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GIS中地籍变化时空拓扑关系的描述方法

土地利用GIS中地籍变化时空拓扑关系的描述方法

一、土地利用GIS中地籍的变化时空拓扑关系描述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宾[1](2018)在《基于对象的地理时空演变分析与知识发现》文中认为地理时空动态是地理客观世界永恒不变的研究主题。时空数据记录了地理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行为与属性,蕴含着大量潜在的、有价值的时空知识。随着地理数据获取能力的提高以及现代社会对地理时空数据需求的不断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日益提高,地理现象和过程在时空上的结构模式、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已经成为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趋势下,人们日益关注地理时空数据中蕴含的潜在价值,迫切需要以地理时空信息挖掘的相关理论技术作为支撑,从多维、多尺度、多源的时空数据中探寻地理过程的时变规律和时空知识。作为地理空间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地理对象(Geographic Object)在对地理时空过程涉及的空间、时间和属性信息进行描述的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时空状态与行为。然而,现有基于对象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地理简单对象到地理组合对象之间的层级结构关系,缺乏对从地理简单对象到地理组合对象抽象表达过程中各种语义、结构、空间关系及形态等特征的定义和抽取,对地理组合对象中蕴含的空间信息的提取能力有限。而在空间维度上,传统基于事件的时空数据模型(Event-based Spatiotemporal Data Model)和时空聚合模型(“Zone-Sequence-Process-Event”)能够较好地追踪具有“连续场”特征的地理时空现象,却不能反映地理现象的动态“离散(对象)”特征,对大量地理对象的追踪能力有限,很难捕捉到地理对象之间演变轨迹和时空演化关系,同时也难以实现对象间演变轨迹的可视化。在时间维度上,现有研究只关注统计层面的时域信息以及聚类模式下时域信息的空间分布,忽略了时域事变(Temporal Features或者Temporal Incidents)的提取及其与空间的关联性,缺乏对地理现象时域事变的空间属性与特征的获取,不能综合反映出时域事变在空间上的连续变化过程与空间扩散行为,更是缺乏相关的时域事变信息提取和可视化方法。针对以上不足,本研究以地理对象为基类,派生了三个对象:地理组合对象、时空对象和时域事变对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对象的时空演变分析与知识发现研究框架体系,建立了从地理简单对象到组合对象的抽象聚合以及层次表达体系,并基于对象分别对空间维和时间维上的时空过程进行过程追踪、轨迹重建和信息挖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图论建立了从地理简单对象到组合对象抽象过程中涉及空间关系、形态特征以及语义特征的定义,并设计了一系列算法将这些特征、属性和关系集成于一种新的关系属性邻近图(Relational Attributed Neighborhood Graph)数据结构中,并成功应用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自动分类实例中,取得了比传统分类方法更高的精度。本研究在总结从地理简单对象到组合对象的抽象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基于图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属性邻近邻近图对简单对象和组合对象的层次体系和抽象过程进行定义和描述。该关系属性邻近图采用逻辑集合对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和语义结构进行表达,通过扩展关系集合、属性集合以及语义集合,对地理对象的外在和内部结构关系进行细致的表达,实现从简单、一阶的原始低级信息向组合、高阶的知识提取过渡。该模型首先根据对象之间的邻近拓扑关系建立了邻近图结构,采用中心度度量、邻近事件矩阵、连通性以及形态学等算法建立了多样的特征变量,利用随机森林对训练集进行训练建模后,最终实现对大范围组合对象语义的自动分类标记。本研究提出的关系属性邻近图结构成功地应用在了从土地覆盖类型(Land Cover)到土地利用类型(Land Use)的识别实例中,最终研究得到的平均分类精度达到86.60%。和传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模型XRAG(eXtended Relational Attributed Graph)相比,该数据模型得到的分类精度提高了12%左右,并且具有更强的普适性。(2)提出了基于时空对象的“时空对象→时空序列→时空过程”(Spatiotemporal Objects→Spatio-temporal Sequences→Spatio-temporal Processes)时空分级表达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时空路径和时空关系图,不仅能够挖掘地理现象的时空基本知识,重塑时空对象的演变轨迹,还能获取时空对象之间的时空演化关系。该时空分析框架成功应用在美国加州干旱的动态演变追踪中。针对传统基于事件的时空数据模型不能进行地理对象演变轨迹捕捉的缺陷,本研究通过融合“Zone-Sequence-Process-Event”时空聚合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对象和事件的时空表达框架。该框架由三个不同时空聚合等级的时空结构组成:时空对象、时空序列和时空过程。通过定义地理对象在时空中的拓扑关系,基于时空拓扑运算和回溯拓扑检测算法分级提取了时空对象、时空序列和时空过程。在这三个时空结构中,时空对象之间的时空拓扑关系以及演变轨迹得到了清晰地表达和记录。随后,通过时空对象之间的时空连接关系构建出时空序列路径(Spatio-temporal Sequence Path)和时空过程路径(Spatio-temporal Process Path),并在GIS三维环境中(以Z轴作为时间轴)采用三维线对两种时空路径进行了三维可视化。根据时空路径中的时空拓扑关系,建立了有向的时空关系拓扑图(Spatio-temporal Graph),对时空对象之间的时空演化关系进行描述。最后,对上述框架进行了数据结构和存储的设计,并进行了物理实现。采用该研究框架对发生在美国加州2000年至2016年间的异常干旱和极度干旱事件进行了动态追踪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对象和事件的时空分析框架不仅成功地提取出了干旱发生的起止时间、起始位置、持续时长、影响范围等基本时空属性,也成功地对干旱的移动轨迹和干旱对象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进行获取。与传统的干旱时空分析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不仅支持大数据量干旱的自动时空演变追踪分析,也支持干旱时空信息和干旱三维移动路径的自动提取、展示与输出,同时也能够为对干旱过程的演化关系进行描述。(3)提出了时域事变对象(Temporal Feature Objects)和时域事变波(Temporal Feature Waves)概念,并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的数值计算以及自动提取算法,不仅可以获取地理现象时域事变的空间属性与特征,同时也可对时域事变的连续时空变化过程与空间扩散行为进行提取,建立了地理现象时态模式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在应用研究中,采用植被物候动态实例进行了该方法体系的验证。针对传统时域分析方法无法获取时域事变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扩散行为的缺陷,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时域事变→时域事变对象→时域事变波”(Temporal Features→Temporal Feature Objects→Temporal Feature Waves)的研究思路。该方法是以时间维度为根基,将地理现象时间维度上所体现的时域事变直接表征于地理空间上,是分析地理现象时空模式的全新出发点。该方法首先采用Savizky-Golay滤波平滑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滑降噪,基于最小二乘法对平滑后的曲线进行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拟合,随后通过求解曲率变化率得到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时域事变。然后,采用Suzuki连通区域标记算法以及新提出的基于链码的五邻域轮廓跟踪算法对具有相同时域事变的邻近空间位置进行连通标记和轮廓提取,提取出时域事变对象。根据时域事变对象之间的时空邻近距离,本研究提出一种自适应的距离阈值聚类方法对时域事变对象进行聚类;在聚类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Delaunay三角化的凹包(Concave Hull)构建算法和多边形主骨架线提取算法完成了时域事变波的提取。与现有时空分析手段不同,时域事变对象和时域事变波建立了时域事变与空间的关联,实现了地理时态过程的空间可视化以及空间扩散分析。本研究将该研究方法体系应用到美国阿拉斯加北坡的植被物候的动态分析中,提取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候时域事变对象以及对应的物候时域事变波,详细、准确地追踪了该地区植被物候的空间分布与空间扩散过程。与现有的植被物候分析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提取出植被物候的时域信息,准确地反映出植被物候时域事变的时空动态行为和规律,同时也解决了传统方法不能进行时域事变空间可视化的缺陷。(4)将上述新概念和新方法进行了算法和结构设计,并采用ArcObjects SDK for the Microsoft.NET Framework和C#编程语言进行了物理实现,最终形成“时空演变分析可视化原型系统”,用于本研究所有案例的自动分析与计算。

