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防汛计算机应用前景

21世纪防汛计算机应用前景

一、21世纪防汛计算机应用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福信[1](2021)在《淠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水库群防洪调度纷繁复杂,水情,工情等数据的支撑。而这些数据多源异构,数据交换共享不畅,往往存储部门多,数据格式多,不便查询和访问。并且在防洪调度决策中,对知识的需求量大,对检索速度要求快,对知识的关联程度要求高。为此,全面的掌握信息,有效组织与表示防洪调度知识,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处理海量数据并从中挖掘知识成为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它能构建一张方便人类和计算机“阅读”的知识网。防洪调度知识图谱构建是进行汛前防洪调度决策和调度方案编制的基础,也是利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技术对防洪调度知识管理的创新。本文构建淠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图谱,从智能知识支持的角度研究辅助防洪调度决策的方法。防洪调度知识图谱的构建包括知识建模、知识抽取、知识存储、知识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体模型的构建:基于获取到的数据,以防洪预报调度信息为基础,进行模式层的建立,采取斯坦福大学提出的七步法半自动化的构建防洪调度知识图谱的模式层,把模式层分为预报节点(水库、断面、闸坝)、水文监测站点、防洪工程、防洪保护对象、控制区域、预报模型共六个本体类型。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其属性关系进行定义。(2)数据层的构建:以构建好的模式层为约束,对数据知识进行抽取,结构化数据采用D2RQ工具转为RDF形式。非结构化数据利用BILSTM-CRF模型对文本进行处理。将抽取出来的数据存储到Neo4j数据库中构成防洪调度知识图谱。(3)图谱应用:对业务情景特征进行分析,设计知识匹配搜索功能及查询界面,并以Echarts工具对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基于构建的防洪调度知识图谱,进行其知识匹配功能应用设计,通过分析业务情景和用户特点,全面、快速、准确的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实现领域知识的智能获取,辅助决策。

王世馨[2](2020)在《基于NB-Io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文中认为由于特有的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条件,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因此遭受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防汛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民生大计。当前我国防汛工作仍旧面临着艰巨的挑战,随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水利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防汛信息化水平也不断地在提高。随着中间件技术、GIS、无线应用协议WAP和Portal门户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防汛信息系统当中,防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防汛信息预警方面,目前仍缺乏能够满足防汛实时性、低成本等要求的汛情无线监测系统。本文针对传统汛情无线监测存在的不足,开发了低功耗无线监测终端,充分利用NB-Io 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技术的低功耗、低成本、大链接、广覆盖等优势,设计并实现了基于NB-Io 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由NB-Io T汛情监测硬件终端、云平台和上位机WEB应用界面组成。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并开发了基于NB-Io T的汛情参数监测终端。在分析了NB-Io T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根据汛情实时监测系统的需要,设计并绘制了NB-Io T汛情监测硬件终端原理图,包括主控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和各类通讯模块等;完成PCB板的设计与封装,打板、焊接及调试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完成NB-Io T汛情监测硬件终端制作。其次,设计并开发了基于NB-Io 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软件和NB-Io T汛情监测系统上位机WEB应用界面。利用STM32Cube MX、MDK IDE等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NB-Io 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STM32与NB-Io T模组通信的AT指令设计、基于Co AP协议的数据传输程序和云平台的Profile文件与编解码插件的设计。利用Io T Studio工具开发了一款与NB-Io T汛情监测硬件终端相应的上位机WEB应用界面,该WEB应用界面通过API接口向云平台获取NB-Io T汛情监测硬件终端上传的汛情数据,并最终实现数据可视化。WEB应用界面可实现NB-Io T汛情监测硬件终端的电池状态、设备健康状态以及汛情数据可视化的监测。再次,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汛情预测模型。基于模型数据类型的选取、数据预处理方式与模型评价标准,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汛情预测模型的隐含层节点数、网络传递函数、网络训练函数、学习率与网络收敛误差等参数,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汛情预测模型。最后,进行系统调试和仿真实验,验证系统和汛情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对基于NB-Io 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硬件终端的控制芯片与NB-Io T模块通信的串口调试,对硬件终端接入云平台的调试,对上位机WEB应用界面的数据发布与查询界面进行调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在Matlab仿真平台对搭建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比试验与结果分析,验证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汛情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图[71]表[8]参[81]

