿重/体重(3)实验室指标:1)血清:GAS、MTL、IL-1β、IL-6、TNF-α;2)尿液:尿D-木糖排泄率;3)骨骼肌:CS、Ca2+-ATPase、肌糖原、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TRAF6、p65、p-p65、IL-1 β、IL-6、TNF-α、肌肉素(MUSCLIN)、瘦素(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PI3K、Akt、pAkt、pGSK-3 β、HK-2、GLUT4,于光镜、电镜下观察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脾虚证候指标:1)一般体征及体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2-4周明显升高,体重1-4周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剂量组第4周上述积分均明显下降,体重显着增加(P<0.05或P<0.01);2)饮食量及粪便含水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2-4周饮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小剂量组第4周粪便含水率明显上升,且大剂量组饮食量明显下降(P<0.01);3)游泳力竭时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游泳力竭时间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小剂量组游泳力竭时间显着提升(P<0.01);4)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脾脏、胸腺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剂量组脾脏、胸腺指数均明显提升(P<0.05或P<0.01);5)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GAS、MTL、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小剂量组GAS、MTL、尿D-木糖排泄率均明显提升(P<0.05或P<0.01)。(2)骨骼肌指标:1)肌肉功能形态: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抓握力、肌湿重、湿重/体重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剂量组肌湿重、湿重/体重明显提升,大剂量组抓握力、肌湿重、湿重/体重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镜下显示,正常组肌纤维整齐,无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线粒体结构完整,模型组肌纤维紊乱,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线粒体受损严重,大、小剂量组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均明显改善;2)肌肉生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S、Ca2+-ATP、肌糖原明显下降,cleaved-caspase3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小剂量组CS、Ca2+-ATP、肌糖原显着性提升,cleaved-caspase3明显下降(P<0.05或P<0.01);3)肌肉分子指标:糖代谢通路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I3K、Akt、pAkt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PI3K、Akt、pAkt显着增加(P<0.05或P<0.01)。在PI3K/Akt通路上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eptin、IGF-1明显下降(P<0.01),MUSCLIN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剂量组MUSCLIN显着下降,大剂量组Leptin和IGF-1明显上升,MUSCLIN明显下降(P<0.05或P<0.01)。在PI3K/Akt通路下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GSK-3β、HK-2明显增加,GLTU4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pGSK-3 β、HK-2明显下降,且大剂量组GLUT4显着上升(P<0.05)。炎性通路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RAF6、p65和p-p65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p-p65显着减少,且大剂量组TRAF6显着下降(P<0.05或P<0.01)。关于炎性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1β、IL-6、TNF-α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IL-6、TNF-α均显着下降,且大剂量组IL-1 β显着降低(P<0.01)。(3)血清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1β、TNF-α明显下降(P<0.01),IL-6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IL-6显着下降,且大剂量组IL-1β、TNF-α明显提升(P<0.05或P<0.01)。结论:脾虚大鼠肌力减退和肌萎缩与炎性损伤、糖代谢紊乱等机制密切相关,其中炎性机制涉及TRAF6/NF-kB通路的激活,糖代谢紊乱则与PI3K/Akt通路抑制密切关联。补中益气汤在改善脾虚证的同时,对模型大鼠肌肉功能减退和病理损伤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其机制:(1)抑制TRAF6/NF-kB通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保护肌细胞及线粒体结构;(2)调节LEPTIN、MUSCLIN、IGF-1含量,恢复PI3K/Akt通路正常激活,促进肌肉葡萄糖转运和肌糖原合成,以改善骨骼肌功能。本研究从炎症、糖代谢角度为中医“脾主肌肉”提供了现代病生理学机制层面的解释,部分揭示了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了一定分子药理学依据。
艾黄萍[9](2020)在《益气升阳固齿法调节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微环境免疫应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结扎法+高糖饮食+牙龈卟啉单胞菌(Pg)接种+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4种方法相结合构建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用益气升阳固齿汤干预SD大鼠,初步探索益气升阳固齿法对牙周炎的作用。方法:1.建立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选取8周龄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20只,模型组(Model组)40只。适应性喂养2W后,对Model组SD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进行造模,利用牙颈部正畸丝结扎+高糖饮食+Pg菌接种+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方法,建立慢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在造模第4W各组处死大鼠4只,检测牙周炎相关指标,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2.益气升阳固齿法调节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微环境免疫应答的研究:取SD大鼠50只,其中未造模大鼠16只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已造模大鼠3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odel组)16只,实验组(YSGD组)18只。YSGD组灌胃益气升阳固齿汤制备液,制备液浓度为10.5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W,Control组和Model组给与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余饲养条件相同。在实验0W、1W、2W、4W各处死Control组、Model组SD大鼠4只,在实验1W、2W、4W各处死YSGD组SD大鼠6只,并分离SD大鼠右侧上颌牙周组织,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变化;对牙周组织病理切片进行细胞因子IL-1β、TNF-α、PGE2、IL-6、IL-17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1.