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的爆炸物自动检测设备通过美国FAA产品认证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的爆炸物自动检测设备通过美国FAA产品认证

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的炸药自动探测设备通过美国FAA产品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袁伟[1](2019)在《基于红外吸收原理的飞机发动机舱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机发动机舱内温度较高且分布有众多燃油、液压油管路,这些易燃易爆物给飞机的安全飞行带来很大威胁。一旦发动机舱在飞行状态发生火灾,如果灭火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抑制火灾,很可能会导致爆炸、坠机等空难事故,造成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及巨额经济损失。因此,发动机舱灭火系统的可靠性对于飞机飞行安全至关重要。目前,飞机发动机舱灭火系统主要采用哈龙1301灭火剂。灭火剂喷射后在舱内的浓度分布是评估飞机灭火系统可靠性及设计合理性的一项关键指标,同时也是研究灭火剂灭火机理的重要参考。而发动机舱内灭火剂的喷放时间极短,因此研发快速响应、高精度的灭火剂浓度测量设备对于我国飞机灭火系统的适航认证以及自主设计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通过美国联邦航空局认证的两种灭火剂浓度测量设备均基于压差原理,这类设备将采样探头直接安装在舱体内部,使用气泵抽气进行采样,属于入侵式测量,采样气路还会增加设备的响应时间。基于红外吸收原理的气体浓度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抗干扰性好、响应速度快的优点,还可以采用开路式结构实现实时、非入侵测量,目前广泛应用于大气监测、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Halon 1301在中红外区域有较强吸收,本文基于红外吸收原理,深入研究了非分光红外法及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两种飞机气体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前人研发的同类设备,基于红外吸收原理的灭火剂浓度测量设备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和更短的响应时间。此外,本文还在飞机发动机模拟舱中进行了灭火剂喷放、测量实验,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灭火剂浓度测量设备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非分光红外法灭火剂浓度测量原理样机进行了改进。进一步简化光路,自行设计了两用式机箱,实现了开路式测量;改进后的设备可以应用于哈龙替代灭火剂五氟乙烷(HFC-125)的浓度测量;从原理模型上分析了影响浓度测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具体研究了相对湿度、温度对浓度测量结果的影响;首次提出了温度修正算法,并通过实验对该算法的修正效果进行了评估。2、本文研发了基于可调谐中红外激光的飞机发动机舱灭火剂Halon 1301浓度测量系统。首先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建立了灭火剂体积浓度的计算模型;分析了三氟溴甲烷(Halon 1301)的红外吸收光谱,并根据具体的测量波段相应地选择了中心波长为8280 nm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uantum Cascade Laser,QCL)、碲镉汞探测器(MCT)等关键元器件;通过实验对Halon 1301在激光器扫描范围内的吸收情况进行了测量,确定了激光器的最佳工作温度、调制范围以及能够满足目标测量浓度的光程长度;根据Halon 1301具体的吸收情况设计了相应的浓度反演算法,并编写了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本文还通过实验对测量系统的精度、长时间稳定性、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3、基于可调谐中红外激光的灭火剂浓度测量系统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Halon 1301,还可以扩展至其他含C-F键的气体灭火剂。本文分别对五氟乙烷(HFC-125)、七氟丙烷(HFC-227ea)、六氟丙烷(HFC-236fa)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测量,分析了现有测量系统应用于这三种哈龙替代灭火剂浓度测量的可行性;对这三种哈龙替代灭火剂在QCL激光器扫描范围内的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确定了激光器的最佳工作温度、调制范围以及光程长度;并通过实验对测量系统应用于HFC-125、HFC-227ea和HFC-236fa浓度测量时的性能表现进行了评估。4、本文自主研发了飞机发动机舱模拟实验平台,使用该平台对基于可调谐中红外激光的灭火剂浓度测量系统进行了测试,并根据实际测试情况对系统进行了改进。该平台可以为灭火剂浓度测量设备提供一个与飞机发动机舱相似的流场环境,还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灭火剂的定量填充、喷放。本文将基于可调谐中红外激光的灭火剂浓度测量系统与模拟设备的中间测量段相结合,实现了开路式非入侵测量。发动机模拟舱内的测量实验表明,高速流场中灭火剂浓度的变化十分快速,这与之前在静态环境中测量情况相差很大,原有的测量系统不再适用。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测量系统进行了改进,并使用改进后的测量系统对不同喷放压力、风速、灭火剂质量、喷射方向条件下模拟舱内的灭火剂浓度进行了研究。