李寅超[2](2017)在《地表覆盖时空数据表达建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半个世纪以来,各种对地观测仪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理空间分布时间序列数据。当前,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使得周期性采集我国的地表覆盖空间分布时序数据成为可能。而如何将这些时序数据管理起来形成记录表达地表覆盖变化过程的时空数据,成为当前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以往的时空数据存储表达模型研究可以看出,想要建立一种通用的时空数据存储表达模型的难度是巨大的。为了降低这种难度,需要根据具体应用研究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时空数据存储表达模型。本文针对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地表覆盖时空数据存储表达为研究目标,展开以下理论与建模研究:(1)以GIS的时空观认识作为出发点,系统的研究了当前GIS时空表达方法,分析了主要方法的优缺点。随后阐述了地表覆盖变化研究中关于时空表达的已有方法与不足,并结合研究中地表覆盖变化需要进一步量化其变化过程、基于变化过程与基于分布格局的方法结合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2)根据实际变化总结,提出了基于过程对象的地表覆盖时空过程表达方法。该方法以混合数据模型中的时空事件为基础,进一步将斑块时空对象的生命周期内的时空变化组织成为微观的时空过程,将斑块相互间的转化组织成为局部的时空过程,由局部的时空过程组织成为宏观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过程。该方法填补了地表覆盖斑块变化表达的不足,实现了地表覆盖宏观、微观变化表达的关联。(3)针对地表覆盖时空过程表达的需求,提出了地表覆盖变化类型的判定方法以及时空继承关系判断方法。首先将地表覆盖斑块变化抽象成多边形地理对象的变化,然后观察总结其自身空间范围及相互间拓扑关系的变化过程的类型。然后根据空间范围和拓扑关系的变化确定斑块自身变化的类型和斑块间相互转化的类型,最后根据这些变化类型确定其判定方法以及时空继承关系的判断方法。(4)为存储管理地表覆盖时空过程数据,本文以快照和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存储管理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对象和快照的混合时空数据模型。首先根据快照模型存储管理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其中所有地理实体宏观的空间分布数据以栅格快照存储,地理实体微观的自身空间变化数据以矢量快照存储。然后利用面向对象模型将拥有时空继承关系的快照关联起来,并同时关联地理实体的变化事件和其他属性信息,形成以时空对象为组成单元的混合时空数据模型。该模型将地表覆盖的变化过程与空间分布进行关联,可帮助进一步量化地表覆盖变化研究。(5)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方法有效性,建立了地表覆盖时空数据管理表达原型系统。系统以 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meter)卫星遥感时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省2002-2012年的时空数据库,并通过时空查询、统计分析、斑块变化规律挖掘展示了本文的时空数据管理表达模型的能力。本文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过程对象的时空过程表达方法,将地理实体的时空变化事件组织成为一个微观个体变化事件与宏观分布变化过程相关联的整体。2)针对地表覆盖的时空变化特点,提出了变化类型和时空继承关系的判定方法。3)提出了基于对象和快照的混合时空数据管理模型,实现了地表覆盖时空数据存储,同时解决了地表覆盖空间变化中宏观分布变化与微观斑块变化之间的关联问题。全文以“基础理论-数据表达模型-模型实现-应用实践”的主线,对时空数据模型、表达方法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最终尝试解决现有模型无法满足地表覆盖时空数据存储表达,以及地表覆盖微观变化与宏观变化之间关联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模型有助于面状地理实体时空数据管理与表达建模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拓展,为进一步研究面状地体实体的时空过程模拟、规律挖掘提供基础。

郜允兵[3](2016)在《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一调”、“二调”以来,各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海量的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随着国土行业应用的日趋细化与深入,越来越重视历史土地利用数据管理,迫切需要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时态数据进行历史回溯、变化监测和变化趋势、规律的预测分析,以期为将来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城镇化发展、耕地保护、土地市场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目前,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快速查询及精细化统计成为制约历史数据深度挖掘的瓶颈之一。为此,本文主要探索了土地利用时态数据高效组织管理、时空变化统计技术,为村镇土地利用长时序、多角度分析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提出了土地利用时空数据一体化存储与建模的方法,实现了海量时空数据快速索引和地类统计,采用武汉市汉南区、琼海市等典型实验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数据关联、时空数据索引以及时空变化统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开发了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原型系统。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土地利用一体化管理的时空数据模型:针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异构,零星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等要素级联变化等问题,研究了基于事件组的多基态时空数据模型,记录变更事件、变更前后实体状态及时空拓扑关系,在关键时点加入基态,引入重建事件,记录重建前后实体及相关关系,支持“一调”重建前数据的存储,以及原数据归档、查看,解决了时态链断裂、历史继承关系缺失问题,模型支持图斑回溯和历史时刻重现,降低了数据存储冗余。(2)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关联技术:分析了时空数据逻辑模型中基态现状选取和多基态设置的技术问题。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数据多为快照数据,人工提取变更增量困难,变更增量缺少事件描述,时态信息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变更增量提取和时空数据关联技术,实现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自动提取以及时态拓扑关系自动构建,构建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一体化存储的数据库,降低了时空数据库构建的难度,节省了人工建库的人力物力。(3)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时空数据快速索引技术:针对长时间跨度的海量土地利用时空查询时间开销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多级分区和HR树的混合时空索引技术,以多级行政区划为格网划分,在格网单元内以年为划分尺度进行时间分块,在此基础上按R树建立索引,基于C-Liner分裂规则建立索引树,实现了索引树的查询、插入、删除等索引操作算法。(4)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的时空统计优化技术:对于行政区变更、多年间地类变化情境下的现状统计精度低、变更统计耗时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图论模型的统计优化方法。顾及细分线状地物与地类图斑拓扑关系对要素面积计算的影响,研究了基于集合代数的土地利用要素面积统计算法。运用图的连通性对多年土地利用现状地类面积统计进行优化算法设计;运用图论的多商品流唯一性,对地类流量统计中要素复杂时空网络图进行可约化性判定,减少要素实体空间叠置分析计算的时间复杂度。该方法考虑了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变化对地类变化面积统计的影响,使得地类变化统计精度得到提高,更适合小区域变化分析。(5)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原型系统开发:基于上述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运用Arc Engine10.0,采用C#语言+SQL 2008数据库进行原型系统开发,对变更增量提取、时空拓扑自动构建、图斑回溯、历史状态重建等功能进行实现。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分析以及热点区域探测等分析功能,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提供了实用工具。

