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品定格博弈分析

绿色产品定格博弈分析

一、绿色产品定格的博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琦[1](2019)在《消费者绿色偏好及其对供应链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雨欣[2](2019)在《考虑产品绿色度及广告影响的制造商零售商契约》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及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加,资源消耗愈加严重,相伴而来的生态污染及资源浪费事件也越发频繁。面对愈发严重的生态污染及资源浪费,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至议程,即既满足目前一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对满足后世资源消耗需求构成危害。消费者不断增强的环保意识,由此引发的需求变化,以及愈发严苛的环境保护法律规章,使得企业不得不顺应潮流加大对绿色供应链的设计、管理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供应链协调合作机制可以使得供应链成员从供应链整体绩效出发做出最优决策,从而实现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双赢甚至与政府的三赢。但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不同,其零售商与核心制造商虽然也暂时构成战略联盟,但其利益追求截然不同,这种绿色成本与各自收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引起供应链成员之间的持续性博弈,从而使得绿色供应链无法足够高效地合作与运转。众多优势与挑战显示,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零售商间博弈分析理应引起重视。本文从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现存矛盾展开构思,讨论产品绿色度水平及广告投入影响需求情形下,建立何种契约以及契约中相关参数所需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实现契约中成员企业利益合理分配,供应链绩效的整体提升以及环境友好度的进一步提升。文章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构建创新绿色供应链协调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理模型,主体部分将运用斯塔尔伯格博弈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讨论并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利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并对研究结论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包括四个主要内容: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对供应链契约、绿色供应链、产品绿色度等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了理论研究及准确定义;其次,考虑在斯坦尔伯格博弈模型下,分别由制造商及零售商主导的分散博弈情况最优策略,并与集中决策下的情况进行比较;第三,根据比较结果,设计出考虑制造商产品绿色度及零售商广告投入的绿色营销模型及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模型;最后,文章通过数值仿真得出了制造商与零售商在不同情况下的利润共享及成本共担参数的最优取值范围,从而为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及环境友好度提供参考及借鉴意义。

梁劲锐[3](2019)在《中国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们已不可能通过将污染转移至相对落后国家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只有技术创新才是切实可行且负责任的污染治理途径。环境规制是以改善环境为初衷的政策工具,如果能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进一步挖掘其技术创新效应,则有助于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环境规制工具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分析,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各类环境规制工具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将三种环境规制工具纳入古诺模型,探讨了不同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不同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比较创新效应的强弱,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环境规制工具对不同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中国现阶段的相对重要性最高,其次是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相对重要性最低。(2)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成本挤出与倒逼机制、进入退出机制、推拉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价格传导机制、需求转换机制、财富转移机制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3)环境规制工具的技术创新效应由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组成,减排成本是决定直接效应的重要因素,反需求曲线斜率对间接效应有重要影响。技术创新效应的强弱排名并不确定,会根据受规制对象和受规制行业的特征而改变,但总体看,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的创新效应更强。(4)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治污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节能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为倒U形、U形和倒U形;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治污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影响不显着,对节能技术创新影响呈U形;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治污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节能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为倒U形、U形和U形。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别于以往文献仅就总体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的分析思路,本文根据环境规制工具不同的特点,分类探究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其次,将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纳入到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尝试对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构建数理模型,从理论上得出三种环境规制工具的技术创新效应强弱的比较结果。再次,借鉴卡雅恒等式的思路,将技术创新分解为治污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节能技术创新,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了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三种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

刘津梦[4](2019)在《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愈来愈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仅仅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无法全面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这时,政府的有效监管就成为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面广、点多、任务繁重,因此是监管工作的重难点,县级监管部门是落实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实施主体,其监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群众饮食安全,也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研究,为完善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食用农产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发现出现的问题有监管效能不高、执法权限交叉、监管力量薄弱、技术检验不力,究其原因为监管方式与监管要求不相适应,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检测仪器设备及经费缺乏;再次,查阅并归纳分析省外的山东威海、深圳、昆明五华区以及省内的郑州市、新蔡县、叶县等地区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经验,为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带来启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对策,建立科学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明确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权限,优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队伍,提升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完善食用农产品风险应对措施,增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社会共治等。