曹琴琴,赵洋[2](2018)在《美国2016-2017年安全检查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安检一直是全球最高规格的安检,其采用的一些安检技术和设备,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安检领域发展的风向标。分析美国未来安检技术的发展动向,可协助安检设备生产者、安检技术研发者和安检设备使用者准确定位。本文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和整理了2016-2017年美国在安全检查领域的新进展,主要从新举措、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朱亮[3](2019)在《多信息融合邮政分拣系统安全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许多公共场合,仅依靠一种安全检测设备很难真正实现综合的多信息检测。要采用一套完整的技术对被检对象中的物质进行有效的分类以全面控制一个区域的安全,目前国内外仍无法有效实现。本课题通过对国家职能部门的调研,根据其对重点控制的违禁品和习惯采用的安检模式和需求,提出并设计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多信息融合的整体方案。我们对几种常见违禁品的多信息数据进行了采集和重构,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完成了一套综合性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违禁品的设备必须能够识别包裹或容器中物品的特性。一些违禁品,如塑料炸药,可以制成许多形状或放置在许多物体中。这类物品不能简单地从外观信息判断其为违禁品。这需要一种能够在分子或原子水平上识别物体的设备。X射线装置已被证明能够揭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性质。X射线技术可以提供组成物体的物质的一些重要特性。最有用的信息是对象的密度(ρ)和有效原子序数(Zeff)。从理论上讲,给定物体的密度和有效原子数,就可以准确地确定物质的类型。研究表明,许多种X射线检测技术都可以应用于违禁品的检测领域,但目前还没有一种X射线检测技术能够单独提供准确识别物质类型所需的两个参数。首先,通过近似替代物的双能量X射线透射实验获得了该物质的高能和低能灰度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物质分类识别边界曲线的数学模型。将物质初步分为三类:有机物、无机物和混合物。其次,基于提取特征平面思想,通过双能X射线透射实验提取出一个与有效原子序数相关的R值。这一过程可以将无机物和混合物中的有机物分离,但由于密度的不同,无害的有机物和违禁有机物不能被分离。之后研究了厚度等外部参数的变化对R值的影响,并对提取R值的算法进行了优化。对改进算法的评估表明,该算法大大降低了物质分类的误判率。然后结合前散射背散射图像,利用LS算法建立散射图像的灰度模型。进而将低能散射图像与双能量透射图像相结合,得到了一个提取与物体密度相关的特征值L的方法。分析并减小了包裹摆放角度等因素对L值的影响。通过得到的物质特征值R和L,给出基于最小错误概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判别函数、决策面方程以及分类判别规则。通过将双能量X射线透射技术与低能散射技术相结合而得到了物质识别的更有效的方法,进而全面提高X射线的检测能力。再次,计算物体的R和L值需要对象的真实灰度级。真实灰度级是指当一个物体不被其他背景物体干扰时所测量到的灰度级。一些包裹中的物体很多,包裹中的物体以任意方向摆放并互相遮挡。违禁品与无害物品混在一起使得检测工作变得困难。因此在识别物质特性的过程中去除遮挡效应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可以得到物体的真实灰度级。本文将n个物体重叠问题转化为两个物体重叠问题,重点研究了计算两个物体重叠的真实灰度级问题。最终将得到双能量透射、低能前散射、背散射条件下求解物体真实灰度级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得到了更加准确的物体真实灰度级。最后,针对X射线安全检测技术在液体识别中的困难,提出X射线检测与电子鼻气味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容器内的液体属性。结合图像轮廓、图像灰度级、电子鼻响应等检测信息来建立多信息融合检测方法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信息融合检测技术的软硬件系统。之后利用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重点对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一种有效的BP网络模型。本课题在多信息、高性能安检设备的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实现了多个检测信息的融合,为新型安检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从理论、实验和实践的层次证明多信息融合安全检测在邮政检测系统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赵靖超[4](2018)在《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世界产煤大国,但也是一个矿难事故多发的国家。煤矿事故现场情况未知,救援人员贸然进入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在此危险情况下,具备煤矿防爆能力的救援机器人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救援人员及时、快速深入矿难灾区进行环境探测来辅助救援工作,实时监测井下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环境温度、建筑物破坏等情况。通过现场气体环境数据、声音、图像回传,真实反映井下事故现场的情况,为救援指挥中心提供科学依据来制订救援方案,提高救援反应速度与效率,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救援人员伤亡。