孟耀伟[4](2016)在《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物是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研究的基本对象。从建筑物的表面模型、内外一体化模型到时空动态模型,它们不但可以地精确地描述城市形态的基本单元,还可以构成建筑和城市的发展进程的重要部分。从微观工程活动和宏观城市发展的融合视角研究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不但可以使建筑信息领域的数据与模型资源更好地应用于地理信息领域,同时也可以为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提供借鉴。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是地理环境时空演化环境下构建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基础,它可以连接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到拆除等应用环节,进而促进建筑信息化的全生命周期应用和分析。研究具有时态特性的建筑物时空数据模型是对传统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的新变革,它将有效地推动传统建筑物的静态模型应用向动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转变。建筑施工过程作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演化的重要环节,是建筑物静态模型的时态扩展,需要相应的时空数据模型支持。以CityGML为代表的城市数据模型主要建立了建筑物的静态模型,缺乏对建筑物时态和演化特性的支持。BIM从微观工程实践出发建立建设工程中的数据标准,解决不同应用周期的数据交换,缺乏宏观视角下对施工活动的模型抽象和时空关系模型。将地理信息时空数据模型理论和方法与建筑信息领域几何模型相结合,构建具有内外一体化特性的建筑物时空过程数据模型,既可以满足GIS对建筑时态表达的需求,也可为建筑施工过程统计、计算、综合和可视化等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持。本文以语义、位置、几何、关系、属性和演化等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地理信息模型分析理论为研究框架,遵循建筑施工专业知识和规律,构建面向建筑土建施工工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的模拟和计算提供时空数据模型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剖析了建筑施工演化过程中不同专业层次的认知需要,以层次细节建模方法为基础,提出了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该模型从建筑物对象、建筑空间、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供应链等五个级别进行空间层次等级划分,并分别描述了不同空间层次等级下的对象时空特征、对象关系和耦合机制,从而为建筑施工数据模型构建提供了时空基础框架。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模型将空间层次等级与时间分辨率进行融合建模,为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等级规律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2)基于建筑构件粒度的施工对象模型研究了建筑构件对象模型的时间特征、几何特征和属性特征,分析了建筑构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提出了基于建筑构件的施工对象模型。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以现有GIS和BIM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不同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下的时态需求,扩展了构件对象工序时间和工艺时间特性,支撑不同时空层次等级的过程演化需要。以施工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建筑构件工艺属性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建筑施工工艺模型。施工工艺模型以工艺周期和几何分解两种模式支持建筑构件的状态演化和形态演化,分别描述建筑构件的时间渐变和几何形态突变过程。本文所提出的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从物理、化学和社会等方面针对建筑构件属性进行了有效扩充,并通过建筑构件与施工工艺模型的关联支持构件空间粒度下的时态和形态演变。(3)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分析了以人工活动为主导因素的施工过程时空特征,提出了由驱动、事件、状态和过程共同构成的时空数据概念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表达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为参照将施工过程分为过程模拟和实际建造两种不同的时间环境,并以建筑物模型为核心,基于工序模型连接管理任务和事件连接施工建造过程的框架,分别构建了面向施工计划和实际建造的时空数据模型。提出了基于构件位置、空间层次、空间关系和时间区间的对象时空编码方法,为基于时空数据库的建筑构件模型的检索和交互提供时空寻址支持。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相结合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模拟仿真与过程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模型支持。(4)基于建筑施工图的时空过程构建与仿真分析了建筑施工图中工艺信息提取规则和顺序流程,结合语义、位置、几何和关系信息,构建了完整的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数据信息抽取方法。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了由数据层、模型层、功能层和可视化层构成的施工过程仿真原型系统,通过数据提取、工艺建模、工序建模、活动建模和应用计算等功能提供了施工过程构建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验表明,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综合考虑了建筑物模型的几何、关系和时态的内在关联性,较好地解决了建筑施工过程大众化认知、城市宏观管理和工程专业建设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在GIS环境下发展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了理论方法探索。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筑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交叉问题,旨在进一步推动时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理论和构建方法研究,促进空间语义精细化建筑数据模型向时空语义精细化数据模型的发展,为融合宏观地理环境演化和微观工程环境管理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新的数据模型支持。

华英杰[5](2014)在《高精度时态地籍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地籍信息的法律性和权威性要求地籍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很高的精度和现势性,同时历史资料必须保存。地理信息系统的精度问题和时态性问题是当前地理信息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地籍信息系统的空间精度主要由原始界址点的输入精度决定的。本文分析研究了数字化界址点采集方法的误差来源和精度,认为从图纸上获取界址点建立的地籍信息系统位置精度较低。主要原因是从实测坐标到图纸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这部分研究可作为GIS的数据源精度控制的参考。针对地籍管理中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本文研究了时间语义和在现有GIS中标记时间的方法和时态拓扑的表达方法。提出在关系方法中加入时间特性应采用相关组时间标记法;对于一对一的属性时态拓扑关系表达采用前向指针,即增加指向实体前版本位置的属性项的方法;对于一对多的空间时态拓扑关系表达,本文经研究认为采用指针指向起始位置、加N表示连续个数的办法不适合,建议采用中间表的形式。在现有GIS中加入时态扩展的方法关键在于合理地组织时空数据。本文提出以街坊为单位,划分历史区的分块、分层组织。缩小了系统的查找定位范围,消除了“破宗”,从而提高了系统的速度,又不影响常规GIS的功能。为弥补关系方法表达有序、关联、长度可变数据的不足,本文对历史宗地与界址点的联系采用了文件组织形式。通过在MapInfo平台上建立的时态地籍信息系统试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实现地籍管理的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和大比例尺制图功能。对于设计能处理时间维的时态GIS和在现有GIS中加入时态扩展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具有实用价值。