李欣[3](2020)在《城市交通道路网络抗涝韧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本凯[4](2020)在《基于Web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降雨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现象。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农作物都离不开降雨的作用。在泥石流、洪水、地震等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事件中,降雨的影响也是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降雨监测、预报和统计不仅是气象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水文水资源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暴雨的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单次暴雨的增多和暴雨频次的增加。因此,重庆市城区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高效且及时地管理和展示重庆市的雨情信息,获取在重庆市暴雨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为用户提供实时,有效的决策依据,本设计基于Web GIS理念,采用B/S五层架构模式,利用HTML(5),CSS(3),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Python,数据库等系统开发技术,构建基于Web 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空间插值算法研究比较:论文分别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克里格插值算法和样条函数法对重庆市的雨量数据进行空间内插,并生成降雨量等值面图。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反距离权重法的插值精度较高,更适合重庆市降雨的空间插值的结论。2)地理处理模型优化的研究:原有模型中在提取暴雨区域内地灾隐患点时,由于栅格转面和点面相交的运算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大大减慢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导致不能及时地为用户提供雨量查询数据,暴雨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和空间插值结果。针对该问题,论文提出将空间数据存储至空间数据库中,进行空间数据查询操作,并将查询结果转化为对象数组,通过对对象数组进行相关操作来代替原有模型中栅格转面和点面相交的操作。经过模型优化前后的比较得出,在不影响精度的前提下,优化后的模型大大提高了模型的响应速度,减少了系统响应时间,优化了用户体验。3)空间数据管理。为了附和优化后的模型,系统采用在服务器端中利用数据库对系统数据进行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数据的存储。业务服务器通过对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进行更新,查询,计算,再更新等一系列操作,完成利用空间数据库操作实现暴雨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查询功能。4)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系统采用HTML,CSS,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Vue.js等前端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用户操作界面定制。基于Flask后端框架,利用Python语言完成系统业务服务器的编写,实现系统中对数据库的连接,更新,查询和计算等操作功能。Python语言结合Arc Py第三方站点包,实现了地理处理模型的优化。

卢程伟[5](2019)在《流域水库群蓄滞洪区综合防洪调度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洪水作为全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影响范围极大,容易造成极高的洪灾损失。同样中国也饱受洪水灾害的侵袭,如2016年至2018年最近三年长江流域连续发生大洪水,对长江流域产生了极大的防洪压力。但随着流域大规模水库群的建成,其巨大的防洪库容可以极大程度地蓄纳洪水、削减洪峰。若发生特大洪水,经水库群拦蓄后剩余超额洪量结合中下游蓄滞洪区的运用可有效减轻沿线重要城市、防洪控制点的防洪压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洪灾损失。由此可见,完善的流域防洪调度体系建设是有效减轻甚至避免洪灾损失的有效途径。然而,流域水库群蓄滞洪区综合调度在发挥巨大防洪效益的同时,还存在需要完善的理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方面,水库群分属不同调度机构管理,信息交互共享不及时,现有径流模拟预报方法精度受限,且考虑完整圣维南方程的求解方法在时间代价上仍较高,如何提出高效的水库群河网耦合调度模型和求解方法,是当前水库群实时防洪调度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2)中下游地区的蓄滞洪区、防洪保护区等防洪规划区域建设日趋完善,一旦分洪运用或被动溃口,势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研究精细化洪水演进模拟技术,发展受灾条件下的应急避洪转移方法,是流域防洪调度亟待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3)复杂的防洪调度体系涉及多部门、多地区、多调度主体等,如何有机地将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快速有效预测各区域的防洪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流域水库群、蓄滞洪区防洪调度是一类由多调度主体独立又统一运用决策的问题,亟需结合多学科方法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为此,本研究以三峡水库、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长江中游汉南至白庙长江干堤防洪保护区和汉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从高效河道径流模拟模型构建着手,采用假设分析、数学分析与工程实践检验相配合的研究思路,对河道洪水演算、流域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蓄滞洪区分洪调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复杂枝状河网水流模拟问题,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单独对汊点迭代求解的高效精确解算一维数值模拟模型(H1DM)。该模型基于圣维南控制方程组,采用θ半隐方法离散动量方程的水位梯度项,利用有限体积法离散连续性方程,运用欧拉-拉格朗日法求解动量方程的对流项,结合预测校正法实现了河网系统简单、快速及高精度求解。选用三种典型算例测试了模型可靠性和适用性,并对水库库区和天然河道进行了实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对比分析了HEC-RAS和MIKE 11等运用成熟的模型在实际河道的模拟结果,H1DM模型在保证精度相当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效率,可为解决耦合河道计算的梯级水库调度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研究了影响库区洪水传播时间的敏感性因子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坝前平直段的概念,计算并分析了库容变化规律。