本文针对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可能的创新点:首次把监管区域限定在基层,以唐河县为蓝本,对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找到了基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存在问题的成因,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其它地方基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孔小妹[5](2018)在《媒体报道、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凸出,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件、哈药总厂“污染门”事件、鲁抗医药排污事件和天津港爆炸事故等污染事件骇人听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不得不警示社会,企业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还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及保护环境。环境信息披露引起各方的关注,为指导和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政府出台新《环保法》,媒体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曝出企业污染环境的事件,以此督促企业积极治理环境,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以15个重污染行业的174家上市公司2014年2016年所公布的环境信息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构建的环境信息指标体系,发现我国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增加较多,质量偏低,倾向于编制独立报告的现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政府监管与媒体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将媒体报道细分为非负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探究媒体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将政府监管按地域特征细分为东部地区政府监管和中西部地区政府监管,探究不同地域的政府监管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再结合媒体报道与政府监管的影响力探讨两者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本文结论如下:(1)非负面的媒体报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正相关。(2)在我国东部地区政府监管力度与环境信息披露正相关,而在中西部地区不显着。(3)媒体报道弱化了政府监管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政府监管也弱化了媒体报道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促进作用。本文的贡献在于结合我国的地域差异,分析不同区域的政府监管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为缩小不同区域的环境监管差距,政府部门进行差异化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想法。

韩亦凡[6](2018)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建设工程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建设工程复杂化与集成化趋势凸显了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的重要性,而长期以来聚焦抑制承包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重心忽略了对于其积极行为的关注。虽然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承包人积极履约行为对于项目顺利实施乃至整个项目绩效改善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研究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分析其诱导路径,忽略了现实环境中行为决策的复杂性以及尽善履约行为以自愿提供为前提。因此,如何诱导和激励承包人愿意主动提供尽善履约行为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计划行为理论综合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意愿驱动行为”的理论模型,能够有效揭示以承包人自愿提供为前提的尽善履约行为形成机理。首先,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的形成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得出了影响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的关键因素;其次,结合文献及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梳理以行为意愿为中介的尽善履约行为驱动的内在逻辑,提出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形成机理的假设及模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数据195份,采用SPSS软件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采用SEM-PLS软件对假设和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计划行为理论“意愿驱动行为”的理论模型能够有效揭示多因素影响下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的形成机理;2)承包人尽善履约态度对其尽善履约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承包人感知到尽善履约能得到当期合同价款的短期收益能促使其产生尽善履约的热情,但承包人尽善履约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良好合作关系这种长期收益的感知,才是促进承包人尽善履约更为重要的驱动力;3)来自企业内部、竞争企业及政策方面的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承包人产生尽善履约的想法,但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4)以“自我效能实现”为导向的履约能力对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和尽善履约行为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延续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明确了承包人尽善履约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内涵及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验证了多因素影响下以承包人自愿提供为前提的尽善履约行为形成的内在逻辑,为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的诱导提供建议。

苗颖[7](2017)在《环境政策创新及其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并维持了高速增长。但同时,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故时有发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国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环境政策不完善、政策体系及制度存在缺陷等,中国当前亟需进行环境政策创新,以有效改善环境质量、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因此,深入研究环境政策的创新机制并对政策创新的绩效进行评估十分重要。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分析了环境政策的需求、供给和选择机制,以及政策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机制,继而通过环境CGE模型,以污染税为例,实证分析了中国环境政策的创新绩效。本文就环境政策及环境政策创新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运用相关利益集团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环境经济学理论将环境政策的需求、供给和选择机制纳入经济学框架下进行了理论探讨。其次,提出了环境政策创新的目标,即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中间目标,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环境政策创新的具体路径,提出了一体化导向的环境政策创新、市场化导向的环境政策创新和需求导向的环境政策创新三种路径。在实证模拟部分,本文通过构建环境CGE模型,并在2010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编制的环境SAM表作为模型模拟运算的数据基础,以水污染税和硫税为例,分别从污染减排效果、宏观经济冲击和产业结构调整三个方面评估了环境政策创新的绩效。模型的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当单独实施水污染税或硫税时,两种污染税均能显着降低COD和SO2的排放量,但随着税率的不断提高,对污染物排放的抑制作用均呈现边际递减。这一结果验证了环境政策创新污染减排效果的显着性和有效性;在宏观经济冲击方面,单独开征水污染税或硫税都对GDP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而硫税所带来的负效应远高于水污染税,这是因为煤炭的消耗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而煤炭在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对二氧化硫排放量实施较强约束将对经济系统造成较大的冲击;在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方面,两类污染税均同时导致重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的产出下降,但对清洁产业产出增长的负向影响程度远远小于对重污染产业的影响强度,即对重污染产业发展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因此污染税的开征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清洁化调整,另一方面,硫税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显着优于水污染税。