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籍学校

无国籍学校

一、一所没有国籍的学校(论文文献综述)

陆蕴联,陆慧玲[1](2021)在《老挝中文教学发展状况及未来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老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合作不断加强,双方往来日益频繁,两国尤其是老挝对中老双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当前,老挝掀起的中文热,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中文教学的发展。除华文学校开设有中文课程外,部分学校也开设了中文专业或中文选修课。中文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在对当前老挝中文教学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中文教学的特点,并基于未来老挝的中文教学需求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戚同欣[2](2021)在《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嬗变路径 ——以文华大学及后续华中大学(1903-1951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汪甜甜[3](2021)在《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中文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国别化,要求汉语国际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教学。本文通过对韩国和泰国小学汉语教学实际情况的介绍,帮助大家了解这两个国家在开展小学汉语教育方面的特点,为国别化汉语教育策略的研究提供真实的案例参考,同时也为国际汉语教师在自我提升、跨文化适应等方面提供实例,分享不同国家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基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普通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以韩国H小学和泰国P小学的汉语课堂为具体实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访谈法展开。以自己的任教体验,从两校的汉语课程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韩国和泰国小学汉语教学的特点。通过对比,发现两国小学汉语教学在组织多样化汉语活动、尝试创意化教学方法、营造生活化汉语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课程规划缺乏长远性、科教资源丰富度不足、师资队伍欠缺稳定性等不足之处。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泰国小学汉语教学应注意整合多元素材、用创意点亮课堂;韩国小学汉语教学应注重了解学生需求、善用教学评估。提出汉语教师志愿者要保持积极心态和教学热情,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的特点,合理利用网络汉语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展合乎所在国国情的汉语教育,为新阶段汉语国别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张谢娟[4](2021)在《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泰国的汉语学习需求逐年增加,奔赴泰国开展汉语教学的志愿者数量日益增长,泰国的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但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显现。具体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泰国东北部地区的汉语教学水平落后于泰国中部、南部、北部地区;学段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水平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阶段。对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阶段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即将到该地区任教的汉语教师提供一些真实的资料,为缩小该地区同泰国其他三大地区汉语教学水平的差距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进而促进泰东北地区汉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泰国特别是泰国东北部地区的汉语教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泰东北地区中小学阶段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首先,以探究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为出发点,以该地区的中小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师现状、学生现状、课程现状以及教材使用现状。其次,根据对泰东北地区中小学阶段汉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得出该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所取得的两大成就与所存在的四大问题。再次,以发展汉语教师能力为落脚点,着力解决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为该地区汉语教师提供了四条发展策略:发展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材,并运用强弱危机分析理论对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发展作了补充分析。最后,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

黄创[5](2021)在《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是位于菲律宾红奚礼示市市中心的一所华校,该校办学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办学风格。在2013年11月,该校被中国国侨办评为“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的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不足,针对问题找出对策,提出可行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阐述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概况及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先介绍该校的情况,再从该校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考试方式介绍其汉语教学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进一步进行分析,包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教师的访谈调研。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结果分析,发现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在于该校课程数量占比适中,汉语学习环境较好,教师汉语水平较高和学生汉语水平较高。不足则来源于教师方面的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教材方面的问题以及课堂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第四个部分,根据第三部分分析的不足对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提出建议,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教材体系和制定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最后是结语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结论与不足。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解决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为海外国际汉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未来从事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工作者提供借鉴。

张玉娴[6](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冯瀚[7](2021)在《“少教多学”理念下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研究》文中指出泰国的汉语教学历史久、规模广、程度深。在基础教育阶段,泰国汉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师资流动快、教学缺乏延续性、教学设计与学生特点不匹配、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少教多学”是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一种教学改革理论,其中以新加坡、中国、泰国等地区的“少教多学”理论研究和改革探索最为突出。作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少教多学”理念提出的直接目的是处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的突出矛盾,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本文在梳理世界各国“少教多学”教学理论脉络的基础上,依托泰国“少教多学”教学改革政策、理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泰国部分中学的泰国籍汉语教师、中国籍汉语教师和泰国汉语学习者,在调查他们的汉语教学概况、对教学改革的知晓情况、对教学改革前端调研核心内容态度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汉语“多学”活动课、汉语正常教学课时两种教学形式的区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角度,对“少教多学”理念下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分析。在对所获得的608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及部分教学实践经验,探究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升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质量。通过研究,本文首先总结出“少教多学”理念下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概况:一是教学改革的范围广、规模大,教学改革政策、理念得到了全面落实;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的系统改革,基本达到泰国教育部的改革要求;三是教学改革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泰国基础教育阶段汉语教学的一些问题;四是泰国中学汉语教师、学生基本对“少教多学”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本文发现了“少教多学”理念下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一是教学改革受教师对改革的知晓情况影响较大,众多中国籍汉语教师不了解这项改革,无法有效参与到改革的深入开展;二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改革仍然不符合学生的特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未达到改革要求。同时,本文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一是提升中国籍教师在泰国“少教多学”教学改革中的参与度;二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教学目标等各方面,有针对性地促进改革措施的达标。