救援过程中机器人是工作在非常危险的爆炸环境中,而机器人的防爆设计一直以来都是设计难题,虽然煤矿救援机器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但截至目前,国内仍没有严格防爆的、通过煤安认证的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本文研究设计并研制完成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具有严格的防爆能力,并成为国内外首台安装防爆清障机械手、国内首批通过煤安认证了的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通过研究分析当前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的结构特点与防爆能力,研究设计了模块化程度高的防爆救援机器人结构,并且该结构易于维修维护和后期结构优化研究。根据国家防爆标准,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研究设计并完成用于对机器人上电气元件和设备进行防爆防护的防爆电气箱和防爆电机箱,解决了采用以往设计方法导致防爆电气箱重量过重的问题,并通过国家检测中心的防爆认证。本文提出机械手多关节动力共用的设计新方法,能够仅使用两个电机驱动至少三个关节,实现电机与机械手本体分离来解决以往机械手防爆设计困难的难题,完成国内外首只严格防爆的防爆清障机械手,用于爆炸环境下辅助机器人持续执行救援任务。通过研究设计推杆正弦运动规律与等速运动规律复合型凸轮曲线,解决了推杆运动上升过程中因存在刚性冲击和柔性冲击位置点导致其卡死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当前煤矿救援机器人和地面机器人的行走机构,研究设计了驱动轮高置的履带行走机构。基于地面计算力学建立履带与地面间的作用力计算模型,详细研究机器人在地面二维平面内的动力学特性,包括纵向牵引力、横向阻力和转向阻力矩。另外,融合行驶平顺性理论研究设计了斜式负重轮组件,缓冲机器人攀越障碍时障碍物对机器人的冲击,并在垂直于地面坐标方向上研究机器人行进过程中的稳定性,形成对机器人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全面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缓冲负重轮组件的等效力学模型,解决了机器人履带结构在以往设计中缓冲单元的弹簧刚度和最优阻尼确定困难的难题。通过设计辅助机器人攀越障碍的前负重轮组件,将机器人攀越障碍物时受到的冲击力转换为攀爬障碍物的动力,提升了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对机器人应用能够灵活扩展的无线Wi-Fi与有线光纤相结合的通讯方式,和适用于煤矿井下灾后环境的半自主和手动遥控的机器人运动模式,并对机器人应用自主防撞、防倾覆保护和航迹推演功能。通过传感器系统探测机器人现场图像、声音和10种气体环境参数用于辅助救援人员救援,并通过研究设计可升降甲烷传感器与防爆中继通讯盒释放联动机构,减少电机使用数量,降低机器人负担。最后,安标中心对机器人进行性能测试,并通过了国家煤矿产品安全标志认证。另外,还对机器人在真实矿井巷道环境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且在对煤矿灾后救援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试用。

李雪颖[5](2018)在《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无人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成本低、体积小、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航拍、测绘、植保、物流等领域,同时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在带来大量科技红利的同时,民用无人机“无人管、自由飞”的使用状况,也给我国低空空域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危及航空安全和地面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作为一种特殊的不载人航空器,我国对民用无人机的监管工作相对于有人机而言起步较晚。怎样加强民用无人机管理,打击“黑飞”行为,有效避免其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使之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的相关概念,以及管控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包括系统原理、预防原理、目标管理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然后通过调研和分析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现状,指出了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借鉴国外民用无人机管控经验,从监管原则、管理架构、法规制定和管控手段四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了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构建;最后,以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的方法,目的在于促进无人机行业的健康发展,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许育俊,杨立瑞[6](2013)在《先进技术X射线安检设备发展现状》文中提出随着反恐形势的发展,美国机场安全检查对准备度高、速度快、经济性好的自动探测设备需求在不断增加,美国政府立法要求百分之百的行李须通过TSA认证的安检设备检测后才可登机。目前,国际上只有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德国海曼公司、美国L-3公司、美国的rapiscan公司四家顶级制造商拥有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AT)X射线安检设备。