通过“结扎法+高糖饮食+Pg菌接种+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4种方法相结合对SD大鼠进行牙周炎模型的构建,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4W GI、SBI、PLI、PD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4W观察SD大鼠牙周组织病理学改变,HE染色显示:Control组为正常牙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Model组可见黏膜固有层细胞坏死,有轻度炎性细胞浸润。3.益气升阳固齿法调节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周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显示,0W、1W、2W、4W时,Control组均显示为正常牙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0W时,Model组牙周组织HE染色可见轻度炎性细胞浸润;1W时,Model组与YSGD组均可见轻度炎性细胞浸润;2W时,Model组与YSGD组可见中度炎性细胞浸润;4W时,Model组可见中度炎性细胞浸润,YSGD组可见轻度炎性细胞浸润。4.益气升阳固齿法调节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微环境免疫应答的研究: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在0W、1W、2W、4W时牙周组织微环境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PGE2、IL-6、IL-17的表达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YSGD组在1W时牙周组织微环境中细胞因子TNF-α、PGE2、IL-6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W时牙周组织微环境中细胞因子TNF-α、PGE2、IL-17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W时牙周组织微环境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PGE2、IL-6、IL-17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SD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进行“结扎法+高糖饮食+Pg菌接种+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4种综合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成功的构建牙周炎动物模型。2.益气升阳固齿法可减少牙周炎微环境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牙周组织炎症反应。3.益气升阳固齿法可有效调节牙周炎局部微环境中的免疫应答平衡,下调牙周炎微环境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PGE2、IL-6、IL-17的表达,减少牙周组织损伤。
冯小聪[10](2020)在《鼻敏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肺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AQP5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肺脾气虚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模型,并以鼻敏方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大鼠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对鼻黏膜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的表达影响,探讨“培土生金”法中药防治AR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烟熏+番泻叶灌胃+卵清蛋白致敏的方法制作肺脾气虚证AR大鼠模型。造模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体质量、摄食量及负重游泳时间的变化,以对肺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进行评价;HE染色法染鼻黏膜病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IgE及评估行为学积分,以对AR动物模型进行评价。2.复制肺脾气虚证AR大鼠模型,分别以低浓度(11.3 g/kg/d)和高浓度(22.6 g/kg/d)的鼻敏方中药浓缩液各灌胃给药2周和4周。期间观察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各组的鼻黏膜组织以HE染色涂片观察病理,以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和AQP5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 IL-1 β、TNF-α、IL-6 和 AQP5 表达。结果:1.肺脾气虚证AR模型组大鼠和AR模型组大鼠行为学积分均大于等于5分,光镜下观察鼻黏膜上皮细胞HE病理切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纤毛脱落、紊乱,结构破坏严重;与正常组相比,两个模型组大鼠的血清总IgE水平更高(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和AR模型组相比,肺脾气虚证AR组大鼠可见气急、活动减少、毛发蓬乱发黄无泽、易掉落、精神萎靡倦怠、饮食量减少、喜蜷缩聚堆、便溏,甚者脱肛等肺脾两脏气虚的证候表现;同时摄食量、体质量、负重游泳时长均明显下降(P<0.05),正常组和AR模型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2.与正常组相比,AR模型和肺脾气虚证AR模型组大鼠的胞浆NF-κB和胞核NF-κB蛋白表达、AQP5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IL-1β、TNF-α和IL-6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两模型组间的比较,则显示与AR组相比,肺脾气虚证AR组大鼠胞核NF-κB蛋白表达,以及TNF-α、AQP5 mRNA表达更高(P<0.05)。四个中药组的鼻黏膜病理切片显示黏膜上皮结构基本恢复,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同时与肺脾气虚证AR模型组相比,胞浆NF-κB和胞核NF-κB蛋白表达、AQP5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IL-1β、TNF-α和IL-6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而四组间比较,则仅高浓度4周组显示出比低浓度2周组更低的胞核NF-κBp65蛋白表达(P<0.05)。结论:1.烟熏+番泻叶灌胃+卵清蛋白致敏的方法可建立肺脾气虚证AR大鼠模型。2.“培土生金”中药鼻敏方能治疗AR并减轻腺体过度分泌,可能与其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下调AQP5表达有关。
二、复方黄芪益气汤对实验性脾气虚小鼠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黄芪益气汤对实验性脾气虚小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和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
1.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 |
1.2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
1.2.1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病名多变 |
1.2.2 多发性硬化症中的病因病位分析 |
1.2.3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核心病机 |
1.2.4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治则 |
1.2.5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调养与护理 |
2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证治规律研究 |
2.1 文献资料来源 |
2.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3 术语规范 |
2.3.1 证型术语规范 |
2.3.2 症状术语规范 |
2.3.3 中药药名术语规范 |
2.4 统计方法 |