当同时征收水污染税和硫税时,其污染减排效果优于单独征收任意一种污染税的情形,但同时,其对宏观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冲击亦大于单独征收任意一种污染税的情形。然而,模型运算数据显示,即便在2.5倍税率下,GDP及各部门产出的下降程度也极为有限。这表明,中国企业已经有能力承受更严厉的环境政策。因此,中国进行环境政策创新、提高政策强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曹昂[8](2017)在《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动女工群体是城市里的底层工作者,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让她们面临着严重的健康不平等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流动女工权益和促进健康的政策,推行了改善流动女工生殖健康的发展项目,但是并未触动到健康问题的根源,即权力关系和社会制度安排。面对困境,一批由流动女工自发组织的草根NGO迅速成长起来,她们在国际NGO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女工小组,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健康传播活动。因此需要关注草根NGO的活动给流动女工的健康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健康传播研究的“新兴”理论取向质疑了生物医疗范式和劝服人们行为改变的研究传统,在吸收了社会和文化理论之后,它认为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语言是意义的载体。由此,健康传播研究开始了对健康、疾病、医疗的话语研究的转向。其中,批判性话语分析关注了社会结构因素、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适用于针对弱势群体健康不平等的研究。同时,流动女工的性别身份预设了采用女性主义健康研究理论的必要性。因此,研究者从批判的健康传播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和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和传播过程,即流动女工是怎样理解健康和疾病的,草根NGO的出现建构了何种健康话语,如何进行传播,又是如何影响到了流动女工甚至整个社区。通过与深圳草根NGO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系,研究者以机构实习生的身份进入深圳市六约社区开展田野调查。正式调查时间段为2016年10月到12月。研究者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参与绿色蔷薇的日常工作和健康传播活动,搜集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另外使用深度访谈法和滚雪球抽样,访问并记录了44个流动女工、男工、儿童和NGO工作人员。随后研究者对文本和录音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予以解读。研究发现,在从老家到深圳打工的时空转换过程中,流动女工的日常健康经验反映了健康缺席和在场的不同状态,老家的“贫困”话语、工厂的“苦力”话语和医患矛盾话语都体现了国家、资本和父权对流动女工身心健康的压迫。流动女工认为“最低工资”和排斥性的社会制度是她们被边缘化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只能“自我决策”“自我安慰”或寄希望于命运的改善。流动女工的健康话语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再生产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在疾病情境下,职业病女工对自己患病经历的叙事,讲述了资本权力如何伤害了女工身心健康,以及她们如何理解职业病,如何积极寻求法律的援助来争取健康和生存的权利。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她们经历了合法性认同、资本权力的“拖延术”和“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的抗争。草根NGO为职业病工友们提供法律话语援助,支持了反抗的意识形态。草根NGO最重要的话语贡献在于建构了女性主义的健康话语。从《工友天地》、Z机构的文本内容中可以看出,它们是如何从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发展到建构了整合批判的女性主义健康话语的。绿色蔷薇吸收了两者的经验,建构了“我的身体我做主”的话语,通过揭露商业话语、利用医疗话语以及破除健康迷思,来突出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发展流动女工的主体效能。其在话语策略上主要应用了叙事、隐喻和互文手段,强化了女性主义健康意识和女工对健康话语的认同。绿色蔷薇将建构的健康话语通过两个途径传播出去,一个是对内传播,另一个是对外倡导。对内传播以女工小组的形式展开,采用主题活动、同伴教育的方式传播了较多性健康知识。在对外倡导方面,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声音等来塑造女工健康的形象,并积极探索政策倡导的途径。随着传播实践的深入,绿色蔷薇探索出一条以文艺倡导的双向传播策略,并开发了“外围”策略解决流动女工在健康上的社会适应问题。草根NGO对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具有赋权性的意义。一方面,流动女工身心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核心义工们开始有了健康权利的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身体自主性意识,并积极为集体利益发声。尽管在机构层面上草根NGO不断发展了社会资源和机构间的合作,但却在社区赋权方面难以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结论部分强调了健康的社会性意义和健康传播研究置于社会情境的重要性。研究者认为必须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认识人们的健康经验,理解健康话语的建构过程和机制。草根NGO的所建构的女性主义健康话语揭示了其与主导话语和意识形态冲突。与此同时,草根NGO的话语传播经验值得借鉴,它能够提升女工在健康方面的社会性别意识,创造弱势群体发声的机会,并鼓励创造更多的社会行动。未来,草根NGO如何发展与学者、政府的关系和开展政策倡导活动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伟[9](2016)在《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2年秋季以来,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于我国多个城市地区,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雾霾”与“PM2.5”这两个名词也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熟知。雾霾的频发有着气候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造成,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不合理的能源使用结构都是造成我国许多地区严重雾霾现状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来讲雾霾的频发应归咎于我国一直以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及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理念。雾霾天气对公众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也给公众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雾霾天气的频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因此对雾霾天气的治理刻不容缓。由于雾霾在空间上具有流动性,因此涉及的区域范围比较大,而且雾霾形成的人为因素众多,涉及到多个社会主体(政府、社会公众、企业),因此要较好地解决雾霾天气问题单靠单个地区和某个社会主体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多个地区联合起来,对雾霾天气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同时区域内地方政府要让社会公众、企业共同参与到雾霾天气治理的工作中,只有这样雾霾治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我国当前地方主义严重、众多利益关系交叉以及资源分散的背景下,各区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是未来我国进行雾霾治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的雾霾天气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本文对雾霾天气的协同治理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本文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并且介绍了组织间网络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雾霾天气的特性进行了介绍,包括雾霾的成因、雾霾天气的空间分布以及雾霾天气的危害,在对雾霾天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之后,对我国的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现状从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分别进行了分析,接着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雾霾天气协同治理所存在的困境,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其次,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和文献分析法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三大范畴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向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相关人员发放问卷和访谈获取本文研究的资料数据;接着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各个因素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影响的重要程度。再次,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权力机制以及利益平衡机制进行了研究,动力机制研究雾霾协同治理的动力和阻力的来源分别是什么,权力机制研究雾霾协同治理中权力如何运行和设计,利益平衡机制研究协同治理中的利益如何平衡与补偿,在此基础上构建雾霾天气协同治理机制的整体框架。