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目前市场上流行和正在研究的AT技术进行分类和分析,并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前国际国内现有的AT机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对AT1和AT2设备也做了针对性的探讨与比较,同时还对AT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2009FY220300课题组[7](2013)在《炸药探测技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引言爆炸物探测技术通常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发现某部位、某区域或某方位中的可疑爆炸物,是防爆技术中的首要环节。本文探讨的炸药探测技术是对炸药本身的固有属性进行探测。目前很多文献对炸药探测根据探测所需的炸药量分为微量(Trace)探测和常量(Bulk)探测两类,该种观点认为:微量探测技术是通过收集爆炸物周围的气体或炸药微粒散落物,并使用相关的探测技术进行分析。这类技

李保磊,张萍宇[8](2013)在《国外CT型安检设备与技术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国外CT型安检设备发展历程、国外主要厂商和产品、安检CT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国外CT型安检设备与技术进展进行概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整体上了解国外安检CT设备与技术,对安检产品的研发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张萍宇,李保磊,李彬[9](2013)在《国际航空安全形势的发展与爆炸物探测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美国"9·11"事件后,全球反恐防爆形势日趋严峻。世界的多样性和各个国家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矛盾和冲突,也决定了保护人身生命安全的防爆安检产业的价值和长远发展的可持

雷凌,陈思义[10](2010)在《液态爆炸物安检设备概览》文中指出通道式安检设备CT-80探测系统该系统提供内嵌的爆炸物检测能力,而不需要机场重新设计或建造行李输送系统。由于系统支持网络模式,可实现一个工作站操作多个设备以及远程判读,大幅度降低了基础设施的成本以及对机场运转造成的干扰。

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的炸药自动探测设备通过美国FAA产品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的炸药自动探测设备通过美国FAA产品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红外吸收原理的飞机发动机舱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飞机气体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发展概述
        1.3.1 基于压差原理的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
        1.3.2 非分光红外法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
        1.3.3 热线热膜式灭火剂传感器
        1.3.4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
        1.3.5 基于可调谐中红外激光的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红外吸收原理及测量方法
    2.1 测量原理
        2.1.1 分子吸收光谱
        2.1.2 吸收谱线线型与展宽机制
        2.1.3 郎伯-比尔定律
    2.2 测量方法
        2.2.1 非分光红外法
        2.2.2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分光红外法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研究
    3.1 非分光红外法灭火剂浓度测量设备
    3.2 对五氟乙烷HFC-125的浓度测量研究
        3.2.1 光谱分析
        3.2.2 测量实验
    3.3 温度影响及修正算法研究
        3.3.1 理论分析
        3.3.2 实验研究
        3.3.3 温度修正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调谐中红外激光的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研究
    4.1 系统研发
        4.1.1 光谱分析及关键元器件选型
        4.1.2 系统设计
        4.1.3 浓度反演算法
    4.2 系统标定与测试实验
        4.2.1 标定实验
        4.2.2 测量精度
        4.2.3 响应时间
        4.2.4 稳定性
    4.3 对哈龙替代灭火剂的浓度测量研究
        4.3.1 五氟乙烷HFC-125
        4.3.2 七氟丙烷HFC-227ea
        4.3.3 六氟丙烷HFC-236fa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机发动机模拟舱灭火剂浓度测量研究
    5.1 飞机发动机舱模拟实验平台
        5.1.1 飞机发动机舱模拟装置
        5.1.2 灭火剂填充释放装置
    5.2 基于可调谐中红外激光的开路式灭火剂浓度测量系统
        5.2.1 光路设计
        5.2.2 系统测试与改进
        5.2.3 标定实验
    5.3 不同工况下的灭火剂浓度测量实验
        5.3.1 不同喷放压力下的测量实验
        5.3.2 不同风速下的测量实验
        5.3.3 不同灭火剂质量时的测量实验