于金羽[6](2012)在《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原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GIS、RS和GPS等数据获取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籍管理部门获得越来越多的数据,但地籍变更往往只涉及到城镇的有限区域,而无需对整个城镇的地籍数据全部进行更新,如何高效地对地籍数据进行持续更新,以保持数据的现实性与科学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把GIS领域中先进的空间数据管理手段和成熟的理论模型,应用到日常地籍数据更新的实际工作之中,从地籍时空数据模型、地籍时空拓扑关系、地籍更新操作算法和更新流程等多个方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rcEngine开发平台结合Oracle10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了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的原型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徐州市地籍数据变更工作的研究现状,指出地籍变更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其次,在对多种地理时空数据模型进行详细探讨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籍数据库更新的基于基态修正的面向对象时空的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地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时空数据组织方法,并基于地籍实体间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设计了地籍数据更新的时空查询模式。论文同时在对地理时空拓扑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了地籍实体变化的更新操作算子和逻辑流程,实现了地籍变更信息的动态修正,保持地籍数据库的现实性。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籍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优化设计了徐州市地籍数据组织模式,在原有地籍数据库更新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原型实验系统,并通过实际地籍数据运行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曹兵[7](2008)在《一种基于历史的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地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GIS的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传统的静态GIS已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用户对保存和处理时空数据提出了迫切要求,尤其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地籍管理等领域。时空数据模型是时态GI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应用为目的,根据自己对地理世界的认识,以数字化的形式建立起对客观世界的模拟。本文在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了现有的时空数据模型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时间语义、空间语义、事件语义、静态语义、动态语义和时空拓扑语义等方面对时空语义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研究。2.采用离散化的空间数据类型和时间数据类型来模拟地理对象的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3.应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的时空数据模型,由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和关系模型组成。动态模型体现了地理世界的动态语义,用于模拟随时间变化的地理对象,完整的记录了地理对象的历史变化;静态模型体现了地理世界的静态语义,用于模拟地理对象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关系模型体现了地理世界的时态属性关系语义,用于模拟了地理对象之间内在的关系。4.运用本文提出的时空数据模型,以VC#.NET为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DB40存储数据,自主开发了地籍管理试验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具有历史查询、快照查询、事件重现等时空分析功能。

滕龙妹[8](2008)在《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文中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及时准确掌握各种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是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信息已经渗透到土地利用、土地产权产籍、土地利用规划等各个土地业务管理之中,并且信息量还在不断增长。然而,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较低,分布在各个单位、地区的不同节点上的数据与信息之间难以共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传统的分布式GIS技术体系在海量时空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操作等方面存在不足。网格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传统分布式GIS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利用网格技术把分布的硬件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软件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计算机来消除信息孤岛,对促进土地资源数据共享、集成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网格、海量时空数据管理、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将GIS学科、计算机学科与土地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适合网格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型、管理模式、网格服务体系、应用模型等,为土地资源海量时空数据共享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首先,根据土地资源管理及数据内容的特点,结合资源体的概念,提出了土地资源体概念。在土地资源体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数据组织提出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该模型采用虚拟时空数据服务器来组织各个类型的土地资源体,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文中重点探讨了该模型下的土地资源访问与组织机构模型和土地资源元数据模型。结合具体的土地资源管理业务需要,摸索了一套基于该模型的土地资源体多级变粒度数据组织管理模式。该模式对土地资源体横向按资源体、图库、图层集合、图层和地物等不同资源粒度,纵向按多级区域层次进行管理,并给出了该模式下的资源体的元数据组织、节点动态管理、元数据复制、资源体动态组合等技术实现。其次,在开放式GIS网格服务体系(OG2SA)的研究基础上,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扩展到OG2SA下,提出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LRSTD-GSM)。同时在研究土地资源数据的时空分区、逻辑分幅、土地资源体多粒度等特点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网格时空数据库,并在网格时空数据库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区域、任务、Agent、服务和数据5个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应用模型及其实现。最后,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型、管理模式、网格服务体系、应用模型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网格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试验系统GridLandRSMgr。研究、测试与应用实例表明,LRSTD-GSM的设计思想的合理性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李丹[9](2008)在《基于变化信息的地籍更新自动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地籍更新是地籍数据库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地籍更新的操作方式存在时间长、强度大、拓扑关系不一致等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变化信息的地籍更新自动化处理的方法,其思路是首先根据地籍变化信息文件在地籍数据库中生成更新后的地籍实体,再按照更新前后地籍要素间的拓扑关系判定,修改有拓扑关联的旧地籍要素,从而自动完成对地籍数据库的更新操作。