最后,根据以上三部分的研究结果,并且在总结国外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同级地方政府层面、公众与政府层面和企业与政府间层面提出相应的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总的来看,本文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调研法、因子分析法与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协同治理雾霾天气是解决雾霾污染的必然趋势。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关注的重点就将从经济转为生态环境,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增加。然而,我国严重的雾霾天气已成为公众追求高质量生活环境的一大障碍。尽管我国当下对雾霾天气的治理有些成效,但雾霾成因复杂,具有易于聚集等特性,若想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则需突破现有困境。协同治理方式不仅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与欲望,实现公众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还能对各主体的权益关系进行协调,保障雾霾治理的有效实施。因此,雾霾天气的协同治理是公民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通过向京津冀三地的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基于扎根理论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雾霾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包括合作能力、信任度、治理理念、预期收益、资源依赖度、市场成熟度、治理复杂度、上级政府支持和公民环保意识等九个影响因素。同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区域雾霾协同治理的因素进行了初步验证。其次,进一步对其9个影响因素通过各自平均合成14个可测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上级政府支持、治理复杂度、合作能力、期望收益、资源依赖度、公民环保意识对北京、天津、河北省三地区的雾霾协同治理具有显着重要性,这些因素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第三,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三个运行机制,证实了我国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动力来源于预期收益等内部动力、公民环保意识提升等外部动力和上级政府支持等支撑力的综合作用;对协同治理的权力以及权力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权力制度设计、权力运行机制都要与我国当前的环境和条件相匹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双轨道权力运行机制。同时,从政策理论基础出发,论证了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模型更具可行性,并以公共价值为导向设计了三个利益平衡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利益平衡机制。最后通过分析三大机制的关系,构建出雾霾天气协同治理机制的整体框架,为雾霾天气协同治理提供机制保障。第四,借鉴国外治霾工作的经验措施来丰富和完善我国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从中央和地方政府、横向同级地方政府、社会公众与政府、企业与政府四个层面着手,提出了合理划分各方职权、落实首长环境问责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联防联治机制、加强雾霾治理的合作能力建设、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强化公众责任监督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性环保组织的作用、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以及加强企业防治责任规制等对策建议。

张海龙[10](2014)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作用。进入工业化以来,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为主要燃料的能源更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消耗大幅增加、传统能源资源日益减少,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显现,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中国未来能源使用问题也受到了来自外部压力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新能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目前,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显尖锐,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那么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严重受限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同时中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依赖势必无法得到改善。如果不重视和有效发展新能源,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如成思危所言“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脑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前三次革命中国没有抓住机遇,第四次我们绝不能错过。然而,就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来看,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依靠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仍曲折艰难,新能源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必须抓住新能源与中国复兴和崛起的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做足新能源这篇文章、下好新能源这盘棋,将新能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解决好新能源问题,排除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让中国的经济在新能源经济带动下继续快速发展。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核能、页岩气、氢能等。中国的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在这种现实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对国家能源安全、环境改善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新能源能够代替传统化石类能源,弥补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短缺问题,增加能源供给,满足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其次,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改变中国目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减少由化石类能源利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等问题。对于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同发达国家在发展动机上有着部分共同的出发点。同时,中国在资源构成、经济现状、科技水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特征。因此,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新能源产业是体现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能源产业是目前还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同时,新能源产业是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领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需要选择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战略路径。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在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1]。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为主,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的多元化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但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进口量不断加大,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开发新能源,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减少碳排放,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刻不容缓。论文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政治和能源大背景以及中国能源的现实条件和战略机遇下,开展了中国新能源发展层层递进式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从能源政治、能源安全以及新时期中国崛起等方面进行了选题的思考;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理论体系创新等视角进行了选题目的及意义的阐释;从国内外研究综述中有效选取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第二章理论基础,主要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内涵界定、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哈伯特能源论、经济增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权力变迁理论、权力转移理论、“中国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新能源主要边界。