张佳[8](2021)在《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是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而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更是成为重中之重。特许学校作为改善弱势学生的教育成果、实现美国基础教育的公平而设立的一项政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台《特许学校法》以来,在各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立足于教育公平的三个维度——学习机会公平、学习资源公平和学习成果公平,对美国特许学校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从学校的招生程序、纪律规则以及交通工具的提供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目标的政策保障;从政府拨款与资金分配、教师招聘与续聘、个性化课程项目的设置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资源公平的政策保障;从特许合同的订立、多管齐下的监督、严格的问责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成果公平的政策保障。然后,以绩效责任制为核心,分析了特许学校的质量保障相关政策。通过以上梳理发现,目前特许学校在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旧存在不足的地方。具体来说,特许学校增加了弱势学生的教育机会,招收了高比例的有色人种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提高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大缩小了有色学生和白人学生在数学和英语语言艺术成绩方面的差距。而与此同时,特许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家长和学生对于特许学校的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许学校申请人数远远多于目前学额;特许学校的建筑空间不足,资金匮乏等。对比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政策,特许学校政策在促进美国教育公平、保障教育质量方面给予我们几点启示。在教育公平方面,我国可以完善学生入学方式、实施严格公正的招生程序、转变家长的择校观念、发展多元化学校及多样化课程、提供充足的拨款资金以及引导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吸引和保留优质教师资源、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等方式保障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

杨权丽[9](2021)在《社会治理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研究 ——以镇康县酸格林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云南省边境地区在地域毗邻的地理区位条件及边民互市的经济大背景下,境内外人员交流日渐广泛,加之受境内外治安环境差异、同源历史文化、男女比例失衡等各项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少境内外人员跨境通婚的情况。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作为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县,受缅甸经济、政治局势等影响,跨境通婚现象在近几年愈演愈烈,跨境婚姻带来了缅籍人员,而缅籍人员带来了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使地方政府面临着一系列的公共管理挑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社会治理”概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体现。十九大报告亦倡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治理提出相关要求,“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如何摒弃“社会管理”的旧理念,将社会治理充分运用到涉缅婚姻管理中去,这是值得公共管理部门思考的问题。当下,学者们对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甚少,而基于公共管理中社会治理这一视角进行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笔者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契机,借驻村之机,将镇康县勐捧镇酸格林村作为研究对象,来对云南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求为镇康县乃至其它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提供一些借鉴。本文首先以社会治理视角出发,将跨境婚姻管理从传统管理中的婚姻登记、户口登记这一狭隘的管理范围中跳出来,扩充为结婚登记、户口登记、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日常管理六个方面,对这六个方面管理中制定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相关管理做法进行查阅了解,阐述涉缅婚姻管理的相关管理依据及要求。另一方面,则深入酸格林村,了解涉缅婚姻家庭的现状,重点对涉缅婚姻管理问题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合同相关跨境婚姻管理部门、企业、社会个体的咨询及采访情况,阐述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在婚姻登记管理方面,存在登记难办理、纠纷易产生、纠纷难解决的管理问题;在户口管理方面,存在因身份差别带来民族认同及融合不深问题,因保障不足带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因身份不清带来治安管理效果较差问题,因民族融合、社会保障、治安管理带来公共风险隐患的问题;在就业管理方面,存在非法就业情况普遍、部门联动不畅导致就业易遇障碍、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能充分就业、就业面窄的问题;在教育方面,存在缅籍孩子弃学情况普遍、缅籍学生自我认可不够的问题;在日常管理方面,存在法治宣传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此问题基础上,笔者从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社会治理理论视角来对涉缅婚姻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来看,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主要由政策制定的管制不能、政策执行的难以为继、政策评估的反馈失效三个原因造成,从社会治理视角来看,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主要由治理主体的缺位与联动不畅、治理理念的偏差、治理手段的单一、治理目标的短视、治理方式的僵化五个原因造成。最后,笔者基于涉缅婚姻管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对涉缅婚姻管理问题从顶层和基层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周小渟[10](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一所没有国籍的学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所没有国籍的学校(论文提纲范文)