论文总体上分为两部分:首先对地籍更新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方法进行总结归纳,详细阐述了地籍更新类型与地籍要素的时空拓扑关系;然后根据变化信息内容,针对不同地籍更新类型,设计了地籍更新自动处理算法,并结合实例数据进行了论证。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分析总结了地籍要素间的时空拓扑关系以及在地籍更新自动处理和回溯查询中的作用。(2)探讨了地籍变化信息的特点与内容,设计了一种地籍变化信息文件格式。(3)以时空数据模型为基础,设计和建立了地籍数据库(4)根据地籍更新类型的不同,分别设计了基于变化信息文件的地籍更新自动处理过程。(5)以实际地籍数据为例,结合Oracle数据平台、ArcSDE技术和ArcEngine组件,在Visual Studio.net的编程环境中,使用C#语言开发了实验系统,对本文设计的更新思路与方法进行了实验论证,证明了其可行性。研究表明基于变化信息和拓扑关系判定的地籍要素更新是实现地籍更新自动/半自动处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孔源[10](2008)在《地籍数据更新机制的研究和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籍数据库的逐步建成,人们逐渐认识到数据更新已经取代数据获取成为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瓶颈,地籍数据更新成为现代地籍的生命所在,是地籍、地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将当前国内外GIS领域较先进和成熟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地籍数据更新的实践工作之中,从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拓扑分析、更新操作算子、数据质量控制、长事务并发处理、更新工作流程等几个方面,较系统的设计和描述了基于WALK平台的地籍数据更新机制。本文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杭州地籍数据更新工作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其次,在比较了多种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数据更新的基于基态修正的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并进行时空数据库概念设计;然后,在时空拓扑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基于时空对象实体变化的更新操作,探讨地籍数据更新自动或半自动实现的方法;同时,为确保地籍更新的质量,提出基于元数据和质量规则的地籍数据检查方案,引入版本管理的思路,提出解决地籍更新长事务并发处理问题的办法;最后,结合杭州地籍管理工作实际,优化设计了地籍数据更新的工作流程,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实验系统,并通过实际案例或数据运行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二、土地利用GIS中地籍的变化时空拓扑关系描述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利用GIS中地籍的变化时空拓扑关系描述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对象的地理时空演变分析与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对象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
        1.2.2 基于事件的时空分析方法研究
        1.2.3 时域信息提取的研究进展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时空表达与地理对象
    2.1 时空表达
        2.1.1 空间认知与表达
        2.1.2 时间表达
    2.2 地理对象
        2.2.1 地理对象的定义
        2.2.2 地理对象的表示
        2.2.3 地理对象的信息维度
    2.3 地理对象类型与语义属性
        2.3.1 自然对象与人文对象
        2.3.2 简单对象与组合对象
        2.3.3 空间、专题和时间属性
    2.4 地理对象之间的关系
        2.4.1 空间关系
        2.4.2 专题关系
        2.4.3 时间关系
    2.5 地理动态
    2.6 时空知识发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地理组合对象的空间信息提取
    3.1 对象之间的关联与聚合机制
    3.2 组合对象与简单对象之间的层级结构
    3.3 关系属性邻近图结构
    3.4 软件工具的实现
    3.5 应用实例:从土地覆盖到土地利用
        3.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3.5.2 研究区域和数据
        3.5.3 研究方法与流程
        3.5.4 结果展示与分析
        3.5.5 模型与精度对比
        3.5.6 讨论与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空对象的动态演变分析
    4.1 基于时空对象的时空分析框架
        4.1.1 时空对象
        4.1.2 时空序列
        4.1.3 时空过程
    4.2 时空关系图
    4.3 数据结构与实现
    4.4 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4.5 应用实例:干旱时空演变分析
        4.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4.5.2 研究区域和数据
        4.5.3 干旱对象创建
        4.5.4 干旱过程分析
        4.5.5 结果对比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时域事变对象的空间扩散
    5.1 时域事变
        5.1.1 时域事变及类型
        5.1.2 时域分割
    5.2 时域事变的识别与提取
    5.3 时域事变对象的空间分布与扩散
        5.3.1 时域事变对象
        5.3.2 空间扩散
        5.3.3 时域事变波
    5.4 数据结构与实现
    5.5 应用实例:植被物候动态
        5.5.1 研究背景
        5.5.2 研究区域和数据
        5.5.3 研究方法
        5.5.4 结果分析
        5.5.5 结果对比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地表覆盖时空数据表达建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空数据存储模型
        1.2.2 时空过程表达模型
        1.2.3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过程模拟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关键问题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时空数据表达建模理论基础
    2.1 对GIS时空观的认识
        2.1.1 GIS时空观的概念
        2.1.2 GIS时空观中存在的问题
    2.2 地理空间数据时空过程表达
        2.2.1 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表达
        2.2.2 地理现象时空拓扑关系表达
        2.2.3 GIS时空过程表达方法
    2.3 GIS时空变化表达数据集成
        2.3.1 时空数据集成方法
        2.3.2 时空数据索引
    2.4 GIS时空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2.4.1 地理现象变化表达整体局部关联不足
        2.4.2 地理数据库对于时空数据支持具有局限性
        2.4.3 基于SQL扩展的时空变化过程检索
    2.5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表达存在的问题
    2.6 小结
3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 地表覆盖时空数据来源
    3.2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特点
    3.3 地表覆盖斑块分类体系
    3.4 地表覆盖斑块空间特征变化分类与分析
    3.5 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表达的区别
    3.6 小结
4 时空变化表达建模设计
    4.1 时空变化表达建模思路
    4.2 时空变化过程表达方法
        4.2.1 时态拓扑关系判定
        4.2.2 空间变化类型判定
        4.2.3 时空变化过程表达
    4.3 混合时空数据存储模型设计
        4.3.1 模型要素类定义
        4.3.2 模型要素类关系
        4.3.3 模型要素类操作及约束条件定义
        4.3.4 混合模型宏观微观变化关联
    4.4 小结
5 时空变化表达模型实现
    5.1 模型要素接口定义及类实现
        5.1.1 接口定义
        5.1.2 模型要素类实现
    5.2 模型数据物理存储结构
    5.3 模型数据文件组织方法
    5.4 时空数据库建立
    5.5 时空数据索引
    5.6 小结
6 地表覆盖时空数据表达模型验证
    6.1 实验数据介绍