第三章人类能源发展史,通过人类能源史四个阶段的研究,提出了“新能源与中国复兴”的新时代与新机遇;并对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和研判。第四章国内外新能源政策研究,分析了美国和欧洲新能源的法律、政策、主要内容、演进过程和中国新能源政策演进进程。第五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门别类地分析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效率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从几个不同维度对新能源进行建模并对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博弈分析,分析了中国与不同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间博弈,得出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一定要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第八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研究,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行业细分层面给出了明确、科学、合理、具体的政策建议。第九章结论与展望。论文研究实现了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基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本论文采取了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与典型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阐释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演绎和比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在研究方法上适应研究问题的“个性”要求,形成综合集成特点,使本论文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二、绿色产品定格的博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产品定格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考虑产品绿色度及广告影响的制造商零售商契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供应链理论
    2.2 供应链契约理论
        2.2.1 供应链契约理论介绍
        2.2.2 供应链契约相关研究
    2.3 收益共享契约理论
        2.3.1 收益共享契约理论介绍
        2.3.2 收益共享契约相关研究
    2.4 产品绿色度相关理论
        2.4.1 产品绿色度概念
        2.4.2 产品绿色度评价体系
        2.4.3 产品绿色度相关研究
    2.5 文献综述
第三章 综合产品绿色度及广告影响的基本模型
    3.1 基本模型假设及描述
    3.2 基本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2.1 制造商为主导的分散决策模型
        3.2.2 零售商为主导的分散决策模型
        3.2.3 集中决策模型
    3.3 基本模型结果及比较
第四章 综合产品绿色度及广告影响的供应链新型合作模型
    4.1 绿色营销模型
        4.1.1 模型基本假设
        4.1.2 模型结果及分析
    4.2 收益共享-成本共担模型
        4.2.1 模型基本假设
        4.2.2 模型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数值实验
    5.1 敏感度系数t检验
    5.2 共享系数λ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应用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中国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环境规制总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2.2 各类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2.3 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比较
        1.2.4 环境规制对不同技术创新类型的影响
        1.2.5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环境规制工具的理论来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技术创新
        2.1.2 环境规制
        2.1.3 环境规制工具的分类
    2.2 环境规制工具的理论来源
        2.2.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理论来源
        2.2.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的理论来源
        2.2.3 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的理论来源
第三章 中国环境规制工具实践
    3.1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环境规制工具的演进
        3.2.1 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的制度变迁
        3.2.2 中国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相对重要性的演变
    3.3 中国环境规制工具变迁的特点
第四章 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4.1.1 成本挤占与倒逼机制
        4.1.2 进入退出机制
        4.1.3 推拉机制
    4.2 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4.2.1 价格传导机制
        4.2.2 需求转换机制
        4.2.3 财富转移机制
    4.3 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4.3.1 外部动力机制
        4.3.2 内部动力机制
第五章 环境规制工具的技术创新效应及其比较
    5.1 基本模型
    5.2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
    5.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
        5.3.1 排污权交易的技术创新效应
        5.3.2 环境税的技术创新效应
    5.4 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
        5.4.1 自愿性环境协议
        5.4.2 环境标志
    5.5 环境规制工具技术创新效应的比较
        5.5.1 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比较
        5.5.2 自愿参与型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比较
        5.5.3 自愿参与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比较
第六章 环境规制工具对中国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计量模型设定
    6.2 指标的构建与选择
        6.2.1 环境规制指标的构建
        6.2.2 技术创新指标的选择
        6.2.3 控制变量的选择
    6.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3.1 全国层面的结果分析
        6.3.2 区域层面的结果分析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优化
        7.1.1 完善健全环境管理体制
        7.1.2 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7.1.3 加大环境监督与惩处力度
    7.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优化
        7.2.1 完善环境税收体系
        7.2.2 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
    7.3 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优化建议
        7.3.1 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
        7.3.2 加强自愿性环境协议对企业的吸引力与约束力
        7.3.3 大力发展绿色消费
    7.4 协调优化环境规制工具组合
        7.4.1 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
        7.4.2 优化环境规制工具结构
        7.4.3 建立完善的环境政策影响评价制度
    7.5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7.5.1 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
        7.5.2 选择性引入外商直接投资
        7.5.3 加大技术创新的研发资源投入
        7.5.4 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3、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
        1、研究的基本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本文预期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食用农产品
        2、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
        3、基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
    (二)相关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理论
        2、博弈理论
        3、政府监管理论