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假定河道在不同坝前水位、洪水历时、洪峰流量、和最大流量持续时间条件下分别发生渐变和急变洪水波,分析得出对洪水传播时间的敏感性最高的因子为坝前水位。其次,在2017年河床冲淤断面地形条件下,研究了三峡库区库容变化规律,分析了坝前平直段变化范围,与干流年均静库容相比,年均动库容约为静库容的1.04倍,且坝前平直段终点位于距坝址152 km附近。研究成果对实时防洪调度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3)围绕长江上游水库联合防洪调度问题,分析了乌东德-白鹤滩梯级对流域防洪效益的影响,建立了快速量级预测的水库群防洪调度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提出了一种考虑坝前平直段、河网水动力模型驱动的水库常规防洪调度耦合模型。计算了现状水平年乌东德-白鹤滩梯级参与联合调度前后的调度过程,结果表明乌东德-白鹤滩梯级能进一步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实例分析了金沙江中游梯级调度过程,所建模型可为实际防洪调度快速提供准确量级预测;最后,以三峡水库入库流量预测为目标,对比了一般常规调度模型和河网水动力模型驱动的常规调度模型的预测结果,后者在精度上具有一定优势,能为防洪调度实时入库洪水预报提供背景场和数量依据。(4)针对线状地物对洪水演进过程的阻碍、导流、蓄纳等影响与作用,提出了一套精细化建模处理方法。引入了容量限制网络的概念,定义了应急疏散容量限制网络的最快流可持续时间,建立了蓄滞洪区经济损失最小为目标的应急疏散避洪转移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算法的改进容量限制路径规划算法(CCQFRP)。以汉南至白庙长江干堤防洪保护区为验证对象,分析了不同洪水来源和条件下洪水淹没情况,并定量评估了相应风险,分别运用CCRP和CCQFRP算法求解避洪转移问题,结果表明所建洪水演进模型和应急避洪转移模型可以有效反映实际洪水响应过程,CCQFRP算法在保证精度相当的前提下,平均减少计算时间约71%,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5)以流域防洪调度综合体系建设问题为背景,创新性地定义了分蓄洪民垸洪水演进动力边界,推求了流量-时间-淹没面积全动力特性曲面,构建BP神经网络流量-时刻-淹没面积时空预测知识库,建立了耦合民垸动力边界的混联水库群、分蓄洪民垸联合优化防洪调度模型,实现了流域综合防洪优化调度。选取汉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2007年、2008年和2016年三场大洪水进行了优化调度。调度结果表明,联合优化调度对防洪控制点的削峰作用明显,对天门站最大削峰流量可达130 m3/s,削峰幅度高达20.8%。此外,相较2016年实际分洪淹没面积,优化分洪调度减少了87.83%的淹没面积,可以极大地减少淹没损失。并以长江上游和汉北河流域洪水调度问题为切入口,探讨了以分布式架构和微服务架构为背景的流域防洪调度信息化集成开发技术。

宁鹏飞[6](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王丽娟[7](2019)在《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汉江流域安康段洪水预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开始广泛关注大数据的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是在原有的计算方法以及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进和更新的新技术、新方法。该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水文学方法中繁琐的数据处理和基础参数率定的问题,能通过各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找到一定的规律性,同时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使得运算速度更快,获得的结果与实测值更接近,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大有裨益。我国洪灾多发,为减少或者降低损失,有效、准确的预报洪水是尤其重要的。洪水预报是在现有的水文气象条件下,对流域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后,综合已经发生过的要素,对洪水过程(包括洪水历时和洪峰流量灯)做出预报。洪水预报通常根据降雨-径流关系或上下站水位-流量对应关系进行预报,其预见期一般不长,但精度相对较高。因此,洪水预报主要是结合降雨对径流的预报。汉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在年内分布很不平均,夏秋两季为汛期,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尤以6-9月降水量最大,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在汛期,径流呈现双峰型。汉江流域由暴雨形成的洪水,主要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每年的5-9月都有洪水现象发生,尤其在7、8月份可以形成较大洪水。安康属于汉江上游的峡谷地带,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暴雨中心往往会集中在安康段,具有“十年九汛”的特点,目前,洪水灾害已经成为安康地区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工程措施是防洪的基础,非工程措施是安全渡汛的保证,因此对汉江流域安康段的洪水预报进行深入研究,精准的预报洪水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汉江流域安康段为研究对象,搜集并整理了该区域的水文基础数据,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把计算周期划分三个时间段,即:1991-2005年、2006-2012年、2013-2017年。日雨量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进行整理,通过出库径流资料还原计算天然入库径流。对于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方法检验,基于R语言进行编程计算,对汉江流域安康段的年降雨量进行突变检验,计算出安康段年平均入库流量的M-K突变分析统计值。由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安康水库降雨径流呈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安康水库的径流来自于降雨,且年降雨量大,年径流系数就大,即安康水库的洪水过程与该区域的降水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大数据分析方法中基于深度学习的长短时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模型对汉江流域安康段的日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安康水库入库径流和降雨都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都属于随机事件,但是在连续的时间序列上,通过相关分析,也会找出其规律性。本文研究对象为1991年-2017年这27年的水文数据。由于入库径流由水位反推而来,在采集的数据中也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值,比如有缺漏、数值明显偏大或者偏小等。为准确预测,要先利用Pandas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剔除异常数据,补全空白数据等。