(1)老挝中文教学发展状况及未来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挝中文教学发展状况
    (一)传统华校的中文教学
        1. 新华学校
        2. 寮都公学
        3. 寮东公学
        4. 崇德学校
        5. 百细华侨公学
    (二)新办华校的中文教学
        1. 寮龚华文学校
        2. 程自德老中学校
        3. 寮北学校
        4. 中老友谊学校
    (三)中小学里的中文教学
        1. 农冰村小学
        2. 其他私立学校中的中文教学
    (四)高等院校中的中文教学
        1. 老挝国立大学
        2. 老挝苏州大学[1]
        3. 凯山·丰威汉国防学院
        4. 老挝人民警察学院
        5. 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中文国际教育中心
        6. 苏发努冯大学
    (五)培训机构的中文教学
        1. 老挝青年团中央培训中心
        2. 熊猫汉语学校
二、老挝中文教学特点
    (一)发展迅速,呈现多样化
    (二)发展不平衡
    (三)中文教师来源复杂,本土化教材缺乏
三、老挝中文教学的未来需求及对策
    (一)中文学习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二)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迫切
    (三)培养大批本土中文专业教师的需求更加强烈
    (四)迫切需要编写更多针对不同使用对象的本土化教材
    (五)需要建立全国性统筹协调机制
四、结语