2.5 研究结果 |
2.5.1 文献纳入结果 |
2.5.2 证型频次结果 |
2.5.3 症状频次结果 |
2.5.4 舌脉统计结果 |
2.5.5 中药频次统计结果 |
2.5.6 方剂频次统计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现代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附表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型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鼾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OSAHS的基本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 |
3. 补中益气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4. 总结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结果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补中益气汤的选方依据 |
3. 临床疗效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苦寒药物的选择 |
2.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2.3 灌胃剂量的确定 |
2.4 灌胃周期的确定 |
3 讨论 |
3.1 脾虚动物模型评价 |
3.2 脾虚动物模型优化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小鼠宏观表征 |
2.2 脾虚小鼠生化指标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体重和行为的影响 |
2.2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D-木糖的影响 |
2.3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红细胞数的影响 |
2.4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
2.5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AMS的影响 |
2.6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Ig G、Ig M的影响 |
2.7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2.8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肠道紧密连接claudin、occludin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9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LPS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脾虚证的研究现状 |
1. 脾虚证的现代内涵 |
2. 脾虚肌无力模型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中益气汤”防治肌肉疾病的研究概况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肌肉减少症的分子机制 |
1. 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失衡 |
2. 激素水平 |
3. 炎性因子 |
4. 神经-肌肉功能衰退 |
5.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损伤 |
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脾虚肌无力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立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
2. 脾虚肌无力证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 |
3. 脾主肌肉及脾虚肌无力的现代病生理学内涵 |
4. 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功效的现代作用机制 |
5. 补中益气汤(方)-脾虚肌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
前言 |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数据库及软件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脾虚证内涵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
一、前言 |
二、脾虚证的中医概念形成源流 |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四、总结与展望 |
五、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
一、前言 |
二、转录组学及其检测技术概况 |
三、转录组学与中医证候 |
四、总结与展望 |
五、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
一、背景与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
一、背景与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结语和展望 |
一、脾虚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葛根芩连汤疗效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的建立 |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的疗效 |
3.讨论 |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2.4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讨论 |
第三章 葛根莲芩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活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
2.7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影响 |
2.8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
3.讨论 |
第四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特征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有效序列的分析评估 |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OTU 数目的影响 |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门水平上的影响 |
2.5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属水平上的影响 |
2.6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种水平上影响 |
2.7 物种Lefse 差异分析 |
3.讨论 |
第五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有效序列分析评估 |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 OTU 数目的影响 |
2.3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2.4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门水平上的影响 |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影响 |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种水平上的影响 |
2.7 物种显着性差异分析-Lefse分析 |
3.讨论 |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简介 |
综述 泄泻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脾虚模型大鼠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脾主肌肉”的研究现状 |
1 脾主肌肉的中医认识 |
1.1 “脾主肌肉“的生理病理内涵 |
1.2 “脾主肌肉”的现代探讨 |
2 脾主肌肉的临床研究 |
3 脾主肌肉的实验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肌肉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