引入LSTM模型到洪水预报中,通过编制Python语言编制并多次调整参数,成功构建计算模型后,利用安康段27年的水文数据进行了入库径流的模拟计算,选取了7个代表年进行日径流过程模拟计算以及10次场次洪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采用日径流资料对代表年进行径流模拟,选取时段资料用于场次洪水过程的模拟计算,把得到的结果分别与实测径流对比,两次模拟得出的结果精度都较高。为了对采用LSTM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作为对照,本文采用新安江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模拟计算,新安江模检验型是我国着名的被广泛认可的水文模型,在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应用效果较好,从应用条件来看,本文的研究区域是适用的。本文采用新安江模型对汉江流域安康段的日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应用整理后的资料,编制C语言程序,1991年1995年的水文资料用于参数率定,1996年-2017年资料用于研究区域的洪水过程的模拟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新安江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径流拟合得并不令人满意。可见,将LSTM模型方法应用于研究区域是有明显优势的,提高了水文预报的精度、缩短了预报时间,模拟计算研究深入到场次洪水阶段。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水文资料的获取是非常困难的,在场次洪水的计算中因满足要求的资料极少,导致在模拟计算中可训练学习的资料偏少,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定会促进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也会极大地提高水文预报结果的精度。

吴腊梅[8](2018)在《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配送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国内外都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洪灾。湖南省几乎年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是洪灾爆发的一个高发区。洪灾所造成的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大量人员的伤亡,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造成了重大的阻碍。为此,科学地组织灾后应急物资的调运与配送,积极地实施灾后救援工作,对于减少因洪灾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应急物流中对配送路径的规划问题就成为了学者们研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本文首先通过对应急物流特点的分析,得出了应急物流的配送应该具备及时性、弱经济性、可靠性与社会协调性。再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市的市情、历年来的洪涝灾害历史以及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长沙市洪灾在应急物流配送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长沙市洪灾灾害发生后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基于道路畅通性的应急物流配送模型,并用扩展性好且全局搜索能力强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最后,结合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应急物流配送网络结构,通过将模型与算法应用到实例中去,对长沙市的洪灾应急物流配送路线进行了规划与研究。此研究为长沙市政府以及公众的应急救援提供了决策与支持,对于完善长沙地区的洪灾应急物流配送系统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

刘丽华[9](2018)在《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建构研究 ——以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为基础》文中指出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当前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也在变强,呈现出发生范围扩大、突发频率更高、影响程度更为剧烈的特点。当自然灾害突然袭来,处在极大不确定之中民众心理恐慌,各类鱼龙混杂的信息在人性的弱点推波助澜下很容易形成大范围传播,一些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谣言对民众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因此,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避免谣言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掌握自然灾害舆情对于政府的自然灾害治理尤为重要,将有利于化解自然灾害带来的“人祸”,减少损失,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社交媒体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促使其成为自然灾害事件中信息聚集的平台,部分灾区民众、社会公众或群体通过互联网络信息平台对灾害事件发布或转发的各种言论、相关灾情及救助信息。为了更好地对自然灾害事件社交媒体舆情进行分析,本文聚焦自然灾害微博舆情,从社会计算视角出发,以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为基础构建用于分析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基于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本文选取了 2016年武汉水灾、江苏盐城623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四川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和吉林713洪灾四个自然灾害事件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网络爬虫收集相关微博舆情数据之后,借助SnowNLP实现了对微博舆情数据的情感分析,基于LDA实现了对微博舆情数据整体的主题建模和以情感分类为基础的主题建模。在对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本文遵循传统舆情研究的内容分析法主要对四个自然灾害事件微博舆情进行了情感编码和主题编码,研究结果可以和社会计算模型结果相互印证。最后,本文总结了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的特点,认为该社会计算模型适合于进行微博大数据分析、分析结果具有有效性且节约成本。此外,该社会计算模型从微博数据出发,能够得到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个性化结果,也预示着基于社会计算的舆情分析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仍需要持续迭代、争取实现对微博舆情的实时分析,并将研究成果推向实践。