三、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一)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概况及主要做法
        1、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基本情况
        2、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概况
        3、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二)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取得的成效
        1、建立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2、检验检测发挥作用日益突出
        3、创建了当地食用农产品质量品牌
        4、推动了食用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
        5、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效能不高
        2、执法权限交叉
        3、监管力量薄弱
        4、技术检验不力
    (二)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1、监管方式与监管要求不相适应
        2、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
        3、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4、检测仪器设备及经费缺乏
五、省内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经验及启示
    (一)省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主要经验
        1、山东威海经验
        2、深圳经验
        3、昆明五华区经验
    (二)省内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主要经验
        1、郑州经验
        2、新蔡县经验
        3、叶县经验
    (三)省内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对唐河县的启示
        1、执法队伍壮大且部门间形成合力
        2、建设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3、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4、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专业化监管水平
六、完善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科学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
    (二)明确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权限
    (三)优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队伍
        1、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人才库储备建设
        2、强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队伍管理培训
    (四)提升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
    (五)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六)增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社会共治
    (七)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唐河县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调查问卷(1)
    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者调查问卷(2)
    唐河县食用农产品消费者者调查问卷(3)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等

(5)媒体报道、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环境信息研究综述
    2.2 国内环境信息研究综述
    2.3 文献述评
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媒体设置议程理论
    3.2 合法性理论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4 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现状分析
    4.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分析
    4.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渠道分析
    4.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分析
    4.4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分析
    4.5 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
5 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择
    5.2 变量选择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3 实证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实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建设工程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工程复杂与集成化趋势凸显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的重要性
        1.1.2 聚焦抑制承包人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忽略了对积极行为的关注
        1.1.3 以承包人自愿提供为前提的尽善履约行为的诱导路径有待揭示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综述
        2.1.1 计划行为理论的起源、内涵与发展
        2.1.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2.1.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行为的产生机理
    2.2 尽善履约行为形成的研究综述
        2.2.1 以行为主体本身为视角的研究
        2.2.2 以外部环境影响为视角的研究
    2.3 建设工程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的研究综述
        2.3.1 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内涵的发展
        2.3.2 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的形成
第三章 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方法
        3.1.2 半结构化访谈
    3.2 基于访谈的数据获取
        3.2.1 访谈提纲
        3.2.2 访谈样本
        3.2.3 访谈实施
    3.3 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性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结果讨论
        3.4.1 尽善履约态度
        3.4.2 主观规范
        3.4.3 知觉行为控制
第四章 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形成机理的假设与模型
    4.1 行为态度与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
    4.2 主观规范与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
    4.3 知觉行为控制与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
    4.4 尽善履约意愿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 量表开发与问卷设计
    5.1 变量测量
    5.2 问卷设计
    5.3 小样本测试与量表修正
        5.3.1 小样本数据的收集
        5.3.2 小样本检验的流程
        5.3.3 小样本检验的结果
第六章 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6.1 大样本数据的收集
        6.1.1 大样本数据获取
        6.1.2 大样本的描述
        6.1.3 大样本数据描述
    6.2 数据分析方法选择
    6.3 探索性因子分析
    6.4 验证性因子分析
    6.5 模型拟合与路径分析
        6.5.1 模型建立与拟合分析
        6.5.2 潜变量路径系数分析
    6.6 研究结果与讨论
        6.6.1 研究结果
        6.6.2 结果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7)环境政策创新及其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环境政策
        1.2.2 环境政策创新
        1.2.3 环境政策的有效性
        1.2.4 环境政策的绩效评估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
        1.3.2 环境政策创新的相关研究
        1.3.3 环境政策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1.3.4 相关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环境政策创新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政策创新需求分析
        2.1.1 排污企业的行为选择及影响
        2.1.2 上、下游企业对环境政策创新需求的影响
        2.1.3 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及影响
        2.1.4 环保产业对环境政策创新需求的影响
        2.1.5 非政府环保组织对环境政策创新需求的影响