    6.2 面向地理国情监测的原型系统
        6.2.1 系统功能结构
        6.2.2 时空数据存储管理模型验证
        6.2.3 时空数据变化表达方法验证
    6.3 黑龙江省低植被覆盖斑块时空变化模式分析
        6.3.1 时空变化模式挖据方法
        6.3.2 变化过程统计结果
        6.3.3 斑块时空变化规律挖掘与分析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特色及创新
    7.3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
致谢

(3)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地利用调查现状及时态管理分析
    2.1 土地利用调查概述
    2.2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特点及差异分析
    2.3 土地利用数据变化特征分析
    2.4 时态数据管理现状及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概念模型研究
    3.1 时空建模分析
    3.2 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3.3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概念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构建技术研究
    4.1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逻辑模型
    4.2 时空数据库自动构建技术
    4.3 时空数据模型应用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快速索引技术研究
    5.1 时空查询类型概述
    5.2 时空索引需求分析
    5.3 时空索引模型设计
    5.4 时空索引算法实现
    5.5 时空索引应用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统计优化技术研究
    6.1 土地利用变化统计的基本方法
    6.2 基于集合代数的土地利用要素面积统计算法描述
    6.3 基于图论模型的优化原理
    6.4 土地利用现状统计优化
    6.5 土地利用变更流量统计优化
    6.6 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实例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地利用时态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
    7.1 系统需求分析
    7.2 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7.3 系统设计与功能设计
    7.4 系统功能实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主要名词术语及含义
作者简历

(4)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三维建筑物数据模型
        1.3.2 地理信息和建筑信息的交叉与融合
        1.3.3 建筑工程模拟研究现状
        1.3.4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1.3.5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六要素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2.1 空间对象模型分析
        2.1.1 空间的基本概念
        2.1.2 空间对象数据模型
        2.1.3 空间对象关系
        2.1.4 空间数据结构
    2.2 时间对象模型分析
        2.2.1 时间的基本概念
        2.2.2 时间对象的结构
        2.2.3 时间对象关系
    2.3 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2.3.1 时空对象及其演变
        2.3.2 时空信息的耦合模式
        2.3.3 时空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2.3.4 时空过程层次细节
    2.4 顾及驱动的演化模式及时空概念模型
        2.4.1 六要素模型的时空特征分析
        2.4.2 六要素模型的应用法则
        2.4.3 基于驱动的时空数据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特征及其概念模型
    3.1 建筑施工与技术分析
        3.1.1 建筑工程与研究范围
        3.1.2 建筑设计与施工应用
        3.1.3 建筑施工过程管理
        3.1.4 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3.2 建筑施工空间及其特征分析
        3.2.1 建筑施工空间构成
        3.2.2 建筑施工场地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3.2.3 建筑物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3.2.4 建筑施工位置概念模型
    3.3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特征分析
        3.3.1 建筑施工过程时间的层次性
        3.3.2 建筑施工工序概念模型
        3.3.3 建筑施工工艺概念模型
        3.3.4 建筑施工活动概念模型
    3.4 建筑施工过程概念模型
        3.4.1 建筑施工过程多源信息融合
        3.4.2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
        3.4.3 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流特征
        3.4.4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关系特征
        3.4.5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模式
    3.5 小结
第4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
    4.1 建筑施工过程逻辑模型
        4.1.0 模型的基本框架
        4.1.1 建筑施工过程资源逻辑模型
        4.1.2 建筑物对象逻辑模型
        4.1.3 施工计划与工序逻辑模型
        4.1.4 建筑施工活动逻辑模型
        4.1.5 时空关系逻辑模型
    4.2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结构
        4.2.1 构件对象时空特征编码
        4.2.2 建筑时空信息数据结构
        4.2.3 时空关系的数据结构
    4.3 建筑施工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
        4.3.1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库
        4.3.2 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组织
        4.3.3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索引
        4.3.4 建筑施工过程查询
    4.4 小结
第5章 建筑施工过程模拟研究
    5.1 原型系统设计
    5.2 建筑物数据信息提取
        5.2.1 OAM建筑施工图信息提取
        5.2.2 建筑结构施工图信息提取
        5.2.3 建筑构件装饰信息抽取
    5.3 建筑施工过程建模
        5.3.1 建筑施工工艺建模
        5.3.2 建筑施工工序建模
        5.3.3 建筑施工活动与事件建模
        5.3.4 建筑施工阶段的可视化
    5.4 建筑施工过程应用分析
        5.4.1 建筑施工过程的模拟仿真
        5.4.2 建筑工程量计算分析
        5.4.3 建筑施工过程工序分析
        5.4.4 建筑投资进度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青年发展学院第九期培训班学员推荐表

(5)高精度时态地籍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籍信息系统
        1.1.1 地理信息系统
        1.1.2 地籍信息系统
    1.2 建立地籍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
        1.2.1 地籍测量发展概况
        1.2.2 地籍信息系统的特点
        1.2.3 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1.3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与时态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空间数据录入精度分析
    2.1 概论
    2.2 实测界址点坐标精度分析
    2.3 手扶跟踪图纸数字化界址点精度分析
        2.3.1 原图固有误差
        2.3.2 手扶跟踪数字化误差
        2.3.3 手扶跟踪图纸数字化精度分析
        2.3.4 试验
    2.4 地图扫描数字化获取界址点坐标精度分析
        2.4.1 扫描仪自身误差
        2.4.2 定向点对中误差的影响