罗军刚[10](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二、21世纪防汛计算机应用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防汛计算机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淠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淠河流域概况
    2.1 淠河流域基本概况
    2.2 淠河流域防洪概况
    2.3 淠河流域水工程调度规则
    2.4 水库群防洪调度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介绍
    3.1 知识图谱介绍
    3.2 知识的表示与建模
        3.2.1 知识表示
        3.2.2 知识建模
    3.3 知识抽取
    3.4 知识融合
    3.5 知识存储
    3.6 知识图谱应用
        3.6.1 智能搜索
        3.6.2 知识图谱可视化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淠河流域防洪调度知识图谱的设计与构建
    4.1 模式层的建立
        4.1.1 防洪调度领域本体定义
        4.1.2 防洪调度领域本体属性定义
        4.1.3 防洪调度领域本体关系界定
    4.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3 知识存储与实现
        4.3.1 知识图谱存储
        4.3.2 知识图谱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识图谱的应用
    5.1 业务情景特征分析
        5.1.1 防洪工程信息
        5.1.2 洪水预报信息
        5.1.3 河道堤防信息
        5.1.4 防洪保护对象信息
    5.2 知识匹配搜索功能
        5.2.1 提供搜索路径
        5.2.2 知识匹配
    5.3 查询系统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NB-Io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通信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预报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2 基于NB-Io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架构
    2.1 NB-IoT技术概述
    2.2 NB-IoT技术特点
    2.3 NB-IoT网络结构
    2.4 NB-IoT通信协议
    2.5 基于NB-Io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架构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NB-IoT汛情实时监测系统硬件
    3.1 硬件终端总体框架
    3.2 硬件终端主控模块及其最小系统
        3.2.1 主控芯片
        3.2.2 复位电路
        3.2.3 时钟电路
        3.2.4 电源管理模块
    3.3 传感器模块
        3.3.1 液位采集模块
        3.3.2 流量采集模块
        3.3.3 降雨量采集模块
    3.4 通讯模块
    3.5 PCB设计与硬件实物图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NB-IoT汛情实时监测系统软件
    4.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4.2 开发工具
        4.2.1 下位机端
        4.2.2 上位机端
    4.3 传感器模块程序设计与实现
        4.3.1 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
        4.3.2 传感器数据上报
    4.4 STM32与NB-IoT模组通信程序设计与实现
        4.4.1 STM32与NB-IoT模组通信基础
        4.4.2 硬件终端初始化与NB-IoT模块初始化
        4.4.3 AT指令发送与应答校验的实现
    4.5 NB-IoT模组与Ocean Connect平台通信
        4.5.1 Oceanconnect简介
        4.5.2 基于CoAP协议联网
        4.5.3 Ocean Connect云平台接入流程
        4.5.4 创建Project文件
        4.5.5 设计Profile文件
        4.5.6 设计编解码插件
        4.5.7 设备接入IoT平台
    4.6 上位机WEB应用监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6.1 华为Ocean Connect WEB应用开发简介
        4.6.2 创建WEB应用
        4.6.3 编辑WEB应用
        4.6.4 发布WEB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汛情预测模型
    5.1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与BP神经网络
        5.1.1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5.1.2 BP神经网络
    5.2 数据的选择、预处理与评价标准
        5.2.1 汛情特征参数数据的选取
        5.2.2 样本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5.2.3 预测模型的评价标准
    5.3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5.3.1 输入/输出层节点数、隐含层层数及节点数确定
        5.3.2 传递函数、训练函数与学习率等参数选取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仿真
    6.1 系统硬件终端调试
        6.1.1 原型机组成与实物
        6.1.2 硬件终端串口调试
        6.1.3 硬件终端接入云平台
    6.2 上位机应用数据发布调试
    6.3 仿真平台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Profile文件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基于Web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水雨情系统发展现状
        1.2.2 WebGIS的发展
        1.2.3 WebGIS在水利中的应用概述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架构
        1.4.1 技术流程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开发的理论与技术
    2.1 WebGIS概述
        2.1.1 WebGIS技术
        2.1.2 ArcGIS for Server
        2.1.3 ArcGIS API for Java Script
    2.2 Vue.js前端技术
        2.2.1 Vue简介
        2.2.2 Vue的 MVVM模式
        2.2.3 Vue特点
    2.3 ArcPy站点包概述