        5.3.4 不同灭火剂喷射方向时的测量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美国2016-2017年安全检查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举措
    措施1:将CT安检设备用于手提行李检查
    措施2:在安检站点部署新型安检通道
    措施3:在机场安装人体安检设备
    措施4:扩大爆炸物探犬队
    措施5:尝试测试新的安检技术
2 新项目
    项目1:开发一套通用框架系统
    项目2:开发针对潜藏危险品的算法
    项目3:开发改进CT数据处理技术的算法
    项目4:开发能降低错误报警率的方法
3 新技术与新产品
    3.1 CT新技术与新产品
    3.2 辐射探测新技术与新产品
    3.3 痕量探测技术与产品
    3.4 高频波探测技术与产品
4 未来展望

(3)多信息融合邮政分拣系统安全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危险品识别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2.1 常见安全检测设备种类及应用场合
        1.2.2 X射线对危险品进行识别的理论方法及现状分析
        1.2.3 液态危险品检测方法及现状分析
        1.2.4 电子鼻气味检测发展状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架构
第2章 X射线物质分类的识别方法
    2.1 区分有机物、无机物和混合物
        2.1.1 确定边界物质
        2.1.2 线扫描实验
        2.1.3 曲线拟合
        2.1.4 实验验证
    2.2 提取R值方法
        2.2.1 影响透射图像的因素
        2.2.2 视图中物体外观对透射图像的影响
        2.2.3 物体摆放方向对透射图像的影响
        2.2.4 厚度对双能量透射图像的影响
        2.2.5 提取R值实验
    2.3 克服厚度对R值影响的数字化方法
        2.3.1 透射信号的数字化表达
        2.3.2 算法
        2.3.3 应用举例
        2.3.4 改进方法评估
    2.4 减小距离对散射图像灰度级影响的数学模型
        2.4.1 距离对散射图像灰度级的影响
        2.4.2 散射图像灰度级模型
    2.5 爆炸物分类研究
        2.5.1 有效原子序数和密度
        2.5.2 分类特征空间
        2.5.3 综合实验
        2.5.4 分类方法与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叠物体的识别方法研究
    3.1 去除物体重叠效应的基本方法
    3.2 透射图像重叠物体识别数学模型
    3.3 前散射图像重叠物体识别数学模型
    3.4 背散射图像重叠物体识别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物质分类算法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环境的建立
        4.1.1 实验设备介绍
        4.1.2 实验前设备测试与校准
        4.1.3 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4.1.4 实验材料的准备
    4.2 黑火药类炸药与常见物质识别的实验验证
        4.2.1 黑火药测试数据及拟合曲线
        4.2.2 常见物质的识别曲线建立
        4.2.3 黑火药与常见物质曲线识别分析
    4.3 实验验证火药识别曲线
    4.4 验证邮包内火药识别
        4.4.1 邮包内含火药情况
        4.4.2 邮包内多种物质中火药识别情况
        4.4.3 邮包内随机厚度有机物情况
        4.4.4 黑火药的识别验证(鞭炮)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液体危险品识别方法及实验
    5.1 电子鼻识别方法实验研究
        5.1.1 电子鼻气味识别系统组成
        5.1.2 静态条件下电子鼻气味识别系统对易燃液体识别
        5.1.3 设备运行时电子鼻气味识别系统对易燃液体识别
    5.2 液体危险品X射线图像识别
    5.3 液体危险品判别依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信息融合检测系统研究
    6.1 信息融合的结构、层次和方法
        6.1.1 信息融合的结构
        6.1.2 信息融合层次
        6.1.3 信息融合方法
        6.1.4 液态危险品检测中的信息融合技术
    6.2 多信息融合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6.3 多信息融合检测技术的软件实现
        6.3.1 电子鼻数据融合模型
        6.3.2 信息融合检测软件的结构及功能
        6.3.3 软件的流程及实现
    6.4 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6.4.1 K-L降维和主成份分析
        6.4.2 人工神经网络对气体的识别
    6.5 多信息融合检测方法的试验研究
        6.5.1 电子鼻对气体的识别方法研究
        6.5.2 多信息融合检测方法对三种液态危险品的实验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作者简介

(4)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煤矿救援机器人发展趋势
    1.4 煤矿救援机器人关键技术分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煤矿爆炸环境下机器人防爆设计与研究
    2.1 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模块化的防爆结构设计与研究
        2.1.1 机器人防爆电气箱结构设计与研究
        2.1.2 防爆清障机械手结构规划设计与研究
        2.1.3 机器人防爆行走部防爆规划设计与研究