        2.4.3 采样点误差对数字化结果的影响
        2.4.4 最终成果精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规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态扩展
    3.1 时态 GIS 中的概念
        3.1.1 地理实体的时间特征及地理时间的模拟
        3.1.2 变化与 GIS 中的时间概念
        3.1.3 数据库按时间分类
    3.2 TGIS 中的时间表达
        3.2.1 全局状态标记(快照法)
        3.2.2 元组时间标记法
        3.2.3 同步数据项时间标记法(含数据项时间标记法)
        3.2.4 用关系模式进行时间标记
    3.3 时态拓扑关系的表达
        3.3.1 属性时态拓扑关系的表达
        3.3.2 空间时态拓扑关系的表达
        3.3.3 综合考虑属性和空间时态拓扑关系的表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籍信息数据库在 MapInfo 平台上的数据组织
    4.1 地籍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内容
    4.2 地籍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组织
        4.2.1 MapInfo 的内部组织结构
        4.2.2 地籍数据的分块组织
        4.2.3 数据分层组织
    4.3 实际数据管理
        4.3.1 分块方案
        4.3.2 街坊(街道)内的数据组织
第五章 试验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
    5.1 系统的结构
        5.1.1 系统硬软件配置
        5.1.2 整体结构
    5.2 土地登记
        5.2.1 初始登记
        5.2.2 变更登记
    5.3 土地统计
    5.4 地籍档案管理
        5.4.1 单宗历史追踪
        5.4.2 快照显示
    5.5 制图功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原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项目支持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地籍数据库更新
        1.2.1 地籍数据库
        1.2.2 地籍空间数据库更新
        1.2.3 地籍数据库更新的任务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关键技术分析
    2.1 基于基态修正的时空数据模型
        2.1.1 基于基态修正的时空数据模型概念及处理方法
        2.1.2 几种时空数据模型的分析与比较
        2.1.3 适合地籍变更时空数据模型的选择
    2.2 C#与 ArcGIS 集成开发技术简介
        2.2.1 ArcEngine 的主要功能
        2.2.2 ArcSDE
        2.2.3 基于 C#和 ArcEngine 集成的开发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空关系的地籍数据库设计
    3.1 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
        3.1.1 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方法
        3.1.2 地籍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存储方法
        3.1.3 地籍时空数据组织方式
    3.2 地籍数据时空关系查询
        3.2.1 地籍数据父子关系查询
        3.2.2 查询某宗地在过去某一时刻 T 的状况
        3.2.3 对指定地籍宗地的历史回溯
    3.3 地籍数据变更的时空拓扑分析
        3.3.1 地籍实体变更的种类
        3.3.2 地籍实体间空间拓扑关系
        3.3.3 地籍实体之间的时态关系
        3.3.4 地籍数据变更中的时空拓扑关系
    3.4 地籍实体变化的更新操作
        3.4.1 地籍实体对象变化与地籍数据库对象状态变化间的关系
        3.4.2 地籍数据变更的操作算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籍数据库更新系统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土地利用数据交换
        4.2.2 土地利用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
        4.2.3 土地利用数据更新模块
    4.3 空间数据库创建与加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籍数据库更新系统实现
    5.1 属性变更
    5.2 图形变更
    5.3 综合变更
    5.4 行政区变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的相关规范和流程
    1.1 数据库 BSM 字段
    1.2 变更基础单元
    1.3 数据库变更编号
        1.3.1 变更记录号
        1.3.2 变更宗地号
        1.3.3 变更界址点编号
        1.3.4 变更图斑编号
        1.3.5 变更线状地物编号
        1.3.6 变更零星地物编号
        1.3.7 基本农田编号
    1.4 数据变更的类型
    1.5 新增可调整地类
    1.6 补充耕地的园地类型
    1.7 建设用地类型
    1.8 地籍建设用地新增面积统计汇总
    1.9 新增耕地来源类型
    1.10 基本农田变更
    1.11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

(7)一种基于历史的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地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时态GIS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空语义研究
    2.1 时间语义和空间语义
        2.1.1 离散的空间和时间
        2.1.2 事务时间和有效时间
        2.1.3 时间常量Now和UC
        2.1.4 时态关系语义
    2.2 动态语义和静态语义
    2.3 事件语义
        2.3.1 分类
        2.3.2 事件、状态和时间的关系
    2.4 时空拓扑语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基于历史的时空数据模型
    3.1 数据类型
        3.1.1 空间数据类型
        3.1.2 时间数据类型
        3.1.3 历史数据类型
    3.2 对象
        3.2.1 静态对象
        3.2.2 动态对象
        3.2.3 关系对象
    3.3 规则
    3.4 存储策略
    3.5 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籍管理试验系统设计及实现
    4.1 试验系统的目标
    4.2 试验系统的开发方式
    4.3 DB4O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4.3.1 查询
        4.3.2 更新和删除
    4.4 系统开发功能及实现
        4.4.1 快照查询
        4.4.2 历史查询
        4.4.3 事件重现
    4.5 系统的特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格GIS
        1.1.2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1.1.3 网格技术在GIS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1.1.4 重要概念界定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特色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特色
    1.3 论文的组织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面向网格的时空数据管理技术
    2.1 网格GIS
        2.1.1 网格体系结构
        2.1.2 网格GIS体系结构
        2.1.3 数据通信及网络安全技术
    2.2 时空数据管理
        2.2.1 时空数据特点
        2.2.2 时空数据管理
    2.3 分布式GIS资源共享与互操作
        2.3.1 数据集成
        2.3.2 数据融合
        2.3.3 GIS互操作
        2.3.4 Web Services
        2.3.5 Agent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
    3.1 土地资源体对象
        3.1.1 基础地理资源体
        3.1.2 土地利用资源体
        3.1.3 土地权属资源体
        3.1.4 土地利用规划资源体
        3.1.5 栅格资源体
        3.1.6 其他专题资源体
    3.2 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
    3.3 资源访问与组织机构模型
        3.3.1 资源访问控制
        3.3.2 组织机构模型对象
        3.3.3 组织机构模型实现