(3)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韩国小学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泰国小学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对比研究法
        1.3.3 访谈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韩国小学与泰国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2.1 韩国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2.1.1 教学历史与政策
        2.1.2 汉语教师与学生
        2.1.3 课程设置与资源
        2.1.4 韩国H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2.2 泰国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2.2.1 教学历史与政策
        2.2.2 汉语教师与学生
        2.2.3 课程设置与资源
        2.2.4 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第三章 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3.1 汉语课程方面
        3.1.1 课程设置
        3.1.2 课程资源
        3.1.3 组织形式
    3.2 学生学习方面
        3.2.1 学习动机
        3.2.2 学习态度
        3.2.3 学习风格策略
    3.3 教师教学方面
        3.3.1 教学方法
        3.3.2 教学评价
        3.3.3 师生互动
第四章 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4.1 韩国和泰国小学汉语教学的优势
        4.1.1 组织多样化汉语活动
        4.1.2 尝试创意化教学方法
        4.1.3 营造生活化汉语环境
    4.2 韩国和泰国小学汉语教学的不足
        4.2.1 课程规划缺乏长远性
        4.2.2 教学资源丰富度不足
        4.2.3 师资队伍欠缺稳定性
第五章 国别化研究与国际中文师资培养
    5.1 泰国小学汉语教学
    5.2 韩国小学汉语教学
    5.3 汉语教师志愿者
    5.4 汉语教学平台网络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的背景与缘由
    2.1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的背景
        2.1.1 地区简介
        2.1.2 开展汉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2.1.3 开展汉语教学调查的必要性
    2.2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的缘由
        2.2.1 政策的支持
        2.2.2 经济的推动
        2.2.3 汉语魅力的吸引
第三章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
    3.1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师情况
        3.1.1 教师基本情况
        3.1.2 专业及成长情况
        3.1.3 教师的任教态度
    3.2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学生汉语学习情况
        3.2.1 学生基本情况
        3.2.2 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情况
        3.2.3 学生的学习难点与兴趣点
    3.3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课程情况
        3.3.1 课程基本情况
        3.3.2 课堂实施情况
        3.3.3 学生对各类汉语课程的态度
    3.4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材与大纲使用情况
        3.4.1 汉语教材选用情况
        3.4.2 汉语大纲设置情况
        3.4.3 教师对教材和大纲的评价
第四章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成就与问题
    4.1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取得的成就
        4.1.1 学习主体数量增多
        4.1.2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4.2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4.2.1 师资短缺,后续力量不足
        4.2.2 学生不重视,动力不足
        4.2.3 课程单一,设置不合理
        4.2.4 教材陈旧,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第五章 泰东北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策略
    5.1 汉语教师视角下的汉语教学发展策略
        5.1.1 汉语教师应发展专业技能
        5.1.2 汉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5.1.3 汉语教师应探究教学法
        5.1.4 汉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
    5.2 基于SWOT方法分析的汉语教学发展策略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术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概况及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2.1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概况
    2.2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的现状
        2.2.1 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
        2.2.2 师资建设与课程设置
        2.2.3 教材选择与考试方式
    2.3 问卷调查
        2.3.1 调查对象及目的
        2.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2.3.3 调查问卷的实施
        2.3.4 调查结果的统计
    2.4 访谈调研
        2.4.1 访谈对象及目的
        2.4.2 访谈设计
        2.4.3 访谈实施
        2.4.4 访谈结果
第3章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3.1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的优势
        3.1.1 课程数量占比适中
        3.1.2 汉语学习环境较好
        3.1.3 教师汉语水平较高
        3.1.4 学生汉语水平较高
    3.2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的不足
        3.2.1 教师方面的问题
        3.2.2 学生方面的问题
        3.2.3 教材方面的问题
        3.2.4 课堂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4章 针对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的建议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3 建立健全教材体系
    4.4 制定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教师访谈记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7)“少教多学”理念下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的研究概况
        二、国内“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研究概况
        三、“少教多学”理念下泰国中学汉语教学改革情况研究前景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少教多学”
        二、泰国“少教多学”教学改革
        三、“少教多学”理念下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节 泰国“少教多学”教学改革理论
        一、泰国“少教多学”教学改革理论的起源
        二、泰国“少教多学”教学改革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调查研究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二、问卷的编制
        三、问卷统计
    第二节 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分析
        一、教师对改革的知晓情况信息统计
        二、教师对改革前端调研核心内容的态度情况信息统计
        三、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情况信息统计
        四、对重点数据的联动性分析
    第三节 泰国中学师生对改革的态度情况分析
        一、泰国籍教师对改革的态度情况
        二、中国籍教师对改革的态度情况
        三、泰国中学生对改革的态度情况
第四章 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
    第一节 中国籍汉语教师对改革的知晓率低
        一、中国籍教师对改革知晓率低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籍教师对改革知晓率低导致的问题
    第二节 一些改革行为未达到改革要求
        一、一些学校未开展汉语“多学”活动课
        二、少数学校的汉语“多学”活动课教学改革未达标
        三、少数学校的汉语正常课时教学改革未达标
第五章 关于促进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
    第一节 提升中国籍教师在改革中的参与度
        一、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国籍教师介绍泰国“少教多学”教学改革
        二、中国籍教师自身提高对改革的了解和参与
    第二节 促进改革行为的达标
        一、继续提升汉语“多学”活动课的开展率
        二、继续促进汉语“多学”活动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达标
        三、继续促进汉语正常课时课堂教学改革的达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籍教师版调查问卷
附录B 泰国籍教师版调查问卷
附录C 学生版调查问卷
致谢