    2.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环境政策创新供给分析
        2.2.1 政府—社会公众
        2.2.2 政府—环保部门
        2.2.3 环保部门—排污企业
    2.3 环境政策的选择机制
        2.3.1 社会最优排污量的确定
        2.3.2 环境政策选择的经济绩效标准
        2.3.3 环境政策选择的非绩效标准
3 环境政策创新的绩效评估机制
    3.1 环境政策创新绩效评估的目标设定
        3.1.1 中国环境政策目标的演进
        3.1.2 环境政策目标的有效性测度
        3.1.3 中国环境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3.2 政策创新绩效评估的两个维度
        3.2.1 环境政策创新的有效性
        3.2.2 环境政策创新的效率
    3.3 环境政策创新路径
        3.3.1 一体化导向的环境政策创新路径
        3.3.2 市场化导向的环境政策创新路径
        3.3.3 需求导向的环境政策创新路径
4 中国环境政策创新效果评估的CGE模型构建
    4.1 CGE模型简介
        4.1.1 CGE模型的发展历程
        4.1.2 CGE模型的特征及应用
        4.1.3 环境CGE模型概述
    4.2 环境CGE模型的核心框架
        4.2.1 生产模块
        4.2.2 收支模块
        4.2.3 国际贸易模块
        4.2.4 污染排放与治理模块
        4.2.5 市场出清条件
    4.3 模型的宏观闭合
5 中国环境CGE模型的数据基础及参数设定
    5.1 社会核算矩阵(SAM)的基本框架
        5.1.1 SAM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5.1.2 SAM的基本结构
    5.2 中国环境SAM的编制
        5.2.1 环境SAM的结构设计
        5.2.2 环境SAM的部门划分
        5.2.3 环境SAM的数据来源与平衡方法
    5.3 参数设定及敏感性分析
        5.3.1 模型校准参数设定
        5.3.2 弹性参数设定
        5.3.3 弹性参数的敏感性检验
6 中国环境政策创新效果的绩效评价:以污染税为例
    6.1 中国环境污染及排污费征收现状
        6.1.1 中国SO_2排放现状
        6.1.2 中国COD排放现状
        6.1.3 中国排污费征收现状
    6.2 污染税的税制设计
        6.2.1 污染税征收的国际经验
        6.2.2 中国污染税税制的初步设计
    6.3 模拟分析
        6.3.1 污染税征收及分配的情景设计
        6.3.2 分别征收水污染税或硫税的模拟结果分析
        6.3.3 同时征收水污染税和硫税的模拟结果分析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流动女工的健康与成因
    二、流动女工的健康传播
    三、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研究
    四、研究问题
第三章 理论综述
    一、健康传播理论的“话语转向”
    二、批判性话语分析
    三、社会性别理论
    四、理论框架总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对象
    三、资料收集方法
    四、质量控制
    五、研究伦理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
    一、情境的时空转换
    二、制度的定位过程
    三、健康决策的意义
    四、小结
第六章 女工职业病叙事:身份认同和抗争
    一、“职业病之殇”:四个案例
    二、患上职业病:新身份的开端
    三、合法性身份的塑造
    四、社会支持的缺乏
    五、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六、社会歧视的困境
    七、迷茫的未来
    八、小结
第七章 草根NGO的健康话语建构
    一、《工友天地》:健康话语的探索阶段
    二、Z机构:整合的女工健康话语
    三、绿色蔷薇:“我的身体我做主”
    四、小结
第八章 绿色蔷薇的健康传播实践
    一、目的和目标
    二、群体内部的健康传播
    三、社会倡导策略
    四、双向传播的策略创新
    五、“外围”策略的探讨
    六、小结
第九章 草根NGO健康传播的赋权意义
    一、健康状况的实际改善
    二、个人层面的赋权
    三、集体层次的赋权
    四、机构层面的赋权
    五、社区层面的赋权困境
    六、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一、重新认识健康传播理论
    二、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理解人们的健康经验
    三、强调健康话语建构的多元性
    四、草根 NGO 健康话语传播的核心经验
    五、草根 NGO 健康话语传播的意义
    六、政策倡导
    七、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状况

(9)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雾霾天气
        2.1.2 环境治理
        2.1.3 协同
        2.1.4 协同治理
        2.1.5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组织间网络理论
        2.2.2 政策网络理论
        2.2.3 机制设计理论
        2.2.4 系统论
        2.2.5 公共产品理论
        2.2.6 协同学理论
        2.2.7 协同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雾霾天气的特性与协同治理的困境分析
    3.1 雾霾天气的特性
        3.1.1 雾霾天气的成因
        3.1.2 雾霾天气空间分布特性分析
        3.1.3 雾霾天气的危害性
    3.2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现状
        3.2.1 北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现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3.2.2 南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现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3.3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困境
        3.3.1 政府间的协同治理困境分析
        3.3.2 公众与政府的协同治理困境分析
        3.3.3 企业与政府的协同治理困境分析
        3.3.4 协同治理的法律困境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
        4.1.1 相关文献回顾和梳理
        4.1.2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概述
        4.1.3 理论取样与数据收集
    4.2 影响因素的假设
        4.2.1 主体因素对协同治理形成的影响作用
        4.2.2 客体因素对雾霾天气的协同治理形成的影响作用
        4.2.3 外部环境因素对雾霾天气协同治理形成的影响作用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4.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4.4 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机制分析
    5.1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分析
        5.1.1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动因理论基础
        5.1.2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动力分析
        5.1.3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阻力分析
        5.1.4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形成的动力机制模型
    5.2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权力机制分析
        5.2.1 协同治理中的权力分析
        5.2.2 协同治理的权力结构分析
        5.2.3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分析
    5.3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分析
        5.3.1 利益平衡机制的理论基础
        5.3.2 协同治理的利益平衡原则
        5.3.3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分析
    5.4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机制的整体框架
    5.5 本章小结
6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对策
    6.1 国外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6.1.1 英国治霾工作的经验措施
        6.1.2 日本治霾工作的经验措施
        6.1.3 美国治霾工作的经验措施
        6.1.4 德国治霾工作的经验措施
        6.1.5 国外雾霾天气协同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6.2 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6.2.1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协同策略
        6.2.2 横向的同级地方政府间协同策略
        6.2.3 社会公众与政府间协同策略
        6.2.4 企业与政府间协同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4.1 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
        1.4.2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4.3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1.4.4 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方法
        1.5.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能源