    2.4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2.4.1 空间数据库概述
        2.4.2 空间数据模型
        2.4.3 空间数据库引擎
    2.5 空间插值算法
        2.5.1 空间插值的基础理论
        2.5.2 空间插值的常用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雨量插值算法优选与地理处理模型优化
    3.1 研究区概况
    3.2 雨量插值算法优选
    3.3 地理处理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3.3.1 Model Builder构建模型
        3.3.2 优化前的模型原理
        3.3.3 优化后的模型原理
        3.3.4 优化前后的模型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性能需求
        4.1.2 系统的部署环境和运行环境需求
    4.2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
        4.2.1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结构设计
        4.2.2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4.2.3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功能设计
    4.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4.3.1 关系数据
        4.3.2 地理数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5.2.1 空间数据库的搭建
        5.2.2 ArcGIS for Server服务
        5.2.3 地质灾害行列号数据的获取
        5.2.4 雨量监测数据的获取与更新
        5.2.5 暴雨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获取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5.3.1 雨情数据查询
        5.3.2 降雨等值面图生成
        5.3.3 雨情信息显示
        5.3.4 三维展示
        5.3.5 表格输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流域水库群蓄滞洪区综合防洪调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1.3 流域水库群蓄滞洪区防洪调度综合研究综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2 高效解算一维枝状河网模型
    2.1 引言
    2.2 高效解算一维枝状河网模型
    2.3 算例验证与分析
    2.4 实例计算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水库库区洪水传播时间与库容变化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库区洪水传播变化规律
    3.3 库容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流域及其防洪调度目标
    4.3 基于调度规则的水库群联合常规防洪调度
    4.4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
    4.5 耦合河网模型的常规防洪调度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蓄滞洪区防洪调度研究
    5.1 引言
    5.2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精细化模拟模型
    5.3 应急疏散避洪转移模型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流域综合防洪调度体系与信息化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流域综合防洪调度研究——以汉北河流域为例
    6.3 流域防洪调度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3:攻读博士期间与导师合作完成的发明专利
附录4: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6)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汉江流域安康段洪水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区域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各章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水文预报模型及应用
    2.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2.2 水文模型的应用
    2.3 水文模型评估
        2.3.1 模型选择
        2.3.2 模型率定
        2.3.3 模型验证
        2.3.4 模型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洪水预报模型
    3.1 新安江模型原理
        3.1.1 流域蒸散发计算
        3.1.2 产流计算
        3.1.3 三水源划分
        3.1.4 流域汇流计算
    3.2 马斯京根洪水演算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马斯京根流量演算方程
        3.2.3 马斯京根连续演算法
    3.3 大数据分析方法
        3.3.1 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3.3.2 大数据分析方法涉及的技术
        3.3.3 大数据分析的主要技术
        3.3.4 大数据分析的难点
        3.3.5 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
        3.3.6 基于深度学习的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计算
    4.1 研究工程概况
    4.2 资料收集整理与统计计算
        4.2.1 汉江上游梯级简介
        4.2.2 原始数据来源
        4.2.3 计算周期划分与流域分块
        4.2.4 资料整理与统计计算
    4.3 水文历史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LSTM模型的洪水过程模拟计算
    5.1 日径流过程模拟计算
        5.1.1 LSTM模型网络训练
        5.1.2 LSTM模型模型构建
        5.1.3 计算结果验证
        5.1.4 计算结果分析
    5.2 代表年洪水过程模拟计算
        5.2.1 代表年的选取
        5.2.2 代表年全年径流过程模拟结果
        5.2.3 代表年汛期洪水模拟结果
    5.3 场次洪水模拟计算
        5.3.1 场次洪水资料的选取
        5.3.2 场次洪水资料分析
        5.3.3 场次洪水模拟计算结果
        5.3.4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3.5 误差分析