        3.3.4 土地资源体多级变粒度数据组织
    3.4 土地资源元数据模型
        3.4.1 用户元数据
        3.4.2 节点元数据
        3.4.3 应用元数据
        3.4.4 元数据目录和信息服务
    3.5 虚拟时空数据服务器资源管理机制
        3.5.1 资源体元数据组织
        3.5.2 资源体节点动态管理
        3.5.3 资源体动态组合
        3.5.4 元数据表复制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网格的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
    4.1 开放GIS网格服务体系
        4.1.1 土地资源OG_2SA的特点
        4.1.2 OG_2SA的组织层次
        4.1.3 OG_2SA的服务分类
    4.2 地理空间数据网格技术
        4.2.1 GeoSDG结构模型
        4.2.2 GeoSDG关键技术
    4.3 GIS服务资源对象管理机制
        4.3.1 GIS服务资源目录
        4.3.2 虚拟GIS资源对象机制
        4.3.3 GIS服务资源代理
        4.3.4 OG_2SA的自主组合服务机制
    4.4 网格节点间时空数据管理机制
        4.4.1 网点间时空数据映射集成
        4.4.2 网格缓冲池存取模式
        4.4.3 网格数据复制技术
        4.4.4 节点域内的虚拟时空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RSTD-GSM的资源管理与应用
    5.1 网格时空数据库设计
        5.1.1 网格时空数据库总体架构模式
        5.1.2 网格时空数据库库体结构及数据组织
        5.1.3 对象时空变化物理存储模型
    5.2 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模型
        5.2.1 应用模型组织方式
        5.2.2 应用模型结构
        5.2.3 基于层次管理的任务实现流程
        5.2.4 协同数据处理与管理
    5.3 土地资源数据更新机制
        5.3.1 数据在线提取
        5.3.2 数据远程传输
        5.3.3 数据离线编辑
        5.3.4 数据更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的设计、开发与试验
    6.1 系统设计
        6.1.1 系统体系结构
        6.1.2 系统功能设计
    6.2 系统测试条件
        6.2.1 测试环境
        6.2.2 试验数据
    6.3 测试结果
        6.3.1 网格资源管理子系统
        6.3.2 资源内部管理子系统
        6.3.3 通用应用子系统
        6.3.4 专业应用子系统
        6.3.5 土地资源数据更新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内容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变化信息的地籍更新自动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籍相关概念
        1.1.1 地籍与地籍要素
        1.1.2 地籍更新
    1.2 地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模式
        1.2.1 地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1.2.2 地籍数据库更新模式
    1.3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籍更新类型与地籍要素拓扑关系分析
    2.1 地籍更新类型分析
        2.1.1 宗地新建
        2.1.2 宗地消亡
        2.1.3 宗地分割
        2.1.4 宗地合并
        2.1.5 宗地复合分并
    2.2 地籍更新中地籍要素的空间拓扑关系
        2.2.1 地籍要素空间拓扑关系描述
        2.2.2 地籍更新类型中空间拓扑关系描述
        2.2.3 地籍更新中空间拓扑关系的维护
    2.3 地籍更新中地籍要素的时间拓扑关系
        2.3.1 地籍要素时间拓扑关系描述
        2.3.2 地籍更新类型中时间拓扑关系描述
        2.3.3 地籍更新中时间拓扑关系的维护
第三章 地籍更新自动处理中数据库的设计
    3.1 几种数据模型的比较
    3.2 ArcSDE中的数据组织形式
        3.2.1 Geodatabase数据组织形式
        3.2.2 ArcSDE空间数据组织的形式
    3.3 地籍更新中的数据库模型与结构设计
        3.3.1 地籍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
        3.3.2 地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第四章 地籍更新自动处理的实现
    4.1 变化信息分析
        4.1.1 变化信息特点
        4.1.2 变化信息内容
        4.1.3 变化信息格式
    4.2 地籍更新处理方法的思路分析
        4.2.1 宗地新建处理
        4.2.2 宗地消亡处理
        4.2.3 宗地分割处理
        4.2.4 宗地合并处理
        4.2.5 宗地复合分并处理
    4.3 历史回溯方法的实现
        4.3.1 回溯方法的比较
        4.3.2 按时间点回溯的方法
        4.3.3 按时间段回溯的方法
第五章 实验
    5.1 实验平台和开发环境
    5.2 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5.3 主要实现功能介绍
        5.3.1 地籍更新主窗口
        5.3.2 空间拓扑正向查询
        5.3.3 要素查找
        5.3.4 地籍更新
        5.3.5 历史回溯
        5.3.6 属性录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10)地籍数据更新机制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地籍数据更新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安排
第2章 地籍数据更新的现状分析
    2.1 空间数据库
    2.2 地籍数据更新
    2.3 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第3章 时空数据模型与数据库设计
    3.1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3.2 基于基态修正的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
    3.3 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
    3.4 地籍的时空查询实现
第4章 地籍变更与地籍数据更新
    4.1 地籍变更及时空拓扑分析
    4.2 基于时空对象实体变化的更新操作
    4.3 地籍数据更新的质量控制
    4.4 长事务处理与版本管理
第5章 地籍数据更新流程和实验系统
    5.1 更新流程和平台
    5.2 数据下载
    5.3 变更测绘
    5.4 质量检查
    5.5 上传入库
    5.6 同步更新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土地利用GIS中地籍的变化时空拓扑关系描述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对象的地理时空演变分析与知识发现[D]. 吴宾.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2]地表覆盖时空数据表达建模与实现[D]. 李寅超. 武汉大学, 2017(06)
  • [3]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郜允兵.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4]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 孟耀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5]高精度时态地籍信息系统研究[D]. 华英杰.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6]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原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于金羽.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7]一种基于历史的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地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 曹兵. 中南大学, 2008(12)
  • [8]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D]. 滕龙妹. 浙江大学, 2008(03)
  • [9]基于变化信息的地籍更新自动处理方法研究[D]. 李丹. 中南大学, 2008(12)
  • [10]地籍数据更新机制的研究和设计[D]. 孔源. 同济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土地利用GIS中地籍变化时空拓扑关系的描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