1. 炎症反应 |
2. 糖代谢异常 |
3. 线粒体损伤 |
4. 激素调节异常 |
5. 神经传递异常 |
6. 其他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防治肌肉疾病的研究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脾虚证模型大鼠骨骼肌损伤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分组处理 |
2.3 样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脾虚模型大鼠证候类指标的变化 |
3.2 脾虚模型大鼠肌肉相关指标变化 |
3.3 脾虚大鼠血清相关指标的变化 |
4. 讨论 |
4.1 脾虚证模型复制 |
4.2 脾虚证模型大鼠骨骼肌的变化 |
4.3 脾虚证模型大鼠骨骼肌存在糖代谢异常及炎性病理状态 |
4.4 脾虚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肌肉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分组处理 |
2.3 样本采集 |
2.4 指标观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模型大鼠脾虚证候的影响 |
3.2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模型大鼠骨骼肌的影响 |
3.3 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机制的探查 |
4. 讨论 |
4.1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证大鼠的干预作用 |
4.2 脾虚大鼠骨骼肌损伤及补中益气汤的防治作用 |
4.3 脾虚大鼠骨骼肌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 |
4.4 脾虚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果及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1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2.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益气升阳固齿法调节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微环境免疫应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1.牙周炎的局部和全身危害 |
2.免疫应答与牙周炎的关系 |
2.1 宿主免疫应答过度激活是牙周炎发病的重要原因 |
2.2 牙周微环境中免疫应答与牙周炎组织破坏紧密相关 |
3.中医对牙周炎和宿主免疫的认识 |
4.牙周炎的治疗 |
4.1 西医治疗牙周炎的不足与中医治疗牙周炎的优势 |
4.2 中医调节免疫治疗牙周炎 |
5.研究的选题及意义 |
第一部分 建立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 |
前言 |
1.实验材料与设备 |
1.1 主要实验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材料 |
1.4 实验动物 |
1.5 动物饲养环境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的评价 |
3.数据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SD大鼠一般情况 |
4.2 SD大鼠牙周相关指标 |
4.3 SD大鼠牙周组织病理学观察 |
5.讨论 |
5.1 牙周炎模型的建立 |
5.2 牙周炎牙周组织病理性变化 |
6.小结 |
第二部分 益气升阳固齿法调节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微环境免疫应答的研究 |
前言 |
1.实验材料与设备 |
1.1 实验样品 |
1.2 实验阴性对照药物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1.4 实验主要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给药方法 |
2.3 取材与切片制备 |
3.数据统计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牙周组织一般情况观察 |
4.2 SD大鼠牙周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4.3 牙周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
5.讨论 |
5.1 牙周炎微环境免疫应答介导牙周组织炎性破坏 |
5.2 脾胃内伤引发牙周炎微环境免疫过激介导牙周组织破坏 |
5.3 牙周炎的中医病机及治法 |
5.4 益气升阳固齿法对牙周炎牙周组织细胞因子的作用 |
6.小结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实验流程 |
附件二:综述 中医药治疗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鼻敏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肺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AQP5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变应性鼻炎的现代研究 |
1.1.1 AR的概述 |
1.1.2 AR的流行病学 |
1.1.3 AR的西医治疗 |
1.2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机制 |
1.3 NF-κB信号通路 |
1.4 水通道蛋白5 |
1.5 研究切入点 |
第二章 肺脾气虚证AR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 |
2.2.2 建立动物模型 |
2.2.3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2.2.4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一般情况 |
2.4.2 鼻黏膜HE染色结果 |
2.4.3 外周血总IgE水平 |
2.4.4 造模前后体质量及摄食量比较 |
2.4.5 负重游泳试验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鼻敏方干预肺脾气虚证AR大鼠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品 |
3.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建立动物模型及药物干预 |
3.2.3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3.2.4 观察指标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一般情况 |
3.4.2 鼻黏膜HE染色结果 |
3.4.3 免疫组化检测NF-κB和AQP5平均光密度值 |
3.4.4 Western blot检测NF-κB及BAQP5蛋白的表达 |
3.4.5 RT-PCR检测IL-1 β,TNF-α,IL-6,AQP5 mRNA表达 |
3.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复方黄芪益气汤对实验性脾气虚小鼠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D]. 张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型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宗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D]. 孟静一.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D]. 钱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D]. 桑小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D]. 惠华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8]脾虚模型大鼠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D]. 范方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益气升阳固齿法调节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微环境免疫应答的研究[D]. 艾黄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鼻敏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肺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AQP5的影响[D]. 冯小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