        5.3.6 过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新安江模型的洪水过程模拟计算
    6.1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计算
        6.1.1 蓄满产流模型
        6.1.2 流域透水面积上蓄水容量曲线方程
        6.1.3 流域径流深计算
        6.1.4 流域蒸散发模型
        6.1.5 流域土壤蓄水量计算
        6.1.6 流域透水面积上总径流R(净雨)划分
        6.1.7 流域汇流模型
    6.2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率定
        6.2.1 参数率定
        6.2.2 产流模型参数率定
        6.2.3 分水源参数率定
        6.2.4 计算结果验证
        6.2.5 计算结果分析
    6.3 新安江模型法与LSTM模型汛期模拟结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配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应急物流配送现状研究
        1.2.2 国内关于应急物流配送现状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应急物流配送路径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应急物流概述
        2.1.1 应急物流的概念
        2.1.2 应急物流的特点
    2.2 配送路径问题概述
        2.2.1 配送路径问题定义
        2.2.2 路径配送问题分类
        2.2.3 路径配送问题求解算法
    2.3 洪灾应急物流配送应具备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现状
    3.1 长沙市市情
        3.1.1 地理与行政区划
        3.1.2 气候水文
        3.1.3 人口与交通
    3.2 长沙市洪灾分析
        3.2.1 长沙市洪灾历史分析
        3.2.2 长沙市洪灾灾害的特点分析
    3.3 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分析
        3.3.1 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现状
        3.3.2 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3.3.3 长沙市洪灾应急物资配送类型的界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洪灾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4.1 洪灾应急配送模型构建
        4.1.1 建模思路
        4.1.2 模型描述
        4.1.3 基本假设及参数变量设置
        4.1.4 动态应急物资配送路线模型建立
    4.2 模型的算法设计
        4.2.1 模型的算法选择分析
        4.2.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配送路径研究
    5.1 长沙市洪灾应急网络结构
        5.1.1 应急节点选取的理论基础
        5.1.2 长沙市洪涝灾害应急网络结构
    5.2 长沙市洪灾应急配送路径的求解
        5.2.1 长沙市各应急需求点相关信息
        5.2.2 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求解
        5.2.3 MATLAB软件求解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的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建构研究 ——以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及时掌握自然灾害舆情有利于自然灾害治理
        1.1.2 社交媒体成为把握自然灾害舆情的新渠道
        1.1.3 社会计算是社交媒体舆情研究的未来趋势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创新点
    1.5 本文内容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2.1.1 舆情概念的和而不同
        2.1.2 内容单一的早期舆情研究
        2.1.3 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网络舆情研究的可能性
    2.2 网络舆情研究的主要议题
        2.2.1 网络舆情特征与传播研究
        2.2.2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2.2.3 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2.3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研究方法
        2.3.1 传统的舆情研究方法
        2.3.2 结合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研究方法
    2.4 微博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2.4.1 微博舆情研究内容概述
        2.4.2 微博舆情研究方法追踪
    2.5 小结
3 本文的社会计算理论模型建构
    3.1 社会计算研究视角梳理
        3.1.1 社会计算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3.1.2 基于多学科的社会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3.1.3 社会计算的主要研究问题
        3.1.4 基于社会计算的网络舆情研究
    3.2 情感分析的分析维度
        3.2.1 情感分析背景分析
        3.2.2 情感分析的主要方法
        3.2.3 网络舆情研究中的情感分析
    3.3 主题建模的分析维度
        3.3.1 主题建模原理分析
        3.3.2 作为主题建模基本方法的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
    3.4 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主题建模
        3.4.1 应用主题建模的社交媒体内容研究
        3.4.2 应用主题建模的网络舆情研究
        3.4.3 基于情感分析的主题建模相关研究
    3.5 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
4 研究方法
    4.1 本文研究方法三角互证说明
    4.2 本文情感分析方法说明
    4.3 本文主题建模方法说明
    4.4 以情感分类为基础的主题建模
    4.5 研究案例选择和案例描述
        4.5.1 研究案例选择
        4.5.2 案例描述
    4.6 研究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4.6.1 研究数据采集
        4.6.2 数据预处理
5 对社会计算模型的大数据验证
    5.1 “2016年武汉水灾”的微博舆情研究结果
        5.1.1 情感分析结果
        5.1.2 主题建模结果
        5.1.3 以情感分类为基础的主题建模结果