        2.1.2 新能源
        2.1.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2.2 哈伯特能源论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3.2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3.3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
        2.3.4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2.4 生命周期理论
        2.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4.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4.3 国家成长生命周期理论
    2.5 权力理论
        2.5.1 权力变迁理论
        2.5.2 权力转移理论
    2.6 “中国梦”理论
        2.6.1 毛泽东主席的早期“中国梦”理论
        2.6.2 习近平主席的当代“中国梦”理论
    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7.2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7.3 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2.7.4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8 小结
第三章 人类能源发展史
    3.1 人类能源史的四个阶段
        3.1.1 火与柴草时代
        3.1.2 煤炭与蒸汽机时代
        3.1.3 石油与内燃机时代
        3.1.4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代
    3.2 泥炭与荷兰、煤炭与英国、石油与美国、新能源与中国
        3.2.1 泥炭和荷兰时代
        3.2.2 煤炭和大英帝国
        3.2.3 石油和美国世纪
        3.2.4 新能源与中国复兴
    3.3 能源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新能源政策研究
    4.1 美国的新能源政策
        4.1.1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一次转型
        4.1.2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二次转型
        4.1.3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三次转型
        4.1.4 美国的“能源独立”
    4.2 欧洲的新能源政策
        4.2.1 欧洲能源法律及政策变化
        4.2.2 欧洲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的新能源政策
        4.3.1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萌芽阶段
        4.3.2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启动阶段
        4.3.3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发展阶段
        4.3.4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成长阶段
    4.4 中国新能源法律及政策解析
        4.4.1 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4.4.2 中国能源政策解析
    4.5 国内外政策比较对中国新能源的启示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5.1 能源利用的现状
    5.2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5.2.1 水电资源现状
        5.2.2 太阳能资源现状
        5.2.3 核能资源现状
        5.2.4 风能资源现状
        5.2.5 海洋能源资源现状
        5.2.6 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
        5.2.7 页岩气能源资源现状
        5.2.8 氢能源资源现状
    5.3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对比分析
        5.3.1 国外新能源发展情况
        5.3.2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比较
    5.4 中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5.4.1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制度建设缺位
        5.4.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偏颇
        5.4.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不足
        5.4.4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动力不够
        5.4.5 中国新能源的二次转换成本高、电力并网困难
        5.4.6 中国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造成新能源发展压力空前
        5.4.7 中国能源安全带给新能源严峻挑战
        5.4.8 中国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
        5.4.9 全球能源危机必将牵制中国能源安全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效率研究
    6.1 能源效率及相关指标的选取
        6.1.1 能源效率
        6.1.2 指标选取
    6.2 数据处理
        6.2.1 基于插补方法对缺失数据的处理
        6.2.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 2014 年新能源数据的预测
    6.3 基于 DEA 数据包络模型的中国新能源效率实证分析
        6.3.1 DEA 模型
        6.3.2 中国新能源开发效率情况
        6.3.3 中国新能源使用效率情况
        6.3.4 实证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博弈分析
    7.1 研究对象的选择
        7.1.1 国际能源市场中各类主体分析
        7.1.2 本文博弈对象的选择
    7.2 中国与能源进口国的博弈
        7.2.1 中美能源博弈
        7.2.2 中印能源博弈
    7.3 中国与能源出口国的博弈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研究
    8.1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
        8.1.1 中国新能源发展制度体系构建
        8.1.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8.1.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8.1.4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8.1.5 中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8.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微观政策建议
        8.2.1 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2 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3 核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4 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5 生物质柴油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6 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7 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数据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绿色产品定格的博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者绿色偏好及其对供应链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D]. 张钰琦.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2]考虑产品绿色度及广告影响的制造商零售商契约[D]. 李雨欣.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3]中国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D]. 梁劲锐. 西北大学, 2019(01)
  • [4]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 刘津梦.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媒体报道、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D]. 孔小妹.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6]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建设工程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形成机理研究[D]. 韩亦凡. 天津理工大学, 2018(04)
  • [7]环境政策创新及其绩效评估研究[D]. 苗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7)
  • [8]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 曹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9]雾霾天气协同治理的策略研究[D]. 李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1)
  • [10]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绿色产品定格博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