        2.1.4 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模块化结构设计
    2.2 机器人防爆电气箱与防爆电机箱防爆防护措施研究与分析
    2.3 机器人防爆电气箱防爆设计与研究
        2.3.1 机器人防爆电气箱结构设计
        2.3.2 电气隔爆箱隔爆设计
        2.3.3 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的电气隔爆箱强度优化设计
        2.3.4 电气隔爆箱防爆检验
    2.4 机器人防爆电机箱隔爆设计
    2.5 机器人防水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关节动力共用的防爆机械手设计与研究
    3.1 机器人清障防爆机械手方案设计与研究
    3.2 防爆机械多关节动力共用方法设计与研究
        3.2.1 多关节动力共用方法及传动带轮相位差分析
        3.2.2 关节间动力切换方法设计与研究
    3.3 双凸轮动力切换单元设计与研究
        3.3.1 动力切换单元实现关节与动力电机间动力传递
        3.3.2 基于传动分离的关节间动力切换传动方法
    3.4 推杆正弦运动规律与等速行动规律复合式凸轮曲线设计
        3.4.1 推杆运动规律凸轮曲线分析与研究
        3.4.2 推杆正弦运动规律与等速运动规律复合式运动规律设计与研究
    3.5 防爆环境下机械手传动结构实现
        3.5.1 高负载肩关节传动机构实现
        3.5.2 全角度腕关节传动机构实现
        3.5.3 作业关节传动机构实现
    3.6 防爆机械手实验研究
        3.6.1 动力切换单元实验
        3.6.2 肩关节承载能力实验
        3.6.3 腕关节全角度旋转实验
        3.6.4 作业关节剪切实验
        3.6.5 防爆机械手实验研究总结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运动与越障动力学研究
    4.1 防爆机器人行走机构研究与分析
    4.2 履带行走机构结构设计与研究
        4.2.1 履带行走机构驱动形式研究
        4.2.2 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分析
    4.3 机器人二维地面运动动力学研究
        4.3.1 土壤受力模型
        4.3.2 机器人运动与动力学计算模型
        4.3.3 基于履带与地面应力应变非线性分布的纵向牵引力研究
        4.3.4 基于履带应力非线性分布的横向阻力及转向阻力矩研究
        4.3.5 机器人转弯横向阻力矩模型
        4.3.6 仿真与分析
    4.4 融合行驶平顺性理论的越障缓冲负重轮组件优化设计
        4.4.1 缓冲负重轮组力学模型等效及其等效弹簧刚度研究
        4.4.2 负重轮缓冲单元阻尼比最优化设计
        4.4.3 仿真分析与验证
    4.5 机器人越障设计与研究
        4.5.1 斜式缓冲负重轮组件越障能力研究
        4.5.2 履带行走机构越障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器人通讯与控制系统
    5.1 网络式可串联机器人通讯系统
        5.1.1 机器人网络式控制系统
        5.1.2 基于网络式的可串联通讯系统
    5.2 防爆救援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
        5.2.1 防爆机械手运动控制单元研究
        5.2.2 机器人履带驱动力控制模型与运动控制单元研究
    5.3 机器人传感器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实验研究
    6.1 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运动性能测试
    6.2 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煤矿井下实验与测试
    6.3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同队训练中心培训救援队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5)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相关理论研究
    2.1 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的相关概念
        2.1.1 民用无人机的概念
        2.1.2 管控的概念
        2.1.3 管控体系的概念
        2.1.4 管控和管控体系的关系
        2.1.5 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的概念
    2.2 管控体系建设相关理论
        2.2.1 系统原理
        2.2.2 预防原理
        2.2.3 目标管理理论
        2.2.4 组织结构理论
        2.2.5 管控理论
第三章 成都市无人机管控体系现状分析
    3.1 民用无人机发展历程和展望
        3.1.1 民用无人机发展历程
        3.1.2 民用无人机发展展望
    3.2 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调研
        3.2.1 民用无人机的现状调研
        3.2.2 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文献调研
        3.2.3 关于民用无人机的问卷调查
    3.3 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现状
        3.3.1 民用无人机的法律法规
        3.3.2 民用无人机的监管
        3.3.3 民用无人机专业人员培养和管理