    5.2 “江苏盐城623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的微博舆情研究结果
        5.2.1 情感分析结果
        5.2.2 主题建模结果
        5.2.3 以情感分类为基础的主题建模结果
    5.3 “四川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的微博舆情研究结果
        5.3.1 情感分析结果
        5.3.2 主题建模结果
        5.3.3 以情感分类为基础的主题建模结果
    5.4 “吉林713水灾”的微博舆情研究结果
        5.4.1 情感分析结果
        5.4.2 主题建模结果
        5.4.3 以情感分类为基础的主题建模结果
6 对社会计算模型的传统内容分析法验证
    6.1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的自然灾害舆情事件类目建构
    6.2 验证方法说明
    6.3 情感编码结果互证分析
    6.4 主题编码结果互证分析
        6.4.1 基于传统内容分析法的主题编码结果
        6.4.2 主题编码结果互证分析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的特点
    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决策支持系统
        1.2.2 中间件技术
        1.2.3 网格技术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1.2.5 遥感技术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2.1 组件技术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2.1.2 组件的描述
        2.1.3 组件的划分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2.2 Web Service
        2.2.1 Web服务概述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2.2.5 Web Service标准
        2.2.6 Web服务组合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1 SOA的基本概念
        2.3.2 SOA参考模型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2.4.2 组件开发标准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2.4.4 组件开发步骤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2.5.2 环境搭建
        2.5.3 Web服务开发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4.2.1 组件库技术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4.1 JUDDI简介
        4.4.2 JUDDI配置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5.1 知识管理
        5.1.1 知识管理概述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5.2 知识可视化
    5.3 知识图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5.3.2 知识图创建
        5.3.3 知识图绘制
        5.3.4 知识图应用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6.3.1 Vague集理论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7.1.1 数据集成
        7.1.2 信息集成
        7.1.3 知识集成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7 本章小结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8.3.1 网格技术简介
        8.3.2 网格应用模型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8.5.2 平台功能设计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8.5.4 平台的实现
    8.6 本章小结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9.5 本章小结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10.1 人工系统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10.2 计算实验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10.3 平行系统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10.5 本章小结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11.3.1 数字预案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研究成果
    12.2 创新点
    1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四、21世纪防汛计算机应用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淠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 张福信.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NB-IoT的汛情实时监测系统[D]. 王世馨.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3]城市交通道路网络抗涝韧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D]. 李欣. 东南大学, 2020
  • [4]基于Web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本凯.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流域水库群蓄滞洪区综合防洪调度研究与应用[D]. 卢程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6]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7]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汉江流域安康段洪水预报研究[D]. 王丽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长沙市洪灾应急物流配送路径研究[D]. 吴腊梅.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9]自然灾害微博舆情的社会计算模型建构研究 ——以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为基础[D]. 刘丽华. 武汉大学, 2018(01)
  • [10]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21世纪防汛计算机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