(8)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特许学校
        1.2.2 教育公平
        1.2.3 教育质量
        1.2.4 绩效责任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特许学校的现状研究
        1.3.1.2 特许学校的成效与困境研究
        1.3.1.3 特许学校的政策制度研究
        1.3.1.4 特许学校与教育公平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2.1 特许学校的发展现状描述
        1.3.2.2 特许学校的成效评估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案例法
        1.5.3 比较法
第2章 教育公平驱动下的美国特许学校发展
    2.1 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的历史演进
    2.2 教育公平是公立学校的法律保障
    2.3 教育公平是特许学校的政策愿景
        2.3.1 特许学校法中的公平条款分析
        2.3.2 特许学校政策中的公平性问题分析
        2.3.2.1 学习机会公平
        2.3.2.2 学习资源公平
        2.3.2.3 学习成果公平
第3章 特许学校学习机会公平的政策保障
    3.1 制定完善的招生程序
        3.1.1 可及性大的招生政策
        3.1.2 公开透明的招生程序
        3.1.3 多样群体的招生策略
    3.2 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
    3.3 避免过度的纪律规则
第4章 特许学校学习资源公平的政策保障
    4.1 政府拨款与资金分配
        4.1.1 《初等和中等教育法》
        4.1.2 联邦特许学校计划
        4.1.2.1 特许学校计划概况
        4.1.2.2 特许学校计划构成
        4.1.2.3 特许学校计划意义
    4.2 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
        4.2.1 特许学校与教师的契约关系
        4.2.2 特许学校教师的招聘策略
        4.2.3 特许学校教师的流失与培训
    4.3 设置个性化课程项目
        4.3.1 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教学方法及时间
        4.3.2 为特定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教育项目
        4.3.3 为弱势学生增加大学预备课程机会
第5章 特许学校学习成果公平的政策保障
    5.1 特许合同的订立
        5.1.1 特许状授予的原则
        5.1.2 特许状申请的程序
        5.1.3 特许状的内容条款
    5.2 多管齐下的监督
        5.2.1 学校提交年度报告
        5.2.2 授权机构实地访问
        5.2.3 家庭社会共同监督
    5.3 严厉的问责方式
        5.3.1 续订/不续订特许状
        5.3.2 关闭/终止特许学校
第6章 特许学校的质量保障
    6.1 绩效责任制为核心
    6.2 特许学校绩效框架
    6.3 学业成功评估指标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1.1 特许学校在教育公平与质量方面取得进展
        7.1.1.1 增加了弱势学生的教育机会
        7.1.1.2 提高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
        7.1.2 特许学校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任重道远
        7.1.2.1 教育需求未被满足
        7.1.2.2 设施不足,资金匮乏
    7.2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启示
        7.2.1 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7.2.1.1 完善学生入学方式
        7.2.1.2 严格公正招生程序
        7.2.1.3 转变家长择校观念
        7.2.1.4 发展多元化学校及多样化课程
        7.2.1.5 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方式
        7.2.1.6 提供充足的拨款资金
        7.2.1.7 引导社会多方参与
        7.2.2 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质量的启示
        7.2.2.1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7.2.2.2 吸引保留优质教师资源
        7.2.2.3 制定相关法律政策
        7.2.2.4 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社会治理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研究 ——以镇康县酸格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跨境婚姻
        二、跨境婚姻管理
        三、边境地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治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过程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节 主要创新
第二章 我国跨境婚姻管理的相关法规及管理做法
    第一节 跨境婚姻登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镇康县跨境婚姻登记管理做法
    第二节 跨境婚姻相关人员户口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镇康县跨境婚姻相关人员户口管理做法
    第三节 外籍人员就业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镇康县外籍人员就业管理做法
    第四节 外籍人员社会保障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镇康县外籍人员社会保障管理做法
    第五节 外籍学生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镇康县缅籍学生教育管理做法
    第六节 外籍人员日常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镇康县外籍人员日常管理做法
第三章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及其管理现状
    第一节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情况
        一、酸格林村涉缅婚姻情况概述
        二、酸格林村涉缅婚姻促成原因
        三、酸格林村涉缅婚姻具体情况
    第二节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现状
        一、婚姻登记管理现状
        二、户口登记管理现状
        三、就业管理现状
        四、缅籍孩子教育管理现状
        五、日常管理现状
第四章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
        一、婚姻登记管理问题
        二、户口登记管理问题
        三、就业管理问题
        四、缅籍孩子教育管理问题
        五、日常管理问题
    第二节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公共政策过程视角下的原因剖析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原因剖析
第五章 涉缅婚姻管理问题解决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
        一、不断创新完善政策,推进政策目标实现
        二、建立统一管理平台,促进治理主体联动
        三、促进跨境交流协作,解决治理源头问题
        四、涉缅专项资金保障,改进治理方式方法
    第二节 强化基层管理
        一、强化治理手段,规范管理制度
        二、针对多元主体,强化治理宣传
        三、结合需求层次,强化技能培训
        四、从“心”推进治理,构建联结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1.研究问题
        2.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英语传播
        2.晚清时期
        3.晚清时期传教士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1.晚清来华西方人
        2.晚清政府洋务派
        3.个体被动传播者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一所没有国籍的学校(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挝中文教学发展状况及未来需求研究[J]. 陆蕴联,陆慧玲. 亚非研究, 2021(01)
  • [2]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嬗变路径 ——以文华大学及后续华中大学(1903-1951年)为例[D]. 戚同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对比研究[D]. 汪甜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张谢娟.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5]菲律宾红奚礼示立人中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黄创. 沈阳大学, 2021(09)
  • [6]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7]“少教多学”理念下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研究[D]. 冯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D]. 张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社会治理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研究 ——以镇康县酸格林村为例[D]. 杨权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无国籍学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