    3.4 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国家未出台管理民用无人机和操作者的法律法规
        3.4.2 未明确民用无人机管理责任主体
        3.4.3 未出台民用无人机产品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
        3.4.4 管理措施滞后于无人机技术更新
        3.4.5 缺乏专业管控人员
        3.4.6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3.4.7 未建立民用无人机事故应急预案
        3.4.8 对违规飞行缺乏强有力的惩处手段
        3.4.9 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第四章 国外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经验及借鉴
    4.1 国外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情况
        4.1.1 无人机监管原则
        4.1.2 无人机管理架构
        4.1.3 政策法规的制定
        4.1.4 无人机管控手段
    4.2 国外民用无人机管控经验借鉴
        4.2.1 制定完善的民用无人机管控的法律法规
        4.2.2 建立一支专业的民用无人机管控队伍
        4.2.3 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对民用无人机企业进行安全评估
        4.2.4 加强对违规飞行的惩处
第五章 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的构建
    5.1 完善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的法律法规
        5.1.1 明晰监管主体和厘清监管对象
        5.1.2 贯彻无人机立法原则
        5.1.3 健全并完善无人机产权机制、空中交规和适航管理
    5.2 建立健全政府安全监管机构,明确分工
        5.2.1 设立专门机构从各方面加强对无人机产品的监管
        5.2.2 监管部门建立对成都市民用无人机企业的持续安全监管
    5.3 加强成都市民用无人机基础设施建设
        5.3.1 安设无人机反制设备
        5.3.2 建立无人机安全预警和分析系统
    5.4 加大成都市民用无人机安全的专业人员培训和管理力度
        5.4.1 严格监管人员培训工作
        5.4.2 扩大对操控人员的安全培训
    5.5 完善民用无人机事故处理相关内容
        5.5.1 建立民用无人机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5.5.2 明确无人机事故责任主体及惩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先进技术X射线安检设备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第一代先进技术 (AT1) X射线安检设备概述
    1. AT1 X射线安检设备的原理
二、第二代先进技术 (AT2) X射线安检设备概述
    1. AT2 X射线安检设备的原理
    2. AT2 X射线安检设备
        (1)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的EDS-MV6040
        (2) L-3公司的ACX 6.4-MV系统
        (3) Rapiscan公司的620DV
        (4) 德国海曼公司的6040a TiX
四、AT2 X射线安检设备发展趋势

(9)国际航空安全形势的发展与爆炸物探测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航空安全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二、爆炸物探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 CT型爆炸物探测技术
    2. CT型EDS设备的认证和标准
    3. 离子迁移谱技术

四、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的炸药自动探测设备通过美国FAA产品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红外吸收原理的飞机发动机舱灭火剂浓度测量技术研究[D]. 袁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2]美国2016-2017年安全检查新进展[J]. 曹琴琴,赵洋.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8(04)
  • [3]多信息融合邮政分拣系统安全检测方法研究[D]. 朱亮. 东北大学, 2019(01)
  • [4]煤矿防爆救援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研究[D]. 赵靖超.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5]成都市民用无人机管控体系建设研究[D]. 李雪颖.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6]先进技术X射线安检设备发展现状[J]. 许育俊,杨立瑞. 中国安防, 2013(07)
  • [7]炸药探测技术探析[J]. 2009FY220300课题组. 中国安防, 2013(07)
  • [8]国外CT型安检设备与技术发展[J]. 李保磊,张萍宇. 中国安防, 2013(06)
  • [9]国际航空安全形势的发展与爆炸物探测技术的应用[J]. 张萍宇,李保磊,李彬. 中国安防, 2013(05)
  • [10]液态爆炸物安检设备概览[J]. 雷凌,陈思义. 警察技术, 2010(06)

标签:;  ;  ;  ;  ;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的爆炸物自动检测设备通过美国FAA产品认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